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短篇哲理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64-01
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要求无论是量还是质,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语文教师应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语文课程内容与学习标准以及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引领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笔者经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以“趣味”为抓手,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效率与效果是引领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成功的关键。人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抓住学生不同的兴趣点,以“趣味”为抓手,引领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是多样的。
一、用生活之趣引领学生阅读文学名著
生活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世间百态;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呈现出人生百味。生活是文学的来源,文学是生活的凝练。绘声绘色、内容丰富的文学名著,高度浓缩生活,提炼了世间百态与人情冷暖。许多名著充满生活趣味,无论是《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巨作还是《一件小事》《藤野先生》这样的短篇佳作,都体现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阅读它们就是阅读时代的生活史。姑且不论作品中的深刻内涵与其涉及的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的内容,就是人物的衣食住行与喜怒哀乐、生活中的小事也趣味良多。因此,语文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与心理特征,带动学生从体会生活之趣入手,通过阅读领略作品描绘的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如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通过鲁迅对幼年与青年时代生活情景的描写,体会作者生活时代的趣味和特色。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生活之趣,可有助于学生充分体悟作品表达的内涵,陶冶情操,升华人生基调,打好人生底色。
二、用哲理之趣引领学生阅读人文社科类作品
语文阅读范围不应仅限定在纯文学作品,优秀社科类作品特别是涉及哲学与社会伦理学的书籍也应是初中学生的阅读范围之一。教师可选择一些针对青少年心理特点写作的浅显读物,如《生活哲学ABC》等“短、平、快”的读物。这些作品往往针对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亲历亲见的事件进行哲学意义上的剖析,其中涉及的事件青少年都比较感兴趣,充满睿智的论述颇富哲理之趣,诸如“拼爹还是拼个人能力”“超男超女与追星”“韩剧与文化的传播”“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等许多当下热门的社会事件,在这些书中都有精当的、深入浅出的分析。学生阅读这些书籍,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理解不仅有感性上的认识,更有哲学意义上的理论认识。如在学雷锋活动中,笔者曾任班主任的班级的许多学生说,社会上一些人认为雷锋精神已“过时”,学雷锋的意义已不大。对此,笔者指导学生选读关于雷锋精神的一组散文与哲理小文章,学生对此很感兴趣,阅读后纷纷意识到,学雷锋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形式总有过时的时候,但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雷锋的事迹及其精神,其实是人们通过对别人施予帮助而实现自我心灵净化的途径,这是超越具体时空的。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感悟了哲理之趣,升华了精神境界。
三、用科学之趣引领学生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
正如参天树木的成长需要各种各样的养料一样,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各种养料,精神或人格的成长尤其如此。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只有文学作品或文科类的书籍才是语文课外阅读的素材范围,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其实,优秀的自然科学类书籍不仅科学事实陈述清楚,而且有些作者本身就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写出来的作品也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不应固步自封,将学生的阅读领域仅限于人文社科类书籍,而应放手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学生多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从中感受科学之趣。学生阅读优秀的科技类书籍,可以了解科技知识,扩大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在阅读中领略科技世界的精彩,感受科学家的严谨思维,从中体会人类为推动科学发展而付出的艰辛。如郑文光写的《宇宙里有些什么》、霍金著的《时间简史》、盖尔曼著的《夸克与美洲豹》等作品,许多学生读过之后爱不释手,因为这些作品对科学事实的描写生动有趣,语言幽默,书中妙趣横生的比喻与类比深深吸引着学生,特别是书中表现出来的科学趣味以及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更令人为之动容。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成为学生探索科技知识与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爱的哲学
肖凤
1919年的冬天,已经发表了多部问题小说的十九岁的冰心,在一本杂志上,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个十分新鲜的名字——泰戈尔,当她读着那些关于上帝、神、生命、死亡和不朽的爱等等富于哲理的词句的时候,心里充满了虔诚的感动。也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冰心学习了西方的“梵”学——《圣经》。
泰戈尔的诗句和《圣经》,都对着她歌唱上帝的爱、神的爱、大自然的爱、人类的爱、不朽的爱;歌唱永生、死亡、幸福、受苦、沉默等等。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在上面生存的世界到底是欢乐的还是烦闷的?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她在1920年的八、九月间,连续写了三篇思索性的散文。
最使冰心费神的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索。——既然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都要匆匆地归结为死亡,既然世上所有的惊才、绝艳、丰功、伟业,一遇见死亡,就立即倒下,化为尘土,那么,“这样的人生,有什么趣味?纵然抱着极大的愿力,又有什么用处?又有什么结果?到头也不过是归于虚空,不但我是虚空,万物也是虚空。”
1921年年初,冰心在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之后不久,发表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超人》引起强烈的反响,冰心想用母爱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像何彬这样的患着忧郁症的青年人。在《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中,想用童心这药方来医治凌瑜这样的患有厌世症的青年人。这是她的善良愿望。
冰心在为同时代人医治时代病的时候,也把求援的手,伸向了美丽的大自然。冰心认为大自然是灿烂庄严的,而寄居在大自然中的人类,却有许多的烦恼,还人为地造出来了许多的什么贫富、智愚、劳逸、苦乐等等。这种人类社会与美丽的大自然不相和谐的思想,在短篇小说《月光》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既然母爱、童心、大自然,都不能完全解除青年人的时代病,那么,烦闷的情绪大概就是永远难以避免的了。每当冰心这位年轻的女哲人想到这里的时候,她就用积极的态度来提醒着自己:“我的心啊!警醒着,不要卷在虚无的漩涡里!”
在冰心的作品里都充分地表现出了冰心“这一个”,那就是:有一种互相矛盾的心理,常常困扰着大学时代的冰心——使她在歌颂快乐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忧愁;在歌唱幻想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失望。这种互相矛盾的心理,逐渐地形成了冰心许多断断续续的思想和观念,于是它们便像深深的流泉一样,从冰心那颗聪慧的头脑里,潺潺地流向她那清秀的笔端。
(选自《冰心传》,有删改)
1. 青年时期的冰心其思想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她对人生社会有哪些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简要阐述爱的哲学在冰心小说作品里是怎样得到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这篇传记里,作者为什么对冰心的称呼在不断的变换,请举三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先让学生阅读文本,指导他们完成片段练习后,给学生们讲了《彼得的故事》,结合故事,进一步了解“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及“兴波澜、生变化的几个方法:伏笔、巧合、意外、悬念”等等。
接着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小时候读书回家,和同学横穿机场,被抓住。担心得要命,没想到竟好好地送我们回家。先这样简单地说,然后让学生给它增加些波澜。学生兴趣盎然,发言踊跃。
连续讲了几个事例,以为功到自然成了,可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让人大跌眼镜。
其一,故事性不强,不重情节,重结论,所以基本上没什么波澜。其二,都是说道理,谈教训,“思想性”颇强,趣味性欠佳,跟以前一贯写的作文没什么两样,这颇让人禁不住感慨:“梦里想到千条路,醒来还是走老路。”不是说老路不对,其实从小考到大的作文都是:“讲好的道理,抒好的情感。”只是,对于这一单元来讲,我想重在情趣,又想到对于一贯作文“重思想”来讲,这是一次创新,内容上的创新和情感上的“创新”。
学生作文一贯不屑于故事,也就很不会编故事。学生有经历,有见闻,但是一写下来,都是“思想先行”,不在乎过程,不屑于情趣,而孜孜于“经验教训”。
作家方方在高一《语文读本》第一册里说:“以前流行政治散文,以前的作文就都充满着重政治的说教。现在流行小资情调浓郁的‘网文’,现在的作文也几乎都遍布小情趣,小哲理,小感觉。”
又有作家池莉在《语文读本》中说:“……(学生的)作文,都带有浓厚的被灌输色彩。写母亲,写奶奶,写搬家,写青春朦胧感情,写社会现象,写人物关系等几乎都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想法,都是成人思想的灌输和被前人写滥了的感受。”
学生作文的这种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呢?
我想,学生已有了思维的定势。一作文,就“上了台面,慎重其事”。这个习惯很难改。造成这个思维习惯的又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总向学生灌输思想,总喜欢学生作文“充满说教的、向上的情感”。以我上小学的儿子为例。写同学,“要写出他(她)的外貌,语言,性格,品质”。儿子请教我“品质”是什么,我很难答,想敷衍,但是他说:“老师说,一定要写出人的品质!”是啊,品质是重要的,“诗言志,文载道”嘛,老师又要负责“塑造学生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要渗透在各科教学中”,何况作文?――这样机械的理解和执行,自然就成了一种空洞的灌输,难免会造成思想的生硬。
其次,是我们学生身边的“人文环境”。老师教作文,形成的是作文思维定势。所有的大人教孩子,形成了孩子的“生活思维定势”。李家的孩子跑步摔了一跤,“看,不要跑,跑步就会摔跤噢。”张家的孩子挨了骂,“看,不听话,就会挨骂噢。”王家的孩子这次才考了90分,“看,这就是因为马虎,马虎就会考不好噢。”每个大人反思一下,你不是一直这样教育孩子的吗?我们遇事喜欢立刻得出一个结论,并非常满足地把它作为教训来教育孩子。“好为人师”嘛,尤其那人是个孩子。结果孩子也学会了遇事都得个结论,来个思想教育。
第三,作家方方说的,读什么品位的书,就写什么样的文。现在的孩子,功课紧张,没时间看课外书,更不敢看小说消遣,(这仅仅是消遣吗?)抽空去阅读的只是一些直接有助于作文的快餐式的小品文。我调查了一下高一的学生,他们阅读的课外书大都是什么《智慧背囊》、《心灵鸡汤》、《读者文摘》等一些谈小感触、小哲理的文章。这也就难怪他们写的作文全是这样的了。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激发学生鲜活的感情和自然的兴趣呢?以我的这次作文来讲,我想做下列努力,以期一个月后见点效果。
1.纠正学生偏狭的认识,告诉他们,编故事,塑形象,是作文的一大功,是很好的思维训练。古今中外,很多文学大师都是推崇故事小说的。通过故事,也能说道理,并且说得更含蓄,如《史记》中的项羽的故事,苏武的故事等,并且记住,“形象大于思想”。
2.向同学推荐故事类书,如《故事会》、《微型小说选》、《短篇小说选》等等(长篇是不能的,学生没时间。)但告诫学生不要看那些不洁的街头杂志,如打着“民间故事”旗号的那类书,不要去看武侠小说,它们有趣但没意思。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按表达方式一般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的中心和材料
记叙的详略(详写、略写)。
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理的本质)
说明的条理(总分、并列、层进的结构层次和时间、空间、逻辑的说明顺序) 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等)。 议论文的一般知识:
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8.文学知识要了解:
小说的常识:小说的一般特点:
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
小说的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 散文的常识:
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散文揭示中心的独特方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散文的线索(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
诗歌的常识: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戏剧的常识:戏剧的分类(话剧、歌剧、舞剧;独幕剧、多幕剧;历史剧、现代剧;悲剧、喜剧、正剧)。
了解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学生日常准备的环节:
①写作的良好习惯养成:
书写的规范;文体的规范;标点的规范;成文短长的规范;开头结尾的规范;断段的规范等
②广泛阅读、厚积薄发的积淀: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语感,并能把日常所读与写作有机的集合起来,做到该精读的精读、该背诵的背诵,储备厚实,“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③观察与写作,做生活的有心人:家庭与学校、自然与社会、他人与自我、人间百态、社会风情,入眼即思考,落笔即成文。养成随时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写随笔,将好的文辞语段积累,并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内的文章即写作的好例子。时时处处是教益、课内课外皆熏陶。
④抒真情、有思想:作文最忌假大空、抄袭、讲故事、文体杂糅等等,优秀的文章来源于生活活水、来源于真诚的思考、来源于性情的表达、来源于说真话、抒真情,平时写作就要养成很好的基本功,努力形成健康积极、品位高尚的人格。 ⑤掌握作文修改技巧【附作文修改方法】,并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⑥家长参与,可给孩子推荐好的经典、时文,提供生活素材(如小时候的故事)、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写作机缘(如旅游、访友、买书等)、可以给孩子写批语、写阅读感受、共同鼓励孩子,甚至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另外,我们还会通过《绽放》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建议从第一次作文起,为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以便如实、全面了解学生七至九年级阶段的写作发展水平。
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它们包含六个方面:
一关于标题:拟题的好处?(悬念、线索、人物塑造、主题、结构等) 二关于文本:
写了什么?(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写了什么事?归纳梳理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
写了什么人?归纳梳理人物形象的塑造;
想表达什么?(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怎么写的?(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
关于细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圈地勾画具体细节中的具体词语(可参考中考圈点勾画题的具体要求)
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社会环境(社会缩影)
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读”的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关注实在太少,它的重要意义还远远没有被教师和学生所认识。首先,朗读在地位上无足轻重,它常常成为讲课的点缀和附庸:时间有余,朗读来凑,朗读时补白者;观摩课,朗读是表演者;需要起承转合,朗读又要成为过渡与衔接者……朗读,似乎永远是可怜兮兮的配角,似乎是教师授课时的一名小卒,永远走不出教师所控制的领地。其次,朗读内容失衡,形式单调。不知是谁的规定――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享受被人朗读的权利,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则统统靠边。仍然是不知谁的规定――大合唱形式的齐读一统天下,到了公开课、观摩课,“胸有成竹”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表演“独唱”,至于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则坐在被遗忘的角落,无法品尝朗读的倾心投入带给他们学习语文的快乐体验。久而久之,他们便形成过心理定势:朗读,只是优秀者的表演而已,与自己无关;“大合唱”时,只需张开嘴,顺势配合,造成声势就行了。再次,朗读指导乏术,朗读水平低下。这是令人忧心忡忡的现状。有的语文教师本身朗读水平就不高,又缺乏一定的理论积淀,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朗读的功用呢?笔者归纳了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几种方法,以飨读者。
一、诵读
适用于散文和小说教学中。例如,《我与地坛》一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的苦难,一切不幸生命的赎救之路在哪里?由于学生不同的经历,在理解课文折射的生命哲理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让学生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去靠近作品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对亲切、洗练文字的真切体验去领悟史铁生是在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经验倾诉给读者,用他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全身心投入的诵读替代了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使学生与一种更贴近文章与作者的方式,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再比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先让学生诵读品味,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将意境最美、感触最深的部分在组内进行诵读交流,然后教师播放背景音乐(保罗・莫里哀――俄罗斯专辑Le Sarafan Rouge),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诵读涵泳。叶圣陶先生在《前言》中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互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诵读就能够将学生引入叶老所描绘的高妙境界,使学生体会了文章的意味。
二、吟读
宜用于读绝句、律诗、词曲以及诔、歌之类的短篇抒情韵文。情感是诗歌的脉络和灵魂,诗歌朗读教学应该把语言格律声调当作情感内容表现的载体,因为诗是用语言声调来建构意向,表现情感、意境、哲理的特殊艺术。这就要求诗歌朗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去领会诗的意境,又要指导学生把诗的思想情感在朗读中尽量表现出来。我个人认为,吟读实质上是一种富有音乐美感的唱读,它不仅能使朗读者进入诗境,品味其中的意蕴美,而且能传播出诗的境界,将听者带入诗人创作的意境中,对后主李煜的词《虞美人》的学习,我采用的就是吟读方法。先按平仄规律,并结合词的内容划分朗读节奏,再找出词的韵脚,然后介绍李煜因为写下这首词惹来杀身之祸的史实,指导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亡国之恨。做好情感和时代背景铺垫后,我先给学生范读,再播放古典乐曲《昭君怨》让学生进行个体品读,进入意境,与作者对话,读出词的意蕴与乐感,品尝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美感。通过这种方法,我认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一次真实的语文体验,提升不仅是朗读能力,更是语文的素养。
三、咏读
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我认为,韵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把握语言的理趣、情致、韵味。这类课文语言上一般都十分雅致、凝练,又不失富丽之风,需要教师在“读”中带领学生体味。王勃的骈体赋《滕王阁序》,结构工稳、大气磅礴、气象万千,朗读素质较好的教师可采用诵读方法,着力在字正腔圆、情感复现、层次分明、抑扬顿挫上下功夫,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这是对诵读水平较高的教师而言,诵读水平一般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电教化教育功能,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寻找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工具,在课堂上播放,同样可以收到不菲的教育效果。
四、讲读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材主要分为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两大部分,历史跨度大、作家作品多、内容纷繁复杂。教师应遵从文学的本质,以史为纲,以作品为根本,处理好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去体验古代作家们的丰富情感,自觉地与其进行个人思想碰撞,培养健康的人格。
(一)以史为纲,注重文学史的整体性、发展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中国整个历史时期中的文学状况。这就要求我们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文学的演变,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学习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专题,以中国古代爱情主题短篇小说为例,其发展分为几个阶段,从六朝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再到《聊斋志异》,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路线,引导学生对于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加以阅读分析,就不难理清文体发展的脉络以及古代作家进步的理想。
(二)精选作品,要求学生精读、吟诵
对于如何选择作品,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要有当代意识,精选那些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名篇名著进行重点讲述。如在讲授《诗经》时,重点选取其中的《关雎》、《静女》、《蒹葭》、《氓》等作品,体会古人对于爱情的执著与无奈。讲先秦历史散文时,重点讲《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体会烛之武外交辞令和爱国心。讲先秦诸子散文,重点讲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对当代民主法治社会的影响。对于一些篇幅很长的作品,可以选取其中的片断进行重点讲述。古典诗词具有音乐美、情感美,吟诵诗词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以情绪感染,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在反复体味、吟诵中,作品融为自己思想情感中,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的对接
“传统与现代的互动是20世纪中国学术的主要课题和历史使命”。教学必须紧密地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以现代意识来解读古代作品,重新审视古代作品所负载的传统文化价值,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的对接,挖掘文学作品中蕴藏的美好情感。比如,关于生命的主题,自古以来,人类对生命的体验是一致的,如曹操在《短歌行》“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再悲叹人生,但没有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又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乐极生悲、忧叹生死,而他在书法上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讲述作品时必须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
三、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结构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很多新的教学手段被引用到课堂。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以丰富课堂结构,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地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本人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常用有几种方法:
(一)讨论法
就是改变过去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实施讨论法的前提就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本人在每讲授每一章之前,都要先给学员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作好准备,给学生创造了参与讨论的条件。这样,学生在一种比较轻松、热烈的互动氛围中掌握基本知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司马迁的《项羽本纪》时,本人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项羽为什么要自刎,他非死不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准备得充分,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而且能做到有理有据。一部分学生认为项羽非死不可,理由是文章一开头就渲染了项羽四面楚歌、大势已去再加上他不得民心。从天下形势民心向背角度来谈,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也有学生的理由是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也有学生认为是性格悲剧,项羽知耻重义,耻于起兵,非死不可。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项羽应该败而不挠,立足江东,卷土重来,可以不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联系较为紧密或具有某种渊源关系的作家、流派或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发展的脉络,提高古代文学鉴赏能力。“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独特的艺术手法。《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之中。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和鸣声以兴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眼前清冷的意境,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抒发可望不可得的失望之情。而屈原《离骚》的“香草美人”比兴手法,巧妙地把诗人自身遭遇、高贵的人格精神、复杂的情感经历结合起来。阮籍的《咏怀诗》(夜中不能寐)的比兴手法,把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孤鸿”、“翔鸟”的号鸣相结合,形成一种强烈的生命孤独感。李商隐的《锦瑟》的比兴,以“锦瑟”起兴反复抒发感情破灭、壮志成灰的感慨,表达了一种凄惋的情思。所以,在讲授具体作品时,一定要注意比较分析,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中“比兴”手法的特殊味道。又如学白的作品,非常自然地与屈原的作品进行比较学习,两者都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特色。屈原《离骚》运用丰富神奇的神话传说,把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构成变幻莫测的意境,表现炽热的感情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李白诗歌在艺术上也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纵横恣肆,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岸不屈的性格。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李白叛逆的个性,豪放的诗歌风格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成就,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反映了盛唐时代豪放乐观的时代精神以及诗人不满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多媒体教学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其中音频视频素材是现在古代文学课堂上用得比较多的一种的教学辅助手段。播放相关影像和声音资料,可以增强古代文学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史记》,本人讲授时,适当播放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讲的“史家绝唱”“宫闱角逐”“李广难封”“公孙丞相”等章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史记》打下了基础。
四、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51—01
一、开放性作业的设计
1.想象性作业。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如学了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之后,可让学生通过合理的充分的想象,续写一个“警官奥楚蔑洛夫路上偶遇将军的哥哥”的场景,更淋漓尽致地表现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阿谀奉承的性格,增强、提高学生的文本体验与解读能力。《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可设计这样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以原文为蓝本,设想一下当于勒意外地成为富翁出现在菲利普夫妇面前时的情景。
2.自主性作业。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自主学习的情景。因此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自主型作业,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如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读者》、《名人传》等,品读其中的哲理和智慧,或摘录经典语句,或有感而发写点随笔等等。
二、情感类作业的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此期间结合课文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熏陶是再适合不过了,在课后作业中我也同样注意这一点。在教完《背影》后,我除了要求学生体会其中的父子深情之外,还要求学生回家后在餐桌上为父母夹一箸菜,然后观察父母的反映,把它作为一个作文片段写下来,果然学生中不乏优秀之作。学生们都谈到了自己平时忽略了父母之爱,更忽略了对父母的关爱,所以更能体会《背影》一文中的父子深情。学生的家长也反映这次的作业拉近了孩子和自己的距离,应多提倡这样的作业。
三、差异性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选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展示。作业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要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关键词:莲花;安妮宝贝;语言及叙事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27-02
安妮宝贝,1998年开始在网上发表小说,2000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引起读者及评论界广泛关注。作为20世纪末成名于互联网,后又转向纸质媒体发展的作家,在其他同时成名的网络几乎都销声匿迹时,她仍在坚持写作并持续拥有较高的人气,这既有借助于网络推动的优势,更与她作品有的题材元素和写作风格分不开。新世纪以来,安妮宝贝的作品在当代中青年读者群中有较大影响,但也引起了颇多的争议和批评。批评者认为,其作品过于颓靡灰暗、阴郁自恋,悲观消极且主题单一;欣赏者认为,其文字深刻表达了当下都市人的孤独焦虑、苦闷犹疑,关注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2006年3月长篇小说《莲花》出版,安妮宝贝一改过去的阴暗晦涩,变得空灵清新、淡然从容、笃定明朗,这让许多人眼前一亮乃至对她作品的看法有了改变。
评论家孟繁华说:“《莲花》不是轻狂或时尚的写作,轻狂以‘另类’自诩丰艳而苍白,时尚以优越自得造作而虚空。安妮似乎远离潮流,一如她对墨脱的钟情。她对浅近的事物也没有兴趣,她独自高蹈兴致昂然。文学最终要处理的还是与内心或与心灵相关的事物,它是关乎灵魂的领域。安妮的作品很少进入‘官学’视野,这个在民间有极大声望的作家也很少被‘批评家’们高谈阔论,自然也不见她出入某些讨论会或座谈会,她对此似乎也没有兴趣。但我相信,《莲花》将会改变许多人对安妮的看法,因为《莲花》作为一部好作品当之无愧。”安妮宝贝在《莲花》序言中说:“我一直认为小说应该代表着一种内向自省,代表对表象的超越,它能够扩大心灵的范畴,增加对人性和事物诸多可能性和复杂性的理解。它带有个人气质,即使面临误解和贬谪,仍可端然。”成熟的作家,往往具有一套独特的语言及叙事风格,《莲花》标志着安妮宝贝创作风格的成熟转向,她进一步超越对生活表象的叙事,去探究生命本源的意义;这不得不归功于她在语言叙事层面的营造能力,她的极具独特个性的语言文字风格和叙事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莲花》语言及叙事层面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安妮宝贝极具独特个性的语言文字风格和叙事特色。
首先,是安妮宝贝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文字风格。小说的语言是作家个人气质和人格魅力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作者对世界、生活、情感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人事物的态度及感受。汪曾祺说:“一个作家能不能算是一个作家,能不能在作家之林中立足,首先决定于他有没有自己的语言,能不能找到一种只属于他自己,和别人迥不相同的语言。”曹文轩也认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讲,仅仅使自己的文章符合语法,那是一种很低的要求。文学中重视的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审美性,而语法逻辑等外在形式应该为体现人物心理波动、故事情节变化和美感服务,因此作家在运用语言时应更加自主开放和灵活多变。《莲花》既延续了安妮宝贝一贯的语言风格,又在哲理诗性等方面比前作有所超越。其语言不刻意讲求逻辑上的连贯和通畅,不瞻前顾后去铺陈承起,笔下的文字显露出随意性,使她的语言显得简约果决,跳跃灵动,易于抒情,极富张力;她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也比较自由灵活,人物对话不用冒号双引号,很少使用问号,几乎不用表达情感比较强烈的感叹号,屡试不爽的是连绵不绝的句号。安妮宝贝在语句的遣词句式、标点符号、哲理诗性等方面,均具独特的个性化色彩。
第一,在遣词和句式上,安妮宝贝用词精炼明确,造句也多是单句和短句。看似随意的断句,使语句急促而富有跳跃感,显示出直接有力、干净明快的文风。例如:“是。我知道。她说,我很久之前,曾在一期地理杂志上看到关于墨脱的介绍。深藏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高山谷地之中。这个地名,藏语的意思是‘花朵’。至今与世隔绝,不通音讯。”简洁灵动的文字,常常又省略主语,用断开的单句和短句来表达出包蕴着丰富内涵的情景和感受。第二,标点符号的运用。在安妮宝贝文中,标点符号是被颠覆了的。对话不用冒号双引号,很少使用问号,几乎不用感叹号,用得最多的是句号和逗号。有人评价说她有“句号情结”,其实安妮带给我们强烈视觉冲击的就是连绵的句号,她仿佛惜字惜点如金,又仿佛早已洞察一切懒得多讲,惯用句号果断了事。例如:“来。来。善生。跟着我来。”文中五次反复出现此句,分别来自善生母亲、庆昭和内河三个女性对善生的轻柔呼唤。又如:“没有恐惧。是的。因为恐惧没有任何用处。路就在前面。需要走过去。不可能停下来。也不可能往回走。恐惧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文中此类句段俯拾即是。第三,富有哲理诗性的语句。例如:“必须接受生命里注定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东西……在这个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句号的频繁使用,使文章节奏感强,跳跃飘忽,如同诗行灵动炫美,简洁的表达不仅有精炼效果,也使整体叙事语言显得直截了当,有一种淡定从容的风格。
其次,是安妮宝贝独特的叙事风格。《莲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从头至尾都没有紧张剧烈的情节冲突,小说只写了三个主要人物:一个事业成功,内心却不断挣扎的男人纪善生;一个身患重病,躲到拉萨静待死亡的女子庆昭;另一个女人,是命途坎坷但不息抗争的苏内河。生活的不如愿但固执地追寻生命的本相,让这三个人“殊途同归”,开始了他们共同的现实与精神之旅。他们先后奔赴莲花隐藏的圣地墨脱,在历经艰险的长途跋涉之后,各自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并最终都获得了形而上意义的新生。因此,孟繁华说:“《莲花》是安妮从幻路抵达内心的心灵之旅。”
《莲花》在叙事上,与故事情节的松散、简单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按照叙事学的理论,在这部小说中,前叙事、平行叙事和后叙事交替进行,这使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讲起来又不那么简单。其一,故事分两条主线进行平行叙述:一条是庆昭和善生前往墨脱的惊险艰辛之旅;另一条是善生和内河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相知相惜。其二,《莲花》吸引读者的并非故事情节本身,而是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独特精神魅力,庆昭和内河亦是安妮宝贝自身“分裂”出来的精神个体。小说是由善生和庆昭在旅途中的现实和回忆交叉揉合而成的,一边是两人在路途中冒险前进,一边是善生对内河过往进行的讲述。主人公内河、善生、庆昭,这三个人之间的感情,已超越了一般的友情,但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男女之情。虽然内河与善生从少年便两小无猜、相知相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仍然是彼此唯一可以无话不谈且相对泪流满面的朋友,他们之间却超脱了世俗中简单的两性之情爱。庆昭与善生在前往墨脱的旅途中,结成了生死相依的旅伴,共同经历重重惊险艰难地到达莲花圣地,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同样不能算是爱情。他们只是三个“殊途同归”的人,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墨脱,渴望找寻到超越生活表像的存在意义。安妮宝贝在《莲花》的结尾写道:“也许只有一种存在天地之间超越天地之外的力量,才能够永久地让人信服……仿佛是来自天上的路途,可以超越人间所有的悲喜和得失而去。我长久沉默地凝望着那些云朵,心怀感恩和谦卑。”最终,作者和小说的主人公一起,被超越坚韧的美和尊严所折服。
《莲花》进一步超越了对生活表象的叙事,探究到生命本源的意义,它标志着安妮宝贝创作风格的成熟转向,这要归功于她在语言叙事层面的营造能力,她的极具独特个性的语言文字风格和叙事特色。
参考文献:
[1]孟繁华.从幻路抵达内心――评安妮宝贝长篇小说《莲花》[N].文学报,2006.4.1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说过:“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新课标的形势下,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我就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与现状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读祖国的语言。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是信息量急增的社会,也是阅读的社会,阅读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完善与发展,所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现代教育学家普遍认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是具有和谐共融的智商情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阅读教学是可以起到这种作用的,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只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阅读中的教学却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阅读,还是停留在为了眼前的考试而读,被动地接受老师或教参上对文章的解读,这种现状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无疑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
二、提高语文阅读效率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活用现有教材
教材的许多篇目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迫切需要进行取舍(注:现在七、八使用的新教材,这一矛盾已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可九年级用的还有些是过时的内容)。对于教材中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由学生拿出意见,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如以前讲《孔乙己》和《范进》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
阅读材料内容上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一定要求学生一上图书馆就得啃大部头,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比如《读者》等杂志,或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再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最后再向他们推荐大部头,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如鲁迅小说、中外名著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从生理与心理都比较适应。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三国演义》,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剑,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没有灌输,只有拿来,没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课堂与语文学习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巩固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