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德教育论文范文

美德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德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德教育论文

第1篇:美德教育论文范文

诗歌作为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想象性,具有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等多种美学内蕴。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自由跳跃,这样才能使学生与诗人之间建立交流的平台,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品味到古典诗歌中留白的无穷魅力。

诗画相促,再现诗歌中的画面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宋代诗人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诗歌艺术的千古定评,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诗歌具有图画美的特质。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在他的诗中,“诗”与“画”自然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使至塞上》是初中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在赏析完此诗后,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并结合自己所学的构图知识,在画纸上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进行合理组合,将诗中的物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推荐好的作品让学生一起品析。通过诗画相促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诗中陌生的内容变得立体生动,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教王维的诗歌如此,在教其他古典诗歌时教师也应尝试诗画相促的方法。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老师将自己在野外拍摄的田园风光制成幻灯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同时,携心灵跟随陶渊明来到南山下,去领略诗人笔下的“南山种豆图”、“晨耕图”、‘“月归图”等,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用绘画的方式再现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图画美。

借助音乐,聆听诗中节奏之美

诗与歌是一对孪生姐妹。中国古代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紧密相连。诗歌教学中学生要学的是情感浸润下的诗歌语言,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感受诗歌语言丰沛的美,让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乐器、音乐是诗人情感速写的工具。教师如果遇到有关乐器的诗句时,除了讲解该乐器相关的知识,还应该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诗作中的情感因素,并根据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迅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而且还能体会到诗中蕴含的音乐美。古典诗歌中与乐器、音乐紧密相连的作品比比皆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贬谪期间,虽身居陋室,却一边“调素琴”,一边“阅金经”,其安贫乐道的情操在诗人闲适的乐声中流淌。学习《陋室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轻松的音乐让学生一边欣赏聆听,一边把握诵读节奏,在轻松的旋律中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羌管悠悠霜满地”来抒发戍边战士思乡的情怀。学习此诗,教师应该选取具有边塞风情且最能勾起思乡之情的羌、笛等乐音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带着浓郁的思乡情怀和诗人一起感怀;辛弃疾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一句“五十弦翻塞外声”奏响了悲壮粗犷的战歌。学习此诗,教师可选取一些高亢豪迈的曲子作为背景,让学生的心灵在铿锵有力的诵读节奏中猛烈搏击。由此可见,诗歌历来是以诗载歌,古典诗歌教学只有在音乐的陪伴下,才能弹奏出最美的生命力。

理清结构,体会诗歌结构美

结构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步骤之一。在诗歌中,结构被闻一多先生称为“建筑”。它影响着诗歌的内部组织和构造。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总会凝结心神进行缜密的结构设计。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挖掘意境,品读语言,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结构美。诗歌追求的结构方式有很多。《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拜黛玉为师,黛玉对她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起承转合”是古人作诗遵循的章法结构之一。

第2篇:美德教育论文范文

如今,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在培养目标上偏向职业性,从根本上混淆了高师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育传承着最初以写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注重技能,教授技术性的东西,研究画种的技法,过分强调既定的知识结构与单一技能,这种滞后性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很难融入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当代社会的很多艺术语言都依赖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大众传媒与数字媒体。然而,处于当代艺术背景下的一些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故步自封,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未能浸染这种多元化的时代精神,无视当代艺术的创造性,缺乏学术前沿性。高师美术教育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吸收当代艺术的优势,做到与当代社会文化真正的对话与交流。3.课程设置有待完善目前,我国一些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显示了高师美术教学在艺术观念培养方面的滞后。把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等学科完全独立出来进行封闭式的教学,会使其无法与当代艺术相联系,且导致一些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匮乏,没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二、当代艺术语境下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对策

1.明确的培养目标高师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较强、适应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状况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将从事美术基础教育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美术专业功底,还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要区别对待高师美术教育与职业美术教育的不同,高师美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培养职业画家或专业设计师,而是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所以要特别重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而不是把高师美术教育与职业美术教育等同。高师院校还应加强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局限于理论知识教学,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认真上好就业指导课,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总而言之,只有明确了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服务的优秀人才。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就目前我国高师院校美术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来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重视理论教育,忽视技能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必修课稍作调整,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教学实践内容,提高师范生所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使其了解我国的教育现状,培养师范生特有的师范性,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如,对专业水平一般的学生要求做到全面发展,多激发其他方面的潜能;专业拔尖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一专多能,涉猎书法、设计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另外,选修课作为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一个平台,应该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师院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教育实习的机会,还要提供见习机会,先让学生了解教学过程,感受教师这个工作身份,为教育实习预热。学生可以通过见习回顾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不足,进而完善自己。在教育实习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完善美术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前沿的发展状况,培养其美术素养。

3.加强师范生的职业培训第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结、教学实习等实践课程的质量;第二,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第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第四,面对教育实践课、教育理论知识和美术专业课能不偏不倚,合理分配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比例。为适应中小学美术培养目标,学校不仅应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应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4.加强高师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师范生,高师美术教师在注重自身专业要求的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作为高师美术教师,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在做好教学的本职工作外,还要与时俱进,紧跟当代艺术潮流的步伐,吸纳新潮的优秀思想,帮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以适应当代美术教育的要求。此外,高师美术教师还要注意课堂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第3篇:美德教育论文范文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当中,诗人从滚滚长江执笔入手,将雄伟壮阔的长江东去之景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故垒、乱石、惊涛、好一幅“江山如画”,苏轼没有将大江东去、旧时故垒的全部景象描绘出来,而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展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魅力。这是苏轼从这些大自然雄伟画卷中得出的自然总结,如此锦绣河山也必然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诗词中之景绚烂多姿,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又“言有尽而意无穷”。诗词中之景,就是画中的“江山”,它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大自然之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侧重于让学生细细品味诗词当中语言编制出来的意境美,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的意象本身,要适时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这种意境是由生动、可感的语言文字所营造出来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隔”与“不隔”的问题,他认为,“不隔”才是杰出的诗作的品格,而这种“不隔”即“语语都在目前”,即具备生动具体可感的艺术意象,让人有一种耳濡目染、沉浸其中的氛围。

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是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诵读,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方向。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阕中所描绘的是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自然景象,教师不妨在让学生诵读时先播放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这种高昂激扬的音乐感染下,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会被激发起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以完整的布局和合理的发展为表现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欧亨利在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当中,塑造了贝尔曼这位舍己救人的老画家形象。如果说贝尔曼是那一株残败的常青藤,那么琼珊就是依附在藤枝上的最后一片树叶。正是贝尔曼身上的“人性美”成为了琼珊的精神支点,她曾一度想放弃自己的生命,她甚至等得心焦,“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但是,当“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的最后一片藤叶“顽强地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时,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却在这一刻明白了自己是多么的愚蠢,“不想活下去是一个罪恶”。小说最后谜底终于揭开,琼珊知道了那最后一片藤叶是老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也正是这片由老贝尔曼生命凝结的叶子激起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丝温情,这里闪烁着人性最美的光辉。正如史铁生在《命运与反抗》中说:“如果我们从这个命运中走过来,发现了生活的美,生命的美,因而对生命心存感谢情绪的话,我觉得非常好。心存感激,很好。”

第4篇:美德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审美文化 教育

近年来,汉语学习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带着各种目的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但常听到人们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在对汉语教学中也常常可以听到留学生抱怨汉语难学,如:声调复杂,汉字难记难写,语法规则多变,短语俗语丰富难以理解,等等。因此,如何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率就成为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加强汉语语言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与应用,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授课效率,因此,增强对外汉语审美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审美文化教育是中国学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审美文化教育却是一项常常容易被人忽略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多数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都会认识到,语言是一个交际工具,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汉语,因此教学重点应在汉语语法规则的学习及使用技巧的训练上,而汉语审美文化的修养培养在教学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在许多学校,为了应对学生的深层次文化需求,特别开设了中国文化课、书法课、武术课等,以满足学生对中国进一步的了解,但仅靠艺术课程技巧性的训练来完成审美文化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看到,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语言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作为一个好的学习者,必须懂得欣赏这种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特殊的审美特点,才能激发起学习者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语言课程教学中审美文化修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对外汉语教学审美文化教育的特点

首先,从教育对象上来看,成人的审美教育建立在更深层次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能动性更强。这是因为,成人学习汉语与幼儿学习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幼儿更注重对语言结构的模仿,在自然的社交环境中赋予语言结构意义,在循环往复的操练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而成人学习语言,更注重自觉能动性,一般都要求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学习掌握语言材料,成人的学习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对外汉语教学者应当重视并尊重成人的认知规律,审美教育将会强化这种自主学习动机,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语言规律。

其次,从教学过程来看,对外汉语教学就是跨文化交际的教育过程,语言文化多层次的审美教育更强调教师的教学艺术而不仅仅是教学技术,强化审美教学将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在丰富的语言材料中,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美,感受语言背后的思想的独特之处,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再次,从教学内容上看,审美文化教学更注重语言规律、内涵的发掘,以及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以中国人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从而产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增强文化领悟力,把握中国人观察问题独特的视角,促进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克服学习中国文化差异带来的厌学心理。

最后,从教学目标上来看,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也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沟通工具,作为以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情感交流的媒介,汉语教师应从深层次的心理感应、文化感受出发,寻找学生的认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化感受能力,在推广汉语言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

二、对外汉语教育审美文化教育的内容

1.语言逻辑审美

传统的中国哲学认为天地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自然界和人类都服从同一规律,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形成整体性思维方式;而西方哲学则强调人的个体意识,人依附于自然却独立于自然,因而西方人崇尚个体思维。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就表现为,汉语的语言交际更重视自我行为对他人对集体产生的影响,更注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程度,在文章语言的运用上如同中国的园林建筑,更注重布局的和谐统一、文风和文字的协调一致。因此,在逻辑表达上,可以说汉语是重视格调的语言,在写作与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逻辑表达的特点去快速地领略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意图。

2.语言文字审美

作为文化的载体,汉字具有其他民族没有的独特的审美内涵,汉字以其独特的造型功能和长期积淀的审美意趣扮演着文字交流的实用工具和文人审美的表情手段。汉字教学应从这两方面出发,即从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汉字,从汉字书法作品的欣赏来领略深层次的人文精神,这种审美教学与语言教学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树立一个整体的中国语言文化观。

3.语音语调审美

汉语的语音系统很缜密,有“五调”,而且五个声调还有辨义的作用,这是很多语言系统所没有的特点。作为一种很有节律性的语言,汉语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因此,我国的文学传统很讲究文气畅通和声音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讲求声律的协调和谐。郭绍虞先生(1979)指出,汉语的“语句组织中自然包含了声律的要求。结构严谨、音韵和谐的句子组织,既是语法问题,又是修辞问题”,在汉语的篇章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这一特点,加强朗读审美教学,让学生在音韵的审美中,爱上听汉语、说汉语。

4.礼仪文化审美

礼仪文化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套交往原则。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的传统以儒家文化作为底蕴,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到礼仪并非只是一种技术上的操作,它更是一种文化风格、道德标准,除了课堂知识中对具体语言运用所产生的话语氛围进行的品位鉴赏之外,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自己的教学形象带给学生的直观印象。作为中华民族礼仪美的发现者与传承者,对外汉语教师更应体现出这种人格魅力、形象魅力,作为文化传承的使者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走进中国,走进汉语。

5.情感心理审美

与欧美国家的直白袒露不同,中国的文化审美更欣赏含蓄婉约的美,反映在情感表达上,汉语的表达更注重运用双关、暗示等表达手段和婉拒、回避等交际手段。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汉语的文章逻辑结构常见螺旋式的表达法,对情感心理逻辑的把握,会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时的领悟能力。

综上所述,与中国本国学生重视德育教化养成的汉语审美教育不同,留学生汉语课的审美教学重点在于加强学生的文化领悟能力,从心理基础上帮助学生克服交际困难,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树立综合的审美教育观念非常重要,课程的设计不仅应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而且应从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能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汉文化体系的综合语言文化观,这种宏观的整合型的审美教学将能够改善我们的教学效果,在语言技巧的训练上,进一步增强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张丽丽.郭梦秋英汉语篇深层逻辑语义对比分析[M].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李芳兰.浅谈留学生汉语节律感的培养[M].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第5篇:美德教育论文范文

1 引言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美学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项内容,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提供帮助,尤其是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可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将美学教育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

2 高职语文课程中进行美学教育的作用

2.1美学教育满足高职语文性质的需要

美学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与美相关的内容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的审美能力[1]。语文课程作为连接学生与美学教育的重要桥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也能够给学生带来在情感上的满足。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相对于数学、化学这类严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语文更具有主观、情感等特质,尤其是语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经过漫长时间的逐渐积累才形成和沉淀下来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不能与其他短期培训机构一样,要注重建立完整、适应时展的教育体系,不仅强调教书,还要注重育人,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教育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我国自古教育就一直侧重品德、道德的正确引导,而后进行技能的培养的传统。因此,使美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性质相呼应、加强美学教育是满足语文教学性质的需要。

2.2美学教育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素质

高职学生大部分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选择就读的,例如:高考失利等。所以,学生对自己没有进行很好人生规划,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表现懒散、懈怠。针对学生这种情况,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更加注重强调道德等人文内容的培养,语文课程相比较政治课的枯燥、乏味,更加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落到语文学科上,在对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2]。

3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强调专业技能,高职院校进行美学教育难度相对较大。因此,不能够盲目教学,要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对其进行改革。

3.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独特的审美标准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其表现形式是什么,高职学生对美的理解或多或少会存在偏差,认为漂亮衣服这些就是美。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美,告诉学生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美的表现,例如:帮助别人、善良等都充分体现了美。另外,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不能够将美抽象化,让学生认为美是遥不可及的,需要强调美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们的身边,每个人身上也具有美的特质。因此,为了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教师需要通过文字的描述、肢体等多种方式,形象的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审美标准。

3.2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文学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从教学开始,语文教材当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作品,为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典文学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扩大文学覆盖范围,采取不同教学方式,例如:播放视频教材等,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经典之作中的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中蕴含着许多内容。教师只要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那些与物质物质世界完全不同的气息,就能激发出蕴含在人文感受后面的强烈的审美愉悦[3]。

3.3促进学生审美多元化发展

语文学科包容性极强,生活中大多数内容都能够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始终是年轻的、活跃的、与时代相呼应的,尤其在社会多样化、美的表现多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因此,语文教学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引导学生去领略不同的美,拓宽视野,鼓励学生将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美。除此之外,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语文在生活中发挥着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是非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也使语文“教书育人”的教学功能得以体现。

第6篇:美德教育论文范文

关健词:中国;美国;德育模式

一、美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审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无疑是几千年来教育发展史上一次最重要的教育变革。那场被称为“新教育”、“进步教育”的教育变革,推动、促进了美国学校德育的根本变革、在德育模式的选择上,由于不断进行发展、完善,使美国学校德育在实践中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征。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经济发达,号称“自由乐土”和“民族熔炉”的多民族国家。美国的现代学校德育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以前的美国学校德育从内容、方法、途径到管理措施仍然是德目主义模式占主导地位。至20世纪前50年,学校传统德育模式的功能明显下降,杜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哲学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德目主义受到了极大冲击,全面主义德育模式倍受青睐。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至70年代,学校更加放松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控制和管理,学校德育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就成为导致60-70年代以来的学校德育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加强学校道德教育。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美国学校德育实施体系就具有了既包含德目主义模式的特征,又包含有全面主义的特征,即在德育实践中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点。

所谓混合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德育既开设相对独立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既定的德目系列,又充分利用各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德育体制结构的多元性。美国作为实行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在德育体制方面,因州而易,全国没有统一的德育内容和管理措施,有些州制定大纲,按大纲进行道德教育,有些州编制系统的德育教材,并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有些州既没有大纲也没有教材,不采取任何道德教育措施。但是美国最高法院利用司法体系直接裁决有关教育的事务,司法裁决的目的主要是要确立一种全国性的政策作为各州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据,以及各个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

相比之下,我国的德育模式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在德育实施体系方面,有全国统一的德育教学大纲,学校开设独立而又系统的德育课程,将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编制德育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德育知识和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注重养成教育。所以,我国的德育模式为综合性德育模式。

第二,德育目标和内容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结合,是混合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其复杂的德育目标结构中追求两个基本目标的结合:一个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品质,另一个是培养学生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是价值观;而在德育内容方面,范围也是广泛而复杂的,包括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政治教育、国家宪法、社区服务教育以及协调人际关系教育、自由、平等、人权、人的尊严等人文主义教育等。在所有这些复杂的内容结构中,都是围绕着两个基本内容即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而进行的,体现出一致性。所以说,在美国尽管赋予人们信仰和价值选择的自由,但从以上的现实状况中说明了美国不仅有比较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所反映的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非常明确和强烈的。

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德育有统一的德育目标,就是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国家教委于一988年和一992年,先后制定和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大纲》和《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分别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提出了统一的德育要求规定了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法律教育等要素为基本内容,构成了我国德育内容结构体系。我国德育是以为指导,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内容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但是,由于我国综合德育模式是适应和项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建立的,因而,德育教育的目标取向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学校德育呈现出“重大德”(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世界观),“轻小德”(道德品质、人生修养)。过分强调德育目标的同一性、整体性和先进性,忽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广泛性,这就使得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走上形而上学的轨道。

第三,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的综合性。混合德育模式在德育目标途径和方法方面吸收了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的积极因素,采用直接性德育途径和间接性德育途径、潜隐性德育模式相结合。其中,课堂正面教育是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途径。在德育实施的方法维度上,一方面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给学生充分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又有教师的正面指导。同时,混合德育模式把注重传授道德知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他们更多地注重通过对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交往和环境影响等途径实施德育,突出德育工作的渗透性、活动性和实效性,这是美国德育途径的基本特点。此外,美国德育途径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例如,美国纽约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的中、小学校纷纷开设法制课和公民教育课,供中、小学生选修,学习美国行政管理和民主社会的准则。美国高等院校既开设专门的伦理道德课和公民学课程,也通过大学的核心课程—人文学科、专业课程—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以及全部教育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德育的层次性和各级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性问题。

我国的综合德育模式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作为德育实施体系的基本途径。讲究多渠道、全方位和综合性德育机制的有效运作,注重德育的课堂途径和课外途径并举。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2课”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第一课堂”—理论课教育相配合的是我国学校德育的课外途径,即“第2课堂”主要有:⑴少先队、党团组织活动;⑵营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⑶心理咨询;⑷自愿者活动、军训、社会调查、“3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我国学校德育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担扰的问题,特别表现在: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指导;⑵德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忽视与学生现有道德水平相联系;⑶普遍存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脱节,学科教育渗透不足;⑷过分强调德育的育人功能,忽视对学生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认识、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四.德育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混合德育模式的操作方法具有内容系列化、教育策略成体系、教学手段较先进的特征,它比较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例如,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编制的品德教育教程及其实施方案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颇有影响。它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接受水平,向教师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教学安排、教学建议、实施办法以及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策略和手段。具体有:一.教师的态度;2.课堂讨论;3.不使用真实姓名4.利用各种角色扮演;5.小组活动制。

相比之下,我国在德育目标内容及具体德育方案的实施上,可操作性不强。我国许多地区,学校创造出许多有开发前景的德育方法,但有些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而无法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而难以被普遍接受并得以推广。

二、美国学校德育模式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从对美国学校德育模式——混合德育模式主要特点的介绍中,明显地看出其学校德育发展趋势:即德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趋于一致,而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内容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根据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呈现多样化。在德育途径和方法方面,注重发挥德育综合目标因素、德育场的作用,注重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桔合。因此,对于美国混合德育模式,我们必须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借鉴他们一些成功的经验,以促进我国德育实践和改革。

㈠确立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

由于我国德育目标、内容的确立在过去曾经追求“高、大、全”,对于大、中、小学生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特殊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德育效果下降。因此,在我国德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我国国情、民族文化传统、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制定总目标和阶段发展目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来充实德育的具体目标和阶段性内容,并相互衔接,建立较完备的操作系统,这是我国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㈡重视德育模式的研究,丰富德育模式,拓展德育途径和方法

美国学校混合德育模式的实践表明,多元丰富的、博采众长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取得实效、获得生机的有效保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的实施如果仍然沿着简单、生硬的方式来进行,势必会出现学生价值观的混乱而无法控制的局面,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丰富我国现有的德育模式,改革单一的知情意行等德育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势在必行。

同时,在德育实施的具体方法上,我国学校德育既要重视正面传授知识,重视行为规范的教育,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体能动性,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另外,注重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类情境中去,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春风化雨中得到道德升华。

㈢促使德育与社会现实接轨,培养为社会实际服务意识

我国学校德育历来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十分重视,相对来说,德育对如何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实际则重视不够。因而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德育有时却表现得苍白无力。实际上,德育立足于为社会实践服务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育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服务社会也是德育的重要任务。所以我国学校德育应借鉴美国德育模式的成功经验,注重学生自主意识、道德选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有效地应付和面对多元多变的世界和社会形势。

参考文献:

⑴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一997

⑵王玄武等著.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⑶李冬梅.中外道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2003,(3):90

第7篇:美德教育论文范文

作者:张纯纲 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从西方美学史来看,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期,尽管也有相当部分关于美的规律和性质的内容,但美学的主要内容还是关于文艺的理论,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古罗马的贺拉斯的《诗艺》,一直到德国的莱辛的《拉奥孔》,莫不如此。在美学学科的创始人鲍姆加登那里,美学研究的是“感性认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一个特殊的阶段,也是相对理性认识的低级的认识阶段。到了黑格尔那里。美学成为了“艺术哲学”,这都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美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美学是一门关于美的具体的规律的技术学科,而其实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无论是作为阶段的认识论,还是艺术哲学)主要是一门人文学科和理论学科。人文学科研究的不是具体的科学,不是专门的技术,而是研究人的“生活世界”。与具体的科学是研究一个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对象世界不同,它研究是与人密切相关、亲密交融的具体的原初的世界,所以这是一个于人充满着“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美学属于人文学科,所以它也要研究人的基本的“生活世界”,研究这个“世界”于人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使美学、美学课具有一个特点,不像数学课、计算机课等等,它和人生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的。美学对于人生的不同的阶段就会有不同的意义。成人教育的美学教育就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美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成人教育的美学教育自然要体现出一定的侧重性来。那么成人教育中的美学教育的侧重性在哪里呢?前面,我们已经略述过,美学可以是研究美的规律和性质的学科,也可以是研究文艺理论的学科,也可以是研究“感性”的学科,还可以是“艺术哲学”。

在成人教育中,我们如何对美学的研究内容进行选择和取舍,才能使其更加符合成年人的基本的“生活世界”呢?我认为,无论是研究美的理论,还是研究艺术的理论,都是侧重于专业的教育,如果成人学员是学中文专业,倒可以选择从这一角度加以侧重。但对于一般的成人学员来说,美学对于他们的“基本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主要在于它是研究“感性”的学科的这一层面。在当前美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类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感性活动。这是人的一种不同于功利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精神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人可以超越日常的功利、超越“自我”的有限天地,回到人与世界最原初的和最密切的关系之中,即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审美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那么,研究审美活动的美学就会为我们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供理论的指导。这也是美学于我们的人生,于我们的“基本的生活世界”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见,为人们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提供理论的指导,这是美学的重要的任务和功能,本来就应是美学教育中需要强调和重视一个方面。而美学的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对于成年人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原因。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般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已经形成,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都使成年人,相对于青少年,更容易带着功利的态度、认识的态度去对待这个世界,用“主客二分”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世俗利害会把人和世界那种原初的本源关系遮蔽起来,这就使成年人不免要“俗气”起来。对于外在的功利和目标过分追求,使人丧失了和世界的原有的亲缘关系,这是造成现代人的痛苦的最重要的根源。成年人为了使自己能够从日常的功利境界中提升出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就需要审美活动。所以,我们的成人教育就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使成年人自觉地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而,这也就应该成为成人教育中的美学教育最侧重的地方。这对于成年人更加美好地生活,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既然成人教育中的美学教育的侧重点应该在于指导成人提升人生境界,追求美好人生。这就要求我们的美学课,重点不是在于使成人学员记住什么美的完美的定义,或知道了多少美的规律和性质,也不在于使成人学员学会欣赏了某一类型的艺术作品,或欣赏了多少的艺术作品。而在于通过美学的基础知识的讲授,开阔成人学员的理论视野,启迪他们的人生智慧,使他们有意识地改变对人生、对世界的功利态度和认识态度,自觉地通过审美活动使自己回到与万物相融共生的状态,彻底地超越“自我”的局限,实现更高的人生境界和价值。在具体的美学教学上,就要重点讲授关于审美态度的理论、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关于审美教育的理论,关于审美与道德、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的理论。在理论上,把这些问题讲清楚,才能更好地使成人学员理解审美和人的“基本的生活世界”的关联,提高自身人生境界的理论上的自觉性。

第8篇:美德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师人格力量;教育任何一种社会职业,都没有像教师这样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高期望和严要求的约束。这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的职责及其这职业的角色特征,另一方面,也应归结于优秀教师所具有的人格力量的影响。

一、语文教师人格的教育价值

由于教师特定的社会角色及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其人格特点及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受教育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给予学生的人格形成上的影响,无论是在学科指导方面,还是在生活指导方面,凡是同学生有关的地方,无一不表现出来。

教师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其教学方式是可以探讨的。即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到取得最优效果的途径,以及在班级教学的场所里,使学生通过同教师、同学的互相接触来发展自己的人格。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人格形成的正面影响呢?笔者觉得应注意: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的角度来看,学生既是认知主体,又是发展主体;从德育角度来讲,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学生是主体,就是说他们生来就蕴涵有一定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要靠语文教师引导才能使学生固有的“四性”表现得当。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

(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技术。在教学中多用启发式、情感式、多向式、开放式。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基本原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下能力:自学能力;搜集、整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鉴别、判断是非的能力;应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等等。提高能力也是对学生人格的正面引导,因为能力是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想办法提高学生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师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落实教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新教材的思想性。通过语文课程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学生老是认为教师在严肃地教育他,而处于被动受教育的地位,就会产生压抑、拘束和受约束感,会在无形中造成心理屏障,从而教育效果就会违背初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厌倦、冷淡、消极、不屑、不满,乃至产生对立抗拒情绪。

二、教师的人格差异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对语文教学的领导方式是不同的,从而显现的人格力量也不同。我国的钱家荣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结构也分为三种,即父母态、成人态、儿童态(PAC)结构。

父母态(Parents):以父母态为主的教师有明显的优越感和权威感,往往凭主观印象和经验办事,在课堂上常用命令方式。学生是畏惧和被动的,会抑制他们对旧知的回忆、新知的理解和深入思考,学习达不到高效高质。

成人态(Adults):以成人态为主的教师具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善于把握过去的经验,估计各种可能性,作出合理的决策。他们对学生既宽容、鼓励,没有框框限制,又有明确的指南和帮助,采用民主型的教育行为,因此常有理想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在这种人格态下,由于鼓励并允许学生的参与,又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因而学生的学习是低耗高效,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

儿童态(Children):以儿童态为主的教师像儿童那样冲动、没有主见,遇事畏缩,优柔寡断;他们的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情绪不稳,纪律松懈;在这种人格态下,由于缺少行为监控和指导,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差,学生也很少有创造性。

民主型、成人态的教师是“促进”作用;而轻微型、放任性的教师,由于其人格的不良态,必然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课堂心理气氛,影响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以及人格、道德的发展。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注意完善自己的人格,把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转变为优良人格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人格的完善

(一)教师是普通社会群体,却应有独特、丰富的人格特点。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不仅用自己的人格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而且也是通过教育工作,体验到自己的人格深化的存在。为师者,大都有这样的共识:经过和学生几年的相处,班级的整体风格就和班主任老师的外显的人格极为相似了。

第9篇:美德教育论文范文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必然选择。

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大量的高水平的美术作品,熟悉一些美术作品表现形式,是丰富学生形象积累的重要途径。当大量的形象积累与典范的美术作品相互碰撞、磨擦、印证时,才能形成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积累逐渐产生审美倾向,从而使审美素养逐渐形成并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定量的审美对象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形成大脑中美的形象贮存,仅凭教材提供的图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表现为:教材中的图片相对集中,具有代表性,但是数量较少,容易使学生的审美体验拘泥于少量的审美形象之中,难以拓展审美眼界;教材中的图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它不能广泛地适用于所有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情况,相当一些图片不能与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需要必要的补充和替代。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隔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下载、图片编辑、投影放大等形式,可以把丰富的网络图片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既能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又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需要联系起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兴趣出发,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那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合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他还做了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30%。因此,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美术课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视觉的限制,使一些在教学中学生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直观、形象、生动地显示出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图文声像并茂,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美术教学方法越来越依赖现代教育技术。

美术教学方法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它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各类型美术课业的教学任务而特别组合在一起的教和学的活动的成套化、系列化、结构化的总称。新的美术课程打破了单一的知识结构框架,必须配适新的教学方法。经过实验区广大教师几年的摸索,基本形成一种“在活动中学”的教学模式,其过程通常包括: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探究合作、评价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现代教育技术凭借本身强大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功能,逐渐形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视听感受。

情境创设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视听感官形成刺激,引导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就很难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来。以谈话、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犹如画饼充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还需要必要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演示容易引起学生的猎奇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连续的画面、声音、文字等对视听感官的刺激,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直观的认识中介,拓宽了视野空间,再现了复杂情节,变抽象为具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有限的课堂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演示提供了直观的操作平台。

美术教学中的技法仅用语言讲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获得体验,在一目了然的情境中接受新知识、新技法。教师的现场演示具有示范性、鼓舞性和直观性、真实性,但在演示时,总有一部分学生被教师身体遮挡住视线而看不见,或者演示制作小作品时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应用实物反射幻灯机进行演示,既保持了真实性,又能使全体学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再次,虚拟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参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