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需求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XX年3月,我系采用走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手段,就相关行业和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
此次调研涉及的用人单位主要有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大中型企业、进驻安徽省芜湖、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上市公司、外资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涉及到省内及周边地区的人才交流中心和人才交流会;还访问了51job和job168等人力资源网站。
现就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应用市场。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行业应用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但行业间需求不一,增长各异。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校培养大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属于排名靠前的,每年大约需求100万各种类型的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基础工作,特别优秀的可以从事一些开发研究工作,但大部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二、相关行业和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1.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我省企业信息化也在全面进行,急需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
目前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以将计算机人才分为以下三类:
??(1)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在攻读更高学位后)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对他们的主要要求是技术原理的熟练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在性能等诸因素和代价之间的权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
??(3)从事应用型(信息化类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对他们的要求是熟悉多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能够从技术上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和配置。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目前我省高校计算机专业对第(1)、(2)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第(3)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则是非常薄弱的。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例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到XX年,我国需要高级计算机人才6万人,中级计算机人才28万人,初级计算机人才46万人。但是,目前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呈橄榄型,高级计算机人才和初级计算机人才都十分缺乏,尤其是从事计算机行业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目前的人才供应情况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对于这种现状的认识,一位企业负责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计算机行业“蓝领”人数少的根本原因,不是企业不需要“蓝领”,而是缺乏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蓝领”、发挥其软件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振兴安徽的一项迫切任务,既懂计算机软件又懂计算机硬件维护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紧缺已成为安徽振兴经济的一大障碍,据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称,我省复合型人才为19.9万人,占技术人才总数的7.4%,与发达国家复合型人才总数40%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本行业中持有“双证”在手的大学生就更是少之又少。it产业的振兴势必将拉动并形成我省巨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市场。
从我们调研情况下,了解到我省在未来3年内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仍有100万的人才缺口。而我省本专业的在校生仅为1700多人,远远供应不上这种需求,巨大的人才缺口使我们现在必须加大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立足本省,培养适合我省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用人才。
2.企业在招聘时对计算机人才的期望
??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招聘新的员工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排在头三位的专业技能分别是: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数据库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而it项目主管认为排在头三位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能力、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网络管理和维护能力,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
??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项目主管表示,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所以目前成熟的企业并不回避再培养问题,但迫切希望有效地降低再培养成本。
3.从全国范围来看,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也在飞速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也在逐年上升。
大量的传统企业在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我国已经确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阻碍信息建设发展的瓶颈。
在需求度上,我国上规模的企业在百万家以上,每个企业搞信息化建设平均最少需要一到两名复合型计算机应用人才,那么全国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要在200万以上。由此专家指出,计算机应用是依托it产业迅速发展的“朝阳职业”,人才需求由低端到高端都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职业行情将越涨越高。
4.用人单位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观点
??在企业访谈过程中,每个it公司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职毕业生仅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专业素质。
??在“选择应聘者时优先考虑的前五项因素”一题中,首选是“持续学习能力”,得到了66.7%人力资源主管和项目主管的认同;其次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持率达64.3%;第三是“沟通能力”,占36.4%;第四是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占56.6%;“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列第五,支持率53.4%。学习成绩的支持率只有24%,可见企业只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应聘者学习能力的参考来考虑的,它们更看重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
??尽管企业招聘时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认为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但素质与经验二者并不矛盾。招聘时考虑的是工作的关联性、有效性及成本最小化,而一旦进入工作角色后,注重的不仅是曾经做过什么,更是以后能做什么,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应对经常变化的客观情况。
??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一个大家都认为重要但实际上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易被察觉,也无法提供定量的分析和评价;而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则可能很大。在对“管理项目时员工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回答中,前5项依次是:(1)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技术不足、经验不足;(2)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不足;(3)职业道德和纪律性不强;(4)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范围狭窄,内容陈旧;(5)沟通能力较弱。有43.7%的项目主管认为员工责任心不强。不少管理者抱怨有些员工跳槽太频繁,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而不太考虑集体和社会利益。人力资源经理和项目经理都表示不太愿意要那些频繁跳槽的求职者。可见,价值观的问题已经排在专业技术问题前面了。
因此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之一。同时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5.关于复合型和宽口径
??近年来,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是一个热门话题。对于it领域而言,复合型人才是指既具有某个(某些)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又掌握了it专门技术的人才。
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并且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学校应当而且能够拓宽专业领域,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应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实际上,企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更为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考虑过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中挑选销售人员”一题中,it项目主管给出肯定回答的为100%。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考虑,招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员主要是从事技术性工作,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会有一些人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和个人的个性优势而走上其他工作岗位。在调查中,大部分人力资源主管认为,开设人文或商贸课程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日后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安排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是“一刀切”,学生们的学习内容没有太多差异,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不能体现出每个人的个性优势。当然,一些基本课程是大家应该学习的,但我们缺乏的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分析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指导。
??因此我们认为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某个(某些)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可能并不现实。但是,许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并不会一直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因此在校期间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外,学习能力也是要十分重视的。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距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
(3)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
(4)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
(5)外语能力欠缺;
(6)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四、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1.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总的来说,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导致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相关行业工作。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强调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按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由于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导致生源的整体素质要比过去有所降低。有些学生文化基础素质较低,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但客观的分析后,并不是这批学生没有能力,而是需要有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要增强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访谈调研中人们发现,这批学生对于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很感兴趣,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对于工具类的课程,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2.该专业复合型师资缺乏,职业实践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滞后
该专业既懂技术又具有职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严重缺乏,这样会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偏离专业培养方向。现有教师缺少职业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等,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
3.专业实训条件以及软件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是改革开放近20年来,依靠政府教育经费建立发展起来的。虽然已普遍建立计算机房,但由于种种原因,上网条件、微机组装以及局域网组网实验室等还难于满足要求,也没有实训基地,整体表现出实践教学设施条件不足,特别表现在软件教学资源不足,现有硬件条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1.1调研目的
了解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区域设施农业行业发展,特开展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设施农业技术人才需求规模、层次、就业岗位及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为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和完善提供有效数据支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2调研对象
(1)铜仁市农业行业、企业专家及法人代表、校外兼职教师等;(2)果树、蔬菜企业、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农业观光园区、种子公司、花卉设施农业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3)思南县农牧科技局、相关乡镇领导、蔬菜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4)07-12届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5)120农技服务中咨询问题的农民朋友。
1.3调研项目
(1)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对设施农业专业人才需求总量调研;(2)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对设施农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调研;(3)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对设施农业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情况调研。
1.4调研时间
2010年10月-2012年12月
1.5调研方法
1.5.1召开座谈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精心组织安排铜仁市农业行业、9家企业专家及法人代表、课程开发的校外兼职教师等23人进行座谈。座谈会上,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定位、核心课程确定、职业能力开发、顶岗实习和定单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具有实用性、指导性的合理化建议。1.5.2典型企业走访和问卷调查调研期间,对区域果树、蔬菜企业、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农业观光园区、种子公司、花卉园艺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走访调查,专业教师分别走访了种苗快繁企业上海大地园艺有限公司和铜仁市金农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花卉企业广州番禺区绿之恋园艺有限公司、铜仁市金福园艺有限公司和贵阳市中天花园管理中心。广泛展开了企业工作岗位种类、岗位标准、岗位人才缺口、顶岗实习岗位及其所需要知识、能力、素质调查,并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总结。同时对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1.5.3铜仁市设施农业产业调研结合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各课程组分头调研了铜仁市各区县的蔬菜、果树、花卉等产业发展、产业岗位类型及岗位对毕业生素质、技能、知识的要求。1.5.4毕业生问卷调查7月7日,我们对在农业行业或企业工作的部分07-12届毕业生从事的就业岗位类型、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胜任力及综合应用情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电话访问,共发出145份调查问卷,回收了98份有效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资料整理归纳。1.5.5120农技服务解决问题分类分析我们对120农技服务过程中,农民朋友咨询的所有问题按病虫害防治技术、栽培管理技术、加工技术、贮藏技术、营销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进行分类、分析。1.5.6调研组织各种形式的调研由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牵头,专业教研室组织实施,拟定调研计划。人才需求调研组成员由专兼职教师构成。
2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数据分析
2.1专业人才需求总量数据分析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很快,设施栽培面积约占世界的70%,设施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绿色)蔬菜,打造“贵州蔬菜,特色生态”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品牌形象,到201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果树、蔬菜现代农业产业的规模壮大,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设施农业技术的专门技能型高级人才。铜仁市的设施农业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农业产业化一个新的增长点,主要用于蔬菜、瓜果、花卉及园林苗木的生产。2012年,铜仁市蔬菜总播种面积158.7万亩,与2011年相比增长25.2%,果园面积达到了45.89万亩,较2011年相比增长11.3%。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带动和支撑,蔬菜水果生产主要还是以大户或散户种植为主,各地农户重栽轻管;农村劳动力老化,知识技术匮乏,菜园、果园管理较差,效益越差越不管,形成恶性循环。这更需要各相关专业院校培养一大批掌握设施农业技术的专门技能型高级人才。目前,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7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地市级龙头企业38家;企业员工学历层次较低,大专以上的学历不足5%。通过与召开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典型企业走访等调研方法,了解到各企业用人单位对大专层次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急需一批懂知识、会操作,能吃苦的专门人才。据相关部门预测,“十二五”期间仅铜仁市急需约4000名设施农业高技能人才。
2.2专业人才需求结构数据分析
2.2.1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根据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07-12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比例如下(见表1)2.2.2未来三年用人单位最缺的人才学历比例目前,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和设施栽培的推广,铜仁市的设施农业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铜仁市周边设施农业相关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相比之下,规模仍然尚小,难以与其它行业企业相比,所以在人才学历需求上,更侧重于中职、高职高专和本科毕业生。2.2.3参与调研单位未来三年所需的人才类型填选人次比例所有参与调研单位均填选了通用性和技能型,同时部分单位填选其它选项。表明用人单位需求较多的人才类型为通用性和技能型。2.2.4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录用设施农业毕业生的优先应聘条件调查可知,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更注重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能力,对于学生干部和参与社团活动用人单位同样重视(图3),而对于学生是否是党员并不关注。通过图4可知,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居首位,这表明铜仁市周边农村缺少具有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的一线技术型人才。另外,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疑难问题数量有所增加,表明农民朋友有开发新产品致富的意愿,同时也表明今后广大农村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会呈增长趋势。而农产品营销技术类的问题却未曾涉及,这与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相吻合。
2.3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情况分析
2.3.1毕业生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综合应用情况通过对07-12届毕业生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综合应用情况回收的98份调查问卷整理与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表2中结果,在各类知识中,社会能力知识(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创业、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环境适应等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帮助最大,方法能力(办公软件、文献检索、数据统计、调研方法、专业技能方法的能力)、生产技术知识、社会实践性知识、安全知识对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3.2用人单位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综合上述问卷结果和与用人单位专家座谈,了解到用人单位要求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综合能力有:①知识和技能要扎实全面,动手操作能力强;②了解设施农业行业的发展,要了解设施农业行业产、贮、供、销各个环节的基本情况;③能独立从事设施农业植物生产管理,包括果树、蔬菜、花卉的生产与管理工作;④能发现设施农业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⑤具有从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能力;⑥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和营销技巧;⑦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文明礼貌,诚实守信;⑧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3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收获及体会
设施农业产业是我国目前农业产业中最具活力的农业产业之一。随着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现代设施农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备受社会青睐,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具有知识面宽,技能点多,就业灵活,就业渠道宽泛的特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目前,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非公有制企业,从就业岗位来看,学生的初次就业岗位接近于设施农业产业的终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设施农产品设计、生产、加工、贮藏和营销等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在设施农业各生产环节的就业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就业的最多,两项合计达60.3%;其次是设施农业种苗生产企业,为16.3%;在农产品采后处理企业就业的学生达到6.1%。目前,设施农业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但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新产品开发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营销技巧。
4对专业建设及其改革发展的建议
4.1紧贴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经调研,随着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备受社会青睐。因此,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就要与产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规模就要围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2紧贴毕业生就业岗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根据调研结果,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主要在农产品生产企业、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企业、设施农业种苗生产企业、农产品采后处理企业等四类企业。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重视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生产组织能力和推广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来确定。
4.3紧贴毕业生素养培育,加大素质教育课程的学时比例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毕业生很少反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而是反映自己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方面不够突出。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加素质课程的比例,并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应把学生在校的学历教育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生涯设计能力、诚信敬业、立志创业等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4紧贴毕业生能力培育,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关键词:越剧表演人才需求 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复合型
国家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自1980年起开始部署至今已有30年,相关越剧团对自身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和调正,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剧艺术各领域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尤其是对越剧舞台表演人才的能力方面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入了解新时期越剧表演人才需求现状,进一步理清思路,制定和完善越剧表演专业教育发展规划,以新的理念和姿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本课题组于2010年7-10月份以浙江省各越剧团为主要对象,对越剧表演人才(演员)需求及人才规格要求进行了全面调研。课题组采取实地走访、重点抽样、问卷调查、资料查阅、电话咨询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调研结果表明:新时期,越剧院团对表演人才的专业技能、文化修养、艺术气质、舞台表现力、艺术鉴赏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总结起来,新时期需要全能复合型、创新型的越剧表演人才,其中尤以实践和创新两个能力为首选。
一、越剧表演人才现状
此次调研结果表明:戏曲艺术的不景气、多元文化的冲击、体制改革的推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越剧表演人才正逐步流失,无论是国有越剧团还是民营越剧团都面临着表演人才匮乏的问题。现时期越剧表演人才(演员)青黄不接,总体状况不佳。各个剧团均表现为台柱子少且主要演员趋向“高龄”;年轻演员较多,但学历偏低,经验不足难当大任,又难以应付磨合和再教育的巨大投入等情况。这种情况尤以规模小的地县级越剧团为甚。课题组曾抽样调查了相关地县级越剧团,也都呈现出上述状况,如下表:
以上抽样数据虽不是所有越剧团尤其是省市大越剧团的表演人才状况,但也能说明:当下越剧团的表演人才,无论是结构状况还是能力状况都有待提高和调正,否则难以适应新时期艺术、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越剧表演人才需求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得知,新时期急需以实践和创新两个能力为重点的全能复合型越剧表演人才。当然,根据各越剧院团自身属性和艺术风格,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不同。
(一)国有越剧院团需要个性鲜明、发展强劲的优秀演员
每一个剧院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传统,有自己追寻的艺术境界。新进人才,院团对他们会有一个再教育的过程,在不断的磨合中,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去糙取精,继承院团的艺术传统。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特别对省级、市级、地县级的国有越剧院团进行了抽样调查,分别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杭州越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嵊州市越剧团。抽样调查显示,根据剧团行当需求,及剧团表演艺术风格的继承要求,院团对演员除要求道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娴熟外,鲜明的艺术个性,更是院团频频提及的字眼。现今,传统的戏曲教育规律渐渐被冲淡,表面上看是越剧表演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可实际上鲜明的艺术个性却在消退。
在艺术院团体制改革的推进下,越剧院团对演员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有越剧团的演员,必须能适应新的竞争机制,具有强劲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基于院团艺术风格和体制改革的要求,新时期的越剧表演人才应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劲的发展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表演人才的基本要求,演员应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且专业技能必须极致化;
2、根据院团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发扬要求,演员要从应用型转向复合型,要具备初步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富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3、根据体制改革的需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新进的演员要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剧团已无太多时间去对新进人才进行磨合和再教育)与继续深造的学习能力(这是舞台表演与时俱进的需求,也是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人员转岗安置问题的未雨绸缪)。
(二)民营越剧团需要通才演员
浙江农村有着广泛的戏剧基础,群众的文化需求旺盛,人们崇尚聚会式的集中消费方式,节庆、婚丧活动性文化消费强劲。于是看戏成为许多人、特别是老人生活中的消费目标。尽管现在国有越剧团普遍遭遇生存困境,但民营越剧团却大多经营状况良好,像烂漫的山花,开遍了浙江农村。来自浙江省文化厅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全省目前共有登记在册的民营越剧团452家。以越剧之乡嵊州为例,2006年民营剧团共101个,其中常年演出的剧团30多个,季节性演出的剧团50多个,临时性演出的剧团近20个,从业人员3600余人,全年演出1.6万场左右,收入约5000万元。民营越剧团,已成为越剧艺术事业中的一个亮点。面对特殊的消费需求和自身的营运状况,民营越剧团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就有别于国有越剧团的要求,更趋于“通才”,主要原因如下:
1、你点什么,我唱什么,观众的要求就是剧团的标准。为满足观众要求,一般的民营越剧团必须具备50个以上剧目,且是不同种类的戏,如生日戏、寿年戏、体面戏、吉利戏、彩头戏、庆贺戏、造屋戏、乔迁戏、庙会戏等等,甚至要求一些歌舞节目。因此,民营越剧团的演员除掌握大量的剧目外,还需精通副业,能歌善舞。同时,为了满足农民群众希望能看新剧目的心理,演员要具备赶编一些现代小戏的能力,以丰富演出剧目。具备一定的创作和应变能力是对民营越剧团演员的又一要求。
2、民营越剧团为了提高运营效益,降低成本,人员十分精简,每团平均演职员25人,“一个演员顶数角,一条马鞭当万马”,主要演员更是通才。演员除了“应工”外,还要掌握其他行当的技能,甚至有时候还要掌握一些乐器伴奏如司鼓、主胡等技术,以备不需之用。
尽管民营剧团运营良好,但基于以上原因,其人才缺乏问题较国有剧团更为突出。虽然培养“角儿”并不是民营剧团的主要目标,但近几年,民营剧团在完成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后,已经走上转型升级的快车道。转型期的民营剧团需要大量年轻的优秀演员,而自身的演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年轻的演员暂时当不了台柱子,许多民营剧团开始高薪从国有越剧团挖角。正是基于优秀演员的缺乏,有些民营剧团不得不从常年性演出转为季节性演出。民营剧团更需有实力、会创新、有一定舞台经验的年轻演员,以及能挑大梁唱主角的演员。
(三)越剧男女合演团急需新生代男演员
在越剧的百年历史中,男女合演曾辉煌一时。在鼎盛时期,越剧男演员达300余人,浙江越剧团、上海越剧院、嘉兴越剧团、宁波越剧团、嵊州越剧团都有男演员。然自1990年代末起,越剧男女合演陷入尴尬境地。在女子越剧的大环境下,男演员的地位每况愈下,舞台上除几个尚有名气的男演员外,几乎没有其他男演员的身影。就是仍坚持男女合演的浙江越剧团,除了演出现代戏,也很少起用男演员。而今除上海越剧院和浙江越剧团外,江浙沪其他越剧团已无男演员。而上海越剧院和浙江越剧团两团的男演员相加也只30余人。具体情况见下表:
上海越剧院男演员状况(2010年10月统计)
浙江越剧团男演员状况(2010年10月统计)
从以上两个统计表来看,两团仅存的男演员趋于“高龄”,就是“新人”,年龄也已到27岁。缘于演出机会的减少,有些趋于“高龄”的男演员其职称还停留在中级。越剧男演员的凋零,已从业内的认知蔓延到社会中。
越剧发展到今天,是否真的不需要男演员了?越剧只走女子越剧的路,还是需要保留男女合演?2006年纪念越剧百年时,曾对男女合演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和争鸣。在越剧界和戏迷界的争议与呼吁中,我们不难发现,越剧舞台上的男角不是陪衬而是需要。现代戏的敷演,人们审美的需求,越剧艺术本身的创新与突破都需要男演员的存在。甚至剧团的自身发展、特色发展也不能离开男演员,如浙江越剧团,自1990年代起就借由男演员而发展起影视部,发扬男女合演的优势,抓戏曲电视剧的拍摄,每年推出一部优秀作品,至1999年,先后拍摄了10部59集戏曲电视剧,在全国戏曲电视剧评奖中硕果累累,为越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越剧男演员青黄不接是个不争的事实,越剧界亟需充实大批年轻的男演员。2007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应浙江越剧团的需求,已招收了14名越剧专业男生。但这对整个越剧界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随着“高龄”演员退出舞台,越剧男演员的培养需进一步加快和加强。
三、越剧表演人才培养探析
通过调研发现,新时期越剧表演人才需求量大,其中尤以全能复合型人才缺口最大。尽管江浙沪三地越剧院团优秀表演人才告急,但新毕业的越剧演员进入剧团后却不能应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关院团的人事管理体制,也关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的自身素质。我们抛开越剧院团的人事体制不论,单就学校培养方面做一些探讨。为避免学校的培养目标与院团的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适岗能力错位,艺术院校可以按照戏曲独特的艺术规律,在继承良好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融入、借鉴一些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做一些研究与探索,如:
(一)在教育入口方面,多形式挑选适合戏曲表演的人才,可以考虑“带艺入学”; 根据不同院团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改变固有的培养方式,如进行订单式培养等。
(二)在教育过程方面,以院团岗位和职业要求调整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调整学生培养的时间周期。
(三)在教育出口方面,建立目标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体系,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越剧大典》,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2、《戏曲与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第一版
关键词:食品行业;食品专业;人才需求
1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和食品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充足的食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优质的食品是国民健康的保证,所以,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坎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也已经将食品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道路[1~2]。
众所周知,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千万国民的健康营养。而国家高等院校的食品专业正肩负着培育这种人才的重任,目前众多职业院校的食品专业以培育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企业培养出大批的一线操作技术人才,切实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鉴于此,本文对食品行业的紧缺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2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推动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近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从1997年到2007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从5317亿增长到24430亿元。
国内外经济学家公认:在未来5~10年内,中国将是全球收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期间至少有1亿家庭(约有3亿多人口)将进入年收入l万美元以上的行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费市场。由此看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空间非常大,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的前景也是乐观的。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将是有机化、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振作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我国食品工业现状的分析与探讨,能够很好的把握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食品工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加快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
3我国食品工业从业人员情况及食品专业毕业生从业情况
依据2007年食品工业年鉴的数据,当年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从业人员为200~300万人,在全国的食品行业中随机抽选20家企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表3和表4。表2是20家大中型食品企业从业人员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企业的人员主要还是大中专及以下学历,主要从事生产操作。表3是食品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从业情况,大部分毕业生都从事一线生产操作。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食品专业就业不存在市场饱和问题。很多企业现在还紧缺高级管理人才及生产、销售人才。表4是食品企业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现在急需管理型人才,其次,则是生产操作及销售人才。
4我国食品专业未来人才需求预测
当前,我国的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进行调研发现,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相应的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营销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院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4.1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
1996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部门总产值中首次攀到了第一位,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1997年至今,我国食品工业的产值始终在GDP总量中占第一位,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持续增加。调查发现,企业所需的食品人才中生产操作人员、销售人员的需求比较大,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操作工、销售人员、食品检验工、食品制作工、食品包装工、一线QC、基层管理人员、食品加工设备操作工这几个岗位。
4.2提高食品的营养与安全作用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食物结构将迅速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现代食品加工行业必须改造传统的食品生产方式,进行食品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提高食品质量和减少营养损失,为人们提供大量经济、安全、高质量的食品。
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因此近年来食品安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2005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食品生产加工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必须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食品检验人员实行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通过对业内有关人士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人才缺口达80万。因而,培养优秀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的人才势在必行,功在千秋[3~4]。
5对职业院校食品专业教学改革的意见及建议
人才培养需要符合行业需求,要适合企业口味,学校在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加需要更多创造实践、实习实践的条件与机会[5]。
5.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学校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针对食品行业人才岗位的需求,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调整。根据现代食品企业需要生产操作工、食品销售人员、食品检测工、一线QC、基层管理人员、食品加工设备操作工等实际,调整课程的设置,将《食品工艺》调整为《果蔬加工》、《粮油加工》、《酿造酒工艺》、《软饮料工艺》和《乳品工艺》等工艺课程,同时增加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2实施“双证制”教育
为适应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规定本专业学生必须取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实施校企合作,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探析[J].广西轻工业,2007(6):109~111
[2]张有林,华.食品科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4(1):139~141
[3]任迪峰,王建中,张柏林,等.面向21世纪高等林业院校食品专业发展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6(1):18~21
一、调研的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研通过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听取对学生教育、管理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有价值的建议。用人单位涉及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财经专业类型的企业,也有建筑、生物、物流,工业等其他企业。
本次调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定量方面:报告数据收集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定性方面:对市场上各企业进行深入访谈和研究。两种调查方法结合最终形成本报告。
二、调研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研共收集455份调查报告,通过对425份调查问卷的整理、分组、累加、计算和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单位类型分析
1、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1)用人单位在未来的五年内社会对高职财会人员的需求趋势:
此次调查用人单位中,有55%的单位表示将提升对高职财会人员的需求,有31%的单位表示持平,仅有14%的单位表示将降低聘用高职财会人员。这表明高职毕业生的文凭还是能够胜任会计人才市场需要的。
(2)单位对财会专业的学历要求
调查数据显示,有65%单位要求财会专业人员具备本科学历,29%的单位要求财会专业人员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另有6%的单位要求财会专业人员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这部分单位主要是上市公司和大中型国企。
(二)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分析
1、用人单位对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评价
(1)单位需要的专业人类型
调查结果表明要求财会专业人员是复合型人才和“通才”的用人单位高达66%,仅有14%的用人单位要求财会专业人员是“专才”。这说明中小型企业希望财务人员是“通才”的比例较高,大型企业则更希望财务人员是“专才”,但所有企业都很重视人员的综合素质。
(2)影响用人单位选聘人员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影响用人单位选聘人员因素中,排列在前三位的因素为:是否具备职业资格证书、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思想品德;高职学院强调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水平被用人单位排列在第四和第五位。可见用人单位在人才选用时,更为关注的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后续职业培养的潜质。:
3、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
企业对高职学生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团队合作能力还是基本满意的,但对于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满意度不高,同时认为高职学生在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方面较为欠缺。对于部分用人单位要求员工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高职学生还极其缺乏。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数据如表一:
表一 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表
4、单位认为财会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职业能力
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分析能力、涉税业务处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会计人员核心技能;而沟通协调能力则反映了企业对会计人员“情商”的要求;部分企业提出对会计人员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和资金筹集运作能力的要求,这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分析表如下:
表二 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分析表
5、用人单位认为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最突出问题
调查结果反映会计专业技能不熟练,会计专业知识不扎实以及动手能力差是用人单位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最突出的问题。 毕业生职业能力缺陷如表三
表三 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问题分析表
(三)高职财会毕业生职业能力证书的需求情况分析
1.用人单位对高职财会毕业生职业证书要求调研数据表明,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最低门槛,同时高职财会毕业生还应具备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以增加就业竞争力。
2、用人单位对财会课程的评价
统计结果表明,单位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排列在前三位的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企业纳税实务。单位认为最不必要开设的课程是政治经济学、会计制度设计和英语。用人单位最希望毕业生具备明确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取向,另外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形象,得当的行为礼仪也是单位较为关注的因素,对于具备经济应用文写作技能、多媒体应用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等综合素养的毕业生也颇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调研结果总结
(一)专业方向建议
可以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在财会专业下设定核算会计方向、财会文员方向和税收申报专员方向。
(二)课程设置建议
1.对职业素养课程建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财经应用文写作和社交礼仪等人文素养方面有较高求,因此建议经济应用文写作进行整合,改称“文化素养课程”,并在课程体系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财经应用文写作、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礼仪学时。值得一提的是,调查发现,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奢侈品识别”一类的课程,以提高毕业生对奢侈品的鉴别能力。
2.对专业技能课程建议
从调查可知单位对人员的要求, 最注重 4 种知识和能力: 会计核算知识、 税务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能力和其他业务能力的培养。因此, 专业课程体系也应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可分 4 个模块来设置, 第一模块是会计基础课, 包括基础会计、 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 第二模块是税法、税务实务等; 第三模块是会计电算化模块,包括会计电算化、 EXCEL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第四个模块包括:审计、 经济法、统计学原理和证券投资学等。
在课程改革上, 为了强调学生的税务处理能力,将“税务实务”课程改为“企业税收申报实务”课程;为满足中小企业对会计核算数据统计分析的要求,将“EXCEL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课程改为“EXCEL在财务数据统计中的应用”;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考试需要,在专业课中强化经济法、财务会计实务和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整合财务管理、审计学和财务会计的部分教学内容,将中小型企业常规业务类型作为课程重点内容。
其次对不必要开设的课程调查中发现证券投资基础知识占调查人数40.58%,会计英语占23.19%,会计制度设计占10.14%,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证券投资基础知识、会计英语和会计制度设计可以改为选修课。
3.对实训课程建议
第一,新增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内部会计控制实务实训和银行会计业务实训,实现理论与企业经营实务的对接;
第二,实训内容应增加对各类企业工作环境的认知。目前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包括日常业务会计核算, 涵盖了财务管理、税务、工商年检等工作。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核算特点,设计适当的实训内容。
第三,开设纳税实训处理企业报税实务能力是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为要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办税能力的需求,财会专业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开设纳税实务实训课程。
3.师资队伍建议
开设会计类专业,应确保有一支符合要求的师资队伍,尤其是专业师资队伍。会计专业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风尚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参与会计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与实践活动;具备现代职教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4、校企合作建议
关键词:企业计算机网络 人才需求 调研 教学改革 建议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笔者所在学校组织教师对广西计算机学会、广西主要城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目的在于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和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服务方向;分析企业对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规划,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调研概况
1.调研目的
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等信息,分析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帮助,推动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招生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可靠的信息,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用人企业的要求,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因此,学校组织10位教师对广西主要城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类行业、企业进行了调研。
2.调研时间
第一次调研时间:2011年8月10日至8月20日。
第二次调研时间:2012年2月9日至3月9日。
3.调研地点
广西计算机学会,以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为主轴,桂林、柳州、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信息产业经济带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企业36家。调研的主要城市和企业分布如下。
南宁市:广西顶佳计算机有限公司、南宁赛吉经贸有限公司、南宁拓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元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联通广西分公司客服中心、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和广西天问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
柳州市:柳州市展易信息有限公司、柳州翱迈计算机有限公司、柳州市新航信息有限公司和柳州市数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共4家企业。
桂林市:桂林齐辉信息有限公司、桂林恒星电脑公司、桂林瀚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桂林市利得科技有限公司共4家企业。
钦州市:钦州湾电脑有限公司、钦州市华锐电脑科技有限公司和钦州联盛电脑科技有限公司共3家企业。
北海市:北海建兴光电科技(北海)有限公司、北海市深蓝科技有限公司、北海市群翔电脑有限公司和北海正一电脑公司共4家企业。
防城港市:东兴市瑞翔电脑有限公司。
4.调研内容
本阶段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群,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等。
5.调研对象
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等。
6.调研方法
通过采取实地参观考察、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法进行调研。我们事先设计好调研提纲和调查表,访谈交流并填写调查表,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二、广西计算机网络及相关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子信息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到,广西已形成以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为主轴,以桂林、北海、南宁、柳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信息产业经济带,贺州、玉林、梧州、贵港等承接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为主的电子信息加工产业带正在兴起,部分产品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基础。但是,广西电子信息工业总体规模小,缺少大项目和大企业,配套能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名牌产品不多,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够。
到2015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配套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增加值160亿元,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形成“一区二带”产业发展格局,“一区两带”即:形成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核心的沿海电子信息工业园区;以北海到桂林高速公路为主轴,北海市、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为核心,由沿海向内地辐射,以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主的电子信息工业带;以贺州市、梧州市、玉林市为核心,以承接粤桂合作电子信息工业转移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产业带。
到2020年,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实力显著提升,在全区建立起配套体系完整、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电子信息工业体系,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工业新体系。
广西全区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相对全国发达地区而言较为落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不够迅速,特别是在网络基础建设比较薄弱。近年来,广西作为西南大通道的出口,是联结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纽带。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的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大增,加之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量急剧扩大,特别是网络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南宁属广西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交通中心,笔者学校地处南宁市区,具有为社会培养信息化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及结果分析
1.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行业人才需求情况
在36份专业人才需求调查表中,岗位需求情况为:网络组建与管理占岗位需求总数的70.6%,工程布线占67.6%,硬件维护占64.7%,售后服务占64.7%,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占52.9%,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维修占47.1%,招投标方案制作占47.1%,宽带安装与维护占41.2%,办公自动化应用占41.2%,网吧维护占20.6%,网页设计与制占17.6%,电脑美工占5.9%,网络编辑占5.9%,其他占11.8%。
可以看出,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范围,如网络组建与管理、工程布线、宽带安装与维护、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维修、办公自动化应用、硬件维护、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售后服务等。具体工作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操作、维护网络系统设备,操作、维护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硬件软件销售、软硬件现场安装调试、用户培训、产品介绍等。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
通过对广西计算机学会及桂林、柳州、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区域计算机网络技术类36家企业调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及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见右表。
调查显示,企业的用人理念都是: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他们认为,企业用工首先考查员工职业素质,因为职业素质才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企业建议中职学校教育要突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讲诚信、讲卫生、讲礼貌开始,贯穿职业教育整个过程中。为此,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是吃苦精神,否则再好的技术也是无用的;二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要学会感恩,不随意跳槽;三是敬业精神,在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将本职工作做好。
企业对计算机网络及相关专业技能人才要掌握的主要专业技能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外设维护与维修、网络产品配置、局域网规划、安装与调试、综合布线、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管理、办公软件应用、路由器与交换机调试、网站建设与维护等,这说明学生要掌握较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和较高的专业技能。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在36份专业人才需求调查表问卷中,职业资格证书需求情况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占38.9%,CISCO的CCNA证书占30.6%,电工上岗证占22.2%,华为的HCNA证书占16.7%,人社部的计算机操作员证占5.6%,其他证书占19.4%。
调查显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可能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三类,第一类是国家劳动部门等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操作员;第二类是企业颁发的专项认证证书,如CISCO的CCNA证书,华为的HCNA证书等;第三类是其他社会力量办学颁发的证书。
从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看,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岗位之间存在较密切的对应关系,但社会认可度并不高。多数企业并未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某类证书才能上岗,而更看重的是的实际工作能力。不过,中职毕业生需要有这类相对容易考取的证书来证明自己已经具备的一些专业能力,增加简历上的竞争力。事实上第二、第三类证书得到的社会认可度更高,对学生就业帮助也最大。
4.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印象
在36份专业人才需求调查表问卷中,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印象情况为:吃苦耐劳占38.2%,遵纪守法占35.3%,虚心好学占32.4%,懂文明礼貌占26.5%,动手能力强占17.6%,工作态度好占14.7%,人际沟通能力强占8.8%,工作适应能力强占11.8%,有团队协作精神占11.8%,工作执行能力较好占8.8%,有奉献精神占5.9%,自学能力强占2.9%,自制能力强占2.9%。
调查显示,企业认为中职学校毕业生普遍遵纪守法,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动手能力强,工作态度好,但是,也存在着人际沟通能力不强,团队协作精神较差,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弱等问题。
四、对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很注重塑造企业文化,对专业人才需求迫切,职业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所以为岗位量身定做就是我们中职教育的职责,为学生量身定做人才培养计划更是我们专业教师的职责。
1.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意见
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还是比较活跃的,但就业层次偏低,许多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技能要求不高,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劳动,部分学生技能掌握不熟练,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有时对企业的管理要求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明确培养目标。我们认为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品质,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应用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组建,网络综合布线、网站应用开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合作,开展行业调研和企业岗位分析,建立“三方融合、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3)深化校企合作。在教学计划中打破常规,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每个学期用一定的学时安排学生到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与企业专家一起完成实际的工程项目,项目完成后由实践专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在校内的评优评先,以及享受奖学金、国家资助等政策的
依据。
(4)建设工学结合一体化实训室。通过对实践专家进行职业发展阶段调查,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开发一体化课程,将专业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掌握融于工作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开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设备维护与维修、网络组建、综合布线、网页效果图设计、静态网页制作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建设符合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实训室(工作站):计算机维护与维修工作站、网络组建与管理工作站、网络工程布线工作站、网站应用开发工作站、办公软件应用工作站。
2.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意见
目前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与文化素质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普通高职课程的简化,理论知识讲述多了一些,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吃苦耐劳、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爱岗敬业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不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锻炼也不足。
由于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导致生源的整体素质要比过去有所降低,有些学生文化基础素质较低,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但经客观地分析后,并不是这批学生没有能力,而是需要有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要增强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为此,学校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在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转化为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领域课程,从而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重新进行课程设置。
五、结论
综上所述,学校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设备维护与维修、网络组建、综合布线、网页效果图设计、静态网页制作等一体化课程,符合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趋势。学校将特别注重专业的内涵质量建设,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专业特色与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保险市场;招聘广告;人才供需
一、近年来保险市场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数量分析
据报告,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3297786人,其中人身险营销员2879040人,财产险营销员418746人。这仅仅是保险营销人员的数量,加上各类保险从业人员,如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我国保险业如雨后春笋般日渐成长。近几年保险公司不论是从网点数量、业务种类都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因此对于保险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呈现绝对数量的上升趋势。
(二)结构分析
从保险公司招聘广告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招聘广告在质量方面反映出保险市场人才需求的一大特点,即人才需求多样化。以往那种单纯的保险理赔人员已经不能适应现今保险公司的人才需求,保险公司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精算类、财务管理类、信息技术类、法律类成为保险公司紧缺的四大类型。出现这种人才需求的情形有以下原因:
1、保险业自身的转型
现在的保险公司一般都是集保障和投资于一体,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业务,以平安保险公司为例,以保险、银行、投资为支柱,以互联网金融为纽带,多种平台并存的经营模式注定了需要保险类、金融类和计算机类的专业人才来保证自己公司各项平台的正常运营,而目前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已转型为这样的经营模式,多样的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多样的人才需求。
2、经济的飞速发展
保险作为一种理财产品,保障只是它其中的一个功能,人们开始看中保险的投资功能,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引进大批的金融人才,一方面可以确保保险公司的获利,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实现保险产品的投资理财功能。
3、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作为保险公司,随着保费的增加,保险产品种类的增多,保险产品的业务量的上涨,发展大数据对于保险公司是必走的道路,这就需要高端的计算机人才和精算人才,通过精准的运算、建模,合理制定费率,保证保险公司的收益。
4、法制建设的健全
十以来,“法制”的字样就从没淡出过人们的视线,保险作为一种商业产品,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法律结缘,“理赔难”一直是保险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引进高质量的法律人才,规范保险市场,使得无论是保险人还是被保险人都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判决,从法律层面上更好的防止道德风险、逆选择等阻碍保险业正常发展的问题。
二、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存在的问题
(一)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就目前这支保险从业队伍来看,人员学历结构参差不齐,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业务只重规模不讲效益,对兼业人监管不力等,都构成了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主要因素。就全国330万保险营销人员而言,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不足30%,大部分是高中或中专学历,保险专业知识普遍缺乏。从业人员质量问题,必然出现管理观念滞后、服务水平低下的现象,进而影响着保险行业的整体形象。
(二)高级应用型人才缺乏
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高级应用型人才普遍缺乏,许多分公司,特别是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具备任职资格条件。而且,保险专业技术人才奇缺,风险管理,精算,电子化,法律,资金运用等人才都是保险公司急需的。目前高校保险课堂教学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的“自我循环”状态,“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务”,专业课程偏重于基础理论,缺少保险经营实战经验,对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操作知识的了解比较表面,理论性强,实用性差,与业界脱节。
三、针对当前保险市场人才需求的应对措施
(一)保险行业
中国保险业协会举办的“保险主题创意创业大赛”,“保险责任行征文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保险行业既可以从学生这里获得好的保险产品创意,也可以引导学生的保险思维,更可以通过学生的调研,了解基层保险状况,传播保险知识,提升广大群众的保险意识,一举多得。但我认为,仅靠这些比赛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保险公司可以将目光放长远,对于大学生提前提供导向性的指导,通过一些合适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进行“投资”。
(二)高校
高校应该时时关注保险业的发展动态,扩大优秀保险专业的招生规模,并对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相应的指导,建立合理的课程设计、基本知识结构、实习要求等等,引导学生自觉实践与钻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高素质的保险专业人才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本科及以上教育应与高职教育错开定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各单位的第一线从事实务的高等专业人才。实施以工作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即单项专业能力实训,综合职业实训,岗位模拟实训等,培养应用型保险人才。
(三)个人
保险是一门与众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学保险不但到学习保险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保险以外的学科知识,如保险合同制定、客户服务、理赔所涉及的法律知识;人身保险的承保、理赔工作需要丰富的医学知识;财产险的承保、理赔工作的电子化和信息化相关的技术知识;涉外保险业务则需要扎实的外语知识;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则需要丰富的经营、管理、财务知识及经验等等。
参考文献:
[1] 靳晶,《保险从业人员分析与发展研究》[J],经管视线,2013
[3] 周翊,《保险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及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研究》[J],金融与保险,2013
关键词:宁波金融、外资、英语复合型人才、金融+英语、就业
海洋经济背景下,宁波拥有令人艳羡的机遇和优势,但是在人才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例如,纯英语专业人才供过于求,而金融业英语人才紧缺。英语人才在金融人才资源整合方面始终存在缺口:很少有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会从事金融类职业;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金融类英语专业人才一直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一、“英语复合型人才”概念的提出
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局势来看,中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多,对英语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渐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英语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优势则越渐趋弱。英语专业的就业取向为教育培训,翻译,外贸,公务员,或者考研。但是:(1)近几年的教师行业相对饱和,非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进教育行业难度较大;(2)翻译囊括笔译和口译,笔译相对枯燥,陪同口译相对不稳,目前翻译市场规模小;(3)外贸方面英语只是一种技能,企业更看重沟通,谈判,签合同的专业技能型人才;(4)公务员有关英语的职业少之又少;(5)考研是一个巨大挑战,语言学的纯粹研究,潜在价值也难于计量。
综上,现今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不理想,竞争力大,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失业人数首位为英语专业,纯英语专业学生在社会立足余地较小。《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21世纪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态势,全国各地高校开始了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出现一些问题,1)学生专业知识不精,对英语学问的研究不透彻;2)毕业生过多,卓越人才缺乏;3)对未来就业方向的不明确,少有专业对口。虽然宁波高校对英语专业学生多元发展有所响应,但幅度有限,倾向于商务方面,少见金融、文化、科技军事方面的英语人才,依旧贴附于原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英语人才泛泛,鲜有特色。
二、宁波市金融业对英语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根据《宁波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结合金融业的发展形势,建立规范的金融市场人才引进机制,健全金融业人才队伍的政策体系,将会培养出一只规模大、专业素质高、结构优的金融人才队伍。机遇同时也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竞争,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可以更好发挥潜力和优势。宁波市金融业目前正处于上升阶段,人才需求高涨,金融行业招收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同时,也放眼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如会计专业或中文专业。金融业的优秀人才供应缺口与改革创新,为金融相关的其他专业提供了一个新的竞争平台。
金融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精通金融行业知识,高素质善沟通,熟练掌握英语。外资机构找到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较难,英语专业学生有机会涉足金融领域,而仅凭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非常有限,面对金融业的知识不足,需培养一批有兴趣有能力在学习英语外,能学习相关金融业务的学生。
目前,国家推出了金融英语证书考试(FECT,Financial English Certificate Test),考核金融专业人士的英语水平,为中国金融业提供金融英语水平给出行业参考标准,鼓励提高金融英语水平,更好适应对外金融服务。英语人才应及时了解金融业的需求并发展自己特长,结合市场发展情形放远目光,不拘泥于传统的就业形势;一方面给自己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满足社会需求。
三、高校采取的措施
目前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之下,宁波高校要着重考虑“金融+英语”培养模式,培养新型英语金融复合型人才,满足宁波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学习金融知识,培养“金融+英语”复合型人才,既能缓解英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能填补金融业对复合型人才的紧缺。现今,宁波高校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缺少,对其他课程延伸不足,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认为,以下意见对“金融+英语”模式革新有所帮助。
1)传统教学理念的改革
以往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同化,注重英语基础的培养,拘泥于传统教育模式,与时代所需有错位。复合型英语人才不仅要精通英语,还要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如国际贸易、文化、历史以及证券、金融、等方面等知识有利于人才多样化。高校调整课程应顺应本地市场需求,明确就业趋势,意识宁波新兴的金融业所需和发展情况,学校在技能训练同时,注重学生“金融+英语”能力培养,结合不同师资力量和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加培养,从基本的金融知识到与金融英语相结合,落实金融和英语课程,培养出金融领域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2)提升英语专业的素质和能力
现今的英语人才趋于同化,人才泛泛,真正优秀的英语人才寥寥无几。学校应加强对英语专业的研究力度,精确熟练掌握英语知识,摒弃“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贯彻英语深入学习。有一定扎实基础的英语人才在学习金融学习就有明确的优势,接受金融英语也会更快入门。另外“金融+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听、说、读、写、译等基础技能外,在金融行业如果具备一定的母语表达能力,敏捷的思维和写作,将有利于金融方面的谈判协商。
3)“金融+英语”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开设一定的金融专业选修课
高校可以考虑从本校其他院系聘请金融专业讲师或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员给学生授课,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实地考察本地银行或证券公司的运营状况。校方应基于大一大二的英语基础知识,再为大三学生开设一些金融选修课和等级考试复习,既深化师资分配,又可对那些可能从事金融业的学生有所助力。相对于低年级学生,大三学生已获得了较强的语言素养,并学习了一些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易于接受金融专业知识;阶段性地开设金融知识测试,可以为每年的FECT或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等做准备。
四、结束语
海洋经济背景下,宁波金融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金融业优秀、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紧缺是宁波金融面临的一大问题,另外市场对在纯专业的教育模式下的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日益减少。基于此,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对“金融+英语”的人才培养结合市场需求,遵循“强化基础、注重能力、多专多能、重在应用”的方针,除了扎实英语人才本身的口语优势,力求在金融方面培养能力,具备专业的金融知识,灵活金融思维,配合语言沟通优势,达到金融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
此文为浙江省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4R41903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如凤,季春燕.复合型人才是对外开放的基础支撑,以宁夏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例,2006.
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已经初具基础,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工信部预测2015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预计未来5年CAGR(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易观国际数据表明,2010年物联网在安防、交通、电力和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600亿元、300亿元、280亿元和150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分别增加到1500亿元、1000亿元、1100亿元和650亿元。
种种迹象和预测表明,“十二五”时期将成为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在于物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再仅仅依靠政府的大力投资,而是更多地依赖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应用驱动将成为“十二五”物联网发展的主旋律。
来源:中国永州新闻网
2012年建筑节能人才需求翻番
随着国家大力推广和宣传环保理念,强制推行建筑环保和建筑节能,我国环保产业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绿色节能建筑行动方案”即将出台,将带动相关产业的人员需求。目前已经有大量建筑企业在招聘职位时标明需要具备“环保建筑”或“绿色建筑”等相关从业背景。
建筑英才网数据显示,2011年,建筑材料工程师、节能环保工程师、智能楼宇管理师和环境工程师等节能环保相关职位招聘需求上升约50%。2012年1月的招聘会上,环境工程师的招聘需求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69.2%;节能环保工程师的招聘需求较2011年同期上涨113.6%;建筑材料工程师的招聘需求较2011年同期上涨77.6%;智能楼宇管理师的涨幅为66.7%。这些职位的大幅上涨,也表明2012年建筑节能环保人才将会是招聘的热门。除此之外,固废技术工程师、环境损害控制与监测等相关职位较2011年同期也有较大的增长,可以预见在2012年这些职位的招聘需求都将有翻番的涨幅。 来源:《房地产时报》
2012年高科技人才需求大涨
《2011中国企业招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2012年高科技行业人才需求将大幅增长,较2011年增加近2.3倍,增幅位于各行业之首。该报告是由人力资源机构CHINAHRKEY对全国167家企业调研后得出的结果。
报告显示,2012年企业最急需的职位是技术类,占比33%;其次是生产类、管理类和营销类职位。尽管高科技行业在2011年受金融市场及各方面政策的影响较多,其整体招聘总人数略低于2010年,但预计2012年招聘需求将大幅反弹。至于原因,人力资源分析师张伟认为,一方面,高科技行业本身发展迅速,新形式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企业也新增了高科技需求。
由于高科技企业的从业者多为年轻人,他们十分重视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而高科技企业普遍加班多、压力大,因此流动性较大。对高科技企业而言,关注员工健康、生活和提供更多学习培训机会等,正成为能否打好人才保卫攻防战的重要条件。
来源:《新闻晚报》
人才招聘市场的新动向:
求职者可用手机找工作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全面推出手机客户端是顺势而为,各大门户和行业网站为满足高速增长的手机用户需求,纷纷推出自己的手机应用,抢占移动市场份额,来持续保持现有的领先位置。
人才网站手机客户端的推出让找工作变得更轻松、更方便。智联招聘、51job、中华英才等主流人才网站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客户端应用,而各个地方人才网站也相继推出了针对本地求职的手机客户端。据了解,目前大部分人才网站的手机客户端都可以支持iPhone、Andiord版、wap版等,均用免费下载的模式快速抢占手机市场。
纵观现在的主流人才网手机客户端,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这三个人才招聘网站相对于职场白领、社会人员等普通求职者比较适用,58同城、赶集网等分类信息网站的手机应用则略显简单,百伯人才最适合大学生,而高端行业人才则可以关注行业或地区的人才网手机应用,手机找工作将成为未来人才招聘市场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 来源:千龙网
北京:“十二五”期间金融界
发展规划出台 业内人才
需求量大爆发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金融业的发展重点,要以推动首都金融科学发展为主题,努力使北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城市框架,加强培养金融业高端人才,加快推进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到“十二五”末期,力争在北京形成若干个万亿元级别和千亿元级别的交易所。
随着这一规划的明确,有人力资源专家预测,北京将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金融界人才需求率先开始大爆发,不用多久,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全国城市金融界都将掀起人才的争夺战。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人才
需求热点 各类人才
需求喊“渴”
《广西“十二五”人才开发目录》显示,进入“十二五”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重点产业快速扩张,使人才需求量逐年放大,总体需求旺盛。
“十二五”时期,广西各地人才需求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北部湾经济区及桂中地区成为需求的热点地区。高层次人才需求量明显放大,需求也更为急切,成为人才需求的热点和重点。同时,部分领域人才需求存在难点,人才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高学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紧缺等问题,需引起各方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