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铜器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合作博弈 决策机制 决策效力 协调效力
一、引言
近十年来不断地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消息从各大媒体中传出,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年的地震捐款事件和三聚氰胺事件,以及经常有所耳闻的化妆品铅汞超标引发的民事案件,每次对事件企业的讨伐都会把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推到风口浪尖。不难发现,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呼声越来越大的今天,所有这些典型事件只不过是“非常态”下的极端表现,其数量只是冰山一角。与之相对应的,企业在“常态”下是如何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从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这些问题应该更值得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
基于对公司内部制度安排的理解,并结合笔者对浙江21家制造业企业的深度访问资料以及176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研究结果,认为将社会责任的承担和执行归并于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和决策机制的联合设计是值得尝试的。当前许多企业决策机制不同程度地受到“股东观”的影响,无论是公司治理制度的选择,还是企业决策的目标,都或多或少地倾向于保护股东利益,而相对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久而久之则埋下了社会责任危机的隐患。作为一种西方的舶来品,股东理念如何加人中国元素,在企业决策机制中引入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实现企业内部权力制衡的同时又能优化企业决策机制,是本文就理论层面的思考,这些与已有文献指出“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满足与企业价值之间具有很高正相关的结论”(纪建悦、吕帅,2009)是不谋而合的。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利用合作博弈分析对企业内部权力制衡问题进行探讨。其次,基于理论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研究假设,通过深入访谈和大样本实证检验对评价决策机制的两个方面(协调效力和决策效力)进行验证与讨论。
二、不同公司治理情境下的权力制衡理论模型
合作博弈的关键在于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但是约束力的假定对于各种法律、体制还未成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显然是苛刻的。因此,在“非完全约束力的协议”的环境中探讨合作问题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各参与者拆解由于约束力协议缺陷而引发的利益诉求矛盾冲突,形成合作局面并逐步趋向合作博弈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张朋柱等,2006;杨荣基等,2007)。笔者引入合作博弈下用于量度企业权力的的班茨哈夫――科莱曼(B-C)权力指数来说明公司治理制度与权力配置之间的关系问题(Banzhaf,1965;Coleman,1971),倘若参与者iεθ加盟是决定性的,那么参与者iεθ就有一个摆盟(Swing),用θ1表示摆盟总数,即iεθ起决定性作用的次数,计算方式如下:
考虑这样一家股权较为分散的公司:其决策机制可能受到股东、经营者、员工与债权人这四类利益相关者影响,用N={1,2,3,4}表示。假设这家公司决策按照持股量投票决定,并且投票中只要超过半数票量(不含),决策即被通过。现分析经营者与其他三类公司治理主体之间的股权配置权力与实际权力。假设股东、经营者、员工和债权人的持股量分别为49%、24%、16%和11%。通过摆盟的计算可得:股东有6个摆盟,经营者、员工和债权人均有2个摆盟,为此:β1234[V]=(0.50,0.17,0.17,0.17)。
研究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股权配置直接与实际权力影响力相挂钩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股权配置(投票量)的权力分布可能会高估或者低估实际的权力分布。比较A与B列中的数值,不难发现股东实际权力略大于因股权配置而享有的投票权力,因而在实际公司治理中股东起到主要治理者的作用并不足为奇。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经营者、员工与债权人的股权配置并不相同,却得到了相同实际权力的计算结果。由此可见,在股权配置中处于较为弱势的群体,其实际治理作用并不容忽视,在决策机制的设计中,也应该合理地考量他们的利益诉求。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推论:包含利益诉求主体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机制可能比包含利益需求主体较少的股东单边治理机制能够获得很好的治理以及决策效果。
三、决策机制实证分析
(一)理论假设与研究设计
在股东单边治理下的企业经营者行为研究可追溯到委托理论的研究,如鲍莫尔、马利斯和威廉姆森等学者提出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经营者效用模型(Baumol,1959;Marris,1964;Willianmon,1964),这些模型针对两权分离下的经营者行为激励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这种经营者单任务委托行为的目标是为股东利益负责,与此同时,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引发无法被观察的谋取私人收益行为也不可忽视。
相对应地,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要求经营者不仅要首先考虑股东对利润的诉求,也要同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诉求,于是形成更为常见的经营者的多任务委托行为(张勇,2008)。换言之,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经营者生产努力行为包含的内容不仅是为股东利益服务,还需要包含有利益协调行为,这两种行为互相穿插,其合力共同创造企业利润。为此,笔者认为企业决策机制的评价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测量,其一是利益协调效力,表现企业利益相关者权力制衡、利益诉求满足和受重视程度;其二是决策效力,表现决策结果的执行力和公平性。于是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相机治理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效力将优于股东单边治理企业。
假设2:考虑相机治理影响的决策效力优于只考虑股东单边治理影响的决策效力。
假设3: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满足程度和综合影响程度在两种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存在显著差异。
(二)样本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研究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杭州市、台州市、温州市和嘉兴市制造业企业,共计发放问卷300份,笔者对其中21家企业进行了深度访问。选取单位性质、单位规模和
是否为上市公司这三类划分标准为企业分类变量。在样本删选过程中剔除了因数据缺失和勾选项一致的极端样本,最后得到1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5.67%,有效样本率为77.53%。
公司治理模式为分析自变量。涉及十个结构化里克特五分量表问题,包含企业员工、债权人、政府和经营者本人对决策的影响程度评价描述,结果采用算数平均值的方法来评定。为排除极端值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并且能够体现大多数的数值,本文使用众数作为衡量公司治理模式的区分标准。即若评价值不小于3.70,则视为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模式,反之则视为股东单边治理模式。
决策机制评价的两个维度为分析因变量。决策效力的评价由10个结构化里克特五分量表构成,协调效力的计算则鉴于陈宏辉和贾生华对利益平衡系数的规范研究(陈宏辉、贾生华,2005),笔者踵随其研究经验,利用“利益诉求协调效力系数(COI)”来捕捉经营者利益协调效力信息,并同时受到利益诉求满足程度(SSI)和利益相关者综合影响程度(SCI)的影响,问卷题干排序结果均采用正向打分方式编码,数据集合方式为COIi-SSIi/SCIi。
(三)实证结果分析
表2报告了不同公司治理情境下的决策机制两个评价维度的统计分析结果。研究证实相机治理情境能够非常显著地提高协调效力和决策效力的评价值,其中决策效力的提升尤为明显,其差值是协调效力差值的2倍有余,据此印证了假设1和2。其次,对构建协调效力的两个子维度进行评价,检验结果显示,相机治理能够显著地提高SSI,但却不存在对SCI的影响,因而部分印证了假设3。
表3汇总了不同企业分类之间就协调和决策问题的差异信,息。值得一提的是,模型计算的协调效力总体均值为1.2827,这与陈宏辉和贾生华研究中使用的临界点之间存在较小差异,说明适用性和可靠性值得信赖。笔者认为本文分析结果大于1可能是由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之间存在天然的交叉成分,例如股东利益诉求被满足的时候,虽然其他利益相关者并没有对决策者施加如股东那般大的影响,但他们的利益诉求或多或少也有所被顾及。因此,在COI的计算过程中,利益诉求满足程度指标一般而言总是超前于综合影响程度指标,其计算结果的均值大于1是可以被理解的。
为了保证被调查企业之间的可比性,提取利益诉求协调均值1.2827为分析临界点,倘若某特定企业该系数等于或接近与临界点附近,则可以推断该企业的公司治理执行力较为理想。为了提高可操作性,本文以正负5%允许区间定义为利益协调较理想的状态,以正负10%允许区间定义为利益协调次理想的状态,超越正负10%允许区间定义为利益协调亟需改进的状态。同理,提取决策效力均值4.0404为分析临界点,定义与其差值不小于O则为较理想状态,反之则反是。
笔者对表3中的一些数据加以横线凸显,乃是尤为其中传递出的几点信息耐人寻味。从表2中协调效力数据右上角的三角形号数量可以看出,私营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决策机制协调效力远优于国有、集体和三资企业;大型公司与上市公司等社会较为关注的公司类型,其协调效力均不太理想。这些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又对应与决策效力的评价: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的决策效力不容乐观,而对中型私营企业的调查则显示出较为可喜的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中让笔者感到意外是私营企业的决策机制协调效力和决策效力均比国有企业要好很多。笔者在访问调查时特别留意寻找这一问题的解释,在总结与经营者交流内容后发现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
解释一:企业协调利益诉求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协调最终效果,对于投入同样的协调成本而言,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比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更容易取得较高的协调效力,笔者这一推断可以从表2中得到印证。企业规模壮大过程中缺乏对公司治理制度的规范,导致日益拉长的委托链产生愈来愈大的成本,而经营者决策的信息不对称亦加大了这种成本的累积。无法受到良好监督的经营者决策行为,使最后的决策效力不能代表企业绝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而决策本身可能会成为经营者寻租的过程。这一结果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上市公司的决策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
解释二:普遍规模不大的私营企业经营者对来自于人力市场、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供需较为敏感,外部市场治理在这种类型企业中显现的效果在笔者看来远优于国有企业。文章数据采集时间刚好处于“金融海啸”延续期,能够幸运逃脱这次全球经济低迷的民营中小制造业企业目前正处于招兵买马的阶段,此外西方圣诞节“强心针”出现了一种“表面繁荣”也不容忽视。因此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外部市场治理较为敏感的特质,亦有可能会对协调效力指标带来较为可喜的衡量结果。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的建议是:企业运营常态下承担社会责任和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保护的途径之一是采取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模式,并且设计相对应的经营者决策机制。本文同时从理论和实证这两个方面,验证了利益平衡和权力制衡的决策机制能够获得更优的利益诉求协调效力和决策效力。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而言,值得重新审视企业决策机制是否落后于企业发展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中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究竟中国有多少件青铜器物,这是谁也无法统计的数字。有人统计过,仅以有铭文的青铜器物而论,从汉代到今天,出土就达一万件以上。若加上无铭文的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正因为数量大,中国青铜器的品种也极其丰富,不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礼器,还有车马器、农具、工具及各类生活用具等一应器物。众多的青铜器皿,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
中国青铜器的价值
中国青铜器分布地区广,且质量上乘。中国青铜器出土较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不止中原地区,东北、西北、巴蜀、岭南甚至及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造型生动、精美,风格各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形状瑰异、花纹随意、富丽典雅,其精品不胜枚举,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四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嵌绿松石卧鹿,铸造精致,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国内外藏家钟爱。其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也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器物铭文可以说是中国青铜器最大的特点。世界各地古青铜器绝大多数没有铭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铜器或铸有很短的铭文。中国古铜器有铭文者仅出土的就达一万余件,且名文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这些铭文字体,或粗犷放达,或苍劲有力,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
以容器为主的中国青铜器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等;而中国却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这些容器,尤其鼎,是为国家重器。其寓意深奥、内涵丰富,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终是鉴定家及藏家们感兴趣之处。
古董圈最大的一个“漏”
在青铜器收藏圈中,贾文忠应该是最深入群众中的专家之一,经常能够看到他在古玩城、博物馆以及电视上讲座,听众几乎场场爆满。而且,讲座结束后,贾文忠几乎每次都会被热情的听众再次围住,请求鉴定各自收藏的东西。
在古董收藏领域中,有着近5000年历史的青铜器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藏品,在国际上,青铜器也被公认为代表中国的第一位艺术品,各大博物馆中都设有中国青铜器馆。而在中国,自古以来收藏中的正统“金石学”概念里,“金”就专指青铜器。而且,在民国之前,有关金石学的专著多达上百种,远远多于瓷器和书画专著的数量。
贾文忠告诉我们:与今天的收藏者不同,民国时期玩青铜器的藏家不仅仅是有钱人,还要有知识才能有资格进入青铜器收藏圈。比如王国维和后来的郭沫若。
但是,从宋代正式开始的古董收藏,一直列为头号藏品的青铜器,却在最近三四十年来忽然“不值钱”了。比起中国书画、瓷器、油画甚至“70、80后”的当代艺术品,青铜器的价位就显得太低了,而且普遍受到藏家们的轻视。比如:一件青铜爵,2006年只卖到10万元,带铭文的15万元,如果还有花纹,也就是20万元左右。
贾文忠说:在收藏青铜器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清楚三大类藏品的级别区分:
礼器:主要是当时皇族专属祭祀用器,所以价位最高;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 移动设备 三维展示 青铜器 艺术
一、“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博物馆展示需求分析
(一)基于移动设备的青铜器数字展示的优势
青铜器是人类文明时期的象征,早在6000年前人们就克服了原料的萃取质变,实现了复杂的生产工艺,体现了时代皇权的威严,由于它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目前市场价值也很高。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一直是博物馆中的重量级展品。陶范法、失蜡法、分铸法的铸造方法,使得青铜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器型或纹饰。青铜器的纹饰如环带纹、窃曲纹、兽面纹、夔龙纹等,不仅美观大气,还可以根据图案分析看出器物的年代及时代特点。
利用数字手段如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进行整合加工,可以逼真、生动地再现青铜器历史的辉煌。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实现了博物馆资源最大化共享,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知识传播、教育及欣赏需求职能的高效体现。随着互联网用户及移动终端用户的不断扩充,我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在互联网搜集文物资料,更喜欢走进博物馆去看真真切切的实物。而国宝级的青铜文物非常不方便移动,在博物馆展示时不能灵活多角度观看,更不能轻易触摸。所以我们考虑在博物馆实地参观时,用户可以利用智能移动设备将数字化的文物信息立体展示。如用户可以在平板电脑上直接查看文物,甚至模拟用手指放大、缩小、旋转青铜文物,可以方便、智能地了解青铜器的细节特点。
(二)数字博物馆的开发应具备的条件
数字博物馆主要功能体现在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的信息资源达到较好的宣传利用和保护作用,这包括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分类、传输、展示和利用等。
第一,有丰富的博物馆馆藏品以及相关文化资源作基础,并能够不断地进行资源的扩充和信息的更新,只有这样,数字博物馆才能起到较好的文化传播功能。
第二,需要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数据库后台,这个数据库涵盖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可以把各项内容和信息上传到Internet空间,实现24小时为全球观众的网络访问提供服务。
第三,拥有除了互联网展示以外的多种形式的计算机多媒体虚拟展示平台,如馆内的互动地面、大型墙体投影系统、穹幕展示系统,以及可以以点带面的平板电脑等,这些高效率和操作方便的多媒体系统,都是数字博物馆的终端表现形式。
第四,实现移动终端与网络信息对接的形式,如用户可以通过设备的拍照功能对博物馆展品进行二维码扫描,获取该文物信息;或直接通过Beacon技术,在博物馆某展区设置文物的丰富信息,直接推送到用户终端。
(三)基于移动设备的三维数字博物馆展示任务概述
该软件要完成的是基于移动设备的平板电脑软件。晋侯墓出土的青铜器居多,按照功能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礼器几类,如果一一展示举不胜举,此次主要选择了酒器中的几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进行三维展示。目的是让博物馆的参观者能够方便获取晋侯墓青铜器的各种历史信息、艺术价值,本系统的特色是将青铜文物进行三维再现,最大程度还原了青铜器文物的立体效果,甚至可以将当时古人用来盛酒的酒器上的盖子打开,用现代化手段清晰揣摩器物内部珍贵的铭文,使参观者想象国宝在自己手中把玩的感觉。
二、“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的开发方案
本课题将青铜展品依照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礼器等进行分类。主要选取了山西省博物院收藏的镇馆之宝――鸟尊,及其为首的系列晋侯墓青铜器作为展品呈现。
(一)“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的界面设计方案
“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的UI设计采用了目前比较流行的扁平化设计风格,而由于青铜器是具有悠久历史考古价值的,且其本身的造型及花纹就极具艺术审美价值,所以在扁平化设计的风格基础上结合了三维图形的设计素材。
1.Icon设计
Icon是指软件系统的图标,在移动终端中也叫“启动器”图标。此次设计采用了我国著名青铜文物“司母戊大方鼎”的形象,凸显青铜器的重要价值。由于同一个Icon文件在高精度的屏幕载体上要比低精度的屏幕看起来会小,就要设计适应不同精度屏幕终端的Icon图片。但是移动平台屏幕的参数多样化,再加上手机平台,则品种更加繁复。所以依据对屏幕的精度尺寸进行分级,设计多种尺寸的Icon,如图1所示。
2.界面设计
界面仍然采用三维写实的风格,营造展品真实的展示空间气氛。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展示界面设计的最主要优势就是能够更整体的把握界面的色调和布局,除了可以设计绘制博物馆的首页展示效果,还可以模拟灯光立体展示效果。界面设计的结构布局、各种UI元素的安排,空间距离、面积大小、放置位置等都会对视觉习惯产生影响。所以,在设计网页时,既要保证内容的准确传达,又要考虑观众的视觉浏览习惯,界面如图2所示。
(二)三维模型制作
此次“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挑选了晋侯墓出土青铜器物件当中的一组酒器作为展示主体。为了将青铜酒器的三维立体效果完美展示,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三维模型的制作。青铜器建模时需要了解鸟尊的体积尺寸、整体造型、材质、纹理。在山西省博物院的青铜常设展厅拍摄了一些照片素材供建模使用(图3)。
(三)“晋侯墓青铜酒器”技术开发流程
“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主要运用到的技术为3D引擎技术,运用Unity3D软件进行三维场景调试,界面UI布局,实现脚本控制三维互动,最后生成开发包可以安装于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终端。开发所涉及的软件如表1所示。
结语
本文主要对“晋侯墓青铜酒器”三维数字展示设计的开发进行需求分析,并阐述了“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设计的开发方案,分别从功能设计和技术层面对数字博物馆展示模式的创新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做了进一步的可行性分析。通过此次课题得出研究结论,交互式三维体验,将成为青铜器研究人员、博物馆爱好者的新型交互体验模式。
(注:本文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山西省博物馆数字青铜器展示设计与研究》,项目编号:2014023)
参考文献:
[1]王巍.夏商周考古学的回顾与展望.1999年西陵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物研究所,
[2]施晶晶.新媒体产业的盛大文学模式[J].文化艺术研究,2012(2).
[3]师丹青.手机的新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博物馆数字化升级[J].装饰,2013(1).
[4]段建华.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代博物馆中的应用[J].内蒙古艺术,2012(2).
殷商青铜器作为祭祀重器,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内涵,其纹饰渊源来自于先民对远祖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继承与发展。殷商时期,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力量还很弱小,人类对大自然极其恐惧,各方面还需要仰赖自然的恩赐与保护,因此人类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动物加以神化,希望通过敬拜、讨好这些力量来获取平安和生存。如商人以龙纹表现水神,以凤纹表现风神,以类似甲骨文“冏”字形表现太阳神,很多同时期的青铜器器形与纹饰都表现了动物对人类的保护。饕餮兽面纹通过对各种动物的组合夸张和寓意的神化,使凡有饕餮形象的器物,都彰显着尊严、力量与权威等。因此,“先民们用幻觉和想象力所创造的艺术,缓解了人在自然和超然面前的恐惧和忧郁,实现了人对自然和超然世界的敬畏之感,也找到了沟通神秘与现实的桥梁,同时实现了人的快乐本能同时,统治者又借用这种超然的力量,来实现对人性的束缚和对社会秩序的维系。”
二、殷商青铜器纹饰艺术对动画教育与创作的启示
1.殷商青铜器文化内涵在动画教育创作中传承与应用
殷商文化中丰富的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独特的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都将为地方高校动漫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也将使艺术创作能够脚踏实地,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并能够充分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将它与动画艺术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使之在动画创作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应用。这些地方文化在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对教学效果的实践;使学生能够恰当运用动画的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使审美和创作水准得到提升,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有利于提高学生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和设计元素,将殷商特色民间美术以动画作品的形式进行传承。这对地方民间文化实验性动画短片的制作,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动画专业课程建设和使高校动画教育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动画创作的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殷商青铜器纹饰艺术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殷商青铜器纹饰的对称均衡美、具象抽象美、变化协调美、韵律节奏美、变化奇异美、神秘瑰丽美、雄奇夸张美等美学规律都对今天的动画造型设计具有有益的启迪。青铜器纹饰为了满足制模的方便和审美的需要,纹饰往往相对展开,体现了对称均衡的规律,显得十分和谐有趣,这也是商代工匠对客观规律认识的结果和其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殷商青铜器纹饰受原始社会陶器、玉器装饰影响,原始艺术是从写实与抽象两个方向向前发展的,青铜器纹饰中能实现表达能力的写实手法与能更自由传达作者主观意味的抽象手法,被商代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组合,熔铸于线条中,使纹饰体现出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富的意蕴。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青铜器纹饰的自身演化,青铜器纹饰具有了更大更自由的表现空间,纹饰求新求变,充分发挥人类的想象力。这些青铜器除了实用价值外,在造型上非常讲究,工匠们不仅非常注重器物形体各构件之间、器身与纹饰之间的比例协调,更是注意到纹饰之间的相互协调,造型十分奇特精美。如饕餮纹就常与夔纹、鸟纹搭配,主辅纹饰之间、纹饰与器形之间相互呼应、主次有序,又融为一体。殷商青铜器纹饰的对称、连续、反复、间错暗含着生命的节奏与活力,体现显出强烈的节奏与韵律感,使人拥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3.殷商青铜器纹饰在动画生活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我在保利青铜器国宝展的展馆上见到了为数不多,但每件都价值连城的青铜器,让我眼前一亮,禁不住对中华古代人们的手工称奇。
第一件:千年一现 镇馆之宝——神面卣。
神面卣是世界上3100多年前的青铜器,其价值不想而知,因其身上有多种动物造型而得名,造型华丽繁复。它曾经被一位日本收藏家以高价收藏了,日后一位欧洲的大古董商不甘心宝物被日本买家捷足先登,便广泛散布青铜器神面卣为赝品的消息。为了澄清神面卣这件西周早期的青铜珍品的流言蜚语,神面卣的身上被打了几个洞,再神面卣的身价有疑问时,很多买家迟迟不敢下手。但中国保利艺术博物馆却毅然收藏,后来在确定下来神面卣的确是一件货真价实的价值连城的珍品之后,日本博物馆痛心不已。因而造成我们今天所见的神面卣表面有缺陷。但神面卣造型的举世无双,并且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中的旷世奇珍,至今让人拍手称奇。
第二件:第一青铜顶峰——??季风鸟大尊。
这件风鸟尊体型巨大,气势不凡,且前所未见,是从古至今难得的艺术珍品。这件青铜器上刻有铭文,明确表明其为商周时期有名的??氏家族的某位成员所为的青铜器。它繁复而美丽,被周人视为祥瑞,也让后人第一次充分领略到商周风鸟尊的最高水准,也从中体会到古代商周人对凤的崇敬与喜爱。
第三件:正反无别,淋漓尽致——逐公? 。
逐公?这件文物是在表面锈蚀严重,器内被锈土掩盖着的情况下被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不经意间看到了,虽然他们隐隐觉得有些异样。但还是把它带回了北京,经过检查,不但证实了大禹治水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有记载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件青铜器的身价,为解开中华上古历史之谜,提供了文献证据。
第四件:皇后之器 无价之宝——王作姜氏簋。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87-01
众所周知,夏商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夏朝的青铜器发现较少,夏朝处在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时期,所出土的文物大多停留在青铜石刀层次,青铜器制造技术尚不成熟。而商朝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顶盛时期,青铜器冶炼技术高超,出土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商朝以后,随着铁器的冶炼与使用,青铜器逐渐暗淡下去。
当然,这些都仅仅局限于夏商周三朝。而于1980年开始挖掘的三星堆遗址的出现,让整个青铜时生了剧烈的颤动。因为它的发现打破了人们的认识。三星堆遗址的年代据考证应该是公元前2800年开始。而此时的黄河流域文明尚处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远远早于青铜鼎盛的夏商周。但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商朝鼎盛水平,这成为了难以探究的千古之谜。这让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正是三星堆文明的出现,以及良渚文明的发现,我们才能理直气壮的声称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
但是我们要认识的并不是它的时代,而是它的青铜器形态。夏朝的青铜器以青铜石刀为代表,到了商朝,随着青铜器制造水平的提高,青铜器具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诸如: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等。更加详细的有鼎、鬲、甗、簋、盨、敦、互、聋、敦、豆、铺、盂、尊、方彝、壶、樽、卣、罍、瓿、觥、盉、尊缶、爵、角、觚、斝、觯等常见常见器物以及各种青铜乐器和兵器,在这笔者就不一一详细列举。令人感到意外和震惊的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除了这些常见的鼎、戈等器物外。更多的是以人面,人形,人体为主的青铜器物,且这些器物形态、表情夸张,别具特点。以青铜人头像为例:
这些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均有彩绘,他们的眉毛浓密且竖立,鼻子又大又宽,嘴巴大而扁平,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挂戴耳环耳饰,看来我们的先人很爱美的。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不像今天的四川人,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找不到一个有类似长相的人种 。这些青铜人头像无论大小、高低,都无一例外地紧闭嘴唇。虽然,口部的长度不短,但其嘴角无一例外地向下倾斜。此外,他们共同具有并不凸起的双眼和没有过分夸张的两耳,看上去都挂着同一个表情,表现为木讷、严肃的面部表情。他们似乎是为了抽象出一种表情而浇铸出的人头像,他们的产生似乎都是为了表达出这种表情。 再如突目人面具:
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表现人“眼睛”的文物数量众多,这些文物本身珍贵、奇特,眼球极度夸张,瞳孔部分呈圆柱状向前突出,有的长达16.5厘米。此外,还有数十对“眼形铜饰件”,包括菱形、勾云形、圆泡形等十多种形式,周边均有榫孔,可以组装或单独悬挂、举奉,表现了对眼睛特有的重视。
这些文物的出土,给人们震惊之余,带个人们的更多的是思考,为何同处与华夏文明,三星堆与夏商周的青铜器物相差如此之大。甚至是完全就像是两种文化。文物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就像商朝的青铜器,真实的反映出商朝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同样,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也是古巴蜀文明的真实写照。但是,仅仅是秦岭一山之隔,却造就了如此完全不同的文化风格。而我们所骄傲的夏商周文明,和比之早八百年的巴蜀文明来说,可以说是应该自惭形秽了,同属华夏文明,青铜器的制造水平却落后了至少一千多年。一千多年的时间,真的可以说是鸿沟了。在三星堆发掘后,就在距其五十公里处,一个大型的文化遗址“金沙遗址”被发掘出来,但是,同样出土了人面,人形青铜器,却大多以中小型为主,不再有三星堆的大型青铜的影子,并且,金沙遗址的年代比三星堆遗址晚了整整一千五百多年。
三星堆对于中华文明来说,的确是一朵奇葩,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将它与夏商周的青铜艺术严格的区分开来,但是,我们应该正视的是,这种偏离正道的艺术手法并不能否认其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的藉口。不同的地区,特别是在四千多年前,应该说此时的不同地区是彼此相对隔绝的文明形态。就像是不同地区的方言一样。我们更不能以总是以夏商周的所谓正统文化为范本,去对比所出现的其他地区文化。首先,夏商周仅仅还局限黄河流域,那么,它所造就的青铜器物也仅仅能够反映当时黄河流域的文化生活。但是,偏居一隅的巴蜀地区,其在夏商周时期就是与中原地区隔绝的,更何况是一千多年前,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三星堆如此高超的青铜制作水平为何没有传入黄河流域,而迟至夏商周时期,中原的青铜器才逐渐发展起来。
丁孟简介:1960年生,现任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金石组组长,研究馆员。十余年中,一直从事故宫博物院院藏青铜器的征集、展览、研究、鉴定工作参加了对国内数省市考古发掘青铜器的考察,研究了古代青铜器的发展、流行的时代背景、古代青铜器体系的演变,青铜器的仿古与作伪等问题。发表过投十篇论文。主要著作有:《铜镜鉴定》、《故宫藏青铜器》、《中国青铜器真伪识别》、《丁孟谈青铜器》、《香炉》等专著。
酒器的产生和发展
鉴宝:商代青铜酒器,在我国超过5000年的酒嚣发展史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丁孟: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而在大汶口时期,出现了一件很重要的器物――蛋壳陶制作高足杯,一般学术界认为它已具备了礼器的性质。可以说,酒器从产生到发展一直与礼器相关,到了商代,青铜酒器作为礼器体系中的重要门类已经形成,具体体现在商时古人在重大祭祀或大型活动时,都使用酒礼器,商人也因此形成了喜酒的风尚。传统文献和西周青铜器的铭文都记载,商人是因为酗酒亡国,可见酒礼器在整个商代的社会生活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青铜礼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礼器,为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爵。商代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提高,青铜酒器的发展也达到鼎盛,酒器品种和类别都很多,主要有爵、角、觚、觯、聱、尊、壶、卣、方彝、觥、、缶、瓿、盂、抖、勺等等,并且每种酒器又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造型,极为繁盛:更为重要的是,酒器作为礼器的使用规范也逐步完善,这是其它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鉴宝:商代之后的青铜酒器发展史怎样的?
丁孟:通过近100年来的考古发掘,我们不难发现,青铜酒器繁盛于商代。西周时期几乎没有衍生出新的酒器器形,至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酒器逐渐衰落,如爵、觥、觯、觚、方彝、角等主要酒器渐渐退出礼器的行列。这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西周统治者认为商朝覆灭的教训在于“酗酒亡国”,从而形成了青铜时代“商人重酒器。周人重食器”的局面,所以西周人又把青铜食器推到了一个鼎盛阶段,许多新的青铜食器种类替代了商代酒器。作为青铜礼器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酒礼器,正式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商代酒器的分类和功用
鉴宝:商代青铜酒器走概有多少种类?各具哪些功用?
丁孟:商代在大型祭祀活动中都要用到酒礼器,不同的器物会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并且使用不同的器物,也代表着使用者不同身份和地位,酒礼器因功能不同而组合使用,按用途它们基本可分为: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挹酒器四类。
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起保存酒的功用。其类型很多,主要有:尊、壶、小⒗、觥、瓿、彝、卣等。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等。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饮酒器都有不同,《礼记・礼器》篇曾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即在宗庙祭祀仪式中,地位高者要使用觯,地位低的人则用角。
贮酒器是作为辅助的配套器物,它不大量贮酒,但负责向饮酒器中注酒。如:盍。
挹酒器是指从盛酒器中取酒的工具,如:勺。
商代酒器纹饰变化大
鉴宝:商代各期酒器纹饰的发展是怎样的?
丁孟:商代青铜器皆用陶范铸造法制作,造型精美,纹饰复杂多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说,商代酒器的器形与纹饰的演变和其它青铜礼器的发展是同步的,我们以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为界,将商代酒器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时间段,二里岗文化出土为代表的商早期青铜酒器,与以殷墟出土的商后期青铜酒器相比,纹饰构图和布局有着很大变化,正是这种不同时期的风格和特点,为后人的青铜器断代和辨伪提供有利证据。
商代早期的纹饰特点
鉴宝:商代早期酒器的纹饰有哪些特点?
丁孟: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商早期青铜器上已出现纹饰,但较为简单。为单层纹饰。第二,纹饰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以夔纹、兽面纹和云雷纹为主,同时也流行几何形纹样如:弦纹、圈带纹等。夔纹是贯穿商代青铜器的重要装饰纹样之一,《说文》中释夔“如龙。一足”,那么在商代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动物纹纹饰都称为夔。兽面纹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冠饰上已经出现,而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则是在二里岗时期,它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主要标志,所以在青铜器礼器上会大量运用。当时流行的设计是在带状兽面纹上下夹以连珠纹。云雷文则是一种以自中心逐渐外展的螺旋线为纹样构成基础的纹饰,它贯穿整个商代青铜器发展史,这时均独立出现,而有别于后期作为地纹出现。第三,早期纹饰布局简单,多呈带状分布,早期青铜酒器常见的是腹部有一圈纹饰。
商后期的纹饰特点
鉴宝:商代后期酒器,纹饰又有哪些发展呢?有何特点呢?
丁孟:主要特点也是有三个。第一,纹饰结构有变化,出现了多层纹饰,地纹常用几何形纹,使用最多的是云雷纹,在其上是高浮雕装饰,有的甚至出现了在图案上重叠加花的所谓三层花,从而确立了富丽繁缛之风格。第二,商代后期纹饰内容十分丰富,这时动物纹样大大增加,有龙纹、虎纹、羊纹、蛇纹、鹿纹、龟纹、鱼纹、蝉纹、蚕纹、鸟纹等等,多数是生肖纹,少数是神话性禽兽。此期青铜器纹饰中最典型的花纹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饕餮纹,其形状多变,一般尾部下卷,鼻额突出,咧口利爪,巨目凝视,雄严诘奇。有的大幅饕餮纹纹体鼓起,曲角高耸,突出器外,配以浮雕,峻挺方折、精湛无比:有的全身满施饕餮纹。器体棱脊四起,深镂细刻富丽堂皇。第三。不再像早期那种带状分布,而是流行通体满花。即所有空间都被纹饰填满,故看起来繁缛华丽,工艺精美。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纹饰大多都是对称分布,这也为我国传统美学中讲求对称性艺术奠定了基础。
赝品泛滥辨伪有诀窍
鉴宝:如今的收藏市场中,赝品青铜器泛滥,能不能传授一些实用的鉴定技巧给广大藏友?
丁孟:酒礼器是商代青铜器最重要一类。故当下艺术品市场上的商代青铜器赝品中也以酒器为多。藏家在收藏时,除要辨别它们的年份外。也要区分伪品和仿制品。通常来讲,伪品是制假 者为牟利而制作的假文物,而仿制品则是后代官方和显贵们为了复兴三代。为礼仪活动的需要而仿照夏商周青铜器制作的铜器,例如宋徽宗时仿制的大晟钟,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准,而且是对古人的仿效与仰慕,这部分器物同样具有收藏价值。古代仿制的青铜酒器我们暂不提及,重点说一说近现代青铜器作伪。近现代青铜器作伪主要分两个阶段,以1949年界,分为民国作伪和当代作伪。
民国作伪看锈蚀
鉴宝:民国作伪的青铜器应该如何鉴别?
丁孟:民国时期的青铜器作伪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即造假者大多掌握要仿器物的真品。他们通常用石膏翻模的方法进行仿制,故伪品与真品在器形纹饰上十分相近。虽然因为石膏模收缩,器形会有一些变化,但没有太大的纰漏。在当时,照图塑模的青铜作伪品非常少。因此辨别这一时期的作伪青铜器,锈蚀层是关键。古代青铜器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没有传世品,全部是出土物。无论出土时间早晚,这些器物都在地下埋藏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岁月、环境带给它的痕迹是辨伪的重要依据。伪作品会尽力模仿,但始终不可能达到古代青铜器表面由于在地下千年腐蚀形成的斑驳痕迹。
现代赝品器物破绽更多
鉴宝:现代赝品是不是比民国赝品更难鉴别?
丁孟: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现代赝品反而没有民国赝品来得逼真。现代人所作的青铜器伪品因为无法翻模作伪,大多根据图录仿制,故在做器环节中就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器物的形制大小、上下各部位比例、纹饰布局等。这些都是造假者难以把握的地方,故容易出现破绽。另外,我们观察器物时。要特别注意器物的背面、里面、底部这些隐蔽的地方,因为它们也是最容易露出破绽的地方。
我们反复提及。商代酒器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青铜酒器要服务于礼制,所以它们是非常规范的器物,在制作的各个方面都一丝不苟。当下作伪者的文化修养远达不到古人的境界,他们很难理解古人之所以如此造型或者如此装饰的用意。作出的赝品往往“神”、“形”皆不似。
当代赝品辨伪若干要点
鉴宝:您能不能进一步详细谈谈当代赝品的鉴定方法和注意事项?
丁孟:具体来讲,青铜器的鉴别。仍需从材质、锈迹、铸造工艺、器形、纹饰和铭文等多个方面认识。
首先说材质。古代铜器一般是青铜,它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经过数千年地下的埋藏,铜质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所以重量要变轻。这也就是古玩行常说的伪器“手头沉”的根据。如上海博物馆藏的西周史颂簋・重9350克。而伪史颂簋重达1242克,比真器重约三分之一,故对于过重的青铜器藏家要留心。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因为很多作伪者深谙这个道理,故用其他较轻的金属材质代替青铜进行造假,如选用铅、锡铅合金等材料,然后在其表面装饰上假锈,留充青铜器。这些青铜器赝品,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其底部、内壁处,往往能找出破绽。
再说锈蚀。青铜器在地下埋藏,受地下环境中各类物质,如土壤中的无机盐、硫化物以及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等影响生出各种锈。其中氯化亚铜和碱式氯化铜对青铜器是有害的,它们为白绿色粉末状物质,故称“粉状锈”。除此之外,铜器还有多种无害锈,这些锈又称元素锈或非活性锈,主要为铜的氧化物、碱式碳酸铜等,它们由于是自然天成,故坚固致密,有金属光泽,分布自然。造假者常用“点土喷锈”法作伪锈,虽然有的伪装得很像,但一遇硬物磕碰就会脱落,一碾即成粉末状。而用硫酸铜、氯化铵等化学方法调配做锈,效果自然,但终究不是长时间自然形成的,浮于器物表面,缺少层次感。辨别这种器物除以眼观察外,必要时还可借助竹签和低浓度酒精等。观察的重点应该是锈蚀的色泽变化,和锈层的厚薄。
说过青铜器表面,就要说下青铜器的器形。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器形是有一定之规的,而伪器的器形却往往形似而神不似。对于遇到的一些新奇的器形,则更要十分小心。商代青铜器主要是用范铸法铸造而成,器表往往遗留有凸起的范线及铸瘤。这时的器表光洁,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伪作青铜器多用翻砂法,表面粗糙,有砂眼、缩孔等铸造缺陷。并且仿照真器制造的伪器,一般器壁不是过厚就是过薄,毫无尺度;纹饰、铭文模糊,没有精神。
从纹饰辨别。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而有神韵。伪纹虽尽力模仿,但终究僵硬、散乱;有的系錾刻而成,不仅破坏了器表。而且遗留有刀痕。伪纹不仅多数布局不合理,而且多在边角之处交待不清。总之,古代青铜器纹饰结构和布局均有章可循,凡不符合规律者,则可能是伪作。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去分析青铜器艺术,其主要能够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从农耕时期自然经济使用的容器发展成为宗教崇拜的精神偶像当世袭制开始实行后,这时候很多的部落已经融合,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国家统一后,农耕的生产资料也比较稳定了,所以,统治者就需要一种能够整合人们思想的工具,这种精神活动主要是运用青铜材料,通过铸造和冶炼的技术,通过对器皿的造型,带给人们一种神秘的感觉,当时的殷商时代是从远古时代演变而来的,所以,人们仍然相似巫术,很多巫师将青铜器上绘制一些神秘的图形,从而让人们形成统一的信仰。
2、采用圆雕式的手法为主,在青铜器皿基本的造型下,根据祭祀的要求进行作品的创作在对人类演进过程研究时,人们多是先从原始部落人们的思维开始分析,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对原始人捕捉猎物的描述,形成赞颂他们的咒文,在商周时期,很多工匠在青铜器上绘制一些神秘的图像,带给人们恐怖和神秘的感觉,商人将青铜器应用于祭祀,而且在青铜器排列的过程中也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在青铜器上会绘制一些人们崇拜的事物,工匠们也会将鸟兽的形态绘制在青铜器上,能够让人们具有征服自然的勇气。
3、东西方共有的原始工艺品中,将青铜器上空白的地方都绘制上图案在原始的青铜器工艺品中,将空白的地方都加以纹饰,青铜器主要是用于祭祀的,所以,其造型会借助重叠、凹凸有致的方式带给人们的神秘和严肃之感,所以,在商代一般都采用重叠的纹饰来修饰青铜器,在整个器皿上都是纹饰,而且不会突出装饰的重点,纹饰也不能体现出层次感。
4、器皿原有的功能弱化,装饰美与功能没结合我国的容器首先是由陶瓷制成的,用来装一些食物和用品。在原始社会中,容器是人们生活中必用的器件,青铜器的出现时人们进行了熟食化的生产,所以,青铜器的设计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不仅仅是为了祭祀,带给人们神秘之感。但是,由于人们对鬼神之说的崇拜一直沿袭,人们还不能摆脱传统经济基础的局限性,所以,这时的青铜器具有装饰美和实用性结合的特点。
二、青铜器实用功能性艺术
青铜器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在农耕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人们饮食习惯改变的重要标志。
1)由原始情感朝着理性情感的过度,由精神崇拜朝着实用容器的过度。青铜器在原始时代,主要是寄予了人们的情感,人们将自己崇拜的事物绘制在青铜器上,后来,青铜器的原始情感和理性情感分离开来,在农耕经济中,人们对饮食特别看重,于是,青铜器成为了人们使用的容器,周人不会再像商人一样把容器作为偶像,而是将青铜器作为了等级划分的标志。
2)作为器皿本身造型的设计具有实用的功能美。在青铜器的造型设计中,其具有实用的功能美,而且具有相承性特点,青铜器在造型过程中实现了功能材料和附属材料的配合使用,从而在青铜器的设计中能够呈现出对称和律动的美感,从而产生了鼎的造型。青铜器的出现,能够发挥出陶器造型的美感,是对陶器造型的继承。在商代,鼎的造型首先是直线型的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展成为了曲线形的,其结构的演变体现了其造型艺术特征,在青铜器的造型艺术中,不仅仅是审美的体现,同时也能够符合人体工学的理念。
3)上下组合、合二为一。在青铜器中,器皿的造型分为很多种形式,在整体的造型中实现了主体器腹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实现器盖的多元化功能,在器盖上实现两个器皿合二为一,使整个器皿呈现出漏斗的形状,这样就能够呈现出立体的构造。
4)细节的处理。在青铜器的造型设计中,很多细节的处理也能够呈现出青铜器设计的功能美,在商周以前,青铜器的设计都是没有任何的缺口的,但是,到了周代,人们开始在器皿上设计拗口,圈足和镂空的设计也是别具匠心,其圈足的基本形式是相同的,但是,在镂空的过程中,能够将纹饰上的留白去除,这样能够带给人们虚实相间的美感,使青铜器更加突显中庄重的美感。
5)由高浮雕图饰朝着浅浮雕图饰发展。在商代,青铜器的造型一般是雕塑的形式,所以,其主要的造型手法是高浮雕手法,在器皿的造型中,绘制动物的形象,此种制胎的方法首先要制作一个实胎,一般都是采用原调的形式,然后再运用粘土在胎上铸造青铜器。这样的制作方法只能实现一个作品的制作,不能进行批量的生产。在周代,人们开始研究新的雕饰方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不一致的雕饰,不再运用高浮雕的形式,而是运用模具的方法,然后在模具上绘制纹饰,这样就实现了青铜器批量的生产。
6)周代青铜器造型设计的使用功能的演变和视觉通讯形式的发展。在周代,人们在设计青铜器时考虑到实用性原则,所以制造了很多富有特色的环节,视觉通讯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能够将所要传达的信息运用符号来表现,所以,在青铜器上的符号都呈现出一定的象征意义,也呈现出统治阶级的等级,不同阶级的统治者使用的青铜器上的纹饰也是不同的。
三、结语
[关键词]青铜器艺术;造型;纹饰;审美精神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0-0017-02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贵族之家,一般百姓无力铸造。概括地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它类似于一种图画文字,通过本身的造型、纹样,以及用于记事的铭文和高超的技艺反映了奴隶制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
一、青铜器艺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青铜器艺术的发展与同时期冶金铸造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之后,熔点降低,硬度增强,成为青铜。青铜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很高的耐磨性和化学稳定性。古代匠师在创作实践中十分关注铜与锡的合金比例,在春秋时期总结出适合制作不同青铜器类的理想的合金比例“金有六齐”。也正是由于东周时期在失蜡法铸造以及焊接、镶嵌等方面冶铸制造技艺的精进,才有可能生产出鬼斧神工的曾侯尊盘等作品,使楚人的浪漫激情与飞扬的想象力得以附丽于各种青铜器而震惊于世。对于作品的研究与评价需要靠比较,从比较中可以细致深入地了解到艺术设计思想、审美观念递进的过程,可以分辨出艺术创造力的高下。古代青铜器作品也有神品与能品之别。有的作品结构严谨,铸造精工,气度非凡,如四羊方尊、龙虎尊;有的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设计别具巧思,如立鹤方壶;有的以结构奇巧取胜,如错金银龙凤方案。青铜时代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青铜器艺术的生命活力依然跃动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有些现象值得深思,例如盛行于夏、商和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中的觚与爵,到东周以后为耳杯所代替,逐渐消失,所以孔子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叹。而在千百年之后,觚与爵等酒器的造型却被作为传统艺术中完美成功的创造而在玉石、陶瓷、犀角等多种材质的工艺创造中得到了复活。在民族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对青铜器艺术的学习与继承决不仅只是艺术样式的借鉴,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精神,是活泼的创造力量,从历史的源头上奔涌直下,生生不息。
二、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美学特征
相传,铜器最早的铸造始于黄帝,而比较可靠的却是从夏禹时候起,夏铜器种类为最普通的鼎、彝两种。商朝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这一时期的铜器种类和技术已经非常值得称赞,花纹款式也比较复杂而充满用意。这之后至周代则更加繁盛,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技术更加精妙。
就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而论,夏、商、周青铜器艺术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基本特征是青铜器艺术在造型与纹饰上与原始彩陶艺术之间存在着传承性。事实上,通过从第一个基本特征是铜器最古老的型制,即三足的鼎和鬲看,古代铸铜工艺的技术和原始彩陶的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到了青铜时代,由于奴隶们手工艺的分工,在冶炼、熔铸、造型、器物镂刻等方面,青铜器艺术都达到了比原始陶器要高的技术,奴隶们所铸的铜器中,有多达20种不同的器型,如鼎、鬲、爵、尊、壶、豆、角等。这些青铜器,首先从造型上看,很容易看出铜器形状的演变与原始彩陶艺术形式上存在着外在的相似性。有的由陶器发展而来,例如鼎、鬲之类;有的由原始的竹编器物发展而来,例如簋之类;有的则由石器和骨角器进化而来,例如兵器之类。其次,从装饰上看,青铜器上面的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等更是与彩陶纹样紧密相连。商代铜器大多都有繁杂细致的花纹,例如神秘曲折而有方角的螺纹,也称为回纹或云雷纹,象征着雷电或暴风雨云。这种螺纹很早就已经在原始艺术时期的陶器上,最初多为圆形,中间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圆形相联的状况,最后螺纹由圆形而变为有方角的样式,这种情景在新石器时代马厂彩陶时期开始萌芽,到辛店时期而出现了有连续的圆纹出现,此种圆形的或有方角的螺纹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以装饰陶器的颈部。到商代,则将这种装饰陶器的纹样用来装饰青铜器以及骨角器物。另外如鼎、鬲等,大都在器物的颈部镂刻上花纹带,并在里面缀满回纹。再如,在新石器仰韶彩陶中表现席子的条痕花纹装饰图案,在三代的某些青铜器上可以见到。原始艺术中出现的纹饰最早是在石头上、木头上或粘土上,而到了奴隶的铸铜工艺发达的时代,这种纹饰或者直接转移,或在原来基础上改造又延用到了金属上。可以说,我国原始彩陶的造型与纹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装饰美术法则,并且在夏、商、周三代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们有自己的独特性,自身在美学风格上也存在着发展和变化。伴随着奴隶制经济产生和发展,青铜器艺术虽然在铸铜工艺上与原始时期彩陶艺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特别是在奴隶制时代早期仍具有原始彩陶那种朴素、活泼的蕴味,但三代毕竟是一个自身完整性的体系,由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社会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完全从体力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铸造铜器和设计铜器形状与装饰纹样的脑力劳动,使艺术与劳动分离,通过对器物外型巧妙地“改造”,显现一个不但有力感而且具有独创性的艺术法则,青铜器铸造也就慢慢从原来的主要以实用为目的而转向渐渐与现实生活脱节,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职业,以满足上层贵族们的享乐和政治要求。也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出现,青铜器艺术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发展,如发明了错金技术,并在装饰中嵌绿松宝石,而且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变化,青铜器发展到大约夏至商代前期,艺术风格由活泼、愉快趋向庄严、神秘、沉重,单独适合纹样饕餮纹(又称兽面纹)的流行不仅表达了一种不经过掩饰的狞厉之美,而且体现出了某种原始的、拙扑的美;发展到西周中期,艺术风格则由狞厉、神秘趋向了平和、明朗,那种凝重而神秘的气氛逐渐减弱;但到了奴隶制社会末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更呈现出活泼、朴素、清新的面貌,出现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装饰构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题材方面,最初铜器铸造与点缀器物多受原始化动物形象的启发而产生,而到了商代后期和周代,动物形象从中独立出来,整个铜器都作成动物形,采用怪物、山羊等形状,它所表现的不仅是动物的外形,更多的是构成形象的特殊本质,是它的独立性的精神和潜在的能力,特别是商周代的动物性青铜器不仅是形象,而且是力量。
三、夏、商、周青铜器的纹饰之美
商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代。其鼎盛的标志是铸造工艺的高度发达。对合金比例的准确掌握,陶范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使商周的铸造师们能非常自如地掌握造型的比例和形状。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类型已臻完备,后世的青铜器类型基本上未超过商周的范畴。另一个标志则是装饰手法的多样化和独一无二装饰体系的形成。装饰手法有平雕、浮雕、高浮雕、圆雕、阳刻、阴刻等,各种手法相互配合,形成了进退有致、繁缉富丽和气象万千的装饰性造型。纹样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抽象与具象纹样。抽象纹样包括雷纹、云雷纹、钩连雷纹、连珠纹、斜条纹和弦纹等;具象纹样有警臀纹、羊纹、鸟(凤)纹、象纹、龟纹、蝉纹、蟾蛛纹、龙纹、牛纹、泵纹等。商人以鸟为图腾,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显而易见,这些纹饰的运用和当时人们的祭祀、信仰等有紧密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进一步发展,铸造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失蜡法的运用和分铸法的完善,装饰手法上的突破则是模印法的发明。另外,镶嵌工艺也得到了普遍运用。春秋时期的纹饰早期以承袭两周的几何形纹饰风格为主。中期后,细密工整的蟠璃纹和蟠尬纹成为主体。战国时期,由于铁的出现,线刻画像成为主要的装饰手段,一大批表现日常生活的图鉴作品由此被创造出来。
圆鼎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典型器物。器物的体形硕大,三足饰以高浮雕兽形装饰,通体饰以蟠璃纹,铸工精细,纹饰雄浑细密,处处显示出盛世气象。同一时期的青铜盘则以圆润和谐见长,蟠尬纹绕盘一周,衬托出手上的虎形纹饰,整个造型非常洗练,富有韵致。铜器纹饰常装饰在器物的腹、颈、盖和足部。纹饰的内容,据现有材料,大体可分为动物、人物和几何形三类。其中以动物纹样应用最多,其次是几何形纹和人物纹样。动物纹主要有餐纹、夔纹、龙纹、凤鸟纹、蟠螃纹、象纹、鱼纹、蝉纹和龟纹等;人物纹主要有宴乐、狩猎和战斗纹等;几何形纹主要有云雷纹、瓦纹、线纹、鳞纹、环带和重环纹等。构成形式有单独、适合和连续等几种式样。制作技法都为陶模翻铸,也有少数刀刻和镶嵌的,极个别亦有漆画和上彩的。铜器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现代社会,青铜器并不是仅为古董而存在,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体现了它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美术法则形成的重要物证而具有的特殊的审美特征,即艺术创作思想贯穿于原始陶器艺术、奴隶制社会时期艺术、封建制社会时期艺术三个历史阶段。在古代奴隶制社会诞生的精致、典雅且富于变化的青铜器艺术,最后还要和当时的人们一同逝去,因为只有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青铜器艺术的完美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但它所体现的多元化的思想、对祖先和人类自身的崇高揭示、高超的技巧,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邱紫华.东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3]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