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硝酸钾的化学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的一般计算。如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计算某元素的化合价等。
2.熟悉有关化学式的逆运算。如由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或元素的质量分数推求化学式;由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
3.熟悉化学式的综合运算。如化合物质量与元素质量的互算、样品纯度的计算等。
例1(2009年青岛考题)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证明,在一些小包装零食中,含一定量的有毒、有害、致病的化学物质。如某些油炸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C3H5ON)。请你根据丙烯酰胺(C3H5ON)的化学式计算后填写。
(1)丙烯酰胺(C3H5O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3)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解析:(1)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 + B的相对原子质量×n。
(2)A的质量分数= ×100%。
(3)A、B元素的质量比== 。
答案:(1)71;(2)9∶4;(3)7.04%。
例2(2009年哈尔滨考题)在农业科研实验室里,用一定量NH4NO3和KH2PO4的固体混合物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已知固体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则固体混合物中KH2PO4的质量分数为()。
A.20% B.25% C.85% D.80%
解析:分析两个物质的化学式可知,只有硝酸铵含氮元素,且该混合物中所含硝酸铵的质量分数越大,则该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就越大。
若设混合物中KH2PO4的质量分数为x%,则硝酸铵的质量分数为1-x%,于是有1:( )=(1-x%):28%,解得,x%=20%。
答案:A。
例3(2009 年襄樊考题)某农田作物生长需要3.5kg氮元素,则需使用尿素[CO(NH2)2] kg。
解析:用元素的质量除以该化合物中这一元素的质量分数就可以得到该物质的质量,即 =7.5(或7.499)。
答案:7.5(或7.499)。
例4(2009年山东平原考题)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中的罪魁祸首是三聚氰胺(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其含氮量高,且目前国际上又通用“测氮法”标定牛奶中蛋白质含量,于是一些不法商人就将其混入奶粉中以“提高”奶粉的品质。
(1)三聚氰胺的化学式为。
(2)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保留一位小数)。
(3)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为15~20%,蛋白质中含氮量平均为16%,若不法分子在1袋某品牌奶粉(400 g)中加了1 g三聚氰铵,相当于增加了 g蛋白质。
解释:从分子结构式可以看出一个三聚氰胺分子中所含的各原子及其个数,一个三聚氰胺分子中有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6个氮原子,所以三聚氰胺的化学式为C3H6N6;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66.7%;加了1 g三聚氰铵,相当于增加了蛋白质 =4.2g。
答案:(1)C3H6N6;(2)66.7%;(3)4.2。
点拨:关于化学式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化工产品和农药化肥的使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安全事故(如燃烧、爆炸)的防范方法、措施,有毒或有腐蚀性物质泄漏的防范及其处理等。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极值法、差量法、守恒法、化学式变形法等。
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掌握解题的基本格式。
2.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
3.掌握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杂质不参加反应)的相关计算。
例5 (2009年南昌考题)在化学反应2A+B2
=2AB中,A 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现将6g A和8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应是( )。
A.9g B.11gC.12g D.14g
解析:由图2可以判断,参加反应的B2和A的质量比是1∶1,6g A和8g B2充分反应,其中2g B2剩余,应该生成12gAB。
答案:C 。
点拨:用字母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其依据为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计量数之积的比。因此,计算中只涉及质量时与计量数无关,只有涉及相对分子质量时才与计量数有关。
例6(2009年贺州考题)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中各放一只烧杯,调节至平衡,向烧杯中分别注入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然后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铜铝合金和锌,待物质反应结束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合金中铝与铜的质量比为()。
A.18∶47 B.54∶65 C.27∶64D.27∶38
解析:要使天平仍保持平衡,两边生成的氢气必须质量相等,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需要铝和锌的质量比为18∶65,所以铝和铜的质量比为18 ∶(65-18)=18 ∶47。
答案:A。
例7(2009年佛山考题)用纯净的木炭粉末还原氧化铜粉末时,可发生的反应有C+2CuO=2Cu+CO2;C + CuO=Cu + CO。现用1.2g木炭粉末还原10g氧化铜粉末,反应物刚好反应完全,则生成的气体产物是()。
A.CO2B.CO C.CO、CO2 D.Cu、CO
解析:本题可用双项极端假设法进行计算。假设1.2g碳全部生成CO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需要16gCuO;假设1.2g碳全部生成CO,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需要8gCuO。因为1.2g木炭粉末还原10g氧化铜粉末,反应物刚好反应完全,则生成的气体产物是CO和CO2 。
答案:C。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1.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2.掌握已知溶质、溶剂(或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中的任意两个量去求第三个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关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计算。
3.能够把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运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例8 (2007年荆州考题)某乙醇(C2H5OH)的水溶液中,乙醇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总数与水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总数相等,则此乙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5%B.71%C.46%D.33%
解析:由题意知,乙醇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总数与水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总数相等,且一个C2H5OH分子和3个H2O分子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C2H5OH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3个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4,所以乙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46%。
答案:C。
例9(2009年绍兴考题)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
(2)50℃时,在100克水中加入氯化钾固体到饱和,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保留小数到0.1%)。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可以观察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5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100克水中加入氯化钾固体到饱和,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00%=28.6%。
答案:(1)硝酸钾;(2)28.6%。
四、综合计算
1.图像型计算题
以图像的形式将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把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旨在考查同学们对图像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的分析、理解和运用能力。图像型计算题看似难度较大,但只要弄清纵轴、横轴、不同曲线的起点、交点和转折点的化学意义,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例10(2009年肇庆考题)某同学为了检验家里购买的硫酸铵化肥是否合格,称取27.5 g化肥样品与足量浓烧碱溶液加热,产生的氨气用100.0g废硫酸完全吸收。测得吸收氨气的溶液总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4所示。
所涉及的反应有:
(NH4)2SO4+2NaOH Na2SO4+2H2O+2NH3;
2NH3+H2SO4 = (NH4)2SO4 。
请计算:
(1)完全反应后产生氨气的质量。
(2)该化肥的含氮量为 (精确到0.1%),
则这种化肥属于(填“合格”或“不合格”,合格硫酸铵的含氮量在20%以上)产品。
(3)请计算废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4)若实验过程中氨气被完全吸收,但该实验测得硫酸铵化肥的含氮量高于实际值,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由图像可以看出,最后吸收氨气的溶液总质量为106.8g,增加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氨气的质量,为106.8g-100g=6.8g;6.8g氨气中含有的氮元素的质量就是27.5 g硫酸铵样品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因此该化肥的含氮量为 ×100%=20.4%,20.4%>20%,所以合格;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即可。
答案:(1)6.8g ;(2)20.4% ;合格。
(3)解:设废硫酸中纯硫酸的质量为x ,
2NH3+H2SO4= (NH4)2SO4,
3498
6.8g x
x= =19.6g。
H2SO4%= ×100%=19.6% 。
答:废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9.6%。
(4)加热反应产生的水蒸汽被废硫酸吸收,导致所测吸收液质量比只吸收氨气大。
2.实验数据处理型计算题
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明确该实验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其反应原理是什么,然后分析图表数据所表达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规律,选择有关数据(恰好反应的数据组)进行计算。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识表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11(2009年黔东考题)某同学为了测定黄铜屑(由锌和铜形成的合金)样品的组成,取四份样品分别加入稀硫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试计算:
(1)经分析,在第1份样品测得的数据中,
(填物质)完全反应了。
(2)列式计算黄铜屑样品中的锌的质量分数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请在图5中画出在50.0g样品中加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
解析:对比第1份和第2份(或第3份)实验数据可知,前两份样品中加入的稀硫酸都完全反应;对照第3份和第4份数据可知,样品中的锌已完全反应。根据产生氢气的质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锌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和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硫酸和锌接触即反应,图像从原点出发,当锌完全反应,消耗硫酸100g时,氢气达到最大值,然后不再增多。
答案:(1)稀硫酸。
(2)解: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 ,
Zn+H2SO4=ZnSO4+H2
652
x1.0 g
65∶2=x∶1.0 g,
x=32.5g。
Zn+H2SO4=ZnSO4+H2
982
y g0.8 g
98∶2=y∶0.8 g,
y=39.2g 。
黄铜屑样品中的锌的质量分数为
×100%=65%;
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49%。
答:黄铜屑样品中的锌的质量分数为65%,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9%。
(3)如图6所示。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K-39 Ca-40六、选择题(共20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27.氦气可以填充飞艇,“氦”的元素符号是 A.Hg B.Ag C.He D.Si28.以下燃料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氢气 B.天然气 C.液化气 D.煤气 29.净化天然水的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蒸发 B.挥发 C.过滤 D.消毒30.纳米二氧化钛(TiO2)可净化室内空气,TiO2中Ti的化合价为 A.+4 B.+2 C.-2 D.-431.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A.氯化镁 MgCl B.氧化铝 AlOC.硫酸锌 ZnSO4 D.氢氧化铁 Fe(OH)2 32.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产生大量的白烟 B.镁条:发出明亮的红光C.硫粉:产生淡蓝色火焰 D.铁丝:产生耀眼的白光33.含有游离态氧元素的物质是 A.H2 B.O2 C.H2O D.H2O234.关于二氧化碳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室制法:木炭燃烧 B.固态二氧化碳的俗名:干冰C.对环境影响:形成酸雨 D.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35.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2H2O 2H2+ O2 B.2HCl + CuO CuCl2 + H2O C.2Mg + O2 2MgO D.CaCO3 + CO2 + H2O Ca(HCO3)236.能表示2个氮原子的化学符号是 A.N2 B.NO2 C.2N D.2N237.实验室收集氨气(NH3),与选择收集方法无关的信息是A.NH3的密度 B.NH3的溶解性C.空气的密度 D.需收集NH3的体积38.运用100mL量筒进行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A.量取20.2mL水 B.收集80mL氧气C.3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盐酸 D.配制100g10%的氯化钾溶液39.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分类正确的是A.常见的酸溶液:H2O 、HCl 、H2SO4 B.常见的黑色固体:Mg、MnO2、Fe3O4C.常见的有还原性的物质:C 、CO 、O2D.常见的碱性溶液:KOH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 40.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对反应前后说法正确的是A.固体中所含元素种类发生变化 B.氯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C.钾元素质量分数在固体中减少 D.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产生氧气的质量41.碱与X的关系可用右图表示,则X是A.酸 B.氧化物C.化合物 D.单质 42.1mol氮气和2mol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2mol甲分子。若以“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以下微粒图示中可以表示甲分子的是 43.室温时,对一定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分别进行如下操作,不会产生白色固体的是
A.蒸发 B.通入少量CO2 C.加入少量CaO D.放入冰水中44.应用守恒思想解决相关问题,推论正确的是A.50 mL酒精中加入50 mL水,根据溶质守恒推出酒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B.聚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元素守恒推出聚乙烯一定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1mol硫与1mol氧气充分反应,根据质量守恒推出生成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为2molD.酒精燃烧生成CO2和H2O分子个数比为2:3,根据原子守恒推出酒精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345.硝酸钾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温度(℃)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100g水) 31.6 45.8 63.9 85.5 110 A.20℃时,可配成50g35%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B.30℃和5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所含水的体积,前者大于后者C.40℃时,50g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固体的质量为32.3gD.60℃时,5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2146.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其中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物质c发生还原反应 C.物质a的摩尔质量等于b和c的摩尔质量之和 D.物质a中元素种类等于b和c中元素种类之和七、填空题(共20分)请将结果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47.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① 加铁酱油中的“铁”是指 (1) (填“单质”、“原子”或“元素”) 。② C60能抗辐射,它的摩尔质量是 (2) ,与它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种物质是 (3) (填物质名称)。③ 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1molC6H8O6中含有 (4) g碳元素,与 (5) molCO2所含氧原子个数相等。48.碳是组成物质的重要元素。①单质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属于 (6) 性质。②木炭具有可燃性,它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7) 。③木炭具有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请在 内填入配平后的系数。(8) Fe3O4+ C Fe+ CO249.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①水的组成右图是18世纪化学家卡文迪许做的关于水的组成的实验。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9) ,实验现象是 (10) 。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 (11) 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②水的性质Ⅰ.水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以下物质分散在水中,经搅拌过滤后,所得溶液名称正确的是 (12) 。(选填编号) A.氧化钙溶液 B.胆矾溶液 C.纯碱溶液 D.食盐溶液Ⅱ.先锋Ⅵ是一种抗生素,每瓶含先锋霉素0.5g。注射时,配成质量分数不高于20%的溶液,则加入的水至少需要 (13) mL。Ⅲ.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ⅰ.在 (14)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ⅱ.将图中甲溶液从a点降温至b点,两点分别对应的溶液具有相同的 (15) (选填编号)。A.溶质质量 B.溶剂质量C.溶解度 D.溶液状态ⅲ.将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4℃(升温过程溶剂量不变),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16) 。③水的用途Ⅰ.写出制取碳酸饮料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7) 。Ⅱ.灭火时将水喷成细雾状的主要原因是 (18) (选填编号)。A.降低着火点 B.增大与可燃物接触面积 C.与空气中气体反应生成CO2 八、简答题(共20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作答。50.为测定某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该样品10g,加入足量的10%盐酸,产生CO2 的物质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杂质不含碳元素)。
①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19)②若取该样品10g,充分煅烧,最多可以产生CO2 (20) g。51.为验证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和水蒸气,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药品均足量且每步反应完全、夹持仪器省略) 装置 现象甲 增重乙 无明显现象丙 粉末由 变红丁 试液由紫变红,气球变大 甲 乙 丙 丁Ⅰ.仪器a的名称 (21) 。Ⅱ.丙中粉末由 (22) 变红,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3) ,其中氧化铜作 (24) 剂。Ⅲ.根据上述现象,分析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水蒸气、一氧化碳,可能含有二氧化碳 。写出可能含有二氧化碳的理由 (25) 。Ⅳ.在不改变装置的前提下,只需将装置 (26) 中药品换成 (27) ,即可判断二氧化碳是否存在。52.右图装置气密性良好,K1和K2处于关闭状态。分别进行以下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夹持仪器省略,分液漏斗加入液体后关闭活塞)①若打开K1,在甲中放入适量二氧化锰,从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5%过氧化氢溶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8) 。验证乙中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29) 。反应后从甲中分离出二氧化锰的操作是 (30) 。②若打开K1,甲中放入适量氧化钙,乙中有水,从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水。观察到乙中有气泡,写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31) 。 ③若在a处添加多孔塑料板,通过打开或关闭K2,装置甲能否达到启普发生器“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效果,你的理由是 (32) 。(写出一条即可)④若打开K2,甲中放入大理石,乙中盛放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从分液漏斗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写出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33)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题号 空号 答案 分值 说明27 C 1分 28 A 1分 29 D 1分 30 A 1分 31 C 1分 32 A 1分 33 B 1分 34 B 1分 35 A 1分 36 C 1分 37 D 1分 38 B 1分 39 D 1分 40 D 1分 41 C 1分 42 B 1分 43 D 1分 44 D 1分 45 B 1分 46 D 1分 47 (1) 元素 1分 (2) 720g/mol 1分 计算或单位错扣1分 (3) 金刚石(石墨) 1分 错别字扣分 (4) 72 1分 (5) 3 1分 48 (6) 化学 1分 (7) 木炭燃烧,产生白光 1分 (8) 1 2 3 2 1分 没有化简等均扣分49 (9) 2H2+ O2 2H2O1分 (10) 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瓶壁出现水滴 2分 漏写一条扣1分 (11) 氢、氧(H、O) 1分 (12) D 1分 (13) 2 1分 (14) t4 1分 (15) A B 2分 漏选一个扣1分,一对一错、多选扣2分 (16) 乙﹥甲﹥丙 1分 (17) CO2+H2O H2CO31分 (18) B 1分 50 (19) 解:设含有xmol CaCO3CaCO3+2HCl CaCl2+CO2+H2O(1分)1 1x 0.07 (1分)x=0.070.07mol×100g/mol= 7g (1分) ×100%=70% (1分)答:该大理石中碳酸钙质量分数为70% 4分 (20) 3.08 1分 51 (21) 锥形瓶 1分 错别字扣分 (22) 黑 1分 (23) CuO+CO Cu+CO21分 (24) 氧化 1分 (25) 甲中氧化钙吸收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如含有CO2会与氢氧化钙反应,导致乙中无明显现象 1分 合理给分 (26) 甲 1分 (27) CuSO4 1分 52 (28) 2H2O2 2H2O+O21分 (29) 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木条复燃 1分 (30) 过滤 1分 错别字扣分 (31) 反应放出热量 1分 (32) 甲中液体进入乙中,不能回流到甲,所以只能停止反应,无法继续。(产生的气体无法收集) 1分 合理给分 (33) 甲中产生气泡、液体流到乙中、乙中酚酞颜色变淡(无色) 3分 漏写一个现象扣1分整卷化学方程式未配平、缺条件或扣1分
一、物质除杂的原则
1.注意事项几个“不”
(1)不能“玉石俱焚”。即所选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一般不与被提纯的物质反应。但在特殊情况下所选试剂需要和被提纯的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被提纯的物质。如除去FeCl3溶液中的NaCl,可加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加适量稀盐酸。
(2)“不增”“不减”。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
(3)不污染环境。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
(4)不能“旧貌换新颜”。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被提纯物质的原有状态。
2.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
(1)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便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2)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被提纯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3)先考虑物理方法,再考虑化学方法。
二、物质除杂的主要方法
1.物理方法:常见的有溶解法、过滤法、蒸发溶剂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等。
2.化学方法:常见的有沉淀法、气化法、置换法、加热法、转化法等。
三、酸、碱、盐溶液的除杂技巧
1.被提纯物质与杂质所含阳离子相同时,选取与杂质中阴离子不共存的阳离子,再与被提纯物中的阴离子组合出除杂试剂。如Na2SO4(NaOH):可选用稀H2SO4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
Na2SO4和H2O,达到除杂目的);KCl(K2SO4):可选用BaCl2溶液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BaSO4沉淀和KCl,达到除杂目的)。
2.被提纯物质与杂质所含阴离子相同时,选取与杂质中阳离子不共存的阴离子,再与被提纯物中的阳离子组合出除杂试剂。如NaCl(BaCl2):可选用Na2SO4溶液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BaSO4沉淀和NaCl,达到除杂目的);KNO3
(AgNO3):可选用KCl溶液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AgCl沉淀和KNO3,达到除杂目的)。
3.被提物质与杂质所含阴、阳离子都不相同时,选取与杂质中阴、阳离子都不共存的阳、阴离子组合出除杂试剂。如NaNO3(CuSO4):可选用Ba(OH)2溶液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Cu(OH)2沉淀和BaSO4沉淀,达到除杂目的)。
四、中考真题解读
例1除去表1所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虽然一氧化碳能够燃烧,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在二氧化碳大量存在的条件下,利用点燃的方法不能使一氧化碳燃烧而被除去,A错误;氧气不与生石灰反应,生石灰能够吸收水蒸气而将混在氧气中的水蒸气除去,B正确;铝粉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并过滤,除去了主要物质,不能除去杂质,C错误;氯化钙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盐酸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用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够除去氯化钙中混有的少量盐酸,但又引入了氯化钠这种新杂质,D错误。
答案:B。
例2将KCl、MgCl2和BaSO4的固体混合物逐一分离开来,加入的试剂及顺序正确的是
()。
A.水、AgNO3溶液、稀硝酸
B.水、NaOH溶液、稀盐酸
C.水、KOH溶液、稀盐酸
D.水、KOH溶液、稀硫酸
解析BaSO4难溶于水,KCl、MgCl2易溶于水,可加水溶解,再进行过滤,分离出BaSO4;然后滴加适量的KOH溶液,MgCl2能与KOH溶液反应生成Mg(OH)2白色沉淀和KCl,再进行过滤,分离出KCl溶液和Ba(OH)2沉淀;最后向Mg(OH)2沉淀中滴加稀盐酸,Mg(OH)2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MgCl2和水,故选C。
答案:C。
例3除去NaCl溶液中CaCl2、MgCl2、Na2SO4杂质的操作有:①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③过滤,④加适量的盐酸;⑤加过量的Na2CO3溶液。
(1)以上操作合理的先后顺序为(数字序号不能重复使用)。
(2)请写出B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上述试剂中的Na2CO3不能用K2CO3代替,请说明原因。
解析(1)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可以除去MgCl2;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可以除去Na2SO4;除去MgCl2和Na2SO4不分先后顺序,加入Na2CO3溶液可把CaCl2和过量的BaCl2转化为沉淀,因此Na2CO3溶液要放在BaCl2溶液之后加入;离子沉淀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①②⑤③④或②①⑤③④或②⑤①③④。(2)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3)如果将碳酸钠改为碳酸钾,碳酸钾能和氯化钙、氯化钡反应生成新的杂质氯化钾,违反了除杂原则。
答案(1)①②⑤③④(或②①⑤③④或②⑤①③④)(2)BaCl2+Na2CO3BaCO3+2NaCl(3)K2CO3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KCl,会引入新的杂质
例4根据不同物质的性质,提纯物质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下面呈现的是化学课堂上“物质提纯”的小组竞赛场景。
(1)甲组抽到的题目是“从30 g NaCl和2 g KNO3的混合物中提纯NaCl”(如图1所示)。同学们经研究认为依据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可采用如图1物理方法来提纯。
图1图2
上述两固体(填“能”或“不能”)全部溶解,操作m的名称是,蒸发结晶后得到NaCl的质量30 g(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甲组一位同学问道:“能否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从上述溶液a中析出KNO3,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请你判断此方法是否可行,并说出理由。
(2)乙组抽到的题目是“从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中提纯NaCl”。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利用两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可采用如图3化学方法来提纯。
图3
图3中X的化学式为。由于BaCl2溶液的用量不易控制,会使溶液b的溶质有多种情况,导致蒸发后得到的固体可能不纯。
(3)同学们对乙组方案中溶液b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作出猜想猜想一:NaCl、BaCl2
猜想二:NaCl猜想三:。
O计方案经讨论,大家认为只用一种试剂就能作出判断。
表2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若看到猜想一正确
若无明显现象猜想二正确
若看到冒出气泡
猜想三正确
各组依据表2设计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了反应后溶质的确有三种情况。
(4)同学们对甲乙两组提纯方法的效果进行了研讨。
反思评价大家认为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都可以实现物质的提纯。用化学方法提纯还要考虑到反应物用量对提纯效果的影响。
拓展提升老师说:“合理选择试剂,用化学方法可以从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中提纯NaCl,方法是向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的,充分反应后,经蒸发结晶就能得到NaCl”。
解析(1)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13.3 g,因此30 g氯化钠和2 g硝酸钾在100 g水中能全部溶解;根据图示,操作m后可以得到氯化钠固体和溶液,因此该操作为过滤;由于剩余的溶液仍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溶液中仍有一部分氯化钠,因此蒸发结晶后得到的氯化钠晶体的质量小于30 g;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温度降到0℃时,硝酸钾溶液仍达不到饱和,更不能从溶液中结晶析出。(2)加入氯化钡溶液能与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因此过滤后得到的固体X为碳酸钡,其化学式为
BaCO3。(3)【作出猜想】过滤后的溶液b中一定含有反应的生成物NaCl,还可能存在过量的反应物。若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b的溶质为氯化钠;若氯化钡过量,则溶液b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钡;若碳酸钠过量,则溶液b的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设计方案】根据氯化钡和碳酸钠的性质,试剂可以选用稀硫酸,加入稀硫酸后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氯化钡过量,即猜想一正确;加入稀硫酸后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碳酸钠过量,即猜想三正确;加入稀硫酸后若无明显现象,证明恰好完全反应,即猜想二正确。(4)根据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性质,可以选择稀盐酸,稀盐酸只与碳酸钠反应,且生成物为氯化钠,不会引入新的杂质,同时过量的稀盐酸在蒸发结晶时,氯化氢气体会蒸发出来,从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答案:(1)能过滤小于不可行,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降温过程中无法得到硝酸钾的饱和溶液(2)BaCO3(3)【作出猜想】NaCl、
今年的高考试卷中涉及到金属元素的知识点较多,下面结合有关试题对金属元素的考点加以分析、归纳,并总结出复习思路和应试策略,供参考。
1 考点解读
1.1钠、钾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定性判断、定量计算
例1(全国理综Ⅱ卷第7题)1mol/L NaHCO3的溶液的pH最接近于( )
A.5.6B.7.0C.8.4 D.13.0
[解析]NaHCO3在水溶液中既有HCO3-的水解又有HCO3-的电离,水解程度(Kw/K1=2.3×10-8)大于电离(即碳酸的二级电离K2=5.6×10-11)故溶液呈弱碱性,C项正确。
答案:C
例2(上海卷第31题)钾是活泼的碱金属,钾和氧有氧化钾(K2O)、过氧化钾(K2O2)和超氧化钾(KO2)等多种化合物。
(1)钾和硝酸钾反应可制得K2O(10K+2KNO36K2O+N2), 39.0g钾与10.1g硝酸钾充分反应生成K2O的质量为_______g。
(2)某过氧化钾样品中氧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含氧)为0.28,则样品中K2O2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超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4KO2+2CO22K2CO3+3O2),在医院、矿井、潜水、高空飞行中用作供氧剂。13.2L(标准状况)CO2和KO2反应后,气体体积变为18.8L (标准状况),计算反应消耗的KO2的质量。
(4)KO2加热至600℃部分分解得到产物A。6.30物A充分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钾并产生氧气1.12L(标准状况),试确定产物A中钾氧两种原子个数之比。如果产物A只含有两种化合物,写出所有可能的化学式并计算A中两种化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解析]本题以钾及其化合物性质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学生计算能力,它涉及到过量计算、特殊值法、差量法、平均值法、讨论法等解题方法。
1.2铝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实验现象
例3(广东理综卷第28题)下列有关金属铝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铝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
B.铝不能与氯气反应
C.铝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碱
D.氧化铝只能与酸反应,不能与碱反应
[解析]铝是较活泼的金属,常温下能与氧气、氯气、酸、碱等物质反应。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A、B、D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C
1.3 铁、铜的腐蚀及其性质与实验方案
例4(广东理综卷第25题)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被腐蚀,发生的原电池反应为:2Fe+2H2O+O2
2Fe2++4OH-。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负极发生的反应为:Fe-2e-Fe2+
B.正极发生的反应为:2H2O+O2+2e-4OH-
C.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D.钢柱在水下部分比在空气与水交界处更容易腐蚀
[解析]B项中O2应得4e-;C项中应为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D项中应为空气与水交界处更易腐蚀。所以B、C、D项错误,A项正确。
答案:A
例5(广东卷第12题)为了避免青铜器生成铜绿,以下方法正确的是( )
A.将青铜器放在银质托盘上
B.将青铜器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
C.将青铜器保存在潮湿的空气中
D.在青铜器的表面覆盖一层防渗的高分子膜
[解析]铜绿即为铜锈,反应原理为:2Cu+O2+CO2+H2OCu2(OH)2CO3,故青铜器应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或表面覆盖一层防渗的高分子膜防止被腐蚀。A项发生原电池反应而被腐蚀。
答案:BD
1.4其他金属元素结构与性质
例7(广东卷第16题)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H2
③Sn(s、灰)Sn(s、白) H3=+2.1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1>H2
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②-①=③,即H2-H1=H3=+2.1kJ/mol>0,故H2>H1;根据③,在常温下,灰锡会向白锡转化故常温下以白锡状态存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转化为灰锡,灰锡以粉末状存在,故会自行毁坏。A、B、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1.5金属单质、化合物性质与综合能力
例9(广东理综卷第29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不锈钢都只含有金属元素
B.我国流通的硬币材质是金属单质
C.广东正在打捞的明代沉船上存在大量铝制餐具
D.镁合金的硬度和强度均高于纯镁
[解析]不锈钢属于合金,可以含有非金属元素;硬币材质一般由合金制成;铝是较活泼金属,极易被海水腐蚀;合金的硬度和强度远远高于各组成单质。A、B、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2 复习策略
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知识点较多较分散,复习时尽可能把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知识链,再织成知识网、知识面,构建网络图,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般的思路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性质决定用途、存在形式、保存、制备,同样用途、存在形式、保存、制备也反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复习时还要注意以下六点:
(1)关注金属单质及化合物的特殊性,往往作为物质推断题的突破口。
(2)善于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表)、化学平衡、电化学、热化学、电离、水解等原理结合,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3)以单质及化合物性质为载体,综合考查化学实验原理、目的、仪器选择及连接顺序、步骤、操作、制备、方案等方面。
(4)关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热点及冷点。
(5)关注新课程改革,特别是新课程精神及理念的深入与实施,多多研究上海、广东等高考化学试卷。
(6)关注社会重大事件、热点,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下面结合部分省市的中考化学试题,对中考化学“考什么”和“怎么考”作些分析。
一、紧扣核心知识选择测试素材,体现延续性
各地化学试题紧扣化学核心知识选择测试素材,从知识的整体关系和应用上进行层次分明的考查。试题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五大内容主题,其分布大致如下:科学探究占20%左右,身边的化学物质占30%左右,物质构成的奥秘占17%左右,物质的化学变化占23%左右,化学与社会发展占10%左右。试题涵盖了《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5个一级主题、17个二级主题,对主干知识进行了全面的考查。
选择考查的核心知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氧气、碳、氢气、常见的金属(铁、铝、铜)、金属活动性顺序、二氧化碳、水、氧化铁、氧化铜、常见的酸(盐酸、硫酸)、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常见的盐(食盐、碳酸钠)、常见的有机物(甲烷、乙醇、醋酸)等物质的性质、用途及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2)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符号、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和未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的分类等方面。(3)对“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等方面。(4)对“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安全常识、营养健康、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常识等方面。(5)对“科学探究”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科书上“活动与探究”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提炼、实验方案的设计、常见物质的鉴别等方面。
二、突出理解与应用,考查知识与技能,保持稳定性
“知识与技能”是化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学习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基石。怎样才能真实检测考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呢?化学学业考试的性质,要求试题既要控制难度,又要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事实证明,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理解与应用,而不直接照搬教科书中内容,同样可以考查基础知识,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1.考查概念、用语,讲求具体性
例1.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表示下列带点部分。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2)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碘元素:。
(3)铯(Cs)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形成铯离子:。
评析:此题是2011年江西省中考化学试卷第16题,是一个3分的“送分题”。该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具体信息来书写化学式、元素符号和离子符号,这就避免了机械记忆和简单再现。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常见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知识,是化学学科独有的语言,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技能,因此也是学业考试的重点之一,在试题中一般占有较多的分数。
2.考查基本计算技能,讲求全面性
例2.镁是叶绿素中唯一的金属元素,植物缺镁时,通常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失绿,严重时整片叶干枯。给农作物施加MgSO4和NH4MgPO4(磷酸镁铵)等镁肥,可以促进光合作用,提高抗病能力。
(1)NH4MgPO4中含有种元素,其相对分子质量是。
(2)NH4MgPO4中Mg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精确到0.1%)。
(3)现要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MgSO4溶液500kg进行喷施,需25% 的MgSO4溶液kg。
评析:例2是广东省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第24 题。此题是一个难度逐渐加大的基本计算题,对于初中化学中要求掌握的化学基本计算技能进行了全面而基础的考查。试题的考查十分强调立足于具体的情境,同时还力求在陌生的情景中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多项能力,突出灵活性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能力和素质是教学的核心,试题坚持“能力立意不动摇”,在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各个不同水平能力层次上都有体现,且增设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
1.设置比较情境,考查对比分析能力
例3.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评析:例3是2011年宜昌市中考化学试卷第13题。该题呈现了四个不同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对不同实验目的下的设计作对比分析。由此可以让学生明确,设计实验要紧扣实验目的来进行,否则设计出的实验是劳而无功的。同时,这无疑也较充分体现了对学习方法的关注。
2.设置图表数据,考查信息处理能力
例4.已知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AgCl)沉淀和硝酸钠。为测定某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将生理盐水样品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混合,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反应后
(1)生成氯化银的质量为g。
(2)计算该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
评析:该题是河北省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第36题,属于基础题。这种以图表的形式给出数据来考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无疑增强了对学生处理化学信息能力的要求。
3.提供思维导图,考查整理和归纳能力
例5.下图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回答:
(1)溶液X是(填“酸”、“碱”或“盐”),试剂A的名称是。
(2)若X是稀硫酸,B是氧化物,则B的化学式为。
(3)若X是稀盐酸,C是单质,则C的名称是。
(4)若X是稀硫酸,D是碱,则X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评析:该题是广东省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第20题。该题以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为题材,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理清对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考查学生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类物质及其性质了解的程度,以及对常见类别的代表性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整理归纳能力,也是对化学学习基本方法(构建物质性质知识网络)的考查。学生只要能分析到题设条件下的蓝色溶液在初中化学中常指硫酸铜溶液这个关键点,就能较顺利而全面的解答这道题。该题是检查落实常规教学情况的试题,能让善于学习的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
4.设置反应情境,考查分析能力
例6.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组成,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研究水的组成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电解水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根据实验中只生成氢气和氧气,确定了水是由
组成。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2)已知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通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求出水分子组成中为2∶1,经进一步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3)写出此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评析:该题是河北省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第30题。该题以电解水为素材,从化学认识物质组成的角度,要求学生复活实验反应情境,通过实验现象推出结论,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分析、推断能力。
四、注重过程与方法,鼓励探究反思,讲求综合性
试题注重考查过程与方法,再现真实的探究活动。“活动与探究”是化学教科书的亮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其内容丰富生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因此该部分既是教学的主旋律,也是学业考试考查的重点之一。注重对“活动与探究”的深度开发,强调对科学探究中的过程与方法的反思,避开了常规的科学探究试题的考查套路,考查了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提高了考试的信度。
1.延伸探究,整体综合
例7.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猜想与实践】猜想: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Ⅰ: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如右图所示。
(2)观察到的现象为,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Ⅱ: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其含量。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下图装置(B是带有刻度的量气装置)。
(1)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置中加入药品,关闭止水夹a~f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打开b、c、d,向B中吹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d,并冷却到室温
B中液体进入到A中,B中液体减少500mL
收集500mL气体
③关闭b,打开a、e、f,用打气筒向A中缓缓充气,直到B中气体刚好全部排出
,D中液体为475m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关闭e、f,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O2
⑤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开f,D中剩余液体为
400mL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
(2)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N2O2CO2
体积/mL
体积分数/g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实验反思】
(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无色无味的气体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实验Ⅱ操作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评析:该题是北京市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第33题。该题让人眼前一亮,考查的知识是教科书中所做过的实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但命题者没有照搬课本,而是结合酸碱盐的知识,对问题进行了整体的综合考查,除了对N2、CO2和O2的混合气体的定性检验外,同时还在其中加入了定量研究的“实验Ⅱ”。让通过一年化学学习的学生将物理与化学结合,利用动力源和气体流向以及与液体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气体的流向,往往是同学们所不关注或关注较少的;加上实验Ⅱ的题量有点长,阅读起来有点困难,其中的数据处理本身不是很难计算,但很容易忽视对表格中数据的填充和给定了的单位,这对于分析问题与解读能力较差和学习浮躁的同学,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该题诉我们,中考复习要回归课本,从课本中的探究实验去挖掘内涵,其意义胜过做一打的探究题。
2.异常现象,对比探究
例8.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小明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老师鼓励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不同地点的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 ②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③还可能是。
【设计实验】(1)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设计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的石块,加入质量相同、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2)验证猜想②是否成立,对盐酸的要求是。
【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若要做到精确比较,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答出两点即可)。
评析:该题是河北省2011年中考化学试卷第35题。该题利用学生小组实验在制取二氧化碳中发现“气体产生的速率”不一样这个“异常现象”设题,情景性强。通过对其原因的探究方案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方法的选择,对控制变量因素、做对比实验的认识,从另一角度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的方向,就是要通过控制变量因素做对比实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受益一生。该题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给了探究性教学方法很好的导向性。
3.合作探究,巧妙衔接
例9.小明和小丽对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很感兴趣,他们设计如下实验,探究其相关性质并对反应后所得物质进行分析和处理。
(1)我能写出其中两个不同基本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
(2)实验完毕,小明和小丽各自将三个反应所得到的物质混合、过滤,得到甲、乙两种无色溶液。小明取少量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试管中溶液呈紫色。则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的溶质是或。
小丽对乙溶液进行了探究,发现乙溶液中含有氯化钾、硫酸钾和氢氧化钾。她说:我能设计如下实验,在步骤①、②、③中每次用一种无色溶液除去乙溶液中一种物质,且每一步均有白色沉淀生成,最后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在步骤⑦中进行的操作是,步骤③、⑥所加物质分别是、(填化学式,下同),固体E的成分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
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燃4P2O5;
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三、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四、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生铁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实验
如右图:两极产生气泡,正极产生的气体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
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正负两
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说法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二、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1.分子、原子的性质:
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三、净化水的方法:
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
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的是蒸馏。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
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
五、爱护水资源
措施:(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改变习惯减少用水
(2)防治水体污染:
①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②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方法: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表示的意义:
(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四.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
3.原子和离子:
(1)
(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①核电荷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粒子电性不带电性显正电显负电
符号氧原子O钙离子Ca2+氧离子O2-
五、化合价
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n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
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
六、化学式
1.意义:(以H2O为例)
(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
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微观: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
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氯气N2;氦气He;白磷P;水银Hg;生铁、钢的主要成分Fe;
干冰CO2;冰H2O;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铜CuO;
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氢HCl;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铝AlCl3;
氢氧化钠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铁Fe2(SO4)3;硫酸镁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钾KNO3;
硝酸银AgNO3;硝酸铜Cu(NO3)2;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
1.下列变化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爆炸
B.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酒精挥发
D.农家肥的腐熟
2.“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纸张要双面使用
B.随手关闭水龙头
C.尽量不用一次性物品
D.少用自动铅笔,多用木制铅笔
3.关于“舌尖上的化学”,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A.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均衡膳食
B.为预防缺碘性疾病,可食用适量海带
C.为延长食品保质期,在食品中大量添加防腐剂
D.为使发面食品松软可口,制作时可添加适量碳酸氢钠
4.下列实验操作的图示正确的是().
A.放块状固体B.读液体体积C.闻气体气味D.给液体加热
5.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下列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N205+H20=2HN03 B.H2S+Fe=FeS+H2 T
C. H2C03=C02+H20 D.Fe203+6HCl=2FeCI3+3H20
6.图1是高温下某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C.图中的两种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所得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1
7.下图所示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鉴别碳酸 B.除去氢气 C.测定空气 D.验证化学
钠和氢氧化 中的氯化氢 中的氧气含 反应前后质
钠溶液
气体
量
量守恒
8.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中正确的是().
A.有机物:甲烷、乙醇、碳酸
B.复合肥料:氨水、硝酸钾、磷酸二氢铵
C.纯净物:酒精、干冰、烧碱
D.合成材料:合金、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9.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区分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后闻气味
B.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看泡沫多少
C.区分氮气和氧气,用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D.区分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加稀硫酸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10.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10滴紫色石蕊溶液,然后装入玻璃管中(如图2所示),两端管口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后观察到图示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氨水的pH大于7,盐酸的pH小于7
B.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相等
C.浓氨水和浓盐酸都具有挥发性
D.酸、碱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示不同颜色
11.碱右灰是NaOH与Ca0的混合物,取一定量露置于空气中部分变质的碱石灰,加水充分搅拌后过滤,所得物质成分可能是表l中的().
12.将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7.2 g与足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得到的氧化物质量可能为().
A. 10.6 g
B.12.0 g
C.13.0 g
D.13.6 g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3.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为 ______(填化学符号,下同),构成硫酸铜的粒子是______
14.铝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1)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 ______元素.(2)铝可制成蒸锅,主要利用铝的延展性和 ______性.
(3)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信息如图3所示,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______ .
15.生产、生活中常需要配制溶液.
(1)配制一瓶如图4所示的溶液需要水______g.
(2)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6.一定条件下,4.8 g CH4与16,0 g 0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8 g H20、4.4 g C02和物质X.则X的质量为______g,该反应方程式中CH4与02的化学计量系数之比为______
17.图5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把t2℃时等质量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_ .
(2)当A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用______(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A物质.
(3)把t2℃时150 g 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200/0,需加水______g.
18.Na2S04是制造纸张、药品、染料稀释剂等的重要原料,某Na2SO4样品中含有少量CaCl2和MgCl2,实验室提纯Na2S04的流程如图6所示.
(1)加入NaOH溶液可除去某阳离子,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若添加的NaOH溶液和Na2COl溶液过量,可加入适量的______(填名称)除去.
(2)操作a的名称是 ______,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2分) ’
19.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原理.
(1)通电分解水.
(2)用磁铁矿(含Fe304)炼铁.
20.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充分燃烧1000 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02和S02气体的质量如图7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B.该天然气中不含硫元素
C.煤燃烧对环境影响较小
D.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有温室气体产生
(2)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能源,如乙醇、氢气、太阳能等,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什么?并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1.同学们做甲、乙两个中和反应实验的探究(图8).
(1)甲实验恰好中和,则该实验中的现象是什么?
(2)取乙反应后的溶液,滴加Na2C03溶液(丙图),溶液pH的变化如图9所示,则乙反应后的溶质中含有______(写化学式),写出bc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2.化学变化中,同种元素可在不同物质中“旅行”.(注:“一”表示某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1)按甲、乙物质所含元素种类递增的规律,完成如
若乙为碳酸钙,写出路线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1个).并指出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
(2)从单质,碱或盐中分别选择一种物质,完成图11所示的“旅行”.若甲为 ______(写化学式),则乙转化为丙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3.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组“吹气球”实验,三套装置如图12所示.
(1)甲装置:
①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
②向a中加水会看到气球______,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2)乙装置:
①若生成02使气球胀大,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中可选用该发生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依据是______ ,若用D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H2,请简述操作步骤:______ .
③若锥形瓶中装有NaOH固体,分液漏斗中加入水,气球也会胀大,你的解释为______.
(3)丙装置: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分层教学 具体做法 思考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因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让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兴趣各异的学生同处在一个班级,读同一本书,接受同一个教学进度,同享一个培养目标,这种“统一化”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势必导致个别学生厌学、辍学。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差异日益明显,成绩分化较大。特别是进入初三后,面临中考升学的压力,一部分后进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丧失学习信心,所以探索最优教学方法和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可能性水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1.分析差异,适时合理地划分学生层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差异,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对学生层次的划分不能单纯以学生成绩机械分类,而应结合成绩、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综合评判,以动态发展的观点确定学生各时期所处的层次。划分层次应从“分子和原子”这一章开始,因为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学生对微观现象及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建立在概念理解基础上的计算能力。我们通常是把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智力基础好,测验成绩优秀且稳定,学习态度好,能自主学习,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观察思维能力强,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及学习动机。B层次:智力基础居中,测验成绩中等,有一定的上进心,学习方法上得过且过,双基不够扎实,有一定的自主意识。C层次:智力基础差,测验成绩低,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基础知识差,自信心及学习兴趣不足。当然,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了解分组意图,消除顾虑。
2.备课分层,对各层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备课时应先定出总目标,再分别拟定A―B―C三个层次的分解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课堂活动程序及教学方法,教案中将重点、难点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分解,引导各层次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进行“化学式有关计算”的教学时,设计了以下目标:①根据化学式求相对分子质量及元素质量比;②计算某元素的质量分数;③计算化合物的质量或某一元素的质量;④不同物质之间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的有关计算;⑤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与物质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其中①―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目标;④是面向A、B层次学生,鼓励C层次学生尝试完成;⑤是针对A层次学生的目标,使他们吃饱吃好。
3.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层次,因材施教。
(1)教法分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好奇心变为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学习,如用小故事、谜语、联系生活的问题、实验等导入新课,采用启发式、自学辅导式等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C层次学生协助教师做一些安全、有趣的实验,如向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酸碱溶液使指示剂变色等,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2)提问分层,循序渐进。
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问题以适应各层次学生,采取分层提问、分组讨论的方法,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成功,提高兴趣。 如学氧化碳有关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②久置石灰水试剂瓶上附有一层白膜,为什么?如何清洗?让C层次学生回答问题①,B或A层次学生回答问题②。这类题需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经过分析、思考才能回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桃子”的喜悦。
(3)练习分层,全面提高。
学生知识层次不同,练习和作业不能“一刀切”,应精心编排设计分层练习,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他们的练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分层训练中,C层学生做基础题,练习时教师要多辅导,多鼓励,帮助他们掌握“双基”知识和基本解题方法;B层学生做完基础题后继续完成提高题;A层次学生完成提高题后,完成高难度综合性练习。如学习“溶液组成”时,可设计如下练习题:①20℃时,15g硝酸钾溶于水,形成80g溶液,求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②20℃时,要配制60g 10%的食盐溶液,需食盐和水各多少克?③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求此温度下饱和食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④20℃时把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要求C层学生完成①、②,试做③;B层学生完成②、③,试做④;A层学生完成②、③和④,同时鼓励B、C层学生冲刺高层次练习。
4.考核评价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
每一章节学完以后,根据A、B、C层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层次测试题或用同一份试卷,分为基础题和层次题,层次题指同一大题安排不同层次的小题,各层次学生做相应题,让C层学生也能享受“高分”的喜悦,评价学生采用“百分+奖励+评语”的方法,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发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四、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1.给学生的分层要采取隐蔽的分层的方法。
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我们在给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时,不要明确告诉学生,只是做到教师心中有数,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2.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做到有针对性地调节、矫正和辅导。
由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社会、家庭等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并动态地给学生分“层次”,动态地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一、解题原理
1.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进行检验与鉴别。如物质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2.依据物质间反应时所产生的特殊的现象进行检验与鉴别。即所选择的试剂和被检验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必须能够产生下列现象之一种:①变色;②放出气体(通常指产生气体的气味或在溶液中反应时产生的气泡);③生成沉淀(注意观察沉淀的颜色及在酸中的溶解情况)。
二、实验步骤
一般按如下程序:①取少许溶液(固体取少许配成溶液)于试管中;②加入少量的试剂(试剂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物质的成分来确定,同时注意在检验与鉴别时应排除干扰);③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④判断检验与鉴别的结论。
三、答案的表示方法
1.文字叙述法:根据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叙述。叙述时应用精炼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准确地描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2.列表法:把要鉴别的物质进行编号列入表中,并将实验步骤、操作方法、所用试剂、实验现象也列入表中,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3.图示法:就是把鉴别的物质、试剂及操作方法用箭头连络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步骤清楚、层次分明,便于分析和推断。
四、中考常见题型解读
题型1限定试剂进行鉴别
例1(2016年郴州)下列各组常见的固体物质中,用水不能区分的是()。
A.NaOH和NH4NO3B.CuSO4和Na2SO4
C.Na2CO3和CaCO3D.NaCl和KCl
解析A中NaOH和NH4NO3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降低,现象不同,可以鉴别;B中CuSO4和Na2SO4均易溶于水,分别形成蓝色溶液、无色溶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C中CaCO3难溶于水,Na2CO3易溶于水,分别加入水中,不溶解的是碳酸钙,易溶于水的是碳酸钠,用水可以鉴别;D中氯化钠、氯化钾均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且溶于水均无明显的温度变化,现象相同,用水不能鉴别。
答案:D。
题型2仅选用一种试剂进行鉴别
例2 (2016年百色)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一次性鉴别稀硫酸、烧碱溶液、食盐溶液的是()。
A.纯碱溶液B.酚酞试液
C.石蕊试液D.稀盐酸
解析纯碱溶液与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与烧碱溶液、食盐溶液均不反应,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A错误;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稀硫酸、烧碱溶液、食盐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中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无色、红色、无色,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B错误;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稀硫酸、烧碱溶液、食盐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中性,使石蕊溶液分别显示红色、蓝色、紫色,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C正确;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与稀硫酸、食盐溶液均不反应,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D错误。
答案:C。
题型3不选用试剂进行鉴别
例3(2016年乐山)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仅通过观察和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不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A.NaOH、Ca(OH)2、HCl、K2CO3
B.NaCl、BaCl2、CuSO4、NaOH
C.Ba(OH)2、NaCl、Na2SO4、Na2CO3
D.AgNO3、HCl、Na2CO3、CaCl2
解析A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K2CO3溶液,与K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a(OH)2;与碳酸钾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OH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B组中CuSO4溶液是蓝色的,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Cl2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C组内Ba(OH)2溶液与Na2SO4、Na2CO3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2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Na2CO3溶液;与Na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AgNO3、CaCl2;再将稀盐酸分别滴加至AgNO3、CaCl2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银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钙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答案:C。
题型4探究性物质鉴别题
例4 (2016年达州)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四瓶无色溶液,分别为Ca(OH)2、Na2CO3、稀盐酸、NaCl溶液中的一种,为鉴别它们,现将这四瓶无色溶液分别标号为A、B、C、D,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邀你一同参与:
提出问题A、B、C、D分别是什么溶液?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分别取A、B、C、D溶液少量于试管中,两两混合
A、B混合产生大量气泡,C、D混合无明显现象
A、B是溶液中的一种,C、D是溶液中的一N
(2)各取A、B、C、D溶液于四支试管中,分别滴加两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A、D变红,B、C无明显现象
A为溶液;C为溶液;由此区分出B、D溶液
反思与体会鉴别物质的关键是利用物质的特征性质。
继续探究将实验操作(2)实验后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充分反应静置后发现,烧杯底都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则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可能含有的溶质是。为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否存在,应补充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收集证明】(1)A、B、C、D四种溶液,A、B混合产生大量气泡,碳酸钠和盐酸能生成气体,因此A、B是Na2CO3、稀盐酸溶液中的一种;C、D混合无明显现象,Ca(OH)2和NaCl不反应,C、D是Ca(OH)2、NaCl溶液中的一种。(2)各取A、B、C、D溶液于四支试管中,分别滴加两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A、D变红,B、C无明显现象,说明A是Na2CO3溶液,D是Ca(OH)2溶液,C是NaCl溶液,B是稀盐酸。【继续探究】实验(2)后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充分反应静置后发现,烧杯底都有白色沉淀,盐酸先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由于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所以不可能含有氢氧化钙,而氯化钙可能被碳酸钠反应掉,也可能没被反应掉,因此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可能含有的溶质是CaCl2;由于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所以检验是否含有氯化钙,可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试管内滴加碳酸钠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氯化钙,如果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不含有氯化钙。
答案:【收集证明】(1)Na2CO3、稀盐酸
Ca(OH)2、NaCl(2) Na2CO3NaCl
【继续探究】氯化钠氯化钙
CaCl2+Na2CO3CaCO3+2NaCl
五、中考真题演练
1.(2016年葫芦岛)下列各组固体物质用水不能够鉴别出来的是()。
A.CaCO3MgCl2B.CuSO4CaSO4
C.MnO2CuOD.NH4NO3NaCl
2.(2016年苏州)鉴别下列各组物质,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氧气与二氧化碳:带火星的木条
B.面粉与玉米粉:碘水
C.铜绿与二氧化锰:看颜色
D.酒精与白醋:闻气味
3.(2016年枣庄)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稀}酸和氯化钠溶液,下列四种试剂中能将其鉴别出来的是()。
A.AgNO3溶液B.无色酚酞试液
C.K2CO3溶液D.Na2SO4溶液
4.(2016年雅安)只经过一次实验就能将
H2SO4、NaCl、NaOH三种无色溶液区别开来的是()。
A.纯碱溶液B.稀盐酸
C.硝酸银溶液D.石蕊试液
5.(2016玉林)下列各组溶液,只用组内物质不能鉴别的是()。
A.NaNO3KClNa2CO3HCl
B.HClNa2CO3K2SO4BaCl2
C.MgSO4KOHKNO3CuSO4
D.KOHMgCl2H2SO4NaCl
5.(2016年邵阳)现有A、B、C、D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其中“”表示有沉淀生成,“”表示有气体生成,“”表示不反应或无明显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C中溶质的化学式是,B和D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2)写出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C2.B3.C4.D
5.(1)KNO3复分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