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朱买臣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女子;地位;性格;政治
中图分类号:K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44-02
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初这一时期,政治环境不稳定,社会动荡,周天子的威信不断下降,再加上礼制的崩坏,使得社会缺失了对女性的约束。再加上频繁的战乱,使得大量男子出外作战,女子不得不承担起整个家庭。这就为女性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一个极其特殊的契机,她们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当时的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女子的性格塑造
1. 教育影响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统治政策的传承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也是统治阶级十分注重的内容。在春秋战国到汉初这一时期内,虽然受到了自西周以来“男女有别”等思想的影响,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天子失官”与“私学勃兴”,使得能够受到教育的群体人数大增,而当时并未确立严格限制女性的道德规范,因此女性接触到诗书或是评论时政还未向之后那么严格。例如,刘向的《列女传・辩通传・齐钟离春》中便有:
“钟离春对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雠,外有二国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务众子而务众妇。尊所好,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笼疏翡翠珠玑,幕络连饰,万民罢极,此二殆也。贤者匿于山林,谄谀强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饮酒沈湎,以夜继昼,女乐俳优,纵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于是宣王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乃今一闻。’”[1]
钟离春是平民女子,尚能指出治国策略中的利弊,可见,当时女子具备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2. 道德影响
西周灭亡,周天子迁都后,礼制的束缚力开始下降,这样,使得约束女性的道德规范也开始变化。这一时期,同姓相婚、改嫁、私通等混乱的婚姻现象层出不穷,甚至连的“因”(孙辈纳庶祖母为妻)、“■”(子纳庶母为妻)、“报”(子侄辈纳婶母为妻)等现象都视为平常,《左转・文公十六年》记载:
“宋公子■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诒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国之材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公子■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乃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以因夫人。
……
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将田孟诸,未至,夫人王姬(即宋襄夫人)使帅甸攻而杀之。荡意诸死之。书曰:“宋人杀其君杵臼,君无道也。”文公(即宋文公■)即位,使母弟须为司城。”[2]
襄夫人为周襄王的妹妹,嫁给了宋襄公,是公子鲍的庶祖母。在这场婚姻中,虽然有政治因素的存在,但是,更重要的是当时社会对于这种婚俗的认可。公子鲍为了谋求国君的地位,所以不得不借助于襄夫人。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对于女子改嫁的限制还是很小的,而且社会对女性的态度较后世相比,更为宽容。
3. 远古尊母遗风
商朝女子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她们可以主持或参与祭祀,甚至亲自占卜军国大事,统领军队指挥作战,而且还可以拥有个人的领地属邑,亲自经营田产,死后还可以独立受到祭祀。殷墟卜辞中关于妇好的记载就充分证明了商代妇女的较高地位。根据考古推断,妇好可能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王后。她就曾多次亲自率领大军出征,征伐土方、人方、羌方、巴方、夷方等国。春秋战国时期去古不远,生活中还留有一些尊母的遗风,这也使得女性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二、女子社会地位的表现
1. 女子代户、袭爵
在这一时期中,女子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首先表现在她们可以作为一家之主,接受赏赐,甚至继承爵位。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甲乙两种《日书》中,便有多处记载到了“女子为正”的例子,这也反映出了这时女子为一家之主的情况。例如《梦》这一章中,就有“宇东方高,西方下,女子为正”、“宇左长,女子为正”[3]等等。
1983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清理出了三座汉墓,其中出土的《二年律令》中,便有对女子代户袭爵的详细规定:
“孙为户,与大父母居,养之不善,令孙且外居,令大父母居其室,食其田,使其奴碑,勿贸卖。孙死,其母而代为户。令勿敢遂(逐)夫父母及入赞,及道外取子财。”(《二年律令・户律》)
“诸后欲分父母、子、同产、主母、限(假)母,及主母、限(假)母欲分草子、限(假)子田以为户者,皆许之。”(《二年律令・户律》)
“死毋子男代户,令父若母,毋父母令寡,毋寡令女,毋女令孙,毋孙令耳孙,毋耳孙令大父母,毋大父母令同产子代户。同产子代户,必同居数。弃妻子不得与后妻子争后。”(《二年律令・户律》)
“ 寡为户后,予田宅,比子为后者爵。其不当为户后,而欲为户以受杀田宅,许以庶人予田宅。毋子,其夫;夫毋子,其夫而代为户。夫同产及子有与同居数者,令毋贸卖田宅及入赞。其出为人妻若死,令以次代户。”(《二年律令・置后律》)[4]
前两条律文是关于田宅分割和继承的,它们反映出了当时复杂的户籍和财产继承制度,同时,这两条律文都提到了女子可以充当户主的情况。
第三条律文明确规定出了了汉初代立户主的继承顺序,即:儿子、父母、妻子、女儿、孙子、耳孙、祖父母、同产子(侄子)。其中,妻子和女儿排在第三四位,由此,可以推断出,在汉代社会中应该存在女子继为户主的情形。
在第四条《置后律》是丈夫死后,妻子立户的法律规定。这条律文解释说明了妇女继立为户主的标准。
同时,女子在一定的情况下还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置后律》中便有这样的规定:
“为县官有为也,以其故死若伤二旬中死,皆为死事者,令子男袭其爵,毋爵者,其后为公士。毋子男以女,毋女以父,毋父以母,毋母以男同产,毋男同产以女同产,毋女同产以妻。诸死事当里后,毋父母、妻子、同产者,以大父,毋大父以大母与同居数者。”[4]
从这些律文中可以看出,汉初时期,女子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她们并没有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法律中也认可了女子作为户主或是继承爵位这一事实。
2. 女子财产权
春秋战国到汉初时期,对女子经济财产权的限制并不严格,比如秦朝便有四川寡妇巴清经商,并且独立操持一个大的家产。
“而巴寡妇清,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史记・货殖列传》[5]
《二年律令》中也有保护女子财产权的相关律文:
“女子为户无后而出嫁者,令夫以妻田宅盈其田宅;宅不比,弗得。其弃妻,及夫死,妻得复取以为户。弃妻,弃之其财。”(《二年律令・置后律》)[4]
这条律文便明确规定了作为户主的女子在出嫁的时候,她的田宅可以纳入丈夫的田宅范围,如果该女子被丈夫遗弃或是在丈夫死亡之后,重新索回田宅、财产,并且获得户主地位。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女子财产的权利。
3. 女子婚姻的相对自由
这一时期,在家庭生活中,妻子与丈夫的地位也相对比较平等。《诗经》中,便有大量篇章反映了男女自由相恋。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诗经・豳风・伐柯》)[6]
《邶风》就描写了男女相恋的场景。尽管如此,但并不是男女可以自由结合,仍是受到了西周时期“礼制”的影响,需要“媒”作为中介。但是由于地域的影响,以及夏人、商人文化的流传,在夏商后裔所居住的地区,婚制还是较为开放的。
秦和西汉的统治者在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道德上,对夫妻的要求是对等的,义务是相对的。并不单方面强调女人从一而终、守身如玉。相反,妇女离异再婚和寡妇改嫁是习以为常的事。《汉书・朱买臣传》便记载了朱买臣的妻子嫌弃他贫穷,请求离婚的事情: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7]
纵观这一段历史时期,女子地位与后期相比明显较高,可以接受教育,独自立户甚至是继承爵位,也有一些经济权利以及婚恋自由,但是,和男子地位相比,仍然是有很大的差距。在此之后,随着儒家思想地位的不断上升,“男尊女卑”以及“三从四德”等思想的提出,对女子的束缚也不断增加,社会性别制度也在不断加强,女子也逐渐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属。
参考文献:
[1][汉]刘向.列女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 2000.
[4]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但崇祯不一样。先看看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是怎么形容他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登极诏》)李自成是在明朝统治下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与崇祯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这段却说的客气之极,分明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文雅说法。连李自成都是这样想的,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
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事实上,明朝早在崇祯帝即位之前,就已名存实亡了。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真是没一个说的过去的,有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喜欢做木匠的皇帝,有替自己亲爹妈争名分而与大臣打了多年口水仗的皇帝,有喜欢封自己做什么将军、什么侯的皇帝,有喜欢自己乳母的皇帝,有死于红丸的皇帝,有喜欢微服私访调戏良家妇女的皇帝,真是一蹋胡涂到了极致,整个二十五史,没有这么胡闹的朝代。
而且,明朝自始至终,外有边患,蒙古、瓦剌、满州相继而起,战事纷纷。内有奸宦,王振、曹吉祥、刘瑾、谷大用、魏宗贤、王承恩,相继把持朝政,而且自从有了奸宦的擅权,就有了阉党与朝党之间的党争,正邪之争、门户之见,都使朝政内耗于此。
所以崇祯帝即位时,明朝已是风雨飘摇了。这样的国家接了手,已无机会可言。
但是崇祯皇帝还是没有学他的祖先们,登基伊始,他就体现了他高出明朝皇帝的地方。一是果断,二是勤政。
天启七年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崇祯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崇祯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人们仿佛看到了明朝的希望。(但是他随后又继续宠信宦官王承恩,和以前的皇帝犯了同样的错)。
至于他的勤政,《明史.本记第二十四》中云:“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而且,从崇祯的诸多举措来看,他也是想有为的,他在位十七年,动辄下《罪已诏》来安抚民心,所用之言都极尽自责之能事。
如在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时的《罪己诏》上,皇帝是如此说的。
“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明季北略》卷十三)
但就这样一个果断、勤政、爱民的皇帝,为什么会亡在煤山的清风明月下?。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之后,他的果断就用错了地方。
怀疑+果断,是皇帝给所有忠臣良将最大的毒药。袁崇焕,一个打死了努尔哈赤的功臣,一个让所的满州人心惊胆寒的军人,一个赤胆忠心,一心想学岳飞的人,最终与岳飞有了同样的下场,死在了最低劣的抄袭来的反间计上,自毁长城,是崇祯的果断。“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 转贴于
崇祯的疑心是明朝皇帝中最大的一人。在杀了袁崇焕后,他越发的不信任大臣,在他的任上,究竟杀了多少封疆大吏,罢了多少内阁首相,没数过,但若算算年平均数的话,尤其是他在位的最后几年,可能没有人能比的上他。
如果一个皇帝在政事上是这般的果敢,那么,亡国也就是迟早的事了。
至于他的爱民,他的《罪已诏》,他动辄就下的“减膳、撤乐”的命令,那真是“汲汲于誉”,掩人耳目。崇祯年间,边患纷扰,流贼频仍,战事纷起十余年,北方大旱十余年,百姓无以为生,已到了易子为食的地步,国库无钱。显而易见。
在崇祯九年,其实就有人提出了解决财政空虚的方案,《明季北略》卷十二载有《钱士升论李琎搜括之议》,便是这件事情:“ 四月,武生李琎奏致治在足国,请搜括臣宰助饷。”学士钱士升拟下之法司,不听。士升上言:‘ 比者借端幸进,实繁有徒。而李琎者乃倡为缙绅豪右报名输官,欲行手实籍没之法。此皆衰世乱政,而敢陈于圣人之前,小人无忌惮一至于此!且所恶于富者兼并小民耳,郡邑之有富家,亦贫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归罪富家而籍没之,此秦始皇所不行于巴清,汉武帝所不行于卜式者也。此议一倡,亡命无赖之徒,相率而与富家为难,大乱自此始矣。’已而温体仁以上欲通言路,竟改拟。”
“上仍切责士升,以密勿大臣,即欲要誉,放之已足,毋庸汲汲。……”这位李琎,在《明亡述略》作为李琏,言“李琏者,江南武生也,上书请令江南富家报名助饷”,大学士钱士升加以驳斥。
其实这个李生也是迂腐,大明朝存在了两百多年,哪有穷皇帝的道理,何况前朝还有好几个小气的把银子放的发了霉的皇帝和好几个特别会搜刮的皇帝。肯不肯拿出来才是关键,要皇帝向臣下要钱,那多没面子,而且他这样说,是不是暗指皇帝也留着私房钱不肯拿出来?他这个折子仅仅就这样处理了,是他的命大。
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打开内库一看,其“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这么多钱,若真是放用来放库赈灾助饷,可能李自成也不反了,清兵也进不来了,自己也不用煤山自尽了(只是可能)。就算不够用,也比下《罪已诏》、“减膳、撤乐”要实惠的多,老百姓也会买他一点账。
崇祯的亡国,《明史.流贼传》中说的还是很全面:
魅力穹窿之―――生态篇
穹窿山,濒临太湖,山势挺拔巍峨,有吴郡名山第一山之称,其主峰箬帽峰为吴中之巅,海拔341.7米。站在这吴中之巅可以眺望烟波浩淼三万六千顷的太湖,俯瞰峰峦叠嶂的七十二峰。穹窿山茅蓬坞拥有苏州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这里亚热带气候非常明显,许多在云南一带生长的植物可以在这里生存,紫楠就是这里稀有的珍贵树种之一。茅蓬坞森林茂盛、名木古树、苍松翠竹遍布幽谷,山泉潺潺,水流淙淙,环境幽雅清静。初步探明有三角枫、牛鼻栓、黄檀等217种珍贵的树种,何首乌、太子参、灵芝等151种中草药植物。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升,穹窿山的原始山坞,负氧离子高于城市400倍,成了人们休闲放松的“天然大氧吧”。山坞中的珍贵树木、中草药散发出具有杀菌作用的有机物质,人们置身其中,闻着中草药的独特药味,享受着“有病去病,无病强身”的疗效味道。由于穹窿山自然生态适合现代人居住,地处苏州穹窿山的两个社区,常住人口只有4000多人,但是长寿老人却不少,超过90岁的老人共12人,80岁以上的老人100多人。穹窿山的山坞成了穹窿山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
魅力穹窿之―――形胜篇
穹窿山山体雄伟,景色秀美。名木古树、奇峰异石、云海雾雨、山泉溪流等自然景观,构成了穹窿山“雄、奇、险、峻、隐、古、野、旷、秀、幽、美、醉”等特点,衔云洞、德韶洞浑然天成、妙趣横生;智慧泉、法雨泉、双膝泉、百丈泉、凤眼泉、丹泉泉声潺潺、溪流淙淙;被称为“母子连心”、“兄弟同根”、“孔雀开屏”的各种香樟树、古银杏树,姿态奇特,绿树成荫。西廊数雪、箬帽峰、观星台、一线天等景点还隐藏着许多历史和神话传说。相传赤松子在穹窿探赤石脂(餐之)蜕化成仙。张良亦从赤松子采赤石脂于穹窿修成正果,尊为道祖。秦穆公时管鱼的官吏赤须子能预言灾害、水旱之事,喜食松子、天门冬、石脂,绝谷服霞而成仙。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伍子胥与孙武共佑吴王称霸。孙武登台拜将后,在太湖舟山一带,制造兵船,操演水军。藏军洞东南下山冈上,有烽火台遗址数处。洞直下茅蓬坞内,俗称隐兵坞。古来相传穹窿山中,太湖之滨,其地形、地势为吴越春秋时期兵家藏兵、隐兵、练兵的战略之地。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穹窿山就具有这种气质,它集自然山水、神话、传说、历史遗存于一身,它是大自然巧夺天工镶嵌在太湖的一颗明珠,是上天遗留在人间的一块美玉,是“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一幅大气磅礴的水彩画。
魅力穹窿之―――文化篇
穹窿山是一座四处充满文化气息的智慧之山,到处都是古贤先哲、僧宗道祖遁迹穹窿而留下的遗址遗踪。兵圣孙武、樵柴苦读的朱买臣、忧国忧民的韩世忠、逊国逃难的建文帝、山中宰相李根源等等,不一而足。当你每到一处,便会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氛围。道教、佛教共处一山的情况并不多见,但苏州穹窿山却是个异数。江南第一观―――上真观就坐落在山上。上真观,原名上真道院,又称句曲行宫,是吴中最早的道院。相传汉代初元年,咸阳南关三贤士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来穹窿山采药修炼,皆得道而首创。汉平帝时始建道院,宋天禧间改名。清顺治七年,法师施道渊重兴,康熙南巡赐“餐霞挹翠”匾额,乾隆六下江南,六上穹窿山。上真观规模宏大,鼎盛时期共有房屋5048间,观音殿、文昌阁、雷神殿、药王殿等殿宇36处。
与上真观紧紧相邻的就是坐落在群峰环抱、丛林掩映之中的佛家圣地―――千年古刹宁邦寺。宁邦寺是韩世忠及其部下隐居参禅的地方,南宋时期赐额宁帮,寓意国家安宁之意。在宁邦寺二茅峰有一宁邦精舍,上下落差100多米,内有万斤梵钟,每到每月的初一、十五和国家重大的节庆日为宁邦寺的大吉祥日,山上就会传来悠扬、余音绕梁的钟声,寓意“敲万斤钟,祈万年福”之意。
穹窿山之余脉小王山,又名琴台山。风景优美,形如金牛,是元老、恩师李根源先生的故居。1927年,李母阙太夫人去世,李根源四选墓地,慧眼独识穹窿小王山。买山葬母,寄庐守墓,辟松海十景,驰名京沪。当年黎元洪、于右任、章炳麟等社会名流、文人墨客240余人前来小王山拜谒,李根源雇工银钩铁书壁上留题,留下珍贵的墨宝550多幅。小王山各具风格的名人石刻,十分珍贵,它集民国名人众多、书法风格最全的摩崖石刻群,被人们誉为“露天书法艺术博物馆”。小王山亭馆飞辉,泉景溢彩,移步异景,留云邀月;石刻隶篆行楷,琳琅满目,移步见字,载古拓今。穹窿小王山携吴地文化之遗风,聚太湖山水之灵气,成就了穹窿山饱蘸翰墨的一张文化名片。
魅力穹窿之―――活力篇
虽然穹窿山历来被称为苏州第一山,但由于地处苏州西郊,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吴中区委区政府为打响“山水苏州、人文吴中”文化旅游品牌,于2006年12月成立了穹窿山风景管理区,沉睡多年的穹窿山自此展示出蓬勃的活力,迈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穹窿山风景管理区坚持科学规划,开发与保护并重,着力发展穹窿山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对穹窿山风景管理区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以文化旅游业为引导的整体开发建设。
目前,穹窿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定位是:在穹窿山风景管理区十三平方公里范围内,以穹窿山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孙子兵法文化为核心,以宗教文化、皇家文化、名人文化、休闲文化为补充,打造集培训、交流、参观、体验、祭祀、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如今,以孙武苑、孙武书院、孙武文化园、古营盘为重点的兵圣文化区,以上真观、宁邦寺为重点的宗教历史文化区,以小王山、望湖园、玩月台、朱买臣读书台为重点的历史文化遗存区,以吴越都城、万鸟园、龙虎山庄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农家休闲游览区,正在加快建设,大景区蓝图正逐步成为现实。短短三年,景区实现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新跨越,未来三年还将朝着国家5A级景区迈进。
为弘扬孙子兵法文化,全面展示穹窿山风景管理区建设成果,’2010中国苏州穹窿山孙子兵法文化旅游节暨第一届苏州“穹窿山兵圣杯”世界女子围棋赛于2010年9月9日至10月8日隆重举行。活动期间,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孙武书院、小隆中景区、上真观、宁邦寺、吴越都城等新建、扩建工程举行了竣工仪式,遍布世界各地的孙武后裔在穹窿山举行祭祖仪式,成立孙氏宗亲会。
吴中多胜景,此处地更幽;魅力穹窿山,大气写春秋!我们坚信,苏州穹窿山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论文摘要:在史记的1015个一用字中,有一部分一用字和它的通用字共同出现。通用字的使用影响了一用字的使用次数。
《史记》一用字是指在《史记》中只使用一次的字。我们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底本,检查出《史记》共有一用字1015个。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某些用一用字表示的词在《史记》中还用其他的字来表示。我们把表示该词的其他字称为一用字的通用字。我们将一用字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史记》中能找到通用字的一用字;第二类是在《史记》中找不到通用字的一用字。本文只讨论第一类。属于这类的一用字如:
1.禁
五帝本纪:“至于岱宗,禁。”《说文》:“柴,焚柴燎祭天。”在例句中,“禁”表示的正是“焚柴祭天”的意思。在表示“焚柴祭天”这个意思时,“禁”和“柴”可以通用。《集韵·佳韵》:“禁,通作柴。”《尔雅》:“祭天曰焚柴。”《礼记·大传》:‘集于上帝。”孔颖达疏:“渭焚柴以告天。”在表示“焚柴祭天”这个词时,《史记》除用“禁”字以外,还用它的通用字“柴”字。如封禅书:“柴,望秩于山川。”
2.机
鲁仲连邹阳列传:“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莞钥,摄社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说文》:“机,木也。”依说文,“机”本是一种树的名称。在本句中“机”表示“几案”的意思,是“几”的假借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胭圈S》:“机,段借为几。”《说文》:“几,踞几也。”《玉篇·几部》:“几,案也。”在表示“几案”这个词时,“机”和“几”可以通用。《史记》除用“机”字以外,还用它的通用字“几”字。如扁鹊仓公列传:伏几而寐。吴王澳列传:而赐昊王几杖。
3.婿
刘敬叔孙通列传:“冒顿在,固为子婿。”《说文》以“婿”为“婿”之异体。《说文》:“婿,夫也。婿,婿或从女。”《尔雅·释亲》:“女子之夫为婿。”在表示“女婿”这个词时,《史记》除用“婿”字以外,还用它的通用字“婿”字。《史记》中“婿”字共出现九次,都用来表示“女婿”这个意思。如卫康叔世家: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苏秦列传: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
4.擎
郑世家:“郑襄公肉担擎羊以迎。”依《说文》,“擎”的本义是“坚固”。《说文》:“擎,固也。”在本句中“擎”表示“牵引”的意思。与“牵”通用。《集韵·先韵》:,.,牵也。”清姚文田严可均《说文校议》:“《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三仓》云:擎亦牵字,引前也。”’《易夫》:“牵羊悔亡。”《释文》:“牵子夏作擎。”《公羊传·傅公二年》:“虞公抱宝牵马而至。”释文:“牵本又作肇”郑世家的“擎”在左传宜公十二年文里作“牵”。在表示“牵引”这个词时,《史记》除用“擎”字以外,还用它的通用字“牵”字。如楚世家:郑伯肉祖牵羊以逆。楚世家.牵牛径人田。
5.挂
平津侯主父列传:“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说文》:“挂,画也。”段注:“古本多作画者,此等皆有分别画出之意。”依《说文》和段注,“挂”是“区别”“区分”的意思。在本句中“挂”表示“构成”的意思,可以与“娃”通用。《说文》:“娃,茧滓娃头也。”本义为缥茧时弄结了的丝。后引伸出“构成”的意思。在表示“构成”这个词时,这两个字可以通用。《史记》除用“挂”字以外,还用它的通用字“娃”字。如律书:“鑫圭祸于越。”
6.撰
司马相如列传:“历撰列辟。”《说文》无撰字。《集韵》以“撰”为“选”的异体。《集韵·弥韵》:“选,择也。或从手。”在本句中“撰”表示“选择”的意思,可以与“选”通用。例句集解引徐广曰:“撰一作‘选”’。表示“选择”这个词时,《史记》除用“撰”字以外,还用它的通用字“选”字。如万石张叔列传:“选君臣可为傅者。”滑稽列传:“选择贤材。”
7.漆
三王世家:“极临北海,西漆月氏、匈奴、西域,举国奉师。”《说文》:“漆,水,出桂阳临武,人汇。”本为古代河流名。在本句中“傣”是“到”的意思,是“臻”的假借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漆,段借为臻。”《说文》:“臻,至也。”在表示“到”这个词时,这两个字可以通用。《汉书·王袭传》:“化溢四表,横被无穷,遐夷贡献,万祥毕滨。”颜世古注:“滨字与臻同。”在表示“到”这个词时,《史记》除用“漆”字以外,还用它的通用字“臻”字。如封禅书: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8.髻
货殖列传:“贾椎髻之民。”《说文新附》:“髻,x}发也。古通用结。”依照《说文新附》,“髻”是“发髻”的“髻”的今字,“结”是古字。表示“发髻”这个词时,“髻“与“结”通用。例句中的“髻”字在《汉书·货殖传》里作“结”。(汉书·李幽专》:“两人皆胡服椎结。”颜师古注:“结读曰髻。”在表示“发髻”这个词时,《史记》除用“髻”字以外,还用它的通用字“结”字。如哪生陆贾列传:“尉他魁结箕据见陆生。”朝鲜列传:“魁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
9.锉
楚世家:“且王欺于张仪,亡地汉中,兵锉蓝田,天下莫不代王怀怒。”<说文》:“锉,金复也。从金,坐声。”本义为小锅。在本句中“锉”表示“挫败”的意思。与“挫”通用。《说文》:“挫,摧也”由摧折引申为挫败。《老子·四章》:“挫其锐。”汉帛书甲本乙本挫作锉。《老子·五十六章》:“挫其锐。”汉帛书乙本挫做锉。在表示“挫败”这个词时,《史记》除用“锉”字以外,还用它的通用字“挫”字。如晋世家:“以挫晋兵河上也。”搏里子甘茂列传:“武安君南挫强楚。”
10.提
韩长孺列传:“今单于闻,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提取辱耳。”《说夕忿:“提,安福也。”段玉裁据《文选》李善注改作‘安也”。“提”的本义是安。在本句中“提”是“抵是”的意思,与“抵”通用。《广维·释言》:“抵,适也。”<说文段注》:“抵,为语辞,适也。”《诗·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抵搅我心。”郑玄笺:“低,适也。”清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抵》:“古文氏/是可通,则提/抵亦可通,但相承读为支谙,与神抵音小异耳。”该句集解川徐广日:“提一作抵也。”另外,该句在《汉书》巾“提”作“抵”。在表示“抵是”过约、词时,《史记》除用“提”字以外,还用它的通用字“抵”字。如周本纪:“抵取辱耳。”项羽本纪:“抵益祸耳。”乐毅列传:“身抵辱焉。”
11.沽
滑稽列传:“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O‑《说文》洲‘沽,水,出渔阳塞外,东人海。”其本为河流名。在本句中“沽”表示“买酒”的意思.可以与“酩”通用。《广韵·暮韵》:“沽”,同“酩”。《说文》:“酷,买酒也。”《论语·乡党》:‘.沽酒市脯不食。”刘宝楠《论语正义》:“沽与酷同。”在表示“买酒”这个词时,《史记》除了用“沽”字以外,还用它的通用字“酞”字。如高祖本纪:.‘高祖每酚留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史记》中有一些词除了用我们研究的一用字来表示以外,还用它的通用字来表示,某个词在《史记》中出现的次数是一定的,如果记录该词的任务同时被两个(有时是几个)字来承担的话,这就势必对记录该词的每个字在《史记》中出现的次数产生影响。我们研究的这类一用字在《史记》中之所以只使用一次,可能就是因为记录该词的任务主要被它的通用字给承担了。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蒋臣是安徽桐城秀才,崇祯十六年六月被保举到京师选官。许多朝臣认为他有用世才,户部尚书倪元璐特地登门拜访,谈得很投机。蒋臣提出了行钞建议,倪元璐荐他为户部司务,又升为户部主事,思宗曾召见于中左门。关于蒋臣的行钞建议,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三八说:“崇祯十六年……桐城生员蒋臣言钞法可行,且云:岁造三千万贯,一贯直一金,岁可得金三千万两。”①“一金”为银一两,“金三千万两”即银3000万两。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一九《蒋臣奏行钞法》记蒋臣言钞法说:“经费之条,银、钱、钞三分用之,纳银卖(买)钞者,以九钱七分为一金。民间不用,以违法论。不出五年,天下之金钱尽归内帑矣。”两条史料记述的角度不同,但都说明了行钞的根本目的在于搜括民间的藏银。明朝当时已危如累卵,军费开支庞大,财政极度困难。这一建议自然能打动思宗的心,当即下令内阁和户部讨论行钞事宜。
内阁对行钞持反对态度。九月十五日(10月27日)阁臣《议钞揭帖》说:“蒋臣持论虽坚,臣等实未见其必然之效。倘万不得已,或且试之京师,于凡百官俸廪,军匠月粮,以钞兼行,俾民间有钞可用。而一切赋税、课程、赃罚,纳钞悉与收受,俾知有用钞之利。俟上下通行,耳目相习,而后推之天下,或亦变通宜民之一道乎!”②揭帖还提出约请户部臣和蒋臣到内阁详细商榷,然后由户部自行回奏。当时的内阁成员中,对钞法提出反对意见的主要是大学士蒋德Z。蒋德Z是福建晋江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性鲠直”,③常对思宗进谏,因此这揭帖也应该出自他之手。
户部则赞成行钞。他们提出了行钞有十便十妙之说:“一、造之之费省;一、行之之途广;一、赍之也轻;一、藏之也简;一、无成色之好丑;一、无称兑之轻重;一、革银匠之奸偷;一、杜盗贼之窥伺;一、钱不用而用钞,其铜可铸军器;一、银不用而用钞,其银可入内帑。”④专管钱钞的户部侍郎王鳌永对行钞尤为积极,认为钞必可行,以钞收银,“所入既多,将金与土同价”。⑤
十月十七日(11月27日),户部以蒋臣的行钞条陈(已佚)为基础,议定了行钞办法八条。《崇祯长编》卷一有此条奏,但缺五、六两条,其余六条的要点为:
一、速颁榜文。蒋臣提出于十七年三月制钞,秋冬之间推行。今年颁发榜文,布告中外,每年约行钞5000万贯,免赋500万贯。四年后取消新饷和练饷,第五年减夏秋两税。“此令一下,民欣感泣下,不忧钞法之不行矣。”
二、详算界法。蒋臣认为纸币的发行数量要与“民间白金之数,稍稍相准,过此则不能行矣”。如每年行钞5000万贯,五年为2.5亿贯,此时民间藏银约已尽出,以后就不能再增发了。故以五年为界,界满以旧易新。在遇水早军兴时,则“增造数百万以补益之”。
三、制造宜工。为防止伪造,钱钞必须精好。蒋臣提出由内府或户部制造,户部则主张由“内府制造,民间无从模仿”。“大明宝钞”印文亦由内府印出,“宝钞提举印”或改为户部左右堂督理之印。“纸墨工本印色诸费,至五厘一张,则无不精巧矣。”
四、倒换宜信。课程赃罚,一切用钞,以防止“上用而下不用”,致钞法不行。蒋臣提出宜如洪武十三年(1380)例,在京在外各置行用库,便民倒换。“不论商民人等,换于官库者,每钞一贯止纳银九钱七分,而通用行使,输纳完官,准作一两实收;倒换铜钱,准作一千文,则争趋如鹜矣。”这办法每年发行5000万贯钞要损失150万贯,户部以此问蒋臣,蒋臣说还有减赋500万,制钞成本25万,共少收675万,“皆朝廷之施于民者”,内府可得4300万,还是合算的。
七、早开铸局。十三省布政司皆令开局鼓铸,铸造费用大省10万,中省8万,小省6万。“费银一两,铸钱一贯。惟务精好,不取铸息。”钞可随时兑钱,不许短少。户部和各钞关、各边饷司亦用铸本一二万,开局鼓铸,铸本可由不铸钱的地方负担。
八、设官宜重。负责钞法的户部左右侍郎宜兼都察院衔,以便通过抚按监督地方有司认真执行钞法。
思宗看了户部的办法后,对于“颁榜文,工制造,开铸局,信倒换,俱如议”。但将界期改为四年,并有其他的改动。他还说:“钱钞兼行,原属祖制,宜万世永遵。因未画界期,致年久昏烂。今率由旧章,务期裕国足民,上下通行。敢有阻坏、假造等弊,照律重惩。”纸币分界期原是两宋和金朝的成法,金朝和南宋先后予以废除。纸币的失败与是否分界无关,思宗以为大明宝钞的失败就在于“未画界期”,企图以分界发行来挽救纸币,完全找错了方向。
于是,思宗下令设内宝钞局,日夜督造宝钞,募商发卖。“京商骚然,绸缎各铺皆卷箧而去。”⑥蒋德Z说:“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⑦思宗病急乱投医,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
造钞的原料需用桑穰(桑树内皮)、桦树皮和废纸等。内宝钞局提出造钞需要桑穰200万斤,要派内监到北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浙江等省采买。其中向杭、嘉、湖三府采买桑穰的价银2万两,户部提出以北新关的关税银抵充。内阁表示反对,拟旨说:“采取扰累,且关税例当解京,不准留。”⑧思宗大为不满,命令内阁重拟。桦树皮产于辽东,思宗命工部召商人去辽东采买。有商人提出支银100万两,思宗命工部支银,工部上告说库空如洗,无银可支。⑨至于废纸,则用历年积存的考卷、公文等,思宗命礼部“俱搜括送司,以充造作。其在京在外各衙门,废籍故纸,着该部一并搜取解司,不得违误”。⑩
造钞还要人工,由五城御史加紧召募。五城御史上奏说,钞匠现有500人,尚缺2500人,准备在畿内八府州县多方勾解。内阁拟旨“不许”,思宗亦命令内阁重拟。
蒋德Z坚持不另拟旨,并于崇祯十七年正月二十七日(1644年3月5日)上奏说:
“惟是造钞一事,原系祖制,当此三空四尽之时,而能化纸穰为金钱,且岁得数千万之入,其利甚大。果如所言,即一时劳费,亦不足惜。而近来中外攒眉,动称窒碍,细酌情势,颇费经营。如造钞必须工匠,而匠则多未学习。计正匠一千名,每(名)月米一石,银三两;雇工一千五百名,每名月银三两三钱。计每月费米千石,银七千九百五十两,措处甚艰……闻内宝钞司原有钞匠五百,似宜照旧造使,俟推行有绪,以渐议之。至桑穰一事,则犹有可商者……今自贼寇残破之后,畿内及山东、河南几无桑矣。杭、嘉、湖三府虽宜桑地,而水旱时告,赋敛繁兴,农桑之家,愁苦尤甚。骤责以杀穰四十万斤,恐尽括之,亦不能够,而其害将有不胜言者。至于作房工料之费,及民情惶惑之状,臣尚未敢尽陈。诚恐害多利少,异日得不偿失,以为宵旰忧,则臣之罪更大矣。”(11)
又有给事中马嘉植,御史白抱一等也上疏力争。白抱一提出当时钞法的五不可行,其中第五不可行是:“今南北俱大寇盘踞,则行钞地方亦似无几。钞既不能遍及,利息似亦觉少。当此库藏匮竭之际,先费二三十万金钱造此不能通行之钞,未收难必之利,先费见在之金,何若留此金钱济目前急需之为得计乎?”(12)
国家纸币的流通必须以政权稳定为前提条件,当时根本不具备这一条件。明眼人一望可知,而思宗却当局者迷,真如把发行纸币当作了一根救命稻草。崇祯十七年二月初八日(1644年3月16日),思宗终于认识到事已不可为,宣布“停钞法”,(13) 这时距李自成攻克北京,思宗吊死煤山的日子只有40天了。
最后说一下二蒋的结局。蒋德Z的屡次提出不同意见,终于激怒了思宗,在三月初二日(4月8日)被罢官。李自成进京时他已移居外城,故能平安离去。次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蒋德Z曾为官,再下一年以足疾辞官,同年病逝于家。蒋臣则乘乱削发逃走,(14)下落不明。
注释:
①《明史》卷二五一《蒋德Z传》有类似记载,但时间误为崇祯十七年,记蒋臣的身份为“户部主事”。
②⑤⑥⑧(11)(12)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三八。
③《明史》卷二五一《蒋德Z传》。
④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一九《捣钱造钞》。原文说是“省中条议”。但从史料看,内阁不赞成行钞,则十妙十便之说应由户部提出。
⑦《明史》卷二五一《蒋德Z传》。又见《春明梦余录》卷三八,但只说是“内阁言”,文字有小异。
⑨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一九《捣钱造钞》。
⑩《崇祯长编》卷一。
车子突然停住了。他睁开眼一看,上来了一个同学,言教授的女儿言丹朱。他皱了一皱眉毛。他顶恨在公共汽车上碰见熟人,因为车子轰隆轰隆开着,他实在没法听见他们说话。他的耳朵有点聋,是给他父亲打的。
言丹朱大约是刚洗了头发,还没干,正中挑了一条路子,电烫的发梢不很鬈了,直直地披了下来,像美国漫画里的红印度小孩。滚圆的脸,晒成了赤金色。眉眼浓秀,个子不高,可是很丰满。她一上车就向他笑着点了个头,向这边走了过来,在他身旁坐下,问道:“回家去么?”传庆凑到她跟前,方才听清楚了,答道:“嗳。”
卖票的过来要钱,传庆把手伸到袍子里去掏皮夹子,丹朱道:“我是月季票。”又道:“你这学期选了什么课?” 传庆道:“跟从前差不多,没有多大变动。”丹朱笑道:“ 我爸爸教的文学史,你还念吗?”传庆点点头。丹朱笑道: “你知道么?我也选了这一课。”传庆诧异道:“你打算做你爸爸的学生?”丹朱扑嗤一笑道:“可不是!起先他不肯呢!他弄不惯有个女儿在那里随班听讲,他怕他会觉得窘。还有一层,他在家里跟我们玩笑惯了的,上了堂,也许我倚仗着是自己家里人,照常的问长问短,跟他唠叨。他又板不起脸来!结果我向他赌神罚咒说:上他的课,我无论有什么疑难的地方,绝对不开口。他这才答应了。”传庆微微地叹了一口气道:“言教授……人是好的!”丹朱笑道:“怎么?他做先生,不好么?你不喜欢上他的课?”传庆道:“你看看我的分数单子,就知道他不喜欢我。”丹朱道:“哪儿来的话?他对你特别严,因为你是上海来的,国文程度比香港的学生高。他常常夸你来着,说你就是有点懒。”
传庆掉过头去不言语,把脸贴在玻璃上。他不能老是凑在她跟前,用全副精神听她说话。让人瞧见了,准得产生某种误会。说闲话的人已经不少了,就是因为言丹朱总是找着他。在学校里,谁都不理他。他自己觉得不得人心,越发的避着人,可是他躲不了丹朱。
丹朱——他不懂她的存心。她并不短少朋友。虽然她才在华南大学读了半年书,已经在校花队里有了相当的地位。凭什么她愿意和他接近?他斜着眼向她一瞟。一件白绒线紧身背心把她的厚实的胸脯子和小小的腰塑成了石膏像。他重新别过头去,把额角在玻璃窗上揉擦着。他不爱看见女孩子,尤其是健全美丽的女孩子,因为她们对于自己分外的感到不满意。丹朱又说话了。他摆着盾毛勉强笑道:“对不起,没听见。”她提高了声音又说了一遍,说了一半,他又听不仔细了。幸而他是沉默惯了的,她得不到他的答复,也就恬然不以为怪。末后她有一句话,他却凑巧听懂了。她低下头去,只管把绒线背心往下扯,扯下去又缩上去了。她微笑着道:“前天我告诉你的关于德荃写给我的那封信,请你忘记掉它罢。只当我没有说过。”传庆道:“为什么?”丹朱道:“为什么?……那是很明显的。我不该把这种事告诉人。我太孩子气了,肚子里搁不住两句话!”传庆把身子往前探着,两肘支在膝盖上,只是笑。丹朱也跟着他向前俯着一点,郑重地问道:“传庆,你没有误会我的意思罢?我告诉你那些话,决不是夸耀。我——我不能不跟人谈谈,因为有些话闷在心里太难受了……像德荃,我拒绝了他,就失去了他那样的一个朋友。我爱和他做朋友。我爱和许多人做朋友,至于其他的问题,我们年纪太小了,根本谈不到。可是…… 可是他们一个个的都那么认真!”隔了一会,她又问道:“ 传庆,你嫌烦么?”传庆摇摇头。丹朱道:“我不知为什么,这些话我对谁也不说,除了你。”传庆道:“我也不懂为什么。”丹朱道:“我想是因为……因为我把你当做一个女孩子看待。”传庆酸酸地笑了一声道:“是吗?你的女朋友也多得很,怎么单拣中了我呢?”丹朱道:“因为只有你能够守秘密。”传庆倒抽了一口冷气道:“是的,因为我没有朋友,没有人可告诉。”丹朱忙道:“你又误会了我的意思!”两人半晌都没做声。丹朱叹了口气道:“我说错了话,但是……但是,传庆,为什么你不试着交几个朋友?玩儿的时候,读书的时候,也有个伴。你为什么不邀我们上你家里去打网球?我知道你们有个网球场。”传庆笑道:“我们的网球场,很少有机会腾出来打网球。多半是晾满了衣裳,天暖的时候,他们在那里煮鸦片烟。”丹朱顿住了口,说不下去了。
传庆回过头去向着窗外。那公共汽车猛地转了一个弯,人手里的杜鹃花受了震,簌簌乱飞。传庆再看丹朱时,不禁咦了一声道:“你哭了!”丹朱道:“我哭做什么?我从来不哭的!”然而她终于凄哽地质问道:“你……你老是使我觉得我犯了法……仿佛我没有权利这么快乐!其实,我快乐,又不碍着你什么!”传庆取过她手里的书,把上面的水渍子擦了一擦,道:“这是言教授新编的讲义么?我还没有买呢。你想可笑么,我跟他念了半年书,还不知道他的名字。 ”丹朱道:“我喜欢他的名字。我常常告诉他,他的名字比人漂亮。”传庆在书面上找到了,读出来道:“言子夜…… ”他把书搁了下来,偏着头想了一想,又拿起来念了一遍道:“言子夜……”这一次,他有点犹疑,仿佛不大认识这几个字。丹朱道:“这名字取得不好么?”传庆笑道:“好!怎么不好!知道你有个好爸爸!什么都好,就是把你惯坏了!”丹朱轻轻地啐了一声,站起身来道:“我该下去了。再见罢!”
她走了,传庆把头靠在玻璃窗上,又仿佛盹着了似的。前面站着的抱着杜鹃花的人也下去了,窗外少了杜鹃花,只剩下灰色的街。他的脸,换了一副背景,也似乎是黄了,暗了。
车再转了个弯。棕榈树沙沙地擦着窗户,他跳起身来,拉了拉铃,车停了,他就下了车。
他家是一座大宅。他们初从上海搬来的时候,满院子的花木。没两三年的工夫,枯的枯,死的死,砍掉的砍掉,太阳光晒着,满眼的荒凉。一个打杂的,在草地上拖翻了一张藤椅子,把一壶滚水浇了上去,杀臭虫。
屋子里面,黑沉沉的穿堂,只看见那朱漆楼梯的扶手上,一线流光,回环曲折,远远的上去了。传庆蹑手蹑脚上了楼,觑人不见,一溜烟向他的卧室里奔去。不料那陈旧的地板吱吱格格一阵响,让刘妈听见了,迎面拦住道:“少爷回来了!见过了老太太没有?”传庆道:“待会儿吃饭的时候总要见到的,忙什么?”刘妈一把揪住他的袖子道:“又来了!你别是又做了什么亏心事?鬼鬼祟祟地躲着人!趁早去罢,打个照面就完事了。不去,又是一场气!”传庆忽然年纪小了七八岁,咬紧了牙,抵死不肯去。刘妈越是推推搡搡,他越是挨挨蹭蹭。刘妈是他母亲当初陪嫁的女佣。在家里,他憎厌刘妈,正如同在学校里他憎厌言丹朱一般。寒天里,人冻得木木的,倒也罢了。一点点的微温,更使他觉得朱抱着厚沉沉的漆皮笔记夹子,悄悄地溜了进来,在前排的偏左,教授的眼光射不到的地方,拣了一个座位,大约是惟恐引起了她父亲的注意,分了他的心。她掉过头来,向传庆微微一笑。她身边还有一个空位,传庆隔壁的一个男学生便推了传庆一下,撺掇他去坐在她身旁。传庆摇摇头。那人笑道:“就有你这样的傻子!你是怕折了你的福还是怎么着?你不去,我去!”说罢,刚刚站起身来,另有几个学生早已一拥而前,其中有一个捷足先登,占了那座位。
那时虽然还是晚春天气,业已暴热。丹朱在旗袍上加了一件长袖子的白纱外套。她侧过身来和旁边的人有说有笑的,一手托着腮。她那活泼的赤金色的脸和胳膊,在轻纱掩映中,像玻璃杯里滟滟的琥珀酒。然而她在传庆眼中,并不仅仅引起一种单纯的美感。他在那里想:她长得并不像言子夜。那么,她一定是像她的母亲,言子夜所娶的那南国姑娘。言子夜是苍白的,略微有点瘦削,大部分的男子的美,是要到三十岁以后方才更为显著,言子夜就是一个例子。算起来他该过了四十五岁吧?可是看上去要年轻得多。
言子夜进来了,走上了讲台。传庆仿佛觉得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他一般。传庆这是第一次感觉到中国长袍的一种特殊的萧条的美。传庆自己为了经济的缘故穿着袍褂,但是像一般的青年,他是喜欢西装的。然而那宽大的灰色绸袍,那松垂的衣褶,在言子夜身上,更加显出了身材的秀拔。传庆不由地幻想着:如果他是言子夜的孩子,他长得像言子夜么?十有八九是像的,因为他是男孩子,和丹朱不同。
言子夜翻开了点名簿:“李铭光,董德基,王丽芬,王宗维,王孝贻,聂传庆……”传庆答应了一声,自己疑心自己的声音有些异样,先把脸急红了。然而言子夜继续叫了下去:“秦德芬,张师贤……”一只手撑在桌面上,一只手悠闲地擎着点名簿——一个经历过世道艰难,然而生命中并不缺少一些小小的快乐的人。传庆想着,在他的血管中,或许会流着这个人的血。呵,如果……如果该是什么样的果子呢?该是淡青色的晶莹的果子,像荔枝而没有核,甜里面带着点辛酸。如果……如果他母亲当初略微任性,自私一点,和言子夜诀别的最后一分钟,在情感的支配下,她或者会改变了初衷,向他说:“从前我的一切,都是爹妈做的主。现在你……你替我做主罢。你说怎样就怎样。”如果她不是那么瞻前顾后——顾后!她果真顾到了未来么?她替她未来的子女设想过么?她害了她的孩子!传庆并不是不知道他对于他母亲的谴责是不公正的。她那时候到底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有那么坚强的道德观念,已经是难得的了。任何人遇到难解决的问题,也只能够“行其心之所安”罢了。他能怪他的母亲么?
言教授背过身去在黑板上写字,学生都沙沙地抄写着,可是传庆的心不在书上。吃了一个“如果”,再剥一个“如果”,譬如说,他母亲和言子夜结了婚,他们的同居生活也许并不是悠久的无瑕的快乐。传庆从刘妈那里知道碧落是一个心细如发的善感的女人。丹朱也曾经告诉他:言子夜的脾气相当的“梗”,而且也喜欢多心。相爱着的人又是往往地爱闹意见,反而是漠不相干的人能够互相容忍。同时,碧落这样的和家庭决裂了,也是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许。子夜的婚姻,不免为他的前途上的牵累。近十年来,一般人的观念固然改变了,然而子夜早已几经蹉跎,灭了锐气。一个男子,事业上不得意,家里的种种小误会与口舌更是免不了的。那么,这一切对于他们的孩子有不良的影响么?不,只是好!小小的忧愁与困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传庆相信,如果他是子夜与碧落的孩子,他比起现在的丹朱,一定较为深沉,有思想。同时,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不论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旧是富于自信心与同情——
积极,进取,勇敢。丹朱的优点他想必都有,丹朱没有的他也有。他的眼光又射到前排坐着的丹朱身上。丹朱凝神听着言教授讲书,偏着脸,嘴微微张着一点,用一支铅笔轻轻叩着小而白的门牙。她的脸庞的侧影有极流丽的线条,尤其是那孩子气的短短的鼻子。鼻子上亮莹莹地略微有点油汗,使她更加像一个喷水池里湿濡的铜像。
她在华南大学专攻科学,可是也匀出一部分的时间来读点文学史什么的。她对于任何事物都感到广泛的兴趣,对于任何人也感到广泛的兴趣。她对于同学们的一视同仁,传庆突然想出了两个字的评语:滥交。她跟谁都搭讪,然而别人有了比友谊更进一步的要求的时候,她又躲开了,理由是他们都在求学时代,没有资格谈恋爱。那算什么?毕了业,她又能做什么事?归根究底还不是嫁人!传庆越想越觉得她的浅薄无聊。如果他有了她这么良好的家庭背景,他一定能够利用这机会,做一个完美的人。总之,他不喜欢言丹朱。
他对于丹朱的憎恨,正像他对言子夜的畸形的倾慕,与日俱增。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当然他不能够读书,学期终了的时候,他的考试结果,样样都糟,惟有文学史更为凄惨,距离及格很远,他父亲把他大骂了一顿,然而还是托了人去向学校当局关说,再给他一个机会,秋季开学后让他仍旧随班上课。传庆重新到学校里来的时候,精神上的变态,非但没有痊愈,反而加深了,因为其中隔了一个暑假,他有无限的闲暇,从容地反省他的痛苦的根源。他和他父亲聂介臣日常接触的机会比以前更多了。他发现他有好些地方酷肖他父亲,不但是面部轮廓与五官四肢,连行步的姿态与种种小动作都像。他深恶痛嫉那存在于他自身内的聂介臣。他有方法可以躲避他父亲,但是他自己是永远寸步不离地跟在身边的。
整天他伏在卧室角落里那只藤箱上做着“白日梦”。往往刘妈走过来愕然叫道:“那么辣的太阳晒在身上,觉也不觉得?越大越糊涂,索性连冷热也不知道了!还不快坐过去!”他懒得动,就坐在地上,昏昏地把额角抵在藤箱上,许久许久,额上满是粼粼的凸凹的痕迹。
快开学的时候,他父亲把他叫去告诫了一番道:“你再不学好,用不着往下念了!念也是白念,不过是替聂家丢人!”他因为不愿意辍学,的确下了一番苦功。各种功课倒潦潦草草可以交代得过去了,惟有他父亲认为他应当最有把握的文学史,依旧是一蹶不振,毫无起色。如果改选其他的一课,学分又要吃亏太多,因此没奈何只得继续读下去。
照例圣诞节和新年的假期完毕后就要大考了。圣诞节的前夜,上午照常上课。言教授要想看看学生们的功课是否温习得有些眉目了,特地举行了一个非正式的口试。叫到了传庆,连叫了他两三声,传庆方才听见了,言教授先就有了三分不悦,道:“关于七言诗的起源,你告诉我们一点。”传庆乞乞缩缩站在那里,眼睛不敢望着他,嗫嚅道:“七言诗的起源……”满屋子静悄悄地。传庆觉得丹朱一定在那里看着他——看着他丢聂家的人。不,丢母亲的人!言子夜夫人的孩子,看着冯碧落的孩子出丑。他不能不说点什么,教室里这么静。他舔了舔嘴唇,缓缓地说道:“七言诗的起源… …七言的起源……呃……呃……起源诗的七言!”
背后有人笑。连言丹朱也忍不住扑嗤一笑。有许多男生本来没想笑,见言丹朱笑了,也都心痒痒地笑了起来。言子夜见满屋子人笑成一片,只当做传庆有心打趣,便沉下了脸,将书重重的向桌上一掼,冷笑道:“哦,原来这是个笑话!对不起,我没领略到你的幽默!”众人一个个的渐渐敛起了笑容,子夜又道:“聂传庆,我早就注意到你了。从上学期起,你就失魂落魄的。我在讲台上说的话,有一句进你的脑子去没有?你记过一句笔记没有?——你若是不爱念书,谁也不能逼着你念。趁早别来了,白耽搁了你的同班生的时候,也耽搁了我的时候!”传庆听他这口气与自己的父亲如出一辙,忍不住哭了。他用手护着脸,然而言子夜还是看见了。子夜生平最恨人哭,连女人的哭泣他都觉得是一种弱者的要挟行为,至于淌眼抹泪的男子,那更是之尤,因此分外的怒上心来,厉声喝道:“你也不怕难为情!中国的青年都像了你,中国早该亡了!”
这句话更像锥子似地刺进传庆心里去,他索性坐下身来,伏在台上放声哭了起来,子夜道:“你要哭,到外面哭去!我不能让你搅扰了别人。我们还要上课呢!”传庆的哭,一发不可克制,呜咽的声音,一阵比一阵响。他的耳朵又有点聋,竟听不见子夜后来说的话。子夜向前走了一步,指着门,大声道:“你这就给我出去!”传庆站起身,跌跌冲冲走了出去。
当天晚上,华南大学在半山中的男生宿舍里举行圣诞夜的跳舞会。传庆是未满一年的新生,所以也照例被迫购票参加。他父亲觉得既然花钱买了票,不能不放他去,不然,白让学校占了他们一个便宜,因此竟破天荒地容许他单身赴宴。传庆乘车来到山脚下,并不打算赴会,只管向丛山中走去。他预备走一晚上的路,消磨这狂欢的圣诞夜。在家里,他知道他不能够睡觉,心绪过于紊乱了。香港虽说是没有严寒的季节,圣诞节夜却也是够冷的。满山植着矮矮的松杉,满天堆着石青的云。云和树一般被风嘘溜溜吹着,东边浓了,西边稀了,推推挤挤,一会儿黑压压拥成了一团,一会儿又化为一蓬绿气,散了开来。林子里的风,呜呜吼着,像捌犬的怒声。较远的还有海面上的风,因为远,就有点凄然,像哀哀的狗哭。传庆双手筒在袖子里,缩着头,急急地顺着石级走上来。走过了末了一盏路灯,以后的路是漆黑的,但是他走熟了,认得出水门汀道的淡白的边缘。并且他喜欢黑。在黑暗中他可以暂时遗失了自己,脚底下的沙石嘁擦嘁擦响了。是谁?是聂传庆么?“中国的青年都像了他,中国就要亡了”的那个人?就是他?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太黑了,瞧不清。
他父亲骂他为“猪,狗”,再骂得厉害些也不打紧,因为他根本看不起他父亲。可是言子夜轻轻的一句话就使他痛心疾首,死也不能忘记。他只顾往前走,也不知走了多少时辰,摸着黑,许是又绕回来了。一转弯,有一盏路灯。一群年青人说着笑着,迎面走了过来,跳舞会该是散了罢?传庆掉过头来就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他听见言丹朱的嗓子在后面叫:“传庆!传庆!”更加走得快。丹朱追了他几步,站住了脚,又回过身来,向她的舞伴们笑道:“再会罢!我要赶上去跟我们那位爱闹蹩扭的姑娘说两句话。”众人道:“可是你总得有人送你回家!”丹朱道:“不要紧,我叫传庆送我回去,也是一样的!”众人还有些踌躇,丹朱笑道:“行!行!真的不要紧!”说着,提起了她的衣服,就向传庆追来。
传庆见她真来了,只得放慢了脚步。丹朱跑得喘吁吁的,问道:“传庆,你怎么不来跳舞?”传庆道:“我不会跳。”丹朱又道:“你在这儿做什么?”传庆道:“不做什么。”丹朱道:“你送我回家,成么?”传庆不答,但是他们渐渐向山巅走去,她的家就在山巅。路还是黑的,只看见她的银白的鞋尖在地上一亮一亮。丹朱再开口的时候,传庆觉得她说话从来没有这么的艰涩迟缓。她说:“你知道吗?今天下课后我找了你半天,你已经回去了。你家的住址我知道,可是你一向不愿意我们到你那儿来……!”传庆依旧是不赞一词。丹朱又道:“今天的事,你得原谅我父亲。他…… 他做事向来是太认真了,而华南大学的情形使一个认真教书的人不能不灰心——香港一般学生的中文这么糟,可又还看不起中文,不肯虚心研究,你叫他怎么不发急?只有你一个人,国文的根基比谁都强,你又使他失望,你……你想…… 你替他想想……”传庆只是默然。
丹朱道:“他跟你发脾气的原因,你现在明白了罢?… …传庆,你若是原谅了他,你就得向他解释一下,为什么你近来这样的失常。你知道我爸爸是个热心人。我相信他一定肯尽他的能力来帮助你。你告诉我,让我来转告他?行不行?”
告诉丹朱?告诉言子夜?他还记得冯碧落么?记也许记得,可是他是见多识广的男子,一生的恋爱并不止这一次,而碧落只爱过他一个人……从前的女人,一点点小事便放在心上辗转,辗转,辗转思想着,在黄昏的窗前,在雨夜,在惨淡的黎明。呵,从前的人,……
传庆只觉得胸头充塞了吐不出来的冤郁。丹朱又逼紧了一步,问道:“传庆,是你家里的事么?”传庆淡淡地笑道:“你也太好管闲事了!”丹朱并没有生气,反而跟着他笑了。她绝对想不到传庆当真在那里憎嫌她,因为谁都喜欢她。风刮下来的松枝子打到她头上来,她“哟!”了一声,向传庆身后一躲,趁势挽住了传庆的臂膀,柔声道:“到底为什么?”传庆撒开了她的手道:“为什么!为什么!我倒要问问你:为什么你老是缠着我?女孩子家,也不顾个脸面!也不替你父亲想想!”丹朱听了这话,不由得倒退了一步。他在前面走,她在后面跟着,可是两人距离着两三尺远。她幽幽地叹了口气道:“对不起,我又忘了,男女有别!我老是以为我年纪还小呢!我家里的人都拿我当孩子看待。”传庆又跳了起来道:“三句话离不了你的家!谁不知道你有个模范家庭!就可惜你不是一个模范女儿!”丹朱道:“听你的口气,仿佛你就是见不得我似的!仿佛我的快乐,使你不快乐。——可是,传庆,我知道你不是那样的人。你到底— —”传庆道:“到底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我妒忌你——妒忌你美,你聪明,你有人缘!”丹朱道:“你就不肯同我说一句正经话!传庆,你知道我是你的朋友,我要你快乐——” 传庆道:“你要分点快乐给我,是不是?你饱了,你把桌上的面包屑扫下来喂狗吃,是不是?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我宁死也不要!”山路转了一个弯,豁然开朗,露出整个的天与海。路旁有一片悬空的平坦的山崖,围着一圈半圆形的铁栏杆。传庆在前面走着,一回头,不见丹朱在后面,再一看,她却倚在栏杆上。崖脚下的松涛,奔腾澎湃,更有一种耐冷的树,叶子一面儿绿一面儿白,大风吹着,满山的叶子掀腾翻覆,只看见点点银光四溅。云开处,冬天的微黄的月亮出来了,白苍苍的天与海在丹朱身后张开了云母石屏风。她披着翡翠绿天鹅绒的斗篷,上面连着风兜,风兜的里子是白色天鹅绒。在严冬她也喜欢穿白的,因为白色和她黝暗的皮肤是鲜明的对照。传庆从来没看见过她这么盛装过。风兜半褪在她脑后,露出高高堆在顶上的鬈发。背着光,她的脸看不分明,只觉得她的一双眼,灼灼地注视着他。
传庆垂下了眼睛,反剪了手,直挺挺站着。半晌,他重新抬起头来,简截地问道:“走不走?”
她那时已经掉过身去,背对着他。风越发猖狂了,把她的斗篷涨得圆鼓鼓地,直飘到她头上去。她底下穿着一件绿阴阴的白丝绒长袍,乍一看,那斗篷浮在空中仿佛一柄偌大的降落伞,伞底下飘飘荡荡坠着她莹白的身躯——是月宫里派遣来的伞兵么?传庆徐徐走到她身旁。丹朱在那里恋爱着他么?不能够罢?然而,她的确是再三地谋与他接近。譬如说今天晚上,深更半夜她陪着他在空山里乱跑。平时她和同学们玩是玩,笑是笑,似乎很有分寸,并不是一味放荡的人。为什么视他为例外呢?他再将她适才的言行回味了一番。在一个女孩子,那已经是很明显的表示了罢?
他恨她,可是他是一个无能的人,光是恨,有什么用?如果她爱他的话,他就有支配她的权力,可以对于她施行种种绝密的精神上的虐待。那是他唯一的报复的希望。
他颤声问道:“丹朱,你有一点儿喜欢我么?……一点儿?”
她真不怕冷,着的手臂从斗篷里伸出来,搁在栏杆上。他双手握住了它,伛下头去,想把脸颊偎在她的手臂上,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在半空中停住了,眼泪纷纷地落下来。他伏在栏杆上,枕着手臂——他自己的。
她有点儿爱他么?他不要报复,只要一点爱——尤其是言家的人的爱。既然言家和他没有血统关系,那么,就是婚姻关系也行。无论如何,他要和言家有一点联系。
丹朱把飞舞的斗篷拉了下来,紧紧地箍在身上,笑道: “不止一点儿。我不喜欢你,怎么愿意和你做朋友呢?”传庆站直了身子,咽了一口气道:“朋友!我并不要你做我的朋友。”丹朱道:“可是你需要朋友。”传庆道:“单是朋友不够。我要父亲跟母亲。”丹朱愕然望着他。他紧紧抓住了铁栏杆,仿佛那就是她的手,热烈地说道:“丹朱,如果你同别人相爱着,对于他,你不过是一个爱人。可是对于我,你不单是一个爱人,你是一个创造者,一个父亲,母亲,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天地。你是过去与未来。你是神。”丹朱沉默了一会,悄然答道:“恐怕我没有那么大的奢望。我如果爱上了谁,至多我只能做他的爱人与妻子。至于别的,我——我不能那么自不量力。”一阵风把传庆堵得透不过气来。他偏过脸去,双手加紧地握着栏杆,小声道:“那么,你不爱我。一点也不。”丹朱道:“我从来没有考虑过。” 传庆道:“因为你把我当一个女孩子。”丹朱道:“不!不!真的……但是……”她先是有点窘,突然觉得烦了,皱着眉毛,疲乏地咳了一声道:“你既然不爱听这个话,何苦逼我说呢?”传庆背过身去,咬着牙道:“你拿我当一个女孩子。你——你——你简直不拿我当人!”他对于他的喉咙失去了控制力,说到末了,简直叫喊起来。
丹朱吃了一惊,下意识地就三脚两步离开了下临深谷的栏杆边,换了一个较安全的地位。跑过去之后,又觉得自己神经过敏的可笑。定了一定神,向传庆微笑道:“你要我把你当做一个男子看待,也行。我答应你,我一定试着用另一副眼光来看你。可是你也得放出点男子气概来,不作兴这么动不动就哭了,工愁善病的——”——传庆嘿嘿地笑了几声道:“你真会哄孩子!‘好孩子别哭!多大的人了,不作兴哭的!’哈哈哈哈……”他笑道,抽身就走,自顾下山去了。
丹朱站着发了一会愣。她没有想到传庆竟会爱上了她。当然,那也在情理之中。他的四周一个亲近的人也没有,惟有她屡屡向他表示好感。她引诱了他(虽然那并不是她的本心),而又不能给予他满足。近来他显然是有一件事使他痛苦着。就是为了她么?那么,归根究底,一切的烦恼还是由她而起?她竭力地想帮助他,反而害了他!她不能让他这样疯疯颠颠走开了,若是闯下点什么祸,她一辈子也不能够饶恕她自己。他的自私,他的无礼,他的不近人情处,她都原宥了他,因为他爱她。连这样一个怪僻的人也爱着她——那满足了她的虚荣心。丹朱是一个善女人,但是她终究是一个女人。
他已经走得很远了,然而她毕竟追上了他,一路喊着: “传庆!你等一等,等一等!”传庆只做不听见。她追到了他的身边,一时又觉得千头万绪,无从说起。她一面喘着气,一面道:“你告诉我……你告诉我……”传庆从牙齿缝里迸出几句话来道:“告诉你,我要你死!有了你,就没有我。有了我,就没有你。懂不懂?”他用一只手臂紧紧挟住她的双肩,另一只手就将她的头拼命地向下按,似乎要她的头缩回到腔子里去。她根本不该生到这世上来,他要她回去。他不知道从哪儿来的蛮力。不过他的手脚还是不够利落。她没有叫出声来,可是挣扎着,两人一同骨碌碌顺着石阶滚下去。传庆爬起身来,抬起腿就向地下的人一阵子踢。一面踢,一面嘴里流水似地咒骂着。话说得太快了,连他自己也听不清。大概似乎是:“你就看准了我是个烂好人!半夜里,单身和我在山上……换了一个人,你就不那么放心罢?你就看准了我不会吻你,打你,杀你,是不是?是不是?聂传庆 ——不要紧的!‘不要紧,传庆可以送我回家去!’……你就看准了我!”
第一脚踢上去,她低低地嗳唷了一声,从此就没有声音了。他不能不再狠狠地踢两脚,怕她还活着。可是,继续踢下去,他也怕。踢到后来,他的腿一阵阵地发软发麻。在双重恐怖的冲突下,他终于丢下了她,往山下跑。身子就像在梦魇中似的,腾云驾雾,脚不点地,只看见月光里一层层的石阶,在眼前兔起鹘落。跑了一大段路,他突然停住了。黑山里一个人也没有——除了他和丹朱。两个人隔了七八十码远,可是他恍惚可以听见她咻咻的艰难的呼吸声。在这一刹那间,他与她心灵相通,他知道她没有死。知道又怎样?他有这胆量再回去,结果了她?他静静站着,不过两三秒钟,可是他以为是两三个钟点。他又往下跑去。这一次,他一停也不停,一直奔到了山下的汽车道,有车的地方。家里冷极了,白粉墙也冻得发了青。传庆的房间里没有火炉,空气冷得使人呼吸间鼻子发酸。然而窗子并没有开,长久没开了,屋子里闻得见灰尘与头发的油腻的气味。
古琴,又称七弦琴。因为有蔡邕听音辨材而制焦尾,司马相如弹绿绮诉说对卓文君爱慕之情,这些美丽的故事,使古琴又有“焦尾”、“绿绮”的别称。
相传古琴为上古圣人集天地之精华,精心而制成。故其每一部分都蕴含深意,以求与天地人相和:上圆下方以法天圆地方: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以象征一年的天数:琴上额、颈、肩、腰等称谓象征着人体各部分;而作为文人音乐的代表,古琴音乐亦被赋予了其他传统音乐所没有的特性:蕴含儒家独善其身的《碣石调・幽兰》;蕴含道家乘物与游心的《列子御风》;蕴含禅意的《普庵咒》,琴曲无一不体现了中国文人玄意、禅味、理趣的心理特性和丽、雅、秀、逸的审美情趣。
《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名篇都记载了古琴在先秦时期的盛况。那时的古琴,广泛应用于郊庙祭祀、典礼等雅乐之中。“士无故不撤琴瑟”更传达了古琴与“士”阶层之间那份难言的不解之缘。孔子无论讲学于杏坛,抑或受困于陈蔡,均以琴为友,弦歌不绝。
先秦时期著名的琴家有师旷、师涓、师文、师襄等宫廷琴家;也有以伯牙、雍门周为代表的民间琴家。许多典籍以浪漫而诗意的笔调记载了他们高超的琴艺:师旷弹琴,白燕衔丹书而至;伯牙鼓琴,骏马忘食而听。而琴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也和许多优美的传说一起,留存至今。
在秦代,宫廷设置了掌管音乐的专门机构――“乐府”。汉朝建立之后,承袭秦制,也建立了以收集、整理、编辑民歌为主要任务的乐府。据说汉桓帝闻楚琴,凄怆伤心,倚房而悲,慷慨长叹曰:“善哉乎!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乐府还从民间遴选优秀的琴人,任宫廷中的鼓琴待诏。师中、赵定,龙德就是西汉中期宫廷中的鼓琴待诏。
除了宫廷琴家之外,汉代文学家蔡邕父女、司马相如以及哲学家扬雄、刘向、桓谭等人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琴人。他们不但对琴乐有诸多论述,并有作品流传于世。
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虏获卓文君芳心的故事流传至今,传为千古美谈。汉武帝的陈皇后被冷落之后,独处于长门宫中。为挽回汉武帝的眷顾之心,陈皇后千金买赋以求汉武帝回心转意。为此,司马相如写下了著名的《长门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晋名士”为掩饰内心无告的痛苦,“竹林酣畅”、“采菊南山”,在琴乐中寻求一种超然自适的处世态度。“建安七子”中的阮,“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阮咸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戴、宗炳、柳恽、柳谐等人,俱以善琴而著称于世。其中嵇康的“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洒脱与临刑前“广陵绝响”的悲壮,更为世人所乐道。与这些文人琴家相关的琴曲《酒狂》、《广陵散》等,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曲目。此时的《碣石调・幽兰》则是目前唯一流传于世的用文字谱记的琴曲。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隋唐时期的古琴,多少显得有些许落寞,但在文人雅士中依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唐初琴家赵耶利除对当时流行的琴曲“削俗归雅,传之谱录”外,还辑录了《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谱》等解释演奏法的著作。薛易简在其撰述的《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慑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的功用,并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情意专注”,这些均为后世琴家所重视。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顾况、韩愈、张祜、元稹、温庭筠等文人也写下了蔚为可观的琴诗、琴赋、琴文流传后世。如李白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诗句展现了蜀僧高超的琴技。
古琴谱从文字谱到减字谱的演变在唐代已臻完善。晚唐时曹柔鉴于文字谱使用不便,以至“动越两行,未成一句”,便在文字谱的基础上予以减笔,既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谱式――“减字谱”。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了至今依旧沿用的古琴记谱方式。
宋朝的帝王多好古琴,视其为华夏正统而加以提倡。宋太宗赵光义于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将古琴的七弦增至九弦,制成“九弦琴”;宋徽宗赵佶设“万琴堂”来保存在全国各地收罗的名琴,宋高宗赵构制造盾形的古琴送给臣子以示抗金之志。当时的文人如范仲淹、坡、欧阳修、王安石等都与古琴有缘。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因从孙道滋习琴而“不知疾之在其体也”。他的名篇《醉翁亭记》,被太常太傅沈遵“归而以琴写之”,创作了琴曲《醉翁吟》。数年之后,二人相逢,在夜阑酒酣之际,沈遵弹起这首《醉翁吟》,琴声“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欧阳修即作《赠沈博士歌》以赠之。30年后,沈遵之友崔闲常恨此曲无词,乃谱其声,请东坡居士为之填词。崔闲弹琴,坡为词,顷刻而就,无所点窜,一时传为佳话。
北宋朱长文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琴史》,该书记载了宋代以前一些重要琴家的史料。另外,如崔遵度的《琴笺》、则全和尚的《则全和尚琴论指法》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琴论著作。而《琴苑要录》中收存碧落子的《昕琴法》以及《断匠秘诀》、《琴书、制造》等文,是较早关于斫琴的专著。
明朝皇帝中的宣宗、英宗、孝宗、怀宗等都喜爱弹琴。王室中的宁献王、衡恭王、衡王、益王、潞王等也嗜好古琴且颇有造诣。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也精于古琴。乾隆皇帝收藏历代名琴,请侍臣梁诗正、唐侃将其断代品评、分等编号,绘为册页,记录存世。
自明嘉靖末期之后,每年都有三四部琴谱问世。现存明代刊存的40多种谱集,大多是那个时期所刊刻的。其中由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所主持编印的《神奇秘谱》是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该谱收集、整理,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传谱,为研究早期的古琴艺术以及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其后,又有《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等不同流派的谱集流传于世。《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都是当时的代表曲目。
有关古琴的论述在明代虽不如宋朝时那么丰富,但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徐青山的《山琴况》对古琴演奏美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受到世人的推重。蒋克谦的《琴书大全》收录了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为琴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自明清以降,宫廷中专职的琴人也逐步减少。特别是西方音乐的大量流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导致士大夫阶层的日趋瓦解,使古琴面临着濒危的境况。幸有一批琴人相继成立了一些民间琴社,如北京的“云琴集”、济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长沙的“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溪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为古琴艺术的传播与延续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关键词: 印章 材质 制度 出土文物
一、我国古代印章概述
印章,是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印”的定义是:
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凡印之属皆从印。
印章在归属性质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春秋战国时期,官印已在公文往来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官印由官方铸造,用于公文往来信记,也是官员的权力凭证。
由于当时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竹简,在书写好后用麻绳将简卷扎好,在绳结处用粘土压住并盖上印记,然后烘干,称之为“封泥”。这样一来谁要打开书简,就一定会破坏封泥,书信、文件的秘密性便得到了保证。另外,收信人只要看到封泥上的印记,就可认出是否为发信人所出,从而保证书信、文件的真实性。所以封泥是研究我国古代印章的重要实物佐证。
这在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印的作用极其重要。早期的官印尺寸都不大,印文多为阴文,有铸造也有刻凿。印钮都有穿孔,便于系绳随身携带。“印绶”中的“绶”,指的就是可以用来拴住印,系于腰间的丝带,如《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所描述的:“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
二、西汉官印制度概述
汉代最早比较系统规范地以法定形式制作、颁发官印,一般把西汉官印的发展变化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为汉高祖至景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41年),中期为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晚期为昭帝至孺子婴居摄时期(公元前86年—公元8年)。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了西汉时期官印的配置使用情况,其记载如下: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
太师、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绶。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爵:……二十彻侯。彻侯金印紫绶。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盭绶。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成帝阳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绥和元年,长、相皆黑绶。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
由上可见:
(一)在西汉官印设置中,配有金印紫绶的:
丞相(后改称大司徒),太尉(武帝时撤销,置大司马),御史大夫(原为银印青绶,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变为金印紫绶),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
爵位中的最高级彻侯(后避武帝讳,改称通侯),也是金印紫绶。
诸侯王,金玺盭绶,“盭”通“綟”,意为苍绿色,根据《汉书》颜师古《注》所引的《汉旧仪》云: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文曰玺,谓刻曰某王之玺。
(二)配有银印青绶的:
级别在比两千石以上的官职,如太常,光禄勋,廷尉,大司农,太子太傅,三辅,司隶校尉,郡守等高级官吏。光禄大夫无印绶。所以银印青绶此后用作高级阶官名号。据《汉书》颜师古《注》所引的《汉旧仪》云:银印被龟钮,其文曰章,谓刻曰某官之章也。
(三)配有铜印黑绶的:
比六百石以上,至比两千石的官职,基本上是高级官吏的属官,以及万户以上的县令。但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印绶。
(四)配有铜印黄绶的:
比二百石之上,至比六百石的官职,主要是一些下级基层官吏,以及不满万户的县长。
关于铜印的形制,《汉旧仪》云:铜印,鼻钮,文曰印。谓钮作鼻,不为虫兽之形,而刻印云某官之印。
西汉的官印按照官职等级不同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印章材质与绶带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官位。例如在《朱买臣传》中,朱买臣拜为会稽太守,太守秩两千石,当是银印青绶,无怪乎会稽驻京办事处的人在见到朱买臣的印绶后才如梦初醒,立刻对这位穿着普通的未来上司恭敬起来。
三、部分西汉官印实物概况
目前所见汉代官印的材质有金、银、玉、铜等,印面一般为正方形、长方形,边长都在2厘米以上。这其中,存世的金质和玉质的官印数量非常少。根据《汉官旧仪》所载:
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
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
再结合《汉书》中的相关记载,可见:材质为金玉的官印,其持有者定然身份高贵,有此资格者也是极少数,其价值自然不可估量。
从目前的出土实物情况来看,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皇帝信玺”封泥,是目前唯一与西汉皇帝印玺有关的实物。此外,在我国出土的南越国金印和皇后之玺,也同样可以印证史书的记载。
1983年在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发现的“文帝行玺”金印,印面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应是南越文王的命令的官印。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龙腰隆起可以用来穿印绶。出土时,金印印面沟槽及印台四壁都有使用和碰撞的痕迹,显然,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文帝行玺”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那时的南越国是西汉政权的藩属国,其用印制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西汉,但也能反映当时的一些情况(虽然实际印文内容在礼制上已有僭越)。
更早发现的皇后之玺,于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玺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根据前面所引用的《汉官旧仪》的记载,从印玺质地、钮式和文字来看,这件“皇后之玺”应该是属于西汉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官旧仪》又载:
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緺绶,……皆龟纽。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石洛侯印”金印,据传为山东省日照市出土。1959年由张少铭先生捐赠。印章年代为西汉,高1.8厘米,边长2.4厘米,为龟纽官印,白文篆书“石洛侯印”四字。此印当是实用之印,为汉武帝时期官印之标准器,其形制亦与史书记载相符。
除金玉材质的官印外,目前银质的官印发现也较少。而铜质的官印保存较多,因为持铜印者,是级别两千石以下的官吏,这一范围内的官员人数较多,故配置的铜印也多,保存下来的概率较大。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多枚西汉铜质官印,比如其中的一枚名为“武陵尉印”的官印,铜铸,方形,瓦纽。印面2.3×2.3cm,通高2.1cm。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武陵尉印”四字。印文中的“尉”系指郡尉。《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中元二年,更名都尉”。那么此印应为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前郡都尉之印。
又如一枚名为“渭成令印”的官印,铜质,鼻钮,印面2.3×2.3cm,通高1.9cm。渭成,当为渭城,西汉时为右扶风所管辖的二十一县之一。渭成令即为渭城一县之长,秩在六百石到一千石之间,当为铜印。
再如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日南尉丞”铜印,年代为西汉,高1.7厘米,青铜质地。瓦钮。阴文篆书“日南尉丞”2行4字。日南,原秦代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改为日南郡。尉丞,为汉代郡都尉佐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郡尉,秦官,……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其中的“丞”即指“尉丞”,秩六百石,当为铜印。
通过上面所例举的出土实物,我们可以看到,西汉官印的体积并不大,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因为官印是系于腰间需要随身携带,自然是质量越轻越好;
2.那时的书写材质主要为竹简,每片简的宽度不大,要保证印面可以完整的印在一枚简上,因此印面的表面积不能太大,从而制约了印的体积大小。在纸发明并得到广泛应用后,官印的体积才逐渐变大。
四、西汉官印的制作及风格
西汉时期官印使用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制度,相应的,其制作也应该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但关于西汉官印的制作,目前所见的两汉文献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仅《后汉书·百官志》载兰台令史的职务为“掌奏及印工文书”,这说明兰台令史的一个工作职务是撰写印文。《汉书》的作者班固就曾担任过此职。一般兰台令史的文化学术素养很高,能训读、书写数千字的大篆、小篆。其工作流程应该是由兰台令史写好印文,然后交由工匠制作。东汉基本延续了西汉的制度,我们也可从《后汉书》的记载中推测西汉的情况。
在篆刻风格上,西汉早期的官印大多承袭秦代官印的界格,方形印施田字格,半通印施日字格,印文为阴刻,但与秦印相比仍有不同。
汉初通官印(指秩二百石以上的官印)一般为四字,官称超过四字时会在表示分职以外的名词中进行简省。武帝时期对官印制度有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是对不同等级官印的使用材质及尺寸大小作了统一、明确的规定。第二次调整是使部分官印字数变为五字。四字印在印面上等分四块,每字各占一格。五字印等分六块,末字占二格。印文匀满充实,正直方平。
每一方官印都是它所属的王朝兴衰更替的经历者,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随着时事的巨大变化,它们虽早已不再具有其往日的功用,但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们却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历史时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对照资料。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