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 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不管是针对语文课程,还是针对语文教材,人文精神都非常重要。所以新课标着重强调初中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可以知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统一的,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所以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争取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广大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和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塑造学生思维品质,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育需要加强人文教育,使语文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拓展教学空间
拓展教学空间主要就是让学生回归“生活”。新课标的语文教材是可以很好地体现语文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当然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好地更新语文课堂概念,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促进学生认识社会生活。这样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拓展教材的思想内容,打破以往语文教育教材中静止性、封闭性的局限性。
二、新课标中初中语文教育人文性可以更好地渗透时代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在渗透时代精神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渗透时代精神意识。时代精神的关键就是呼唤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是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将二者结合,这就要求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体创造和主观能动性。目前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作品,其中有一些描写小动物的作品,我们可以借以培养学生的爱护动物和珍惜生命意识,而且对于一些文章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其次就是在教学中要不但创新,在一些文言文中还要汲取精华,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利益观和人生价值观。所以针对初中语文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开放和充满思辨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学方式,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健康成长为时代新人。
三、运用多种手段增强初中语文人文精神
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活动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普遍的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教学手段。所以语文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教学活动中的多媒体是可以增加丰富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信息,增强信息的主体性及有效性,这样可以更好地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提高思维创造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载体积极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知识有效“衔接”。
积极促进学生阅读名著的活动。初中语文课本中是有很多名著节选,这样的文章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心智,使得学生从中获取无尽智慧。尽管如此,但是并不够。所以初中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内容讲解和分析给学生。这样帮助学生先读一些字词优美、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之后读一些人文价值较高的经典,这样通过阅读名著,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培养现代学生劳动与吃苦的教育。如果只是进行一帆风顺的教育,缺乏苦难的经历是一种贫穷,所以吃苦教育是必要的,苦难的记忆可以说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价值,更是一种历史的意识。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懂得珍惜幸福,懂得真情与爱意。
四、启发点拨,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中人文精神的理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对课文有深入理解,掌握重点,这样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重点培养,恰当的启发点拨非常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语文教学中所包含人文精神,加深学生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课文这一环节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学生对课文反复的阅读,充分认识到课文的内容和含义才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人文精神。
五、结语
语文教育是可以更好地弘扬人文精神,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动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维品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育需要加强人文教育,使语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李苍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主义教育.现代语文,200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日喀则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08-01
新课程标准的主题是“新课程,新理念”。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中去追求和完善这门艺术,需要我们教师的实践和总结。本次深入调查了日喀则地区,对少数民族的中学语文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 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问题
1.语种复杂,母语情节重
日喀则地区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到2003年年底,全地区总人口为64.74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5%,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满族、苗族、壮族等共十几个民族,约占人口总数的5%,另有少数夏尔巴人。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差异,造成语言错综复杂情况,且学生都在母语的环境下长大,受母语影响严重,对说汉语没有太大的兴趣。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
日喀则地区经济能力有限,加上对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学校的语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备也极为简陋。一些学校虽然拥有多媒体语音教室,但数量极其有限,质量也不好,根本满足不了语言教学。另外,学校的图书资料也非常有限,几个学生平均只有一本图书,而且内容陈旧。这明显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不利于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3.师资力量薄弱
日喀则地区的教师学历结构普遍偏低,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各地市均不到5%,研究生学历也不到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8%,初级职称所占比例达50%以上。50岁以上具有较为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比例低于3%,年轻没经验的老师偏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各科老师都能教语文,有的老师还是兼职。
4.教学质量差
在一次语文测试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汉语文平均分为47.09,初中汉语文平均分为25.15,高中汉语文平均分为29.11。从中可以看出日喀则地区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差,小学基础不牢固,直接导致了初中高中语文成绩不及格。
二 根据日喀则地区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方法
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是学习之根本,教师是授课之根本,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要教好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只专不博或只博不专,都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老师应做好备课、讲课、总结工作,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充电”。鼓励大学生走进西部,这不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对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以新教材为基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方法的推进,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创新,以教材为基础,加以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除了完成必要的语文课文教学之外,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它主张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这时老师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力求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国家扶持,完善教育基础设施
自1952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国家发展教育的政策是全面的、系统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政策的支持。并在经济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兴办学校,在教室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设备。引进大量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们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5.剔除陈旧的教学方法,改变观念
新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革旧教材,旧教法和旧的课程设置,本质上却是一次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彻底转变。语文这门学科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勇敢面对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挑战。
三 总结
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育首先要更新教学思想,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因为教学思想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没有教学思想的更新,就没有新课程的推行。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面临更大的考验,我们应在新课程标准的大前提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阅读;探讨
一、阅读变悦读,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原动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所以新的阅读模式应该首先完成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比如,在进行九年级上册《死海不死》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两方面引起学生的思考――死和不死明明是一对反义词,却被作者放在一起,是为什么?是否矛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准备一只盛大量水的烧杯,里面放一个鸡蛋,课堂上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想办法让鸡蛋浮起来。语文课本身是思维形象化的过程,然而与理科知识的结合使得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不断融合,调动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变任务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提高阅读质量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自然会慢慢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二、发散阅读,边阅读边积累
阅读并不是试卷上的几道阅读题,它是一种长期的具有积累性质的能力,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若想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中阅读篇目的数量和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结合教材提供的综合性学习和名著导读,提供给学生大量优秀丰富的课外读物。如,学习《海燕》时,可以推荐学生看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学习《智取生辰纲》时,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中心思想,当然,也可注重优美的语言的品味。值得提醒的是,教师在提供大量阅读材料的同时,应注意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记的好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量的突变。
三、加强师资建设,保障教学质量
现今语文阅读面不断扩大,从天文到地理,从古到今,涉及人文、历史、科学等各个方面,同时理解层次也不断加深,仅仅停留在皮毛上很有可能引发不少问题。这种状况不仅对学生提高了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更要掌握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在教材的综合性学习中有“乘着音乐的翅膀”“科海泛舟”“追寻人类起源”等内容的探讨,无不让人感受到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挑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新课改;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30-0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课程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技术和方法等已经渐渐不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并日益成为遏制语文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所以,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适应现代化、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的观念,思考如何能将语文这门课程化为声、形、影俱全的学科,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已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语文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趋势。新时代之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借助多媒体这双新鞋,走全面提高语文教学之路。处于新形势下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必然要学习、掌握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引入,构建立体的教学模式,就会逐渐加强师生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师生在直观的教学互动中能更好更快捷的完成教学目标。
一、运用多媒体模拟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配合图片、动画等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贴近真实情境的氛围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直观性,富有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的教学中,可能会学到国外的文章,由于种族文化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课文中会出现很多与我们迥然不同的文化或习惯等,学生难以理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利用多媒体展现其他的国家的风俗人情等,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并掌握这些差异,对于学生掌握课本内容,对语文教学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如教学《背影》这篇课文,由于文章写作的年代离学生太遥远,教师单纯地讲授父子间的情感就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播放影像资料父子浦口车站送人的感人的场面:父亲那肥胖的背影,怎样艰难地爬上站台,再加上感伤的音乐和画面就能够使学生直观真切地体悟并融入到父子感人的情境当中,对父子模糊的情感就会变成鲜明的感性认识。
二、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先进教学技术
教师观念的转变,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面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学习并接受应用多媒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教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难免又步入缺乏形象、太抽象的怪圈。但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传统观念的限制和师资水平的影响。有些地方的教师仍满足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的教学方法,难以突破遏制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也同新课改的培养全新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而且,有的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往往以多媒体教学难以掌握等借口,拒绝使用这种新式的教学手段。还有个别教师,抱着使用多媒体会加重教师负担的观念抵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事实上,多媒体的使用,对教师和学生都是观念的更新,劳动的解放。
三、注重学生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课件设计的主导应该是使整堂课学生的活动占主要部分,将学生放在首位,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能让学生在课件的启发下,更积极的调动起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更好的参与思考与回答;同时,多媒体还应该能体现教师的方法指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借多媒体增加感性认识,也应通过多媒体获得理性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正确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问题与反思
《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总目标是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明确提出,数学学科应“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标准》的基本理念,我认识到实施好《标准》应该侧重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凸现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凸现全体学生在《标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让学生转变被动学习数学为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转变那种依赖或过分依赖教师的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学习方法,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我的做法是: 每一个学习单元当作一个学习阶段,把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新知识的活动放在教师课堂教学这个阶段之前,让每位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探索研究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探索问题时,可以提倡独立思考,也可以提倡合作交流。开展这个学习活动之前,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即要区分这个新单元知识各知识点的主与次,缓与急,知道哪些知识点必须讲,哪些知识点无须讲,哪些知识点附带讲,哪些知识点首先讲,哪些知识点详细讲,哪些知识点以后讲,哪些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学,哪些知识点加深讲,哪些知识点要与旧知识结合讲,哪些知识点是将来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基础知识等等。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我们认为:学生对数学新单元的学习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课堂教学就极容易走向放任自流的境地,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比较低,容易浪费时间,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可靠的保证;教师对新单元的知识如果不分轻重缓急,一味拼命传授,那又要回到“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去,学生的学习也就只能象是装知识的“桶”,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了。相反,对学生而言,新单元中所涉及的数学新概念、新术语、新符号、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新的思维模式等等都必须注意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有了这个重要的主导作用,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有了这个基本能力,在开展学习时就不容易出现盲目浪费时间的现象,让全体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共同提高才成为可能,从而凸现全体学生在《标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成为可能。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主要是由概念、术语、符号、逻辑连结词等几个要素有机地组成。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形式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在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中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逻辑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该从新概念、新术语、新符号、逻辑连结词的教学入手,紧紧围绕数学思想方法这个中心,教会学生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来探究问题中各个已知条件的使用方法,深入探究问题中是否隐含某些有价值的条件;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追寻问题解决的一条或多条可能的思路;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结合问题中各个已知条件的使用方法或某些隐含条件与所追寻到的一条或多条可能的思路进行综合分析思考,直至获得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为止;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或多个或一系列所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结论本质的同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当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时,就会较大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会学数学能力
在倡导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今天,学生自己会学数学的能力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从长远看,培养学生的会学数学能力,应该说有时会比目前课堂上教会学生解几道数学习题来得更重要。如何指导学生自己会学数学呢?我个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醒学生注意读懂数学符号的含义;其次提醒学生注意读懂数学概念、术语、数学结论的本质属性;第三指导学生领会由新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某些知识或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并进行推理论证所获得的新的结论或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第四指导学生学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和解决以前较难解决甚至无法解决而现在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的能力;第五提醒学生注意适时进行复结,在应用中达到熟练掌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个人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这个人将来事业成功的基础。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养成是来自多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他(她)离开母体,成为独立的人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启蒙的作用,社会教育对人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中小学教育则是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培养和造就的作用。在这里我们所要探究的是,学校教育里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问题。笔者认为,《标准》的实施,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删除旧数学课程中繁、杂、难的知识,让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必修课的最低要求,分享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其次,删除旧数学课程中一些过时的或将来没多大应用价值的知识,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和,选修某些适合自身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的数学课程,让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选修课的最低要求,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为将来走上社会或继续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初中数学历来以思维具体而著称,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难倒一大批学生,这不仅仅只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一些学生的消极悲观失望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S].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语文 信息技术 有机整合 创新能力
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且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初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临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有效整合,能够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整合在一起。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的整合,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质是把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有效地融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把初中语文学科中难以描述的内容传达、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实效。在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从各种感官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身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学生既是一片有待挖掘的教育教学资源,又是这片教育教学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因此,我们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被动”为“自主”,变“单向”为“合作”,变“接受”为“探究”。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有了兴趣,才会自觉思考,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才会感到乐在其中,精力也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所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教学气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有利于突破初中语文教学难点,降低语文教学难度
运用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根据语文学科教学需要,由任课教师编制课堂演示课件,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适当的多媒体信息通过多媒体教室演示系统展现出来,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形象、直观的知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从而降低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度。例如我在讲授《变色龙》时,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如何理解警官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为了解决这一重点、难点,我精心制作了这课的教学课件,利用图、文、声、像再现课文内容,将警官几次断案的语气、神态用课件逼真地展现出来,学生凭借这个课件很容易地就明白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抓住了他“善变”的这一特点,从而掌握了人物性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获得个性化指导,较快较好地掌握课文重点,突破课文难点。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高效性的特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初中语文辅助教学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从而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知识。学生的学习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凭借这些感性材料迅速地把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学生在认识上的飞跃。学生还可以在网络资源的海洋中,自由地去探寻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中获得新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2、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高中 语文 衔接
初中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又是中学教学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小学与初中使用同一个 “课标”,衔接起来比较方便。而初中与高中使用的完全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课标”,它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衔接,从而造成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相当长的时间不适应高中语文教学,使得高中老师时常埋怨初中老师。那作为初中老师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研究两个“课标”,了解衔接工作的任务
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找出其中的差异,明确各自要求,熟悉各自特点。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语文教学有以下不同:
(一)从基本内容看,初中“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标”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
(三)从阅读能力看,初中语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高中语文则“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可见,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面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四)从表达能力上看,初中语文“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而高中语文“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二万字”。从质上看,高中语文“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由此看出,高中语文的作文,由初中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与提高。
二、熟悉两种教材,明确衔接工作的重点
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衔接不自然的情况,不少学生甚至出现了无法跟班学习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高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基础内容,初中阶段竟没有学或学的不扎实。比如,文言文教学,初中阶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阶段则“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所说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初中阶段就基本没有系统学习,更不要说“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了。所以,只有对初高中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从而初中教学才能做到“顾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习自然衔接。
三、讲究教学策略,提高衔接工作的实效
(一)加强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学生进入初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圈点勾划批注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踊跃发言、礼貌说话的习惯,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勤于笔记的习惯,大胆质疑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习惯,等等。如果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都注意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那他们进入高中后就能较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
(二)加强知识技能上的衔接。
1.把好识字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认识累计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左右会写。落实了这一要求,对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2.抓好书写关。写字对增强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也是提高中考、高考成绩的重要手段。字写不好,在中考和高考中就会失分,这是非智力因素失分,如果我们初中语文老师不关注这个问题,就会给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留下遗患,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3.扩大阅读量。我们知道,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10部,背诵篇数不少于5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2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为了衔接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师或开设阅读课,或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也可自己给学生开设阅读书目,营造有书可读、有书能读、有书好读的环境和气氛。语文课上要压缩过多、过深的讲解,简化教学过程,克服形式主义,保证有足够的读书时间。鼓励学生熟读、背诵那些百读不厌,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诗文,可以收到非常有效的效果。
4.激发求知欲望。我们可以通过初中课文来激发他们对高中课文的学习热情,从而较好地把两者衔接起来。
总之,让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终身学习,对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切实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稿)》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4]《新课程怎样教》,辽宁大学出版社
【摘 要】初中语文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我国母语教学的必经阶段。其在学生整个接受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而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其教学资源的广泛性就不仅来自课堂,更是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初中教师在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背景之下,大胆革新教学传统,并对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分析;开发;效率
引言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停留书本之上,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例如;课外辅导书、新闻资料、报刊、电影等等。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语文教学资源”作为新兴的课程教学概念,它也是对新型语文课改的有力理论支持。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对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仍然局限于课改体制内的研究,却没有从本质上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真正地应用到教学中去,资源失去了它本应起到的作用,从而大大的浪费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丰富教学资源,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感染力、促使语文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现状及特点分析
1.1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首先,学生作为“教学资源”课程改革的接受对象,他们对教学资源的吸收能力直接反映着“教学资源”实施的效果。而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注重学生的 综合素质发展,倡导学生探索发现和对信息的收集及处理能力。那么旧的课程资源就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建立优质的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体系就十分重要。但是,当前很多教师习惯性的按部就班、缺乏革新精神、对教学体制生搬硬套,最终造成教学资源更多的是单向资源,而交互性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很多教学资源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氛围枯燥、缺乏感染力。再加上很多学校对此往往没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措施,从而导致它们没有发挥自身的效益,使用率相当低。
1.2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
首先,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知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这就说明语文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教学主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力开发,使课程条件与课程资源做到最有力的吻合,进而发挥其教育价值及课程教学作用。其次,语文课程资源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课堂,它具有广泛多样性的特点。因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例如:学校的硬件条件、家庭教育背景、学生基础知识等等。再者,要发挥课程资源的教学价值,不仅要功能性资源的存在,还要发挥课程实施主体的作用。不同的教学主体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同,最终实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进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及动态性。
2.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2.1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一个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个班级人数众多,每个学生所接受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不同,接受能力存在个体上的客观差异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上可能就会存在部分学生重复某一认知水平,而部分学生就会无法接受一下阶段的认知水平的升华。在某意义上说,教学资源开发必须从学生品质、记忆力、感知能力、思维四个方面出发。
2.2有助于教师主导性的展开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扮演者,也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引擎。所以在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有助于教师自身主导性的展开,进一步有效引导学生深化认识课堂内容。例如学习《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新课内容的认识。教师可以穿插一段横渡长江的影视集锦。教师在集锦播放时担当主持人的角色,解读当时的政治背景及人们解放军永不屈服的精神。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当今生活的不易及伟大军人的辛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感染力。
2.3挖掘信息时代潜在资源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达。学生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量逐渐减少,更多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学片段。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开发阅读能力及阅读范围,开阔眼界。同时对信息覆盖下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性的选择思考,最大程度的挖掘信息时代的潜在资源,锻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鼓励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阅读,从而培养研究和思索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增加课堂教学感染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并且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多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学生展示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青民.课改十年: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2)
[2]邹林花.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J].文学教育(中).2011(04)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程 优秀文化 课程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68-02
作者简介:蔡海娃(1973―),女,浙江诸暨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浙江诸暨市暨阳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以学生为本,这是当下语文教学的追求。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使笔者感到,我们恰恰未曾做好做实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在初中阶段这个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我们尤其要注意发挥语文课程中的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那么,在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优秀文化优势,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呢?
一、赐予学生慧眼,让学生认识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涉及人类优秀文化的方方面面,然而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认识这些优秀文化,从目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实际看还有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受阅历和认知水平能力的限制,他们的眼睛还称不上是慧眼,未能及时发现文中的精华,不能作出比较深刻的感悟,有时只能浮于表面或比较简单地依赖教师的讲解以及自己所持有的资料进行理解;二是教师在预设下所执教的课堂不知不觉地为学生设置了诸多障碍,让我们的学生难识语文的“庐山真面目”。譬如在许多阅读鉴赏课上,学生虽然神驰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但那只是在教师为学生圈定的范围内的感悟和体验,学生永远冲破不了这樊篱,去进行属于自己的创造性阅读鉴赏。毫不讳言,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认识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优秀文化是没有益处的。
对此,笔者主张: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认识语文课程的优秀文化,必须赐予他们一双慧眼。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力求让学生真正心驰其间,想方设法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用个性、独特的心灵去寻找语文课程中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抓住作品中的多处比喻,写荷叶的“叶子出水不高,像亭亭的的裙”,使学生感受荷叶的动态美,写荷花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感到其不染纤尘的美丽特质。每当我们给学生以慧眼,学生就有了慧眼妙识的能力,教学即可事半功倍,并且这样的效果会激发出学生更为热情的学习动力。
二、发挥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挖掘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语文综合应用水平。可在诸多的语文课乃至一些公开课上,学生自主挖掘语文课程优秀文化的实例极少见,仍是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虽然某些作秀课似乎重视了这个问题,但仍然效果不佳,因为学生由于平时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在临时的表演中往往还是会手足无措。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注意经常性地让学生去创造性地阅读,比如让学生在欣赏作品对景物的描写时去探究景物与作者内心世界的高度融合,进而进入审美的境界。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力求抓住韩麦尔先生最后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板书及其站在黑板前一动不动的神情,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阅读,这使学生们深深感到韩麦尔先生作为一名教师,在国破家亡的特殊年代里内心的苦楚。这苦楚既是先生因国人不能学国语言的感触,更有先生无力与其抗争的愤懑。
再如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坚持以创新阅读文学作品为依托。学生在确定作品中的主人公时发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说是菲力浦夫妇,有的学生说是于勒,更有学生说是作品中的“我”。对于这样的情形,教师无须去评价谁是谁非,让学生在有效探究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理由和看法才最重要。所以笔者并没有妄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探究。当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以后,那探究的威力还真是无可比拟。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首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自由表述,笔者也参与了一个小组的讨论,学生间的争辩相当积极,而且非常有深度。有个学生是这样陈述菲利浦夫妇为文章主人公的理由的:作品是以“我”的所见来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我”所见到的是什么?是父母对待于勒叔叔的态度,父母是故事情节的主要表演者,那么父母亲是主人翁也就确定无疑了。学生中认为主人公是于勒的人也不少,并且抢着表明自己的观点,整节课气氛热烈。
三、鼓励学生协作,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索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建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就语文课而言,教师必须充分地让学生去协作,形成互动,共同探索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在实践中笔者亦感到: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协作,集体的智慧就能准确、顺利而又完美地把语文课程中的诸多优秀文化挖掘出来,有时学生还能链接时代精神,创造出更多的精彩。
汉乐府民歌《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学生在高效的互动中对其进行的创造性解读非常新颖。教学《木兰诗》时,笔者让学生携手合作,深入研读,积极讨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对此,在课堂的互动探究中,笔者力求做到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其驰骋想象。有学生说《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女英雄形象,她无所畏惧,出生入死,战功赫赫;有学生认为《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儿女情长味十足的古代普通女子形象,她“不愿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还有学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木兰身上体现出壮美和柔美的完美融合,她既有英雄的豪壮之美,也有女性独特的柔弱美。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教育规律,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在发掘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健康的人格与和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