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第1篇: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关键词】差异;饮食;文化

饮食,在远古时代以来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占首要地位,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回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结构,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形成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特点。西方的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本文试图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更好地展现西方饮食文化特点,从而有效的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推动我国饮食文化特点向全世界各国传播。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

1、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影响了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对食物口感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人们还注重食物的外观;西方人的饮食都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重视原料的新鲜程度,以及食物本身所具有的营养价值。所以西方人喜欢生吃蔬菜,例如:蔬菜沙拉或搭配汉堡、三明治等食用。因此,西方人强调饮食对人体的健康是在满足饥饿感的基础上能否给人体带来必须的营养成分。

2、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国人自古以来以米饭或面食作为主食,人们的日常饮食主要以素食为主,蔬菜类菜品占主导地位,肉类和鱼类经常在节假日等聚会或筵席时使用。“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中,像黄瓜、白菜、豆角等绿色蔬菜是首要的选择目标。在西方国家中,人们的主食以各种形式的面包为主,肉类食物相对而言占有及其西方人在饮食对象这方面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人在这方面就很看重所吃的食物是否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由于肉类食物的营养含量最高,所以,西方人都特别喜欢吃肉食,例如:牛排、猪排、火鸡等肉类食物。

3、饮食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中国人的用餐方式一直以来都只有一种形式,就是每个人都围着圆桌团团而坐,共同享用一桌美食。像这样的用餐方式通常被人们称为“合餐制”。合餐制的用餐方式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亲切的感受,使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美味的菜肴。相对中国而言,“西方流行自助餐,这样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在西方国家中,无论是在家人之间举行的聚餐还是商务人士举行的晚宴等重要用餐仪式,西方人更喜欢用自助餐的形式来享用美味。人们在这种用餐方式下不但有利于自己可以随意吃到喜爱的食物,还可以让人们边用餐边和不同的人们进行交谈,同时也把西方人向往追求自由、强调自我尊重的原则发挥的恰到好处。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1、饮食风俗的差异

饮食风俗的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等等。日常食俗通常就是我们说的每天的饮食内容。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以米和面作为日常生活的主食,菜类以蔬菜类为主要食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喝酒或喝茶。在节日食俗方面,我国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都设成相应的节日。在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吃相应的食物来庆祝。例如: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主要是煮汤圆吃。西方人的日常食俗主要是以三明治和汉堡为主,以牛肉、猪肉等为主要菜类,人们除了喝酒之外,咖啡是必不可少的。西方人的节日食俗相对中国的节日食俗而言,没有那么讲究,在大部分西方人的心中,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人生礼俗方面,西方人的宗教意识比较高,人们会举行宗教仪式并且举行盛大的晚餐,例如:烤火鸡、烤乳猪等食物来表达对人们的美好祝福,寄托健康、快乐的心愿。

2、气候环境的差异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突出,总体来说东、西两部分地区的反差很大。沙漠和草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东南部主要是临近海洋。因此中国的气候环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异,所以中国人利用这个特点在海边以鱼类、海鲜为主,山区以野果和山珍为主。我们以米、面为主食,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由此看来,中国人由于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素食为主的饮食文化。由于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主要由陆地与海湾交错而成,因此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由于受气候影响,西方国家十分适合发展畜牧业以及利用开发海洋资源,这也使得他们养成了肉类食物作为主食的饮食文化。

3、的差异

古代中国在最初的时期是没有本国宗教的,所以我们的宗教意识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后来我国开始有了宗教,即佛教和道教。在佛教刚刚被传入的时期,佛教的僧侣们的饮食和普通民众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慢慢发展,统治者开始限制僧侣们的饮食,禁止僧侣们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道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宗教,道教在饮食方面和佛教的规定一样,也禁止信奉者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宗教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特别深远,大部分西方人都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教规对人们的日常饮食也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古代的基督教徒们的日常饮食以素食为主,不吃肉类食物。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基督教徒们在饮食方面基本上没有禁止吃的食物了。但是血类的食物还是禁止食用的,肉类食物必须是已经被屠宰完成后才可以食用。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彼此间互相吸收。这不仅为我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西式特色,也为西方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中国的民族特色。目前,在中国的餐饮市场上,西餐所占的比重正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尝试着接受这些西式食物。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断交融,不但带来了甜点、咖啡、沙拉等西式食品,也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制作工艺和健康的饮食方法,这些都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鲜活力。由此看来,中西方各国的饮食文化在彼此的国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西方各国人民对彼此国家的饮食也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喜爱之情,在各自的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这些让人念念不忘的美味佳肴。

四、结论

第2篇: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涉外酒店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对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将有助于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东西方餐饮业中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特点

由于东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导致了不同的菜名命名方法,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需求目的。在西餐菜单里,只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的佐料,给人朴素和实用的感觉。而在中国,中餐菜肴品种繁多,菜名也极其丰富,菜名的命名方式十分讲究,特点鲜明。既有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菜名常由原料名称,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如辣子炒鸡丁、香爆芹菜鱿鱼丝、干锅鸡等)、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或历史典故等构成,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又有用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进行命名的菜名,采用典故、比喻、夸张、象征等各种方式使得中餐的菜名既美妙动听,又形象逼真,这些菜名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讲求吉利、喜庆,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这些菜肴的特点是选料极其庞杂,利用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为迎合食客的心理而起了美丽动听(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却反映了菜肴的深刻含义,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饮食文化。

二、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单翻译

针对中餐菜单的命名特点,可以用以下方式对中餐菜单进行翻译。

(一)以写实性命名的菜谱的翻译

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在翻译以写实性命名的中餐菜单的过程中,以菜肴内容和特色为主,译出菜名的原料名称,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等,以达到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造型等信息的预期功能,让游客通过英文菜单了解菜肴的组成材料,烹制方式,口感味道等,指导食客有目的的品尝菜肴。

1、菜名以主料开头的菜单:

①可以以主料(形状)+(with)辅料的方式,介绍菜肴的主料和辅料,例如:杏仁鸡丁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西红柿炒鸡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

②可以用主料(形状)+(with,in)味汁的方式,介绍菜肴的主料和味汁,例如:芥末鸭掌duck webs with mustard sauce,葱油鸡chicken in scallion oil。

2、菜名以烹制方法开头的菜单:

①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状)的翻译方式来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例如: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炒鳝片stir-fried eel slices;

②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状)+(with)辅料的翻译方式来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辅料,例如:仔姜烧鸡条braised chicken fillet with tender ginger;

3、对于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菜单:

①可以采取形状(口感)+主料+(with)辅料的方式,来介绍菜肴的形状(口感)和主料、辅料,例如:芝麻酥鸡crisp chicken with sesame,陈皮兔丁diced rabbit with orange peel,时蔬鸡片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

②也可以采取口感+烹法+主料的方式来介绍菜肴的口感、烹法和主料,例如:香酥排骨crisp fried spareribs,水煮嫩鱼tender stewed fish,香煎鸡块fragrant fried chicken;

4、在翻译以人名或地名开头的菜名时:

①可以采取人名(地名)+主料的方式,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和主料,例:麻婆豆腐Ma Po bean curd,四川水饺Sichuan boiled dumpling(Sichuan jiaozi);

②以人名(地名)+烹法+主料的方式进行翻译,以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烹法和主料,例:东坡煨肘DongPo stewed pork joint,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5、在中国菜谱中,有些菜为了突出其色道,用了赏心悦耳的名字,比如把鸡蛋(egg)称为木须;含蔬菜(vegetable)的菜肴为突出其色道称其为翡翠,用芙蓉指鸡蛋清(egg white);含多种谷物的菜名称为八宝或八珍等。翻译这些菜名时,应把这些用料的名称统一起来,例如:木须肉;翡翠虾仁,翡翠培根炒饭fried rice with bacon and mixed vegetables 翡翠烧麦steamed vegetable shaomai;芙蓉鸡片,蟹肉芙蓉蛋crab meat with egg white.

(二)以写意性命名的菜名的翻译

中国菜肴名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写意”型命名的菜名。这类名称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为迎合食客的心理,赋予菜肴美丽动听(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在此情况下,就不能用直译的办法,需要考虑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译出其所指内容,使译文实现向外国游客传递食物的相关信息的预期功能。例如:全家福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银丝掌中宝 silver-thread treasure on palm,凤爪—chicken feet,青云直上rapid promotion—bitter gourd。

(三)有些菜名对中国食客而言非常有意义,若直译其名,可能会引起东西文化方面的冲突。

为消除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就要考虑其真正的原料构成,以达到其应有的功能。例如,红烧狮子头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童子鸡 baby/tender/young chicken,红莲白雪藏龙 shrimp with shelled olive seed and egg white,龙虎凤大烩 thick soup of snake, wild cat and chicken,龙凤呈祥 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 以上菜名的“狮子头”,“龙”“凤”若照直译成英语,势必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功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第3篇: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小学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的背景

一般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与传统。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充满了文化色彩,语言中的文化现象除了指狭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外,还泛指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类所独有的特征。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Ca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意义(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们各自代表了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一定的语言以一定的文化为灵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语言结构为依托。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和意义的表达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听到别人赞扬时,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在回答时所用的语言就不同。说英语的人一般说“Thankyou”以示接受对方诚心诚意的赞扬,而说汉语的人则往往要使用一些语句来表示“受之有愧”、“哪里哪里”之类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言的组织形式;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话,用于不同场合,如若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既使结构规则正确无误,不注意使用规则,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从一定意义上讲,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英语文化是准确、得体地使用英语的基础。因此在语言学习中,一定要从文化的角度组织它,了解它的使用背景,掌握它的使用规则,从而用获得的文化去感染语言。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对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曾有过精辟的阐述。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拉多(1_ado)认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著名英语专家邓昌民曾经指出,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的整体性。从中不难看出,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文化的过程,两者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以下简称“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育不仅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得以确认,而且有关文化意识教育的内容与教学要求都非常明确地列在《标准》中。在《标准》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文化意识”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别强调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观”。这样做的原因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所以,培养文化意识是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语言的特质就是它本身带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学习语言需要了解和体会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只有这样才不致于使语言的学习沦为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下面介绍几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方法:

1.在学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语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往往使学生接触目标语言素材,观察与参与目标语交际活动,学习有关目标语及其文化知识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材料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把语言材料和活动的交际性、跨文化体验及语言认知作为重要的原则。教学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师还可以补充大量的其他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包含着西方英语语系的文化烙印,涉及问候、购物、祝愿、饮食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民族的差异的背后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但是直白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的输入,对于小学生来说,与听天书无异。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于跨文化差异的幻灯片或视频,根据看到的内容组织表演,如:场景一:一位中国人与一位外国朋友初次见面,中国人通常会问“你吃了吗?”用英语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M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场景二:一位美国老太太,穿着得体。举止优雅,令人感觉很有品位。一位中国朋友很想表示美国太太显得年轻,让他实在看不出实际年龄,于是问到“How 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国人遇到这样的问题经常很开心地回答:“过奖了,我都七十五啦!”那当外国老太太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诧异,只能故作镇定的回答:“It’S a secret!’’

在学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诉他们在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有“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了,不问“吃了吗?”。让文化的意识缓缓渗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有效的输入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交际中注重这些文化,体现出较好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材是教师输人文化最好的载体,在现行的教材中,编者已经较好地关注到了文化的编写。以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从3A到6B的八册教材中,在每册中都输入了一定的文化,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打开了通晓文化的窗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要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特别是那些会影响语用和语义的文化因素,与本国文化加以比较,因势利导,积少成多,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当自己受到别人夸奖的时候,要礼貌地说“Thankyou”。.

在四年级教材中,当谈论到用餐时,学习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时,让学生通过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使学生产生积极交流和尝试的欲望,于是,他们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 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现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语中它指的是二楼,而美语中则是指一楼;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节,节日期间人们会举办化妆晚会,小孩会提着南瓜灯笼游玩或拿着提篓去挨家挨户讨糖吃。在此我们可以介绍如果哪户人家不给小孩糖果吃,当地的小孩怎么想办法呢?让学生发挥想象,给我们一些他们的想法后,我再告诉他们当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绍万圣节的来历和南瓜灯的故事。了解这些节日知识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课文了。当学生了解了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机会实践,就会产生参与语言交际的强烈欲望。

2.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化

(1)发挥想象巧编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种用外语进行的有意义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环境。可以选取西方小孩的一个小故事,但是只告诉学生故事的开头,请几位小朋友为故事续写情节,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依据他的生活经验来续写,往往小朋友要根据上一个小朋友的情节往下发展,这对小朋友的逻辑思维有很好的锻炼。

在欣赏完小朋友们编的故事后,接着再向学生展示这篇小故事的原文,让我们观察西方的小学生是怎样看待问题的,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体验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2)英文经典动画影片赏析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效果不同凡响。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多通道输入。可以选取时下很流行的几部英文动画片,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对英语国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达进行指导。

(3)结合关注的热点、联系生活和热点话题开展主题活动

其实我们常常能遇上国际上的重要节日,如国际爱眼日(6月6日)、国际爱牙日(9月20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国际儿童图书日(4月2日)等等。以此为契机,举办—些主题活动,如,假设我们用简单的英文写一封E-一mall给美国的小朋友,介绍我们这边国际儿童图书日的活动,并告诉他(她)我最喜欢的图书的名字叫什么,我为什么喜欢它,并请美国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它。也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宣传海报和贴图。

3.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渗透文化

(1)设立文化墙

建立班级文化墙,通过这个小小的一面墙认识和传递世界文化知识,让学生直面文化,体验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感受文化的渗透给学习带来的愉悦。在班级的一面墙上,建立西方文化集锦,及时张贴结合教材关于文化知识的图片,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之余,通过阅读拓展文本知识与文化。在学习6AUnit7AtChristmas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文化墙,开设一系列与圣诞文化有关的集锦,①不同意味的圣诞节;②圣诞礼物放在袜子里——关于圣诞袜的传说;③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④圣诞美食——教你做香浓美味提子蛋糕;⑤圣诞祝福英语等等。

(2)建设文化角

这是个在黑板的某个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尽管他是个小小的角落,却也是输入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以“及时、直观、有趣”而让学生喜欢。“及时”是指教师和学生能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内容,学生面对的文化知识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直面”指的是它能时刻面向学生,随时都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每天一句英语谚语、励志语言或者英语绕口令等,那迎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自然而然就被学生捕捉到了。一种文化的氛围也就在课堂中渐渐弥漫。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实胜于雄辩),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劳而获),Wherethereisawill,theer 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 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绕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 is building a eb autiful building between two bigbrickblocks.(~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 by his parents and put htem in a big paperplate.③A bigblackebra satonabigblackbug.这样的文化角就像是一个个朋友在同学生进行文化的交流。这个小小的角落让人感觉到角落虽小,而意义极大。

4.比较文化差异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理解

小学英语教材涉及的几乎都是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考虑并不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似乎只是针对西方文化在中国开展文化意识教育还应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随着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我们在和国际接轨时,不要忘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人们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意识教育。

(1)节日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西方节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诞节,还有我们所了解的万圣节和复活节。其实西方还有许多节日如降灵节、耶稣受难日、耶稣升天节、忏悔节等我们不是很熟悉种景象。中国的“四时八节”与气候的变换联系在一起的,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

(2)姓名差异

中国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异,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0hnWilson约翰·维尔逊,维尔逊是姓,约翰是名。我们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军,李是姓,军是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中国人注重祖辈血统,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整体中去,作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个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强调个性,更为注重自己是个个体,所以以代表自己个体的名放在前面。

(3)礼仪文化差异

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了解到早期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是双手拱手作揖,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是握手和拥抱。曾经有西方人说道,“中国人真有意思,用自己的左手握自己的右手,而我们是用自己的左手握别人的右手”。其实这样的礼仪上的差异,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一直以来是礼仪之邦,讲究谦逊和内敛;而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是外向和直接。

第4篇: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进行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1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基本情况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存在语言知识教学多、文化知识教学少,对语言能力关注多、对实际交际能力关注少,课本知识教学多、课外知识延伸少等问题。很多课堂英语教学没有做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属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重视英语知识的教学,却往往忽视了语言技能的实际应用,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教学。造成这样的教学状况,不仅有外部的影响因素,也有一些内部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课时少,而实际教学内容又比较多,很多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科,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都不足一年半,部分专业甚至更少。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所以教师只能相对的专注于英语精读以及听力训练。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及时进行更新,也没有建立起实际教材知识联系文化语言的模式。此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不重视,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专注于专业课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为的只是毕业之后能有一个合适的工作,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英语学习。以上几方面影响因素,决定了我国高职院校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缺少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未来时间里,如何帮助高职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2高职院校进行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2.1英语跨文化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

我国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训练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以及语言知识的运用,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中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所以教师必须要进行文化导入,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多元化文化素养以及对文化的敏感性以及洞察力,这样才能在本质上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强英语知识的听说能力。

2.2高职院校跨文化教学是语言交际的客观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学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语言知识、语言文化以及语言交际,三者是有机结合的,不可分割。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语言知识教学以及语言文化教学的越深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会越强,就会越少犯文化知识的错误。所以笔者认为,文化差异所造成学生的交际障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没有掌握英语交际规则以及英语交际模式的基本知识。其次,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不会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实际交流沟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一般只停留在单词以及语法知识上面,对于各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历史以及生活习惯等缺少相应的了解,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各方面差异更是知之甚少。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难以正确地用英语进行交际。所以,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文化的输入,帮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以及面对不同的对象时,都能够使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如果教师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那么即使学生语法知识掌握的再全面,单词背得再多,专业技术知识再过硬,由于缺乏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那么在学生进行实际语言交流时,还是会出现沟通障碍以及文化失语现象。

3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原则3.1要遵循关联性原则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化教学内容要和实际所学内容相一致,在介绍或者讲解文化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围绕着教学内容来开展,要合理运用相关的跨文化语言材料,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文化渗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阔,所以教师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上文化知识的导入,要密切联系学生日常交际情况,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文化的动力。随着学生不断地学习和应用,学生的学习量将会越来越多,学习的效率也会有所提升,跨文化意识也会慢慢得到培养。

3.2要遵循引导促进原则

在高职院校英语学科教学中,文化教学不只是单独的教学活动,它是从属于语言教学的,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坚持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之中,使得文化教学起到改善和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文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因为,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太过于重视文化教学,那么就会削弱语言教学的地位。所以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正常学习。

3.3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开展文化教学的时候,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根据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以及领悟能力,来确定相应的文化教学内容,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吃力,或者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这需要教师认真对待,教师必须要联系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联系学生的知识兴趣点,才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在文化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侧重的介绍一些简单有趣的文化知识,比如说西方国家的日常行为模式以及西方的风俗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西方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慢慢开始对西方文化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知识给学生,比如说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变革以及宗教信仰等。

4高职院校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4.1重视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内容里面包含了很多话题,其中有很多的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主要涉及了西方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以及价值观念等多方面领域。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内容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还可以使用小组式讨论学习以及写作等方法来进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通过教师一系列的主动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文化敏感性,深刻感受到西方国家文化的内涵,促使学生的文化知识有效积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说笔者在讲到“Food”一课时,我先在课程导入部分以西方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为切入点,然后通过电脑幻灯片来展示西方国家的饮食特色,比如说pizza、hot dog、steak、hamburger等,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一下中国的传统特色饮食,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比如说jiaozi、 zongzi、mooncake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来总结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处,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知识。再比如在日常交际用语上面,也存在着很多的文化知识。比如说笔者在讲到“Greetings”一课时,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也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同学们,我们中国人见面的问候方式很有趣,通常都是:你吃了么?”但是英国人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通常会关心天气情况,这是因为英国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年均降雨量十分大,所以经常会下雨,所以英国人总是特别的关心天气情况,就好比我们中国人特别关心吃饭问题一样。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跨文化知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基础。

4.2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手段也不断多元化,不仅可以使用电视、视频录像以及幻灯片等教学方式,还可以选用放电影、听音乐等手段,来促使学生掌握西方国家英语文化知识。比如说笔者在讲到“Music”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我在电脑幻灯片上面展示了西方国家的音乐乐器图片,然后再配上相应的乐器音乐,还顺便介绍了一下一些乐器的著名演奏家等,通过实际图片以及实际声音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本质内涵,解决了书本上知识的单调和枯燥问题。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西方国家音乐文化,我还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看了电影“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是一个经典的音乐剧,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电影的故事背景,以及发生的时代。在电影播放的同时,对于电影中的一些西方文化知识进行了相应的讲解,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及时进行解释,对于影片中女主角所唱的英文歌曲进行相应的中文解释,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内容,然后在电影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影片的讨论分享,对于不懂的地方以及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讨论,再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实际课堂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了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跨文化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杨裕珍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章益静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现状和培养策略[J].新课程(初中版),2007(7)

第5篇: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为此,新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到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英语课程标准》中说到:“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文化成分是外语教育、外语学习的基本内容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得以保持下来,然而文化又制约着语言的形式,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正如B·W·Robinett在{TeachingEnglishtoSpeakersof0therLanguages》一书中写到的:“语言是社会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的这一关系,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各国智慧的结晶,语言凝聚着世代相传的社会风俗、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因此,讲授一种语言需要解析该语言所根植的民族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

二、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必备素养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如果我们的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出现语言用法的失误,他可能会被认为不礼貌或不友好。这种误解会给他的社会交际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用Howmuchmoneycanyoueanr am0nth?或Howoldareyou?来与外国友人交流,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问话者并无敌意,然而对西方人来说,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他的privacy(隐私)。又如:中国人素以谦逊为美德,在接受别人赞赏时一般都会“谦虚”地说“Youareove~raisingme”(过奖)或是用“Where?Where?”(哪里!哪里!)来以示礼貌,听者却不知所云。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大量接触并把其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充分发挥语言交际的功能,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

(一)结合牛津教材,把文化教育渗透在教学内容中

《牛津初中英语》各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教材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置于生动的课文内容之中,使枯燥的语言学习成为真实、有趣的实践活动。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套教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引入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这些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密切相关的文化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7AUnit4“Foodandlifestyle”一文是介绍健康饮食的,教师就可以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如介绍一下吃西餐时应注意的礼节以及使用刀叉的顺序,这可是大有学问的。一般中国人在正式的西餐厅里都会被那些品种繁多的刀刀叉叉搞得晕头转向。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视频材料进一步补充说明:在西方餐馆里,点菜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饮料、汤、色拉、主菜、甜点等。这些文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对语言内涵了解得更全面了。

(二)拓展牛津教材,把文化特征贯穿在各种组织活动中

学生学习外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因此,教师应多组织各种活动,使文化渗透的形式多种多样,提供他们开口表达的机会。活动形式可以是对话,游戏活动;也可以是剧目演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运用所学语言,这样的情景教学能使学生活化语言素材。比如:在教授9Aunit2“colours”一文时,首先,用dailytalk的形式,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所喜欢的颜色,并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知讲讲各种颜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含义。白色:在中国代表恐怖,不吉祥。但是,在西方却代表纯洁和优雅。因此,在西方婚宴上新娘往往是穿白色婚纱。红色:在中国代表吉祥和幸福,在节庆的时候,经常用到红色。但是,在西方却代表暴力和流血。而且,联系课文内容,我们知道不同颜色的服装或空间会影响人们的心情,课后,就可以让同学们排演情景剧,扮演一名色彩搭配师,给不同心情的同学提供不同颜色衣服搭配的建议;或者去应聘一份色彩空间的工作,给餐馆、医院、办公室等不同场所提供颜色使用的专业建议。

(三)联系牛津教材,把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第6篇: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翻译观;旅游资料;翻译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要求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其中旅游资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宣传手段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跨文化的沟通,不仅要考虑书面文字的材料的表达,更要考虑不同文化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文化上的差异,在旅游资料翻译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则是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之上,体现的应该是深刻的文化内涵。外国旅客来中国旅游,其目的是欣赏历史古迹,体验异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所以文化旅游翻译需要理性的态度,它是为了满足旅客了解中国文化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翻译。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仅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保证译者具有跨文化内核。作为旅游文化,不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对接,提升旅游的内在文化品味,传承历史文化。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的翻译中,译者要建立文化翻译观,既考虑语言又考虑文化,追求两种语言之间最贴切的对接,才能最大限度的传神达意。

一、文化翻译观

当代翻译界越来越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文化翻译观就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研究者不再将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机械转化,而是将其视为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化的不断变化,对接和交流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尼巴内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元语与异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在她们看来翻译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行为,它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当中,文本也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种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对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对接。具体看来,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语篇之上;(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交流行为;(三)翻译部应该局限于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中,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是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这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顺应了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

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

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他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常常表现在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中,更是无时无刻不表现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前来中国的旅客,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审美兴趣不同但他们都有一共同目的:欣赏中国的方方面面。当他们想对目的地有一个初步认识时,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旅游资料,因为旅游资料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要想把中文旅游资料里说表达的文化意蕴明明白白地告诉游客,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有必要找出旅游资料中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然后再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处理。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人文景观往往就是一个凝固的历史,反应着某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在一些旅游资料中往往会出现古代的年号、人名及历史典故。而这些,中国人自己尚不能完全掌握,而对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来说,无疑如读天书。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独有的建筑、独有的生产生活工具,独有的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尤其是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让人领略到人类文化的色彩斑斓,是现代旅游者审美探奇的重要内容。但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图腾、禁忌、表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容,有的则是一个民族敏感的话题。例如猫头鹰在中古被视为不吉利的动物,而在西方则是智慧的象征。在译解旅游英语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花很大的工夫介绍的有关民俗,最后却招致客人的不愉快。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民族习俗的差异。再者中原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华夏烹饪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外国人来中国游览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便是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翻译菜谱是如何进行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红烧狮子头”,曾听说一外国客人看了“braised head of lion”被吓的跑出了餐厅,说是再也不敢吃中餐了。他感叹中国人连狮子的脑袋都敢吃,而在他们的国家,被保护的野生动物是觉对不能上餐桌的。但事实上,“红烧狮子头”并不是把真的狮子头红烧了,只是中文名字取得气派。这时,在翻译菜名的时候就应注意外国人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菜的材料和做法来翻译。就拿这红烧“狮子头”来说,只不过是两个肉团,所以翻译为“meatball”就不会闹笑话了。

三、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然而恰恰是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因素给旅游英语带很大的困难,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旅游障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由于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给词汇翻译带来的困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现象,他们之间没有语意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而这些词汇往往被称作为“文化负载词”。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像“阴阳”“八卦”“五行”“气功”“太极拳”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像文秘站:“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等也没有相应的词来解释,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的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成“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但是如果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 有被传递过去。“元宵”也可以译为“a rice glue ball”or“sweet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for Lantern 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得背景知识,译文读者也体会不到元宵的象征意义。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些词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这些词汇不需要加注解释也能被理解和接受。另一种现象是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即使在英文中找到意义相同的词,其联想意义或隐含意义也不同。就拿植物的联想意义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德彰教授专门以调查表的形式,分别向中文和英文为母语的人发出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有些动物代表着类似的形象,如狐狸。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如龙。有的不同很微妙,如猪。柳树,红豆,梅,兰,竹,菊等植物联想意义也是“表同质异”。此外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确是两大片文化”

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单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特别频繁使用对仗这一修辞,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特别是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如天造地设,天涯海角,四通八达,德高望重等。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性思维,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的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汉英旅游文体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各有讲究,美学标准和文体风格也大相径庭。

四、克服翻译障碍的方法

在翻译景点时,除了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一些技巧,旅游资料除了本身的自然景观,还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时需要增添或删减原文内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名胜的具置等等,有助于外国游客的理解。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思维差异的状况,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对旅游资料进行改写,比如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而西方人是直线型思维,为了能让游客们跟好的接受翻译的信息,我们不妨按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改写旅游资料。当然译者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来把握翻译分寸,而不是随意的增减。

翻译人员应该熟知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别、在翻译的时候从读者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同的民族拥有其不同的文化根源。校对人员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校对水平。如果可能,政府应该给予各个景点更多的帮助。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机构或者聘用专门人员对各个景点的介绍进行翻译和校对工作。否则与其提供给外国游客提供错误百出的译文还不如不提供。总之旅游资料的翻译水平的提高还是依赖于我们的生活态度。

第7篇: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28-01

一、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内容

(一)引导学生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高中生学习英语文化也应去了解和体会中西方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价值观包括人生价值、宇宙价值、社会价值、人类价值以及语言的表达要领等等。不同的文化形成的价值体系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必然构成理解和交际的障碍。

(二)引导学生研究英语词汇和常用成语俗语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是文化承载量最大的部分,它最能直接反映该民族的物质环境、精神信仰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和说话人的情感。词汇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词语的指代范围、情感色彩、联想意义以及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成语俗语的使用。

(三)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言语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上,教师还应帮助学生了解日常谈话中中西文化的差异。实际上,言语交际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打招呼、称谓、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使用,还有如年龄和收入、个人隐私等话题的恰当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的正确使用,以及各种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只有当学生注意到了这些言语方面在与我国相应文化的异同时,他们才能在和外国人交际的时候得体的处理不同场合,进行有效交际。

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育导向是造成师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从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上,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高中教师理解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高中教育依旧是围绕着高考在进行,评价英语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此外,虽然文化意识被列入了英语课程总目标,但在考查中并没有得到较多的体现。相反,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仍是教学考查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现状导致教师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和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

(二)教材内容的编排也造成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实行新课改后,英语教材有了较大变化。内容上补充了很多形式各样的文化材料,同时也对文化意识设定了分级目标。但是教材在呈现英语国家、生活场景、著名人物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片面性,仍然没有全面地、系统地反应出我国和英语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真正差异。那么,依据这样的材料进行文化教学,是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

(三)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是造成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历史原因。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中国人谦虚、稳重和内敛的民族性格。那么在跨文化交往中,中国人会习惯的按照自己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来进行思维和判断。

三、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借助教材内容,融合语言技能训练渗透英语文化。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材扮演着主要角色。正如前文我们所指出的:“学生的学习活动至少有75%的课堂时间是花在教科书上”。此外,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过程亦是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培养且提高高中生文化意识的关键在于英语教师应利用好现有教材,借助教材内容不失时机的在各项技能训练上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比如在词汇教学上教师不能忽视向学生传授学生在字典中不能查到的词汇隐性的文化信息。以单词drugstore为例,它和汉语中的“药店”并不完全相同。在美语中,drugstore除了卖药之外,还可以兼售化妆品、胶卷、报纸、简易食品饮料等。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汉语和英语词汇在承载文化信息范围的不同。

(二)结合各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进行英语文化教学。不仅要让师生利用好课本,各学校也要根据自身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使课堂上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更有系统性,使学生更有学习英语文化的氛围。开发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积累,收集相关文化信息,并结合学情进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各学科高一高二年级均开设不同专题。比如2009届学生在高一时选修了如下课程:美国乡村音乐、广告英语、走进欧洲、英文经典电影赏析等。我教授“走进欧洲”这一课程,每两堂课我会向学生介绍不同的专题,如,英国掠影、意大利文化、走进法国等等,由于题目大,涉猎到各领域,包含的国家多。每次备课我都必须细致深入,所用时间往往是课堂教学的3倍多,但这种利用校本课程进行文化教学的效果颇佳,学生好奇心浓,气氛活跃,课堂关于文化的笔记知识整齐系统,学生对这种课程评价高,反响良好。

(三)利用好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文化知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也是他们文化知识获得的重要手段。高中阶段学校都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个课程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师生共同构建课程内容。因此,这种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尤为合适。比如,在英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始,班级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有关文化的话题,比如,希腊神话与习语、欧美“吉祥数”初探、欧美禁忌习俗、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等。各组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刊、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对比等,直到最后写出小论文或以课件方式进行展示总结。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清源,李晓慧:“跨文化视野下英汉称谓用语之差异比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3).

第8篇: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初中英语 文化教学 文化意识 教材资源 课程资源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初中英语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外,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我们所提倡的“用教材教”,就是按照《英语课程标准》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文化意识。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Thomas(1983)提醒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运用不当或对文化习俗的无知往往会造成社会用语失误和交际障碍。中国人在回绝他人的请求时会说“我会考虑的”或者“也许你是对的”,但很少直接说“不”,因为它涉及保全对方脸面的问题。但这样会令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大惑不解,因为他们找不出哪个词是表示回绝的。因此在英语学习或教学中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培养其文化意识。

(一)解决对文化的态度问题。

由于我们学的是一门外语.所以了解外国文化有助于外语学习。美国社会学家G.R.Tucher和W.E.Lambert对于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习者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在语言学习时帮助他们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因此,教学行为要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正视中外文化差异。

文化,简单地说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生话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也就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对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学习,就得重视语肓的文化差异性。如“Colors”单元,教材出示了“white,black,green,red,pink,brown,grey”等常用颜色单词,老师可以通过这些颜色单词向学生渗透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tlwhite在西方国家是“圣洁、高贵”的象征,而在中国则意味着“疾病、死亡”;不少颜色单词同时还是人的姓氏,像White(怀特),Black(布莱克),Brown(布朗),Green(格林)等。此外,颜色单词还可组成一些有趣的习语,~tHblacktea(红茶),brownsugar(糖),redtiger(美洲虎),yellowdog(卑鄙小人)等。

(三)实施语言和文化同步学习。

为了培养交际能力,文化和语言的学习要同步进行.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节日来历、风俗都应在适当的地方给学生讲。例如九年级第12单元,讲了许多国家的风俗习惯,这不仅是学英语的需要.还是了解各国风俗文化的需要。特别是Selfcheck的第二部分,如果不对学生讲西方人用餐时一系列餐具和食品的摆放顺序以及用餐方法,学生对于像“Ihadnotjustonesettouse。buttwoorthreeofeach.”“WasIsupposedtostartattheoutsideandWOrkinortheinsideandworkOUt?”的句子理解起来就困难

二、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加强对文化的教学

(一)在任务活动中开展文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法是在“教教材”。教材上没有出现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涉及。而《新目标英语》所设计的任务,注重真实的语言环境,关注跨文化意识。如八年级上册Unit7整个单元介绍的都是西餐的制作过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根本没吃过西餐。在教学本单元之前,首先要引入的是跨文化意识。老师可以设计以下课前任务,并要求在课堂上讨论:(1)假如你吃过西餐.你知道西餐的制作过程吗?你知道西餐的饮食礼仪吗?假如你没吃过西餐,希望查询一些资料或向他人请教。

(2)Unit7中将出现哪些西餐的制作过程?(3)你能根据教材中的说明制作你喜欢吃的西餐吗?(4)你会煮菜吗?假如会,请用英语描述一道你的拿手菜。通过课前任务和课堂讨论,学生了解的不只是本单元中出现的西餐.而是整个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跨文化意识把学生带人真实的语言环境。传统的教学法一般先呈现语言知识。本单元出现了一大串表达制作食品的词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法,不但要花费很多的学习时间,而且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而《新目标英语》注重创设真实的语言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搅拌器、水果、调味晶、牛奶、酸奶、面包等真实的食品和制作工具一起带入课堂,跟学生一起制作香蕉思慕司、水果色拉和三明治.并跟他们一起品尝这些食品的味道。学生在制作这些食品的过程中不只是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些生词.而且学会了西餐制作的表达法,更主要的是学会了西餐的制作过程,真正体会到了浓厚的西方文化,这是以往所有传统教材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二)利用文化,开设跨文化英语专题教学的任务,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英语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设计富有趣味性的跨文化的英语专题学习必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GoforIt”每册书的文化阅读课就为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知道“节日”二字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也最容易引起共鸣。西方的节日很多,且多与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因而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列表进行了东西方节日的比较.这些资料主要通过上网查询以及“GoofrIt”Book2“Culture”Unit2“Festivals”中了解一些。

另外结合相应的节日,用图片、歌曲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西方人、东方人在节日期间的一些风俗习惯。如讲万圣节当天的情况我从网上查找出的一些照片,向学生介绍与节日有关的活动.即TreatorTrick和人们在晚上化装成鬼怪巡游:圣诞节当天播放圣诞歌曲,扮演圣诞老人送礼物给学生,介绍圣诞节的由来以及各种庆祝节日的方式。

三、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加深对文化的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因此,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核心.教材潜在的文化内涵资源是新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切不可照本宣科。例如Unit9“WhenWasHeBorn?”一课的人文主题“Youarenevertooyoung tostartdoing things”.涉及的具体人物有DengYaping,MichaelJordan,Martina Hingis,DavidBeckham,TigerWoods.Ronaldo,LiuXuan等体育明星和ShirleyTemple,WofgangAmadcnsMozart,MeiLanfang等艺术名人,这两类人是大多数学生追捧的对象,但我以为,虽然人物信息含量大.但从文化学习的角度看,人物的代表性还不够,文化教学空间是有其局限性的。

1.人物介绍面窄。课文只介绍了体育、艺术两类人,侧重点在娱乐圈,课文对于著名的科学家如Einstcin,Cnfic.Edison以及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只字不提,显然缺少了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在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对科技人才特别是科学巨匠求之若渴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充分利用语言文化教程这个渠道介绍科学名人、文化名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文化精神、奉献精神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拓展介绍面。

2.本课的文化主题思想需要拓展。课文围绕主题“You are nevertooyoungtostartdoingthings”介绍了几位名人.如:TigerWoods十个月大打高尔夫球,Ronaldo17岁进入国家队,ⅡuXuanl7岁参加世界赛.夺取金牌。对于初中生来讲,年龄都在14—16岁上下.可以说已经不在“tooyoung”的范围之类了,所以.我在教学中辅助以另一主题“Youarenevertoooldtostartdoingthings”,丰富了文化教学,帮助学生克服了老大无所作为和积重难返的错误认识。

英国语言学家H.G.Widdowson所说:“教师只有协调好日常教学活动(tomediatethrougheverydaypedagogicactivity),才能使教和学的双方同时取得可观的实际效果。”因此,我这样设计这篇课文的文化教学方案:

首先,让学生们课前准备自己知道或想知道的一些名人的情祝(年龄、事业起点时间、人生格言、奋斗史),用表格列出来。

其次,以采访的形式利用以下问题相互了解有关信息:Isthepersonamanorawoman?Whatiswas)he(she)?Whenwashe(she)bonr?Howoldwashe(she)?Whendidhe(she)start…?

其实,生活并非都是在别处,在我们身边,也是有很好的人物个案。我建议学生找学校的一些优秀教师尤其是老教师进行采访。果然,在采访中,他们不但了解到老师的事迹、事业起点时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老教师身上感受到一种人生态度。我认为这是文化最细微的表现。有个学生说:“Heisanoldman,buthebecamemyidolafterourtalking.Hesaidlifejustlikeariverinhiseyes,andhewasaifshingman。hisiobwasifsh.ing.Sowewerehisifsh,buthewon’tkillUS,becauseheiustwant—edtolivewithUSinaesthetics.SoIthinkIam alsoaifshingman.andmyjobisreading,Ia]sowanttostaywiththeminaeshtetics。

第9篇: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是英语教学要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更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步骤。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致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课外无意识阅读和课内有效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化为对英文素材的一种兴趣阅读,在阅读中培养英语语言习惯,掌握阅读技巧,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正如哥德曼(K.S.Goodman)所说:“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又相互有区别的信息,即形符、句法和语义的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形式。”阅读不仅是吸收和理解书面信息的必要途径,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体验一门语言文化精髓的金钥匙。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必须重视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积极着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当今高中生英语阅读现状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材料往往局限于课本和一些与考试相关的阅读理解材料,这无疑造成学生的阅读范围局限,学生视野狭小,思维逐渐僵化。由于文化差异及考试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高中学生对英语阅读通常有误解:即认为阅读课文仅仅是为了学习英语基础知识,而课外的短文阅读只不过为了提高解题能力,这不仅仅使得学生在阅读前无形中添加了心理压力,使得英语阅读变得枯燥乏味,而且在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也会停留在表面,过多地重视语言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理解,因而缺乏了自主阅读吸取信息的主动性,更谈不上欣赏。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毫无兴趣,阅读理解将很难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和感受阅读英语文章的乐趣,同时让学生拥有很强的吸取信息的愿望和信心,阅读理解才能很好地进行,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二、多角度多方位入手,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渗透英语文化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英语阅读是读者利用自己的语言背景知识,对英语材料所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有很多,如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认知技巧、个人理解模式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其中,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而语言和文化通常是不可分割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达习惯上,更体现在思想理念、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把握有关阅读材料的思想内涵的难度。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西方文化,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得体使用语言,在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中激发自己阅读的兴趣。例如,1.对待关怀的态度上,汉文化中主张“群体”,而英语文化中强调“个体”,因此,中国人推崇关心集体,关心他人,而英美人强调自立、自我承担责任,过多地给予劝告或建议会令许多外国人感到不快。坐公交车时中国人往往会说Mrs Smith, why are you standing there? You are so old.Take my seat please。这样则会引起英美客人的不快,他们会说No.I don’ t think I am that old.I’m strong enough.2.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以跨文化研究为主题,适当地介绍英美文化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小课题,如“美国的饮食文化”、“英国的婚俗”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电影和视频等方式进行了解和分析,并最终写出report进行交流。3.利用西方的一些重要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举行英语晚会,举办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文化演讲、小品表演等,使学生了解西方习俗文化。

(二)拓展英语阅读空间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现行英语教材选材新颖,题材丰富,知识面甚广。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这些文章都是采用精读方式。精读是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仅仅精读课文达不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语言学习,大部分学生在课后会乐于翻阅一些汉语言读物,而对于英语读物,如非老师要求,通常不会出现在学生课堂之外。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无可厚非,但其中最重要之一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从小就养成了对汉语言文字的阅读习惯。如果学生也能将英语阅读变成一种习惯,那么,阅读英文读物将会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学习任务。

作为英语老师,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培养英语阅读的兴趣。通过课外广泛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增加知识面,拓宽视野,提高人文素养,无形中还能培养英语语感。在初始阶段,可为学生选择一些难度适中,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时新性的文章作为课后阅读泛读材料,不预留题目,不预设压力,让学生真正体会阅读英语美文的乐趣,培养课后自主阅读的习惯,体验英语语言文字的魅力,逐步培养出阅读英文读物的兴趣。稍有成效后,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材料阅读。例如,1.在班级中设立英语角,放置各种设施的标志牌,同时使用中英两种文字;班级墙报里开辟“英语专栏”,提供适合本班学生的英文报刊杂志。2.订阅一些英文报刊杂志、购买名著简写本(书虫系列),成立班内小图书馆,每人贡献一本进行共享,让学生有空即可翻阅;有条件的同学也可网上阅读(如:英文阅读网enread.com),随时鉴赏英语美文、阅读英语故事、分享英语笑话、了解英语科普、共同朗诵名人名校励志演讲等。经过一阶段后,可让学生阅读后摘抄好句并进行仿写,如学生读了Voltaire的名句“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写出了“I am not sure of my success in the near future, but I will struggle to the death what I have faith in and what I am pursuing” ;其次,让学生写book report或读后感。不同的的阶段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任务设置,让学生梯级地得到训练,有所提升。

(三)激发学生主体思维,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课后的阅读习惯,使英语阅读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还要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即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英语阅读技能不仅是最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阅读技能不是一教就会的,阅读技能的培养也不能简单地依靠量的积累,而是在阅读、理解和积极体验中得到提高的。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而英语教师则是激发学生主体思维的指导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技能和策略的指导,引导其将这种技能和策略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明了阅读的目的是要获取书面信息,因而阅读时不能看到生词就查字典,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素材的阅读,抓住大意,再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例如,读到这样的句子:What if your child has trouble making friends? This can cause enormous anxiety. Maybe your child seems upset by a constant lack of friends… 学生对于enormous不理解,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学会从上下文的信息“seems upset”进行猜义,为降低难度可设置成选择:A. a great deal of B. a small amount of。这时学生就不难理解其意思,也明白不是生词就非得靠字典。

其次,课堂上阅读的方式要多样化,如个人默读、分小组轮流阅读、集体朗读;对于课文及课堂上需要集体阅读的材料,英语教师应针对阅读材料的题材和体裁,以及语篇行文的风格,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更高的语言层次上,学会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快速、准确地猎取文章信息。例如,教模块一Unit 2的project “Growing pains”时,引导学生速读篇章、学会浏览后, 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主旨与细节后,总结出:

Part1:(p1—p2)Many teenagers feel lonely and are going through many changes, which are a part of adolescence..

Part2:(p3—p5)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happen inside teenagers. They become confused and want to know how to fit in the society.

Part3:(p6)Growing pains does not last long.

大家达成共识,虽然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有烦恼甚至痛苦,但最终We will become healthy adults.

再次,引领学生加深和拓宽对阅读素材人物刻画、主题表现的领悟,深刻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激发他们去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输入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有效阅读的良好习惯。

总之,英语阅读习惯的培养和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英语老师,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和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喜欢阅读英文读物,从而自发主动地去找英文素材阅读;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自主性阅读的良好习惯,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英语课本转为对英文素材的一种兴趣阅读,感受英语阅读带来的乐趣,进而在日常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英语语言习惯,掌握阅读技巧,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M]. Journal of Reading, 1976.

[2]Anderson RC. Frame Works for Comprehending Discourse [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7,14: 369.

[3]Sack, A and Yourman,J.100 Passages to Develop Reading Comprehension[J].College Skill s Center Baltimore, Maryland,1983:30,55,28

[4]廖道胜.中国学生英语阅读中的文化障碍[M].外语教学, 2001,(4):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