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研究性学习;交往;知行合一行合一一直是品德课程的难题。为此,我们尝试在课后延伸活动中,开展“以交往类的品德题材为研究范围”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调查实践,以学写小论文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交往品质和道德感知力,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实现知行合一。
一.聚焦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因此,确定符合学情、科学合理的主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近两年,我们以三至五年级品德“交往”类题材(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为重点,梳理出适合进行实践研究的题材供学生自主选择,力求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研究成为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具体安排见下表:
作为小学生,学会与同学、家长、社会邻里相处,就是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中逐步实现社会性发展。
二.确定分层目标
不同年级的学生研究能力是不同的,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对学生研究和撰写小论文的能力作了分层要求。
三年级:会观察身边的现象;敢于参与采访;能用图或文字简单记录观察、采访内容;尝试写简单的小论文。
四年级:能根据目标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会记录、统计各类数据;会收集资料,整理材料;能得出研究观点、结论,写成简单的小论文。
五年级:能根据目标制定比较周密的研究计划;能运用多种形式收集素材;会比较不同观点;会统计并分析生成的数据;能将材料进行整合,提出观点,形成结论;发表倡议;撰写小论文。
三.指导研究方法
研究性学习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要注意教师的恰当指导,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我们引导学生针对社会生活的某种现象或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法收集、整理、分析问题,建立新的道德认知;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撰写小论文。在操作中,我们细化指导,让学生真正学会研究性学习。以《诚信作业,你做到了吗?》为例:
1.如何提出生活问题?
问题来自于生活。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孩子学会观察社会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观察习惯;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发孩子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寻求答案的兴趣。
在《诚信作业,你做到了吗?》调查研究中,学生捕捉到这样的画面:随着下课铃声敲响,我一边做作业,一边哼着歌。这时,同桌对我说:“哎,第四大题的应用题怎么做?给我抄抄,给你五角怎样?”我一口拒绝了。但是,前排一个女生转过来说:“哎,我给你抄,你给我五角怎样。”说着,她把作业递给了同桌。同桌悠闲地抄着,还瞟了我一眼,好像在说:“切,你这小子不讲义气,给你钱还不给抄,傻冒一个。”其实,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抄袭之风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而且大有盛行之势。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尝试用实践填平其对现实生活的疑问与答案之间的鸿沟。如何解决问题呢?这就涉及采访安排、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提出对策等实践技巧的培养。
2.如何采访研究对象?
对于初学者,什么是采访,如何采访,都是未知数。于是,我们先通过课堂交流,与孩子们一起总结采访小秘诀:确定采访时间、对象;分工合作;礼貌采访;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再者是采访问题的设计:你想知道什么?你就设计什么问题,再把问题进行比较,看看有无重复?问题贵精不贵多。于是,学生制定了以下采访计划。
采访对象:小红妈妈、李老师、朱老师
分工:博天(提问、整理)
施乐(记录)
小尚(拍照)
采访时间:周五中午12:30采访李老师,12:50分采访朱老师,周六上午9:00采访小红妈妈。
主要问题:你对小学生抄袭他人作业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小红妈妈:
李老师:
朱老师:
3.如何设计调查问卷?
问题调查是以书面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我们可指导孩子将调查问题编制成表格,以邮寄、当面作答、访问等形式,让被调查者填写答案,以了解被调查对象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活动中学生设计了如下问卷:
调查表(一)
温情提示:此调查表为不记名调查,希望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真实心声。
4.如何分析调查结果?
对于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是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写作小论文的重要内容。在关于诚信作业的调查研究中,孩子们以本班63位同学为调查对象,收回调查表63份,结果统计如下:
分析结果后,孩子们得出结论:有过抄他人作业经历的同学约占全班人数五分之一左右,而面对他人抄作业的行为,约二分之一的同学是漠不关心的。而抄作业的原因主要有:虚荣心理诱使;学习兴趣缺乏;学习上存在侥幸心理;家庭因素误导;对抄袭作业的危害认识不足。
5.如何提出解决对策?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解决对策,并在实践中“激活”这些对策。针对本次调查结果,孩子们提出了如下反抄袭策略:
[通过班会,认识危害]我们可以通过班主任的帮助,在班里组织一次《作业,我该如何对待你》主题班会。让每一个同学充分认识到抄袭他人作业是害人害已的错误行为。
[通过积分,走向成功]为了激励同学们做诚信作业的好学生,我们制定了如下积分细则(略),根据积分情况设立每月一奖活动。同时,所得积分与期末评优直接挂钩。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生活化;实践活动
下面,本文就从以下两点,对本论文课题进行说明和论述。
一、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
当前很多品德与社会教师,常常使课堂教学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导致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失去了学习热情和兴趣。所以,身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我们,应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从而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各种规则与安全》这节内容时,上课开始后,我就要求班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不遵守规则造成的后果,然后,发放安全卡片,让学生把学校在各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写下来,让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再全班指名进行反馈。而后,在学生谈论较为激烈的时候,顺利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这样,我通过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中。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生活实践体验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一味给学生讲述理论知识点,会令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我们还应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依靠自身能力,对品德与社会知识进行学习、探索,如此,既能加深他们的生活实践体验,又能锻炼他们的学习与探索能力。
小学思品教学教育工作总结篇四根据市教研室的工作安排,这学期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和任务,现在总结如下:
一、故事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开学初,我们学区根据教研室的安排,收集和整理第八册品社的故事资源,各个学校分别接受了这个任务,认真收集了第八册每一课中跟课文有关的故事,经过精心选择与筛选,与各位老师共享故事资源,丰富了课外的故事链接,使品德老师可以拿来就用,非常方便。
二、学科指导小组菜单式服务
三月份,根据市教研室的安排,学科指导小组的成员进行城乡联手,组织携手农村大课堂活动如火如荼地举行,作为上虞中学学区,在全市起着骨干带头的作用,作为学科指导小组的一员,每位成员都进行了精彩的课堂展示和学科报告,如师范附小的马晓颖,实验小学的汤金华,百官小学的李可苹、吕凌燕,文澜小学的江海囡、丁淑珍等等,这样的菜单式服务,引领了农村品德课堂,为农村小学送去了一缕春风。
三、各校品德教研活动新颖有效
教研活动是各校活动的基点,每个学校都很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比如3月24日,百官小学的“百小讲坛”拉开了品德教研组工作的序幕,她们在阶梯教室开展了品德课的名师讲坛活动,下属小学、第三届师徒结对的徒弟和苍南县领雁工程的老师和百官小学的老师们一起参加了百小讲坛活动,教研室傅老师评价说:“百小讲坛,打开的坛坛都是好酒。”在这次活动中,吕凌燕老师的课堂展示《塑料和我们的生活》精彩纷呈,李可苹老师点评《合作探究感悟》客观灵动,经校长的主题报告《追求理想中的品德课堂》受益匪浅,这次教研活动可以说是百小品德教研组的一次精彩的展示,是百小品德教研组智慧的结晶。
阳光学校教师在本学期里除了坚持理论学习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扎扎实实的探索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实效性”这一中心课题。她们还认真研究课程大目标、结合本册的单元目标以及学情精心设计每一次的活动目的,并在活动的过程设计中逐步分解目标,坚持从细节入手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让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滨江小学开出了三节品德教研课,街道级教研活动分别是陈林君老师的《争做清洁小卫士》和叶丹丹老师的《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好习惯》,校级教研活动是范宇芳老师的《五十六个民族》。参与上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数次试教,改进教案,课后收获颇多,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发展的平台。
四、课题引航——成就和谐、合作的教研团队。
学区内的教师都很重视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成就和谐、合作的教研团队。鹤琴小学针对品德教学说教为主,学生缺乏参与和体验的问题,提出了《品德教学树课模式的实践探索》的课题。主张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夯实“树课”之根,于大自然大社会中,建构“树课”之干,于生命的活力中,绽放“树课”之花,于幸福的课堂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体参与、全心参与、全情参与。本学期着重进行树课模式博客的充实。
华维文澜小学的教师根据品社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提出了以“让故事成为品德教学的好朋友”的课题研究。这则课题方案成为了绍兴市普通中小学2015年教改项目第一批立项项目之一。自从故事教学的课题方案理想以后,教研组马上以该项目研究实施为中心,推出了一系列的项目研究教研活动。
百官小学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结合《德育与心育课题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在德育课堂中融入心育教育,使德育课堂更加人文化,多元化,希望德育课堂和心育课堂能够齐头并进
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希望我们在新的学期里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又到写总结的时候了,才觉得匆匆间时间又晃过去了,回首这个学期,我们学区的品德教研活动,主要是借市教研室组织活动来展开的。
一、以联谊为契机,发展品德队伍
从自己开始当这个学区组长以来,一直有个心愿,能在学区里组建起一支属于品德学科的教学队伍,也一直在作主要的努力。可往往努力去发现了,可下个学期人事调动就又不见了,队伍总是不稳定,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这个学期在市教研室的关心照顾下,我们学区引来了两次学科指导小组的联谊活动:在章镇镇小迎来了傅老师精彩的讲座,为章镇的品德教学点一盏明灯,省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实验小学的汤金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艺术,让大家一睹了高手风范;在汤浦镇小华维文澜的江海囡老师以她的沉稳和大气又给大家展示了别样的风采。通过这次活动,让很多老师眼前一亮,得到或多或少的启示。在这两次活动中,才出现了很多新的面孔,每个乡镇都有那么一些喜欢品德老师,看见了品德学科的新的面孔,那是一种新的希望。相信只要的教研氛围可以让我们章镇品德这块贫瘠的土地有新的气象,新的发展。
二、以活动为台阶,促进个人发展
推出新人是一支可持续发展的队伍必不可少的一步,章镇学区特别重视这一点,凭借着与学科指导小组的亲密接触的良机,我们学区又推出了两个新人。朱婷婷老师以她日趋成熟的教学状态展示了——《我们是集体的一员》,图片中故事是“绿色”的,足见匠心独具;韩世玉老师虽然品德学科才起步,但是她的认真和课堂呈现的那种自若也值得一提。本人也参与了这次指导小组的活动,分别执教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以故事为载体,提高课题效率
故事是本学期我们学区的一个重头戏,从收集、整理,到使用都让一线老师有不同的感悟。故事联系习惯,故事联系课堂,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别人的故事。在品德学科相对薄弱的课堂里,我们主张添加合适的故事,让课堂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09年上半年又在我们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匆匆走过了。回首这个学期品德教研组的工作,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根据开学初制定的教研组工作计划,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一学期来有让人会心微笑的成绩,但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品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1、我们思品教研组非常重视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
我们具有良好的业务学习气氛,一学期来,我们利用教研时间,组织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分析并领会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材料的精神,统一认识,从教学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组内老师还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并认真领会和贯彻其精神,自觉加强业务学习,通过上网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交流教改动态、教学经验等信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2、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提高。
一学期来,组内教师积极完成进修和培训任务,不断补充新知识。并积极参加市级公开课的听课活动,学区内几所学校进行交流,积极听课、评课,学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通过观摩,听课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3、积极组织参加市、学区级公开课教学,组内教师认真参与听课、评课,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本学区,永和镇小的罗彩芳老师就为我们执教了市级公开课《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二、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有明确的教学计划。
为使各项教学活动有目的、按步骤地进行,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到计划在先,活动在后。本学期开学初,教师均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然后再由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计划的实施,不让计划留于形式。
2、教学工作继续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师们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本学期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地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的多数成员虽然都是担任了语文教学、数学教学,有的还兼班主任工作,但依然能在品德的教学中开创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有了一定的收获。4月3日,上虞市品德学科菜单式服务行动在丰惠学区永和镇小如期开展。学区各乡镇品德学科教研组长和品德骨干教师齐聚在永和镇小,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中,百官小学的吕凌燕老师和永和镇小的罗彩芳老师分别为我们执教了四下《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和五下《日新月异的交通》,百官小学科李可萍老师和教研室傅老师还为我们做了精彩讲座。在活动结束时,还有我学区的好多青年教师纷纷表示如有机会,将会积极参加这么有意义的教研活动。在参加09年的学科论文评比中,我教研组成员多人获市一、二、三等奖,如下管镇小的任芳芳老师所撰写的品德论文《孩子,让我们用真心交流——品德教学呼唤真诚的课堂对话》获市一等奖。
三、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不少的问题:
①教材方面。某些教学活动内容较多,对刚接触品德教学的教师难以正确把握,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处理,而学生就会因教师的理解水平、处理方式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②在教研活动方面。由于个别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未完全转变,对于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德育课程的教学就有所懈怠,对学生的思品知识与言行的统一也有所脱节,与家长、任课教师、班主任的沟通也不够,学生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小越中学学区品德教研组老师们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教育教学生动的乐章。一曲曲悠扬的旋律从心底溢出……
一、团结协作,练队伍
我们小越学区品德教研组全体组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每次活动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我们的教研活动从书本上某一副图的的分析到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的把握,从教学方法的应用到学生学法的研讨,点点滴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倾注着教师们的真知灼见,发挥着集体的力量,体现着团队的精神。我们组开设的教研课、调研课等,每一堂课都集中大家的智慧,从选题开始,一起备课、一起研讨。因为组员们都不是同一所学校的老师,聚集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所以为了能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钻研,我们学区品德教研组建立起了一个qq群。让每位教研组成员都把自己备好的课、想提的建议统一放在了qq群共享上,同时大家一起来群聊,各自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每一位成员都参与进来了,讨论之后,执教老师进行试教,再修改,再试教……让每一位成员都来重视我们的学科,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是品德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方法。
二、钻研教学,促教研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教研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中国德育》、《小学德育》等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播放有关的名优教师优秀课例视频,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习、扩展的学习空间;在本学期中,禹峰小学的郭芳老师在市级调研活动中执教的《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一课,两位老师参加了上虞市品德学科菜单式服务行动活动(均承担了上课任务),都得到了市教研员及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前认真地查阅读资料,共同商讨、集体备课,在品德教研组这个“练技场”上学习、研讨、跌滚摔打,洒下我们的汗水,流下我们的心血,只为了共同的目标“建设我们的品牌课堂”。
三、课题领先,显特色
一位专家曾讲过“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是在于思想的彻底改变,只有将思想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在实处”!是啊,思想的不到位课程改革的实践则为夸夸其谈、蜻蜓点水,仅在于局面的方位上进行着。因此本学期我们继续鼓励老师们采取“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的方法,不断促进对课程改革实质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利用好学校的网络资源,经常上网浏览、查阅相关的材料,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当然最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是从自身的实际问题出发,针对这点再结合我组思品老师的实际情况,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以改进教学提升教师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任务目标,根据品社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我们提出了以《叙事德育运用于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小学品德教学质量监测实践与研究》、《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活动》的课题,在10年度市级及以上立项。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组的品德老师通过不断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谢林燕老师的《落花有情马蹄留香》和邵璐老师的《莫让“情境图”留在暗房》两篇论文获市一等奖;徐益锋老师的《让教材中的活性因子充分激活》和张瑾老师的《被品德课遗忘的角落》两篇论文获上虞市二等奖;其中三篇已送绍兴市参评。谢林燕老师被评为上虞市第九届教坛新秀。并组织开展了一次菜单式服务行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沐浴着春风,和着时代的节拍,在市教研员和学校领导多方面的关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构建一道品德教育教学的亮丽风景线。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学区品德与社会(生活)教研组结合课例开展校本教研研究,立足课堂,以品德实验教师为基本研究主体,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学研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教师团结协作、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就一学期来我们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1、认真制订教学计划
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教师坚持学校有关教育教学计划,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地在教导处的领导下完成各项任务。开学初,大家就一起根据本学期的各项要求认真制订了教学计划。以使每位老师在开展教学时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而不至于开“无轨电车”。
2、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继续加强健全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由于有几位老师今年刚接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为了更快地使大家了解《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性质与特点,更顺利地投入到品德的教学中去,本学期我们全组教师继续以学习新课标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们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教学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已经接触过品德课程的老师,在交流活动中,能以自己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与大家一起交流,避免大家多走一些弯路。
3、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本学期我们仍旧采用了集体备课的方式,集合大家的智慧,力求备出优质的教案,备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重视教学过程的复备与反思,每节课后教师都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由于我们几位品德任课老师的办公室比较近,所以,我们可以及时交流在上课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做法;碰到了困难,大家也能及时地进行交流,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
4、走出去请进来,以课例为载体,提高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
本学期刚开学,就组织老师去夏丏尊小学,聆听了四位教师的精彩课堂,并学习了傅老师的讲话。同时,在4月28日在三汇小学成功承办了教研室开展以“绿色故事快乐课堂”为主题的小学品德学科指导组菜单式服务活动。活动中三汇小学孙艺老师执教二下《美丽的家园》;沥海小学应晓玲老师执教二下《动物、植物和我们》;金近小学邵瑞老师执教三下《快乐的秘诀》;师范附小马晓颖老师执教四下《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教研室傅智红老师主讲《网络研训:农村品德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使每位参与活动的教师,都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提高。
关键词:品德课;新课标;高效课堂;知行统一
总书记指出: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有识之士常说“文化素质不高是次品,思想品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可见思想品德素质在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性,而小学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地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载体,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小学品德教师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任重道远。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通过品德课的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是我们每一位小学品德教师重点关注与研究的课题。上好品德课,涉及诸多方面,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感受,与各位老师共勉。
一、目前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的现状
1.品德课在人们心目中仍是“副课”,其地位亟须提高
我们都知道,前几年各个学校根据课改要求都开设了品德课,但兼职教师和“剩闲老师”执教的多,很多老师一直奋斗在迷茫的教学环境中,缺少专业引领,缺少教育科研指导,缺少同行间的交流与学习。但是,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品德学科也受到更多的关注。小学品德老师不仅能像语文、数学老师一样听到优质课,而且也有机会参与一些论文、优质课的评选活动……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都为我们每一位小学品德老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小学品德这门学科在课改春风的吹拂下,焕发了活力。
但令人不容乐观的是,当前还有一部分学校、家长和学生仍然把小学品德课看做是“副课”,未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可能在品德课上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课堂外,学生我行我素,坏行为、坏习惯时有发生,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如何上好小学品德课,真正充分发挥小学品德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2.教师对品德课的认识仍需提高
有些品德老师认为自己所教的学科无足轻重,常常是上课铃响之际,匆匆来到教室,翻开精美的品德课本,往往只是看看插图,讲讲故事,匆忙开场,草率收场。其实,现在的品德教材,不论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不仅融入了品德课中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教育,也融入了社会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的教育,教学内容涉及很多知识领域,如政治、法律、哲学、伦理等等。因此它对品德教师的文化修养有着特殊的要求:既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要有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所以,我们每一位小学品德老师都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只有我们的品德课上好了,学生才会终身受益,社会长久受益。
3.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薄弱,应进一步加强
由于农村小学师资少、条件差,教师工作任务重,制约着品德课的正常教学,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育人的现象。为了保证学校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畅通无阻,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学校要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优化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挥品德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提高品德教学质量。
二、研究新课标,用好新教材
1.充分理解新课标要求,精心备课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促使我们在平时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寒暑假及平时备课期间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在把握好课标大方向的同时正确理解教学目标,并按课文内容找出所教的教学重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总之,在备课时,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课标,手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
在备课中,许多老师可能从网上或书本上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当然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做到活学活用,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选择好教学事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事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出发,寓情于理,把道理深入浅出、全面透彻地教给学生。如:我在上《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祝你平安》一课时,就列举了发生在班里的一个真实事例:当时,正在上语文课。突然,一位学生因病晕倒,语文老师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抢救了他。通过学生对这件事的回忆和描述,引导学生说出“急救电话120”的正确使用方法,从而掌握最基本的紧急求助方法,远离危险。鲜活的事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
2.加强教材研究,灵活运用教材教学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
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关键词:良好班风 以身作则 家校合作 持之以恒 养成习惯
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长期反复练习而逐渐养成的。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良好习惯更是儿童应对复杂生活的基础,对他们将来个性品德和行为发展都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笔者就班主任工作中的养成教育谈几点个人的做法。
一、培养好班风,感染好习惯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良好的班风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因此,我们可以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树榜样,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激励机制,如周周评选进步生,一月评选一次“班级之星”,形成互争、互赛的竞争氛围,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例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不去营业性的网吧、游戏机房”这一条行为规范,针对班中个别学生曾经违反规定的情况,让大家展开讨论,为什么不能去营业性网吧、游戏机房,谈谈其中的利与弊,让那些学生明白学校、教师这样做的原因,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好习惯。
二、以身作则,引领好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教师自觉捡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等。轻轻的一声“谢谢”、升降国旗的每一个动作、学习用品的摆放、上课的坐立姿势、作业本的保护、作业书写的规范、上学衣帽的整齐、红领巾的佩戴、放学集会的站队、吃完营养早餐后餐具的摆放……学生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后,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也会受到他们的重视,自觉坚持学习,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对学生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我还经常向学生讲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人和古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来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丰富活动,展示好习惯
在班主任工作中单纯的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凡是新异的事物都很容易吸引起他们注意。针对这一特征,我利用班队时间,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形式多样的与养成良好习惯有关的活动,把一切活动都作为养成教育的“载体”,以活动为载体,抓住契机,使各项活动都成为养成教育过程和检验养成教育效果的过程,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活动,使知、情、意、行有机地统一在活动之中。尽管内容各异,但都蕴含着养成教育的因素,有鲜明的养成教育内容。在活动中学生发现自己、表现自己和了解自己,同时在活动中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培养了的良好习惯。如表演小品《一个会说话的易拉罐》、课本剧《规则》,举行辩论会、演讲会,让学生写日记、周记,记名言、格言、警句鞭策自己,促进学生锻炼意志,从而养成良好品德与良好行为习惯。
课堂也是进行养成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养成教育素材,如习作教学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在语文课文学习时让学生充分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提高他们的认识,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读书习惯、讲文明礼貌的习惯、讲卫生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乐于助人的习惯;品德课《了解家乡民居》让学生参观家乡的古建筑,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保护文物建筑的习惯。
四、家校合作,促成好习惯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家庭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农村家庭的文化层次不高,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过于溺爱的倾向,在家访时班主任需给家长灌输一些现代教育理念,让家长知道从哪些方面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孩子,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长和谐交流,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认真疏导,细致说理,共同探讨教育的有效方法。平时发现问题后,教师应及时通过电话和短信平台和家长联系,争取第一时间得到家长的配合,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发短信通知家长。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和来校接孩子的家长做短暂的沟通,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并随时与教师配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思想动态、行为表现,使学生无论在校、在家、在外都能始终如一地表现出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最终促进其健康成长。
五、持之以恒,强化好习惯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各种习惯的形成并不稳定,极易出现反复,甚至走向反面。先贤哲人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不想犯错误,更不想故意跟教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因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反复训练,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班主任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应对好坏优劣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从中产生成功的喜悦,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从中领略失败的教训,产生刻骨铭心的体验。这样就容易形成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如在我们的小学生当中,不少学生不会也不愿做家务劳动,生活不会自理,完全依赖父母,劳动观念差;学习不求上进,怕困难、怕麻烦等。因此,我让学生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每天的生活作息表并督促检查,做到是非分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学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总之,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班主任更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要以超前的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理论素养上更加完善自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只有善教善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好习惯才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优秀案例.开明出版社.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献给青年班主任.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
关键词:教师;品德与社会课程;创造者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21-02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该课程具备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活动作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该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如何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课程回归生活,是提高课程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时下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面热热闹闹,但更多的是形式上的点缀,没有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生活。我的多年的教学与实践证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内容才会有特色;因时制宜,活动才会有创新;因生制宜,教学才会有实效。
一、因地制宜有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建议的:教师应把握“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这里所说的第二套大纲就是指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自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的区域特色、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底蕴、社会发展成就等是天然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贴近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例如,在落实品德与社会“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这一课程目标时,我向学生推荐阅读海峡二十七城市历史文化系列《菁华漳平》一书。学生们通过阅读、调查,了解了家乡地处闽西南,是九龙江北溪源流汇聚的地方,闽南文化、闽西客家文化以及畲族文化在这里融会贯通,形成了八面来风、四方汇水的多元文化形态。这里的山水间涌现了航海先驱王景弘、理学名流刘棠与曾汝檀、书法家朱阳等本地先贤,传承了漳平水仙茶、永福花卉、新桥板凳龙和农民画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和乡风民俗。而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则让漳平从远古走向世界。漳平从遥远的九龙乡走到今天的漳平市,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行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足以令每一个漳平后人为之动容和骄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主题实践活动,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进行适当地拓展、开发和利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文、地理、物产、环保等方面的情况,学生在阅读、调查、访问的过程中还可以和家乡社会各界人士直接接触和交流。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远离说教,感受生活的“真实”和“真诚”,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油然而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因时制宜创新意
节日中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在节日活动中进行道德学习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种文化财富,如传统风俗、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民俗节日、文化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公益等……”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通过一些重要的或传统的节日活动因时制宜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符合当今品德教育的发展趋势。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节日文化中的小学生道德教育就是利用特定的节日(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际节日:妇女节、儿童节;国定节日:教师节、国庆节),开发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研究,我们开发了节日文化中适合对当代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资源;构建了节日文化中学生德育探索学习的相互联系、又一脉相承的“十字”主题活动,这“十字”节日主题分别是春节——俭,元宵节——勤,“三八”节——孝,清明节——礼,端午节——信,“六一”节——爱,中秋节——亲,国庆节——忠,重阳节——敬,教师节——尊。这十个字的节日文化活动包含节日名称、活动主题、活动口号、活动目标、活动形式等方面。即根据社会对小学生道德规范要求,结合小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以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目标为导向,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节日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学生过上有道德的节日生活,发展了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学生的道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提升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实效。
三、因生制宜重实效
一、什么是体验式活动
体验式活动是以活动为载体,在教育者有意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活动之中,经过学生自身的感知、理解、体悟、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养成个性的学习方式。它体现了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体验式活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重亲历、重体验、重感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主动体验,充分展示各自的潜能和力量,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体验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与感悟,最终自觉产生出巨大的内化作用。
2.互动性、合理性、开放性。体验式活动学习由于强调亲历、体验与实践活动而更加突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广泛合作、互动与交流,每一个个体都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师生的关系是开放的,一切有专长、有经验的人都是学习的对象。
3.活动化、综合化、个性化。在体验式活动学习过程中,活动成为主要学习形式和教学载体,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内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达成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同时,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这种独特性、差异性和独立性构成了学生的个性,所以,体验式活动学习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创造空间。
二、体验式活动教学是思想品德课的发展趋势
体验式活动强调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取向上,过多地强调传递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基础德性、品格的培养,课程和教材缺乏亲和力、感染力。当道德规范与生活实际发生矛盾或者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时,往往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不是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感受和体验新生活,培养出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把口头的道德说教与自己的生活行为分离出来的双重人格。英国人认为,道德品德是被感染出来的,不是靠教导的。日本的小学则通过直接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制作东西和劳动的喜悦感。中学阶段通过现场参观、劳动体验及参加一些慈善活动,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切身感受和体悟。
体验式活动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是思想品德课的发展趋势。通过体验式活动,更容易实现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尤其能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体验式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乐趣、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全都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学习变为直接的直观的真切的感受、体味、领悟,从而达到行为或行为潜在的变化。
体验式活动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问题调查。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为主要内容。例如,我在给七年级上“青春期的困惑”一课中,我就“你听说过女生会来月经吗?”、“你听说过男生会遗精吗?”、“你认为女同学来月经脏不脏?”等问题调查了本班同学。调查发现,青春期教育刻不容缓。
2.游戏活动。游戏是青少年非常喜欢的辅导形式,既轻松有趣又让人有许多感悟和提高。例如,七年级新生第一课——“认识新同学”,为了帮助同学彼此认识和了解,我让他们做“猜猜我是谁”等游戏。
3.角色扮演。每个学生都扮演着多重角色,例如孩子、学生、朋友等。因此,角色扮演不需要任何准备,可以即兴进行;通过角色扮演,他们对自己和他人有更多的认识。例如在上“与父母面对面”课时,他们扮演设定情景中的父母和子女,通过角色互换化解父母和子女在沟通中的矛盾。
4. 撰写小论文。小论文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本中的“想一想”、“议一议”都可以作为选题。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论文布置时与语文教师配合,并能做到及时评价。
5.参加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组织学生上街清扫卫生死角、清除城市“牛皮癣”、对本地的环境和农业科技化程度作调查。通过此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感情认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6.通过开展课外阅读、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此外,还可以通过时事讲座、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知识,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不仅是世界各国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更是我们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内在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