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为金融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
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概述
1.认知偏差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系统在决策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这些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抽象、推理和判断等,而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认知偏见就产生了。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不会这么一步步按程序去认知事物,而总是尽力寻找捷径,依据常识、自己的经验,甚至是直觉来做出决策。这样也许可以得出合理的结果,但也往往更容易出现系统性的偏差。
2.过度自信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自信是一种心理偏差,是人类在决策或者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过分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外部环境、意外的影响等客观因素,,高估自己的成功的可能性。
3.后悔厌恶理论
后悔厌恶理论认为投资者作出决定之前,首先要衡量各种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最大的遗憾,然后选择一个后悔程度最小的方案作为最后决定的方案。
4.心理账户
人们通常根据收入的来源、保存方法和用途进行分类,然后把这些收入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更喜欢随性的使用意外获得的资金,这些意外获得的资金包括意外的遗产和所得税的返还,赌场赢来的钱,股票市场的资本利得等。
5.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具体指的是投资者在某些情况下模仿别人决策的从众行为,这些情况包括风险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为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对媒体,或者投资专家的建议形成了依赖。
二、投资者心理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在投资与决策的过程中,证券投资者不仅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制约,也将影响人类的心理因素等主观感受,还会受到人类自身的情绪和偏见以及其他投资规范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无处不在,甚至在一些时候心理因素在投资者的决策中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处理和加工各种外部信息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地忽略了投资者的心理因素。这是由于许多奇怪现象的出现都是心理因素的存在所决定的。如同样的前提条件下,由于不同决策者的心理因素,决策的结果将不同、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各地的社会风俗和习惯也不同,受教育水平和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自然也就不一样,这样就使得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出现了偏差。由于大量缺乏理财知识培训和投资交易经历的年轻股民涌入证券市场,加上国内证券市场具有的特殊定位以及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欠缺的原因,股票市场被非常多的个体投资者当成一个可以一夜暴富的高度投机场所,高市盈率和高换手率是国内证券市场具有的独特现象,也是典型的行为偏差和效应的具体表现。
三、行为金融学对投资管理的指引作用
1.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在投资管理上的差异
传统金融学通过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和传统投资组合理论对投资决策进行管理;而行为金融学则是采用基本面分析和行为金融理论来进行的。传统金融理论,假定投资者可以理智的按照建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资产配置策略选择实现方案,而忽略了投资者决策、交易和操作环节;在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指导下,在金融模型和资产配置策略之外考虑决策过程中的投资者心理变化的因素,同时,把投资管理过程比作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是投资者行为的调查和市场信息交流的过程。
总之,两者之间在理论假设上的主要差异是这样的,传统金融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资本市场是有效的,相应的也忽略了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然而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投资者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投资决策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情感的影响,认知偏差,心理偏差的影响以及外部环境限制,制度因素等。
2.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的要求
根据行为金融学,投资者应该在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投资。首先,将自己的投资目标明确,要把握投资理念和投资原则。投资者投资理论和实践操作需要与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特点符合,以此来避免一些自己的性格特点,以防产生冲突。像一些投资经理投资之前可以编写一个投资计划的综合方法。因为它可以保持客观性,方便实时参考,使投资者避免短期投资冲动。
[关键词]中航油行为金融学非理性
一、引言
2004年11月30日,海外国有企业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其在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亏损5.5亿美元,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了破产保护令,公司总裁陈久霖被停职。2005年12月5日,中航油重组协议签订,除原大股东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继续持股51%外,BPAI和ARANDA分别注资,各取得公司重组后股权的20%和4.65%,此外债权人认购重组后股权的10%,剩余14.35%的股权属于小股东。2006年3月21日,新加坡初级法庭对中航油原总裁陈久霖做出一审判决。陈久霖涉及的6项指控被处以33.5万新元的罚款,及4年3个月监禁。至此,被称作中国版“巴林悲剧”的中航油事件从其全面暴光起,历经16个月后,相关事宜的处理及人物命运暂告一段落。
针对中航油事件,国内外学者与业届人士也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见解,如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存在巨大问题,我们应当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等。但无论是之前导致老牌银行——巴林倒闭的关键人物,期货经理——里森,还是使中航油陷入重组境地的“打工皇帝”——陈久霖,作为投资决策者,两人在心态与行为模式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且他们的行为用传统的投资者理论已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重在探讨投资者的非理性表现,并以行为金融学的分析范式为基本框架,对中航油原总裁陈久霖的投资行为进行分析。
二、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分析范式
1.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被许多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学和金融学的“非理性革命”,因为,在行为金融学诞生之前,理性一直是金融学分析毋庸置疑的基本前提假设。市场参与者的理性与否很少成为金融学研究的对象。而恰巧就在这一基本前提上,行为金融学表现出了与主流金融学明显的不同,并提出了人类行为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与有限自制的三点假设。
所谓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的分析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是有效的,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以及行为金融学意义上的资产组合和定价问题。另一个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现实世界中的投资者会发生各种认知和偏差问题,包括过度自信与处置效应等内容。
因为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投资者行为,所以未设计市场并非是有效的相关内容,仅对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过度自信及其影响
(1)关于过度自信
任何入市的投资者都不会怀疑自己理性的存在,也通常自认为掌握了一定信息和一定专业知识,所以在面对投资决策的时候,倾向于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有些学者曾专门对此做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受访者都倾向于高估他们答对的概率。
在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传播范围如此之广的当今世界,风险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信息市场,而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各种有关的信息,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如果投资者过度自信,则其就会过分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市场上不断更新的信息,即,投资者常使用过时的信息做出判断。二是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过滤和加工各种信息时,注重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伤害他们自信心的信息。当投资者投资后,通常只关注相关的利好消息,而忽视有关的不利消息。并且当投资者被套牢时,不愿意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因为一旦卖出的话就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会伤害自己的自信心。
(2)陈久霖过度自信的表现
众所周知,衍生品市场通常允许买空、卖空。企业通过对衍生品的适当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应原生品因价格波动而带来的市场风险。这也是我国政府允许中航油等一些海外国企可以进入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原因。但同时,若期望在衍生品市场通过投机的方式以取得巨额利润,则企业需要承担衍生品市场中潜在的巨大风险。
在操作石油衍生品业务之初,由于判断准确中航油也曾取得了一定利润,但终归没有逃脱判断失误的结果。在石油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中航油却卖出了大量看涨期权。陈久霖的判断依据是:自1978年纽约商品交易所上市原油期货及1981年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上市原油期货以来,国际油价包括航煤、WTI轻油、BRENT原油三种价格,平均没有超过30美元每桶,即使在战争年代均价也没有超过34美元每桶。所以,他认为原油价格达到30美元每桶时,卖出看涨期权是合理的。
但问题的确关键在于,他所用的是“过时”的历史信息,并且以这些信息为依据做出了决策,没有充分意识到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确定性。可见,陈久霖“轻视市场上不断更新的信息”,因为当前引起国际油价上涨的原因不仅在于地区局部战争这一单一因素,中国、印度等国家的迅速发展使其对原油的消费需求急剧扩大,而美元的贬值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处置效应及其影响
(1)关于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偏差,是投资者心态模型的重要表现形式。大量的实证结果表明,处置效应广泛存在于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常常处于处置效应状态,难以在各类风险资产的投资中获利。
所谓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进行风险资产投资时急于卖出赢利的资产,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资产的一种风险资产定价的异常现象。按照期望理论,当处于赢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所谓的确定性效应;当处于亏损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即所谓的反射效应。
处置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即投资者的自我意识偏差和对待挫折的心理态度。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是为了避免资产损失带来的后悔,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就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这会给投资者带来挫折感,使其心理上感到内疚和不安。
(2)处置效应在中航油事件中的表现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因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新加坡普华永道古柏会计公司针对中航油发生期权亏损事件所做的报告中指出,亏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想在2004年前三季度季报中记入损失的想法,导致了2004年的挪盘,公司草率承担了大量不可控制的风险,尤其是6月与9月的挪盘”。
有业内人士计算出,即使中航油对国际市场油价走势判断失误,大量抛空原油期货,当油价从40美元涨至56美元,中航油不得不强行平仓,所需保证金也不会超过1亿美元。但此时平仓,对于中航油来讲,就意味着之前的投资决策是错误的。从心理上讲,中航油的领导者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会感觉“内疚和不安”。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扩大。在不断挪盘的过程中,作为决策者——陈久霖所体现出的完全是风险偏好者的行为,使错误的决策一错再错,直至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公司遭受巨额损失,以至于陷入重组境地。
如果按照传统的金融理论指导金融投资,很难起到对投资者正确指导,使投资者更为理性地进行投资活动。所以,传统金融理论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亟待对传统金融学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理论的补充,积极研究并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地拓展金融学研究范围。目前,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关于投资的诸多问题。行为金融学是集心理学和金融学于一体的相互融合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中交易者非理性投资行为。具体分析,行为金融学是借助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以此为基础评价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也就是说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投资者心理因素导致在金融市场上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结合传统投资理论在金融市场的投资范式,分析评估交易者在金融市场中投资决策时犯系统性错误的原因,指导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而对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行修正,达到科学理性投资,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行为金融学融合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金融市场上投资决策可得出如下结论:基于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时容易犯下主观判断失误,使得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行为活动变得反应过度或者反应不足,严重影响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所以,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动因,结合金融学的有关知识,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理论体系,为投资者在金融投资活动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于理性化、科学化。
二、金融市场上的心理分析方法
长期以来,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最为常用的投资分析法有两种,即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基本面分析法所采用的分析依据是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以及经济发展形势;技术面分析法针对经济市场走势进性数据统计,并编制图表,根据图表定量分析未来投资的方向以及前景。而行为金融学的投资分析方法主要是对投资者心理因素的探究,依据心理学原理及相关知识分析投资者的心理状况对金融投资造成的正负面影响。从金融学角度分析,在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投资者对金融决策的依据主要是基于主观判断和客观地对金融市场走势进行分析、估测。然而心理分析法是传统分析法的补充和改进,心理分析法是主要是以传统分析法为依据,将心理分析法融合到整个金融市场投资环境中,强调以分析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突出投资者的主观性为主要研究方向。然而过于强调投资者的主观能动因素而忽视机械交易的客观性,会导致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受到人性弱点的干扰。因此,基于金融市场上的心理分析法还应以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为依据。
三、健康的心理范式利于正确投资决策的形成
行为金融学强调的是提高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良好心理的形成,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金融投资决策,对规避投资风险和降低投资风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应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加强对行为金融学中心理学科的探讨,建立健全正确的心理范式,帮助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形成良好的金融投资心态,确保金融投资者投资受益最大化。具体来讲健康的心理范式的建立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提高情商。
按照投资心理层次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理性层面和非理性层面。理性层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投资者的智商,而非理性层面可以理解为投资者的情商。投资心理理性层面主要考察的是投资者智力的高低,投资心理非理性层面主要考察的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情绪的控制把握力度和体验深度。从金融市场投资行为分析,行为金融学更多的还是考察投资者的情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远远大于理性层面的影响。所以,提高投资者情商是避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行为出现错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思路。应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2.培养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是投资者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前提条件。在金融市场中有关投资的虚假信息无处不在,如果投资者不能正确地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而是盲目地、不理性地进行投资,很有可能会增加投资风险,收益受损。所以,作为投资者应具有良好的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投资的收益,得到较好的投资回报。第一,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信息认真地主观客观地分析鉴定,甄别。避免偏听偏信,对客观的信息融入过多的主观色彩,导致对信息错误判断。不能因为信息同自己的主观思路相符就愿意相信,愿意接受,愿意投资,而对于那些同自己主观思路不相符的信息就不予理睬。第二,投资者不应有盲目从众的心理,就是我们常说的“羊群效应”;不能人云亦云,受别思想、意见左右,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是个复杂的环境,同其他社会活动不同,具有较大的风险。其他人对金融投资的判断结果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第三,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要心态平和,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因反应不足或者反应过快做出缺乏理智的投资决策,进而增加投资风险;第四,投资者要对投资收益期望值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学会等待,从等待中获得应有的预期收益,而不是急于求成。对于各类利空或利好的信息投资者都需用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对待。这是因为投资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是动态的市场,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如利空向利好转化,利好向利空转化等。第五,投资者应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去分析投资问题,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实时对原来的决策做出调整。因为只有投资者的主观判断同市场的动态发展实际相符,其投资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3.学会远离市场上的投资氛围。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新晨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
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 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 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 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 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 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 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
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 股票投资策略
4.1 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 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一、金融市场与心理分析
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上,最受推崇、应用最广泛的金融分析方法是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基本面分析是以基本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财务数据作为投资分析的基础,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分析法,其核心是市场参与者对资料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估并一贯坚持利用它们。如果说基本分析走的是/价值到价格0的分析思路,那么技术分析则可以说走的是/价格到价格0的分析思路。技术分析是指以市场价格、成交量、价和量的变化以及完成这些变化所经历的时间等市场行为作为分析的基础,是一种通过人们的主观经验来判断市场未来走向的分析法。而心理分析法则是一种从/市场心理到价格0的分析思路,认为股票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经常受到心理因素支配。价值型股票能长期战胜成长型股票,源于人们对经济与经营信息经常性的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这种过度反应进一步会影响人们对情况改观的敏感与判断,从而在价格定位上出现经常性的滞后反映。因此,心理分析法以市场参与个体与群体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作为其分析的基础,在市场方向即将逆转或维持原方向的临界点时,通过推测市场主导势力控制者的心理价格定位,分析主导资金的流向从而判断未来市场的走向。心理分析法基于市场心理分析价格,强调市场心理是影响价格的最主要因素。而在其他投资分析方法看来,市场心理并非是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例如,技术分析认为一切影响因素都已包含在价格中,因此不把市场心理作为独立的分析对象。
金融投资市场在不断发展,单纯靠一种分析法是很难适应投资市场的发展的。无论是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方法,还是心理分析方法,其实都各有千秋,又各有不足。行为金融学的崛起使得金融学家不能再忽视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这意味着,如果基本分析、技术分析是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金融投资理论就会更加实用。
较之已经完全体系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相对比较薄弱。但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心理分析法在对某些市场重大转折点的心理把握和弥补其他分析方法不足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以股价为例,心理分析法认为,促成股价变动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对于未来股票市场信心的强弱:若投资者对未来股市乐观,就必然会买入股票,股价因而上升;若过度乐观,则股价可能超越合理水平,上涨至不合情理的价位。相反,若投资者对股市悲观,信心转弱,将卖出手中股票,股价因此而下跌;倘若投资者心理过度悲观,会不计成本大量抛售,则可导致股票价格跌至不合理的低价。当市场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投机狂热的心理特征时,牛市常常已进入尾声;当市场一片低迷,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时,熊市可能正悄然离去。
按照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在参与市场的行为中,投资者总会依据他们的主观判断和客观因素做出买卖决定,亦即投资者同时在用感性和理性两种方式对待市场。如果把基本分析视为对客观因素的分析,技术分析视为对主观因素的分析,那么,以同时具有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态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为基础,心理分析法的优势在于,它既包含主观因素也包含客观因素,是介于客观和主观之间、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模糊0分析法。它填补了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的空白,以一个更中立、更平和的态度预测市场方向,使偏理性和偏感性的预期分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对市场走向作出一个更准确的判断。
但心理分析法亦有其缺点。首先,对于如何衡量股票市场的心理,这常使分析金融市场行情的人士感到困惑。在美国,已建立了测量市场心理的一些指标体系,如共同基金的现金/资产比例、投资顾问公司的看法、二次发行的数量等等,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市场监管体系、不同的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的市场信息结构,因此,按美国市场条件建立起来的市场心理测量体系,可能无法直接应用于其他国家。其次,心理分析要把握市场投资者群体的心态,这隐含了一个假定:就是所收集的市场调查信息和投资者意见代表了整个市场的态度,并且对分析预测市场的转折点能起到帮助作用,但要全面收集市场调查信息和投资者意见来测量市场的态度是有难度的。再次,心理分析法的缺陷是对进出场的时机把握精度不够,甚至容易产生重大的偏差,令投资者受到重大损失。
二、改善心智模式与投资判断
行为金融学的崛起,提供给人们另一个思考方向,引发了人们对于投资过程中深层次心态的重视。人作为一个有思维、有情感、有理性、有直觉的多维综合体,在理性的决策过程中,不仅人们的情感会经常地破坏对理性决策必不可少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且人们的理性也无法完全把握所遇到的问题。因为,人们所面对的事物是如此复杂多样,信息是如此不完全、不对称,以致于人们仅凭理性是很难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做出有效的归纳。其结果,人们可能借助更主观的测量方法,在做决策时按既有的认知定势而行事。这使人感到,投资者的心智模式,诸如对心理压力的反应、迅速决策能力、逻辑思维、意志坚强与否、个性中的情绪化成份、对金钱的态度等,都将决定其在投资中的成败概率。/心智模式0(MentalModels)这个词最早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克雷克(KennethCraik)于1940年创造出来的,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人们的长期记忆中隐含着的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通俗地说,所谓心智模式是指人们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映。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然而,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将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某个固定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发生的问题,并用习惯的方式予以解决。行为金融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预见的投资心理误区,这些心理误区有规律可循,经由认识这些行为误区,投资者可以为之借鉴,改善心智模式,提升投资效率。
心智模式的改善之一:EQ的检视与修炼大体上,投资心智模式可以分为理性层次与非理性层次。理性层次主要涉及投资者在投资方面的知识及智慧的高低、对经济状况及股票等投资工具分析预测的能力,可以称之为投资IQ(InteligenceQutient)。非理性层次主要涉及投资者自我情绪的理解与控制、判断和控制他人情绪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及自我激励与自我意识能力,可以称为投资EQ(EmotionalIntelligenceQuotient)。行为金融学更多地是从EQ的角度看投资)))人们在投资时受到的心理因素的控制,远大于理性的思考,如果不预先知道这种情境,事先约束自己,并时时警惕自己,则难免陷入投资误区。在行为金融学看来,EQ比IQ重要,知识本身不是成功的保证,绝大多数的投资者由于无法分辨负面情绪并加以控制,成为投资最大的障碍。既然投资更是投资者心理素质的角逐,因此,投资者如果想强化和提升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首要任务是提升自己的EQ,而不是IQ,简言之,从情绪管理入手,设法控制甚至驾驭自我的情绪,是成功投资的核心一环。
英国的乔纳森#迈尔斯深信,投资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弱化负面性格特征,培养心理经济学理性所要求的若干特征。因此,只要认出自己容易倾向于哪一种思考方式或行为模式,就可以设法纠正这些偏差。
心智模式的改善之二:避免陷入信息加工陷阱正确的推断决策取决于抛弃各种错误的金融性信息处理习惯,为了避免推断决策中启发式偏差的影响,投资者首先要尽量做到全面理解数据,避免以偏概全,对先验概率、样本规模和可预测性不敏感,克服对偶然性和均值回归的误解,对有效性幻觉保持警觉。
怎样才能防止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呢?对此,投资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投资行为是否被个人偏好或投资大众的力量所左右,这两方面的力量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并且都会受媒体、新闻、广告、统计数据或故事等信息因素的影响。基本上,对于投资要有现实的态度,要防止人类过于乐观和过于自信的本性,在投资时要预计到最坏的事情发生。投资者应比较正面的和负面的消息,努力找出市场上最乐观和最悲观的判断,注意是否存在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风险,避免陷入盲目乐观。也就是说,自己的预期是否产生了毫无理由的变化?当市场上出现重大新闻时,投资者可能会作出投资决策,这时需要考虑影响价格的因素。当市场开始上升,媒体中充斥着各种利好消息之时,投资者需要问自己,市场上是否同时存在着利空。总之,投资者需要养成对所有的问题同时看到两个方面的良好习惯,通过自己的正反两方面思考去得出结论,这意味着需要掌握逆向思考的艺术。
由于锚定的风险可能很大,但同时又由于锚定于一项预期也可能是合理的,因此,投资者应当对作为/锚0的资料或数据的质量进行检验,避免其带有片面性或不准确性,同时应当尽可能地不断根据事态的变化对其进行修正。
对锚定的积极使用特别体现在投资过程中设立的多个止损锚点。
投资者怎么看待问题(尤其是怎么归类损失和收益),对投资者决策有很大的影响。面对同样一组选择,可以选择好的或淘汰不好的,或是保护利益或避免损失,结果会做出不同的决定。所以,在做决定的时侯,最好要从各种角度来衡量问题。不仅要权衡各种利弊,也要用不同表述方式设定眼前的问题。
心智模式的改善之三:与投资情境保持一定距离证券市场的媒体环境,以及频繁接触、关系紧密的人们(家庭成员、同学、好友、同事等)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投资经验等都会对一个人的投资心智模式的形成,进而对市场的看法和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为了避免自己的思想和愿望被深度操纵,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独立思考,不要深陷于各种投资群体的/情境场0。因此,建议投资者应该设法与投资的情境保持距离。远离投资情境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是要远离股价,想办法让自己不知道手中股票的股价,避免受到股价波动的影响,而作出错误的决策;其次是要远离市场,也就是离开投资大众,避免受到市场气氛的影响,盲目地跟随大众而作出错误的决策。美国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为了避免受到股价及过多信息的影响,选择在美国中西部的小城市操盘,而且办公室没有任何可以接受即时信息的设备,并规定不准外面营业员打电话进来。另一位投资大师约翰#坦伯顿,也是基于相同的理由,刻意选择在阿拉斯加的小岛上操盘。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大师级的人物,也有相同的做法,他们操盘的地点,都不是在信息最丰富、最快速的纽约,而是选择农村或者干脆在国外操盘,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决策受到股价波动的影响。
心智模式的改善之四:借用投资规则与计划克服人性弱点在改善心智模式中,克服诸多的人性弱点殊非易事,因此,投资者往往需要有一些规则或计划限制自己,以免被情绪影响投资决策。
投资者的情绪之所以那么容易受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股票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因此避免情绪受影响,对症下药的首要方法,就是降低投资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型投资提供了一种主要心理机制,投资者可籍此与市场情绪之间保持距离。而投资高风险的投资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降低了,投资人自然就比较不会为厌恶损失心理所左右,或是屈服于其他心理倾向,心慌意乱地做出一些错误的事。降低股票投资风险的方法有下列几项:分散投资、长期投资、用平均成本法建仓、做最坏的打算、不要追逐热门股、不从事信用交易等。事实上,只要投资者自己挑选和交易股票,或者选择基金经理人,就很难不被错误的心理感受所左右,而指数型基金能使投资活动完全摆脱情绪干扰。
国外指数基金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中长期的牛市行情中,主动配置型基金由于频繁操作、过分关注市场的短期波动等原因,往往难以战胜市场,而指数基金采用分散投资的策略,既可以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又能降低交易成本,在经济和证券市场的总体上升中把握长期收益。从1983年到1997年的15年中,美国指数基金的表现好于85%的非指数基金。基于以上原因,指数型基金在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发展很快,在整个美国基金市场,指数基金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3,成为养老基金、保险年金等长期性资金的主要投资品种。
一个人的性格对其心智模式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性格不同的人,其心智模式往往也有明显的区别,作为个人投资者,保持理性意味着不断提高把握自己情感特点的能力,从而作出最符合自己心理特点的决策,而不会轻易被其他投资者所左右,因此,不同投资者需要制定不同的情绪控制计划。具体是将可能出现的情况拟定成几种情景,提前作好心理和行动准备,严守纪律,长期遵照计划去做。
三、寻找行为偏差中的投资机遇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看,人性特点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程度,成为引发价格波动和市场交易活动的重要驱动力。
以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往复与摇摆为例,如果投资者基于有限的信息作出了过分自信的预计,则他们会依据新信息是支持还是反对他们先前的信念而作出过度反应或不足反应。那就是,如果投资者对一家公司的前景看好,而新出现的信息似乎也支持这一看法,他们就会对该信息过度反应,并变得更加看好该公司和更加自信,从而把价格推高到一个过高的水平。反过来说,如果新信息对原来看涨的看法提出挑战,则它通常会被/打折扣0。投资者会对该信息反应不足而变得不像以前那样看好但仍过分自信,并且不能对股价预期作出适当调整。乔纳森#迈尔斯利用图1揭示了这一过程。随着左边特征不断发展,反应过度的趋势不断加强,投资者会急于作出投资决策,匆忙进入市场。
与此相似,随着右边特征不断增加,投资者又会表现为反应不足,慢条斯理地作出投资决策,拖延不决或在购买之前等待、观望。所以能对群体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做出正确的判断,就能够获取超额的利润。
行为金融学提出的投资策略,主要包括逆向投资策略和顺势投资策略。
逆向投资策略要求投资者衡量一般投资大众的意见,当他们的看法达到极端不合理的状况时,便反其道而行之。其中的基本逻辑是:如果群众持有某种看法,而且每个人都根据那个看法采取行动,市场上就没有新资金可以继续推动股价朝那个方向前进。逆向投资策略其实有很多地方与价值投资法有共同特性。价值投资法也具有逆向投资的一些特色,只是操作时没有那么严格。价值型投资者相中的价格重跌股往往与逆向操作者英雄所见略同。不过价值型投资者找的只是便宜货)))价格低于实际价值的股票)))对市场人气的极端看法并不感兴趣。利用极端意见,把握机会从中获利,是逆向投资法的精髓。
顺势投资策略(又称惯性投资策略、动量投资策略)要求投资者衡量一般投资大众的意见,在市场已经启动,但大众对信息表现出谨慎和迟疑时,及时抢进,顺应市场趋势操作。其内在逻辑是:投资者并不马上作出反应,而是需要一段时间对消息进行消化。在面临需要深思熟虑的局面时,投资者可能会表现得过于谨慎,往往犹豫再三,迟迟不采取行动。投资者的个性、他们所获得的信息量、他们的处世态度以及其所属的投资者类型都将影响时滞的长短。这种现象里面蕴涵着投资机会。
从总体上看,逆向投资策略是一个长期风险小、回报高的交易策略,这是因为由于市场的期望已经很低,股价继续下跌的可能性不大,股价在合理的空间,有上升的潜力;另一方面,长期持有,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但在短期内该策略仍不排除具有非常大的风险)))逆向操作者可能经常太早行动,短期的逆向震撼会让投资者痛不欲生。所谓短期逆向震撼是指,当各种迹象显示可以采取逆向投资策略时,由于投资者不可能刚好抓住反转点,所以一旦采取逆向策略后,短期内的股价走势可能和投资者选择的方向相反,而且有时候持续很久,这个时候投资者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投资者必须了解,当投资群众的意见趋于一致时,它在短期内推波助澜的力量是极其快速且巨大的。逆向投资者就必须经常承受这种短期震撼,一旦无法承受,很可能又会随众人趋势而行。想成为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就必须有能力承受这种短期震撼的压力。
顺势投资策略是一个短期策略,风险很高,仅适合于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投资者。为了减少判断失误带来的损失,该策略必须有严格的风险控制标准。例如,采取止损策略、严格分散化等。
四、行为金融学实践及其借鉴意义
据非正式估计,目前大约有720亿美元的基金已经按照心理学原理进行投资。行为金融学方面的专家也开始到股票市场上一显身手。Fuller和Thaler资产管理公司1993年成立于美国,其发起者是两位行为金融专家Rus2sellJ.Fuller和RichardH.Thaler。该公司旗下拥有两个行为金融基金,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代码分别为UBRLX和UBVLX,其中UBRLX是美国最早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投资基金。以下是它们的投资理念比较(见表1)。
同样,创立于1994年的美国LSV资产管理公司,主要管理者同样是三位着名的行为金融学教授:JosefLakonishok、AndreiShleifer和RobertVishny。LSV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方法以这三位教授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致力于找出那些刚刚开始价值回归的股票,该公司旗下拥有一个行为金融基金)))LSVEX。LSVEX基金管理者认为,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导致某些股票的价格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偏离基本价值,基金的投资目标就是寻找和投资于这些证券,以求获得超常的长期回报。荷银(ABNAMRO)资产管理公司是最早在欧洲和亚洲把行为金融学用于基金投资的公司。目前旗下有两个行为金融基金:欧洲的价值比投资基金(ABNAmroValueRatioInvestment,AAVRI)及日本的行为金融基金
(ABNAmroBehavioralFinanceJapan,AABFI)。2001年2月,荷银资产管理公司向香港和新加坡投资者推出了亚洲地区第一个行为金融基金)))荷银行为金融学日本基金。荷银行为金融学日本基金驻香港的基金经理AlexKo称,荷银基金的投资策略主要依靠一个拥有专利权的电脑程式。这个程式对日本股市进行分析,找出因投资者不理智行为造成的价格异常现象。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上市公司;虚假信息
作者简介:凌艳平(1973-),女,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在读博士。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2-0005-02
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行为金融学是基于以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标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异象无法解释的困境而发展起来的。它修正了“理性人”假设的论点,指出由于认知过程的偏差和情绪、情感、偏好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使投资者无法以理性经济人的方式作出无偏差估计。上市公司虚假信息对于不同投资者而言,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而会有不同的投资决策。因此,本文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指导,从投资者角度研究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的问题。
一、我国股市投资者的主要类型
股市投资者的类型可以分为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两类。席勒在《股票市场的易变性》一书中研究了这个问题。他提出,理性投资者对于股票估价的基础应该是通过持有股票所得到的期望股息。然而,实际股票价格易变性太大,以至于无法将价格波动完全归因于期望股息的变化。他断言,股市存在两种类型的投资者:噪声交易者(非理性投资者)和知情下注的交易者(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噪声交易者)往往会追随风潮和狂热,易于对可能影响未来股息的消息作出过度反映;知情下注的交易者(理性投资者)则会根据价值进行投资,并利用噪声交易者(非理性投资者)的错误认识来进行套利活动,借以谋利。由于我国股市成立时间不是很长,股市规章制度也不完善,加之投资者不论在投资知识、投资理念,还是在投资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缺陷。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国股市的投资者类型主要表现为非理性投资者。
理性投资者要求投资者对证券投资收益率的概率分布考虑是一致的,即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理性投资者将市场信息及时、充分、完全地反映到证券价格中,从而保证形成一个公正合理的证券价格。即使不是人人都能保持理性,但证券市场交投活跃,众多投资者形成的集体意识将个人行为相互抵消,形成一个“理性”合力,从而最终实现市场均衡。然而,对于现代极其复杂的股票市场特别是还不成熟的中国股市来讲,这种假设只注重了严格数学逻辑推导和投资决策分析结果,却没有顾及其实现过程,缺乏现实基础。
在股市中,由于投资决策对象的复杂性、投资者认识水平的差异性以及投资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决定了股市投资者的类型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特别是我国股票市场由于建立时间短暂、规章制度不健全、投资者获取信息能力和投资决策水平的显著差异,决定了我国股市投资者是以“非理性投资者”为主。
二、我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特征
股市投资者可以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类。一般来说,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机构投资者由于投资资金大,具有信息搜索上的规模效应,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边际信息搜索成本较低。因此,机构投资者更重视信息的作用,也更善于发挥信息的价值。同时,机构投资者通过大量投资基金的持有股票,可以充分利用资产组合来化解风险并注重长期投资优势。另外,机构投资者具有较强的人力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投资能力水平,从而具有专业化的投资优势,使投资更富有理性,更易产生同质预期。个人投资者由于投资资金较小,投资能力水平较低,且投资多以资本利得(股票价差)为目的,因此多以短期投资为主。同时,由于个人投资者受投资资金和知识存量限制,投资信息的获取、解读和准确预测能力较差,从而造成边际信息搜索成本较高,决定了他们对信息的接受、解读和利用上差异很大,力量分散,进而投资缺乏理性,不易形成同质预期。
我国股市主要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因此,我国股市投资者行为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以短期为主,投资缺乏理性,难以形成同质预期,这决定了我国股市难以在短期内达到有效市场。
三、我国股市投资者对虚假信息的认知和行为偏差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我国股市投资者在面对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时,可能存在以下一些认知和行为偏差:
一是过度自信。我国股市投资者虽然整体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对自己的证券从业经验深信不疑,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的成功机会,经常表现出过度自信的特征。当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时,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甚至武断地作出信息真实或虚假的判断,造成失误的可能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称对某事有90%的把握时,那么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在金融活动中,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得十分突出,其直接影响表现为投资者过分依赖于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其间接影响是过滤信息时,注重那些能够增强其自信心的信息,忽视那些使他们自信心受挫的信息,从而降低了投资者的回报。只要是利好消息,投资者一般都会盲目相信,而很少去判断该信息是否真实。
二是信息反应偏差。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可能存在这样一些反应偏差: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隔离效应等。其中,隔离效应是指投资者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作出决策的倾向,即使企业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者即使他们在不考虑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时,也能做出同样的投资决定。
三是后悔厌恶。后悔厌恶是指当投资者作出错误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投资者常常作出一些非理,比如:投资者更趋向于等到一定的信息后才做出决策,即便这些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并不重要。
四是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其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进而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于依赖舆论而不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作独立思考。羊群效应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都有很大影响。
以上这些股市投资者对虚假信息的认知和行为偏差极有可能放大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功能,也就是说,可能增强其虚假信息的获利功能,从而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而不是真实消息。
四、思考与启示
第一,扩大市场容量,提高上市公司股票质量。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比于成熟市场还有很大差距。市场规模有限,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股票质量良莠不齐,优质股票数量太少。在近来价值投资理念的指引下,基金在挑选股票时纷纷选择那些业绩优良的股票,这样便形成了众多基金追捧少数蓝筹绩优股的现象。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市场容量,重点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样,基金在挑选投资品种时,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从而减轻羊群行为造成的市场风险和脆弱性。
第二,鼓励更多高质量的独立的证券中介机构从事基金评级、证券分析等业务。基金存在羊群行为与基金市场的“相对业绩评价”的激励机制有关,投资者往往从基金的收益率排名角度来选择基金,实际上,这忽视了在分析收益的过程中考虑风险因素。因此,建立科学公正的基金评价体系有利于改变投资者对基金的选择标准,从而引导基金向建立自身独特投资风格以吸引投资者的方向发展。
第三,对目前中国股市的启示。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解释目前我国在宏观经济各项指标明显好转的情况下,股市还在低位运行、投资者情绪过度悲观的现象。可以说,我国股市自2001年7月以来,一直处于弱市之中,这与投资者在价格发生逆转后,面临不确定的政策性因素,对风险的厌恶程度递增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心理因素作用的必然后果是,基于“羊群行为”模式的股价过度反应。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股市中政策还能够起较大作用的情况下,要改变股市的疲软状态,必须考虑投资者的认知偏差。不妨加大“利好”政策出台的力度和集中度,以加强投资者对于政府搞好股市的信心,影响投资者的心理,促使投资者的行为摆脱价值函数图形(S)里参考点以下部分的凸函数区域,从而克服资本市场的内在缺陷及非理性因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