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与管理研究范文

科技与管理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与管理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与管理研究

第1篇:科技与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社会转型;管理转型

从历史上看,各次科技革命必然会带来社会的转型,无论是近代科技革命,还是现代的科技革命,都给人类社会的转型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但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和历史等方面的一些原因,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转型也是极不相同的,以我国为例,我国社会转型更为特殊一些,它发生在两次科技革命之间,是从传统手工业型社会向工业型社会转变,在这中间,又从工业型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如果从漫长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两者几乎是同时发生和进行的。然而社会转型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转型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说,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与社会管理转型是密切相关的,是要靠社会管理转型来提供支撑的。所以,科技革命、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正确面对现代科技革命给国家的管理现实带来的挑战,并对管理创新进行仔细的研究

1现代科技革命及其本质特征

科技革命,主要是正在生成的科学技术代替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它包括科学技术的原理、科学的社会体制、技术的标准规范、技术的应用组成及技术的理论基础、结构、标准、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形式等方面的改变。这些也预示着人们认识并改造世界的技术和手段都在显著提高,有历史性和划时代性的意义。

1.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标志

在近代早期,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分别发生的,而且,瓦特全面改进蒸汽机的并非直接源于牛顿力学,更多的是对技术经验的总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从以电磁理论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开始,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相互影响,难分彼此。科学成了技术发展的理论根基,并且二者之间联系密切,应用周期显著缩短。从第二次科学革命之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的不同方面,而不是三个不同的过程。这种紧密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预示着近代技术革命向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转变。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叶,标志是: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出现;1948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创立;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科学技术问世;20世纪60年代,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问世等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场基于已有科学技术条件爆炸发生的整体性革命,其中,信息科学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革命,是这场现代科技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1.2科学技术革命发展史

科学技术革命可以划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次科学革命是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这时主要标志是机械化生产的出现,蒸汽机工业时代的到来;第二次科学革命是从19世纪到19世纪末,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这时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和电气化工业时代的到来;第三次科学革命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主要标志是电子化及电子技术时代的到来;第四次科学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都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主要标志是信息化及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再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劳动、生产、交往、思维等生存方式,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开创了一个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由于这场科技革命今天仍在延续,因此,也可以称作为现当代科技革命。

1.3现代科技革命的本质特征

现代科技革命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有着强渗透性和革命性的本质特征。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使人类对劳动资源的应用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信息资源为主转变,从而“信息革命”、“数字化革命”,孕育了信息产业革命,带来了20世纪后半叶的计算机时代和网络时代。其次,现代科技革命从运用物理学、化学等领域的成果转向主要运用生物学等领域的成果,利用生物资源,导致“生物革命”、“基因革命”,并将孕育21世纪新的生物产业革命。

2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及现代科技革命给我国管理转型带来的挑战

2.1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

管理转型,是组织管理、管理的主体与客体、管理标准、管理制度及管理形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社会转型会引导管理转型,管理转型更会支撑社会转型。在我国古代就缺少高度专业化的管理形态,这时人们没有把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说划分出来,有的只是一些笼统的“治理之术”、“治国之道”等。近代以来,由于还是推行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管理模式,所以说,在管理上还是以血缘、地域关系为主,未实现工业社会的管理关系,管理形态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上。在西方社会,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工业化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人们相互合作,协调地工作,强调质量和效益,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共同努力,从而使管理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2.2现代科技革命给我国管理转型带来的挑战

在现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了社会的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流通和传播,人们参与社会转型和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但社会传统管理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就是权力要从上至下的贯彻落实,层级观念很强,在管理上要求高度集中,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意志,进而形成统一的行动。这种管理带来的就是权力过于集中,信息传递环节过多,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官僚习气。

3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管理创新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应正确面对管理机制上带来的各种挑战,顺应时展需要,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3.1管理思维理念上的创新

在管理的思想观念上,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无论是管理科学、管理行为学,还是对具体的企业管理问题,都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要注重管理决策的落实。应在实践中关注企业内部的结构组成与管理机制建立,注重内外对企业管理本身的影响和冲击,做到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既考虑长远发展,又兼顾企业自身的利益所在。其次,要注重管理相关理论的创新。理论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源头所在,如何实现管理方法和理论现代化发展,是当今社会管理学中的一个时代课题,把先进的管理理论用于现代管理中,解决好管理中出现的思想导向走势,实现管理的长远目标。

3.2管理文化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现代管理领域应自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在文化继承上要,真正把好的文化传统在管理中发扬继承下来。

3.3管理体制上的创新

应科学制定与信息化时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应建立符合网络型管理需要的组织管理模式。尤其在信息的传输和共享上,要做到人人在同一层次分享管理信息。在管理权力分配上,要做到分级决策负责,每级有每级的决策权力范围。这样使管理在体制上形成了一个有机体,成为了一个快速反应决策的体系和一个高效高质量的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薛昭莹.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J].南方经济,1999,(1).

[2]丁有光.科技期刊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3).

第2篇:科技与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科技进步 科技创新 企业管理

烟草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管理。最优化管理的实现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将能够使烟草企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运营成本、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并且能够实现烟草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能够帮助烟草企业增加经济效益,亦能够帮助有烟草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但是,烟草企业的发展并未对科技进步与创新予以足够的重视,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影响不能够充分分析,因而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发展且创新科技。为此,本文的相关分析与研究将为烟草企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一、烟草企业管理中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与利用

烟草企业若想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管理的最优化,必须在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支持。在该方面,烟草企业需要对其固有的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进行良好的管理,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发展特点等进行科学的分配与规划。在分配与规划时要合理安排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持资金,保证资金足够且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目前,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相关资金支持到位,但有效利用率不高,应加大科技资金的利用率,由此,烟草企业才会实现有效的科技创新与进步。

(二)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虽然烟草企业能够通过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不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回报,但是亦需要比较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烟草企业在大力支持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同时,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不仅用于保障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发展,亦能够使烟草企业各方面资源、资金、人员等得到良好的配置和规划,提供有效的制度依据。对烟草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三)建立健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除了包含技术创新以外,亦包含重要的思想创新。在思想创新上,烟草企业需要建立较为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依靠科技的手段进行企业管理。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当中需要囊括现有的科技创新项目管理体系,并加入QC、小改小革、发明创造、精益改善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形成系统性、开放性的科技创新信息化平台。在该平台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将企业内各个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共享,方便使用部门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进而科学、合理的分配运行,综合实施。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迅速的深入到各个管理环节,全面提高烟草企业的科技化水平,进行更加符合时展的现代化企业管理。

(四)畅通人才成长通道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后续发展相辅相成,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应从完善科研管理、科研开发、技术支撑岗位序列设置开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建立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薪酬体系。充分激发行业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烟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烟草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烟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烟草企业通过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形成正确的、符合时展特征的企业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能够获取经济利润和效益、更要关注社会当中的问题,以便实现企业自身的社会价值。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持下,烟草企业能够对内部的资源进行不断优化,对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与整合,最终实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在此情况下,烟草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效益性和科学性。以此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将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烟草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

提升劳动生产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均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提高能够有效带动企业劳动效率的提高,进而烟草企业在营销区域相对固定、销售价格一成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效益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由此可见,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应该得到烟草企业的重视。

(三)有利于提升烟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众多学者均认为科技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力。现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已经逐渐认识到了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发展科技,实现科学化的企业管理。以便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将能够使烟草企业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管理主导,最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烟草企业的发展必须重视企业内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不仅要积极引进优秀的科技人才,亦需要加大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资金投入力量与有效使用。同时,烟草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烟草企业将在最终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生产效率。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周应堂,倪嘉骊,徐宁家,等.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01).

第3篇:科技与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微企业;科技;金融;转型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促进了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迫使当前的小微企业面临着生存的转型挑战。如果小微企业裹足不前,在技术创新和降低成本等方面不思进取,则会被迅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的社会要求所淘汰,尤其是小微企业需要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企业的资本运作,构建科技型小微企业,与金融企业的能力合作必不可少,如何寻求积极有效的合作路径,达到双方共赢,使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顺利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小微企业融资的内涵及作用

一个企业的启动与发展是要有足够的资金为基础,没有资金所有的项目和计划都是纸上谈兵,雾里看花,即便有所活动也会中途搁浅。因此,充足的资金供给是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时常会被资金链断裂所困扰,迫使生产经营停止运行,失去企业的竞争力。小微企业要从各个资金供给渠道融入资金,诸如: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及商业信用等融资方式,融入资金后去维持生产经营及技术研发、扩大再生产等经营生产活动,带着充裕的资金优势面对纷繁多变的市场竞争,主动出击,积极应变市场的变化,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小微企业融资的约束分析及金融支持

纵观我国小微企业绝大部分都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信用贷款及融资理念的建立,财务管理不健全及经营状况混乱,透明度不高,缺少大型、价值较高的固定资产,厂房设备抵押率低,流动资产流动比率高等特点,使得小微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特别是与金融机构存在着信息不匹配,银行方面无法得到准确的企业经营状况信息等多种因素,导致银行对资金的放贷存在忧虑而加剧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政府支持力度也因小微企业的信用制度不健全不能到位,最终造成小微企业的融资难以实现。

所以,要想使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企业从根本上要实行树立良好的信息品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开发先进的技术资源,引进一流的研发人才,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与金融机构通力合作,得到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才能真正地将企业从窘迫的经营环境中摆脱出来,使科技型小微企业立足于经济之林。

1、银行信贷与资本市场是金融发展的两种模式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而内源融资通常是在企业的创业初期,外源融资则是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后的主要融资途径,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内源融资难以满足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技术创新和优化企业管理的需求。外源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民间贷款、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小微企业最主要且不可缺少的融资渠道就是银行贷款。从银行放贷分析,银行要对企业发展的项目进行有效的、客观的监控,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有的放矢的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的跟进,对资金需求情况和资金在创新项目中的运用、企业的盈亏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根据可靠的项目进度及资金需求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为小微企业的外源融资得到有效的保证。

2、原创型与追赶型是创新的两种基本模式

不同的小微企业生产力不同,使得他们的技术领先程度各不相同,技术领先的企业风险投资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活跃,正面的影响显著,刺激企业技术发展的动力强,所以多数以直接融资的金融支持模式进行融资活动,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不断地追赶他人先进的技术企业则偏向以银行信贷的途径来完成企业融资活动,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对追赶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政策,采用的是贷款机构为中心,辅助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多类化、多层次的融资方式运用在金融市场中。对于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化管理形成一种产业结构变化的新兴产业,直接融资的优势显而易见,对资金短缺的问题可以快速便捷地解决;追赶型的技术创新与优化管理,采用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比较稳妥。

3、风险投资与R&D 是支持小微企业创新的投入方式

风险投资是将资金投向不定因素的高新技术和产业产品的新型研究开发领域,使研究开发产品成果尽快地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化,并形成一系列的产业化,从而得到高额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这种投资方式是不需要资产抵押、也不需要偿还的,尽管投资企业进行高新技术的研发失败,也不会使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这种投入方式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极大地催化了小微企业的成长。

R&D投入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企业为了增加产业的知识总量,并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产业链中,创造新的应用体系进行企业的创造性活动,这项投入可以体现企业的经济竞争实力,但是我国的现状对此项投入强度低,投入的结构也不合理,造成这项投入规模现状不容乐观。

三、创新与优化的理论构建

为了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还能提高其技术创新与优化的能力,在资本市场中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登上新台阶,构建新型的企业管理架构,风险投资与R&D双管齐下,让风险资本家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达到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成本,督促企业转型升级。

1、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

我国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源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技术发展不断进步,市场经济不断驱使小微企业自我修炼、蜕变而来的,纵观历史发展,根据小微企业的业务增长情况分为五个成长阶段,其中有三次质变,两次量变过程,与小微企业发展同步的金融需求也产生了波浪式增长趋势,经过科学研究者分析,结出小微企业转型金融需求的“波浪式增长模型”,为今后的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小微企业的业务增长第一阶段是创业阶段。在这个阶段,内源性融资是这个阶段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没有相应的企业信誉、资产做保证,外部的资金筹集存在着巨大的困难。而企业发展资金的到位,使得企业金融从无到有,产生了质的变化,这是质变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稳定增长阶段。随着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生产规模不断增大,企业信誉及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对企业资金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这个阶段中,企业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向银行信贷进行融资,取得企业经营性资金,在资金量的需求体现了量的积累,这是量变的第一阶段。

第三阶段是产业链提升阶段。企业发展要务实创新,不断挑战新的技术领域,抓住发展机遇,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实现新型的产业产能,都是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的目标。在这个阶段发展过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外源性融资占比加大,而且介入了直接融资方式,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是质变的第二阶段。

第四阶段是产业转型阶段。小微企业的产能壮大,业务扩展和产业链的攀升,在市场竞争中能力不断加强,但跟核心竞争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原始单纯的业务技术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保留原有业务探索新的领域是小微企业势在必行的选择模式,也可以从多方面的融资途径得到企业发展资金来源。这是稳定发展的阶段,是量变的第二阶段。

第五阶段是产业集群转型阶段。经历了前四个阶段的小微企业基本上完成了原始蜕变,将同质性的小微企业进行有机的整合,在资金融资和技术扩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是质变的第三个阶段。

2、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

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使小微企业在寻求金融融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质变阶段的金融支持。微型金融做为小微企业融资机构的供给主体,具备雄厚的战略资金,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看,剔除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风险投资存在的盲目性,丰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及时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建立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金融价值链对深化市场化改革,缓解资本市场的供求矛盾,转变小微企业生产规模,优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技术核心领域,金融机构对这类小微企业进行政策性倾斜,制定严谨缜密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授权体系,形成一个运行良好顺畅的金融价值链,环环相扣,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交易各项条件匹配,金融机构以足够的资金安排将企业的科技创新顺利地转化为具有竞争实力的实际产品,从而提升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延长小微企业的生存生命周期。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甚至在金融机构体制中,设立了专业化微型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创新开了绿灯,同时遵循“需求追随”理论进行了论证,使具有高风险承受能力的盈余资金进入了小微企业的企业管理创新及产品优化管理过程中,采取了降低成本的举措,制定相对应的创新金融产品,通过互联网的金融平台,为小微企业的科技管理创新提供创新性的服务,有效地将资金配置用在小微企业资金发展的刀刃上,增加小微企业和金融的收益,实现双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罗荷花,李明贤. 不同类型银行为小微企业融资的行为逻辑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 2014(02)

[2] 邓路,谢志华,李思飞. 民间金融、制度环境与地区经济增长[J]. 管理世界. 2014(03)

[3] 李建伟.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异质性金融需求制度实证研究――基于金融排斥的视角[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4(01)

[4] 张振,朱斌.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01)

[5] 姚耀军,董钢锋. 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新结构经济学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视角下的经验研究[J]. 财经研究. 2014(01)

[6] 卢福财,张荣鑫. 民营银行的现实问题剖析及发展路径――基于顶层设计下的渐进式视角[J]. 财经科学. 2014(01)

第4篇:科技与管理研究范文

摘要:在科技型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就是其发展的最关键的原动力,关系到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工作人员与单位岗位的合理调配,保证事得其才,人尽其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科技型事业单位

一、加强科技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进一步加大,因此,积极促进科技型事业单位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对外的交流和沟通,并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保证科研人才在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其工作的热情,从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科技型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阵地,对于促进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积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可以提高我国的科研发展水平,弥补我国科技发展的不足,从而提高我国科技市场的竞争力,维持市场份额的稳定。

第三,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而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中各方的资源优势,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美国科技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启示

1.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美国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科研人员的素质、技术等要求严格,因此,他们制定了严格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以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中各项制度的正常运转,有效提高了科研单位的管理效率。然而,这种严格的管理程序不利于调动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2.人才选用渠道。美国科研单位如果对人才有需求,他们更趋向于从人才市场上或者高校中直接进行人才挖掘,科研人员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科研单位中占得一席之地后就会受到普遍的尊重,对科研单位发展需求不相符的职员,则难以避免被淘汰。这种人才选用方式,有利于科研单位的创新,缺点是不利于其长期发展。职员对于科研单位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也相对较低,人才流动性很大。

3.人才激励制度。美国科研单位偏重物质激励,较少使用精神激励,他们看中职员的能力和知识层面较多,在严格的管理模式下,对员工的激励方式也较为单一,没有过多的精神方面的奖励。美国的用人市场普遍采用的是高薪留人的方式,一般科研能力较高、责任能力较强的员工薪资要更高于一般的职员。

三、实现科技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途径

1.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国际上的接轨,对科技型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突破传统界限,与国际上通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相衔接。这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学会运用现代管理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而增强我国科学技术对外逐渐全面开放的适应力和承受力,继续实施全面步入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

2.建立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在科技型事业单位中,人事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技型事业单位的人员调配,最终影响到了科研项目的研发。因此,在事业单位中必须要分类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保证人事制度在人事管理中的绝对公平、监督有力。

3.创新人才培养和选用机制。首先应该实行创新型教育方式,重点培养职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独创精神。鉴于此,事业单位可以加强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高校和科研基地的联合,并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实现科研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此外,还应创新人事选用制度,在健全事业单位领导层的选任、聘用等任用方式的前提下,在事业单位中推行全面的社会公开招聘和人才选用机制,对于科研部门的关键岗位,更要建立严格的用人制度,以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4.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为了保证科研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事业单位应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在保障科研人员薪资、奖励等基本的薪资制度的前提下,还应该建立补充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在部分事业单位转企业的单位中,也可以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为科研人员的工作解除后顾之忧,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建立监督体系。现如今加强科技型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监督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加强对人事任用和人才选用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对于那些没有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的人员聘用的,必须进行处理。二是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此全过程监督事业单位所进行的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尤其是涉及到权益和利益方面的,必须借助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防止欺诈和腐败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第5篇:科技与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管理机制

一、高校科技人员工作机制的基本特征

(一)性质创造性

高校知识与科技创新当中的中坚力量就是广大高校科技人员,其工作的主要特点就是创造性,而创造性也是知识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客观要求。从项目申报到攻克技术难题、从提升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到培养创新人才等方方面面均需要高校科技人员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而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正是高校科技人员必备的一大基本素质。

(二)时间自主性

鉴于高校科技人员从事的工作对创造性要求极高,因此固定的工作时间与地点等对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因此高校需要为科技人员制定具有一定弹性的工作制度,在工作时间与空间上基于其较大的自主性,使得科技人员能够结合自身的工作任务以及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每天的工作时间,进而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三)内容多元性

除了譬如申报项目、研究课题等常规的科研工作之外,部分具备较强能力和旺盛精力的高校科技人员往往还需要凭借其出众的知识与技术优势从事多种多样的工作任务,如教育教学、文化传播、行政管理等“第二职业”,这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形式多样性

高校科技人员的工作形式可分为个体与团队两种。在个体形式当中,由科技人员个人独自完成科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并结合自身形成的思维、研究框架等得出最终的研究结论。而有时为了能够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与研究,研究领域相同的科技人员会聚在一起集中探讨某一问题,在学科相互交叉、融合趋势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科技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团队意识等也将逐渐加强。

(五)需求多层性

高校科技人员在工作当中除了对衣食住行等有着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时还对于创造、传播和应用科学知识与技术等方面有着强烈的精神需求,高校科技人员希望能蚧竦贸浞值睦斫狻⒆鹬赜胄湃危并能够获得深造机会以便早日实现理想。另外,高校科技人员还在日常人际交往、社交活动等方面有着社会需要。

(六)氛围和谐性

绝大多数高校科技人员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好奇心,不愿与世俗同流,不甘心墨守成规,科技人员渴望利用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创造性的思维,秉持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完成对知识、技术的创新以及其他科研工作。因此和谐的工作氛围对其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

(一)创新资源利用能力

创新资源利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基础或应用等研究项目的资源获取与利用、对通过银行贷款、民间资助等多种方式筹集得到的研究经费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及对高校内部具备高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能力①。但当前部分高校在创新资源利用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对于校内现有的各项人力、资金等资源无法进行充分利用,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二)创新成果产出能力

创新成果产出能力主要集中在论文、专著、专利等科研成果的实际数量与具体质量,现阶段仍然有部分高校虽然有着数量可观的论文专著和鉴定结果等科研成果,但实际上其质量比较低,无法经过反复的推敲和长久的时间考验。

(三)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主要体现在科技服务、试验发展、专利出售、技术转让等项目的实际数量与由此获得的收入水平高低。而目前我国高校当中普遍缺乏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能够用于转让和出售的专利技术等少之又少。

(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纵观我国高校虽然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毕业生走出校门,但实际上学生的质量却并未与其数量成正比,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贡献的毕业生人数更是寥寥无几。

三、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一)研发经费投入偏少

当前高校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主要是从政府拨款、自主筹资以及社会资助等渠道获取②。当前政府对高校科研的拨款力度明显不足,不仅数额比较少而且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和漫长的等待之后才能真正下发到高校手中。另外高校自身也并未开拓出顺畅、多样的筹资渠道,加之社会资助比较少,也使得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存在研发经费投入偏少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部分高校的人文陶冶比较弱,鲜少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在专业教育方面也仅仅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并且为了方便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往往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共性约束要求。特别是受到社会“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人才培养当中有部分高校存在功利导向过重的情况,只注重有较大经济价值的科学研究,纯粹的学术研究则受到忽视。

(三)科研管理机制不良

高校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对科研处室没有明确划分其应有职责,使其在工作中常常出现责任不清等混乱情况,而在配置科研资源方面也缺乏合理性,部分科研项目的研究资源绰绰有余而部分项目存在资源紧缺问题。另外在评价和转化科研成果方面也存在透明度低、及时性不足等问题。

(四)人事分配制度失衡

目前高校实行的人事管理制度针对性偏弱,尤其是在选拔人才方面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往往只看重选拔人才的科研成果数量,却并未充分重视其研究质量。而在利益分配方面也存在合理性不佳的问题,科研带头人与参与科学研究的普通工作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存在较大差异。

(五)合作交流程度偏低

高校没有建立起强大的科研团队,科研人员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而科研人员的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性,缺乏有效的管理以及密切的合作交流也使得高校科研工作困难重重。另外我国高校的科研与国际前沿科学研究之间等合作交流程度均比较低;加之自身的产学研结合不紧、科学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与集成性不足等原因也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六)创新文化氛围不佳

虽然我国高校在近几年逐渐加大了支持科研人员的力度,但就整体而言其科研环境仍然不容乐观,不仅许多科研人员缺乏将科学研究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一旦在研究中遇到困难便容易心生退意,同时高校自身也缺乏浓厚的创新氛围,并未给高校科研人员创造民主良好的研究氛围。

四、构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合理机制

(一)研发经费筹措机制

在筹措研发经费方面,政府拨款仍然是占据着主体地位。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在尽可能增加拨款数额的同时优化审批流程,使得研发经费能够早日落实到位。另外高校还需要积极拓宽筹措渠道,在积极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导其投入资金的基础上,依靠传统的银行贷款作为支撑,并积极吸纳各类社会资金作为补充,从而切实解决当前高校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

(二)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高校科研人员需要充分认识科研的重要性,坚持科研与教学“两手抓”,尽力做好本职教学工作,同时重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科研方面需要不断对现代化的科研方向及其发展进行探讨以持续创新科研思路,而科研人员除了需要对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之外还需要注重学科交叉,有意识、有计划地学习和研究整个教育和科研领域中的知识内容,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以构建完善的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三)科研管理运行机制

高校应努力建立健全科研管理\行机制,为科研工作及其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首先高校需要充分发挥科研处室的应有功能,为基层管理人员赋予一定的决策和处理权利,从而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另外还需建立以科研团队、课题组为核心的课题制管理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科研资源,并有效监控课题研究与科研行为。

(四)人事分配激励机制

高校需要尽快建立起能进能出的、具有灵活性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鼓励教师围绕优势学科自由组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实力和深入研究前沿领域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同时积极吸收广大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在选拔科技人才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公平合理,积极邀请广大师生进行监督力求能够选拔出既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又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优质人才。

(五)合作交流凝聚机制

高校应当尽快建立能够共享科技创新资源的平台,在坚持产学研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创造与国际科研成果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以不断拓展合作交流的空间。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科研信息门户网站,同于负责完成科研活动信息的与相互交流,同时开发出管理科研信息的系统负责及时收集整理和分类存储各种科研信息与科研资源,以便为其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

(六)创新文化建设机制

高校科研人员需要坚定自身的理想追求和人生信仰,树立将科研项目做大做强的信念,在科研活动当中能够秉持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拒绝科研造假、学术造假等不正之风。而高校自身也应当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对科研工作抱以宽容的态度,积极使用各项鼓励和支持政策推动科技与知识的创新。

(七)创新成果评价机制

高校需要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在对科研成果以及创新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当中既重视数量也重视质量,将科研经费、奖金待遇等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被引用率等相挂钩,以便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另外,还需要积极邀请同行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师生参与对创新成果的评价,利用此种社会化的手段以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和客观性。

通过从多方面入手,层层推进分析了解到影响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的具体制约因素,进而站在高校建设者、科技管理者和文化倡导者的角度,提出研发经费筹措机制、创新人才培育价值、科研管理运行机制、人事分配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机制建设,希望能够有效帮助我国高校尽快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注释]

第6篇:科技与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 科研; 管理系统; 框架; 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0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75-03

0 引言

在当前形式下,通过IT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加强日常科研工作管理,整合科研工作流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提升科研管理水平是当今高校科研管理的大势所趋,有鉴于此,笔者基于长期对高校科研工作的了解,提出嘉应学院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

⑴ 建立一个从管理出发,提供多级用户分层管理模型。包括科研业务管理、信息以及网上办公等全面的网络化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⑵ 实现科研项目流程化管理。实现科研项目在线申报、评审、立项、中检、终结等系列流程化管理。

⑶ 辅助系部的科研负责人或科研秘书管理本单位科研工作。通过本系统,系部领导可以及时掌握、了解本单位教师的科研情况,科研秘书可以方便地完成有关的科研管理任务,如业务上报、业务受理、项目申报组织等工作。

⑷ 兼容统计。完全兼容教育部的社科统计和科技统计,导出不同组合的科研数据,尽可能满足不同归口部门的统计任务。提供实现科研工作量自动化核算的机制,为日后工作量量化核算提供接口。该部分自动根据项目、经费、成果、获奖、学术活动等基础数据核算出各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在任意时间段的科研工作量,进而与津贴、考核以及职位评审挂钩,为日后量化考核打下基础。

1 体系结构设计

科研管理数据量大、用户多、业务变化快,这些特点都要求系统有一个好的技术框架和平台来支撑业务系统。一个优秀的技术框架可以大大减少开发周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整个系统架构采用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表示层采用Struts、MVC显示,业务层由Spring来做事务处理,持久层由Hibernate做数据源连接[1]。系统运行后,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看到的只能是表示层,在表示层上,用户进行相应操作。科研管理系统框架结构图如图1所示。

2 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对系统用户的需求分析,将科研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划分为:综合办公、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等模块[2],系统功能设计如图2所示。

3 模块详细设计

因篇幅所限,仅介绍科研项目管理的详细设计。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项目查看、项目申报、项目中检、项目结题等环节。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周期性的管理过程,具体包括项目的申报、审核、立项、中检、结题等环节。

3.1 业务流程分析

通过对科研管理部门的需求分析调研得出科研项目管理的业务流程,科研人员在科研管理系统后台登录后,进入“科研项目”功能模块,进行科研项目申报。下面就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进行详细分析。图3是科研项目申报的时序图[3]。

科研人员登录系统后台后,进入“科研项目”功能页面addProject.jsp,进行论文项目上报。科研人员先根据页面输入框的内容录入科研项目信息,然后点击“申报”,系统控制层ProjectAction类将接收信息后,读取struts-config-project.xml,查找对应的ProjectAction,然后由ProjectAction调用业务处理层ProjectManager,同时把科研人员填写的表单内容封装为Project实体类,提交给ProjectDao,由ProjectDao提交到数据库[4],成功后,返回成功页面addProject.jsp,并提示申报成功。

3.2 方法类设计

根据系统页面分析,下面详细说明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对应的Java处理类主要实现功能[5]。

在定义好科研项目管理模块层次以后,就将对各模块的处理类进行详细的设计如表1、表2、表3、表4、表5、表6和表7所示。

参考文献:

[1] 陈渊.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D].复旦大学,2010.

[2] 欧黎源.J2EE软件开发反模式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 刁成嘉.UML系统建模与分析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7篇:科技与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客户关系;潜在客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不断繁荣,企业对潜在客户的开发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潜在客户的开发对于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销售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潜在客户开发研究可以对企业销售人员的广告、促销、公关手段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对于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完成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潜在客户开发过程概述

潜在客户的开发是以客户关系管理为理论依据,并通过适当的营销手段来建立与目标客户之间的联系,并最终促使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进行购买并维持良好的交易关系。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潜在客户开发过程进行了概述。

1.通过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客户

在潜在客户的开发过程中,企业应当对消费者对于商品和服务的喜好、采购习惯、消费需求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分析,并保证分析结果的时效性。通过合理的市场细分,并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有效的对潜在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开发。因此企业在细分市场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目标市场的某些客户群体的特性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从而更好的保证核心目标客户利益的满足。随着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急剧变化,企业应当对客户的最新需求进行及时的了解,从而更好的满足潜在顾客对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新需求。这对于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保证潜在客户的需求特点和购买偏好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

2.理解潜在顾客的需求

随着通信水平的不断进步,企业在潜在客户开发的全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理解潜在顾客的需求,鼓励潜在客户积极提出对于企业的建议和意见。对于潜在客户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企业应当予以真诚的回复,并立即予以改善。从而不断深化与潜在客户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之间感情的发展,更好地理解潜在顾客的需求,从中更好的提高潜在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3.基于顾客需求的差异性进行潜在顾客的开发

企业在进行潜在客户的开发过程中,应当基于顾客需求的差异性进行潜在顾客的开发,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促销、提供体验服务及与目标客户建立联系等内容。潜在顾客开发的特点是为潜在客户提供了一种有效接触方法和体验方法。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地与潜在客户进行联络与沟通,从而更好的挖掘其潜在的购买力,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发现潜在客户的真正消费需求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推广。在企业的广告和促销方面,企业的促销手段的使用应当注意维护企业在潜在客户心中的形象,并提供真实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同时确保广告和促销因素的合理性和广告和促销手段的定位明确,从而更好的吸引企业的潜在客户。在企业的广告和促销手段中,企业应当注重对心理效果的应用,同时对于潜在客户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了解从而更好的增加广告和促销手段的说服力。企业的广告和促销手段应当时刻注意政策的变更,并注意公共关系的维持和各种营销手段的组合应用,从而在对潜在客户进行差异性开发时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4.基于客户关系管理对潜在客户进行开发

企业的销售人员在进行潜在客户的发展时,应当注重基于客户关系管理对潜在客户进行开发。对于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客户,如果企业能够成功开发,会对企业的销售收入有着极大的提升。因此对于企业核心的潜在客户,企业应当从销售、资源和服务等方面,促进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销售额度的增加,并积极促进销售平台的不断升级。除此之外,企业对潜在客户的开发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和企业品牌,这些对于促进产品的销售、公共关系活动的良好展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社会公众中传播企业诚信的宗旨,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提升企业的财富创造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当重视与潜在客户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与客户进行双向沟通,展开互利互相的双赢合作,在实现客户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对潜在客户进行更好的开发。

二、企业如何更好地进行潜在客户的开发

企业在潜在客户的开发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企业应当从营销实践出发,解决在潜在客户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达到企业资源的合理分布。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企业如何更好地进行潜在客户的开发进行了分析。

1.加强企业潜在客户开发的持续性力度

随着企业对潜在客户的不断开发,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会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但是企业应当注意继续加大对新的潜在客户的业务营销力度,并努力将潜在客户转变为忠诚客户,并时刻注重维持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在进行潜在客户开发时,应当按照不同的营销阶段建立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同时注重丰富企业的促销手段,并安排广告营销人员对营销服务的目标、营销战略内容进行科学管理,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销售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做到与客户相互依存、合作双赢的客户关系。

2.加强对核心客户的开发

根据管理学中著名的原理,企业80%的客户提供企业20%的利润,企业20%的客户提供企业80%的利润。其中20%的核心客户是企业最大的利润来源,因此企业加强对核心客户的开发极其重要。因此企业在潜在客户的开发过程中,一对一营销方法的使用极其重要。与此同时关系营销也是潜在客户识别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当注重核心潜在客户的资源维护。对大客户进行及时有效的营销,加强对大客户的消费目标的调查和跟踪。从而形成大客户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对于大客户的管理与营销,企业应当以长期合作为中心思想,以客户关系管理为支柱加强企业的核心客户的开发水平。

3.完善售后服务

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是潜在客户的开发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客户对企业的不满、对企业的投诉是必然出现的现象。因此企业在发展潜在客户的过程中,对潜在客户的投和不满,应当及时、耐心的予以解决。

4.对客户群体进行适当的选择

企业在潜在客户的开发过程可以对客户群体进行适当的选择,这也是市场细分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企业在进行潜在客户开发过程中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在潜在客户的开发过程中企业发现某些客户的开发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就可以对客户群体进行适当的选择,从而将销售资源更加有效的利用,最终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三、结语

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潜在客户开发研究的关键在于和潜在的客户进行积极的互动与对话,深刻理解潜在客户的实际需求,从而系统的提高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并为潜在客户持续完善售后服务,从而使潜在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感到满足。企业应当对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潜在客户开发进行研究,从而更好的促进自身销售工作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湖北销售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峰.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与手段分析[J].中国商贸.2011,3(7):93-94

第8篇:科技与管理研究范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transverse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transverse research based on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heory, and formulated a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strategic map,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universties' overall transverse research ability.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横向科研;战略地图

Key words: 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verse research;strategic map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127-02

0引言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既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又是服务社会的基础。横向科研是指企事业单位委托高校并支付相应报酬的科学研究工作,其一可以满足企业技术需求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二可以帮助高校筹措办学经费和促进教学科研发展。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横向科研工作中存在着科研氛围不浓、科研力量分散、成果转化率低、企业评价不高及科研经费较少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高校横向科研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了高校横向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实施计划和战略地图,旨在提升高校横向科研综合实力。

1平衡计分卡理论

平衡计分卡是1992年由美国的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的一种全新企业综合测评体系,它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测评,并针对每个维度设定相应的目标,建立实现该目标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的管理框架。平衡计分卡用财务指标反映企业过去经营行为的综合结果,而用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三个非财务指标来补充财务指标和反映企业未来财务绩效的动因,从而确保了企业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平衡计分卡通过建立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来实现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因此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绩效管理系统,同时还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从四个相互影响的维度分析哪些是完成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并为每一方面设计适当的评价指标,形成一套完整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从而通过关键绩效指标的完成来动态实施企业战略。平衡计分卡的实施通常由组织战略分析、关键绩效指标制定、战略实施方案制定及监督反馈等步骤组成。

2高校横向科研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平衡计分卡作为在企业管理中提出的一种绩效与战略管理工具,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组织的战略管理。在高校横向科研管理中引入平衡计分卡,可以将学校的横向科研发展战略转化为具体的目标、指标以及行动,对学校的具体状况进行综合全面评价,使学校在未来中明确发展方向,从而加强科研战略管理。高校在制定横向科研战略时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竞争力与外部市场需求,以及效益与发展的协调。

在确立了高校提升横向科研综合实力的战略目标后,就要把战略目标层层细分,并落实到各个维度。首先财务维度应该广泛争取科研经费,从而可以加大科研投入及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水平,这是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高校横向科研工作的价值在于获得客户认可,即所从事科研活动增加了客户内在价值、提高了客户满意水平以及塑造了高校自身科研形象。高校提升横向科研水平的关键在于内在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创新技术转移体制,提高科研创新水平以及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等。而高校提升内在科研竞争力的基础在于培养科研氛围、凝练学科方向、科研团队建设及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

将高校横向科研战略总目标分解到四个维度后,就要开发相应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关键绩效指标就是用于考核和管理组织绩效的量化标准体系,是体现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指标,是连接个体绩效与组织战略目标的一个桥梁,是组织进行绩效考核的有效工具。根据高校的既定横向科研战略,经过筛选设计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战略分目标及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高校横向科研战略实施计划制定

平衡计分卡的功能在于将组织抽象的战略转化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具有因果关系的衡量指标体系,并设定相应考核目标,通过完成相关目标,最终使组织战略得以顺利执行。本节在上一节开发的关键绩效指标的基础上,对高校横向科研管理工作制定战略实施计划。

3.1 培育高校科研氛围良好的科研氛围是高校提升科研实力的基础,它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活跃思想和拓展视野,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从而有力推动科研工作发展。高校培育良好科研氛围时首先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为学校和教师发展同时带来发展前景,从而感染和号召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同时高校在培育科研氛围时要重视和加强科学研究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保障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和进取。再者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类科研活动以营造科研氛围,比如聘请知名专家作学术讲座可以促进学习交流,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紧跟科学前沿,及时掌握最新研究领域与发展,从而快速缩短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差距,最终提升整个高校的科研水平。

3.2 加强科研基础建设科研基础是高校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才、经费及硬件等各种基本条件,是高校提升科研水平的根本。科研基础建设是高校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目标而对科研资源进行的配置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各种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同时也是高校促进科研发展和提升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高校科研基础建设既要满足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又必须使重点科研方得到优先建设和优先发展,从而形成高校自身科研优势和特色。优良的科研条件同样可以保留和吸引优秀人才,因此高校在加强科研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应根据高校自身条件和学校发展目标引进一些高水平人才来完善科研团队建设,使科研队伍与硬件建设相互促进和交替提升,从而提高高校自身整体科研水平。

3.3 组建高校科研团队高校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为数不多技能互补的科研人员自愿组成的群体。高校组建科研团队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整合科研方向,团队围绕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方向进行扩充和提升,使团队中成员都能围绕总研究方向开展科研工作,从而形成合力支撑该研究方向;二是培育特色学科和支撑学科发展,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科研优势,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共同完成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三是促进产生创新思想和成果,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和切磋思想,使不同学科知识得以交叉互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不断完善科研创新与成果。

3.4 培育高校科研品牌科研品牌是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区域位置,遵循科技发展之规律,确定的科研目标、侧重点和服务对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科研特色。高校科研品牌是在一定科研目标指导下依据科研定位所形成的特点,是科研目标的具体实践。科研品牌的形成是高校一种过去成功经验的积累,既要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又要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前景。高校科研品牌应随所处环境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使特色更鲜明和优势更突出。高校培育科研品牌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选择科研方向,恰当的科研方向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奋斗目标,而且能为科学研究发展赢得更多的资助和发展机遇;二是立足区域发展,地理区位可以影响科研方向,而立足于服务区域发展,可以为科研品牌的培育提供许多有利条件。

3.5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我国高校每年产生大量科研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成果转化率明显偏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成果转化,才能服务社会和提高自身效益。首先高校应提高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在科研选题时进行市场调研,使科研开发能以市场为导向,保证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应用性,从而提高研究成果产品化和工业化水平。再者科技成果作为一种商品参与市场竞争,必须要有过硬的质量,因此在科研工作中一定要重视科研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对科研成果进行进行科学评价。高校科技成果成功转化要经过实验室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因此高校应建立一些中试基地来拓展实验室成果,促进技术创新和加快成果转化,从而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及提高高校自身科研收益。

3.6 健全科研激励机制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发挥,因此高校应在科研管理工作中重视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可以广泛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研人员努力完成学校的科研目标,从而推动科研总量快速增长,提高管理绩效和科研水平。高校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时要遵循三项准则,即一有利于强化科研人员的个人动机,二有利于科研人员的个人目标与学校总体目标相协调统一,三有利于增强群体内凝聚力和培养良性竞争机制、团队协作精神。高校科研管理的本质就是对高校所拥有的科研资源进行开发和应用,促使广大科研人员围绕学校科研目标各自做出相应贡献。因此高校科研激励机制要积极根据高校科研管理和整体运作不断完善,为高校完成科研任务和目标而服务。

4结论

平衡计分卡认为组织战略是一套可以用“如何做,会如何”的方式来表达因果关系的假设。一个结构严谨的平衡计分卡可以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陈述组织战略,清楚地表达不同维度目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图,即为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组织成员能够根据战略地图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是如何与组织整体战略相链接,从而使每位成员都能够协调一致地为实现组织战略而努力。战略地图其实提供了一套能够描述组织战略的通用语言,从而组织能够描述其战略目标、动因及指标,能够定义实现绩效的战略措施,以及战略目标之间的链接关系。高校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体系对科研战略作全面具体的解读,促使学校员工协调一致准确聚焦组织战略。从而高校科研战略通过平衡计分卡与学校日常工作达到了有效的链接。由于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指标之间存在着因果驱动关系,因此可以保证组织战略与部门目标的一致性,并被员工所理解和执行。最后根据所开发的平衡计分卡,创建了高校科研管理战略地图如图1所示。

战略地图全面明确勾画了组织战略与日常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组建科研团队与引进保留人才可以提高员工科研素质,以及通过基础条件建设和培育科研氛围,可以加强技术创新、创建科研特色、加强成果转化和优化技术转移流程。进而能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和客户满意度及增加客户价值。最终在财务方面就会增加科研经费和提高员工收入,并且反过来支持高校科研团队和基础条件建设工作,从而达到循环动态提升高校横向科研综合实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刘俊勇等译.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广州经济出版社,2004,6.

[2]许宏,胡桂周.构建高校科研氛围的实施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研究),2007,(29):534.

[3]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66-68.

[4]王旖旎,杨槟煌.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s2):109-110.

第9篇:科技与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 质量管理 高等学校

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原是企业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已在企业中得到成功运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通过人、财、物的调集与配置、学术资源的组织与交流的系列管理活动,也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本文试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来探讨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

1.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60年代初,美国的费根堡姆(A.V. Feigenbaum)和朱兰(J.M. Juran)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概论和理论,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很快被普通接受和应用[1]。TQM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性。二是全面性。三是科学性。[2]

当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项目管理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不仅基于该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行之有效性,重要的是,其基本理念符合高校科研管理要求。因此,科研项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高校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是全过程的管理。科研项目的管理包括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等一系列环节。根据TQM理念,科研的质量不只是来自一两个环节,而是要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控制。

(1)申报立项阶段:包括科研项目来源渠道信息获取与、组织申报、立项管理等环节。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建立起获取和信息的渠道,及时掌握科研动态,并向相关对象通报。然后要积极动员申报,精心组织协调联合攻关。同时具体指导申报者做好标书,以提高课题申报质量;对申报标书要严格把关,进行预审查。课题申报后,要及时注意动态变化;课题批准立项后,要及时反馈通知申报者实施。

(2)项目实施阶段:包括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环节。课题的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开端,可确保课题研究工作在科学有序的轨道上进行。中期检查是了解课题研究进度,确保研究工作不至于半途而废。针对不同性质类别的课题,中期检查可采取不同的形式,既可由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也可由学院组织。

(3)结题鉴定阶段:包括结题、鉴定、知识产权保护环节。通过结题鉴定,总结和挖掘科研课题成果,发现学术尖子和科研骨干,为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4)推广应用阶段:科研成果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是科研的最终目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为科研成果寻找市场,促使成果产业化,尽早转化为生产力。

3.高校科研项目的全员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应是全员参与的管理。高校科研除了职能部门的管理,还应包括课题组成员、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等人员参与的管理。只有全体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的管理观念,才能真正确保科研顺利开展,提高科研成果质量。高校科研的全员管理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管理者层面: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者包括科研(技)处管理人员、院系科研管理人员以及科研设备与经费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和业务培训,使之不断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精通业务,力求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管理者。

二是研究者层面:主要是抓好课题主持人和课题主要研究人员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提高工作,这直接关系着科研的成败和质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也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积极扶植培养有潜力的科技人才。

三是专家层面:包括参与立项评审、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的专家以及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等。高校课题涉及多个学科,要选择相应的内行参与对口管理,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科研管理部门还要组织实行课题管理的专家研讨制、专家论证制和专家评审制,引领科研方向,保持学术公正,防止学术腐败。

4.高校科研项目的全因素管理

影响高校科研质量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根据TQM理念,科研项目管理要抓好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特别是可控因素的管理工作。人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素,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为科技管理的调控和决策服务。科研条件因素是较客观存在的,而科研氛围和政策因素就有较大的可变性。科研规章制度的制定既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因素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制度管理,既要充分体现研究工作的规范性,又要保证学术民主,保护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科研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的科研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政策导向,能有效地促进科研朝良好的方向发展,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能促使高校更全面地考虑科研质量问题,把科研项目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更加关注科研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更加强调参与管理的每一成员的质量意识,更加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优化。但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引入,并不能照搬照抄。因而在借鉴运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时,不能生搬硬套,使科研管理工作走入误区。

注:本文是上海师范大学科研项目“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及绩效研究”(编号:SK201139)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龚益鸣.质量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王惠琴.企业TQM对高校管理的启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