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凡卡课件范文

凡卡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凡卡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凡卡课件

第1篇:凡卡课件范文

一、感知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启发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想象,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真正理解,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开再造想象。这就要求我们把字词句篇联系起来,再联系生活实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具体情境。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先把语言材料想象成一幅画面,再描述出来。感知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后,课文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例如《桂林山水》的第2、3自然段,写桂林的水“静”、“清”、“绿”,写桂林的山“奇”、“秀”、“险”。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设计教学,学生既能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运用音像材料,创设情境,诱发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生动形象的音像材料,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诱发想象。多媒体课件融诗、画、情、景、声于一体,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林中乐队》一文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大森林中动物欢乐歌唱演奏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象,为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为感悟课文内容做好铺垫。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在处理这段教材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音像资料,创设一个特定的美好情景,让“乐队”精彩表演,并不让学生去空泛地理解这段话的意思,而是给学生提供文章描写的动物唱歌奏乐的情形,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想象,使他们领悟到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愉悦的心情,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这样,就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境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境,在潜移默化中诱发了想象。

三、抓住艺术空白,续写故事,拓展想象

“留白”是绘画里的一个术语,是让欣赏者有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心情融入作品之中。留白是艺术的技巧,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一种美学方法。有的文章的创作手法很讲究“留白”,创作者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而留一些空白让读者用各自不同的想象去填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遇到这类课文,我们紧抓“艺术空白”,巧妙地拓展学生的想象,为“空白”增加亮丽的色彩。例如《凡卡》最后一段,写他“怀着甜蜜的梦睡熟了”,以此结束全文,并没有写明信能否收到,他的心愿能否实现,故意留下了想象空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大胆地放开手脚,挖掘教材资源,设置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仿佛深入到凡卡的梦境中,合理想象,续写故事,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了深化主题,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也可以逆着文章思路,给学生们留想象性作业《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以后》。通过交流,深化了文章主题:不管爷爷是否收到信,凡卡的悲惨命运始终得不到改变。让学生悟出文章的真谛,体会到凡卡的命运悲惨,激发了他们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借助感情朗读,融情入境,激发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融情入境,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画面浮现在头脑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这同样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如教学《春潮》一课时,可以通过感情朗读,“以读代讲”,以读激发想象,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发挥想象,感知春潮的样子和特点,让学生感悟到春潮不可抗拒。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等,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三月桃花水》一课时,同样反复朗读,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这样,运用多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景中,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形象,从而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

五、感悟诗文意境,品文作画,展开想象

第2篇:凡卡课件范文

关键词:教学情境;培养兴趣;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33-0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教学实践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就会自觉进入情境,开展探究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他们就会挣脱思维的桎梏,思路自由驰骋,思潮自然奔涌,乐于大胆表达,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的状态。由此可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问题是新旧知识连接的纽带,贯穿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心情舒畅,他们就会打破习惯思维的定势,使思路豁然开朗,容易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课堂学习。如一位教师教学《凡卡》一课时,通过课件展示凡卡在鞋匠阿里阿希涅家当学徒的悲惨生活。看到此情景,学生陷入了沉思。这位教师把握好学生情感变化的瞬间,创设了问题情境;同学们对凡卡的学徒生活有了初步了解,你们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渴望解决的疑问:凡卡为什么要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给爷爷写信?学徒生活十分悲惨,凡卡常常挨打、挨骂、挨饿,他为什么不设法离开莫斯科?凡卡为什么常常回忆乡村的美景和与爷爷一起生活的快乐?凡卡满怀希望地寄出一封信,他的爷爷能收到吗?这位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共同解决学习疑难。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地谈了自己的见解,精彩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在探究学习问题时,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师的预设,或者有些问题背离了课文的主题,教师应先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可贵精神,然后通过巧妙引导,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使探究性教学继续深入。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真诚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共同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精彩导入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就会在老师的引领下自然走进文本的世界,自觉感知文本的内容,接受情感的熏陶,从而与文章的作者和人物产生思想共鸣。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让探究学习顺利开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古诗三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唐代,涌现出无数著名诗人――诗中有画的王维,浪漫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白居易……他们才华横溢,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读着这些作品,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中描述的情境,领悟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情感……随着教师的叙述,诗人的形象呼之欲出,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他们探求诗人的奥秘、寻求理解诗人的欲望,为开展探究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我们可爱的祖国地域广阔,江山如画,有峰峦雄伟的泰山,有水平如镜的西湖,还有孕育着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桂林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桂林,荡舟漓江,领略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这样简洁明快的导入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了迫切阅读课文的欲望,根据学习需要展开探究。

三、借助电教媒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电教媒体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电教媒体图像逼真丰富,声情并茂,给学生以听觉和视觉的美好感受。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为学生创设了较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里,学生的思维就会冲破束缚,突破时空界限,展开丰富的想象,不但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还可使知识传授由抽象变得直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一位教师将《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大江奔涌东去的壮观场景、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和雄浑激昂的朗读融为一体,激起学生去阅读课文的激情。教师创设的情境深深吸引了学生,他们快速进入文本,希望了解故事的内容,为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名著名篇,这些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其中的内容,不仅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受到审美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四、挖掘课文“空白”

(一)课文中略写的内容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有些内容作者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留白”,创设问题情境,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如一位教师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抓住了课文最后一句“当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创设情境:同学们,让我们侧耳倾听,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时说了些什么?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展开丰富想象创造了条件,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教学《窃读记》一课时,文中写到:“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中用了“急忙、饿狼、贪婪”,针对这三个词语,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想据此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积极发问:“贪婪”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恰当吗?为什么用“饿狼”打比方?作者为什么要“急忙”打开书?在这堂课里,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教师创设的情境充分激活,探究学习层层深入。

(二)课文中省略的内容

课文中有些句子用了省略号,有的省略了人物要说的话,有的省略了要列举的事物,有的省略了故事情节,有的省略了人物的想象……这些省略号,就是课文的“空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空白”,创设问题情境,稍加点拨,让学生发散思维,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探究,把这些“空白”补写出来。如教学《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时,一位教师抓住第一自然段“很久很久以前,人间还没有火,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没有火烧烤食物,就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没有火时人类生活的困苦,这位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先说后写,把省略的内容写出来。这样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五、编演课本剧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的剧本,剧情和人物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和表演。学习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后,教师如果能创造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深入掌握课文内容,研究人物性格特点,然后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再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把一个用文字叙述的完整故事在舞台上表演出来,学生心中就自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会发展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为了把故事表演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他们就会反复研读原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展开深入探究,希望准确把握。因此,编演课本剧缩小了教与学的心理差距,使教材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学生心中的动态信息。如一位教师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两个小孩子和孔子,把这个故事演绎出来。学生表演时,模仿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惟妙惟肖,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不但明白文中陈述的自然现象,还体会到知识博大精深、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出色的老师》一课时,语言文字浅显易懂,教师也可指导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

学生表演课本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师转变了角色,把对知识问题的发现权、探索权交学生,在表演中渐渐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表演中自我探究,在探究中走向新知识的建构。

六、抓住课文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文题目能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一位教师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他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当你看到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踊跃举手提出问题:我想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我想知道詹天佑做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思想?教师看到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因势利导,便用激励的语气对学生说:同学们的提问精神让我感到欣慰,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吧!学生有了希望解决的问题,只见学生专心读书,深入思考,时而反复默读,时而独立思考,时而互相探究,学习气氛十分活跃。经过探究,这位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成果。在发言中,学生紧紧抓住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解决了上述问题。当学生的回答不够成熟时,其余的学生抢着补充。在这堂课里,学生真正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人,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第3篇:凡卡课件范文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的丰富。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二、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汉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义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学习“沙”字时,我启发学生这样记忆:“沙漠里水少。”通过一个阶段的示范,学生便能举一反三了。如:学“甜”,学生能联想到“舌头舔着甘蔗真甜”;学“梦”字,能想象到“林下晚上好做梦”……这种根据汉字特点合理联想的方法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字义,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三、在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一年级识字时,我让同学们朗读全文词串,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与这些词相关联的事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完后,我问他们:“读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让人惊喜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滔滔不绝地说。有的说,他仿佛在一个盛夏,躲在树下听着知了唱歌、闻着茉莉花的香味,美美地睡着觉。有的说,自己躲在家里,看着窗外倾盆大雨、刮着大风、打着雷、闪着电、轰隆隆……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朗读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词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游子吟》一诗的教学,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五、立足文本,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六、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

七、在说话、写话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4篇:凡卡课件范文

设计CAI课件,一是要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二是要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要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课堂CAI教学还要方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就是要体现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要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的教学主体,媒体要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要由传统的讲解、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由重视传统的逻辑分析、逻辑综合、讲解说明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个体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所有CAI课件的共性。课堂教学CAI要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课件应是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喜闻乐见,自然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各种各样的CAI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

一、运用CAI课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CAI课件教学,可利用图象、动画、色彩等手段来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制作这样的CAI课件: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超着岸边涌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音乐,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情感,正是他通过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再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学生就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是从实质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义,如果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采用CAI课件教学,将会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人字形”线路为例,先在屏幕上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动态画面出现:一阵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的情景。这时学生会被有趣的动画所吸引,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能体会到“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多么巧妙。这样的CAI课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较长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学习中去。

二、运用CAI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它是实现启迪思维、激感、丰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学《观潮》一课,恰当地运用CAI课件,将滚动的涛声,万马奔腾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余波等潮起潮落的画面形象和自然音响表现地淋漓尽致,把文字作品变成了可视形象,使学生亲眼目睹了“钱塘江”的雄伟壮观,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悟,扩大了生活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运用CAI课件增加课堂信息的密度,扩大教学的容量

第5篇:凡卡课件范文

【摘要】接受性学习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接受性学习的优点:获取知识时间短、效率高;并能使人类进化数万年积累下来的知识遗产代代相传,绵绵不绝。但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是:教学内容上侧重于现成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特点。而且教学模式单一、封闭,学生只知接受、记忆知识,缺乏对于结论的思索,自学能力长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依赖的环境和条件主要不是教师、书本和课堂,学生在自主研究和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以及获得亲身的、直接的体验与感悟。老师或其他人只是指导者、参与者,书本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也不再适合。

【关键词】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融合

"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1954年首次提出"学习方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从不同角度给"学习方式"分类,其中有一类是: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优点:获取知识时间短、效率高;并能使人类进化数万年积累下来的知识遗产代代相传。弊端:教学内容上侧重于现成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特点。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只要有效的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进行融合,就如孤鹜与落霞双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样,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相得益彰、惟妙惟肖。

1入情入境,让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孤鹜"展翅飞翔一样强烈。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入情入境地把文本信息巧妙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接受探究前的铺垫信息,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孤鹜"展翅飞翔一样强烈。

2恰当双向的示范讲解,让学生的探究方法如"落霞"飞缕一样色彩斑斓。

朱熹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限制,不可能所有知识都自己探究。探究能力根植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寻找知识方法上下工夫,必要时教师或学习伙伴应给予恰当的示范讲解,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探究感悟,使学生的探究方法如"落霞"飞缕一样色彩斑斓。

2.1教师示范性的讲解,使学生如"落霞"一样直线冲天。

我在上《第一场雪》一课时,指导朗读此句:"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时,我首先出示雪停后的动画课件,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何感觉?等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后,老师进行了三种不同语调的范读:①如果你觉得是在赞雪大的话就这样读--(把"大"突出来)。②如果你觉得是在赞雪美的话就这样读--(把"嗬、啊"读重并要拖音)。③如果你觉得是在赞人欢的话,你就读出欢快的语气。

经过老师的一番讲解示范,学生明白了:原来同一个句子每个人有不同的感觉,那么朗读的语气也就不同。接着老师请学生自己去读读后面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山河、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一句时,就会因每个学生对句子理解感悟不同而读出语调也不同,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

2.2同学的示范表演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独幕剧《奴隶英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剧本有更好的理解,我利用本班同学演示进斗兽场的那段对白(突出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场景布置等)并用录像机录制起来,制作成课件。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身临其境,个个欲试。

有了前面示范性的演示,同学们就知道了独幕剧是怎么回事,减少了许多口头上烦琐的讲解,接着,学生再自主合作演示独幕剧。每个小组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像电视的明星一样,个个表演得出神入化。更让我兴奋的是,学生在发言中表现出来的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运用及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恰当示范的讲解和领悟不同的探究方法是水天一色的,就如同"落霞"一样,让整个课堂锦上添花。

3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让学生的探究思路如"秋水"一样明晰。

探究思路是学生思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需要拓展开来。因此,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进行点睛式的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探究思路如"秋水"一样明晰。

例如:我在上《草原》一文时,学生通过审题、读文、质疑、确定了探究主题为:草原到底美在哪儿?在探究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看图,初读课文理解"草原多美"的第一层含义,学生会说:"草原翠流,镶嵌着纯白绵羊,非常美丽,那绿草似海的草原真令人心驰神往啊!"我又问:"你们再看看,草原还美在哪儿呢?举手的人就少了,叫几个人发言也只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学生的思维总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深究"草原多美",我是这样做的。

3.1联系上下文 师问:"同学们,课文中除了这些景色以外,还讲了哪些人和事也很美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响应。

3.2出示课件播放动画(草原上的人们热情的欢迎和招待我们,以及纯朴的风俗人情等场景)来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观看课件,就等于给学生探究"草原多美"的思路搭了一座桥,探究路一下子得以畅通,理解了"草原多美"第二层含义--人情美。

4课内外"双剑合壁",让学生的探究空间如"天空"一样广阔。

4.1课前引导学生"磨剑",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先布置预习,查找有关工具书、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积极摄取外来信息,为课堂中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时,课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询《赵州桥》有关历史资料,并开展《桥之最》活动:

学生有了准备,上起课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课上就问学生,你对赵州桥了解多少?赵州桥有什么特点?以上问题不再抽象,回答起来也就容易了。弄清此问题后,还带出了一连串的有趣问题:赵州桥属于哪一类桥?中国古代桥有哪些特点?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桥?等新的探究课题,探究空间得以大大拓展。

4.2运用"利剑",画出学生课外学习的天空。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运用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走出教材,拓展延伸,形成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点实践。

4.2.1多读课外书。

阅读学习不仅是学习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运用阅读的能力,所以在学了课文之后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锻炼自读的能力。例如: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向他们介绍了《少年鲁迅的故事》;学了《草船借箭》让学生借阅《三国演义》;学了《猴王出世》让学生借阅《西游记》等。

4.2.2多参加实践活动。

课内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否掌握的一个有效的延伸,因此,可以说它是对语文课堂的一个有效的检验与回报。例如:我在教学赵州桥时,学生课前通过《桥之最》这个活动,再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已经对赵州桥以及各式各样的桥,有了很深的理解。学完课文后,学生余味未尽,于是我顺势让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开展《家乡的桥》和《未来的桥》活动。表格如下:

教师鼓励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完成表格如:"家乡的桥"(古代桥、现代桥)这一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照相机、摄像机等信息工具,到社会上去实践,收集文字、图片等资料。像"未来的桥"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绘图工具来设计美观型、坚固型、实用型、创意型等类型的桥来,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4.2.3多写小练笔。

挖掘课文中的各个训练点,进行扩写、改写、续写、仿写等形式的练笔。读写结合是继续学习、深化学习,深入探究的好途径。例如:学了《凡卡》让学生续写《凡卡的信寄出去以后》,学了《赠送汪伦》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我想只要我们有机地把这两把"宝剑"有机地结合起来,前景是很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怎样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作者李文洋。

第6篇:凡卡课件范文

关键词:备课;上课;作业设计;学困生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围绕新课改,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学科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希望以语文学科活动为载体,促使广大语文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真正地让广大语文教师尽快实现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专业化成长。本文结合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亲身经历,谈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备课,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钻研并“吃透”教材是教师备好课的关键。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教师只有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理清教学思路,探清作者是如何通过一句、一词、一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表达,其深邃思想、观点、感情的。教师只有弄清给学生“教什么”和学生跟教师“学什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我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一遍教参,把知识系统化;在上课前还会在静下心来时再认真研读一遍,查漏补缺;当讲课或处理习题遇到问题时会再和教师重点研读教参某个部分。我几乎每天都要我把课本教参带回家。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一看,琢磨一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备课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备课,不仅可以补充课本和教参的遗漏点。还有利于丰富教师知识储备。讲课时还可以把这些资源作为一个拓展向学生介绍。像《凡卡》中省略号的表达作用。《少年闰土》中猹到底是什么动物?还有就是网上有很多优秀的课件,我们教学中总会用到多媒体课件,但我们教师们每天都要做课件,这时我们就可以从网上下载再依教学实际修改为我所用。再有备课时难免遇到疑难问题,上网查一查,遇到觉得有价值的问题就下载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形成习惯,也积累了一套自己的阅读材料。

二、把好上课关我讲课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好知识观

让学生在知识上佩服你,崇拜你。这需要备课时就得下苦功。

(二)充分利用学习小组

学生的竞争意识都很强。我在讲课时回答问题用小组加分形式,在课后检查时用小组加分形式,在综合实践活动时还用小组加分形式……回答对一次问题加2分,精彩的回答加5分,课后检查最快的前三个小组加12分,其余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加10分,延后完成的加8分。综合实践活动,像调查采访,写研究报告,搜集资料加分不等。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语文课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像第一课时预习,认识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就可以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起到引领、点拨作用就可以了。课堂上要适当加上一些活动。演课本剧是我班学生的最爱,后来在元旦联欢会上他们还自编剧本。还有一定要上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课,作文辅导课,作文讲评课。

三、作业设计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语文作业的设计如何更好地突出开放性、趣味性、人文性、创新性、发展性,把语文作业设计推向深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是我们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下面我来说一说我的作业设计。每次留作业,我会把留每项作业的目的向学生说明,绝对不留重复性作业。但我留的作业样式多,项目多,我认为这样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另外我们还会有准备口语交际材料,构思作文,日记或周记,拍演课本剧,制作作品集,整理诗集等等形式。另外,不要忘了作业的收集管理。选择一位负责任的组长,不见得学习好,负责就行,是大组长,(学习小组是小组长)收一列7、8名同学的作业。但这里不能有自己,自己的作业要交给其他组长。设立一个记作业本,每天的作业要由组长收齐后,在记作业本上写明日期,作业的项目:像生词、背诵签字等,下面写明组别,缺谁的作业。大小组长负责督促缺作业者完成作业。

四、关注学困生

第7篇:凡卡课件范文

【论文关键词】远程资源 优化 语文教学

【论文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惠民工程,它的实施为教师开辟出了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笔者从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养成教育、优化教学模式与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语文素养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远程教育资源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促进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缩短地区教育差距的惠民工程。我校自2004年11月成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学校以来,切实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与使用活动,开阔师生视野、更新育人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学习远教资源,更新教学观念

我校语文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把学科教学、课改精神与远教资源有机整合,结合“课堂实录”、“课堂点评”等内容学习先进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疑为主轴”的“四主方针”,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优化我校的语文教学。

二、利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我校是一所西部偏远的农村小学,学生的养成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查询资料、预习课文、专心听课、认真笔记、规范书写、合作学习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极大地制约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时效性。自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校开展了一个校级课题“运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里提供的“课堂实录”,让学生在观摩与学习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规范学生的学习与言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自我学习与反思中不断规范自己,努力改进学习方法,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终生发展保驾护航。

三、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资源”栏目中提供了“课堂实录”、“教案实例”、“媒体展示”等丰富的资源,使我们的老师能够从“黑板+教科书+粉笔+教鞭”和“师教生学、师讲生记”等传统教学模式走出来,把远教资源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远教资源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与文字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具有双向互动功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多种感官的需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琥珀》一课时,学生对化石的感性认识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琥珀化石的形成过程只停留在语言文字之中。利用远教资源展示形形的、令人称奇的化石图片和琥珀化石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给学生以形象、直观、动态的享受,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效。  四、综合运用远教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远程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凡脱俗之美,如何运用远教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①师配乐示范朗读,给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②用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其形与色,发挥想象体会荷花的优美;③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以说促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可设计情景,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让他们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讲一讲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时,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说你应该怎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设计这样的情境,既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体会课文所描述的黑暗现实,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能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双重功效。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不仅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文霞,杨改学.对远教资源与中小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考.教育技术,2006(10):19—21.

[2]石雪飞,薛峰.如何提高“农远工程”中教师培训的绩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