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范文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1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范文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 重庆市江津区 402260

【摘 要】目的:探讨呼吸护理对哮喘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作用,总结使用呼吸护理的体会。方法:本次研究使用对照的方法来突出呼吸护理对哮喘患者的作用,研究随机选取了240 名哮喘病患者进行研究,且将这240 名患者均分为两组,那么如何进行对照了呢?首先第一组作为参照组,仅对患者进行普通的基础护理,而第二组在对患者进行普通的基础护理时同时施加呼吸护理。在对这两组患者同时护理六个月之后对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实验组治疗效果和治疗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这两者之间明显的差异也突出了呼吸护理对哮喘病患者治疗的影响。结论:本次研究的结果有效有力的突出了呼吸护理能够大大减轻患者的负担,同时减轻患者治疗时的痛苦,在临床使用时能够高效高质量的治疗哮喘,并且无任何危害性,建议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哮喘病;呼吸护理

呼吸道疾病在近年来比较普遍,因为目前大气污染严重,空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逐渐增多,人们患呼吸道疾病的概率越来越高。支气管疾病又是呼吸道疾病常见的一种,支气管哮喘病又简称为哮喘病,哮喘病患者发作时会有呼吸困难的情况,大多数哮喘病患者发作时都是连续性的,发作会经历一定时间所以导致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1 以下是研究呼吸护理对哮喘病治疗效果的作用

1.1 方法

病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只使用常规的基础护理,而实验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同时使用呼吸护理。

1.1.1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采用的护理方法比较常见,首先患者入院后将患者安排在通风并且干净整洁的病房,保证病房内粉尘量低于哮喘病患者呼吸要求,经常进行病房通风并进行扫尘,保持室内安静,室内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内,湿度适中。在保证患者必要的硬件设施外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因为哮喘病发作时会导致病人产生窒息的感觉,使患者产生内心的恐惧,所以首先哟啊辅导患者正面应对自己的病情,并且教育如何消除或减少畏惧心理,减少患者紧张、焦虑的情况。医生要及时对病人的心率、呼吸频率、咳痰颜色和性质进行观察保留数据经常进行对比。在患者的生活饮食方面监督患者忌辛辣和咸腥的食物,更不要饮食刺激性强和生硬的食物。患者发病时都是使用嘴巴进行呼吸,万一食用刺激性的食物缩小呼吸道会导致患者难以进行呼吸。

1.1.2 呼吸护理

呼吸护理与基础护理不同之处在于呼吸护理会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清理并且经常进行吸氧处理,呼吸护理直接针对呼吸道来治疗哮喘病,哮喘病患者的呼吸道通常是比较脏并且容易堵塞,及时对患者进行呼吸道清理能够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进行吸氧处理能够保证患者吸入足够的氧气量保证患者体内需要的大量的氧气量。

哮喘病患者呼吸道通常不够畅通这也是导致一些呼吸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呼吸道不够畅通甚至堵塞,呼吸道和体内排出的杂物废物就不得排出长期积聚在呼吸道内会滋生细菌导致呼吸道黏膜炎的发生。呼吸护理在病人进院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病人进院首先会把病人的头部抬高以增强对空气的吸收,及时对病人的呼吸道进行清理,将呼吸道积聚的杂物排出,接下来进行吸氧处理,氧气的供给量需要慎重选择,也要根据病人自身的状况进行调整。呼吸护理也需要对病人的呼吸道进行湿润,湿润后的呼吸道能够更容易的排出呼吸道产生的杂质和外界空气积聚在呼吸道的杂质。大多数哮喘患者并不知道如何排出体内的痰液,这就需要护士进行教学,及时排出体内的痰液也能够起到保护呼吸道的作用。

1.2 疗效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1)病人痊愈:哮喘症状消除,呼吸顺畅,肺功能达到正常水平。(2)效果明显:相关症状明显较弱甚至消失,偶尔会发生之前症状。(3)微效:与治疗之前有明显改善,但是症状还是时有发生。(4)效果不明显: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还比以前更加严重。

2 结果分析

利用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达到93.33%(56/60)、98.33%(59/60), 而对照组则为83.33%(50/60)、85.00%(51/60),从数据上明显能够看出两种护理方法对患者的影响。

3 讨论

呼吸道疾病抑制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大问题,随着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呼吸道疾病发作的概率也越来越高,人们一天到晚生活在满是粉尘的污浊的空气之中。哮喘病正是因为污浊的空气导致患者的呼吸道不能正常的将身体与空气进行交换。排出身体内二氧化碳难度增加,吸入空气中氧气也较为困难。我国人口众多,当然呼吸道疾病人口也是数量庞大,所以在我国呼吸道疾病占有很高的影响力。目前临床还没有足够好的治疗哮喘病的方法,只有进行一些常规护理。呼吸护理这一新颖方式的提出改变了对哮喘病的治疗。常规护理不能够直接深入根本,不能直接应对呼吸道问题进行治疗,只是制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哮喘病患者生活的条件,一旦离开这种条件,常规护理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呼吸护理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直接处理,首先清理患者的呼吸道,排出患者呼吸道内积聚的杂物和分泌物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同时对患者进行吸氧处理,保证患者及时吸入体内需要的氧气,干净的呼吸道能够及时将体内排出的废气排出,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进程。呼吸护理在临床上的广泛利用使得患者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医患纠纷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第2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范文

人在蒙头睡觉的时候,不断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完全集中在被子形成的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氧气浓度不断下降,而人体在整个睡眠过程中又会自然散发出潮湿的热量,这样,被子里的空气是相当的潮湿而污浊的。如果长时间蒙头睡觉,大脑会严重缺氧,第二天工作也不会有精神,人会变得头脑昏沉。

正确做法:睡眠时一定要让脸露出来,让鼻腔能够在睡眠过程中正常呼吸。

2.层层包裹

衣服本身并不产热,只是把热量保存下来。如果空气层厚度超过1.5厘米,会导致空气对流加大,热量散发得更快,保暖性自然下降,而且,穿得多了,人体自身体温调节机能会下降,反而容易发烧感冒。

正确做法:过冬的衣服要选择轻而保暖的羽绒服或者能抵挡寒风的皮衣,里面可以穿一件稍宽松的柔软毛衫,但不要让领口太紧,否则容易造成脑供血不足。

3.捂住口鼻

围巾如果围在嘴上,当人在呼吸的时候,细小的羊毛纤维和细菌就会被吸入肺部,引起呼吸道感染。还有不少人戴口罩是为了御寒,但如果整天戴着口罩,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锻炼,对冷空气的处理功能会被人为地减弱,稍微受寒,反而容易感冒。

正确做法:戴围巾要把嘴巴和鼻子露出来,以保持呼吸畅通;如果不是空气污染严重,应尽量别戴口罩。

4.空调常开

空调虽然能够在冬天带给人们温暖,但是空调尤其是办公室里的空调内部都存在长期积攒下来的细菌粉尘,当空调一开,这些物质自然随着空气进入室内,被人吸入体内。有些体质弱的人,就有可能因此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气管炎、鼻炎等等,而且干燥的空气对皮肤也有损害。

正确做法:使用空调时,可在室内放置增湿器或放一盆水,以便保持室内适度湿润。室内温度调节应适宜,宜逐渐将温度调高。当温度调至适宜时,应脱去外衣;如要外出,应逐渐将温度调至15℃为宜,不要马上离开空调房间,这样能使鼻腔对空气温度有一个适应过程。晚上睡眠温度以在15~18℃之间为佳。有感冒或其他传染病患者的家庭,不宜使用空调。

5.减少运动

冬季由于气候寒冷,人们多不愿出外运动。其实,越是寒冷,越应多多运动,因为运动是驱除寒冷的最好办法,还可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正确做法:冬季也要坚持锻炼,可选择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也可选择室内健身,如跳操,打乒乓球、保龄球等。

6.紧闭门窗

冬季关上门窗睡觉,的确会减少空气对流,使室内温度上升,但由此带来的空气不流通危害更大。据专家介绍,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500余种化学物质,其中从呼吸道排出的有149种,其结果是使空气中含有大量细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尘粒,对呼吸道有影响,因而那些闭窗贪睡的人经常会患感冒、咳嗽、咽炎等。

正确做法:不要因为外面天寒地冻就整天门窗紧闭,要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冬季应每天开窗2~4次,每次10分钟左右。尤其是病人的住所更应注意经常通风。

7.喝酒防寒

喝酒后,由于外周血管如皮肤内的微血管广泛扩张,热量通过皮肤向外散发,所以人们会感觉到皮肤很温暖。但是,酒精毕竟不同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它产生不了多少热量,所以喝完酒后,由于机体这种不正常的散热会使热量大量丢失,温和的感觉最终会被寒冷所代替。因此,喝酒是不能御寒的,只会越喝越冷。

正确做法:我国有一句老话:“饭后暖,酒后寒。”说的就是白酒。在酒类中,御寒效果最佳的酒是黄酒,尤其是温饮黄酒,可以帮助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具有补血养颜、活血祛寒、通经活络的作用,能有效抵御寒冷的刺激,预防感冒。

8.室温过高

室温超过22℃,身体会出现不适。温度高导致室内干燥,人体呼吸系统抵抗力降低,易引起急性咽喉炎等。对于需要频繁外出的人来说,室温过高,还会造成人为的室内外温差大,使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突然发作的概率。对于抵抗力差的老人,更会引起肺炎等。另外,室温升高,人体耗氧量增加,容易疲劳昏睡。

第3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范文

医院感染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对控制医院内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严格的无菌观念,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理以及双向防护意识的提高,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现就我院2006年常见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管理对策。

1 资料分析

2006年1~12月我院院内感染病例总数120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5例(占20.83%),下呼吸道感染55例(占45.83%),泌尿道感染16例(占13.33%),术后切口感染9例(占7.5%),皮肤感染6例(占5%),其他感染5例(占4.17%),胃肠道感染3例(占2.5%),腹腔感染1例(占0.83%)。

2 医院感染的多发性与易感因素

2.1 医院感染在诊疗护理过程中难以避免,如各种类型休克、严重的多发性创伤、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病人其身心和全身营养状态均较差,抵抗感染的能力显著降低。

2.2 多数病人较长时间的应用各类抗生素,使机体的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增加。

2.3 各种介入性的监测、治疗、机械通气、血液透析、留置导尿、胃肠引流等都可能为细菌侵入机体和正常菌群移位提供有利条件。

2.4 病人自理能力缺乏或丧失,完全依赖护理人员,与护理人员频繁接触往往又成为交叉感染的途径。

3 常见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对策

3.1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其管理对策:(1)保持病室空气清洁,定时通风换气。(2)手术病人作好术前指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训练、术前戒烟、术后鼓励早活动。(3)做好吸入性治疗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及管道严格消毒,尽可能选用一次性用具,备用时应保持干燥。(4)正确进行口腔护理,减少口腔细菌定植,以防细菌向下移行引发下呼吸道感染。(5)正确掌握吸痰技术,1根吸痰管只能使用1次,动作要轻,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6)掌握正确洗手方法,切断手传播感染途径,充分利用好保护用具和手套。

3.2 尿路感染:一般以逆行感染为主,感染多发生在置管后24~48小时。其护理对策:(1)选择粗细适宜、光滑、性能好的导尿管及一次性密闭式集尿系统。(2)保持导尿管及会清洁,尽量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对意识障碍、休克病人长期导尿者,每日用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3)持续导尿者,需在无菌操作下每日更换一次性密闭式集尿袋。

3.3 切口感染护理对策: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切口敷料渗透后立即更换,从而杜绝细菌穿透,避免皮肤浸湿。操作前后要洗手或戴手套;1份无菌物品仅限1人使用,做到1人1用1灭菌。

3.4 呼吸机管道的消毒与管理:应备有2套呼吸机管道,长时间使用呼吸机病人,必须每周更换消毒管道1次,使用中定期对空气过滤网清洗,用后及时擦拭传感器、湿化瓶浸泡消毒干燥备用。对特殊感染病人使用后应进行特殊处理。

3.5 导管感染:常见的导管为静脉插管,气管插管。预防导管感染的对策除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外还应注意如下:(1)选择合适的导管,避免导管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2)留置导管时间不宜过长。细菌在导管尖端的定植与留置导管时间长短密切相关。(3)采用一次性输液器,连续输液者每24小时更换1副输液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注意调整输入液体的渗透压与pH值。(4)应用小剂量肝素液封管,可使导管局部血液抗凝,推迟或预防导管血栓形成。(5)每日常规清洁消毒导管插入口部位的皮肤,并选用透明敷料覆盖以便观察。

第4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范文

在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共同促进呢?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根据成员在性别、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每个小组一般由4人组成,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1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1名,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班上的一位“学困生”在小组长的帮助下,一步步的努力跟着大家在前进,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许多。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习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因为疑是学习的第一步,俗语有:学贵有疑。尤其是在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在教学《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课时,我设置了三个大问题:“呼吸道仅仅是呼吸的通道保证气流的通畅吗?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谁来谈谈你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怎样传播的?叙述这些致病的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旅程’。”然后请小组讨论问题并自由选择展示讨论最成熟的答案。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选择内容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可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价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在观看完《溺水急救》的动画后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及时地排除胃内的积水?”及时肯定学生的仔细,并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然后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时,有几个学生早已按捺不住回答道:“当然是因为积水有细菌会发生肠道感染”。通过学生互评给予肯定。通过多种评价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对于小组合作在课堂活动中的有效性,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与分析:(1)小组成员的组合。(2)小组成员应答的积极性。(3)小组成员能否提出自己的问题。(4)教师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比如,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些题目可以由学生自主通过阅读课本自行解决,比如,“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有难度的问题如“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怎样传播的?叙述这些致病的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旅程’。”可以设计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这样小组合作的目的性更明确,效果也更显著。在这节课上小组合作明显兴致更高,有的小组参与度非常高,小组成员发言达四次之多,而且出现了两次小组提问的情况。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一两个小组的同学并不积极,仍然需要不断地探讨小组合作成员组合的合理性以及教师问题设置与引导兴趣激发等多方面的问题。

第5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范文

气道;正压给氧;小儿;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可导致多脏器损伤。在临床上需采取快速而有效的方法纠正缺氧,终止其病理损害过程提高疗效,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通常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辅助机械通气或无创人工通气方法抢救患儿。笔者旨在探讨持续气道正压给氧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对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患儿采用CPAPI型氧疗器加常规治疗小儿呼吸衰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儿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0 d~14岁,平均5.*62岁。其中极低体重患儿2例。全部病例均有发绀、呼吸困难、烦躁抽搐、动脉血氧分压PaO250 mm Hg、动脉血氧饱和度

1.2 方法 治疗组和观察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即使用抗生素、补液、维持酸碱、电解质平衡及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以改善机体内环境,维持各脏器功能等。治疗组患儿采用CPAPI型氧疗器经鼻塞持续正压给氧方法。将CPAP装置气源管连接氧源,采用合适的鼻塞型号连接患儿鼻腔,根据病情适当调节呼气调节阀。对I型呼吸衰竭患儿呼气口开合约1/3位置。在形成气阻同时保持少量通气,PaCO2有可能升高的患儿呼气口开合约2/3位置,可以减少CO2潴留。调节氧气瓶上的流量调钮直至氧疗器的水柱压力计数为拟设定的压力。初调常在0.3~0.4 kPa 30 min后根据血气结果或临床表现决定是否调压力。早产儿不宜超过0.6 kPa,时间不宜超过6~8 h;足月儿及大龄儿不宜超过1 kPa。如果PaCO2升高,可能呼气阻力过大,应酌情降低CPAP压力或加大呼气调节阀。因调节呼气阀后原设定的压力会改变。所以,应先调节呼气阀,在调节氧流量,以使CPAP保持在设定的压力范围内。当病情好转血气稳定后,可逐渐减低压力。降低0.1~0.2 kPa/次,观察2~4 h,病情稳定后再继续降压,直至撤除,改为普通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并逐渐停用氧气。对照组采用普通鼻导管吸氧方法。

1.3 疗效判断 ①完全缓解:患儿安静,呼吸平稳,面色红润,皮肤润泽,反应好,心音有力,四肢肌张力正常,手足温暖。血气分析:PaO2>80 mm Hg、PaCO235~45 mm Hg.血氧饱和度≥95%;②症状改善:患儿安静,呼吸浅促,偶有呼吸暂停,面色红润,口唇发绀,反应尚可,四肢肌张力正常,手足凉。血气分析:PaO2≥50 mm Hg,PaCO280%;③无效: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无改善。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观察组给氧2 h后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SaO2差异有显著性,PaCO2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善:12例占15%,无效:4例占5%,总有效率达95%。观察组症状改善11例占27% 28例症状改善不明显占73%。

3 讨论

3.1 呼吸衰竭的特征是低氧血症,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在抢救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增加氧的供给,缓解低氧血症是逆转病情的主要手段。采用CPAP氧疗器持续气道正压给氧,通过维持呼气末一定的正压扩张呼吸道,增加功能残气量,增加肺泡稳定性,保持呼气末肺泡扩张或使萎缩的肺泡扩张,从而改善肺泡通气,减少肺内分流,减轻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使PaO2增加,PCO2降低,并减轻肺间质水肿,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1]。使用CPAP氧疗器后可提供持续的气道正压,可使萎缩的肺泡重新扩张,从而改善肺泡通气,使之过渡到正常通气。持续气道正压给氧多了空气压缩机的氧气调节装置,减少了吸入高氧的时间,降低了因吸入纯氧导致患儿氧中毒、慢性肺支气管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发生。连接的加温湿化装置可使吸入气体经加温湿化处理后提供适宜的温湿度,可减少呼吸道水分的丢失及每日输液量,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适当的湿度可保护呼吸道黏膜及纤毛运动,有利于痰液的排出,维持呼吸道畅通。与单纯使用呼吸机相比,避免了气管插管,保护了气道完整及气道防御机制[2],增加了患儿的舒适感,改善肺泡气体交换而减慢心率,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2 早期应用效果好。CPAP氧疗器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早期应用,早期应用能使病情稳定,可减少对机械通气的需要,使用越早,疗效越显著。但极低体重患儿病情较重或反复呼吸暂停者效果差。CPAP具有很多优点如相对无损伤、易安装维持、加温湿化后使用有利于排痰、气道阻力较气管插管低、没有或很少有感染、气压伤,其还是患儿由机械通气转至正常呼吸的一个良好的过渡呼吸支持方式。解决了机械通气的缺点及经济负担过重等问题。故本方法不仅适合在基层医院使用,在大中医院亦适用。

3.3 做好呼吸道的管理和加温湿化。因持续给氧患儿气道不能充分湿化,呼吸道黏膜干燥可导致呼吸道机械性改变,降低呼吸道弹性。因此,做好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常规1~2 h吸痰,清理鼻塞及口腔,更换,以预防肺部感染。湿化效果应使人工气道对温度、湿度都达到维持呼吸道纤毛活动的生理效果。预防气道水分缺失过多所致的分泌物粘稠和排出障碍。采取对空气加温、加湿等措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轻患儿痛苦,定时更换CPAP管道,预防并发症。使用时应经常检查水柱压力计的压力变化,有无漏气和压力过低,注意湿化瓶水温和液量,注意治疗器械污染所致的交叉感染,每次使用后应正确消毒。并减少院内感染,减少许多相关性并发症。

综上所述,使用CPAP可避免气管插管,早期使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应用,CPAP氧疗器加常规治疗小儿呼吸衰竭取得较好的疗效。减少院内感染及并发症,无创伤,操作简便,价廉,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第6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范文

0引言

所谓的pm2.5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固体悬浮物。由于其可以被直接吸入肺部并且严重的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进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人类的扰动以及工业生产,pm2.5作为空气的微量组成在最近一段时间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因此,在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办法中将其作为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指标之一。1pm2.5的污染现状

1.1pm2.5的危害

pm2.5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直接危害与间接危害两个方面。在直接危害方面主要表现为pm2.5由于粒径较小可以直接避免鼻腔以及呼吸道的拦截过滤作用直接进入到人体的呼吸道。进而对人体肺部以及其内的气体交换造成一定的影响。并诱发或加重肺部疾病。严重的可诱发肺癌等恶性疾病。此外,由于肺部,毛细血管的过滤作用强度,会导致部分的pm2.5进入血液循环当中去,长期加剧肾、肝等内脏的负担,降低人的寿命。间接危害主要表现为pm2.5具有一定的表面吸附能力。此外,由于来源的不同进而造成pm2.5的成分复杂,往往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以及包括病原体与细菌的微生物。在吸入人体后随着血液的流动进行扩散。进而影响体内盐平衡,甚至引起人体重金属中毒以及病原性感染。此外,pm2.5还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在造成雾霾天气的情况下严重的影响了出行能见度。进而,影响交通运输安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2pm2.5污染现状

Pm2.5的总量与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有关。有研究表明高度的城市化以及高密度的工业聚集区能够产生大量的pm2.5。此种现象从我国pm2.5的分布可以看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pm2.5显著高于其他城市水平。此外,pm2.5还呈现出一种逐年递增的趋势。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提出pm2.5的空气质量监测概念之后以平均每年9%的速度递增。到2011年,我国地区最高pm2.5含量达到80微克每立方米。按照人类平均呼吸水平,每人每天吸入pm2.5总量为8mg,严重的影响了人体健康。Pm2.5的监测不利也是pm2.5污染出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2012年2月修订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首次将pm2.5列入到监测与评价的项目中去。在此之前,对此种指标的监测还处于空白。同时,由于监测与监管的疏忽起步较晚,我国对pm2.5仅存在一个平均水平的监测而对其排放源等监测与治理还属于空白。这对pm2.5的综合管理与控制提出了挑战。

2pm2.5的多元化控制

Pm2.5的来源是多元化的,主要由工业生产、自然风化、建筑扬尘、尾气排放等途径进入空气当中。其控制与治理可以根据切断污染源、降低固有比重、有效的防范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多元化控制。具体的控制方式如下:

2.1切断污染源控制手段

通过切断污染源的控制手段能够有效的降低污染源向空气中持续排放pm2.5,进而防止空气pm2.5污染的恶化。同时可以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逐步降低现有的pm2.5污染。切断污染源的控制手段可以根据其污染来源进行确定。其中自然来源即自然风化来源属于不可控污染源。其他污染源可以看作为点源进行处理。主要的处理手段可以采用静电去除、滤膜去除以及分子筛去除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操作模式是确定可能的pm2.5污染物产生与排放点位。比如工业生产的排烟系统、汽车排气装置、建筑工地等、对排放源进行处理装置的安装进而降低其向环境的排放强度。

2.2降低固有比重控制手段

所谓的降低固有比重控制手段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空气中现存的pm2.5进行有效去除的控制方法。其主要通过自然方法以及人工方法两方面进行。所谓的自然方法是利用自然界的降雨对空气的冲刷作用将空气中的pm2.5转变为雨滴再以湿沉降的形式降到地面,进而降低了空气中的pm2.5固有比重。人工方法则是利用pm2.5在空气中的特性利用人工干预的手段进行去除的方法。主要方法有:利用湿沉降去除原理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将空气中pm2.5进行去除;pm2.5具有一定的聚沉效应,有研究表明此种效应能力的大小与空气相对湿度成正比关系。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增加地面的相对湿度进而促进pm2.5的自身聚沉作用进行去除;Pm2.5与植物覆盖率呈反比,并且由于pm2.5可以被植物气孔进行吸收进而固定在植物体内,因此对于城市中的绿化减少以及防风、防沙林带的减少同样可以降低空气中的pm2.5固有比重。

2.3增加有效的防范控制手段

所谓的有效防范控制手段是指在空气中pm2.5总量不变甚至恶化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过滤等防范手段来防止空气中的pm2.5进入人体。主要的方式是采用新型的口罩以及室内空气过滤装置来完成的。对于室内空气流通过程中的pm2.5去除相对简单。仅需对传统的空气过滤系统加装水滤系统即可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而对于人们出行过程中pm2.5的防范则需要通过分子滤膜以及高效吸附技术来进行实现。

第7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范文

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机械通气是此类疾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由于COPD病程长,病情反复,呼吸系统和其它各系统功能受累,护理质量和护理内容对治疗结果有重要影响。收集2008年12月~2009年10月29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过程,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9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男23例,女6例,年龄52~76岁,平均65岁;COPD病史10~30年,COPD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29例中,伴有Ⅱ型糖尿病2例、高血压5例、冠心病7例。

1.2 方法

1.2.1 治疗

常规给予抗炎、吸氧、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等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根据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全部病例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无创性正压通气(NIPPV)治疗20例,有创正压通气治疗9例(经鼻气管插管6例,经口气管插管1例,气管切开2例)。通气模式均先采用辅助/控制模式,以后改为同步间歇指令和压力支持通气。根据患者通气改善的状况和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各项参数,最后逐渐停机。表1 29例患者机械通气前后血气检测值(略)

1.2.2 护理

包括心理护理和机械通气护理。心理护理:在实施机械通气之前,与病人多接触、多交谈,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机械通气过程中用书写、图片等形式让病人表达自己的需要,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了解病人的感受,满足病人的需求。机械通气护理:在上机前和上机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的变化,注意患者的意识、面色、发绀程度、血氧饱和度及血气指标变化;严密监测呼吸机性能,如声音、节律等,保持呼吸机运转正常;准确记录通气参数,根据病情合理设置报警范围,呼吸机出现报警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机械通气时保证患者液体每日入量2 500~3 000 ml,同时将蒸馏水或灭菌注射用水加入蒸气发生器,调节气体温度(呼吸机不带蒸气发生器及脱机情况下,采用间断或连续气管内滴注无菌生理盐水法进行气道湿化,每隔20~60 min注入1次,每次2~3 ml,每天注入总量不少200 ml)[2,3];行机械通气患者,只要肠鸣音正常,有排气排便,尽可能行胃肠内营养,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行鼻饲,注人营养液时速度宜慢,温度以38~40 ℃为宜,床头抬高30~45°,每4~6 h用温水冲洗胃管1次,以防堵塞;定时翻身、拍背、变换,2~4 h翻身1次,受压部位垫棉纱垫,保持受压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通气期间常用温水或50%酒精擦浴、按摩,预防压疮的发生。

2 结果

29例患者经积极治疗,血气指标明显好转,上机后2 h、24 h动脉血pH值、动脉氧分压(PaO2)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较上机前显著改善,24 h后改善更加明显,见表1。29例患者卧床9~42 d,上机时间3~26 d,呼吸机气道口温度维持在32~35 ℃,既保证了输入气体的湿化,又可使吸入气体温度不刺激呼吸道。通过精心护理,无压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病情逐渐好转,均顺利脱机。

3 讨论

治疗结果显示,呼吸机治疗能使肺泡通气量增加,纠正COPD患者通气与血流比值失调。本组29例患者经机械通气后2 h、24 h测定血气指标,与通气前比较,各指标都逐渐改善,尤其是24 h时,pH值、PaO2、PaCO2和SaO2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故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多数病情会迅速改善。在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呼吸机操作技术,保证呼吸机各管道通畅,详细记录病人情况,准确做出判断,及时进行处理。COPD患者呼吸道的清除防御功能降低,呼吸道失水增加,纤毛运动减弱,分泌物黏稠、干涸而不易排出,呼吸道对空气过滤、加温及湿化功能丧失,故湿化疗法是机械通气治疗中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措施。29例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注意了吸入空气的湿化和温度,这不仅减少了吸入气对患者气道的刺激作用,也有助于气道分泌物排出。当患者出现烦躁、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或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听诊闻及大量湿性啰音,呼吸机气道高压报警,或氧饱和度下降等,提示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应及时吸痰。一次性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过程中要掌握好节奏,要求做到一慢二快三忌,即:退出吸痰管要慢,进管与整个吸痰过程要快;一次吸痰中忌反复吸痰管,忌负压过大,忌在严重低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心律明显异常情况下吸痰[4],同时吸痰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目前无菌操作被认为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5]。其次,在注重处理原发病及其他主要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营养支持也至关重要[6],患者应进食低脂、富于营养的非刺激性食物,少吃多餐,适当进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出现便秘而加重或诱发呼吸困难症状。因为病情反复,再次机械通气会给病人身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7],故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明白机械通气治疗的重要性,保证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中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顾体军.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31例治疗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9):34-36.

[2]郭红梅. 机械通气气道管理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72.

[3]沈文沂,王丽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伴Ⅱ型呼吸衰竭[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9):17-18.

[4]郑爽,郭小霞.心脏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安全吸痰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27.

[5]杨小妹,席淑华.人工气道管理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48.

第8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范文

PM2.5在中国

2010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向我们展示了长期以来全球低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分布状况,在这张2001~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PM2.5小于10微克/立方米是安全值,中国的这些地区全部高于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还要高很多。环境学家估计,在撒哈拉,悬浮颗粒可能是由天然矿物粉尘构成,而在中国东部地区,更有可能是发电厂、工厂以及汽车排放的烟尘颗粒所造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我国大气中PM2.5的污染日益严重。

中国环境科学院的学者对中国部分城市地区大气PM2.5进行了近10余年的监测,结果发现北京、广州等大城市PM2.5、PM2.0的质量浓度最高均超过了100微克/立方米,虽然PM2.5目前没有国际标准,但在世卫组织2005年的《空气质量准则》中,PM2.5年均值为10微克/立方米,日均值为25微克/立方米;美国环保局2006年颁布的细颗粒物的空气质量标准年均值为15微克/立方米, 日均值为35微克/立方米,参照这些标准,我国很多城市的PM2.5水平普遍超标。

PM2.5从哪里来

我国PM2.5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人为活动。

室外的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如能源工业部门煤炭的燃烧、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金属冶炼过程中金属蒸汽的冷凝聚结、建筑外墙保温材料中的石棉老化磨损;还有一些则是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气态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后形成粒径较小的二次粒子。

另外,可吸入颗粒物还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驶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而在室内,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厨房,比如做饭炒菜所用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及油烟等,香烟烟雾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直径也大多在0.1~1.0微米。

PM2.5的化学组成因地区及污染源的不同而差异较大,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随地理位置、气候、一年中季节的不同变化也很大。

PM2.5与雾霾天气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加上城市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我国部分地区秋冬季节出现雾霾天气的日子明显呈上升趋势。

雾和霾都是气象学名词,雾是低层水汽发生过饱和凝结而形成的气象现象,多呈乳白色,大多在下半夜形成,清晨日出前最浓,日出后渐渐消散,此时大气中的悬浮水汽含量能达到90%以上,能见度低于1000米。

当大量极细微的包括PM2.5在内的颗粒均匀地浮游在空气中时,由于空气当中的PM2.5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范围相近,颗粒物可以完全吸收和散射太阳光,使肉眼见不到太阳光,能见度下降,并造成空气混浊,这时出现的天气称为霾,可见PM2.5是形成霾的主要原因。

霾一般在没有明显空气活动、风向由北转南、低空有逆温层、无风或微风情况下形成,霾天气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并且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80%,和单纯的雾相比,霾是空气遭受污染的产物,所以霾天比雾天更危害人体健康。

PM2.5对人体有害吗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PM2.5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比沙尘暴更大。

因为空气中直径在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直径在2.5~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随着人体呼吸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鼻涕等排出体外,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仅相当于人类头发1/10大小,不易被呼吸道所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和肺泡,并沉积在肺泡区。

PM2.5沉积于肺泡区后,会刺激机体免疫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引起肺部弥漫性炎症,诱发哮喘、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

另外,一些具有潜在毒性的元素,如大气中的铅、镉、镍、锰、钒、溴、锌、苯并芘等多环芳烃化合物主要吸附在这些直径小于2微米的颗粒物上,由于肺泡区表面积大,肺泡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这些沉积于肺泡区的小颗粒物很容易被吸收溶解入血液, 作用于全身,从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PM2.5浓度的增高与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产生、肺功能减弱及哮喘的发病相关,并且肺炎、心脏病及其它一些疾病的死亡率的上升效应随着大气中PM2.5浓度增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尤其是原先患有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群及身体状况不佳的老年人。

研究者还发现大气颗粒物的浓度与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率的上升、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及先天功能缺陷具有显著统计学相关性。

防护措施

要减少PM2.5对健康的伤害,应以预防为主。

平常室内要保持清洁卫生,吸烟者不要在室内吸烟,摆放一些绿色花草可以起到清新空气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少用煤作为燃料,改用微波炉、电饭煲等做饭可减少厨房的空气污染。

驾车的朋友在长时间堵车时最好熄火,并尽量少开车窗。

喜欢晨练的中老年人应避开早晨6~8时空气污染高峰期,上午9时以后锻炼为宜,且不要到公路边锻炼,应选择绿色植物多、空气质量好、环境较为安静的公园内。

冬季由于室外温度低,为防止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选择上午10时后锻炼为宜。

第9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范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装修已经成为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行业,然而在各类装修施工进行的过程中,装修材料的使用已经对装修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尤其是装修材料中所具有的化学成分的挥发,在不经意间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在现代室内装修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绿色环保理念,使室内装修的质量更趋向自然化与生态化,减少装修污染对居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室内装修污染类型分析

室内装修中造成污染的类型分为很多种,本段就室内装修污染的几种主要类型进行分析:

1.化学污染

由于建筑装修材料是通过化工提炼加工的方法制作的,因此很多建筑装修材料还保留着明显的化学作用性质,容易通过空气挥发化学成分,并且在装修施工的过程中,通过对材料的切割、电热等方法施工,能够使建筑材料中的化学成分更容易挥发在空气中。常见的建筑装修材料污染的化学气体类型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甲醛等。装修施工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方面包括:装潢材料含有的化学成分;高温加热对材料进行的物理反应;家具材料中的化学气体成分;外部环境污染等。

2.生物污染

建筑内部生物污染不仅仅是由于室内装修引发的,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会造成生物污染都居住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生物污染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发现,并且不像光污染和空气污染等对人体有直接危害,生物污染是通过细菌、真菌和微生物等形式在室内环境下进行传播,很多细菌具有致病效果,且长期生活在适宜生长和繁衍的环境中,在数量方面会出现几何倍的扩散。建筑室内环境中生物污染的金钟产生形式主要有:1、未及时处理的生活垃圾;2、衣物和家纺用品;3、人体微生物以及细菌的携带;4、花卉以及家庭宠物生物污染;5、装修建筑材料生物附着污染等。

建筑室内装修挥发性污染成分分析

1.甲醛

甲醛是建筑装修材料中最主要的污染成分,甲醛具有无色无味的特征,不易被人们通过嗅觉在空气中察觉,甲醛在常温室内通过空气的流动能够缓慢挥发,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长期过量吸入甲醛,能够导致癌症的发病率增高。当前建筑行业对于甲醛污染的防控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建筑装修环保设计也是对甲醛气体的的含量作为空气检测的主要衡量标准。

2.苯

苯在建筑材料中通常是以芳香烃的形式出现,苯是一种无色具有芳香气味的气体,有易燃的特性,在建筑材料中,苯的成分主要在油漆、涂料以及各类粘合剂中出现,苯在人们吸入之后,能够对神经产生麻醉影响,会影响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形成,轻度的苯中毒会患上一些血液病症状,重度苯中毒就会致癌。

3.氡

氡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是建筑石材和大型建筑材料中含有的气体成分,虽然氡属于惰性气体,但气体在挥发过程中会对与人体进行接触,与呼吸器官粘膜以及肺部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会对血红蛋白产生“异化”现象,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如果长期吸收氡气,就有可能导致呼吸道癌症的发生。

4.氨气

氨气是建筑材料中最常见的化学成分,并且具有刺激性气味,氨气一般在各类建筑装修胶水、添加剂以及防冻液中含有较多的成分,氨气易溶于水,在氨气浓度达到一定比例的情况下会形成氨水,对呼吸道粘膜和呼吸道壁具有强烈的刺激,过量的氨气中毒能够导致呼吸系统瘫痪,重度的氨气中毒会导致人体呼吸衰竭。

建筑室内绿色环保装修设计理念

1.从装修设计方面加强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入

建筑室内装修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对装修的大致情况进行充分的设计,如果从装修设计的角度上已经融入了绿色环保的装修理念,就会从源头上减少装修环节对于室内环境造成的污染情况。在对房屋装修设计和布局设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房屋结构以及装修材料的选用进行探讨,如房屋地面装修时,地板是采用木地板还是地板砖,墙面装修时时采用墙面漆还是墙纸进行美化等,这些规划都是在房屋装修设计方面进行的,要尽可能地选择环保材料对房屋内部进行装修,房屋结构设计的要点是要对通风性能进行保障,避免出现狭小的密闭空间的出现。

2.装修建材的搭配使用问题

一些装修材料中含有的有毒有害气体成分较多,因此在对材料的使用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材料在室内装修时对该材料的使用量,特别是墙体以及地面材料,占整个房屋中绝大多数面积,在对墙纸以及木地板的使用中,就需要减少对这类装修建材的大面积使用情况,避免装修建材中的有害物质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集中超标情况。

3.室内通风量标准设计

对建筑室内装修的室内通风情况,要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室内装修要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来提高室内通风水平,通常要求建筑房屋内的室内通风水平高于每人每小时30m3。在一些特殊区域,要加强室内通风设施的配置,保证室内空间享受到良好的通风条件。

4.提升房屋装修过程中的节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