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核心素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课程建设及其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建立起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作为新建地方院校的广西财经学院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结合该校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一、围绕应用型人才类型定位,科学制定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经济管理类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结合广西财经学院实际,我校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思想,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体表现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高素质”培养目标要求。“宽口径”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广泛的适应性,既是统计人才又是经济管理人才,其知识结构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厚基础”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较扎实的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统计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基础,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重应用”指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经济管理统计人才,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包括调查研究、分析和预测和参与政策咨询和决策的能力等,体现了作为方法论、管理工具的统计学学科性质;“高素质”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2.以“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框架构建应用型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教育的思想,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一是保证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夯实专业基础;二是给足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学时、学分,力求专业主干课能讲深讲透;三是强化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四是突出统计学专业“市场调查与定量分析”核心竞争能力培养要求;五是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更好地适应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从2006级统计学专业开始,我们按照学校的统一架框要求,按照“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框架构建了应用型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双体系”是指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构建教学与科研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其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计算机和经济学、管理学等重在夯实专业基础;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为学校各专业统一规定的军训、就业指导等实践课程,模块二则是根据统计学专业要求设置的独立实践实验模块。“双平台”是指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修养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平台,以及帮助学生拓宽口径、加厚基础,以适应专业和人生发展的统计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等8门,约占理论课程总学分的25%,该模块作为统计学专业核心内容,既保证了统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教学,也突出了统计学专业的核心知识、能力培养。“多模块”是以“双体系”、“双平台”为基础支撑,按照统计学科专业的服务方向和人才规格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特长、人生志向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设计多个不同的学习模块,即“社会经济统计”、“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风险管理与精算”三个专业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因材施教。三个方向的课程设置,既突出本方向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考虑到了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1.整合、优化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突出统计应用主线
从2005级到2009级,我们每年都在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到2008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实验课程学分超过总学分的26%。实践实验课程包括两方面:一是独立实验实践课。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平台,构建以统计核算、分析为主,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相互支持的企业实践课程群,使学生了解、把握企业的创办与整体运作,用数据解读企业经营,此课程群包括ERP沙盘模拟对抗、创业计划实训等。同时,结合统计工作过程,设置了SPSS软件应用、统计分析综合实训等独立实训课程,从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到分析报告撰写进行强化,加强统计学专业核心能力的掌握。二是课内同步实验实践课。主要包括专业主干课程的课内同步实验实践课,如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课内实验,一般安排本课程总课时的1/4课时,主要实训内容为EXCEL、SPSS应用、课程论文等。
2.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为学生提供实战型实训平台
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重点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校内实验室建设。这几年来,我校重点建设了一批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并努力使其成为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统计学专业建成了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实验室――财经科学实验中心分室的统计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以及目前广西高校唯一的市场调查与数据挖掘中心,配备了SPSS、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等先进统计教学软件。二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实践教学基地等多个实践实训基地,每年安排统计学专业学生到基地实习,参与实习单位研究项目的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等工作。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吸引和聘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和相关人员一起参与实习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校作为广西高校唯一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职工统计业务及软件应用培训等,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与开发,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人才培训和师生科研的基地。
3.充分利用好课外实践创新平台,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纳入本科教学全过程
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等第一课堂,还需要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积极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创业大赛、市场调查和数学建模等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外实践活动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这对于促进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明确统计学专业学习目标,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这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主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一是开展学生科研项目立项,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另外,也吸收了一些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广西统计信息服务中心、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实习单位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等统计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如会计从业资格、统计职称等,邀请政府部门、企业高管或相关业务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此外,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指导学生学习和成才,我们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业和就业等各方面进行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4.改革毕业实习方式,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现实性和专业特色
针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毕业实习难、分散形式效果较差的现实,我们在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逐步改革毕业实习方式,变“放羊式”毕业实习为集中实习为主、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切实提高实习效果。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是改革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将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学生平时的一些竞赛活动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使学生较早了解毕业论文的有关要求及素材积累;二是向实习单位或用人单位征集部分毕业论文(设计)现实问题选题,并且适当邀请实践基地部分专家或业务骨干参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通过毕业论文撰写为实际工作部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强调统计学的专业特色,要求论文必须用数据说话,以检验学生综合统计分析能力,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
三、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实践应用
根据统计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要求,以打破“学科本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我们对课程体系的各知识点进行合理梳理、归类,特别是对统计专业课程中内容交叉重复部分进行整合,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内容归属,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不重不漏,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之后,将各门课程按照内在联系和教学要求归并成若干个课程模块,分块建设。制定分阶段课程建设规划,重点是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参考材料、试题库、课程网站等内容,进而形成了每一门课程完整的课程档案。
在教材的选用与建设方面,对于专业课程,选用理论内容体系较完整、丰富,与经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实践性强,面向21世纪的优秀新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或国外优秀教材;对于实践课程,目前部分选用兄弟院校现成教材、实验指导书,部分实训教材通过自编完成。下一步,我们计划用1-2年时间完成本专业完整的实践教材体系建设,形成本专业特色系列实践教材,如统计学案例教程、商务研究方法与应用等。这些实验(实训)教材可作为一些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步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统计学专业独立实验教材。
四、以人为本,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确定后,如何教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鼓励教师探索不同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尝试对《统计学》课程内容进行分模块、与非统计专业的专业教师合作进行教学,即将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分解为“统计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统计理论与方法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两大模块,前一部分内容由统计专业教师上课,后一部分内容由统计专业教师和非统计专业的专业教师合作上课,将统计方法教学与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分析结合起来。在《统计学》(或《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试行“读(阅读)写(写作)议(讨论)讲(讲课)”教学模式改革。“读”是指在课外阅读统计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读好书、会读书,奠定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数据意识;“写”是指学生在阅读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课程小论文等;“议”是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课堂辩论,实施交互式教学;“讲”是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就统计教材或现实某一问题进行讲解,之后教师进行评议。分模块教学、“读写议讲”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统计理论方法与非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学习、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分模块教学、“读写议讲”教学方式改革得到了学生普遍好评,教学效果显著。《多元统计分析》、《市场调查与分析》等专业主干课程也借鉴此思路进行了教学改革,采取“课堂讲授+实验(实践)教学+课程论文”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写”(分析)的能力,强调统计理论方法在社会实践和现代经济管理中的运用。目前,我们正在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分别制定各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方案,将“重思想、重应用”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每一门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经过上述训练,学生应用统计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研究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相成.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改革发展思路[J].统计研究,2008,(5).
[2] 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以合肥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8,(6).
[3] 曾五一.关于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的若干问题[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4).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培养数学素质
高中数学所传授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课本知识,还传授给学生对事物的自我分析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在积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分析逻辑能力已经变得很重要,它在深刻地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教学模式。只有顺应时代的需求,规避传统“单向式”的教学方式,以每个学生的自身发展为目标,才能真正地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效率的高低与学生的成绩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回归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捷径。而问题的设置也必须是具备有效性的,只有问题选择的有新颖性、趣味性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去思考,把自己看做课堂上的主力军,真正收获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数学素质。
一、提升数学素养需从课堂提问开始
1.数学课堂的提问要注重质量
在素质教育普及化之后,很多教师都纷纷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渐渐注重起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都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放到第一位。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就直接导致了一种教学的盲区,许多教师开始把课堂提出问题的数量作为衡量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或是教和学的标准。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便象征性地多了起来,而作为学生来说,对问题穷于应对,看似学习讨论氛围很激烈,但实质上问题的核心却不明确,学生没经过消化吸收就一看而过,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总体知识的把握还是不完整,教师想在课堂完成知识传授也就变得不太理想。
因此,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不但要注重效率,还得考虑成果,并经常性地关注学生的耐心与信心,重视课堂的效率质量,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发挥出它的巨大优势,实现教学目标。
2.数学课堂提问更要重视问后反馈
课堂提问的质量决定课堂效率,而课后对问题反馈是巩固已学知识的最好方法。但是有时候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总会有目的地精心准备疑难问题,可在学生回答时,总会通过对答案的补充紧接学生一讲到底。时间越长,学生越习惯这种授课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会渐渐脱离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也不能在第一时间把问题的疑难处反馈给教师,这既不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学生懒于思考,对教师的答案产生过度的依赖性。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课题的关键核心问题设置引导,但不要说破,要给学生留下一种朦胧的风景,让学生自己去搜寻、去发现、去欣赏,并从中享受思考的快乐。比如,在讲双曲线这一课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双曲线的定义:在一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一个常数(小于|F1F2|)的点形成的轨迹叫做双曲线,就此定义提出论点: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那么其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从各方面思考问题,当学生思考出结论||PF1|-|PF2||=常数(小于|F1F2|)后,再通过修改之前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的一系列引导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会对相关课题产生联想,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忆,融会贯通。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的素质培养
1.首先,数学意识的培养是前提
当前的教育形式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渗透应该是方方面面的,并且是面向全体、主动发展的,这已经成为了国际数学教育的主流。高中数学的教学纲要是面对全体学生,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为基点出发,双向兼顾优秀生和较差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并在有限的学习空间内尽可能地无限提高。而当前的教育形式要求的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特长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区别对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之前的基础上得到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由差转中、由中转优的发展目标,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起始点和最终点。
作为教师来说,课堂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最直接的传授主阵地。在这里,教师应该尽量地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探索,树立学生对知识的自信心,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递数学思想、数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甚至会用数学思想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例如,在学习函数时,能把其与销售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这不但能培养学生函数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学生逻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在形成过程中逻辑思维的加强与运用。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带着演绎性质的学科,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收能力不同,所以教材系统课程的编排不可能满足全体学习者的要求,只能对公式、概念等结论进行完整的阐述。
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熟悉,对课前的备课精心准备,深研课题,合理组织利用“题型+方法”的教育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克服被动学习的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数学素质。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课本给出的概念、公式,以及各种典型例题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延展性思维;从学习所得的经验和问题中,矫正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培养他们逻辑的连续性。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需求已经从各个方面渗入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只要能把握课堂效率,在课堂中积极渗透数学素养就能在时展中不被思维的潮流所淘汰。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读写算》期刊论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42).
一、思想受到洗礼
听了老师的报告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同样是人民教师,她却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业绩,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寻找到了人生的真正的乐趣。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二、在读书中反思。
本次培训学习,让我充分领略到专家与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专家与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从不同层面得到丰厚;读书,可以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几乎每个专家在讲座结束之前都向我们推荐了几本好书,让我觉得自身知识的贫乏的可怜。知之而改之,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每天要读书,只要坚持,哪怕读一点点都是好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三、在教学中反思。
一、学科类课程
学校大胆探索实践“阅享”课程,即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构架“三课一社”的阅读体系,以螺旋上升、立体化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实践中,教师们以语文课本为主体进行语文学科内和跨学科的整合、优化。同时融入绘本、吟诵、戏剧三大社团和文学社,进一步充实“阅享”课程,逐步构建起“经纬”交错的学习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利用迁移巩固,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学校组织数学教师编写了《趣味数学教材》(低中高年级读本)。每年10月份,教师们都会根据所学内容开展“趣味数学,伴我成长”的数学节活动。如低年级的数学故事演讲比赛、中高年级的“思维变变变”等。多彩的数学节活动不仅为学生展示自身的聪明智慧提供了平台,还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了“学数学,其乐无穷;用数学,无处不在;凼学,受益终身”。
作为科学课延伸的学校的“小牛顿”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自然等相关知识,每一堂课都有不同的科学实验――每人每课一套实验器材、每人每次自己动手操作、每人每课一件实践作品,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研发类课程
1. 课程结构――双向推进
(1)开发京剧课程。学校通过京韵校园的氛围营造、京剧课程的普及、艺术家文韵大课堂、京韵操创编、京剧特长生培养、学科整合、与社区资源共享等手段,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国粹文化的魅力。
(2)开发儿童舞台剧社。在发展京剧的基础上,学校拓展延伸艺术形式,丰富戏剧课程,通过看剧、读剧、编剧、演剧,让学生在多元的戏剧元素中,自主获得知识、经验和各种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2. 课程实施――四线合一
(1)京剧进课堂。音乐课上,教师采用说、记、讲、念、学、唱、听、玩、辨、做、赏等方式,让学生在兴趣中走进京剧、认知京剧、品味京剧。语文课上,教师注重引入京剧名人的故事,进行唱词、念白的赏析,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数学课则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介绍京剧中有关位置的知识。美术课上,融入京剧脸谱、服装的色彩造型艺术,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
创编京韵操,学校每周五的课间操为“京韵操”时间,定期开展“京韵操创编”展示活动,鼓励各班学生随时将学到和理解到的戏剧元素和精神融入京韵操中展示交流。
(2)成立戏剧社团。京剧社团每周开两次课,由外聘艺术家和学校艺术教师共同授课,培养艺术特长生。年级的“童心剧社”,社长由年轻有能力的教师担任,吸纳部分有表演专长的家长和学生担任组员,每周进行一次活动,要做到有主题、有记录、有评价、有展示。校级的“剧社”,邀请艺术家担任指导教师,每周进行一次活动,排练经典儿童舞台剧,每学年在艺术节和读书节活动中进行展示汇报。
(3)活动展示风采。经过多年的课程实施,学校的戏剧课程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学生人人知戏剧、会表演,综合艺术素养逐步提升,戏剧方面的艺术特长生和优秀节目渐渐增多,并已有一定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三、综合类课程
(1)读书节――阅读精彩,遨游书海。学校每年4月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经典美文诵读大赛、古诗考级挑战赛、现场作文大比拼、故事大王争霸赛等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掀起了孩子们的读书热潮,学生们把读书当成一种自觉习惯,以书为友,以书为伴,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
(2)艺术节――七彩梦想,绽放光芒。在每年的6月份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学校都会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新颖活泼的表演与比赛,如红歌比赛、师生书画展、老师自画像、班徽征集、星级表彰评选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不仅为师生展示艺术才华提供了平台,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学生们在活动中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团队的凝聚力,激发了爱生活、爱艺术的热情。
(3)体育节――活力四射,培育风采。一年一度的“阳光体育”校园体育节定在5月份举行,节日中学校会设置校运动会、体育手抄报、拔河、足球颠球比赛、足球联赛等多个项目。特别是精彩纷呈的校级运动会,使整个操场热闹非凡,既有校足球队的足球技巧训练、比赛展示、课程技能表演,又有展示个人风采和团队精神的径赛项目和接力项目。在历时一个月的活动中,整个校园里到处都洋溢着奋力拼搏、团结协作、健康欢乐的体育精神。
(4)科技节――科技创新,放飞梦想。学校每年召开的“飞吧,飞吧,我的童年梦想”校园科技节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活动期间,学校会开展科学发明制作、科技小论文、科技黑板报、科幻画、七巧板等活动项目,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本着“实践是一种福利,大家要珍惜”的原则,我们在学员中反复强调实践目标,旨在通过实践,使学员具有“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崇高师德、良好职业形象和人格魅力,全面提升学员的教学实践能力。下面,笔者以我校第二轮名师工程初中数学实践基地的探索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推进学科团队建设。
一、实践课堂:亲身体验教学真知
名师要信守教育本真,在观赏中探究课堂的高度,在学习中不迷失自我的态度。观课中,我们惊叹于名师举重若轻的课堂驾驭能力,流连于名师动人心魄的细节魅力,沉醉于名师和谐温馨的课堂情景,折服于名师启人心智的导引艺术,从审美的角度上讲,我们是带着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名师课堂艺术的。观赏是为了学习,学什么呢?一般来说,学名师课堂提供的精准预设、自如调控、扎实知识、娴熟沟通、启智语言等。如果我们回到教师专业化来看,说到底,就是夯实我们的专业技能。
(一)追求理想的教学设计
我们设计了“追求理想的教学设计”的主题活动,在实践基地学校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展开了追求理想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和追求理想的数学活动设计的全面研讨。
2010年3月24日~3月31日共 6 天的时间,我们开展了以“关注实践智慧 彰显教学个性”的主题活动,以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讨为内容,采用课堂观摩、课例点评、互动研讨等形式分别在杭州北苑实验中学、绍兴柯桥中学、桐庐实验中学进行教学交流活动。2010年3月25日,在“杭州市初中名师绍兴县课堂艺术展示活动”中,来自杭州大关教育集团的王月明老师和杭州文澜中学的王薇老师分别执教了两堂精彩的专题复习课。王月明老师的《身边的数学》,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的什么作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整堂课取材紧紧围绕丰富的现实问题,从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概括出基本图形和能力;以知识为明线,以方法为暗线,对九年级的复习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为广大初中毕业班教师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复习模式。王薇老师的《三角形的分类讨论》一堂课,节奏明快,平易近人。一开始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既引出了课题,又了解了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思考时间,通过循序渐进的逐层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类、怎样进行分类、分类以后怎么操作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整体认知。在授课过程中,王老师凭借自身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利用现成的教学用具不断改变题目形式,既直观又形象,让学生在动中学,举一而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展示了杭州市名优教师的魅力和风采。
在导师的主持下,上课教师先进行自评,简单分析本课重难点以及教学设计;而后名师班学员杭州采实教育集团王丽丽老师、杭州文澜中学王薇老师、杭州四季青中学刘英老师等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她们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之后,杭州师范大学的刘堤仿教授和林永蔚教授结合教育理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由笔者总结,在充分肯定教师们的课的同时,指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提出课堂要以高效为核心要素,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实现教学的“低负高质”。
(二)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2011 年5月 12 日~ 5 月 13日,4位名师培养对象分别展示了概念课、复习课和课题探索课的教学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把自己最近在思考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在一堂课内进行了充分展示,引起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共鸣。比如,既然“数学玩的就是概念”,那么一堂有效的概念课该如何上?一堂漂漂亮亮、热热闹闹的数学课,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在课堂上教师讲10分钟,学生练习该如何设置与反馈?复习课能否用错题导学的模式进行尝试?杭州市数学会理事长施储老师在点评的时候结合上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对概念课、探索课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讲解,使听课教师受益匪浅。这次基地实践活动,也举行了名师师徒同台授课展示的活动。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师徒对教材进行共同分析、共同设计,在共同展示后还一起进行了反思,讲述了在共同准备过程中及授课展示中的感受与收获,那是一种内心的感悟。基地导师以及杭州师范大学的教授们精彩的指导和点评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短暂的头脑风暴,还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数学教学和个人专业成长的不断探索与思考。那些耐人寻味、具有深刻哲学高度的指导,使得名师工程培训的过程充满睿智。
师徒同台是我校名师工程初中数学实践基地在对名师、骨干教师专业培训和专业引领上的又一重要举措。在这次教学观摩中,我们既领略了新教师的活力与名师们的风采,也充分感受到他们所在学校教学实践的特色,以及名师们对学校工作的引领与辐射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我们对教学的有效反思,提升了对在学校、区域范围内更好地发挥应有的骨干引领、示范作用的重视,营造了互助帮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
2011年10月27日,杭州市初中数学名师班在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举行了一场试讲与磨课的活动。本次活动由特级教师郑永杰主持。刘堤仿教授、施储老师、名师班班主任林永伟教授等专家参加了本次活动。上午,名师班的王丽丽和郑娟两位老师进行了“浙派名师经典课堂”的试讲。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共同演绎了《定义与命题》与数学文化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午,各位专家和全体名师班学员共同参加了磨课活动,专家们指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当然数学教育也是一种文化,当把数学教育纳入文化的殿堂,那么这样的数学课堂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全体学员和专家一起就“概念和定义”“命题的结构”等课堂中的困惑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交流。之后,分小组再一次对两节课的“课堂引入、例题设计、精选练习”等环节进行了再讨论、再思考,使数学文化和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结合。次日在浙江省教育科学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举行了特级教师报告会,上午是郑永杰老师和盛志军老师所作的观点报告,下午是姚志敏老师和施储老师所作的观点报告。4场观点报告让学员领略了专家的睿智、独到,再一次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引领我们前行。郑永杰老师的《问诊课堂――教学望问切》,从郑老师信手拈来的故事中,娓娓道出了教学犹如行车,需瞻前顾后;教学犹如科学实验,需变化创新;教学犹如魔术,需好奇质疑。精辟的言语、独到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学员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与教学。盛志军老师主讲的《数学文化课堂初探――构筑高效数学教学的两大支柱》,给我们拨开了挡在我们眼前的云雾,看清高效课堂的本质:教师需“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盛老师向学员推荐数学教师必读的三本书《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怎样解题》《数学的精神 思想和方法》,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从而很好地迈进高效课堂。姚志敏老师主讲的《从“效率”走向“效益”――初中数学教学课案分析》,介绍了他从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课例和自己长期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提炼出的5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并紧密结合课例,阐述了不同内容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员们的思想得到大碰撞。施储老师主讲了《资优教师成长与资优学生培养》,施老师独到的关注视角让学员眼前一亮:资优教师应关注自己的教学生涯质量,资优教师对资优学生的培养应当是全方位的。施老师阐述了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及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现状,指出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应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个体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本次观点报告会不仅在理论上给学员作了系统的引领,激发了学员对教育的更深层思考,而且也让学员深深体会到导师们的殷切希望与勉励。
(三)关注课堂核心要素
2011年12月2日,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基地全体学员进行了主题为“有效数学课堂的核心要素探讨”交流活动。李卫星老师以《高效课堂课例点评集锦》中的《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为课例,从合情的学习、合众的学习资源、合心的学习指导、合情的课堂生成、合适的激励评价六方面介绍了有效数学课堂的核心要素。郑娟老师结合自己浙派名师展示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向我们介绍有效课堂的五个方面的准备:(1)课时目标具体、明确;(2)教学设计扎实、有效;(3)学生思维主动、优化;(4)基础训练实时、适度;(5)教学反馈多元、及时。潘云芳老师的发言题目是《洗尽铅华还本真――一节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的原生态数学课》, 从一位教师的课堂点评为切入口,把我们带进了有效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考虑的问题,分析教师出这道题目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要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设计问题,而不是概念的传授、习题的累积等。王丽丽老师结合自己的《定义与命题》,谈到教师过分注重生成、课堂流于随意等问题,提出教师进行的有效引导,要进行有效的预设,做到简洁真实、循序适切,只有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此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对有效数学课堂的认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促进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实践反思:内化修炼提升素养
指导基地学员进行教学研究是基地的第一要务。我们将研究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微格的问题分配到各个小组,在名师培养对象教师的带领下独立或合作、限期或分阶段开展研究。
(一)在反思中修炼品质
名师培养对象周芸佳老师的课题《初中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获得市立项,形成了三个观点报告《数学课堂教什么》《学生参与式评价》《授人以鱼的乐趣》,撰写了课题论文《初中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显性知识,隐性方法》《关注差异,提高质量――抓好后三分之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践和策略研究》。2010年3月周老师参加了名师班展示课并作学校教学改革专题交流;2010年5月在省领雁工程奉化送教活动中上了展示课;2010年8月给慈溪市骨干教师作了讲座;2010年10月参加了陕西省数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名师风采展示活动,上了展示课并作专题讲座;2010年12月参加海盐县骨干教师基地实践活动,上了展示课并作专题讲座。
潘云芳老师坚持素质教育,潜心教育科研,勤奋学习,勇于实践,锐意改革,敢于创新。5年来,潘老师执笔撰写的《基于主题研修的教师作业能力提升行动的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两个成果分别荣获杭州市西湖区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论文《图示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于2011年12月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上发表,《初中数学导学稿的设计与使用策略》荣获杭州市西湖区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初中数学导学稿的设计策略》2012年4月在《浙江教学研究》上发表;课题《初中数学导学方式与策略研究》获得市级教研课题立项。
(二)在反思中引领团队
名师培养对象王丽丽老师,在教学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轻负高质,因材施教,形成了自己简练有效的教学风格,赢得学生喜爱,获得了同行的肯定, 教学成绩优异。她任教的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在整个年级中名列前茅。她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注重教科研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善于学习,主动阅读,勇于反思,及时提升,整理成文,并具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起着引领作用。2012~2013学年,她撰写的两篇论文在区内获奖,一个课题在市里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其管理科学,讲究方法,本着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学生进行教学,连续被学生推选为“我最满意的教师”。作为数学教研组长,她在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上有更深的体悟,并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带领学校数学教研组教师快速成长,在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和很多荣誉,得到了市、区教研员的肯定。王老师参与研究的省级重点课题《学程导进:初中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获得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研究的杭州市重点课题《初中生自主超前学习下教学指导有效性的行动与研究》获得杭州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三)在实践中破解疑难
基地名师培养对象李卫星5年来多个课题和多篇论文获奖,其中《挖掘人文 放飞人性 激扬智慧》获浙江省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有效学习:初中生数学学习指导策略的构建与推进》获杭州市第一届普教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课题学习:基于浙教版教材的挖掘拓展与学教策略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十三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论文二等奖;《教学生学:初中生学习指导策略的构建与整体推进》获杭州市第八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优秀论文;负责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资源的有效挖掘与培育的实践研究》获浙江省“十一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培训研究第三轮立项课题评比三等奖,《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初中数学问题导学的策略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届普教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中的探索与应用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十四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论文一等奖;《浙教版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梳理与开发的实践研究》获浙江省第五届教研成果一等奖、杭州市第三届普教类教研成果一等奖;《把握课堂生成资源 驾驭学生智慧动态生成》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年第2期;主编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导学新作业》(浙教版初中各册)和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总复习优化设计(数学)》。他每年都有多个课题或论文获区一等奖,其中学科专题论文自2000年至今保持着区一等奖“十三连冠”的纪录,被评为杭州市第一届教育科研标兵和杭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
(四)在教研中凝练风格
基地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张娟萍老师,是杭州市上城区数学教研员,近年来系统地学习了郑毓信的《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方法论》,顾泠沅的《变革的见证:顾泠沅与青浦教学实验30年》,曹才翰、章建跃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其教学研究文章《初中数学“图式”复习教学策略研究》被2010年9月的“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2年又有《初中数学课堂过渡性言语设计方略》《初中数学教学环节出声思考的策略》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9年5月浙江省师训课题《初中数学课堂过渡性言语策略研究》获立项,2009年11月浙江省教研课题立项的《初中数学“出声思考”教学策略研究》已结题,2010年5月杭州市第二轮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重点课题《初中学生函数思维方式调查及其教学对策研究》获立项;2011年《中小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的衔接障碍分析及对策》获浙江省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出声思考》获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她还组织学校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有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变式教学;初中数学;应用
所谓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从一道母题出发,通过改变母题的条件、问题或改变母题设计的数学情境,重新进行探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 必须抓住核心,不断进行变式,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构建活动,而并非是被动地接受过程,因此我们就不能期望单纯通过“传授”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与此相反,我们必须肯定学习过程的创造(再创造)性质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才能。而此时,变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变式教学中,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灵活运用变式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审视、探索问题,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变式是多样的,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从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变式、一题多解性变式、多题一解性变式及一题多变性变式进行了举例研究:
一、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变式
数学概念很多时候都是非常抽象的,怎样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起来通俗易懂呢?不妨尝试对数学概念进行适当的变式,使抽象的概念通俗化,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例:一次函数的定义的变式探讨
一次函数的定义:我们把形如的式子叫做一次函数。
这个定义看起来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对定义中的自变量,系数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做如下的变式探讨:
变式1:若,其余条件不变,这个函数还是一次函数吗?又叫什么函数?
变式2:若,其余条件不变,这个函数还是一次函数吗?你认为是什么函数?
变式3:若,它又是什么函数呢?
变式4:在定义中,的指数是多少?若把这个指数改为2,它还是一次函数吗?
通过以上变式可以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能透过表面发现问题本质。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在习题中加以变式巩固,比如可以设置如下的变式练习:
变式1:
变式2:
变式3:若函数是一次函数,则
反思: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可以使学生在理解定义的时候,不仅仅是从定义本身的角度去理解,而是结合具体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那么枯燥,而且对定义的理解会更加的透彻。另一方面,学生以后学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函数定义的时候可以以一次函数定义的理解为基础进行类比学习,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
二、一题多解性变式
一题多解变式训练,即引导学生对同一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快速联想及思考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案,从而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例:已知,在三角形ABC中,,点C在O上,AD为O的直径。
证明: BC为O的切线。
解答变式1:
,
,因此BC为O的切线.
解答变式2:,OA=OC,
,
,因此BC为O的切线
解答变式3:,OA=OC,
,
,
,因此BC为O的切线
解答变式4:,OA=OC,
,
,
,因此BC为O的切线
反思:这是一道几何证明题,学生如果能在这一道题上寻求多种解题思路,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得到拓展,解题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比单纯的“题海战术”更有价值。
可见,一题多解性变式训练能让学生在这样的变式训练中,通过寻求多种解法,有意无意地自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解题思路和视野,从而得出各种不同的解法,最后通过比较得出最佳解法,思维的独创性自然产生,数学的思维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多题一解性变式
经常进行多题一解变式训练,可以使学生通过某一题的解答,而明白此类题的解法,建立数学模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例1.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
这是一道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变式:
变式1:求抛物线
变式2:求不等式
反思:这三道题,看起来似乎完全不一样,例题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问题,变式1是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问题,变式2是不等式的解集问题。但是,仔细分析,三道题的解法都是一样的,只要找到二次函数,再结合图像,三道题都可以很容易的解决。类似于这样多题一解的变式,还有很多,比如:
例2.已知。
变式1:已知
变式2:已知
变式3:已知
变式4:已知
变式5:已知
变式6:已知
变式7:已知
变式8:已知
反思:纵观这九道题,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方法都是一模一样的,经过这样的变式,学生学会了这一类题的解法,重要的是学会了举一反三,当学生再遇到类似的两个式子都是大于等于0且相加等于0,而且某个代数式的值的情形时,相信学生一定会很快的进行求解,这就达到了变式真正的效果。
可见,通过多题一解性变式,可以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建立同一数学模型来解决以上一系列问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深化建模思想和运用数学模型的意识,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得以进一步提升。
四、一题多变性变式
一题多变变式训练,激发思维一题多变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图,ΔABC中,∠C=90°,O分别与AC、BC相切于M、N,点O在AB上,如果AO=15㎝,BO=10㎝,求O的半径.
变式1:如图1所示,在RtABC中,∠C=900,点O在AB上,以O为圆心的O分别与AC、BC相切于M、N,若AB=a,AC=b,求O的半径.
变式2:如图2所示,在RtABC中,∠C=90°,AC=4,BC=3,以BC上一点O为圆心作O与AB相切于E,与AC相切于C又O与BC的另一交点为D,则求线段BD的长.
变式3:如图3所示,已知AB为O的直径,CB切O于B,CD切O于D,交BA的延长线于E,若AB=3,ED=2,求BC长.
反思:一题多变变式训练中我们可以从变式的本质出发,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说清楚某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可以以原题为基准,变换条件或变换结论或者既变换条件又变换结论,让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等.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戴雄燕.变式教学对初中艺术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行业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的、除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核心能力,是人生存、适应当前社会的重要能力,是职业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依托和表征。由于其适用于各个行业与职业,所以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远而重要的影响。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和外语应用能力,既包括基于个人的独立学习、获取技能、处理信息等能力,也包括基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能力。应该说,职业核心能力是数学文化价值内化的结果,需要用数学文化价值的培养来强化提高。
(1)数学的文化价值是隐性的
既有影响人的审美观、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等人文价值的一面,又有为人类研究自然世界提供理论基础、科学方法、检验标准等科学价值的一面,还有为人们创造优美客观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等社会价值的一面。
(2)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决定了其文化价值的广泛应用性
我们日常认识和理解的生活环境、科学研究方法、交流媒体和科学工具等都离不开数学,这是数学文化价值的体现。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思维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分析,最后解决问题,这种数学眼光是站在思维层面,以数学哲学的高度去领悟数学的工具价值和文化价值。
(3)数学文化价值的核心部分是数学观念及数学方法
掌握了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时就多了一把“钥匙”,它对人的职业核心能力有着巨大作用。没有数学知识,文化就不全面,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就会下降;有了数学思维,就能够创新;有了数学方法,就能把创新的知识付诸实践,提高交流、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使人的品质正直诚实、顽强勇敢;数学使人有条理地思考、表达和交流;数学使人更好地认识世界。因此,可以视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为数学的文化价值。
2从职业核心能力视角审视中职数学教学策略
中职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学的地位界定和文化价值要求都明显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特征,如何通过对数学文化价值的挖掘来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1从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精确性角度分析
(1)数学的抽象性是脱离研究对象质的规定性
仅在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上抽象。数学概念、方法都是反复运用科学探索方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反思),经过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抽象形成的。这种抽象性帮助我们抓住事物的共性和本质,是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现实中的大量信息是用量的方式给出的,用量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成为一种基本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数学的背景和应用,使学生把握数学精神实质及动态平衡形式化表达,增强其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更容易使学生进行融洽交流和愉快合作,从而反复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思考、学会学习。
(2)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又决定了数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
表现为思维要服从严格的逻辑法则;分析解决问题时要严格准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和推理时,要准确无误。因而,数学教学活动是开发学生智力、增加其智慧的活动,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客观公正的办事风格和严谨做人品格的活动。数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又使得数学问题在解决过程中伴随着即时困难,数学教学活动也是学生体验挫折、磨练意志、打磨心理品质的过程。
2.2从数学思维特征角度分析
个体智能倾向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数学对培养这两种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语言作为特殊的符号语言将数学结构化、形式化,决定了数学思维还具有非逻辑性、自由相似性、问题性等特性。非逻辑性表现为数学思维是想象的、直觉的、审美的思维,这使数学在解决问题方面具有独特魅力。自由相似性表现为数学思维中到处渗透着异中求同、同中辨异的比较分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创造力。问题性体现在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将数学思维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问题与具体数学知识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使问题所包含对象的数学特征结构更加清晰。通过数学学习、数学教育与数学培养,不但使具有抽象思维的学生成为研究型、学术型和设计型人才,还可以使具有形象思维的学生成为技术型、技能型和技艺型人才。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经过分析、处理、重组数学材料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面对全新情景时学会调节和重组自己的思路,改进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3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角度分析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与信息时代,要适应这个时代,就必须具有获取、处理和创造信息的素养。数学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因其形式化和简约性的特点成为信息流通的载体,是信息收集与处理不可替代的工具。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一种思想、方法、过程的整合,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加强了数学与社会多方面的联系,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效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质量,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终身学习的态度、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3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策略
3.1教学中要渗透“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通过数学学习来追求真善美是进行“三生教育”的好方法。学习数学知识、技能,掌握量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勇气,就是求真的体现。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将数学与自己所学专业进行联系,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善的举措。通过数学形式的简约美、对称美、和谐美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力,是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要渗透“三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曾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时所剩下的东西。”那么,从数学教育中忘掉一切已学过的数学专业知识会剩下什么?应该既是数学的文化价值,也是“三生教育”的内涵。
3.2有效整合数学理论、应用、文化3个层次数学教学要按照职业核心能力要素,坚持“必要、适度”原则,遵循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1)不同专业选用不同层次的数学内容
比如建筑、勘探等专业选用技术应用数学,文秘、旅游等专业选用文化修养数学。
(2)相应专业的数学教学内容
要做到理论思维、技术应用、文化修养3个层次的有效整合。理论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提升核心能力打好知识基础;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价值的魅力,激发其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能力素养。
(3)无论什么专业选用什么数学内容
教学着力点都应该放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依据中职生所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教学活动除了数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外,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对现实问题有相应的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等,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3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改变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例如将项目教学法融入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前教师选定内容,通过网络与学生一起制订学习计划,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在教师的协助下,通过合作探讨实施项目计划,自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课中教师再次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方法突破重难点,并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再比如,教师在教学之初采用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采用讨论式讲解,有助于帮助学生修正自我建构的路径和方向;利用案例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实现对自我学习行动的反思。这些教学模式的融合,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观,使学生能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参与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等能力,改变其学习方式,有利于达到培养学生所需能力的目的。
3.4采用多元化考试形式评价
一、高水平学科组建设的理论路径
关于“高水平学科组”的定义,一般有两种方法,即什么是高水平学科组和高水平学科组是什么,前者是范畴式定义,后者是本体性定义。前者需要回答高水平学科组的表现特征,后者要回答高水平学科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很明显,建设高水平学科组,应该从“什么是高水平学科组”出发,进而总结出高水平学科组的表现特征,从而针对这些表现特征进行实践与行动方面的建设与落实。经分析总结,高水平学科组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校机构的设置中,这种类型的学科带头人一般由科组长担任。在中小学,科组长首先要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对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深入地研究,在专业素养方面,赢得教师群体的认可。科组长还要有过硬的组织能力,执行教学任务的完成、备课活动的组织、听课与评课的进行等,这些常规工作需要超强的执行力,需要缜密的思维与严密的计划,任何小的疏忽都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规划。此外,科组长还要有较强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科组内部总有不同性格、不同理想的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或许还存在矛盾,科组长此时就要把握好分寸,适当调节内部关系。
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在此不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而是一个具体的指称,其主要体现在:学科组每一位教师都是本学科领域的专业能手,是“全能型选手”基础上的“专业性选手”。全能,意味着教师的综合素质高,包括教育水平高、教学水平高、人格修养高、专业技能高,等等。专业,意味着教师有自己的专长,有自己独特的研究与实践领域,例如有的教师板书设计一流,有的教师批改作业与众不同,有的教师是制作微课的高手,有的教师擅长写作,等等。现在的学科组教师,专业知识与学科素养肯定过关,将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转化为教学知识与教育素养,这才是决定“师资”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目前学科组教师的水平大都已经具备了“高水平”的前提与基础,但要真正达到“高水平”,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
高水平的“学科核心素养”。高水平学科组不能以创新型人才、高素质人才有多少为标准,因为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尽管学科组在综合培养方面难以考量,但可以体现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这称之为“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培养也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学科教学自然也要承担一部分培养任务,这就是“学科核心素养”。例如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那么,考量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准,就应该按照上述四个内容来进行。依此类推,考量一个学科组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水平,也应该按照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来进行。
高水平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学科组教师要有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自己任教的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教材教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等有明确地认知,能够站在课程教学原理甚至教育规律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理性审视。如果学科组能够在具体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提出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总结独到的教学方法,甚至形成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并且这种教学模式经得起时间与规律的考验,那么该学科组就意味着有高水平的课程与教学理念。
高水平的教学成绩。高校可以不谈成绩,义务教育阶段也可以不谈教学成绩,但是选拔性的考试如中考、高考,教学成绩始终是目前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尽管我们不主张“唯成绩论”,但也不主张完全抛弃成绩这一目前无法代替的衡量指标。在目前的教育机制下,教学成绩主要体现在全市的统一考试、全省的统一考试、全国的统一考试等层面,衡量教学成绩的标准只能是在同一时间、同一考试、同一学段、同一学科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是冷冰冰的,但又是相对最公平的。高水平学科组的最基本的标志也应该是教学成绩。将教学成绩纳入评价标准,这是高校教研组与中小学学科组最基本的区别。
高水平的教研成果。现在很多学校提出“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的思路,但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侧重的应该是“教研”,而不是“科研”,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科”,即使是科研,也应该以教学作为衡量坐标。中小学教科研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要对教育教学产生明确的效果。按照这个标准,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在教研方面取得成绩,因为教研课题本身就与教学实践密不可分,研究就是来源于教学、依据于教学、回归于教学。因此,将教研成果作为学科组水平的一项指标,也在情理之中。教研,主要采取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出版专著等形式。
总之,一个学科组,如果有一个理论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能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有优异的教学成绩,有创新性的教研成果,达到了这些标准,那么这个学科组一定可以成为高水平学科组。
二、高水平学科组建设的实践路径
基础教育范围内,建设高水平的学科组,在理论上“一穷二白”,在实践上“摸着石头过河”,理论与实践出现了双重空缺。更为严重的是,学科组建设受到日益僵化的应试体制的影响,平时除了应对考试,几乎没有其他关于教育教学的话题与课题。甚至可以说,当前的学科组建设是“以考试为导向,以教材为核心,以成绩为目标”的活动组织。因此,建设高水平的学科组,不仅要实现理念上的更新,还要形成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体系。打造高水平学科组,要着眼于打造学科组的学科竞争力、专业影响力、团队合作力与文化凝聚力。其中,学科竞争力是最核心的力量。
(一)学科竞争力
在中小学,学科竞争力是在比较优势中产生的。例如某高中的数学学科有竞争力,既指该学科与其他学校的数学学科相比体现出优势,又指在学校内部该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如语文、物理、外语等体现出来的竞争力。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效率为核心的教学竞争力、以价值为核心的素养竞争力、以数据为核心的成绩竞争力、以成果为核心的教研竞争力等。可以概括为,学科竞争力就是本学科在某一范围内的生产力。
以效率为核心的教学竞争力,着眼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契合了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契合了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达成了一致,这就是有效教学。提升以效率为核心的教学竞争力,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时间以及其他与教学有关的时间充分利用。
以价值为核心的素养竞争力,着眼于学科教学达到的教育效果。知识只是教育效果评价的一个指标,其他的如价值观、情感、理性、思维等教育效果,也不可忽视。如果某一学科组在语文教学方面实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的高水平培养,那就标志着该科组的素养竞争力比较强。
以数据为核心的成绩竞争力,则是学科组在历次规范性考试中达到的成绩远高于其他同类学科组,或者是学科组在历次规范性考试中的各项指标远高于其他不同类型的学科组。
以成果为核心的教研竞争力,则着眼于学科组产生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及学术专著,着眼于学科组本身的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各类层次教师的数量及比例。其他的教学竞赛、专业能力竞赛等荣誉,也在教研竞争力的范围内。
(二)专业影响力
美国教育家吉鲁在《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一书中,将教师视为创造知识的专业人士。他反对将教师看作单纯的知识传递者、代言人,而将教师视为实践的反思者。为了区别某些学者所认为的“知识分子就是上层建筑的公务员”,吉鲁进一步提出教师是“转化型”的知识分子。教师不仅拥有学识,而且具有批判意识,同时还承担着知识创新、社会改造、促进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重任。作为“转化型”的知识分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深刻、持续的信念,能批判性地思考社会问题和现象,对现有的知识持怀疑精神,运用民主对话为创造理想世界而奋斗。不过吉鲁所说的“专业影响力”主要着眼于教师个体,而此处主要阐述学科组的专业影响力,当然,学科组的专业影响力也离不开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学科组的专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知识影响力、对同行的学术辐射力、对学校的教育构造力等方面。对学生来说,教师是立足于教育现场,通过其创造性的教学工作,将影响力置放于每日的教育实践中,以身体力行的实践方式,发挥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能用简单的薪酬来衡量,而是要考虑到精神报酬,例如学生的认可度、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受到的熏染、学生获得知识以及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影响,等等。对于同行来说,学科组的专业影响力主要表现在科组的知识传递模式、学术知识文化、教育教学理念等对其他同行教师的影响。对于学校来说,学科组的专业影响力对学校教育如教育决策、教育实施、教育评价等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不仅限于学校内部,也可以扩大辐射面,影响到某一地区的教育发展态势。
(三)团队合作力
如果将学科竞争力和专业影响力等同于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中的“生产力”.,那么团队合作力与文化凝聚力则是一种“生产关系”。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科组的团队合作力与文化凝聚力对学科组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也起着不可或缺的正面力量。
学科组就是一个小型的团队,团队工作的奥妙在于组织与合作。团队成员无论在智商、素质,还是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逃不脱“二八定律”。团队中,能力非常强、素质非常高的成员可能只占20%,反过来,团队中能力和素质表现都一般的成员也可能只有20%。也就是说,学科组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学科竞争力的培养,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团队成员的相互配合。
美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家伦恩伯格和奥恩斯坦在《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实践》一书中认为,Z理论运用到学校时,其特征有:新信任、敏锐与亲密行为;共享控制与决策制定;对规划、组织过程、预算系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训;个人利益驱动的动机;长期的奖励;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等。这些特征其实就是团队的典型体现,能够适用于科组团队合作力的培养。
其中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学科组内部,教师与教师之间是一种亲善而非敌对的关系,彼此之间有一种友好的感觉,有强烈的学校归属感。教师彼此友爱,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忠诚于教育事业,极度热情地完成本职工作,这种力量是任何其他外部力量都难以代替的。
(四)文化凝聚力
如果说学科组的团队合作力着眼于组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话,那么文化凝聚力则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伦恩伯格和奥恩斯坦看来,文化因素指深深扎根于机构中的风气、道德与价值观等。邹晓东先生在其博士论文《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中则认为:学科组织文化指的是学科组织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在他看来,一个学科组织是否成熟,除了要具备条件一流、设施完备的研究基地、高水平的科研和学科组织梯队等前提,重要的是是否形成了自身的学科组织文化。学科组织文化,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组织的重要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组的文化凝聚力对学科的竞争力、影响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8S”理论;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纵观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2011-2015年)指出:护理事业的主要目标正在由前一个五年的“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向“‘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发生改变。
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拟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培养出的五年护理毕业生在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等刚性素养方面,人文素养、行为习惯和心理素养等软性素养与优质护理服务的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已经成为五年制护理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瓶颈。护理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实用型护理人才的教育,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养,这是为人之本,从业之基,执业之要。未来护理人才的竞争将是在硬性护理技术基础上软性护理素养的较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渴望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这无疑对护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尝试将企业上广泛应用的“8S”理论尝试性引入到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通过有效干预,着重培养、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软性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目的。
五年制护理学生在校的学习中,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培养上侧重实施“前4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等刚性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护理的基本功;在软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上侧重“后4S”(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内涵,培养他们的隐性素养。
(一)运用“前4S”管理 理论操作要兼顾
课程的设置,可以将护理教育课程分为普通类(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沟通、护理礼仪、计算机等)及专业类(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三大模块,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组合。课程的实施,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办法,以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组织教学,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
实训基地要营造真实的医院氛围,尽可能贴近医院、贴近临床,从技术、管理水准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模拟医院环境,并突出职业素质训练,让护理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医院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训,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清洁习惯开始。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组长监督学生清扫实训场地,维护保养医疗设备。清扫要全面彻底,以保证保持实训室干净明亮。实训过程,注重强化基础训练,动作规范,举止得体,指导老师要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让学生勤于动手,严格管理,形成真实医院工作环境的氛围,在实训课日常教学的最后一个程序,指导老师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加以改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训基本功,长久规范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运用“后4S”管理 提升学生软性素质
以活动教育人,以形象影响人。中高职学生来校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技能,还必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是一种软实力,是隐形的,是护生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气息,良好的人文素质,能超越药物的治疗,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学人文主要靠内化,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就是一个良好的内化过程。我们应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学科知识的灌输,使护理专业教师能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讲授专业同时,润物无声地提高护士生的人文修养。
高职学校跟初中、高中不同,专业知识、人文素质的学习培养不仅仅拘泥于课堂,学习很重要,但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通过第二课堂----“校园课堂”开展专业兴趣小组,演讲、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人文丰厚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实现教育目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着力从制度、精神、环境、行为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在护理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以第三课堂----社会课堂为外延。现实的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的说教对人的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可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医院,进社区、福利院,护理实践基地等社会场所,开展参观学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对护理职业崇高性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从而端正学习护理的态度,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思想。
目前,高职护理学生的培养模式仍然是常规的以理论教授为主、而且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研室与医院教学长期分离,高职护理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未来护理人才的竞争将是在精湛护理技术基础上人文素养和心理素养的较量。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员,肩负着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的使命,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向医疗机构培养合格护理人才。将“8S”理论引入到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可以在提高其刚性柔性职业素养,锻炼其职业能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护理职业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教育科学 2007-01-01
[2]《学习“8S” 管理精髓的心得》(沈玲 企业信箱 2008年12月19日)
[3]《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潍坊市某护理学校为例》(邱建明 鲁东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2015年1月)
[4]《木桶理论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阚师鹏 价值工程 2004年第9卷)
[5]《浅谈“新木桶理论”在护理队伍管理中的运用》(蔡红霞 大家健康 2013年5月)
[6]《新解木桶理论与企业培训的重点》(周俊 培训广场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