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苦中作乐的例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要知道我在初中的时候,成绩就是吊车尾的。能考上区重点,我妈说她祖上都要烧高香了,我爸不以为然,他认为全是我遗传他优秀基因的功劳。
打了几个电话给初三的好朋友,想和他们出去聚聚、散散心。没想到一个早已买好了船票,在知识的海洋里提早遨游。说好的毕业后疯狂一把,如今也只有我傻傻的期待着。
土豆说:“听说高中内容复杂着呢,趁有时间咱们还是赶紧把初中的知识补补。”我嗤之以鼻,初三都没见他们如此拼命,考上了重点高中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热血沸腾。
但事实证明土豆说的一点也没错,高一那一年的知识就足以秒杀初中三年。我简直是含着泪听着数学老师争分夺秒的讲解,黑板上写的密密麻麻的公式都来不及擦,老师就快马加鞭进入新的一课。高中前两年我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和一群不知所措,前途渺茫的同学消耗着尚好的青春。
高三第一学期的开学考,我看着刷新了历史新低的排名,黯然神伤,班主任推了推她那副厚重的眼镜框,对着全班同学说:“高三了,很多同学明显力不从心了。过去两年,或许还有人能凭着小聪明拿个不高不低的名次,但今非昔比。如今大学的诱惑赫然摆在眼前,谁不是拼了劲往前冲?”
“你差这一年的挑灯夜战吗?”班主任顿了顿继续说,“想想在外为你们拼搏的父母,如果再不努力,你不觉得在教室里如坐针毡吗?”其实道理我都懂,可是习惯成自然的我哪里能改掉懒散的习惯。有时候看着常年垫底王在一旁看辅导书我都觉得讽刺。
觉得没有什么用?这差距就好比一个只能考大专的人妄想去清华北大,简直是白费心机。我依然我行我素,拖着半吊子的态度在高三里混日子。与其说害怕努力,不如说害怕努力了也还是这样。前者别人会觉得他只是不够用心,要是真的拼搏了肯定大有作为,而后者,只有别人哀叹笨鸟先飞也于事无补,连老师都不会再花心思在他身上。我到底应该是恐惧后者多一些。
听说土豆也跟不上老师的脚步,于是我下定决心努力一次和他一起报辅导班,高三的开头就在无尽的苦学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而孤单的深夜。
土豆说,“我二本稳了,可是一本悬啊!要是真要考一本,得考到省外去,太远了。”我心想,你有得本科保底就不错了。我二本线要是能过那都要别人发挥失常,我超常发挥。
于是我又一个人自怜自哀的在黑暗处独舔伤口。看到初中和我混在一起的那几个同学如今在职校里混得风生水起,乐的逍遥。我便第一次开始质疑我当初踩着分数线进去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高三的下半学期,整个班级安静得只能听到大家埋头写字的声音,老师都不用来监督。谁都不再关心别人的事,一个劲的为自己拼搏。只有我偶尔会抬起困惑的眼神。
我想表明平静,暗自恶补的追上大家的脚步。然而每天奋斗到凌晨,只睡几个小时起来继续的我才发现。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奋斗成功的。
因为我,就是个失败的例子。仿佛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拼命,都无济于事。成绩不仅大不如前,还接连后退,都快要赶上垫底王的宝座了。
班主任以为我没有用心,在这紧要关头里,找来了我的父母。她断言我的作业都是抄的,或者压根没有认真完成。可她并不知道,那大半夜查字典看阅读文章的我有多认真。但在成绩面前,一切解释都是徒劳的。
委屈、彷徨、无力。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望感,对自己的失望,对没有人理解和信任的抱怨。明明比任何人都努力,却得不到任何成效,究竟是我努力错了方向,还是我根本就不该努力?
“其实大专也不错,你姐姐也是专科出身,现在工资不照样高出人家本科好几截嘛。”老妈戴上老花眼镜,看着那本厚厚的招生指南,安慰我道。“是啊是啊,以后工作都不得靠实力嘛,爸爸相信你。”平日里不怎么爱说话的老爸也忍不住说了两句。
我默默地看着桌子上黑乎乎的药,耳边嗡嗡如虫叫般吵个不停。高考前一百天,我被医务室的老师送回家修养。诊断结果是高考抑郁症。失眠焦躁不安,总有翻书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仿佛所有人都在为此一搏,只有我什么也看不下去了。
看着不知何时已苍老的父母,我有种说不出的愧疚感。想起了以往种种,觉得自己真是年少无知太不懂事了。从来也没让他们轻松过。好不容易考上了一个好一点的高中,却没有能力让他们笑到最后。我真不甘心成绩就如此萧条下去!
再次上课的时候,同学们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回归,仿佛沉浸在题海中不能自拔。想起高三之前的日子,有谁缺席一天,大家都会议论纷纷,刨根问底,可到了高三,竟成了家常便饭。
数学老师周五的最后一节课,破天荒的没劈头盖脸立马讲他好几张没讲完的卷子,而是慢悠悠的把一瓶浑浊的矿泉水瓶摆在我们面前。他晃了很久,我们都不知道他要做什么,等确定我们每一个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个充满泥土混杂物的瓶子上时,才开始讲题。黄昏的余辉照射进来,直到下课铃声响了,数学老师才把污水瓶又拿起来。
“同学们,越是一门心思想做好一件事,越是难以实现。现在的你们就像一开始我带来的这瓶污水,内心烦躁看不见光。然而,等你们平静下来,放平心态,你就会发现,透过阳光,污浊渐渐沉淀下来,总有一束光从它的清澈照射到你身上。不要捆绑自己,高考只不过是你们人生中的一块垫脚石而已。”
我真的很感谢数学老师的这一席话,就是因为他的污水瓶理论,才让日渐颓废的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振作起来,不再强迫自己,虽然依然每天奋斗到很晚,但烦躁的时候也懂得去窗外望望风景。我至今都记忆犹新那几棵夜色里朦胧翠绿的杉树。
虽然是苦中作乐,但孤单里唯一的朋友,即使只是棵树,都叫人神清气爽起来。高考好像也就那么回事,几天就过去了,班级群里曾说考完一定要烧书也成了戏言,大多数人还是把书卖了。
土豆如愿以偿考上一本,而我卡在二本线上也幸运的圆了本科梦。分数线出来的那天,我打电话约土豆出去散步,我问他:“当初你这么拼命干嘛啊?”
对于户外探险,全世界最有钱的富翁们,投入的是上亿的资金和玩命的狂热态度,演出的最精彩刺激的真人秀,实现的是人人心目中的英雄梦。当观众们面对这样的“超级制作”,怎能感受不到看精彩刺激的好莱坞大片时那样的荡气回肠!
冒险无止境
注意!关于冒险的系列电影已经开始上演,主角是全世界最有钱的富翁们,投入的是上亿的金钱,实现的是人人心目中的英雄主义梦想。
关于惊心动魄的冒险场面可以在两种情况下看到,第一是好莱坞的大片里,一泻千里的山洪中,007横空出世,开着兰博基尼拯救世界。第二就是世界的巨富们,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着好莱坞大片的现实版,而且在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撑下,演得更加激烈更加惊心动魄更加刺激眼球,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天方夜谭变为现实。于是 ,我们就看到了一系列的壮观场面。
灰白相间的水陆两栖赛车在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乘风破浪,以最快的速度冲上岸,前面的刮水器仍然在左右摆动,全身湿透了的驾驶员兴奋地改变着操作模式,而司机猛踩油门,绝尘而去。一个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以1小时40分零6秒穿越了英吉利海峡,把世界纪录提前了整整4个小时。
一架名为“环球飞行者”的飞机,在又一位冒险家的操控下,从美国肯尼迪航空中心出发,飞行了76小时45分钟,飞行距离达到42467公里之后,在英国肯特国际机场降落。如果不是因为飞机出现机械故障,时间和路程还会更长。
以上只是无数例子中的两个,这样的场景,即使是电影特技也足够让人心跳加速,呼吸加重,而我们描述的是电影真人版。前者的主角是英国维珍航空公司的老板理查德・布兰森,后者的出场明星是一位名为史蒂夫・福塞特的美国人,他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同为亿万富翁,同样是嗜冒险如命的冒险专业户,别人越觉得不可思议的东西,他们玩得越起劲儿。
冒险“瘾君子”
人人心中都有冒险情结,只不过富翁们更有条件实现。福塞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出身贫寒,白手起家的他,通过期权交易实现原始积累,成为亿万富翁之后,他可没有太太平平地种花养鱼,享受悠闲的退休时光,而是变本加厉地成了职业冒险家,全身心地投入航海、滑雪、飞行、热气球等极限运动,并以挑战世界纪录为乐趣。对于福塞特来说,冒险、获救、成功、创造世界纪录已经成为一个越玩越上瘾的游戏,他能从9000米的高空掉进珊瑚海而临危不乱、死里逃生,也能吃着军用压缩食品,整天戴着氧气面具,在热气球中的小椅子上苦中作乐……经历了千难万险的强烈刺激后得到的和众人赞叹下的自我膨胀,不断地刺激着他的冒险欲。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富翁冒险家都是这么极端,这么狂妄自大,即使对生命在所不惜,也要变不可能为可能。40多岁才开始迷上登山的王石,为什么每一次登山,都会问:下一座山是哪座山?没有了这种如同挂在大象鼻子前的香蕉般的诱惑在前面引导着,恐怕也就失了动力。攀登没有了这山望着那山高,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不奇怪,当以登山为职业的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在完成了7+2之后,还想要涉足航海,徒步的领域……
狂妄的自我宣传
布兰森冒险的足迹无处不在,海湾战争时他驾着专机往巴格达救过人质;他骑摩托艇横跨过大西洋,只身驾热气球穿越过太平洋;驾驶着酷似007座驾的超级水路两栖轿车,创造过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最快纪录;他从武装直升机上空跳过伞,驾“飞碟”假冒外星人入侵过地球,插上“翅膀”扮过天使滑翔……随着维珍品牌不断延伸到各个领域,维护“维珍”品牌也成为布兰森的重任。他一头灰白的长发,永远浮现在脸上的笑容和敢于冒险、特立独行的举止,是对维珍品牌的最好诠释,是维珍品牌真正唯一的代言人。用最热衷的冒险来扩大自己商业帝国的版图,布兰森不可控制的冒险冲动和作秀欲居然还能服务于自己的事业,布兰森可谓是如鱼得水。每一次维珍品牌延伸时,布兰森都会身体力行地进行一次独特的作秀。他扮演蜘蛛侠从高楼大厦上猛然掉下;和20个几乎的模特打着“所见即所得”的标语,在伦敦街头为维珍手机做促销宣传……
不管是不是刻意,布兰森的维珍,再也不需要其他的代言人了,因为没有人比得上这位老板的公众知名度和公众吸引力。他是全英国最抢镜头“嬉皮资本家”,他那些稀奇古怪的闹剧、冒生命之险的特技行动、肆无忌惮的大声叫骂,无论是反映如何,维珍认知率达到了96%。而不管人们如何唾弃他的行为,只要布兰森有一段时间没有了踪迹,人们就会忍不住热切打探,亿万富翁,下一步还会干什么呢?人们希望布兰森的表演永远不要停止,而维珍,也因此而永远被人关注。
有什么比玩心跳更刺激?
如果我有钱……这样的畅想常常只属于还在为生活奔忙的人们。对于富翁们而言,当他们的钱比百万、千万还要多出许多的时候,当金钱和数字一样麻木,当昂贵的艺术收藏,高级俱乐部的会员资格,或是设施完善的住宅,价格高昂的汽车,私人岛屿,等等,全部变得索然无味,不能再让人两眼发光,精神振奋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开始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的消费,一个不仅仅需要砸进无数金钱更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才能开始的“冒险不归路”。攒钱从来不在顶级富翁的考虑之列,他们要思考的问题恐怕就是如何花,怎么花得开心、刺激、惊心动魄、与众不同。玩心跳,才具有吸引力。
富翁们,比拼的是奇思妙想,是异想天开,是世界第一,是如何在其他的领域超越商业上的对手,以发泄不满。和比尔・盖茨为敌的世界第二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老板拉里・埃里森,就是这么一个冒险家。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其财富以常人不可想象的速度从1200美元积累到70亿美元,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花5000万美元从微软创始人之一的保罗・艾伦手下买来一艘长达355英尺的世界第四大的游艇。而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美洲杯船赛中超过微软赞助的球队。他更是要以高调的冒险,塑造和低调内敛的比尔・盖茨截然不同的英雄形象。至少,他在某些方面成功了。
用4亿人民币组建了一个“中国之队”参加“美洲杯”帆船赛,让汪潮涌成了焦点人物。众人纷纷猜测,这是富人勇敢者游戏的中国版本,是风险投资惯用的的噱头炒作,还是纯粹的个人爱好?……其实对汪潮涌而言,这些都不重要,冒险比投资更刺激。钱打了水漂又如何,中国的富人们,终于也以无功利的游戏心态开始了冒险。
毕竟,有些冒险的机会,并不是一掷千金就能换来。比如个人登上太空这个人类百年的梦想,富翁们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看到底谁抢了先。2000美元的飞船票富翁们都买得起,但为什么唯独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金钱之外,他付出的可是整整40年的等待,甚至特意将职业选在了美国的航空航天部门,一干就是很多年。
女人的冒险DNA
商业王国里的女人已经罕见,富人堆里的女探险家更是少有。谁说冒险没有巾帼英雄,冒险和性别无关,只看你的血液里,有没有一种叫做冒险的DNA,刺激着你蠢蠢欲动,不停上路。 不需要国外女冒险家的例子,身边就有一个。地产界的王秋杨,响当当的女名人,就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冒险家,一度穿越南极,三次深入,自驾车深入罗布泊无人区的腹地,登顶世界高峰,徒步穿越北极……极度艰苦之后的快乐,男人喜欢,女人也觉得刺激。
注意!关于冒险的系列电影已经开始上演了,主角是全世界最有钱的富翁们,投入的是上亿的金钱和玩命的狂热态度,演出的是最精彩刺激的真人秀,实现的是人人心目中的英雄主义梦想。全世界的观众们,面对这样的“超级制作”,怎么能够没有如同看精彩刺激的好莱坞大片时那样的荡气回肠。
王勇峰
英雄主义的登山王
他是中国登山界受人尊敬的长者和智者;他是国家登山队的队长,七大洲最高峰登顶者。他的脚步遍及珠穆朗玛、乞力马扎罗、麦金利、文森峰这些世界高峰之巅,经历过无数次雪崩、滑坠的生死考验后,他和搭档李致新用11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人对世界七大高峰的首次登顶,成为中国“登山双子星”。
1963年出生的他,血液里流淌着内蒙草原的豪爽刚毅。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从那里起步,他从一个喜欢爬山的孩子变成了职业登山者,兼具高学历、高技战术能力的顶尖登山家。他致力于中国民间登山运动的发展,发起中国的”7+2“探险队,携起平凡人挑战极限的梦想之手前进。
他是队员心目中的“让人心里踏实的王队长”。和很多热衷登山的富人相比,他的登山更富有豪迈的英雄使命感。如果每个队员或多或少是在完成自己的事业、计划抑或梦想,作为队长的他, 纯粹的无功利让他成为真正的英雄。
标志性的大胡子勾勒出一张坚毅、果敢而宽厚的脸,王勇峰的名字便是对他本人最好的诠释――他有一颗“勇敢”的心,而“山峰”是他职业的一部分。
王秋杨
徒步穿越南北极的中国女人
因为是女性,在男性众多的冒险家队伍里她容易出类拔萃,但不要小觑了她的“功绩”。1998年,赴南极历险;2003年,自驾车50天勇闯和新疆罗布泊无人区。2005年,一支由9个中国人组成的探险队成功穿越了北极,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便是王秋杨,她也是首位徒步穿越北极的中国女性。
出生于军人家庭,从小随做军人的父母四处迁徙,旅行、探险早已成为她血液的一部分。如今作为北京地产界响当当的女强人――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虽然在北京盖了一栋又一栋楼房,却无法从城市获得归属感。她每年有10%的时间在旅行,而90%的时间是在为行走作准备。
身着华服出入上流社交场所,也能在肮脏的大车店睡得香甜;秀丽柔和,说话轻柔婉转,却只喜欢男人们才喜欢的车:陆虎、悍马……把车速开到220公里,每年只去一两回商场,买回够穿一年的衣服。
她抛开生命既定的轨迹,以探险的精神拥抱世界。冒险生活是痛并快乐的, 她迷恋的就是那种熬过极度艰苦之后的快乐。冒险和爱情与婚姻一样没有理由,只有自己知道。
汪潮涌
浪漫的拓荒者
在汪潮涌的名字里,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汹涌澎湃。1965年出生在大别山区,考入清华,出国深造,任职跨国公司,从事金融业务,抓住机遇创业,成为 “海归”样板。在风险投资界,他创下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成功案例:2001年搜狐股价降到1美元以下时,他从搜狐股东手中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大量收购股票;2005年投资百度大获成功;金融圈的风云之外,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也是他投资的项目。
学理工科的他,身上充满了浪漫基因。成功之后,他舍弃了慈善事业、捐资助学等常规社会活动,选择了离大多数中国人还很远的帆船运动,2005年,与 “挑战号”(LE DEFI)船队合作,投资4亿元人民币组建“中国之队”,参加第32届“美洲杯”帆船赛。每4年举行一次的“美洲杯”帆船赛,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以及F1方程式赛车一起,被誉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四大传统体育赛事”。他让“美洲杯”帆船赛上首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不断创造一种未来的追求,汪潮涌注定了要成为“拓荒者”。
胡东岳
以玩的名义成为侠客
被人称为“大胡”的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户外人之一,也是圈子里赫赫有名的侠客。极限运动圈内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从攀岩、漂流、滑雪到登山,没有他没玩过的。几十年的经验也成就了他的职业:冒险运动顾问。
他学攀岩后发明单人领攀自我保护法;和美国著名登山家曾山共同命名“快挂”并于1995年共同著作了专业介绍北京地区攀登线路攻略的《Climbing Beijing》;他曾参加过国际超长铁人三项赛;曾经从西宁骑行26天经过无人区顺利到达拉萨,也曾于1995年在昆仑山完成“非线路攀登”,成为了一名“The First Man”;他拥有十几年领队经验,并且与多国朋友经常户外合作。
以探险为享乐,极限运动可不仅是心跳那么简单,这是只能意会的人生乐趣。
王滨
始于玩票的航海
因为朋友带着玩帆船和一本《当中国称霸海上》的书,王滨萌发了环球航海的念头。因为喜欢大海、体验人生而起锚,成了王滨人生里最自豪的事情,也成了他再次踏上航程的动力。2005年2月,王滨与几个朋友驾驶着“骑士号”从法国的拉罗谢尔港口起航,穿越半个地球,跨越欧非亚7个海区,航行1.1万海里,经过26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回到深圳。历时6个月的环球航海带来了难以形容的快乐。今年5月底,王滨再次和队友出发,由拉罗谢尔港出发,途经拉罗谢尔、摩洛哥、委内瑞拉、巴拿马、哥伦比亚、新西兰、澳大利亚、菲律宾,航程1.8万海里,计划历时8个月返回中国。
从事过四个跨度很大的行业,从警察、工程机械、证券到互联网,如今身为新浪高级副总裁的王滨,总是想经历更多的事情。因为从不畏惧,喜欢体验不同的人生而远航,而这更加重大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中国重返“大航海时代”的序曲。
理查德・布兰森
把疯狂想象变成无限可能
驾驶热气球环行地球;驶坦克驶入纽约的“时代广场”;在海湾战争时驾驶自己的飞机进入巴格达解救人质……只需要一项就能惊世骇俗的举动,全部集中在了理查德・布兰森―维珍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身上。
50多岁的理查德・布兰森白手起家,他一手创办的集团如今年收入已超过了50亿美元,是英国最大的私人企业。生平最爱冒险的他,传奇的冒险经历也随着财富水涨船高。他曾经驾驶摩托艇横渡大西洋,也是最先坐热气球成功飞越太平洋的人。 因此在媒体和大众的眼中,他的名字前被加上了无数的形容词――英国最聪明的人,英国最抢镜头的“嬉皮士资本家”,善于炒作自己的暴发户,全球各大公司CEO的偶像,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成功地让自己成为了维珍集团的活广告。2004年,为了庆祝其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诞生20周年,他驾驶世界上第一辆高速水陆两栖赛车横渡英吉利海峡,以1小时40分零6秒的时间成功打破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世界纪录。
拉里・埃里森
玩命挑战微软
拉里・埃里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斗士,只有他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和微软叫板。32岁前还一无所成,上了三所大学却没拿到任何毕业证书,连老婆也离他而去的埃里森,能在极短时间内创造出甲骨文帝国的神话。他在商业上的狂放不羁也同样体现在他对帆船的狂热上。帆船是埃里森一生的梦想。60年代,还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就借款开始买帆船。随着甲骨文业绩连续10多年成倍增长,埃里森更是成了赛场上的常客。只要一到帆船季,这位CEO常常缺席董事会。对他来说,在美洲杯帆船赛上,超越微软赞助的船队,比在商业上超越比尔・盖茨,更能让他兴奋。
虽然曾经屡战屡败, 埃里森不是一掷千金的业余玩家。1998年,埃里森他的游艇“Sayonara”,在6名艇员落水遇难的情况下,在悉尼到霍巴特的帆船赛中夺魁。让埃里森声明渊博的可不仅仅是帆船,他经常参加驾艇比赛、飙跑车,还挥金如土地购买了一架拆除武器的意大利产“马尔切蒂S.211”喷气式战斗机,亲自驾驶在太平洋上空和别人进行模拟空战。
是丧志还是勇者无畏,埃里森对外界评论从不置可否,我行我素地让世人捏一把汗。
福塞特
世界纪录专业户
只要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大多数人到了60岁以后,都不会再尝试紧张刺激的运动了,但是世界著名的美国“冒险富翁”史蒂夫・福塞特却与众不同。衣食无忧之后,福塞特把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投入到冒险活动中去。以酷爱冒险闻名,一人打破62项热气球、飞机、滑翔机和帆船航行纪录,成为“世界纪录专业户”。
出身不幸的福塞特,成年之后成了一个银行投资商,成为芝加哥的百万富翁。 把冒险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多地完成对极限的挑战,这是福塞特一生最大荣誉。以此为目标,这位身家亿万的投资公司总裁至今还保持着22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登上过珠峰,游泳穿越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参加过连续24小时的汽车拉力赛,在夏威夷玩过铁人三项,驾驶过私人喷气式飞机翱翔蓝天,创下飞行2000公里、平均时速达930公里的纪录。60岁生日的日子,他用双体船,以58天9小时32分钟的时间完成了环游世界之旅。2005他开始了一次新的冒险之旅――他和飞行伙伴马克・布雷赫兹驾驶木头飞机成功穿越大西洋。
汪潮涌:
不只是一场烧钱游戏
自从2005年“中国之队”出现在“美洲杯”帆船比赛的赛场上,纷纷扰扰的议论就没有停止过。在人均年收入才一千美元的国家,培养出一支出海练习一次就要五十多万美元,报名费、参赛押金就要一百五十万美元的队伍,想被平和的理解,的确不易。
少时徘徊在湖北乡间,苦苦求学的农村伢子,青年时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华尔街号称“宇宙主人”的投行精英,北京企业家圈子里的知名人物――当这种种面貌,集合在一个人的生命里的时候,就像一杯“high”得过火的鸡尾酒,一口下去,憋到面皮通红,然后,回过神儿,慢慢陶醉――汪潮涌用了四十年酿造这杯酒。
习惯迎接生活的转变
“小时候,我生活的大别山是内陆,一直到读完大学,我也只见过湖,到二十多岁,才见到真正的海,对大海,我几乎是一见钟情。”汪潮涌的口吻,十足是在叙述一场恋情,甜蜜夹杂着淡淡的苦涩。这是靠一己之力奋斗的旅程,充满坎坷、冒险的战栗与获得的喜悦。“我的生活充满挑战的刺激,很多看似理所当然属于我的东西,都是经过长期铺垫才得到的,我习惯于迎接生活的转变,这从我命运的开始,就有预兆了。”汪潮涌出身于知识分子安稳的摇篮,还不记事,就失去了温情脉脉的庇护,以至于寄人篱下,在农村亲戚家饱尝艰辛。
中国的政治动荡,是一场疯狂的大制作。“”,剥夺了他父母的学术前途;改革开放,又把他的个人理想推向市场前沿:“自从我脱离摩根・斯坦利,成立私人控股的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我们各项目的投资回报一直很好,大多数选题都赚到钱了,假如这些钱,仅仅满足于几个合伙人个体家庭的支出,无疑是很可观的,不过,想要参加‘美洲杯’航海,只能算九牛一毛。”开门见山地谈到钱,是汪潮涌务实的性格特征,也是迫切的表白,因为他说到这句话的神情,非常孤独,恰和身后热烈的大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自从2005年“中国之队”出现在“美洲杯”帆船比赛的赛场上,报道的文章,质疑的目光和纷纷扰扰的议论就没有停止过。在人均年收入才一千美元的国家,培养出一支出海练习一次就要五十多万美元,报名费,参赛押金就要一百五十万美元的队伍,想被平和的理解,的确不容易。
“‘美洲杯’是世界顶级的帆船赛事,它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的创建,初衷是美国摆脱英殖民地,争取自由、独立、领先的象征意义,现在,逐渐演变成一个国家的国力,精神风气,科技品质的展示平台……”每当汪潮涌声情并茂地阐释他的意志出发点,听者就会信马由缰地分析各种不现实的因素,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混在汪潮涌慷慨的主旋律里,组成一曲送别“中国之队”下海的,离奇的出征谣。
“组建一个船队,人员的技术,船只设备的科技含量,赞助厂商的成功模式,就是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一场考验;进入‘美洲杯’赛场,标志着一个国家运动方式的多元化拓展,也是开阔国人视野的极好机会。”汪潮涌的耐心,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富矿”,仿佛开采不尽,无论这是他第几百次解说,提起“美洲杯”,他的激情就会随之喷薄。
“我承认,在组建船队初期,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凭个人兴趣奔走。19年前,我在大通银行受训的时候偶然接触到的帆船运动,给我的心里,留下了美妙的印象。2004年,受邀参加‘美洲杯’马赛站的航行,在帆船上作为除了水手等专业人员以外的,嘉宾身份的第十八人,那种荣耀感和海上美景交汇的幸福感,唤醒了我的航海热情,不过,随着我对一个像帆船赛这样的,团体运动的投入日渐增加,我思考的问题,范围也越来越大。”汪潮涌用淡淡的微笑,掩饰着回忆中难言的情绪波动,他黑色的双眸,如同两道淡蓝的火苗,把原本单纯快乐的“野心”,一点点烤干。
仅仅是“烧钱游戏”吗?
张朝阳,王中军,丁磊,田溯宁,几乎国内公众熟悉的商界新贵,都听过汪潮涌对组建“美洲杯”的构想,而最终,除了汪太太――著名的传媒女杰李亦非,其他人,都因各种原因,选择了保守观赛,或者“道义支持”的形式,谨慎介入。第一年,2005的全部比赛费用,近四个亿人民币的资金,少部分是汪潮涌夫妇的个人财产,多数都来自境外:“国外知名企业有支持‘美洲杯’这样消费高昂的赛事的传统,也有和‘美洲杯’形象相辅相成的奢侈品牌,他们投入资金,主要是看好中国市场的潜力。我们‘中国之队’已经收到过一些像‘全球通’,‘联想’这样有规模,上档次的国内企业抛来的‘橄榄枝’,相信在未来,会给我们带来不错的‘后备补给’。”
从二十多岁起,汪潮涌就懂得了一个良好的交游平台,对于一股新崛起的势力,会有多大影响;“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进入世界最知名的企业工作,就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里,见到那么多有权改变世界进程的人和他们背后的企业。我在为别人、别的国家运作过动辄几十亿资金的生意以后,确定了自己调配资源的能力,如果,抛开感情因素,把‘美洲杯’看成一个经营项目,我很有把握做好它。我们从法国公司买船,在国际有经验的帆船运动员中招募人才,到国际财团中间争取资金,都进行得比较顺利。真正的障碍,可能是来源于心理,来源于那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在‘美洲杯’赛场上,是一蹴而就的事,想在‘美洲杯’夺冠,那就是条和中国足球一样的遥远旅途了。美国有二十四届的夺冠纪录,这是迄今为止,在单项比赛里,最长久的蝉联,这一切看似体育成绩的背后,是资金、科技、政治体系、文化观念,等等诸多成分协调的成就。而中国人普遍的心态,是急功近利,想赢,更害怕输!”
汪潮涌看看窗外,匆匆走过的年轻的“中国之队”队员,手扶在窗框上,有些感伤:“我希望媒体关注我们的项目,鼓舞我们从国家帆船队招募的,仅有几个名额的中国第一代‘美洲杯’参赛运动员,又厌恶那些仅仅把目光,锁定在‘烧钱游戏’一类肤浅题目上的负面报道。也许,这些小伙子会替我们看到‘中国之队’夺冠,也许,‘中国之队’给中外交流带来切实利益的时候,人们会用肯定的态度评价我和我们的团队,而现在,在很多人眼里,我似乎,只是在守着自身的一份固执冲动!”
王秋杨:镜面中的极地女人
无意固定对她的印象,但写王秋杨的文章实在太多,先入为主的词汇分别是:冒险,强硬,以及美。
尽管王秋杨手舞足蹈,一脸无辜:“我真的什么都不会,只会登山。”当坐在她对面时,仍然感受到的是多样镜面折射出的一个大女人。一个人的气场,有的时候就是那么强势。
Who: 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女性登山健将。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曾在文化部当电影艺术编导。酷爱旅行、探险。1998年,赴南极历险;2003年,自驾车50天勇闯和新疆罗布泊无人区。2005年,一支由9个中国人组成的探险队成功穿越了北极,其中一位是女性。她便是王秋杨,她也成为了首位徒步穿越北极的中国女性。
棱角镜面――可着劲耍硬
王秋杨不是男人背后的女人,她站在男人前面。今典集团从1992至今,在北京地产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张宝全是董事长,王秋杨是执行总裁。地产界的夫妻铺子很多,冲在前面的女人,唯独她,并且用征服者的姿态穿过整个城市和大半个地球。
17岁以前,王秋杨生活在福建的山里,那时候她的父亲是野战部队的副军长。她和男人一样扛着担子去挑水,说到自己是班上唯一懂得打出井水的女孩时,她骄傲地扬了扬眉毛。她一再强调,正是因为小时侯懂得打水的经历让她成为探险北极时让男人们都折服的对象。
王秋杨在商场中管理细密,思路清晰,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以及两株异常高大的盆栽。一点装饰也没有不爱细节的女人究竟是可怕的还是可爱的?王秋杨说她喜欢这种简洁而辽阔的感觉,不需要任何多余的东西,她享受一个人在路上无负担的感觉,一望无际的冰原上,冰下就是3公里深的北冰洋,天空高悬着一轮苍白的太阳,北极的白昼期,太阳日夜都不隐没。风在没有遮拦的冰原上一边狂野地驰骋,一边发出响亮的啸声。逆光下,每一颗被风掠起的雪粒都闪烁着柔和的荧光,如同一群群飞舞的小精灵。她语气突然柔和地反问我:难道你不觉得这才是最浪漫的事吗?忽略了一切探险中的苦,却把感性的感受当永恒,这是一个女人探险的温柔体会,却也是她“耍硬”的另一种诠释。
球体镜面――一个行走狂,不是女王是公主
没有一个女人像王秋杨一样像女王,有一个商场世界,还有一个冒险王国。张宝全每年会给她放一段时间假,让她出去跑,活生生人在旅途的写实版本。但是王秋杨说,她在旅途上,也不是女王,而是受宠的公主。
她说习惯了在商场上指挥别人,她很享受在探险时“听话”,做一个老实的听话人,一方面可以避免到责任,一方面可以享受队友对她的宠爱。虽然她从不会要求队友会帮她分担危险和重力,可面对这样一个可,谁又能拒绝她的公主魅力呢?
出行的时候,王秋杨车的后备箱里都会装上全套的炊具和大号煤气罐,在无人区罗布泊,每天到点就埋锅造饭,王秋杨说,“女人要让自己吃得很舒服,要享受旅途的快乐!”男人在跋涉中享受磨砺,女人要在跋涉中享受生活。王秋杨不像一般远足的女人,短发戎装的,她留着马毡子一样浓厚的长头发,脏的时候编起来,像足了自己幼年崇拜到死的三毛,边开车边嚼着牛肉干,大喝酥油茶,大口吃羊腿,晒黑的皮肤和大辫子,像一个没有被都市浸染过的公主,更像完成曾经对偶像三毛浪漫生活的梦想。
“同是登山,男人一般关注的是艰苦的过程,而女人关注的是体验过程。女人的冒险,不是酸楚的,而是受宠的。”她准备马上YOGA印度旅行。我怀疑她是天生精力狂人,她大喊加鬼脸:“小时候体育是很糟的,大家都怀疑我是怎样走上登山这条路的。但没办法,我高山素质好,而且女人的耐力很好,很适合登山和冒险。”冒险的时候,也像在办公室一样指点江山?王秋杨大笑:“我团队登山探险都很听别人的话。我是女人,不用像男人一样。”女人,明白自己的位置,强到不必逞强,才是真的公主吧?
平行镜面――女人是女人,男人是男人
王秋杨觉得她无法负重工作上的种种压力,那是喘不过气来的。她说曾经在极地行走时,一天10个小时的负重行走,每行进一步都很艰难。每一个动作,甚至,每说一句话,都要花费极大的力气。那种严寒,那种极度的疲累,那种心脏仿佛要冲出胸腔、使人眩晕和窒息的剧烈的搏动,那种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肉体的疼痛,那种非常态的生活,还有,那种倏忽间降临的险情,都会让人想到地狱,连哇哇大哭都要顾及是否会冻住鼻孔不能呼吸。那个时候王秋杨甚至打算开始回顾这几十年的人生,翻来覆去如同电影回放。
王秋杨说她39,马上就是40,也算是很能体会那上有老下有小的感觉。1998年,孩子才一岁半,王秋杨就去了南极。乘坐一艘排水量不足1800吨的俄罗斯抗冰船穿越南极航线上令人闻风丧胆的“魔鬼西风带”。当船在风浪中倾斜到窗帘直碰到海面的时候,生死就在一线之间,王秋杨真正感觉到了恐惧,“再也不冒险了!”而踏上南极的土地,看到一排排企鹅在冰凌中起舞,刚才的畏惧又全抛到脑后。老妈是个有份的人,这比照顾孩子还重要。“母亲不仅是个保护者,还得让他们崇拜我。”孩子们也在对别人说,“我妈妈在,我妈妈还要去登月球!”这时她很有成就感。
凸型镜子――都市空城记
老公说,她有都市恐惧症。北京对她来说,“是一个江湖。”正因为如此,她要经常去放风,没有她没去过的地方。家里地方宽敞,她就每周招待“山友”。她这辈子,回忆录是省了,但是有本书是要写的,名字取决于她未来能不能登上珠峰:果登上了 叫《我登上了珠峰》,如果没成,就叫《我没登上珠峰》。
在都市里,“我常常是打仗一样,在前院放下孩子,到后院开上车火速赶去开会”。王秋杨把自己打点得紧张而又有秩序,游刃有余地变换着多重身份。她说,“这些角色都是在做我自己,做好自己就够了。”每次回来都是为了能下次更没有牵挂地出发,这样的感觉一次比一次强烈。
“下次准备去哪?”这是每一个采访她的记者都会问到的问题,对王秋杨而言其实答案却只有一个:离开这座都市,行进下一个她没有去的地方净地。
王勇峰:山的勇士
他是第一个在珠穆朗玛峰挥舞国旗的勇士,第一个挑战七大洲最高峰的中国人;一位作家采访完王勇峰后做出了这样的评论:我对登山家的生活有了质感的认识――“因为山在那里”,这句话所有的诗意就在于它的朴素,把听者所有的遐想都钉在那最高处。
1984年,加拿大摄影师帕特里克・马罗首次提出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点的口号。那时候在登山界,由一个人完成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成为所有登山家的梦想。4年后,作为一个对攀登充满幻想的中国人,王勇峰没有示弱,拉着好友李致新加入了登七大洲最高峰顶的队伍。没有想到这样的挑战,一坚持就是11年。直到1999年,在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以后,王勇峰登上了七大洲目标的终点站―大洋州最高峰查亚峰,当时王勇峰穿的是1993年登上珠峰时穿的那件T恤,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大字:百战百胜。
乞力马扎罗的挑战
每个人在出发前都准备好了海明威的那本《乞力马扎罗的雪》――“豹子到这么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呢?”成了大家见面打招呼的口头禅。
1998年1月,王勇峰、李致新完成了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的第6站―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因为海拔低、自然环境好,是很多登山爱好者的“处女座”,所以很多人也把它的登顶看得易如反掌,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轻率,使很多快速上山的人尝到了苦头。王勇峰之前还在乐观地表示“too easy”,但是,接下来登山的过程像是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困倦总是阵阵地袭来,好几次我要陷入它宽厚的怀抱里了。”但是王勇峰知道自己不能睡着,极度消耗的体力和低温是造成山难的最主要原因,而可怕的暴风雪一次又一次地阻碍着前进的路,这是之前都未曾考虑到的,即便在后来的登顶以后,两人想想还后怕,因为接踵而至的迷路和队友的雪盲,加大了下山的恐惧。所以,永远不要低估明天的难度,作出最多的考虑,会让你在接受挑战时更加从容。
7+2 结伴精英
驱使人们去南极的真正动力是精神上的需要,包括对新知识的渴望,也包括战胜自身弱点的愿望。世上并无天生的勇士,恐惧之心人皆有之,而正是在各种形式的探险活动中,人们以向恐惧挑战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敢。2005年,由王勇峰、次落、王秋杨、杨险峰等七位著名登山运动员和社会各界精英人事组成的“极度体验7+2南极登山探险队”冲上了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
“他们除了在商界、行业中是佼佼者,在登上南北极以后,也是探险家们的骄傲!王秋杨、杨险峰在徒步极地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高素质,也是非一般的探险爱好者所能比。就譬如王秋杨在之前的体能训练时,表现还不是特别的突出,而多次的挑战极限的运动,使她很快就积累了经验,在到达南极时,我已经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她的进步,其实从照片上你们就不难看出,在南极时就数她最活跃。关于现在比较流行的商业登山,我觉得对户外探险这个行业的发展都很有好处。其实在国外商业登山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蓬勃发展。我和李致新在1994年登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时就明显地体会到经费的欠缺会给登山事业带来多大的麻烦。而有商业赞助,就让我们有充足的资金和实力去解决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同时也降低了危险系数,给大家增添了许多结伴探险的机会。”
珍惜生命
对那些正在和准备向高处登攀的企业家、经理人和登山爱好者来说,他们需要有更充分全面的准备,中国的商业登山活动迫切需要得到更好的硬件与软件的支撑。
2005年5月5日,阴天。巍峨的启孜峰隐没在乌云里。一支由11名业余登山队员组成的队伍,在下撤到海拔4970米时驻足哀悼,就在前一天,他们的伙伴、50岁的盛万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庄东辰博士在这里遇难;2005年1月元旦期间,两名在四川四姑娘山骆驼峰攀登的北京山友一人遇难,一人生还。当地的一个向导也在此次事件中不幸遇难。中国登山协会委派著名登山家王勇峰率领搜索队伍从北京出发,总体协调指挥后续的搜索救援行动。
“相信每一个有经历的登山爱好者或者热爱探险的人,对生命都会给出新的定义。其实在近两年频频出现的一些让人心悚的‘遇难’事件中,我们应该总结出更多的有关生命的教训。我觉得发生那么多的事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准备不充分。户外探险必须量力而行,在恶劣环境下,我们首先是在挑战自己的身体。所以在高原、雪山上,心脏病、高血压、甚至感冒,都会直接威胁到生命。出行前必须做好各种准备――咨询专家、体能训练,同时要调整并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目前我能想到的有关登山的装备,就有100多种:有关防寒的、技术的、后勤的……在每次准备出行之前,即使我再有经验,我一样会针对每次行动的特殊性给自己列出一份清单,譬如攀登珠峰,因为这是一个挑战高海拔的任务,所以,我会用将近2到3年的时间来做准备:个人装备、体能训练、长距离徒步、对地势及危险地区的研究……而徒步极点的任务又需要作出其他的准备:克服高原反应、及时预测暴风雪、对救援系统的快速掌握……所以所有的探险都绝不是拍拍屁股背上包就可以走人的。”
队长的经验之谈
一般在6000米以下的山,普通人在学习了基本技术、体能训练以后都能够登上;而7000米到8000米是登山难度的一个台阶,一般是具有半职业以上水平的登山者才能完成。登这样高度的山峰时所做的心理、体能、装备、经验等准备需要大概半年左右,所以,在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前千万不要出击;8000米以上的高山准备时间大概在2到3年左右,一定要对自己的目标多方面的研究,考虑周到,特别是要考虑进恶劣天气和缺氧状态的处理。
王勇峰在踏访高山险峰的过程中也渐渐磨炼出了一副山的胸怀 :豁达、坦诚、有韧性。这位经历了死亡、危险和困难考验的硬汉在下山时,会因为看见一株绿草而感动。“每次回到北京最想吃的就是一碗炸酱面。”其实,生活就是这么朴实而简单。
胡东岳:
最好的生活不过如此
事实上,每个人心里都有着做行者的梦想:男人们的侠义江湖、女人们的撒哈拉。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只会在经历一些创伤后,才给自己一小段的放逐,最后仍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为了梦想抛下一切的人又有几个?
胡东岳背着登山包在家门口等我们,这个访问结束后他就要直奔火车站,开始新一轮的昆仑山探险之旅。
185公分的身高,精瘦,还没走远路已经给人风尘仆仆的印象。对京郊熟悉的像自个儿家一样,哪里适合看风景哪里适合攀岩哪里适合露营,如数家珍。但因为时间紧,只得找了一片在他口中“实在是太温柔”的树林拍照,好在他往那儿一站,那片土地便有了大草原的味道。
他的英文名叫James Bond;坚信自己是匈奴后裔;信奉“快乐至上”。
对于危险:首先必须相信自己
如果当年体校收了大胡,他应该在职业运动员的道路上走得很高很远。虽然这不妨碍成年后他以业余身份获得了包括国际超长铁人三项赛的铁人称号和1993年8月“青藏高原国际自行车拉力赛”的男子组第一名的佳绩。
自打小起,大胡从事过的体育项目少说也得一百多项,但因为失误没考上体校,转而便玩偏了。 1983年去延庆县和河北交界处的大海陀是他第一次玩穿越,当时根本没有户处装备的概念,晚上大伙儿就在石头上睡了一夜。
觉得好玩就上了瘾,京郊的山山水水算是被他踏遍了,到90年代初,从徒步改成骑山地车,开始往远处跑。
真正接触极限运动还是在1993年,认识了一个在中国工作的美国人曾山,两个爱玩的人一见如故,节假日或周末就相约着去爬山。所有的攀岩、攀冰的知识都得源于这位登山家,但半年多以后,他开始自己琢磨更安全的方法。
“你首先必须相信的是自己,尤其是危险的事情,没有任何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刚开始玩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危险’这个词,的确是无知者无畏,我的这些经验全靠平时的积累。” 曾山走了以后,他就再找不到更好的玩伴。“跟国内的人一起玩简直恐怖,个个说的时候滔滔不绝,一套又一套,但真正攀起来却有很多危险。有一次我做领爬,爬到山上才发现原来他们根本就没做截阻,完全无保护的,现在想想都后怕。”
在他二十几年的探险生涯里,遇到过的惊险无数,好在都有惊无险。
在慕士塔格东壁,他遇上过雪崩、滑坠和冰裂缝。周边都是新雪覆盖,不记得翻滚了多少次才得以逃生。
还有一次骑双人车去珠峰,在嘉措纳山头,海拔5000米的营地,半夜炸雷。“特别响,像在耳边放闪光雷,也没处躲,自行车就在帐篷边上,要知道金属特招雷,整夜没法睡了,心惊肉跳地熬过去。”
无论是攀岩还是骑行,最担心的是陌生和未知的事物,只能随机应变,而在一些熟悉的地带,因为有了经验,会知道预防什么。
“去西部的话,最要防的是野狗和牧羊犬,它们是最憎恨自行车的动物。有一次过牧区,一个朋友差点就被牧羊犬扑倒,它们撕扯起人来是很凶猛的。现在知道了,远远看见它们就减速,或者干脆下来走,你速度慢了,它们就不理你,相安无事。”
专业的民间领队
之前,大胡有一份在北大图书馆的稳定工作,但在去了一次拉萨以后,玩野了的心再也收不回来,干脆下了决心,把工作辞掉,开始真正的浪迹天涯。
事实上,每个人心里都有着做行者的梦想:男人们的侠义江湖、女人们的撒哈拉。在没有结合实际前,都是浪漫的想像。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只会在经历一些创伤后,才给自己一小段的放逐,最后仍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为了梦想抛下一切的人又有几个?
但大胡的性格从来都是如此,想到什么就去做,人生短短几十年,没必要用陈规旧式束缚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
而今,随着户外运动的发展,他的玩乐也开始变得专业。作为冒险顾问和领队,他每年都有很多机会带同户外运动爱好者去开展探险之旅。“在玩中挣钱,过程中享受,最好的生活不过如此。”
事实上,他一年里也就三四个月在外面,其他时间还是在北京,做一些相关的事情,包括设计各种玩法,积攒至今,有一百多个可以申报专利的方案。
“像这次去昆仑山玩就很创新,我们是带船去登山,然后从山顶滑船下来,当然是做好了最安全的防护的。滑雪橇、滑板都有人试过了,滑船应该还是第一次。”
作为民间的领队,他觉得民间组团的好处在于灵活。“正规军不允许你有疯狂的想法,都是按套路来,比方爬珠峰,只有那两条最安全的路线,没有创新。再比方同样去昆仑山,官方的团进山5天,没什么适应时间,赶鸭子似的,简直就是强制锻炼身体,乐趣少很多。我们就特别享受,是在安全的路线下享受与众不同的玩法。一个山玩个十多天,一个营地可以爬两个山头。”
当然,在接待的团员方面,他觉得老外还是比国人好带。“他们比较听话,也懂一些知识,而国人比较冒失,上到雪域完全没有经验的就敢离开队伍自己上去,完全是糊涂胆大,特别危险。”
选择可以自己掌握命运的玩法
作为户外运动的先驱一族,大胡有机会去到国外拜访一些登山高手,而后发现,在国内才刚刚兴起、尚且是少数人乐趣的户外运动在国外已然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小孩刚会走,一家人就在院子里搭帐篷,生火烧烤。假日或徒步或骑车去山里,连狗都有自己的背包。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普及,但对中国人来说还是新鲜玩意。”
大胡爱探险,探险对于他是一种享受,用他的话来讲,“玩得就是心跳”,但他却不提倡孩子们小时候玩嘉年华,大了玩蹦极,虽然也刺激,也心跳,但这种游戏是把自己交给命运,而真正的男人,应该选择可以自己掌握命运的玩法。
目前流行的自驾车游,他从来都没想过尝试,在他看那是为凡人准备的,他更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地骑,在行进中翻越一座座山,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沿途的风景,而汽车却太快。人生的意义在于个人努力奋斗的过程,结果却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