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年度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年度自我评价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年度自我评价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年度自我评价总结

第1篇:年度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在求职过程中,简历的自我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决定你能否被面试官录取。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简历的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简历里的自我评价范文一: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这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这在我处理人际关系时充分展示了出来。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

简历里的自我评价范文二: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两年,熟悉操纵人力资源各个模块,对招聘、绩效考核以及人事相应程序操纵娴熟;

有行政相应工作经验;

熟悉经济类合同的审核、签约以及企业事务风险预防,熟练书写各类法律文书、熟练操纵各类证据在各类经济侵权纠纷中的运用。

工作有条理、计划性,原则性强,正直、踏实,办事沉稳、细致、沟通能力强;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文字功底强,有法律事务操纵和人事行政治理经验。

简历里的自我评价范文三:1.熟悉招投标流程,投标文件制作及合同的编写;

2.熟悉相关涉税事项的办理流程,公司资质、证件、发票等的年审工作;

3.熟悉办公室行政事务,有良好

沟通协调能力, 熟练运用办公软件整理各种文件及数据统计;

4.了解熟悉会计的相关工作。

5.熟悉办公室行政事务,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6.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photoshop的简单处理能力。

重视收集各类信息,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工作认真负责、务实、细心灵活,积极主动,学习比较快,能在压力下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把握时展所带来的契机。

简历里的自我评价范文四: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两年,熟悉操纵人力资源各个模块,对招聘、绩效考核以及人事相应程序操纵娴熟;

有行政相应工作经验;

熟悉经济类合同的审核、签约以及企业事务风险预防,熟练书写各类法律文书、熟练操纵各类证据在各类经济侵权纠纷中的运用。

工作有条理、计划性,原则性强,正直、踏实,办事沉稳、细致、沟通能力强;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文字功底强,有法律事务操纵和人事行政治理经验。

简历里的自我评价范文五:个人形象高大,相貌良好,性格热情开朗,在唱歌、创作以及其他文娱活动表演能力方面功底较好,曾代表学院参加2002年广东省各高校迎十六大金秋颂歌大型主题晚会参演,2003年度迎新晚会校合唱团表演以及成功担任学院2003年度英语知识竞赛主持司仪,参与学院2003年度迎新晚会的男声独唱和班级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流星菜园》,以及学院“茗蕊溢香”总结晚会的音乐灯光总监等。同时,能熟练操作音乐视频的合成制作以及艺术创作领悟能力较强,熟练操作Ulead VideoStudio、Cool Edit Pro等软件。曾经一个人担任2004年度英语话剧比赛学院参赛作品的编剧,导演,编舞、配音,灯光以及背景音乐制作,代表作品《声音的重生》、《茶话茶家》,前者还获得2004年校园文化节英语话剧表演赛“优秀奖”的鼓励。

简历里的自我评价范文六:本人性格活泼开朗,但是有一点慢热。做事比较踏实,认真。比较喜欢结交新的朋友。闲暇的时候喜欢看看书,听听音乐等等。希望公司给予我一个机会,希望找一份能上五险一金的工作、虽然我没有前台之类的经验,但我会好好学习每一项公司交给的任务。谢谢!一定不辜负公司对我的期望!

第2篇:年度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一、充分认识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深化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财政支出管理重点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资金分配,二是资金流转,三是资金的使用。当前,在财政支出管理三个环节中,对资金使用情况的考核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这直接导致行政成本加大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客观上制约了财政分配效益的提高。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运用相关的指标和标准,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对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客观的判断。通过对财政资金使用的追踪问效,强化效率意识和效益观念,重视资金分配的绩效预算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减少和避免资金分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加强资金使用效益管理,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资金管理体系是一项很迫切、很必要的工作。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的时间和步骤

我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坚持“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的原则,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为突破口,总结经验,逐步有序地建立项目—单位—部门—综合等四个层次的评价类型,同时,为完善和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把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稳步推进我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市本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从*年度开始实施。各区、县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此项工作。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的内容

(一)部门(单位)绩效目标申报

预算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申报项目支出时,必须向财政部门报送项目可行性方案,明确提出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目标。预算数额较大或者专业技术复杂的项目,可行性方案必须有科学的论证和专家意见。

(二)部门(单位)自我评价

财政支出项目统一实行部门(单位)对资金使用情况自评制度。自评分项目完成后评价和项目中期评价。

1、市级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项目支出,预算项目支出完成后一个月内,资金使用部门(单位)必须对项目支出的绩效和预定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向财政部门提交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2、对跨年度项目支出全部实行项目中期绩效自评制度。每个预算年度结束一个月内,项目资金使用部门(单位)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实施一年一评的中期评价,并向财政部门提交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三)财政部门组织评价

财政部门在部门(单位)自评的基础上,对市级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和有影响、有代表性的项目支出或所跨年度较长的项目支出进行政治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现阶段财政部门组织的绩效评价实施范围主要是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大宗请款及教育、科技、农林水、社会保障等项目支出,对一般性支出及小额请款,暂不实行支出绩效评价。财政部门组织评价可以委托下一级财政部门或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评价。

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一)部门(单位)逾期或不报送项目资金绩效自我评价报告的,视同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没有达到。

(二)对跨年度实施中期评价的项目支出,在部门(单位)提交年度评价报告之前,财政部门不再拨付后续资金,并可根据评价结果向本级政府报告,对后续资金拨付提出处理意见,经政府批准调整支出预算。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度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良好的项目下年度的同类项目优先安排。

五、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

第3篇:年度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一、后评价工作的背景和目的

简称公司)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已开展4年有余,工作的流程和评价内容逐步规范和完善,2019年3月,省国资委印发了《省属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引(试行)》,对投资后评价工作提出了更为细致、明确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内部调整了《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引》(简称《工作指引》),作为《工作指引》后的首个执行年度,在提升后评价工作质量、强化后评价工作效果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后评价工作流程的规范性。

后评价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公司更好地了解被投资企业或项目的运营状况和收益情况,识别和防范存在的经营风险,同时总结项目投资经验和教训,提升投资管理水平。《工作指引》对评价工作的开展时间有了明确的要求,与以往比较,缩短了项目完成到后评价开展的时间间隔,有利于发现问题、识别风险,帮助被投资企业或项目尽快步入经营正轨。

二、后评价范围及要求

按照《工作指引》要求,投资项目完成后12-18个月应由投资主体进行自我评价并出具自评报告,项目完成后18-24个月完成后评价报告的撰写,后评价报告侧重于与可研阶段的对比分析,同时后评价工作根据项目规模及影响分为一般性后评价和常规性后评价,常规性后评价的范围具体见《工作指引》第二章后评价的范围内容,主要有“单项投资额达到出资企业净资产10%以上或2亿元以上的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单项投资额达到出资企业5%或1亿元以上的股权投资项目”等。一般性后评价较常规性后评价可有所简化。《工作指引》要求的评价范围主要为投资完成(稳定运营后)1-2年的投资项目,常规性后评价工作计划需上报省国资委,并于次年4月底前将上一年度后评价工作组织开展情况报省国资委。

《工作指引》要求的范围之外,公司对投资完成两年以上的项目仍有开展后评价工作的需要,如根据公司经营管理需要,对投资以来未实现保值增值且连续两年亏损的企业开展投资后评价,后评价报告侧重于亏损原因或其他专项分析。

三、2020年后评价工作开展计划

根据《工作指引》要求,公司2020年拟上报省国资委后评价项目如下: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股权投资项目:

拟对上述企业开展常规性投资后评价,并将计划表(见附件)上报省国资委。除此之外,根据投资规模及类型股份公司拟对合资成立司项目开展一般性投资后评价。

被评价企业由投资主体或公司成立的评价组自主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如有必要可申请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再评估。除上述公司外,针对有必要开展后评价的企业将适时纳入本年度评价计划范围内。 

四、过程管控

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整体分为计划、实施、总结、反馈四个阶段,其中实施阶段包括企业自我评价、评价组组建及分工、现场走访(座谈交流及查阅资料)等内容,具体开展过程中可按需优化完善。

为避免出现《工作指引》要求规避的自己评价自己的现象,公司以组建评价组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主要由投资管理部、企业经营管理部、财务部、合规部组成,其他业务部门如技术部门、质量部门、安环部门、人资部门等,应机动灵活地按需参加相关企业的评价工作。每家被评价企业的评价组具体成员在开展该企业的评价工作启动会前,由投资管理部根据需求和建议协调确认。参与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的部门应加强重视,强化参与,一般由本部门主办及以上人员参加,参加人员在现场评价走访完成后须出具代表本部门职能领域的专业意见及建议。

五、反馈提升

投资后评价工作对于与可研阶段的经济效益预期目标差异过大的指标应深入分析,对持续亏损、经营不善的被投资企业作出处置建议,为完善投资决策、修订投资计划和公司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对于经营效益良好的被评价企业/项目,将其优秀经验总结分享推广,其他控参股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前往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第4篇:年度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关键词】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实质性披露;银行业

一、研究背景

自2002年,美国推出《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后,各国也纷纷出台了要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的法规和政策。在我国,由财政部牵头五部委联合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在2008年已经基本建立。银行业自身具有特殊性,其内部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但在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后并未出台专门针对银行业的内控法规,使得银行业的内部控制政策产生了时滞性。而国内的商业银行上市的热情不减,在今年的沪市主板IPO名录中,有12家银行业企业,占到了上市企业的12%。国内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至2010年底全部股改上市完毕后,前身为城市信用社的城市级银行现在也纷纷加入了IPO的行列中。这无疑要求对上市银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出更加规范和详细的解释。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的评价的文献主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针对整体的内部控制提出一种评价模型或者评价方法。第二种是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尝试构建适合于自身的内保局控制评价模型。第三种采用问卷调查,档案研究的方法探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第四种则是站在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内控评价的信息披露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国内对内部控制评价提出模型的代表有王立勇(2004)王海林(2009),分别给出了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定量数学模型。黄志良(2005)利用深证券交易所公布的2004年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发现,国有控股的公司获得评级等级为优秀的占58%,明显高于随机抽取61家公司的20%的比例,说明国有股比例与信自、披露质量相关。黄秋敏(2008)对上市银行2001~2006年度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规范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及具体内容。翟旭等(2009)发现年报中各部分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含量差异较大并且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不足。杨有红(2009)发现从“三性”角度评价,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相应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更强。上证、深证指引的颁布旨在通过提高内部控制构建与运行的透明度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迟国华(2011)从2008~2009年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分析。披露程度较差的公司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披露程度良好的相对于披露情况中等的无明显优势。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2009年~2011年上市商业银行披露的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进行了阅读,对其披露的形式和特点进行了手工统计及总结。

三、2009年至2011年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披露现状

1.2009~2011上市银行内控披露依据的法规。对上市银行这三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影响的法律其实只有两部,即大多数企业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提及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2008年)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09年)。但这些法规都是框架性的,不具有可操作性。而证监会对以上法律做出的解释则给上市银行提出了明确的指示与要求。其中有三份相关文件对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披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分别是在2011年4月和2012年2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监管问题解答》(以下简称《解答》)以及2012年2月23日财政部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以下简称《解释》)。在这些文件中,证监会明确了企业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应包括的内容,并给出了参考格式。

2.从外部报表使用者角度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分类。从外部报表使用者对内控进行了解和判别的角度,可以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分为三种,分类主要根据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披露量的多少和对外部报表的有用程度这两方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要求强制披露的,披露的范围有所规定,但披露到何种程度却取决于具体的上市公司。因此我们认为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简单说明内部控制情况就属于简单披露,披露流于形式,不能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角度描述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并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及其相应的改进措施,使报表使用者能够全面的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各个方面的就属于详细披露。一般披露处于两者之间,披露的信息量也各有区别。

3.2009~2011年上市银行内控披露情况统计与分析。阅读2009年至2011年共42份内部控制报告或年报,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业对内部控制披露的重视程度是在逐步上升的。2009年的内部控制一般都不会单独披露,14家银行选择在年报中进行披露,宁波银行、深发展A则单独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到2011年,全部的16家公司都不再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意见(或审核报告、专项说明),统一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根据上述分类标准,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1)横向比较。2009年,共有14家上市银行,其中3家简单披露了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一般性披露的有2家,而对内部控制的状况进行详细披露的有9家。比例比较高,经过详细阅读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可以发现影响2009年内部控制披露程度的重要原因:证监会、银监会、人民银行会等监管机构在2008年连续发生多起银行案件后,加大了监管力度,其中几家银行还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披露其2008年曾收到证监会的处罚或改进建议。2010年,内部控制披露的动机明显下降,进行披露的16家上市银行中简单披露的达到了7家银行,比2009年同比上升了20个百分点。进行一般披露的有2家,而详细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的有7家,与简单披露的个数持平。2011年,截止至2012年4月1日,已有12家上市银行披露了年报及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光大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未披露年报及内部控制信息。从这12家披露的信息来看,简单披露的仅有2家。详细披露的个数只有3家,但由于还有4家银行仍未披露,我们无法对2011年信息披露状况下结论。进行一般性披露的7家银行,与2009年和2010年的一般披露相比,传递给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更丰富一些,披露的格式如上文所述。(2)纵向比较。16家公司在与自身进行纵向比较时,可以发现有三种变化形式。第一种是水平变化,披露情况保持不变;第二种是单向变化,披露情况变好或者变坏;第三种是曲线变化,由好到坏再好转。第一种模式有3家上市银行,保持了一贯的披露模式。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连续三年进行了详细披露。中国银行则始终保持了简单披露。第二种单向变化。其中披露情况在三年内出现好转的上市银行数量与变差的数量基本持平。在披露情况变好的4家银行中,仅有深发展A由一般披露上升到详细披露,而剩下的三家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均为由简单披露变为一般披露。披露情形变差的三家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则是由详细披露转变为一般披露。经对照还发现,银行这几家采取一般披露的银行,披露的信息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一致性。第三种模式曲线变化。披露情况在2009~2011出现波动的银行有两家,分别是华夏银行和交通银行,均经历了披露程度由好变差再好转的过程。这两家公司在2011年也和上述的5家银行一样采取了一般披露的方式。对照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披露的情况与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笔者认为两者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内部控制法规的要求使银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趋于一致,而这种一致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报表外部使用者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取决于内部控制实质性内容的披露。

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实质性内容披露质量分析

1.内部控制实质性内容披露质量分析。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内部控制实质性内容的披露才对投资决策更有意义。现行披露是否对实质性内容做出了披露,笔者参照池国华教授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研究》一书中的标准,选取了以下4个指标进行评价:监事会或独立董事是否对内部控制单独做出评价;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是否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改进措施;是否详细描述了内部控制要素。由于以上均为定性变量,因此符合条件=1,不符合条件=0。

经KMO和Bartlett检验的到结果,为bartlett检验的p值为0,而KMO检验为0.495,约为0.5;4种指标间的相关度较高,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成分1对披露缺陷和披露改进措施描述较多:成分2则对监事或独立董事评价与内部控制五要素描述较多。1表示披露状况最差的,基本没有披露上述所列示的内容;2表示披露状况一般的,对这四项内容,进行了一两项披露;3表示披露详细,对所有或大部分内容都进行了描述。经总结得到下表结论:

从此表可以清晰的看出,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披露的形式虽然趋于一致,报告的篇幅也大大增加了,但对报表使用者,可以使用的实质性披露内容不增反减。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

2.基于民生银行个体案例反思。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参照翟旭等(2009)对民生案例的分析,对在2011年报告时出现很大变化的民生银行进行单独的案例分析。将民生银行2009年和2010年的内部控制评价与其同年的其他银行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民生银行的披露有如下特征:(1)内部控制披露具有连贯性。16家上市银行中仅有民生银行一家银行会在第二年的内控报告中披露上一年提出的内控缺陷的改进情况。(2)内部控制披露已经形成了适合自身的固定的模式,而且逻辑完整,结构清晰。由董事会声明,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描述内控建设情况,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情况,明年内控的工作重点和内部控制评价结论5个部分组成。将民生银行2011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其他银行同年报告进行横向比较则可以发现,在2011年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级报告形式与内容趋同。甚至其他一些以前年份披露较多的一些企业都不再按照既往的披露模式进行披露。笔者查找了2008年至2012年有关管理部门关于内部控制披露的相关文件发现,2012年2月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中要求的披露格式就是民生银行及其他多家银行采取的披露格式。

五、结论及改进措施

1.实质性披露减少的原因。(1)内控披露的法律法规出台不及时,且没有考虑到行业特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给企业钻空子的机会。经过对照三年的内部控制报告和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发现很多上市银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仅仅为了合规合法。对内部控制要求较高的银行企业来说,打球的效果就更显著了。(2)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目标的理解仅停留合规、报告的层次上。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仍将内部控制披露作为强制要求。我国的上市银行乃至大部分上市公司虽然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停留在“要我管”的阶段,没有达到“我要管”的阶段。(3)披露成本高。随着监管部门对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的披露程度要求进一步提高,上市银行为审计业务所支付的成本逐年增加。特别是我国的上市银行层次较多,如果使用统一标准进行披露,会使实力强的银行倾向于少披露,同时实力较弱的地市级商业银行难以给出有质量的披露信息。

2.改进措施。(1)财政部为核心的五部委应当加快有关内部控制披露规范的具体操作指南和规范。尽快出台一套适合于我国上市企业情况的内部控制披露体系。规范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并对每年上市企业报送的内部控制披露做出评价。(2)在制定内部控制披露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业的层次性。实力强与实力弱的银行应当区别对待。并对地市级小银行和刚上市的银行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注释:

1.内部控制缺陷按对财务报表错报影响的程度可以分为三类: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由于上市公司报喜不报忧的披露方式,几乎没有企业对外公告自身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因此本文中所致的内部控制缺陷包含所有的三种缺陷。

2.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都是2010年才上市的,因此没有2009年年报,其中光大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至2012年4月1日仍未披露2012年年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3.《规范》要求企业强制披露外部审计师对企业内控评价的意见,故每个上市企业都有出具,此处不将其作为评价指标。

4.从内部控制5要素角度更利于外部报表使用者加深对企业的了解,故作为相关评价指标。

5.选取民生银行作为案例研究的原因是,民生银行在

2009年和2010年两年与同行比较披露状况最好,因此在2011年内控披露的变化也最令人觉得意外。

参考文献

[1]池国华,朱俊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研究与改进意见——基于2008年深市A股公司的数据分析[J].科学决策.2009(12)

[2]黄秋敏.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分析[J].审计研究.2008(1)

[3]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9(6)

[4]翟旭,李明,杨丹,叶建明.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9(4)

[5]池国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研究.2011

[6]韩文亮等.《现代商业银行管理》.2007

[7]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等,《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中国企

第5篇:年度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关键词】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一、引言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不仅具有高风险的特点,而且其经营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同时作为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对资本市场也影响巨大,因此政府对其监管较一般行业更为严格,管理部门对上市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尤为关注,在内控信息披露方面提出高于一般上市公司的特殊要求。

对于保险业来说,内控信息披露不仅可以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可以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保险市场效率。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要求,最早源于证监会2000年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3号保险公司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要求保险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对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了说明,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内控评价报告。这之后不同的监管部门陆续出台针对企业年度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要求,最重要的是财政部等五部委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2010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至此我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该体系于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施行。经过这些年的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我国上市公司执行制度的情况到底如何,值得我们好好的总结与剖析。金融保险行业的内控建设及内控信息披露往往走在前列,中国平安作为在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中最早披露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具有代表意义。文章选择其进行个案剖析,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内控信息披露的状况,为更广泛地实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制度梳理

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较多,这些规定有些是不同的部门颁布的,有些是同一个部门颁布的对旧有规定的补充解释;对于同一个企业来说,可能既适用于这个部门颁布的规定,又适用于那个部门颁布的规定。而不同部分颁布的规范,对同一个问题的要求往往又不统一。因此要分析企业对具体内控规范的执行情况,必须对相关制度做梳理,表1即作者对保险公司需要遵循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整理。

通过上述制度的梳理,我们可以总结出上市公司内控信息的披露主要来自于年报中的以下部分内容:(一)年报中监事会就内控发表独立意见;(二)2006年年报中“重要事项”部分对公司内控建立健全情况的说明;(三)年报中“公司治理结构”章节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情况”部分;(四)内控自我评估(评价)报告(以下简称“内控报告”)及审核(审计)报告,该报告最初做为年报的附件一起报送披露,2011年起上交所要求单独披露。

三、中国平安历年内控信息披露情况

中国平安是我国的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2004年在香港上市,2007年回归A股市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从2006年起披露A股年报,因此文章选取其2006年至2011年披露的年度内部控制信息进行分析。

1.从2006年年报起,监事会就内控发表独立意见。中国平安每年的表述基本一样:公司制定了较为完整、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2.2006年,在年报“重要事项”部分说明公司内部控制及制度建设情况,主要内容有:公司对内控建设的基本评价;公司在合规管理、稽核监察、制度建设三方面的工作情况。

3.从2007年年报起,在“公司治理”部分新增“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情况”内容。2007年该部分内容与内控自我评估报告中的前言部分表述一样,说明公司当年内控架构改革取得的成效;2008年、2009年该部分内容丰满起来,两年的内容、结构基本一致,层次清楚地说明了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内控责任主体及内控组织架构及其变革、当年公司内控建设的主要工作及内控自我评价结论;2010年与2011年该部分内容、结构两年基本一致,主要说明了公司内控的基本体系、当年内控建设的主要工作及内控自我评价结论。

4.内控报告及审核报告。

从2007年起,作为年报的附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核报告;2010年,“内控自我评估报告”更名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从此后以单独报告的形式披露;2011年,“内控审核报告”更名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中国平安是最早内控报告的保险公司,其五年的内控报告在内容形式上有较大变化。2007年报告的内容,基本遵照《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主要为四部分:(一)公司内控基本情况;(二)内控检查监督工作的情况及对2007年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价;(三)内控制度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风险及其处理情况;(四)完善内控制度的措施及2008年内控工作计划。2008年报告的内容,基本遵照《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的要求,主要为五部分:(一)公司内控基本情况;(二)本年度内控检查监督完成情况及评价;(三)本年度完善内控的措施(四)目前内控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五)下年度改进内控的计划。这两年的内控评估报告,均详细地披露了公司内部控制五要素情况、公司内控存在的问题及下一年度的内控工作计划,因此内容冗长,算上附件达到二、三十页的长度。从2009年起,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的格式与内容发生较大变化,内容大大简化,不再对内控的五要素进行详细披露,不再公布下一年度的内控工作计划,也没有披露非重大缺陷;2010年与2011年的报告内控与格式,基本遵照《上市公司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监管问题解答》中的参考格式。但其2011年的内控报告并没有遵照上交所的要求提供公司内控相关情况的附件。表2是对中国平安历年内控报告具体内容的比较。

归纳表2,中国平安内控报告披露项目具体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内控责任主体。2007年未披露内控责任主体;2008与2009年责任主体认定为“董事会及管理层”;2010年起调整为“董事会。”内部控制由谁负责,关系到内部控制能否发挥实效。内控责任主体,在美国是公司高级管理层,在英国则是董事会。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的后的配套指引,都没有明确说明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财政部与证监会对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2011年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有96%的公司认定责任主体为董事会,1%认定为董事会及管理层,而还有3%未明确。这个数据说明,在我国认为董事会是内控责任主体逐渐成为主流观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制度亟需对其作出统一规定。

(2)内控目标。2007年内控报告没有明确说明企业的内控目标;2008年与2009年内控报告披露的内控目标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维护资产安全、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确定的内部控制五目标;2010年起调整为以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目标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目标,表述为“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完整和可靠、防范重大错报风险”。这种变化实际体现的是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范围之争:是针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报告还是完整的内部控制报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相当于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概念的子集。在美国,内部控制评价和报告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在英国,董事会则需要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而我国不同的部门对此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财政部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中,将其定位为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而证监会在《上市公司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监管问题解答》中,将其定位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这种制度的不统一使得企业可以选择性的执行规范,导致信息纵向、横向都会缺乏可比性。

(3)内控缺陷的披露。内控缺陷披露的内容应该包括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内控缺陷具体内容、对企业的影响及其整改措施。公司没有披露过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2007年与2008年的内控报告均披露四条具体的内控缺陷,并提出完善内控的措施;从2009年起,公司没有披露过具体缺陷内容,2009年表述为“未发现公司存在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方面尚未整改的重大缺陷”,2010年表述为“我公司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中关注到的非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情况均为控制类一般缺陷”,2011年的表述基本同2010年。公司2009年对内控缺陷的披露是一种消极的表述,而随后两年也并没有自愿披露内控一般缺陷的内容,内控缺陷相关信息是中国平安信息披露中最弱的部分,虽然这部分内容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信息。

(4)内控评价结果的表述。2007年的内控报告并没有对公司内控的有效性明确发表意见;2008年与2009年的表述基本一样,“自本年度1月1日起至本报告期末止,本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健全的、执行是有效的。”2010年起内控评价结果的表述发生变化:“董事会已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对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进行了评价,并认为其在12月31(基准日)有效。”这里涉及的是两个变化,一是随着内控评价内容范围由全面的内部控制缩小为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其评价结论自然调整为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二是内控评价时间范围的变化,由针对某一时期的内部控制调整为针对某一时点的内部控制评价。对于这个时间范围,不同的专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2010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12月31日作为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基准日。

四、研究结论

(一)披露的内控信息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平安不断发展完善的内控建设工作

一方面,体现在其内控组织架构的改革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仔细阅读分析中国平安历年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可以看出公司的内控组织架构在不断改革优化,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与理解在逐年提升,风险管理理念逐渐建立。2007年公司开始内控架构改革,设立内部控制管理中心,作为集团统一的内控管理机构。同时改革稽核监察架构,建立稽核垂直管理体制。当年其内控自我评估报告提到四方面的内控重大风险,其中一点就是:“公司现有内控制度、流程的制定,均以符合外部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要求为基础,未充分考虑制度、流程的设计及其实施的效率。内控体系建设应在合规的前提下提倡提高经营效率、促效益、促发展”。可见合规管理是公司当时主要内控目标。2008公司新设风险管理部,实现对风险的事中管控,着手构建合规、风险管理、法律、稽核监察及业务单位的风险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风险管理理念显现。2009年公司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推进机构风险评级和管理层评价工作,建设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2010年公司审计委员会更名为“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整合升级内控体系,提出“以制度为基础,以风险为导向,以流程为纽带,以内控平台系统为抓手”的思路,强化事前风险管控,搭建集团层面全面检视评估、并表量化管理的风险报告体系,推进风险导向稽核管理,强化了企业的风险管控。2011年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改名为“风险监控委员会”,公司建立起覆盖各专业公司及业务线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稽核工作的重点转向对风险控制有效性及风险管控效果的评估。中国平安的风险管理理念更加明确与突出,体现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逐渐融合。

另一方面,体现在其内控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2007年的内控报告在下一年度的内控工作计划部分提到,企业要建立全面自我评估机制,可以看作是其内控评价工作的开端;2008年的内控报告披露,公司推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遵循项目,确定了内控范围,制定了风险评估方法和标准,但尚未确定内控自评工作具体流程、使用的评估模型及穿行测试方法,内控自我评估体系待进一步完善;2009年的年报披露,公司确立了内控自我评估工作流程、方法和模板,形成流程图、控制矩阵、自评手册等;2010年的年报披露,公司构建了内控评价系统平台,确立基本的内控评价日常化运作机制,即合规部门推动业务部门进行内控自我评价,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内控风险评估,稽核监察部门进行内控独立评价,外部审计师对公司内控状况进行审计。这些披露的信息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平安内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二)公司较好地执行了相关内控信息披露制度,但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对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总体上来看,中国平安从2006年披露A股年报起,能够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披露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制度执行较好。2007年4月保监会《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试行)》,要求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每年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出具内部控制评估报告,但只是报送保监会;2007年12月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2007修订稿)》,鼓励央企控股的、金融类等上市公司披露经审计机构核实评价的内控报告;2008年上交所《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报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金融类公司披露内控报告,鼓励其聘请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核实评价;企业内控规范体系于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内控报告与内控审核报告是内控信息披露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平安于2007年按照上交所内控指引的内容开始自愿披露,一直延续,没有中断。

然而,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平安在制度执行中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制度执行不到位。2011年上交所规定:“公司应以附件的形式披露格式指引规定以外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总体情况、所采用的程序和方法等(评价小组的组成,评价所采用的程序和所花费的时间,借助中介机构或外部专家的情况,工作底稿的编制,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有效运行证据的方法,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认定的标准等)”,但平安并没有附件随同内控报告披露,使得其2011年的内控报告信息含量严重不足。二是选择性执行制度。从表2-1可以看出,有关内控信息披露的制度频出,而且政出多门,不门监管部门对同一个问题的解释与操作存在不统一的情况,这就给予了公司选择执行成本较低、对公司有利的制度的可能。如2010年保监会颁布《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是从行业的层面对企业内控基本规范的细化,准则要求保险公司根据监管部门的评价标准,对内部控制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确定评价等级。保监会对企业内控评价的量化要求,难度与成本都较内控评价指引高,公司2010年的内控报告选择性地执行企业内控评价指引,而并没有执行更具体行业特点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当年只有中国太保是按保监会的要求披露内控报告的。又如2011年度内控报告,证监会与财政部有不同的要求,财政部要求提供的内控信息含量更为全面,更为投资者关注,但企业当年选择执行的是证监会的规定。

(三)内控信息质量尚待提升

1.有用信息不足。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对信息使用者的有用程度。从中国平安五年披露的内控报告来看,评估报告形式上是越来越规范了,但有用信息却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减少,信息使用者真正关心的问题不披露或披露较少,比如企业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该标准是内控评价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对于确定内控缺陷,进而对内控缺陷进行整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011年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的67家公司中只有32家公司详细描述了公司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在制度层面上,管理部门一方面应该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和处罚,促使企业提升信息质量。

2.信息披露不全面,披露的基本上是正面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关注的内控缺陷,既没披露公司具体的认定标准,从2009年起也不再详细披露公司存在非重大内控缺陷及改进措施等。再如《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要求公司在评估报告中披露上一年度发生的违规行为和风险事件及其处理结果,但并没有一家公司披露过,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违规行为。

3.信息冗余,无用信息过多。如年报中公司治理结构部分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的披露,表述空泛,类似工作总结,重点不突出,无用信息过多,可读性较差,妨碍了有效信息的传递。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证监会会计部.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2011年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基于2011年内控评价报告、内控审计报告的分析[R].2012.

[2]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

[3]胡燕,晓芳.论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6).

[4]方红星,孙翯.交叉上市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其市场反应——基于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第6篇:年度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根据市文化局的统一安排,,全系统的年度工作总结和考核工作已经开始,为全面盘点我所一年来的工作,总结职能业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开始谋划明年的工作,现将200x年度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计划的有关事项和要求通知如下:

一、关于各科室的工作总结

1、在认真回顾工作的基础上撰写总结报告,全面、客观地反映一年来的工作实际,内容要翔实,数据要准确。

2、主要内容要包括所里赋予的业务职责、本科室正常业务工作(分门别类)完成情况、与其他科室联合完成的业务工作、完成所里和领导交给的临时性工作任务情况、参加所里的各种集体活动情况、开拓性(自主安排的)工作、本科室队伍建设和人员业务素质提高情况、撰写学术文章和业务报告(含宣传性文稿)及其发表情况、本科室人员执行纪律和遵守规章制度情况、年度内人员获各类奖项情况等。

3、要明确总结应当完成但未完成的工作项目,说明原因,并查找自身存在问题和差距。

4、总结报告要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言之有物,切忌空泛,字数应不低于1000字,用a4纸打印。

5、各科室的总结报告要于12月7日前完成,经主管所长审阅认可后上报所里。

二、关于个人的工作总结

1、在认真回顾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个人总结,全面、客观地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内容要翔实,数据要准确。

2、主要内容要包括所和科室赋予的业务职责、正常业务工作的完成情况、完成所和科室领导交给的临时性工作任务情况、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公益性活动情况、个人业务学习计划完成及业务素质提高情况、撰写学术文章和业务报告(含宣传性文稿)及其发表情况、执行纪律和遵守规章制度情况、能否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出勤情况(含全勤、加班和请病假、事假天数)、年度内获奖情况等。为党员的应正确评价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为科室负责人的还要单独设项,总结自己谋划科室业务、领导和协调工作、团结和带领员工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表现等情况。

3、要查找出自身存在问题和差距并分析原因。

4、总结的最后,要对自己的表现作出总体性评价,提出是优秀、合格、基本合格还是不合格的自我评价。

5、总结行文要条理清楚,字数应不低于800字,用a4纸打印。

6、个人总结要于12月15日前完成并报各科室,经科室主要负责人审阅并签字认可后上报主管所长。

三、关于明年的工作计划

1、各科室要在总结今年工作的基础上,于12月底之前作出200x年的工作计划。除常规工作外,要特别注意谋划一些开拓性工作。对科室的发展,也要有前瞻性的思路和建设性的意见,包括对全所工作的建议。其它内容要求请参照本通知第一部分第2条列出的工作方面来制定。

第7篇:年度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自查评价 问题 建议

1、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管理层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部门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以及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对于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企业,要求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发挥有效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内部控制(以下简称:内控)系统的构建和实施是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对自身的内控系统适时进行分析、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及时健全和完善。

2、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后,上市公司及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开始全面实施,部分企业不仅修订了《内控管理手册》,还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细则,并对内部控制监督和内部检查评价做了明确的规定。

几年来,很多企业按照《内控管理手册》要求,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组织体系,成立了由内控办、财务、审计及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组(以下简称:检评组),每年度开展内部控制检查评价。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检查评价制度不断完善,检查评价办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检查评价工作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监督作用。

但是,有些企业内控自我评价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定差异,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问题,影响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质量。

2.1企业管理层对内控执行有效性重视不够,导致评价质量不高。一些企业虽然在形式上成立了内部评价机构,却未制定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与考核办法,未落实职责权限及评价工作程序和方法,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未及时分析原因,组织整改,实施考核不及时,对存在重大缺陷未追究相关责任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控评价有重要督作用。

2.2一些企业内控检评组成员来自企业各专业骨干,虽然专业能力很强,但未经过检查评价方面的专业培训,检查结果停留在某个业务流程、某个业务节点,对发现的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未进行深入分析,难以发现内控存在的重大缺陷。

例如:某一项采购业务,按照制度要求,缺乏财务总监审批,检查评价发现问题为:该项业务审批手续不全。但未披露因审批手续不全,该项业务存在的风险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引起会计报告错报的金额。

2.3检查评价的重点不突出,企业内部检评机构在进入现场之前,未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检评方案,未对企业风险管理清单进行梳理,未确定检查评价时应关注那项业务活动的关键流程和关键控制点,只是泛泛地按照业务流程节点,查阅一些见证材料,未达到风险防控的最佳效果。

2.4检查过程中,未按照检评方法要求,合理抽查样本进行测试,无法识别内控风险和重大错报事项,问题定性不准确,检查记录填写不规范,检查评价报告内容不完整,整改或考核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3、企业开展内控评价的一点建议

3.1 内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监督内控系统是否完整、运行是否正常,评价企业为达到其经营目标所付出的努力是否有效,以保障内控体系能有效的展开控制活动,实现控制目标。

(1)企业管理层应根据内控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监督体系和内控评价体系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建立合理的考核和问责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自我检查评价,促进内控有效执行。

(2)企业内控管理部门,应根据年度内控管理计划,制定年度内控检评计划,建立检查评价机构,组织检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检查评价办法,构筑风险防控线。如:总部检查、企业自查、基层单位自查,季度测试、年度综合评价,并聘请中介机构对公司层面进行检查评价。

(3)根据各级检查评价结果,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将检查结果量化评分后,具体落实到单位、部门负责人或责任人,细化绩效考核评分标准,按照标准进

奖惩,对未有效执行的控制点或风险程度较高的控制点,以及屡查屡犯的情况及问题,加大问责力度,追究当事部门负责人或责任人的责任。

3.2不断提高和培养企业内部评价人员检评能力。虽然各专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要高质量地完成检评任务,还应在提高人员的监督能力上多做工作。

(1)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评价人员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技术经验和相关标准,从内控监督评价的角度对被检查对象进行认定和评价。首先从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入手,制定评价策略,从而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做出正确的判断。

(2)加强组织协调和团结协作能力。内控检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领导的支持,被检评单位的配合、理解和支持,联合检评人员的关系,都要求检评人员要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只有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为检评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达到预期效果。

(3)培养和锻炼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沟通的基础。在与被检查单位交流时,语言的表达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检评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使检评人员在沟通、协调时能够充分、有力地表达检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培养和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如对检查结果的分析、评价、总结,出具检评意见和建议,最终向上级报送检评报告,都需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

(4)加强综合分析能力。内控检评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尤其是检评报告,综合分析不够深入,将直接影响检评报告的质量高低。因此依据取证材料,立足宏观,着眼微观,切合实际地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为宏观决策服好务,对微观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5)自我提高综合素质:内部检评人员要结合自身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改善知识结构,以适应企业管理快速发展的需要。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的内控检评方法与技术对检评人员提出了挑战,计算机数据抽样、计算机经济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调用、处理程序的运用等等,都要求检评人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能力,并且,内控检评机构只有不断更新和调整队伍结构,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检评实力。

3.3有效开展企业内控检评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理念,抓住风险防控的关键点,编制检评计划,制定检评方案,合理安排现场检评的每个环节,有效开展检评工作。

(1)从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入手,分析检评其执行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企业也可以根据上年度(或季度)的检评结果,确定当年(或当季)的检评工作重点,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检查检评方案,确保检评工作的顺利开展。检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检评期间、检评关注的重点流程及重要风险防控点、人员分工、检评的测试方法等;

(2)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方法,找出影响内控不合理、不健全以及未有效执行的因素,抓住薄弱环节,展开研讨、分析,进一步深入检查;

(3)对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差错、舞弊等违规行为要进行分析、报告、评价,必要时可与纪委、审计、财务等部门联合,形成监督合力,充分暴露内控缺陷,做出客观检评,使企业不断完善内控防范措施。

第8篇:年度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关键词:评估;培训质量;学员;培训师;委培单位;评估反馈

作者简介:陈大凤(1963-),女,福建上杭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副主任,高级讲师;林宇(1972-),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教培管理部,高级讲师。(福建福州350009)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24-02

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培训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其有效开展可对培训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做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近几年来,福建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利用人资管理系统,通过对已完成培训项目的评估,总结培训组织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出改进意见,使新的培训项目更加完善,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以学员为主体的反应层评估

反应层评估是测定学员对培训的满意程度。评估的主体是参培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学员直接在人资管理系统上,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学员对于培训项目效果的反应。从培训内容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培训方式、培训组织、教师教学能力、效果总体评价等七个维度,系统评价培训的整体效果。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比对评估数据库,深入分析评估结果,是寻求教学培训质量“短板”的重要手段,为培训各方提供有价值的培训反馈信息。2011年度,在249期培训班中开展了培训效果评价,共评价了1154项培训课程,48358人次参加测评。纵观收集到的数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定量分析

(1)维度评价指标对比。将学员重点关注的培训内容针对性、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方式、效果总体评价等四个维度的统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将评分为“好”及“很好”的学员占总参评人数的比例的统计结果用直方图进行对照(如图1)。

从学员反馈情况来看,培训内容总体效果好,培训组织好,各项指标均能达到96%及以上。从横向比对看,学员对采用的培训方式的满意度偏低,培训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图,今后要加强培训师的教学教法的培训,采用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学员满意度。

(2)多类别单一评价指标对比。根据实际培训专业构成,将年度培训班按照专业划分为班组长、技能人员、党校、供电所长、综合等五大类培训班,对“培训内容针对性”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将评分为“好”及“很好”的学员占总参评人数比例的统计结果用直方图进行对照(如图2)。

培训学员对“培训内容针对性”评价结果总体满意,平均值为98.31%。横向比对,综合类培训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培训中心需加强与综合类主办部门的沟通,及时反馈学员信息,搭建培训交流的平台,拉近主办方与学员的距离。

2.定性分析

反应层评估在设计量化打分的同时,还在人资管理系统的评估功能上,设计了培训学员对培训的意见与建议。2011年度,收集到教学服务类意见、建议857条。其中肯定意见670条、改进意见34条。绝大多数学员对培训中心的教学表示认可。对培训表示满意。同时,培训学员对培训效果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培训能够针对性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培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关注,注重案例式和体验式教学,让学员成为课堂的主体。

3.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评估效果是对各评估指标的信息综合。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准确,依赖于被综合的对象――各评估指标的信息是否准确、全面和有代表性;依赖于评估指标的选取和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否合适,可见,评估指标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估的结论。

(1)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合理性。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培训项目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的反应层评估方案“《培训项目反应评估和改进意见书》(一级)”的要求,福建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对培训质量满意率、综合服务满意率、建议与意见等实施定量评价。涵盖师资水平、课程内容、教学服务、后勤服务等评价,指标全面,反映了培训课程、培训教学、培训管理、培训管理等各个层次。在学员评价上采用量表形式,设置五个等级做基本的区分:5―很好、4―好、3―一般、2―差、1―很差;简单清晰,易于学员操作。

(2)数据全面性。为了保障数据的真实性,福建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平台,要求每个培训学员用本人身份证号在培训后登陆系统,在人资系统上进行培训满意率和后勤服务满意率评估,并将学员的参评率纳入送培单位的考核指标,每个评估人员亲自登陆系统进行评估,建立评估数据库,保证了评估数据的最大化。避免由于“以偏带全”导致评估分析的误差。

(3)数据客观性。培训评估必须尊重客观实际,科学、准确、真实地反映对象的全貌。福建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依靠信息化平台建立的评估系统,完全采用了“背靠背”模式,一般人员无法获取学员信息与评估结果的对应关系,改变了学员采用填写纸质评估表格的模式,打消了学员的顾虑,保证了数据的客观性。特别是在教学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上,更多学员愿意在信息平台上发表自己对培训的感受,为培训教学和后勤服务献策献言,特别是针对评估指标的深度分析,利用定性分析数据与定量数据进行比照,使评估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提升培训质量控制决策的精准性。

二、以培训师为主体的学习层评估

学习层评估是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它是测量受训人员对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训师通过考试、操作测试等方法来了解受训人员对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在评估中主要是应用考核成绩进行分析,与一级评估相比,二级评估建立在学员的考核成绩上,具有更强的客观性,深入二级评估是优化培训师对培训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途径。福建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开展的学习层评估主要应用于技能人员的持证上岗培训。

1.定量分析

在学习层评估中,培训考核分为应知和应会两个部分。培训师针对考核成绩分别对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合格率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性,对学员知识技能的掌握度及与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各个成绩分数段的饼图来分析学员的培训效果。从2011年度统计数据来看:应知部分的整体考核成绩理想,达到了预期效果。应会部分的考核成绩大多由2至3门技能考核成绩综合取得,成绩段的分布特点是“中间大、两头小”。能取得高分的学员并不多,但大部分学员能达到基本要求,说明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标准化作业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在作业现场长期持续地培养和训练。

2.定性分析

培训师根据学员考核成绩和培训情况,针对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度和原因,进行自我剖析。对教学实践所运用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以实现教学的自我纠偏。优化调整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培训项目,着力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2011年度的评估分析来看,事故处理和分析能力成为各专业学员掌握的难点,培训师应进行针对性地加强。

3.评估侧重点

(1)培训师关注度。学习层评估是培训师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可以提醒自己的职责范围,也可以评价本人目标的达到程度、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和知识的增长程度。分析能力强的教师,在自我评价时善于纵向思考、横向对比,能通过现象看本质,能从复杂的反馈信息中寻到自己最为薄弱的环节。若培训师对评价结果分析的重视程度不高,常会出现同一课程,评价雷同。尤其是培训师只关注当期培训,缺少对以往课程的结果横向比对,评估效果不佳。

培训管理者应积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和进入角色,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有效性。若仅仅根据学员或他人提供的信息和数据,来判断一位培训师的工作难免有失公正,在这种情况下,培训师提供“自我画像”的评价机会就显得十分必要。

(2)过程关注度。对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对课程来说是结果评价,但对整个教学实践来说则是过程评价。重视过程的评价更应重视学员培训的反馈信息。从回忆学员的培训表现开始,到反思教师行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再到提升培训内容、培训案例的适用性与针对性。这些行为评估所总结的教育智慧是教学实践的产物,也是优化教学实践的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以委培单位为主体的行为层评估

行为层评估在学习层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行为层评估是培训学员的直接主管对学员在培训后(3-6个月)运用所学内容使其行为改善程度的定性评估,主要内容包括所学知识技能实际应用的使用频率、为学员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供的实际帮助、对学员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单位的制度与文化对学员使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的支持度、对培训目标达到的程度评价等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2011年度在8个专业的持证上岗班级中开展了三级评估工作。利用各维度的统计数据做出直方图进行比较分析(如图3)。

可以看出,送培单位对培训效果反映好,各项指标值在89%以上。绝大部分送培单位对培训目标达到的程度评价为满意。认为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契合度高,对现场工作帮助大,达到了培训目标。学员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契合度高。同时,需要通过培训,学员在工作效率方面得到更高的提升。建议通过加强培训中的标准化作业培训,强化学员的行为习惯等方式来实现。

培训中心建立在第三方(即培训学员的直接主管)上的行为评估,注重以企业适应性为导向,参照《国家电网公司培训项目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的行为层评估方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平台,要求每个培训学员主管用本人身份证号在培训后登陆系统,“背靠背”的评估模式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有效,定量的五分制评估和定性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委培单位对培训的需求。

四、建立以培训各方为主体的评估反馈系统

建立评估的长效机制,致力于评估后的工作改进,必须具备完善的反馈系统,确保评估报告确定后,能及时在企业内进行传递和沟通。健康的评估机制主要应进行以下几个层面的反馈:一是培训学员及培训学员的直接主管:及时培训成绩,使他们了解培训的效果,以便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改进;二是培训师:督促其积极研究与改进,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三是培训主办方:他们可以决定培训项目的未来,优化和调整设计培训项目。四是培训管理者: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争取培训管理,后勤保障,培训服务等各部门对培训的支持。通过闭环管理提高培训效果,并在提高培训效果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培训标准,进而使企业培训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五、结论

基于培训学员、培训师和委培单位的多维度定性定量分析的三级培训效果评估结果显示:2011年度培训质量的反映总体良好。培训学员希望采用更加丰富的培训形式;委培单位希望在培训过程中规范技能操作过程,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在现场的工作效率;培训师通过自我分析,对技能项目的教学过程实现了自我完善。经评估结果传递于培训各方的有效沟通,保障培训满意度评价体系的闭环运行,强化培训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穿透力。

参考文献:

第9篇:年度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过去的一学年,我区紧紧抓住师资队伍建设不松手,致力于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教师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年中,我区共培训在职教师4826人,其中高中教师486人,职高教师241人,初中教师1263人,小学教师2265人,幼儿园教师465人,幼儿园园长71人,小学校长35人,全员培训任务~完成。此外,我们还对191名新教师进行了为期10天的岗前培训,对225农村教师进行了学历提高培训,完成了市级骨干115人、省级骨干25人的送培任务。

一、初步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

为实现我区基础教育二圈层第一,成都市一流和职业教育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发展目标,我们在学年初明确提出了我区教师培训的工作思路,即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立足校本,覆盖全员,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师把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这样的工作思路下,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深刻认识到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实现我区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各校以行事历的形式落实校本研修工作,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在我区已初步确立,有效地规避了校本研修的风险,教师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建立健全了培训机制,完善了评价制度

1、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前几年的培训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为培训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区教育局近年来每年都以文件的形式对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出台了《xx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细则》、《xx区中小学校本研修考核细则》等工作规范,要求学校做好五个方面的保障:第一,机构保障。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校长牵头,教导处或教科室主管并由专人负责;第二,制度保障。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出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月考、期总评,并与评优评先晋级挂钩;第三,文化保障。学校以校长为首带头学习带头举办讲座,创设共生的校园文化,让每位教师都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其不断反思更新自我;第四,经费保障。学校每年都把教师培训经费列入预算。龙泉实验小学、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初中部还对教师培训经费进行了分类使用,只要教师外出学习都极力支持。学校也千方百计为老师寻找和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航天中学、龙泉中学、同安中学、洛带中学一年利用暑假送教师外出培训或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题研究培训就达数万元。大兴小学一年为教师订阅学习用书达4000元以上。各学校都投入了资金加大了培训力度;第五,技术保证。利用校内外的一切可能调动的技术资源,加强与校外有关专业机构的合作,为教师上网交流提供便利。由于学校努力做好了这方面的保障,使得校本研修得以有效开展。

2、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机制

过去,我们对教师培训的考评过于刻板,影响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我们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和学校三个层面对教师教育评价机制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让教师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内的组织文化、结构和领导角色,实现文化重构,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狠抓过程管理,突出培训实效

1、确定了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现行的师资培训忽视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软肋,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悟出基于学校实际,基于教师实践才是师资培训走出效果不彰的必由之路。为突出培训实效,我们确定了我区师资培训抓校本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两个工作重点,初步实现了区教育局组织领导、区教研室专业引领和教师研修学习的教师教育实施策略。

第一、区教育局组织领导。区教育局建立了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宁旺成同志为组长的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推进校本研修制度的有关文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狠抓过程管理,把师培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奖励先进,从评价激励、督促协调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强化对教师教育的组织领导。

第二、区教研室专业引领。区教研室紧紧围绕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核心制订了相应的操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整合力量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融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于一体,把区教研室建成资料资源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

第三、学校行动跟进,教师主动发展。我们要求各校从校情出发,从教师培训需求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针对本校亟需解决的教育教学具体问题,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并借助外脑开展以教育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研究课程的有效实施,营造研究氛围,关注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运行机制。

(二)充分发挥教师自主学习能动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把教师继续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解决好教师的学习问题上。区教育局在本学年度教师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六个一活动,引导教师在学习培训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二,变革学习方式。一是要主动学习,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更是一份责任,把它作为所从事的事业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二是学有特色。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掌握已有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创新知识,更新技能。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观察和思考问题。三是要求结合实践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对原有知识进行再认识,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行为,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四是一定要带着问题学。要求教师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去对待。善于将所遇到的问题整理归类,去分析,去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三,不断改进学习手段。《龙泉教育》网的建立为教师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建立起了教研员与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互动的全新机制。教师通过《龙泉教育》网进行合作学习的氛围正在一步步形成。

四、进一步完善了校本教师培训的操作办法

1、充分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学校和教师确定目标。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找准培训的切入口。在校本培训中,以学员的需要为中心,力求解决被培训者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使教师知道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是重要的,是能够用于他们实际工作的。教师则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确立自己的侧重点,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内容体系。

2、转变角色,关注个体,重视教师的能动性。

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活动中要求培训者成为引领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催化者,关注学员的需要和期望,正视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允许他们在培训过程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校制定培训规划、计划时,既规定学校培训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又给教师富有较为宽泛的自我发展空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3、预设有效的问题,注重培训的实践性

在上一学年度培训结束后,我们要求各校进行对教师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找出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设想。同时,区教研室每周两天深入学校了解教育教学情况,了解教师培训的问题和需求。在本年度制定规划时,我们要求培训者要不断地向教师提出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教师处于激活状态,进行独自思考和反思。在培训中运用互动式的问题,注重调动参与教师的热情,进行了有效的双向沟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学习状态。我们在工作中还特别注意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意识,帮助教师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通过自我评价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4、创设共生愿景,共享教育资源。

在各级培训中我们十分强调为教师的学习创设一种相互尊重、合作的氛围。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始终处于一个平台,培训者作为平等之中的首席发言人,与教师充分交流,实现经验共享。为充分挖掘教师在学习中的集体智慧,培训者总是充当激发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给教师贴是与否的标签,让教师在培训中享受着自我评价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校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将集体研究成果上传到《龙泉教育》网与全区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并以文字的形式推荐到龙泉《课改在线》上进行刊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