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市场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势必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影响,存款利率上调,会使得短期存款的利率差额减小,而却对金融创新尤其是中间业务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当中,其利率市场化的每一步都会对商业银行带来改变。
1.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净息差指的是银行净利息与生息资产的比值。存贷利差、资产负债结构产生变化等的共同影响,使得银行的净息差也受到影响。如果利率的限制被取消,那么银行之间很可能会通过调整利息的方法进行竞争,提高存款的利息,降低贷款的利息,这就使得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同时也会对利率市场化产生影响,使得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受到阻碍,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根据当前的全球局势来看,结果并不一定如此。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使得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减小,然而当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出现了微小的浮动,而净息差得到了提高。如图1,从1979年开始净息差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后,在1976年开始有了微小的上升,到美国利率市场化结束时,净息差出现了明显的升高。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尽管利率市场化会影响存贷款的利息差额,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当中也会对净息差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是,当利率市场化完成以后,存贷款的比值上升,净息差也出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利率市场的资金来源稳定,银行的资金配置能力得到提升,利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也最终能够得到缓解。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在负债方面,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存款利息,银行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存款,然而也会使得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升高。美国制定了Q条例对其国家的存款利息进行限制,使得美国存款的数量减少。在利率市场化刚开始的阶段,银行存款付息成本大大增加。然而当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这一情况基本得到解决。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之间通过提高存款利率的方式进行竞争,将存款的利息调高,贷款的利息降低,而这样一来,银行的成本也增高了。同时,在当今市场环境下,原来在银行体系融资的大企业集团更青睐于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迫使银行寻求新的贷款客户,比如房地产和中小企业贷款,提升了银行资产配置风险偏好。
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影响图2显示了美国非金融公司向银行进行借贷的份额变化。图中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银行逐渐开始拓宽业务的种类及范围,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贷款占到所有业务的比例却是逐渐减小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表外业务,因此从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可以看出在这接近20年的时间当中,美国银行表外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表外业务特指银行业务中除去资产负债表的所有业务的总和。在美国利率仍旧受到管制的阶段,非利息收入占比长期低于20%,但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当中,金融创新得到不断的提升,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得到了深远的发展,非利息收入占到的比重不断升高,1979年时该比率为18.25%,而到了2000年就上升到43.11%,然而,净利息收入占到的比例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从结构上看,美国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与存款相关的服务收入、来自信托活动的收入、各种衍生交易收入和其他收入。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能一概认为利率市场化只会对银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使得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大,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银行纷纷提高存款的利率,以此来吸引融资者,同时,还要适当降低贷款的利息,顺利放出融入的资金,因此,就会出现存贷款利息差额逐渐扩大的局面。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得到重视,出现了更多进行融资的方式,降低了贷款利率的提升空间,这就加剧了存贷款的利息差额。利率市场化的整个进程当中,银行受到的利息的限制逐渐减小,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减小,使得银行不得不进行转型,加大对表外业务的投入,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更多的利益。
二、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进行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的利息限制被打破,存贷款方面的业务数量逐渐减少,使得银行必须谋求其他业务弥补存贷款方面的缺陷,同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货币市场的利率以及存贷款方面的利率得到联合,使银行通过衍生品交易转移利率风险成为可能,同时也提高了贷款定价的准确性,刺激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因此,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银行中间业务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其相应业务的收入份额得到提升,以此来弥补存贷款造成的利润差额。然而,从对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尽管美国的银行中间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却并不是每一个银行都享受到了同等的待遇,只有少数极具竞争力的银行能够获益。建设银行作为我国的五大国有银行之一,具有足够强的竞争力,然而,如果建设银行没有及时抓住机遇,也是没有办法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获益的,怎样乘着利率市场化的春风进行建设银行的发展呢?这是本次课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1.建设银行转型发展中间业务的优势分析。建设银行自身方面,首先,由于过往的积累,建设银行拥有很多的客户资源。第二,建设银行在全国各地都设有网点,服务面广。第三,建设银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创新性,建设银行的服务平台建设得比较完善,产品创新能力强。第四,建设银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从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建设银行凭借着以上四点优势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形象,在我国银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间业务赚取的利润较之于其他银行也比较多。
自2002年我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开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近年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先后实现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也全面放开,目前仅保留对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然而,利率市场化在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的同时,金融的不稳定性也随之而来。Asli Demirg和Enrica Detragiache(1998)根据经验数据模型,对25个危机事件分利率市场化化和利率未市场化化进行概率估计,结果发现如果没有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所有国家发生危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在25个危机事件中有7个在没有利率市场化情况下发生危机的概率不到1%。郭永智(2007)认为所有国家的金融脆弱性都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增大2-5倍,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以及经济货币化程度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因而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之后所造成的市场振荡,相对来说对发达国家更为持久一些,因此表现出利率市场化之后,发达国家的金融脆弱性增长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现象,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其金融脆弱性仍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左右。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需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时,考虑自身的金融脆弱性,以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以及外部环境尚不完备。因此深入研究利率市场化与金融稳定性关系,对在金融稳定前提下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2.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于利率市场化理论和金融脆弱性理论都分别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对于金融危机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缺乏对于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脆弱性两者的综合性定量研究,对两者关系的定性分析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丰富我国利率市场化影响金融体系稳定性研究的理论。
3.国外研究现状
1973年,Mckinnon和Show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在他们看来,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对利率实行高度管制,使之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进而保证国家重点支持项目能获得廉价资金的保障。过低的利率水平在降低储蓄意愿的同时,更刺激了资金需求。超额需求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配给手段引导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而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保护和实际上对自身债务的刚性兑付又加剧了这种资金流向的不均衡。因此,金融市场被人为分割成了受利率管制的官方市场和不受利率管制的自由市场,后者利率远高于前者。生产效率较高的中小私营企业只能通过内部积累或利率较高的自由市场筹集资金,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寻租腐败泛滥,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麦金农和肖认为,金融抑制必须得到解除,各国应当逐步放弃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进行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代表的金融深化,使利率能够真实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欠发达的现实,麦金农和肖认为,私人企业投资主要靠内源融资是普遍现象,投资需求越大,所需资金积累就越多。这种需求与积累之间的互补关系,而非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的替代关系,使得储蓄与投资同向变动。利率提高导致储蓄增加,因而也可以导致投资增加。事实上,麦金农和肖在对1962-1972年间61个发展中国家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投资率与实际货币需求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提高实际利率确实能增加储蓄和投资。
然而,以Stig1itz和Weiss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却认为,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加重逆向选择,导致逆向激励,增加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在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等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扰乱金融秩序,危害经济发展。因此,斯蒂格利茨等提出金融约束理论,建议政府先将利率限制在稍低于均衡利率的水平,创造租金机会,激励金融机构,再逐步解除利率管制。
[关键词] 金融创新 思路 发展趋势
一、新时期金融创新的思路
1.组织体系方面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银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的实现,同时也使得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机制建立起来;其次,推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使得银行全方位的市场竞争格局形成;再次,努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使得民营金融机构稳步的发展,完善民间信用;最后,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证券公司兼并和资产重组,形成中国的投资银行业。
2.金融市场方面
建立优质服务观念和科学的市场营销观念,进行经营策略创新。规范证券市场秩序,使得资本市场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推进利润市场化改革过程,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及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间接调市场利率。
3.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方面
各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其自身的需求,利用先进的手段,开发出金融新业务和新工具。在实际的工作中,除了保持常规金融业务外,还要大力开发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推行电话银行、信用借记卡、代客理财等业务。金融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要进行大力促进,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高新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提高金融生产力。有机地结合科技和金融工具、产品创新,从而使得金融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得以提高。除此之外,金融服务以往的柜面服务这方面要得以突破,实现金融服务的多样化。
4.金触监管方面
金融体系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就是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能使得广大投资人权益得到维护以及能够使得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得以增强。创新需要监管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且能够且其提供应有的空间和平台,同时还要使得金融创新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得以保证。首先,要按照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分业统一监管的要求,建立健全的分业监管体制和相应的制度规范;其次,监管的方式和手段要进行改进,把合规监管为主转变成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相结合,把“分割式”监管转变成法人整体风险监管,把“一次性”监管转变成持续性监管,把具体业务监管转变成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有效性监管,把监管方式从定性监管为主转变成定性监管与定量监管相结合;再次,要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理机制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督机制;最后,实现与国际监管接轨,从而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能够得到不断地提高。
二、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1.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坚持以原创性为主
鉴于我国市场环境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吸纳型创新上,还存在一定地局限性。在外资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的前提下,我国金融机构如果只是走吸纳型创新的道路,一旦允许外资机构涌入,那么我国金融机构将面临着很好的冲击。因此,我国金融创新还必须以我国市场的实际环境为基础,实现原创性。
2.坚持走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从本质上讲,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中用权利交易代替实物交易,以便降低实物交易成本的一系列规则、方法和场所的总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是金融市场赖以存在和健康发展的基础,是金融创新得以展开的保证。金融工具由于具有虚拟特征,很容易被人为操纵,从而脱离实体经济。因此,金融市场必须坚持走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健康道路。
3.坚持法制化、市场化的信用制度创新
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石,没有公信力的市场必然会抑制交易和投资人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公信力的市场事实上根本就不会存在下去。信用制度的建立需要这样几个渠道来完成:一是以市场化手段发展中介机构,市场竞争使中介机构在生产中介产品时投人足够的资源,同时市场秩序的维持成本(法律成本)也会较低;二是引进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降低信息成本;三是在市场制度建设方面,避免管的过多过死,要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4.高度注重金融创新的安全性
金融创新真正能够实现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的前提就是能够保证创新活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借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仅靠微观主义的自觉是不能够实现金融创新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的,必须从宏观上明确指导和有效监管才能够实现。而且我国现阶段的市场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没有形成良好的金融秩序。市场不稳定、不能很好的排斥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管和严密的防范措施,可能会阻碍金融创新的发展。因此,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控制金融风险,从而保证金融创新的安全性。
三、总结
金融创新是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行业的创新,中国金融市场的创新是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果。全球金融业走进了后危机时代,国内金融业也迎来新发展。在后危机时代金融业还将继续创新,但加强金融创新迫在眉睫。金融创新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切实面向我们的市场,了解我们的市场需求,面向我们的民众,面向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深入研究我们面临的问题。同时也要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既要研究他们成功的方面,也要研究他们的失误。金融创新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在创新过程中要宽容失误,同时也要控制风险,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否则就会影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凯膺:论国际金融创新与借鉴[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5,(02)
【关键词】国债期货;利率市场化;互动关系
我国曾在1992年-1995年进行过国债期货试点,并且很多论文对首次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诸多原因中,除了政策、监管、投机、国债现货规模等方面的原因外,利率没有市场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最近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重推国债期货的呼声很高,我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还专门推出了国债期货模拟交易。重推国债期货,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应该重新推出国债期货。
一、国债期货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一)国债期货的基本属性
1.从金融产品的衍生关系来看,国债期货属于利率期货
利率期货,亦称“利率期货合约”,是以约定的价格和数量对某些特定的具有利息和期限的金融商品在将来某一时间进行交割的期货合约。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利率期货的标的资产可以是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各种债务凭证,也可以是利率本身。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挑选出不同期限、不同利率的国债,并以这些国债作为标的资产而形成的利率期货,就称为国债期货。作为利率期货的一种,国债期货的本质无非是以国债作为载体、利率作为交易对象的一种金融期货产品。
2.从票面利率形成机制来看,国债期货合约的票面利率决定于利率变化
国债期货交易,是指以国家财政机构发行的政府负债凭证为标的资产的期货合约的交易。国债期货合约票面利率是国债现货发行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在一定时间约束下的综合性利率。国债期货的基本属性就是利率属性。
(二)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
1.规避利率风险
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是通过在国债现货、期货市场之间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实现的。其基本原理是:由于国债期货价格与其标的资产现货价格的变动趋势具有同向性,当现货价格趋于上涨时,其期货价格也趋于上涨,反之亦然。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与现货市场相反的交易来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避免因利率波动而造成资产损失。
2.价格发现和活跃国债现货市场功能
在国债期货市场上,国债期货合约的交易是通过公开竞价持续进行的,每时每刻的信息都会为交易者提供买、卖决策的依据。随着交易的进行,交易者可以不断地根据所获得的最新信息修正原先对市场的看法,形成新的成交价格。而这种成交价是连续公开竞价和不断纠错的结果,具有公开性、连续性、预期性和权威性。
3.促进一级市场的国债发行
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两类主体实现的:一类是一级市场上的国债发行承销商。作为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工具,国债期货可以使国债发行承销商实现二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因此承销商更有信心积极参与国债一级市场的承销;另一类是国债二级市场中的交易商。作为国债现货的持有者,国债二级市场的交易者必须经常在国债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从而活跃国债二级市场,而国债二级市场旺盛的交易又会促进一级市场的国债发行。
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涵和实现机制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涵
利率市场化,就是逐步实现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利率的过程。利率是一个资金价格体系,该体系是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短、中、长期利率,以及本币、外币利率等不同市场、不同层次、不同期限和不同币种的利率构成的。其中,国债期货利率就是构成利率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阶段会导致各种利率之间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变动规律。因此,我国利率市场化必须按照社会政治、经济变化规律来确定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和层次,逐步实现各个金融市场利率的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机制
为了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目标,通常有两种机制:一种是政策机制,即通过政府及其在不同时期出台的政策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按照先后顺序,逐步实现不同层面上的利率市场化;一种是市场机制,也就是通过金融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和金融市场供给迎合这种需求,或者通过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供给来开发、引致市场需求,在金融产品创新的供求互动中,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三、国债期货和利率市场化的互动性
无论从国债期货角度还是从利率市场化角度,国债期货和利率市场化之间关系都十分密切。
(一)利率市场化内涵决定了国债期货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利率体系中不同市场和不同层次的利率会逐步实现市场化,若其中某一或某些层次上利率波动的剧烈程度和频度超过了人们对利率风险损失的承受限度时,为了有效的规避利率风险,国债期货就会在人们巨大的避险需求中应运而生,并随着国债市场层次及其相关利率风险的增加而逐步得到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机制决定了国债期货的地位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果政策机制占主导,市场机制对形成整个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促进作用很容易被削弱。于是市场机制下的国债期货合约票面利率,就很难取得基准利率的市场地位。相反,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国债期货市场反应真实的国债供求关系,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发挥比较充分,则会缩短基准利率遴选时间,国债期货合约票面利率也就很容易取得基准利率地位。
(三)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决定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如果没有国债期货,或受国债现货规模小、品种少等因素的限制,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那么在国债发行、现券流通和回购交易等多层市场就会导致多种利率形成机制,使利率风险增大,从而减缓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相反,如果有国债期货及其跨市场的套期保值交易,同时有充足的可供国债期货交割的债券规模和合理的品种结构,那么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国债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就会打破多层次市场的条块分割,形成相辅相成的利率体系,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四、结论
从国债期货和利率市场化互动关系上看,我国资本市场经过了17年的发展,目前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多层次国债市场、国债现货规模和政策法规等方面,都形成了重推国债期货的基础或前提。国债发行和现货交易利率的市场化,为国债期货重新推出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国债发行、现货、回购市场场内、场外市场等不同层次国债市场是重推国债期货的现实条件;我国国债发行和存量规模迅速扩大,期限结构日趋合理,是发挥国债期货功能的重要条件;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为国债期货的成功推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晓求,应展宇.关于重新设立国债期货的若干问题[J].财贸经济,2003(10).
[论文摘要]金融市场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发展的,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现状的分析,阐述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并探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按使用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作为短期资金融通场所,满足了参与者的流动性需求;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融通场所,为参与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个市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迅速、有效、顺畅传导,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朝市场化方向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广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创新继续稳步推进,已有创新产品发展迅速;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涵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市场功能日趋深化;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向以建设透明高效、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和运行安全的目标迈进。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金融结构失衡。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二)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的状况。这些都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三)金融监管存在突出问题。从内部看,金融机构面临着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决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从外部监管看,首先表现为金融法规建设滞后,中国现行有关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经过多年修改,已经较为系统,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国的整体法律基础不牢固,金融监管经验不足,法律的涵盖面并不广泛,法律的局限性严重,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条件、实施办法,缺乏一致性、连续性、权威性,对金融市场发展极为不利。(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塞不通,人为割裂,迫使资金变相暗通,阻碍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阻滞货币政策的传导,减弱了货币政策效力,使货币市场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且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一些监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加快金融市场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是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鉴于我国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现状,笔者认为,应抓紧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发达的、高流动性、低风险性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其为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制度的改革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
首先,要重新认识货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一是要规范、健全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网络系统;二是充分发挥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场的前提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稳步发展我国的无形拆借市场,提高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能力;三是规范拆借市场行为,通过制定有关的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规范市场运作,严格市场管理和监控,使拆借市场运转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担保拆借比重,改变我国拆借市场上基本以信用拆借为主要手段的现状,以此达到防范和分散风险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
第三,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市场。
(二)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首先,应调整非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适当扩大它们的投资需求;其次,进一步健全国债市场;第三、适当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第四,逐步使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第五、着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第六、完善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体系;第七、发展机构投资者。
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一)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对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最终使其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金融企业。同时,也要对股份制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运作机制。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保险业采取的过渡期保护措施2004年年底到期,取消对外资的地域限制,保险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要转变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依靠低赔付率来维持高增长率的现状,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使保险公司的工作重点切实转换到完善内控、强化管理、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上来,这种转变应该是保险公司自愿、主动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伴随并推动着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判断一个金融监管体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应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切实把监管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通过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等手段,调控金融市场,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规范证券市场主体行为首先是投资主体。我国的证券市场正经历着从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并存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要投资主体的过渡时期。发展和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及逐步地允许保险资金等投资证券市场是投资主体深化的主要途径。其次是融资主体。为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创造积极条件,逐步实现资产存量的流动;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扩大国有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改变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的外在压力,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质量。最后是证券公司。建立风险控制长效机制,在制度设计上严防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同时建立有效的融资融券机制;完善客户保证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偿制度,确保客户资产安全;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龙骥,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民间金融 民营经济 温州 政策建议
一、温州民间金融市场发展分析
(一)温州民间金融市场形成的原因
温州经济具有显著的“专业化”特征。专业市场和乡镇经济已经行成专业化生产格局,并逐渐向集群发展,为民间信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专业市场的经营资金需求一般金额大、时间紧、期限短,没有规律性。民间信用手续简便、方式灵活,比正规金融更适应这种需求,迎合了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在资金需求上的时效性。
资金需求缺口的催化。温州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但它们在企业创业初期或规模扩张期间,面对资金不足或者资金缺乏的问题,往往由于抵押物不足,信誉度达不到银行信贷的评级要求等因素,难以获得银行必要的资金支持。那么非公有制经济就只能转而依靠内源融资或求助于“地下”的金融市场了,于是作为非正规形式的金融部门的补充的民间金融开始出现。
盈利思想的引动使民间金融长期存在。目前我国的银行利率仍处于管制之中,利率水平偏低,加之国内投资渠道极为有限,因此“藏富于民”的现象非常突出。而民间金融提供的较高利息无疑对个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温州银监分局监测表明,2010年1-5月份,温州民间借贷月利率在6‰-40‰之间波动,加权平均利率10.93‰,比2009年1至5月提高了0.18个千分点。
小额贷款供给、超短期贷款供给不足。正规金融所提供的小额贷款、超短期贷款比较少,省内专业化的小额信贷组织缺位,地方性银行及信用社也不具备广泛提供小额贷款、超短期贷款的能力。
(二)温州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形式
据温州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1980年前后,温州民间融资约为4.5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市银行贷款余额7亿元的64%,到2001年温州民间融资规模达到300亿元左右,依然是推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6月温州民间借贷规模为800亿元。根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2010年4月中旬一项关于温州民间借贷的调查,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其中中小企业有60%左右参与其中。
温州民间金融市场的主要形式包括民间借贷形式与民间金融形式两大类。民间借贷形式包括私人间借贷、企业间借贷、企业内部集资等形式。民间金融的具体组织形式包括合会、钱庄、当铺、信息公司互助基金会、金融服务社等。
(三)温州民间金融市场发展的弊端
事实表明,温州民间金融市场,有效地缓解了温州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需矛盾,但目前温州的民间金融活动形式复杂混乱,弊端丛生,给温州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着较高的金融风险,潜在风险。民间金融处于一种地下状态,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法律法规支持,具有盲目性、不规范性、不稳定性,容易引起借贷双方的纠纷。
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产生影响,分流银行部分存款,加剧资金供求矛盾。
民间金融利率易失控,高利贷现象普遍存在。民间借贷的敏感点是利率,发生争执的焦点也是利率。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利息高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就属于高利贷,高出的部分将不受法律保护。
二、规范温州民间金融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
这些年来,在民间信用迅猛的同时,其民事、刑事纠纷也不断出现。政府应当更新观念,通过立法,给民间金融市场一个合适的定位,将其纳入正规金融监管体系,以保证民间金融有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民间借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便于建立正常的民间金融秩序。
(二)加快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开展小额信贷成为当下丰富民间金融体系多层次格局、满足民间金融需求的必然之选。为了更好地开展“小额信贷”业务,要借鉴严格意义上的小额信贷运作机制,对现有的中国小额信贷模式进行改进。在这方面,温州可以先试验,要有更多经营灵活、本土化、市场化的中小股分制商业银行,可以吸收民间资本扩股,突破个人不能入股的界限。
(三)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严格打击高利贷活动,所以必须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和信贷风险的补偿能力,并实行存款浮动利率,建立新的市场竞争体系,使资金在同等条件下在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合理分布,用市场手段优化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配置,提高其使用效率。
(四)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和引导
政府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入手,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准备金率和资金充足率、实行风险责任自负。要做好对民间金融活动的风险提示,及时提出规避风险的建议。建立事前备案制度,它既可以通过事前审核控制和减少风险,还可以引导社会资金的理性投资。构建民间金融应对风险的救助机制,如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再贷款制度、外部援助制度等等,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规范引导。
参考文献:
[1]史晋川,金祥荣.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 2002
[2]刘海虹.民营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期刊论文]-经济评论 1999(05)
[3]陶永诚,周建松.民间金融的规范与创新发展,浙江经济,2007第六期
[论文摘要]: 文章提出了必须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和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等风险规避策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加强金融市场的安全性,采取一定策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以保证我国金融业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1. 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 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解脱,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且国家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银行经营自主权有时难以落实,这是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众多原因,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失控、紧缩、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
(2) 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 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力量薄弱。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对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顶风违章违规经营。从理论上讲,各金融机构应该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主体,经营者本人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应该竭尽全力。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缺少明确的所有者代表,国家承担几乎全部的金融风险成本,经营者缺乏内部风险控制的动力和压力,很容易开脱和逃避承担金融风险成本。
(4) 国际社会金融波动的牵动市场国际化必然带来金融国际化问题,而国际金融波动必然影响国家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国际间的金融往来,在国家的计划安排下举借外债,引进外国银行,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目前国际金融波动并没有直接、同步地牵动我国的金融,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最终作用于我国金融体系。
2. 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1) 金融机构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自我防御能力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应从过去只重视规模扩大转移到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上来,金融监管应从过去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转移到以风险监管为主上来。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尤其是应注重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稽核,建立健全风险的预警系统,通过设计一套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加强对风险的事前控制。
(2)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造,使其真正成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从而规避和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 转贴于
(3) 健全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资金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授权、授信制度等一系列业务授权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机构本身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对于制度性的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防范信贷风险,这是因为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最大和最具有威胁性的风险。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复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别是要注意完善贷款担保制度,签约前要严格审查抵押财产的价值、产权、实效以及担保企业的实际担保能力,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实行信贷管理与信贷经营相分离,调查与审查相分离,审查与审批相分离,改变信贷人员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的贷款风险制约机制。
(4) 切实加强领导,实施监管责任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调控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向混业经营发展,我国政府应基于渐进方式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思路,结合混业经营的具体进程,建立适应这种经营趋势的监管体系,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监管和控制。各职能部门要明确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要把所有金融日常监管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并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重点监管对象要明确监管人员或监管小组专门监管。要探索建立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等级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工作,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活动和债权债务关系契约化、规范化。同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途经。
(5) 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保险机制,可以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风险,同时金融保险机构对投保单位也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和化解风险,可以更好地维护银行的经营安全。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即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向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保险金,对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实行保险,以防止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困难时存款人的挤兑行为,使银行有机会通过调整渡过难关。例如,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可以以贷款为标的直接向保险机构投保。属于保险范畴内的原因造成贷款到期不能收回的本息可由保险机构补偿,银行将贷款本息的追偿权转移给保险机构,以此将贷款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当然,保险机构要行使对投保金融企业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 何信, 张世英, 孟利锋. 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2004.
[2] 温丽. 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J]. 中国审计,2000.
[3] 何信, 张世英, 孟利锋. 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 2004.
关键词:金融加速器;金融杠杆;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中图分类号:F8315;F82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7)03002312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金融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领域发生的危机可能造成世界性的经济冲击。近年来,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冲击,和与之伴随的全球股市价格的震荡,以及国际原油价格和重要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给中国经济稳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此外,外部冲击导致的汇率变动也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国内,股票市场价格暴涨暴跌现象屡见不鲜,房地产也呈现急剧震荡态势,直接危及金融市场和经济稳健发展[1]。资产价格波动会对货币供应产生结构性影响,改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尤其是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对实体经济会产生严重冲击,从而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2]。
金融助推经济发展的金融加速器作用机制可以解释很多经济现象,相关文献也十分丰富。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是指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状态如信息不对称、成本会放大经济冲击的一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市场不完备、金融摩擦和外部融资溢价。它的提出可以追溯到Bernanke,Gertler,Gilchrist[3-4],他们首次将动态均衡模型的分析方法引入金融加速器中,以便更好地分析市场摩擦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此后,学者对此深入研究,逐渐扩大应用范围。Claudia和Pierdzioch[5]指出,金融市场越发达,经济波动程度越小,造成经济波动加大的主因是金融摩擦。Gilchrist[6]建立两国一般均衡模型分析金融摩擦的国际传导机制,发现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严重,金融摩擦导致经济波动的程度较发达国家也相对严重。Gertler,Gilchrist和Natalucci [7]研究了金融加速器机制和汇率制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固定汇率制较浮动汇率制而言,金融加速器的传导效应更大。其他相关研究还从不同行业角度分析金融加速器效应。如Aoki等[8]从金融加速器角度研究了英国房地产融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发现英国房地产投资与房价具有周期性波动特征;郑忠华、邸俊鹏[9]在包含金融加速器机制的DSGE模型中模拟了房地产借贷对经济波动影响;刘兰凤、袁申国[10]以BGG模型为基础,研究了货币政策冲击对住房价格与住房投资及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加速器机制下货币政策冲击放大了对三者的作用;刘兰凤、袁申国[11]通过构建三部门的DSGE模型,从微观角度证实了中国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存在,并进一步验证了金融加速器机制能提高解释周期波动的能力。
金融市场冲击对经济波动影响显著,并在全球范围内传导。2008年以来,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引发的流动性骤减,多次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经济的巨大流动性冲击。2013年以来,美联储的“量化宽松”退出,全球经济再次受到影响,导致中国资本外流、汇率贬值等一系列问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新一届政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其中去杠杆化、利率市场化等都牵涉到金融稳定的核心领域。在金融加速器机制作用下,经济、金融领域的微小变动可能形成“蝴蝶效应”,因此,χ泄金融加速器的传导机理、作用效果等的全面深入分析研究,不仅能够丰富中国金融加速器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而且还有助于通过实证模拟为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基于金融加速器机制的DSGE模型;第三部分对DSGE模型进行贝叶斯估计和实证模拟,侧重分析了金融杠杆化、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的影响;第四部分给出了结论并提出了四个政策建议,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三、模型估计和实证分析
(一)参数校准和贝叶斯估计
上述DSGE模型参数之多,依靠有限的时间样本数据显然无法拟合得到各个参数,需通过校准(calibration)即根据现实得到一些参数的值,然后根据模型拟合,比较模型与现实的拟合程度[14]。
结合中国实际经济情况,表1给出模型各个参数的先验分布、均值和标准差。符合AR(1)以及MA(1)过程的参数均为05,独立扰动项标准差均为01。得到投资调整成本φ(4)、消费替代弹性σ(15)、消费偏好h(07)、工资的卡尔沃调整系数ξw(05)、劳动供给弹性σL(2)、价格的卡尔沃调整系数ξp(05)、工资指数Iw(05)、价格指数Ip(05)、稳态时的资本利用率zk(05)、生产固定成本φp(125)。基于中国货币政策实效,货币政策对通胀的系数小于1,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ρπ、产出(缺口)ρy以及产出增长率变化ρdy的系数分别为08、0125和0125。近10年,中国年均通胀率约3%、名义利率约4%、经济增长率约8%,所以有季度稳态通胀率π(075)、稳态名义利率r(1)、增长率trend(2)。资本份额在经济中获益很大,α为06,杠杆比lev为22014年4月博鳌论坛,央行行长周小川直言,中国的企业部门或者公司部门杠杆率偏高。在5月17日的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新供给金融圆桌”首期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给出的测算结果是: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为106%,2013年进一步增至1096%,分别对应本文杠杆比206和2096。因此,杠杆比lev定为2是合理的。,金融费用弹性为005。
为防止先验分布带来的误差,在金融加速器存在与否两种情况下,结合贝叶斯方法的后验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总体而言,估计结果差别并不大,均围绕先验分布的均值波动,但是标准差存在较大差异,侧面表明使用贝叶斯方法的合理性,可以防止人为设定先验分布带来的误差。
(二)数据描述与处理
采用2001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数据,它们分别是实际产出GDP、通胀CPI、社会消费C、社会投资I、就业人口LAB、总人口N、工资W、利率R、融资利差S。利率以七天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替代,因为央行关注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同时它也是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方。融资利差S代表金融扩散冲击,如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融资利差应该不大且较为稳定,反之,经济受到较大冲击,融资利差就会剧烈波动。借鉴利率期限结构,采用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的月度数据与年度数据之差替代。所有序列以2005年作为基准。为研究波动性,对数据进行差分处理。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库以及wind数据库,论文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季节调整。dy、dc、dinve、labobs、pinfobs、dw、robs、sobs分别表示季度GDP、人均消费额、投资、劳动供给、通货膨胀、工资的差分以及利率和融资利差。
(三)金融参与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比较金融加速器机制存在与否可以分别研究和分析对经济的影响。当金融加速器存在时,即金融费用弹性ω不为零,杠杆率lev不为1,以及金融扩散效应存在。图1- 4刻画了存在(右侧)和不存在(左侧)金融加速器情况下,各种冲击对产出、投资、消费和通胀的影响。显然,存在金融加速器时,外生扰动冲击放大了经济扰动效应。
由表2方差分解结果可知,一旦金融加速器进入一般均衡方程中,金融扩散冲击解释了内生量扰动的绝大部分信息,贡献度大多在90%以上,而其他冲击对内生变量扰动的影响则显得微乎其微。金融扩散冲击对经济影响显著的政策意义在于,央行必须密切关注市场融资利差所反映的信息,必要时采取宏观调控,引导预期,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从历史分解角度分析。以产出和投资为例,分析金融加速器存在与否两种情况下的历史分解,图5-6显示,货币政策冲击在存在金融加速器作用下效应显著提升。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杠杆对金融市场中的诸如信息不对称等摩擦具有放大效应,但央行的宗旨在于纠正这些市场非理。央行负有维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任,当面临能威胁经济、金融稳定的外生冲击时,应迅速甄别冲击来源和原因,果断采取措施,利用其在金融市场中的特殊地位,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指导和货币政策,力保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四)杠杆率对经济的影响
为研究不同杠杆率下不同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分别以高中低三种杠杆率为研究对象,侧重分析不同冲击对产出、消费、投资和通胀的影响(图7-10)。
通过比较不同杠杆率下各种冲击对产出、消费、投资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发现当杠杆率为2时,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最大,而当杠杆率为15或是25时,各种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反而较小。主要原因在于,当杠杆率较低时,金融体制不完善导致冲击传导机制不通畅,客观上起到了抗风险的作用,如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当时中国没有完全开放外汇市场,客观上阻碍了危机的传导;而当杠杆率较高时,完善的金融体制又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提高了抵御冲击的能力。就政策而言,为防止去杠杆化带来的风险,政府需有充足准备,避免造成经济过度波动。
表3是在杠杆率为15和25时的方差分解(杠杆率为2的方差分解见表2右侧)。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当杠杆率为2时,金融扩散冲击解释了诸多内生变量波动的主要部分,而当杠杆率为15和25时,金融扩散冲击对内生变量扰动的贡献力度十分有限。当杠杆率过高或过低时,货币政策对内生变量的贡献力度会提高。联系实际,当面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时,总理提出要去杠杆化(作为克强经济Likonomics的重要内容之一),降低金融风险,则在此过程中,央行的货币政策须十分谨慎,避免给经济带来过度干扰。
(五)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的影响
与杠杆率直接进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不同,利率市场化并不直接进入模型,但这并不影响对利率市场化的分析。所谓的利率市场化就是把利率的决策权交由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和金融市场动态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如果央行全面放开利率政策,利率波动随着市场供求状况而加大。模型中,利率市场化主要带来两方面的间接影响: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冲击(em)和用融资利率替代的金融扩散冲击(eb)加剧。
货币政策冲击给所有内生变量造成类似驼峰状的轨迹。其中,劳动供给和投资受到冲击最大,一个百分点的货币政策冲击导致劳动供给瞬间下降12个百分点,8个季度下降45个百分点后,起止回升。因为货币政策冲击影响人们预期行为,以至于就业压力在较长时期内存在。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它受到货币政策冲击有一个先下降23个百分点,后逐渐回归至稳态的动态路径,历时12个季度左右。因为正向货币政策冲击引起名义利率上升,投资成本随之升高,压缩净收益空间,导致部分经营效率不高的企业逐渐退出投资领域。因此,央行改革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就业市场和投资领域的影响。
金融扩散冲击对产出、消费、投资和劳动供给影响较大。一个百分点的金融扩散冲击瞬间引起产出增加,然后逐渐回落,历时12个季度左右。对消费而言,金融扩散冲击的作用较为温和,经历3个百分点下降后逐渐回归稳态。投资的轨迹正好与消费相反,从3个百分点的正冲击逐渐回归稳态。而劳动供给的轨迹呈现发散状态。如果融资利差变大,在长期融资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对短期资本需求增加,提高短期融资成本,造成利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此时消费减少,劳动供给增加。因此,金融加速器效应得以体现。纵观世界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经济问题。因而,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政府要对逐渐放开利率市场化引起的金融扩散冲击带来的经济冲击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应对准备,防止经济出现“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在金融加速器机制下,运用中国2001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的经济数据,使用贝叶斯技术,通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估计,分析了金融杠杆、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的影响,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与不存在金融加速器情形不同,存在金融加速器机制时,冲击扩大了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存在金融加速器机制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彼此受到的影响也会增加。从方差分解结果看,金融扩散冲击解释了大部分内生变量扰动信息。
第二,存在金融加速机制时,不同杠杆率水平下,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效应不同。实证结果证实,当杠杆率为2时,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当杠杆率为15或是25时,各种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反而较小。方差分解进一步表明,当杠杆率为2时,金融扩散冲击解释了诸多内生变量波动的主要部分,而当杠杆率为15和25时,金融扩散冲击对内生变量扰动的贡献力度十分有限。
第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形成货币政策冲击和金融扩散冲击的间接影响。对货币政策冲击而言,所有内生变量都遵循类似驼峰状的动态轨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劳动供给和投资。对金融扩散冲击而言,对产出、消费、投资和劳动供给影响较大。
鉴于此,为保障经济、金融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去杠杆化过程要有一定的缓冲期,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为主要目的。去杠杆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给企业一个消化时间,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事实上,去杠杆化的目的是要防范高杠杆率带来的金融风险,而不是让去杠杆化成为影响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新的不稳定源。
第二,不断深化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宗旨不是调节利率水平,而是改革利率的形成机制,使之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准确价格信号。利率市场化也是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稳步推行改革方式将是可操作的最佳做法。
第三,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各种外部冲击。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微{的操作模式,提高信息沟通,增强预期管理,维护经济增长处于稳定区间内,防止通货膨胀突破上限。
第四,实行适当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参考文献:
[1]朱培金.扩展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赵进文,高辉.资产价格波动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基于1994-2006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2):98-114.
[3]BERNANKE B,GERTLER M,GILCHRIST S.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6,78(1):1-15.
[4]BERNANKE B,GERTLER M,GILCHRIST S.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M]// Taylor J B,WOODFORD M.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Edition 1,Vol.1.North Holland:Elsevier,1999:1341-1393.
[5]BUCH C M,PIERDZIOCH C.The integration of imperfect financial markets: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cycle volatility [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5,27(7):789-804.
[6]GILCHRIST S.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leverage in a twocountry world economy[C]//AHUMADA L A,FUENTES J R.Series on Central Banking,Analysis and Economic Policies,Vol VII: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and Monetary Policy.Central Bank of Chile,2004.
[7]GERTLER M,GILCHRIST S,NATALUCCI F M.External constraints on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7,39(2/3):295-330.
[8]AOKI K,PROUDMAN J,VLIEGHE G.House prices,consumption,and monetary policy:A financial accelerator approach [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4,13(4):414-435.
[9]郑忠华,邸俊鹏.房地产借贷、金融加速器和经济波动――一个贝叶斯估计的DSGE模拟研究[J].经济评论,2012(6):25-35.
[10]刘兰凤,袁申国.住房价格、住房投资、消费与货币政策――基于金融加速器效应的DSGE模型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3):3-15.
[11]刘兰凤,袁申国.中国经济金融加速器效应的DSGE模型分析[J].南方经济,2012(8):102-114.
[12]MEROLA R.The role of financial frictions during the crisis: An estimated DSGE model[J].Economic Modelling,2015,48:70-82.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发展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在房价不断走高时,次级抵押贷款生意兴隆。即使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
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没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贷款机构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
次贷危机原因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对全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也造成严重影响。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买房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借款人,如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由于房价突然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
一个两个借款人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借款人。正如上面所说,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对美国及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恶化迹象,引起美国股市剧烈动荡。美国的许多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急中“中标”,而且其次贷问题也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如雷曼兄弟公司的倒下,以及大量银行的倒闭,使得许多的企业的融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像美国的汽车三巨头就因为融资的问题岌岌可危,最后是美国政府的援助,暂时缓解了它们的破产危机,但是仍然面临风险。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要么失业,要么收入大幅下降。再从外部环境看,其他国家的境况并不比美国好到哪去,从加拿大到中国,全球都出现了投资次级债的损失。这次危机不断的向其他经济产业蔓延,因而整个世界都在积极的采取措施应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及时向金融系统注入大笔资金,增加流动性,还下调了贴现率,降低了局部问题恶化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美联储在出手托市的同时还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促进金融市场有序运转。货币当局的行动和决心应有利于平息投资者的恐慌心理,限制市场恐慌对经济影响的放大效应。全球主要央行的银行家们一直在集中精力阻止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货币市场流动性短缺,相继注入大量现金。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其次,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从超过1.9万亿美元减少到1.89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尤其是对我国银行业面临的资金损失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购买了包括次级债、“两房”债券及雷曼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由于市值缩水或债券发行主体破产而造成的损失。据现有公开数据,中国的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间的损失大约在100亿美元左右。二是对外进行股权投资,因股票市值大跌而造成的损失。
那么,面对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来积极应对呢?首先,我国应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避免经济的“硬着陆”。同时,应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采取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免税、增加政府投资和支出、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等措施刺激经济的增长,使经济仍然能够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速,以缓解就业压力。
面对美国的次贷危机,我国的银行业应当怎么办才能从中吸取教训,规避风险,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
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应“齐步走”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进一步加深,暴露了金融创新的漏洞与金融监管的缺失。当前我国一些银行正在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次贷危机警示中国银行业在大力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
银行机构应充分评估金融全球化影响的深度和联动效应,对金融创新的应用和推广作辩证分析。更加稳妥地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积极引导和扎实推进银行业金融创新,同时注重防范创新风险,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理念。
在混业经营条件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再次将监管的全球性协调提到重要位置,应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同时在当前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国内几大监管机构间应建立较好的协调机制。
为推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改变以传统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由现在的17%达到40%至50%。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新形势,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和信贷结构,加大持续创新力度,大力开拓以增加非利息收入为基础的中间业务。同时,必须考虑到投资者经验不足、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现实国情,循序渐进。雷曼兄弟破产为中国的银行提了个醒,即要把握好创新和风险控制的平衡关系。一方面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能因噎废食。另一方面创新一定要跟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
应格外关注房地产信贷风险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从单一的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市场蔓延到全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泡沫则是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
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当前我国部分房地产企业也出现了销售额负增长的情况,因而市场对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房地产信贷风险也格外关注。
美国次贷危机启示我们,必须进一步密切关注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势,重新检讨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为降低房地产市场波动对银行的负面影响,在转变房地产融资模式和加强创新的同时,还需注重加强银行内部控制,严防贷款质量下降。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督促商业银行针对部分城市进行住房按揭贷款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做好房地产风险的预警和控制工作。
借款人未来现金流仍然是评价还款能力的最重要标准。
近年来,银行贷款出现了“重抵押、轻偿付”的倾向,更加注重贷款抵押物的价格,而对于借款人的现金流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很多经营次级房贷的公司,在明知借款人无力还款的前提下,仍然敢于放款,其风险管理的逻辑就在于即使借款人不能还款,依然可以将房屋出售偿还贷款,不会形成损失。但他们的逻辑起点是建立在房价一定会永远上升的基础之上的。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房价大约上升了一倍,而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同期美国工人平均工资仅上涨了23.7%,显然,这样的房价上涨是不可持续的。
当房价下跌趋势开始,没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次级贷款就必然出现问题。从这点上来说,我们要求银行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时坚持严格审查客户的收入真实性,坚持客户贷款的面签制度,并坚持“第二套”房贷的标准,是着眼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采取的预防性措施,事实证明卓有成效。
审慎的经营原则仍然应该坚持。
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有效地对冲风险,但稍有不慎,风险也会非常之大。次贷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CDO、CDS等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发行,最后已经“面目全非”,就算是发行者也不知道其基础资产源自何方。而且华尔街投行过去十几年的成功运作,造成了其对技术过分自信和风险管理的自负,当市场系统性风险突然放大时,这些昔日不可一世的巨人一夜之间就轰然倒下。因此,在风险管理问题上中国银行业机构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良好的风险文化和审慎的经营原则。我们要认识到,无论风险技术多么高明,风险并不能被消灭,就算风险被一家机构转移了出去,如果整个系统都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和手段,系统性风险反而会被放大。
加强多方互动合作,形成信贷支持合力。
一是各法人单位要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财政、农林水等部门的合作互动,建立省、市、县三级对接平台,在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电厂扩建、电网改造、安居工程、生态建设、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争取发展机会。对中央、省、市政府有配套资金支持但资金短期内还没到位的项目,只要当地财政出具还款保证或承诺,可以提前介入并提供信贷支持,抓住发展先机。
二是加强与政府担保机构和其它中介组织合作。抓住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契机,加强与当地担保机构沟通,签订合作协议,根据项目情况差异化地放大贷款倍数,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分散机制。对优质项目要实行适度的担保抵押,不得人为提高贷款保证条件。三是充分发挥社团贷款优势。通过省行、各办事处等平台,加强辖内法人单位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大辖内信贷资金资和预测难度;最后,利率上升和下降造成的不同影响,与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有关,增加了整个传导过程的复杂性。
利率作为货币市场上资金的使用成本,综合反映了货币市场上各种参与者的影响,本身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未来宏观经济的预期,金融机构头寸的调度等因素。所以作为各种货币市场因素的综合,利率变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反映着货币市场参与者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因为表现出了以上分析的各种特点。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利用GARCH模型对上证综指收益率的波动性进行建模的基础,把利率变化作为外生变量,引入条件异方差方程中,从利率变化的期限因素、预期和未预期、上升和下降三个角度,研究了利率变化对股市波动性的综合影响。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结论一:利率变化对我国股市波动性存在影响,但这种影响很微弱,我们认为这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密不可分。投资者把大部分资产配置在股票市场上,对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价格—利率,表现得不再敏感,弱化了利率变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
结论二:利率变化与股市波动性的关系为负,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同,但我们采用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资产配置改变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投资者参与股票定价,市场信息量的增减变化,分析投资渠道的传导情况。
结论三:在对利率的期限、预期和未预期因素进行研究后,我们认为利率变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制相对复杂,影响的滞后性与投资者的理性预期和决策行为有关,增加了分析和预测的难度。
综合以上结论可以发现,利率变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受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的限制,使得利率作为货币市场上资金的价格,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表现得微弱,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改善投资者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投资渠道,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
建议一:我国过于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忽略了货币市场没有与资本市场均衡发展。在货币市场,金融产品以国债为主,缺少企业债、公司债等其他投资品种,由于收益率较低,削弱了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参与者主要以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为主,证券投资基金作为聚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机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参与,割断了中小投资者在货币市场配置资产的渠道。因此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国应该以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市场之间的监管工作,重视金融产品创新,扩大货币市场的交易产品和工具,增加货币市场基金的数量,使得中小投资者能把更多的资产配置在货币市场上。
建议二: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中,利率市场化是重要问题之一。利率作为货币市场资金的价格,反应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会影响到利率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调节作
用。Shior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利率的市场化,应该继续扩大shibor在资产定价中的基础利率作用,使shibor成为利率互换、浮息债券的利率基准,以及短期限固定收益产品的定价基准。通过扩大shibor的影响力,来推进我国利率的市场化,使利率真正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借此推动投资者决策的理性化。
建议三:我国股票市场上投机氛围较重,投资者以短期投资为主,在投资决策上缺乏理性分析,风险规避意识薄弱。投资渠道单一,广大中小投资者主要在股票和储蓄存款之间选择,使得资产配置上没有合理分散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股票投资者以自有资金参与股票投资,利率并没有起到机会成本的作用,也使得对于利率变化不敏感。监管机构应该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分析,同时扩大个人的投资渠道,使我国个人的资产配置得到合理的分散化。
六、参考文献
[1]TerenceC.Mills,《TheEconometricModellingofFinancialTimeSeries》(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2]A.ColinCameron,PravinK.Trivedi,MicroeconometricsMethodsandApplicat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
[3]JamesD.Hamilton,TimeSeriesAnalysi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4
[4]Engle.R.F.andT.Bollerslev,Modellingthepersistenceofconditionalvariances[J],EconometricReviews,1986
[5]刘俊山,张陶伟,成交量与股价波动ARCH效应的实证研究,财经科学,2004年3期。;
[6]吴振信,许宁,货币政策对股指影响的GARCH-M效应研究,经济问题,2006年8期;
[7]战明华,许月丽,基础货币供给、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与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基础货币供应关系的实证及其含义,统计研究,2006年11期;
[8]黄道平,基于ARCH族模型的中国股市波动性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9]马向前,任若恩,基于市场效率的中国股市波动和发展阶段划分,经济科学,2002年第1期;
[10]陈德伟,金戈,利率、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商业研究,2005年13期;
[11]毕晓文,冯玉梅,利率调整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基于2004年利率上调的实证分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2期;
[12]谢敏,利率与股票市场间价格及其波动溢出关系的实证研究,湖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9月;
[13]满红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14]祁斌,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国金融,2009年1期;
[15]夏春光,我国股市波动的利率效应,财经论坛,统计与决策,2005年7月下;
[16]李雅珍,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模型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8期;
[17]李中山,武军伟,甄红线,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上海金融,2009年8期;
[18]刘春香,银行利率与股市波动及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6月3期;
[19]马骥,郭睿,中国股市波动性的实证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6期;
[20]熊正德,谢敏,中国利率与股市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1月28卷145期;
[21]曹志鹏,韩保林,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波动模型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年12月23卷12期;
[22]蒋振声,金戈,中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关系,世界经济,200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