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杨贵妃传范文

杨贵妃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杨贵妃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杨贵妃传范文

桃花成就艳若桃李

杨贵妃的美貌名传千古,相传以她墓上的泥土搽脸可使肌肤白嫩光滑,被远近乡邻视为“贵妇粉”,几乎取之一空,以至最后不得不以青砖砌垒坟墓四周。

其实,真正能使皮肤白嫩的并不是杨贵妃坟上土,而是她入浴时所用的桃花。因为桃花有活血祛寒清热解毒的功效,以桃花泡水可通便,肠道通则脾胃健,体内调养好了,自然容颜焕发;不仅如此,固元膏相传也出自杨贵妃,可见她非常懂得由内养外的道理,在此基础上,不妄施胭脂,反而“淡扫娥眉”,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多年。

关于斑的“三个误解”

从与杨贵妃有关的传言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色斑不是皮肤病,靠药物外搽是没有用的;二、色斑不是“面子问题”,其实是身体出现问题的外在表现。杨贵妃其实是易生色斑人群,因为她更容易寂寞,心情抑郁,郁则伤脾,而肝脾生血,气血不足者容易脸色萎黄长斑。所以,杨贵妃特别注重保养。

除此之外,关于“斑”需要澄清的第三点是:斑不是晒出来的。因为人体为了对抗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分泌出黑色素,黑色素越多,人也越健康,但黑并不是斑。斑由内而来,凡有妇科炎症者,在面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斑印。

分娩方式也关乎“色斑”

第2篇:杨贵妃传范文

作为女人,杨贵妃几乎是完美女性的化身,但面对阅尽天下美色的皇帝,她也担心自己会韶华逝去,沦落到冷宫待遇,于是在美容保养上费尽了心思,效果显然不错,于是我们看到一一“三干宠爱于一身”的恩宠,杨玉环整整享受了16年,把一个61岁的隆基老汉折磨得欲罢不能。

独爱荔枝丰盈体态

杜牧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在百果之中独爱荔枝,除了个人喜好之外,最中意的是荔枝的排毒养颜功效。荔枝含有丰富的糖分,口感甜润,能补充能量、增加营养,常吃能丰乳肥臀,迎合唐代以胖为美的时尚;且荔枝拥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防止雀斑的肆意萌生,同时能让皮肤光滑、让口臭远离,这对塑造美体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贵妃娘娘的娇躯,在缺乏保鲜技术的唐代,千里驿传耗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一颗荔枝三把火。吃多了易引起内热,严重的会烂嘴巴或流鼻血,贵

妃娘娘自有妙招来解热润肺:一是含玉鱼,二是吸花露。每日晨起后即含一鱼形玉石于口中,取其生津止渴,除热润肺之效。还时常;麦晨独游后苑,傍花树,以手举枝,口吸花露,也是取露液润肺之效。杨贵妃的这两手绝活儿,与吃荔枝相得益彰,可谓独树一帜。

温泉水滑洗凝脂

古代还没发明出空调,一到酷暑,丰腴的贵妃娘娘就受不了了,止不住的香汗淋漓,吁吁,再加上她还患有轻微的狐臭,那恼人的气味简直是挥之不去,对于无法通过手术根治狐臭的古人只有寄希望于勤洗浴、佩香囊来掩饰了。

除了平日的洗洗刷刷,在公元745~755年的十年中,贵妃娘娘每年都坚持不懈的拉着唐玄宗,让他撇开公务,带薪休假,一起到位于骊山北麓的华清宫,享受温泉洗浴带来的奇妙感觉,直至第二年的暮春才返回京师长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疑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译时。”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贵妃在华清宫内赐浴的真实写照。

当然,爱美的贵妃娘娘绝对不会放过洗浴时的全身保养机会,先得有侍女将防风、荆芥、细辛、当归、羌活、皂角、香日草、藿香、白芷、篙木、川芎、甘松、水红花、茉莉花、单桂花等分,捣成粉末后煎汤倒入华清池,再撒上各色花瓣,唐玄宗这才和杨贵妃携手共浴,此药汤能消除身上异味,三天之内其香不散,皮肤也会变得无比。浴罢出水的杨贵妃,通体润泽,神态慵倦,更显妖娆,再送入明皇寝殿,芙蓉绣帐中,佳人如暖玉柔香,雕龙御榻上,君王尚春情未老,红颜承宠,专享恩泽。“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正是唐明皇在华清宫中耽乐忘返的绝妙写照!

平日里贵妃娘娘再佩戴以香囊,那更是行动处香风飘拂,令人嗅之欲醉。这种香囊的原材料也不过是麝香之类的香料,其主要功效与香粉大同小异。据传,唐代贵族妇女将佩戴香囊做为时尚之风,也是源于杨贵妃。

晨起必修课只为君容

杨玉环入宫被册封为贵妃前先是做唐玄宗的儿媳妇,后来进道庙,算是明修栈道,几经周折,最终暗渡陈仓到老公公的门下。可见,那时候的贵妃娘娘年龄已经没有多少优势。再怎么样的天生丽质也难抵那风雨消磨。可偏偏时间却没能在贵妃娘娘身上留下多少印记,天生之外,肯定驻颜有术。

相传杨玉环每日晨起洗脸时,得先在温水中加放一勺杏仁油、一勺蜂蜜,拌匀,放入柔软棉质的小毛巾,让它吸满水分后,趁温热敷在脸上,直到湿度降低,重复浸温水、敷脸的步骤数次,为皮肤做简单的桑拿。然后才是洁面,化妆前还要涂抹杨太真红玉膏养肤,早膳前需先服食一碗阿胶膏,这套流程是每日的必修课,唐代肖行澡为此赋诗:“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

原来唐代女子好浓妆艳抹,也就是好用“铅华”。抹上“铅华”固然可以光彩照人,但后患无穷,因为“铅华”之中含铅、镉等重金属,容易腐蚀皮肤。再不好好保养下,时间一久,

“铅华洗尽”后恐怕不是什么“雨落荷叶珠难停”,而是层峦叠嶂,面目峥嵘了。所以肖行澡才感叹贵妃娘娘居然能够“铅华洗尽依丰盈”,着实不易。

链接

含玉咽津

古医书曾载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而无毒,合于口中,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满之气,滋润心肺,助润声喉,滋养毛发。”古人对口水极为重视,称之为金浆玉液,人身之宝。经常吞咽口水,可以灌溉五脏六腑、润泽肢节毛发。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唾液中水分占百分之九十九,此外,还合有粘蛋白、球蛋白、氨基酸、钾、钠、钙、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成分,故唾不仅具有湿润食物、口腔、喉舌的“剂”效应,还起着清洁、灭菌、抗病毒和抗炎症等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唾液咽入胃后可起到中和部分胃酸及降低胃酸酸度和增强胃粘膜对抗胃酸腐蚀的能力,并有助溃疡病的防治。

第3篇:杨贵妃传范文

红色的砖,绿色的瓦,高高的亭,密密的树,背靠青山,脚踏静湖,令所有的一切都很恬淡。

杨玉环。一个丰腴美丽的唐朝女子。李隆基。一个爱江山但是更爱美人的男子。一个爱舞,一个好鼓。唐玄宗无限宠爱,与贵妃杨玉环朝夕相伴,或乐舞于梨园教坊,或贪欢于芙蓉帐里,或醉饮于沉香亭下……两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原本上天也想让他们白头到老,可惜,一次“安史之乱”,在马嵬驿前,两人阴阳相隔,后人知道的,只有零散的记载和华清池了。

华清池,也叫华清宫,一个在唐朝时西安骊山旁的供皇上和妃子梳洗玩乐的地方。“山姿水态冠秦疆,美色当初醉李唐。只把风怀传妙丽,依然韵致舞霓裳。”但是,因为年代久远,现在的华清池,大都是由后人所建造的,但是这个也无法影响后人想象当年的富贵,气派的华清池,想象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如胶似漆。

慢悠悠地走在青石板的小路上,吹着习习凉风,心情也就平静了许多,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画面:袅袅热气笼罩着莲花池,杨玉环轻移莲步,轻轻地走出了浴池,一旁的侍女赶紧上前为她穿衣,花瓣还在水面慢慢地飘游,微风轻抚她的发丝,为她丰腴的身体又添了几分美。

第4篇:杨贵妃传范文

2、《窦娥冤》,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的故事。

3、《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汉宫秋》不是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就。

4、《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白朴杂剧代表作,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京师。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的故事。

第5篇:杨贵妃传范文

“序”有作者自序和旁序两种,旁序一般多出自师友或名家。这种序通常冠以作序者的姓氏,写序的人并在文末署名。以1958年版的《长生殿》⑴为例,书后附“徐序”、“吴序”、“汪序”、“毛序”四序,文末署名分别为“长洲同学弟徐麟(灵昭)题”、“同里弟吴人(舒鬼)题”、“同里门人汪灏菔丁薄Q芯肯非著作的序,是研究戏曲史及戏曲理论尤其是戏曲批评史的重要文献参考资料。从自序中可以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与创作过程,从旁序中则可以了解与作者或作品相关的流传、影响、艺术特点等等,可以透射出难得的戏曲理念。本文以《长生殿》的几篇序为例,吉光片羽式地来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戏曲批评理念,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一、文论观

《长生殿》“徐序”云:“或用虚笔,或用反笔,或用侧笔、闲笔,错落出之,以写两人生死深情,各极其致。”这“虚笔”“反笔”“侧笔”“闲笔”等,皆为文学表现人物形象的惯常手法。所谓“虚笔”即与实笔相对,以不言而言之的手法,未写出的部分由读者去想象完成,如鲁迅小说《药》中对夏瑜的描写就属虚写。“侧笔”本是绘画用语,相对于中锋用笔而言,即侧面描写。“反笔”和正笔相对,指构思从反面切入,欲擒故纵以体现“睹影知竿”之妙。“闲笔”是明清小说评点中常用的术语,金圣叹在评《水浒传》21回说:“写柴进殷勤,累幅不尽,故特从闲处着笔,作者真正才子。”⑵闲笔的功能很多,起到对内容的辅助映照和交代上文的作用。

吴仪一评《长生殿・楔游》云:“行文之妙,更在用侧笔衬写。如以有人盛丽,映出明皇,贵妃之纵佚;以遗钿坠舄,映出三国夫人之奢,并禄山之无状,国忠之阴险,皆于虚处传神。观者当思其经营惨淡,莫徒赏绝妙好辞也。”⑶用到侧笔和虚笔的还有《贿权》、《傍讶》、《进果》、《侦报》、《窥浴》等出,从侧面虚写出了安禄山造反的可能、杨贵妃的美貌与娇奢、因杨的“娇痴性”而与虢国夫人和梅娘娘发生不快、皇帝和贵戚的穷奢极欲、唐明皇为博妃子一笑而造成的民怨和潜伏的亡国危机等等。又如第十四出的《偷曲》看似无用,只是写一小生李暮偷听得《霓裳》仙曲,但这却为第三十八《弹词》一出他与李龟年的邂逅设下伏笔。第三十六出的《看袜》写了一个在马嵬坡捡到杨贵妃一只锦袜的王嬷嬷,即用侧笔写了杨贵妃的娇柔美好、人民对杨贵妃死去的态度,也为四十三出《改葬》的献袜、守墓打下埋伏。在《长生殿》中的反笔如第七出从杨氏姐妹口中得知杨贵妃在宫里忤逆圣上而被送归丞相府,李、杨爱情遭受第一次的挫折与考验,第八出《献发》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和杨贵妃对唐玄宗的留恋,才有了第九出《复召》中的:“从今识破愁滋味,这恩情更添十倍。”⑷后面李、杨的爱情走向《絮阁》、《密誓》,最后到生离死别后的《仙圆》。

古代文人对《长生殿》序评的另一文论观点是对“情”的肯定。在《长生殿》例言中洪N自己也说:“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是一部闹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之所以称洪N的《长生殿》是闹热的《牡丹亭》,重要原因就是两部作品对情的肯定。这在序中多有论述。如《汪序》评《长生殿》云:“今古情缘,非兹谁属?”王廷谟《〈长生殿〉序》评云:“何其多情也!多情而出于性,殆将有悟于道耶。然欢娱之词少,悲哀之词多,P思其深情而将至忘情,以悟情之即性即道耶。噫嘻异哉!此所谓心合乎天,而发于真者耶。”⑸王廷谟以能论文而自负,随手翻开《长生殿》的《定情》一出,感其情真而一口气读完发了以上的感慨。由诗到词、到曲的艺术发展观,必然影响曲论基础,这在明清的剧话、曲话、曲论中多有论述,均强调曲的言情表心特性。明代冯梦龙云:“文之善达性情者无如诗,三百篇之可以兴人者,唯其发于中情,自然而然故也。自唐人用以取士,而诗入于套;六朝用以见才,而诗入于艰;宋人用于讲学,而诗入于腐;而从来性情之郁,不得不变而之词曲。”⑹作为词余的戏曲自然是善达性情的,诗言志抒情自然体现于曲中,产生原因是感于物。《〈长生殿〉毛序》云:“才人不得志于时,所至诎抑,往往借《鼓子》、《调笑》为放遣之音。原其初,本不过自摅其性情,并未尝怨天尤人。而人之嫉之者,目为不平,或反因其词而加诎抑焉。然而,其词则往往藉之以传。”

朱彝尊在《〈长生殿〉序》中云:“钱塘洪子P不得志于时,寄情词曲,所作《长生殿》传奇。”⑺清人朱襄作序云:“P思怀才不得志于时,胸中郁结不可告语,偶托乐府,遂极其笔墨之致以自见。”⑻胡荣序云:“故心之所发,动人最切。”⑼

与表“情”相关的是“说教”论。古代文论中对“教化”的强调,同时也体现于戏曲中。《〈长生殿〉徐序》云:“予爱其深得风人之旨。”“吴序”也说:“是剧虽传情艳,而其间本之温厚,不忘劝惩。”洪N在自序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他所说的“忠厚之旨”即是这种教化观的体现。

二、史论观

明人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叙》中云:“予操三寸之律,为词场董狐,予则予,夺则夺。一人而瑕瑜不相掩,一帙而雅俗不相贷,谁其能幻我黎丘哉!”⑽春秋晋国的太史董狐,以秉笔直书著名。这种观点正是戏曲史论观的体现,即追求实事求是。《长生殿》讲述的是众人皆知的李、杨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用史论观评述《长生殿》是必然的。回顾《长生殿》百年研究,关于主题的研究是学者争论的热门,有: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最后到八十年代后主题论发生变迁为“情”与“史”的辩证。⑾

历史上的文人如何品读《长生殿》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呢?从序中可知一二。如《〈长生殿〉朱襄序》云:“其文(指《长生殿》)虽为P思之文,而其事实天宝之遗事,非若《西厢》、《琵琶》、《牡丹亭》者,皆子虚无是之流亚也。”⑿《〈长生殿〉胡序》也云:“洪君P思客长安,衍明皇妃子事,曰《长生殿》,纪实亦原始也,一时纸贵都下。”⒀从朱襄、胡荣的序中可以知道,作者写《长生殿》一剧是有所本的。《〈长生殿〉吴序》亦云:“近客长安,采摭天宝遗事,编《长生殿》戏本。芟其秽,增益仙缘。亦本白居易、陈鸿《长恨歌传》,非臆为之也。”吴舒凫序文很清楚地点明作者创作该剧的“本”与创新。洪N自序又云:“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南曲《惊鸿》一记,未免涉秽。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典则。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

洪N不满前人创作的子虚乌有手法,动辄写情,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时,使历史上的主要人物如唐明皇、杨贵妃、梅妃、安禄山等,主要事件马嵬坡等都保持原貌。运用了主次两条线索来写剧情,突出写了唐明皇政治上的昏庸与爱情上的专情。梅妃事件、虢国夫人情事等,影响唐明皇形象的均采用暗场来写,而把写作重点放在这些事件对李杨二人感情的影响上。正如《〈长生殿〉朱彝尊序》云:“……匪直曲律之精而已。其用意一洗太真之秽,稗观览者只信其为神山仙子焉。”⒁另外一条线索写了与安史之乱有关的奸相杨国忠、叛将安禄山、忠将郭子仪、义士雷海青、乐工李龟年等人。在马嵬坡之后,重点写了唐明皇对妃子的思念,后半部分纯是围绕李、杨的仙缘所写,并以最后大团圆结束。

三、观演论

在我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特别重视戏曲的演出功能,明代王骥德指出好的戏曲作品是:“可演可传,上之上也。”⒂李渔也说:“填词之设,专为登场。”⒃要求古典戏曲适合舞台演出,这是它区别于文学文本的重要之处,这就表现为追求曲律谐合、表演场面冷热相济、注重演出效果及观众的反映等方面。

序中评说演出效果的,如《〈长生殿〉徐序》云:“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长生殿〉胡序》云:“P思此剧不惟为案头书,足供文人把玩。近时燕会家纠集伶工,必询《长生殿》有无。”⒄《〈长生殿〉尤序》云:“一时梨园子弟相搬演,关目既巧,装饰复新,观者堵墙,莫不俯仰称善。”这些寥寥几笔的记载,生动道出了当年演出的盛况。

论说声律的如《〈长生殿〉吴序》云:“P思句精字研,罔不谐叶。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畜家乐者攒笔竞写,转相教习。优伶能是,升价什佰。”《〈长生殿〉汪序》云:“声传水际,渊鱼听而耸鳞;响遏云端,皋禽闻而振羽。曲调之工,畴能方驾。”《〈长生殿〉朱襄序》云:“故其音悠扬婉转,而出于歌者之喉,听者但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⒅古代戏曲声律是戏曲得以流传的关键。古人对《长生殿》评价之高,自然与声律的优美易唱有关。

难得的是在《〈长生殿〉毛序》中还记载了当时洪N因《长生殿》获罪整个事件的前后。序云:“越一年(指《长生殿》演出后一年)有言日下新闻者,谓为长邸第,每以演《长生殿》曲,为见者恶。会国恤止乐,其在京朝官大红小红已浃日,而纤练未除。言官谓遏密读曲大不敬,赖圣明宽之,第褫其四门之员,而不予以罪。然而京朝诸官则从此有罢去者。或曰,牛生《周秦行》其自取也;沧浪无过,恶子美,意不在子美也。今其事又六七年矣。康熙乙亥,子医痹杭州,遇P思于钱湖之滨。道无恙外,即出其院本,固请予序。曰:予敢序哉!虽然,在圣明固宥之矣。”

从中我们可知,洪N因《长生殿》演出受罪的原因很多,因“遏密”国丧期间唱戏,只是表面现象,该戏演出不全是因为冒犯了当时的权势之人,不然不会有“恶子美,意不在子美”的说法。

以上关于《长生殿》序的诸多评述,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各自的观点,其中文论观明显多于史论与观演论。这是由于评论者大多是文学家、史学家,如尤侗、朱彝尊、朱襄、王廷谟、毛奇龄等,他们或深受儒学熏染,或从事纂修史书的工作,偶尔也有不经意的演剧论。但多数见出演剧真理的是胡荣、徐灵昭、吴舒凫等一些生卒年事迹不是很详细的人。这也说明,清初运用戏曲演剧论品评戏曲还不是很自觉很时兴,但文论却发展到很成熟的程度。

⑴⑷洪N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5月第一版,以下未标明序出处者均出自此书。

⑵曹方人、周锡山著《金圣叹全集之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上)》第33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⑶刘汉光《戏曲意境论概说》,《艺术百家》,2004年第5期。

⑸⑹⑺⑻⑼⑿⒀⒁⒄⒅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

⑽《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第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

⑾李舜华《世纪回眸:洪N与〈长生殿〉的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第6篇:杨贵妃传范文

果真名不虚传兮,

昙花易败,

正如四大美女一生兮,

无福兮,

一世只为几时开兮,

可怜兮,

第7篇:杨贵妃传范文

今天是中秋节,本因该一起看月亮,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 ,月亮躲到云彩后面,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虽然有一些扫兴,但心里还是十分快乐。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相传,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在八月十五征讨匈奴得胜,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意思是圆圆的饼遇上了圆圆的月亮。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考究。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月饼在古代叫胡饼。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意思是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月饼是圆圆的,象征着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的美好祝愿。如果一家人没有到齐,家中的老人便会不高兴。现在,我们的祖国也团圆了。澳门、香港和中国大陆坐在一起,和我们一样,吃着月饼,看着月亮,一起过中秋节。总有一天,台湾也会参与我们这个大家庭,那时我们的大家庭中的“人”就到齐了.我的中秋节快乐……

第8篇:杨贵妃传范文

记忆不经意间散落,思绪飘向了古城长安。一座飞檐翘角的仿唐宫门矗立眼前,横匾上赫然书写着―“华清宫”。华清宫是一座建于唐朝华清池宫殿遗址上的皇家宫苑,充满了浓郁的唐朝气息。步入宫苑,触目皆是朱栏、红柱、灰瓦的亭、台、楼、榭,掩映在枝繁叶茂的绿树间,远处有几点水光闪烁。流连其中,竟也有几分古韵犹存的意味。

踏着石板小路,在游客中穿行,我停在了湖畔。目光投向对岸,湖岸石壁上,八个石雕龙头分外突兀,其上方正中又悬有一个较大的龙头,此湖因而得名“九龙湖”。对岸“龙吟榭”背倚骊山,恰与我身后的“飞霜殿”隔湖相望。

仿唐“贵妃池”建筑群中,“荷花汤”“海棠汤”“星辰汤”等是主要景点之一。它们其实是古代帝王、妃嫔、臣子们沐浴的地方。走向“贵妃池”,远远看见一个喷泉池,池中杨贵妃的塑像亭亭玉立,呈象牙白。近看时,那雕像体态丰腴,面容娇美,姿态雍容典雅,引得不少游人驻足拍照留念。我从她身边经过,心中暗自叹息:当初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芳魂归何处?曾经繁盛一时的唐王朝又消亡于何方?多少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多少传奇不过是史书中的几枚竹简!当一切的一切无从寻觅时,我们只能空怀幻想,勾勒出历史舞台上一个个模糊的面影,编织出一段段传说。

走出贵妃池,穿过望湖楼,进入“环园”。一两处水榭映入眼帘,也是朱红的廊柱、飞檐,淡灰的琉璃瓦,雕栏画栋,色彩鲜丽而不俗艳,风格典雅又不失情致。走廊与对面的轩馆隔着一汪清潭,水面平铺了一小片弧状的水生植物,翻卷的圆叶密密地遮住了下面的潭水,叶上寥落地开放着几朵梅红小花,娇小玲珑。这景致映衬着深绿澄澈的潭水,更显清幽了。穿廊而去,绕过几间楼阁,前方出现一栋小楼,爬满了嫩绿的爬山虎,只露出四角的飞檐。楼后是浅蓝无云的天空和天空上淡淡的清光。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这个角度仰望小楼,只能勉强辨出青翠的一帘爬山虎,其余的全都隐在一片深浅不一的阴暗中。

漫步苑内,误闯入一个陌生的湖畔,湖中零零落落地盛开着粉红的荷花。那抹柔柔的粉色,一下子攫住了我的心。我跳到离岸最近的一块石头上,拿着相机在荷叶丛中寻觅她们的倩影。当年的华清宫中,是否也开满了荷花?也许,那位唐朝贵妃就曾在此宫中扶栏望荷,倚柳赏莲。随意坐在湖中近岸的石头上,背对湖水,石头被荷叶簇拥,稀疏有几枝荷花;身后远远飘荡着湖畔垂柳的一抹淡绿,湖水轻荡,隐约缠绵着几分大唐的诗意,几丝罗曼蒂克的情调。

长长的柳丝低垂,柔柔飘摇,透过摇曳的枝条,我望见南岸的长生殿遥遥屹立水边,湖中粉荷点点,阳光中,长生殿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相传长生殿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七夕盟誓的地方,见证了一段爱情悲剧。我不想走近它,只想就这样远远地看着它,就像在看可望而不可即的历史。“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倚在柳阴下的山石边,反复念着这两句诗,为他们两人的爱情唏嘘不已。斯人已去,却留下了一段千古传说;华清宫中,青山依旧鸟空啼!

长恨歌里的华清宫,你留下一段历史,却消散于历史的何处?今天的这里,是否还有你的影子?又或者,你早已在那时之后的岁月中没了踪迹,因为,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无法找回。

简评

第9篇:杨贵妃传范文

烧鸡翅在我们北方来说是一道家常菜。将油烧开,倒入鸡翅,加上调料、酱油、白糖,烧熟烧透即可食用。方法简便,香味四溢,食之可口,人人会做。

可烧鸡翅实在是个土名,登不上大雅之堂。其实,烧鸡翅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叫“贵妃鸡”。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这就叫包装,经这么一包装,同是一道菜,可就能出入大餐厅大宾馆了。知道“贵妃鸡”与我们北方的烧鸡翅一模一样, 还是那年我当海员在上海修船期间,集体去苏州旅游。晚上进餐,众人点菜,每人点一道。大凡出门在外之人都有品尝当地风味小吃之意。眼见“贵妃鸡”这道菜很有学问,古代贵妃,美人也,听这名字,未食用,先开胃口。我抢先点了,当侍者报上菜名时,我大失所望,因为这么响亮的名字原来就是我们北方的家常菜――烧鸡翅。这鸡翅也能与贵妃联系在一起,可见商家经营的苦心了。

席间,一江南水乡水手向我介绍“贵妃鸡”的来历,至今想起来还未能忘却。相传,唐明皇与杨玉环饮酒对歌,两人都有些醉意,有些轻飘飘然,杨玉环借机又撒起娇来,痴迷神颠地说:“我要飞上天!”这唐明皇李隆基忙命御膳房赶快烹制“飞上天”这道菜。可是厨子们从来就没听说过“飞上天”这道菜是什么样,何谈做法。但要做不来,就有杀头之罪。情急之下,有位苏州籍的厨子,想到鸡翅含有飞翔之意,且肉较嫩,建议拿它来做此菜。众人忙找来几只童子鸡,苏州厨子斩下翅膀,与香菇、青菜、嫩笋焖烧,再配以青椒,加足调料。待鸡烧好,整个厨房早已香味四溢。端到贵妃面前,这位美人顿时被这味美色亮的烧鸡翅唤起食欲,尝后连声赞叹,问及菜名,答曰“飞上天”。谁知这杨贵妃吃了一次还想着下一次,每次进餐都点这道菜,以后厨子们干脆就叫它“贵妃鸡”了。

苏州水手说到这有意卖了一关子,叫大家赶紧品尝。本来这道菜就不错,经他这么添枝加叶地一说,更增添了大家的食欲。可是有人问,这几个厨子胆子也是太大了,连皇帝的妃子也敢吃,那不是有杀头之罪吗?苏州水手话锋一转,说这“贵妃鸡”名字公开,还是苏州厨子告老回乡以后的事了。苏州厨子老年回乡,将这道菜带回家乡,人们知道他年轻时是皇帝身边的厨子,自然名气很大,他一打出“贵妃鸡”,立即就在苏州城传了开来。以后在烹制这道菜时,讲究色香味俱全,可加上胡萝卜、青椒配色,黑、乳黄、白、红、绿相间,配菜可根据时令季节用不同的菜点缀,这道“贵妃鸡”就完成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