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范文

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

第1篇: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范文

我以普通社区工作者的身份,主要从人的方面谈一谈如何创建和谐社区的问题,涉及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人力资源挖掘等方面。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工作项目多,任务重,难度大。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二十世纪末期显著加快,但与发达国家的居民相比,由于我们缺乏城市化生存的土壤,城市居民在思想意识、道德水准、认知水平方面都存在不小差距,而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在于每个人的自身各项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城市社区要实现全面和谐任重道远,需要所有人能积极参与,当然社区工作者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具体来说,社区工作者在管理和服务社区的工作中,应当向以下方面努力:

一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建立良好的监督体制。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需要得到切实的保障,公民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同时,能够自觉参与民主决策,能懂得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保证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就城市社区而言,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活动,协调各种关系,维护好多数居民的利益。我们必须让居民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座谈会、定期宣传、社区论坛等措施提高居民对社区重大事项的参与度,并定期向居民公布工作内容。反过来,通过居民的参与和监督,社区工作者也能提高服务的水准。

当每一个居民都能自觉参与和策划社区建设的各种事项时,他们就能提高对政府和社区工作者的认同度,我们离社区和谐也就迈进了一大步。我们现在已有比较完备的制度,但重要的是落实,社区工作者重任在肩,马虎不得。

二在把握好本社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挖掘各种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多种渠道提高社区管理效率和效益。

中国城市千差万别,社区管理方法也必须符合地区情况,努力实现多样化。社区建设与企业管理有类似之处,也必须讲求低成本、高产出。社区建设者们必须明白,他们需要清楚了解本社区的优劣势,知道当如何借助优势,弥补不足。

社区资源除了地理位置、产业分布、小区环境等,还要注意的是人的资源。善于挖掘居民资源,调动每一个居民对社区建设作出恰如其分的贡献,这是社区工作者必须要去做的事情。社会主义需要实现人的解放,和谐社会也要求发挥每一个公民的聪明才智,当每个公民都能在最适合他发展的空间里成长的时候,这个社会就能得到完美的和谐。

具体来讲,社区工作者当熟悉大多数居民的特长,如哪位居民擅长乐器,我们就可以邀请该居民在休息时间为社区群众免费表演,既能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又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又如,某位居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请他做义工,为本社区居民的孩子提供讲课,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增强融洽气氛,诸如此类。

社区之间的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除了政府支持外,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加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如发达地区的社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社区工作等。

三社区工作者应当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中国社会转型期间飞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状况,努力能让自己学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首先,社区工作者是一个团队,居民委员会是以一个整体的形象为居民服务的。良好的分工协作,强烈的进取精神,与居民沟通沟通的能力,对政府政策切实的贯彻是一个社区工作团队获得成功的主要条件,我们需要从这些方面不断提升。除了必要的学习以外,善于总结和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很多社区工作者缺乏责任心,对待工作马马虎虎,很多都是应付了事,形式主义作风严重,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管理水平也是需要政府、居民、工作者三方面共同协力才能达到的,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2篇: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会策划模式 社区社会工作 案例研究

近年来,社区发展作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城市的社区化也呈明显的加速度趋势。社区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手法之一,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因地制宜地促进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目前我们正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社会策划模式是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之一,是指依靠专家的意见和知识,通过理性客观和系统的分析处理社区问题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社区、社会发展的发展策略,也是指具体的发展项目的策划管理。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笔者以2007年参与《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在四川德格县当批村的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为例,着重探讨社会策划模式如何在社区工作中产生作用,社会策划模式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又是什么?社会策划模式在社区工作中有何优势,有何劣势,如何扬长避短?

一、社会策划模式下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

1、社会系统分析理论

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结构功能主义发展成为“社会系统理论”主要流派之一的“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在《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的项目中,笔者团队便运用了这一理论作为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策划模式的理论之一。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看待当批村的需求与发展,并且照顾到当批村组织成分和运作方式两个方面的内容,期望将当批村的各个部分:村民、家庭、学校、寺庙、医院、环境统一起来,用联系方法分析每个部分对于整个当批村的影响,从而制定适合于当批村发展的社会策划方案,脚踏实地地帮助当地发展。

2、环境保护主义与绿化社会工作

环境保护主义当前也常被称为“绿色哲学”。其基本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基于生态学的立场,与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相反,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在绿色哲学的影响下,一些社会工作者也提出“绿化社会工作”的概念,认为面对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区域”的危机,社会工作者应继承其历史使命,为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寻求出路。基于以上理论《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项目提出重建生态平衡的居住社区的目标,协助居民解决当批村的环境问题以及保留最大的和最优化的环境和社区空间,使居民享有有助于身心发展的生活条件,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公共参与活动,建构社区关系网络。

二、社会策划模式下社区工作的任务内容

1、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明确的服务使命可以鼓励工作人员认同,并指引他们认清工作的方向、范围、重要性及意义,指导其建立工作目标。

《国际雷利计划 - 中国体验》旨在协助香港青年发掘潜能及培养领导才能。透过考察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环境,以及参予一系列一连串协助小区发展及环境保护的项目,促进青少年个人发展,同时亦为改善落后地区的社群生活献出一点绵薄之力绵力,协助当地计划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2、分析环境和形式

社区工作者要收集环境发展趋势资料,了解对计划有影响力的人士和团体,分析他们的利益和需要、他们与计划的关系及对计划的期望和要求。

德格县温拖乡当批村海拔4000多米,地处偏远藏区——雅砻江边,交通极不方便,从成都前往最少需三天。村民以畜牧,农耕为主业。当批村并无固网电力,自来水供应及基本通信设备。全村信仰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 (白教),村中有一寺庙—— 襌印寺,孩子们过去长到六、七岁就会到寺庙去学念经。当批村是巴珈活佛前世修行得道的地方,先后为当批这个偏远落后的小村,建设大桥、禅印寺、禅印寺小学及藏医院。禅印寺小学,为村内适龄儿童提供正规及基本汉语教育。校内的窗户及墙壁亦都甚为破烂,亦欠缺康乐设施。

3、确定需要

目前当批村的需求:(1)小区生活:电力供应系统;清洁饮用水供水系统;生活垃圾处理方案;改善人们健康及卫生常识。(2)发展教育:改善学校的学习环境;志愿教师的生活补助;教学物资(教具、文具、学习用品等);孩子们的生活物资(衣服等用品);资助能力较好的学生到城市学习,学习传统藏族文化。

4、方案

目标建立后,就需要列出所有能达到目标的可行性方案和策略,并确定各个方案的理论依据,使问题的成因、解决方法和效果联结起来,以便能够评估各个方案的收益与代价,掌握其效果和效率。在执行方案期间,策划者需要监管整个运作程序,以免工作偏离轨道。同时要从实际工作中了解和学习应付某些执行上的问题

5、评估结果

评估设计也是策划的一部分工作。评估和总结工作的主要环节包括:确定评估的目标、指标、需要收集的资料、量度表现的方法等。

从2007年项目开始至今已有5年,当批村于2008年建立完善电力设备,并于2008年春节之前全村通电。2009年饮水设施建设完毕。2011年末禅印寺小学建设完毕,5年内已有30名学生受到资助到外地上小学,同时每年教学和学生生活物资都准时送到当地。至今《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已经圆满结束。

三、社会策划模式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①技术专家

在《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项目中,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了前期考察当批村人文和环境状况的工作、分析当地社区的需求和支援当地的各种条件,为社会各界提供不同方面的资讯,拟定计划、招募志愿者、募集资金、开展监督项目实施,最后完成整个项目的评估工作。在项目中,社会工作者尽管不是每个计划都自己亲力亲为,但更重要的其是作为一个项目总体协调和资源运作的角色。

②方案实施者

在《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项目中,作为项目总协调,社会工作者全程参与到项目策划、实施、总结评估过程中,组织来自各个行业的志愿者按照预定方案一步一步完成计划。

四、社会策划模式在实践中的提升

理论上,社会策划模式下的社区工作应具有以下不足:一是居民参与率低。首先,在服务目标方面,常常由社会工作者来确定什么是民众的需要,可能未真正代表民众的心声;其次,由于在决策过程中缺少民众的参与,可能导致民众对计划本身缺乏兴趣和投入。二是服务对象对所提供的服务的依赖性上升,可能导致被动民众群体的出现。但是在《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项目中完全克服了社会策划模式这两个缺点。首先,项目居民参与率非常高。由于上文提到的项目组织方在香港,与项目地相距很远,因此项目平时的运作和监督都落到了当地政府、巴伽活佛和当地村民的身上。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前期社区调查阶段已经在当批村支教一年有余的时间,充分地将策划方案与当地村民有所商议和决策。其次,针对第二个不足,项目只提供五年的支援,同时社工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连接政府和巴伽活佛充分建立了当地居民的自组织,注重提高本地人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若要克服其本身存在的缺陷,需要在社会策划模式实践中,以社会策划模式为主,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辅,两种手法相辅相成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推动社区发展,完成社区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P98)

[2]徐永祥,《社区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P58)

第3篇: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范文

述职报告可以说是工作报告中的总结性报告,它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公文,属于报告的一种,又与总结和讲话稿相似。今天小编整理了2020年终个人述职报告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年终个人述职报告1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叫__,_月份刚到__社区,担任社区的__专干。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我依然勤勤恳恳尽心尽力的干好我的本职工作,当然一定会有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的指导,给我改正的机会。现在我将20__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面清理社区外环境

今年在全区开展创文明城区活动,__社区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动员大会,统筹规划,分阶段分步骤有制度有计划,定人定岗,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形成全社区齐抓共管,整治环境卫生的良好局面。

二、开展“牛皮癣”整治活动

按照__街道工作任务的部署,认真开展清理乱张贴工作,社区十分重视对小街巷、新楼道的乱张贴“牛皮癣”现象的专项清理整治。每月的清洁日也针对社区的脏、乱、难角落集中清理,现已清洗永强三道街,二道街,一道街等。通过各种措施专项整治乱张贴“牛皮癣”,使得乱张贴小广告得到有效的遏制。

三、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根据区爱卫办“除四害”工作布置,开展春、夏季爱国卫生活动和环境大整治。每月定期两次外环境消杀(对社区内垃圾箱地下水道、地下车库以及楼梯口、绿化带等进行消杀),发动群众及时清理废弃物。翻盆倒罐,清除室内外各种闲置积水、有效防止蚊子滋生。

虽然我刚到社区不久,但我仍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完美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社区工作繁琐而复杂,综治、环境卫生、冬季除雪,在众多的工作当中,我都任劳任怨的毫无怨言的做着,因为付出的背后换来的是居民的一句谢谢!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觉得对人真心最重要,居民来了热情接待,不能给他们冷面孔,他们能来社区就是相信我们,所以我要不断学习不断增加新知识,掌握新业务,真心真意为居民服务!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要扬长避短,吸取好的工作方式与人处世,让自己能在新的一年里,把自己的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

20__年_月_日

年终个人述职报告2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

从执教的第一天起,本人就要求自己的举止行为要更加规范,因为从今以后我自己将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下一代,本人要对他们负责。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思想进步的教师

要想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你首先应该有一个健康进步的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每周五我认真进行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地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我自己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因为爱是无声的语言,是沟通与孩子们之间距离的有效手段。我报着一颗爱孩子、爱工作的心精心的呵护着我的班级,与孩子们平等相处,做他们的好朋友,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积极主动与他们相处。在课上只要是对学生有好处的,我都会尊重。在课下,与学生共同解决难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会不厌其烦的回答他们。学生的成绩总会有好坏之分,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的给以热情的帮助。意图使出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人的感觉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我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我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开成自已的教学风格。我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

2021年_月_日

年终个人述职报告3岁末临近,新春将至,不知不觉,20__年转眼间就要过去了,回顾这么多年的工作历程,心情是紧张而愉快,工作是繁琐而充实。我一直在输变电运行一线上班,从最初一名普通变电值班员晋升正值班员,在不断的工作累计中,我对工作的各个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知,对发生的各类事故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做好了一名正班应尽的职责。

一、思想方面

自工作以来,在单位领导的精心培养和教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能是在思想上,学习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和巨大的收获。思想上,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一切规章制度。

二、学习方面

我相信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所以我一直努力,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断的努力工作。20__年我参加四川西华大学电气技术脱产学习,用三年的时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同年11月,还在四川电力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参加了变电值班员高级工培训,同样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高级工证书。

三、工作方面

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变电运行的正常和千千万万人们的正常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做到虚心诚恳的请教随时笔记随时总结随时反省,绝对不允许出现自欺欺人。而我自己身为一班之长,既是生产者,又是不成名的管理者。我始终明确一点,只有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班员才能信得过,听得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班组成员,带动他们。今年公司组织两次安规考试,一次调规考试,每次都取得较好的成绩,_月10日我们班还参加由公司组织三个部门的标准化演练,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可和公司领导的肯定。

在具体操作中严格按《安全规程》做事,杜绝违章作业和误操作事故的发生,能与副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能正确地根据调度命令完成好每一个操作任务,做到定期巡视,定期检查,发现设备的隐患要及时上报并记入《值班记录薄》和《设备缺陷记录薄》中,尽快消除,以免事故的扩大。

为提高我们处理事故的能力,我们在正常的学习技术之外,变电运行中心领导还为我们准备了一些反事故预演,以提高各位运行人员在遇到事故时不慌乱,能准确判断,及时汇报,尽快处理在短时间内恢复了供电,把用户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虽然我在运行岗位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些小小成绩,但我深感自身技术水平还不足、在今后要多多学习业务,积累实际经验,拓宽思路,深化细化本职工作,使变电运行和班组管理逐步提高水平,努力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年终个人述职报告4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行政人事部__,20__年_月因工作需要从前厅部培训师调至行政人事部,20__年_月_日起正式被任命为行政主管。下面我向大会作__年度任职期间的述职报告:

一、主要工作

行政人事部是一个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的重要枢纽部门,是推动各项工作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中心。行政工作事无巨细又千头万绪,常常一天下来都记不起来自己做过些什么,更不要说回忆一年了。在这一堆琐碎中,我东拼西凑,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1、做好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

2、协助起草酒店的部分文字性材料,如总结、文件、会议纪要等;

3、按时完成酒店证照的年审及办理工作;

4、策划和筹备员工活动,如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周年庆晚会等;

5、员工事务工作及其他日常事务工作。

行政工作虽然琐碎,工作量却不大,通常情况下完成一天的工作都不需要花费_小时。时常有人对我说:__,真羡慕你们这么轻松。每当这时我就会觉得像被狠狠抽了两个大嘴巴一样难受。在工作上,我自认不是一个懒惰的人,不愿意白拿钱不做事,也不愿意为了凑时间硬把一个小时能做完的事掰成两个小时来做。为此,我主动向上级申请担负起酒店网站的部分工作:负责稿件的初审以及网站版块《__人》、《职场心灵》、《主题专栏》的编辑工作。在充实自己的同时,顺便分担一些其他部门同事的工作压力。

对于兄弟部门需协助的事宜,我也尽力而为,如:应客房部请求完成了“晚安卡”和“快捷离店卡”的设计;应前厅部请求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大厅秋季氛围的设计与布置等。也许作品的专业性有所欠缺,但都是我尽心尽力的成果。尽管如此,工作还是很轻松。

二、存在的问题

在行政人事部的一年多时间,学到和见到了在一线不曾接触的东西,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

首先,缺乏系统的、专业的知识作指导。在准备述职报告时,查阅网上的资料,知道要对照岗位职责进行报告。也是在这时才发现了我们的管理手册中没有“行政主管”的岗位职责。现行的管理手册是四年前制定的。经过四年的经营,酒店在岗位设置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管理手册却没有得到及时修订。作为行政人事部的一名主管,肩负草拟规章制度的职责,如此疏忽其实这是缺乏专业知识的结果。

其次,在工作中容易突显个人性格缺点,与人交流说话太秉性、直率,不懂得含蓄、委婉地表达意见与建议。

20__年是我在的第四年。个人认为前三年是能力提升最快的阶段,这一年则是心智变化最大的一年。站的角度不同,见的东西也不一样,从一年前初到行政人事部的紧张好奇逐渐变得成熟事故或看透人生。对于这样的改变,我不能确定是好还是坏。同时,由于现实与个人期许上的落差,工作中时常出现焦躁的情绪。

三、20__年目标

总结__年,我没有在行政主管这个岗位上得到自我提升,没能有效地履行岗位职责,也没有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我深感惭愧。面对__年,心里有太多的迷茫与惆怅,很想作一个明确的规划和表态,又不知从何说起。只给自己一个简单的目标,那就是——不放弃,不放弃自己能好好成长的期盼,不放弃快乐工作的信心,不放弃追求真实与单纯的可能性。

以上是我于__年度任行政主管期间的述职报告,请予审议。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

20__年_月_日

年终个人述职报告5尊敬的领导:

您好!

入职以来,在街道和社区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社区全体同事的帮助下,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紧紧围绕强基础、创载体、重服务的工作方针,着力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现就20__年在社区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工作内容

目前,我主要配合社区党建领导做好党建的文字材料工作。通过对党建材料的整理,了解了党建的工作流程及相关业务,配合各支部开展各项活动,努力做好党务居务公开工作,及时更新各支部远程教育学习记录。由于刚入职,对社区党建这块内容还比较陌生,工作之余,我认真学习有关党务知识,翻阅各类相关文件资料,虚心学习老同志的经验和做法,大胆进行工作尝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来。

其次,积极配合社区网格化的建设,现在各个社区都大力推广网格化建设,这项工作对于村改居的社区来说,困难度远远大于纯社区。某某社区的特点是房屋分布不规则,流动人员多,且相对复杂,这样加大了我们入户和网格划分的困难度。以往我们社区是按照小组来划分,这样就会造成小组人员信息和网格人员信息不一致的问题。我们也一直就此问题与街道、电信多次探讨,力求更好的把小组人员信息与网格信息相挂钩。

我还通过对社区各口信息的采集,汇总,及时更新社区网站,让居民能及时的知道社区的最新动态。积极配合社区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档案归集工作。

二、工作体会

通过总结经验和认真思考,对于社区工作,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我感受到了当一名社区工作者的不易,社区工作绝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整个社区全体工作同仁一起努力才能把工作做好。只有各口积极配合,才能把繁琐的社区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第二,我感受到了当一名社区工作者在思想上不断完善,在政治上不断求强,在工作上不断求精,从而使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第三,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能有机会经手相关业务经费,我应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道德规范,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不用权谋私,公平、公正、敬业,上为社区分忧,下为百姓解愁。

三、存在不足

由于个人经验有所欠缺,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不足:

一是,自身学习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城市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社区工作职能将不断更新。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的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身份转变不够迅速。由于经验不足,个人在为人处事方面还不够严谨、细致,今后要更加努力改正,也请领导和同事给予批评指正。

四、今后的工作

综合以上不足,我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为搞好社区工作而作出努力。同时也请各级领导、同事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给予批评与指正,我将认真反省并及时改正。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

第4篇: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增权理论;社区康复;残障人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88-2

文中提到的北京某社工办公室由社区居委会提供,活动地点在社区,社工在向服务对象提供时和社区保持很好的合作关系,而残障人增能中心在这家所采访机构的所有服务项目占有很大的比例,且连年来都拿到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残障人社区康复”这个命题吸引笔者做进一步的探究,而这个名字机构所从事的“增能”工作上又凸显了很强的“增权”的视角。

这家机构的残障人服务主要是依托温馨家园为成年心智障碍者提供社会融合服务,品牌项目有独立生活能力、数字化生产能力、艺术康复与减压、情感辅导、职业康复与支持性就业,已在和正在实施的项目有自我效能训练营、展能预备营、展能之星、保障房地区融合之星、融合1+1、三社联动助残、机体康复、园艺治疗。具体的有残障人之间的融合活动、残健融合书法班、残健融合手工制作小组、残健融合健身操队、残健融合象棋小组、才艺秀主题活动、残疾人趣味运动会、社工服务超市进社区导尿等。

增权理论以优势为视角,它不再将案主看成是问题的个体, 而是将目光聚集在案主的优点上,相信案主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并且努力挖掘案主身上的潜力,培育、激励、协助、支持、激发、释放人们内在的优势,通过案主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成为更加积极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残障人常常被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审视,被认为无能,有很深的自卑感,增权理论聚集在残障人的优点上,努力挖掘其潜能,开拓了这一领域的积极发展方向。事实也证明此社工事务所的“残障增能中心”的成绩斐然,80%的服务对象都积极参加,社工、家人及居委会相关人员反映残疾人自信程度、家庭认同度、社交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如今内陆政府努力以和谐社区建设为契机,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民间服务组织为平台,积极探索在社区建设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研究设置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建立规范的社区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水平,这必将进一步促进社区工作的发展。在解决残障人康复的过程中,社区也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场所。对于残障人的介入不能单纯的从医疗康复的角度进行,更多的是把其放在一个社会系统,尤其他所在的社区中,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加类似于家庭生活的环境与服务,这有助于残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进行接触家庭成员、社区的居民,有助于他们参与正常生活、重返社会。某事务所所有的工作在社区中进去,评估结果很好,也是社区康复的有成功案例。

社会工作者不同于传统社区工作人员,随着前者的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在残障人的社区康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有:

1.合作者。在实践中,将残障人视为有潜力的人,是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个人,注重残疾人的能动性和价值性,与残障者一起而不是代替残障人设计活动、参与活动,共同朝着能动、社会适应良好的方向努力。

2.咨询者。残障人在社区康复服务中获得各种资源相当重要,社会工作者要作为资源咨询者要帮助残疾人寻找并得到医疗、教育、就业等各种资源,链接外部资源,以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康复。

3.倡导者。在残障人的社区康复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会遇到并非由个人因素引发而是由制度或政策等因素造成的不利于残障人康复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将这些原因、工作总结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如立法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等,以促进相关制度、政策的完善,为残障人的康复提供很好的政策环境。

借鉴该社工事务所经验,此类服务设定的服务目标一般从微观个人到中观家庭、社区再到宏观的社会,从生理到心理再到教育、就业培训的发展层面进行设计:

1.做基本的康复训练,保证服务对象身体维持或改善比较好的状态;

2.释放残障人的负面情绪,形成正面积极的心态;

3.营造支持、肯定残障人的家庭环境和社交网络,促进残障人家庭和社区的融合;

4.提供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保障服务对象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

5.和社区居委会一道,探索适合区域特色的残障人管理与服务之道。

本文认为社工在介入残障人的社区康复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点:

1.医学康复。依靠社区的力量在家庭和社区康复对案主开展必要的、可行的功能训练,例如生活自理训练、听力恢复训练、与人沟通训练等等。针对案主具体情况而言,做好资源链接,社区医院可以为其提供一些专业的听力恢复训练,发音矫正训练等;同时,医院也可以为病情较为严重的案主进提供简单的专业培训。

2.心理康复。通过社区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专业人员介入,定期性地为案主提供心理疏导,使其正确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配合有关人员弥补自身的不足,改变生活现状。

3.独立生活指导。依靠社区的力量,协助社区内的残障人组织起“独立生活互助中心”,提供有关残障人独立生活的咨询和服务,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例如自助小组)将他们团结起来,互相支持和帮助。

4.教育康复。此项康复也是在社区层面上进行的,为案主,尤其是智障的适龄儿童联系社区小学,若学校不同意接收,我们可以考虑输入志愿者,比如说社区内正在上学且对案主态度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在利用一些时间为案主补习功课,教授案主知识。社区也可以帮助案主联系学校退休老师或者学校的老师做志愿者,为案主提供课业辅导,社区工作者和案主家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报酬。

5.职业康复。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帮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案主在社区内找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说社区保洁员、电梯工等,既能保证一定的经济来源,也能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照看自己的孩子。

6.社会康复。第一,要鼓励案主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第二,通过开展相关讲座(例如关爱身边的他)对社区内的群众、残障人及其家属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正确地对待残障和残障人,为案主重返社会创造条件;第三,动员社会力量,组织案主参与社会活动,与学校、社区内的同龄孩子一起进行文体活动,改变他们对案主的看法,尽可能融入社区,融入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事务所所长在访谈中也提到了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伦理困境问题,尤其是居委会出于种种考虑,社工组织的一系列无法如期进行,但这也证明在进行社区康复中,所长强调的和社区居委会建立良好关系是开展服务的基础,在社会工作扎根社区,进行嵌入式发展过程中,社工要明白信任并不是平白无故地产生,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与居民建立关系中不能急于求成,要深入社区主动了解区域居民的需求,使得居民对社工的信任加强,逐渐作应变被动为主动。在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活动时,社工不要过于强调自己的专业性,对社区人员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而是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不仅尊重服务对象,还要尊重合作者,切实朝着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境况的改善方向发展。

残障人的社区康复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家人的耐心照料、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和社区的包容理解。增权理论着眼于案主的潜能,将更有效地解决这一群体的发展问题,而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在社区中用增权理论解决残障人的康复问题有更多的优势。某社工事务所多年里扎根社区,踏踏实实地为残障人群做服务,这种沉稳的做事风格正是每一个社工事务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作为社工学生要努力追求的。

参考文献:

[1]周会敏.增权理论与传统社会工作理论之比较与反思[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甄炳亮.中国内地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建设[J].中国社会工作,2008,(4).

[3]邓猛.社区融合理念下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模式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8).

第5篇: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范文

社会工作方法空巢老人社会工作介入

一、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群w概况

老化过程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转变过程。老年人面对老化过程,一方面需要老年人自我接纳和适应,另一方面也需要外界对老人给予帮助。社会工作介入,是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的视角去看待和对待老年人群体,运用专业的方法为感受困难的老人提供支持。在对武汉市某老年社区空巢老人做了大量的入户探访后,分析该社区空巢老人当前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需求,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探讨针对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方法的支持下对社区空巢老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不是单纯的助人活动,而是通过给予服务对象有目的的帮助,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获取社会支持,引导其培养自助的能力,其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合理运用,对空巢老人群体的有效介入具有现实意义。

二、社会工作专业模式的探讨

(一)个案工作

老年人个案工作是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物质和情感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助其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福利状态的服务活动。针对社区空巢老人开展个案工作,可开展的服务内容可包括物质方面的援助,如帮助社区中遇有生活照料困难的老人获得照料服务;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支持,如为丧偶、丧亲的空巢老人提供情绪疏导服务。

空巢老人个案工作需要坚持增权的取向。空巢老人在客观上容易陷入社会角色的改变,无力、无权的境地,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属于弱势、需要外界支持的群体,运用增权的视角开展个案工作,将空巢老人看做具有改变和发展能力的个人,同时需要相应的社会支持以保持空巢老人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解决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作为空巢老人最直接获取社会支持的资源,对于解决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和精神慰藉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个案工作介入空巢家庭,通过与空巢老人子女沟通,发挥协调者和倡导者的角色,改善子女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子女与老人的沟通互动,是老年个案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于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支持,首先要正视空巢老人面临的情绪困扰。帮助空巢老人认识到自身的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困扰并非由诱发事件所产生的,而是来源于自身的非理性认知。帮助空巢老人检查非理性认知,鼓励其探讨自身情绪和行为困扰的非理性认知,发现非理性认知与困扰之间的关系,找出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帮助空巢老人建立理性生活方式。

(二)小组工作

老年小组工作既是一个工作过程,也是一种直接的助人方法和手段。小组工作对象包括健康老年人组成的群体,以及面临问题和困扰的老年人或其亲属组成的群体。老年小组工作的开展对组员社交技巧的提高、行为的改变以及归属感的建立具有极大作用,同时也能够为老年人传播信息,灌输希望,形成利他主义的互助氛围。小组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帮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支持网络来缓解养老问题和情绪问题的困扰。

小组工作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高龄空巢老人对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建立空巢老人互助小组,有利于丰富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形成利他主义的小组氛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彼此支持,分享个人生活经验,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度过生活困难。在利他主义的氛围下,空巢老人能够获得尊重和接纳,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愉快的体验,

培养小组成员的归属感。空巢老人一般会面临孤独寂寞的心理情境,培养空巢老人对小组的归属感,形成对小组群体的依恋、认同等积极的体验。这种积极体验使空巢老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和谐,使小组的向心力增加,强化小组动力,有利于空巢老人在小组中获得满足感,舒缓孤独寂寞的心理。

建立空巢老人互助小组,有利于丰富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三)社区工作

老年社区工作具有福利性和政治性两个方面的性质。福利性老年社区工作包括为老年人提供社区照顾、义工服务、老人教育;政治性老年社区工作主要是为老年人争取权益。通过老年社区工作的开展,可以降低老年人与社会的疏离,推动老年人社会参与,促进自助和互助,增强归属感。

(1)在社区开展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倡议活动,是对社区邻里支持作用的运用。通过将社区空巢老人组织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活动,由于邻里的地理优势,对于空巢老人生活照料需求的满足作用明显。通过社区工作介入,协助空巢老人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是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重要内容。

(2)社区组织对于社区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老年社区一般缺乏较为成熟的社区组织。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但要组织满足社区空巢老人社会需求的社区活动外,还需要在社区中建立社区组织,组织老年人开展相关讲座,宣传养生、安全和法制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满足空巢老人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助于老人更多的接触社区居民,增进邻里互动,使更多的人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问题。

(3)通过社区活动发挥空巢老人的潜能,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空巢老人对社区活动的需求,巩固空巢老人的权益。同时,空巢老人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工作的介入下,可以改变社会上对于空巢老人的负面形象认识,扩大老年人的影响力。

三、总结

老年群体一般面临着对自身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转变的认识、接受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应对老年问题及老年人发展的需求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是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支持,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学慧.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郭艳.社会工作视野下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的构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第6篇: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范文

引言

残疾人作为当今社会“就业难”问题人群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无论身体素质还是社会资源都比其他就业人群存在劣势。残疾人能否就业影响着其自身安全感、生活保障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残疾人就业难的普遍形势下,各国都不断通过政策研究和社会倡导推进残疾人就业。中国残疾人就业工作在进入21世纪后取得了一定成就,2007年颁布了《残疾人就业条例》,使我国残疾人就业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但根据2010年监测显示,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度,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为8.6%,是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3%的2倍[1]。如何保障残疾人在就业中得到更贴合其个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帮助,是现今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需要思考的难题之一。我国在改善残疾人就业问题上,绝大部分重心放在改善就业歧视社会环境、收入和就业保障政策、职业康复与教育、政府与企业责任等层次,也有部分研究涉及到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层次,将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于残疾人就业的研究尚较为少见。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能够提供一种较新的专业视角: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性的专业取向以尊重残疾人的人格、自决权和发展自助能力见长,注重失业残疾人行为和环境的互动、充分挖掘拥有不同经历的个体的潜力、善于寻找利于残疾人就业的资源、重视建立社工与案主之间的良好关系,归结到一点即是改善残疾人的社会关系以帮助解决其就业问题。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除了具有和健全人一样的心理特征之外,由于自身的残疾状况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导致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适应行为[2]。因此从残疾人就业的特殊性着眼,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能够整合特定案主的各方面因素,通过相对应的实务模型进行有目的的介入。从接案前的预估与准备,到专业关系建立后工作期间的强关系,再到结束关系后对案主的跟进,在针对性和专业性上都给予保证。本文通过马鞍山市一位无业残疾人个案,记录并分析了开展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全过程,以期为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服务进行积极探索。

1介入准备

1.1概况

案主(隐去姓名),43岁,男性,高中文化,本地城镇户口,家中还有妻子和女儿。残疾发生前从事个体装修行业,全家依靠案主个人的浮动性收入维持生活。两年前案主左臂在工作事故中致残,左臂高位截肢,属中度肢体残疾,其他器官未受严重影响,拥有劳动能力和知识技能,介入前夫妻双方均无业,靠政府发放的低保金度日(标准是月人均240元),除此还享受低保户与中度残疾条件下的政府救助每年600元。因案主心理出现较为典型的自卑、焦躁、封闭、悲观等现象,与家人间交流明显减少,其家人因案主的焦躁表现同样不愿与其进行过多交流。案主畏于就业的同时几乎避免接触社会,因此严重缺乏社会交往和支持。在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保证下,精神生活质量无法提高。案主所生活的社区整体氛围良好,弱势群体歧视现象被控制在最小程度内。通过资料整合可知,案主的经济补偿计划大致得到落实,物质生活尚处于保障中;伤残的客观程度不至丧失完全劳动能力;所处社区没有明显歧视环境,基本可避免对案主施加心理压力和行为局限。案主的心理需要专业方法进行介入恢复,转变案主当前的生活状态和情绪基调,案主身边有很多尚未发掘的社会资源可促使案主重新就业。社会工作的“人在情境中”理论和“助人自助”理念可为案主赋权,协助案主利用社区与社会资源以解决就业问题。

1.2案主当前状态的形成原因分析

①个人原因:案主在工作中致残,在遇到生命周期殊事件时没有相应心理准备与知识经验,导致其无法充分接受与认同,同性质的工作易唤起案主感情和记忆上的排斥;案主已过中年,缺乏对重新就业的积极性。②家庭原因:案主和家人较少开展双向交流,低保与救助使案主的家庭处于基本物质保障中,案主宁愿闲在家中也不愿迈出重新就业的步伐。③社会原因:歧视残疾人现象的客观存在,尽管案主生活的社区氛围良好,仍不可避免部分用人单位的选择性歧视;同时很多单位设定的年龄限制也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求职的门槛。由此可见,最大的阻力源自案主的就业排斥心理,直接影响案主不能发掘身边资源;另外案主年龄偏大,无形中对就业也产生影响。

1.3介入计划

总体目标:为残疾人案主赋权,协助其实现再就业。具体目标:使案主恢复积极的生活心态,加深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协助案主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增强与同类群体及社会的交往;整合案主的资源系统,挖掘案主自身潜力,促使自我发掘社会资源。计划在1个月内完成一个周期的个案介入。从2011年1月5日开始,每周三和周日各进行一次工作,到30日结案共安排8次会面。初期以面谈为主,中期引导案主寻找资源,后期巩固已取得成就。在途径上选择赋权模型和倡导模型相结合。一方面要培养案主的自尊自信,通过自我认同走出消极心理阴影;另一方面要倡导和协调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在社会交往中培养出对社会的强关系和就业的多层次途径。

2介入过程

在案主家人的陪同下,笔者向案主传达了社会工作关系中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案主的自决权、保密权等权利。明确了双方在工作过程中的角色、责任与义务,共同商定了大致的工作计划和服务期限。

2.1第一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建立专业关系,达成共同目标。选择在丁先生熟悉的一处社区环境,帮助案主放松心情,这是社工会谈技巧中强调的环境的选择与利用。工作者首先通过较为轻松的闲聊放松案主的情绪,案主由最开始的不信任、警惕、掩饰向试探与好奇的情绪发展。寻求共同点是放松案主戒备与启发交流的途径之一。接着工作者使话题延伸向可能不会引发案主反感的领域,而诚意平和的目光则能使案主及时了解到工作者对其的关心与友好。案主开始渐渐表达出自己对日常生活现象的看法。随后引入合作需遵守的一些规范原则与预期达成的目标。案主依然有回避情绪,但终于可以试着诉说一些自身想法。此时工作者使用引领性和影响,促使案主有自我表达的意愿,讲述了残疾后的烦闷心情和对于就业的矛盾心理,并表示“不是不想就业而是害怕因为工作再伤到身体”。值得注意的是,工作者在使用积极的反馈技巧时应根据案主的文化背景选择措辞。#p#分页标题#e#

2.2第二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建立赋权意识,帮助案主实现正确认识和自我成长,重新找到生活目标与自我价值。在方法模型上属于赋权模型的初始建构。工作者更加切入残疾的客观事实与就业的必要性。这次面谈的关键是与案主共同寻找自身就业潜力,通过与案主真诚的沟通培养一定的信任感。面谈中有这样的发展,当问到“你觉得自己可能做到哪些事?”案主的消极回答是:“除了用右手接接电话,我好像什么也做不到。”工作者及时进行澄清:“能告诉我你觉得做不到的具体是指哪些事?”这样会促使案主切实思考自身能力限制,一一罗列后意识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此时工作者进而引导,通过耐心倾听和澄清,和案主共同发现:右臂是健全的可以完成很多工作、三口的家庭结构很圆满、曾经的装修知识是就业的资本。在发现自身潜在能力后案主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微笑。在积极情绪背景下,工作者指出案主目前需要努力的是克服心理上的排斥和自卑。如案主表示:“我觉得别人看我就一个胳膊,没人会愿意接近我。”即是案主的思考方式出现了认知偏差,改善其认知与行为成为社工的首要任务,要协助案主分清感觉与事实,进行认知的重建。通过对心理的调适,案主开始发现这样的想法来自于内心自暴自弃式的夸大认知,认知的重建则渐渐步入正轨。在此环节工作者使用一些正面、鼓励的语言,同时也正视着案主存在的消极与偏差面,案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对立情绪,而是表示愿意与工作者共同建立正确认知的步骤方法。

2.3第三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让案主加深与家人的交流,借助自身具备的资源以赋权和增能。而家庭资源的发掘也意味着为案主增加社区非正规照顾中的家庭力量。在进入案主家庭并需要家人共同面谈时,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保持在方便彼此对话距离内。需要注意当工作者与案主家庭一起工作时,问题应被归于整体而非案主个人。在这一阶段工作者充当联系人的角色,通过与案主及其家人的共同努力,发现案主具有很多可以成功就业的自身优势。在家人表示对案主再就业的支持态度时,通过工作者的推动,案主与家人彼此均发现了沟通的重要性。如案主的妻子认为:“我以前觉得你肯定不会听我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开这个口。”案主则认为:“我以为你根本不在乎我是否工作,甚至觉得我成了残废对这个家是累赘。”将问题归结于家庭整体,可以发现思想交流的缺乏是造成案主心理偏差的重要原因,而家庭整体也是促进案主走上就业路的最为坚实的内在力量。此阶段较理想地形成了案主的家庭支持体系,家人有合作解决案主问题和帮助其成长的态度,案主也重拾了对家人的信任和依靠,在全家的鼓励中,案主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潜在资源和能力。

2.4第四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运用丰富的社区、社会资源来协助案主调适心理与行为,增强融入社会的能力。工作者在这次会面前履行联系人的角色,事先对本市和社区的就业资源进行了解和准备,运用社区照顾中资源调动和倡议的工作技巧,在案主的物质已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倡议社区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策略性、精神性的服务是较为客观的途径之一,因此工作者有必要代表案主的利益争取整个社区系统合理有偏重地调配资源。会面时工作者努力增进案主的社会资源网络,在向案主介绍过现有各项优惠政策后,协同案主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双向的沟通。通过倡导和协调,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愿意在资源可及范围内充分考虑案主的需求,提供一定的照顾性政策。表示今后会主动帮助案主掌握招聘会的情况以保证其及时参加。此后工作者带着案主来到当地的残疾人服务中心,通过寻求机构性资源支持以预期实现案主社会网络建构的目标。工作者向中心负责人介绍了案主的情况后,对方表示愿意配合该个案,促进案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扩大交往范围。案主当日也首次试图与残疾人群体交流与融合。

2.5第五次会面

这一阶段出现了冲突。原因是案主在残疾人服务中心与同类群体存在交流障碍,阻挠了案主主动增强社会交往,心理上开始退回自闭与焦躁的状态。案主将“社会交往失能”与“就业也同样失能”错误地联系等同,表示不愿再寻找就业合作途径,更是企图中途结案放弃合作关系。应当认识到,合作出现冲突是正常的现象,工作者不应消极避免而需正确面对,用冷静、理性、包容的态度和稳定、分享、焦点回归等技巧来处理矛盾。工作者立即通过充当调解人的角色,以转移注意力、自我表露等技巧尽可能正向引导案主的情绪发展。同时,案主的家人也是可运用的激励性资源。通过家人劝慰及工作者引导,案主同意继续与工作者见面,但不保证是否愿意就业。因此本次见面的基本任务只为确保持续合作,避免出现非计划性的结案,而未能按原计划进一步协助案主拓展社会资源。

2.6第六次会面

此次会面因冲突期影响,故临时更改计划以弥补未考虑到的外界不可抗拒因素影响,重新从调整心理状态着手。工作者运用一些面谈技巧引导案主着眼于身边已有资源和已获得的正面成就,再逐步缓解造成心理退缩的事态,了解到案主退缩行为的缘由是在服务中心未能预期和同类群体建立真诚开放的关系,也缺乏合理渠道释放情绪,连带对就业丧失动力。因此需协助案主进行压力处理学习。首先是协助案主辨认与面对自己的全部情绪感受。其次是促使案主对影响自己就业的情绪进行思考,避免不切实际的联系导致不必要的防备心理,如将因工作致残的心理阴影带入到所有工作,将人际关系偶发挫折扩大到所有社会交往。然后是进行自我对话:一是对时刻会出现的失业挫折做好准备,二是在内心模拟就业求职、人际交往等过程中负面情绪的场景并面对它,三是控制负面情绪,四是反思。此后,案主在家人的鼓励下开始发现:自身具备的就业潜力是毋庸置疑的,社区工作人员同意帮助自己开拓就业资源,在服务中心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对方心情不好等。当案主心理状态趋于平稳的同时,工作者向案主适当传达了一些就业面试技巧,鼓励案主恢复社会交往。

2.7第七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巩固已有进步,继续寻找资源,并为结案做准备。经过冲突期的经验总结,案主已能较好克服外界对心情的影响,与工作者分享了在服务中心的积极经验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的表现,也交流了自身对工作兴趣的见解,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意向。工作者与案主达成结案前的共识,传达了下次会面即是结案的信息,以帮助案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并巩固案主习得的能力,防止在专业关系结束后再度出现倒退。如在案主家中模拟了招聘面试,工作者刻意在模拟时直接提出对案主左臂残疾的质疑,虽然存在一定专业关系中的行为风险,但案主很好克服了心理压力,较流畅地完成了求职的模拟。#p#分页标题#e#

2.8第八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结束专业关系,并建立长期跟进的友人关系,指出案主仍存在的问题,协助案主巩固成就并进行自我改进与成长。工作者同案主回顾了全部过程,包括案主预期达到的目标是实现就业;案主调试了心理与家庭关系,并寻找到丰富的社区与社会资源,进行了压力处理的学习;案主就业动机与信心已得到明显改善;认识到影响解决过程的是人际受挫等。其次,为巩固案主持续成长,工作者再度确认了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家庭、社区和社会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与案主讨论了以后的成长目标,如案主表示希望能毫不在意旁人看待自己左臂的视线、就业期望因年龄限制不会太高、若成功就业会努力奉献力量等。

2.9结案

案主表示会继续积极寻求就业,并保持良好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防止在挫折中出现反复。工作者也邀请案主全家对工作者的专业过程进行了评价和反馈。由于时间局限,实现残疾人案主就业的总体目标未能实现,但在具体目标上案主走出自卑、自闭的心理形态,实现了残疾事实的认同和自身发展潜力的认同,增加了社会交往和社会资源,与家人的关系也走向正常化。此后不久,笔者收到信息反馈:案主已成功地在一单位的门岗处就业,专业介入取得阶段性成果。

3案例总结

3.1评估

3.1.1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进行已知经验评估。①在模型采用上,个案介入时案主已度过残疾事态突发阶段,故不适用危机干预模型。从案主就业上的生理自卑和心理闭塞来考虑,更接近赋权模型的目标形态,同时针对不可或缺的资源倡导和网络建构则以倡导模型较为适宜。因此将赋权模型和倡导模型相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②在方法步骤上,从接案起就应全面收集案主自身、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信息,才能使每个残疾人案主成为独一无二的服务对象。本个案中案主丧失就业信心源于“工作致残”,在介入过程中“克服心理阴影”成为前期最紧迫的现实任务。接案后的预估注重实事求是和对症下药,此个案中根据案主年龄可预估到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在于很多岗位存在年龄限制的现象。③在计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并能预先考虑好可采用的补救措施。

3.1.2对于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进行作用评估。①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能够让案主“说真心话”,从而得知案主最迫切和最真实的就业需求。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案主的资源建构网络中起到中枢作用,为无法和不愿寻求就业资源的残疾人赋权,代表残疾人与社会机构对话。③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使专业关系结束后的案主能保持成就和进步,使尚未就业的残疾人能继续寻求就业,使实现就业的残疾人能在工作岗位上正向前进。

3.2思考

按照香港社会工作学者江绍康的研究,残疾人社会工作被划分为三大部分:康复工作、增能工作、社区工作。将基础理论与残疾人就业相关联,协助残疾人就业就是为其创造平等进入工作岗位的机会,寻找其生存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以赋权,并在社区的支持网络中成功获得工作。

第7篇: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范文

社会工作是推动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具有反贫困、增强心理健康、加强子女教育、维权、社区融合等价值,但面临诸多困境。为使社会工作介入更加科学、合理,必须加强社会工作人员专业化、实务内容全面化和工作流程系统化,以及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完善化。

[关键词]

社会工作;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

一、问题的提出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然而,当前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严重滞后,处于一种边缘化、隔离化的状态[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强调,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合理分担公共成本,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2]。由此可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在借助政府主导力量的同时,更加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和推动,从而实现效率最大化。在国外,对于移民和劳工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已经进入到相对成熟的阶段。Kuo等认为,移民成功地重建社会网络可减轻心理压力和抵消“连根拔起”的消极影响[3]。而社会工作正是强调接触和掌握案主的社会网络结构,致力于案主自身能力和心理网络的重新梳理的同时,也应重视其社会网络重建。Shabaz指出,社会工作在介入移民劳工中的工作分类,包括社会工作者应当为移民劳工在其工资及工作条件方面达成协议,为劳工权益而斗争,确保公平的交易,为歧视而维权及在工作场地问题上给予实际的援助与建议[4]。在国内,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研究虽尚不成熟,但也逐渐受到重视。王俊恒认为,从社会工作价值上看,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民工城市适应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价值:一是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升他们应有的尊严;二是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适应性,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三是开发农民工的潜能,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蒋新红认为:社会工作介入新市民融入具有可行性,因为社会工作的发展为新市民城市融入提供了现实基础,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涵盖新市民城市融入及社会工作具有介入新市民城市融入的专业优势[6]。社会工作是一种秉承助人自助基本理念,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个人、家庭、群体,解决社会矛盾,是社会关系的专业性活动。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专业性理念指导下,针对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出现的困境,通过相应的工作方法进行介入,协同推进市民化进程。可以说,社会工作是推动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价值分析

1.反贫困由于农村流动人口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低、缺乏职业技能,大部分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只能从事与体力相关的工作,工资水平较低。由此产生的贫困问题,更是让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状况不容乐观。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可有效整合和分配社会资源。在贫富差距较大的城市地区,号召有条件的城市居民对贫困的农村流动人口进行募捐。同时,社会工作可依托农村流动人口工作和生活的社区,进行公益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虽然国家在农村流动人口群体中开展的“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就业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政府举办的就业培训,农村流动人口心理上存在着培训后能包办就业的想法;而高校举办的就业培训,由于收费较高,让农村流动人口望而却步。社会工作者可依托农村流动人口工作和生活的社区,邀请专家举办讲座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这种职业技能培训由于其公益性质不会给农村流动人口增加经济压力,也可有效根据其空闲时间安排,更加科学合理。

2.增强心理健康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继续社会化障碍和角色失调危机。由于长期以来城乡资源分配不均,农村流动人口的经济条件不如城市居民,易产生自卑心理,而工作强度大、时间长、收入水平低及居住条件差等因素造成其生活压力较大,易形成焦虑心理。另外,受农村传统习俗和文化的影响,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有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使其缺乏城市归属感,对自身市民身份认同度低。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对农村流动人口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帮助他们逐渐树立城市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以家庭或宿舍为单位组建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农村流动人口打开心扉,进行科学合理的宣泄的目的。如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组,社会工作者设计亲情互动游戏、表达心里话等环节,让父母了解子女内心的真正需求,夫妻之间沟通顺畅;以宿舍为单位的小组工作,社会工作者设计互帮互助的趣味游戏以及心里话环节,增进友谊。

3.加强子女教育针对学习困难、内心自卑、无人照料管理的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应由社会工作者采取不同的方法介入引导。针对学习苦难的学生,社会工作者依托学校、社区或社会工作机构,给农村流动人口子女进行补课;针对内心自卑的学生,注重对其自身、家庭、社区环境问题的调查,找到令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定期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重构健康心理;针对无人照料管理的学生,社会工作机构可成立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放学托管中心,托管中心内设游戏室、图书馆及心理辅导室。南京、北京、郑州及深圳等城市的社会工作机构在进行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介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在实践中很多社会工作机构会利用农村流动人口的空闲时间,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亲子互动等活动,从而增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4.维权农村流动人口维权意识不强,缺少依法维权的途径,因未签劳动合同而造成的超时劳动、拖欠工资、保险缺失的现象十分普遍。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低自尊、习得性无助表现及外部而非内在的控制源,使得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应运用赋权策略。赋权理论认为,个体拥有能力去控制自身的生活,拥有能力去获取自身所需的资源,拥有能力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抗争[7]。赋权使得农村流动人口逐步加强维权意识、公平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政治参与度,为其市民化起着推动作用。社会工作者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对农村流动人口普及自我权益保护的相关知识,如用工合同的签订、法定的劳动时间及安全务工等。在赋权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帮助农村流动人口建立代表其自身利益的社会组织或参与到工会组织当中,运用团体的力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5.社区融合由于一部分农村流动人口的自我排斥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率低。同时由于农村传统习俗和文化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很深,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差异导致了他们之间易产生隐性隔离,农村流动人口在社区活动中的参与率低。因此,在农村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社区,一线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实地调研,与社区居委会取得联系,根据不同社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农村流动人口社区融合计划。北京、上海及广东已开展许多专门致力于农村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社会工作活动。如开展社区运动会,让城市居民和农村流动人口都参与其中,使农村流动人口对其所居住的社区有归属感。开展“一帮一”的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将城市居民与农村流动人口对接起来,相互帮助。此外,一线社会工作者积极动员农村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政治生活,鼓励他们参加居委会会议,听取居委会汇报工作及向社区居委会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1.未体现专业性社会工作专业从国外引进,而我国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的特征及面临的问题,在国际上都是十分独特的,在这一方面国际经验较少。此外,虽然在发达城市地区,社会工作机构越来越多,高校设置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越来越多,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也逐渐增加,但整体而言,我国的社会工作尚处于前专业化状态。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尚处于摸索阶段或半专业化阶段。就具体实务而言,混淆了社会工作机构与慈善公益机构的区别,没有重视农村流动人口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而是一味地游走在对农村流动人口公益性救济的边缘。同时在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方法的过程中,并不专业,没有体现“专业性助人”的社会工作精神。

2.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缺乏综合性。目前,许多社会工作机构介入农村流动人口群体,但只针对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遇到的其中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些问题,虽然取得成效,但也应当注意,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是综合性的。同时,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流程缺乏系统性。许多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并未严格按照接案、评估、计划、介入及反思的系统性流程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是存在问题评估不专业的现象。只评估出该群体的贫困问题、维权问题及子女教育问题,却忽略了农村流动人口的健康心理的重构及城市居民与农村流动人口融合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恰是推动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二是在反思报告中,往往轻描淡写,不深刻也不专业。三是缺乏实质性的社会工作督导。

3.呈现短暂性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主要居住方式是租住或借住。居住方式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城市归属感较差,也使社区工作难于开展。社会工作除了依托社会工作机构这一平台之外,许多活动都是依托社区展开的。许多农村流动人口居住在工作单位的宿舍中,这样就很难有效地开展与城市居民互动的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从而使农村流动人口难以真正地融入城市之中,更不利于其市民化的实现。虽然部分农村流动人口居住在社区,但因为其租住或借住在亲戚朋友家的居住方式,导致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因此,许多社会工作呈现短暂性、不连贯性等特征。此外,社区工作介入农村流动人口社区融入的过程中往往忽略对整个社区环境的改善与社区支持系统的重构。

4.社会工作行政尚不成熟社会工作行政是一种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其中,政府社会福利部门或社会服务机构根据社会福利的政策、立法或决策,按照一定程序将之转化为实际服务;作为一个由诸多策略合成的过程,社会工作旨在保证政策对象的福利权利,发挥社会福利的功能[8]。当前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社会工作者往往通过微观和中观的社会工作方法,忽略社会工作行政这一宏观的社会工作方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工作机构没有很好地与国家有关部门对接,致使没有有效的途径畅通建言献策;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行政方法不了解、不重视,造成了这一社会工作方法被忽略。总体而言,针对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社会工作行政尚不成熟。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1.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虽然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中所能直接借鉴的国外经验有限,但国际上社会工作对劳工和移民的介入经验还是相对丰富的。社会工作者可对国外劳工和移民的介入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国内农村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将国外经验和专业手法运用于国内案例。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尚处于半专业化状态,国家应当加大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资金投入及政策倾斜,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社会工作者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当积极学习相应的法律、心理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生活困难及法律援助等问题,缓解社会矛盾。

2.完善实务内容全面化和工作流程的系统性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中,不应只针对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遇到的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些问题,应综合分析其遇到哪些困境,通过对农村流动人口自身、家人和朋友及邻里关系进行访谈,对其工作单位和居住社区进行走访调查,深入其困难所在。然后,通过综合性的实务开展,有效破解其市民化困境。另外,社会工作者应严格按照接案、评估、计划、介入及反思的专业流程进行介入。在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评估出农村流动人口真正需要帮助之处,做好详细科学的计划;介入之后,应对自身介入工作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为下一次的介入工作作参考。

3.重构社区支持系统的针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居住方式不稳定的特征,社会工作机构可向政府建言献策。比如建议国家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村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同时改变其流动性的居住方式,使农村流动人口居住场所更加稳定,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开展。另外,社会工作者应在社区内建立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长效沟通机制,消除两者之间的隐性隔离。具体而言,一是设置稳定的工作场所,在农村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设立社会工作机构或办公室。二是社会工作者通过走访宣传的方式让更多农村流动人口接触社会工作,了解社会工作价值,并调查其面临的生活困境。三是通过与社区内的城市居民和居委会沟通协调,建立起农村流动人口社区参与的长效机制。

4.开展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机构应重视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对接,及时地将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映。社会工作行政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专业知识上,还应重视加强对国家社会福利的政策、立法或决策。具体的社会工作行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工作机构需要积极地向政府部门反映和分析二元体制在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不利影响,建议促进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在内的城乡一体化改革。二是向政府建议建立和完善覆盖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制和福利机制,包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等,真正地将其纳入到正规有序的社会保障机制中去。三是向政府部门反映和倡导改革和完善农村流动人口住房保障制度[1]。随着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的重视与推动,社会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矛盾的不断增多,社会工作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社会工作理论为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使社会工作成为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社区、制度之间关系的剂,对于其市民化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啸冉.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中的社会工作介入探索[J].商,2015(42):43.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EB/OL].(2015-03-16)[2015-11-01].

[3]KUOWH,TSAIYM.SocialNetworkingHardinessandImmigrant'sMentalHealth[J].JournalofHealthandSocialBehavior,1986(7):133-149.

[4]SHABAZK.PrevalenceofRacismandExploitationofPakistaniImmigrantworkersintheworkplaceinIrelandanExplorationoftheRoleofSocialWorkwithPakistaniImmigrantWorkers[J].PakistanJournalofSocialSciences,2005(5):817.

[5]王俊恒.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江淮论坛,2012(6):144-147.

[6]蒋新红.论新市民城市融入中的社会工作介入[J].湖南社会科学,2014(3):9-12.

[7]BARBRAT.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2-89.

第8篇: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会支持;失独老人;养老问题

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分析失独老人存在的养老困境,着力构建失独老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对于增进失独老人的福祉,丰富和完善当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失独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一)生活照料支持缺乏

失独老人在失去自己唯一的孩子后大多数选择独居,因而在生活上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们面临的问题会更加严重,做饭、洗衣、拿药、家务都不能独自完成,日常生活无人照料就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二)经济保障支持不足

任何一个家庭,基本的经济状况是决定该家庭生活水平的首要因素。对失独家庭的父母来说,子女的缺失直接导致他们在经济上得不到额外的支持,再加上自身年事已高,收入来源单一,使得他们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而对于政府发放的失独补助金,绝大多数人都表示标准过低,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精神慰藉支持匮乏

孩子的离去带给失独父母巨大的伤痛,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失去唯一子女的失独老人,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严重的创伤,我们无法体会到失独老人那种伤心和绝望的程度,他们往往选择逃避,精神变得极度敏感,甚至出现自我空间极度封闭的情况。

(四)社会交往支持断裂

失独老人普遍表示自从孩子去世后,就感觉一切都变了,变得不愿意和人接触、交往,对外界比较排斥。他们的社交圈子变得非常狭小、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退化,这种情况亟待改变。

二、社工介入失独老人养老服务的策略

(一)失独老人方面

失独老人是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计划的核心人物,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与失独老人进行个案会谈时,要用理解、尊重、真诚、关怀、接纳等态度,这是服务计划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参与服务计划,访谈时间约为每一周安排一次,了解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以及服务计划介入后的改变,及时发现失独老人出现的问题,帮助案主梳理现有的资源网络,更好地提供服务。

(二)家庭成员方面

家庭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单位,所以家庭成员对于失独老人来说意义重大。每个个体的行为举止以及心理状态的体现都会受到其家庭生活状况的深刻影响。社会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失独老人与家庭成员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的相处模式和沟通模式,包括各个关系网络的亲疏远近,让失独老人与家庭成员站在彼此的角度考虑问题,共同协助失独老人走出生活的困境,健康快乐地生活。

(三)社区方面

根据人在环境中的理论,如果家庭是失独老人日常生活的小环境,那么社区就是失独老人日常生活的大环境。社会支持理论也表明社区是失独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一项重要分支。所以,要想了解失独老人生活状态,离不开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向失独老人所生活的社区、居民等进行访问,全面搜集失独老人的社区生活资料,及时发展社区可利用的资源,以便为失独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完善失独老人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呼吁政府部门尽快完善失独家庭保障制度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包括经济救助,还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治疗等。因此,在政策帮扶中,应呼吁政府探索并建立对失独家庭的全面照顾政策体系,积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独生子女保险制度,加强独生子女家庭抗风险能力,为失独家庭提供强有力的多重保障。做到切实维护独生子女家庭合法权益。

(二)注重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

失独老人在失去自己唯一的子女后,内心的痛楚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只有切身经历的人,才会感受到失去子女生命的心理创伤难以弥合。如果失独老人得不到有效的情绪舒缓与心理治疗,悲伤苦闷长期在心理生根,会逐渐失去与外界联系的信心。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陪伴与倾听,要用同理心开展服务,不断疏导悲伤情绪,提供情感支持。

(三)组织失独老人抱团取暖实现自救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高的老年人比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满足并更能适应社会。失独老人在进行小组活邮保要有社会工作者进行指导,以区域、年龄等标准进行分类,通过社会力量的支持,让失独老人们学会自救,互相鼓励相互救助,促进失独老人自我组织活动,提高他们的活动水平,达到抱团取暖的互助效果。

(四)发动社区社会力量营造关爱失独的社会环境

社区工作人员要及时发现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并进行全面的资料登记备案,当上级民政部门有补助探访时,要积极如实申报,让失独老人感受到政府关怀。社区应经常开展老年人文娱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鼓励失独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多和其他老年人沟通交流,提高社会参与度,感受社区力量,使得对社区拥有心理归属感。

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出发,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越广泛越能够更好地应对内在的困境和外在的挑战。失独老人面临养老困境,需要政府、社会、社区、社工、家庭成员以及失独老人自身的相互配合。只有各方力量兼具,共同为失独老人养老困境做出努力时,才能保障失独老人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方曙光.社会断裂与社会支持:失独老人社会关系的重建[J].人口与发展,2013(05)

[2]冉文伟,陈玉光.失独父母的养老困境与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新视野,2015(03)

[3]冯庆林.探讨“失独”家庭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合理建构[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5(11)

第9篇:社区工作者个人总结范文

一、建立工商社区服务站的目的和意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更是社会化服务管理的迫切要求。建立工商社区服务站是以提升政府效能监管为主线,以法规宣传、食品安全管理、消费维权、促进就业、代办证照等进社区为主要内容,以宣传、调解、检查、服务为手段,做到服务社区群众“零距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无缝隙”,实施监管“无死角”的目标。

二、工商社区服务站的设置范围工商社区服务站设置的范围是在区内的每个社区建立一个工商社区服务站,地点设在社区办公大厅,按照各职责在辖区内开展工作。

三、工商社区服务站工作内容

(一)法律法规宣传进社区。在社区明显位置设立工商工作服务站政务公开栏,公示工商服务站的职责范围、联系电话和工作人员。工商工作人员按照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对社区工作人员、经营者、社区居民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律知识及其它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经营者的诚信守法经营意识和社区居民的维权保护意识。

(二)食品安全进社区。工商工作人员在建立辖区内经营者台帐的同时,要建立食品生产经营重热点行业的监管台帐,实行日常监管、督促经营者落实索证索票、过期变质食品退市、亮照亮证经营、定期公布食品检测和查处信息等制度,为广大消费者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

(三)消费维权进社区。要将12315申诉举报站及消费者投诉站的工作纳入工商服务站的工作之中,实行受理投诉举报电话制度,工商工作人员在接到投诉后15分钟内赶到现场,及时调解消费纠纷,并定期公布投诉信息的调处结果和查处结果。

(四)促进就业进社区。加强工商工作人员、社区、求工者信息交流,工商工作人员要广泛征集辖区内用工信息,定期将辖区内企业的用工信息在社区信息栏进行公布,社区要定期公布辖区内求工登记信息,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对接。

(五)代办证照进社区。各工商所要委托社区工作人员对办理证照的经营者进行直接受理代办,工商工作人员要提供一站式、便捷式优质服务,并送照上门。

(六)工商监管进社区。工商部门、社区要对辖区内的经营者进行全面摸底检查,建立系统的监管台帐;要加强宣传监管力度,在辖区内营造一个全民监督无照经营的氛围;要实行电话24小时举报,及时有效取缔无照经营行为,并按照《工商分局对网格员举报奖励办法》的规定标准,对举报人进行奖励。

四、建立工商社区服务站工作步骤及时间建立工商社区服务站是工商职能在社区的延伸,是实现工商职能全面到位的有益探索。建立工商社区服务

站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7月10日至7月20日)。制定建立工商社区服务站的实施方案,明确目的意义、工作内容,成立领导小组,制定相关制度和工作职责。

第二阶段:试点阶段(7月21日至8月20日)。在各街办、乡选择2-3个社区、村作试点,探索建立工商社区服务站工作进展和效果。服务站要注意收集工作信息,及时掌握工作动态,每周向区领导小组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按时完成试点工作。

第三阶段:推广阶段(8月21日至10月30日)。根据试点经验,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全面开展建立工商社区服务站的各项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11月1日至11月20日)。全面总结工商社区服务站工作经验,上报区领导小组。

五、建立工商社区服务站工作领导小组为了确保建立工商社区服务站工作顺利进行,区政府决定成立工商社区服务站工作领导小组。

(一)区工商社区服务站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副区

长任组长;工商分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区政府办副主任,区工商分局副局长,乡人民政府乡长,大公桥街道办事处主任,万寿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宝塔河街道办事处主任,街道办事处主任组成。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工商分局副局长田力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对工商社区服务站工作情况的协调、督察、考核。

(二)各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的工商社区服务站工作,街道办事处主任任组长,属地工商所长和分管经济工作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由街道办事处分管干部和工商所副所长组成。街道办事处设立检查协调办公室,对辖区建立工商社区服务站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办。

(三)各社区负责本社区工商服务站工作,社区主任任服务站站长,工商工作人员任副站长,社区工作人员为协管工作人员。服务站责任范围为辖区每一个网格责任区。服务站站长全面负责服务站的工作,工商工作人员负责组织社区开展日常工作,落实各项制度,收集和整理社区提供的情况,及时处理和上报辖区存在的问题。工商工作人员要于每周一、三、五上午在服务站工作,按照方案的工作进程做好各项工作,接受市局和分局政务督察队的考核。社区要协助工商工作人员做好各项工作,落实好服务站的各项登记制度,要积极配合工商机关行政执法工作,既要当好执法监督员,又要做好执法

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