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化学必修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15
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一年级是连接的重要阶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育。
但有一个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经过中考选拔上来的优秀学生中,初中化学成绩很好,高中入学时化学单科成绩很高,然而经过高一一年时间的学习,许多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缺乏后劲,成绩下滑很快,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有的学生甚至高一第一学期化学学习就出现了掉队现象。造成这种现象有多种因素。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遵循认识规律,按照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编排。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使理论教学在一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也使元素化合物知识能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
笔者对人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2》(必修)两本教材及其配套教师教学用书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及有机化学五个角度将知识难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高中《化学1》(必修)
二、元素化合物
高中《化学1》(必修)
三、化学实验
高中《化学1》(必修)
四、化学计算
高中《化学1》(必修)
交流中发现,许多高中教师反映初中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高一学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
通过表格我们不能发现高中化学学科内容、知识体系的特点。难点多、难度大、概念抽象难理解,例如基本概念知识;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强、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例如基本原理知识;内容多、知识点多且还有些零散,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能体会,表格中所列出的一些知识难点往往都是学生学习中的分化点。
笔者作为中学教师,有着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的化学教学实践经历,针对以上知识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一些思考和建议。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必修)教学要做到: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对新知识点的教学要准确定位,找准教学的起点和落点。
第一,立足起点,准确定位。教师在教学前应对本知识点进行思考,分析高一学生学习该知识点需具备的知识储备,同时要熟悉九年级化学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教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中该复习应复习,该补充应适当补充,使知识具有连贯性、系统性,避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健全,教学跨度太大,学习产生分化。例如,在进行强弱电解质教学时,就必须将九年级化学中没系统介绍过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进行补充,否则教学很难顺利进行。
第二,准确定位,找准落点。教师教学中又必须找准落点,对一些知识点不能过度地拔高要求,加深内容。要按照课程标准,该讲解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例如,把必修课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原理、常见的有机物等,讲的过深过难,超出了课标要求范围,学生接受不了,反而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受旧版本教材的影响,对新课程理念掌握不够,对新教材整体性把握不够,教学中常常出现超前现象,如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教学时,把化学平衡移动原理都讲完了,然而学生没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仅是死记硬背老师讲的,对知识体系模模糊糊,结果适得其反。其实,这些内容到选修模块中进行教学,学生完全可以正常接受。甚至还有些教师进行一贯地应试教育,教学中依然坚持“一步到高考”的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和例题、习题的选择都是一步到位,由于多数题目综合性强且超前过难,多数学生做错或不会做,即使老师费劲讲解,学生仍稀里糊涂,这种教学显然违背了基本的教学规律。
第三,把握好教学进度。明确把握适当的教学进度,是提高教学目标准确性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不超标、不贪多、不超前、不过难;要按照课程标准重基础。紧扣新课程理念,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郭志东. “问题解决”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的应用 [J]. 化学教与学,2013,(1)
[5] 廖文娟. 从初高中化学衔接的角度探讨“物质的量”的教学[J]. 化学教与学,2013,(1)
一、高中化学的螺旋式特征及其教学困境
(一)高中化学螺旋式特征
螺旋式是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高中化学教材编写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坚持“学科结构”的原则,化学必修1与必修2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必修化学课程来体现。而选修模块是在必修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选择性。高中化学必修与化学选修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科结构体系,而这个学科体系是在初中、必修两个学科结构体系基础上螺旋式发展形成的,体现了课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困境
螺旋式课程的一个弊端是课程内容过于宽泛又缺乏深度,一英里宽,一英寸深[1]。螺旋式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但一英寸深,一英里宽的知识,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螺旋式课程强调了学的需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前后知识之间时间跨度大,对教学效果考虑不足。以往的化学课程更多的是具有直线型课程的特征,而高中化学新课程更多地具有螺旋式课程的特征。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些教师不能准确领悟化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上对知识的难度、深度控制失当,必修教学中试图一步到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接近高考要求,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被动与困难,在选修教学时又常常是炒冷饭,更加剧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出现“高一的课像高三,高三的课像高一”的怪现象。不恰当的教学定位也造成课时不足,科学探究无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空谈。部分教师忽视了高中化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缺少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衔接,造成学生学习化学缺乏条理性、系统性,学生认为化学知识杂乱无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做好高中化学模块教学的定位及各模块衔接教学可以有效破解这一困境。
二、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的内涵
(一)衔接教学的实质
“衔接”本意指事物首尾相连。“衔接教学”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即化学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相互连接。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是指对高中化学各模块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全面整合,规划出适宜学生发展的各阶段内容和能力水平,适宜教师教学的各阶段的操作方法和模式,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提供有效的学习机制。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不仅是指模块内和模块间知识上的衔接,还有学生学习能力上的衔接,更是学习机制上的衔接。
(二)衔接教学的原则
衔接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是指遵循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既指学科的逻辑系统,又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还指范围上的从窄到宽、深度上的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而实施的教学活动。螺旋式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符合知识间内在联系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但要把课程编排意图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有差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在教学中应遵循层次性原则。螺旋式课程的方向是螺旋式上升,逐步深化思维的深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建构学科模型、实现应用情境的类化和拓展,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衔接教学的类型
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从目标上分,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衔接;从形式上分,包括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高中化学各模块内的衔接、高中化学各模块间的衔接;从要求上分,包含初中化学已经掌握的水平、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高考化学要求的衔接;从主体上分,包含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的衔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衔接等等。
三、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科学地定位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的是全体高中学生,它是有兴趣学习化学、有志于从事化学研究的学生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必修模块的教学需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它还为高中阶段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化学必修的教学定位应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的三维目标要求有显着的差异。如“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必修阶段大多为“知道”或“了解”层次,“理解”与“应用”层次的较少。选修阶段要求上除一定量的“知道”、“了解”层次之外,“理解”与“应用”层次的数目增加,多于必修阶段[2]。在“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等方面同样要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高中化学必修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高考考查目标有所不同,在实施必修教学中应合理把握教材深度和广度。例如,必修2原电池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是为了建立“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转化为电能这一观念而设置的,以原电池模型为例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转化的观点,它的重点不在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更不是进行定量计算。虽然高考化学考查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电极反应、定量计算等,但是高考考的是《化学反应原理》要求的知识水平。在必修阶段如果讲到这个层次,显然违反了课程设置的初衷,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必修模块内的衔接教学应注重知识的生长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有关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是终结性要求,描述的是终结水平,即学习某一必修模块后,应该达到的水平。而教材的编写中,出于分散难点、突出重点等考虑,有时把某一内容分散到不同模块中(如苏教版中有关原子结构的内容),或分散在某一模块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知识的呈现次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难易程度,将其处理成不同阶段对应不同要求水平。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点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 则,立足课堂,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衔接教学。例如,苏教版必修1中氧化还原反应呈现多次。第一次出现时要求判别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第二次出现时要求判别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第三次出现时要求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每一次的教学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循遵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蹴而就。第二次教学时,第一次的要求就可成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通过学生回忆,适当的检测,为本段的教学奠定基础。教师通过模块内衔接教学的研究,加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认识,增强对化学学科体系、教材编写原则、教材编写用意等的认识,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品质。
(三)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应注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化学必修1与必修2体现,必修1与必修2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内容的广度已经覆盖了整个高中化学。但基础性不等于内容的广度,选修化学在模块功能定位、教育价值、内容深度等方面与必修化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也要看到,从必修、选修到高考这三个层次在处理内容时的能力水平的发展性。
必修课程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部分必修内容知识目标要求较低。例如,溶液显碱性、明矾作净水剂必修中只要求“知道”,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部分的要求是“理解”和“应用”。在选修教学中,将必修原有知识设计为教学情境,在原有知识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组织和结构下,同化或顺应新的化学知识,实现知识的生长。也可在新知识点学习后,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必修化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选修课程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选修化学的能力目标要求较高。必修模块部分内容会在选修课程中再次出现,但知识范围扩大,难度加深,能力要求更高,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形态。例如,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要求是初步建立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化学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可以移动,但对怎样移动不做要求;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对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认识要求达到本质化、定量化,对认知水平的要求更高。在选修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内容深广度的层次性、问题处理方式的多样化、概念理论的本质化,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个将军带兵打仗不能只注重一次战斗的胜败,而应当考虑整个战局,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教师带领一个或几个班的同学们学习化学,不能只为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奋力拼搏,有一些知识点较难也不好理解,可以放一放,通过后面知识的学习自然就解决了,不要搞得人困马乏,大家都失去信心。要知道在高中化学学完后同学们掌握就可以了,因此,整体意识的形成有利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和学习。
二、培养同学们建立化学知识结构体系
新课标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是学好化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化学素养提高化学能力的必然途径。没有知识结构体系的知识是零散的,既易忘又不便于用。新课标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必修1和必修2是让同学们知道高中化学有哪些内容,都是介绍性不宜太加深,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因此,在学习必修1和必修2时不要过多扩充,更不要穿新鞋走老路。由于必修1都是一些高中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且后续学习中经常用到,要放慢速度多联系多巩固;必修2速度可以加快,因为选修内容是对必修2的补充和加深。
三、培养同学们提高课堂效率能力
虽然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但由于高中学生的知识量有限、新课标知识结构不完全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教材中新授课内容要让同学们自己解决难度较大,我认为高中化学主要还是传授型教学,既然这样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关键。现在多数的课堂还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记笔记,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教师只讲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学生只记笔记不想为什么,一节课师生互动很少,课堂枯燥无味。
四、培养同学们利用好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能力
教材是国家教育部提供的学习必备材料,它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知识内容,还提供了知识范围。不同版本的教材,基本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在高考中规定了哪些省份用哪种版本教材。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了解本地教材版本,让同学们利用好教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中除了一些基本内容,还增加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科学探究”、“家庭小实验”、“实践活动”、“科学视野”和“习题”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对基本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同学们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同时,也要将这些信息进行了解。
五、培养同学们自我复习和自我总结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认知因素;研究;分析
前言:现如今,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改革已经逐步从理论阶段过渡到实践阶段,并得到的不断的深化,现阶段,从新课标改革实施区域来看,高中化学新课程推出后引发学生学习难的问题不容我们小觑,具实际调查研究显示,学习困难这一问题在不同教育阶段都存在一定的比例,这一数字虽然无法得到有效的精确,但是经过专家多年的研究总结出这个比例大于百分之十,而这一比例在某一个特定的学科里会表现的更高,研究者专门对化学这门学科展开过调查,高中阶段化学学科学习中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感觉学习化学学科是相对困难,而在这部分比例中又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学生因为化学学科的难而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逃课的现象。因此,新课程改革后化学学科学习困难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化学教育教学界所存在的一个普遍显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实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这一问题重视起来。本文就是基于此背景下展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分析了新课改后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并提出了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问题的有效策略。
1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分析
1.1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下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我们知道,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相对于初中化学来讲,在内容上得到了深化,知识点也明显增多,在强度增加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出现学习难的现象。高中化学学科在新课程改革后,出现了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在选修课程中知识点就有二百多个,必修课程中知识点也达一百左右,所以,这就给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带来了难度,而化学学科过于理性,知识点过于分散,导致学生在记忆化学知识点时难度加大。再就是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深入,知识点的抽象%复杂使学生难以理解,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知识的运用也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在化学专业用语的学习中,由于抽象度升高,学生一时间难以理解,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或者恐惧心理,影响学习的信心;最后,高中化学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对两种相似现象的教学却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知识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在区别的时候容易混淆,比如,水解与电离等。
1.2其次,我们再来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下化学学科的特点。高中学生相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大多数习惯于机械记忆,而到高中学习阶段,这种思维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更深层次的学习。尤其是对于高中化学这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学内容较多、逻辑思维较强,导致教学教学节奏的加快,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的学习节奏,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其次,除了学习思维意外,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造成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有效的教学,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的解决新课程学习困难的问题。
2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有效策略
2.1高中学生在化学新课程学习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要想解决高中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就必须从根底查找原因,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从学生方面和学校方面来进行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优化化学课程设置。第一,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锻炼。由于思维方式的限制,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现象,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并且布置适当的课下作业,学生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使学习有规有矩,养成良好的习惯,当遇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者有难度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讲述与提问,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起真正的抽象性逻辑思维。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高中化学知识系统,让学生展开有条有理的学习。因为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较为零碎、繁杂,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合,建立起一张完整的化学知识点网络,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且要让学生掌握好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优化知识体系,避免学习的盲目性,突出整个高中化学的知识主干,这样,学生在不断完善枝干的时候,对知识点也加深了印象。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解题思路的讲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真正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要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监督力度,防止学生因为不适应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业,着重加强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的指导,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3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出现学习化学难的问题是普遍的,但这一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找到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最终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化学的知识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卫华,等.西方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3(3)
[2]王后雄.论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及其成因[J].化学教育,2003(11)
关键词:高中化学 初中化学 教学衔接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093-01
化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学生的一个难点课程,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初高中里,有80%的学生认为化学知识复杂凌乱、难学难懂。因此,新课程的改革给初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该文主要针对化学教学衔接策略和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内容提供帮助。
1 构建完善的化学内容结构,做好衔接工作
在初高中的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点是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来分层进行灌输的,而有些则脱离递进方式独立呈现,所以,可以在化学教学内容上进行补充,完善知识结构,做好衔接工作。
1.1 采用“织网式”对知识点进行补充
在对新课标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发现,对初高中化学知识只有比较笼统大概的介绍,这些都是属于常规性的知识简介,并没有形成全面完善的知识内容结构体系,每章节的内容只是对重点知识的少量介绍,以物质分类为主轴线,并没有对化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连接的作用,但是初高中的化学知识通常都是以元素周期、物质的量、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能力变化等作为主要轴线,以点进行发散的方式让学生对化学知识逐渐积累。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层“面”。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强调对学习惯性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构建,例如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上,如果有遇到需要没有学习过的初中化学知识点,可以利用分时分点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补充,做好内容上的衔接,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架。
1.2 采用“阶梯式”来调整教学的难易程度
在义务教育的多年实践中,大大降低了对初中化学的难度,但是初高中化学学习的难度无法下调,这就在客观上加大了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压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既要完成对化学内容的掌握,又要提高对化学知识实用性的操作。在一定层面上提升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难度台阶。有些老师一味的追求中考、高考效应,主要就是对考点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在课程标准里的选学知识和常识性内容的教学,没有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点有很好的认识,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存在缺陷,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加入“螺旋式”,“阶梯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循序渐进的认识。提高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加强在化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的化学教学方法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初中化学多数的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讲求学习方法,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掌握的要求比较低,而高中化学不但提升了内容上的难度,老师经常采用抽象思维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所以,很多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理解的状态,我们要加强对化学教学方法的衔接,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化学学习的节奏,加强独立学习的能力。
2.1 采用“学案化”进行教学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预先设计的学习方案进行逐步教学,首先让学生对本单元要学习的化学知识要点进行整体的把握,在课前进行预习来巩固知识框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运用。中间穿插学习方式,在课后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为下次教学做好计划。
在实际的操作中,化学老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个相关的支架来帮助学生学习,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化学知识的主动能力。在设计学习方案时,要对多元化的资源进行综合整理,采用学生喜欢,老师爱用的基本要求进行选择。对设计方案应该多考虑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衔接内容。
2.2 利用“实验化”来设计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通过让学生融到具体的环境中,感同身受,来提升对知识点的应用和掌握能力。老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要点来设置情境,来正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进来,从知识点出去。而化学实验就是一种最直观展现化学内容的有效手段。化学实验是以化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增强对化学的激情与兴趣。因此,化学老师可以构建“实验化”的情境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化学知识。
3 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高中化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比初中化学内容都有一个质的提高,两者间形成明显的跨度,这将导致学生在面对新老师、新环境、新学习压力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促进教学的有利措施之一。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任何学习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在对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学习时应该多注意培养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化学老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来调整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学习指导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计算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在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的同时,也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构建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结构,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提供良好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樊北芳.高中化学必修阶段基本概念教学中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0(11).
[2] 陈赛清,陈良壁.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调查与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
关键词:知识储备;知识结构;思维定势
近几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各个地区都在积极进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各个课改区也出现了因新课程改革使得学生学习不适应,最终导致高中化学学习发生困难,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现在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所以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本文将从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定义、类型出发,并分析其认知因素。
一、化学学习困难的含义与类型
(一)化学学习困难的含义
化学学习困难也可以称作化学学习障碍,指的是学生在智力发育正常的情况下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未能完成学习目标、学习效率低、无法适应学习状态。例如,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没有问题,但是在学习化学时就是不适应,或者只是化学中的某一块知识点不会,而其他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这些都算是化学学习困难。
(二)化学学习困难的类型
由于化学学习困难包括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特性,所以可将其分为个体性化学困难和群体性化学困难。个体性化学困难是指,对于智力发育正常但学习化学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只是没有将自己的智力发挥到化学学习的标准状态,因此才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不高等学习状态。而群体性化学学习困难指的是由于某一化学学习阶段或者特定的一块知识点较为难理解而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下滑的情况。
二、化学学习困难的因素分析
(一)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首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学阶段时,学生的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高中生多数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后进行自主学习和归纳,因此,高中时期是学生发展智力与能力的重要时期。化学是理论与抽象性极强的学科,想要学好化学,就要靠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抽象逻辑思维。
其次,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当学生进入高中后,就会将初中时产生的经验型抽象思维转换为理论型抽象思维。初中的化学知识多数是能力型较少的入门知识,对于学生的要求不高。另外,教师在教授不同知识和问题时会创建出统一的思维模式,因此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思维定势,依赖教师的思维及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上课节奏快,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就与初中时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多学生到了高中后都会不适应。
(二)高中化学学科学习的特征
“深”:是指高中化学知识较为深奥,学生不容易掌握其实质。与初中教科书相比,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知识的深度和抽象度明显增加。
“杂”:指的是高中化学知识的产生与组成系统复杂。高中化学教科书上将知识点、必修与选修板块都标注了出来,并且对其他细小知识也有所标注,导致种类繁多,内容冗杂,不好记忆。
“混”:是指高中化学教科书在一些相近的化学问题上解释模糊不清,导致学生无法清晰辨别。
“特”:高中化学中存在很多特殊性的规律,因此导致学生出现记忆偏差、模糊等现象。
(三)化学的认知结构
化学认知结构指的是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知识及内容的总结与组织。学生化学学习困难就是由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认知结构不够完整,表现为以下四点:
1.化学“已知”储备量不够。化学学习困难的学生,通常都存在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运用技能储备量不够等问题。另外,高中生都是从不同初中考上来的,而不同的初中教师教授的化学知识也是有所不同的,但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模式都是统一的,就会使一些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因此,教师应当重视个别和群体困难,准确判断出适合学生的起点,在教授新知识时将旧知识带上,不断地进行复习,这样就会减少学习困难。
2.化学知识结构化程度低。知识的整理就像图书管理一样,如果都是散乱无章的堆积,就会造成检索困难,早晚会被遗忘在那里。但是如果整理出完整的结构体系,就会提高检索速率,加强记忆。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有的时候是因为学习的知识太过零散,在实际的运用中知识无法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上,可以适时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串联,或者将这一知识点与下一知识点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激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可以激活已学过的化学知识。
3.化学知识表征不完善。化学知识的表征即为知识储存于脑中的形式。相关资料表明,同一种知识可以用不同种方式来表征,如果学生对于知识的表征是多样而有序的,则学生可以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如果学生对于知识的表征是单一的,则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就会出现僵化,产生僵化现象说明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而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
4.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能够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创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思维定势。因此,打破思维定势,才能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难。
以上几点为导致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因素,当然,教师的教课水平和方式、学生的家庭教育或者学生自身的人际交往等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本文只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和对事物的认知角度进行的分析,所以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117-123.
一、上好入学第一课,阐明高中新课程特点,为衔接打好基础
常言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好入学第一课,对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至关重要。学生由初中升到高中,文化课学习上跨越幅度很大,往往心理准备不充分,认识不到位,需要教师及时调整,使其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要主要给学生讲清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一化学在整个中学化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高中化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二是由于初高中化学存在本质区别,高中化学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各种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因此从第一节化学课起,就要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做到课前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课堂上勤于思考,勇于交流探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做好听课笔记和实践记录,课后善于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三是《化学新课程标准》定位是以学生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培养目标,课程除了知识学习外,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二、领悟教材内涵,突出必修课的基础性衔接,使学生兴趣盎然
不难看出,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内容改革十分重视初高中知识的合理衔接,洋溢着“跳一跳摘苹果”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解读、深刻领悟教材所蕴涵的精神思想,以知识衔接为突破口,搭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每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台面上完成知识迁移与深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化学必修1(人教版)的第一章通过介绍几种学生比较熟悉的仪器和容易掌握的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乏味的理论知识变为有趣的信息催化剂,是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源泉,也是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有效途径。又如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编排,引导学生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了解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并借助化合价的变化进一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让学生悉心感悟知识的深化与升华,激发他们学好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由此可见,必修课程不仅注重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知识探究信心和求知世界兴趣的能力,其深刻的内涵不言而喻。
三、优化教学环节,注重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衔接,为学生排疑解难
新课改后的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其知识的衔接更富有理性化,尊重学生实际,更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实行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分层次、多训练”的教学方法,开始小步走路,将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生长的根,在旧枝上长新芽,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对跨越幅度较大的新旧知识间有联系的教学,要牵线搭桥,让学生整合好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的系统性更强。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学生掌握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并不费劲,但在第二课时理解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规律及其应用时,就显得矛盾重重,因为同种物质在不同的反应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通过实例训练,慢慢化解难点,消除疑点,也让学生慢慢体会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帮助理解物质性质时的重要性。当然,教学过程要时刻体现师生情感的交融与衔接,特别是差生,教师要给他们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增进情感融合,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对文化课学习的信心。
四、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的衔接,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生命之本,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新课程化学必修1的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对于实施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衔接的研究和探讨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教师可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教学方案,引导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积极有目的地进行探究与分析,完成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操作方法的掌握。由于新课程在化学实验上更加注重对实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也是由学生经过探究和分析得出,实验室无疑成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的主阵地,学生自然成了探究实验的主要角色。让学生扮演主角,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和实验互动,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内容也为实施新课程实验改革教学、加强初高中实验衔接、积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实验理念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加快实验改革的步伐,让化学实验引领学生积极探索未来世界。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基础教学;二次“创作”;课堂效率
我省从2010年起施行新课改已经2年,面对新的高考要求如何搞好高一化学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是要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化学素养,同时还要为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的其它模块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因而搞好高一化学必修课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我认为在实施高一化学必修课教学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仍然必须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工作
从高一新教材看化学科中许多章节问题的提出与探究所需知识除新学知识外,不少来自初中,有一些重点问题所需知识由于中考不作要求,有的初中学校基本上不讲,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而高中教师熟悉初中教材就能清楚学生具备了怎样的化学基础;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学生一知半解,理解错误。比如我们在学习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酸、碱、盐反应规律的延伸等。除此之外,还需注意与初中化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如元素周期表、氧化-还原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等等。有的是高中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要剖析新旧知识,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建议高一化学教师在正式学习高一的新知识之前,先拿出一周左右的时间来复习初中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心从假期中收回来,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不会错过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复习中穿插高中知识点,学生也容易接受。
二、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防止盲目拓展知识内容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
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胶体”,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对于胶体的其它性质如电泳、布朗运动、聚沉等教材都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出现,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
三、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科学呈现方式,积极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作”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缺乏严谨的化学理论作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例如第三章的《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但本节知识的呈现方式不是像旧教材那样以元素周期律理论为主要线索,而是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为横向分类,并作横同比较,突出物质的性质特征,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很容易让人感觉凌乱,把握不住各类物质间的知识规律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易使学生学习时感觉很茫然,找不到学好这些知识点的方法,易陷进死记硬背的泥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剖析,尽管教材是按物质分类思想编排的,但作为每一种物质来说教材还是按照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来描述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在学习完本节后,教师还要对每种金属和它的化合物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梳理各知识点。
四、研究导入新课的艺术,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思想火花,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才能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化学学科基础。而要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就必须争取每堂课的效率。所以,研究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思想火花,又能从实际中缓解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应该把握三个原则:①整体性原则。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新旧知识点与点的衔接,更要注重知识点与面的切合;②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考虑情感目标的达成,趣味性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所在;③适度性原则。新课的导入不要故弄玄虚,不要过于深奥,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有兴趣有欲望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更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把握高一,让学生更好更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特点。当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时,我们教师应主动地引导学生走好这三年第一步,让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化学学科基础。
乌兰(1973-),女,博士后,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 要:本文分析了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实验的呈现方式和知识点分布特点,由此得出了一些教学启示。
关键词:新教材;实验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是一套面向21世纪、体现时代特色的高中化学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编排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新教材更加重视化学实验[1]。本文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编排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中实验呈现方式
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化学课程划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2]。每个模块的栏目设置基本相同,都包含了以下十个子栏目:实验、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实践活动、信息搜索、插图。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三个栏目中。在“实验”这个栏目主要介绍一些典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基本操作、锻炼基本技能、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这个栏目是以探究为目的,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学生活动。这个栏目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自体验过程、加深认识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实践活动”这个栏目介绍一些与社会相关课题的调查活动、研究、课外小实验等。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实际、应用化学知识、增强角色意识、提升思维品质。
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我们发现新教材总共设计了194个实验,其中典型实验109个,科学探究43个,实践活动42个。
二、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分布状况
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编排既分散又集中,高中化学实验既分散在《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这七个不同模块。又设置了《实验化学》这个的专门针对实验的模块。以“原电池实验”为例,如下表所示。
“原电池实验”分散在以上三个模块五个专题中,每个模块考纲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必修2要求学生认识原电池的装置,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要求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简单原电池你;选修6实验化学要求学生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并把它用于实践。从必修《化学2》到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到选修6《实验化学》,从前往后,三个模块对原电池实验的要求层层深入。
三、新教材实验编排方式对教学的启示
1.研究教材,把握尺度,层层推进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的研究教材,看这个实验在那个模块什么栏目中体现,如果是在“实验”这个栏目,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巩固基础知识。如果在“科学探究”这个栏目,就要注重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
2.深入探究,培养探究精神和实验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如下叙述:“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探究式实验教学”,从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到分析问题,都让学生全程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