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象征范文

文化象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象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象征

第1篇:文化象征范文

关键词:武术服饰;艺术符号;象征

武术的各大门派、拳种套路,共同组成了中华武术,其中每个门派、每种拳种都有其自身的生活信念、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和现实创造,中国武术服饰的艺术性实际上就是不同套路中身体技术特色的文化符号象征。每一种武术套路的服饰,既是一种符号,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它的生成、积淀、延续,都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宗教、历史、语言、艺术、科学的发展有关。每一种武术套路服饰的生成,都是这个武术套路精神、文化发展的一部史诗。通过对武术服饰作为艺术符号的象征性研究,管窥武术文化的艺术人文内涵,透视人类的艺术审美情趣、不同时期的文化情结,抑或是不同文化所表达的生命情感特征。

1武术服饰是一种艺术符号的象征

1.1服饰与文化符号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的总和”,[1]而服饰则是人类这种符号能力的最为重要的形态。因此,文化是一个有其自身生命和自身规律的自成一体的系统,其功能在于使人类适应自然界,以保证人种的生存和延续。但人类的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人类对符号能力的运用才使得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延续成为可能。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但“语言并不是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它不能完成全部情感的表达。”[2]所以人们力求在语言之外去寻求其他情感表达的途径,而服饰正是“有着象征内涵的事物”[3],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因此,非语言的事物,当人们用它来代表另一事物,表示一定概念、思想感情,并通过它来记录和传承人类文化时,它就成了文化符号。

1.2武术服饰与艺术符号的形态与表意特征的契合

艺术符号是文化符号系统中的非语言符号中的一类,它作为一个传达媒介只有在与艺术意象及艺术形式达到最佳结合时才能建构起来。也就是说,艺术符号的生成必须构成双重契合:与审美意象的契合和与艺术形式的契合,要达到这种双重契合,服饰的设计必须对这个新生的艺术符号进行文化和审美的挖掘。只有这样,这个艺术符号,才具有文化与审美的特殊性。武术服饰艺术构成的元素符号:造型、材料、工艺、色彩等,从不同角度传达出武术套路文化心理。武术套路服饰艺术的文化性,构成其形式的元素符号同时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由物质材料组成并受众多物质因素限制、表现使用功能意义的“物质形式”,又是一种“浸透着情感的”,[4]表现着精神方面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有着明显的“艺术符号”的典型特征。武术服饰是一种意义丰富的文化符号,是武术文化的标志,中国文化的标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是人类文化的历史标记,也是人的历史的文化象征。”[5]各武术套路通过利用服饰的造型、材料、色彩、工艺,激发人的视觉想象和情感体验,通过隐喻暗示、联想对比等方法,传达出武术套路特有的武术套路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武术套路中,服饰甚至有着记史述古的符号功能和教育、伦理等职能。因此可见,武术服饰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是武术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武术文化发展过程的文化象征,这种文化象征的意义在于通过武术服饰的设计与制作去窥视武术文化外在“形态性”与内在“表意性”的内涵与外延特征的统一。

2武术服饰艺术的外在形态性

2.1意识形态的物化: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

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统一,它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的情感中引起精神的共鸣和达到最大强度的精神交流。不同的武术套路服饰,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对自然灵物的崇拜或的“遗留”[6]。不同的武术套路服饰中,样式或饰物往往有一些与众不同,表现出强烈的本武术套路特色,是该武术套路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特殊的衣物饰物,一般与御寒、遮羞、美观、财富、权力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却在武术服饰中拥有一种崇高或神秘的意味。各武术套路为了表达自己的身体文化,通过武术服饰,创造了许多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体现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符号,并绣、染在武术服饰和其他与武术相关的事物上。人类许多行为最初只是模仿,是对直接经验的继承,通过特定的行为影响和控制身外的事物,如早期的“图腾”。“效法自然、摹仿自然的文化实践是存在于人类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人类的早期或文明时代的初期,这种色彩显现得更为浓厚。”[7]在意识思维物化的过程中,将“意象化”[8]的情景复制到本体实物上。比如:武术套路服饰的刺绣,多以盛开的生机勃勃的鲜花,抑或是栩栩如生龙玉凤等等为主要背景。它所体现的是人们在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将自然界的艺术元素镶入到个体意识想象的空间里,再通过物化的形式“具象化”[9]的表现出来,通过刺绣图案象征自然生态的和谐。所以,各武术套路服饰中出现的刺绣图案是人类想象意境中的具有创造性艺术符号的表达,是构成各武术套路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

2.2非意识形态性的物化:标识性的“品牌”象征

人是使用文化符号表达意义的动物。各族人民大量使用审美符号的象征来表达各族文化的意义。[10]这种审美符号的象征是各族文化符号体系的一部分,是凝聚各族人的精神,吸引各族人心的向心力,是识别认同符号。同时,由于各个不同武术套路、门派之间的文化差异,其服饰的风格必然存在迥然不同的文化特色。而所谓形态性,是指文化符号所指代的物态属性,[11]它易于人们通过文化符号的外在形态认识和掌握文化的根本属性。在武术服饰文化中,服饰作为武术文化的外在性文化符号,它也具有对各武术套路、门派标识性的“品牌”[12]象征意义。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通过服饰的设计、剪裁、色彩等艺术元素,成为了辨识和熟悉不同武术套路、武术门派的文化品牌的重要因素。我们也就可以利用武术服饰不同的艺术符号特征去发现不同武术套路的风格特色与文化底蕴。如太极拳服饰对于太极拳本身而言,它具有“品牌”标志性的代言作用,对于其他武术套路,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于其本体而言,却是可以互相认可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是太极拳用来对外是“本我”与“他者”[13],对内是“我”与“我们”的识别认同符号。对内的习练太极拳者,只要见到太极拳服饰,一眼就能识别是同一拳种的爱好者,从而产生亲近的认同感。对外的武术套路习练者,也能通过服饰的不同艺术符号特征,判定出这一服饰文化符号背后的本质文化属性———太极拳。各传统武术套路的服饰各不相同,每一类服饰就是其文化支系的符号,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模式,是各个武术套路生存、发展的本能所致。

3武术服饰艺术的意象表意性

3.1审美意象非理性符号的“表魅”象征

用意象性的审美观念,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情感。[14]武术服饰上的纹样摆脱了逼真的摹写,让人进入意象的审美世界,一个神奇的使人类心灵获得自由的非理性艺术王国。在这种意象性的艺术思维里,设计者天马行空,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将所有的形象任意夸张抽象变形。如,武术服饰中的象形拳服装,从审美的角度看,它是设计师们通过观察人与自然的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根据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具体物象中的抽象而来,从象形拳的形成过程管窥[15]武术服饰这一艺术符号化的过程,发现是武术服饰在经过审美意象的非理性化后。它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16]的艺术品。经过岁月的淘洗和传承积淀,其间渗透、灌注、表达着中国古人的自然崇拜、审美和艺术情趣。武术服饰的魅力在于不受理性形象的约束,放任其艺术想象力在非理性的世界里自由驰骋,用意象性的审美观念,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受众者们通过武术服饰的“表”,即服饰的外在显性特征,通过视觉语言和身体互动转换为对武术服饰文化内在意蕴的一种体悟,甚至是对武术文化的“表”与“意”的魅力解读。武术服饰设计中的艺术文化符号的象征性,正是通过其自身的华丽的“表”,表达其背后浓厚意蕴的非理性审美“意”的特质,使武术服饰文化在对武术文化进行融合的同时,达到自身“表魅”的象征性意义。同时,也正是其象征意义,才使中国武术文化的艺术性变得情深意远,韵重味浓,审美价值大为提高。

3.2勾勒传统与现代服饰人文情结的象征

武术服饰艺术符号所蕴含的武术套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当代服饰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日益为世人所喜爱,已成为中华武术套路精神和武术套路意趣的标志之一,为设计师们创作各种风格的服饰设计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使现代服饰设计得到升华。自2008年武术以特殊身份进入奥运会开始,武术热潮在全世界范围内掀开,[17]与此同时,作为武术文化一部分的武术服饰也作为一种对武术表意象征性的宣传物开始面向全世界。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汲取中国传统武术服饰艺术文化符号的精髓,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常常采用丝绸织锦、刺绣蕾丝等材质展现中国主题,借这些充满寓意的传统武术服饰文化符号来表达喜庆吉祥、祈福消灾、寄寓理想与希望。武术服饰设计师也在现代服饰的审美中经过解构、重组、整合等手法重新演绎武术服饰,衬托出武术戏剧般的舞台效果,使武术服饰更具东方情调,给武术文化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而现代服饰将武术服饰的某些元素融入晚礼服、日常生活服装当中,并在工艺制作、装饰手段和造型处理上,注入时尚,使其与现代的大环境相融合;通过对装饰工艺和现代材料的处理,切入流行元素,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恰到好处地把武术服饰的设计理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中国武术服饰文化的艺术性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出现在世界的视野内。

3.3创造者与受众者的生命情感象征

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统一[18],它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的情感中达到最大强度的精神交流。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象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以约定俗成的武术套路的艺术展现达到人们心理效应的意象过程,借助着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来把握服饰中意蕴的一种思维方式。武术服饰元素由人们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19]而服饰的艺术文化符号更是人们寄托生命情感的归宿。武术服饰创造者的每一次设计、制作过程,都是一次自我情感和思想拓开的升华,使自身审美意识和对物化思维方式的的意象性不断丰富,以求通过其精心创造出的艺术品———武术服饰,实现他对生命情感的崇高追求。武术服饰是具象的服饰,作为象征符号的服饰,在本质上是特殊的一种语言。表意象征性形式的服饰是各武术套路的习练者与“受众者”进入艺术语言的中介,武术服饰的受众者们通过武术服饰的艺术性修饰协同身体技艺的难美性展现,表达其对生命的高度热爱和情感的高度升华。在武术服饰的艺术语言和受众者身体语言的融合中,使人们对武术服饰实体本身的意象性地展开视觉意境的想象。这是人们通过不同艺术语言的象征性表达个体生命情感的形式。因此,武术服饰成为象征性的艺术符号,是人们赋予它情感的高度象征意义。

4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及鲜明而复杂的艺术文化符号象征,正是有了象征,中国传统武术服饰变得情深意远,韵重味浓。正如著名学者先生指出的那样,“衣与饰的结合,突破了衣着原有的单纯基本功能而取得了复杂的象征作用。成为亲属、权利、宗教等社会制度的构成部分,更发展成了表现美感的艺术品,”[20]显示出武术套路精神活动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杰.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12(12):85-92.

[2]张璐婧.汉字的表意性和对外汉字教学[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5):87-89.

[3]许铁汉.象征: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意追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5(5):70-72.

[4]赵健伯.文化符号视域下的“云南十八怪”[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2):60-64.

[5]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2.

[6]于瑞华.民族文化符号在影视设计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8(6):24-25.

[7]王亚婷等.汉子字体本身即为一种隐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3):B01.

[8]陈保磊.从审美心理学视角论武术套路动作意象[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9]陈保磊.从审美心理学视角论武术套路动作意象[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0]方国清.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一武术之研究[J].北京体育学报,2011,34(8):36-38.

[1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72.

[12]冯聚才.文化符号与文化软实力[J].开封大学学报,2012(3):1-4.

[13]贾磊磊.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表达———论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传播效应[J].现代传播,2011(12):17-21.

[14]吴学君.试论标点符号的表意性[J].昌吉学院学报,2002(4):84-87.

[15]龚茂富,刘同为.武术套路视觉特性的文化解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6-68.

[16]闰民,邱玉相.象形武术———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48-51.

[17]毛逸伦.女子南拳竞赛服饰的形式美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8]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86.

[19]马敏卿.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赏析与创意[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92-93.

第2篇:文化象征范文

【关键词】文化研究;象征性暴力;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他们

1.社会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

近年来,文化研究在文学研究领域被炒得火热,很多学者都在打文化研究的擦边球。那么什么是文化研究呢?对于这一文学概念,很难有统一的定论,因为文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广泛的研究方式,它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包括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等。正是因为它广阔的内涵,所以很难给出文化研究的确切定义。文化研究的广阔内涵往往使学者在研究文学或者文艺的时候横跨许多学科,涉及众多领域。因此,这一新兴研究方法使文学研究摆脱了多年仅仅被束缚在单一领域研究的桎梏,让文学研究与历史社会现实接轨,真正实现了“文以载道”的目的。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文学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种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文化研究指导方法。大文化家威廉斯就说,“我要试图发展一种社会整体理论,把文化研究视为整个生活方式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找到研究结构的方式……这些方式可以用于联系和阐明具体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也可以用于更普遍的社会生活的形式和关系,取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公式,代之以最能动的观念,即一个不均衡然而相互决定的力量场。”[1]“也就是说,通过对某一社会的文化进行分析,以‘恢复生产和消费该社会的文化作品和实践的男女老少们应共同拥有的规范和行为和思想体系’” [2]国内有些学者则认为,“文化研究就应该是揭底,将这种同谋的关系,将文化领域中这种不知不觉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揭穿”。[3]

文化研究涉及众多学科,往往很难从单一学科来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而杂糅了各类学科的文化研究又往往显得过于泛泛。因此,以一个学科为主要切入点的研究方法不失为一个良策:例如,从社会学的角度,以象征性暴力为切入点,对于欧茨的小说《他们》进行文化研究。文学与社会和我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表现过去社会的一个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并引导我们面向未来。”[4]因此有必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探究其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分析文学对于现实社会的警示作用。

2.文化视野下的暴力解读

暴力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在政治和阶级斗争中,暴力是一种维护国家统治的必要手段。传统的暴力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物理强制性力量(硬暴力)。社会学中也把暴力定义为以权力为基础的物理性强制力;当提到与之相对的另一种力量时,则称为自觉追随引导的力量。有些文学研究者和文化研究者把“暴力”分为“真实性暴力”(real violence)和“象征性暴力”(symbolic violence)。

真实性暴力顾名思义就是各大辞典对于暴力的传统定义,就是可见的有形的,也可以叫做硬暴力;而象征性暴力,布迪厄称之为“象征符号性暴力”,他认为,“对个人而言,通过教育、文化、知识、美感、情趣、语言等,象征符号性暴力为人们提供或剥夺其所需要的关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3]以教育为例,“社会通过教育来调和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变化,在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幌子下维护现存的社会再生产秩序。于是,教育成为再生产和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统治形式。那么,对社会主体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象征暴力’或‘软暴力’过程。”正如布尔迪厄所说:“当教育在商品和服务生产以及生产者本身的生产过程中扮决定性角色时,教育就不再是纯粹的教育了。”[5]可见象征暴力是相对于真实暴力也就是传统有形的硬暴力一种暴力类型。

荷兰人类学家安东·布洛克Anton Blok也认为暴力有象征符号性这一分类,他指出,“解读暴力者传送出来的信息非常重要,正是他们的行动所带有的符号因素触及到了这一关键问题。使用文化的研究方法去探讨暴力,关键是要揭示出那些从表面上看来‘无意义’暴力中含有的意义……”[6]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正如布迪厄认为的那样包含教育、文化、知识、情趣等,那么这些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布迪厄以教育为例,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在从事社会的再生产,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资源的获得,而建立起一种权利支配与被支配的之间的关系。”[3]“教育和学术变成一种象征符号性资源,成为人们增强支配新高地位和获得权威的途径。”[3]

3.《他们》中的象征性暴力

布迪厄提出的象征符号性暴力给我们重要的文化启示,从小说《他们》的文本出发,这些象征符号性暴力就是爱情、金钱、婚姻和阶级等。这些象征性符号暴力手段和教育、语言、美感等一样把“社会统治真实的经济根基被转换或掩盖为其它关系,经济关系被转换为主体在天赋、品位、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因此,社会统治结构的再生产就依靠文化价值进行强化,而这些本来就不具有普遍性或真理性的文化价值变为普遍性的真理,约定俗成的‘规则’变为社会发展的本质属性,而其政治、历史、文化内涵与语境被掏空。”[7]和教育一样,《他们》中的金钱,爱情,婚姻,阶级等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都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性暴力存在。它们已经变了调,不再是字面所具有的单纯意义,而是“他们”所利用的温柔暴力。由于当时社会、阶级和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他们需要利用这些象征符号性暴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或找寻自我价值,于是,利用金钱,爱情、婚姻、阶级也在某种程度上如布迪厄所说是“软暴力”或“象征暴力”的过程。那么,它们所具有的原本意义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达到某种目的的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

在小说中,金钱不再是表面意义的钞票,而是被女主人公莫琳比作像文学一样具有崇高意义之物,甚至是独立和自由的象征。金钱对于莫琳来说更是一种精神需求,委身于不同男人实际上是实施了变相的金钱暴力。爱情自古是崇高神圣的字眼,但却被小说中的娜旦用以满足自己骚动不安的情绪和永无止尽的,她这个空虚的女性对朱尔斯施了一计甜蜜的爱情暴力。小说中的婚姻不是由爱而生,只是为了满足结婚的需要。莫琳和吉姆的婚姻是互相使用温柔暴力的结果。吉姆大学教师和中产阶级的身份无形中对莫琳施加了阶级暴力,而莫琳这个饱受暴力侵扰的女性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段,从而达到自己跻身中产阶级的目的。通过揭示金钱、爱情、阶级和婚姻等暴力,欧茨提醒人们社会中不仅充斥着真实性暴力,还处处隐藏着象征性暴力而各种过度膨胀的欲望则导致象征性暴力的恶果。

4.结语

布迪厄提出的象征性暴力主要是针对教育而言,考察了它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其实不难发现,社会文化中类似教育暴力的符号性暴力还有很多,比如《他们》中的金钱,爱情,婚姻。欧茨不仅给出了一个平淡的暴力前奏,甚至将暴力本身也生活化了,哪怕是暴力,也如同发生在身边的一个小事故而己。象征性暴力的场域极其广泛,相比真实性暴力,它们隐藏在当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真实性暴力已经屡见不鲜,而隐蔽于日常生活中的象征暴力却往往不易察觉。欧茨描写的那些真实性暴力已经让我们触目惊心,而更令人们心理感到可怕的是象征性暴力无处不在的阴影。

参考文献:

[1]赵炎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约翰·思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理论(第2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转贴于

[4]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M].史忠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5]Bourdieu , Pierre. Utopia of endless exploitation: The essence of Neoliberalism. Le Monde Diplomatique(12).1998.

第3篇:文化象征范文

正是因为它们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在历史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人们才将更多美好的寓意与一定的动植物相联,尤以拥有广袤自然资源的俄罗斯为甚。

鹰是一种拥有广阔视野范围的大型鸟类,它拥有坚硬如钢的喙,强劲有力的爪和宽大结实的翅膀。它还有着锐利、不羁的眼神,处处体现着它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尊严。作为一种骄傲的、热爱自由和独立的鸟类,鹰的一切行为都表现出王者之风。在传统上,鹰代表了男性的特征:力量、好战、热爱自由、勇敢无惧等。因此,自古以来就被许多国家作为权力和独立的象征而频繁出现在徽章上。

1993年,俄罗斯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以红色盾面为底色的俄罗斯国徽上以一只金色双头鹰的形象作为整个国徽的主体构成象征着国家的团结和统一。

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有一首散文诗《鹰之歌》,通过鹰和蛇两个对立的形象,赞美了鹰对光明的追求和渴望斗争的战士品质,抨击了蛇安于现状,丧失理想的市侩作风。

俄罗斯人常用鹰来代指真正的男子汉,他们往往具有热爱自由、无惧风浪、骄傲独立等优秀品质。有时也用鹰来称呼在外貌特征上与鹰具有相似性的人,比如同鹰般拥有敏锐洞察力的眼神、鹰钩鼻等。

熊是陆上食肉类动物中体型最大的动物。它们拥有粗壮肥大的躯体、长而浓密的体毛、结实有力的四肢和锋利如刀的爪子。熊虽然天生就是个“高度近视”,但却拥有十分灵敏的嗅觉。

在俄罗斯的文化中,熊是善良和力量的象征。对于俄罗斯人来说,熊自古以来就象征着力量,并且不是不祥的,而是不可抵抗的力量,来自自然的力量,上帝的力量。因此,熊成了俄罗斯人最崇拜的动物之一,其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徽章和图案上。如伏尔加河上的第一座城市弗拉基米尔即以熊为市徽。

此外,在俄罗斯民间,熊还是未婚夫的象征。俄国著名诗人、作家普希金的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人公塔基雅娜第一次见到奥涅金后,在入睡前把梳妆镜藏在枕头下面,准备在夜间给自己占卜一下。万籁俱寂,塔基雅娜很快进入了梦乡。她梦见自己独自一人站在森林里,突然从雪地中蹿出一只大熊,把她带到森林深处的一间小屋。实则表达出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一见钟情和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同时也预示着未婚夫即将到来。

花楸树在中国鲜为人知,而在俄罗斯却随处可见。它是一种有着一簇簇橙红色果实的树,多生长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据统计,在世界上大约有80个品种的花楸树,其中的34种就生长在俄罗斯大地上。

花楸树五月开花,秋时结果,叶绿果红。入冬时节,一串串红艳艳的果实犹如熠熠生辉的红宝石,鲜艳夺目。虽然其外表艳丽,但果实苦涩。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用“忧伤”“苦涩”这样的修饰语来描写或形容花楸树。如歌曲《乌拉尔的花楸树》中这样唱道:“啊!茂密的花楸树,花儿开满枝头,啊!可爱的花楸树,你为何而悲伤?”

花楸树在俄罗斯人心目中具有强烈的感彩,同时被赋予多种象征意义,如:象征着祖国和祖国的大自然、象征着故乡和家园、象征着姑娘和爱情、象征着即将出嫁的美丽少女等等。

白桦树是俄罗斯分部最广的树种之一,它对严寒有着极好的耐力,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因修直的树干,尽显洁白雅致而十分引人注目。白桦树在俄罗斯人心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俄罗斯的国树。

作为深受俄罗斯人喜爱的树种,白桦树拥有少见的白色树皮,因而它更多的被与“洁白”这一概念相联,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优雅纯洁的化身,是俄罗斯祖国、大自然和女性的象征。

在俄罗斯,人们把白桦树作为婚姻习俗中显示特殊传统的事物。按照俄罗斯民俗,姑娘在出嫁前要举行仪式来告别少女时代、告别曾经父母膝下无忧无虑的女儿生活,迎接即将到来的生儿育女、操劳持家的妇女生活。在仪式上,女伴们会在待嫁姑娘的桌前放一束白桦树枝,当悠扬的歌声想起,待嫁姑娘对白桦产生一系列美好的回忆和思念,并预测未来生活的吉凶。

第4篇:文化象征范文

关键词:虎座鸟架鼓; 征服猛兽; 不畏 ;自卑;

虎座鸟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包括百度百科以及许多专业人士都认为这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的精神。“虎座鸟架鼓”,因其富涵的历史文化底蕴,精湛的艺术含量,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而且在第23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上,“虎座鸟架鼓”与罗马尼亚出土的“古古丹尼”陶罐组成了邮政联盟大会上联合发行的《漆器与陶器》特种邮票的“魅力双姝”。至此,虎座鸟架鼓开始由地下来到地上,由国内的一个文物走向世界,并且变成了一个国际符号。但面对已经走出国们的虎座鸟架鼓的形象,以及象征意义笔者认为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这关系到世人对楚文化,楚人的心理,以及中华文化的理解。

笔者认为虎座鸟架鼓不仅没有表现楚人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的精神而且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楚人的自卑心理。本文试从虎座鸟架鼓的来历与组织结构以及楚人的历史迁移,楚人的生活地域来,楚人的文化来看驳虎座鸟架鼓象征楚人征服猛兽、不畏的精神以及虎座鸟架鼓从另外一个方面表现出的楚人自卑心理。

从虎座鸟架鼓的来源看,关于虎坐鸟架鼓的来历有一段历史渊源,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和位于现在四川一代的巴人连年征战,巴人崇尚老虎,而楚人崇尚凤,各自以虎和凤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楚人虽然不能每次战争都打能赢巴人,但是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都渴望能战胜巴人,从而来稳定自己的边疆,所以他们制作了这种虎坐鸟架鼓,寓意着楚人可以把巴人踩在脚下,巴人要以楚人马首是瞻。在虎座鸟架鼓这件艺术品里凤代表着楚人,虎在这里并不是像人们日常解释的那样代表猛兽而是代表巴人。鼓在这里是楚人的一种乐器。经过后来的演变就演成了今天的虎座鸟架鼓。在这里虎座鸟架既有音乐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又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楚人与巴人早期的战争生活,以及楚人渴望战胜巴人的强烈愿望。

从楚国的历史迁移来看,楚国长期的迁移为楚国的自卑心理埋下了隐患。楚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童书业先生举甲骨卜辞有“扫楚”字眼为证,表明楚民族在商代就以“楚”称着于世。根据考古学界发掘和研究证明,原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序列文化,在夏、商之际发生极大的动荡,主要表现在陶器制作上,“突然大大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影响”,“说明此时有一支来自黄河中游的力量,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直抵长江北岸”。这一论证与上述有关文献记载是相吻合的,说明北来之芈姓季连部与原来荆楚地区先民相融合,终于形成号称“荆楚”、“楚蛮”的民族,这就是后来对一统中国和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楚族。但楚究竟来源于何地到现在都没有定论,楚国的归宿感一直是早期楚国人的一块心病。楚国早期的范围并不在现在所谓的荆楚,而在北方,关于最后楚国为什么会南迁,一直没有定论,但在争论的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值得怀疑的即早期楚国经常牵移,他们没有固定的领土,经常受到外族或者其它政治势力的威胁。所以他们一路迁移,希望能找到一个长久之地,为楚人找到真正的归宿,楚人在寻找真正归宿的过程中,在自强奋斗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自卑的心理,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加强。

从楚文化的来源与发展来看。楚文化是在长期同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巾形成的,它在初兴起时与中原文化相比,居于从属地位,是处于的边缘文化。楚人在文化上与中原同源,楚人的远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先祖蓖黎亦曾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自熊绎受封,建立楚围,就已经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当时楚是江汉间小国,在文化上与中原不一致,受到北人的轻视,北方诸侯常以文明者自居。《诗经・小雅・采杞》中说:“蠢尔荆蛮,大邦为仇。”《礼记・曲礼下》云:“东夷、北狄、两戎、南蛮,虽大日子。”《春秋》亦云:“用夷礼,故日子。”而《国语・晋语》称:“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时凶“楚为荆蛮”而“故不与盟。”《孟子・滕文公》云:“南蛮,鸟舌之人,非先王之道。”《春秋公羊传》又云:“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诗经・商颂》日:“维汝荆夷,居国南乡。”《左传・成公四年》载:“楚虽大,非我族也。”《史记・楚世家》载,楚武王伐随时云:“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人敝甲,欲观中国之政。”楚文王亦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围之号谥。”由此可知,楚人自先秦起就被称为“荆蛮”、“楚蛮”、“蛮夷”,这种民族特性对文化心理影响深远。处于边缘的文化使得楚人在文化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自卑情绪。并在虎座鸟架鼓中表现出来了。

从楚人生活的地域上来看,由于地域上楚国处于中原的, 文化上又源于中原,具有从属性, 楚人内心充满了自卑。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之下,楚人开始反思自身的处境,奋发图强,试图改变处境。据灵王时楚臣析父的说法: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露蓝萎,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史记・楚・世家)。勤勉于事,坚忍不拔,楚人在极度艰苦的南方 生存了下来,北边面临着中原诸国的威胁,西有巴人,南有越人, 东有夷人,三苗为顽民,在狭缝中求生存的经历,使楚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孤危的处境。在同西边的巴人长期的斗争中,虎座鸟架鼓应运而生。

从虎座鸟架鼓的来源,从楚国的历史迁移,楚文化的来源与发展,楚人生活的地域等方面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楚人在骨子里是充满自卑的,而且在虎座鸟架鼓这一特殊文物中表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参见童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5月版)。

[2](俞伟超《寻找楚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

第5篇:文化象征范文

关键词:传统节日 端午节 文化象征 旅游

2008年,国家对法定节假日做出调整,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增定为具有三天假期的小长假日。旅游业是为“窗口行业”和公认的“朝阳产业”,从文化象征角度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旅游的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践行意义,还可以使旅游业由于传统文化的注入取得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最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融。

一、端午节文化象征意蕴挖掘

何星亮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象征系统进行论述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形式多样,隐藏在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他从文化习俗和信仰的角度分析了二元、三元、五元、八元思维结构。根据端午节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本文采取三元思维结构,并基于“三才“即“天”、“地”、“人”的视角对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象征进行解读。

(一)天:崇尚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在节日设立的时间、节日的诸多风俗还是在节日的演变上,都体现了要顺应自然节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针对端午节来讲,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很多,其中有一个便是“源于夏至说”。在中国古代,夏至和冬至由于处于季节变化性较大的时间节点而备受重视,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节气,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过。古语有云:“冬至如大年。”冬至节日一直保留至今。夏至也曾经作为节来过,后来是端午节的盛行,夏至作为节日的活动内容才被挪到端午节了。从这个角度讲,端午节的出现是和季节交替密切相关的。它可以看作是自然对人的生活的制约,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顺应与把握。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智慧对变化自然的一种适应。

(二)地:鲜明的农业文明特色

端午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农耕生产中产生的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习惯。端午节万物孳生,它的选定正是夏伏这一特色的最好体现。入夏,农事渐忙,收获的季节尚未到来,青黄不接,而且此时天气春意已消,逐渐燥热,天灾地孽开始出现。端午节期间的多种民俗事项都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渴盼。拿吃粽子的习俗来讲,粽子古称角黍。黍是中国古代五谷(稻、黍、稷、麦、菽)之一。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角黍之所以要用菰叶包裹,是因为菰叶生于水中而属阴。菰叶包于黍外,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之状。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愿望。

(三)人:对个体生命的关爱,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对爱国主义的弘扬

中国的传统节日处处显示出人的主体地位,对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的关注几乎是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核心内容。端午节中,采用多种厌胜之物如艾蒿、符图、雄黄酒等进行驱邪避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姻亲交往、朋友相聚、师生互礼则表达了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视;尤以家庭关系为重,寄托了人们以过节的形式维持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美好愿望;通过吃粽子、划龙舟等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体现了端午节对爱国主义这一国家、民族永恒主题的弘扬。

二、文化象征视角下端午节日旅游发展对策探析

从“天”、“地”、“人”的视角对端午节进行传统文化象征解读可知,端午节以其独特的节日象征符号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在运用端午节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行旅游载体化运作时,要在宏观上把握好端午节日旅游这个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处理好三对关系”和“发展好一个产业”两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处理好三对关系

1、西方外来文化与东方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群体性的特征。绝大部分象征符号反映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心理写照。中国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取向,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折射。在全球化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洋节日文化个性化强,没有固定模式,对好奇心强、爱赶时髦、爱模仿的年轻人有吸引力,结果使得传统节日备受冷落。对此,一方面顺应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趋势,认清并承认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盛行的事实;另一方面,不能对此状况“听之任之”,而应审时度势,加大本土节日文化宣传和建设,保护中国古老文化的根。同时,积极吸收西方传统节日中有益的、能唤起人类共同美好情感的成份,为己所用。

2、社会政治文化与大众娱乐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多重性的特征。其表现之一为同一种象征符号因其本身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被人们赋予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其多彩的民俗事项使其蕴含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目前,对于端午节文化的宣传大都停留在其作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的狭隘范围内,过分强调其纪念性的内容,夸大其政治性的色彩。这导致了端午节日的严肃性有余,活泼性不足,使得普通民众融入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匮乏,形式单一。因此,在发展端午节旅游时要充分展示其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注意发挥其社会政治功能外,还要积极地融入大众娱乐文化,创新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形式,让人们在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知并寻找传统文化的灵魂。

3、现代流行文化与传统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传承性的特征。传承性强调象征符号在社会演变中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内涵的稳定性。节日符号的传承性决定了其在文脉相传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节日具体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固步自封。传统节日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变换的社会时空中进行的,其演变与与时俱进是一种历史衍义的潮流。符合民众心理的节日文化形式的“以旧换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发展端午节日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破除目前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划龙舟的单调节日模式,积极利用现代流行文化载体和手段,通过探索流行文化的创意、生产、传播与青少年的审美、志趣、利益情感诉求以及休闲娱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吸收其中极具活力的、能唤起强大的市场感召力和情感共鸣度的流行文化元素,来充实传统节日的现代感,实现现代流行文化和传统古典文化的有机融合。

(二)发展好一个产业

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潜能的产业。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和文化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开展端午旅游时,要坚持文化大产业的发展观念,积极利用旅游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优势,将端午节诸多传统文化象征符号诉诸于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感性载体之上,打造端午旅游文化大餐。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多行业联合运转。将和端午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销售、新闻媒体、出版等各行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端午旅游文化大产业链,积极开展产业链条上各个节点的呼应合作,促进端午节象征资本的扩张。

第二,加大创意血液的注入。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端午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提高。比如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出端午“超越时空”虚拟旅游项目,让旅游者能够亲临其境般地了解端午文化演变的历史,体会其生动别样的传统文化特色。

第三,将端午的节日文化元素融入到地方文化元素中去,延伸端午旅游的表现空间,充实旅游活动内容。比如在缺水的北方,龙舟竞渡旅游项目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实施,但是可以结合北方各地域文化风情,除了开展诸如旱地高跷舞龙等文化娱乐活动外,还可以在饮食方面凭借北方菜肴相比南方菜肴更为豪放的特征,展示“龙舟舞动食文化”的风彩。

参考文献:

[1]何星亮,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第6篇:文化象征范文

一、项目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和重要内容

项目文化是施工企业特有的文化。目前,施工企业的特点是项目施工不仅要实现工期短,质量优,效益好,还要充分体现企业文化和精神风貌。因此,从企业的经营管理角度上说,项目部既是施工生产的组织中心,又是企业利润形成中心,也是企业对外经济联系的枢纽;从精神文明建设和角度上说,项目文化是施工企业在项目法施工中企业员工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展示企业文明的窗口。施工企业这种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文化的特殊性。所以,企业在客观上要求本企业的企业精神、企业观念、企业形象,必须要通过项目工程这个窗口去建设、去树立、去传播、去反映。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依托项目文化去实现,项目文化也必须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去动作。

项目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基础。项目文化即是企业文化重要基础,又是企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企业文化建设能不能按照企业发展规律和社会的广泛需求去创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项目文化的基础建设;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能不能得到企业员工的社会舆论的认同,使之不断拓展和延伸,同样要通过项目文化去体现和落实。 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项目工程这个窗口去公证客观地评价这个企业,因此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必须首选建设良好的项目文化。

二、项目文化的重点应体现在品牌工程上

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既然品牌是一种文化,那么打造品牌工程,就要通过塑造核心的价值观,全新的经营观念,良好的企业形象创新和提高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特别是知名品牌,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在弥补企业文化欠缺的同时,还可以创造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争创优质工程,样板工程,是施工产品高质量的象征,是一种知名品牌。他承载着用户或消费者对产品制造者的信赖和认可,对用户有着极其强烈的吸引力,使之形成了用户的品牌偏好和品牌的忠诚。我们安装公司多年来,在不断加强项目文化建设中,打造了诸多省优、部优的品牌工程,得到了省内外的广泛认可。树立了良好的品牌信誉,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了市场占份额。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强化项目工程的品牌意识。要在项目的施工中营造一种气势和氛围。使项目部的管理层和作业层充分认识到品牌效应的规则和目标。二是要利用有效载体,积极宣传品牌。树立“用户只住精品,市场只承认一流”的经营理念;“兑现责任牢记我心中,精品出自我手中”岗位理念;体现“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形象理念。三是要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产品和服务质量是项目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它直接体现每个员工的工作岗位上。因此,要引导干部职工,在每项工程从施工伊始就高起点,高标准,精心组织,精心管理,不断强化品牌意识,营造品牌效应,创建品牌工程,

三、 项目文化建设是塑造企业形象

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常年施工在大庆各地及全国各地,项目部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窗口,更是展示企业形象的前沿阵地。

富有企业个性又富有时代特征的企业形象,不仅能够体现出一种向品位的文化氛围,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因此,塑造企业形象是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选是塑造良好的视觉形象。项目部把建设美好的施工环境和营造浓厚的宣传声势作为项目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着“因地制宜、特色办企”的思路,按照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进行统一规范。项目部从进场开始,就严格进行形象设计,统一彩门,统一路标导示牌、警示牌。统一项目部驻地门面,上墙图表。施工现场和车间统一宣传标志和营销口号。施工驻地建立花坛、铺设草坪。会议室、游戏室阅览室、乒乓球台等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工地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这些工地文化方面的建设直观生动地反映了企业视觉形象的个性特征,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企业在待业和社会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企业窗口形象。

其次树立良好的队伍形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立身、以德从政、以能任职”的原则,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学习型职工结”活动。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党员样板作业、劳动示范作业、表工标准化作业”,“岗位提楯、岗位提效、岗位创优、岗位建优、岗位建功”等活动展示队伍风貌,体现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第7篇:文化象征范文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角度,鼓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特别是从美国价值观优越论的立场出发,将西方的社会和文化模式视为全球普遍化的模式,认为西方文明和价值体系是高级的,其他的则是低级的,其出路和归宿将是与西方文明和价值体系认同。”[1]在此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席卷中,年轻的大学生无力抵抗,对西方文化产生很大的好感。现实生活中,《生活大爆炸》、《绯闻女孩》、《老友记》、《实习医生格雷》、《犯罪现场》等都是大学生成为网上追求的美剧,学生从美剧中了解到西方的生活方式,对待事件的处理态度和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自觉地受美剧价值观的影响。美国的好莱坞在电影产业中占支配地位,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大片式的影响力,借助娱乐业西方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让中国的青年学生目不暇接,为其折服。现代的大学生对西方的节日也表现出非常大的热情,尤其是情人节、圣诞节,几乎成为大学生必过的节日,在商家、媒体的宣传下,显得尤为热闹和重要。相反,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春节都表现得很冷淡。肯德基、麦当劳、卡拉OKKTV、桑拿浴、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皮尔·卡丹、XO、人头马……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的某些阶层中风行,也成为部分青少年追逐的目标。年轻一代民族认同感被弱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所丧失,并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西方消费思潮也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一部分学生爱慕虚荣,在购买商品时都以购买外国货特别是美国货为荣,崇尚洋牌名牌,并把它作为时尚、高品位的表现,盲目攀比现象愈演愈烈。这些不顾个人消费能力的行为,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使人际关系世俗化,侵蚀着社会风气。本质上,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发生改变。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宣传和打包出售,许多青年人不顾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及具体国情,盲目否定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并对西方政治观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学生的价值观念上西化。西方文化的渗透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西方个人主义思潮涌入中国,使得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在大学生思想中已有广泛影响。这种个人至上、金钱万能、生活就是享乐的价值观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产生不利影响,也对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和道德观带来挑战。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也对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淡化。

二、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一词由先生于1997年提出,一般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在历史长河与世界格局中所处地位及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作为一个群体的大学生对自己民族和执政党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化和革命文化的认同和觉醒以及追求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思想文化领域交流日益增多,西方发达国家对优秀人才尽力争夺,对外文化渗透的力度不断加大,利用各种方式来传播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比较中华文华和其他文化的差异,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奋斗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了悠久的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力量,是纽带,在新时期是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东西。只有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才能抵抗西方文化的侵蚀。在高校中,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忽视了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实,思想政治德育课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课应该相辅相成、不分薄厚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育人应该是一项隐蔽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课是艺术性的课程,它不像思想政治课那样咄咄逼人,目的性、说教性明显,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教育者,不产生抵触情绪。它可以采取温和多样的方式,生动活泼地把中国文化中优秀的文学、伦理、思想与宗教等和弦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教授给学生。往往文化中的美好爱情、热爱祖国、团结奋斗、孝心勤奋等主题都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其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性与感染力都比较强。也就是说,文化课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艺术化,对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往往起着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也只有大量的接触到中国的优秀文化,大学生才会自觉自动地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优秀文化,克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只有建立自己文化心理的防线,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林林总总的时候,才能做到不惊慌、不震惊,守住自己的道德与伦理底线,也有思想武器与其对抗,经得起西方腐败思想的诱惑。

三、要健全大学生的校园网络文化

第8篇:文化象征范文

利用媒体和商业社会聚焦的国际电影节或是时装周,明星们或以出众或以出位的衣装形象在媒体镜头前争丽斗艳,除增加在报刊、网络的曝光率,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外,收获不菲的出场费和潜在的商机或许才是明星们的终极目的。一些灿烂的“星”们用自己的身体为奢侈品提供广告位,既增加曝光率,又讨好了赞助商,还能拉到代言的新合同,比拍摄一部作品来得轻松而实惠,何乐而不为?一些在演艺界并不璀璨的“星”们,只要能在“腕儿”出现的红毯上走一遭,无论是博回眼球还是升华职业身价,都受益匪浅。

曾为华语电影福地的法国戛纳电影节,华语片已多年未能入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但沦为看客的中国影星们却在戛纳的红毯上趋之若鹜,以“穿不惊人死不休”越来越张扬。作为时尚风标的明星们,穿戴一些与自己气质、品味相吻合的定制时装、首饰,在时装周中华丽穿梭,本无可非议,但将电影节的大秀变成时装周来秀品牌、秀财富、秀隐私,唯独电影艺术职业成就被压缩殆尽,华语片的势弱与中国影人抢风头的鲜明对比,在揭示轻艺术重商业的华语电影现状的同时,令我们反思的话题是深刻的:

如何创建起文化与时尚结合的平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使众多国际品牌将中国列为志在必得的市场。利用大众喜爱、在媒体曝光率高的明星们的时尚行为,传播品牌文化,是海内外时尚品牌商惯用的手法。他们邀请中国明星去蹭外国的红地毯,就是利用媒体对明星的曝光率来影响中国的消费社会。但他们对资助明星在中国的电影节、电视节、时装周走红毯秀的热情为何不高呢?中国缺少既能体现国际时尚文化水准、又能将专业文化与社会时尚有效结合的平台,是其关键。纵观中国众多的电影节、电视节,过于强调影视的专业性,将其制造为影视圈的小派对而非时尚界的大盛会,是一些时尚品牌难以切入的根本所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从专业的时装设计流行趋势,向打造传播以中国为中心的时尚流行文化平台进行不懈努力,初步形成的“时尚圈”终于引起了以奔驰为代表的国际奢侈品牌和消费群体的关注。当中国的时尚平台真正成为传播专业精神和引领时尚文化的聚焦点时,中国的星们还需要去蹭国外的红地毯吗?

明星在红毯上需要秀什么?电影节的红地毯,以庄严、高贵、神圣的象征,承载着电影人梦想、寄托和荣誉,是专为在电影事业上创下卓越成就的电影人而铺设的。从国际电影文化的角度看,没有好影视作品的从影者徒有虚名,是没有与“腕儿”在同一条红毯上秀专业资格的。走秀能让你成为明星,没有作品,明星顶多是个风光的游客。

明星借红毯能增加曝光率,品牌需要通过红毯来炒作影响力。如果不能学会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服装和品牌,不能通过自身的衣装形象精准传达职业素养、时尚精神,即便用再奢华的品牌包装,即便把电影节的红毯当成时装周博得了眼球,明星的风范仍难获得好评。

第9篇:文化象征范文

“软实力”是指能够影响他国意志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渗透在大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影响人、塑造人的能力,是国家利用文化及文化资源,对外施加影响,给予一定的吸引力以达到实现自己目的的一种能力。体育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多元化的一部分。每一个国家都拥有其独特的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一样,体育文化对内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对外则表现出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体育文化是不会主动转化为本国软实力的,必须在国家或社会团体的引导下积极推进并不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大力倡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特有的体育精神。只有如此,才可能逐步转化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1]。

2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内容

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是指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条件的依托下,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高校特定的区域和环境中,进行各种体育实践活动时所产生的体育文化对校内外公众无形的导向和感染作用,它以体育价值观为核心,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非物质的、精神层面的事物,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模糊性。任何与体育有关的非物质事物都可以囊括到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内容中来,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也是同样的。例如: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转化,高校体育制度和机制的革新,高校体育精神的塑造与弘扬,高校体育理论研究体系的建构与深化,校园体育文化宣传的深入与广泛程度,体育文化的丰富和普及状况,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培养,高校体育比赛参与、体育运动会道德风尚以及观众的风貌与素质等等。总体来说,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可分为:

2.1高校体育体制

高校体育体制是高校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制度,是实现高校体育事业目标的组织保证,具体指高校体育组织的机构设置、组织形态、权限划分和权力运行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体育体制的核心是体育的机构设置、权力分配以及运行机制。高校体育体制对高校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体育行为以及体育法规制度等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高校体育体制是保证高校体育文化和各种体育行为能够健康积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着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2高校体育精神

高校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文化主体及体育组织在体育价值观、体育情操、体育风尚、体育道德、体育意识观念等方面的体现,其中高校体育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2]。

2.3高校体育行为

高校体育行为是体育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凡是与高校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为高校体育行为。这些活动既包括体育运动行为,也包括高校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训练、竞赛、消费、观赏以及体育课外活动等方面。

3高校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文化力形成的土壤,其基础是学习力,发展的动力是创新力,在管理力的作用下协调整合各要素,最终表现为高校的特色,形成领先优势,进而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在这一能力体系中,作为灵魂,文化力不仅为其他竞争力提供了发展的土壤、营造了文化氛围,更有助于促进形成和提高学习力。大学生创新力的提高要以学习力为基础,只有具有强大的学习力,才能在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想不断地得以提高、发展,就必须拥有不竭的创新力。管理力将其他能力有机结合,构成有机整体,进而提高高校资源利用率。高校的特色力是其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由其他核心能力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产生的[4]。

4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是高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高校通过特有的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自身竞争力。

4.1促进高校综合实力多元化的发展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为国家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5,6]。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促进高校综合实力多元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高校体育与体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活力。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必要途径,体育文化的宣扬也有助于培养高校师生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随着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提升,会使高校的综合实力再上一个台阶,使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科研的代表,也是高校及国家后备人才多元化发展的象征。

在进行各种体育实践活动时,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产生的体育文化会对校内外公众形成无形的导向和感染作用。大力发展健康的体育文化,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风气,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对外形象,加大高校的对外宣传效应。高校应积极参与对外体育竞赛及体育文化交流,竞赛与体育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体现一所高校良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高校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在无形中产生了导向和感染作用,提升了高校的知名度,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这也是一种无形的宣传力量。

4.3增强高校内部整体的凝聚力

体育本身具有的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内心团结的力量。在战争中,只有运动可以让人们暂时停下战火,奥林匹克的橄榄枝也是团结与和平的象征。体育可以培养人们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对于人们社会意识的培养是体育文化软实力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学校师生中间宣扬提倡体育文化,有助于在高校内部形成以体育文化为纽带的强大凝聚力。只有增强校内的团结意识,提高内部整体凝聚力,才能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发展高校建设,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4.4提高高校在校师生的思想风貌品质

体育可以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为社会提供和构建公平、公开、公正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在体育活动中,竞赛所带来的拼搏精神,对手之间的相互尊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以及竞赛规则在无形中给人们带来的规则意识都可以优化高校在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风貌,促使教师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一种拼搏向上、不畏艰难的品质,大大提升学校的风气。

4.5推动高校体育课程及课外体育运动机制的逐步完善

在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从学校提供的体育教育环境中,学生不断得到熏陶和培养。如对不同运动形式和内容的尝试与切实体悟;运动能力的自我肯定与情感认识的提升;体育锻炼和学习生活关系的科学处理与巧妙结合;参与者之间情感的相互沟通、交流;体育活动内容的个性化创设和体验等[7]。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不断地把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与自身全面发展相关的各种运动形式、知识等加以筛选、总结,并大力宣传,使学生始终置身于强大的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并以同样的方式促进高校体育课程及课外体育活动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5建设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以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5.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观

在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要求要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德治体”的方针,在高校师生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倡导奥林匹克精神,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使在校师生全面理解体育的价值与功能,将体育内敛、友好、公平、竞争、鼓励等精神风貌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形成一种良好的体育文化风气。

5.2建设有特色的品牌化高校体育及体育文化事业

“软实力”是一种内在外显的感染力与影响力,高校进行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就是要提高自身对内对外的影响力,所以,必须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化的体育与体育文化机制,构建有影响力、有实力的体育及体育文化活动,这是建设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证。在多样化中立主导,打造高校自己的特色品牌,有特色才能够有吸引力,才能够提高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自身体育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力,才能让高校在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永葆活力。

5.3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融合

兼容并包,吸收新的理念融入自己的发展中,是高校不断进步的源泉。在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外的交流与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适合自己发展的部分拿来提升自己。在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要打开门,走出去,与其他院校进行体育比赛、体育活动、体育文化事业的交流与沟通,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体育文化理念的讲学,吸收其他学校体育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经验教训,再进行剖析,发展适合自己的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道路。

5.4在继承中寻求创新,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力

不断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又离不开对传统体育文化及奥林匹克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创新,最重要的是要立足自身根本,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增强自己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加大对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力,在继承和传承、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这才能够更好地提高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5.5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

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指导在校师生的体育行为活动,因此,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最终要回归到体育及体育文化活动中来。首先要深化体育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在教学的安排上要增加实效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其次是要开展丰富多彩、不同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体育运动及体育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最后还要开展一定的体育文化艺术活动,让师生在欣赏体育,进行体育锻炼时观察到体育的文化精神和体育的美。

6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