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的成语范文

动物的成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的成语

第1篇:动物的成语范文

含有动物成语

1、阿猫阿狗、照猫画虎、争猫丢牛、同眠、穷鼠啮狸、白云苍狗、狗尾续貂、蝇营狗苟、兔死狗烹、鸡鸣狗盗、椎埋狗窃。

2、狗皮膏药、鸡飞狗跳、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恶酒酸、狗血淋头、塞翁失马、千军万马、青梅竹马、龙马精神、金戈铁马、声色犬马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动物的成语范文

龙腾虎跃。

释义:像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属于褒义词;

出处:出自唐严的《拟三国名臣赞序》:“然则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腾虎跃,风流 云蒸,求之精微,其 道莫不咸系乎天者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动物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动物成语;汉英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80-2

一、汉语动物成语概述

随着中华民族和汉语的发展,汉语成语逐渐丰富起来,每条成语都有其成形发展的历史。

(一)汉语动物成语的来源

动物成语的出处有寓言故事、文学作品、古代神话传说及民间口语。历史悠久的动物成语大量浓缩汉民族的生活经验和真知灼见,是汉民族精神和物质文化的代言人。

寓言篇幅短巧,充满智慧和哲理,有讽刺或劝诫的意义,便于使用,因此被凝炼成成语。动物因其形象性和生动性跃居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地位,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成语;文学作品中一些词语经不断加工、反复使用,演变成常用词汇并转变为成语。许多动物成语来源于文学作品,如井底之蛙、一丘之貉等成语;神话指的是是人类演化初期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并且传承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因此神话为创造汉语成语提供丰富的材料,如画龙点睛,杯弓蛇影等成语;民间口语是古代人的口头话,被沿用至今,是动物成语的又一个重要出处,比如亡羊补牢、骑虎难下等成语。

(二)汉语动物成语的形成

每个成语都会经历一个演化过程。汉语动物成语形成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直接摘取、压缩、改换文章内容。

如,《心书・兵机》中:“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如虎添翼,正是去掉“猛”和“羽”压缩这一句话演化而来;再如,《魏书・烈女传》中:“人生如白驹过隙,死不足恨,但夙心往志,不闻于没世矣。”白驹过隙,正是直接摘取这一句话中的“白驹过隙”而演化成成语。苏轼的《三马图赞引》中:“振鬣长鸣,万马皆喑。”被后人用“齐”将“皆”替换,这才形成万马齐喑这一个成语。

(三)汉语动物成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意义

通过与动物的接触和对动物的了解,人们发现人类的性格和动作行为与不少动物的秉性有着相似之处,而且同一种动物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大同小异。

如,马是最早被中华民族驯养的动物之一,因其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优点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在古代,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给人类提供食物(肉奶)及交通运输工具,还是战场不可缺的“武器”。汉民族常用马寓意远大前程象征杰出人才,从金戈铁马、汗马功劳、快马加鞭、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等成语中可看出对马的喜爱及褒奖之情。再如,虎是百兽之王,备受畏惧和崇敬。在汉文化中,虎象征的文化意义有褒有贬,虎的褒义文化意义主要象征威猛、果敢和力量,有卧虎藏龙、龙争虎斗等成语;贬义文化意义主要象征凶残和狠毒,有为虎作伥、谈虎色变等成语。

二、动物形象在汉英文化中指示意义的异同

语言是文化最主要的承载形式,不同的民族的语言都能影射出所属的民族文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动物的情感不尽相同,也有相近之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各文化中运用动物词汇进行暗含或指代的语言过程中的相近或相悖的现象便可看出一二。

在汉文化中,狗是一种卑贱、受人指使役使或助人作恶的角色,因此在有“狗”组成的汉语成语无一例外都具有贬义色彩,如猪朋狗友、狗仗人势等;在英美文化中,狗受人喜爱热爱,与狗相关的词汇或短语洋溢着对狗的赞美及热爱之情,如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马无论是在汉文化还是英美文化中都吃香,都受到赞美,都有正面的象征意义。鸡、牛、羊、蛇只在汉文化中有象征意义。

可见汉英文化中一些动物形象相同,一些动物形象在此文化中存在而在彼文化中不存在,一些动物形象反差甚大。这给英译汉语动物成语的译者提出难题:是要替换某动物词汇还是要保留?或是通过意译呢?

三、文化生态学概述

自20世纪以来,形成和发展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文化生态学。最初,只有人类学家们进行关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是探讨人类文化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早期重要的人类学家,如弗兰兹・博厄斯和克罗伯,在研究北美的土著民族如印第安人时思考文化与环境的联系后,有的学者主张“可能论”,即环境可能决定文化,博厄斯和克罗伯就是这一主张的支持者;有的认为环境直接决定文化,即“决定论”。他们的研究为文化生态学开辟道路。

20世纪中叶,作为克罗伯的学生,美国的人类学家斯图尔德通过他的著作《文化变迁理论》论述并解释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该作的问世被学术界广泛认为是文化生态学正式诞生的标志。其观点是,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两者互相作用并影响对方,文化和生态间在形成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发生互动作用。这一观点被认为最早明确奠定文化生态学的基础。斯图尔德强调在文化变迁中,生态因素尽管不是唯一,但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并认为文化生态学就是要研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认为特殊类型的生态决定作为文化载体的人的特征。斯图尔德重点阐明不同地域环境下文化的特征及其类型的起源,得出了相似的生态环境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过程而不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过程的差别这一结论。

四、文化生态学在汉语动物成语英译过程中的启示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翻译还涉及文化交流。对汉语动物成语进行英译,若是一味舍弃具有汉文化特色的动物词语的寓意,抹杀汉语动物成语中的文化生态现象,势必无法达到成功进行文化交流的目的。反对归化翻译的韦努蒂提出的异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源文化生态的作用。异化翻译旨在限制归化翻译所带来的“翻译的种族中心主义的暴力”,在生成目的语文本时,通过保留原文中某些异国情调的东西而打破目的语习惯的语言和文化规范,带领目的语读者去异国他乡旅行,见识异域风光中的他者而更清楚地看清自我。

如,在翻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时,英文中有与之意思相对应的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可不宜套用,因其无法传神表达汉人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创造这个成语。古时中国东北及华南地区多有虎出没,袭击村落和抢食牲畜现象时有发生,汉文化中虎有凶残威勇的形象。虎生活的地方,“虎穴”便有“危险的地方”之意。为除虎患,村民便入虎穴杀虎崽除后患,盖“虎子”含“达成的目的”之意;在英国,虎是罕见的。若只为让英国人直观方便理解此汉语成语直接使用现成的英语成语,实为抹杀汉语成语的精华。应保留动物在汉文化寓意的形象,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此类的汉语动物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宜译成 How can one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既把其意思完整表达又保留虎的文化寓意。

如,“画蛇添足”的英译。在中国蛇是很常见的动物。蛇无脚若画蛇时画脚,意味做多余的事,与英语中over-egg the pudding意思相同。在古中国精通琴棋书画是对知识分子的要求,作画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日常学习活动之一。在翻译画蛇添足时,最好能采取直译,蛇无脚是常识,通过直译能向英美人输出中华文化,让他们了解“中国人在表示‘做了多余的事’时是用画蛇给蛇加上脚来表达”的这么一个文化内涵,Draw a snake with feet这一译法较佳。

异化理论用外来的文化价值观挑战本土的主流文化价值,目的在于改变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在保护汉语动物成语当中的文化生态现象起到有效的作用。在汉语动物成语的英译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动物汉文化象征意义,不仅能向外输出大汉文化中的瑰丽部分,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和古代中国人所生存的环境,还能为国外研究古代中国社会、自然和人的学者提供实物依据。

参考文献:

[1]房培. 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黄育馥. 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 1999, (6).

第4篇:动物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 动物名称 文化内涵 翻译

一、引言

动物名称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由于思维方式、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等的不同,许多动物的名称,除了代表动物本身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中外文化的相通性和差异性,使得某些动物的文化内涵不一定相同。研究表明,不同动物的形象所附带的文化信息,它们在中外民族文化中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内涵以及存在的差异的表现类型有:文化内涵基本对应、文化内涵部分对应、文化内涵不对应。笔者将就上述的中外文化内涵相通性及差异性所表现的几种类型举例说明对于那些隐含一定文化背景知识和附有一定文化色彩的表示动物名称的词,使其既能够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又能够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概念和生活习惯。

二、英汉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基本对应

动物千姿百态、特征突出,常被用来描述有关人或物的某种品质、性格,使表达鲜明,形象生动。但是由于世界文化的相通性,不同国家的人民对某些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似的联想,并产生国俗同义现象,使得一个民族对某一事物命名的文化内涵基本对应。反映在动物名称中,除了极少数神话动物名称词外,其余的动物名称词都是对自然界客观存在(或曾经存在)的动物的指称。各国在传统上对大数动物或喜爱或讨厌或害怕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这导致许多动物名称词在不同文化(包括中西文化)中具有基本一致的褒贬倾向,具有同样的文化内涵。试看下面例句:

1. The fox live by their wits and rely on frand.(-J.H.Hallowell) (译文:这些狡猾的家伙靠耍小聪明和欺诈过日子。)

2. He’s as sly as a fox. He’s foxy. You’ve got watch him. (译文:他滑得像个狐狸。他很狡猾。对他你可要当心点儿。)

3. 狡猾的老狐狸-a sly old fox

4. 狼吞-wolf down

5. 狼贪-greedy as a wolf

在英汉语中“fox”(狐狸)“wolf”(狼)除了表示动物本身外,其文化内涵均来自人们对它们的贬斥倾向,象征着残忍、贪婪,使人联想起人类中那些凶狠贪婪之辈。上面的例句及译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英汉语中这两种动物所附有的文化信息,并且具有一定的修辞色彩,反映了人们对“fox”(狐狸)“wolf”(狼)的厌恶、憎恨的贬斥倾向。

三、英汉动物名称文化内涵部分对应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Nide)认为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但也存在差异,并说明相似之处占90%,不似之处占10%。由此可见,人类的共性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对动物名称由于共同的心理倾向产生完全相同的褒贬心理而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之外,有时又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包括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同一动物名称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唤起不同的形象,从而形成在中英文里指称意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情况。试看下面诸例(谚语或成语):

1. eat like a horse

2. drink like a fish

3. work like a horse

4. as strong as a horse

5. talk horse

6. 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其准确译文为:

1. 像牛一样大吃大喝

2. 牛饮

3. 像牛一样勤奋

4. 力大如牛

5. 吹牛

6. 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

四、英汉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完全不对应

文化内涵完全不对应有:文化内涵冲突和文化空缺。

4.1 文化内涵冲突

尽管大多数英汉动物名称词具有基本对应或部分对应的文化内涵,有着相近的文化褒贬倾向或产生了相似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但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民族中也有不同的情感反应,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人类虽然有相同的喜、怒、哀、乐等等相同的情感反应,但表达的方式是异彩纷呈的。对同一种动物的不同形象感,这一点反应了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仍有一定数量的动物名称词由于两个民族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角度、习惯及情感倾向等的差异,而使得它们对某一动物概念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刚好相反,因此而形成文化内涵冲突。遇到这种情况,通过文化探源进行文化内涵对比是尤为重要的。例如:鸟类中的喜鹊在中西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在中国人的眼中,“喜鹊”是一种能带来好运的鸟,它的叫声能带来喜讯,如“今朝闻鹊喜,家信必有归”,“破颜看鹊喜,拭泪听猿啼”,“鹊声喳喳宁有知,家人听鹊占归期”。而且鹊声是天气晴好的先兆,如“鹊声喧日出”,“晴色从喜鹊知”。喜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在英语中,magpie(喜鹊)往往表示一个人饶舌、爱搬弄是非。如She is a magpie of a woman(她是一个饶舌的女人。)She kept muttering like a magpie.她像喜鹊一样吵吵闹闹。可见英语国家人们对喜鹊叫声的反感。此外,magpie还比喻混杂、杂乱。

4.2 文化空缺

4.2.1文化原形空缺

文化原形空缺是指由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其神话传说中的某些动物及文化内涵在另一个文化中没有类似的事物来对应,即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种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些特征,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不具有任何形象感,这就形成了文化内涵呈零对应。

传统文化思想差异也必然要反映到文化内涵空缺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1840年以前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构架而杂以释、道思想的混合物。英国可算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基督教文化与西方哲学是英国文化的主体。由于这种差异而产生动物名称词的文化空缺最明显地表现在汉语词“龙”与英语词“dragon”上。例如:在华夏文化中,“龙”是汉民族颇为熟悉的而有好感的。它是一个褒义词,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在汉语中“龙”是皇帝之称,杰出人物之喻,蕴含“权威、力量、才华、吉祥”等褒扬的国俗语义,然而在英美国家,人们则会听龙(dragon)色变,它常用来指“凶暴”的人。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所以英语还有“[圣]海怪(指鲸、鲨鱼、鳄、海蟒等)”,词组the old dragon意为“魔王”。笔者认为,相对于汉语来说,“dragon”是一种文化原形缺失。在英语中,dragon的形象是一条拖着长尾、满身长鳞,口中喷火,有双翼的巨大蜥蜴。(胡文仲,1995)而汉语中的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它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就形讲,“dragon”和“龙”的区别就已经很大了。

4.2.2 文化内涵空缺

有些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其名称在一个民族文化中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而在另一个民族文化中除了表示具体名称外,就不再有别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文化内涵空缺。

中国人相信龟和鹤有千年之寿,所以“龟”和“鹤”在中国文化中为"长寿"的象征。有“松鹤延年”之贺画,又有“突出、杰出”的形象感,如“鹤立鸡群”。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均有“如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指间蜉蚴辈,宁知龟鹤年”,“长寿乌龟"等等说法。古书《淮南子・说林训》也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

“龟”与“鹤”的文化内涵是tortoise(龟)与crane(鹤)所不具有的,因为西方人对tortoise和crane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tortoise比喻动作迟缓,crane的特征只是脖子长(在英语中),"鹤"与"起重机"同为一词。

五、英汉动物词句的翻译策略

关于翻译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在中国有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在美国有著名翻译理论家Ellgene A. Nida 提出的功能对等 ( funct ional equivalence )等。这些主张是互为补充、不断完善,其中心要旨都是译文忠实、通顺。在翻译方法上要以原文化为依据, 在不导致误解, 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之下, 尽可能保持原语中的形象。

六、结语

在翻译动物习语时我们应该应对此加以系统的对比分析,充分考虑英汉两国的文化历史差异,采用最恰当的翻译方法使原语中的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体现在译语中.这样才能传递原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尽最大可能减少翻译的损失,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译时切不可望文生义,一定要准确理解把握动物词语隐含的联想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弄清褒贬之分。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的:"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1] 《中国翻译》[J]. 1998(1、2).

[2] 杨琳. 《语言与文化探幽》[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邓炎昌,刘润青. 《语言与文化》[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7.

[4] 朱文俊. 《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5] 李瑞华.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J].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3.

[6] 蒋磊. 英汉习语的文化关照与对比[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7] 汪涛. 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8] 陈宏薇, 李亚丹.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3.

第5篇:动物的成语范文

1、语无肠公子是古人对螃蟹的别称。

2、解析——无肠公子,是古人对对螃蟹的别称,出自晋葛洪《抱朴子》,原文为:“称无肠公子者,螃蟹也。”古时螃蟹就有“横行介士”和“无肠公子”的称号。唐 唐彦谦 《蟹》诗:“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亦省作“ 无肠 ”。元 耶律楚材 《再用张敏之韵》:“一巵持竹叶,左手把无肠。”清 查慎行 《食蟹有感》诗:“无肠怜若辈,多足自能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动物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VB语言;高中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完成大、小任务为明线,以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暗线,是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线教学方法。它能够很好应用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任务的设置,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强调接受学习,学生死记硬背,学习主动性很低。而新课标则提出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明显,传统的讲授法已经不太适用于新课程的教授,而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则很好的适用于新课标的实施。

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的设计

1.分析学习内容

本节课内容讲述了VB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VB程序的基本部分、基本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函数和表达式),VB可视化程序的开发环境,属于基础性、概念性知识。要求学生掌握VB的基础知识,并且熟悉VB开发环境。

本节课虽然属于概念性知识,但是其知识点大都在实践操作后才能领悟,尤其是熟悉VB的开发环境。选择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高中数学必修模块4.1“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部分以及本模块第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对VB开发环境有所了解。本节课有关概念和数学课中有相通的地方,学生具有相关的数学基础,因此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但对于不同的地方,少数学生变通能力较差。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经历,并且已经能够进行信息搜索与处理的学生,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但学生的编程的起点水平并不一致,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发挥同伴互助作用,共同提高课堂效率。

3.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对教材、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VB的基本数据类型、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等基本知识;熟悉VB的开发环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学习,掌握VB的基本知识;通过探究活动,熟悉可视化程序的开发环境、了解各个控件的功能与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学习,了解生活中的算法,将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4.任务的设计

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与知识点紧密相关,整个任务能蕴含绝大多数知识点,通过任务的完成能够突破重难点;

其次,任务需是可操作性、并且具有层次型,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并在当前教学条件下完成;

最后,任务需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原则我设定了以下的任务:

任务一:根据提供的“圆的面积”的程序以及教师所提供的阅读资料,分析代码组成,初探VB的基本数据结构、常量、变量等成率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

任务二:启动VB,进入集成开发环境,观察各菜单项及其子菜单项,完成表格填写。

任务三:探究工具栏各图标的名称、功能,并整理成word文档。

任务四:通过查阅“帮助菜单”,了解工具箱、代码窗口、窗体设计窗口、工程资源管理器窗口、属性窗口、窗体布局窗口的作用,并将其整理成word文档。

5.教学过程的设计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VB程序作品,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观看、操作VB小程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任务设置,初探新知

教师演示“圆的面积”程序,并展示其代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任务一的探究。

学生完成任务一后,教师组织进行堂上测验,强调变量的合法命名以及表达式的合法使用。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分组,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二、三、四。

(3)汇报展示,升华知识

完成全部任务后,教师指导学生讲所获得资料进行整理,形成PPT,并抽取小组进行任务汇报,学生进行补充、提问、评价。

(4)实践代码,探究VB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圆的面积”程序,编写“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程序,并调试在VB进行运行。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程序进行展示交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取长补短。

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设置拔高部分,通过改变某些数据的数据类型,判断程序代码的不同,进一步进入探究VB数据类型。

(5)课堂小结,归纳知识

师生一起总结VB语言的基本知识,描述VB的开发环境。教师强调表达式的注意事项,从括号、运算符、标点符号等易出错的地方说明。

6.学习评价

针对VB基础知识,利用课堂测试习题,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针对同学在任务中的表现以及对于程序代码的评价,利用留言板进行网上评分,采用组内互评、小组互评与老师评价,并通过统计评价的结果对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

以上就是我根据任务驱动法所设计的教学设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在做中学,完成新知识的建构。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同学都能够得到提升。

任务驱动法引用于教学课堂实施简单,操作灵活,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但我们不能滥用任务驱动法,应分析教学内容,考虑其适用性,确保这一方法运用的恰当、合理。

【参考文献】

第7篇:动物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财务业务一体化 ; 重组; 系统集成

1990年美国的迈克尔?哈默博士首先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 理论,并将它引入西方企业管理实践。“必须重组业务,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使组织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提高。”财务流程重组,是对财务管理过程和财务决策体制进行重塑,以提高财务运作效率。企业财务流程重组对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流程重组的动因分析

以财务业务一体化导向的财务流程重组欧美企业掀起了以“业务流程再造”为核心的企业管理革命的浪潮,一些企业进行了会计流程重组。现有财务流程进行重组的目标,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职能为导向、分段顺序的信息处理流程,代之以流程为导向、经济事项为驱动的信息处理流程,凸现财务的管理控制职能,实现深层次、全方位的财务业务一体化。

(一)全球化下企业竞争模式变革要求进行财务流程重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的技术、资金、采购、生产、销售也不断实现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3C因素:顾客(customer):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主导权在顾客手中,商品处于供过于求的饱和状态,因此怎样增加顾客价值,使其满意就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变革(change):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速,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些变化己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促使企业加快变革步伐。竞争(comPetition):以往那种仅凭借物美价廉的商品就能在竞争中稳操胜券的简单竞争方式已被多层面、全方位的竞争方式所取代。而这一崭新的竞争方式紧密围绕下面四个方面展开:Time:按合同及时交货或新产品上市的时间;Quality:高质量的产品满足日益挑剔的顾客的要求;Cost:同等条件下取得优于竞争对手的成本; Service:售前咨询服务及售后维护和增值服务,提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僵化、迟钝的管理流程和组织结构,增强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突发事件的能力,即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二)信息社会下瞬时信息需求要求财务流程重组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制度的逐步规范,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有很大追逐动力。而且政府、银行、投资者、员工等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不满足于单一、固定的信息披露模式,对信息及时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与日俱增。传统的会计核算年度财务信息往往要滞后3一4个月才能向信息使用者披露,而这已严重影响了使用者的决策,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和有用性。借鉴企业BPR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财务会计各环节业务流程实施重组,采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动态会计分期,提供实时的财务会计信息将是今后财务会计核算的必然选择。

(三)传统财务会计流程弊端凸显要求财务流程重组

传统会计流程是基于几百年前传统会计的鼻祖—帕乔利的会计理论而来,虽然随着环境发展人们已对此思想做了多次改进,但是它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其主要围绕企业现有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较少涉及人力资源配置与运用问题,以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立足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而建立起来的,基本未考虑企业外部经营条件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站在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立场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信息支持。面临全球化下新的竞争形势,随着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深入运用?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必须从战略角度扩展到宏观层面?以长期为导向?面向未来?面向企业外部?包括整个价值链。会计业务流程应融入企业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构之中?将对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客户的数据采集工作由被动状态变为主动状态?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层掌握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进而作出正确的经营管理战略。

二、财务流程重组的主要特征

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核心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完美集成和统一,系统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时、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貌,对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科学管理,系统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以服务价值链为导向。

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对企业经营和资金运作过程中各项能以货币计量和反映的活动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系统控制,而这种控制能力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的有效性具有直接的关系。其中最基础的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流程再造,其次是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流程再造,最后是财务管理人员的再造。将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按照企业一定经营目标战略的目标要求和企业具体管理特点相结合,仔细研究财务管理流程中各个环节的特性和作用,并对其进行系统整合,就能真正有效地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的控制能力。“就财务论财务”,是手工操作时代财务运行的特征。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的。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时,由相关部门人员录入业务信息,该信息将自动存储在数据仓库中,通过执行业务规则和信息处理规则,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时同步生成。

(二)以优化组织结构为手段。

流程再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一般而言,企业财务流程重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融资机制的再造,融资机制涉及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两个方面。二是企业投资机制再造。三是规范企业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机制。组织的扁平化,体现在管理层次的减少,大幅缩减管理人员,而相关人员管理幅度的增大。随着流程小组负责流程的实际操作,对流程的管理也成为其工作的一部分。流程小组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可以自行计划、安排、检查本流程的工作。而 这些原属于管理层的职责,现在转移到流程小组肩上,对控制性管理层的需求消失了。流程小组也因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其所授权的范围内,独立地进行思考分析,做出决定,而不必事事请示上层或等待指示,使得财务会计事务可以更好的面向决策。同时,由于原属于管理层的许多权力下放到流程,管理人员也不必事事亲力亲为,在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的财务会计组织中,管理人员的作用在于协调、指导各流程的工作,并对流程进行设计或修改。

(三)以赢得顾客为导向。

顾客的青睐是企业的财福。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才能赢得市场。这里的顾客包括企业内部客户即各业务部门及外部客户,而外部客户指的是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产品购买者。以顾客为导向不仅是财务会计组织应体现的特征,也是财务流程重构的指导方针。

财务会计组织应与供应商之间相互开放,通过网络化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加强对市场需求预测及生产计划的交流,以降低存货成本,避免缺货风险。财务会计组织与顾客(这里的顾客指产品购买者)之间的协作关系体现在:建立顾客的信用档案,对不同信用状况的顾客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采用不同的结算方式,定期与顾客核对应收账款,减少或避免错误、舞弊事件。加强与顾客的沟通,以了解如何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财务会计组织与内部各业务组织之间的业务伙伴关系。传统上,财务会计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财务控制与规章制度的执行上,与业务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处于监督与被监督,控制与被控制的状况,似乎总是凌驾于业务组织之上。在重构后的财务会计组织中,这种关系被彻底摧毁,取而代之的是会计组织与业务组织之间的业务伙伴关系,或者说财务会计组织将业务组织视为内部客户,为之提供最佳的服务。财务会计组织及时收集企业流程及竞争对手的流程信息,并将之反馈给业务经理,帮助其进行横向比较,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流程,协助业务经理对业务流程的绩效,每个员工的业绩进行评价。这样,有助于财务人员开阔视野,了解企业的业务过程,促进深层次、全方位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现,从而更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也能体现财务组织及人员的价值创造能力。

三、财务流程重组的实现途径

通过重构财务流程,为企业绩效的飞跃打下良好的基础。借鉴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来重组财务流程,应当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同时考虑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人员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财务流程。

(一)财务流程分析与重组目标设立

要完成财务流程重组,首先要进行流程分析。财务流程分析要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理解和把握现有财务流程的特征、基本内涵和缺陷,分析核心的价值创造流程,寻找价值提升的空间,从而为财务流程再造提供决策依据。财务流程分析包括下面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外部因素分析,主要是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各类外部因素,如市场、竞争、宏观环境等;二是内部因素分析,主要是内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价值创造能力,如管理制度和文化、人力资源等;三是具体作业流程的效率分析,如研发设计流程、生产、营销等的作业效率等。 财务流程分析的一处重要目标是寻找再造的关键财务流程。一般来说,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财务流程都需要再造。

(二)财务会计组织的重构

财务会计组织是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要素,是财务流程的组织基础,财务流程只有附着在财务会计组织及其结构之上,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才能有效运作。

企业存在的最终目的不是在于生产产品或赚取利润,而是在于创造价值。在进行机构调整时遵循的思路应该是:首先研究财务流程中的节点,分析每个节点的工作内容和意义,然后进行岗位设置,用岗位来保证流程的执行;在岗位设定之后,根据职能相近或紧密相关的岗位组成部门的原则来调整企业的组织机构,实现组织、岗位、流程的匹配。

在实行业务流程重组后的组织模式中,组织是围绕业务流程运行的,职能单元则是为业务流程的运行提供服务性的支持。因此基于财务流程重组的财务会计组织实际上是一种二维的组织结构,即流程维度与职能维度。一方面,会计组织以业务流程为主干,建立与业务流程相应的会计流程小组,满足与业务流程横向经济关系处理的全面控制的要求;另一方面各个会计流程小组都归属于会计服务中心,其作用在于培养并提供会计专业人员,根据流程的需要合理安排人员,为员工提供专业指导与咨询,参与解决流程执行上的问题,从而在纵向上保证本组织内进行核算与管理的系统性。

(三)财务流程重构

财务流程的重构是财务重构实施结构中的核心层,该层所进行的是对原有的流程的重新思考和彻底再设计。财务流程重组的目标是,改变传统财务会计信息顺序收集、传递方式,实现系统集成收集:改变传统的串行财务会计处理方式,实现事项驱动的并行、实时会计处理方式;改变传统的以单一财务报告为终极目标的模式,实现信息提供的多样化,并凸现财务的管理控制职能。系统化改造现有的财务流程,其中的重点是从客户价值出发,消除或减少流程内部的非增值作业,调整和整合核心增值作业,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总而言之,企业财务流程重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目标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运作效率。

第8篇:动物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45-01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们共同予探讨。

一、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语文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语文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语文这门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学科,不应太受教参的束缚。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因此,应让学生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去分析、去想象,进行再创造。对学生各种独特的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寻找合理的因素。如对杨朔《荔枝蜜》的解读,教科书的学习目标中指出:学习《荔枝蜜》要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有的学生就不同意《荔枝蜜》中的热爱劳动人民的说法,认为作者文末写到“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思维转接不自然,为什么偏偏在这时候看到了农民呢?显然有斧凿的痕迹,作者是为了升华而升华。蜜蜂的勤劳足以感人,再写农民显得画蛇添足。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其对事物的异向的深刻的思维能力。

四、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儿》无非是捡钱包、送盲人过马路、汽车上让座,《老师,我对你说》一定就是老师带病上课、冒雨家访,《我最快乐的时候》无非就是考试名次提前了或做出了一道难题……造成这一原因除了学生生活单调、阅读面窄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老师要求太死,如写《老师,我对你说》,学生写了老师对他的误解,对同学的不公平,对知识的讲解不清,老师便对学生说“不能写阴暗面,不能写老师不好,中考会得不到高分。”老师这样要求“不仅是带来写作问题,而且会带来精神上的问题,也就是回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钱理群语)因此,老师应走出这一误区,多方面的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目光由学校家庭移到社会,使学生作文内容丰富多彩,真正展示他们的生活。

五、让语文课堂成为张扬个性的天地

第9篇:动物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任务型课堂教学;交际型任务;创新型任务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这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其实质是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任务的设计者。教师设计的任务应有明确的目标,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可操作性;任务的内容和方式应力求真实,应遵循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下几种任务比较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一、调查型任务

调查型任务就是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语言完成某一调查任务,汇报调查结果。在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些单元就有设计好的“调查表”,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环节,也是行之有效的一项任务。如,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1“May I have...?”这一单元,在学完学习用品这类单词后,安排学生用句型“What’s in your pencil case?I’ve got...”统计某个学生的学习用品数。Unit 7 “It’s late”这一课中也同样安排了调查型的任务,让学生利用句型“What time do you...?I ...at...”调查同学一天的作息时间。这样的任务在教材中还有很多,调查型任务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任务设计之一。学生在调查型任务中通过对话、交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了新知识,并能将所学的语言融会贯通,进而扩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这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口头、笔头交流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因此,对于教材中一些适于运用此方法的内容,笔者也会设计一些调查型任务来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1“A new term”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小记者调查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小记者要运用本单元的重点句型“What subject do you like?I like...”开展调查,统计出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科。

由于这个调查活动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又富有趣味,大家都乐于参与。学生们带着任务饶有兴趣地当起了“小记者”。在调查活动中,他们运用所学语言与同学交流信息、交换意见,乐此不疲,口语表达技能和听力都得到了发展,同时还增进了同学们的友谊,培养了交际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游戏型任务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游戏是激发他们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游戏型的任务在课堂中运用的最多。在英语课堂中可运用的游戏很多,如:猜测性的游戏有“Guess game”“What’s missing?”“Act and guess”;竞赛性的游戏有“单接龙”“ 找朋友”“传悄悄话”“Bing go”;动作性的游戏有“Follow me”“Listen and act ”“Listen and draw”等。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可以缓和课堂上的紧张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学生共同参与,身心保持愉悦的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任务,并有利于化难为易,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新知识。

例如,笔者在教学数词时,为学生设计了踢毽子、拍球、手势示数、小组比赛读电话号码等游戏任务。特别是用手势示数这个游戏,笔者不仅要求学生会配上手势来说,还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仅要求他们学会按顺序数,还要求他们能倒过来数。学生们又动口、又动手,虽然忙得不亦乐乎,但个个玩得兴高采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数词的表达方法。

三、表演型任务

英语课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何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生活语言,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帮助解决这个难题。角色扮演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笔者在一开学就为学生每人准备了一套头饰,在课堂上请学生以几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角色表演,下面的学生就是评委,对台上的演员进行评价。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8“In class ”中的“Read and act”这一课讲得是在晚上6点45分,David想和他的Dad做拼图游戏,但他的Dad说太晚了,该睡觉了,于是两人互道晚安的故事。我就在课前让学生准备表演用的头饰、puzzle、desk、chair and bed这些道具。在课上,我让学生分角色来演,其余学生来当评委。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用行为动作、语气表演加深了对所学语言的掌握。这种类型的任务还可以设计成一个英语联欢会,结合节日举行,让学生在会上随意表演他们学过的韵律诗、歌曲、小故事等,使学生的艺术感受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交际型任务

交际型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最直接的方法之一。英语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朗读、背诵和模仿,而是要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发挥其交际功能。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7“At a snack bar”时,笔者把教室布置成了四个小型的Snack bar,在学完重点句型“ What would you like?Anything else?How much is it /are they?”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交际型任务:让学生们带着“钱”到各个小吃店买自己喜欢的食物,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买得最多。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用英语交际上,他们处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了解了社会,把所学的英语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尝到了“学了能用”的甜头。

五、创新型任务

创新型任务重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创新型”任务既可以使学生复习和强化所学知识,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又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能力的舞台;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例如,学了“There be”句型后,我设计了my imagine bedroom 的任务。又如,学了祈使句“Touch ...with...Put...on...”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新编一套自由体操。有些动手做的创新型任务还可以结合课外完成,如,制作生日、圣诞或新年贺卡,写上英文祝词,做校园英语警示牌,编英语小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各显身手,培养了审美情趣、动手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