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象征手法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作为教师,就应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角”。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想,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还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要指导立意,构思创新
立意是作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意是文章的中心、灵魂,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关。怎样在立意上下功夫,写出新颖别致,意味隽永的作文呢?
首先,要敢于换角度,突破旧思路,大胆标新立异。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蕴涵着哲理,我们要努力地发现它。如果我们善于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也就具有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能力和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使其作文立意与众不同,一鸣惊人。例如:面对落花,有的同学黯然神伤,哀叹美丽的失落;也有的同学欢呼雀跃,赞美果实即将成熟。面对落叶,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立意,可以赞扬他的坚韧、乐观精神。其次,立意要有时代气息,表现出时代精神,立意的创新并非胡思乱想、不分好歹、美丑。无论怎样标新立异,还得注意他的正确性。与时代不合拍的观点恐怕算不上创新。比如:在讲时间、讲效率的今天,如果花大量笔墨去赞美某人舍不得花几毛钱乘车而宁愿步行几小时的“节俭”精神,就显然与时代脱节了,更谈不上什么创新。
作文也一样,构思上有创新,文章就有新意。构思切忌呆板,应以“活”为要诀。灵活多变也就是一种创新,或者采用以重点句子反复出现,构架文章的回环反复法等等。总之,学生作文决不能只按固定模式来套,要尽量活学活用,不拘一格,这样才能有突破、有创新。
三、指导手法创新
我们同时加强习作多种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写人时描法不能局限于一两种。写物时可以想象、联想,用上比喻、拟人、象征、衬托、议论、抒情等。说明应多用说明方法,论证时不要只举例论证,还应做对比的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总之,应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想,各种感觉器官一起调动起来,作文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达到新颖别致。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奏效的,但只要坚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创新能力便能大大提高。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15
做事总是有方法可循的,叙事性散文的写作也不例外,我想结合平时的训练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审清题目要求
现在的作文大都是命题型作文,在写作文之前,学生首先要审清题目的含义。
1.抓住关键词
抓关键词就是要学生抓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来审题。例 “又是一个新起点”,“又”“新起点”是两个关键词。“又”说明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新起点”是基于此次事件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来说的。
通过关键词,大概理出写作思路:首先,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生活;其次,经过深入思考后,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再次,经过此事件,自己的思想水平有哪些提高,精神上如何引领自己成长等等。
2.由表及里,抓引申义
许多作文不能简单看题目表面上的意思,往往要深入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1)比喻类:比喻类作文,作者可以试着把题目还原成比喻的形式,例如“……像……”等,以此来判断是否为比喻类的作文。这类作文大都需要学生根据本体进行引申,然后进行构思写作。例如作文《酸酸的泡菜》,这当然不是让学生写“泡菜”,而是从“泡菜”这一事物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心理感受及追求等,只有把本体和喻体结合起来,才能提升文章的思维空间。
(2)象征类:此类文章,不仅要看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它所要阐释的深层含义。例如作文“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灿烂”,难道文章仅仅要写“乌云阳光”吗?看到“乌云阳光”,你会想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乌云”象征自己经历的困难挫折等等,而“阳光”则象征经历过坎坷的生命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挖掘出文章的象征意义,文章读起来才会更有味道。
二、训练联想和想象
丰富的想像力能使作文文采飞扬,学生的思维放飞驰骋,如何训练呢?
1.明确联想和想象的含义
何为“联想”?何为“想象”?只有在明确了它的含义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它,才能更好地启发思维。
2.基于词语的联想和想象
(1)基于词语的联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些词语进行相关、相近、对比等关系的联想。例如,看到“双休日”这个词,就会想到周末、作业、老师、兴趣班、游戏、公园等;提到“春天”,会想到河水解冻、春暖花开、柳树发芽、万物萌生等;体悟深刻的同学还会想到春天是一年的开始,要明确目标,树立理想,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等。
(2)基于词语的想象
对于此类的训练,学生可由一个或几个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由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可以想到现实中不存在的。例如 “南瓜”一词,有的同学想到形状、颜色等词,还有的同学会想象自己能像灰姑娘一样,坐上南瓜车到自己向往的地方旅行。
3.基于语句的联想和想象
词语的联想和想象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我们开始扩展到对于语句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1)比拟修辞:这类修辞在本体的基础上,加入作者的联想和想象,把原有的事物写得生动形象,使人读之兴趣盎然。例如:树枝晃动起来。采用拟人的手法,我们可以扩展为:树枝左右摇晃起来,他扭动着身子,挥舞着身上的绿色绸带,又像在不停地向行人挥手。
(2)比喻修辞:就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可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远望山峦,层层叠叠。可以扩展为:远望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像绿色的绸幕镶嵌在远处的天边。加入了联想和想象后,句子是不是变美些了呢?
(3)夸张修辞:恰当地运用夸张,既能使自己的语句非常生动,又可以暗示一定的心理。例如:这时狂风大作,乌云渐渐布满天空,只见天空越来越暗,乌云越来越低,像一只巨大的口袋扑向我们。这是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快,又伴有人们对此种天气的些许恐惧心理。
4.基于场景的联想和想象
语句的联想和想象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我们开始扩展到对场景的训练。
云起云落、夕阳西下,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面对不同的场景,孩子们会有无穷无尽的想法,就此,我们可以分类进行训练。例如景物描写、劳动场景、学习生活、运动竞技场等。
三、开头和结尾训练
1.内容上首尾点题
我班的学生作文基础都不太好,我在训练作文时,让大部分学生尽量开头结尾都要点题,假如开头不适合点题的话,那么结尾一定要点题。
例如:“母爱,感动”一文,学生的作文开头是:“夜深了,我久久还未入眠,起身眺望窗外,树影婆娑,月光透过树的缝隙照射到地上,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然后转入对事件的描写。我觉得可以对开头再作一下补充:“在这寂静的夜晚,母亲对我的关爱,幸福的、感动的思绪不禁涌上心头……”“景为情设”,写景的目的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补上一笔抒情,既点了题,又能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意境更美了。
2.结构上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会使得整篇文章结构紧密、完整,布局合理。例如,在“就这样慢慢长大”一文中,一位学生的开头是“时光悄然而逝,如白驹过隙,我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大了”;结尾是 “现在,我已是一名初中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懂得了许多,就这样我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收获” ,而结尾中的“成长,收获”就是对开头的照应和对长大的回答。
3.语言上生动优美
通常在语言上的修饰,我们一般采用修辞手法,把一些平实的语言比喻化、拟人化等。例如“秋天到了,小麦黄了”,学生可以试着修改,如:“一块块麦田组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在微风的吹拂下,麦浪掀起层层涟漪,像海面上的微波在不停地晃动。”这样的句子是不是生动了许多?
学生也可以进行分组练习,组内每人出一句,其余同学修改,然后在班级中交流展示,比一比谁修改得好,让学生互相取取其长而补其短。
四、提升细节刻画
细节描写会为文章增色,对此,我们可以多加练习训练。
1.景物描写
作文中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文中的景物描写不可小觑。
(1)景物描写要匹配人物心理。“景为情生”,环境的描写与文中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景物描写要符合作文的要求。如果作文的开头是:“天空越来越暗,乌云也越来越多,窗外的树木随着大风的袭击疯狂地摇动他的身躯,好像随时都可能被狂风吞噬。”这时的景物描写一般对应人物的心情应该是“焦急或焦灼不安”,而不应该是人物喜笑颜开或心情万分高兴。
(2)景物描写要细致生动。景物描写需要学生提升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走在田间小路上,我闻到泥土的气息,看到了草叶上有露珠。”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句子细腻生动,提升句子的美感以及可读性。可以修改成:“漫步在田间小路上,路边田野里的泥土微微润湿,青草夹杂着泥土的气息一阵阵扑面而来,偶尔会传来路边野花的香味。深秋的早晨,只见草叶上晃动着圆圆的露珠,晶莹剔透像一粒粒小水晶。”
2.外貌描写
(1)外貌描写要匹配人物形象。外貌描写可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窥见人物的一些性格特点。描写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等,观察要仔细,要能为文章的主题服务。不能把“一双孔武有力的双手”用来形容颤巍巍的老人和天真可爱的孩童,只能用来形容健壮的中年人。
(2)升格外貌描写。可以采用扩写的手法升格外貌描写。例如,“父亲的双手很粗糙、长满厚厚的老茧,手指上还有裂口”,我们可以进行升格练习,通过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展示父亲的双手。可以升格为:“我看到了父亲的双手,黝黑、干裂、粗糙,在我接住包裹与父亲双手接触的刹那间,父亲手上的裂皮刮过我白皙的双手,让我感觉有些许疼痛,父亲那摊开的手掌上,长满厚厚的老茧。”让学生把对父亲双手的描写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会更有感染力。
3.动作描写
在一些文章中,为了表现主题,需要对人物的动作进行一些细部刻画,细心观察,分解人物的动作,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例如校运会上,“只见运动员双脚用力蹬地,身子往前倾斜,随着‘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个个像离弦之箭,挥动着有力的双臂往前奔跑”。这样的画面把运动员矫健的身姿和拼搏的精神很好地刻画出来了。所以,在动作的刻画上,先引导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分解动作,然后再辅之以必要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完美。
4.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不在多或少,而在于使用得是否恰当,能否为文章的主题更好地服务。例如《背影》中:“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一句平淡无奇的语言彰显的却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语言虽然简短,却符合文章表达主题的需要。这就告诉我们,在作文中,人物语言的出现要根据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作者需要考虑斟酌,不可任意而为。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语言描写,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对作文人物语言的写作水平。
5.心理描写
不少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把握不好,我为此设计了一些场景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例如:上课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老师拿着这次考试的试卷匆忙进来,我心里不停地在想。学生先自主填写人物的场景心理,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慢慢提升自己的心理描写能力。然后再设计一些其他场景来进行心理描写训练,慢慢提高。
一、虚题实写思如泉
“虚题实写”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题目写得实在可感,把虚化的东西写得具体真实,把隐寓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富有新意。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曾有精辟的论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2010年山东威海市中考作文题是“美在路上”,这是一个比较虚化的题目,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只好写路上有哪些“美”,倘若如此,就会显得文意呆滞。如果善于“化虚为实”,把“美”和“路”落实在具体生活中,思路就会豁然开朗:“美”是漂亮的风景,是动人的场面,是温馨的回忆等。而“在路上”则可以是在马路上,在各种交通工具上以及成长的道路上等等。有位考生这样构思:写公交车上,一位老爷爷为“我”让座的故事,把路上感人的一幕演绎成一首美的赞歌。文章虚题实写,形象、具体、可感,颇有新意。总之,“化虚为实”能让你的思维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二、实题虚升妙境生
“实题虚升”,即对那些以实际事物为素材的题目进行虚化理解,也就是说面对某个实际事物,我们要通过创设情景,借助联想和想象等手段,化实为虚,化具体为抽象,揭示题目的具体内涵,挖掘题目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用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如2010年湖南长沙市中考作文题是“给他人一朵花”,如果据实作文,可写内容必然十分有限,文章也会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意蕴表面化。此时不妨“实题虚升”,以“花”为抒情对象,通过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来阐发“花”的寓意;或以“花”为虚拟素材,编写童话、寓言等,通过富于情趣的故事来抒发自己对“花”的感悟,马上就能让你的作文从立意匮乏的尴尬中脱身。
套用模板一:随行随感法结构设置 1、简介出行:在确定文章后,选择在外行游的素材,先对事件做出简单介绍。2、重点记叙:在简单介绍出行时间、地点、因果后,重点写行游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两三点。3、深思感想:对所记叙内容深思感想,提升强调深化主题。如安徽一考生写的《不会变的是向往天空》:1、简介出行:全文以自己周日清晨独行在青石小巷的所见所闻为素材。2、重点记叙:主体部分以石径小路、湖畔亭下的闲人、放风筝的孩子等一组素材为内容。3、深思感悟:文末揭示主题,说明寻找自己的最佳栖息地,应像风筝以天空为归属那样,有坚守天空的信念。
套用模板二:材料聚合法结构设置 1、巧妙开篇:根据题目的立意要求,用一巧妙的方法引出全文主题。2、组织素材:按题旨选用N个素材,古今中外的均可,但要注意素材能够共同表现一个主题,并且和谐共处。3、提炼主题:将素材作总体的概括提炼,点出主题或升华主题。如北京一考生写的《凝聚》:1、巧妙开篇:本文以“我”参加中考那天早上的生活为素材,用诗一样的语言概括叙述父母对“我”的无限关怀。2、组织素材:主体部分以妈妈早餐中的幸运剂、妈妈关怀的提醒、爸爸开车送“我”等具体材料为内容。3、提炼主题:用自然叙述的语言,从将凝聚的亲情隽藏在心底走向考场,看到了充满爱的世界,看到了作者感受亲情的幸福。
套用模板三:道具象征法结构设置 1、道具为题:在确定立意后,围绕作文主旨选用道具,将某种情思寄托在道具上。2、道具故事:选用的道具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礼物、配饰等,叙述道具与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的相关故事。3、揭示主题:道具暗含着某种象征意义,将其揭示出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套用模板四:分点选材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采用直接入题或引入主题等方式实现开宗明义。2、分点论述:将主题分为N个分题(考场作文宜分为三个)后,为每个分题选用恰当的素材,但要注意概述。3、总结全文:对分题作概括总结,以达到强化主题或升华主题的目的。如厦门一考生写的《打开一扇窗》:1、确定主题:从“上帝关上门的同时会打开一扇窗”的哲理名言引出打开一扇窗需要自己去努力的观点。2、分点论述:第一分题是打开一扇窗需要毅力,用巴尔扎克放弃律师成为作家为例;第二分题是打开那一扇窗需要智慧,以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高锟带领自己的团队用智慧找到了没有杂质的玻璃为例。3、总结全文:综合前面的素材内容,回扣首段,强化全文中心论点。
套用模板五:时光溯流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只能选用时代较久远的人物或事件为写作素材。2、化虚为实:久远的人或事本已不能见其实,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犹如自己回到了人物事件所在的时代,用亲见的感觉对人或事件细化描写。3、总结全文:如平常写记叙文那样,从所记的素材中总结提炼出全文主题,可以用议论、抒情等方式,也可以记叙文常用的自然结尾。如厦门一考生写的《漫步历史》:1、确定主题:此文以五千年来记载华夏人民智慧与勤劳的浩瀚书卷为材料,赞叹它们流传千年,永不垂朽的辉煌。2、化虚为实:作者假想自己随历史长河顺流而下,在中华文化中观赏了《诗经》中的女子与征夫,与陶渊明、李白邂逅……3、总结全文:此文从手捧《诗经》开篇,以背起一卷古书收尾,赞美了古典诗词的曲赋滋润了华夏民族的灵魂。
套用模板六:前后对比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的主题,选用一个素材表现主题,主要采用记叙文手法来写。2、抑扬对比:为了使所写材料能实现前后对比的效果,必须采用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的手法。3、总结全文:采用议论语言对前文内容作分析点评,从而明确揭示材料的意义,突出全文对材料或扬抑的主题。
套用模板七:触景回忆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从眼前现实写起,引出对过往某人某事的追忆。2、触景回忆:以触景生情的写法,以回忆某人某事为主体素材,如果主题需要或者自己有把握,也可以采用以忆昔为主,今昔穿插的写法。3、总结全文:采用自然结尾或者某种新奇技巧结尾,从对素材的感悟中提炼全文主题思想。
套用模板八:故事引入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选用一个素材开头,以引出后面N个素材(考场作文宜3个)。2、素材拓展:选出2—3个与首段素材相关的素材叙述,叙述时既要概括,又要对关键出作生动描写。3、总结全文:用综合概述的方式将上文几个素材内容糅合起来或回扣第一个素材,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揭示其所包含的哲理思想。
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将比喻称作“譬喻”。并将其列为材料上的辞格。认为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象征在《修辞学发凡》中却没被列入辞格之内,陈望道认为象征不属于辞格。
直到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才将象征和比喻都列到联系辞格的一类里。定义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种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如:
(1)月亮挂在天上,星星眨着小眼睛,象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挤在妈妈的身旁。(陈辉《月光曲》)
王希杰将象征列到了修辞格中: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绘事物,而根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借助于联想作用,虽然只说乙,但可以使人联想到甲。例如红色象征热情,鸽子象征和平。
吴士文的《修辞讲话》则又将象征和比喻列到特殊性辞格一章里。说某一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相似点,就故意用另外事物来描绘它的形象。这种修辞方式叫“取比以明”,简称“比喻”。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修辞方式叫“以物征事”,简称“象征”。吴士文对象征的认识比王希杰对象征的认识稍显深刻一些。
通过以上的列举我们发现,修辞学的经典作品中也缺乏对象征的系统论述。
一、对象征、比喻辞格的认识
(一)象征的定义和特征
用句子做材料,象征事物的某种本质属性,这种辞格叫象征。象征和比喻一样,包括三部分。通常格式是:象征本体、象征客体、象征词。常用的象征词有“象征、表示、意味、标志、预兆”等。象征的客体和象征词一般省略。象征是文艺创作中托意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描写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某种抽象概念和思想感情。创作者将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大部分形象都描绘得有声有色,让读者体会其中真意。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几个常见的象征类型
象征赋予自然事物以人文特征或者以自然事物来承载人文特征。如用“兰花”来承载人类特有的“清纯”气质,兰花从而符号化,成为“清纯”的化身。松树象征坚韧是同样的道理。
1.人文历史规定性的象征。如古代民族图腾,国旗,国徽;银河象征夫妻分离,希特勒象征法西斯统治等。
2.文化积淀、文化共识、约定俗成的象征。如狐狸象征狡猾,红玫瑰象征爱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有的民族以白色象征哀悼,有的民族以黑色象征哀悼。
一般来说,来自于自然界的象征关系,带有较大的普遍性。
(三)比喻的定义及特性
上文已对比喻有所解释。为了描写甲事物,用与甲事物本质属性完全不同,但在某方面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打比方。如: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通过比喻,一弯新月像一张弓,月亮时圆时缺的特征更突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另外,有些道理,也用浅显常见的事物作喻体来说明。
比喻辞格运用灵活简便,通常以句子的形式存在,由喻体、本体和比喻词组成,暗喻和借喻中还可以省略比喻词和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有比喻词。如用“像、似的、是、仿佛”等连接。本体和喻体有主次之分,喻体只是一种增强形象性的手段。在本质上,比喻属于同义表达形式的选用修辞范畴。凡属于比喻这一辞格的句子都可以通过句式的变换,转化成平实陈述的句子。
二、象征和比喻的共同点
正因为象征和比喻在形式上极为相似,所以容易引起混淆,从而造成误判和误用。象征和比喻都是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如:
(3)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喻)
(4)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了一惊;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象征)
例(3)用“燕雀”比作“庸人”,用“鸿鹄”比作“陈涉”。例(4)用“红白的花”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表达人们对革命者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象征和比喻都由三部分组成,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省减。比喻可以省略除喻体外的其它部分,象征也可以省略除本体以外的其它部分。
三、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一)属性不同
象征更多地被看作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比喻是修辞学中的辞格之一。二者的这一根本区别确定了其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于文学范畴,比喻属语言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学”范围内,比喻的使用范围大,涉及“文学”在内的一切语言现象;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二)两者之间同中有异
虽然象征和比喻都以相似点为基础,但象征的客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点没有直接联系,要通过读者的联想把它联系起来。如《XX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它象征着和平,它象征着幸福,象征着劳动的光辉。”象征通过暗示,通过特别的表达来刺激、诱导人们去联想,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象征和比喻中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
象征的本体和客体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是借此寓彼,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同类的两种事物,它是借此喻彼。象征中可以用具体的本体表示某种抽象的事物,但在比喻中必须是具体表示具体,抽象表示抽象。如:
(5)百合花,那是我们的爱情的象征。(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6)在此却是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的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冰心《寄小读者﹒山中杂记》)
象征的客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四)象征和比喻的表现方式不同
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它贯穿在一个句群、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是含蓄深沉的。而比喻则是打比方,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局限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比喻一般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贯通全段落或全文。
(五)象征和比喻的艺术效果不同
关键词:学生作文 打造 亮点
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应不吝惜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会给写作者持续的创作动力,使他们正确的作文行为得到强化,从而形成热爱写作、善于写作。本文旨在建立人人参与讲评的作文课堂,还课堂于学生,强化学生作文中的亮点,让学生作文闪亮登场,让作文课堂星光闪耀。
一、学生作文――打造作文中的亮点
首先,学生应该明确如何写作文才会有亮点,即自己最得意、最成功之处,进而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打造亮点。确立好作文的评价标准,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在写作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写作时有了具体的指引。具体要求如下:
(一)内容
1、事件完整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条理清晰地叙述,素材生动、有感染力。
2、立意新颖
选材有技巧:或能深入观察生活,素材细小而真实动人;或以小角度反映大问题;或有逆向思维;或有思想深度与人文情怀等。
(二)结构
1、清晰明了
开头、结尾既点题又有韵味;段落过渡句自然精彩;能运用首尾呼应、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欲扬先抑、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象征等写作手法使文章行文生动。
2、创新有致
日记体、书信体、剧本等,或是多用于作文中的片段式作文结构,它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并能增添文采。在片段式作文中拟写小标题的方法有:表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的词语连缀;采用日记、通知、网页等格式显示文章结构;引用或化用诗歌、名言、名著;精心概括显示文章内容的短语。
(三)语言
1、语言优美
能引用诗句典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2、描写生动
能运用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能从触觉、视觉、味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描写事物;能运用环境描写等。
二、人人自评――点评作文中的亮点
作为学生,有时会抱怨:我是用心写作文的,有些地方写得还很精彩,怎么老师批改的时候就否定了呢?这样,学生的心理期待没有达到,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自评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用不同符号批注,点评自己作文中的亮点,这是学生在写作后进行自我反思。
学生从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评价自己作文中的亮点,客观准确地分析评价。分析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内容,细致地分析自己认为“最成功”的原因,切忌大而空。为此,要求学生要结合作文内容细致品评、鉴赏自己作文中的亮点。若文章的立意新颖,要写出立意的独到之处,写出文章所带给读者的感动和启迪,写出自己认识生活的深度;若学生认为自己文章某处描写细腻,就要求圈划出具体的词语或细节,分析其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若语言优美,不仅要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还要结合句意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品评的具体文字可旁批、可总结性尾批。
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自评,都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这不仅提高了
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提高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三、小组互评――分享作文中的亮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互评作文,注重圈划错字、修改病句,指出改进之处,而我所提倡的作文互评课堂追求的是赏识。孩子的生命状态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要用赏识的心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全体组员作文,使学生有机会阅读到更多同学的作文,让他们去读、去找、去评、去议,使他们在读找评议中学习优点,继续发现亮点,创建一个相互交流、彼此开放的平台。要求每个组员建立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组员不仅要在同学的作业本上点评亮点,还要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在阅读同学习作时的收获,这样就做到了亮点的分享。课后各小组整理同学作文中的亮点,做成演示文稿。
四、全班展示――推广作文中的亮点
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以展示、交流为主。这有利于学生以后写作兴趣的提高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在赏识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在课堂上,全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一位中心发言人,评价本小组的作文,推广作文中的亮点。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在讲台上发言,既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每次作文课,每个同学的名字或作文片段都要以不同形式在演示文稿中出现一次。这样,我们的作文讲评课堂让学生作文闪亮登场,作文课堂星光闪耀,每个孩子都有成功感。
学生在评价本小组作文时形式各异,下面列举一二:
(一)整体优秀是亮点
铜牌(颁奖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银牌(颁奖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金牌(颁奖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表扬内容、结构、语言上都优秀的作文小作者,好的作品印发给全班学习交流。颁奖词或是古诗,或是名言名句,或是一段话,既肯定了学生,又延伸了语文课堂。
(二)局部进步是亮点
未来之星(颁奖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具创意奖(颁奖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古典气质奖(颁奖词: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佳立意奖(颁奖词: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司汤达)
总之,亮点展示一个都不能少。
(三)片段欣赏显亮点
把学生作文中巧妙的立意、精彩的开头结尾、生动细腻的描写、优美的句段等呈现在演示文稿上,并标明作者,让全班同学读、品、议。欣赏者兴致勃勃,展示者喜气洋洋。饱满的情感必然激发广袤的才思。小组展示结束后,学生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作文。
五、教师总结――提升作文中的亮点
教师做出榜样的标杆,学生能朝着更好的写作方向发展。在总结阶段,教师给做得好的组和个人颁奖;还可根据学生亮点中的某一点引进相关的内容,或比较、或扩展、或加深,引进名言警句、优秀习作、名家名篇,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的深度与广度;可归纳写作规律、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涌进源头活水,清新隽永的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只写记叙文,好好把记叙文复习好。
两个原则
1、真实才能动情。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身边小事;
2、妙语才能煽情。只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三字要求
1、稳:写好事,力求能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开头结尾注意点题,结尾处要点明中心,稳定的发挥好自己的写作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不要强求自己必须写出“惊世之作”来,考试作文能够发挥自己80%的写作水平就很了不起了。
2、细:不要像电视剧情介绍那样的简单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是文章细腻、动人。
3、精: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精”体现在:(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精”应体现在:(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2)有漂亮的书写;(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四个流程(保住基本分)
1、审清题意:千万注意,题意审不好,来个文不对题,哪就……应该先花2-3分钟看看作文题,然后在开始答基础知识题目。
2、立好中心:至少指导自己想说什么,是喜欢、是厌恶?是感动、是反对?是快乐,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赞扬、是批评?…………用一句话把它写在草稿纸上。
3、选好材料:符合题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够写好的事。
4、写好提纲:(1)用一句话写出中心内容和主题;(2)分清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什么?(3)打好开头、结尾的细稿,以及每段的开头句。
接下来就是在试卷里写作文啦,要力求一气呵成,只要提纲和开头、结尾、段落开头的稿子打得好,一气呵成事不难做到的,思路顺畅了20分钟就可以把作文写好。
五项技巧(赢得感情分)
1、有一个灵活的头脑:造句法、筛选法、换题法。
2、有一张可爱的脸蛋:书写要工整,自己的字能够写多好就必须写多好,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随意修改,特别是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开头句,不能修改。
3、有一双闪亮的眼睛:好的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参见《话题作文的拟题方法》
4、有一身漂亮的衣装:(1)一个最拿手的题材(适合自己);(2)一个好故事(好布料);(3)一个好结构(好设计);(4)一口流畅、优美的语言(好花纹、好色彩)。
5、有几件精美的饰品:(1)倒叙、描写、引用开头(好发型)(2)结尾:议论反问式、含蓄余味式、赞美抒情式、哲理深思式、名言点睛式、联想做梦式、决心号召式(名鞋);(3)名言名句名作的恰好点缀(钻石哟);(4)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如梦的纱巾)。
六个大忌(莫丢冤枉分)
一忌潦草涂改:书写要端正,千万别连文题都改,只改明显的错别字,将错就错,能够不改的就不改。
二忌过短过长:字数一定要足,字数不足,写得再好也很难及格;字数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试卷中的作文纸,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内。
三忌开头议论:还不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头的好,能来点环境描写,就先来点描写。
四忌分段太少:4-6段为好,千万别少于3段。
五忌文不对题:不说也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关键词:语文教材;素材;习作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61-01
语文教材远比那些所谓的"优秀作文"和"满分作文"的水平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课本中的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能极大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技巧,同时为作文素材拓宽了渠道,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那么,该如何利用教材进行作文教学呢?
1.模仿佳作,培养手感
模仿是学习和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手段。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在模仿课文中起步,这是大家的共识,当我们不知道如何谋篇布局时,当我们不知道如何遣词造句时,当我们不知如何更恰当地表达思想时,古人告诉我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也告诉我们"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作文首先要多模仿课文。但是模仿不是抄袭,而是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方法,写作的技巧。假如我们不会写景,多读朱自清的《春》就会明白写景并不复杂:多运用修辞手法,多用优美语言组织句段,结构上前后照应,表达对好景的感叹,这就是在模仿中起步,久读、久练,学生下笔就不难了,自然就提升了习作的技巧。
2.同类作文,对比提高
模仿课文是一把双刃剑,机械模仿"难修正果",巧妙地借旧瓶装新酒会使人感觉你的睿智,其中的奥妙是我们要有自己人生思考,并懂得如何选用恰当的形式来表现。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作文来锤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初学作文者往往感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与课文作者相差太远,很快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其实越是这样的时候我们越要敢于班门弄斧:拿出自己的习作来和课文较劲,用对比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对比可以用以下三个方法;同类课文的比较,习作与课文的比较,范文佳作与课文的比较。
同类课文的比较,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已有意识地将同类课文编成一个个单元,对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比如同样是写景散文,《春》《济南的冬天》在表达的人生感悟和运用的写作技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他们的开头和结尾,叙述和描写,详与略有什么特色,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比较既是单元教学的要求,也对学生的作文会有很多启发。
习作与课文的比较,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布置写作要求与本单元课文特色相类似的作文题让学生练习,在批改与讲评中有意识地把学生习作与课文的比较,比如原文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习作中为什么少用甚至不用?再问问学生原文写景为了什么,你写景又为什么?原文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范文佳作与课文的比较,课文只是一个范例,很多范文佳作已有超过课文的地方,尤其是时代气息与词汇的更新更是课文所不具备的,通过范文佳作与课文的比较看,可以让学生迅速找到超越课文的捷径。作文讲评课应是这种比较的有效的途径,放手让学生点评,鼓励学生找出课文的不足,大胆肯定学生的创新,只要坚持这样做,学生作文全面超越课文的日子不会久远!
3.精读读课文,积累素材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课文中提取素材,延伸素材,除了提高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与水平。
那么该如何有效积累挖掘课文写作素材,从而解放学生作文观念,丰富其写作内容,充实其语言储备,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1从课文出发,挖掘课文中写作的资源,有效地积累写作素材,储备语言。在每篇课文的重点写作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写作素材,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说写练习中,为自己的表达服务。把说、写、评、导、改融合在学生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从部分到整体,整体中有部分,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可控、高效、开放、有序的系统。
3.2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训练。教学的主要做法是将课本阅读教材与作文教学打通,依据各年段作文的训练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活用课本,通过读写结合,有计划地分散落实一些写作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机能,为学生的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4.借鉴技法,提高水平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从欣赏的角度想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特色,而学生们却认为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与自己的写作没有关系,对它们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采用双线并行的方法安排叙事,并运用插叙,将现实生活叙写与往事的回忆交错进行。另外,使用双关手法,赋予花儿以象征意义。我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有的学生巧妙地用花儿的成长暗示了少年的成长,写出了《花儿与少年》等佳作。
一、初中“状物“作文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与中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实际来看,“状物”类作文写作的目标大致可以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所状之物的能力
“状物”类作文怎么写,没有对自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是写不出好的作文来,也不能够将所写之物写具体,自然也表达不出真情实感。在“状物”作文写作前,教师一定要提前布置作文观察任务,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观察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观察的广度,包括自然、社会、环境等,还要注意观察的角度;
2.培养学生抓特点、有创意表达能力
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会取舍,状物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文章中心表达的需要,突出所状之物的特点,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有创意表达的能力,能够在表达的过程中,独树一帜,独辟蹊径,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构思;
3.引导学生掌握“状物”作文写作技巧
合理地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能够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法状写事物。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或说明,或描写,或兼以抒情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增强文章的文采美感等。
二、初中“状物”作文常用方法
纵观初中状物类作文教与学实际,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客观说明法,用列数据、下定义、作诠释等说明方法,选择合理的说明顺序,对事物的结构、布局、用处、性能等进行准确、客观的介绍;描摹状物法,用语言文字来描摹“物”的形状、大少、颜色、特征等,使之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托物言志法,是指作者在写作时,借助某一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虚实结合法,是指由具体的事物联想到与之有相似点的抽象事物,让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寄托寓意法,是指对某种事物进行足够的吟咏、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
三、初中“状物”作文写作要点
“状物”类作文写作只有抓住要点,才能写出特点,写出亮点。那么“状物”类作文写作的要点有哪些呢?
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我们要细致观察事物,抓住它的特征,写出它的独特之处;
安排材料,井然有序。状物作文描写时一定要注意方位、顺序。如可以按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外到里,先整体后部分等顺序,使内容条理分明;融情于物,写出新意。“意”指思想感情。“新意”就是要求在文章中流露出新鲜活泼、引人深思、令人振奋的情。融情于物,状物寄情,就可以把主题开掘得深一些、新一些;“物”“理”结合,寓“物”于“理”。把“物”和“理”结合起来,在写“物”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政治、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思想上的教益。
四、初中“状物”类作文写作思维提升
“状物”作文“包括植物、动物、静物等。我们写物,既可以说明、描写事物,还可以借助事物表达思想感情,阐释人生哲理等等。那么,怎样写才能在思维上出彩?
1.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对你所熟悉的客观事物,我们可以用各种说明方法,来对它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原理等进行生动、准确的说明,让人们了解事物,明白事理。无论是说明事物还是阐述事理,都必须紧扣事物的特征,灵活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找出某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征,让我们能把它与其它事物区分开来,这样才能达到说明事物的目的。
2.摹写意象,托物寄意
人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往往把它投诸于某一具体事物,借物直接抒情或运用象征手法来颂扬某类人物或某种精神。这种托物寄意的写法在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摹写事物要井然有序。描写事物时一定要注意方位顺序。如按照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外到里、先整体后局部等顺序来写,有助于读者准确认识所描写的物体。二是摹写事物要绘声绘色。我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把事物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之色、香、味俱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摹写事物要独抒性灵。描写事物往往离不开作者独特的感情与体会,只有对物体赋予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使物体变成活泼有趣的生命。同学们托物寄意时,要使“物”和“意”和谐统一,要使“物”和“意”衔接巧妙自然。
3.寻找共性,以物喻人
我们既可以单纯说明物、描写物,还可以借写物来喻人,刻画人物的高大形象,揭示人物的崇高品格,写物也是在写人,以物喻人,使物人交汇,相映生辉。用这种写法时,需注意找出所写事物与人的相似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需要对相似点反复摹写,让二者能一步步融合,自然升华。
4.巧设线索,以物忆事
物还可以作为叙事的线索,可以以物为线,散点铺排出一系列的细节;也可以睹物回忆难忘的往事,再现昔日的生活场面;还可以由物展开联想,想到相关的多件往事等等。总之,写物是为了记事,物在这里是串珠的线,是舞台的道具,是说书的惊堂木,虽不是全文的重心,却必不可少,否则文章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写此类文章时,我们应找好某一事物,然后自然展开联想,由此串起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奏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