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日本风俗习惯范文

日本风俗习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本风俗习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本风俗习惯

第1篇:日本风俗习惯范文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连中国东西部之间的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别说漂洋过海,浩浩万里来到异国他乡,风俗习惯肯定是与国内大不相同。出国留学之前了解一下各国的风俗禁忌,能够避免文化背景之间的冲突,掌握这些,不仅是对别国的尊重,也能体现出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为你在他乡求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国

说起美国,大家总是认为那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开放国家,自由轻松是国家的主旋律,标志性的自由女神像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自由并不代表没有约定俗成的规则,许多小小的细节不注意,会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

美国是一个直率的国家,在这里不讲究谦虚,这不像在中国,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但是美国人却把过谦视为是虚伪的代名词。如果一个能操流利英语的人自谦说英语讲得不好,接着又说出一口流畅的英语,美国人会认为他是一个口是心非、装腔作势的人。有这样一个笑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说的是一位美国人去参加一对留学生的婚礼,当着新郎官的面夸奖新娘子长得漂亮。新娘子拥有良好的中国传统的美德,自谦道:“哪里,哪里。”这位美国人吓坏啦,心想:好家伙,还嫌夸得不够么?非要指出是哪里!于是说道:“眼睛漂亮,嘴巴好看。”似乎是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是美国人就是这样的真诚,你要是谦虚的讲自己学习、能力平平的话,他就真的以为是这样的。所以,同美国人交往,应该大胆说出自己的能力,有一说一,有十说十,不必谦虚客气,否则反而事与愿违。

在外留学,能有三五个当地的朋友是再好不过的了。去朋友家串门是增进感情的好方式。到朋友家别忘了问候他们的孩子。美国人讲究大人和孩子一律平等。到美国人家中作客,他们的孩子也一定出来见客,打个招呼。这时,千万不要只顾大人而冷落了小孩子。那样势必使他们的父母不愉快。跟小孩子打招呼,可以握握他们手,如果小孩子亲了你的脸的话,你也一定要亲亲他们可爱的小脸。参加舞会是最常见的社交活动,舞会上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同性不能跳舞。在国内的舞会上,经常可以看见由于舞艺不精,害怕露怯或者是没有异性的舞伴,两个男子或女子一起跳舞。在美国同性之间不能跳舞,这是美国公认的社交礼仪之一。同性一起跳舞,旁人必定投以责备的目光,或者认为他们是同性恋者。因此,即使找不到异性舞伴,也绝不能与同性跳舞。

美国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支付小费。一般支付给搬运员,每件行李付费五十美分;如果旅馆门卫为你叫出租汽车并照顾你上车,应给五十美分;您如果只住一晚,多半不给旅馆寝室打扫女工小费,如住得久一点,每三天给二美元左右,放在床前柜上就可。其他的服务项目一般支付10%-15%左右的小费。

日本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同时日本人还忌讳荷花,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认为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认为荷花是丧花。他们也不愿接受有或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日本在饮食中的忌讳也很多: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得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如果你到日本人家做客的话,他们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

英国

英国是一个很有礼节的国家,众所周知,以“绅士”而著名。在英国留学生活更要留心,细节体现尊重,也体现了中国人的素养。

在英国有三个禁忌:不能加塞、不问女士年龄、不能砍价。英国人有排队的习惯,这也是绅士的一种表现。你可以看到他们一个挨一个地排队上公共汽车、火车或买报纸,加塞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同大多数国家一样,如果你问了一位女士的年龄,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她认为这是她自己的秘密,而且每个人都想永葆青春,没有比对中年妇女说一声“你看上去好年轻”更好的恭维了。在英国购物,最忌讳的是砍价。英国人不喜欢讨价还价,认为这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如果你购买的是一件贵重的艺术品或数量很大的商品时,你也需要小心地与卖方商定一个全部的价钱。英国人很少讨价还价,如果他们认为一件商品的价钱合适就买下,不合适就走开。

英国人上厕所时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去上厕所”,想想看,这样都是很难为情的。如果你想要上厕所,可以说“去男人的房间”,或“去女人的房间”,也可以说“请原谅几分钟”或“我想洗手”等等。小孩子们想要大小便时便说“我要去那个地方”。在朋友之间和家庭内部,“100号”则是最常用的说法,就像在国内的:我要上1号,是一个意思。

如果你被邀请到别人家做客,早到是不礼貌的。女主人正在做准备,她还没完全准备好你就到了,会使她感到非常尴尬。晚到10分钟最佳。晚到半小时就显得太迟了,需要向主人致歉。什么时候应该离开呢?这没什么规定,但在主人家坐得太晚是很不礼貌的。如果只是邀请你共进晚餐和聊天,那么你最好在10点至11点之间离开或者餐后1小时告别。去做客时,带份小礼物,如一束鲜花或是一盒巧克力,便会是锦上添花的。百合花是中国人送花的首选,但是在英国千万不要这么做哦,因为在英国百合是祭祀的意思。玫瑰是英国的国花,送一束玫瑰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当然在英国还要注意女士优先,用餐时的规矩等等,这个自不必多说了。

韩国

韩国人见面时的传统礼节是鞠躬,千万不要象在西方国家那样,拥抱礼,这样会把人吓走的。晚辈、下级走路时遇到长辈或上级,应鞠躬、问候,站在一旁,让其先行,以示敬意。男人之间见面打招呼互相鞠躬并握手,握手时或用双手,或用单手,并只限于点一次头。鞠躬礼节一般在生意人中不使用。和韩国官员打交道一般可以握手或是轻轻点一下头。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

第2篇:日本风俗习惯范文

[关键词] 商务日语专业 统合 复合型 技能

一、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的正确市场定位和培养目标

高职的日语教育和普通本科的日语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科日语专业着重培养研究型的日语人才,本科日语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专业日语翻译、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或外事外交等行业。

高职日语教育应该首先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市场定位。职业教育的本身要求本专业不能拘泥于单一的语言教育,因为语言只是一种初级的工具,必须培养适应职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专才。我们应该从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日语基本的应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技术着手。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商务、旅游、酒店、软件外包、日文录入等服务行业。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高职日语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商务日语专业应该从“日语知识”和人“商务技能”两个方位来培养我们的学生,“日语”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商务”为学生的职业技能。

二、商务日语课程的设置

1.改革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方式

传统的高职商务日语专业通常是将“日语精读”、“听力”、“口语”这三门课程分开设置,这主要是由于课时的限制所造成。“听力”和“口语”这两门课程每周只有两个课时,而且在其中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其他两门课程,基本不能做到三门课程的有机结合,恰恰高职学生在日语听力和口语上是最薄弱的两个环节。因此如何把三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势在必行。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1)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的同时可以播放一些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日语视频,即达到了提过学生日语听力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每天都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平时需要在黑板上书写的板书可以事先做成课件

这样就可以在每堂课上省出不少的时间,我们可以把这些时间放在和学生进行口语对话上,这样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2.重视日本文化及风俗习惯的教育

在教学上大家通常都以语法为重,而忽视对于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商务礼仪甚至生活细节等知识的介绍。因为日本和中国在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几乎完全不同。如果没有充分了解日本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一方面无法使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日语,另外一方面也会给学生就业后留下隐患。

例如:

日本人的心思非常细腻,在陈述自己的观点都会非常在意周围其他人的身份以及不同想法。为了使自己的意见不会伤害到其他人,他们会非常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日本人的距离感非常强烈。日本人不喜欢和其他人之间的距离太近。日本人和其他人打招呼首先是鞠躬,这一点就体现了日本人的距离感。日本人基本不会先和对方握手或是拥抱。而中国人一般用握手来表示友好,习惯于双方近距离的接触,这会使有些日本人感到不适应。在和日本人的接触或是商务沟通中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日本人的等级观念十分强。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一旦日本人进入某一个组织或是团体,就会有“前辈”和“后辈”以及“上司”和“下级”的区分,而且跟年纪没有任何关系,“后辈”、“下级”一定要服从“前辈”、“上级”。进入日本公司工作的中国人如果不熟悉这一点,肯定要受到排挤或是更甚的后果。

3.商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等的培养

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往往重日语轻商务。这也成为一种通病。作为教师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想法。使学生在学习好日语知识的同时,掌握必须的商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

首先应该开设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为必修课,开设酒店管理、导游、外贸函电日语等职业技能课程为选修课程。争取使学生考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报关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贸易业务员职业资格证书、涉外文秘职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操作是现代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现在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具有最初级的电脑操作能力,也就是上网、娱乐和游戏。除此之外一窍不通。尤其是微软办公软件操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努力使学生们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

商务知识、电脑技能和日语课程有机结合。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得到最优化的结合。一方面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提高,职业证书获得率大大提高,另外一方面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三、结语

我国的高职教育肩负着为整个社会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近年来虽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本身起步较晚,特别是商务日语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高职专业,本身还存在着很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大胆的探索,同时积极借鉴和汲取其他成功专业的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完善发展和壮大。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今后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英俊.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应用性浅析.中外企业家,2009.4(下).

[2]姚绚文.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探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第3篇:日本风俗习惯范文

一、树立跨文化的谈判意识,正确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客观地说,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强了不同文化间商人的文化敏感意识及相互对不同文化的宽容与理解,但是仍有许多人因低估文化对谈判方式的作用而对此缺乏重视,从而导致国际商务谈判的失败。所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加强跨文化谈判意识,正确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学会了解、接受、尊重对方文化,切不可片面理解在自己国家里得到认可的东西在其他国家也同样行之有效。在正确谈判意识指导下,国际谈判者要灵活多变,使自己的谈判风格和策略适应不同的文化。如果与注重礼仪的法国、日本、英国人谈判时,必须注重衣着与礼仪,显示己方的教养与风度。而面对一些不太讲究衣着的国家的谈判人员,便装也可参与正式的商务谈判。要想得到德国谈判对手的青睐,就必须和他们一样对谈判进行充分周详的准备,胸有成竹,井井有条。

二、宽容和接受不同文化

国际商务谈判中必然要遇到不同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是有很大差异的。

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容忍分歧和不稳定,考虑安全,避免冲突。而有些文化则对此不容忍。跨文化商务谈判中,不同的商务文化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有些人坚持的原则和礼俗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不可思议的,千万不要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同样也不要让对方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观,而且这样很容易引发尖锐矛盾。当不同文化在谈判场上碰撞时,要学会尊重和宽容,哪怕在极其微小环节上都不能掉以轻心。而且要做到愿意并且有能力做到文化间视角的转换。跨文化的行为并不意味着要简单地去适应对方,或者把他方文化的形式和方法照搬过来。关键是要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问题。谈判中要做到“知其习性,以引导之”,学会入乡随俗,这是谈判的秘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化冲突再所难免。最好的方法就是谈判中要宽容对方文化,接受对方文化。比如,你在英国说英语会比说汉语容易交流,外国人来到中国说汉语不仅有利于交流,还会感到很亲切。这样就会缩小心灵上的距离,克服文化障碍,促进双方的了解,产生亲切感,容易引起共鸣。

三、应用约哈里窗口理论克服文化沟通障碍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里对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的效率,提出了一个名为“约哈里窗户”的理论。约瑟夫和哈里认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成败与否,人际关系能否健康发展,求职就业是否马到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自我暴露”。对每一个人来说,他都存在着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开放区域”;别人了解,而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仅仅自己了解,却从不向别人透露的“秘密区域”;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求知区域”。这4个区域,就是“约哈里窗户”。应用约哈里窗口理论可以有效减少跨国商务谈判中的沟通障碍。充分交流而不会成为谈判障碍隐患的只有开放区域。为了顺利实现谈判目标,必须与谈判对手紧密合作,扩大开放区域,同时缩小盲目区域和秘密区域。可以通过自我透露和反馈来实现这一目的。自我透露就是坦率地向谈判对方提供自己的信息,以减少秘密区域,而来自对方的反馈信息可缩小盲目区域,两者相互作用可以逐渐缩小未知区域。

四、敏锐洞察谈判对方的文化标准、社会风俗和禁忌

谈判时,我们要敏锐洞察谈判对方的文化标准、社会风俗和禁忌,并且要随着他们的更新而不断改变。

人们在国际商务谈判前,应该尽量了解谈判对方的风俗习惯和禁忌。但是要了解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难度很大,而且有点不现实,所以我们可以组织一个谈判团队。把公司的主要合作国分配给不同的人员专门研究,这样在谈判中,人员不仅会分出主次,而且会更加专业。这样了解的情况会比较详细。

在与外国人交往之前,一定要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与禁忌,以避免不知道某些特殊的讲究而使对方不愉快,甚至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进程。例如,日本人不喜欢谈判中有律师参加,他们认为带律师参加谈判,一开始就考虑日后纠纷的处理,是缺乏诚意的表现。当合同双方发生争执时,日本人通常不会选择诉诸于法律这一途径,而是愿意坐下来重新商量;而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纠纷的处理,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的道德的作用。例如美国人在进行商务谈判特别是在国外进行商务谈判时,一定会带上律师。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我要征求律师的意见”。知道这些,我们就可以在谈判时不为美国人的话而心存芥蒂,避免与日本人谈判时带律师。

第4篇:日本风俗习惯范文

【关键词】教学 异文化摩擦 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029-03

一 根据日语语法特点分析各个人物对此事所持的观点

1.本课出场人物的特点介绍

在本科班所使用的基础日语教材,彭广陆、守屋三千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日语》第三册第7课的第一单元『ギョ`ザにりんご?有关送礼的情景会话里,讲解前首先对出场人物进行介绍,此课的出场人物来自不同国家,那么他们的文化习俗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应先让学生们注意的点。

刘芳:中国学生

チャリヤ`:来自泰国的留学生

朴・コンジョウ:来自韩国的留学生

王宇翔:中国学生

三好学:来自日本的留学生

2.找出本课的语法特点

让同学们熟读本篇会话并翻译,之后引导学生找出本课会话里的语法特点:出现了较多表示不满的表达方式,例如:

[~のに]表示事情结果与期待的相反,带有不满,责怪的语气。

[动词被动态+ても(ね)]的后面常常省略了[困る/不本意だ]等词,表达不情愿、非本意、无可奈何、不得已的心理。

[动词てくれない/もらえない]表示了未能得到理应得到的利益。

[~じゃあるまいし]表示了别人在理解上的偏误,带有责怪的语气。

[~くせに]表示根据他人的行为所推断的结果与

实际结果不符,表达的也是一种不满:明明~却~。

[ちょっと]一种委婉的表达形式,表达极大的不满、担心、担忧等。

3.根据日语语法特点逐句分析人物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从会话中了解本课会话讨论的主要话题是什么,由什么事件引起的。根据日语语言语法特点来分析每一出场人物对这件事的看法,并找出从哪些话语中可以知道。

首先:小刘对于房东即刻回礼的看法是:难以理解,并且所得的回礼不等价。

刘:うん。まだギョ`ザ、食べてもいないのに、お返しって言われてもね……。物物交Qじゃあるまいし。/这句话里的「~のに,在日语语言特点中是带有责怪的口气,「言われてもね用的是被动词,日语的被动态有不情愿、受伤害之意。「物物交Qじゃあるまいし的句尾用了「~まい,「~まい表示别人在理解上的偏误,带有责怪的语气。

刘:そうでしょ。なのに、知り合いが送ってきたりんごがあるから、持ってって、だって…。/「そうでしょ。用的是一种反问,寻求同感的语气。「~なのに带有不满,责怪的语气。

刘:大家さん、いつもはほんとにいい人なんだけど …。/「~だけど是转折,表示她对房东的看法因这件事有了与平时不同的看法。

刘:なんで私の莩证痢わかってくれないんだろう。ちょっと悲しくなっちゃった。…でも、まあ、いいや。/「~てくれないん、「~なっちゃった[まあ、いいや]的语法特点都表达了她对房东的即刻回礼十分不理解,很失望的心情,「~てくれないん表达了未能得到理应得到的利益;「~なっちゃった具有失望的语气;[まあ、いいや。]是放弃的一种表达方式,表示她无意再说什么。

刘:もらうrはものすごくh]するくせに、もらった後はいつまでもほめるのよね。「~くせに有不满、责怪的口气。

刘:ふ`ん。这里的「ふ`ん音调为升调,带着疑问、难以理解的口气。

刘:…担、ねえ…。/她的话语断断续续的,说明她还是没能接受。

刘:う`ん。りんご3ってそういうことだったのかな。でも、まだ信じらんない。这里的「ふ`ん音调也为升调,带有疑问的口气;并且她还是很肯定地说还是难以理解。

朴和王又是怎样的态度和看法呢?同样从他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

朴:お返し?这里是升调、疑问的语气,说明他也觉得奇怪。

朴:それじゃあ、なんだか\意が感じられないね。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和小刘是一样的看法。

朴:そう言えば、ホストファミリ`のお母さんにお土bあげたら、早速次の日にお返しをもらっちゃったなあ。「そう言えば/说起让他想起自己之前也有过和小刘同样的经历。「もらっちゃったなあ这里用了「ちゃったなあ,语法特点是带有点遗憾、可惜、难以理解等的感彩。

朴:そうそう。なんだか『もっとほしいって催促されてる感じだよね。/「催促されてる这里用了被动态,有被催促、不情愿的感觉。

朴:さんが大家さんに手作りのギョ`ザを持ってったら、お返しにりんごを渡されたんだって。三好さん、どう思う?/「渡されたんだ这里用了被动态,有被迫、不情愿的意思。

朴:これって、吉田先生が言ってた、文化摩擦の一つなのかなあ。这是不是就是吉田老师曾说的异文化摩擦的一种呢?这里的句尾用了疑问词[~かなあ]。表明了朴的疑问。

再来看看小王的对话:

王:ギョ`ザ作るの、大浃胜韦摔汀U饫镉昧恕浮なのにね有责怪不满的口气。说明小王与朴同感,持一样的看法。

王:あ`、そういうことだったんだ。でも、一生颐作ったギョ`ザに、りんご、たったの3っていうのは、ちょっと……「でも转折,「たった有少得可怜的意思,「ちょっと…说明了他也是难以接受的心理。

所以通过朴和小王的话语可以看出他们和小刘是一样的看法。

チャリヤ`又是怎样的看法呢?

チャリヤ`: え、そう?タイにもお返しのTがあるよ。まあ、すぐには返さないけど。/「けど转折,来自泰国的チャリヤ`,虽然自己国家也有回礼的习惯,但不马上回礼,因此可以看出チャリヤ`也不理解房东的的马上回礼。

最后三好学来了,做了解释,才让大家对于房东的回礼做法有了解,虽然小刘、小王、朴他们还没有完全接受,但至少明白了一些事。

二 教学联系实际

说到送礼,日本、中国都有爱送礼的习惯,但在做法和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在日本曾留学几年,所以了解一些。

初到日本时,我也曾遇到和小刘同样的事情。刚到日本时,住的是留学生国际宿舍,因为得到房东老太太的照顾,我们几个刚来不久的留学生就决定包饺子给老太太,表达我们的谢意。从到精心选料,洗、切、调料、包到最后的出锅,我们忙活了好一阵子,每个人都累得满头大汗。当我们端着满满一大盘的饺子兴奋地递给老太太后,她并没有马上尝一下,说了声:「あ`、ありがとう!ちょっと待って。啊,谢谢!请稍等一下。就转身回屋了。再出来时,她给了我们每人一包方便面和小小一包海苔。我们都很诧异:「なに?什么呀?,「どうして?为什么呀?房东老太太看着我们奇怪的表情,笑着说:「お返しです。是回礼。,「お返し?/回礼?是怎么回事呀?回到我们自己的房间后,我们议论开了,并请教了隔壁宿舍来自越南、中国台湾地区的留学生,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论。当时也是虽然弄明白了怎么一回事,但仍难以接受。后来随着在日本留学时间的推移,逐渐了解并释怀了。中日两国虽都有送礼的习惯,但做法和习惯等方面大不相同,在这里列举较大的两个不同点。

1.在礼品价值上的观念不同

在中国和日本都有送礼的习惯,但日本人在送礼时,所送礼物的价格并不贵,这是因为日本人收到别人的礼物后要还礼,回赠对方一件与收到的礼物价格大致相同的礼品,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的送礼成为对方破费钱财的负担,日本人已形成的送礼习惯是:礼物不能太贵重,既表示了自己的心意,又不会引起对方的不安。日本人除了特殊的原因一般是不送贵重礼品的。日本人的送礼,主要是为了向对方传达感谢、感恩的信息。相比较,中国人的送礼,礼品的价值与友情的深浅挂钩,普遍的概念是赠送的礼品越贵重,就表示友情越深厚。因此送的礼物一定要贵重,决不能太便宜了,否则会让对方感到你不把他当一回事,甚至以为你有意寒碜人,所以会有了本课中的这一幕。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赠送贵重礼品的习俗,而且越演越烈,已失去了原本的单纯意义。在中国如果像日本人那样赠送小礼品,是根本行不通的,还不如不送的好。我们日语外教老师在寒暑假回国度假回来后也常常会给本校的中国老师带回一些小礼物:塑料小砧板、一小包的调味料、一小瓶的防晒霜、手帕、小本子等等。这些日本外教老师只是单纯地想向平日里给他们照顾的中国老师传达一份谢意,而一些中国老师就不理解了,怎么送这样的礼物呀!这么小气。

2.还礼的时间不同

在中国和日本,收到礼物后都要还礼,但是做法却不同。在日本是马上就还礼,这与中国人还礼的习惯不同,中国人收到礼品后,一般并不立即还礼,因为立即还礼,反而会显得友情淡了,会让对方不高兴,所以本课中的小刘、小王、朴会有这样的反应。中国式地还礼,一般是另外寻找一个机会还礼,或者是用帮忙的形式来回报对方的礼品。

因此学习一国的语言,不只是单纯地学习它的发音,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课本内容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他国的文化、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等,理解异文化的摩擦。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语言,却不了解他国的文化、风俗习惯等等,那么就会出现尴尬、误会的事情。

2013年在我校举办的中日国际电话交流会议,日本国际交流会所派了两位日本老师和几位日本学生来我校实地交流。记得当时其中一位日本老师做了一个有关“日语语言特点”的报告,报告中也对照日文说到了中文的一些语言特点。她的中文说得很不错,可以看出她对中文的研究不浅。另外一位日本老师和几位日本学生也会一些中文。报告会后日本来的老师和学生们把他们从日本带来的一些日本传统游戏工具拿了出来,让台下的中国学生们上台和他们一起做日本传统游戏,还把带来的日本传统糕点给中国同学们品尝,台上台下互动很好,同学们都玩得很开心,报告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然而,后来听给这些来宾做向导、带她们游览海南岛的我们教研室的中国老师说,那两位日本老师那天报告会结束后很生气,因为中国学生们把她们带来的日本传统游戏工具都拿走了,没有还给她们。按中国的习惯,在这样的场合如果要让学生们归还游戏工具应该在开始游戏前就必须明确向同学们说清楚,否则台下的观众会以为是随意赠送的,因为并不是什么贵重物品。当时我们教研室的老师们听了都很惊讶,原本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最后的结果却是产生了这样一个大误会,那些日本来老师和学生一定是带着失望和对中国不好的印象回去的。友好目的的交流会,却出现这样的异文化摩擦,很遗憾。我想那位对中文颇有研究的日本老师,只是单纯地对中文进行了研究却没有了解中国的文化,所以才产生了这样大的误会。

在学习一国语言的同时也要了解他国的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减少不同文化的摩擦,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国与国的交流才能友好、和平并源远流长。

第5篇:日本风俗习惯范文

一、语言符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符号都蕴涵着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都与文化有关。在文化沟通方面,语言与非语言符号都是习得的,“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象征以及意义是由每一种文化教给它的成员的”②,比如“龙”字,英语通常把“龙”翻译为“dragon”,是一种很可怕的动物,这与中国人心中神圣的图腾“龙”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文化既教我们符号,也教我们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在吸收某种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符号的意义。跨文化传播在语言符号方面的难度就在于“理解任何文化的语言意味着必须超越这种文化的词汇、语法和范畴。扩大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角度而达到一种宏阔的视野。”③

我们在日常进行交流时使用词语好像毫不费力,这是因为我们对词语产生的意义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我们的经验背景十分相似,所以给正常交流中使用的大部分语言符号基本上赋予了相同的意义。但是当我们一旦置于一个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国际市场,我们面临着众多的语言文化差异——语言文字的种类、使用范围、使用习惯、语言歧义时,就必然会产生沟通的障碍。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无论是品牌名称,广告文本还是包装及说明,广告语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造成的误译、误读或误解,主要是缺乏对语言差异的深入了解所致。翻译既不是建立在共同的词汇基础上,也缺乏熟悉的指标对象,以至广告想传播什么信息与实际传播了什么信息有时是不一致的。

我国出口的白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各国十分畅销,但在美国市场却无人问津,因为白象的英文“White Elephent”,其意思为累赘无用令人生厌的东西,谁也不喜欢。美国布孚公司在德国宣传该公司的薄棉纸时才发现,“puff”在德语里是“妓院”的意思。CUE作为美国一个牙膏的品牌名,在法语俚语里却是屁股的意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完全没有攻击性的品牌名称,对于另一种语言的人们或许就很具有攻击性。语言的差异使得一些信息不是被错误传播就是根本无法传播,即使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中都会有完全意想不到的语意。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语言文字如何得到当地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语言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作深入的了解,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特色;了解文化造成的词语的直意、隐意的变化,以免产生歧义而影响广告效果。广告中有很多反映各民族事物和观念的语言,它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特定的价值观,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用对等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无论哪个国家、民族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忌讳,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风俗,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正如ABB总裁阿西·巴尼维克所言:“我们如何能取消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呢?我们没有并不应企图去这么做。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增进了解。”④不同的社会习俗对广告的影响很大,对于跨文化广告传播来说,只有了解与尊重当地特殊的风俗习惯,有的放矢地传递信息,才能使广告奏效。

尊重风俗习惯意味着广告信息不能触犯当地的禁忌,否则将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受到抵制。比如对性有着特别禁忌的东方国家如泰国和印度,广告一旦涉及到“性”,很可能冒犯风俗。里斯特公司(Lister-ine)试图将它著名的美国电视广告照搬到泰国,该广告表现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手拉着手,一个建议另一个用里斯特治疗其呼吸困难。这一广告没有获得成功,因为在泰国公开地描绘男孩与女孩的关系是无法接受的。后来当广告把人物换成两个女孩后,产品的销售就明显地增加了。

有时“甚至一些无意识使用的颜色、数字、形状、象征物、身体语言等等都可能会潜在地冒犯某种特定的文化习俗,”⑤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数字、颜色、动物形象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百威公司广告中的青蛙形象已深入人心,它的很多广告都是以青蛙为“主人公”,并用青蛙叫出公司品牌。但它在波多黎各却使用一种叫做“coqui”的当地吉祥物,因为波多黎各人把青蛙看作是不干净的。

再如,“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很多时候人们经常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作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

三、价值观念

每个人乃至每个民族,都是在价值观的支配下行事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会使同一事物异化,并被拉开距离,使得事物有天壤之别。广告作为商品信息与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必然会融进民族文化特定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当广告从传递有形的产品信息转向传递无形的文化附加值之后,广告中很多反映本民族文化事物和观念的诉求,都再现了各特定文化的价值观。而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如何理解不同文化人们价值观的差异,因为价值观所反映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准则、态度等等,实质上代表了社会的意志和广大消费者的意志。所以一旦广告中传递的价值观得不到认同甚或引起反感,那么广告当然会受到排斥。耐克精心打造的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以其对自我、个性、叛逆的推崇和张扬而风靡美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理念。但是这一广告所宣扬的价值观在香港和泰国等地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共鸣,该广告被认为有诱导青少年不负责任、干坏事之嫌而屡遭投诉,无奈耐克只得将广告语改为“应做就去做”以平事端。

四、宗教与法律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从消费的角度看,既有精神消费的内容,又有物质消费的成分,能满足人们的双重需求;从传播角度讲,它又是能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注意力元素。因此,把宗教作为广告传播的题材元素,除了能立即引起受众注意外,更有不可低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宗教作为敏感的话题,也容易引起争议,对广告传播而言,这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中外广告史上以宗教入题的很多,由于宗教元素运用不当而引发的争议、冲突甚至诉讼在国际广告界也是屡见不鲜的。1989年春,超级巨星麦当娜为百事可乐拍了一部广告片,并作为其新歌《像个祈祷者》的音乐电视。这个耗资500万的广告片在美国及世界40个国家同时上映,场面感人。然而在“百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麦当娜又为同一首歌拍了摇滚版,并在音乐电视台几乎同一时段的黄金档播出。在这部渎圣的音乐电视中,麦当娜在燃烧的十字架前跳来跳去,向人们展现手掌上的圣痕,还和一个黑人圣徒在教堂的长椅上亲热。这部片子立刻激起公愤,“百事”不得不撤下它的广告。

广告被喻为“带着镣铐跳舞”,除了宗教,广告的“镣铐”还有法律。国与国之间对广告内容、形式和传播等方面在法律上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法律层面上对广告控制的日益加强已成为广告业的一个普遍趋势。不同国家有关广告实施的法律、法规、法令、政策各异,它们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因此,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必须了解各国的法律环境,知晓并遵循各国政府制定的有关广告的法规。一般而言,在法律上各国政府关于广告的各种规定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对某些产品的广告限制。如,2003年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决议,从2005年7月起,禁止在报纸、广播和互联网上刊播烟草广告,也禁止烟草公司赞助一级方程式等国际性体育赛事。此举是为了减少德国、希腊和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居高不下的烟草消费量(但禁止播发烟草广告的范围不包括电视台,因为电视广告受到欧盟其它法律的保护)。

(二)对广告信息的限制。如1991年,法国颁布了对酒精类广告进行限制的《艾文法》,该法规定广告中不得出现正在饮酒者的形象;酒精饮料广告中不得涉及酒精度、原产地、酒的种类、产品的成分、生产厂家、商和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以及包装样式、销售方式和饮用方式等;广告中应清楚指明饮用酒精饮料会危及健康。在美国频繁出现的比较广告,英国和德国禁止使用。许多国家的广告法都禁止在电视广告中使用儿童形象。在斯里兰卡禁止电视广告使用儿童作模特儿来推销商品,其理由是因为斯里兰卡太穷,在160万人口中2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于那些无力购买的父母来说,这种电视广告会引起伤心和为难。

第6篇:日本风俗习惯范文

关键词: 日语 比喻 喻体 翻译

一、比喻的定义及构成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比喻的构成有三个要素,即本体、喻词和喻体。本体是指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比喻词是指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是指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例如:水晶のような透き通った白い玉。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透き通った白い玉”,喻词是“ようだ”,喻体是“水晶”。

二、日语中比喻的种类

日语中的比喻主要有“直、、、提、引、”等6种类型。具体来说:

“直(明或シミリ)”是指使用“(まるで・あたかも)~のようだ(ごとし、みたいだ)”这样的句型,将比喻的事物明确地展示给读者的比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例如:赤ん坊の肌はまるでのようにふわふわだ。其中本体是“赤ん坊の肌”,喻体是“”,比喻词是“ようだ”。

与“直”不同,“(メタファ)”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例如:あたりは一面の火の海だ。其中本体是“火”,喻体是“海”,比喻词是“だ”。

“(かんゆ或メトニミ)”是用与本体有很大关系的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一种修辞手段。即,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在这种比喻形式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如:バッハが大好きだ。这里只有喻体“バッハ”。“ バッハ”指的是“バッハ”的作品。

“提”是指用下位概念来代替上位概念,或用上位概念来代替下位概念进行比喻的修辞手段,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如:全く、情けない男だ。这里只有喻体“男”,用其(上位概念)代替了某一个男性(下位概念)。

“引”是引用故事、谚语、名人名言等作为喻体间接地表现本体的修辞手段。例如:人と一口に言ってもいろいろな人がいます。たとえば、年をいても、正直に答える人、をむ人、大体の年しか答えない人とさまざまなタイプの人がいます。其中喻体是“をむ”。

三、日语比喻句中喻体的翻译

如上所述,根据比喻种类的不同,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不一定同时出现,但比喻句中喻体是必须出现的,不然这个比喻句就不能成立。因此,要翻译好日语中的比喻句,翻译好喻体很关键,而好的翻译应该做到使译文能够忠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因此,对于日语中喻体的翻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直译

比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由于客观世界的自然属性具有客观性,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的人们,必然对某一事物、现象有类似的认知经验,把它们与某些品质、特征联系起来,产生共同的联想,因此,中日两种语言中存在完全对应或基本对应的比喻就不以为奇了。在这种场合,翻译时,只要采取直译的方法就可以了。如:

(1)のような速さでんでいく。(像风一样的速度跑着)

(2)死んだように静まりかえった。(想死一样寂静)

(3)水晶のような透き通った白い玉。(像水晶一样透明的白玉)

同时,由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日本长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比喻都使用源自中国的历史典故作喻体。如:用“を割くに焉ぞ牛刀を用いん”(杀鸡焉用牛刀)比喻处理小事情无须用夸张的方法,要用适当的方法;用“四面楚歌”(四面楚歌)比喻被敌人包围,孤立无援;还有“青はより出てより青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等,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用中国的典故来翻译。

2.意译

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联想也不同。人们运用比喻总是拿自己熟悉的事物做喻体。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为了收到等效的效果,就应采取意译的方式。

(1)汉语中有对应意义的喻体

虽然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中国和日本对客观事物的联想会不同,但是,在思维上仍存在许多共性,而表现在比喻上,就是用不同的喻体表示同一喻义的情况。例如:

①北川事は「自民は腐っても。各地域に根付く支部は民主と比べものにならないといった。(北川干事长说:“自民党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本党扎根在各地的支部组织都无法与之相比。”)

日本四面环海,是一个岛国,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洋对日本的影响之大。因此,在日语的比喻中,以与大海有关的事物为喻体的比喻比比皆是。与此相对,中国地处内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主要依附在土地上。因此,以陆地上的事物做喻体的比喻很多。在比喻曾经强大的人、物虽然衰亡败落,但也比一般的强,日语用“腐っても” 来比喻,因为鱼在日本是吉祥之鱼,高蛋白低脂肪,称为白鱼之王,即使不新鲜了,也仍然比其他鱼好。而汉语则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表示。

②わたしたちはこれから自分の目ですべきだ。段が高いから、このブレンドだからっていう事で信じる代はお金を水のように使えた代のものです。自分の目で感じ、それを得できればそれでOKなのです。脱ブランド宣言!(我们今后要用自己的眼睛来评价。在可以挥金如土的时代,我们会相信被人说的因为是这个牌子所以贵之类的话。但现在,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来感觉判断,只要自己接受就行了。这就是拜托名牌宣言。)

日本水资源丰富,日本人爱洗澡世界闻名,他们比喻奢侈浪费时就用“水のように使えた”,而农耕大国的中国则形象地使用“挥金如土”比喻。因此,在翻译时,应翻译为“挥金如土”。

(2)汉语中无对应意义的喻体

「人と一口に言ってもいろいろな人がいます。たとえば、年をいても、正直に答える人、をむ人、大体の年しか答えない人とさまざまなタイプの人がいます。(说到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如询问年龄时,有老实回答的人,有打马虎眼的人,也有只回答大致年龄的人,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青花鱼容易腐烂,因此必须快速点数,这就容易出错,即使虚报数目,也不易被察觉,用“をむ”比喻在数量上搞鬼。而在汉语中则很难找到与此完全对应的比喻。在翻译时应采取意译,用尽量简练的语言对其进行解释说明,以收到等效的效果。联系上下文,这里的“をむ”应是不老实回答、虚报岁数的意思。翻译为“打马虎眼”,既简练又等效。

比喻可以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在将日语中的比喻句翻译为汉语的时候,也应充分发挥原文中比喻的作用,以收到等效的效果。要想收到等效,就应该把握好喻体的翻译。能完全对应的,就可以采取直译。但是由于生活坏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也有不能完全对应的,就需要采取意译的方法,从而达到等效。

参考文献:

[1]汪铁萍.日汉语比喻修辞的比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5,5.

[2]杜英起.汉日比喻形象的民族特色.汉字文化,2001,4.

第7篇:日本风俗习惯范文

关键词: 文化 国际营销 影响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营销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打交道。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在语言、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同,而且对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往往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也就是说,在某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有效的营销方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就没有效果,甚至产生误解、摩擦和冲突。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各种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并适应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环境因素在国际营销中的体现

1.语言

语言是思想、文化和信息交流的工具,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了解各国的语言文字,并掌握它,这对于沟通思想、掌握市场信息、做好产品介绍和广告宣传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外市场做广告时,语言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为几乎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国家还使用多种语言,如在泰国做广告,要使用英语、汉语和泰国语。由于广告语言要求简洁、精炼,这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应尽量选用当地的语言做广告,或请当地的经销商、商协助把本国的广告信息以当地顾客可以理解和愿意接受的语言传达出去。

2.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不可低估。因为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需求偏好及购物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宗教已经渗透到个人、家庭、社会群体的各个方面,甚至对某种食物、衣物的接受,对于某种消费行为的认可,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决定了产品促销的成败与否。比如,在一些国家如果广告过多的涉及到人体表演,就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这种产品自然也会被拒之门外。

3.审美观和偏好

由于各国消费者的民族习惯、文化背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和格调偏好,如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蓝、黑、白色与死亡、悲痛有关,而泰国人视红、白、蓝色为国色;印度人认为黄色表示光辉和壮丽,而巴西人则认为黄色表示绝望;在法国,红、黄、蓝等鲜艳的色彩代表时髦、高贵和华丽,墨绿色因像纳粹军服颜色而被忌讳,而在埃及绿色为国色,蓝色代表恶魔。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产品的颜色和造型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应在这些方面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爱好。

4.风俗习惯和禁忌

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也是消费者的一种消费形式。禁忌是风俗习惯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成功的营销活动总是与对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风俗习惯的了解、分析、研究相联系的。例如,不同国家的商人有不同的商业习惯和礼节,谈判的风格和礼节也各不相同。比如,美国人喜欢边吃边谈,所以与美国人谈生意多在餐桌上,德国人很注意体面,注意形式,但比较缺乏灵活性。在日本和新加坡,商业名片是通向商业交易的头等重要的人场券。递交名片时,应双手呈上,微微鞠躬,并怀着感激的样子欣赏一番。只有懂得了这些,才能带来商业交往上的方便。

总之,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才能制定出适宜的营销策略。如对本公司的外派人员,不仅要在语言、产品性质、推销技巧方面进行培训,更要重点进行进口国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一商业习俗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适应国外的生活和工作。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因素是决定市场营销环境的唯一主要因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人们的经济收人普遍提高,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消费者的购买力投向有更强选择性的商品,单纯用经济因素已经不足以说明消费者行为的特点。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两个收人完全相同的人或者人均收人相近的两个国家消费模式迥然不同。近年来,经济发达国家间的相互贸易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收人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接近可能导致需求的趋同性,而实际上各个国家消费者的需求爱好、经济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消费品的市场营销方面,非经济的因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因为随着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消费者既是企业营销活动作用的客体,同时又是市场的主体。所以,国际市场营销除了受目标市场的经济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外,非经济的因素特别是文化的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80年代的一项调查发现,欧共体国家中荷兰的真空吸尘器的家庭拥有率为95%,而意大利则仅有7%,这个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可归因于经济的原因。因为在荷兰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地毯,而在意大利使用地毯的家庭则相当稀少。又比如收人水平虽然是耐用品消费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可见,面临众多的社会变迁与截然不同的文化习俗,企业必须突破文化环境的障碍,积极寻找有利的市场机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营销中有所作为。

文化环境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还表现在不同的文化往往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行为。消费行为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文化影响了消费者的生活态度,对商品的价值取向,对广告促销的反应,购买行为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品市场上,食品的消费对文化因素最为敏感,文化的作用已经超越了经济收人水平的影响。 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往往也决定着某些商品的国际市场营销。

三、我国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对目标市场国的文化进行市场调研

企业进行跨国调研的费用是十分高的,但如果企业不进行调研有可能付出更高的代价。没有充分、完整和准确的市场信息,跨国经营的决策便无从谈起,即使决策也是盲目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跨国文化调研时,我们应注意调研的内容应全面,要考虑到目标市场的民族、宗教、地理位置条件、教育背景等特点。另外,调研应尽量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实地调研是相对案头调研而言的,案头调研是经他人收集、整理的,并以某种方式公开发表的某国的文化背景,习俗和惯常行为。

第8篇:日本风俗习惯范文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高职日语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够强烈、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将情境教学法有效的应用于高职日语教学中,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与学环境,以便于更好的保证我国高职日语教学效率,并为社会输送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职日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深度的研究。

关键词:

高职;日语教学;情境教学法;应用;措施

由于日语语言结构属性较多且过于复杂,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浇灭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导致教学质量逐渐降低。而情境教学法刚好可以改善这一情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个日本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学习,更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文化及历史背景,从而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一、情境教学法的定义

情境教学法其实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和创设具有一定感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并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就在于及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职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日语教学中得到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支持,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学重量。其具体应用措施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引起学生与日语的情感共鸣

由于学习语言是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单纯的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既没有将课程内容生活化,也没有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与学环境。因此,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的应用情境教学法,如:生活情境教学,使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语言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教学日本民俗的赠与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该章内容设计出一个节日送礼的课题,在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些精美的小品,然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以及介绍自己准备小礼物的真正含义,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既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日语,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日语文化的送礼习俗,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我国高职日语课堂教学效率。

(二)游戏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而游戏情境教学法刚好符合这一特点,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深挖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加入合适有效的游戏,以便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譬如:在教学动物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出这样一个游戏,先让学生绘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收集出相应的动物卡片,然后,再让学生模仿动物形象,并让其他学生猜出动物名,使得学生一直处于一个积极兴奋的学习状态,一改沉闷的教学气氛,以便于使我国高职日语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三)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不仅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而且也走进教学中。因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用一种更加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图片、视频、录音等方式,而且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就实际的教学内容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日本文化,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譬如:在教学日本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于日本文化的视频或者优美的图片,或者再给学生播放一些比较著名的日本歌曲,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打破传统教学课堂的枯燥气氛,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我国高职日语教学效率。

(四)联系日语文化情境教学

众所周知,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高职日语教学中,通过对比词汇的文化内涵,语言运用的文化背景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发现中日文化的相同点和异同点。譬如:可以将中国的重要节假日与日本的重要节日进行对比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的中日文化的差异敏感度,让日语的语言习惯和日语思维被学生所熟知。例如:日本的新年是在一月一日,也就是中国的元旦节,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详细的介绍在日本新年的风俗习惯,如:在新年,日本人有玩和歌纸牌的风俗,或者在课前准备一副和歌纸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日本的风俗习惯,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强化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积极性,进而使高职日语教学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

结语

综上所述,将情境教学法有效的应用于高职日语教学中,既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的应用情境教学法,以便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有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日语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提高高职日语课堂教学效率,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李翠 单位:湖南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欧阳健.职业导向商务日语专业多元立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D].湖南大学,2014.

第9篇:日本风俗习惯范文

日语,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随着就业、考研的需要,在教学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使学生在不影响繁重的专业学习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零起点到“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初步的说和写的能力”,已成为无论是学生还是日语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文针对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现状,就日语教学改革略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二外日语教学现状:

1、学生对二外日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二外的日语教学,由于其授课时间短、内容多,特别是,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管是在课时的分配还是在课程的排列上,都处于不甚重要的地位。因此,学生往往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专业课程上,而忽视了对二外的学习。

2、教学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业英语四、八级过关率是学校专业英语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为此,各校一般都考虑英语师资的配备和培训,每年都会选拔一些教师去国外学习、进修;在国内一些一流大学进行培训或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以提高广大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良好的研究能力、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等。但作为二外的日语教师,由于各校进修名额有限、进修资源紧缺等各方面的原因,能获得进修、培训机会很少或者说是没有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外语教学有它的特殊性,作为一名外语教师,除了自身的语言功底之外,能渗透到讲该语言的国家进行生活、学习和进修,对专业素质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无疑起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师资力量与教学效果又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日语的教学力量与作为专业的英语相比,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3、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现在,大多高校用的二外教材为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二册,由于其内容多而教学时间短,客观上教师不得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以老师授课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刚开始接触日语时,由于好奇及对日本动漫抱有浓厚兴趣或其他原因,大都学生都能按照教学大纲跟随老师的课堂教学完成学习任务,但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特别是专业学习任务的加重,有些学生开始产生畏难情绪,到第三、第四学期时,有一部分同学对学习日语的兴趣渐渐减弱,甚至消失殆尽。

二、对二外日语改革的设想

1、提高广大学生对二外日语的重视程度

尽量向学生强调学习日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好二外,第一是考研的需要,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好多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考研的目标,那么作为英语专业学生,二外日语是必考科目之一,也就说必须取得至少合格的成绩,才能继续读研。第二是就业的需要,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流不断扩大,特别是中日两国高层领导的互访,“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暖春之旅”,为中日两国的交流开创了新纪元。大量的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为促进中日两国的经济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对熟练掌握日语的人来说,无疑就多了一次较好的就业机会 。所以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来阐明学习日语的好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要我学改为“为了前途”我要学的强烈意识。

2、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授课方法上,尽量避免传统、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授课法,改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精讲法: 在基本课文的教学中,通过精讲法对典型日语语法、语言习惯,中日语句、语序的讲解和分析对比,培养学生日语思维能力。 从而熟练地掌握日语的语言结构和习惯表达。

2)、对比法:中日两国是一依带水的友好邻帮,有着很长的友好交往史,两国又都是把汉字作为重要文字的国家,日语里有许多字形和中文相同的汉字,这些相同之处对于把汉字作为母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益的。先找些这样的词语进行比较,以让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3)、问答法:

在上课形式上尽量把以往以老师传授为主的单向式交流改为教师、学生间互问互答的全方位、多项方式交流。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问,老师答。问问答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4)、引导法:

讲授,虽然是教师的工作,但授课的目的在于引导而不在于灌输,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给学生讲解时我尽量从最浅地方入讲,由浅入深。

5)、背景导入法:

研究一个民族,了解一个国家,固然可通过这个民族或国家的碑铭史料、语言文物等进行考察,然而,通过这个民族或国家的生活环境、风俗人情等对其了解,会更加生动具体,也更为形象全面。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日语就是日本文化的一种载蓄体,如何把日本文化融入教学,把包括历史、文化、社会、风俗习惯等日本的文化背景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等,对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知识,获得启迪,提高学习兴趣,不无益处。采用这些灵活、变动的教学方式,教与学双方在轻松的环境和氛围中互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准、深、活,教学效果收到了明显的提高。

3、灵活处理选用合适的教材

目前,作为二外教材,大多学校都选用了新编《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该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通力合作、精心编撰的,教材内容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即作为外语专业的二外教材使用,但我个人认为此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动词后标明的特征用语和专业用教材不同,如一般教材对动词标“他五,自五;他一,自一;カ变动词;サ变动词;”他,为他动词,自,为自动词,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动词为他动词还是自动词,但该教材却在动词后标上动1、动2、动3,学生无法判断是他动词还是自动词,而他动词和自动词的区分又是学习日语者特别是初学者的一个难点,这样一标注无疑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造成学生在动词的词尾变化方面感到一筹莫展。

2)、除了动词之外,有些语法术语和专业用教材也不一致,特别是动词活用形的语法术语。这样,造成一些同学参考其他日语资料时概念模糊、混乱,无法和所学教材作分析、对比,更不知从何入手看起,降低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感到日语越来越难学,甚至有了放弃的打算。

3)、语法系统安排不甚合理:如动词的活用型及其接续方法就被分散在不同顺序的六课里面来讲,没有前后贯通、一气呵成,学生学完后面忘了前面,依旧不能完整、连贯地掌握日语动词的各种活用及相关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