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心机房服务器虚拟化应用思辨
发挥信息技术的建构功能探索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
新校园新技术新平台——苏州市立达中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介绍
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与策略
精挑多媒体素材提升美术课堂实效
以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平江区教育信息中心介绍
以人为本有效应用聚焦生态助推教育——平江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应用课题整体介绍
多元模式分步实施深度融合——平江教育资源开发应用经验谈
多“纬度”下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苏州市第二届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级研修班培训总结
初探电子白板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执教《洋流》所感
“点”“化”结合打造高效数字课堂——浅谈当前形势下小学数学多媒体课堂教学
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点睛”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整合初探
亦情亦趣丰厚习得——谈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辅助效能
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面积教学整合的意义
习作,原来也可以如此精彩——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整合信息技术有效开展班级模块教育
湘教版地理必修1洋流
关于“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在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试运行开通仪式上的讲话
MOODLE教学平台区域推进策略探析
网络环境下积分式教学评价体系解析
信息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质量兴校求发展信息技术促成长—苏州市吴中区越溪中学信息化工作介绍
现代信息技术助数学课程教学更有效——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之利弊权衡最优化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英语听力教学实效
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介绍
电子白板让低年级语文教学生趣增效
相信学生学会放手——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践行绿色课堂的一点尝试
基于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以“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解与透析”为例
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塑造素质教育灵魂——浅谈信息课中自主学习的探索之路
运用信息技术,指导智障学生学会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之分层教学策略探讨
让网络化茧成蝶——学校网络育人的新探讨
让快乐在指间穿梭
山脉的变化
让整合走向“教学方式的创新”——《山脉的变化》整合点分析
苏州市召开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小学初中创建大会
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启动
教育E卡通运行良好功能逐步扩大
领导力培训班前往东北考察交流
“十二五”研究项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昆山市子课题开题论证会顺利召开
同题异构异样精彩——苏州市小学语文专题研讨活动在金阊实小顺利举行
张家港市又有两所学校圆满完成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太仓市召开创建苏州市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动员会
以创促建优发展查纠并举保质效—沧浪区开展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小学区级预评估
突出信息化应用加强资源建设—沧浪区召开区电教工作会议
关键词:在线教育;教学管理模块;学习工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2-0089-02
Abstract: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is a kind of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learning platform,Create a learning plan anytime and anywhere,quickly assigned learning tasks,control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gress,So that learning is no longer random.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is platform,not only to simulat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to realize the main teaching management module design and operation,also provides a convenient learning tools such as answering questions classrooms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 online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module; learning tool
1引言
随着教育领域的深化和改革,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我们职业教育者的总体方针,而在线平台的建设却又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教学平台的诞生,教育已不再受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的形式也多样化、灵活化、方便化。在线教育平台就是一个电子教室,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自学课程内容、与任课教师和其他选课学生在网上进行在线或不在线的平等交流等;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作业等形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它已经成为传统教育形式的有力补充。
2总体设计
本平台中的用户类型可以分为:管理员、教师和学生。每种类型的用户都有不同的权限范围,可以完成相应的操作。这些功能模块的作用如图1所示。
3文件架构
本平台针对不同的用户分别创建了“admin”、“teacher”、及“student”三个用户文件,用户通过不同角色的登录页面登录到对应的主页面,在主页面中可分别完成以下不同的操作。
管理员:(1)添加教师,实现对教师信息的维护、删除及查询功能;(2)对已经注册的学生进行审核操作,并实现对学生信息的维护、删除及查询功能。
教师:(1)修改教师个人信息;(2)添加、删除课程信息,修改课程状态;(3)布置课程作业及查看已提交的作业完成情况,并给出评语和分数;(4)添加所任课程各章节的教案文件;(5)进入答疑教室,浏览、,以及回答学生的问题。
学生:(1)修改学生个人信息;(2)浏览开设课程的教师信息,完成选课。(3)浏览已选课程,以及该课程作业情况,并可以填写作业答案;若作业已经批改,则可以浏览作业批阅情况。(4)可以查阅已的课程教案,在线学习。(5)可以进行提问,与教师、同学交流信息。
4详细设计
在线教育平台总体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本节将详细介绍平台中各模块的设计和实现过程。
4.1教师管理模块
教师管理模块主要由系统管理员完成任课教师个人信息的添加、删除、查询以及密码修改等操作。管理员首先由管理员登录界面登录,然后进入管理员首页。
4.1.1添加教师信息模块
管理员在功能区单击“添加教师”链接,则进入教师信息添加页面。在该页面上添加教师的基本信息,点击“提交”按钮后则将教师个人信息添加到本平台中。
在该页面上管理员可以设置教师的权限:“教师”还是“管理员”,并赋予初始密码,教师登录后,可以自行修改初始密码,也可以为教师设置工作编号、填写姓名等操作。
4.1.2教师信息维护模块
管理员在功能区单击“教师列表”链接,则进入教师信息维护界面,在该页面显示了目前本平台中已注册的教师。在本模块中分别实现了密码修改功能、教师信息删除功能、教师信息查询功能和教师信息修改功能。
4.2学生管理模块
学生管理模块部分的功能由管理员来完成,而学生自己也可以完成自己信息的修改操作。
4.2.1学生信息添加功能
出于平台的安全性考虑,学生信息也同样需要由管理员来添加。管理员在平台功能区单击“注册学生”链接,则出现学生信息添加页面。
4.2.2学生信息审核功能
学生信息注册后,还不具备在本平台中的选课、上交作业等功能,需要通过管理员的审核后才能开通这些功能。在管理员功能区单击“审核学生”链接,在该页面中可以完成未审核学生的审核操作。
4.2.3学生信息维护功能
对管理员而言,可以修改、删除及查询学生信息。对于学生本人来讲,则只具有修改个人信息的功能。
4.3课程管理模块
教师可以添加、修改、删除自己所任课程的课程信息,并设置该课程是否开放选课的功能。
4.3.1添加课程信息功能
教师登录后,在其管理区单击“添加课程”链接,则可以填写个人开设课程的基本信息。在该页面上教师需要填写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开课和结课时间、上下课时间、上课地点、学时以及学分等基本信息,单击“确定添加”按钮后则转入添加课程的代码。
4.3.2课程功能
添加了新课程后,学生还不能选修该课程,只有课程后,学生才能选修。
4.3.3删除课程功能
已添加的课程可以在课程管理页面中删除。单击“删除该课程”链接则可以删除该课程。
4.4选课管理模块
注册通过的学生对平台上已经的课程具有选课的权限,只有选了课程的学生,才能浏览到该课程任课教师的课件、课程作业以及其它的一些教学资源,并按要求完成课程作业。学生登录后,单击“可选课程信息”链接,则进入平台课程列表页面,在该页面上已经的课程的“选课”链接已经激活,否则为“灰色”不可用状态。学生可以通过该页面浏览教师以及教师所开课程的信息。若学生选择该课程,单击“选课”链接,则进入选课处理页面。
4.5作业管理模块
在线教育平台要模拟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所以对于作业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个模块中要实现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并给出分数,学生完成作业等过程。
4.5.1作业功能
教师登录后,单击“添加新作业”链接则进入作业页面,在该页面上教师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并为课程添加作业内容,点击“提交作业”即可。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添加多次作业,多次添加完后则会显示作业列表。
4.5.2查询作业功能
在本平台中,提供按照课程名称精确或者模糊查询的方式。填写课程名称,“确定查询”即可提交查询命令。
4.5.3上交作业功能
教师布置完课程作业后,选择该课程的学生可以在线完成作业并上交,等待老师的评阅。学生在作业查看页面中选择某门课程的作业“查看”,则可进入作业浏览页面。在此页面中,学生对没有完成的作业可选择“现在作答”则进入在线完成作业页面。
4.5.4评阅作业功能
教师可以评阅自己课程的学生作业,不仅可以给出评语还可以给出分数。学生作业查阅页面列出了已经提交和未提交作业的学生学号。在该页面选择已提交作业学生的学号,则进入作业在线批改页面。教师可以在该页面给出评语,以及是否增加平时分数。
4.6成绩管理模块
教师登录后,在功能区单击“选课学生列表”链接,在选课学生浏览页面上显示了选课学生的学号、姓名、选修课程的名称,课程学分等。若要给该生评定分数,单击“评分”链接。填写学生成绩后,“提交成绩”则进入成绩处理页面。
4.7教案管理模块
教师登录后,在功能区单击“添加教案”链接,进入课程选择页面。该页面列出了该教师开设的所有课程,教师选择某门课程后,进入课件添加页面,教师选择章节名称后,在右侧页面选择要上传的课件,“提交”即可上载到平台。学生则可以通过浏览这些课件在线学习这门课程。
4.8课程学习模块
学生登录后,可以在线浏览所选课程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功能区单击“课程教案”链接,则进入课程选择页面,选择课程“提交”后则会弹出新的窗口,该窗口以树形目录方式列出了该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
4.9答疑教室模块
在线教育是一个真实环境的模拟,设计一个答疑教室将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互动环境。
4.9.1学生提问功能
学生登录后,在功能区单击“答疑教室”链接,则进入提问页面。学生添加问题后单击“提交问题”链接,则可以将问题提交到答疑教室等待回答。
4.9.2教师答疑功能
教师登录到答疑教室后,可以浏览学生的问题并回答。在该页面上提供了答疑教室的管理功能,教师能够删除选定的问题。教师单击问题的标题链接,则进入回答问题页面,教师可以在该页面上回答学生的问题,并更新到数据表中。
4.10讨论区模块
学生登录到讨论区后,可以选择使用文本颜色、表情等编辑留言,并可以点击“发表”链接,发表自己的留言。每个学生可以任意点击一条已发表的留言进行回复,并由管理员定期处理。
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现实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在这近十年间,我国特教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观念上,很多老师认为我只要精通我的专业知识,能做简单的演示文稿,能在电脑上写教案,其他的那是计算机老师的事情,和我不相干。于是乎就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老师申报了精品课程,可是精品课程网页不会做,学校组织老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大赛,很多教师拿出的参赛作品就是平时上课的简单ppt,每年教师信息采集时很多老师的excel表格不会填,单元格怎么换行不知道,很多人都问怎么一按回车就到下一个单元格了呢?信息时代,一切都和信息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只是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而不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那么,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落后于时代,也不能做一个称职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师。
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目前,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多以师范教育或者是残疾人教育为主,无论是哪一种学校,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比一般的特殊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高。但纵观目前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信息意识的薄弱性、信息灵敏度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等问题。显然,这对于作为特殊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来讲,是不能达到信息化时代对其要求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高等特殊教育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较高的信息素养是高等特殊教育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培养合格的特殊教育人才要求特教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在高等特殊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面临着更为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特殊教育人才。对于残疾人而言,就是能够独立生活并且尽其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在信息化社会,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缺乏有效利用信息并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那么他们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提高高等特殊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继续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信息素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得从改变思想观念出发。以前教师回避信息素养这个词,对信息技术有一种排斥或者敬而远之的态度;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但是也仅仅局限于此。很多老师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要我能用计算机做简单的课件就可以了,至于更深层次的那是计算机老师的事情了。所以,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培养教师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的敏感度、信息思维能力等。
继续强化学校的教学组织能力,通过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基础的计算机使用培训,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已经进行过了,目前针对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办公软件的教学应用、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思想、动画制作软件工具的使用、网络信息的浏览与获取方法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教师的组织视培训内容的不同既可以系科为单位,也可以内容为单位(如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也可以示范课的形式展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鼓励教师在学校网站上练习信息技术。鼓励教师自己制作精品课程网站。
效应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首先表现为改变对传统学校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的认识。互联网促使学校、图书馆与各种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资源库,并在不同角度为众多优秀教师提供多元化的知识素材和教学指导。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适合的时间、地点,利用网络设施,自由地选择学习资源,按照自己学习方式,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个性化学习,这就使得原本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材施教,具有成为现实的可能。学校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打造智慧课堂提供了上述这样的平台。
效应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行为的改变。在智慧课堂构建中,学校与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签订“智慧教育示范校”项目。30余名种子教师接受为期一年的面对面培训和听评课指导。为了使培训更具实效性,学校牢牢把握如下“三注重”原则:一是注重培训的针对性;二是注重培训的多样化;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上述“三注重”原则的指导下,学校选取对翻转课堂有兴趣的骨干教师,成立“翻转课堂小组”。为了激励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学校大胆尝试,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对首先试水的老师进行政策倾斜,并以“师带徒”方式,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学校组织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成立“微课录制小组”,东北师大学科研人员通过网络实施远程指导,微课小组成员很快就成为微课制作方面的行家里手。
学校采用“以活动促应用”方式,在全校范围举行每位教师一节“智慧课堂展示课”的活动。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让教师主动认识活动、走进活动,最后成长为学校活动的牵头人和组织者。
效应三: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当传统课堂学习方式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之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将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知识的探索欲,并使自己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育信息化将带来教育的终身化、社会化和生活化。
基于上述认识,学校积极探索电子书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与创新,而电子书包的应用首先从建立学生的电子阅读习惯开始,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方式。学生习惯于阅读纸质的文章,因此,培养学生电子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打破学生纸质阅读的原有习惯,更好地进行数字化和个性化学习。
在电子书包的移动设备终端下,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并发现课堂学习中的疑惑点,进而查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或通过与教师在线互动,让接下来的学习更加顺利。
效应四:改变传统教学过程
教育信息化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创造空间,每个教师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选择和设计最符合学情的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校独创的教与学“二平台、八环节”模式,则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二平台”是指“高效新课堂”和“阅卷易”――“两大”教与学的网络服务平台。借助“高效新课堂”,形成“微课助学”“合作互学”“重点导学”和“评价促学”等“四环节”,实现如下方面的教学特征:一是教学起点弹性化,二是学习进程个性化,三是教师指导具体化,四是课后学习兴趣化。借助“阅卷易”平台,形成课后自学巩固的“四环节”,即“精准命题”“科学诊断”“深度分析”和“巩固提升”,从而实现如下方面的教学特征:一是试题命制精准化,二是问题诊断具体化,三是查漏补缺个性化,四是知识构建系统化。
上述“两大”平台具有显著的独创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特征,全校师生每人一个账户,实现在线网络学习和教育教学资源云共享、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生通过数据,从原有依赖教师的评价与指导,发展为对自己的W习进行数据化分析,从而促使自己主动和个性化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地提升自主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革新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从技术的本质意义上,首先,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
人的信息器官主要包括:(1)感觉器官——获取信息;(2)传导神经系统——传递信息;(3)思维器官——加工和再生信息;(4)效应器官——施用信息。
信息器官及其功能系统
人类的这四类信息器官和它们的信息功能是有机地联系在
一起的,这种有机的联系使它们能够执行一种整体性的高级功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所需要的智力功能。上图显示了四种信息器官相互联系形成智力功能的情形。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们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过程,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基本过程和基本回合。一般来说,要经过多个这样的回合才能逐渐接近预期的目标。从以上给出的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得到信息技术的比较具体的定义,即:(1)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2)信息技术是指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显然,这些定义是等效的。不过,第一个定义是最基本的,第二个、第三个定义则比较具体、直观。
(二)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信息技术的四项基本内容,就是“信息技术四基元”:
1.感测技术——感觉器官功能的延长
感测技术包括传感技术和测量技术,也包括遥感、遥测技术等。它能使人们更好地从外部世界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
2.通信技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长
它的作用是传递、交换和分配信息,消除或克服空间上的限制,使人们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3.计算机和智能技术——思维器官功能的延长
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使人们能更好地加工和再生信息。
4.控制技术——效应器观功能的延长
控制技术的作用是根据输入的指令(决策信息)对外部事物的运动状态实施干预,即信息施效。
二、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即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正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着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授知识的手段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从传统的粉笔、黑板到投影仪、幻灯机进入课堂,然后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再到电影、录像机和广播电视教育,现在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教学手段下,教师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只是一味地“学”,形成的是一种单方向的灌输,根本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通道同时发挥作用,更不用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了。面对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显然,这种教学手段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了。
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界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借助一定的控制系统互通信息、搜集和传递数据。它提供了融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于一体的认知环境。它可以多方位地刺激感觉通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减轻了在加工信息中的认知负担,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它能在较短时间内传授更大的信息量,而且还能增添新的特色,如实现教学双向互动,学生网上提问、做作业,教师网上答疑、布置作业、改题、命题、考试等;学习时间、地点任意选择,只要学生方便,可随时上网学习;学习内容、进度任意选择、难点可以反复学,已掌握的部分可以跳过;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特长、天赋、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特点,突出自己的个性,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能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参与过程控制,犹如身临其境。
可见,现代教学手段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是传统教育教学远远不能企及的。
(三)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的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构建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新定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认知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建造的。这一理论决定了教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向传统的教育教学提出挑战。信息技术正在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不仅需要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需要用全新的理念审视和指导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系统知识的整体传授,在各教学环节中,通常以教师为中心组织、监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显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主动传授者,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输入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教师主掌课堂,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习惯全盘接受老师的观点,对陌生的知识点不再有好奇、探究的精神,更不敢向教师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记忆各种知识,或称之为记忆某种“信息”。但是在信息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充分体现的今天,我们着重强调的不再是记忆本身,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教师不再以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传递者的角色发挥作用,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学生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由过去的被动的知识容器和知识的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掌、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构建者。
2.教学媒体作用的变革
教学媒体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教学媒体由演示工具变革为认知工具。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及其他的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现代媒体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照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自我探索式、自我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所以说在这种信息化教育模式中,媒体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下的媒体教学使学习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各取所需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将成为十分个人化的事情。
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生产力,并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置身于教育发展的中心地位,最终将会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从而大大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的加强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高校在进行教育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处理和改进,具体包括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建立健全网络与数字化信息系统、提升高校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教育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
引言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不同的行业中,技术的发展都会推动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教育技术的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这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信息化时代是现要信息化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进行运用,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
1教育技术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现在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信息化的进行程的加强是现在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教育的信息化是组成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建设数字校园的重要步骤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营造一种信息应用的环境,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对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使用,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发展.教育实现信息化是时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在时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高校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的信息化二者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例如:计算机的运用与多媒体的运用,就是使用教育技术的一种表现.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加强教育技术的运用与管旦,是现阶段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我国的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的进行更新,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断的得到应用,但是应用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具体要求,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份,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想要求生存与发展,那么就需要我们对掌握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其进行应用而符合信息化时展的特征.现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高校对教育进行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范.而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让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率,而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的效率上升,对其管理所需要的人数与层数都进行了必要的缩减,这时组织扁平化的方向以经成为了大的方向.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教育的水平,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变,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例如:高校教育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达到完善.
2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中包含有许多的信息,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众多的高校各项工作内容,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对校内所有工作内容的信息化实现,其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很多方面的.而在高校中最为核心的工作是教学,所以,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就是对教学信息化的推动.在推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带动科研与管理,并且对高校的后勤服务进行信息化的转变.高校的信息技术部分,其主要是负责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推广,其主要的内容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训、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等内容,其主要是对教学信息化进行推动与执行的机构,而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信息化通常由学校信息网络中心统一规划建设.
2.1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学技术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入,使得高校教学的信息化可以成为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被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高校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较快而且其现在的教育技术水平较高,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不断的加强,信息技术已经在各环节成熟的应用,高校内部课程教学时,其信息化的程度较高,对于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教学中信息化成果的普及已经相当的明显,而且为后续的信息化的普及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2.2教学信息化带动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全面信息化
高校对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与应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一,先进教学技术的引入,不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我们不断的加快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后勤等各种工作的信息化普及进程.其二,在教育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的阶段,高校的师生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会不断的上升,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建设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经验,会不断的提升学校其他工作中信息化普及的方式,有效的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与其他信息化环境的相互间的整合.
3加强教育技术管理,实现教育信息化
3.1加强数字校园的建设
高校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的校园,就是指高校在其内部的教学与科研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等相应的知识与设备进行运用的过程.我国的校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进行数字化的建设,而高校的发展中引入数字校园的概念,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为学校的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与改变.而且由于数字校园的涌现,对高校内的员工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而数字化校园的根本发展目标,就是将高校内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将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行提升,同时建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通过不断的努力有效的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技术进行加强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软硬件设备水平与配备的种类.所以在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时,高校应该对自身的先进教育设备进行不断的加强与配备完善,例如: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多媒体等相关设备、局域网建设等相关设备等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与设施,与时同时要不断的加强高校内部教师与人员对这些现代化的设备的使用与相应使用能力的提升,其根本的目的是让这些设备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根本的作用,不只是配备完成以后,只看着不用的现代化摆设.而是真正的运用到平常的日常教学与生活当中.另外,高校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时,还需要不断的增加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高校信息管理系统、高校智能考评系统等,这些都是都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强化的重要软件资源.在许多的学科教学当中,其软件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完善,这需要我们在其中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结合,并且加入许多与此学科相关的专业内容,对软件的内容进行完善,加强对相关应用的水平的建设,促进高校信息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3.2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高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将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在不断的增加,这些都是现在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深入促进和发展的重要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结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把握,通过相应的措施,对自身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方式进行改革,保证其深入发展的需求符合发展模式,对科研活动的进行不断的促进与加强.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开放相关的课题的方式,组织相关的教师进行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的促进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3.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
高校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在进行自身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思想上的转变,不断的加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内容.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其次,高校如果想将教育技术实现高效的运用,那么需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提升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小红,王亚琴,陆和萍.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职能定位研究———兼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的融合[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42-47.
〔2〕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06):5-11+28.
〔3〕季至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49-51.
〔4〕于波,熊美保.教育技术管理与高校教育信息化[J].江西教育科研,2016(12):43-44.
〔5〕张玉玲,周勇.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新定位[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53-55.
〔6〕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7):14-16.
一、教师对自身的应用能力信心不足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面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使很多教师信心不足。短期性无严格考核的培训让教师松散,没有过多激情。计算机的操作是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基础。但是部分教师的应用能力不足,导致整体教师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也没有合格的考核制度。在教学中,教师对自身的应用能力没有足够的把握和自信。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探究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主要以如何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对于教师的培养方面,要以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为基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培养教师信息化能力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方式,讲授合理的内容。以提高和创新为目的,力求将传统的培养方式改良,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来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实际问题。
(一)培训内容要改革,以全面实现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要求针对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高的培训,需要从教师的不足进行分析,再实行相关的强化培训。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从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出发,注重对相关操作技术的传授,教会教师学习动画、网页、软件的应用等。所讲授的技术必须要和教学的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要注重培训的方法和形式,要重新对教学设计、信息整合等方面入手,从内容到形式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对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要从教师的信息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来融入培养。在培训的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应用,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从而创造出更符合教学实际的信息应用。接下来,笔者将以如何提高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为例进行具体论述。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门重难点学科。因此,教师的英语教学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信息化能力对英语教学意义重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树立信息化教学的意识,要明白教学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要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其次,要将信息化理念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线观看英文视频、收听英文广播,TED视频、BBC、VOA都是十分珍贵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学。
(二)培训形式要改革,注重增强培训效果好的培训形式能够带来好的效果。在形式改革中要多采用交流互动的方式,摒弃传统的专家讲座被动接受培训的方式,要化被动为主动,确保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相信会使培训效果增强。如果采用一般的培训方法,在培训的过程中比较放松,没有任何压力,但是整个培训的效果并不好。因此,在培训前可让教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培训过后,也可布置一定的任务给教师,让教师将相关的思路和信息化能力相结合,自行回家后研究,让教师有更多的实践经历。
(三)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体系,保证教师信息化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一直缺少一个健全的体系作为支撑。教师的能力要顺应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体系,要注重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增强。有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考核制度,能够促进教师自主研究信息,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三、结束语
教师教育内容信息化进展
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广泛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技术优势重构教学过程和教育系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过程。它的实质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信息化大背景下重构教育系统的过程,其核心是现代教与学理念的践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特征,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有赖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正如曾任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所说:“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教师教育内容信息化就是凸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师知能结构中的地位、加大教育技术类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实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数字化的过程。
传统教师教育课程长期以来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老三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近年来,随着国内教师教育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教师教育应该“教什么”的问题逐渐有了更为系统全面的认识,逐步重视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在舒尔曼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PCK)分析框架的基础上,ICT被作为一种活跃的因素考虑进来,美国密歇根大学米什拉(Mishra,P.)和科勒(Koehler, M.)于2005年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TPACK)框架,凸显了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学习知能结构的核心。TPACK已经成为国内教师教育者重新设计教师教育课程和内容体系的重要理论框架,教师教育内容信息化在国家政策和实践层面得到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视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变革。国家在诸多文件中均十分强调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模块。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计划在五年内完成对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的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并于2014年相继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试行)》,专门用于指导中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实践。
综上所述,我国教师教育内容信息化在以TPACK框架为核心的理论研究指导下,通过国家相关政策文件逐步确立了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技术类课程在当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系列行动计划将其落到实处。
关键词:学前教育 信息化 数字化学习
信息化作为一种技术因素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各国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信息化研究从城市走向农村、从高校覆盖到中小学,几乎遍及教育实践中的各个领域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却较少引起人们关注。这种研究上的偏失除了因为研究主体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兴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边缘化。但社会的发展使学前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国家也因此做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决策,并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1]。在这个背景下,梳理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找到一些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对于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学前教育地位的提升以及人们对学前教育信息化认识的深化,学前教育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
首先,学前教育信息化有了良好的外部氛围。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把学前教育摆在国家教育总体战略的重要位置,这种政策支持给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其次,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在早期介绍借鉴国外信息化情况的基础上,我国的学者近年来开始本国、本地区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并出现一些研究成果,在幼儿园英语教育[2]、礼仪课程[3]等许多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本土化探索。
最后,学前教育信息化实践稳步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践也超越了早期的理念上的数字化学习空间[4],出现许多学前教育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甚至出现一些专门面向学前幼儿的专题学习网站。另一方面,多元主体的加入使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实践发展迅速。从2001年起,ibm公司就与我国教育部合作,通过“小小探索者”(kid smart)项目,为600多所学前教育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5]。
2 学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成果固然可喜,但我国开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工作时间尚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突出表现为宏观上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而这不协调根本上是由于缺少一个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2.1 宏观上区域发展不均衡
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地区,信息化水平也因幼儿园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学前教育里的“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教育公平的严重障碍。例如,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上海,截止2009年,上海的各区县园所就已经全面完成信息化设备的升级更新,实现班班有计算机。到2010年,上海的“园园通”公办园覆盖率达到100%,越来越多的民办幼儿园也加入“园园通”系统,其中黄浦、奉贤民办园的应用分别为80%和100%[6]。而在一般城市这些目标还远未达成,更不用说边远地区的一些幼儿园了。
2.2 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包括教师、基础设施、软件、教学模式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复杂系统,如果缺乏规划就容易顾此失彼,导致应用上的低效甚至无效。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滥用、机械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不但无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会影响师生交流,限制幼儿主体性的发展[7]。实践中常见的信息技术滥用现象其实是教师与信息化设备不匹配的表现。此外,也有一些购置了设备却没有配套软件,导致设备成为摆设的现象,这是硬件与软件不匹配的表现。还有一些不顾幼儿园的教学目标,盲目使用信息技术灌输小学才学习的学科知识,使信息技术成为“电灌”的工具的现象,这是教学模式与信息化不匹配的表现。如此种种不匹配现象,本质上是教育信息化内部应用的不协调的表现。
2.3 发展路径不明确
这种宏观上的不均衡、微观上的不协调,根本上是由于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个明确的发展规划。虽然大家能认识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意义,而且往往也将信息化作为幼儿园的办学标准的一个指标,但相关指标的界定不够清晰,就信息化发展本身缺乏一个统筹教师、硬件、软件等各要素的标准体系。这种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各学前教育机构按自
己方便,随意购置信息化设备,造成信息化发展动力的缺失以及微观上发展的不协调,使学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个明确的发展路径。
3 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关注软硬件建设,特别是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加强软硬件建设
硬件设施和配套的软件资源是信息化的基础。许多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区都是以计算机、网络以及配套的资源建设为突破口的。当前,虽然部分地区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来看软硬件设施建设情况与学前教育的客观需要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仍然是重要任务。
3.2 建立一套完整的学前教育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教育信息化评估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综合考虑基础设施、软件、硬件等内容的目标体系,客观评估一定时期学前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情况,能更好地引导教育信息化沿着高效务实的方向发展。当前许多地区的幼儿园办学标准中往往只是将信息化水平作为园舍设备的一个二级指标予以考察,相关指标界定并不准确,往往用电视、计算机等设备数量等片面的指标来代替信息化水平,缺乏整体性,直接导致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和应用的不协调。因此,应该在信息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标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gov.cn/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2]温小梅.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英语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1(4):39-42.
[3]孙碧华.信息技术对幼儿园礼仪课程的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2):106-107.
[4]张伯邑.数字空间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新平台[j].学前教育研究,2003(4):48-49.
[5]杨昌江,夏军.ibm和教育部携手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91.
[6]茅红美.新起点上再出发: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