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学教案范文

微观经济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经济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观经济学教案

第1篇:微观经济学教案范文

1.高等数学为基础所引致的困境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中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是导致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中涉及到微分知识,而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中需要运用到积分知识进行求解;在成本论中,介绍短期总成本的七种类型曲线关系时,涉及大量的微分计算;在介绍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问题时,涉及高等数学中极值问题的求解。多数高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都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此时高等数学还没有学完,正在同步进行。由于大学的学生方式和高中已经截然不同。大多数学生本身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已经遇到了许多困难,而微观经济学是相当于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2.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际案例

结合微观经济学分为初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微观经济学三个不同的难度层面。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侧重于对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阐述,而高级微观经济学则侧重于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数理验证,中级微观经济学界于两者之间。其中,在学术界,初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的划分界限并不十分清晰。由此,也造成了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对两者之间的界限拿捏不清。如果,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与现实的结合,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比如,在微观经济学第三章关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的课程讲解中,涉及三种不同类型商品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介绍。如果完全从理论角度运用几何图形进行介绍和分析,再加之引入一个补偿预算线,学生们肯定一头雾水。但是如果每一种类型的商品都举出相对应的商品进行对照讲解并且和前期学习过的需求法则等相关理论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则会让理论真正的融入现实生活,从而增进学生的理解。

3.学生缺乏主动性经济学的学习

在吸收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学会灵活掌握知识及与现实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掌握程度还算可以,但是不懂得如何灵活应用。实际上,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中小学的被动式学习思维,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然而,在大学期间,课堂教学只是整个大学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课外时间的合理调配尤为重要。而且,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融汇贯通更为重要。

二、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增加案例式教学微观经济学中大量的图、表及数学推导

令初学者望而却步。而案例式教学利用典型、生动的案例素材,拉近了学生与抽象理论之间的距离,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综合运用例导式、例证式、例说式等不同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并且,在的案例式教学中应注重多引入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如在谈及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是多少的问题。

2.鼓励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锻炼

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引入恰当、易懂的经济学案例,并不是因为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不足,而主要是因为实践经验的相对欠缺。经济学理论来源于现实的经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在大学的课堂中,往往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更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能够将课本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实现有效的结合。作为高校,应大力提倡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双师型教师。在高校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参加到与企业的合作中。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经济咨询或承担企业的招投标课题等方式与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从而,即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提升了自身的实践素质。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将自身的企业实践融入到知识的讲解中,从而更有说服力。

3.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课时的有限,所以单纯依赖于导师的单方面讲解是远远不足的,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出一些主题和案例先不讲解,由同学们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如在介绍市场失灵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根据字面意思阐述一下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举出相应的案例;另外,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在课余时间,学生多浏览新闻、期刊和报纸,从而增进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并且,逐步学会用理论知识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为了形成激励机制,对主动性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平时成绩给予鼓励。

4.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的教学手段

第2篇:微观经济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94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增强分析经济现象和提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国际贸易原理、货币银行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等问题,使得微观经济学失去了本来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探讨该课程的有效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塑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该课程学校效果,对独立本科学院学生专业发展有着明显意义。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1)理论抽象性强。微观经济学中包含有很多对经济活动以及消费心理本质现象的归纳,理论概念分布广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见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费者行为表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即便是64个课时讲授也安排较为紧张,而独立本科院校往往分配48个课时,受时间限制,教师讲授启发学生理解消化的难度比较大。

(2)图表分析复杂繁多。微^经济学中几乎全部章节都存在图表分析,图形关联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线就有十条多图形分析,习惯文字定性描述的低年级大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演绎归纳往往欠缺方法论素养,无法合理有效进行分析。

(3)数学模型多。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需要归纳变量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据加以验证,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维和数学修养,在校园中感性思维较为明显数学逻辑思维不足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存在较大困难。

2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太符合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整体学习层次。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整体高中学习水平较公立院校为弱,数学基础更为薄弱,独立本科学院经济学大纲往往是借鉴或者照搬公立院校的已有模板,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点等方面与校本部区别不大、没有针对学生层次进行合理化差别变动,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大幅降低。

(2)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层次的应用教学型教材。民办独立本科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组织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经济学教材选择上基本沿用母体公立院校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对学生的经济理论、分析思维培养都有着广泛认可的良好效果,但对于应用讲授型的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理论深入、内容繁杂、逻辑严密,体系丰富反而成为学习的客观困难,同时个体学习能力差异也导致教师讲授时存在困扰,近年来针对高职、应用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开始增多,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国外教材适合理解但不适合理论基础欠缺的一般大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是一个明显问题。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普遍习惯“灌输记忆式”的学习来应对考试,短期难以掌握需要理解归纳演绎结合图表分析的微观经济学有效学习方式,已经固化为习惯的记忆背诵式学习习以为常;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使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量化分析技术,从而增大心里畏难感降低学习积极性;教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也导致难以联系实际趣味吸引性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学习热情。

(4)教师授课精力难以保证。在课酬相对较高的广东独立学院教师周授课时一般在20节左右,每学期普遍同时讲授三门课程,仅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加之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为了职称评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挤占教学时间和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进行科研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需要精心准备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很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核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习惯期末突击记忆复习,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笔试的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试内容单一,许多题目都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真正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极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应试心理,考试前死记硬背,没有真正地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同时独立本科学院高学费导致学生容易出现花多钱应该容易拿到毕业证的交易投机心理,出现抄袭舞弊行为,同时教师为避免过于严格引发教学矛盾也存在平时分过于宽松导致学生平时上课缺乏认真投入,使分数不能有效反应学习效果。

3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该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学时等方面应有所侧重,细化课程设置层次,并与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设置适合学生层次、侧重理解应用的重点学习内容,适当设置更高层次的理论思考型作为补充,重点在于理解运用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

3.2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自编教材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精简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加趣味启发性。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精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程度整体良好。改变微观经济学传统授课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多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也要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再次,老师应多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列举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数据要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巩固知识,改变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的观念,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3.4提升教学地位重要性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各自作用和地位,要让教师明确教学不合格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失败,将教学作为办学的质量生命线,微观经济学这样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学督察的重点内容,促进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倡导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绩效上予以体现,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把每位老师每学期讲授的课程数目限制在一至两门,使教师能够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实践精力,并且有充分时间来进行授课准备。

3.5S富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多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给予一定的平时分,期末考试的内容应加大材料分析的比重,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尽量将考试内容设计为考查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点,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回答问题。通过将这三个部分的考核情况相结合,给出一个最终成绩,提升学生经济学的认知、理解、分析和推断综合学科素养。

4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本科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授课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针对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描述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征,归纳了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匹配、教材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精力难以保证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的五个常见问题,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2]王锁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8,(4):117118.

[3]曾贵.教学型高校教师过度科研的动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35.

[4]孙亚军.关于改进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3,(10):151153.

第3篇:微观经济学教案范文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法共同运用的一种综合教学方式。互动式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为主导,贯穿到运用课程的知识内容中,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双方全面沟通,促进师生运用案例相互协商、积极探讨的氛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

 

1.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的把握,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大趋势,期望达到改善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1.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案例辅助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抽象的纯理论型知识体系,需要运用很强逻辑关系、或者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学习。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实事经济案例进行说明,提高学习效果。

 

1.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有大量复杂图形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创新,让学生从“要我学”模式自动转化成“我要学”的模式。

 

1.3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现在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客观。借助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平台),各大高校已经具备了新的教学模式基础,这为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2.1教学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

 

微观经济学的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选择的案例要针对某一理论主题,根据事实经济案例,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层层深入,从认知到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2教学案例应先以典型性案例为引导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现在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前人从一些经济活动中总结而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许多经济行为也不止会发生一次。

 

2.3教学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因此,学生们可以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实的经济生活,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总结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学双方在和谐互动的氛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了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达到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第4篇:微观经济学教案范文

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对现实经济现象作出合理性解释并探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在一定假定条件下,其理论大多可以用现实经济活动去验证。经济学实验指用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环境,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经济学专业是理论和实践兼重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去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着力培养富有创新潜质,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适应社会需要,有着宽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经济咨询机构、国际贸易部门等。用人单位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不仅须有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也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而根据对近五年学生实习和就业所做跟踪调查得到的信息,和有效专业教学软件的实践教学缺少有关,学生不懂实务操作,因此在银行、证券、商务贸易公司等单位实习遇到较多困难。因此,经济系迫切需要建立独立的经济学综合实验室,不仅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面,同时在主要核心课的专业方面,如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信贷管理、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量经济学等,通过实操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经济学本科教学过去是传统教学法,基本上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主要采取理论阐释、演绎和模型推导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对主要理论进行讲解后,借助于计算机模拟系统将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来巩固课堂和教材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会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提升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行为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与实验内容

经济学实验主要有验证型实验、模拟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三大类。本科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掌握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经济类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应侧重验证型和模拟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为验证已学的理论知识而设置的实验,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最后整理出实验报告。这一项实验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主要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原理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原理偏重于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而传统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无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实验课,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关键知识,并结合现实案例,在系统的引导下让学生完成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从而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实验包括:

( 一) 验证类实验课。

1. 微观经济学。市场供求均衡、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实验、边际效益理论、完全垄断市场实验等。

2.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市场货币流通实等实验。宏微观经济学每章内容都有一些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需要借助实验去理解。

3.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统计的方法来验证数理经济模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是否和社会现实相一致,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将经济学知识、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以及计量软件相结合,用计量软件进行计量建模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计量经济理论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过程,序列自相关模拟实验等。

( 二) 模拟类实验课。

1.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主要通过传统营销管理的仿真模拟、商战体验、丰富的典型案例训练锻炼市场营销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在模拟市场营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营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

2. 商业银行实验。通过对模拟银行软件和相关银行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银行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中的关键要素,掌握最新的银行实务操作流程。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各种银行、证券等业务流程和功能特征的进一步了解。

3. 国际商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整个业务流程和做法基本掌握,从交易准备直至最后的核销退税,综合操作和成套设备贸易等,并能够以从事外贸业务人员的角色,包括进出口商及银行等角色去仿真地操作,对业务反馈作出正确的处理。

4. 财务会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主要有货币资金、应收应付账款、成本、负债核算、报表编制等,帮助学生理解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 三) 实验教学理念和多元化经济实验教学方法。

1. 实验教学理念。为适应现实的需要,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更新,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习方向、与学习者双向互动、发现和解决学习疑难为主。在经济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情境、协作、沟通等学习环境要素,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类似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 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主要有协作法、参与式与互动教学、自主学习法、体验式教学、网上交流、专题讨论等,并通过实验反馈、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这些方法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影响。协作法就是实验过程中的各环节由实验团队的多名成员协作完成,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配合的能力。参与式与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完成一项实验后,让学生自己介绍过程与经验,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相互间的讨论争辩,可以互相激发、相互学习,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专题讨论就是以专题主题为导向,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实验团队的活动适时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教务网络平台,将相关的经济学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等上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上答疑、讨论、测试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讨论和向教师求教,实现超时空的教与学。

三、经济学实验教学课开设取得的效果和展望

近两年经济学实验课的开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们感受很深,评价颇高。在调查教学效果学生反馈中,摘录几段: 印象比较深的是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实验,即让学生进入消费者角色并根据消费者均衡作出决策,合理分配收入得到最大总效用。这个实验让我体会到在不同的消费偏好下,消费者决策是不相同的,但是总效用却可能相同。上机实验将平时所学理论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由于相对真实地进入了这些理论的角色方,我们对理论的接受度更高了,这些有趣的实验也增加了我们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不得不说,这次的上机实验十分令人难忘和受教。在试验中,我们对这些经济学理论有了直观的而且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观看十遍同一个微视频并在每一阶段给出看后的边际效应评分,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消费者边际效应递减的状况; 在啤酒与电影票的分配试验中,我们体会到了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与个人喜好的差异。在这次试验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效用递减理论实验。平时在课本的学习中,我们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效用递减的实际效果,甚至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效用水平会成为一个负值。通过这次试验中的视频观看,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即使是一个能够带来欢笑的视频,在许多次的重复之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让人厌烦,这大概就是实际操作带来的更深层的理解吧。由此我们感受到,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的确为做上机实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实验中,我们更加感同身受地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真正用处,更加能够与实践相联系起来。通过做这些实验,我们对于从课本上获得的经济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更加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经济学问题,将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之中。虽说经济学不像工科课程那样要求非常多的实验操作,但在我看来,经济学实验算得上是课程内容的精华之一,因为平时所接受的各种经济变量与经济活动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记忆在脑中,若是对其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很难在现实世界应用,而经济学实验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以本次在经济学实验室所做的宏观经济学实验为例,我们进行了经济增长分析、市场货币流通等四项实验,每项实验均是以互动的形式完成,学生、老师和计算机三方互动协作,推动实验进展。想想平日脱离实验所做的各种练习,那都是在纸上通过计算完成的,而计算数据和经济变化过程都是题目所指定的,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算出某项结果,这样一来就少了自己动脑分析进行经济决策的过程。而在经济学实验中,我们有多方互动,这意味着我们不光巩固了如何进行经济运算,更锻炼了对于经济市场运转的把握能力。譬如老师那边供给货币,而我们作为银行,要留出存款准备金,之后发放贷款,再接收存款,这样的过程一轮轮进行,我们所能看到的不仅是某一项经济数据的结果,更亲自参与到其中的某一环节,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运作机制。

第5篇:微观经济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微观金融;金融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35-02

1 金融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与课程建设情况

金融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随后理论界开始不断地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金融学中的均衡与套利、单期风险配置以及跨期风险配置、最优投资组合、最优消费与投资、证券估值与定价等,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经济学与金融学交叉性的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前,金融学作为经济学二级学科,其学科体系层次是单薄的,其内容主要是货币银行与经济的关系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宏观金融学,其研究方法论与当时研究实质经济的方法论相同,以定性的思维推理和描述分析为主,数理与计量分析均以实质产品为研究对象,还未涉及到金融服务与产品,这与当时的经济和金融实践是相符的。以哈里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为标志,现代金融研究在内容上从宏观进入到微观,金融产品本身成为研究对象,方法也上引进了数理分析工具,此后金融学科层次内容和分析方法渐渐丰富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金融经济学家,这表明金融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

金融经济学是现代金融的理论核心,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个人与公司)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金融决策行为及其结果,是一门分析金融市场均衡机制的具有较强理论性的金融学专业基础课。金融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是无套利假设和一般经济均衡框架,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不确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对金融资产定价,其核心理论包括资产定价基本定理,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利率期限结构等都是这一框架中的组成部分。根据金融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除了研究传统的一般经济均衡框架(竞争均衡机制)外,金融经济学更注重研究无套利均衡机制,这是金融市场特有的均衡机制,因此《金融经济学》既包含一般均衡定价机制的内容,也包含金融市场的特殊均衡机制即无风险套利均衡机制的内容。由此,可以学习和研究金融市场资产定价的两种基本方法:均衡定价法和套利定价法。

金融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微观金融的基础理论课,为其它相关课程提供分析方法、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是对学生有关微观金融运行逻辑和方法的培训。鉴于金融经济学所涉及内容在微观金融中对金融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研究的方法论、逻辑思维和基本模型的重要性,在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工程等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目前国内外大学均将《金融经济学》作为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进行设置,国外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等非常重视此课程的教学。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也在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中引进《金融经济学》课程。目前,现代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已形成两条主线,一是针对实质经济运行,主要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的宏观金融,另外就是针对虚拟经济以金融产品和金融投融资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这二者之间有很深的紧密关系,但二者的运行机制越来越呈现差异,因而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运行机制的研究,需要在理论上确立二者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并对其加以比较,以深刻了解和把握现代金融经济的实际运行。这种对现代金融经济运行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的培训和教育,完全应该也可以在本科教育中就开始进行。因此,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精心准备,《金融经济学》课程正式纳入北京林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作为金融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2 金融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于2009年在金融学本科正式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金融经济学》课程内容引起同学们较大的关注和兴趣。在这一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有诸多体会与感受:第一,《金融经济学》课程涉及很多金融定量分析模型的教学内容,如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风险识别与计量等,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课堂上的理论介绍外,在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证研究能力培养,这不仅是本课程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传统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可以使定性的思维和定量的分析有机统一,同时也使得数理思维方法与经济学、金融学的教学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地可操作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第二,本科生阶段《金融经济学》涉及大量的数理和计量金融,同学们接受能力欠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此前缺少有关《金融经济学》基本方法和逻辑的训练和培养,在微观经济学中涉及的数学模型方面的知识较少,特别是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学习金融经济学时较为困难;第三,由于用很多时间讲授应在此前学习的内容,而占用了本科生本应该学习的更深入的金融经济学的内容;第四,现有课程体系中,微观金融方面仅开设了金融经济学和公司理财两门课程,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微观课程尚未开设,金融经济学难以与其它微观课程形成良性互动,金融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未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为全面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和评估教学效果,我们针对2007级金融专业70名本科生进行了教学情况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析,我们了解这一课程对本科层次学生的教学信息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等,以此评估整体的教学效果,具体情况如下:第一,学生普遍认为授课教师的学术水平与专业知识比较高,认为“较好”或“很好”的超过95%以上。第二,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授课方式较好。超过9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和组织教学”方面“较好”或“很好”;9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方面“较好”或“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根据教学情况,主动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方面“较好”或“很好”;第三,学生普遍认为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较高。94%的学生认为“较好”或“很好”;第四,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手段较好;第五,学生普遍认为教师上课表现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是否情绪饱满,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这方面“较好”或“很好”;98%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的仪表和教学态度“较好”或“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方面“较好”或“很好”;第六,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一般。约有45%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理解所学内容,33%的学生认为能够较好理解,17%的学生认为只能一般理解,还有5%的学生认为理解不了;第七,学生肯定教师在课前准备和授课内容安排上所作的努力。96%的学生认为教师备课情况“较好”或“很好”;93%的学生认为在授课内容充实方面为“较好”或“很好”。

除了上述几方面以外,学生认为该课程知识量和信息量较多,希望能结合一定的实例进行深入讲解,对于涉及到数学模型的内容,希望能够有机房提供在电脑上模拟的机会,建议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此课程,并希望能够加强微观经济学教学深度,尤其是在数学模型和理论框架方面,以此为金融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同学们也充分肯定了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认为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微观金融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方法。

3 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建设目标及主要任务

金融经济学本科课程的开设为研究生阶段金融学经济课程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此课程建设和研究,特别是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教学上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既规范合理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在今后的几年中,《金融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后续任务是:

第一,明确课程性质和定位,界定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开设本科生的《金融经济学》,明确本科生《金融经济学》课程性质和定位。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专门研究,以此确定本科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界定《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鉴于本科阶段《金融经济学》教学的基础性,现阶段可以将本科课程内容定位于金融经济学基础理论介绍分析,重点突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做好教学自评和考核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每学期对课程进行自评,以便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查找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做出总结分析并不断改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以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加大案例课程的比例,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任课教师提高参与业务实践的自觉性;二是增加专项问题研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可以采取教师引导与师生讨论、学生自问自答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下教师以引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指导查阅参考书目等为主要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编写金融经济学课程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选择和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培育目标的重要步骤,目前还没有适合本科层次使用的《金融经济学》教材。我们按照选用教材、自编讲义、编写教材的步骤完成该课程的教材建设。随着高校对微观金融教学的重视,《金融经济学》的国内版教材和引进教材很多,一些投资学和金融工程教材也有大量的内容与金融经济学相关,这些教材或多或少有些作为本科生教材不适合的地方,如编排体例没有照顾本科生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逻辑的分明和突出,对金融经济学的整体框架和分析方法的介绍不够等。因此,在未来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使用和课件教案使用情况做出分析,将有益的心得、经验和学生所提有价值的建议在编写教材中体现出来。总之,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上我们应坚持教材编写内容与金融实践的变革同步,并具有超前性,注意不断更新,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

第四,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力度,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由于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与复杂性,需要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供学生学习参考,比如讲义、课件PPT、案例库、习题库、论文素材库、名师讲解视频库等。通过对案例汇编成集,一方面可供教室上课讲解之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课堂讨论和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与实践能力;习题库里的习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难度适中,可以作为教师检验教学成果、学生复习备考之用;论文素材库中的资料作为学生写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参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及写作能力。总之,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扩大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为学生课外自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Markowitz.The Opitimization of a Quadratic Function Subject to Linear Constraints[J].Nacal Research Logistics Quarterly,1956,(3):111-133.

第6篇:微观经济学教案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各高校不断引进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纷纷开设此类课程,高职院校也紧随其后。但是自199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传统的经济学教学受到了巨大挑战,许多学生认为《经济学基础》难学且用处不大,教师花费大量精力讲授经济学理论和模型而收效甚微。一方面,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急待提高;另一方面,学校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经济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外,人们认为大学生必须要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经济思维,经济学是必修课程。基于经济思维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经济学不仅是高职院校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很有必要作为通识公选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为了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地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把《经济学基础》公选课的课程名字改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对课程内容做了调整,强调经济思维。教学内容除了源自《西方经济学》等教材外,还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等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物。

一、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内涵

一般而言,理论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知识总结与升华,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思维和方法。经济学不仅是关于资源配置,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它也是分析人的理性选择行为,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探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1]。

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学称之为资源的稀缺性,而人们的欲望或者说需求是无限,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之间必然是矛盾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人们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基于此产生了经济学中的两大基本概念:机会成本与理性选择。

(一)机会成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佳选择的学问。选择意味着放弃,意味着付出代价,确定了某一选择,便会产生相应的机会成本。因此,机会成本是指做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资源所带来的潜在收益。比如读大学是有机会成本的。上大学所花费的学费、书费仅仅是一部分成本,还有更重要的时间成本,即把读大学的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可以挣到的工薪。学费加上书费加上工薪就是读大学的机会成本。

(二)理性选择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源的稀缺性问题。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类的欲望又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之间充满矛盾,因此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产生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或者称之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下的理性选择就是在承认人类自私的前提下,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发展经济的外部正效应,积累正能量,避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现象。

当然,除了机会成本与理性选择之外,《经济学》中还有很多重要原理,比如边际递减、贸易原理、“看不见的手”、消费者剩余等等。在讲授这些经济学原理时,通过综合运用假设前提、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等经济学的各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经济学基础》一般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而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经济学通识公选课的院校数量有限。即便是为数不多的开设经济学公选课的院校,教学设计也是沿用《经济学》专业课内容,只是限于课时数,删减压缩了专业课内容,没有改革与创新,更没有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综合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目标没有针对性

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职业学院或技校合并而来,二是普通专科转来的。前者在教学目标上偏技能化和实用性,后者教学要求的理论性和系统化过强,他们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不相吻合[3]。

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教学的知识目标要求过高,学生们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大量的经济学概念、原理、规律,并没有真正理解与掌握经济学原理。能力目标欠缺,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逻辑分析能力也不达标。另外,高职院校对经济思维能力的重视不够,学生不具备经济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编排不科学

教学内容和结构不合理。国家历来重视本科教育,为此集中了大量优秀的人才,组织编写了很多优秀教材。但是,对于高职教材建设却较薄弱,导致教材建设滞后,没有对路教材。

(三)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理论知识偏多,经济学思维方法训练少

《经济学》本身抽象,不具有技术性和操作性。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照本宣科的向学生讲授各个章节的知识,较少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经济思维和逻辑能力的训练。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习惯于死记硬背知识点,仅限于掌握结论,通过考试,不去探究经济学原理的形成思路,很少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经济学问题,也不会用相关原理分析经济问题,指导生活。学习状态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

考核方式不科学。一般只用期末考卷作为评价尺度,不注意考评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况和平时学习成绩[4]。因为课堂表现、作业等不计入考核,学生平日很难做到自觉学习和理解经济理论,也不会运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日常经济现象,很难形成经济思维习惯。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课程改革的措施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

为了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地位,也为了使课程名称更符合授课内容,即注重经济思维的培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把《经济学》公选课的课程名字改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教学目标就是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所学分析经济现象,培养经济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5]。

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实用的概念和原理,比如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等;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能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日常经济现象。比如航空公司如何根据弹性理论进行市场营销。[3]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理性人假设、机会成本、需求与供给、边际递减规律、比较优势、博弈论等。(2)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这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公选课的重点培养目标。(3)具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把理论与经济现象和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对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具备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3]。

(二)教学内容编排合理

第一,授课内容不仅参考国内外著名经济学类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而且充分利用经济学类通俗读物,比如王福重的《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保罗?海恩等编著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聊职院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师团队充分利用这些著作,整合资源,集体备课,编制校本教材,精心准备教案。另外,学校还从国内著名高校聘请经济学教授给学生举办经济思维讲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师团队一起全程听课,课下与教授一起探讨公选课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聊职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学内容没有深奥的理论或者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出发,从分析经济现象、社会问题中学习经济学的道理,告诉学生经济学家是怎样思考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基于高职学生基础薄弱,专业不同,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内容相对宏观部分较简单,具体教学内容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另外课时数量也有限,目前只开设了16个课时,未来计划增加课时。所以聊职院校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公选课教学内容以微观经济学为主,重点讲解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理性人分析、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2]、供给与需求、效用论、比较优势、博弈论等。

第二,注重案例教学,提高学习兴趣。针对高职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经济原理时普遍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解原理时,应注意实行案例教学法。比如讲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先提问学生,“人在饥饿时为什么不会一直吃馒头,永不停止?为什么感觉第一个馒头最好吃?提出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并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6]。每节课都可以选用一些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经济话题,比如春运期间火车票票价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

首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综合运用“案例法”、“讨论法”等教法,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强调课下作业。要经常布置一些经济学的热门话题和真实案例。比如美国1990年针对游艇、私人飞机等这类物品通过的新的奢侈品税带来的结果。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既考核了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他们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践,并随时整理,相互讨论交流[3]。

其次,实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穿插相应的统计资料、图形分析,比如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另外播放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比如讲博弈论时,赏析电影《美丽心灵》,让学生了解“纳什均衡”理论的创立者约翰?纳什的生平,可以大大增强授课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

第7篇:微观经济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财经院校;《西方经济学》;准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64-02

一、开展《西方经济学》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和现代化发展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应积极推动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以提高高教人才的竞争力。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西方经济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而且,作为一门国外引入学科,其本身的特性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也决定了其采用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选择适当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学科教学过程中使用外语的程度不同,双语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1)维持式。该模式比较注重在学习专业课时,主要用母语来理解专业知识与交流,而个别术语用外语来说明。(2)过渡式。该模式是适当地用母语来教授课程,教材、板书、笔记、作业等使用外语,而讲授时母语与外语较为灵活地互为主体语言,这既便于外语为非母语的教师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3)沉浸式。该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在授课期间全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还要求教材、讲授、板书、笔记、作业、课堂讨论等均用外语进行,母语几乎不在课堂内使用。

维持式这种模式应该是专业外语教授的一种模式,与真正的双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更能使学生在学业起始时不掉队,先通过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结合,最终过渡到纯外语教学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在这里我们把它称之为“准双语教学模式”。对地方本科财经院校而言。在当前的办学条件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采用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和知名高校相比,地方本科财经院校还存在一系列的差距,比如说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对《西方经济学》实施“准”双语教学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备选方案。

二、实施《西方经济学》准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要求

实施《西方经济学》准双语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包含教学目标的确定,双语教材的选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支持系统等教学流程的制定,还应包括具有双向互动的学生评测体系的建立,且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1.教学目标的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实施准双语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首要问题。《西方经济学》实施准双语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像《西方经济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从课程的重要性来讲,它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继续深造,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项目。所以,准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西方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用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以便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国际前沿理论。

2.双语教材的选定。使用原版西方经济学教材,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所著的《Economics》第18版和曼昆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等,一方面能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但是,使用原版教材也存在些弊端:首先,国外原版教材缺乏像国内教材(如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和宋承先版《西方经济学》)那样严谨的逻辑结构,这使得学生很难从整体上清晰地把握经济学的逻辑结构和脉络。其次,国外教材普遍缺乏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系统阐述,这必然会给我们学生的知识结构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任课教师最好能结合国内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来讲授《西方经济学》外版教材,同时向学生提供一套只有理论介绍的、逻辑清楚的英文讲义,让学生明白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条件允许的话,尽量争取编写一本结合基本原理并加上中国国情的英文案例的教材进行讲授。

3.教学方法的采用。为打消许多学生存在惧怕英语的畏难心理,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一要注重知识点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课本章、节、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本课程的逻辑结构。做到每次新课开始的时候,都对本次所讲授内容的背景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在每章结束的时候,也要对其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时注意引出下一章节要讲授的内容。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在前几章节背景知识的介绍,汉语比例可以稍重,之后逐渐增加,内容总结则应尽量采用全英文讲授。二要尽量多采用图表。对于本科阶段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来说,它的难度应该属于初级水平,最多也就介于初级和中级之间,应尽量避免大量使用数学知识,在对模型进行介绍时应该多采用图表。如微观经济学部分的需求―供给模型,宏观经济学部分的IS―LM模型等。图表表达更加形象直观,既可以避免复杂的理论阐述,又可以绕开语言障碍,若再配以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达就可更清晰明了。三要多运用案例法与学生互动。师生之间多开展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在课堂上多开展案例讨论。这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可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4.教学支持系统的利用。学生获取知识除了老师课堂讲授以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支持系统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国外有些出版社专门为经济学教材设立网站,提供许多免费的资源,如课件、教师手册、教师演示手册、教师资源手册、学习指南、习题库、视频资料、阅读材料等。国内也有许多网站,如人大经济论坛等,可以免费下载到许多经济学资源,有知名高校老师的课件(PPT)、讲义和视频资料等。同时,国内许多知名高校都为《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建立了课程网站,上面大量精彩的教学资源也为地方本科财经院校的教师开展《西方经济学》的准双语教学提供帮助。

5.学生测试体系的建立。建立贯穿教学全过程,并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的学生测试体系。既可强制培养学生兴趣、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使老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来源。任课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提问,并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在每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要给学生布置练习,鼓励学生用英语作答。课程的最终成绩应是综合评定的结果,包括平时成绩、期中小测验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的出勤、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课后的作业完成等等。老师为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中最好安排一两次随堂小测试,试卷的制作应该突出专业性,尽量减少语言障碍,最好加重客观题如判断、选择、改错等的分量,主观题也最好少出简答题和论述题,尽量侧重于计算题等,不至于让学生因语言基础而影响到真实成绩。

三、实施《西方经济学》准双语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1.强师资。教师是准双语教学中重要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充实学校的双语教师队伍,学校在招聘人才时应对外语口语好的教师予以适当倾斜。可以利用校际之间的合作选送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专业教师到国外大学进行专门所任课程的培训。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利用高校本身的外教资源对教师进行英语口语集中强化训练,或者为拟进行准双语教学的教师举办各种活动开展英语交流,以促进其自身素质的迅速提高。

2.重机制。要使准双语教学不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地方本科财经院校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机制对其进行监督和激励。除常规检查督导,如可以通过随机听课、走访学生、发放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等,加强对双语教学效果的监督。管理层还应针对备课―授课―互动讨论―作业―考试全过程制定规范、规程和双语教学质量标准,并定期检查教材的选取、课件和教案、大纲的质量、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等情况。另外,由于地方本科财经院校的各种条件限制,准双语教学的确是一件内容新、分量重的工作任务。因此,设置准双语教学激励机制对相关教学人员进行业绩奖励,是教学过程管理链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适当增加双语教学课时权重,在评先、评优、评职称或出国交流等工作中,双语教师都应优先考虑或占有更大比重。

3.渐推进。本科阶段只是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和提高经济学基本素养的阶段,夯实经济学的理论功底应该更加侧重。如果在此阶段强行全面推行准双语教学,往往会让学生两头都顾不上:一方面既要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理解专业英语的含义,这样会使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不够分配,反而是得不偿失的。加之,我们现阶段双语教学还属于探索起步、积累经验的时期,不宜大规模地铺开,只宜小范围地试验,可先在个别外向型专业(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上试验,等有了较为充足的教学经验和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后方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倩.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8).

[2] 张春霞.高校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3] 刘玲.西方经济学英汉双语教学探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5).

第8篇:微观经济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 新背景 国贸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New Background

LIU 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Dongh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12)

Abstract Under the new background of post crisis era, the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significant changes.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impacts of the new background to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 cultiv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 cultivation mode of talents, puts forward to make 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s, innovat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strengthen guarantee system,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export-oriented, applied talents that meet the market demand.

Key words new background; the majo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ideas

1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内经济逐渐与国际经济接轨。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外贸规模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外贸业务,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逐年扩大。据统计,全国高校中的国际贸易专业点约有700多个,专业就业率高,大量的国贸专业毕业生走上社会发挥所长。然而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国际贸易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经济形势恶化,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作为新兴国家的中国不可避免的成为各主要发达国家诉诸反倾销、反补贴的对象国。同时,由于发达国家交易伙伴的经济状况恶化,购买意图减弱,导致外贸履约风险不断增大。另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我国发起汇率战争,用各种方法迫使人民币迅速升值。2001年我国入世时,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比率是8.277人民币兑1美元;截至2014年2月,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比率是6.1184人民币兑1美元。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遭受巨大考验,部分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因此亏本甚至倒闭。

由于国际经济背景发生的新变化,市场对国贸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发生变化,急需具有高度市场敏感意识、风险预测和管理能力,争端应对能力的高级国贸人才。国贸专业毕业生应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实践运用能力,培养专业特色,以满足市场需求。

2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当前我国开设国贸专业的高校主要分为三类,即综合性大学、高职高专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其中,综合性大学应侧重于培养研究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规律、进行业务管理的高层次理论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侧重于培养直接从事具体贸易实践操作的外贸业务操作人员。民办本科院侧重于培养与地方经济相结合,发挥区域优势和行业优势的创新应用型人才。而实际情况是各层次院校本科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性不大,培养模式雷同,造成培养的国贸毕业生千人一面,培养定位不清晰。

二是创新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设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使用教材等方面。部分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长期不变,不注重结合时代背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年使用同一份教案,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忽视外贸运作方式和操作方法的新变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如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一类的教学技术和辅助手段使用不到位,无法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有些课程常年使用同一版本教材,本科和专科不加区分地使用同样的教材,教材内容陈旧,体例僵化,案例过时。

三是培养特色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国贸专业开设的课程和培养方式并未体现人才培养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无法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高校的国贸专业基础课程都是由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等课程构成,专业课主要由国际贸易实务、国界结算、国际商法、国际单证实务、报关实务等相关课程构成,缺乏具有特色的课程设置。

3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方法

一是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培养特色,培养特有竞争优势。武汉东湖学院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与湖北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发挥区域优势和行业优势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湖北省是中部贸易枢纽,有九省通衢的天然优势。湖北省支柱产业分别是汽车、电子、钢铁、石化、纺织和食品六大产业,同时湖北也是产粮大省,农产品及其加工经营业十分发达。根据地区和行业优势,考量自身培养优势,武汉东湖学院国贸专业不断与时俱进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打造机电产品贸易与旅游与酒店服务贸易两大特色。同时,发挥协同的力量,与农业电子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联合,培养农产品贸易及惠农服务贸易人才。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行之有效地完成培养目标。以武汉东湖学院为例,大力推行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对外开放合作办学等教学方式。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建立积极联系,开拓联合培养、实习实践合作项目。在教学内容上,着力开设与人才培养特色相适应的特色课程。目前已经开设的课程有机电概论、旅游与酒店概论,预计在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增加农产品概论和农业经济学等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鼓励使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外,还应大力倡导“课证结合”,以考促建教、以考促学,将学生报考与课程相关的职业证书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是加强完善人才培养保证体系,实行促进改革的有效保障措施。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学校在资金、师资力量、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制度、教研技术普及和运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投入。以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国贸专业为例,近年来校方加大了投入完善基础办学条件,配备先进的教学工具和仪器设备。通过培养和引进,东湖学院国贸专业教师的职称层次、学历层次日益合理化,同时通过“521”计划输送教师进行国内外学术访问与交流,学习先进教学和科研经验,扩大与外界的学术联系。东湖学院国贸教研室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特点,适时编写了一批高水平应用型教材,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通过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督教督学,督导和学生评教,年终教学考核等管理、激励和约束制度对国贸专业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东湖学院聘请专家举办多次关于学习检索工具、普及先进教学技术的讲座,取得良好效果。

该文章为武汉东湖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30016

参考文献

[1] 黄传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1(1):20-21.

第9篇:微观经济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金融计算 综合实验 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75-02

一、引言

本文贯彻《规划》和《决定》两文件精神,秉持课程建设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原则,在结合相关文献资料[1] [2] [3] [4] [5] [6]的观点及做法的基础上,本着培养既有深厚计算数学基础,又有相关的金融知识背景的综合性计算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浅析了数学专业金融计算综合实验课程建设理念。本文提出的课程建设观点,突出金融计算课程的数学特点,体现职业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反映《决定》和《规定》提倡的动态革新特点,适应了我校(广东金融学院)基于“一纵三横”的CPE人才培养模式。

二、金融计算综合实验课程的特点

从教育学角度看,该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起到全面学习作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该课程适应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复合人才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因为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实验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数学等学科的知识。例如数学专业的学生可因势而上,以深厚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再加上适宜的金融学知识,往金融学量化分析型专业人才的方向发展,而金融计算综合实验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必要课程。

三、金融计算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设过程

(一)前期课程建设基础

基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计算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计算实验课程的前期课程建设应包括以下三类课程:数学基础课程、数学课程、金融背景课程。

1.数学基础课

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2.数学专业课

主要包括运筹学、数据分析、数学建模、随机过程、计算方法、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程序设计语言及Matlab软件等课程。这些课程将引导学生往应用计算数学方向进一步发展。

3.金融背景课程

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证券投资学、固定收益证券、计量经济学和金融数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对经济金融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具备资产定价、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

(二)后续工作

1.调研社会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资本市场的建立,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管理工具的快速发展,企业迫切需要专业化的金融计算人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也日益增。学校应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调研社会需求,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我们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设计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让学生根据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实验学习训练。

2.精选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要体现职业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职业性方面,根据时下比较流行的金融现象或金融事物和金融市场企业的需求动态设计实验,体现实验内容的职业性。综合性方面,既考虑实验的基础性,也考虑职业性和学科性,兼顾各方的同时,采取相互促进的机制,将基础实验应用到新生金融事物中,又在运用中加深对基础实验的理解和变通,然后将实验上升到学科研究的层次。创新性方面,实验内容的动态革新可保持实验的创新性。动态革新又分两个层面,一是及时了解基础实验和新生金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互相应用和促进;二是引入最新研究成果,如将院系专家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新的实验中,由此保持实验内容的创新性。

3.准备课程资源

撰写实验课程的全面介绍,包括课程的提出、课程定位、能力目标、课程特点、教学内容覆盖面、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授课对象要求、教材等。撰写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教案。编写实验指导。精选教材蓝本,有利于学生系统查阅。甄选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包括参考书目、论文、网络资源等,注重参考文献的权威性、时效性、前沿性,由此拓展学生的实验视野。制作课件。精选习题,编写课程习题与答案,尽量做到习题种类的多样化,同时可以交互方式在网络上展现。准备案例库,实验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意义,能说明一定的实际问题。制作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知识库和实验基本操作手册,便于学生学习检索。建立完善的作业系统,并利用学习和交流工具,尽量多而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4.设计教学模式并实践教学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避免出现学生按部就班“跟着走”现象。一般采取开放式预习,增加学生的非核心实验的准备环节,采取“发现式”教学方法。具体到每个实验时可根据实验的特点进行灵活设置,如基础实验采取原理验证式教学,职业性实验采取操作式教学,学科性实验采取团队探究式教学。

5.邀请行业专家探讨改进实践教学

邀请行业专家探讨改进实验课程,我们分成几个层面。首先是实验软件层面。该实验课程是基于数学软件Matlab对金融计算领域的一些理论模型和现实金融市场、企业所碰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计算模拟分析。学生对软件的了解和认识对其运用该软件进行解决实际问题显然很关键。熟练的操作方法和对软件的内部结果的深刻认识都可对软件的应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邀请相关软件专家对相关程序的评估和改进及对程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改进,都显得非常必要。其次是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时效的层面。本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或以后职业生涯中将碰到的问题的解决能力。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实际问题也将随之更新。所以应邀请金融市场和企业的行业专家对该课程的针对性实际问题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从而保持该课程的时效性,让学生毕业后对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更加有把握,有自信。最后是教育学层面。实验课也是一种教学课程,故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受到教学规律的作用和影响,遵循教学规律将对实验课程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邀请教育专家对该实验课程进行评估和改进是非常必的。

6.编著讲义或教材

在以上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着手编著该课程的实验教材。实验教材的编著须考虑两个层面。首先是编著前要有一份成熟的实验讲义。实验讲义是实验教材的雏形。成熟的讲义须经过多年的讲授,反复的修改和更新。讲授该讲义的教师也应囊括不同类型的教师,如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有朝气的年轻老师,专业老师和从企业聘请过来的行业专家等等。不同的教授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讲义所要表达的内容。多角度甄修,这对讲义的改进有益。其次是突出教材的特色。能在自己编著的教材中凸显新的特点,这无疑将有助于提高教材对读者的吸引力。这就要求编著者要对实验有独特的见解,也对现有的教材有全面的认识、了解,从而能独树一帜。

四、总结

本文简单分析了金融计算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设过程。课程建设反映《决定》和《规划》的指导方针,坚持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为社会经济市场服务的原则,贯彻了以市场为导向,动态革新课程建设的理念。让课程走出课堂,进入市场、企业,再从市场、企业回到课堂,是课程建设动态革新的一个表现。在强调职业性的同时,课程建设也考虑到了最新学科前沿科研动态,时刻保持课程的创新性,增加了课程的吸引力。

[ 注 释 ]

[1] 张树德.金融计算教程:MATLAB金融工具箱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朱世武.金融计算与建模:理论、算法与SAS程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邓留保,李柏年,杨桂元.Matlab与金融模型分析[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 毛二万,彭龙.金融量化分析与计算研究中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Z].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