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与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学的发展起源于哲学,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学领地已经被其它学科所占据,这是由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者没有了解教育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有的研究范围都是本学科的,没有将教育学加入进去,最终导致教育学的失效。总体来说,教育学具有综合性,但这里的综合性并不是指的多学科性。在今后的教育改革发展中,应该努力的发展教育学的综合性即跨学科性,而不要一味的加入多学科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教育学能够得到真正的运用,促进我国的教育学建设。
二、针对“教育学的科学性与有用性”
目前,我国对教育学的科学性和有用性存在很大的认知漏洞,很多人认为教育学并不具备有用性,教育学实际上也没有任何的学术价值,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育学没有实践意义,因此学术地位也就不高,但是,学术性和科学性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东西,不能够将其混为一谈,下面就针对这个问题具体进行分析:
(一)对教育学具有“超脱性”的认知不够
任何学科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最终也是服务于实践,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科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内部逻辑作为支撑,这就是教育学的超脱性的体现所在。教育学的超脱性指的是教育学没有直接去为实践服务,而是间接的为实践提供了服务,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撑,最终能够促进学科的发展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
(二)对教育学的实践期望过高
对于任何学科来说,人们对它都有一定的实践期望,例如人们希望大学学了四年物理就能修好晶体管收音机;而学了化学的大学生能够自我设计一些工业产品等等,但是对于这些实践期望是比较低的,即使大学生修不好收音机,设计不出产品,人们都不会认为这门学科不具有实践性。但是针对教育学来说,人们就抱有过高的实践期望,人们希望学习了教育学就能够立马掌握其中的技能并进行教育,一旦没有达到人们的实践期望就会对教育学进行否定,例如“师范大学毕业的还不如高中毕业的老师会教学”等一系列否定言语。总之,人们对教育学的实践期望过高,这就导致了教育学科学性容易受到否定,但是教育学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不能够将其过于区分而提出过高的教学实践期望。
(三)将学科教育学和课程教育学混淆
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即教育学专著,而课程教育学的学习主要是采用教育学教材。两者是具有一定的差别,首先教育学教材是针对学生的,因此其教材内容也比较简单明了,而教育学专著是针对教育学中的某个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是比较复杂繁琐的;其次,教育学教材都是相通的,基本上内容是相同的,而教育学专著则是代表了个人观点以及研究内容,基本上是不会相通的;最后,教育学专著是具有更高的学术性,如果将教育学专著当作教育学教材将会导致教育学这门课程苦涩难懂,而如果将教育学教材当作教育学专著将会严重的阻碍教育学的发展。总而言之,一定要对学科教育学和课程教育学进行区分,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就我国目前而言,教育学的发展并不理想,探究其原因,第一是因为对教育学研究的投入不够,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在于教育学教材的编写,这就导致教育学学术研究的薄弱;第二,教育学学术研究对于教育实践没有太大的作用,这就导致对教育研究较少,我国教育研究成果匮乏。
三、针对“教育学研究主体多样化”
目前我国对教育学的研究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对教育学研究都具有自己的主体观念或意识。这种发现来自于我国对以往教育学发展进行的研究,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也开始发生变化,因此教育学的研究主体就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研究者对教育学进行研究最终都会得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具有不同的教育学观念,这就导致对教育学的解释方式过多,造成整个教育学的混乱。因此,要想让教育学研究能够有一个比较好并且有效的发展,需要对教育学研究主体有一个大的方向的概括,让学者在进行教育学的研究过程中能够依照这个方向进行,就不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以此来保证教育学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英语英语师在英语课堂中是学生的指导者、帮手,引导课堂教学的大局,因此,英语教师用心教课,真心表现出对学生问题的关心,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英语师更应该知道学比教重要,要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英语。英语课堂是动态的,在实际的课堂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富于变化,活化英语课堂教学,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合理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把英语知识与学生的审美相结合,鼓励学生多表达,让学生在愉快中高效地学习英语。
二、活化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角色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教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学比教重要。一堂好的课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学生是不是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了。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只是起催化剂的作用,要激励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在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受制于环境,而是能主动发展,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建构起英语知识,因此学生的意识和内省的作用在英语学习中不可忽略。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想方设法调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活动”起来,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他们将来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好处。教师可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安排学生喜欢的英语活动,如英语演示、英语歌典、英文短剧、英语故事等,让学生在课外做好准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激发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这些小场景中,加深巩固所学英语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学”,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哪些策略学习效率高,哪些策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弃之那些效率低下的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各种学习方式如搜集主题资料、课堂讨论、汇报发言、演讲、辩论赛、演剧、互批作业、学生讲课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形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中心。
三、活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单一不能适应当今灵活多样的英语教学。教学评价方式针对现在不同的英语教师,英语水平层次多样的学生,要有开放的、多元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主体上,不应仅局限于权威机构的评价,还应该是老师和学生的自评、互评,评价要注重知、情、意的整体评价,侧重于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评价。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能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因此要把评价结果看作是英语教学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源动力,推动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
四、总结语
【关键词】福柯;话语;权力;文学话语
话语和权力是福柯哲学体系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在前期的《知识考古学》中,福柯重在话语的自主分析,认为话语是“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我们不要问“话语说了什么”,而应追问“话语何以存在?”,力求提供一种话语实现多元的策略。在这样的哲学范畴内,所有的话语都有存在的权利,然而,为什么有的话语走入了历史,有的话语却永远消失在历史之外了呢?福柯后期将权力概念引入话语,提出话语的权力控制分析,其实依然执着于话语可能或者不可能的条件的探询。
作为著名的权力思想家,福柯的权力观有创新之处。传统的权力观将权力看作一种实体,认为权力是夺得统治的阶级的“所有权”,看作是可以被某些人或者某些团体所占有的东西。而福柯认为,权力并非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他说:“权力不是获得、取得的或分享的某个东西,也不是我们保护或回避的某个东西,它从数不清的角度出发在不平等的和变动的关系相互作用中运作着。”这种权力作为一种关系作用于每一个人,无处不在,在社会的每一层之间,在男女之间,在家庭成员之间,在师生之间等等。再有,传统的权力观经常将权力与限制、禁止、镇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是否定性的。福柯提醒人们,权力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在某些情况下权力的效果不仅是否定性的,而是生产性的。
权力几乎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本体贯穿在福柯后期理论中,作为一种势力关系,权力既是压抑的力量,又是建设的力量,对于文学来说,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文学话语都参与了权力的运作?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系统,究竟是否存在权力之争呢?在文学话语中,话语的控制原则将以何种面貌出现呢?在福柯看来,任何话语都是与权力紧紧缠绕在一起的,所以,文学作为一种话语,必然难以与权力脱离干系。至于控制,无论在文学话语内部还是外部都存在。
对于权力在文学话语内部的运作可以分为不同文学话语之间和对单纯一个文学文本的控制分析。对于不同的文学话语之间,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曾以荷马的《奥德赛》为例,在福柯看来,对它的串讲、注释、论述都是评论话语形式,相对《奥德赛》而言,都是次话语,即使对它的任何一种文学翻译,甚至象英国近代作家詹姆士・乔伊斯的巨著《尤里西斯》,同样也是次话语。但是以《尤里西斯》为论题的博士论文来说,《尤里西斯》就又成了主话语了。这个例子既表明话语之间的等级之分不是恒定的,同时也表明了话语之间存在不同的势力之争,在福柯看来这是内部控制的评论原则,本身即是权力的一种对话语运作的结果。主话语将控制着次话语,即使偏离也永远是在主话语允许的范围内的偏离。
那么在一个文学文本或同一个作家的文学话语之间,权力话语是否就丧失控制了呢?其实,许多作家不一定知道或懂得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但在创造中却无意识地制造出不同层次的话语空间,从而产生一种话语的控制,增添文本的张力。例如鲁迅先生作品以鲁镇和未庄为背景,创造了一个多层次的话语系统。
第一个话语系统是代表正宗的官方意识形态的话语团体,包括《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狂人日记》中的赵贵翁之类。这些人不仅在经济上占据优势,同时也是话语权力的控制者。第二个话语层次是鲁镇和未庄的闲人们,包括咸亨酒店和老栓茶馆里的酒客和茶客,这一话语集团主要是传播他人的话语,第一层次往往瞧不上对第二层次的人,但他们的话语却要通过第二层次传播给第三层次的人们,从而实现对他们的话语控制。第三个话语层次是以阿Q、小D、祥林嫂和单四嫂子为代表的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没有自己的话语,主要以官方话语为自己的话语,他们说的话,表面看来是自己的,但其实是被官方话语过滤后的。第二和第三层次的话语都是被控制的话语层次,都丧失了话语权。第四层次,是以假洋鬼子、长衫党人为代表的新旧混合的话语集团。由于时代的变迁,他们从第一层次中分离出来,有机会接受新学,掌握一种新的话语权。但在骨子里他们还是摆脱不了传统话语的影响,所以他们使用的是一种新旧混合的“洋泾浜”话语,也是话语权的掌握者。第五个话语层次是正在消逝但仍有一定影响力的话语集团,主要集中在不识字的农民中,包括赵七爷、何小仙等。最后一个层次是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等代表的新生的话语集团,将在中国的未来革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简单来看,鲁迅的小说塑造了这几个话语层次,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社会权力话语系统,不同层次话语集团之间的相互运作,使鲁迅的整个文学作品显示出一种内在的张力与冲突,增添文学话语的魅力。
在福柯的权力话语中,追问的永远是话语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按照福柯的思维,追问的应该是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有什么被压抑或消除了?所以,从某种程度来看,福柯的权力话语的控制分析,对于文学来说,无论是创作或者是批评,无论是内部或者是外部,我们要做的不是否定或者废弃什么,而是营造或者分析各种权力关系之间作用和转换的形式,展示话语可能或者不可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8.
[3](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论文摘要:本文从英语课堂教学方面,结合作者的实践讨论了关于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目标,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途径和实践体会。
一、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交流的工具,语言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脱离了文化,语言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语言所必须具备的。
二、培养的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作为人文学科,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要让学生能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发展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沟通,合作的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程标准也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总体目标:“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悉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的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人文化的内容,因此也称文化导人。”文化的导人可有多种方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应融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中的英语教师,应当抓住课堂这个最为重要及主要的阵地,从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的传授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即使在高中阶段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语要领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帮助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使用词语。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三点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
1.特别注意一些表面对应的英汉词语,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含义,引起不同的意义联想,我们称之为culturally loaded words。比如intellectual在英语中多指教授或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高级知识分子,往往不包括大学生或普通具备本科学历的公司职员,而与其相对应的汉语,“知识分子”,在中文中更倾向于指所有上过大学的人,甚至早些年可能连高中毕业生都会包括在内。再比如owl这个词,与其相对应的汉语是猫头鹰。在中国的文化中,这是一种不祥之兆,所谓“猫头鹰进宅,丧事进来”,可是在西方文化中,owl则是智慧之鸟,是睿智的象征。看过Harry Porter的人应该都记得里面的猫头鹰可是巫师的专属信使。
2.特别注意一些由于文化涵义不等值性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习语及用法搭配。比如汉语说“小菜一碟”,英语说“Tt’ s a piece of cake";在汉语中对老师的称呼是“王老师”,英语中则是Mr. Wang,Mrs. Wang, iVls. Wang。汉民族文化经过了五千多年的吐纳使得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会去专门信仰或崇拜某一个固定的神或偶像,所以中国人遇到困难习惯于说“老天保佑”,而西方大多数国家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语说“God bless me"。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3.特别注意由因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于中国学生难以理解的表达。比如很多美国人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When you ’ redown, you’ re not necessarily out.”对于一个高中生,这句话中并没有什么生词,可是许多学生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其实这种表达来源于在美国很受欢迎的拳击运动。在比赛中若被对手击倒,裁判会进行数数计时,若是数到十还不能爬起来就被判输,但若是在这之前还能爬起再战,比赛将继续进行,即意味着还有赢的希望。所以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所有的美国人都明白这句话的寓意是用于鼓励人们,当遇到挫折时,不要丧失信心,因为还是有成功的希望。再比如经常看英文原版的好来坞枪战片的人想必都很熟悉"freeze”这个词,当它从一个警察的嘴里喊出来时,它的意思是“站住”“不许动”,而非字典上所说的“冰冻”“结冰”。还有一个例子像“elderly people”和"senior citizens”这两个词,课本上给的解释都是。“老年人”。在中国,“老”是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代名词,是受到尊重和羡慕的,可是在美国,人们普遍忌讳用这个词来描述人,因为它意味着没有用处,遭人怜悯和靠人施舍,所以有教养的美国人往往用“sen-f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代称老人。像这种因文化引起的定向思维的联想的表达方式对于没有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肯定是会造成一些理解及运用时的困难的。
词汇的学习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是基础更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词汇的教学中渗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既是贯彻教学大纲的正确教学方法,同时也使词汇鲜活、生动起来而不仅仅是一个个生硬的语言符号,这样可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文拿的阅读
阅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一种语言学习考试必考察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阅读材料,其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历史、广告、书信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教师若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文化障碍,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对不同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采用三种方式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1.直接的呈现,配合详细的注释。
高中英语课本里有不少文章本身就涉及有关异国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有关文化的内容,且配合有一定的课后注释,他们直接提供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在教学中不可因为文章或注释里没有重点词汇或者较难的语法现象就忽略不计或者草草了事。相反,教师还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比如无论是以前的SEFC还是现在江苏省使用的牛津英语都有关于eating c& health的话题,那么在课文讲授的同时,教师就应该介绍国外的饮食习惯以及不同饮食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2,利用图片、录像、电影、网络,乃至具有文化特色的实物如货币、邮票、报刊等,同时借助教师白身充满“洋味”的表情、手势、体态语等来尽可能真实再现文章内容,努力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当今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阔,许多英语教师甚至许多学生自身都有或长或短的海外经历,这些都有助于让课堂上单一的阅读活动变得更为具体和生动。有时侯一段电影对白,一些实物的展示就可以让文章中一些抽象的概括性的内容一切尽在不言中,而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更有效果,也更易于被高中生所接受。
3.有目的地设置开放性话题供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兴趣,并利用这种内在的动力鼓励学生对文化及观念的异同见仁见智,为将来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础。
这一方式无论是对教师的备课质量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看上去和英语考试的内容关系不够密切,这一环节往往被师生忽略。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环节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得以贯彻和坚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深刻理解,提高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比如一次在讲授补充教材sports这个主题,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西方许多运动的起源、规则等,结束后,笔者用幻灯打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当堂讨论。例如:Do youknow any modern sports which are on颐nally from Chi-nab(学生讨论后发现大多数现代运动项目起源于英国,中国的极少。)Why don’ t Chinese like compara-lively more violent sports such as bulling and boxing?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oxing and Wushu?What made the Englishmen develop so many modernsports?这些问题其实都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答案,但是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会运用历史、地理、体育、风俗等文化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分享了有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三)谋堂文际实践.模拟英美人现实生活
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外语课应当尽可能地创设语言情景,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运用所学语言。同样,成功的文化传输也应尽可能有更多的模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交际实践来体验文化。所以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一定时间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创设一些诸如生日聚会、排队候诊、上街购物、初次见面、家庭聚餐等社会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收集道具、服装等,力求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模拟交际。这类活动气氛轻松,形式活泼,学生往往兴趣浓厚,表现积极。
此外要求学生轮流上台做presentation,形式上很象许多初中学生做的duty report,也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现在的学生相对于以往的学生来说,有较强的表现欲,许多学生由于家境的关系也是见多识广。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鼓动他们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应该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提出一定的要求以加强活动的目的性。最重要的是每一个presentation之后,都要有一个questiontime,不同于中国的听报告,这也是一种西方学术文化的体现。
设计CAI课件,一是要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二是要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要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课堂CAI教学还要方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就是要体现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要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的教学主体,媒体要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要由传统的讲解、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由重视传统的逻辑分析、逻辑综合、讲解说明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个体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所有CAI课件的共性。课堂教学CAI要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课件应是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喜闻乐见,自然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各种各样的CAI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
一、运用CAI课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CAI课件教学,可利用图象、动画、色彩等手段来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制作这样的CAI课件: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超着岸边涌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音乐,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情感,正是他通过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再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学生就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是从实质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义,如果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采用CAI课件教学,将会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人字形”线路为例,先在屏幕上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动态画面出现:一阵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的情景。这时学生会被有趣的动画所吸引,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能体会到“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多么巧妙。这样的CAI课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较长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学习中去。
二、运用CAI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它是实现启迪思维、激感、丰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学《观潮》一课,恰当地运用CAI课件,将滚动的涛声,万马奔腾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余波等潮起潮落的画面形象和自然音响表现地淋漓尽致,把文字作品变成了可视形象,使学生亲眼目睹了“钱塘江”的雄伟壮观,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悟,扩大了生活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运用CAI课件增加课堂信息的密度,扩大教学的容量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尴尬专业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新问题,非凡是文化基础课教学新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目前状况和新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目前状况和存在的新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摘要: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新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熟悉偏颇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新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把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轻易的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和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和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功能。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布置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假如严格按教学大纲布置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假如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征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策略
1.摆正“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练习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练习,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喜好、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新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熟悉。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和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新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熟悉
造成“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熟悉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目前状况,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熟悉。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新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新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熟悉,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布置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目前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喜好,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和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和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5.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堂课该怎样上,教师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新课的引入要尽可能生动、有趣、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概念、规律的教学要注重讲清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尽量增加学生视听、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养成动脑实践,主动探索、研究的习惯。教师绝不能把现成的知识嚼碎咬烂后硬塞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借助学习工具、通过动手动脑,主动地去实践、去观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信任学生,该想的让他们去想,该说的让他们去说,该做的让他们去做,结论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教师不要包办。
二、准确把握学生的创新时机
据有关教育专家考查,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相比,基础知识较好,但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使得中国学生自信心弱,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缺乏,创造精神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特别是在即将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教师应有计划地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铁”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教师可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验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后就不会生锈;放在潮湿处的铁制品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然后经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和实验方案。通过实例我们看到,运用假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对假设进行验证是十分必要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的。学生在运用假设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收集材料、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方法为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为进一步的学习活动营造了积极主动的气氛。
三、鼓励学生创新和运用
关键词:生态式;地域因与文化;课程观
1 地域音乐文化教学“生态性”概述
1.1 课堂教学的“生态性”表征
生态学,自20世纪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发展至今已硕果累累,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在相近的学科领域影响深刻。随着学科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生态学的思想在诸多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研究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前的教育科学领域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思想来研究教学实践,也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中介、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在生态场和心理场内不断地进行信息传递、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的目的。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课堂也不例外,教师把教学内容以各种方式,展示、传递给学生,学生亦以各种方式主动或者被动地吸收音乐文化知识、技能、人文精神等,此过程是信息从教师传递给学生、学生吸收能量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教师又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或教学节奏,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又属于教师从学生因素中吸取能量、获取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课堂教学环境也是学生吸收能量的生态场,经过教师精心布置的课堂环境,往往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做准备的,是一种隐形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一种间接、隐性的方式从课堂环境里获取信息,受其感染、吸收能量、取得进步。课堂环境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学生从课堂环境中吸取能量,获得进步,课堂环境也因为学生的进步不断地被优化,这是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的过程。可见,教学课堂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2 地域音乐文化的“生态性”表征
我国的地域音乐文化都来源于人民的集体创造,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地域风俗人情,这不同于西方的音乐作品,以专业的音乐家艺术创作为主。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地域音乐文化的特点――生活形态的艺术。地域音乐文化会渗透到地方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各种节日庆典、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上山狩猎、下地播种、驱魔祈神都要音乐艺术来渲染气氛。地域音乐文化源于生活,乡土生活是其产生的背景。人、音乐、生活融为一体,分不清是人在音乐中生活,还是在生活中享受音乐,音乐即生活。音乐从地域乡土人们的生活中吸取信息、获取能量,不断地被创作、改编、流传,乡土生活因为音乐艺术的存在更加丰富多彩,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获取能量劳动、娱乐、成长再投入到音乐艺术的创作中去。由此,地域音乐文化形成了一个“人、生活、音乐”的生态系统。
2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优势
2.1 保持地域音乐文化的完整性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地域性、乡土性人文文化一旦从它们所赖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孤立出来,它们就不能够再得到发展,它们就会失去原有的生气,可见在传承地域性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把它从其所依赖的环境中剥离出来。同样,也有专家指出,解读地域性人文文化必须将其放入地方人民的文化框架内,若将其从地方文化背景中分离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不能领略其中的精髓。地域音乐文化必须放在其地方人民文化的生态系统中解读。通过记录在纸质资料、图书馆、电子产品上的方式来解读地域音乐文化,间接导致充满生气的地域音乐文化丧失了其“活性”和完整性。
地域音乐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用“生态性”的视野来对待地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是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地方音乐文化的时候,要以全面的角度来审视人、音乐、文化的关系。若地域音乐文化教育脱离了所依赖的人文背景来教学,将直接导致音乐文化完整性的切割,也必然阻碍学生完整性的成长。
2.2 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成长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就是要以一种“生态性”的视野来看待地域音乐文化的教育教学。地域音乐文化的生态系统中的因素有“人、音乐、生活、社会”,学生在这样的视野中学习音乐,与传统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音乐课堂有天壤之别。“生态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态式教学下,学生感觉不是在枯燥地学习,而是在接触、在感受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学生在“音乐、生活”中感受、感知生命的价值。
音乐教育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体悟、熏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受教育“科学主义”的影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课程教学普遍显示出重“技术”,轻文化;重“知识”,轻感受的特点,这实质上是人文教育的病态表现。音乐教学必须重视人文文化的熏染,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音乐教育实践中,倘若学生的感受、体验缺位,实质上就偏离了音乐作为一门人文教育学科的宗旨。地域音乐文化教育,以“生态式”教学理念,把地方音乐艺术形式完整地带入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感受平台――“人、生活、音乐”。“生态式”地域音乐文化教学,利于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成长。
2.3 提高“教”的效率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教师“教”的效率。在“生态式”教学理念下,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价值态度都进入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范畴。教师的课前准备从微观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转向了全方位的地方文化,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质的飞跃。
加之学生学的方式由传统的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方式转变为感受音乐文化、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仅有利于课堂管理,而且间接刺激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可见,地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中“生态式”教学这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的积极性。
3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思考
关键词:优化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冲击了农村小学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新时期课堂教学的需要。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求我们教师以全新的理念去理解、研究,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帮助者,不但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技能、生活经验和生存能力,要充分整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新课改理念的认真学习,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实践,教学效益明显得到提高,我认为只有大胆的“变”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学习的领路人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教材内容,把特定的知识点用口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方法简单粗暴,简而言之就是“填鸭式”教学。而新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把以教为主改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知识,通过自己的探讨和互相合作去获取知识,使学生从中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得到了成功的愉悦感,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生字纤夫的“纤”时,我不是像过去那样由老师领读,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写来掌握,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字是由他们过去已经认识的偏旁部首和熟字组成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学会这个字的读音和写法。
二、教师要转变方法,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相结合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两人相互之间的合作,乃至小组合作,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一分钟》一课时,让学生扮演文中的“元元”,来表演“元元”多睡了一分钟,然后去上学,最终迟到了二十分钟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在快乐的表演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教师要转变模式,为学生创造获取知识机会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更多的知识积累,不能完全局限在课本知识上。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拓展知识面,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知识点。当然,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最好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例如:我在教学古诗《山行》的时候,不是简单指导学生片面地去学习,而是让他们小组合作,先通过查资料简单了解“杜牧”的生平,然后找找看“杜牧”还写过哪些诗歌、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和知道的,最后再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就不但理解了《山行》,还至少能熟记另外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同时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还会了解更多的诗人,增加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后能够主动地去阅读古诗,从而积累更多的古诗,也增大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储藏量。
四、教师要转变观念,既“严师”亦“益友”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为我们的教学之道规定了一个严格的制度——师道尊严,而从古到今的许多名师也正是以严出名,传统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恪守“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打、骂、罚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见了老师如见“猛虎”,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只能存在自己的心中,不敢求教于老师,更别说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在教学中我通过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不断转变这种思想,教学实践中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多地投入耐心、细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知识,孩子们能从内心里把我看成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他们能够把自己心中的疑惑毫无顾忌地向我吐露,和我一起探讨,最终使他们不但解除了疑惑,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五、教师要转变途径,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现在的学生家长基本上都是有文化的人了,不但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学习,也能够配合学校和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法律、交通等各种部门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对孩子们教育的重视程度,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开展自然灾害、流感、防暴等突发性事件的宣教、演练专题教育活动。因此可以说,新时期的社会上蕴藏着潜力极大的教育资源,我们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资源,巧妙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全方位对学生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网,使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大量的操作技能、生活经验、生存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新课改理念像一股和煦的春风吹过校园,不断地给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转变观念和做法,努力推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我们要从“变”中获取教学效益,为教育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萍.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新举措[J].考试周刊.200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