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课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许会碰见或多或少的困难,我们在这些困难中提取了很多的经验,自我鉴定就是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化成自己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力,自我鉴定不关是对学校或者单位的也是个人的一个升华,以下《工商管理实习自我鉴定》由看准网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参考。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在xx的实习就要接近尾声了,在实习的日子里,很感谢带我的xx老师,教会了我很多的专业知识,也传授了我很多实战经验,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虽然实习生活非常的短暂,但是却给我扎扎实实的上了一节实操课,我对我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很感谢这次的实习,实习已经结束,但是我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以后我一定会更加的努力的。
1.现代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体现出的特性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技术特性上看,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大容量、高带宽等技术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当它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以后,呈现出教学资源的浩瀚性和形式多样性、信息组织的高效灵活性、多媒体的智能交互性、信息的双向交流性、网络的互联性与开放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整合中的实际运用
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体现出的特性分析可知,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个性的培养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接下来本文将围绕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一些探讨。
2.1课堂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具有多目标性、多阶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突出特点。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的能力。有了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就可以促使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2课堂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堂教学系统分析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输入(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输出(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约束条件(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具、信息手段)的分析,探索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的实现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与设计:
2.2.1首先要摆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位置。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教学实现的手段之一,而非教学实现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2.2.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因为知识的特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信息技术采用的程度与方式也就有所差别。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手段。
2.2.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信息教学手段,科学设计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信息技术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2.2.4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与使用方式。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可分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体验知识、经验总结四个阶段。
2.2.4.1在接受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有关知识并进行演示和讲解,这是信息技术目前运用得最多的方面;也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成立一个项目专题,以项目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媒介进行资料收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作意识。
2.2.4.2理解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由于具有智能交互性与信息组织的高度灵活性,因此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实际案例、随机提问解答、及时调出资源库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虚拟的或现实的环境,对知识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约束条件等有自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
2.2.4.3体验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技术在这阶段的作用,是通过课题实验、虚拟游戏、案例讨论、自动生成题库等交互性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人在讲库存控制方法后,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EXCEL表格进行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2.4.4经验总结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升华,使学生的经验与技能得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BBS、EMAIL、聊天室、教学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充分支持学生的经验积累与相互交流,使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加深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拓宽学习思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3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
在完成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接下来就应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工作。
2.4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2.5课程效果与效率的评价
教学效果与效率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交互性和智能化的特性,教师可建立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即时反馈成为现实。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2.5.1建立自动题库生成系统与自动评价系统。自动评价系统对各项数据如平均分、方差、知识点的掌握度、频数分布图、学生反应曲线等进行统计分析,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关键词:英语教学;经验总结
Abstract: th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be conscious to focus on efficiency, will himself te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with in practice, have some feeling. Now to share with everyone, of course there are some method is the network and the use other experience, not perfect place hope everyone colleague to give guidance.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学英语
我们常说:兴趣最好的老师,而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背诵大量的单词句型,需要记住一条条毫无生趣的语法规则,是相当的枯燥乏味的,这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和热情,这无疑在原本就不轻松的学习上又增加了一层难度。如何以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1. 明确告知其学习英语的目的和重要性,让他们明白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在各个领域中所处的地位。
2. 运用食物图片投影多媒体等各种直观手段来激活学生的听觉视觉神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课堂上常采用些英文猜谜(词)、讲故事、演讲,看些英文短剧等竞赛和活动,多创设趣味学习情境来提高学生的热情。
4.多鼓励和表扬,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能品尝到学习英语的快乐,获得必需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减少课堂压力,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许多老师喜欢每天在上课的前几分钟进行dictation,内容又难又多,这常常把学生搞得紧张兮兮,晕头转向,有的学生在听课时还想着刚才没有默写出来可能会导致的后果,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接下来的整堂课他们的听课效果了。必要的默写在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但仅靠它作为法宝是不可取的。这使学生在听课时带着压力和负担,自然就降低了听课的效率。同样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也不应专挑一些难题发问,特别是对那些较内向的同学,如果几次回答不上来,也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他们的有效性学习。因此我们要想办法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为同学们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减少同学们在听课时的压力和负担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必有举措。跟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讲个笑话、开个玩笑,缓和一下气氛是个和好的手段,如我在讲到humour时我给他们讲了马克吐温的故事,讲到sportor的时候和他们聊聊刘翔、姚明,在讲到Audrey Hepburn 时让他们讲讲他们喜欢的周杰伦、房祖名等等,在讲NeilArmstrong时谈到了神六、神七,这时课堂气氛很轻松,学生们也很乐意听,乐意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这肯定有利于他们去主动接受新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创设适当的情境
亲其师,信其道;厌其师,废其道。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感情会思考辨是非懂感恩的天真的孩子们,那种手拿教鞭扳着面孔高高在上的严师形象正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我们在工作中要投入我们的真感情,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微笑去感染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知道老师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对他们的爱是真诚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融入他们当中,让他们主动跟我们亲近,对我们信任,听我们的话,从而培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在平时教一些对话或情景剧时,常和学生们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时不分老师和学生,有的只是情景中的friends, parents and children,classlates 等等不同的人物形象,我可以向他们提问,他们也可以提问我,挑选我作为他们的搭档,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开心。这样能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我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精心备课,功夫下在课外,可以“苦”自己但决不能“苦”学生
一堂高效优质的好课,绝对不是谁可以顺手捏来的,如何使整堂课生动有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诸如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估测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甚至每个知识点用哪些例句最有效,提哪些难易适中的问题,叫那些同学回答,都要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现在市场上各类参考资料可谓琳琅满目,在备课时我们一定要从这些题海中挑选出最典型、生动,最有代表性,最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的好例子,好题目,这样就可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他们的学习有效性。而所有的这一切课前准备工作是需要我们花费好几个45 分钟才能解决的。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只有教师的辛苦才能换回学生的轻松。因此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每堂课前的精心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五、常进行课后教学反思和总结,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教学和专业水平
下午好!
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我今天来,主要是向大家学习来的。谈起教育教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在此,谨将自己的工作情况以及点滴心得体会汇报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该保持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任教以来,我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自觉进行教学改革,从尝试单项、个别的微观课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调控教学节奏”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学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局限性,朝着科学化、理论化、整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验总结《谈谈调节教学节奏》,被省教委有关领导誉为“节奏教学法”,多次在全国或省级交流并被多次节录发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快乐教学、节奏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发表了多篇论文,交流或获奖。
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陈培胜老师及化学组全体老师支持与参与下,自拍兴趣实验录像,用于辅助教学,被化学老前辈陈国欣老师赞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国少数最早使用flash制作课件的人,我曾经建立了三个化学网站,被许多化学搜索引擎收入,一些关于教育类的e网书籍也做了介绍,后因收费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学博客,才几个月,已逾六千多人浏览,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师来信交流。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级教师更需要保持“学高”、“身正”这一境界,要学知识,要学做人,修身养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挑三拣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这两年,由于二中化学教师不足,领导让我承担跨年段超课时的工作,我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诚诚恳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我的终身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需要充电,特级教师更应注重本身素养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从理论到实践,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发表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为“莆田市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巡回讲学团”成员,主讲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的。
三、教好书,育好人
人们总是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从我个人理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释。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春风化雨暖人心”。虽然我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仍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我能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很受年轻教师的。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汇报课或观摩课时,总是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提出最诚恳的意见,对教案、教具、教法、教态、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使年轻教师得到尽快的提高。
曾经被聘请为市化学科骨干教师上课,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师打来电话或通过伊妹儿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学老师,通过网络留言或发伊妹儿求教,本人均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
四、业余兴趣,舞文弄墨
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我今天来,主要是向大家学习来的。谈起教育教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在此,谨将自己的工作情况以及点滴心得体会汇报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在教学工作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该保持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任教以来,我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自觉进行教学改革,从尝试单项、个别的微观课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调控教学节奏”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学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局限性,朝着科学化、理论化、整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验总结《谈谈调节教学节奏》,被省教委有关领导誉为“节奏教学法”,多次在全国或省级交流并被多次节录发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快乐教学、节奏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发表了多篇论文,交流或获奖。
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陈培胜老师及化学组全体老师支持与参与下,自拍兴趣实验录像,用于辅助教学,被化学老前辈陈国欣老师赞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国少数最早使用flash制作课件的人,我曾经建立了三个化学网站,被许多化学搜索引擎收入,一些关于教育类的e网书籍也做了介绍,后因收费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学博客,才几个月,已逾六千多人浏览,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师来信交流。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级教师更需要保持“学高”、“身正”这一境界,要学知识,要学做人,修身养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挑三拣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这两年,由于二中化学教师不足,领导让我承担跨年段超课时的工作,我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诚诚恳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我的终身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需要充电,特级教师更应注重本身素养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从理论到实践,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发表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为“莆田市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巡回讲学团”成员,主讲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三.教好书,育好人
人们总是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从我个人理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释。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春风化雨暖人心”。虽然我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仍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我能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很受年轻教师的欢迎。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汇报课或观摩课时,总是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提出最诚恳的意见,对教案、教具、教法、教态、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使年轻教师得到尽快的提高。
曾经被聘请为市化学科骨干教师上课,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师打来电话或通过伊妹儿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学老师,通过网络留言或发伊妹儿求教,本人均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
四、业余兴趣,舞文弄墨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环境 课程 整合 团队
加快发展,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国家的号召,更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中央电教馆组织领导的“十五”、“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都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作为重要研究项目,我们有幸参与其中,几年的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给我们带来的欣喜和收获。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理论、师资、设备等是整合成功的基石。同时,我们也感觉,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团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什么需要团队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正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序地向前发展着,学校的信息化设备也在逐步完善中。此外,国家也加大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意在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操作的能力。这些的一切,都意在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创设有利条件。不过,当前也有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受到了硬件、师资等方面的制约,给整合带来了不利因素。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多种,本文主要是介绍的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整合。网络环境下学科课程整合课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基于Internet的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室,提供在Internet Explorer下运行并涵盖学科课程核心与外延知识体系的网络课件,提供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汇报过程评价的方案体系,并且,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与理论的总结与共享。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工程。在受到硬件和师资制约时,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对一个单个教师来说,着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为了克服硬件和师资方面的不足,采用团队的形式进行课程整合,可以达到满意的成效。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团队的构成
1994年,组织行为学权威、美国圣迭戈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我们可以根据现有条件和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师组成一个团队。
1、团队的组织者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很严谨、认真的课程,不容马虎,主讲教师的教学设计等一系列材料都要经过反复推敲,需要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理念的组织者来把关,他即是这个团队的领导,也是整个团队核心。成员之间的组织、协调与沟通都需要他来完成,这就是团队的组织者。
2、学科教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学科课程是整合的第一要素,学科课程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一员,学科教师是整合课的教学主要设计者,也是主讲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3、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是第二要素,也是整合的基础,我们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说,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整合设备提供与维护,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训练也都需要不开信息技术教师的全力配合。
4、课件制作教师
课件制作教师网络课件的制作者,也是整合课中不可忽略的一员,课件制作者要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对来源于网络或其它方面的信息进行筛选并重新组合,把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归类合成,形成传输受限小,适合学生浏览的超媒体格式的网络课件。
三、整合过程中团队如何开展工作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一节课,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成效的课程。建构主义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起着理论指导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整合的目的也就是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平台,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要想完成好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需要团队的成员各司其职,通力合作。
1、确定目标,组成团队
由于受设备和师资等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没有形成常态化教学,要上哪一科、哪一课便有了一定的机动灵活性。选择适合整合的学科和课程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团队的组织者大都是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有着相当的认识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在整个整合过程中,能起到统领、协调、支持和凝聚的作用。只有确定好了科目和课程后,才能确定团队的人员组成、制定并完成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团队成员要对学科、课程进行选择,达成一致,确定整合的科目、课题、内容。
2、完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由学科教师在团队的组织者指导下,吸取课件制作者和信息技术教师的意见而完成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十分关键,不能空想,要从实际出发,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即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其次,教学环节要清晰,应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再有,牵涉的问题不应太多,避免偏离教材,应侧重解决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
3、制作网络课件
由课件制作老师完成。网络课件的制作是一个十分庞杂而繁重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网络课件,对课程整合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网络课件不同于一般的课件,它是基于超媒体格式,能在网络浏览器下运行的集成着某一课核心内容与相关扩展知识的一个中小型网站。由于课件包含着大量的文本、图片、影片等元素,信息量比较大,且又要符合学科内容与学生年龄的要求,制作起来着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尽管有很多整合专家提出要侧重建立资源库建设,但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非一日两日能够解决。在这渡时期,课件的制作还是应由教师来完成。网络课件的制作还要随时根据教学设计做出适当调整。
4、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没有形成常态教学,另外,整合课与信息技术课的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很有必要对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以便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搜集、整理、交流、共享的技能和效率。这个任务一般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来完成。对学生训练可与前
两个环节同时进行。
5、进行课程整合
团队的组织者要随时掌握团队内的每名教师的工作状态和进度,并对必要的环节作适当合理的调整,以便顺利完成课程整合的准备工作。最后,由学科教师完成课堂教学。
6、经验的总结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为了给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协作、交流的平台,我们对理论正逐步认识。同样,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地对自己所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进行反思与经验总结。所以,每上完一节整合课,团队成员应坐在一起,对这一过程进行切实的评估,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
四、整合过程中团队应该注意的问题
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在整合过程中团队容易出现的问题。
1、同心协力很关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要想上好一节课,非一日两日之功,时间略长,团队内的教师十分容易出现意见不统一的现象,此时,团队的领导应从中协调与鼓励。再向前一步,就会硕果累累。
2、采纳有益的意见
在数学上,1+1必定等于2。而在团队中,有的时候会大于2,但也有小于2的可能。这里的1,我理解为是个人的技能、智慧。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当然,一个计划的产生必定凝聚着众多人的智慧。一节好的整合课教案,应主宾分清、合情合理、恰如其分。
3、取长补短,相互包容
看到过很多学者的评价:《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组合从外观和单个人上来说这个团队好像不怎样,其团队成员要么个性鲜明,优点或缺点过于突出,实在难以管理;要么缺乏主见,默默无闻,实在过于平庸。但就是这么一群对团队精神一窍不通的“乌合之众”,“个性”突出的典型人物组合在一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却完成任务取回了真经!
结束语
加快发展,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国家的号召,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近六七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我们一路走来,我们的确收获很大,我们从专家和广大同仁那里得到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同时,我们也欣然将我们的点滴体会与各位共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全国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专家和广大教师也是一个大团队,这里有着推心置腹地说理,也有着脚踏实地的努力。虽然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巨大的努力,但我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我们所取得的经验虽然很少,但它是我们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真实写照。我们在积极地学习,我们在不断地摸索,我们正迎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曙光,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参考文献
[1]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张锡霞,张红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7期.
本次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在校学习,第二阶段为全县学习,第三个阶段为在家自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网络大集体备课的学习、各校汇报本校的大集体备课、观摩课和评课议课。不但有自己学校领导作报告,也有外校的老师介绍经验;不但有教育法规的宣传,备课方法的讲解,也有老师自己的心得体会;不但有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有思想品德的提升;不但有集中学习,也有小组讨论和在家自学。这次暑期培训内容充实,但是重点突出。老师们用自己切身的体验告诉大家,网络大集体备课所展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优势,极大地鼓舞我们将备课形式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
网络大集体备课时我县改革实行的一种备课形式,可谓是集思广益的突出表现形式。在以往的集体备课中,也有存在的问题及困惑,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打破过去一个人独立思考,靠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参书来完成课堂教学,今天已不能满足现在课堂教学的需要了。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设计趣味教学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成功的完成课堂教学。而今,通过网络模式,多人合作,共同探讨,将一项任务分开化,我们有了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在闲的时间里,通过互联网获取了更多的资料和信息。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以前我们都是“各备各课”每个老师在平时都是专注于自己备课,而县教育局在本学年暑期组织了“网络大集体备课”的培训,利用网络的优势和平台,集大家之思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各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各抒已见,从中学了不少经验,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少走很多弯路,个人素质将会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各校代表讲授自己学校的大集体备课经验总结,给大家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提出了合理的方法。以里庄为代表的各学校讲解了自己学校在以往多年里总结的大集体备课的形式、方法、分工、优化等各个环节,通过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性化备课、课后教案修订意见等步骤把一个备课通过集思广益,做到最好。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碎片化;游戏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13-03
一、引言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基本普及,特别是无线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低头族”,聚会时离不开数字终端,一个人时更是如此。如今地铁、公交车上,甚至大街小巷上,人们手上都捧着手机、IPAD和掌上电脑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从微博、微信、微课程、微电影、微漫画到微生活、微公益,不知不觉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而“微时代”早被人们贴上了“碎片化”和“游戏化”的标签。与之相契合的是,在教育领域,幕课、微课也正以炙手可热、势如破竹的态势带来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变革[1]。
二、翻转课堂、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传统的教学过程包括知识传授、学生课堂听讲、知识内化三个阶段。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听懂后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或者实践来完成知识的内化。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的传授不再通过老师课堂上完成,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在课后完成,学生不必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学习,知识的内化则需要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小组协助等方式完成,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CLT)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 由此导致外在、内在和相关认知负荷[2]。教学内容枯燥、知识点繁多的课堂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在教学活动进行十几分钟的时候便开始涣散。灵活自主地针对某些具有较大学习价值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慢负荷学习,而学习的时间不长,这样的教学成为了广大学习者的理想学习模式。因此,采用微课“短小精悍、指向明确、资源多样、容易制造和获取的特点,把教材内容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和微课化,很好地解决了学习者提出的问题。
三、翻转课堂、微课体现出的碎片化和游戏化学习特征
1.碎片化学习灵活度高
总理在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中曾提到,“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在地铁里读书是一种现象,这话的本质其实就是让人们挤出时间来学习。碎片化学习的特征正好符合这种零散的、自主性的特点。
将学习内容分割后,每个碎片的学习时间变得更可控,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生活中琐碎的时间都能够被用来学习,提高了学员掌握学习时间的灵活度。据沪江“开心词场”应用的数据统计,学习者学习并记忆一个单词的时间是2分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习者,分分秒秒都是宝贵的学习时间,可以计算一下,你在上班或上学途中,如果将原本用来打瞌睡、玩游戏、闲聊的时间用于手机背单词,你每天的词汇量将会增加,一年累积下来,词汇量必然大增,与此同时,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你可以根据知识点内容的多少、重要性,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达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2.碎片化学习满足学习者需求
快节奏生活、大城市通勤路线拉长等,客观上令私人时间碎片化,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人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而一个人吃饭、赶路的机会却增多,导致不少年轻人只能抓紧碎片时间,通过数字终端进行学习。
3.碎片化学习针对性高
在系统化地学习完某一章节知识或者一门课程后,你总会发现有一些知识点还未被内化,存在很多疑虑,这时候将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进行收集,重点学习对自己更有帮助或者更有启发的那部分内容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学习时间较短,能保证注意力的集中、保持学习兴趣,这样知识的吸收率也更高。
4.游戏化学习激发学习者兴趣
微课的内容通常都是片段化、碎片化存在的、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组块片段,学习者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移动学习设备来获取这些微小的知识组块,并在一定的条件支持下完成对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和内化。再结合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给学习者带来比较高的沉浸度,更为重要的是努力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其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和学习体验。[3]
5.游戏化学习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游戏具有激发人类行为内在动机的特质,它是一种能够吸引人们参与其中的活动,游戏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游戏者卷入其中[4]。当玩家闯关成功或者获得较好排名时,自信心和成就感会得到极大满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增长智慧、提高技能;在与其他玩家协作时,得到肯定和认同时,与人交往能力明显加强。可见,游戏具备了激发人类行为动机的要素。
四、翻转课堂、微课视野下的碎片化和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
1.理论模型
翻转课堂的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获得和知识内化的颠倒。[5]翻转课堂将知识的获得放在课前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者的能动性、独立性、个体差异性等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微课具备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科学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本文结合碎片化和游戏化学习的优势,设计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图1)。
2.模式阐述
(1)课前准备
该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阶段组成。课前是学生利用教师分发的教学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由于在课前,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是分离的,所以通过学习社区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教师的课前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选择游戏内容以及布置任务三个环节;学生的课前任务是,选择游戏任务、探索与尝试、应用与挑战、反思以及最终进行学后归纳五个环节。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通过游戏化学习社区进行。
创设问题情境:游戏化学习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便是情境性,让学生沉浸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完成学习,它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和内化。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都会给设计者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学习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教师结合学习者特征,根据学习内容可以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选择游戏内容:教师需要提前准备游戏的情境提供给学生,不管是虚拟的数字游戏环境,还是教师设计的模拟情境。都要引领学生产生沉浸的感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挑战欲望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思考性,能激发学习者兴趣,能提供协作学习、挑战性学习、竞争性学习的课堂情境,将教学内容与游戏化情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6]该阶段,教师需要做好学生完成游戏开始前的所有准备工作,然后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任务,或者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游戏。
探索与尝试:学生进入游戏化学习社区,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自行完成或在讨论区中与同学约好时间按教师分配的组员进行游戏任务。学生在游戏中通过探索、尝试进行闯关,成功通关者,获得奖励。失败时,可以向教师或同伴寻求一定次数的帮助,但使用帮助时相应的分数会减少,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达到知识的学习。
应用与挑战:这个部分难度提高,让学生在之前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复杂问题,将知识内容与解决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知识水平。这个过程需要告知学生有相应的奖励分,而且分值比上一环节要高,得到这一部分分值可以让自己的排名更靠前,激发学生的斗志,进一步完成此部分的知识应用。
学习归纳:该环节相当重要,是考查学生是否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以便完成知识的巩固与经验总结,学生需要将这些总结在讨论区上。一方面供教师查看,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经验总结交流,达到协助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2)课中
该阶段是解决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促进知识的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协作交流、提交作业、解疑答惑、问题解决与知识内化五个环节。
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游戏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讨论区向教师反馈,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前游戏化学习中存在的疑问,总结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问题进行讨论。
协作交流:根据所选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选择同一类型的题目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小组人数不超过5人,小组在课堂上讨论、互动,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做出决策,选择合适的交互策略,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并鼓励小组之间通过竞赛等方式积极参与解决。[7]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重构他们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概念,完成知识内化。
提交作业:当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后,就可以将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社区提交到教师手中。教师收到作业后,对其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记录好学生的学习情况。
解疑答惑:在这个环节,教师的辅导是对某一类知识的辅导,而不是针对某一道题进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多数人存在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集体辅导,对于部分或少数人存在的问题,采取小组或个别化辅导的方式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与知识内化:这个环节并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实施,而是学生从课前游戏化学习到课中小组协助学习、总结发言、完成作业、教师归纳的过程,这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当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心无疑虑的时候就表明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内化。
(3)课后
课后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反思、查缺补漏的阶段。教师应静心沉思,引导是否得当,学生的训练是否到位,考虑游戏的内容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在游戏的选择上还存在哪些问题。进行归类与取舍,积累效果较好的经验,找出效果差的原因,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制定下一计划时着重考虑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才能、自主学习的游戏内容。
知识总结:在课堂结束后,学生根据游戏的表现、解决问题能力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进一步反思,对存在疑惑的知识点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视频进行学习,这个过程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为一轮的实施做好准备。
五、总结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快乐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很显然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要求。
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知识的生产与淘汰,正以十倍于过往的速度前进,全世界都在思考,传统教育体系该如何教导下一代,去面对一个完全无法‘准备’的未来。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翻转课堂、微课、游戏化学习应运而生,我们应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这些技术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结合,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单莹.从慕课、微课看碎片化和娱乐化学习[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
[2]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
[3]袁雨飞.移动商务、21世纪管理信息化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刘琳,游戏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5.
[5]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9).
一、组建工作室
(1)组建工作室的目的:每个幼儿园都存在教育教学的优势或薄弱领域,也存在着教师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我园开设了语言、音乐、数学、科学四个领域教学工作室,以促进教师之间分享资源、共享智慧、协同研究,达到互助发展的目的。
(2)教学长的选择与职责:由本园领域教学特长教师担任工作室教学长。工作室教学长职责:制定领域研究计划,组织学习活动,指导工作室成员把握领域教学目标策略,解决实际教学困难;结合每月“亮课”、汇报活动等开展交流研讨。
(3)组员的招募与职责:采用自主申报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自身优势或薄弱领域参与某工作室研究。五年内青年教师必须申报,作为新教师入门培训。工作室成员职责:制定领域研究计划,认真参加工作室各项学习、交流、观摩、展示活动,努力把握领域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期末进行教学汇报和经验总结。
二、形成学习团队
1.网上“读书生活”栏目的设立
我园为营建工作室学习氛围,在校园网“读书生活”栏目中设立了“我思我行”栏目,分别有三个子栏目:数学、音乐、语言,作为三个工作室的交流平台,并进行有效管理,每月安排“导读员”,以实现工作室成员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教学思辨的目的。
(1)信息交流:我们鼓励教师信息交流,推荐好书、好的学前教育网站,便于大家利用闲暇时间主动学习,并请他们将学到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案例等及时推荐到“读书生活”栏目,开放的学习丰富了教师的信息。
(2)经验分享:我们要求教师在“读书生活”栏目中分享自身的点滴实践经验和感悟,经验在分享中不断放大,体现出教师实践的价值。
(3)教学思辨:网上“读书生活”栏目营建了自由开放的思辨空间,工作室成员可以就教学中的困惑展开讨论。如音乐工作室的老师在歌唱教学活动后,在教学长的带领下就如何开展歌唱教学活动展开讨论并形成有价值的见解。
网上“读书生活”栏目的设立促使教师有效利用零星时间;拓宽了互助时空,为教师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教育博客空间的利用
学习加反思,才是“行动教育”。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我们注重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每位工作室成员在个人博客空间中记录教学反思、随笔、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长带领大家互动点评,有效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和互动。月末由“博客管理员”将优秀博文推荐到网站“优秀博文”栏目,让全体教师分享。
三、落实研修过程
(1)课例为载体。工作室成员每月一“亮课”,一学期一展示。各工作室成员围绕自身研究领域进行“亮课”和展示。为促进教师循序渐进地成长,教学长们根据老师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一阶段、一主题地落实小领域研究,如音乐工作室将歌唱活动、欣赏活动、打击乐活动分开来研究,让教师自选研究子领域。而语言工作室则根据老师们的需要先进行诗歌教学实践,之后又开展绘本阅读教学实践。在对教学活动的思考、设计、优化的过程中老师们真正体会到:经历实践过程才能习得实践知识。
(2)实践反思。每次“亮课”、汇报课以后的研讨大家都要全程参与。上课的老师要对课堂实践进行剖析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规律的同时找问题、求答案,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和自身的再学习来获得发展。
(3)专业引领。每学期通过“名师引路”等活动来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邀请著名特级教师朱静怡就“儿童诗”教学作讲座和教学示范;邀请徐苗朗老师作生活数学的讲座;邀请南师大唐淑、张慧和等教授来园指导等。工作室成员开展“我请专家来听课”活动,专家的零距离把脉使大家的领域教学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4)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机会毕竟难得,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同伴互助的作用非常大。工作室教学长是我园的“专家”,她们在某个教学领域有特长,在指导教师方面有经验,能定期给工作室成员提供理论信息,充分了解每个成员的长处与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检验工作室成效
(1)对自身的促进。工作室中的实践和反思行动助推了教师对某个教学领域的思考,落点小,有成效。通过对一个领域的深入学习、有效探究,教师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并将此领域的研究经验迁移到其他领域的教学之中,达成自身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对同伴的激励。工作室是一个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大家在积极的团队氛围中相互学习、鼓励、帮助,共同提高。
(3)对他人的示范。工作室定期面向全园公开展示汇报,将实践经验与全园教师分享,达到更广泛的“教师教教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