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子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上的一个著名段子,在楚王手下做官而被同僚登徒子指责好色的宋玉向楚王报告:天下的美人楚国最佳,楚国的美人为臣(宋玉在楚王面前的自称)的家乡最胜,为臣家乡的美人,又数为臣东邻爬在墙头偷看为臣三年的那位最出色。这样,宋玉由巨而细的逻辑推理,便为那位钟情于他的小姐戴上天下第一的凤冠。
我们都知宋玉的心思,表面夸赞美人,实为美誉自己。但是宋玉却难达到目的。楚娃貌美信然,那时华夏并无统一的选美比赛,如何就肯定其为天下第一?你这里巧舌如簧说得热闹,只怕那边秦娥赵姬等都冷眼不服。誉人自誉全都白搭。
然而,我们借用宋玉的逻辑,来说老字号中的川酒如何?且说,传统商业文化,可以老字号为集中体现,全国现存老字号中,白酒行业堪称一支重要的方面军,而白酒行业的老字号,尤以四川为主力。相信其中传达的意思,应比宋玉的说辞更有说服力。当然,这不是说川酒就已是传统商业文化的最优代表,只是想要强调其在全国同行业中举足轻重这个事实而已。
据统计,2006年,全国第一批经商务部按照有关规范认定授牌的老字号企业430家,其中白酒行业企业20家,占4.65%,从数量上看并不算多,但其中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而在20家中,四川酒业竟占7家,几近半壁江山。
名酒与七朵金花
国人对于社会公认的好东西,多爱以几大几大作归纳,诸如三大名醋、四大菜系之类,名酒则久有的说法。川酒在全国酒业中的分量,也可从名酒的形成中略见一二。
且看,第一届全国名酒评比会1952年在北京举行,评出茅台酒、汾酒、泸州大曲酒、西凤酒为四大名酒,其中川酒一种,占四分之一。
第二届全国名酒评比会1963年仍在北京举行,评出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茅台酒、西凤酒、汾酒、董酒为名酒,其中川酒三种,占37.5%;
第三届全国名酒评比会1979年在大连举行,评出茅台酒、汾酒、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酒、洋河大曲、董酒、泸州老窖特曲为名酒,其中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特曲为川酒,仍占37.5%。
第四届全国名酒评比会1984年在太原举行,评出茅台酒、汾酒、五粮液、洋河大曲、剑南春、古井贡酒、董酒、西凤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十三种名酒,其中川酒五种,占38.46%;
第五届全国名酒评比会1989年在合肥举行,评出茅台酒、汾酒、五粮液、洋河大曲、剑南春、古井贡酒、董酒、西凤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十七种名酒,其中川酒六种,占35.2%。
有人总结历届评比,并结合市场反映,以茅台酒、汾酒、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郎酒、古井贡酒、洋河大曲为最有代表性的名酒。其中川酒四种,占50%。
名酒是全国的概念,蜀人对于自家名酒的说法则是七朵金花,分别为: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郎酒、沱牌曲酒和江口醇。前六种都是全国评比中的常客。加上未入金花之列却也颇有名气的文君酒等,川酒的阵容更加强大。
酒好不怕巷子深
综合上述情况,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无论是名酒还是七朵金花,都是多见老友,少有新朋,现出高度的稳定性,不像一些时尚商品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其中道理何在?
我们说,决定品牌的价值无疑更在市场选择,而不是会场评比。但是公正的评比,一定是对市场选择积极的肯定和补充。名酒评比结果的稳定性,从根本上说,是广大消费者对酒类品牌认知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源于酒之作为商品的特殊性。相信很多人还记得,九十年代,山东有个秦池古酒,曾砸巨资两夺央视广告标王,也得一时之盛,但是秦池古酒的大手笔,可曾对全国白酒格局有一丝一毫的撼动?我们不好根据这个案例,就说广告宣传对于开拓市场全无用处,但至少足可证明,名酒品牌的成长并不全都决定于眼球。
那么,为什么消费者对名酒认知表现出高度稳定性?笔者想想,答案竟在一句老话:酒好不怕巷子深。虽是一句老话,却道出亘古常新的商业真谛。简单说,就是内外两点。内在商品品质,外在商品文化。商品品质,这里就是酒好,在酒客,就是入口的陶醉、快意和美感,在专家,是诸如微生物、氨基酸之类可检测可分析的物理生化指标。商品文化,在这里就是巷子深,比喻商品由作坊而市场进而深入民间所产生的影响。酒之作为商品,特殊性更在于诉诸人味,酒香四溢所营造的影响与氛围就尤其耐人寻味。酒的自身品质无疑重要,其为酒文化发酵及溢香的根本,而酒文化一旦形成却能生生不息,影响所及,甚至超出酒外。似可以说,这正是名酒能够抵御浮浅广告攻略而岿然不动的根本所在。
好山好水出好酒
说到酒好,很多人都知有好山方出好水,有好水才酿好酒。蜀中峰峦之秀与河川之美,加之农业发达,作为酿酒原料的谷物出产丰富,无疑是其能出好酒的重要条件。随便看看各家解说自家酒好的原因,都会告诉你当地的山水风景如何好,当地的山泉古井水质如何好。比如泸州老窖说龙泉,江口醇说南台神泉,郎酒则说以之作为酒名的郎泉……让你未作酒客,先生游兴,恨不前去一览秀美风景,先喝他一肚子好水再说。
只是酿酒的物质条件好,也还不一定能出好酒。全国有好山水好出产的地方不只四川,偏数四川好酒尤多,笔者想想,答案也可为两点,一是四川人好饮酒,二是四川人善酿酒。因好善酒,才有酒的需要,才能酒香四溢,汇成风俗;有善酿者,才有酒的供给,才能酒品源源,形成市场。两者相互依存,相生相长,才有生生不息的酒文化。
说到四川人的好饮酒,据说早在汉代,蜀中就有了饮酒习俗。有人撰文说,西汉时人司马相如有句: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笔者拙陋,翻了一下相如的辞赋,一时未见出处,但笔者知道所谓蜀南,也就是今天五粮液、泸州老窖、以及郎酒出产的地方。笔者自然也更知司马相如与夫人卓文君在成都当炉卖酒的故事,也知正因这对夫妇在情史和酒史留下的佳话,唐人李商隐客居成都时,才会饮着川酒由衷感叹:美酒成都堪送老,当炉须是卓文君。只是笔者不知,当时文君卖的酒,以及后来李商隐饮的酒,与今日市场上行销的文君酒,有没有一点渊源。
2.违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则,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将违背更多的原则。
3.我害怕一个人,但更害怕爱情的背叛。
4.凉宵残月冷秋欺,醉卧冰床眠夜迟。炉热心寒风破水,难得阆苑小涟漪。
5.这个世界坏掉的部分确实很多,但仍有很多完好无损的存在,从不叫人失望。
6.有时候,想想干脆死掉算了,但是我一看到嗷嗷待哺的孩子,我就特别不舍。
7.你其实不是放不下是不甘心,不甘心曾坚持的感情就这样结束,你其实舍不得这样放弃他。
8.你越来越善解人意,就没人在意你的委屈和脾气。
9.三个人终会有两个人关系很好,而另一个最终也会排挤到后边。
10.一切都是我自己咎由自取,又怪得了谁呢?
11.本以为人心凉薄,原来是我们把伤痛看的太重。
12.我真的想知道,当初我是怎么瞎了眼睛嫁进了着家人的。本事没有,脾气大的吓人,满嘴脏话,你们哪来的底气做这样的事情,不想说了,等等,等爸妈能接受事实了,我就离婚,再见了,我失败的婚姻。
13.没人能消除你的疼痛所以别让别人带走你的快乐。
14.有一种爱,明知无前路,心却早已收不回来。
15.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普 里尼
16.谁寄点安眠药给我,地址是,算了,来不及了,帮我报警
17.最怕在用了心之后,得到的是背叛。
18.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
欲得金丹,须先明人身中的玄关一窍。而这个窍古来从不轻易传人,甚至不许坐私传之。是以在一些丹经中多以隐语、暗喻、巧比、行话等等方法来表述。大都以还丹为界,前后各有一个名称。在还丹前《道德经》名之曰“玄牝之门,《参同契》曰‘规中”’,《金丹四百字》曰:玄窍。还丹后《道德经》曰:“玄牝”,《参同契》曰:“真人”,《金丹四百字》曰“玄珠”。还丹前后这两者通称曰“玄关”。
而“玄关”因不轻易传人,故在世俗中多有种种猜度。果有《河上公章句・注》误以口鼻作玄牝。张伯端批评他说:“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千载,争得金鸟搦兔儿。”(《悟真篇》),意谓河上公以吐纳方术炼功,误以口鼻作玄牝、吸取的是后天气质之气,是不能三元合一而还丹的。金鸟日之象,喻元神;兔儿月之象,喻元精。“争得金鸟搦免儿”的意思是说怎能精气神三元合一而还丹。
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原序》云:“要须知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非鼻也。非脾胃也,非谷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结胎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则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此之一窍,不可私意揣度,是必心传口授。苟或不尔,皆妄为矣。
张伯端说了那么多的“非”,都因《河上公章句》之误释而设。“冬至”这个节气正是阴极一阳初升之时,故丹道把这“冬至”喻谓一阳初生。它是还丹的预兆。张伯端从“冬至”说起,直说到“脱体”,其间所言,都是在金丹养炼的全过程中各阶段的修持概要。故老子说:“知其一(玄牝关窍),万事毕”。能知此一关窍,则金丹大道的全部工夫无不知矣。只是张伯端仍然不肯点破此玄牝一窍究竟在人身中的何处。而且务必要求由真师口授心传,不可私心揣度而成“妄为”。
明・尹真人《性命圭旨》云:“祖窍真际,举世罕知。盖祖窍者,乃老子所谓‘玄牝之门’也。”又云:“纯阳祖师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矣不在肾;窍取生身受气时,莫怪天机都泄尽’。且以生身之理言之,父母一念将媾之际,而圆陀陀,光灼灼,先天一点灵光,撞人母胎,如此而已;儒为之仁,亦曰无极;释谓之珠,亦曰圆明;道谓之丹,亦曰灵光(即俗谓之先天命宝);皆指先天一气。混元至精而言,实生身之因,受气之初,性命之基,万化之祖也。及父母交罢,精血包罗其外,如此而已。即吾儒所谓太极是也。
那么这玄牝一窍,究竟在人身中的何处呢?丹经皆不泄其底蕴。其实对于丹士来说,这个密是保不住的,因为当还丹时,丹士能亲眼目睹自己的玄牝一窍在哪里?是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已“泄尽了天机”;只是藏得很深,非亲眼目睹,都无以得知其真诠之。此玄关在还丹前,丹士也不知那“玄牝之门”在哪里?丹士在暗中摸索,切忌私意揣量。然而世俗中有人私意揣量而刊之于报刊杂志者,并非罕见;应当记住张伯端告诫:“不可私意揣度,是必心传口授,苟或不尔,皆妄为矣。”
及至还丹之初,玄牝一窍显现,圣婴露面临世,丹士亲眼所目睹,从“见素抱朴”,到“十月飞霜”,它的位置是变迁的。老子在十六章泄尽其底。它最初显现于中丹田即中黄庭,经曰“公乃王”。然后又升至上丹田即上黄庭,在头顶泥丸宫之上,经曰:“王乃天”。最后圣婴坐胎于下黄庭,在尾闾穴与下丹田之间,经曰:“道乃久,没身不殆。”从此以后,圣婴将伴你终生,玄牝一窍的位置再不变换了,故曰:“道乃久,没身不殆。”这些内容,将在“玄关初现”和“十月飞霜”两节予以详释,是乃后话。
老子说:“得其一,万事毕”。足见玄关一窍是多么重要,是从老子在一章就单刀契人此玄关一窍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传统各家之释,都从上半章找相应者,如有人指“有与无”,“始与母”,“有欲和无欲”等等,众说纷纭。其实无一人找到真正的“此两者”。惟有道者因亲身验证属实。如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异名同出少人知,两者玄玄是机要”。意谓玄关一窍有两个不同的名字,世俗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本来是一个窍位,只是叫名不同而已;老子所说的“此两者”是在下半章“玄之又玄”的两个“玄”字,即是解开“此两者”之机要之所在。如是老子下半章经文的意涵是说:此两者本来就是同一个窍位,只是叫名不同而已,它们的称谓都带一个“玄”字,好比兄弟它们是玄字辈的,故说:“同谓之‘玄’。”所谓“玄之又玄”意谓“玄牝”一窍,在还丹之前,它又叫做“玄牝之门”。“妙”,按王弼注云:“妙,微之极也。”王弼眼功已开,亲眼目睹,“朴”是一种细微至极的粒子。“众”者,许许多多的意思。故“众妙之门”的意思是说玄关一窍,是众多“朴”的粒子进出人体的门户。
怎见得是进出人体的门户呢?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者头也,地者脚也。天地者从头到脚,故是人身)。
这段经文,在前面已经作过解释,把它译成现代语,是说:“如果谷神(指圣婴)不死,那么圣婴所在的位置,就叫做“玄牝”一窍,而在还丹前,这个窍位,它又称谓“玄牝之门”,它是人身(天地)中的“根”,也就是人体中元气聚会的地方。它似乎绵绵不绝地存在着,是丹士用之不尽似的。
请注意,说万物的根是“道”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老子经文中可知,“根”是人身中聚集“人之道”(元气)的地方;只有谷神才是得一者,才是“道”。贮存“道”的地方当然不能等同于“道”。对此王弼注含糊其辞,因为王弼尚未还丹,未见自己的“根”和“谷神”,故而也弄不清两者有何不同?而冯友兰跟在王弼后面,犯了“万物的根是道”的错误。(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272页)。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老子在此处所说的“物”是指由“道”的粒子凝聚而成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由于它的形状看起来象“物”,故说“夫物芸芸”。或说:“万物并作”。此“物”实在是“道”。是以这句经文的意思说:“所谓夫物芸芸的‘道’的粒子进入了众妙之门”。此众妙之门即是玄牝之门,是谓之“根”。此即老子所说:“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天之道”回归到“根”里之后,与人身原有的“人之道”,经“负阴而抱阳”的阴阳和合,而获得极化,从而“冲气(即‘天道’)以为和”,而成为自身的和气,也就成了自身命宝的一部分,故曰“复命”。是以那“天之道”就常存于我身了。张伯端《悟真篇》因此说“归根复命”即常
存。而老子说:“复命曰常”,意即张伯端所说的“归根复命即常存”。
所谓“极化”,原意是说“无极化”,即由“太极”而“无极”,即后天返先天的意思。复命而成为命宝的一部分,这命宝即是“先天一气”,已是无极。然而这个无极化的过程,是经阴阳交媾的,“天之道”在天为阳,“人之道”在地为阴,但是两者和合是经过一次突变之后,才成为和气。然而人们无法得知这阴阳交合突变的细节,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在现代量子力学中叫做“测不准原理”,其说曰:“人类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在某一时刻量子的全部性状”。原因是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说它变幻所占时间非常短,只不过惚恍之间而已。是以任何现代科学传感仪的灵敏度都追赶不上“道”的变幻速度,人类无法得知其变幻细节。用现代科学语言言之:其变幻速度是光速,甚至超光速。即俗所谓意到功到是同步不占时间的,是以“道”是超时空的。唯心派抓住这一点,说老子思想是唯心主义,其实老子思想完全符合科学道理的。老子说道是先天地生的,在宇宙诞生之前,就有了它,而那时尚无宇宙空间,因为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也不存在时间,故“道”是超时空的,是顺理成章的。
对于这个“道”超时空变幻区域,邵康节把它名之曰惚恍朦胧区,是“长忌诸公问极玄”的。现在有些唯心派居然能知其极玄,解释说它是“阴阳二气相交会形成一种和谐状态”(陈鼓应《老予注释和评价》),是一种纯粹的唯心的臆想,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这“天之道”和“人之道”交汇而极化成人的和气之后,即聚汇于玄关一窍。此玄牝一窍即是张伯端《金丹四百字》说它“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乾者天也,即“天之道”;坤者地也,即“人之道”,两者和合而成为和气,而贮存于此玄牝一窍。
五、还丹
陈致虚《金丹大要・上药篇》云:“精气神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成丹。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宁形,养形炼精,炼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此即所谓三元合一而还丹。
老子《道德经》中没有精气神三元合一而还丹的论述,只涉及“天之道”即“先天一气”和“人之道”即人的元气,《黄帝内经》叫做真气。“天之道”在天为阳,即俗谓之纯阳正气;“人之道”在地为阴,即俗谓之纯阴正气。
老子说:“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无不克。”(五十九章)
“服”者“食”也。食什么?老子说:“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此“母”者即“可以为天下母”的“母”,即是“先天地生”的“道”。所谓早服,是指早早辟谷食气。意谓汲取“天之道”,经“归根复命而常存”,是谓“早服谓之重积德”。重者谓重复多次,德者,据《史记・乐书第二》司马逸云:“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由于“重积德”,如是自身的元气越积越多。故老子说:由于重积德而使自己的元气越积越多。故老子说:由于重积德而使自己的元气积蓄得相当充裕了,当此之时,那么还丹的困难,就没有克服不了的了,是谓“重积德无不克”。此即俗谓“还丹”是水到渠成的事,是不能刻意强求的,切记不可执着追求的。故陈冲素《规中指南》云:“有心守之,终莫有之。无心求之,终见其‘无’。一旦功行圆满,自然会有玄牝一窍的显现,圣婴降世露面的一天。张伯端则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人,未见如何想得成。”(《悟真篇》)。
为什么会凝丹呢?老子在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因为金丹是由“道”的粒子凝聚而成的,也就是说它是“道”化生的;一是谓之“道生之”。丹士汲取了“不召而自来”的“天之道”,经“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后,才能“归根复命而常存”,蓄而得之。然而并非凡人都能得而蓄之的,你必须有与人为善的德行,那么你的内气才是纯阴正气,才能与纯阳正气和合,才能得而蓄之。否则有人若尽做些缺德的坏事,那么他的内气不是纯阴正气,而是浊阴怪气,是不能与纯阳正气和合的,就不能得而蓄之。当坎离交媾水火相济中,老子见到了“其中有物”的“物”的形象,意谓你若积蓄的“道”充裕了,你就自然会见到还丹的玄览景观:“其中有物”的“物”的形象。势成之,是说“天之道”为什么会不召而自来而使你的还丹成功呢?老子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量子场,是场势能促使“天之道”按“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规律自动输送而来的。此即十章所谓:“明白四达”。此即“势成之”的意思。
所有上述四种促成凝丹的特性,都是在“莫之命而尚自然”的功态下,自然而然出现的自然现象。
老子在理法总结中,虽然规定“绝巧弃利”是“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的功法,然而在《道德经》中对凝丹前的有为功法,并没有作具体的记述,可能是一种当年普遍流行的功法;故老子只提出避免出偏的注意事项。况且老子主张无为,以无为功法练功不会出偏。故老子在论及修道理法时多为“莫之令而尚自然”的。其所以认同“绝巧”功法,是由于“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因为世人多行有为之法,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老子在十章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章经文老子阐述的是练功理法,传统的儒家释解,都是唯心派的误释;我今逐句直指理法,揭出老子的底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营者营血,魄者体魄。载此血肉之躯者,乃是抱‘一’的丹士。老子说:“道常无名”,“无名之朴”,意谓道常常是无名的,这个无名的东西又叫做“朴”。又说“道”是“有物混成”的,它“混而为‘一’”了。可见:“道即一,‘一’即道。”可见“抱一”也就是“抱朴”。故“载营魄抱一”是说“丹士抱朴”,即说丹士修道已到了“见素抱朴”的“无为”阶段,已是炼神还虚的道者了。
“能无离乎”,意谓你能否保此“一”不至于离去呢?此时丹士所抱的“一”,或曰“朴”,已是命宝金丹;如果丹士执意追求,有盈满未已之心,而“不知常,妄作”,则也会得而复失。是以老子说“能无离乎”?
“专气至柔,能婴儿乎?”
“婴儿”一词,不是俗家释谓“赤子”,老子的本意是指圣胎婴儿,即命宝金丹的代词。因为还丹之初,能见到自我命宝中有一形貌与自我完全相同的婴儿形象。故“专气至柔,能婴儿乎?”的意思是说:“你能把专气(指内气)炼得至柔了,果然是好事,可是你能否让它凝成圣胎婴
儿?”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论道唯心派把“玄览”一词释作“抽象”思维的产物是不符事实的。“玄览”是修道练功到某一阶段时,必须会显现的特异现象。例如:“以观其妙”,“以观其徼”,“见素抱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知其荣,守其辱”,“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万物并作”,“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吾观其复”等等,都是“玄览”,都是丹士可以亲眼目睹的炼功正果。论道唯心派所释尽是胡思乱想瞎说之辞。
“涤除玄览”,意谓你要涤除一切世俗的妄念妄欲,才能见到正果玄览景象。如或不尔,自心不正,掺杂妄念妄欲,会把幻象当作正果,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幻象是自心潜意识的浮现,故幻象中人物是有个性的;你若被他诱人幻境,会遭走火入魔的恶果,终至于不可救药。释迦牟尼在《楞严经》中讲了十种入魔现象,究其原因是“五蕴”炽烈。所谓“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所谓“五蕴炽烈”,是从“色”开始的,即俗谓心量不正,而着于境(即“色”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接受了幻“境”的诱惑,于是层层攀缘;“想、行、识”而妄念炽烈,积淀于心灵的潜意识浮现而成为幻象。故老子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谓你见到玄览景观时,能否涤除妄念?,蓟无有疵点的境地。故佛家修道,要做到“五蕴皆空”,自然不会走火入魔了。因为你已清净无为,不着于境、不被幻境所动了。是以《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道家此说,与佛家五蕴、十二缘起,辗转攀缘的意蕴相同。知体道者能转,世俗凡夫则为所转。是以妄念丛生,五蕴炽烈。
《红楼梦》大观园中有一个栊翠庵的姑子妙玉一度走火入魔,有人说是因为她在定中单相思所引起的。对于幻觉景观,切不可理它,以旁观者的心态待之,它则会自然消隐。你若与其交谈,被引入幻境就会走火入魔。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也修道。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描述神仙景观即是幻觉景象,李白以旁观者的心态待之,安然无恙。屈原也是一位道者,他说“道”是“小无内,大无外”的,提出了“道”的波粒二重相性,在丹士中也是尽人皆知的。他在《离骚》等许多楚辞中所描述的天人和自我境象,也是一种幻象。屈原理应知道如何处置的理法,可是屈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幻境。终于自投汩罗江,即是一种走火入魔现象。
是以老子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要正确区分正果玄览和幻觉景象。故“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按丹经口诀:气为“民”,身为“国”,“知”是指元神的直觉感知。而元神的显现,必须是丹士已经人定,识神已经隐退的时候。此时丹士已人无为境界,故也有的版本作“能无为乎?”也是说得通的。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意谓:“爱精惜气以道之真以治身,你能否无为人定呢?”能让识神稳退,元神才能显直觉感知。你能否让元神的直觉感知领着你走完练功修道全过程呢?内丹派认为按元神的直觉感知而为就是无为,而元神是你第二位真师,要真诚信赖元神的能耐。
“天门开闽,能无雌乎?”
世俗儒家,不识“天门”和“雌雄”为何意。使他们的释文离题万里,其共同的特点是避开这两个难识的辞汇,例如译文曰:“感官接触外界,能做到守静感寂吗?”(刘康德《老子直解》)。又有译文:“心神安定,动静自然,能守静吗?”(杨鸿儒《重读老子》),竖直是胡思乱想的呓语。
“天门”是丹士身上一个重要的窍位,老子用极为直观的词语描述了它,“天”是指头而言的,前述释“天地”、“天下”时已作过解释。典出《山海经》的“刑天”,因头被砍故曰刑天。可以想见这个穴位必在头上。“门”者“众妙之门”,可见它是“道”的粒子进出人体的门户;此即老子说:“吾言甚易知”了。具体地说,据《黄庭内景经・隐藏章》云:“上合天门人明堂。“务成子注云:“天门在两眉之间,即天庭是地。眉间人一寸即明堂。此穴“存五脏六腑之气”。佛家密宗功法,则以头顶的囟门为“天门”,名曰梵穴。婴儿期囟门是开着的,长而闭合。《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云:“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所谓阳气,即老子所谓“天之道”,俗谓之曰纯阳正气。李时珍意谓丹士以汲取纯阳正气,重新开启闭合的天门。
当天门穴开启时,可以大量汲取纯阳正气,故丹土都希望早开“天门”。然而“天门”也是“人之道”,俗谓之纯阴正气漏泄的门户。故老子说:“开其门,济其事,终身不救。”天门有开有阖,是谓“天门开阖”。当修道人定时,“天门”应当开着以汲取不召自来的纯阳正气;出定时,应当重新闭合“天门”,以防元气从此门逸失。故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不会得病)。”
“能无雌乎”?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世上万物唯有阴阳和合,遂成化生。雄者阳也,老子暗喻纯阳正气‘雌者阴也,喻为纯阴正气。者,王弼注云“不疗物而物自归之”。在王弼注里这个“物”字与《道德经》中的“物”字一样是指“道”而言的。即“有物混成”、“其中有物”、“万物并作”等等的“物”,都是指“道”。所谓豁是汇聚“人之道”的地方。
从“天门”汲取了纯阳正气,进入人体到豁里(即人身中的“根”或曰玄牝之门),与人身原有纯阴正气,“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成为丹士自身的和气。此即张伯端所说:“归根复命即常存”,而长存于丹士之身成为和气之后,才能在身中运行,对人才是有益的。
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讨论:爸爸说:“谁能把字典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字典可以帮我们查不认识的字。”“还可以告诉我们组词。”“可以帮我们懂得字的意思。”“还可以在我们的头脑里增添一些小知识,”
我说:“字典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把无限的知识奉献给人类。不像爸爸妈妈那样被问了二三个问题就不耐烦,有时还会发脾气。字典却不一样,它只管把知识送给人类。有些不知好歹的人还把字典往地上扔,甚至还踩。可是字典毫不生气。不管你问它多少个问题,它从来都百问不厌,它从来都不炫耀自己。只是默默地奉献知识,真是让人敬佩啊!”
所以我说,我们要像字典那样做个有用的人,做出无私的贡献;要做个有耐心的人,不能做个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就是做人的道理。
会议在锣鼓与歌声中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没想到的是,就在会议结束后的几天里,一些营销专家的手机从早晨到晚上起就响个不停,作为“中国名甫中小企业营销专家顾问团首席营销官”的马得草先生代表“名甫顾问”参与了本次“营销高峰论坛”,并在大会上作了“电子商务营销需要把握三种资源”的精彩报告。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众多的中小企业主在传统营销疲于运作的情况下看到了希望,给中小企业期待做好市场营销极大的鼓舞。但,电子商务营销也需要解决品牌建设的问题,于是,这些中小企业就有关品牌建设的问题纷纷向“名甫顾问”的首席品牌官陈禹州先生进行了多次的电话咨询。由此,让笔者着实一下子感到了中小企业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与在世界经济危机下抓住机遇打造品牌的迫切心情。
然而,许多的中小企业在咨询“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做品牌要花很多钱”、“需要很长的时间”的误导,但不做品牌,自己生产的产品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又没有什么竞争力,因此很是为难。为此,笔者想通过多年对“品牌”的研究再次进行“品牌建设”的探讨。
品牌的理论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因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得以成长,最后在西方国家形成了品牌的概念,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进入了中国市场,但到今天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统一体系。其原因在于观点太多,研究的范围又不同,所以到今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品牌理论现象。所以,在中小企业接触的咨询顾问里就出现了不同的对品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品牌建设是一种传播的行为,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大部分是以广告的观点来出发的;一种观点认为品牌是一种视觉行为,持这种观点的是以CIS的视觉系统来出发的;一种观点认为品牌是一种公关的行为,持这种观点的是以公共关系的观点来出发的。
多年对品牌建设的研究告诉我,这些对品牌建设进行认识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品牌是一个市场的行为,建立品牌的过程就是一个产品或服务进行营销的过程。“做品牌要花很多钱”和“需要很长的时间”的看法都是对品牌建设不甚了解所下的结论。品牌的概念在30年的市场经济里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这是市场经济给予我们中小企业建立品牌的一个成果。西方国家在品牌的研究上也早就形成了一个理论的框架,但由于国与国之间在文化的差异上有着诸多的不同,所以品牌建设的内涵就会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但所创造的品牌显示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因此,中国的中小企业进行品牌的建设只要在品牌的理论框架上把握要点,其品牌的内涵就容易得多了,因为中国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足够我们在品牌的建设上更能胜人一筹。我们来看看老子的《道德经》,再看陈禹州进一步的诠释,你就知道笔着说的并非“空穴来风”。
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面讲的: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所以,品牌之道也并非人人可以去做的,同样地“品牌的建设”也需要企业主自己要做“品牌”,得先学会修炼自己的“道行”——境界。
因为,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不同的思想也一样造就不同的品牌价值,就是说一个品牌建设的成就与品牌的建设者有着莫大的关系,一些小企业主终其一生可能就是做到一个区域市场的品牌就已经算是最大的个人成就了。
而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里,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则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原动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体。化生万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故“名万物之母”。 “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有”为实,“无”为虚,道体为实,道性为虚。彼此阴阳对立,虚实相合,共同构成宇宙的始母——道。这个“道”不仅说明了一个品牌名称的重要性,更强调了一个品牌的理论基础,就是这个刚刚建立的品牌对社会的认识与观点。因为,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是现实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式。品牌亦如是,这就是说为什么建立品牌要建在消费者的心里是一个道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性是永恒的、至诚的、无私无欲的,我欲“观其妙”,就必须“无欲”。这是说自我之性须符合道性。无欲:没有自我外在欲望。自我外在欲望即目之,耳之声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体之亲欲和名利之欲。自我欲望在外,而妙景在内,所以,只有无外欲,才能进入客观存在的道的境界,体会宇宙之奥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脑透过心灵对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这一妙境,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意思是说:这一境界是最适宜的,妙境来不及应接,心笑来不及安排。其实,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说的“极乐世界”、基督所宣扬的“天堂”的境界和穆圣所谓的“天启”的境界。
在“观其妙”中也是同一说,面对的是道的境界,其前提条件是“无欲”;“观其徼”是对立说,面对的是现实世界,前提条件是“有欲”。要想实现人生之“大欲”,必须从“无欲”入手。只有“无欲”,才能进入道境,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会。“无欲”是实现“有欲”的方式和策略。这里,“无欲”和“有欲”是辩证的。“无欲”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观规律、有害于生命的欲望;“有欲”是增强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认识和改造人类命运的欲望。越是“有欲”,越具备“无欲”的坚强意志;“无欲”的境界越高,人生价值越大。因为只有体悟大道,才能取得大智大慧,从而更好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
这说明了为什么很多的品牌建立起来后,往往就因为一个小小的事件就让这个品牌一夜之间倒塌而第二天就已经不存在的原因,私欲膨胀而不可控就是最大的敌人。
笔者列举以上《道德经》的几个例子,无非是说明“品牌建设”并没有那么多“高深”的问题,也用不着花许多年和许多钱才可以将品牌建立起来。而关于进行品牌建设的方法与技巧,在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典籍里有着许多的“品牌建设”的哲理。而《道德经》就是其中的一部“精彩的品牌建设方法书”。
我们再来看《道德经》的首章,一开始文章就开宗明义,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人的一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而正确价值观来源于正确的宇宙观。要获得正确的宇宙观就必须去认识宇宙的本原,因此,老子把宇宙本原赋予道的哲学内涵。道是“有”和“无”即物质和规律的统一体,其形态是不断旋转运动着的玄,玄蕴藏着人生和宇宙奥妙。然而,玄不是人的外部感官所能认识的,外官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要把握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反观内视,开发悟性认识,前提条件是“无欲”,这就关系到认识论的问题。
品牌建设的道理无不如此,因为品牌也需要一个品牌的价值观。
我们知道,老子是彻底的自然主义者。老子把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质称之为“有”,把物质发展变化所依赖的结构、关系、秩序、规则和信息等统称之为“无”,认为有和无不可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天地万物的始母,也就是宇宙的本原。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有)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相当于无)的,而自然主义则认为,没有物质(有)的规律(无),和没有规律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它应当首先体现于宇宙的本原,否则,辩证法也就无从说起。作为辩证法大师的老子正是根据这一辩证本体论来阐述他的道德哲理的。
如果说传统的认识方法是通过人的外部感官对现实世界做出反应,我们称这种认识方法为宏观认识,那么老子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微观认识(或称直觉认识)。微观认识是不借助人的外观器官和科学仪器,而是借助心灵对细胞、原子作直觉思维的认识。老子的认识论相反于传统的认识论,尽管有些哲学家、科学家认识到微观思维的重要性,但是都没能指出具体的、科学的认识方法。所以,只有确立老子的微观认识论,才能全面地、立体地认识世界。因为,人的心灵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表现为立体的整体认识。心灵的认识能力取决于自身修养功夫,功夫越高,其能力也就越强。这样看来,就显示了老子的微观认识论,是科学的、辩证的。 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品牌”于消费者的“心灵”的关系在品牌的运营、管理的营销过程中的重要性。
请你别责怪我,
我没有做错,
请你相信我。
老师,请听我说
请你别批评我,
我很认真的,
请你相信我。
老师,请听我说
请你认真听我们说话,
你要相信,
我们是天真的。
老师,请听我说
你要试着了解我们的心灵,
那是一个脆弱、幼小的心,
老师,你知道吗?昨晚我偷偷溜去了网吧,泡了一夜。我试图在这虚拟的世界里迷失自己,或许,这样,我就可以忘却与你离别的伤痛。但是,我发现,我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去沉浸其中。反而的只是感受到头晕目眩。。于是,我就趴在桌子上,想死死地睡上一觉,这样,或许,明早起来,就忘却了吧。但,我发现我又错了,脑子里闪现出你那一张张不同表情的脸,慈祥的面容,充满关怀的眼神都又勾起了我对你的思念。我的泪水就顺着眼眸朝下流淌,侵入了两遍的鬓发中,又钻入了耳朵,最后湿了半边桌子。我的脑中还在不断地闪现与你的一幕幕。无论是课上把你气得摔书大喊;无论是解析题目到位,赢得你赞许的目光;还是你在黑板上留下的笔墨,都使我无法再安下心来入睡,我真的真的好想你。
意想不到的是时间消逝的如此之快。昨天的一切已经变成了今天的遐想,你熟悉的背影也将匆匆的一去不返。老师,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离不住,直至失去才懂得珍惜呢!最终一人在此品尝着孤寂与后悔的滋味。情难控制,爱难掌握,却惟独伤感就能够如此容易的从心田中流露。
我知道,无论是短暂亦是长久的离别,都避免不了伤痛。但一切总会有尽头,再多的悲伤留给自己,为你带去满满的祝福。我会因你的离去,变得更加会克制自己,加强自己!
老师,再见!最后一声呼唤送给你。无论在哪,我永远是你的学生,你永远是归属于我的那个最特别的好朋友!!老师,我好舍不得你!!!
丰庄中学初三:蔡阗裴
就拿这次期中考试前来说,您让我们在当天晚上把两个期中测试题全作完。我们一听立刻傻眼了。两个期中测试题得做到什么时候才能作完呀!同学们有的赶快爬到课桌上写起来,有的皱着眉头直发愣,还有的同学竟在测试题上乱画了起来,有的……。您这么做,同学们的作业会认真细心吗?
还有一次,您在课外活动时来到教室给我们布置作业。不到一会儿,黑板上便出现了“家庭作业”四个大队长,后面便密密码码地跟着一些“小队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您竟然布置了二十一道练习题外加一页天天练。“天哪,这下死定了。”在作的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而您却冷默地走了。我们派了一位同学去向您求情,但得到的结果是被您无情地拒绝了。
老师,您常教育我们说要把写作业看成是一种乐趣,还说写作业一定要认真、细心。可是我们就是做不到,是为什么呢?我想了很久才知道,有一半是我们的错,而另是半却是您的错。作业对们来说已不是一种乐趣,而成了一种负担。我也找到了我们错题多、不认真、甚至有抄袭现象的原因:第一是我们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第二是您给我们布置的作业太多了。不信,您就听我讲一讲:我们在学校里除了课间十分钟外,其它的时间都在学习,晚上回到家适当地做一点作业之后,玩一玩,看看课外书或休息一下,早点睡觉,用良好的精神状况来面对第二天的学习,肯定会在上课时学地轻松有趣,而不会再有摇头晃脑或上课睡觉、偷写作业的现象发生了。不是吗?而您不但要布置作业,而且很多,光写作业就就让我们焦头烂额了,睡得迟起得早,大脑得不到充足的休息,我们在上课不打哈吹才怪呢。您说,我说的有道理吗?
说了这么多,老师我只想代表全班同学向您说一句:“老师,少一点家庭作业吧!”
老师,我想对你说:你的音容笑貌,你的举手投足,时常展现在我的眼前;你的关心,爱护,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你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至今铭记在我的心中;你和我们一起时的一切,都如同昨日历历在目。
老师,我想对你说:是你给了我学习的自信;是你给了我生活的勇气,是你给了我发奋发图强的动力,是你给了我奔向好前程的希望。
老师,我想对你说:你是我开启智慧的敲门砖;你是我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你是我生活航程中的引路人;你是我奏响人生乐章的指挥者。
老师,我想对你说:如果没有你,或许我就会自暴自弃;如果没有你,或许我就会那么沉迷下去;如果没有你,或许就没有我生活的前景;如果没有你,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我。
老师,我想对你说:感谢你风雨之中为我的遮挡;感谢你冰天雪地之时给予我温暖;感谢你对我的培育之恩;感谢你对我的知遇之情。
老师,我想对你说:你每天扳着脸走上讲台,我们刚下课玩后的愉快心情又被破坏了。这时我多么希望你能笑一笑啊!开始上课了,你一直眉头紧锁,忽然叫起一个正在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那个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答得牛头不对马嘴。老师顿时火冒三丈,问他怎么回事。“后面的同学告诉我的”,他解释道,全班哄堂大笑,但老师不笑,仍然眉头深锁,用箭一样的目光盯着我们,我们只好马上闭上嘴巴,正襟危坐。这时,我们多么希望老师你也能笑一笑啊!这样,你的不快、同学们的不认真,也许就会在一笑之中飘然而去,我们与你的距离会因这一笑而变得亲近起来。
下课了,有很多同学跑上讲台,想跟你谈谈话,可一头忙碌的你一句:“什么事?”正欲张嘴的我们不好意思开口了。那时,我们多想你笑着与我们放松地聊一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