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大学生电工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电工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电工实训总结

第1篇:大学生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职业资格证书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与国内的高教界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教工作者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的许多教学环节,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起了一定作用。如实验、课程设计、实训、生产实习等等。但是,学生对上述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数没有强大的学习动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从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没有相应的证书给予认证;另一方面,实践环节考核的力度和考试知识面的宽度,对某一技能的考核的知识综合程度,是远远比不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只有考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目的性,才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职业资格证书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一、职业资格证书的特性

1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的唯一性和权威性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放,由各地市统一安排考试,比较权威和正规。

2. 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分为理论和实操两个部分。其中理论考试随机从题库中抽取,避免了因出题范围狭窄,考核学生能力的有效性的欠缺;考试的监考严密程度比肩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3. 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开放性与自主性

职业资格证书的报名本着自愿的原则,无论是社会人士还是大学生,都可以报考。当然无论是否学习相近专业,如果是专业与证书的知识领域比较远,自然通过的几率就要下降。

二、“双证制”的意义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劳动者自食其力,而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即实践能力才能立足于职场。加强职业教育,就是加强作为未来劳动者的学生的竞争力。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引入应用型本科的高等教育,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在临近考试日期的时候,经常有我校的部分学生向老师询问,生怕错过了考试,其关注度可见一斑。当然我校的考务中心的网站会及时贴出信息,各班主任也会及时通知学生。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行的教育模式,在不少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如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的TAFE学院与普通大学的学分互认的模块证书体制,英国的学习经历举证制度;我国台湾地区的学历鉴定与累加制度。

在我国国内,大学生就业难的部分原因是所学难以致用,就是作为教育产品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市场的需求的技能,也就是所谓的“相关工作经验”。鼓励和支持学生考职业资格证书,就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使得人尽其才。

三、本科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存的教学实践

我校是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并举,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对他们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一种肯定,就业之后上手更快,因此更容易被企业方所认可,获得较高薪酬。以南山集团东海电厂为例,在电气维修岗位上,学生获得高级电工维修证后,每月工资涨300元,获得电气技师证后,每月工资涨500元,当然其他岗位都有其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都会获得同等的待遇,而且学生参加实习之后,如果考取高级电工维修证一年之后,仍想考技师证,学校仍然会对这部分学生免费培训,可以说,学校为职业资格考证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条件,而且为学生的再学习,再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目前,我校各二级学院制定的本专科专业培养计划都考虑了相关职业资格考证,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考取的核心证书是电子设计工程师,其他相关证书有电子产品营销师、高级维修电工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校各专业还把计算机文化基础应用能力考试作为学生毕业的一项标准要求,本科、专科各专业学生必须通过“OSTA办公应用高级XP考试”方可获得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规定的学分,并获得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高级证书。

四、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的益处分析

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拿维修高级电工为例,如果学生一直坚持传统的理论和实验课学习,尽管也进行了某些实践活动,但是这些实验和实训等,基本上属于验证性实验。而且,作为电气类的学生,若一直没有看到过电气安装盘,心目中总有神秘感。维修高级电工培训,教师会把某根电线撤去或错设,故意让学生查找故障。学生在职业生涯的早期的学生阶段,就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电气安装知识,对他们的职业成长非常有好处。

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往的实验和实训,都是分组进行,有的学生就有依赖感。但是职业资格考试是考核每个人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促使参加考试的同学,更加注意到操作现象,更加牢记分布广泛的理论的知识点。

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证书的实操考核方式,要求限时、系统地、按规程地完成任务,这就模拟工作现场对考生的操作水平提出合乎职业化的要求。而高校的其它实践环节,即使按照制订的大纲实施,也无法赶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职业要求,即任何一家高校也无法替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能和这方面的权威性。

五、结束语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引入职业教育的某些做法,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做法。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使备考培训和其它教学环节不发生冲突,需要智慧地处理和妥善地安排。而参与培训的教师,不断总结考证的经验,对学校的实践教学甚至是理论教学都会提出适当地改进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生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 安全管理 工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81-02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快速提高、选拔操作技能比赛优秀选手、专业俱乐部开展活动的场所,是实验设备集中安置的地方,为实验提供电源、水源、气源等,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用电知识和急救技术,是学校的义务和责任。

对于“安全”,应从“工作现场管理要点”这个主题去理解。安全工作常常因为细小的疏忽而酿成大错,所以单是强调意识是不够的,它要成为一个行动要素。“安全”包括安全方面的规范与意识,真正将“安全”要素融入“6S”体系才是完整的。“6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六个项目,因均以“S”开头,简称“6S”。笔者在进行“基于6S管理方法对实验教学环境的探讨和研究”、“校内实训基地安全保障措施研究与实践”等项目研究过程中,对如何将安全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要素,为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实践教学环境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部门高度重视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本人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每个学生家庭、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的问题,为此,学校领导应将安稳工作视做学校的头等大事,专门成立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签订安全维稳责任状,从领导到每一位职工从思想上、行动上,都参与到安全维稳工作当中。组织全校职工学习上级部门有关法律法规,并进行考试、实际演练等。学校可评选出“安全文明先进工作者”,以奖励为安全维稳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

(二)健全制度狠抓落实。职能部门出台安稳工作的规定和办法,如《安全稳定工作分工实施办法》、《校园安全防范管理规定》、《部门安全责任人职责》、《部门安全员职责》等,并定时定点地现场指导、检查、督促安全工作;定期组织安全员进行安全培训、消防演练等活动,提高师生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层层落实安全维稳责任。明确安稳工作的管理机制,谁主管,谁负责;谁教育,谁检查;谁实施,谁反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是安稳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全面负责学院安稳工作;教学系部主任和党总支书记是部门第一责任者,负责教学安全、学生安全;系安全教育维稳小组和安全员,是落实安全教育教学实施,维护部门政治稳定和学生人身财产安全、部门日常安全维稳。

(四)吸纳有志于安全工作的学生组织。支持学院社团组织,成立学生的安全消防协会,配合、支持安全职能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如参与到日常的安全检查、巡视,配合、组织开展教师、学生的消防演练工作等。同时,在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制定并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

为了规范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实训教学团队的成员认真学习,并结合现代的实际环境进行深刻领会。在《实验室(训)安全守则》和《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中,明确指出:实验室管理员是安全责任人。《学生实验(训)条例》强调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训)安全守则》,注意防火、防腐、防爆、防毒,熟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安置位置,发现危险迹象,马上报告。在《实验(训)指导教师职责》里,也明确指出:实验指导老师负有督促学生遵守《实验室(训)安全守则》,对违章者及时制止和批评教育的职责。大家通过学习和讨论明确职责,并在工作中认真履行。在进行项目建设中,坚持执行安全守则的要求,安全员每天必须检查实验(训)安全情况,并在实验完毕后,做好关好水、电、气、门、窗等工作。

三、借助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

近年来,党和政府及教育系统各级各部门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广西教育厅从2011年起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列入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充分保证安全课程的授课时间,通过安全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学会一定的安全常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强烈理念。

安全意识离不开灌输与提醒,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安全教育是高校一个永恒的主题。可将安全意识贯穿于实验、实训的始终,让学生们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从而建立起安全学习的环境,使所有的教学工作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

首先,因时制宜进行安全内容的宣传。挂出精美的宣传标语,让学生来到实验室的时候,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浏览张贴在实验室内的有关安全内容要点的标语,时时都可以感受到这些标语的良性刺激。

其次,开展动态的安全教育。结合项目要求,对于有电工技能综合实训的班级,专门购置、制作有关安全内容的光盘、PPT,安排上课前的时间,把更多的内涵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实训中,在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践,不断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

可结合高职院校实验(训)的实际情况,比如对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的学生,制作《用电安全》、《触电急救》内容的PPT,将内容作重点讲授,更好地为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掌握基本用电知识和急救技术。

此外,学生在上第一次实验或实训课时,都必须认真学习《实验室(训)安全守则》、《学生实验(训)条例》,相继课程也要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确保安全,以人为本,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四、着眼安全重点整改

没有哪种措施和保护器是万无一失的,也没有哪种法律和规章制度是十分完善的。因此,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应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性,持“安全无小事”之观点,及时报告,上报相关部门尽快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对曾经遇到的问题笔者采取以下的处理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对日后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不放过。首先,改进电源控制方案。电工技术实验室一室,因设计安装原因,照明用电、风扇用电和实验动力电源安装不甚合理,在启用照明用电量和电风扇时,必须合上实验室的总电源,而此时实验设备的电源也随之接通,不利于在实验(训)教学中的管理、维修、清洁等,尽管在这之前没有发生安全事故,但是用电安全隐患还是存在。对此不应放过,应专门作出整改计划上报有关部门,以完成整改,并达到安全用电要求。其次,针对实训设备进行整改。专门为使用钳形表而使用的大功率的电动机,一直以来没有安全的保护,实验时轴头的转动是一大不安全因素,对此可作相应报告并加强安全防护,使学生实验安全得到更进一步的保障。

(二)提升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我们不缺乏安全维稳的各种规章制度,或许缺少的是对各种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者。应提高实验室各安全管理者的责任感和执行力,在实际和具体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督促落实反馈,并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坚持下来,这是我们实践和努力的方向。实验安全员每日对实验室进行常规安全检查。每学期期初、期终、重大节假日前,由系主任领队,组织各安全员进行检查,发现不安全的因素,汇总及时上报保卫处、后勤处,及时进行整改。这同时也是学院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

(三)共同合力完善设施。首先,应建议合理配置相关设施。笔者所在电子系实验室原本配置了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针对电类实训室存在触电和电气火灾隐患的情况,系安全员、消防员及时向保卫处从技术层面上提出对策措施:各室增加一个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确保扑灭油类、可燃气体、电器设备等的初起火灾。其次,加强日常检查跟进反馈。对新增加的实验(训)室,及时统计报告职能部门,申请、跟踪配备消防器材,对不正常工作的消防应急灯及消防器材要及时反馈配齐。

(四)慎重处理不明物品。对于管辖区内不能确定的物品,宁愿信其有危害而慎重处理,而不能掉以轻心,草率处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笔者曾在清理原为其他系使用的一楼实验室时,发现数十瓶标签已经模糊或脱落的化学物品,作为安全员笔者坚持报告学院保卫处,请部门领导来到现场,根据情况进行妥善处理,从而避免了因随便倒放而造成的危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高职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安全工作指导有以下三点经验:一是领导的高度重视,统一部署,健全机制,落实到位,资金配套,责任到人,这是做好安全维稳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是实验安全工作贯穿于实训教学工作的始终,各级安全责任人员忠于职守,认真履行职责,这是做好安全维稳工作的关键。三是社会在发展,引发不安全状况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应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和强化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指导,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而营造安全和谐的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友.电工基础及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孙海潮.大学生安全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106LX787)

第3篇:大学生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实践环境

电子信息业是全国五大支柱产业,随着物联网、嵌入式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刺激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电子专业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深入研究教学教法,使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电子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我们通过对本地区的电子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了企业对电子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有企业专业和学校老师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

1)在以“实践性、技能型”为主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对课程进行项目的改革,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技能。

2)构建与理论教学进程和培养技能相符的实践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实验、综合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等,确保技能培养与理论教学的相关性。同时制定不同难度系数的实践项目来给学生练习,达到因材施教。

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1)开发适合学生实践课程的校本教材。

电子专业学生原来开设的是《电工基础》,本教材理论性强,经过教学总结,我们编写了《应用电工》校本教材,把理论知识穿插到每个项目中进行教学,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技能。比如万用表的安装与调试项目中包括了直流电路的知识;白炽灯和日光灯的安装项目中讲解了单相交流电路的知识;电动机的拆装和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项目中包括了三相电路的内容。这样的教材编写,既有串、并联电路、单相电容电感电路、谐振电路、三相电路的测量等基础实验的训练,也有万用表、电机拆装及控制电路连接的综合实训,从基础到进阶,有利用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后续我们根据教学需要会编制更多适合学生认知的实践校本教材。

2)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制定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我们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六步教学法等,同时采用行动导向为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的实训室、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书本到网络等,岗位到岗位的闭环实训模式,项目起源与岗位,通过引导、学习、制作、训练最后回归到岗位进行考核。通过这些方法和模式的灵活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既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又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和相对性。

一年级关注学生的基本技能,让广大学生掌握基础仪器与设备的使用办法及注意事项。二、三年级在保证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拓展技能的训练。比如在数字电路中,先是编码器、译码器、加法器、触发器、计数器等简单验证性试验,后是抢答器、数字钟、汽车尾灯等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教师可以布置题目,如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要求学生画出原理图,进行multisim仿真验证,再准备器材进行焊接、组装、调试,最终确保运行正常。在单片机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单片机的知识来制作数字钟,通过对比前面数电中的制作学生会发现单片机与数字电路的不同和联系。

4)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制定好各门课程的实训大纲,使实践教学内容来自于课程理论,但又有所突破。课下开放实训场所,为主动要求学习的学生提供方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层次的电子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比如:校级的电子制作技能比赛、河北省工信厅的电子信息比赛、蓝桥杯等;成立了电子科技协会开展电子知识讲座、优秀电子作品展、获电子竞赛奖励学生的经验交流等活动;师生通过QQ、微信群、论坛等进行交流,并推荐一些优秀的专业学习网站。

三、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一)校内实验实训平台

我系电子专业建立了包括电工电子技术、EDA、单片机、电子产品设计制作、PLC、传感器与检测等实训场所,并结合专业的发展和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实验实训条件。比如我们的仿真软件根据发展需要依次安装了Protel99、ALtiumDesigner6、ALtiumsummer09、multisim等,单片机实训场所增加了嵌入式模块等。实训基地配备专职管理员,对设备进行统计、维护并邀请专家共同制定设备的升级采购计划等。同时学校大力支持实践教学,每学期都让老师上报本学期课程所需的实践耗材费用。

(二)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们通过与中国校企资源网的合作,在LG、格力、金达、中泰等学校周边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通过完善校外实训课程内容,如:岗前实习管理守则、企业文化德育教育、企业管理知识、技术工程实践培训、实结、实习成绩评定等,以岗位替代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岗位上学习。通过寒暑假的实训实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

四、实践成绩评定的改革

实践教学的考核改变了只重视结果的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每次实训都有考核表,进行每项的打分,包括实训过程、数据处理分析、实训报告等都在考核项目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等方式;同时,我们还采用以赛代考、以赛促学的方法,进行考核。在企业的实习过程,由企业专家进行考核。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我们每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都由同一位老师担任。这就要求老师理论扎实、实践过硬,不断学习,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提高自身的能力。电子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需不断摸索,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培养出合格的高职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刘久凯.高职电子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0).

[3]尹巧萍,吴杰.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2008年第17期.

第4篇:大学生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电工电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42-02

一、引言

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设者,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应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管得过死以及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训练不够的现状,努力改变这种限制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封闭实验模式为开放模式。好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大有裨益。我校电工电子实验室面对整个学校电类和非电类工科类专业设置不同层面的电工、电子实验课程和电工电子实训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探索一套适应当前学生个性发展的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还要求我们积极探索能否在认真搞好课堂实验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对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课程实行开放。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当然这些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

二、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中,开放式实践教学既能培养学生“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又能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验室开放提供了一个能发挥学生个人潜力的实验环境,从而适应各种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示范实验室建设标准之一。我校建立最早的湖南省示范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远远比掌握一些书本知识重要得多,这样可以让学生今后形成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深远影响。

建设开放式的电工电子实验室,实验投资比较集中,不光能接受课内的实验,还能给老师和学生参与电工电子的研究开发及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提供了条件。开放式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能将实验内容和新技术相结合,激发学生对这些新知识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使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开放式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设虚拟的实验,可以替换很多经典实验和现实条件不允许开设的必要实验以及公共选修课的实验。开放式教学创造了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质疑,并给出建设性的新观点。这样的教学环境还有利于培养师生间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人生指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场有更强的竞争力,以精神饱满的状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开放的模式

电工电子实验室在长期实验中总结出分散实验、集中实验以及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室里主要进行规模较大的实验,那些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完成,还可以用虚拟软件进行仿真,然后返回实验室进行硬件调试、检测,最终完成。这些设备必须准备充分,每个步骤都要进行合理的计划,做到精心设计,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开放式实践教学内容。(1)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目前,我校电气信息类各专业都在开展工程认证和修订《(2015)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力求用先进的、实用的教育理念改革电工电子课程体系的知识、能力结构,依托电气信息大类平台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开放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使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与工程实际密切配合,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独立设课,适当增加实验学时,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配合工程认证和我校《(2015)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审定实验项目内容,使实验项目内容反映新技术、新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对实验内容和类型进行调整。除了必开的经典性实验外,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学生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开放实验室后,新的电工电子课程体系结构力求在设计型实验内容上做文章,充分体现理论上未充分反映出来的和实际工程有需求的问题,要求实验内容具有前瞻性和工程应用性,努力使实验内容和新技术成果相结合,引进并开设虚拟实验,替代许多经典实验和学校尚无现实条件开设的必要实验。(2)分层次设置实验项目。围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三层”(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层和创新创业层)、“六类”(验证性、实训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自主开发性)实验项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有差别的教学指标,尽量减少对学生个性的压抑,让他们自由成长。遵守教学的规律,分层次建立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型实验项目。配合工程认证和我校《(2015)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放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后,能对教学的内容不断调适,对原有的内容进行整理,把验证性实验变为综合性的实验。因此对工科电类专业与非电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比如模拟电子技术实验项目分为:综合性实验有2个,验证性实验有1个,创新实验有2个;综合设计性项目有:5人电路抢答,灯组控制电路等。这样系统和完整的设计,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完整的条件。

2.开放式实践教学方法。开放的实验室能够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关于实验的活动,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中心,实验室是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基地,实验教学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和小组间协同合作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工程认识实习任务,还能为学生提供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和综合实践活动。为遵循学生创新精神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采用基本工程训练带头、一般性工程训练指引、综合实验和创新训练放开的教学方法,保证实践形式的多样化,不断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开放式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使用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和实验教学课件,积极运用虚拟和仿真的实验技术,例如:(1)实验的指导方面辅助以多媒体实验指导课件,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应该引入更多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兴趣。(2)让仿真和模拟实验进行结合、设计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他才会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才会避免“高分低能”情况的出现。(3)引导学生利用上网途径获取资料信息,凭借互联网强大的功能查阅电子设计过程中使用到的相关集成芯片资料,包含芯片引脚定义和功能以及技术参数等。当今社会,学生必须学会借助强大的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很多知识和疑问,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己获得问题的答案。(4)举行各种电子设计比赛,发掘学生创新实践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分为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有些知识仅仅停留在思维的创新上面是不够的,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发现思考不能得到的有益发现,得到更广阔的视野。由于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如果不鼓励他们多实践,一旦走向社会,学生会碰到更多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引起广大高校教师的重视。(5)在“电子技术实验・设计”课程上,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目标开设若干实验的项目,学生可以在网上预约时间和项目,再到实验室去完成课程设计,将电路模拟实验、仿真实验和课程设计整合到一起。

四、总结

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很快,新理论和新工艺不断出现,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高校教育中,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每一位从事电工电子教学的教师必须转换思维,敢于进行教学的改革,积极探究和实践,建立一套与时俱进的电工电子技术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保持个性,彰显本色,才能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修志.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研究与探索[J].教书育人,2009,(8).

[2]陈万米,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建立与运作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4).

第5篇:大学生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工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对策;职业院校

电工学是学生从事电类或与电相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所必学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无论从将来的职业技能发展角度,还是从对后续电子线路课程的学习角度去观察,学好电工学都是很重要的。从电工学的特点看,其概念多、公式多,知识点间的关系复杂,计算量大,计算有一定难度[1-3]。电工学内容丰富,而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往往一时难以驾驭,良好的启发和训练方式能够快速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现将职业院校电工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介绍如下。

1电工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生源与教学方法问题

中专和高职的学生大部分文化课底子薄,这些学生在中学很少引起老师的重视和表扬,是所谓的中学较差生,这些“差生”自卑心理根深蒂固。升入中专或高职,仍缺乏自信心,难以与老师配合。教师用多年形成的教学方法,只考虑知识本身的“可接受性”和“应接受性”,而忽视了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导致学生厌学或学得费劲,教师也教得艰辛或无奈。大多数教师课时多,无暇学习现代知识,不会制作简单、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课程从头到尾只是1块黑板、1支粉笔、1本教材,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学校硬件跟不上教学要求,多媒体教室少,课件无处播放,计算机房紧张,难以满足该课程的教学时间[4]。学校管理制度上的欠妥,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其难以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学生培养及就业问题

课程开设时间早,课时少。电工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学生没接触过专业课,一些案例很难理解,分析问题时无法用专业知识作出结论。电工学课内容越来越丰富,授课时数却在减少,内容多课时少,加大了教学难度。传统的考试方法促学动力不足。多年以来电工学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单一的考试在全面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缺陷,特别是在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动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满足于在特定职业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且要通过学习方法、创新思维、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工作能力的提高。然而,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技能与就业的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多变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多数学生看到就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因此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的动机仅是考试过关拿文凭。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学生本身技能的掌握,而且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

2对策

2.1强化师风,完善考核

有心启发与有能力启发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知识素质;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知识素质是教学效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只有不断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运作氛围,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使教师在竞争中提高、发展、创新教育技巧与能力。

2.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影响一个人学习意识、学习热情、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学生有心向学,老师才能教出东西。学生的向学心理不仅是自发的,更多是启发的。电工课教学看起来枯燥,只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问题的情境,同样会变枯燥为趣味。如电路及特点章节,老师画出电路图,让学生比较进行描述其特点,然后进行比较,最后老师用多媒体动态效果演示并归纳总结。在这样健康、宽松的环境中,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并掌握了所学内容。当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体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让学生亲自解决问题,并因此而产生成就感、荣誉感,学习意识就会增强,从自卑变得自尊、自信。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鼓励,扩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支持学生发散思维,将概念、判断和推理用于教学中,使其正确判断、推理,并且此时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兴奋状态,增加难度较大的部分内容,使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容易接受。

2.3融洽关系,潜移默化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但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鼓舞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在教学中学习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力,要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索、分析、探究、总结,使学生在层层思维活动中领悟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学能力。

2.4挖掘基本,沟通新知

学生在刚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总会有些对新知识的排斥反应,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启发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点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点,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点,而且会减少其排斥心理,增加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基尔霍夫定律时,可以启发学生单纯从电位和电压的概念出发来理解基尔霍夫回路电压定律,可以引导学生从电路中某一点电荷不可能无限增加或无限减少的角度来领悟节点电流定律。

2.5结合实践,技能速成

建立一支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的实训教师队伍,使创新教育渗透于实训教学中。引导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鼓励教师多形式、多渠道参加实验实习,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推出“名师”,以点带面[5];走出去、请进来,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2.6瞄准市场,明确需求

让学生了解电子市场。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专业时,应该知道这门课程的技术状态,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走进电子市场,真正了解什么是客户需要的性能、什么是创新点、什么是技术革新,只有了解现有产品的优缺点和市场情况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喜欢它、钻研它。

3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春彪.“电工学”课程教学中的四个有力杠杆[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4):39-41.

第6篇:大学生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1现阶段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标准,高职院校普遍在电子电工专业实训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在实训教学方面做出种种改革,包括构建分层次实训室等。但是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毕竟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生,课程以及教学硬件设施的改进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现阶段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基础实训教学开放力度不够;实训课程较少,没有依据学生实际需求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实训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浅显;相关实训教学课程往往仅限于形式,缺乏深入的探讨;实验结果缺乏有力的评价和考察标准;大多实训停留在验证理论结果上,学生很少有创新类实训的机会;相关的专职实训教师资源不足。

2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电子电工实训室的建立应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为目标,构建实习和实训基地两种教学平台。依据学生自身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从基础实训到专业理论再到专业实训等阶段的逐步提高的机会,逐渐形成一个分层次的应用创新实训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以及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参加创新能力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等。这样能够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逐渐将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分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安排既可以关注一般学生,也可以照顾到优等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长处,都有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相互追赶,攀比成绩和能力,不但锻炼了每个学生的创新实训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科研态度也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样的实训课程,假如依旧根据一样的要求、一样的方法开展教学,一定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完的情况,教学质量难免会受到影响。这样不仅仅会限制学生整体素质的增强,也会影响学生的后续考学与毕业后在工作中的竞争实力。为此,利用分层次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3分层次培训的执行策略

3.1分层次培训策略的执行前提制定分层次培训策略的执行前提,是对学生做好规范性的划分。对于“分类”来说,并非是单一的根据考试结果将学生做好排名,而是按照各个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将学生进行分类,在授课的时候按照培训目的对各个类别的学生开展独特模式的教学,以此增强培训质量。《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个工科课程,对于电类专业大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学生在学习此课程前要具备稳固的知识基础,同时还需要具备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按照此要求,在进行首次授课的时候,要详细划分出几个普通的电路教学方法,先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看法,说一说对模型的认识,之后介绍课程内的几个有关定义;通过习题训练的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利用第一堂课来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这样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组。A小组: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且动手能力强,成绩优异的学生;B小组:具备普遍的基础知识;C小组:动手能力强的学生;D小组: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

3.2分层次培训策略的实际执行过程为了确保分层次培训的培训质量,教师们首先需要进行科学地划分,之后也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精心规划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的特点来诠释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起步点,构建出各个小组学生的求学目的。

3.2.1授课前预读想要增强实训效率,提高实训质量,一定要让学生做好授课前的预读工作。例如,在介绍“R-L-C的串联线路”之前,把预习内容划分为四个方面。一,纯R电路、纯L电路与纯C电路的任一参数的交流线路内,i和u示意图的形成;二,三类任一参数的交流电流内,i和u的相位图的形成;三,三类任一参数的交流电流内,i和u的相量图的编撰;四,整体对比,总结发现:(1)纯R电路内,i与u是同相的;(2)纯L电路内,i和u进行对比,i比u低90°;(3)纯C电路内,i和u进行对比,i比u高90°。由此,学生可以如上楼梯一般,一步步做好规划,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向上发展。

3.2.2授课教学在九十分钟的授课过程中,老师需要利用小步的模式,从易至难,从简至繁,逐渐地发展。对于一些有难度的内容做出不同的标志,以此做出指导,总结出各个类型学生的知识掌握要点,利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对各个小组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授课。授课的关键点是针对A与D两个小组的学生。对A小组的学生总结出一些有实践性及整体性的疑问,指导他们在课外进行思索分析,让他们融会贯通地进行学习,以此强化学习基础;对D小组的学生开展监督教学,利用检查作业、重点设置问题等方式,让他们可以熟练掌握最基本的内容。

3.2.3训练和做题想要增强分层次培训的效率,克服编撰练习题的障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过程。按照教学内容需要,把练习题的题目概括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基础学科知识习题、对教学内容开展全面运用的中等层次的练习题、全面运用所掌握内容的拔高性题目。布置任务、作业时,A小组学生需要答对所有的习题,B与C两个小组的学生需要会做前两类习题,D小组的学生需要做完第一类习题,同时要支持B、C、D三个小组的学生有选择性地做一些难度稍大的习题。通过作业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们往高层次方向不断地发展。

3.2.4考试对于分层次授课而言,考试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如果考试体系不全面,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会提高教学质量。而考核模式也需要满足多样化需求,比如口试、训练、课堂设置问题、笔试等等,通过学生的学习提高率来评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能够开展下述操作。在授课阶段,各个章节结束之后需要进行考试,给通过考试的学生进行加分鼓励,对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给予减分惩罚,越级通过考试的学生会得到双倍加分鼓励。比如,在介绍完“R-L-C的串联电路”这一章节之后,需要对此节的知识做好考查。通过单兵作战的方法,对各类学生进行难度系数不同的测试。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有几个C小组的学生选择做A小组的测试题,并且成功通过了考试,可以获得双倍加分,这一措施可以明显地提高其他三个小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考试阶段还需要考虑A组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交流,让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让他们具有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的动力。

4结语

第7篇:大学生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力行业;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

作者简介:倪良华(1966-),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志超(1960-),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11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62-02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低碳化席卷全球,绿色能源利用蓬勃兴起,智能电网发展方兴未艾,电力行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发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特高压远距离输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背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为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结合电力行业发展与改革的大背景,为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变化,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开展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从输配电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定位好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构造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造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及现场实习基地,促进教学科研相互融合,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与方法;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让学生学习掌握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目前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国家电网发展特高压输电和新能源技术,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现有输配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没能很好地与时俱进,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第二,原有课程知识体系中,理论课程中部分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现象,部分理论教材内容未能及时反映行业领域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滞后于现场工程实际,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知识和跟踪学科前沿知识,不利于学生从系统角度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未来较快适应现场工作。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现主要以课堂灌输式讲授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和信息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第四,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难以全过程监控教学过程,考核手段单一,往往以一份考卷或一份报告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不能多元化检验、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更无法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十一五”期间,通过承担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研究和教改试点,经过多年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了一条新时代背景下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教学成果。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归纳总结如下。

1.紧跟电力行业发展,定位好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不断涌现,国家电网正朝着大区域、大规模电网方向发展,同时电力行业需要多种层次的专业人才。认清并明确输配电工程本科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层次,是形成人才培养理念的关键。为此,深入到电力公司、送变电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监理公司、地铁公司等单位进行广泛调研,虚心听取用人单位对输配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意见,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要务。目前现场方面的人才层次不高,而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要求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方面不仅要具备完备的电工理论基础、机械工程知识、电力工程知识、输电线路工程知识,还要求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强、现场适应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团队合作意识好等综合素质。

认清形势,紧密跟踪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输配电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建设特色,采取有效可行的人才培养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面向生产第一线、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端专业人才,是南京工程学院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先进实践基地

打造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与建设的目标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在增加实验室建设投资的同时,通过与电力公司和送变电公司等单位合作,在原有已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了“输变电工程实习中心”、输电线路施工实训基地、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输电线路测量实验室、电缆故障测试实验室、输电线路金具陈列室、杆塔模型室等实践基地。实验基地及实验室配置的设备种类齐全,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为解决学生毕业现场实习问题,与地方市供电公司大力合作,设立了校企合作培训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训练和现场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紧扣行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组优化课程体系

制定出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因素。专业改革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育部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电力行业对岗位职责及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突出以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为培养主线,重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等不同层次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方面,通过开设“电气工程导论”课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电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开设三大力学课程和电路、电机和电子技术等电类课程,将力学和电工类课程巧妙融合,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打下了良好基础。专业方向课方面,为突出专业特色,优化相关课程,将“架空线路设计”与“输电杆塔设计”课程合并,将“架空线路施工机具”与“架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课程合并,增加“电力电缆”课程课时数和电缆故障测试技术相关内容,增加开设“配网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方面,开设能反映新技术、新设备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类课程,比如“特高压电网”、“远距离输电技术”、“输电线路概预算”、“GI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智能输电技术”、“配电网灵活自愈技术”等课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课方面,利用优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参加输电线路施工现场实训,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基地实习,参加一次、二次系统设计和到企业现场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并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设计、科研项目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将输配电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归纳为“九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课堂讲授与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毕业设计与现场工程设计相结合;毕业实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编写或选用教材与企业培训要求相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仿真实验室虚拟培训与现场具体实践相结合。

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常规课堂教学中辅助运用高级多媒体课件教学,将理论知识和现场知识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与师生共交流,拓宽了专业视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选自实际工程中的项目,做到真题真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场实训与在输配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培训互相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效果明显增强。

5.重视科研进修实践,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为了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应倡导教师积极参加高校进修读硕读博,积极申报并承担科研项目,并深入到电力企业现场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大部分专业教师达到了“双师型”标准,一部分教师队伍达到了“双师型”加“科研型”标准,多名教师成为相关电力企业的特聘专家和顾问。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亦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师先后承担省级、校级教研教改及横向纵向项目多项,发表高质量的专业学术论文多篇,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个人和团队奖励,学科研究形成了明确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技服务方面,承担了多个变电站及线路工程二次线设计。

6.突出电力特色,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精编适用教材

为了突出输配电工程专业的特色,编写出能反映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工艺的系列化适用教材,特地邀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几年来共编写出版各类规划教材8本,其中《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输电线路设计基础》等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7.改革课程考核手段,多样化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过去仅凭一张试卷或一份报告的课程考核手段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和能力,不能客观、多样化地评价学生。为此,应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推行期末考试与平时出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以确保更公正、更公平、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三、总结

以上是主动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着力改造传统输配电工程专业,通过一系列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组合、先进实践基地打造、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考核方法多样化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经过改革,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就业率提高,取得的效果令人满意,为培养适应电力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高级人才作出了贡献,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宏斌,等.面向中国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24(2):2-7.

[2]钟秉林.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 应对新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3,(7):4-6.

第8篇:大学生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能力;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张桂菊(1979-),女,布依族,贵州贵阳人,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讲师;肖才远(1979-),男,贵州威宁人,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讲师。(湖南邵阳4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JG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22-02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工程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邵阳学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的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邵阳学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一、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重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选学课。

高素质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工程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

四、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根据以上内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机械工程类专业实践近两年来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邵阳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湖南省挑战杯竞赛和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获得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8年荣获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2010年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铜奖3项。2009年“挑战杯”比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2009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主办的第一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术竞赛在邵阳学院举行,学校成功地承办了该项大赛,并获得了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地方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推广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仲魁,夏菲,梁丽萍,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49-52.

[2]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3]李郁峰,陈念年.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9,(10):12-14.

第9篇:大学生电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能竞赛 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1、引言

近年来,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代表的各电子类技能竞赛在高校中继续升温,竞赛不仅得到各院校、广大教师的重视以及学生的普遍欢迎,而且竞赛对于增加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显著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参加这类竞赛,培养了电类相关专业学生的查询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塑造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职业竞争力。我院本着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也参与了电子类技能竞赛,这几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个,省级奖项23个。成绩代表的是一种荣誉,而我们看到的是凡参赛和培训过的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受到了老师和用人单位的好评。这说明电子类技能竞赛对人才全面培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等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电子类技能竞赛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发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实践教学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强调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体现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因素。

传统的电子类课程实践教学一般是根据理论课的课程进度,分为电工基础实验、模电和数电实验室、综合性实训三个层次。这种层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的,但各层次实验过程中,所用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上从存在内容老旧、形式呆板、方法单一等问题。无论什么实验都是固定模式: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注意事项等。这种模式束缚了学生个人空间的发展,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特别过多地研究电子电路的原理,所讲内容与现实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距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核方法与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为了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电子行业需求,我们对各专业的电子类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加大实践过程中,尤其注重新技术、新器件的应用,以及培养学生具有查阅中英文技术资料的相关能力。而在实践环节课程中,应重点讲解器件的选取原则、参数指标和使用方法。另外,多找切合实际校园和生活的项目任务,让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可视化和可执行化,让实践教学多样性,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的不同需要,将传统的集中式实践教学模式改为开放式实践教学。开放式实践教学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时间地点上的开放,二是形式内容上的开放。时间地点上的开放就是教学规定时间内主要完成实践课题的任务解析和方案设计,学生主要在课余时间上完成大量的资料收集、器件选型、电路搭建等工作,将实验室可以“搬入”宿舍,不仅能增强专业学术氛围,也可以解决实验条件相对学生人数有限的基本情况。形式内容上的开放是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要多元化,要紧扣理论知识,更要与市场结合,如在完成实践课题中要去学会采购器件、辨别器件质量、选择采购渠道,设计中要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问题等。再者,整个设计的过程要开源化,不能完全按部就班,敢于实践新的思路和想法。

3、电子类技能竞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教育部结合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推出了一系列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举措和导向,要求把实践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电子类技能竞赛就是这样一个平台,给予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尤其是学生在这个运用基础知识,进行知识的重组、提出新思想的过程中,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需求下,在社会对于创新人才和创新教育的导向下,为了扩大学生受益面,我院专门成立了电子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该基地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课题立项,同时配合学校建设和发展,完成了听力收音耳机的生产、损坏屏蔽仪的维修等项目,还服务于广大师生成功维修家用电子产品43次。事实证明,电子类技能竞赛引导我们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和做法是对的,是卓有成效的。所以说,电子类技能竞赛的形式和内容完全符合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可以全面检验和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语

电子类技能竞赛通过把握社会发展需要和高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不仅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空间的舞台,使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脱颖而出,而且给我们进行人才培养、电子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同时成果丰硕,2010年课题《通过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建设与实践,探索“做-学-教”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被确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当然,获奖不是目的,深入持久的进行教学改革,全方位调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我们会以电子类技能竞赛为平台,继续不断总结、改进和推广经验,使我们的创新实践教育更上一个台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杰,王跃球,尹进田.大学生创新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