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视新闻评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

第1篇: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

新闻评论员的“收”与“放”指的是话语权空间的范围,有着诸多的影响因素,而一个国家新闻评论员话语权的空间也是这个国家新闻自由空间的反映。本文主要从节目的选题,大的舆论环境的影响,评论员构成,主持人的控制,“口径”要求,探讨当下影响新闻评论员话语权空间的因素。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新闻评论才刚刚开始,话语权空间的受限比较多,评论员还在探索中前进,寻找中国新闻评论的底线与上限。

【关键词】

评论员;话语权空间;舆论环境

在我国,以评论员观点为栏目观点,评论员为节目核心的新闻评论节目并不成熟,尚处于星星之火阶段。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评论员,一部分来自媒体从业人员中的记者、主持人或主编,另一部分则来自其他领域的学者型评论员。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更是少之又少,而这星星之火能否燎原,又与舆论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电视新闻评论通过很自然的叙述技巧与视觉方式使观众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参与到多种形式的电视新闻语篇中。评论员的话语在多方面都是权威的、令受众信赖的。就目前而言,本文要探讨的评论员话语权空间,主要指评论员的评论方式和评论内容上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是受多个方面影响的。既有社会舆论环境的制约,也有评论员自身表达习惯的制约;既有节目性质的规定,也有主持人提问的控制;既有管理者的要求,也有媒体人职业素养的自律……种种因素构成了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

一、评论员话语权空间影响因素

新闻评论表达观点和立场,关键在于它通过什么方式,怎样“说”。从节目的制作过程来讲,决定评论员话语权的因素方方面面,既包括有形条款,还涉及“无形意会”;小到选题方向,大到社会舆论环境空间;既有评论员自我底线,也包括主持人的现场发挥。

(一)选题是新闻评论类节目话语权空间的起始点选题作为节目开端,直接影响评论员。选题初期便考虑到评论员因素,本期节目评论员是谁?怎样将评论员的专业优势与新闻选题有机结合?怎样才能为评论员提供最大范围的话语权空间?1.编导前期策划对评论员话语权空间的“限制”。节目策划过程中,编导的前期调查采访,积累事实依据,为评论员提供“论据”,编导的“解读”角度,无形中影响到评论员的言论方向。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以编导所提供的事实依据来决定。评论员不能信马由缰地说“自己想说的话”,需要根据编导找到的点展开评论。2.评论员选题。《新闻1+1》采用的是“编导选题”与“评论员选题”相结合机制。“评论员选题”策略的使用考虑到,评论员敏感触角第一时间捕捉其最擅长的话题,有效发挥专长。评论员掌握着最大的话语权,原创性观点易成为节目的亮点。如今的新闻竞争“,独家”和“第一时间”早已不再是新闻遭遇战中获胜的法宝,而对新闻的深度解读,不同角度解读成为了各媒体占领制高点的有效手段。“观点新闻”时代已经来临。因此,评论员的选题更能突显这一优势,评论员从自己擅长的角度提出“独到的见解”。评论员的“观点”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成为了当下新闻竞争的砝码。

(二)评论员自主话语权空间的拓展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评论员作为传播者和把关者,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的大小对节目的传播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在节目中,评论员能表达多少自己的看法,言论的自有多大,能否用最直接、最简单的话语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些因素对节目的收视有着直接影响。影响把关者的因素很多,“政策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大众媒介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评论员的言论表达的目的不是为了图一时之快,而是面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媒体意见。面对“口径”要求,很多某些时候为了“安全”而说出“话中话”,或者绕着弯子说话。白岩松从一个记者型主持人成长为新闻评论员,20多年的从业经验使得其熟知电视语言的表达规律,在央视的多年打拼更让他熟知自己话语权空间的范围,有人说他是“常在河边走,从来不湿鞋”。多年来他在评论员话语权的空间上进行着探索,“我觉得我要去为大家更多地去触碰一下我们的底线在哪,我们可以走多远。”

二、舆论监督节目评论员话语权的评论底线

监督的力量是无形的,为其无形,所以无处不在。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社会价值更多地在于舆论监督。从收视率的反映来看,舆论监督类的选题往往有更高的收视率。在中国电视新闻真正发展的十多年中(以1993年为起点),无数次的印证舆论建设在推进法律制度完善、社会制度建设、伦理道德树立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新闻评论类节目处于夹缝当中求生存的阶段。节目性质的本身让其承载着社会责任,整体社会舆论氛围,又使其不得不在尖锐度上做妥协。很多新闻评论节目的同仁们,想得更多的是怎样给“危险”的题找到一个“安全”的出口,怎样在不失自己立场的情况下,通过平台传播我们的观点。而评论员话语权空间的探寻,是这个节目存在的意义。

在目前的评论员中,除了专家学者,更多的都是媒体的从业者或者新闻业界的人士。不可避免地,这些人担负起了捍卫“新闻的底线”、“评论的底线”的任务。这里的“底线”也分为从业人员的底线和管理者的底线。首先,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底线就是必须遵循新闻发展的规律,新闻事实的真实性是一切的基础和保证只有事实清楚,评论员的评论才成立。而脱离新闻事实的评论是危险的和不负责任的。没有事实的依据,评论员则变成了“空中的评论员”,飘得越高,摔得越惨。没有事实的观点,只能被定义为瞎说。而事实不清的新闻事件,也不适合做评论。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核实新闻事实”是每期节目必须的工作,每一个数据的使用,每一句话的引用,都要做到有原始出处,而且是可信的,具有权威性的原始出处。“主观臆断”“、猜测”“、大概”“、差不多”等情况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其次,要坚守新闻伦理道德的底线评论员作为媒体的一份子,必须遵守新闻伦理道德的底线,特别是在大众媒体这样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播出平台上。评论员在“真实性”的前提下,必须考虑到自己言论可能会造成的社会影响。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言论是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底线。而至于管理者的底线,在这里借用白岩松的话说是这样的:“这个底线就是,要有助于这个新闻是向前走而不是往回走,要有助于有理想的人不变成现实主义分子,现实主义分子不变成投机主义分子。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新闻管理)它只会越来越宽松。”

三、结论

从现阶段来看,新闻评论类节目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讲,或者说从节目样态上来讲,仅仅处于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同样也是处于探寻的阶段。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我国的评论员“严重不足”,更加专业化的评论员队伍急需完善。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的评论员们,讲真话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智慧。发展中的中国需要批评的声音,更有勇气面对批评。发出批评是媒体的责任之所在,是评论员话语权的存在理由之所在。对于目前的现状,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彩色的电视变得越来越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却越来越少,黑白问题将是电视人永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罗莉.实用播音学教程4:[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4]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南都.白岩松:当你不畏惧的时候,就会说真话[N].南都周刊,2010年3月29日

[6]南都.白岩松:为大家去触碰底线在哪里[N].南都周刊,2010年1月4日;

第2篇: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

节目形态的创新

1.丰富多人立体交互式评说模式,更具可观性

《新闻公开课》可归为谈话模式的评论节目,其采用大学生与资深媒体人对话辩论的形式,每期邀请3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与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媒体人或高校教师进行互动评说,包括“头条对对碰”、“新闻问答”、“新青年评论”、“漏网之语”等环节。在节目中形成了“主持人﹢大学生﹢嘉宾”的“铁三角”关系,三者在节目中的定位及所担当的角色各不相同,观点在对话和辩论中碰撞。

在节目中,主持人的主要角色是对评论的方向进行引导,必要时会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补充和平衡;大学生担任评论主力,不仅要阐明所选新闻头条的理由,而且要对该新闻事件发表各自的观点;而嘉宾则需对大学生的观点进行评析,拓展评论的深度和广度。

三者之间呈现多方的对话和辩论,看点连连,使节目更具可观性。而且观点的碰撞很具戏剧效果,大学生与嘉宾所站的阵营随时可能都在变化,或大学生一致与嘉宾对立,或某大学生与嘉宾处在同一阵营,或大学生与嘉宾各自都没有交集。主持人作为大学生与嘉宾之间的中间人,把握谈话和辩论的方向,偶尔也发表个人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搭建课堂教学评论模式,更具引导性和教学性

《新闻公开课》首创课堂教学式评论方式,汲取了课堂教学互动性强、平等交流等优势,摒弃了以往主持人和嘉宾说教式、灌输式的刻板评论,为观众展示一个民主交流的课堂讨论过程,节目的引导性更佳。

同时,《新闻公开课》着力呈现媒体编辑操作评论选题和评论方向的过程,课堂教学式评论又似一个编辑部的小型讨论会。从观众角度看,可以深入了解评论选题诞生的幕后过程,能更深切地领会选题的价值和意义;从担任当班编辑的大学生和其他大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业务学习和探讨,可以从中获得锻炼。因此,节目本身也具有教学性,为自媒体时代的大众补了一堂媒介素养课,在丰富节目形态同时,也拓展了节目的教育功能。

3.善用新媒体技术和电视声画传播,更具活泼性

画面、同期声、字幕都是电视评论的独特表现手段,它们各有所长,各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能力。《新闻公开课》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电视声画传播的评论优势,将声音和图像的符号功能有效地展现出来,这种活泼的表现方式能更好地为观众所接受。

(1)在评论一个新闻事件之前,该节目都会播放短片介绍该新闻事件,交代新闻背景,给观众一个直观的了解。

(2)在当班编辑与嘉宾对话中,导播会根据双方的言论、表情等配以个性化、娱乐化的背景音,还会加以关键字跳跃式地呈现在屏幕上。

(3)在每期节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漏网之“语”上,节目组会邀请当班编辑同班同学,通过发送微信语音,对他们关注的其他重要新闻进行简短的点评。

节目内容的突破

1.选题方式的独特性,决定评论新颖

《新闻公开课》的宗旨,就是要打造一档以倾听年轻人声音为主题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关注年轻人的所思所想,为年轻人提供表达观点的平台。该节目的嘉宾、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认为,从年轻人的角度看新闻,可以更加了解80后、90后的价值判断,这种不同年龄和价值观的沟通,是当前社会很需要的。

因此,为解决“受众高龄化”的困扰,《新闻公开课》从新闻选题环节就体现出差异化竞争,由当班编辑的大学生及他们的同班同学和嘉宾从节目组预先准备的当日10条热点新闻中选出各自心目中的新闻头条,大学生票选最多的头条将与嘉宾选出的头条进行“对对碰”。从开播首月的节目(见表1)来看,双方选择的头条新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青年学子关注的话题更新颖、更前卫,更能凸显年轻时尚的元素;而嘉宾关注的话题涉及面广,多侧重时政、民生等硬新闻。

表1:《新闻公开课》开播首选学生头条与嘉宾头条对比表

(注:其中1月23日至1月27日为特别节目,讨论的话题均与春节有关)

2.邀请大学生担任评论员,展示新闻解读的新视角

以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邀请的都是专业评论员或某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担当,专家观点专业性较强,不易为观众所接受。相反,大学生评论员具有草根特质,同时观点新颖独特,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节目最后还设计了一个“新青年评论”的环节,由担任当日值班编辑的大学生对当日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几分钟的解读。“新青年评论”取义于期间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新青年》,具有锐意改革创新的精神。

3.多层次观点碰撞,形成平衡话语场

节目中,主持人、大学生、嘉宾三者之间呈现多层次的对话和辩论,有利于平衡话语场的形成。首先,大学生与嘉宾的观点碰撞,由于身份差异、阅历不同等,导致双方在某一新闻事件的理解深度、广度、角度上各不相同,展示了两代人对社会的观察,在观点碰撞中启发思考;再者,几位大学生之间,由于成长经历、学科背景等不同,也经常会出现观点的碰撞,这种碰撞往往能给人意外的收获;最后,主持人在恰当的时刻会抛出自己的观点,或串联、或点睛、或平衡观点。

语言特色的重塑

随着媒介环境及传播理念的变化,电视评论节目的话语方式也在改变,《新闻公开课》延续了湖南卫视的“娱乐精神”,其语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抛开了以往大多数电视评论节目严肃刻板、艰涩难懂的语言风格,使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平民化语言,还原人际传播基本形态的传播方式,突出个性化的打造,增加电视评论的亲和力。如在1月2日播出的节目中,就制造出了一个网络热词“苍凉哥”,因此受到年轻人的热捧。

此外,还避开了拖沓冗长的语音,借鉴微创作的理念和手段,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特点。每位评论者语言简洁,评说时间短,来回对话和辩论的变动快、回合多。

参考文献:

①《〈新闻公开课〉:倾听年轻人的声音》,《中国青年报》,2012年1月21日第2版

②李敏 谭天:《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创新和语态创新》,《视听界》[J],2011年第4期

③许鑫 沈天舒:《电视新闻评论: 本质、模式与生存路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J],2010年第11期

第3篇: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闻评论主体;新特点;利弊分析

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现代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交往等方式从方方面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下,在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互动性、广泛性等方面,网络媒体更是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冲击着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其中之一便是对新闻评论主体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之间的便捷交流、信息的快速传播、社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而自由的平台。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汹涌而来的信息大潮让人应接不暇,而对这些信息的消化和吸收则让传统的新闻媒体评论者力不从心,互联网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高效而便捷的方式,同时也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无障碍空间。

当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报纸杂志,而是主要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上的时候,新闻评论主体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出现了如下特点:

新闻评论主体多元化,人数增多、范围扩大

传统的新闻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评论的主体是单一的少数人的特权,主要是从事专业新闻评论的人员或编辑、大学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以受雇或受邀的方式,针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引人争论的现象发表专业的评论。这样的新闻评论者虽然以看似客观的方式、从专业的角度表达观点,但很大程度上代表的却不一定是自己的思想,更不是广大普通受众的感受,而是社会主流媒体或主导思想的产物,受政治、社会、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

当下的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则全然不同,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提高,相对于传统媒体没有太多的限制;参与门槛的降低,只要接受过基础的文化教育,有思想、有表达的欲望,都可以对时下热点新闻及焦点事件发表评论;表达方式便捷多样,无论是BBS论坛、聊天室还是专家互动,都没有明确限制规定某一职业或者某一阶层的人不能参与其中。“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对一直生存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精英人士对话语权的垄断被打破,新闻评论的主体更加多元化。”[1]早在上个世纪,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就指出:数字化生存——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这是对普通大众话语权和参与权的一种肯定,更是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平等性的重要表现。传统媒体做不到的“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交互性沟通,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交流空间得到了轻松解决。

新闻评论者之间,以及评论者与写作者之间的平等性、互动性增强

传统新闻媒体评论主体的单一性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评论者和阅读者之间的隔阂和不平等的地位,二者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单向的,用语言学中的一对概念来表述就是:一个是施事者,另一个是受事者。中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施事者由于受教育水平高、人数少,故而带有一种潜意识的优越感,而受事者人数众多,受教育水平和生活背景差异较大,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群体。“精英——大众”的评论及解读方式,加上评论者自身的社会地位、知识背景及生活层次,造成了新闻评论者和阅读者之间隐蔽的不平等性,二者很难实现文字上的、思想上的直接沟通交流,对某一事件看法的传播是单向的。虚拟的网络空间,为新闻评论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提供了这样“面对面”平等交流、互相对话的机会,这在实质的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实现的。

互联网的出现对这一现象的改观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新闻评论这一领域由原来的“单一灌输”,变成了一种“你来我往大家说”的热闹局面。话语权的放大、沟通交流的便捷带来的是思想表达上的自由,畅所欲言的结果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天平的逐渐平衡,互动性的增强。传统的新闻媒体评论虽然也开辟了读者来信、专家答疑等方式进行交流,但由于版面的大小限制、受众的数量众多等实质性的问题,这种交流互动是极其有限的。但现在的网络媒体则不然,它没有信息容纳的上限,没有审核某种思想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编辑,你甚至可以开辟一个空间来自说自话,只要你有想法,总会有听众。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表达愿望的增强及表达思想的自由化、便捷化

话语权力的放开和舆论参与门槛的降低,对广大平民参与网络新闻评论的愿望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当下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成倍增加,这其中不乏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就业、升职、加薪息息相关的信息,以往只能隔着玻璃看花一样看记者写写、专家评评,而现在自己也可以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了,这样的变革可以说是革命性的。BBS论坛、聊天室已经过气,博客之风刚刚刮过,微博便排山倒海般袭来,手机等移动互联媒体的普及和开发使这种无处不在的沟通交流更加深入人心,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拿着手机对网络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加以评论。

新闻评论同样是一门艺术,且在当下来看,是一门更加强调“对话”沟通的思想交流艺术,随着大众话语权意识的加重和表达欲望的增强,单向灌输式的新闻评论注定日渐式微。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思想、境界、文化内涵的两极分化

便捷化、互动性、平等性、开放式的新闻评论方式带来的必然是新闻评论主体在思想、境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两极分化。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不需要真实的姓名、性别、教育程度、个人背景,所发表的言论完全由自己决定,这样无限制的言论空间,虽然表达意愿很少受政治观念、文化传统、主流背景的约束,真实性大大提高,但仅仅依靠道德力量的约束,难免鱼龙混杂,产生一些诋毁、中伤和起哄、凑热闹等不负责任的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和特点,有其不可改变的必然性。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全国各大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也都开始在各自的官方网站上设立名目繁多的与网民交流互动的专栏,以便及时迅捷地捕捉当下人们对时事的态度和观点,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找到准确定位,普通大众也给自己的声音找到了恰当的输出窗口。我们在为这些新特点欢欣鼓舞的时候,更要以理智清醒的态度看到诸多不利的方面,为自己在面对这些爆炸性的信息评论时,应该采取何种态度,给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门槛降低,全民皆可参与,话语权的开放性本来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一大表现。但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网民法制意识淡薄、舆论监督力度不够,也暴露了网络发展过程中的“漏洞”,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网络话语权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变成了为自身利益摇旗呐喊的工具;“语言缺乏理性,易于偏激”[2];等等。这样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广大新闻评论人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更应给我们以警示。

更有大量数据表明,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直线上升,网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平均文化素养水平自然会有所下降。因此,当网民获取真实的资源和信息渠道的缺失时,便很容易造成“网络跟风评论”现象,尤其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之后,一个极小的事件就有可能在“盲目”而“好心”的网民中引发一场“舆论风暴”。动辄发起的“网络追捕令”、“人肉搜索”更是让这个信息网络化社会中的个人失去安全感。一件很平常的事,一旦被大量无知却好心的网民蛊惑煽动,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与打击都是沉重的。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有着蓬勃向上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它带来的对社会及个人方方面面的有益性变革,常常会使人盲目地去大加追捧,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只是二者在某一发展阶段所处比重大小不同而已,故而我们应始终保持理智冷静的态度,趋利避害,才能使其真正为社会发展及个人生活造福。

参考文献:

[1]涂光晋、吴惠凡.表达·交流·争论·整合——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与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1(5).

[2]罗华.网络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0(10).

第4篇: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媒体;电视新闻评论;影响

一、网络媒体发展下造成的电视新闻评论第一报道权的转移

在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开始由传统媒体将自己筛选整合处理后的信息推送到群众面前转变为由群众根据自己所喜好的新闻类型进行自我的选择获取。在网络媒体还没有大量出现及快速发展时,在电视新闻评论中要想找到一个符合大众观点的评论话题是非常困难的,在网络媒体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下,我国的新闻话题与新闻热点的产生已经不是传统媒体下的几档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可以主导和控制的,而是已经转变成在网络媒体和网民的讨论评价下出现的。在信息时代下,新闻的发生出现已经不是传统媒体模式下,媒体寻找新闻焦点的方式,而是转变成为网络新闻焦点出现快速突然,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所需要做的就是跟进新闻焦点进行整合处理的综合精致报道,只有做到这些,电视新闻评论才能够在网络信息时代持续的发展生存下去。也就是说,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在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下,新闻的第一报道权已经毫无疑问的转移到网络媒体上去,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地位已经不复从前,电视新闻评论所要做的就是紧跟网络媒体的快节奏新闻报道步伐,实现自身的持续生存发展。例如近几年来关于新疆暴力冲突事件新闻的报道都是首先从网络媒体上进行报道宣传的,网络媒体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和发现新闻事态的作用,新闻的第一报道权已经转移到了网络媒体上,电视新闻评论所要做的就是紧跟网络媒体新闻的发展步伐,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全面的综合性新闻素材整合及观点评价。

对于普通大众来讲,网络新闻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的本质都是相同,人们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电视来观看新闻报道还是评论,都是为了获取新闻资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娱乐。新闻的娱乐性表现在新闻报道的传奇故事性上,电视新闻评论也要从这方面入手,将一个故事寓意蕴含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所以,电视新闻评论和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要紧紧围绕着新闻的故事性、传奇性进行整合制作,更加吸引观众,并且能够给观众的身心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当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下,对于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都具有特定性的发展方向。电视新闻评论报道也能在网络新闻的关注下不谋而合。就目前而言,电视新闻评论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以前的平面媒体功能逐渐被弱化,但是网络媒体的及时性和敏锐性逐渐显示出来。

二、网络媒体发展下造成的电视新闻评论第一解释权的转移

随着我国第一新闻报道权的由电视新闻评论向网络媒体的转移,电视新闻评论在新闻界中的地位开始不断的受到影响。电视新闻评论的地位,取决与对新闻报道的第一解释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先入为主的思想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电视新闻的评论要想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取得辉煌的成绩,就必须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牢牢抓住新闻的本质,并进行科学的、符合大众接受能力的有力解释,就这一方面,电视新闻评论在先天上就与网络媒体存在一定的差异,处于一种相当不利的局面。在网络信息内,新闻的传播、评论都与传统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出入,不再受到方方面面的局限,而且由于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个人言论的发表很难受到监督和管理,这就使得在网络时代下,网络评论比电视新闻评论更具有自由性和参与性,能够将每一个人都带入其中。例如针对于当前我国新疆地区的暴力事件处理方法和事件后续,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更好的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能够更方便的了解事情的最新动态。这方方面面都使得当前我国的新闻第一解释权也逐渐向着网络媒体所倾斜。

为了更好的应对当前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评论要同电视新闻报道结合的更加紧密,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必要补充,同网络评论的不整合性相比,电视新闻评论所具有的整体性观点是非常可贵的,这也为网络媒体发展下电视新闻评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出一定的空间。电视新闻评价的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独到的睿智观点,在网络评论的大军中起到独树一帜的引导作用,让人们看到富有见地和科学性的新闻评价。由于网络信息时代构建出一个巨大的虚拟社区,对我国的人际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信息的关注方向直接影响着我国新闻报道的关注方向,当前我国对于新闻的关注方向已经不再是由媒体来决定的,而是由广大的群众所决定的,这就对我国的传统电视新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作用。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量网络用户的涌入更加刺激了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当前我国新闻第一解释权向网络媒体的转移,子啊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就必须要同网络媒体保持高度的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最低按限度的减少网络媒体对于其发展的影响。

三、结语

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开始逐渐增加,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模式,对于新闻的关注方向也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产生了重要的不利影响,已经使得电视新闻评论丧失了新闻第一报道权及第一解释权,尽管如此,由于网络媒体中网络评论及网络观点的散乱不整合性,电视新闻评论仍然还有这一定的发展空间,只要保持电视新闻评论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报道方向的高度一致,电视新闻评论还是可以取得一定成绩的。

参考文献:

[1]赵芳.电视新闻评论的多元视角[J].新闻论坛.2013(05).

[2]郭磊.完善电视新闻评论个性特征的途径[J].传播与版权.2014(11).

第5篇: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

一、形态创新

随着媒介融合,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机制不断变化,在新的观念与理论的带动之下,一些新的节目形态也悄然出现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一) 深度报道+评论员模式——《新闻1+1》

2008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改版之后,推出了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突发事件、公共话题等焦点问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话题展开评论。“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

《新闻1+1》在形式上既借鉴了《时事开讲》的“主持人与评论员谈话”模式,又借鉴了《焦点访谈》深入报道新闻事实的方式,两者结合,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节目的刻板说教,大胆触及关系国计民生的敏感话题。自2008年3月24开播以来,节目收视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每期首重播收视率0.7%左右,最高收视率达1.09,跃升为新闻频道日播栏目收视率第1位(除并机直播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

CSM提供的数据显示,《新闻1+1》在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神七发射等重大新闻事件周期内收视率均上扬3-5倍。在受众方面,该栏目的定位更偏重于“25至54岁、高学历、高收入、管理层的男性”。具体分析,这档节目的成功经验在于:

1、时效性强

《新闻1+1》每期所选择的话题大部分是当天所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或是短时期内的社会敏感话题。如2010年7月的选题,有广州强拆富人区别墅、中国观看世界杯人数全球最多、河南伊河桥垮塌事故等,都是时事热点。一个典型案例是,2008年9月1日晚上8点半左右,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突然宣布辞职,《新闻1+1》在一个半小时之后,率先对此进行了报道解析,让观众及时掌握讯息。凭借央视的雄厚实力,《新闻1+1》表现出了时效上的优势。

2.节目言论突出

《新闻1+1》的栏目宗旨是“给您不一样的解析”。他们的做法是不抢“第一落点”,只抢“第二落点”,也就是注意区别于其他评论类节目,形成自己的言论立场,有效地引导社会公众思考。

如2010年5月17日播出的《新闻1+1》之《问题疫苗:处理“从重”难“服众”!》,背景是此前江苏曝出问题狂犬疫苗事件,国家药监局对生产问题疫苗的两家药企罚款三千万元。

主持人(李小萌):“三千万,作为一笔罚金来讲,从绝对数字上来说也许不算少了,相关部门也说,三千万是按照从重处罚的一个处理结果,但是这一起处罚涉及到的是与我们生命健康相关的疫苗,同时三千万也仅仅是涉案企业一年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三千万究竟是多还是少?”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便抛出了“三千万”和“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这两个数据,让之后的评论有了具体的切入点。之后是特约评论员、法学博士王锡锌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国家药监局对这起事件的定性。

评论员(王锡锌):“是否从重关键是涉及到定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处罚这一块儿,处罚是按照销售收入乘以一个倍数,最高倍数可能就是叫从重了。我们看到这里面是违法所得的三倍来进行处罚,三倍系数或者说这个标准,显然是把这一批次问题疫苗认定为是劣药,而不是假药,如果是假药,处罚会更加严重,处罚的最高倍数应该是五倍以上的罚款。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很难说是否从重了,关键在于这种有问题的疫苗到底是假药,还是劣药。”

这里又引出一个专业性的话题——“假药还是劣药”。节目组电话连线北京协和医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分析问题疫苗的定性。接下来,特约评论员王锡锌的评论从对企业的处罚拓展到对监管部门是否存在渎职的追究。节目的最后,由“罚款三千万”处罚,进一步推导出“监管部门不仅要事后处罚,还要懂得事前控制风险”、“公众为什么对监督部门不信任”、“在药品生产销售过程的利益链条中,政府不能扮演某种功利角色”等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电视媒体上传播意见性信息,言论突出,角度独特,绝对是取胜之道。

3.构建公共话语平台

《新闻1+1》的选题大多采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利用网络平台的造势,着力对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进行探讨,并且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话语权诉求。

还是来看《问题疫苗:处理“从重”难“服众”!》这一期节目,记者在电视新闻片中加入了网民的声音。

“(网民评论一)三千万听起来很多,但对于此前获利颇丰的大企业来说恐怕只是‘毛毛雨’吧。

(网民评论二)2008年江苏延申的一年销售收入就是1.88个亿,河北福尔当年产值是1.3个亿,2500万和500万的罚款对他们来说太小意思了。给人的感觉是,监管部门对两家违(犯)法企业的处罚依然是‘心太软’。

(网民评论三))国外都是会罚得企业倾家荡产,下次重手,对企业才有威慑力。

(网民评论四)两家药企是罪魁祸首,受罚天经地义,但监管部门也难辞其咎,监管人员怎么就无人被问责?”

通过网络话语和官方话语互搭的方式,让草根阶层的观点走上公共议题的舞台,构建公共话语平台,让观点的发表得到平衡,同时又通过舆论引导,让偏激或者非理性的网络语言得到修正。

(二) “随口说式”——南方电视台《马后炮》

这个词语引申自“STAND-UP COMEDY”,这是一种美国流行文化,意指站在没有任何布景和摆设的舞台上讲笑话。香港演员黄子华将这种表演文化移植到香港,开始被称为“是但噏”(广式语言,“STAND-UP”的谐音),就是普通话“随口说”的意思。

凤凰卫视杨锦麟的《有报天天读》“剪刀+口水”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成了荧屏热门。这种模式,又引申出了南方电视台《马后炮》这种“随口说式”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马志海每天挑选五条民生热点话题,进行深度评论,早期还有“你来我网”环节,读取部分网友的观点,有时候主持人还会对这些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现在则换成了“名人快语”——读取名人微博的一些观点性信息。《马后炮》于2005年开播,三年之后,也就是2008年,主持人马志海获得了全国金话筒奖。在领奖现场,有评委私下对马志海说,“中国就需要多一些这样的评论节目”。

来分析一下《马后炮》的优势。

1.主持人的语言能力

主持人马志海对自己的定位是“中年气盛的资深愤青”,他曾经说过“年龄和阅历同样会令我有一个理性的大脑,但我不愿意放弃那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一方面是其经历——当过工人、做过厂长、曾经是电台DJ,也一度加入到记者行列——让他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另一方面他自幼喜爱评书、曲艺并从中吸收了独特的讲故事手法,因而,“有理有趣”成为了他的话语标签。

例如2010年8月18日的《马后炮》节目,主持人对于《奶粉竟然“没事”,公众为何担心?》的评论:

“卫生部公布调查结果,湖北3例婴幼儿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奶粉没有关联。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说是够权威,可以让人信服了吧,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我发觉,这两天,好多家长更加不安,怎么回事呢,来看相关的评论:奶粉竟然‘没事’,公众为何担心?

评论说了,如果没有新的更有说服力的案例以及更为科学的说法,这个事情就算是告一段落了。无论你我是否还心存狐疑,接下来的事情是对各个品牌奶粉用人民币投票的问题,而不可能是以公权力所能决定的问题。但是,回顾这件事情,诡异的是‘雌激素奶粉’何以如此迅速地发展成为公共事件?这是我们必须拷问的。

评论说了,虽然说圣元奶粉的这次安全着陆看上去虚惊一场,但不能说就此可以高枕无忧了。无论是奶粉厂家还是权力部门,都需要反思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要看到‘无有事,有大事’的社会背景并积极弥补监管机制上的缺陷,以此修正自身行为来重建公众信任。

我们说,社会诚信缺失,政府公信力差,这才是最要命的问题。谁都信不过,都活得战战兢兢的,又何来幸福感可言呢。”

可以看到,评论中只有调侃没有说教,只有层层深入的逻辑分析而没有一锤定音的结论性表达。主持人仅仅是跟观众分享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并且欢迎各种反对的声音。

马志海曾经说过:“观众对我有各种各样的称呼,有老马马大爷马大叔马哥小马,惟独少有人称我做马老师,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成功之处。”

2.积极构建“电视新闻评论的个人门户”

《马后炮》从一开始便善于利用网络媒介,一来,节目挑选话题的“阵地”就是网络,二来,节目依靠互联网搭建与观众和政府有关部门沟通的平台,运用丰富的媒介符号和广泛的参与,使这个节目成为群体舆论的阵地。早期设有“你来我网”的环节——节目组在南方电视台官方网站的BBS和橙色驿站的留言板块里设置了专属版面,主持人与网民直接互动,为节目培养了不少忠实的“炮兵”,如“珠海老周”、“潮州老农”,这些网民成为了网络名人。随着微博的兴起,《马后炮》将辩论的阵地搬到了便捷性更强的微博这一新媒介,继续保持互动性。节目改版后设置了“名人快语”环节,从微博中挑选“加V”名人的观点来读取,一方面广开言路,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节目的宣传推广。《马后炮》还出版了同名书籍汇集节目的部分精彩内容,利用纸质媒介拓宽受众面。主持人马志海还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沙龙讲座,如2010年两场走进广州大学校园的见面会。无论是利用网络平台,还是举行沙龙讲座,都属于栏目的辅助延伸,改变了以往电视评论“上行下达”的单向传受关系,使传受双方的角色在平等交流中不断自由转换,这些都是构建新闻评论个人门户的积极尝试。

(三) 新闻资讯杂志式——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

南方电视台的《今日最新闻》是国内第一档在民生新闻中加入纯评论环节并有融媒体特征的新形态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今日最新闻》一开始的“今日最争议”环节,约3分钟,选取每天最有争议价值的一个民生话题,由主持人介绍两三个选项,观众可以通过短信或网络平台进行投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之后是新闻资讯节目,内容多为公共话题、突发事件以及民生新闻,主持人会对每条新闻进行简短的评论。节目播出过程中,走马字幕不断显示观众发来的短信内容,节目最后会预留3至5分钟,由主持人读出当晚的投票数据并对事件进行分析评论。

《今日最新闻》开播短短半年,收视率最高达到3.7%,平均收视也有2.6%左右。主持人彭彭的微博粉丝截至2011年2月已经超过12万。节目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

1.传播模式突围——二元化传播模式

《今日最新闻》借鉴了英国Channel4的经验。在主管Channel4的亚当?吉(Adam Gee)看来,“新媒体=互动媒体”。《今日最新闻》从环节设置到确定选题,再到评论内容,实现了与受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呈现出专业内容制作和普通受众内容制作并存的二元化传播模式。

2.形式突围——杂志式的节目形态

如今,受众对新闻的诉求,不仅要有事实性信息,还要有包括意见性信息。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要么重评轻述,要么重述轻评,很难做到观点与内容的平衡。《今日最新闻》则在民生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嫁接了一个时事评论环节,满足电视新闻受众对意见性信息的诉求。

3.内容突围——有争论性的民生话题

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话题通常走两种路线:一是高端宏大化,一是揭黑调查。《今日最新闻》则着力于民生话题,而且是富有争论性的话题,例如“你会否生二胎”、“老公你会挑嘴甜的还是嘴笨的”、“干部美国挂职你怎么看”等,这些未必是当天的新闻热点,但却是茶余饭后非常给力的三姑六婆话题,极具贴近性。

4.主持人诙谐幽默

《今日最新闻》主持人彭彭,走街坊路线,致力于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点评民生琐事。如对于一单“保安殴打记者”的新闻,很多评论都会落在“保护知情权”上面,但彭彭的点评却是:“如果你真觉得自己很能打,建议你到那些治保会去比拼一下。”这句话轻松幽默又不失道理,让人回味无穷。

二、语态创新

当媒介环境及传播理念发生变化时,电视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也在改变,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促使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走上创新之路。

1.个性化

对节目进行准确定位,让形式、内容和主持人形象都跟着定位走,凸显个性。《今日最新闻》,节目口号是“最新最热最吸引、同声同气自己人”,从题材上多找贴近性强、本土化强的话题,主持人的形象也塑造成“邻居家的死胖子”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新闻1+1》,它的受众定位是“25至54岁、高学历、高收入、管理层的男性”,在话题选择上偏重政治经济法律、重大时事、生活压力等,评论员的选择以专业和高端为标准。

2.平民化

所谓“平民化”,包含两种意思:首先,即便是高端节目,宏大议题,也要找到平民化的视角和切入点,拉近和目标受众之间的距离,避免说教式的传播意见性信息。第二,尽量选择平民化的议题,特别是地方电视台,在办评论节目时,要走差异化道路,关注受众身边的事,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提炼,发表观点见解,进而达到大众传播广泛教化的功能。

3.思辨性

以往的新闻评论,讲究“政论性”,往往过于严肃,很容易产生距离感。如今,电视新闻评论讲究的是“思辨性”,一方面,所选取的话题要有争论感,在“是”和“非”之间存在灰色地带,而不是一竿子就能打死一方的传统说教式话题;另一方面,在节目中把观点的产生和对撞过程展现出来。以前《实话实说》邀请观众参与讨论的模式,在当时是非常新鲜和有创意的,虽然已经停办,但它所带来的启示还是非常值得参考。

目前,中国仍然有很多“沙龙式”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和南方电视台的《全民议事听》,这些节目所挑选的话题都是具有思辨性的,电视谈话场内的正反双方势均力敌,唇枪舌战,荧屏外的观众也各有倾向,随着电视谈话场的传播,受众之间也可以形成谈话场。这类节目改变了以往“舞台式”的现场环境设计,变为“中心式”的环境,主持人在中心,以他/她为圆点四周环坐嘉宾,观众也分为正反两方,这种编排使得辩论的气氛更加浓厚。针锋相对的谈话场,成为节目吸引眼球的地方,也很适合多元化意见的表达。

第6篇: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闻评论 NHK 《周刊NEWS深读》

随着日本数据电视化进程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日本公共经营性质的NHK电视台也调整安排自己的节目以适应环境的转变。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方面,NHK电视台通过总结之前的经验,结合现代新媒体的手段,推出了一款全新的评论节目――《周刊NEWS深读(L刊ニュ`ス深iみ)》。该节目自播出以来在日本有着良好的收视率与口碑。笔者试在本文中对该节目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与长处。

一、节目介绍

《周刊NEWS深读(L刊ニュ`ス深iみ)》节目是由日本NHK电视台打造的一档新闻评论节目,于2011年1月15日开播,播出时间为东京时间每周六上午8点15分至9点28分。这档节目的背后有着特殊的背景。NHK在之前有一档“以孩子们为对象的新闻评论节目”――《周刊儿童NEWS(L刊こどもニュ`ス)》,然而根据NHK自己的调查,该节目从1994年播出以来,实际观众中成年人的比例占压倒优势。基于此事实,再加上NHK决心彻底推行电视数字化,在此过程中于2010年12月19日停播《周刊儿童NEWS》,经过几次探索改进,终于在2011年1月15日推出了全新的新闻评论节目,即《周刊NEWS深读》。《周刊NEWS深读》继承了之前《周刊儿童NEWS》“认真传播新闻”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档,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能够看懂的新闻评论节目。总主持人由当时已经颇有知名度的小野文惠担任,小野文惠因其开朗不做作的性格而受到日本从小孩到老人的广范观众的喜爱,非常符合该节目的定位。综上所述,《周刊NEWS深读》可以说是NHK电视台作为新起点的呕心沥血之作,该节目一经播出就在关东地区取得了超过10%的收视率并夺到过该时段的收视第一名(数据来自日本Video Research股份有限公司)。

二、节目特点分析

《周刊NEWS深读》作为一档NHK新推的新闻评论节目,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笔者将从节目形式、节目选题和节目风格三个方面,总结每个方面的特点来分析其特殊之处。

1、节目形式――合二为一,服务受众

首先,《周刊NEWS深读》时间安排为每周播出,笔者认为是与日本社会现状相接轨的。和中国不同,日本的工薪阶层在下班后习惯结伴去酒馆喝酒聊天直至深夜,这种社会现状导致工薪阶层回家都很晚,而且往往回家就休息。新闻评论节目的时间一般不短,让早出晚归的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每天看新闻评论节目是不大可能的。然而,另一方面,日本民众被称为“情报民族”,他们对信息非常敏感,对信息的需求欲望比较旺盛。这种情况下,NHK选择每周六休息日播出长达73分钟的新闻评论节目是比较适宜的。

其次,为了更贴合受众的需要,整个节目采用二合一的形式,由前半部和后半部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从8点15分开始至8点45分结束,是对过去一周的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进行回顾。根据每周新闻的不同,每期节目播出新闻的条数是不定的。但并不是单纯地重播新闻,而是在筛选的基础上加入简短评论。该部分的播音员由小野文惠和高井正智担当,播音员之间会进行谈论,以聊天的方式对新闻进行简短评论。而在遇到一些军事、政治、科技等专业性强,普通民众不易理解的新闻时,会邀请相关权威专家(多是相关领域大学教授)对其进行解读并提出看法。而后半部分为“深读”部分,每期节目都会设置一个话题,邀请嘉宾、专家一起进行非常详细的解读和评论,时间大概持续45分钟左右。

《周刊NEWS深读》节目自开播以来就充分利用推特、博客、网络视讯等新媒体手段,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NHK电视台每期都会提前公布下期的话题,在节目开播前就征集受众的意见。以目前最新一期节目为例,节目组已经在2013年1月19日该期播出之前,提前公布话题为“2050年,日本的未来构想图”。该话题是针对目前日本社会上频繁流传的“日本会变成二流国家”、“世界范围内日本将失去存在感”等假说的社会现象而被选定的。节目组还提出了“37年后的2050年,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关于日本在世界上存在感会缺失的说法,你怎么想”等问题引导受众去思考。受众则可以利用官方微博、博客、邮箱和官方贴吧等途径发表自己的看法。节目组在综合所有的受众来信后,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见解,在“深读”的评论部分开始之前由主持人宣读,然后大家再围绕这个意见展开对话题的讨论和评论。另外,针对每个话题,节目组都会去拍摄独家外景,其中穿插对路人或者普通居民的采访,尽可能地增加媒体和受众的互动。另外,《周刊NEWS深读》还提供二维码下载,观众可以使用手机移动终端在官方页面上扫描下载,以获取该节目的相关信息。

由上可知,《周刊NEWS深读》的节目形式是在仔细考虑了受众的需要之后策划的,并且与新媒体相融合,作为宣传自己,沟通受众的平台。

2、节目选题――范围广泛,视角独特

笔者对《周刊NEWS深读》栏目2012年6月至12月半年间共26期的节目进行了内容统计,话题分布情况由下表显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周刊NEWS深读》的选题涵盖了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法律、体育等各个方面,涉及范围广泛。

独家评论、独家解析与独家新闻一样,是一个电视栏目能在众多媒体中崭露头角的关键,也是这个节目自身的灵魂追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想要提高自己的言论影响力,想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对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作用,有效地牵引人们去思考,就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新闻评论视角与深度。《周刊NEWS深读》的新闻话题角度独特,常常会从一些被忽视的方面下手解读社会问题。该栏目在官方网站中这样介绍自己:“我们将用独自的切入点,将最新信息详细地呈现给您”,“我们要逼进现在最受瞩目新闻的深处。”从此可以看出,该栏目是立意要将新闻评论做得独家做得深广。例如2012年10月13日那期的节目,是围绕着诺贝尔奖展开,而节目提出的主题是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却无法应用到生活中去。这和其它媒体关注的角度明显有不一样的地方,并不是一味的宣传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耀,是谁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是就诺贝尔奖的实际应用情况展开探讨。2011年4月30日,当时日本大地震受灾地区的孩子们终于可以返校开始新学期的学习。正当人们为此而高兴时,节目组却以“令人高兴的新闻背后”为主题,秘密采访了受灾地区学生们新学期的状况。实际上,在大地震中被毁坏的校舍很多都没有修复,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并不令人高兴。节目组的这个选题非常符合当时日本缓慢恢复的社会环境,能够号召更多的人去帮助受灾地区的人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能够有效地动员更多人的救灾援助行动。

3、节目风格――通俗易懂,注重细节

如前文所述,《周刊NEWS深读》致力于打造一档不分年龄层,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能够看懂的新闻评论节目,这就直接促成了它非常鲜明的亲民风格。首先,主持人小野文惠其本身的风格就和《周刊NEWS深读》很相配。小野文惠曾担任过2008年日本红白歌谣大战(相当于中国春晚级别晚会)的总司仪,在日本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她在《周刊NEWS深读》中形象亲切,语言生活化,能够将比较复杂的问题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引导观众理解。

其次《周刊NEWS深读》善于运用图形、色彩、画面来辅助观众理解新闻评论内容,理清思维脉络。栏目现场主要用黄色、白色、绿色等亮色调来布置现场,现场色彩清新但不花哨。而在后半的“深读”部分中,多次使用模型来讲解社会问题,形成原因等。使用模型的概率是100%,成为标榜该栏目风格的一个典型标志。模型不仅生动形象,吸引受众的目光,还能够有效地简化对探讨话题的描述和解释。在评论过程中,专家们也频频使用图板、分析图、照片等来代替用口头专业术语来解释。有效地把复杂的新闻事实简单传神地传达给受众,也有利于受众理清头绪,思考问题。

从NHK电视台的《周刊NEWS深读》栏目中,还能够感受到的一点就是其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在新闻评论节目中加入了天气预报的环节,播报下周日本主要地区整周的天气走向。该部分穿插在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中间,这一举动也是非常符合和贴近日本民众心理的。日本民众自古以来对天气、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异常敏感,每天早上习惯看天气预报。《周刊NEWS深读》作为早间新闻评论栏目,也应该有天气方面的考量。另外,在“深读”部分,随着话题的深入,不同阶段屏幕左下角都出示一个“深读Point”进行提示。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利于中途转台过来的观众或者中途离开的观众返回时尽快了解节目内容,跟上节目节奏。以上细节体现了《周刊NEWS深读》栏目工作人员严谨的办事风格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这种对受众感受的重视也必然得到受众热烈地反馈。

结语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NHK电视台的《周刊NEWS深读》节目,短评与长评相结合,浅评和深评相呼应;在选题上角度独特,范围广内容充实;风格上通俗易懂,化繁为简,细致入微,可以说是一档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值得国内同类栏目参考借鉴的地方还是有一些的,尤其是它对独特视角的追求、对受众的重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都值得国内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学习。

参考文献

①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②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③赵雪、丁晓晓,《互动性电视新闻节目介入特征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12(5)

④李宇,《日本NHK和韩国KBS“受众意识”的启示》[J].《传媒观察》,2011(1)

⑤崔亚娟,《NHK电视节目的公共诉求性探析》[J].《电视研究》,2012(8)

⑥[日]小岛博,《デジタルr代のメディア利用をC的に捉える》[J].《放送研究と{恕罚2012

⑦日本NHK深读栏目官方网站[EB/OL].http://nhk.or.jp/fukayomi/

第7篇: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新媒体环境的发展给电视新闻编辑带来挑战,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无论从美学角度还是服务受众需求的角度,电视新闻都应汇集丰富多样的编辑方式,拓宽编辑思路,全方位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提升电视新闻的编辑制作水平,凝聚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力。

0 引言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广大受众增加了观看新闻的途径,各种新媒体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实时更新、动态传递,展现出新媒体的新闻编辑优势。为应对新媒体的竞争挑战,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发展,为受众呈现用多样化的编辑效果,展现电视新闻节目独特的吸引力。

1 新媒体环境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

新媒体是指新技术支持体系下的媒体形态,例如网络媒体、移动电视、数字报刊、手机短信等都是新媒体的代表。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信息传递的形式多种多样,实时更新,适合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在新闻方面,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在于新闻节目的时间相对固定,新闻播报具有一定的规范模式。相比之下,新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编辑方式、传递方式更为灵活。但电视媒体作为主要的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新闻公信力,在新闻事件播报方面极具权威性,且在深度报道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因此,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也是电视新闻开拓创新的契机。

2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多样化编辑的发展需求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面对的新闻采集源泉并无实质差异,新媒体可以采集的新闻热点,电视媒体也同样可以,其区别在于编辑和传递方式的不同。传递方式是由媒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而编辑则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主要源于新闻编辑的美学需求和服务受众的职能需求。

从美学角度来看,电视新闻是视听艺术结合的产物。电视新闻包含声音、图片、视频和主持人的解说,多种信息的融合塑造出新闻节目特有的艺术画面。新闻编辑形式的单一化必然会影响到新闻节目的美学效果,甚至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闻节目编辑带来巨大的帮助,通过多样化的新闻编辑展现新闻节目特有的真实性、感人性、严肃性,才能使其美学价值得到升华。

从服务受众角度来看,新闻编辑的多样化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或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其多样化发展遵循的主线是受众需求。媒体在变化,信息技术在发展,受众需求品味也在不断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观看单一形式的新闻节目。对于时代前沿的新闻信息,他们希望能够看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诠释,例如对火星的探测,观众不仅期望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更渴望看到逼真的画面和科学家的生动讲述;针对社会当下出现的问题,观众也需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从中收获启发。所以新闻编辑的多样化不仅能够使观众将观看新闻节目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更利于竞争环境下新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3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多样化编辑的举措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应关注以下举措:

第一,丰富消息类新闻的编辑形式。消息类新闻在新闻节目中占据绝对比重,肩负着为受众提供最新信息的使命,因而突出新闻的严肃性和时效性。这也是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相对模式化的原因,其严肃的新闻内容主要依靠主持人的解说配合现场画面传递给观众。模式化的新闻编辑容易使观众感到枯燥,所以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电视新闻首先应促进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的发展,用不同的编辑形式给予新闻内容更生动的诠释。例如,对重大国际国内新闻,栏目组应深入实地采访报道,尽可能争取独家报道资料,把握采访机会,向观众传递新闻现场;对经济要闻,特别是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报道,编辑应注重对新闻来龙去脉的关联性阐述,运用图表对比、历史追溯及专家解读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新闻图景,同时也能为观众提供相应的指导。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编辑,消息类新闻的活力将得到提升,更拉近了媒体和观众的距离。

第二,依据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新闻内容,开展多样化编辑。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其风格亦有所差别,有的新闻强调时事政治,有的新闻偏重经济信息,有的新闻贴近社会生活,电视新闻编辑应针对不同特色的新闻节目,创新编辑形式。例如央视《第一时间》播报的新闻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而且与《新闻联播》不同,节目更侧重搜集国际国内民生题材,配合新闻评论体现出特有的风格。节目中很多新闻内容借助漫画的形式加以诠释,不仅风格幽默,吸引观众,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新闻实质。不少观众将《第一时间》作为清晨必看的新闻节目,认为节目亲民,不仅能及时获得新闻信息,更能感受漫画诠释新闻的乐趣。再如新闻热线及其他互动类新闻节目,采用观众拍摄的真实视频作为评论资料,或是根据观众提出的现实问题给予追踪报道,都有助于聚焦观众目光,增强新闻节目的美学效果。

第三,编辑思路的多样化。在积极提升新闻编辑的美学价值、实施多样化编辑的同时,编辑思路也应同步发展。例如,新闻标题是节目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标题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看热情。编辑人员可吸取新媒体中的经典词语加工电视新闻标题,赋予电视新闻艺术活力。再如,对于同一类新闻事件,编辑应另辟蹊径,突破传统思维,带给观众新的视角。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应注意不同编辑形式之间的有机关联和自然转换。电视新闻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寻求多样化编辑是必然的选择,但多样化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突破常规,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编辑形式能够有机融合,自然过渡和转换,避免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而造成编辑形式与新闻内容不符,影响美学效果及对受众品位需求的满足。

4 结论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工作,新闻编辑需要带给观众艺术美感,同时又要兼具严肃的新闻传播及舆论引导功能。所以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有助于融合不同的新闻形式,丰富节目内涵,带给观众深刻的启迪。

参考文献

[1]王庆.从美学视角看电视新闻及其编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7).

第8篇: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述评 中原文化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贵和尚中 刚健有为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国除了在经济上取得了飞速发展之外,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无论是从形式的多样化上还是从内容的思辨性上都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改变。当然,也不能否认另一个事实――同质化的现象;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新闻信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媒介竞争也是空前激烈。

在这个严重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独家新闻”已经成为越来越难以把握的事情,于是“独家观点”、“独家视角”已经成为不同的媒体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言论立台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新闻评论历来就被认为是媒介的声音,从近代中国报刊的发展来看,新闻评论是整个新闻事业发展的先行者,受到中国几千年政论传统的滋养,“它不仅是一类文体或者节目样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传播系统,也是一根检验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尺”①。

电视述评是叙述新闻事件与发表议论相结合的评论形式。述评性评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电视评论节目,既报道事实的真实情况,又对事实进行分析与评论;既可夹叙夹议,又可先展示记者对问题的调查,让观众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集中议论,以事实作为评论的基础。这种节目的构架是建立在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和透视的基础上,把观点融入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报道之中,引导观众去思考和判断;而评论部分与前者相比则属于直抒观点,以鲜明、尖锐、到位的观点来深化节目评论的深度和力度。②

随着电视媒介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人们获知信息、享受娱乐、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看电视的行为实践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电视图像符号像一日三餐一样成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角色,把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带入一个图像的世界,又将图像的世界带入生活。电视的多样性、日常与随意的性质,使它在图解我们的文化生活的过程中,也将其自身所形成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电视评论节目作为一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点评和议论,也是一种意义产生的过程,从而也是“文化循环”的结果。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更深层次地表现为文化和文明的竞争。梁漱溟认为,文化涵盖了人类各民族如何进行生产,涵盖了人类所有器具、技术及相关的社会制度、、道德习惯、教育设施乃至语言、衣食、家庭生活等。中原地区是最早脱离蒙昧的野蛮而迈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中原文化虽然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却依旧有着独特的价值。

农业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原文化从一开始就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形成一种辩证和谐的文化精神。后来,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扩展、传播和深化,逐渐渗透到中原文化的方方面面,突出表现为宇宙观上的天人合一、人生观上的中庸和合、审美观上的美善相乐等等。③

李庚香在《中原文化与全球化》④的论文中提到,中原文化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中原文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质,以及“无为”的治理思想,主张对于事物发展过程不干预或尽量少干预;中原文化“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所包含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精神;中庸、和谐、兼爱的思想;所特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而不同的思想;具有天下主义精神。而这样的特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包括电视新闻评论的从业者们。因此,下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电视新闻评论在文化层面的价值内涵⑤:

天人合一

中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和人割裂、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也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顺从自然界的承受力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在河南省新乡电视台的大型民生新闻《直播新乡》栏目中,其电视新闻述评节目体现了中原文化在其中所蕴涵的深意。《牧野处处添新绿》⑥节目中,通过报道市民的植树活动是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使得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相统一,从而实现了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表现在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改造上,为了完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太行深处的郭亮:平凡创造奇迹》中,我们看到在地处险要的小山村里,村民们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天梯,以方便与外界的交流。

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主要指的是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在天地人中间,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中间,人为中心。在现代都市,钢筋水泥构建了整个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便表现为如何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空间里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健康。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人性化的城市设计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功能越来越细致入微,在《文明新风沐浴新家园》的节目中,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意识,从居民小区一个停车位的建设到校园文化的形成无不体现着现代城市管理者的人文意识的增强。同时,在传统的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思想中,由于明显的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的倾向,只强调个人的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例如在《百岁老人的感恩情怀》中,这位老人在百岁生日时,所体会到的是“党和国家的温暖”,她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生活的深刻认识”,并带着喜悦诉说着“新农村的辉煌发展成就”。

贵和尚中

贵和谐,尚中道,这一思想是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由于全民族对贵和尚中观念的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原则。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特别是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在双汇集团的“瘦肉精事件”中,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也得以被提出;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的定位也被凸显,每个城市只有拥有独特的人文精神,才能有自己的个性,市徽市歌引领时代精神,“厚善、崇文、敬业、图强”正是抓住了中原文化的精髓。

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

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密切关联的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注重大丈夫的气节。比干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大丈夫,在纪念比干诞辰3100周年的节目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节目创作者对比干精神在新时代的体会,因此他们提倡在现在的社会中应该极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的比干精神。面对磨难,有的人选择退却,有的人选择迎难而上,而节目中因意外导致身体伤残的青年选择后者,他的人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促进社会发展、国家强盛和文化繁荣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报纸有客观而无主观则不成为报”,所以,电视述评栏目也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倾向性,特别是在各种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才能凸显自我,一个地区的电视评论总是脱离不了本地文化的浸染,必然受到本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不断前进的文化传统。

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民众在精神层面的追求要比对物质层面的追求更复杂,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更趋于多元化。电视评论作为一种最能表达媒体立场也能代表媒体观点的节目形式,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本着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弘扬,促进社会的进步,完善社会的发展。

注 释:

①涂光晋:《从“媒体意见”到“公众意见整合”――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性变迁》,《亚洲传媒研究》,2004年。

②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350页。

③《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光明日报》,2008年2月15日。

④李庚香:《中原文化与全球化――兼论中原崛起与河南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

⑤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本文中所涉及的节目均来源于河南省新乡市新乡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直播新乡》、《新乡大民生》以及访谈类节目《非常人生》。

第9篇: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

作为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历来从节目形态、结构、内容、性质、时间、包装、制作等等方面研究的比较多,而对电视新闻中,哪些因素是观众特别关注的,哪些因素刺激感染了观众、是引起观众收视行为的要素,则往往关注、研究得不够。而这些要素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改善结构、改进手法、提高质量、扩大影响等则往往又是非常重要的。

一、感染力的概念

电视新闻节目中有哪些因素会对收视个体产生刺激,引起积极反应,让人“印象深刻”、“感染力强”?资深的电视业者都知道,一个新闻节目之所以美好,在于其能成功地引起共鸣,赢得观众。虽然其他因素比如时间安排等对节目的成功也能产生重要影响,但关键之处还是在于我们称之为感染力的某些因素。这些因素是观众希望接受的满意因素,也是专业研究者认为的“收视激发因素”,我们不妨把这些“使观众想看”的要素称之为对观众的感染力。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感染力要素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5种:危险和矛盾(竞争、冲突)、重要信息、重大事件、情感、传奇性。这是任何一档电视新闻节目中必须要具备的或全部或部分要素。我们知道。虽然没有一个观众会对节目中的所有新闻都感兴趣,但是通过包涵不同观众所需要的多种信息。就能创造最大范围感染力的新闻节目。一般而言,一期电视新闻节目中应当具备至少一种感染力的因素。或者通过有选择地强调、运用这些因素。观众必然会觉得新闻节目好看、要看,并且坚持看,不具备或者失去这些要素,新闻节目就会失去感染力,观众就失去了继续关注的理由,就会换台。

二、感染力要素

1 危险和冲突

这是最基本的感染力要素。任何新闻报道,都是对新闻事件或者历史进程中人的行为的报道。在这个过程(现场)中,人所面I临的危险和矛盾、做出的选择、造成的后果都是报道的元素,其中,对身体和生命的威胁、损害,对名誉和成就的威胁、损害,都是观众最为关注的要素。具体来说,像对战争、事故、犯罪、自然灾害、抢险行动等过程的报道,最能够吸引观众注意。也是各大电视媒体关注的焦点。比如伊拉克战争中对战争场面直播的电视报道、2008年初中国南方出现的大范围特大雪灾的电视报道、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对抢救生命行动的电视报道。以及煤矿事故中对矿工生命的抢救报道,还有对各种社会纠纷、冲突的报道等,这些事件中人所面临的危险和他们的命运都会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甚至产生震撼力。对危及生命和健康的关注,对改变命运的希望,既是人的本性,也成为影响观众观看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理由。另一方面,对矛盾双方形象的展示、对冲突双方立场表述差异引起的戏剧性和意外结果的展现等,都能够引起其他人的莫大兴趣和关注,比如争执双方的不同说法、说谎者无法自圆其说的场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对立和冲突等等。因此,我们说人所面l临的危险和矛盾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感染力因素。

2 重要信息

这是另一个最基本的感染力要素。电视观众观看电视的新闻节目,主要是要了解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指导行为,规避风险,增长知识,增加收益。这种信息需要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健康等各个方面,因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公正性、客观性、真实性、直观性、及时性等等特有的属性,使人们对电视新闻比对其他种类新闻具有更高的信任度、亲近感。人们更愿意通过收看电视节目中的具体新闻,来了解、分析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也是电视新闻节目得以高度发展的主要理由之一。人们需要的信息,从国家的各种政策措施到城市的改造和建设,从自然界的各种预报、预警到关系身体健康的各种信息,从社会发展的趋势到科技、文化的最新成果、从过程到结果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人们观看电视新闻节目的理由。电视新闻以其形象、直观、快速、客观真实等特性而成为观众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3 重大事件

历史学家说,人类历史进程就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事件所组成,这些历史事件就像一个个的珍珠串起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这些“珍珠”反映在我们的电视新闻中。实际上就是所报道的现实世界里或大或小的社会、自然事件。人们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主要地是出于对自身命运的忧虑和追寻,因此,对于这一个个的“珍珠”必然会产生探求、研究的兴趣,从中找出关乎国家、个人命运的若干答案或联系。这也是电视新闻节目为什么要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件不遗余力地进行新闻报道的根本原因所在。无论是像BBC、CNN、CCTV这样的大台,还是中小城市电视台,无一例外地都会关注各种社会、自然事件。并对之进行及时的报道,观众感兴趣的这种“事件”,正是我们所说的电视新闻节目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4 情感

我们常说,人是“感情动物”。这里所说的人的情感既是“人”这个物种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更是“人”作为社会人所形成的本质属性。人的情感表达需要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比如高兴、喜悦、满足、同情、痛苦、伤心、愤怒、麻木、平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这里只探讨一点。那就是作为电视里的新闻节目,包括情感的成分吗?或者说能分离出“情感”这种感染力的要素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无论是时政新闻节目还是民生新闻节目,无论是短消息还是深度报道,无论是犯罪案件还是经济分析,无论是叙述还是评论,只要是我们认真观看报道。这些新闻都会对我们的神经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刺激,激发出这样或那样的情感,比如像对地震灾民的同情、对经济趋势的担忧、对犯罪的愤怒、对知识的渴望、对悲惨遭遇的痛心、对生活的满足等等,无论是高兴还是愤怒,无论是满足还是伤心痛苦,都是电视新闻节目中“印象深刻”、“感染力强”的要素。也就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感染力要素。

5 传奇性

人对未知世界总是希望了解、探索,这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发动机”。因此人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世界、对于稀奇古怪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会倾注极大的热情,也会有极大的需求,我们这里所说的自己不了解的世界既包括未知世界也包括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既包括知识也包括行为。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对于未知世界、未知事物的报道。会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会“激发”观众的收视行为。比如普通人由于不能飞天,因此对“神七”宇航员对宇宙空间进行探索的电视报道感兴趣:由于自己能力一般而对超常能力和行为的电视报道感兴趣,出于对自然的好奇而对物质和物种发现的电视报道感兴趣,出于对人类生存的关注而对发明创造的电视报道感兴趣等等,这些电视新闻报道都会吸引观众的收看兴趣,因此,我们说传奇性是电视新闻节目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三、感染力要素的相互关系

以上我们分析、归纳了电视新闻节目中存在的5种感染力要素。这是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所应当包涵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技巧来合理利用、搭配、强化这五种要素,再配合以合理的结构和时间,为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感染力,进而为提高收视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