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免疫学试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重新构建微免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因
1.认真分析近三年教学大纲
认真分析近三年护资考试大纲,考试分为两个科目,即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考试的内容是护理工作需要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和技能、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在护资考试中开始使用人机对话,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考试中出现大量跟实际工作有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临床实践的问题场景,更加直接地考察考生实际工作能力。考试时间缩短,由原来的150分钟缩短为120分钟。题量减少,由原来的135道减为120道,全部为选择题,有 A1、A2、A3、A4四种题型,以病例分析题为主。
2.全面分析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护资考试真题
全面分析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三年护资考试真题,涉及微免相关知识点所占的分值约为:2014年细菌知识有22分,免疫知识有9分,病毒是4分,真菌和寄生虫为1分;2015年细菌知识有25分,免疫知识有5分,病毒是6分,真菌和寄生虫为3分;2016年细菌知识就有29分,免疫知识有6分,病毒是9分,真菌和寄生虫为5分。掌握考试对考点的具体要求,从而为微免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由此深知护资考试与微免课程的关联度很高,有必要对微免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重新建构。
二、目前笔者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考试的弊病
1.考前辅导的考试形式
因为中职学生基础差,又不上进,教师对教学的考评只能是处理教材、少而精教,考试前又进行辅导,所以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等着考试前老师辅导,形成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学习风气。学生是考一门记一门,如果连续考两门以上,前面有时间记的能及格,后面没有时间记就不及格,考试完毕,脑袋里一锅粥。
2.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实践能力
考试内容主要是课本主要内容的简单再现,考试内容以机械记忆的理论知识为主。试题中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较少甚至没有,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严重阻碍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三、重新构建微免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举措
1.制定护理专业微免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护资考试真题,细菌部分尤其是在化脓性细菌、结核分枝杆菌、破伤风梭菌知识点多;病毒方面涉及的是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狂犬病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轮状病毒;寄生虫章节考点是蛔虫、血吸虫和溶组织内阿米巴。因此,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护资考试相关知识点,制定既能体现护理专业特点又能注重与临床课程衔接的、适应护资考试的教学大纲。
2.根据护理资格考试涉及的知识点定位微免课程教学内容及方式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程特点,编制符合护资考试的案例版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临床病例分析,以激发学生学习微免课程的兴趣。微免教学过程中,由于记忆知识多,又容易混淆,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到比较困难,在课堂中运用案例情景教学法,使理论知识与临床紧密结合起来。如讲结核分枝杆菌,每次护理资格考试都有,为了让学生重视及加深理解,上课就让学生扮演患者和护士,患者咳嗽3个月,咳白色黏痰,内带血丝,午后低热,面颊潮红,疲乏无力,常有心悸、盗汗,较前消瘦。来医院检查,痰结核菌检查阳性。诊断为肺结核,作为护士在护理该患者时,应明确该病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对该患者的护理措施又是什么,对该病如何预防。通过形象逼真的工作场景化,提高了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新构建微免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在考核学生的过程中,既要有形成性考核又要有总结性考核,共同构成学生的最终成绩,从而达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1)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和形式的构建。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考核,包括n堂提问、作业完成、阶段性测验和实验报告等基本形式,体现于微免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培养。重点做好两方面:一是阶段性测验,采取滚动式考试的办法,给学生更多的考试机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考试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改变传统一考定终身的理念。鼓励学生们要高的分值,没有达到理想的成绩,我们可以不断考试,但是要严格闭卷考试,学生觉得今天复习好了就告诉老师,老师就出题考试,考题的范围是从开学至考试时所学的内容,学生兴趣很高,不但有了满意的分数,更掌握了知识;二是作业完成形式不一,保证内容的掌握。以前要求学生作业书写规范认真,可那是学生心不在焉抄书本的,根本没有达到做作业的目的。为此进行了改革,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图表式、书面案例分析、口头讲解、情景模拟表演等形式完成作业,学生经过思考掌握了很多知识。
(2)适应护资考试,改变以往考试的内容及题型。改变以往考试内容和题型,适应护资考试。考试内容上以各种细菌的致病性、预防为主;病毒方面是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狂犬病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轮状病毒的传播方式及免疫性出题多些;寄生虫考点是蛔虫、血吸虫和溶组织内阿米巴。考试题型以往是名词解释、填空题、解答题以及单纯知识点记忆的选择题,现在为了提高护士的应变能力,微免的老师改变以往考试题型,改为A1、A2、A3、A4 四种题型,加大病例分析题量,目的是使学生早早熟悉考试题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缩小了教学与临床之间的距离,又全面施行人机对话考试,考试题目灵活,题中有图片,视频等接近临床工作场景,知识范围广泛。
微免课程最终成绩包含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两部分。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 40%(内容包括提问、作业、阶段性测验和实验报告各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4%,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36%,最终考核评价体系按满分 100分计算。在整个考核体系中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教学 教学体会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是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验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获得相关实验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渠道[1]。但是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仅仅被看做理论教学的补充,未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学生提出、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欠缺。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仍是目前医学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此问题我谈几点体会:
1.合理整合实验课程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出于课时分配与实验可控性的考虑,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的课程设置与理论课基本平行,并且因课时少,实验类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中的教师讲解与引导居主导地位,学生依赖于教师对实验原理的详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系统示范,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2]。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从基础性、综合件及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进行重组整合,划分为基础性实验(常用基本技术)、综合性实验和学生参与设计实验三个教学模块[3]:基础性实验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的六大基本技术,分别是生物安全知识和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病原体标本的涂片制作和染色、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的方法、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等;综合性实验是将基本技术运用于模拟临床标本的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查、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及其致病性和免疫性的观察和检测等;学生参与设计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某一实验选题或临床病例资料,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研究并做实验报告。
重组整合不是简单机械地将实验分为三类,必须体现出三者的有机结合,基本技术要融合于综合性实验中;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要囊括学科间、系统间及基本技术间的综合,形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摹本实验,涵盖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项目,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大纲内容,又能得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的锻炼。在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体现出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融合及横向联系,并为学生的设计性、探索性实验提供思路和空间。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单一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整合多种教学手段,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的方向[4]。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软件、网络等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多媒体实物图片及三维模型图片,学生可以对病原微生物的形态有更加直观的了解;通过动画,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实验操作录像,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操作细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节省人力。除此之外,我所在的教研室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问题式教学(PBL)、团队教学(TBL)、案例教学(CBT)等国际流行的先进教学方法融入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
3.巩固理论知识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医学微生物学部分简单易懂,但枯燥乏味、难以记忆;免疫学部分抽象难懂,系统性比较强,前后联系密切难以整体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理论课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操作和示教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使理论课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操作能验证理论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起搭桥作用。所以应当按教学大纲紧扣理论教学设计实验,在每一次的实验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多动手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5],有助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4.注意知识更新,加强自身修养
医学院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对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近年来临床上的感染性疾病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严重耐药性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引起医院内感染激增;病原微生物变异所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频繁爆发,如SARS、猪流感和禽流感的流行。这些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恐慌,人们似乎看到传染病在全球复活。由于教科书的滞后性,这些新动向,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得到反映。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任课老师,更应注意理论知识的更新。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参加短期培训班、进修班、专家讲座等)追踪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吸取新的知识点完善自我知识结构;还要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共同交流,开阔教学思维,学习新教学法和新技术,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对医学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应当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外,还要有较广博的文化修养,尽可能多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全方位提高自身修养。在积极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加强爱岗敬业师德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开拓进取的大学教师。
5.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加强实验课环节管理
完善的实验准备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验准备主要是对实验中涉及的仪器设备及物品的准备。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操作性强,所需准备内容比较多,如实验菌种、实验动物、抗原抗体等各种材料的准备比较繁琐,实验准备过程比较复杂、费时费力。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准备工作基本全部由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任课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不仅要和实验技术人员互相沟通协调,详细了解实验准备情况,而且要进行两次以上的预实验,确保实验所需仪器、试剂摆放到位,预判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解决预案,以保证实验的准确顺利进行。
为合理利用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前准备之外,还有必要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各环节的特点,加强对每一环节的管理掌控。首先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教师只有充分备课才能做到准确、流畅地讲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也才能保证教师在实验课堂上灵活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其次,在实验开始前解答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较为熟悉,保证实验得以顺利开始。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还要做好必要的演示,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单靠教师空口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关键操作步骤、特殊贵重仪器使用等进行详细演示。只有在准确、规范的演示,详细具体的指导下,才能降低甚至避免学生实验中的差错,提高学生实验成功率。再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和个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关键步骤的操作,对其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耐心指导。对操作失败组要及时引导分析原因,鼓励其重新操作完成实验。最后,实验结束后,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完整的实验不仅要使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和掌握相关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严谨认真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因此,无论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一致,都要认真总结、分析,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就实验成败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的基础与保障,实验课教学对本课程教学意义重大。同时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获得的。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需要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此外,还需要专心研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实验,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管理,不断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勇,扬继文,杨宗琪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能大赛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08-3009.
[2]李显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4):181-182.
[3]王少华,诸欣平,胡永秀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48-250.
【关键词】 罗氏E170 仪器操作 使用体会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好、检测速度快、检测项目多、试剂无核素污染等特点,是各临床实验室优先选择的免疫分析仪。罗氏公司电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仪包括三个型号:1010、2010及E170,其中E170试剂位最多(25个)、检测速度最快(可达170个测试/小时),适合样本量大、开展项目多的大型医疗机构使用。我们使用该仪器已有两年多,现把使用体会报道如下,供同行分享和探讨。
1、严格室内质控制度。临床医生对检测项目要求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利于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该仪器所用试剂为全封闭试剂,试剂及耗材全部依赖进口,路途遥远,运输和保存条件均会影响试剂的质量,操作者除定期进行项目校准和仪器维护外,还应坚持室内质控制度,以观察检测项目的稳定性,同时也可监测仪器的工作状态。室内质控品可选择仪器配套质控品,或进口的免疫室内质控品,也可用自制质控品。
2、同一检测项目最好固定在同一个流动测量池进行检测。该仪器共有两个流动测量池,虽为同一检测系统,但检测结果也有差异。我们刚开始使用该仪器时,为了追求最快检测速度,设置每个流动测量池均可检测所有项目,结果发现同一项目室内质控累积靶值有较大差异,后来根据本实验室各检测项目的使用频度分配检测项目在固定的流动测量池,进行室内质控时,靶值就容易确定,同时校准时减少了校准品及试剂的消耗、室内质控时质控品和试剂的消耗,保证了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实验室进行认可时也不必进行结果的比对。
3、要注意E170与E2010操作不同的方面。
罗氏2010进行试剂扫描后,试剂是否校准通过,是否可用一目了然,但对于E170,装载试剂后,在试剂(Reagent)界面无法知道试剂的校准情况,必须到校准(Calibration)界面才可知道检测项目的校准状态(项目为红色为未校准或校准未通过),这一点要引起重视,因为E170当您进行检测时,仪器不管该项目是否可用,均消耗试剂,造成试剂不必要的浪费;罗氏2010在样品盘装载标准品后,仪器优先校准该项目未校准批号,但E170必须要选择所需校准项目的位置号,具体方法为:Calibration
Status全选所有项目FullSave按住Ctrl选择所需项目FullSave,所需项目后的FULL变为兰色即可进行校准;E170为样本架进样,按顺序整理好样本后,一定要注意起始号正确后才能开始进行检测,否则导致样本张冠李戴。
4、标准品的使用。E170是轨道进样,设计时考虑到运行路线较长,一套标准品仅可使用一次。为了能多次重复使用标准品,标准品盒内提供了一些标准品条形码,每次校准时,贴上新的条形码,即可进行校准。但有的校准品盒内没有提供新的条形码,只能采用手工校准,安排好校准品位置后,遮住校准品条形码才可进行校准。 转贴于
5、死腔量试剂的使用。E170的所有数据均保存在硬盘上,所以只能通过手动安排,将三个相同批号的原装试剂盒中的死腔量试剂分别集中至其中一个试剂盒,成为一盒混合试剂。把混合试剂瓶上Elecsys 2010/1010专用条形码数字以手工法输入Modular E170,可被Modular E170识别,作为一盒新的同批号试剂使用达到节约试剂的目的;当然,如果实验室有两台E170或一台E170与一台E2010,则可很方便地使用残余试剂(约20%)。
6、采样不正常问题的处理。当仪器报警采样不正常时,首先要检查样本状态,是否样本太少或有凝块、气泡并进行相应处理,其次用75%酒精清洁采样针,如果仍然出现采样不正常,则进行维护保养中的Reagent Prime和Finalization操作,也能减少出现采样不正常的机会。
7、定期进行仪器维护。仪器维护是保证仪器正常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用户,每天要严格执行日常维护操作,周维护也要严格执行,特别是流动测量池的维护保养。但仪器每年两次的整仪器的维护保养必须请厂家工程师进行。
8、更换ProCell及CleanCell、ProClean M时要注意动作要尽快完成,特别是在仪器处于检测过程中时,否则容易导致仪器停机,所有在测项目均不可得到结果,浪费试剂及耗材,最好在当天关机前检查试剂量并添加足量ProCell及CleanCell、ProClean M或第二天开机前检查添足。
9、检查TIP或CUP是否有丢失。开机进行检测前,检查TIP及CUP架上是否有TIP或CUP缺失,否则当仪器抓手取TIP或CUP时遇到此空缺,将导致仪器停机,所有在测项目均不可得到结果,造成试剂和耗材的浪费。
[关键词] 免疫学 知识体系 教学思维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但又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的学科,又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其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学实力及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尽管免疫学与临床疾病关系密切,但在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其理论知识与其它医学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内容抽象,概念繁多,多数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如何有效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质量,是免疫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入手,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一、免疫学教学现状
目前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为主以及利用网络开展的网络教学,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如启发式、互动式、PBL(problem-based lea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探索。随着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又从教学模式,教学心理角度等方面多方位地进行理论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二、免疫学知识结构特点
免疫学从结构上主要体现在研究水平和知识框架两个特点。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虽然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也属于此类,但学生可以很快的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在理解运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另外,基础部分的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就如网络中的各个部分,既使某一章节听不懂,并不影响下一章节内容的理解,但在学习免疫应答及后继部分,如病理免疫,临床免疫等,各章节的内部联系才显现出来,就如网络的各个节点,彼此联系。
三、免疫学教学思维
1.定位清晰
新知识学习往往是在已有的知识框架基础上不断地扩充知识节点,通常称之为形象思维。在免疫学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及与其它医学课程的联系,进而在知识体系内部建立有机的各章节联系。例如,抗体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学生学习过蛋白质,学习抗体时就要有两个基本定位:在哪和有什么作用。抗体属于一种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有在膜上的和体液中的,主要的作用是结合抗原,然后诱发不同的途径最终清除抗原。有了这种定位,学习时就可以把蛋白质和抗体联系在一起,扩展了原有的框架内容。
2.动态过程
免疫学基础部分的核心是免疫应答,即机体对异种物质的识别、反应的全过程。各章节的学习过程就是整个免疫应答过程各环节分开学习的过程。因此,从表面上看各章节毫无连续性,独自成章,而教师要从本质上把握免疫应答这条主线,将各章节串在应答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基本的免疫学知识框架体系。从而在病理免疫、临床免疫等应用部分,则更容易理解在这条主线的各个环节出现异常的表现。
另外,还体现在细胞的不同状态上,从静止期到活化期(即功能状态),则可出现功能状态上的改变。如巨噬细胞以前只是提到具有吞噬功能,而在免疫学中则区分状态,吞噬功能主要体现在细胞活化后,而在静止期的吞噬能力很有限,主要是抗原加工提呈功能。
3.概念转换
免疫学也存在大量的专业词汇,概念解释是授课的一个主要内容。为了把握本质,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概念,另外,在不同专业会用各自的专业词汇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个物质或过程。例如,在讲解表面标志时,表面标志本质就是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生理学侧重讲解细胞膜表面蛋白的离子通道作用,生化侧重载体物质转运功能,分子生物学侧重信号转导,而免疫则侧重细胞的特殊标志与识别。免疫应答是免疫学中的重要概念,但其本质也是反映了机体与外来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进入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过程从微生物角度就是感染过程。通过概念转换、分析本质,加快学生已有知识框架结构的更新。
教无定法,在形式上注重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固然重要,作为教师,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本质与联系,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剖析知识结构特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内容,重视知识的横向及纵向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记第173次香山科学会议[J].上海免疫学,2002,22 (2) :7378.
[2]文艳平,秦国杰,侯秀琴. PBL 对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15-18.
[3]黄从刚,赵云.浅谈多边互动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104-105.
一、强化管理全面落实保障措施
1.明确目标,规范管理。落实艺术教育,首先要做到科学规划,管理规范,督查严格。要制定艺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要把艺术教育纳入到学校重点工作中;要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要制定科学的艺术教育考评细则,定期进行严格的考核。
2.内外结合,有序实施。艺术教育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教育,必须坚持基础培训和特长训练相结合。学校要将艺术教育工作抓实抓牢,要求艺术教师认真上好艺术课,做到课前有安排、课堂有落实、课中有检查、课后有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艺术教师要认真制订艺术教育活动计划,每天、每周、每月、每期、每年定时定点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与校外艺术教育机构积极协调、配合,做到特长培养互补、活动开展互补,坚持校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艺术普及与特长提高相结合。
3.奖勤罚懒,有效激励。学校对艺术教师制定绩效工资、艺术工作考评和奖惩方案,在职称评定、岗位考评、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有些地方还给予了适度的倾斜,激励教师满腔热情地从事艺术教育。同时,对于在课堂上纪律涣散、敷衍了事或者将艺术课程挪作他用的老师予以书面通报批评和经济处罚,才能保证艺术教育的落实和顺利开展。
二、执行标准,开足上好艺术课程
1.严格标准,规范开课。每学期学校安排课程时,要认真对照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艺术课,不随意加减艺术课,包括毕业班。
2.教学管理,重在落实。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学管理制度,强调备教批辅考要求,给教师一个明确的标准,使教师清楚该做什么、该如何去做。
3.教学科研,扎实推进。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到坚持每周开展一次,内容以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为主。以“五步式”集体备课为重点,着重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使课堂教学高效。
三、夯实建设,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作风过硬、道德高尚、品德优良的教师队伍。二是要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打造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使全体教师形成比奉献、比业绩、比进步的氛围。
2.健全制度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讨论、疏导、引领来促使全体教师形成荣辱与共的意识,使每位教师都能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努力、出谋划策,进而制定出学校科学发展的规划、教师必须遵守的制度,并固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3.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学校要加大艺术教育教学方面硬件设施的投入,注重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做到处处有景,处处育人。使全体师生在学校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艺术教育的良好环境,在学校任何地方都能开展艺术活动。
四、精心设计,积极搭建展示平台
1.搭建教师展示平台,为教师展示才华提供一切机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堂展示;活动展示;参赛展示。
2.搭建学生展示平台,为学生展示才艺提供大量舞台。要注意二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是要注重舞台的多层次性,二是要注重舞台的多样性,要坚持开展学生喜爱的活动,如文艺汇演、经典诵读等。
五、文化沉淀,创建艺术教育特色
1.认真总结梳理。学校要将本校艺术教育进行认真地总结,认清需要改进和发扬的地方,进而更加明确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目标,更加强化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更加清楚学校艺术教育应有的效果。
2.科学研究提炼。学校要在总结疏理的基础上,将艺术教育好的方法、措施、经验进行加工提炼,同时要请相关专家有针对性地指导,确定一种适合本校艺术教育发展、具有本校艺术教育特色的模式。
教学案例:
师:在我们的教室中有很多近似长方体的物体,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1:教室中的喇叭近似长方体。
生2:图书角近似长方体。
生3:讲台近似长方体,还有电视机柜也近似长方体。
……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我们的这间教室也可以看作一个长方体,你能指出它的长、宽、高吗?(学生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师:如果要粉刷这间教室,你觉得需要粉刷哪些面?(学生讨论后交流)
生4:只需要粉刷5个面,因为地面不用粉刷。
生5:我有补充。要粉刷5个面是不对的,因为教室四周有黑板和窗户的地方不用粉刷。
师:大家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很好!下面,请看例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教室的长是8.5米,宽是6米,高是3米。教室的门窗和黑板的面积一共有35平方米。要粉刷教室的顶面和四周墙壁,粉刷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学生尝试列式解答,师巡视)
生6:我列式为(8.5×6+8.5×3)×2+3×6-35。
生7:我列式为(8.5×6+8.5×3+3×6)×2-8.5×3-35。
生8:我列式为(8.5×6+8.5×3)×2+8.5×6-35。
……
一连三个学生的列式都有问题,虽然在汇报过程中大家都发现并解决了问题,但我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是长方体表面积的应用,难度应该不是很大,为什么学生的错误那么多呢?”课后,我又细读了教材,突然认识到自己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处。
教学分析:
1.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师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缩短文本感知与学生个体认知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规律,获得新知。但是例题中呈现的问题“粉刷教室面积”只注重生活经验,忽略了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脱节,把观察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在学生的头脑里,长方体是在“眼前”的,而这时的情景却是学生已经“钻”进长方体里去了,观察角度改变了,学生无从下手解决问题。
2.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各有差异。
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这类知识时,有少数学生能清晰完整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但大部分学生懂了却不能很好地进行表达。这时,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能列式计算,而应该考虑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才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而上述教学中,我出示例题以后并没有留给学生审题的时间,也没有引导学生审题,从而导致学生列式出现较多的错误。
3.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问题的抽象性之间发生冲突。
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的特征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具有很大的形象性。在汇报交流中,我发现学生明明知道缺少一个面的面积,却不知道是哪个面、这个面的面积怎么求及这个面与长方体的长、宽、高对应不上。对学生而言,虽然有实物作参照,但要迅速找出具体是哪个面并且知道怎么计算面积,难度不可谓不高。由于思维的形象性与问题的抽象性之间发生冲突,学生出现乱减面积、随便计算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改进措施:
1.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数学知识还是有差别的。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还不是很牢固,所以“粉刷教室面积”的教学设计更要到位。这里,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把教室缩小后在屏幕上呈现给学生看,通过这样一个小改动,就把学生的思维给“解放”出来了。或者,由于此题本身的难度较大,教师可以换个例子,如油漆课桌面、椅子面等,并且把这题放在课后练习较妥。
2.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解题的关键是审题。
审题就是弄清问题,主要指弄清题目已经告诉了我们什么、需要我们去做什么,即弄清条件、问题、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如这节课在出示例题后,我应不急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而是通过一些提问帮助学生审题,如“读题目,说说知道了什么”“你知道这题求什么吗”“求表面积就是求6个面的总面积吗”“这个问题实际就是求什么?能完整说说吗”等。审题不仅是解题过程的第一步,而且是解题过程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审题环节。
3.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医学知识的重要的桥梁和保证。但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以及抽象的免疫学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实验教学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积极性的重要环节,下面将谈谈在这门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对即将观察到的现象充满好奇
学生在理论课堂学习的知识枯燥、生硬、难理解,比如说在讲到病原微生物的形态时,理论上有球形、杆形、砖形甚至还有蝌蚪形,学生即使配合挂图、教材也还是很难想象那些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个体究竟是什么样的,那就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各种形态的病原微生物时,才使他们确信这些微生物的存在;另外讲到病原微生物分布非常广泛,为了证实这一点,让学生们走进实验室,用无菌棉签分别蘸取工作台面、工作服以及自己的呼吸道,然后用划线接种法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当学生们亲眼看见从上面这些材料上取的标本经培养后有菌落生成的时候,自然产生一种学习这门课程的强烈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究这些微生物的生存方式以及对人类的危害等相关知识。
2 重视动手操作能力,让理论知识的记忆从操作的过程中得到强化
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但许多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这是一门考察课,所以在实验课时懒于动手,认为只要观察一下实验结果就行了,结果造成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课后迅速遗忘甚至根本就没有理解的局面,从而觉得这门课程难学而不愿继续学习。笔者认为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标本,不但可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如通过在不同性质培养基上培养细菌的过程,学生可以更深刻理解细菌的生长条件、生长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这些生长现象来对这些微生物进行鉴别。并在教师的提示下去思考如何阻断其中某一个环节能抑制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样又和临床的防病治病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力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
3 通过生动的动物实验,让免疫知识的学习不再成为负担
免疫学知识作为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抽象、难懂,学生常常对许多问题感到困惑,而没有兴趣继续学习。因此,要通过实验教学将抽象、难懂的变为具体的、可见的现象,帮助学生学习。如Ⅰ型超敏反应属于一类非常常见的疾病,它的发生机理在四型超敏反应中相对简单,但有的学生仍然觉得难以理解,即使当时理解了,记忆又成为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豚鼠过敏反应”的动物试验:取2只豚鼠,给其中一只注射蛋清溶液使其致敏,另一只不注射,当隔一段时间给2只豚鼠都注射蛋清溶液时,以前曾注射过蛋清溶液的豚鼠就会发生典型的过敏性休克症状,如不安、竖毛、喷嚏、抽搐,甚至死亡,而另一只豚鼠安然无恙。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直观理解了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让学生对免疫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
4 将传统的示教标本变为生动形象的网络图片信息,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
传统的示教标本通常是一些提前准备好的各种实验结果,如反映抗原抗体反应的单、双琼脂扩散实验结果,传统的标本展现给学生的只是反应结束后形成的沉淀环或沉淀线,内容生硬,对学生的记忆和兴趣都无任何刺激作用,通过生动形象的网络图片信息,学生看到的不再是单纯的结果,而是抗原和抗体在反应板上动态结合的全过程,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并实现了实验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真正达到示教的目的。
5 把部分理论课从教室转移到实验室,让学习更轻松高效
[关键词]积极性;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265-01
根据目前中专学生的状况,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存在许多困难。首先,现在的中专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是一些考不上高中的后进生或是已脱离学校教育数年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与自信;其二,中专生没有升学的压力,也就缺少了学习的动力;其三对基础课普遍不够重视,基础课实验教学更是认为可有可无。这些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观念有关,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转变观念是关键问题,我在十几年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教学(以下简称病免学实验教学)中总结出一些方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基础
1.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教师的“为人师表”,自己要起到表率作用,不仅在学识上,而且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使学生心悦诚服。通过学识、人格方面吸引学生,同时要关心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与学生沟通并及时解决实验时遇到的困难。只有付出自己的爱心,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1.2 处于中专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较强,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常常会激化矛盾,使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既影响师生关系,更影响教学效果。应常规管理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对违反实践操作的行为不只是简单地批评和教育,而是要求学生认识到错误,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与素质教育接轨。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下转267页)
(上接265页)在许多学生眼里是属于枯燥无味并听不懂的,在学习时困难重重,所以,理论课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但实验操作能验证理论,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起搭桥作用,所以应按教学大纲计划实验个数,并积极设计实验,在每一次的实验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多动手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
一些学生认为病免学基础实验只是专业基础实验课,在今后的工作中很少用得到,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耗费精力。学生的偏科思想影响到教学质量提高,因此,端正的学习态度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让学生明确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实践是理论知识的延伸,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断更新,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
4 制订实验教学目标
对学生实验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做实验。有了具体的实验教学目标,学生实验时才有矩可循。教学目标制订应以掌握操作的正确方法和要领为起点,在不同阶段,提出的目标应有所不同,循序渐进、配合实习进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稳步前进,不急于求成。例如:实验原理、目的、步骤、结果和实验报告书写等,逐步示范、分析并直接求教操作过程,养成按一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的习惯,以后的实验就不再这样,而是逐步引导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和内容的基础上,自己独立或分小组按教学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分析实验结果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养。
5 督促学生预习
预习是保证学生的学习成为良性循环的关键。为了保证授课的效率,应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对于自觉性较差的中专学生来说,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们可以采取上课提问、记平时成绩等手段,督促学生做好预习。
6 总结讲评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情况进行总结讲评,使学生了解自己在训练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发现不足就可以立即改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相互比较,增加竞争意识,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7 加强课外学习环境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做完某个实验后“意犹未尽”,然而,受制于常规教学安排,学生们不得不失去再实践、再认识和再发展的机会,这同样也是教师的遗憾。如寄生虫学实验里“线虫纲虫卵检查方法”,很多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并分辨出新鲜粪便中的各种虫卵。通过有计划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课余时间也可进行实验,提供第二课堂阵地,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或教学大纲中的实验要求自行设计验证性和探索性实验,同时为学生创造了积极的专业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医学高职影像 《人体断面解剖学》 教学实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38-02
《人体断面解剖学》主要是对人体的各个断面结构以及器官等进行分析探讨,对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分别对人体的头部、耳、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四肢部和脊柱区等部位进行解剖学分析探讨,通过对断层的观察以及操作实验,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医学专业水平。在医学高职影像学的专业学习中,《人体断面解剖学》是教学重点内容,只有通过对课程进行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夯实学生的技术基础,为医疗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1 《人体断面解剖学》的教学内容
《人体断面解剖学》在医学高职教学中尚处于一门新兴课程,我国各高职医学院校对该门课程尚未达到成熟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对医学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卫生部以及教育部也针对《人体断面解剖学》的相关教学内容对其制定了教学大纲、教学课时、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设计等规定,对高职医学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1]。该文在对医学高职影像专业的《人体断面解剖学》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首先聘请临床专家依据实际岗位中的要求及特点对课时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整合了《人体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大纲,并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建议。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差,《人体断面解剖学》的课时安排一般为每周4个课时,在有限的课时下,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教学内容,尤其是对于头部复杂的解剖面教学,学生的理解受限,而临床应用率又较高,若未能充分掌握,则对以后的实际操作水平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教学时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技术以及模型系统等以供学生反复练习,使其对脑部解剖学结构进行充分的巩固学习[2]。
实验室进行脑部解剖学习时,主要是对脑部重要中枢系统、基底核、脑血管、脑室、内囊以及鞍区等结构的了解,进而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再对头部的矢状断面、冠状断面以及水平断面进行分析讲授,观察各断面之间的变化以及联系。而在对胸部的解剖学教学中,则主要是对胸部矢状断面、冠状断面以及水平断面的重点观察,辨别并仔细观察纵隔内各器官位置以及毗邻器官。针对腹部的解剖学则主要是观察患者的肝、肾、脾以及肝外胆道等器官的结构,查看腹部的血管状态;盆部的解剖学教学则是对卵巢、子宫、前列腺、膀胱以及直肠部位的器官进行的观察分析,对各器官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相邻器官进行辨别,找出各断面之间的关联以及规律[3]。在四肢断面解剖教学中,则主要是对关节以及骨的观察分析。
在对各断面解剖结构进行教学分析时,需要借助MRI以及CT等影像学诊断方式,以此辅助学生对人体解剖进行详细的了解。学习时一般以水平断面的分析及讲授为主,同时辅以矢状断面以及冠状断面的讲解。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影像学专业学习的实用性,还需时常补充最新的影像学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该学科以及扩展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保持该学科学习的实时性以及创新性[4]。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必然结合影像学知识的教育,因而,学习时必然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与理论结合,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人体断面解剖学》的教学方法
2.1 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人体断面解剖学》是一门以图像教学为主的学科,学习中需要对大量的影像学图片进行观察并分析,学生仅仅接触抽象的影像及实验图片未能构建整体的学习构架,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消极无趣的学习状态,无法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可通过多媒体材料引入大量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够将以往抽象的影像图片转化为形象的视听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实现更好的教学目的[5]。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网络课程的方式,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不懂的或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学习,灵活性强,也迎合了当代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进行此类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时,网络教学课件以及资源也要相应的更新发展,及时将学习资源共享在校园网的相关账号中,学生通过登录学习账号可及时进行学习。
2.2 教学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在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之下,影像学技术也得到了广大临床学者的重视,《人体断面解剖学》是在影响诊断学的发展中逐渐新兴的一类学科,属于专业性以及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只有对《人体断面解剖学》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此,在进行《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时,必须基于基础的理论教学,保证专业知识的扎实稳固,学习影像诊断学的基础知识点、影像成像原理等。同时,结合影像学实验教学,由临床专家直接根据具体的病例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人体断面解剖学》属于影像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目前临床诊断的基础,通过MRI以及CT的影像资料观察,可对人体形态以及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传统的考核方式在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水平时,大多以名词解释、选择题以及问答题的模式为主[6]。然而,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其考核模式也应随之变化,以适应教学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因此,可采用填图考试以及标本考试等创新模式替代以往的考核方式,列举临床上常见的典型病例或多发疾病,使学生对图片或标本进行识别及分析,充分结合实践,达到“工学结合”的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实践能力进行真实的反映。
3 结语
综上所述,《人体断面解剖学》是影像诊断学的基础及重点知识,除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需要结合影像学资料进行实践教学,引入多媒体资源以及临床专科医师的讲解,不断巩固教学大纲的内容,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友坪.医学高职影像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9):151,153.
[2] 陈巧格.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6):743-744.
[3] 卢慧,陆环,吴江东,等.提高影像方向班人体断面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4):327.
[4] 胡光强,余录,肖洪文,等.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实验教学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及运用[C]//中国解剖学会第15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