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功能厕所建设方案范文

多功能厕所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功能厕所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功能厕所建设方案

第1篇:多功能厕所建设方案范文

1、古城新颜

这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历史的脉络在这里缓缓呈现,流淌着中华千年的文化血脉,贯穿南北。矗立河畔,依稀能听到艄公起锚的号子声,在吆喝声中唤醒了现今的车水马龙。

2、城市新贵

提及北京,通州是绕不开的话题,她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这里曾是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四通八达。今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通州经济发展实现了逆市飘红:全区经济生产总值实现234亿元,增长10%,税收总额实现83.6亿元,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6亿元,增长2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321亿元,增长10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25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234元,分别增长9%和10%。数据往往是枯燥的,却是最能说明真实情况的,这些数字,在低迷的经济时期显得格外耀眼。

古老的通州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大放异彩,以城市新贵的姿态引得世人瞩目。在通州,扑面而来的,是悠悠历史岁月带来的厚重之感。而繁忙的地铁、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汽车,节奏紧凑的生活方式让人有一种时光交错之感,朝气蓬勃的城市新贵的气息,却又是如此真实地环绕周身。

3、通州印象

我们不妨通过以下的陈述来仔细品味通州。在北京城市规划确立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中,通州是首都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示范区,参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主要承担行政办公、商务金融、文化会展等功能,是中心城行政办公、金融贸易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区。

通州拥有地缘优势:它是距离中心城最近的新城,处于长安街和中轴路组成的十字轴的东端,新城集聚区距天安门24公里,到达CBD、首都机场只需15分钟。拥有京通快速、京沈高速、京津塘高速路等交通要道的通州新城纵贯南北、四通八达。通州东距天津塘沽港100公里,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枢纽位置。通州新城区建设紧紧依靠北京和“环渤海经济圈”,是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发展的重要基地。

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通州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通州始建于西汉初年,至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是声名远扬的水陆都会,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美称。运河文化源远流长,有三教庙、燃灯佛塔、大光楼等众多名胜古迹。提到通州,宋庄更是绕不开的话题。现在的宋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朝圣者来到这里。目前总共聚集了3000多名原创艺术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家群落基地,包括黄永玉、冯其庸、韩美林等一批文化名人。艺术和商业的博弈一直是个悖论,但在这里却呈现出水融般的和谐。

谈发展,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凭借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2009年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通州速度

走在通州的街道上,让人感受到的是通州的巨大变化。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经济》记者,通州他并不常来,可是每次来,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近几年,通州跨越式的发展有目共睹:2005年初,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通州被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东部发展带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北京重点建设的三个新城之一。2007年北京市政府批复了《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此后通州区政府致力于新城的改造建设,在市容、市貌和各项公共事业方面都有较大改善。新城交通设施的完善,邻近CBD的区位优势及其房价低廉的特点吸引了较多CBD白领到此置业,使得通州新城房地产市场有较好的表现。2009年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据记者了解,通州将以“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为建设目标,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大型、重点企业的商务需求,大力支持现代流通、总部经济、金融后台服务、信息服务、专业中介咨询服务和商务会展等高端商务业态的发展。

通州区区长岳鹏向记者描述了通州发展的远景蓝图:一是新城定位上是北京市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州新城建设要承担拓展和补充北京中心城功能,建设成为最具人文关怀、最具文明风采、最具文化魅力、最为和谐宜居的精品城市。二是建设标准将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在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上都要利用国际顶级资源,引进一流合作伙伴,高水平打造现代化国际新城。三是建设理念要成为践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典范,采用一系列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以生态、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建成践行人文、科技、绿色北京理念的典型示范区。四是建设内容要以文化为魂,以绿水环绕为独特景观,突出运河文化和滨水生态特色,建成白天因商务而繁荣、夜晚因休闲娱乐而繁华的“不夜水城”。五是发展模式要走出新路,充分吸收国际国内新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城市功能上要体现开放性和国际性,在城市布局上要体现协调性和合理性,在产业发展上要体现可持续性,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州新城城区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未来人口承载能力将达到百万左右。新城核心区(即运河中心区)面积48平方公里,位于运河两岸,京哈高速、六环路、朝阳北路等交通干线在此交会。核心区将依托优美的水系景观和丰富的运河文化元素,建成以总部形态为特征的“运河-北京文化商务中心区”。

据悉,通州新城运河核心区将包含文化商务休闲区、高端商住区、会展综合服务区共3大区域、14个项目的地块。其中核心区占地约1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为1500万平方米,沿河重点区域约为9平方公里,已于10月13日正式破土动工。文化商务休闲区将位于运河源头五河交汇处,占地面积170公顷,地面将建有高起点、高标准的星级酒店、企业总部和区域地标、14.7公顷的特色博物馆,以及以主题水景酒店等为一体的运河水乡区。高端商住区位于百里长安街的东延线上,占地面积约为37.6公顷,建设用地为17.1公顷,规划建筑规模68万平方米。该区域将主要建成高端水景公寓、时尚餐饮、影院等,还将设置完善的医疗、教育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场所。会展综合服务区位于运河、六环路、京秦铁路的夹角区域,东至六环路、西南至滨河东路,北至京秦铁路,占地面积约154公顷。区域内将建设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城市博物馆、艺术展览馆、商务会馆、酒店为一体的会展综合体,该区域内将

主要建设生态型居住社区。逐步建成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理念的典型示范区。

2015年,这里将成为首都北京新地标,承载能力将达到100万人,会极大地缓解北京城区的人口压力。

小城镇建设――国际新城的一抹亮色

走在通州的道路上,不同于北京市内的拥挤和繁忙,会有一种置身世外桃源的超脱之感。在“大城市病”日趋严重的今天,来到通州,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小城镇。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前景似乎已毫无疑问,但农村的城市化之路怎么走、政府在其中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始终是各界探讨的重点。而通州的小城镇建设,能带给我们不少的启发。

过上城市生活的“农村人”

梨园镇位于城乡结合部,依托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通州较早进入城市化的乡镇之一。记者乘坐八通线来到这里时发现,这里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林立的高楼,全然没有了鸡犬相闻的村落痕迹。梨园镇西总屯村党支部书记方起华介绍说,该村拥有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等软硬件配套设施,拥有足有100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和数千册图书的图书馆,拥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样样俱全的健身场所。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村民都已搬迁上楼,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安居乐业。

占地400多亩的北京国际图书城给合湖带来了商机。许多住在村口的农民,占据着地理的优势,改造自己的住房作为门脸房,将其出租,不少村民仅靠收租,年收入就能达万余元。

时值深秋,记者在北京国际图书城看到,农民李大爷正在书架上找自己喜欢的书看。李大爷告诉记者,虽然很多书他看不明白,但是,他依然喜欢到图书城来遛遛,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个书城带给村民的巨大变化,让他感慨万千:“哪里见过那么多书啊,要不是图书城就开在村门口,怎么会知道书里写的那么多文化知识啊!”对于台湖的发展思路,当地政府部门有着清晰的定位:建设节能生态型特色小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低碳经济,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产业发展。图书城的建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为了形成聚集效应,图书城周边还配套了物流配送中心、酒店等,村里还建设了新华联工业园。人们来到这里除了可以看书、买书、做生意,还可以到农村的园子里采摘水果和蔬菜,感受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

“城乡一体化不单单是经济上的一体化,还是社会、文化上的一体化。”区农委主任李柏松告诉记者,通州共有478个行政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州区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打造农村宜居新环境。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惠民变成一种习惯,让农民享受城市化的生活。比如教育、医疗,我们现在有的乡镇卫生院、学校正在改造升级,比市里的一些条件还要好。比如农村改水、改厕,建设图书馆、数字影院,这样,农民在村里就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通州区新农办负责同志说。2010年,除了坚持把十二项全覆盖工程作为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庄街坊路硬化和两侧绿化、供水老化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五项内容)和“三起来”工程(即“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也将推向深入。

记者在通州看到,区农委主任李柏松说的这些新农村建设工程正在成为现实:整洁的村街坊路已经开始铺设水泥路,两旁是修剪好的绿化带,自来水,卫生厕、节能灯齐全。目前,通州区农村垃圾密闭化管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级主干路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农村“亮起来”工程、农村便民连锁超市、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等九项工程全区覆盖率已达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达到98%、农村有线电视人户达到80%、农村村域林木绿化达标率72.3%。今年年底,这三项工程全区覆盖率将全部达到100%。

为了确保农民权益得到长久保护,通州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后管理,修订完善了《通州区新农村公共设施管理办法》,对公益性设施,确定产权,明确管护责任,落实区、镇、村三级专项管护资金,建立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和运行机制,走上了“日常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

在曲折中前行

从2006年开始,通州的小城镇建设一直被人关注。正如所有的新生事物都要历经痛苦的成长过程一样,通州的小城镇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土地无疑是最为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占地问题,加上村里情况的复杂性,很多村民由于不了解情况,产生了抵触心理。”通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立军(时任台湖镇党委副书记)说,“当时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能够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我们想尽办法。尤其是让涉及两个村400亩地的图书城起到带动当地村民就地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的作用。”图书城建成后,村里没有技能又需要照顾家庭的4050人员被安排到了保洁、绿化等岗位,过上了每月拿工资的日子。村支部书记刘文德告诉我们,现在村里90%以上的人都在附近打工。

专家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经常会涉及到土地问题。通过给农民补偿费来征回农民土地,把农民扔向市场,一时还看不出什么,但是几年以后问题就会显现。城市化的根本目的是惠民,这就必须让老百姓手里持续有钱,有活钱,也就必须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必须有产业的发展作为根本支撑。农民有了稳定的工作,对以后的生活有了好的预期和保障,生活来源不再主要依靠土地,农民“上楼”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让农民手里有活钱”,台湖的发展只是通州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一个个案。为了加快农民增收步伐,通州区在搞活经营权分配,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上下功夫。截至目前,全区土地流转农户达5万户,每户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收入达2400元,农民到企业打工就业获“薪金”收入近万元,以土地人股的形式实现“股金”收益达8000元以上。同时加大培训农民力度,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截至目前,全区培训农民2.4万人,培养了一批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实用人才。

梨园镇面对近些年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集体资产不断增加的状况,探索出了另一条发家致富之路。

集体经济是通州农村发展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初期,通州因此名噪一时。但是由于集体资产所有主体的抽象性,往往出现村民共有却人人没有的状况,容易滋生腐败,也不利村级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发展空间向农村扩展,产业项目下乡,紧邻市区的通州城乡结合部集体资产如何盘活、土地流转如何进行、农民权益如何保护等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

便很自然地被推向了改革的前沿。

为了解决快速发展中的难题,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带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通州区以确定所有权、明确使用权、搞活经营权、保障分配权、实现民为原则,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保障农民权益的长效机制。为了消除农民的顾虑,通州还在农民中开展了农村要不要坚持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要不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大讨论。2009年,通州区59个村完成了产权改革。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村达到121个,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土地征用款管理使用和分配中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些改革措施使农民向股民身份的转变速度加快,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

区农委主任李柏松介绍说:“通州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撤村不撤社’的模式,保证转居后的农民必须带有产业,确保股民长期稳定的分红收益,促进农民充分就业,确保农民上楼后有稳定的收入,解决农民上楼后的长远发展问题。另外,区里还同步推进了这些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让老百姓能够真正过上好日子。”

2005年初,西总屯村开始启动村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历时半年时间圆满完成改革工作,在产权界定、股权设置,资产量化中充分考虑到各个群体的利益。量化资产1.28亿元,设置为12%的集体股和88%的个人股。个人基本股占个人股本额的98%,劳龄股和贡献股占2%。基本股按年龄结构设定股权系数,15周岁以下系数为1,每5周岁系数增加0.3,年龄越大,股权系数越高,56周岁以上系数为3.7。细致明确的方案使各个群体利益均得到有效保障,赢得全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可。改革使农民成了集体经济“股东”,真正实现了当家做利。

随后,西总屯村实施旧村改造工程,一次性高标准建成村民自住楼6栋。村民搬上了新楼,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而且搬迁后户户有余款,真正实现了“富住楼”。为妥善安置富余劳动力就业,西总屯村成立“就业指导站”,加大对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力度,集体出资对不同年龄的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并通过开发社区服务岗位,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安置村内100余名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劳动力“全就业”。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通州农民增收的过程。通州区积极鼓励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低收入农户通过参与新农村工程建设增加收入,凡是农民能参与的建设项目,都要求各施工队和中标公司让农民参与进来。截至目前,使用本地农户劳动力共计11041人,预计总收入达6258万元。

“城乡一体化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和农村分别发展到了什么阶段,面临的问题就会不同,就要采取符合这个阶段的相应的措施,不能落后,也不能太超前。”区农委同志如是说。

未来的美好家园

现今的通州利用自身的优势,借着建设国际新城的东风,开始了一二三产业的大跨步地融合发展。

近年来,通州切实落实惠农政策,保障农业稳步发展。并且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了三条设施农业产业带,新建和改建各类农业设施1万亩,目前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万亩。

据了解,发展优势高效产业,提升产业水平是通州今年重要的工作内容。通州区继续壮大观赏鱼产业,重点落实了观赏鱼产业化提升体系建设项目。加快樱桃产业发展,种植总面积达20000亩,规模位居北京首位。继续扶持食用菌产业,目前,全区形成了工厂化生产、温室设施生产、林地生产三种食用菌生产方式,年产白灵菇、金针菇等各类食用菌16500吨。区农委相关领导介绍:目前,于家务乡西马坊村蓝莓园、永乐店镇东何各庄村的食用菌主题公园、马驹桥镇小杜社村的“金果冠”、台湾果蔬种植采摘园等产业发展典型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同时,通州还在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发展订单农业生产基地上下功夫。以开展农超对接、参加农交会提升企业知名度等形式促进农产品流通。截至目前,全区有70家基地133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8家基地获有机食品认证,注册农产品商标近百个。

为了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为“三农”发展储备力量,通州还别出心裁地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截至目前,已开办蔬菜、食用菌、生猪、观赏鱼、花卉,果树等田间学校68所,培训学员2040人。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都市农业经营主体。2010年初至今,新建合作社15家,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99家。其中达到区级规范化建设标准的有50家,北京市示范性合作社10家,农业部示范性合作社2家。目前,通州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布种植、养殖、农产品等多个产业。现有核心成员9287户,带动涉外农户18000余户,占全区14万农户的19.3%,占全区一产6.5万农户的42%。

“我们争取到了市区两级财政扶持合作组织资金,为合作社配备了运输车辆和小型农机具,支持合作社注册商标、统一包装、有机认证和开设专卖店。”区农委主任李柏松说。

要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承认农村和城市间的联系。北京的快速发展不仅影响到通州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为通州的农业以及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契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近年来,通州着力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加快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步伐。

深秋的通州,显得格外动人。绿色尚未褪去,大片的瓜果、粮食等待丰收。这里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这些昔日再普通不过的农作物,今天既扮演了城市“绿肺”的角色,也成为农民们吸引城里人前来消费的一种天然资本。

实施乡村旅游改造提升工程,继续推进建设一批旅游专业村和农业主题观光园是通州的一大特色。目前通州已发展市级民俗旅游村3个、民俗旅游接待户100个,新增5个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示范园总数达11家。每年举办的花卉节、捉蟹节、梨园采摘节、樱桃采摘节等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打造了一批有市场认知度的观光休闲农业品牌,使通州旅游的吸引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