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情境论文范文

数学情境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情境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情境论文

第1篇:数学情境论文范文

高中数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利用课本中的数学理论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然而高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很高,个体差异的存在必然导致一些学生不能深入的领悟数学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快速理解,以实现对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情境教学的应运而生给学生提供了增加交流、共同探索创新的学习环境,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的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对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的开发和挖掘。学生在分析、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和创新,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深研理论,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

1.生活情境中感受真实性。生活化、真实性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现实环境,结合自身对情景的熟悉程度来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情景中,针对其中的一些数学现象,积极的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给予解决和探索,在不断的前行中产生认知冲突,并以此诱导学生质疑猜想,从而顺利的导入对新知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细胞分裂”,让学生以图示的方式来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学生对这样的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逐渐由兴趣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并找到其中蕴含的函数表达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2.模型情境中直观形象美。表面看似枯燥、乏味的高中数学,其内在却体现着数学特有的严谨、冷峻之美。教具模型直观形象的显示了数学中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导学生来挖掘、体验、感悟、欣赏其中蕴含的数学美,积极的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实现图形和理论之间的交流。例如数学函数图形的平移、旋转彰显了其中的运动之美;圆和椭圆都显示了模型中的曲线之美;立体几何中点、线、面之间的纵横交错,强调了数学中的线条美。这些教具模型的应用,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对这种看得见、摸得到的情景产生愉悦之感。学生在观赏和自制的过程中,联想、想象、情感和思维被激活了,从而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中。

3.质疑情境中思维探究性。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进而对现象、问题进行质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训练学生分析、推理等严密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判断和计算能力;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正弦定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典型而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我国核潜艇A在海上巡逻,突然发现正东处有一艘敌艇B正以30海里/小时向北偏西40°行驶,试问,已知鱼雷的速度为60海里/小时,怎样发射才可以击中敌舰?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绘制图形进行探究,通过大胆地质疑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实现学生思维之间的交流。

4.激励情境中学生主动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动力。在情境的创建中,要能够顺畅的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主动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对数学的体验中,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品味数学中的无穷魅力,以使学生由感性的、暂时的兴趣,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在热烈的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表达、体验、评价、鉴别、操作等课堂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的语言、操作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弊端。

三、优化课堂,灵活情境教学的实施

1.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由学生感性的认知来顺利导入理性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函数图像来创建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函数图像,利用成语来描述函数图像的变化。这一情境使得数学问题充分与语文成语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纷纷利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过的成语来进行描述。学生在描述上升趋势的增函数时想到了蒸蒸日上、节节高升等成语;在描述下降趋势的减函数时想到了每况愈下、直线下降等成语;在描述三角函数的图像时想到了此起彼伏。讨论使得学生很兴奋,教师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观察y=x和y=-x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这两种变化趋势有什么不同?如何利用数学的方式进行描述?学生由感性的描述上升到了理性的变化分析,使学生顺利的理解了“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特征,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逐步的认识,进而顺利的导入了对单调性的深层学习。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建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建立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兴趣,并逐层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教具应用,彰显数学的对称之美。教具模型的情境建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生的思考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具的制作,使学生能够体验从建立到生成的整个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成因。例如在学习有关“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定长的细绳,将绳子的两个端点固定在黑板的两个端点上(绳子的长度要大于两点之间的距离),然后利用铅笔拉紧绳子,沿绳子旋转一周,笔尖就会在纸上画出一个完美的椭圆形。学生对这样的操作很是兴奋,纷纷的画出不同的椭圆形,从中体会到了椭圆带来的美感。

3.问题创建,建立数学的开放探究。问题能够直接点燃学生的思维。学生积极调动原有的认知来尝试解决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实现对新知的融入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创建问题情境,利用开放式的探究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

第2篇:数学情境论文范文

(1)基于真实、复杂问题的叙述。初中教学中的数学问题很贴近生活,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真实地描述这些问题。问题的真实性越强,学生的参与性越强。问题的真实性和高级问题解决能力的本身特点,要求每个问题情境中包含一个多个子问题。

(2)关注问题的逻辑性与生成性。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培养需要关注其高阶思维的发展。高阶思维取向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要求学生会解决问题,还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每个子问题都是环环相扣,学生要不断解决问题和明确新问题。

(3)关注环境与资源的设计。信息技术在对高级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上提供支持方面,其主要手段是创设环境、提供信息资源和工具。在创设学习生态系统时,信息技术必须营造“生态环境”,并为其提供养分,以维持其动态均衡状态。

(4)以学科为中心。初中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问题。因而,数学概念和技能需要镶嵌在任务情境之中,而且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涵盖其他学科的内容。

(5)基于协作。社会文化视角要求,个人的发展要同其他人发生联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需要建立协作关系或是形成学习共同体。多项研究表明,协作形式和学习共同体更有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从情境中而来,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习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学习资源予以加工来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其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更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及所处的环境。

(2)提出问题,表征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还需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转化为数学问题。表征问题依赖于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感知、记忆等,而且会涉及数学语言的表达。信息技术使我们能直观形象地呈现师生观点,利于交流。

(3)探究方法,制定方案。培养高层次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或计划。信息技术便于查阅类似问题,利于学生反思和总结问题解决方法,从而制定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4)实施方案,分析论证。在这个环节中,问题解决者利用前面形成的方案自主或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和论证。信息技术在对解决问题提供支持方面,其主要手段是创设环境、提供信息资源和工具。

(5)评价反思,交流观点。问题解决者在完成方案后,需对过程进行反思,对结果进行评价,思考和总结不同方法的适用情形。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信息的存储工具,而且提供了交流工具,使得师生之间及组内、组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3.总结

第3篇:数学情境论文范文

1.理性思辨,渗透学科思维意识

理性思辨,渗透学科思维意识是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关键.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教师一定要紧扣课题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渗透形象感知、旨趣品悟的学科思维意识.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概括,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深化理解,发现、领悟一些数学学科思想方法.

2.主动探究,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主动探究,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是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与学生熟悉的情境对应起来,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学习动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将抽象的问题情境转换为更加具体的情境,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

3.规范知识,构筑学科知识体系

规范知识,构筑学科知识体系是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开展问题研究的过程与学科知识体系密不可分.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规范数学知识素养,树立基本的学科观点.“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不断变换规则运用的条件,重组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扩展和深化,着眼于学生的数学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构建数学学科知识体系.

4.加强交流,完善数学课堂实践

加强交流,完善数学课堂实践在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问题情境根植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督促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结合实际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4篇:数学情境论文范文

1.1难度一般,学生对答如流

比如,在讲授二次函数的课程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了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y=-2x2+3x-6,就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解析式的开口朝上还是朝下吗?怎么判定的?点评:表面上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这样的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难度一般,教师没有很好地在课前设计出合理难度的问题,使得学生对答如流。课堂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

1.2问题漫无边际,学生无从作答

比如,在讲授逆命题及逆定理这一课的时候,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几个简单的命题与定理来。点评:开头就这样提问,学生就觉得张二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回答。什么命题?什么定理?这样的问题设定漫无边际,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回答是不正确的,是与讲课的内容无关紧要的知识,所以就达不到问题设定的让学生有兴趣回答下午的欲望,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回答,不知道回答这个问题的实际效果,或是老师想要学生进行如何回答的方式。

1.3问题缺乏趣味性,学生被动应付

比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几种吗?

点评:学生就很被动地从课本中找出答案:一元二次方程一共有四种解题的方法。照本宣科,没有针对性、没有趣味性,学生提不起半点的兴趣,探究问题的实践能力就相对比较薄弱。问题常常是困扰学生学习的绊脚石,但好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他们的发散思维,问题如果学生感觉非常有兴趣,会在课堂上展开热烈的讨论,如此一来,学生细心观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如果问题学生没有什么感觉,对问题也提不起一定的兴趣,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问题,那问题的设计就达不到应该有的效果。作为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找出所教课程的中心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问题设计,融合一定的趣味性,让回答显得生趣,学生感兴趣,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

1.4提问没有层次,学生忘问生畏

教师在上八年级上册的平行线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对学生提问:第一,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有平行线存在的实例、东西。第二,同学们,你们认为火车的铁轨是平行线吗?第三,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认定两条线就是平行线呢?点评:这样的问题设置就没有层次性,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就直接回答了第二,但是第三个问题与前面两个问题没有层次性,学生在第一、第二个问题之后,被动地回答第三个问题,却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是回答得不清晰,不明报。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的过程。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纳入,都取决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然后再考虑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提出问题,确保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数学知识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发现过程,学习数学家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让学生明白问题的关键点所在,让学生感觉问题有答的必要性,而不是对着问题茫然不知所措。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2.1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呈现问题情境的诱惑力

教师设置一个悬念或质疑情境,能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质疑、大胆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例:《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资料显示: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米。有人说,若有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mm的纸,连续对折30次后的厚度就能超过珠穆朗玛峰,你相信吗?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基本是摇头,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张纸对折后,厚度不会增加很多,所以对折30次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均表示怀疑,这就产生了认知冲突的矛盾,引起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马上饶有兴趣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张0.1mm厚的纸对折30次后的厚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在此情境中引出新课内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2.2创设直观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形象性和现实性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有些数学概念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创设具有形象支持的“直观式”问题情境,使其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创设直观式问题情境,能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和现实性,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实现新知识的同化。

2.3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有序性

数学情境是形成数学问题的土壤,是引发探究活动和数学思考的源泉。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它对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作用。关于线段、射线、直线这节内容我听了四位教师的课,有两位教师都是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有一位教师只是口头叙述情境让学生作答,这位老师却先是让学生由圆、长方形来联想生活中的物体或现象,再给出大家熟知的三个图形线段、射线、直线,让学生由此来联想生活中的物体,这样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有一位学生认为可以将孙悟空的金咕噜棒看成是直线,当时不仅仅是许多学生不理解,教师没有立即给予答复,而且现场的许多教师都感到不理解,紧接着他说明了金咕噜棒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这个时候同学们和教师才恍然大悟,这说明学生们都在认真地思考,这时教师才展示他的图片,很自然地引入新课。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的综合产物。其中有预先设定的、计划的、规定性的东西,但在实际过程中会结合实际使教与学发展为学生的发展,从而去整体把握,综合渗透,驾驭动态的生成过程,并运用动态的特有的特征———主动、潜在与差异,为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突出问题情境的方向性和策略性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出使学生跃跃欲试、寻根问底的情境,不仅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利用反思创设反思型问题情境

反思是指自觉地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考查、分析、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问题情境是诱发反思的根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有利于学生反思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

第5篇:数学情境论文范文

情境教学的应运而生给学生提供了增加交流、共同探索创新的学习环境,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的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对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的开发和挖掘。学生在分析、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和创新,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深研理论,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

1.生活情境中感受真实性。

生活化、真实性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现实环境,结合自身对情景的熟悉程度来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情景中,针对其中的一些数学现象,积极的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给予解决和探索,在不断的前行中产生认知冲突,并以此诱导学生质疑猜想,从而顺利的导入对新知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细胞分裂”,让学生以图示的方式来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学生对这样的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逐渐由兴趣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并找到其中蕴含的函数表达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2.模型情境中直观形象美。

表面看似枯燥、乏味的高中数学,其内在却体现着数学特有的严谨、冷峻之美。教具模型直观形象的显示了数学中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导学生来挖掘、体验、感悟、欣赏其中蕴含的数学美,积极的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实现图形和理论之间的交流。例如数学函数图形的平移、旋转彰显了其中的运动之美;圆和椭圆都显示了模型中的曲线之美;立体几何中点、线、面之间的纵横交错,强调了数学中的线条美。这些教具模型的应用,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对这种看得见、摸得到的情景产生愉悦之感。学生在观赏和自制的过程中,联想、想象、情感和思维被激活了,从而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中。

3.质疑情境中思维探究性。

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进而对现象、问题进行质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训练学生分析、推理等严密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判断和计算能力;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正弦定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典型而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我国核潜艇A在海上巡逻,突然发现正东处有一艘敌艇B正以30海里/小时向北偏西40°行驶,试问,已知鱼雷的速度为60海里/小时,怎样发射才可以击中敌舰?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绘制图形进行探究,通过大胆地质疑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实现学生思维之间的交流。

4.激励情境中学生主动性。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动力。在情境的创建中,要能够顺畅的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主动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对数学的体验中,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品味数学中的无穷魅力,以使学生由感性的、暂时的兴趣,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在热烈的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表达、体验、评价、鉴别、操作等课堂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的语言、操作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弊端。

三、优化课堂,灵活情境教学的实施

1.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由学生感性的认知来顺利导入理性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函数图像来创建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函数图像,利用成语来描述函数图像的变化。这一情境使得数学问题充分与语文成语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纷纷利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过的成语来进行描述。学生在描述上升趋势的增函数时想到了蒸蒸日上、节节高升等成语;在描述下降趋势的减函数时想到了每况愈下、直线下降等成语;在描述三角函数的图像时想到了此起彼伏。讨论使得学生很兴奋,教师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观察y=x和y=-x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这两种变化趋势有什么不同?如何利用数学的方式进行描述?学生由感性的描述上升到了理性的变化分析,使学生顺利的理解了“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特征,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逐步的认识,进而顺利的导入了对单调性的深层学习。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建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建立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兴趣,并逐层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教具应用,彰显数学的对称之美。

教具模型的情境建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生的思考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具的制作,使学生能够体验从建立到生成的整个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成因。例如在学习有关“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定长的细绳,将绳子的两个端点固定在黑板的两个端点上(绳子的长度要大于两点之间的距离),然后利用铅笔拉紧绳子,沿绳子旋转一周,笔尖就会在纸上画出一个完美的椭圆形。学生对这样的操作很是兴奋,纷纷的画出不同的椭圆形,从中体会到了椭圆带来的美感。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椭圆的感性认识来指导学生的思考:根据图形中点的轨迹,想一想怎么来定义椭圆?学生的兴致逐步加深,在反复的动手操作中,经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到了“|MF1|+|MF2|=常数”这样的结论,从而顺利的理解和掌握了椭圆的定义。通过学生自制的椭圆模型,深刻的体验了椭圆的形成过程,在其中领悟了数学带来的对称之美,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问题创建,建立数学的开放探究。

问题能够直接点燃学生的思维。学生积极调动原有的认知来尝试解决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实现对新知的融入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创建问题情境,利用开放式的探究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

四、结语

第6篇:数学情境论文范文

我国高等师范学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使得学生在乏味的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昏昏欲睡的状态,无法专心听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无法提高教学质量。随着大多数高等师范学生的素质下降,使得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采用的都是非常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躲避数学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中的践行对策

(1)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要想使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想要学好这门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绝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数学课程的学习过于枯燥,且具有较高的难度,从而懈怠了数学课程的学习。因此,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相关教学情境,同时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合适的机会充分结合实践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教三视图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认真仔细地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然后引导学生在自己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将这些几何体的平面图形画出来,最后再让学生对这些几何体的三视图进行认真分析,找到它们的基本特征,并分别将这些几何体的三视图画出来。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方式,不仅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无味,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2)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没有充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课程的学习乏味无趣,从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起来,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出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以“均不等值”这一课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国庆节来临之际,苏宁电器为了回馈新老客户,正在火热进行部分商品的打折活动。计划分两次进行降价活动。这里有两种具体的方案,大家来分析对比一下哪种方案降价最多。第一种方案是:第一次活动采取打折的方式对部分商品进行降价处理,第二次活动采用促销的方式对部分商品进行降价处理;第二种方案是:前后两次活动均采用打折的方式对部分商品进行降价处理。”教师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用数据带入法进行分析,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这样创设情境的方式,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可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认知冲突创设情境

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还必须不断巩固以往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新旧知识相互交融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会产生认知方面的冲突。如果这种认知冲突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认知冲突创设相关教学情境,通过这种方式来有效解决学生所面临的认知冲突方面的问题。比如,教师进行复数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在讲解复数概念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从中找出快速有效的解答方式。如果有学生回答出答案,教师可以继续进行反问。通过反问,学生便会立刻反思自己的问题是否出现错误,从而进一步探究。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对于数学知识认知方面的冲突,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同时可以在此过程中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巩固,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有效提高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总结

第7篇:数学情境论文范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活跃的思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比较的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学习,所以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在高中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的学习水平。数学情景教学需要结合高中数学教材对课堂情景进行优化,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在数学教学中得以体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环境,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并且通过创设的情景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例如,数学教师在进行“直线与平面的垂直”这部分知识内容的讲述时,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的知识。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学校工人在进行学校的绿化工作时,如何确定种植的植物与地面是否垂直,教师通过这个情景向学生发出提问。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认真的学习这部分内容。

2.确保实践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情景教学是为了通过相应的数学情景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情景教学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不断的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将学习和应用相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好情景教学,并通过合适的情景不断延伸数学的教学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培养打下基础。情景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情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价值的情景。例如,数学教师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相应的教学情景。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三角形内角和与三个角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让学生结合相关的器材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分析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容易。情景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相应的情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3.注重程序性,促进学生的深化理解

第8篇:数学情境论文范文

所谓的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法,主要指的是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数学教师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以此来调动小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使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数学知识以及掌握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主要是依靠具体的场景与具体的形象,从而大大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实现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其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二、情景教学法应用的主要特征

形象逼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是依据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进行情景设计,从而将学生的心理感受与生活实际与教学目标相联系,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境化。情感真切:情景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触动学生的意志与情绪充分,调动其各方面的精神需求,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时积极发挥作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用情景教学法,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基础上,运用色彩、动画以及音乐等教学资源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小学生在内心深处与教学活动产生共振,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够自然地参与数学学习中。寓教于乐: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就是要将数学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通过设计出来的情景转化为真实的生活情境与快乐的数学游戏,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情感的整个过程中,轻松愉悦地完成数学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在这种情景化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具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探索性。

三、情景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分析

深入学习:在当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也能够逐渐深入到数学教学的核心部分。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述“年、月、日”方面的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设计出一些关于“年、月、日”教学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兴趣。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真切演示: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固有的图文并茂教学优势,使设计出来的情景与教学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述“楼梯与楼层关系”的数学内容时,就可以将这方面的内容制作成形象具体的教学课件,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一目了然地观察到二者之间的数学关系,不仅加深了理解,更有助于更快地掌握。因此,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需要移动的物体以及原本的物体,数学教师只需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上不同种类的颜色,就能够进行很好的动画展示,并且配上相应的音乐辅助教学。在这种情景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自然而然会大大加深。动态模拟:在进行数学教学情景设计的时候,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以及声音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官得到足够的刺激。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闪烁特效、图形变化以及色彩转换等优势,将一些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知识突显出来。例如,教师在讲述“三角形面积计算”方面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把一个长方形切割成两个同等的三角形,再利用鼠标移动、切割以及变色,将原本的两个三角形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三角形。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小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是一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类似于这样的数学模拟推理,教师都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其不仅大大改变了传统推理想象的教学方法,从而给予学生真切的体验与感受,而学生本身也在这种过程中变得更加投入与主动,最终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操作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情景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从而使其更加主动地探索与学习,最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述“圆柱体积计算”方面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出一个长方体,并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从而体验计算出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计算的整个过程。这不但有效巩固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更加深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巧设问题:在当前情景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巧设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探索,提升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不仅如此,通过问题的设计还能培养出学生善于思考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教师在讲述“除法教学”方面的内容时,就可以设计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了这样的公式之外,还有别的计算公式吗?这种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受到触动,从而会积极主动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

四、结语

第9篇:数学情境论文范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美术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森林王国》一课时,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的动画情景:四季的森林以及大量的动物图片欣赏,学生沉浸在对森林的无限遐想和神往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