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德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教学;道德教育;应对策略
在21世纪中国的教育进程中,道德教育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进行社会建设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目前,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相较于其他教学活动,体育教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社会性和突发性。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充分提高身体素质,为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从道德教育的方面来看,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水平,从而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去学习和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在现阶段,我国的发展需要的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这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支柱力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不仅具有理论的基础,更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二、现阶段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
1.教师和学生不重视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现阶段,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教学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学生也普遍不重视道德教育学习。很多学生认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完成一定的“测试目标”,而教师的教学观念中,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体育活动项目的内容、规则、技巧等。例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是篮球,教师向学生讲解篮球的“三步上篮”“三分球”等规则和技巧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学会了“三步上篮”等技巧,但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篮球这项体育活动中的团队配合精神对篮球运动的重要性,因此体育教学活动没有涉及这部分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道德教学和学习的意识,必然导致体育教学活动中道德教育的缺失。再加上学校教学政策、教学环境、教学进度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道德教育活动基本上呈现“空白”。2.体育教师道德教育能力不足。体育教师的德育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自身对德育的认识不足,对德育的方法掌握不足,不能够很好地利用体育的教学手段完成德育的教学内容,导致德育目标不能达成。例如,很多体育教师对于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或者是体育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也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改变学生体育学习的状况,导致学生更加厌恶体育活动,心理压力也会增加。3.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和目标偏离。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将政治思想课与德育课程等同,强调的是政治思想的教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这样,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就与实际的德育目标相偏离。例如,在某高中学校的体育课上,教师在体育教学开始的10分钟时间内为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活动的要求,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丧失,学习目标混乱,因为这项教学内容与体育教学的联系不大。政治思想教育与德育具有联系,但是不能将两者等同。这种德育内容和目标偏离的现象说明了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缺失。4.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方法单一。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方法单一就是指体育教师在认识到德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采用传统“灌输”的单一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德育教学成果并不明显。相比于美育、智育教学,德育教学对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要求更高,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一直是关键性问题。很多的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坚持、坚毅、合作、正确面对失败等品质的过程中采取的方式还是“口头灌输”,缺乏新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德育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应对体育教学道德缺失现状的具体措施
1.在体育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的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德育的意识和思想。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分组的足球比赛并对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合作情况等进行说明,使学生形成习良好的思想品质。此外,教师可以对体育教学器材的维护、体育场所优美环境的维护等进行着重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道德水平。同时,学校的教学政策、教学考核标准等应该注重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内容,形成良好的环境。2.明确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与内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应该是融合体育教学和德育两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该明确体育教学中德育教学的内容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状态、性格培养、价值观等内容,而不仅仅是政治思想的教育。体育教师应该区分一般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要重点突出、明确,如乒乓球教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器材的维护、技巧的把握等,而排球的教学目标是侧重团队合作和相互配合等,一般的教育目标就是学生的综合道德水平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提高。在教学的内容上,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的有效融合也体现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3.培养体育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要求教师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并在教学中针对存在的具体教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反思,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另外,学校应该注重在学科考核工作上对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考核,通过树典型、学榜样的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活力。在期末的教师教学成绩考评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专项模块的考评,促进体育教师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4.更新体育教学的方法。体育教学方法的更新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将灌输、练习、指导等方法转向更加灵活的方式,如竞赛评比、进步指标测评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更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德育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水平,但是我国的体育教学活动并不重视道德教育活动,导致道德教育成果不理想,其最明显的问题表现在德育理念不深、教师能力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单一等方面。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就应该从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集中解决,协调教学实践中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者:董亮 单位: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马新录.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110,117.
[2]魏静园.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142-143.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每一个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把握好教学节奏,在适当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有很多合适的时机的。
1.教师通过自己的仪表和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是最容易被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时刻注意自身形象,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形象来感受到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与信心。教师健康而富有朝气的形象会感染学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教师要注意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语言风趣幽默,又要简明扼要,通过很强的逻辑性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要想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而尊重学生,真正地关爱学生就是一种良好品德的体现,这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平常表现不够积极,对于自己缺乏自控能力,组织纪律性不强的学生,体育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帮助他们,不能用一些讽刺的话来刺激学生,更不能侮辱甚至是体罚学生,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教师的关心。比如在学体操动作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动作到位的学生示范,也可以寻找一些动作不太到位,但是每次都有所进步的学生来练习,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同时要求其他学生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让他们既增强了自信心又体会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对于那些体育课上表现优异的同学要严格要求,督促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制定一些课堂规范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包括课堂纪律、考勤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对学生进行制度的约束,让他们可以不断修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训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听从组织指挥的良好习惯。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在课前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上每个教学环节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不会太高,教学效果更不必说。所以,课前体育教师应该把上课要用到的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都安排妥当,为上课做好一切准备,这样的准备工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井井有条地安排事物的良好习惯。在教师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帮助布置运动场地,搬运所需体育器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公共财物的保护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教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还可以培养部分学生的组织能力。
4.结合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课程当中有很多不同的训练项目,不同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思想品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通过观看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的杰出表现,让学生体会我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建立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练习长跑也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的一种有效的体育运动项目。现在的小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很多孩子在家庭中根本没有锻炼的机会,他们怕吃苦,责任意识不强。教师根据这样的现状,通过体育运动来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严格要求他们,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在运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二、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关键词: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整合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差异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包括若干基本的科学事实,以及从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概念、命题、原理和公式等。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改造水平和物质创造水平。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处理和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
因而,如果说科学教育的内容关乎事实的真伪问题的话,那么人文教育的内容则关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问题。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与目的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掌握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与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是科学教育应当承担的核心任务。
人文教育旨在使人理解、体验并掌握人文知识,以期促进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对话意识、博爱精神。从而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进而指导人们能够在改造物质世界、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沿着合乎人道的方向发展。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在契合
二者固然有别,但并非对立、排斥,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点,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人,并且以人为归宿。
人生有三大问题:人对物、人对人及人对自身的问题。在这三大问题中,科学关注的是人对物的问题;人文关注的是人对人、人对自身的问题。因此,科学与人文本质上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文化角度讲,科学与人文又都是一种文化。
二者共同属于这个共同体,只不过科学更多倾向于理性,人文倾向于情感;科学侧重理性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人文解决伦理问题。因此,那种只把科学理解为“科学知识”,却不认为一种文化的看法是片面的。
事实上,人类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价值追求史,在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中,科学领域实证的探求、理性的认识、批判的思考,总是对善的向往、对美的追求、对情的超越。而所说的真、善、美其实就是人文领域所追求的的根本内容。正是这种科学与人文的合流,才使人类的价值追求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在那些伟大思想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身上,常常汇集着科学之深刻与人文之美韵,令后人永世景仰。例如:达芬奇既是大画家,又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发现了著名的相对论,还具有艺术天分,擅长演奏小提琴;杨振宁不仅是获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著名的演说家等等。
两种教育之间的这种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教育必须走二者的融合之路,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培养
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很多,下面从变革教育价值观念、完善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素养三方面简单加以分析。
(一)变革教育价值观念。
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这种整合的关键,而关键的实质就是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与融合。既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也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个方面的任何一面都不能偏废。
可以这么说:教育界有关教育融合之争鸣的目的,决不是贬低科学教育的价值,而是在认真反思过去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策略与途径,使得科学教育走上一条更为科学的道路。
(二)完善课程建设。
我们的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进行如下调整:
1.改革科学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应有所超越,要由对具体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层面,提升到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关系的层面,要广泛、全面、深刻乃至趋向人文的理解。
课程内容要有所扬弃,合理地精简那些过时的、累赘的、超出学生负荷的部分,保留比较基本的、具有生成意义的内容。同时要有所丰富,选择那些前沿性的、新兴的、能够反应人们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的性质有新认识的知识。
2.加强人文课程。我国原有人文课程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尤其在小学阶段,公民教育、隐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相对占的比例较大,但是真正具有个性色彩和创造力的内容稍显不足,因此也存在一个谨慎选择和适当扬弃的问题。其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方面,还需寻找更为合理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在总体课程结构上对中外文化的比例也需调整。比如,在某些地区,从教师到家长再到孩子,学习外语的热情似乎过分高于中国文化,不得不引起思考。
3.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如今,包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内知识的增长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整体化、综合化和社会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课程的综合化方向。
这里所说的综合,首先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各自领域的综合,如:让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打破学科的分界线,让认知方面的知识与应用方面的知识有所融通。在文字、音乐、舞蹈、绘画等人文门类之间也需进行整合。
其次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就是以科学的理性沉淀人文的情感,以人文的意义升华科学的追求。
再次,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带着人文的眼光到生活中去发现科学的现象,同时用驾驭科学的思维回归课堂,做出超越的思索。
1.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赏识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之一就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不仅是能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学科,更是一项竞技学科。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体育这一学科特点,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但有竞争就会有输赢,赢者往往会更加的喜欢体育这一学科,并且在以后的体育学习过程中会更加有信心,但对于输的一方来说,他们难免会出现情绪低下,甚至沮丧的状态。针对这种现象,就可以充分发挥出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首先,体育教师要对这些没有取得成功的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尽可能地多提一些竞争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点,并给予这些学生肯定态度,让失败的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常态,并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更多的竞争。除此之外,高职体育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在借助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也要有所划分,以此让学生通过体育组织教学活动更好的挑战自己,并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次的竞争中,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建立起更强的竞争意识,对以后学习也会有很大帮助。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赏识教育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希望得到教师肯定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就会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为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竞争,这种良性竞争在教师的鼓励帮助下让学生能够形成团队合作,团队的力量要远远大于学生个人的力量。所以说,在学生形成团队之后会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学生也会在团队合作中也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团队合作能力的积极影响,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会有更坚强的意志力,对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2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显著效果
2.1赏识教育能够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与常规教育相比较,赏识教育在增强学生自信心方面有更好的效果,这是因为赏识教育更多地会采用肯定、信任和激励的态度,以此来激发这些学生的潜能,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学案例:一个在体育篮球课上表现非常一般的学生,有一天突然对我说“:老师,我喜欢的是乒乓球,对篮球一点都不感兴趣,而且从接触篮球时就开始讨厌,对于您讲授的上篮动作更是一个都不会,篮球考试的时候就让我考乒乓球就行了”,这段话当时还引起了同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但随后的表现却让我和其他同学刮目相看。随后,我和那位同学进行了一场朋友式的谈心,并和那位同学进行了一场简单的乒乓球比赛,比赛之后,我对他乒乓球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并对他说“:你对乒乓球这么有天赋,为什么不把这份天赋运用到篮球上面呢?我相信经过努力之后你一定比乒乓球还要打得好”。对于这些话那位同学还有点半信半疑,在这过程中我不断给予信任和赏识,这位同学在经过了八周课时的训练之后,与我再次进行了聊天:“老师,谢谢你的信任和赏识,使我的自信心比以前强了很多,因为你的赏识,我的篮球技术才会有这么大的进步,而且我现在发现,我已经慢慢喜欢上篮球了”。
2.2赏识教育能够让弱势群体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般来说,不管是哪个班在上体育课,班里总会有一些弱势群体。他们主要包括身高偏矮的学生或是体重过胖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体育考试时很难拿到高分,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他们会觉得自己太胖或是太矮而感到自卑,所以常常会觉得自己与别人有差距;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问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做的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发现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独特的优点,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给予学生不同的鼓励,比如说对于身材矮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说:“你看,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优秀运动员他们的身材并不高,但经过努力之后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有毅力,平时多锻炼,在熟悉掌握了技术之后,同样可以在篮球场上大显威风”。经过赏识教育之后,这些学生几乎都能够顺利完成教学要求,体质得到了增强体质同时还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结束语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顺德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51-01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更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教育和培养,这种重技能、忽视人文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无疑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针对于此,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缺失的表现
1、以兴趣、休闲、娱乐为标志的教学内容产生异化。当前,各个高校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有些改革的内容倾向于:一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接受性等因素,来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二是忽视学生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等意志品质的培养。这些改革没有体现体育文化的传承,只是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或以娱乐、休闲为主,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一些极具文化特征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促进作用的运动项目往往被忽视,甚至出现学生不喜欢体育项目就不被安排课程现象。
2、竞技为标志的经典体育文化被逐步的淡化或者缺失。人类的共性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经典文化来传承和体现的,经典文化与现实的差异性就是经典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特征。在经典文化的氛围中,人们更易深刻的感悟到人生更多层次的审美沉淀,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是现代竞技体育固有的特点,也是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流思想,更是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目前,许多所谓的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将竞技体育的经典文化淡化甚至缺失,更多强调的是只是娱乐、休闲。
3、体育教学内容多元化,体育自身文化研究淡化。体育教育理念的不断多元化,使得教学内容、形式也层出不穷。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特征之一是把和体育有联系的内容也过多地纳入教学中去,比如,思想、道德、人文、社会等。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往往出现忽视对体育自身文化的研究和教育的情况,这就必然导致体育教学中体育自身文化教育不突出、内容广泛没有重点等现象。
二、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的传承
1、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到的体育技能、知识就是学生的体育素养,可以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精神、体育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改变以前单一的生物体育观教育,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观,从知识、技能、个性、品德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逐步的改变教育理念,从育体向育人的教育理念慢慢过渡,把大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在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上,结合科学的运动实践教学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能力、意志品质等,给大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好坚实的基础。人的素养对文化的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抑或阻碍文化的发展有赖于每一个个体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在传承体育文化的同时,要学会选择和创新,使得体育文化时刻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才能保障学生能够真正的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2、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只有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才可以让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才可以创造出充满文化氛围的体育教学环境,才可以让学生在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学习到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强健身体与文化熏陶的双重目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变以往以传授技能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做到体育技能与文化共同进步,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知识的多向交流和教学氛围的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体育文化与技能并重这一特点,注重为学生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总之,现代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文化观念、理论知识、运动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不断改革体育教学观念,才可以让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得到变化和提高。
3、有效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因此,有效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形成有机整体,让学生更深刻、完整的加深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通过网络教学、俱乐部、体育社团等形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举办体育知识讲座等来实现。体育本身就是一门多样化的课程,体育的课外活动形式也一定要做到多元化,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氛围中认识体育,继而传承体育文化。
4、对体育竞赛进行创新。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就要对目前高校中的体育竞赛模式、观念、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可以将高校的运动会演变为体育节,名称的变革意味着校运会的性质、对象、目标、功能等的根本改变。将高校运动会的模式、内容进行拓展和创新,使得体育竞赛更具文化意味和魅力,从而使学生在筹备和参与运动会的同时更多的了解体育文化。
5、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培养是体育知识、体育能力、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体育文化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价值观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树立运动项目宣传牌、运动项目简介、注意事项、技术要领等来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也可通过体育明星、体育格言来进行体育文化宣传,从各个方面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体育文化的传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人文教育” 必要性 体现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所谓人文思想,就是对如何使人类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思考。人文教育就是将这些思考运用于教学的过程。人文教育直指人心,为把人类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健全的人而努力。它以人类自身为学术研究中心,以人的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精神探索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属,通过知识的积累与传播、理论的创新与阐释、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为人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生进行相应的理论指导。同时,“人文教育”旨在开发人的身心潜质,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养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具有广泛含义的教育思想。“人文教育”以人为本,更重视潜能的教育、个性的教育、综合素质的教育,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由创造的个性,弘扬学生个体的自主意识和个体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强调主体能动性;第二,肯定人的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能在天赋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第三,倡导发展全面性,内容多样性,最大限度地达到学习目标。
“人文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体育教育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人文精神的产物,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和行为尺度。
二、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高校体育是小学、中学体育的延续和提高,然而与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又有着不同之处。高校学生来自各个地区,学生素质差异较大,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体育知识面宽窄不一。高校体育课程就是根据以上情况而设置的。它的特点如下:
1.基础性
高校体育的各个运动项目都又较为基础的内容入手,初级专项技战术与身体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较为适合学生的发展和发挥。
2.集体性
体育课是集体活动,而各个运动项目比如足球、篮球、健美操等也是集体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易于营造和谐、热烈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现和充分表现自身的价值。
3.全面性
体育课具有锻炼的全面性,身体各个部位协同联系,各项素质共同发展。
4.针对性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人文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适应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特征,可满足新世纪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从“人文教育”的角度理解体育教育,在教学中不断体现肯定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魅力和精神,正是体育追求的最高理想。
“人文教育”是自由性教学,它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者在教学中的融合定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专项技术或战术思维时,学生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专项及战术结构,能顺利地向各种情况迁移,并有效地进行各种智力活动,从而使心理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可以说“人文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及老师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1.观念的人文化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明白,高校体育是一种科学性、全面性、全体性的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同时,“人文教育”尊重人格,承认个性差异,倡导个性发展。为适应其要求,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促进个性发展。例如,在专项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选一名学生作为组长,在课上的准备活动中,要求组长针对所学专项,自编徒手操,带领同学完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提高上课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2.内容的人文化
在体育教学中,内容的人文化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满足和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简言之,体育课的教育模式要人性化,内容要简单、系统、时尚。例如,教师在篮球专项技术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NBA比赛的实况录像来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的内容,而且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充分发挥图像、声音、演示、直观等优势,能有效地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随着电脑的普及,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会熟练地使用它。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制作教学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方针。在观看录像时,NBA赛场上激烈的对抗和巨星们对技术与战术应用,定会吸引大多数学生的眼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会大大加深。
3.方式的人文化
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多样,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以“引导为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篮球专项技术教学中,讲述掩护配合技术之后,引导学生作几组掩护后转身的脚步练习,然后要求学生五人一组,自编一套综合掩护战术,这样可很好地达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目的,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发挥其立体能动性。
4.考核的人文化
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也应该体现人文化,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学会自我考查、自我评价。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考核项目,综合体现学生的能力与基本素质。评价的结果不应该是学生的包袱,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及时给予肯定,指明其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5.管理与组织的人文化
体育教学课外的管理与组织,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的必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有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空间,提高其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五、结语
“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正所谓“体育技能是桨,人文精神是舵”,用“人文教育”培养出基础扎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作为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的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人文教育”不容忽视,它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教育事业开辟了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并值得继续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登崇等.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2.5.
[2]梁华伟.用“人文教育”模式设计高校体育课的探索[J].安徽体育科技,2003.3.
不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发生了一些学生受伤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加强防范以及缺少应急能力。如在上羽毛球的体育课时,羽毛球拍不慎飞出,打伤了学生的眼睛。其原因是,羽毛球拍使用时间过长,过旧导致。这是教师在上课以前没有做好对体育设备的检查,导致事故的发生。再如,教师在上体育课时,由于地面湿滑,导致学生不慎摔倒。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教师没有事先判断地面可能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没有事先对体育场地做检查和判断。以上例子在体育课上经常发生,这都是因为体育设备过旧,教师没有提前预判和防范所导致的体育安全事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体育设备的检查和更换,以及在有效保护学生的情况下进行体育运动。另外,有很多事故发生是因为教师没有向学校申请,对学生进行定期的体育测试,因而对学生的体质不了解,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体育教师让学生跑3000米,有一个学生猝死。这个例子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缺乏了解导致的安全事故,一些学生有先天性的心脏问题,不适宜大量的、剧烈的体育运动。教师应多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带领学生们做定期的体检,因材施教,避免这样的事故发生。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的安全不只是体育课上的安全,而是各方面的安全。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在课堂以及课堂以外的地方不受到伤害。教师应加强“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经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学生都很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些学生甚至在高考或中考前几天因为打篮球致使脚踝骨折而影响考试,这都是因为自我防范意识不强造成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安全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教育,并且教一些急救的方法,保证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以外不受到伤害。如在体育课中设置几节室内课程,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安全教育知识、安全动画,使学生对自我保护有一个了解。还可以讲一些其他学校安全事故的例子,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有一些学校刚开学都会设置一两节室内体育课,但很多情况下这些体育课都会被主科老师占用,或者体育教师不重视室内课,不给学生讲授安全知识,这就导致很多室内课成了摆设,学生的安全意识无法得到提高。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责任心,使学生在热爱体育的同时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三、结束语
(一)体育教学具有复杂性和运动性
体育教学是思维与动作同时进行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和运动性。任何运动技能的掌握都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需消耗大量体能,在练习肢体动作的同时积极运转思维,在大脑中建立大量的神经突触,从而使肌肉与动作达到协调,大脑深刻记忆这个动作。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生按照体育教师的指导,规范、严格地进行体育活动,最终就能形成强烈的组织纪律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听从指挥的好习惯。
(二)体育教学能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中很多活动都需要团队配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如篮球、接力赛等,学生之间要懂得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还使其形成了集体荣誉感。另外,体育项目还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抗性练习和比赛,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竞争意识。而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果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二、如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展开思想品德教育
(一)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利用教师的表率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较好。体育教学中,教师具有示范作用,应成为教学内容的体现者,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利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和形象,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严以律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避免学生上行下效,影响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如在队列练习中,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表率作用,演示标准的动作,与学生一起站立,学生在站立的过程中,看到教师的标准动作,就可以对自己的动作做出微调。此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虽然大家很累,但是我会和大家在一起。”这样,学生就能从心底燃起对教师的崇敬感,从而自觉地保持好姿势,树立了坚定的信念,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
(二)利用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教育
不同运动项目的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作用亦不同,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设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在球类运动教学中,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在田径项目学习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坚强意志品质;在舞蹈、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自信心。总而言之,教师要深入挖掘体育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结合不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优良的思想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