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老师自我总结范文

幼儿老师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老师自我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老师自我总结

第1篇:幼儿老师自我总结范文

幼儿的情绪不稳定、理解能力和注意力正开始发展、机体还比较弱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强烈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随机应变”,最好能拥有像孙悟空般的72变。幼儿老师一定要拥有四种角色。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幼儿教师读后感,请您阅读。

幼儿教师读后感1打开一扇窗,让花香散发

前天读了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心爱的小猫死了,透过窗户,看着曾经朝夕相处的小猫突然离去,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这时,他的奶奶走过来,轻声地对他说:“宝宝,你为何不打开一扇窗呢?”小男孩听了,一边流泪一边慢慢打开一扇窗户。一刹那,她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窗外多种鲜花竞相开放,蝴蝶在飞舞,蜜蜂在采蜜,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小男孩不禁破涕为笑,心情大为好转。

由此想到了我们老师,面对各个不同的孩子,应采用多种方式来教育,尤其是面对家庭离异、身体异常、学习困难、活泼好动等特殊群体的孩子,更应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一面,多看看他们的长处,尽力弥补他们的短处,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在日常活动中,有的老师会数落学习困难的幼儿,如做数学练习时,有的老师当着别的孩子说:“这道题我讲过至少3遍了,你还不会做,真笨!”试想,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有什么感受?人人都有存在的潜能,只要你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开发这种潜能,就会有无穷的能量。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和幼儿真诚对话,学会用敏锐的眼睛观察幼儿的言行,打开另一扇窗去看待他们,或许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而在艺术上却意兴盎然呢?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就是挖掘了自己的特长,后来有了杰出的成就,散发出了沁人的芳香。

幼儿教师读后感2本书的核心思想:这篇文章是以一位幼儿教师用自己的心态写出了自己对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共十六点写出了幼儿教师方方面面。有工作上的,有生活上的等。1、整天有写不完的案头工作;2、工作强度大,活儿忙不完;3、工作时间长,报酬少;4、工作上的比赛无休止;5、幼儿老师的安全责任大;6、在社会,没有谁能瞧得上幼儿老师;7、每天都在幼儿的吵嚷声中度过;8、每天和孩子嘻嘻哈哈,在一些人眼中就如疯子般。9、为了布置区域什么垃圾物品都要。10家长工作有难度;11、当孩子们长大了,认识儿时的幼儿老师几乎是零等等

我看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这位作者用反写方法,突出了幼儿教师的伟大。幼儿老师虽在一些人眼中很小很小,但却能把家中的小霸王教育的懂事。比如:“当新生幼儿才入园时,二三直个孩子一起哭,抱完这个哄那个,哄完那个又抱这个,老师常常是骗一个,哄一个,抱一个,拉一个后头还跟着好几个!要是遇到几个感情脆弱的家长,孩子哭,她也哭,那就又得哄家长。于是大人小孩一起哭,那场面那家伙那整个一人间练狱啊!哭还算小事,现在的孩子普遍奥特曼看多了,特暴力,那是又打又闹又踢又咬死活不要上幼儿园,所以老师身上留点小伤那是常事。”就从这点上,就看出了幼儿老师的不同一般。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时,觉得这作者真的写出了老师的心里话,一些不平。但多看了几篇后,才知作者的含意——幼儿老师的不简单!我做为一名普通幼儿教师感到真幸福。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伟大,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高尚,因为我看到了我们幼儿老师在人家眼里的不同。虽没有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那么的高级,但我们却能把一个不懂事的孩儿学会懂事,未来的才子们都是从我们手中开始起步的!

幼儿教师读后感3当我拿到这本《做幽默型幼儿教师》时,我就感到很奇怪、很难理解。

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让我知道教师具备良好的幽默感,不仅有助于调整自身专业心态,充分应对专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而且对于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情感和发展支持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教学艺术和教学幽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进行教育价值追问和反思,在师幼互动中努力构建平等的师往关系,以及在行动研究中积累和升华教学经验等途径逐步培养幽默感。看了中间的几个案例还有几个寓言幽默故事,让我会心一笑。不但我们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幽默,在平时的教学中自我追问。

教师的幽默感往往体现在对各种教学问题和情境进行富有智慧的处理上,而这种教学智慧没有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合理的教育价值观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学实践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价值性活动,教师的教学机智来自于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批判和反思,得益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持续追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教学问题进行反复的价值批判和思考,才有可能从更为多元的价值视角思考教学,而不会使自身固着在特定的思维和行动模式中,进而造成教学上的生搬硬套。可见,教师的幽默感是其自我反思能力的自然体现,是教师自然而然地对特定的教学问题从多元视角进行思考的结果,幼儿教师完全可以基于对教学实践的不断价值追问来逐渐形成幽默感。

幼儿教师读后感4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好的书当然是要精心细读,细心品味。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

《优秀幼儿教师教育艺术99例》,我利用空闲时间看完了。本书以“幼儿教育的起点是成全每一个儿童”为基本理念,通过具体案例的阐述呈现了教师在案例中的角色定位、行为及思考。读着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由衷地感到亲切,因为书中的许多故事似乎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那些发自内心的感悟,一次次引发了我心灵上的共鸣,书中所有的故事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一位老师的行为背后都投射着真实的、自然的教育观念、教育思考和教育智慧。读罢此书,让我明白了成功的教育往往是从教会幼儿做好小事、关注细节开始的。一名幼儿园教师,如果能树立“幼儿教育无小事,人人都是教育家;教师工作无小事,事事都可教育人”的观念,用心关注每个幼儿,关注他们的一切——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等,从各方面去发现、挖掘、引导和培养,那么,教育的成功就在眼前。

本书共六辑99例,通过99个例子讲述幼儿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从而得出良好的经验。我认为该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每个案例后面都附有教育小语和小贴士,通俗易懂地分析了每个案例带给我们的启发,从而让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注意。

一、以爱育爱,爱满心田

书中的老师们一个个满怀“爱”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用“爱”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孩子们的心灵是那样的纯洁、善良和乐观;使孩子们的成长是那样的欢乐、健康和积极向上!作为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孩子的好榜样,做到为人师表。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将爱心平分,耐心地、恒心地去教导、灌溉。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无比的开心,无限的关爱。

二、教之有道,专业成长

这辑中的17个小故事,充分说明了教师不是天生的,任何优秀的教师也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教师的有心和自我钻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做个有心人,多动笔记录,多思考解惑。正是自己平时并未局限于开展完活动就抛在一边,而是勤于动笔,对每日活动坚持总结、反思,逐渐地,将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在一日教学活动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反思自己的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反思教育教学只是内容的选取是否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祖师与开展过程是否合理,对于偶发事件,我的处理方法如何?此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在哪里?需要引以为戒的地方又是哪里。通过反思,切实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学之有方,持续发展

我们知道,学习是每个人的生存之道,幼儿的学习无处不在,作为教师不应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让孩子拥有可持续学习、发展的动力。第36个小故事中的许老师允许孩子失败,鼓励孩子努力去尝试,就是让孩子自己亲身体验,得到直接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之球抛给孩子,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天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认知的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幼儿、关注幼儿、热爱幼儿,善于发现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随机教育。

四、教育智慧,无处不在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在这一辑中的老师们为孩子创造宽松、愉快、温馨的环境,教师针对幼儿的不同表现,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手段。如对待给小椅子作记号的小“调皮”闹闹,施以合适的方法,接纳孩子的独特言行;老师通过愉快地谈话让尿湿别人鞋子的小雨放下心理负担,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巧妙应对了有着分离焦虑的依依等等。其实,在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苦肉计”是对孩子的一种磨砺……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做一名有“智慧”的老师。

五、教研一体,相得益彰

正如主题阐述中所言:教学与研究分不开。要想教学质量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就要开展幼儿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一日生活中。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搜集整理,提出困惑且探讨,尝试刊物上提出的某一策略研究等等,都是通过教促进研,通过研提高教,形成教研一体,共同提高。告诉自己:做反思性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边反思,边进步。

六、家园共育,合力倍增

本辑中的15个小故事也从不同角度验证了家园公寓的重要性。鼓励、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巧妙地将幼儿园教育延伸到家庭不仅能够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通过沟通,老师可以找到幼儿个性上出现问题的症结,给予家长教育孩子的相应建议,形成有效的家园共育的良好环境,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

书中的精彩小故事还有数之不完道之不尽的情节与内容。99例教育艺术并不是99种教育的解决之道,而是99次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朴素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日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从这本书中,我受到很多启发:幼儿教育无小事,人人都是教育者;教师工作无小事,事事都可教育人。

幼儿教师读后感5教师是一个通向未来的职业,它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兴衰。而我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每天要面对的`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那我们要怎样才能担负起这个重大的责任呢?我读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后有了很多领悟,那就是我们首先要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其次就是要将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进行实践,然后再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多去思考然后去解决这些问题。

一、多学习

继续学习,努力工作,是我当好一名教师的意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一旦停止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工作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我们要主动学习,这不仅是一种技能、能力,更是一种态度、精神和基本素质。学习并不是把经典文字记在大脑里,重要的是要内化、灵活运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理论、实践理论、反思成败,体现教育智慧、教育创新。当一滴社会发展历史长河里的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书中采用理论观点和事例相结合来说服读者的心,用感人的故事事例来帮助读者的我消化理论和吸收知识,激发我“也要这样做个好老师”。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教师自身职业的人格塑造。

二、多实践

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应变与创造。我们可以根据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将自己反思、学习、研讨各环节的思考和收获,在教育实践中做出积极应答。只有保持对教育实践现状的不满足,萌生出一个接一个的内心涌动,才能驱使教师于“山重水复”之中,探到“柳暗花明”的盛景。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满足于既成或既得利益,敢于冲破原有的经验和模式,大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专业成长的道路。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积极的思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而反思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不断的反思、探索和创造、持续的积累经验,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型的成熟教师。

三、多反思

善于反思是幼儿教师成长的第一步,它是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和改造过程。反思环节要求有志于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幼儿教师在积累大量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能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批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予以理性的升华,这一环节也是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的关键。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积极的思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而反思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不断的反思、探索和创造、持续的积累经验,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型的成熟教师。

幼儿教师读后感6《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这本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 .凯兹教授写的。她在书中对我们常见的一些教育现状或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书中的每一个例子都是以凯兹博士亲身经历的真实问题来撰写的,在阅读过程中引发了我的共鸣,因为我就是一个一线幼儿教师,她的文字触动了我的内心。

第十六章《教学辅导的原则与策略》这一章节的重点在描述负责辅导老师在职进修人员的角色,这让我想到了学校里所进行的师徒结对活动,活动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帮助新教师能更好地适应自己所在岗位的教师角色。这一章节的内容对像我这样一个承担着带教任务的辅导教师而言,可以说是启发颇大。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辅导的原则里凯兹博士提到需加深教师对情况的了解,即最有效的在职辅导课程是能协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情况有更适当、更正确、更深入及更专业的了解,可以协助教师与在职训练结束后,仍能保留并应用所系的的知识、想法与见解。

这一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带教工作。在以往的带教工作中,当“徒弟”遇到困难、发生困惑时我经常会直接给予他“药方”,告诉她该怎么做,以解决当时的问题。效果当然很明显,这个“药方”迅速的发挥了作用,帮助其解决了当前的困惑,我也从中感到满足。但是当再次遇到问题时,“徒弟”是否能自行解决呢?答案是不确定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从凯兹博士那里得到的启示,直接的药方虽有价值,未能深植于老师的思想领域中。如果做师傅的能辅导徒弟着重于对情况或问题的剖析与了解,多问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有哪些解决的方法?”“每种方法会有什么后果?”这些问题,则可以引发徒弟的思考,帮助徒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并对事情或问题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看法。那么,长此以往,徒弟便会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后即使师傅不在场,她也有能力可以自己想出适当的行事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

1、延缓纠正。

文中提到辅导人员有时在观察教师的行为后,会急着纠正老师,一方面是急于协助老师改进技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建立自己的专业权威。但是这种做法优势过于急躁,因为有时过早地纠正会让受辅导老师和辅导人员疏离,反而会丧失长期辅导该老师的机会。

不错,在带教的过程中,每当发现新老师有做得不妥或不够之处,我总是会及时的给予指正,自以为是给予她帮助,却不知这样的做法使得我和新教师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这正是犯了上述的毛病。凯兹博士告诉了我:延缓对老师的纠正能使辅导人员与老师间建立足够的信任关系,使得辅导人员的建议在老师眼中是一个协助,而不是一个专家所做的批评,这样才能促进辅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凯兹博士 的提点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带教过程中的错误之处,也让我找到了曾经带教过程中产生不愉快的原因之一,着实让我欣喜。

2、提出尝试性的建议。

在带教过程中所提的建议最好以尝试性的语气及形式提出。比如:“下次再有这种情况发生,可以试试乙方法,看看是不是比较有效!”这样的技巧除了凯兹博士所说到的具有可以避免教师在运用此方法失败后的挫败感,更有利于教师实验、创造等特质的培养。除此之外,我觉得这样的说话方式也更容易让受辅导的教师的接受,因为这样的说话方式不是从上至下的,而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伙伴式的建议出现,也更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师徒关系。

3、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有一次在高一敏名师工作室活动时,为配合袁晶晶老师的一项任务,我准备了一些资料和自己的想法,当时袁晶晶老师回复我:“亲爱的,这真是太棒了!”为了这句话我窃喜了很久,能受到这么了不起的老师的称赞,自然是得意的。可见鼓励和赞扬是十分受用的。

正如凯兹博士在文中提到的:不管老师能力如何,有时勇气和热忱的的过度消耗会导致沮丧,让他们认为不论自己在怎么努力都不会有结果。不错,如果老是听到得是辅导老师的指正,换做是我可能也会认为自己无用,从而对工作缺乏信心和热忱!赞美之言人人爱听,我们要向对待幼儿那样,坚持正面教育,多给新教师鼓励、支持以及激励,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使她们继续维持工作热忱和努力。

第2篇:幼儿老师自我总结范文

策划人语:我们这里说的“国培”是指始于2011年的“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该项目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培训对象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培训项目包括:(一)农村幼儿教师短期集中培训,(二)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三)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可以这么说,“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以下选登的“国培心语”便是安徽省参加“国培”项目的幼儿老师的反思和总结,如何实施培训,如何取得满意的培训效果;幼儿教师如何看待培训,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等一大堆命题和话题,我们从“国培心语”中获得有益启迪的应该很多很多。

乘着幼教的春风,来自安徽省六个地区的59名学员于2012年2月10日相聚合肥桐江宾馆,参加了安徽省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班的培训学习,“国培计划(2012)——安徽省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班开班了。

在“国培”短短的二周学习里,我认真聆听着专家教授们精心和尽心的指点、教诲,反复整合收集到的相关资讯,静静地梳理着自己的思路,在一轮轮的思想风暴中,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索……

红色“风暴”——拓展国际视野,挖掘内涵教育

“站得够高,才能看得够远”。学员们多来自幼教管理岗位,日常的专业理论和探究几乎呈现“单一”的态势。要想使我们在理念方面获得深层次的提高,必须有步骤地调整我们的视野角度。培训部的老师深谙这一关键点,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孙诚老师来授开篇第一章。

在《教育规划纲要》的专题讲座中,孙诚老师从宏观的角度,来诠释国际学前教育发展趋势,解读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学前教育政策走向。讲座中列举了欧、美等各发达、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和教育公共投入比例和幼儿入园率等大量数据。正是在这些具体的国际学前教育政策和措施的比较中,使得我们逐步认清我国学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明确国际幼教发展的历程,理清未来的自己在地区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的立足点,能够结合自己的园情,学习制订适宜、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踏实地去践行相关的举措。

黄色“风暴”——感悟区角活动的材料投放

1.深化游戏的理念。

《规程》和《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耳熟能详的话,可是细究起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是大有人在。通过丁海东教授对幼儿心理理论,以及“大知识”和“小知识”的精辟讲解,我才理解:幼儿是因为心理发展和成长的需要而自觉产生游戏的行为,也正是在游戏中,因为环境和同伴之间的游戏互动,幼儿才能通过模仿、交往等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内隐学习的模式形成,促进他们的心智成长。

在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观点上,丁海东教授赋予游戏更通俗的说法。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因其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和社会性的特点,所以丁教授称“游戏是儿童的维生素”,孩子在游戏中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面对生活中不可被意志转移的事,不论正、负面情绪,游戏都能够帮助幼儿渲泄某些情感,做些象征性的弥补。各类游戏的规则能使参与的幼儿易转为主动者,有利于活泼、开朗、自我中心意识的形成,以及换位和社会性的思考。

2.寻求区角游戏开展的有效性。

从目前幼儿园区角游戏开展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共性问题。老师们在区角的丰富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财力,可孩子们的兴趣点却非常低,参与的积极性弱,游戏水平总也上不去。引用老师的话来说,“咱不怕做,就怕孩子不玩”。戏称区角活动的开展是件“疲于奔命”的事,“出力而不讨好”。瞧,区角游戏中“玩”得最“开心”的是老师。她们就跟花蝴蝶一样,“唰”地飞过来,再“唰”地飞过去,满场子转悠却不得其效。

在专家教授的指引下,我们领悟到区角游戏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1.区角游戏的虚假情景性强;2.材料的规则往往因辨识符号使游戏具有艰难性;3.游戏目标的针对性有所偏差;4.教师的观察点不到位等等。解决的关键是活动区的材料有效性投放。

绿色“风暴”——读你,是我的快乐

“孩子不是白纸,而是一本书”……这是合肥市京狮幼儿园园长在侃侃而谈中我捕捉到的一丝信息。

曾经的我也同大多数幼儿教师一样,认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张白纸,自然、生活的点滴都会在这张纯洁的白纸上留下醒目的印记。因此,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总是努力地以“爱”作笔,在这张白纸上一天天地打上美丽的底色……

在“国培”学习的日子里,在一点一滴的反思中,我重新来定位孩子的世界。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讲究教育的公平性。认真解析每个孩子,走近、走进他们的心中,学会“读书”。

那灵动的小脸带着对世界的好奇,那飞扬的思绪有着魔法神奇。每天的每天,带给我们无限惊奇的是孩子;带给我们无尽喜悦的是孩子。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在白纸上着色,而是要学习去看这一本本书,一本本精彩的书。它蕴含着丰富的色彩,瞬息万变的内心世界……翻开书本的每一页,那里有着阳光、花朵、星星和月儿,每天给我们带惊叹和喜悦。

是啊!或张扬、或沉稳;或调皮、或乖巧……正是这一个个书般的充满灵机的孩子,妆点着我们的天地,给我们带来的是充满变幻的世界。因为读他,我们的生活在这里飘香;因为读他,我们的日子变得丰满。

蓝色风暴——从“观察”做起,谈教师成长

第3篇:幼儿老师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天线宝宝》 儿童剧 电视剧

《天线宝宝》是由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97年开播的幼儿启蒙电视剧,到目前为止,该剧已被翻译成45种语言,在席卷全球170多个国家的200多家电视台后,虏获了近10亿的儿童粉丝。在多渠道营销策略的推动下,由《天线宝宝》衍生而来的书籍、玩具、杯子、拖鞋、睡衣、钥匙环、巧克力等产品也让制作公司和发行单位赚得钵满盆满。如今的《天线宝宝》虽然已有16岁的“高龄”,却没有被时代抛弃,反而成了全球家长青睐的儿童早教产品,成了全球儿童成长中的亲密“伙伴”。作为幼儿启蒙电视剧中的沧海一粟,《天线宝宝》何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又何以如此的经久不衰、“剧坛长青”?个中原因值得当代儿童电视剧的创作者们去深度挖掘,从而通过借鉴和学习以探索出我国儿童剧未来的发展之道。

在英国,天线宝宝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娃娃,不论大街小巷、城市乡村,小朋友们都会模仿天线宝宝的动作、说天线宝宝的儿语和唱天线宝宝的儿歌;在美国,天线宝宝是唯一能与芭比娃娃抗衡的儿童玩具;而在中国,自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2月购买《天线宝宝》的版权至今,其录像带、碟片销售已突破千万。

一、“人无我有”的市场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国内的儿童电视节目已发展饱和,而幼儿电视剧市场这块蛋糕已被瓜分,鉴于这种情况,BBC突发奇想,一部针对1~3岁低幼儿的启蒙电视剧《天线宝宝》诞生。毫无疑问,以1~3岁低幼儿作为对象的电视剧在英国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开创之作,因为市场本身的空白,《天线宝宝》适时地进行填补, “人无我有”的优势推动了《天线宝宝》的风靡全球,获得巨大成功。

二、目标受众的精准定位

在销售火爆的《天线宝宝》碟片的外包装上有一句醒目的提示——“本片为适合1~3岁儿童的早教产品”,看到这句话我们可能会忍不住发问,两三岁的小孩看看电视跟着嚷嚷还行,抱在手里、坐都坐不住的婴孩恐怕连“盯”住电视都有困难,还谈什么“看电视”?对此,《天线宝宝》的创作者安妮·伍德女士会解答我们的疑惑。

安妮·伍德在创作《天线宝宝》前做过幼儿老师、卖过幼儿图书、辅修过心理学和教育学,还自我总结早教哲学,同时她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创作这部电视剧,她咨询过十几位育婴早教专家,访问过上百位1~3岁孩子的母亲,并通过与1~3岁低幼儿的接触和对他们的拍摄梳理出了最有可能吸引这群特殊群体的语言、图像和行为。那么这个世界首部低幼儿电视剧对目标受众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分析究竟成功在哪里,又表现在哪里?

关键词一:语言

《天线宝宝》中主角所用的口头语言均为儿语化语言,词汇来源于从12~18个月孩子口中冒出的第一个单词,例如“妈妈”、“睡觉”、“你好”、“慢点”、“再来”等。“儿语化语言是指语速缓慢、音调高亢、语气夸张、词语简单的重复性语言,婴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即明显表现出对这种语言的偏好而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经历”。①研究表明,1~3岁的低幼儿对儿语化语言有着极大的模仿欲,因而,《天线宝宝》中不断重复的儿语化语言可以说是“对症下药”。而在肢体语言方面,剧中四个主角的动作都极其缓慢夸张,一个简单的“再见”手势,一个宝宝做上两次,四个宝宝轮着下来,即使电视机前的那群特殊观众动不起来,脑海里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了。此外,因为画面和声音的强大感染力,使得观众沉浸在欢乐的氛围里情不自禁地就会跟着主角们伸展起来。

关键词二:视听

“1岁以后,婴儿的视觉已基本与成人相同,对鲜艳色彩比较敏感,对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体积等特征有了准确的认识和延伸”。②《天线宝宝》可谓对这一点的攫取和把握是最为透彻的,主角的头顶上,紫色的丁丁是三角形天线、红色的小波是圆形天线、黄色的拉拉是曲线天线、绿色的迪西则是直线天线。因此,低幼儿们总能在看到每个形象时作出准确地区分,尽管有些孩子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叫出天线宝宝的名字,却能在每个形象出现时用动作的幅度来表现出自己的偏爱。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形成“我”之功能的镜像阶段》中提到,“婴儿出生后的6~18个月是其生存史上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镜像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首次在镜中看见并认出自己,这种镜前的自我识别从此打开了婴儿的想象世界。”③《天线宝宝》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的人生发展时期,促进了婴儿想象思维的发育。而在听觉方面,每当画面出现主角们的舞蹈或玩耍时,声音方面就会配合着出现节奏性强的欢快音乐,音乐无国界,这样欢乐轻松的氛围总会让孩子发出会意的微笑或者忘情的投入。

关键词三:模仿

在谈“模仿”之前,我们先穿插个概念,那就是这部电视剧是一部长达260集,每集30分钟的电视系列剧,“电视系列剧是一种分集播出的电视剧样式,它由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全剧,但故事却不连贯,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集与集之间并没有情节上的必然联系。”④《天线宝宝》将接收对象定位为1~3岁的低幼儿,因为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孩子的大脑思维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去记忆和联想并串联各集的剧情,因此这部剧也只能做成独立成篇,主题、人物、风格都统一的电视系列剧。也正是由于该剧的这种性质,加上每个单集内容上设置的适时停顿,给了孩子充足的时间去自然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以及进行诱发性模仿。“诱发性模仿开始于6周大的婴孩,在孩子1~2岁期间会变得十分稳定,接近80%的13~20个月大的孩子能够重复一种不熟悉的多步骤序列动作”。⑤而对于处在这一时期正尝试新技能的孩子来说,诱发性模仿必不可少。

儿童电视剧是电视剧中的一种特殊样式,其特殊性在于策划者和创作者都是成年人,而目标受众却是儿童。这就决定了儿童电视剧既无法脱离成人世界而独立存在,又需要以儿童的收视喜好为创作导向。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定型,求知欲强,行为富于模仿性,属于社会群体里可塑性最强的一部分。在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他们如果通过收看儿童电视剧得到了有益的指导,对于儿童个人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天线宝宝》对我国儿童剧制作的启示

从《天线宝宝》的诞生过程来看,一部优良的儿童电视剧的制作极其不易,它对我国儿童电视剧的未来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1、民族性儿童电视剧填补市场空白

我国影视艺术的民族性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无论是忧国忧民、重视家庭、思乡寻根的伦理影视,还是惩恶扬善、替天行道、扶贫济弱的武侠影视,发展至今都已相当成熟。然而这种宣扬民族特色的“伦理—政治型的文化范式”却始终没有进驻过儿童剧的王国。当代中国的儿童剧市场,并不像90年代中期英国的儿童剧市场,不是呈现饱和,而是趋于断层,其中的不足与空白则通过海外引进来弥补,从《蓝精灵》到《猫和老鼠》,从《天线宝宝》到《哆啦A梦》,中国数亿儿童领略的总是别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因此长大后的他们把圣诞节过得比农历新年还要热闹的现象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给了影视大量的创作题材却总是被挖掘呈现给年轻人,生命的两端——老人和儿童则一直被忽视。既然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学、戏曲、绘画、饮食等传统文化,那为何不用于儿童电视剧的创作之中、用于中国儿童的早教之中呢?或许某一天,西方孩童的手中捧的不再是芭比娃娃或天线宝宝,而是拴着两根竹签的中国皮影人物剪纸。

2、儿童成长规律研究不容忽视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儿童电视剧的特殊性体现在它既无法脱离成人世界而独立存在,又需要以儿童的收视喜好作为创作导向,这就使得创作者不得不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包括生理和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探讨,而这一过程因为中国儿童与国外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伦理道德氛围的不同又需要国内的创作者们进行仔细的区分。儿童的情绪、行为、价值观、自我发展和认知能力等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对此,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06年主持开展了一项“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活动,对象是全国近10万名6~15岁的儿童青少年,而6岁之前的儿童成长研究至今仍是个盲区。无法利用儿童的发展心理规律何谈创作出吸引住这群特殊群体的儿童电视剧,吸引不住,又何谈利用儿童电视剧完成对他们的早期教育任务。与此同时,儿童的生理发展特征也不容忽视,视觉上敏感于运动中的鲜艳物体,听觉上敏感于快节奏的音乐音响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电视剧创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①⑤[美]戴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兹、露丝·费尔德曼:《0-3岁孩子的世界》,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80、154

②[美]詹姆斯·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63

③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2

④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