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汇报范文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农民自办文化是反映当地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及农民自身的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情况,近期,区文化局组成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农村,采取听汇报、看材料,现场考察等形式,开展农民自办文化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文化;农村;信仰;中国梦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不断演进。民间对于福禄寿喜财等神由来已久的崇拜,对福星高照、天官赐福、五福临门(五只蝙蝠图形贴于门上)、及吉庆有余(鱼)、岁岁(碎碎)平安、年年高升(年糕)、早生贵子(红枣、花生、桂圆等)等的祈求,充分表达了底层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虽并无多少科学道理,似亦无可厚非。宽容视之,凡此种种美好的联想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底层民众调适苦乐无常的世俗生活,或许不无积极意义。正确引导民间信仰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移风易俗,积极引导民间信仰良性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某村民间信仰和文化活动调查的个案分析
通过对洛阳市某村民间信仰和文化活动调查显示,该村中有明确的村民人数占比不高,但大多数村民崇仰祖先,相信鬼神,甚至在部分党员干部当中也部分存在。群众性文化活动较少,逢有婚丧嫁娶活动时有放电影、搭台唱戏、说书等全年不超过10次的文化活动,多数村民最经常的文化活动就是看电视,也有占比不高的村民沉迷与赌博等恶习。历史上曾经在该村红火存在的斗鸡、打特、社火等传统习俗,已经无人问津。
从信教村民情况看,多为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较大、女性为主的不愿意外出务工人员。总体上文化水平较低,自主判断能力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价值判断标准模糊,多数是受家人和邻居的影响参加信仰活动。作为不发达的农村区域,传统文化理念影响力仍然比较强大,村民敬天法祖、相信鬼神的情况普遍存在,虽经过多年教育洗礼,近年来有沉渣重起之势。封建迷信活动日益猖獗,封建迷信性消费相当严重,算命、求签等活动很有市场,一些“巫婆”“神汉”的活动也由过去的偷偷摸摸变为公开或半公开,到处装神弄鬼,骗人钱财。婚嫁、殡葬、开业、修房、迁居、上学、甚至出门,找风水先生看吉凶、选吉日的人越来越多,算命、求神、问挂的生意兴隆。
从群众文化活动的情况看,多为看电视、放电影、搭台唱戏等,这些活动有多是与村民婚丧嫁娶相关的自费活动,其他如公益性演出、节庆文化活动、文化中心硬件建设、电影下乡、农家书屋等精神文明活动困乏。该村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村集体没钱用于文化投入,文体设施缺乏,大部分村民缺乏休闲意识,精神生活贫瘠。
二、群众信仰活动与文化活动关系分析
农村群众信仰活动由来已久,有善风善俗,也有陈规陋习,两者交织缠绕,共同组成中华乡村文明的存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绝大多数的农村集体经济弱化导致农村社会建设合力弱化,优良传统渐失,削弱了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文化建设是精神动力和强大智力支持。缺乏支撑的文化建设的弱化,恶化了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环境,又进一步削弱了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社会资本日益向沿海和城市集中,广大的内地农村日益被资本抛弃,甚至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流入沿海、城市地区,造成农村的空心化,掏空了农村发展的力量。农村逐渐成为儿童、老人和妇女的留守所,沦为外出务工人员节假日的休息所和精神的慰藉所,农业成为糊口粮生产的副业,农业生产被农民自身轻视抛弃。失去力量的农村、农业、农民,日益空心化、边缘化、原子化,农村、农民、农业日益失去力量感、存在感,“三农”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日益庞大的资本力量面前,社会滋生严重的拜金主义现象,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不公现象。传递到农村后“物”“资本”“不公”的力量进一步被神化,农民无力面对如此强大的、被自身神化的力量,只有敬畏、服从、拜服,继而产生命定、命运的思想,形成当代农村形形信仰的深厚社会土壤。本来就延续不断的民间信仰基础,遇有如此“厚土”,很快滋生出强大的生机,几乎影响、涵盖、囊括农村社会生活的各层面、各方面,多年努力打破的神权有再次统治广大农村之势。虽说法律规定自由,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应该是文明、科学、民主、富足,社会发展大势不应逆转。
(二)文化教育的影响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是过去的农村、农民普遍存在的思想意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意识,促使很多农民勒紧裤腰带也要供养孩子上学,以便将来跳出农门,奔向幸福生活,改变家庭命运。但是,这些跳出农们的农民子弟,带走了思念、资金,却并没有给家乡带来改变,甚至还要家庭给以各种贴补。跳出农门的子弟被称为命运好的人,跳不出的全是命运不好的人。无人去想,为什么学到了知识不用于发展家乡、造福桑梓?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够跳出农门?这些人是什么人在供养?随着国家包分配政策的取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增加,很多农村、农民开始轻视教育,认为上学不如早辍学出去打工,反正早晚也是打工挣钱,没有区别。这两种情况的对比,从根本上反映了农村文化教育的最真切状况:渴盼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却又极其轻视文化教育的作用,不了解教育的作用,文化教育严重缺失。
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导致农民群众不能很好地了解和运用科学,不能解释和认识自身周围的各种自然现象,更加不用说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现象。无知导致迷信,未知现象的难解往往容易被引入神秘主义,鬼神由此产生,由此泛滥,精神文明建设无从谈起。文化教育的缺失,也导致农业生产的落后,更受大环境影响,促使农业无利可图思想意识的产生,绝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流入城镇,进一步导致农村失去发展的力量。靠天吃饭,靠打工挣钱,靠宗教指导生活。
(三)传统文化的影响
民间信仰盛于宗教是中国特有的国情。在中国文化史中,儒家独强。儒家虽然重人事,疑鬼神,但十分重视对鬼神的祭祀,把神道作为教化之道看待。历代统治者都把宗教和神道纳入社会调控系统和文化教育系统,使之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因素;讲君权神授,自己受命于天;讲“孝为德本”的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敬天法祖”观念渗透进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信从天命成为美德,敬鬼神成为习俗。大部分中国人并不是真正的者,而是信天命、信鬼神或有鬼神观念的人。不少人有时信,有时不信;有事就信,没事就不信;为了求得庇佑,不论是儒释道,不论是鬼神上帝,或是菩萨圣母,都可以信。鲁迅曾说:“中国根全在道教。”他所指的“道教”,包括那些为了迎合民众信仰需求而被道教接纳的民间信仰。在上海地区,佛教也吸纳了不少民间信仰。或者说,民间信仰活动借用了佛、道教的形式。经佛、道教的推波助澜,民间流传的神特别多,民众举手投足往往先敬鬼神,结婚、造房甚至出门都要择一黄道吉日;商铺中供财神、购房请人看风水、工程开工先敬神明已不是个别现象。更令人震惊的是相面、周公解梦、星座预测、求签等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很有市场,甚至甚于普通民众。据国家行政学院2006年在900名县处级干部中进行的“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质调查”,近三成的人“很相信”或“有些相信”。而中国科普研究所公布的第6次“中国民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这一比例仅为21%。
(四)群众精神需求的影响
能够最便捷、廉价地满足信众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目的,民间群众信仰的重要特点是实用性和功利性。农民一般不关心高深的宗教世界观问题,他们只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要“灵验”,随便是佛、菩萨、神仙还是什么老爷,甚至上帝,都可以;哪种灵验、方便、便宜、熟悉就首选那种;因不知哪尊神“灵验”,见神就拜,多方烧香,相信礼多神不怪。
一是老年人寻找精神寄托。他们卸去了工作和社会角色,有了空闲,开始考虑终极关怀问题,寻找精神寄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大多参加了非农就业,甚至搬离农村,出现大量空巢老人,他们更需要精神慰藉。外来务工者远离家庭和亲友,为求平安和融入当地社区,也到宗教团体寻求慰藉和关怀。这些人有的参与宗教活动场所的活动,有的参与民间信仰活动。二是为自己和家人求健康。在农村,看病求神驱鬼是一种习俗。近年来,由于农村医疗保障力度有限,农保收入与昂贵的医药费相比略显微薄;许多疑难杂症和慢性病没有特殊的医疗手段,一些人只能在宗教中寻找心理安慰。此次调查表明,因病信教者达64%以上。地方神中流行最广的施相公、二太子、瞿公真人、杨老爷、秦琼等均有“治病”功能。三是为家庭和子女求福。老农们衡量子女是否有出息,主要看能否考上大学,有一份体面工作。“有出息”的子女往往离开农村,“空巢”老人一方面通过宗教寻求精神慰藉,一方面继续为远离的子女祈福。子女“没出息”的老人,面对不如意的生活现实,形成失落和自卑情绪,对隔代的希望更强烈,向神明的祈求也更勤。四是中青年求财、求官。
三、改造民间信仰活动为群众文化活动所用
面对历史悠久,反复出现,禁而不绝的群众信仰活动,我们是否可以改变思路,从国家总体利益着眼,从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着手,研讨群众信仰活动存在的合理性,容其走出灰色地带,给予一定的合法存在空间,使其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的深厚土壤。
(一)从中国历史传统看
在中国历史上,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有强大生命力、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辐射力,是我国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我们曾经成功地将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排斥在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之外,其原因就在于此。改革开放以后,基督教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中国传统信仰没有充分获得合法地位,特别是民间信仰活动没有获得合法地位,且以后被反复“破除”。在此大背景下,设立国际性比较强的宗教活动场所较松,佛道教较严。进入21世纪,形成信仰佛、道教和民间信仰的人数大大超过天主教、基督教,而天主教、基督教场所数大大超过佛道教场所数的情况。
可以考虑让民间信仰名正言顺地参与宗教文化生态系统建设,纳入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工程系统。当前,如果处置得当,民间信仰活动并不会对社会构成威胁。1949年前,民间信仰活动从未对历朝政权构成过威胁。在农村,参与民间信仰活动者以老年人居多,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不高,大多已有基本社会保障,更多的是寻求精神慰藉和寄托。从国家安全看,让他们进行分散的民间信仰活动,比每周一次集中起来进行“思想教育”要有利得多。再者,民间信仰虽然分散,不太强势。在基层却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认同度,信仰活动弥漫全社会。适当保留一些民间信仰,可以抵御西方宗教的过渡发展,以保持教态平衡。
(二)从文化多样性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11月2日在巴黎举行第31届大会,中国政府派代表参与起草和签署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第一条说:“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个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文化多样性宣言》强调文化的独特性,注意保护少数族群和弱势群体的特有文化,并且把它看作是人类精神活力的一个源泉,同时也是维护精神世界“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文化多样性”原则的确立,是20世纪人类思想的进步,也为不同宗教之间的宽容和平等奠定了文化基础。20世纪以前,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以“西方文明”为“文明”,以“东方宗教”为“异教”和“迷信”,主张以“科学精神”对亚非拉民族的宗教进行“移风易俗”式的改造。基督宗教曾经过分强调它的“普世性”,有些传教士不恰当地要宣传西方生活方式,取代当地文化。2005年7月,亚洲各国在中国广东佛山举行“文化部长论坛”,发表《佛山宣言》,呼应《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在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已经启动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工程,加强对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编纂工作。民间信仰中的许多独特成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应纳入保护范围。
(三)从以人为本和心理疏导看
我们制订和贯彻宗教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在2006年召开的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自由“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就是说,尊重和保护公民的自由权利问题,被放到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范畴来认识。这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宗教工作领域的体现。民间信仰有这么多“人”、这么执着地信仰,如果我们不给予充分的关注,不承认其信仰的合理性,实际上是忽视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信仰需求。如果我们只堵不疏,或者疏得不够,实际上是没有满足这一层次信众的信仰需求。对信仰民间宗教者而言,他们这方面的权利就没有得到尊重和保护。如果承认民间信仰活动的合法性,就可以理顺这部分信众的情绪,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心理疏导”概念。把心理疏导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之一。从前面所述看,参与民间信仰活动的人更多的是寻求精神慰藉和寄托。如果能够用廉价、便捷、“灵验”而对社会不一定构成威胁的办法,就能够对相当一部分人达到心理疏导的作用,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从凝集一切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看
关键词:文化活动;新农村建设;效应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71-02
群众文化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能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促进人们积极向上。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所产生的效应有大有小,参与人数多、互动性强、活动氛围浓,所产生的效益相应大。为使文化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较大效应,下涯镇文化站理清思路抓文化品牌建设,把互动性强、活动氛围浓郁的健身舞作为创品牌的抓手,通过搭建平台、培训骨干、普及推广,现在的下涯镇村村有健身舞活动队伍,去年下涯镇文化站举办了一次健身舞比赛,非常成功,得到了建德市文化局充分的肯定,建德市文化馆的评委们说:“这次的健身舞比赛相当于专业水平”。健身舞这一大众性的文化活动进入下涯镇镇时间不长,由于镇文化站的推广和普及,广大妇女的喜爱,普及很快,现在下涯镇的大大小小村庄里都有活动,它的普及改变了妇女们以往劳动之余活动方式,提高了妇女们的思想意识,在推进下涯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健身舞的活动不限于一定的程式和场地的局限,具有灵活性和随意性,活动形式宜大宜小,可以组织成为大型的表演或比赛活动,也可选择小小的场地几个人活动。它的活动和其他的文化活动相比存在以下优势:一是互动性强、氛围浓郁,健身效果明显,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并且带有时尚的特征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二是简单易学,只要有个小小录音机,有块空地,几个人一凑,就可跳起来,初学者只要跟学几次就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仅止满足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不断地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尤其是妇女同志们,她们在具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请神享受的同时渴望体形的健美。开展健身舞活动恰好能满足广大妇女的这一心愿。
推广与普及健身舞在丰富广大妇女的文化生活,陶冶广大妇女情操, 满足妇女的精神需求的同时,活动方式和参与角色发生了变化,。其一,以往我们举行群众文化活动,要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大多是吹拉弹唱的节目表演,以参与者而言,动的人少,欣赏者多,说白了,就是唱唱跳跳的人少,听的人和看的人多。而健身舞活动是无需举办者经行策划和组织,活动者自行组织自行参与,并且参与者都成为活动的主角,也就是说参与者都是手舞足蹈的表演者 ,人们只要有参与意愿都可参与到活动中去,活动气势博大,文化氛围浓郁。其二,由于健身舞的特性吸引了众多妇女的参与,围着麻将桌转的妇女自然减少,由赌博而引发的口角和争吵也自然减少。由此可见,健身舞活动自然地成了促进妇女积极向上建立和谐社会的添加剂,成了防止妇女参与赌博等不健康活动的防火墙。从下涯镇的健身舞活动现状可以说明。下涯集镇上以往很大一部分妇女空闲时特别是晚上基本上都围在麻将桌或扑克桌上,有时为了一张牌弄得脸红耳赤。现在每晚夜幕降临时,集镇上许多大大小小场地上,妇女们陆续到来,在路灯下随着欢快的音乐声手舞足蹈地跳着健身舞,氛围浓郁,热闹非凡,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满足广大妇女精神需求,引导广大妇女在劳动之余积极参与有益身心的健身舞活动,起到健身强体与娱乐休息之效果,达到赏心悦目、陶冶情操之目的。使健身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改变妇女思想意识提高妇女思想觉悟,防止妇女参与赌博活动,建设和谐社会中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是文化站工作的重要方面和职责所在。怎样加快健身舞的普及与推广,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快镇村健身健身舞活动骨干力量的培训。要普及与推广健身健身舞,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健身健身舞的骨干力量。做到组织健身舞兴趣爱好者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举办的排训班和镇文化站自行组织人员排训相结合,进行技能的培养和兴趣培育。营造氛围,争取众多妇女的志愿参与。
如2006年以来 健身舞在下涯镇逐渐兴起,主要表现形式为腰鼓、军鼓、健身舞、健身球、秧歌等。活动人员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初时是少数人模仿城里人以健身和为庆典活动服务而形成的腰鼓队及军鼓队,后来她们不满足于单一的活动形式而追求多个活动内容, 她们从电脑中下载健身舞开始学跳,吸引了很多妇女的参与,这一苗头给了文化站一个新的启示“ 培育更多妇女的跳舞兴趣,让更多的妇女自愿参与到健身舞的队伍中来,在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的同时能防止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为此,文化站决定进行因势利导、组织兴趣爱好者,进行集中培训。然后引导她们到集镇街面的空旷地活动,潜意识地宣传跳健身健身舞的益处,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吸引更多的妇女自原参与。
二是搭建平台、培育兴趣、营造氛围。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健身健身舞比赛和表演活动,提供妇女们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的平台,激发起广大妇女的参与热情。对促进健身舞的普及与推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乡镇的文化品位,是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2008年以来下涯镇每年都会举办健身球、柔力球等培训,同时积极组织参与级政府部门举办的健身舞、木兰双扇等内容的比赛活动。以此提供她们的交流机会,提高他们的舞蹈水平,满足她们展示自己的愿望,提高她们健身舞活动的兴趣。由此,每晚她们都自行组织人员到大街的空旷地点活动。吸引和感化了很多妇女,有的妇女自然而然地跟着跳了起来,附近几个村也有少数妇女来学跳。人员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充满朝气的,还有稚气未脱的小女孩,文化氛围十分浓郁。
关键词:文化;需求;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21-1
1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
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首先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农村推进,建立农村文化服务事业的长效机制。注重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和均等性,以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提供便利、基础的文化产品,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劳动之余具有就近享受文化服务的场所、场地;有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活动内容;有接受培训、展示技艺的机会和条件;有创造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2013年12月24日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关于“谁来种地”的问题指出,解决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核心是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扶持农民、提高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按照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确立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需求,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将县级图书馆分解为城镇社区图书室和农村社区图书室,即是满足需求,也是拯救图书行业的最佳选择。同时将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与职责分解到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将政府的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以农村社区为主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打破常规,招收当地农民从事公共服务管理工作;二是文化活动场所,不一定非得新建,完全可以利用村委会办公场所,开展社区文化工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为依托,遵循人本管理理念,为农民提供就近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2满足农民传统文化需求,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动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所在。
一直以来,有些人一直认为只有西方的,城里的东西才是文化,把农民一些传统文化习俗视为封建迷信,农民的精神文化活动被抑制,解决农民文化需求关键在于“多予、少取、放活”。同时要客观看待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红白喜事,请个民俗乐队,花钱不多,又办得风光,博得好名声是合算的。现在寺庙很多,农民也免不了烧香拜佛,祭祀活动、宗族活动等是农民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一些地方民间戏剧活跃正是得益于寺庙和祠堂的复苏。过去我们对宗教的负面影响看得过多过重,在看到它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对于农民精神世界的构建作用。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对民间剧团、民间乐队要保护扶持和政策引导,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满足农民节日文化需求。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如果能够保持父慈子孝,家庭和睦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社会管理成本。中国人重视家族的延续,希望人丁兴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孝做起,为人子者能够在父母生前身后恪尽孝道,就能够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树立忠孝传家的家风。家谱是每个家庭必须供奉的,也是要传承和保留的东西。另一方面,这种需求潜在巨大商机,光农村就有2亿3千万个家庭,我们应该用好用足中央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开发这一产业,不仅满足农民的需求,同时也起到拉动内需,促进农民就业的重要作用。
3传承生态文化,创建和谐美满的生态社会
一、活动主题
以“文明乡风、崭新村社”为主题,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步子,为迎接党的十盛会作出努力。
二、目标任务
(一)注重打造廉政文化景观。从当地历史人文特点入手,设置廉政文化石、廉政路牌、文化长廊等标识,和谐融入周边环境氛围。责任分解:县委农办牵头,县移民办、县农业局、县畜牧局、县水务局、县民政局、县文广局、县文联、镇政府等配合。
(二)广泛传唱基层廉政歌曲。把《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内容改编谱写成曲,由基层干群广泛传唱,使之深入人心。责任分解:县委组织部牵头,县林业局、县气象局、县供销社、县文广局、县文联、镇政府等配合。
(三)抓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好“农家书屋”,常年向群众提供廉政文化书籍、报刊、杂志和光碟等。以创建文明村组、文明家庭等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责任分解:镇政府牵头,县委农办、县委组织部、县移民办、县农业局、县畜牧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气象局、县供销社、县民政局、县文广局、县文联、镇政府。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县廉政文化“进农村”试点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农办主任同志任组长,农办、组织部、移民办、农业局、畜牧局、水务局、林业局、气象局、供销社、民政局、文广局、文联、镇政府等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委农办副主任同志任主任,具体牵头负责活动的指导、协调、督促等工作。
【关键词】乡村;节庆体育;人性化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Festive Sports Activities on the Building of Sports Culture in Rural Areas in Henan Province
ZHAO Jun1, ZHANG Xiang-yang2
(1.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Henan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ng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ngyang 464000, Henan)
【Abstract】Rural festive sports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pare time of rural residents.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social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estive sports in rural areas in Henan Province, and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 concerning such activities, thus enhancing the humanization study of rural festive sports activities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in Henan Province.
【Keywords】rural areas; festive sports; sports culture; humanization
河南省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全省9768万人口,其中7109万是农业人口。河南省乡村的节庆体育活动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民俗的、农村原生态的体育。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民间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节庆体育活动以其独特的民俗性、历史性、群众性、娱乐性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并且对于贫乏的农村体育资源,也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是当前我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还以其独特的亲和力、竞争性、公平性、健身性、刺激性,在活跃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以及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河南省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郑州的东开发区、二七区、上街区、中原区、荥阳、中牟、金水区;许昌的鄢陵;商丘的睢阳、睢县、永城、虞城;焦作的武陟、孟县;新乡的封丘;平顶山的鲁山;三门峡的卢氏;洛阳的孟津;信阳的商城、潢川、新县;周口的扶沟、沈丘、川汇区;南阳的南召、社旗、宛城区;濮阳的台前、南乐;开封的通许、尉氏;安阳的汤阴、滑县及漯河、鹤壁、驻马店等市的50乡(村)为样本,随机抽取500名农民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省市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收集、查阅和研究了大量有关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现状、河南省统计年鉴以及河南省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农民的《河南省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前先对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2008级学生进行培训,于2009年8月―9月在选定的50个乡(村)随机进行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65份,其中有效问卷426份,有效率91.6%。经检验和专家鉴定,信度和效度符合本课题研究要求。
二是针对各乡(村)主管体育工作领导的《河南省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及运作模式》问卷,于2009年8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全部收回。
1.2.3访谈调查法
课题组成员深入个别乡(村)、农村中学、农村社区找人座谈,实地了解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2多维角度看河南省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节庆是为了特定的主题而举行的庆祝活动。传统的节庆活动一般是与特定日期、特定仪式相联系的群众性活动,通常随着年季变化而周期性地举行。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主要是在传统的节庆期间掺入了各种形式的、集中举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河南省的乡村节庆日和全国一样,主要包括元旦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在这些节日举行的体育活动都可以称为乡村节庆体育活动。
2.1节庆体育活跃,健身观念滞后
调查显示:元旦节的击鼓、长跑、拔河;春节的秧歌、舞龙、舞狮;元宵节的抖空竹、腰鼓、跳百索;清明节的放风筝、踏青郊游、登山;三月三的庙会、竹马舞、旱船;端午节的赛龙舟;重阳节的登高;“三八节”、“五一节”、“六一节”、“国庆节”举行的象棋、健身操比赛、各种球类比赛以及其他体育活动,在问卷中出现的频率都较高。
河南省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交往范围过小。静态和封闭的生活方式以及小农经济的脆弱,形成了一种封闭意识和内向心态,形成了安贫乐道、求稳怕变的保守心理,这些限制,约束了农民自身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同时,农业生产的特点导致了农民的封闭与保守,不利于农民体育意识的形成。〔1〕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民劳动时间分布得极不平衡,带来了农民没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占47.48%;没兴趣占38.24%(多项选择),从而形成不了健身的氛围;农村居民居住的分散性使得农村体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也满足不了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2.2节庆内容丰富,经费来源较差
近年来,河南省各级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在节庆活动期间举办了各种各样的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文化节、特色旅游、体育比赛、文艺汇演等。从活动内容上看,既有民族民间的优秀项目,也有传统的体育项目;从参与群体上看,由于这些活动群众基础好,满足了群众对活动的需求,所以群众参与热情高。这些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张扬出农村体育文化的特色,也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就在于常年、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只有开展体育活动,才能提高广大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和价值,提高农民的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2〕调查显示:我省农村节庆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由政府拨付的占45.6%;民间集资的占56.1%;企事业单位赞助的占17.5%;个人负担的占14.0%(多项选择)。这表明农村节庆体育活动政府投入较少,经费来源基本得不到保障。
2.3文化氛围浓厚,参与热情欠缺
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村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节庆文化。这些节庆文化中有许多与体育相近似、具有健身娱乐价值的身体活动,如:划旱船、跳绳、拔河、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踩高跷、背妆、梅花桩等民间节庆文化艺术,同时又吸收借鉴了现代体育项目,如:篮球、台球、门球、健身操等。这些体育项目大多因地制宜、取材经济、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所需经费较少,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是河南省当前农村体育在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进行现代体育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补充。
调查还显示:认为农村节庆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群众对体育参与热情的占24.5%;认为较好的占28.0%;认为一般的占43.8%;认为没效果的占0.035%。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财富短缺,教育落后,很多农民仅能达到温饱生活,于是便安于现状,而体育永远是人们衣食无忧后的第二选择,贫困导致了农民的体育消费和健身欲望低下。
2.4余暇时间增多,体育活动落后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脚步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增加,我省农民的余暇时间日益增多。农村的传统文化也赋予了农民淳朴、厚道、诚实和守信的优秀品质,赋予了农民勤劳、善良、节俭和豁达的传统美德。〔3〕农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农民接受条件简陋同时又符合农民健身习俗的众多体育项目,有助于调动农民自己动手,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农村自身的人力、物力,独立自主、勤俭节约地开展农村节庆体育活动。
调查显示:“与家人、朋友、同事一起锻炼”的占56.14%,是农民参与锻炼的主要组织形式;农村存在的“劳动就是身体锻炼”的占87.3%;“无病即健康”的占75.4%(多项选择)的愚昧观念与城市居民的“花钱买健康”、“多去锻炼,少去医院”的健康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河南省农村居民落后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广大农民自主参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不利于自发的农村体育组织的形成。
3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在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效益
3.1提升体育位次,增强农民凝聚力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到2010年,经过努力,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国民体质与健康水平等主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具有经济性、时间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同时具有全民性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许多活动项目不受年龄、性别和体质的限制,农村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爱好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活动项目参与锻炼。节庆体育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富于生活情趣,自娱性、观赏性、审美性较强,是广大农村居民喜闻乐见和乐于参与的体育文化建设形式之一。〔4〕只要河南省的体育工作管理者加以利用和重视,很容易在农村中开展和普及。节日是农民休闲的最佳时间,节日聚会和节日活动为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理由和集中展演的机会。节庆体育活动的竞技性和表演性特点,能够吸引众多的群众参与观赏,特别是集体性项目竞赛,更能培养参赛者和参观者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农村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以节庆体育活动带动平常体育活动的开展,让农民从体验体育活动到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娱乐身心为主到娱乐身心与强身健体开始,真正让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成为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3.2营造文化氛围,普及健身知识
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农村体育健身氛围的形成,农村体育健身氛围的形成关键在于健身知识的宣传普及和相关政策的落实。1995年,国务院下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也为进一步深化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为我省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现实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5〕节庆体育活动和农民能够经常接触到的体育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地宣传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体育政策,宣传农村体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农村普及健身知识和落实体育政策的重要桥梁。
3.3改善干群关系,广辟健身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和谐的时代要求,是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途径,是引导亿万农民走向富裕的正确决策。调查显示:认为通过政府组织节庆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群众对基层政府信任度的占36.8%;认为较好的占28%。如果基层政府重视在节庆期间因势利导地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必然会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通过组织节庆体育活动提高政府官员对体育的认识,增加政府对体育文化建设的投入,使农民充分感受到政府能为群众办实事,能带领群众在物质、精神方面走致富路,从而增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与交流,改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通过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建立农村各种体育组织;可以广辟河南省农村健身渠道,形成农民健身长效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推进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合力。
3.4传承农村文化,丰富余暇生活
现阶段,河南省农村在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很多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娱乐项目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民间、民俗体育活动一般都是人们祈求平安和歌颂丰收的信仰行为,具有强烈的节庆色彩,同时又适应当代农民文化的心理、审美情趣的积极特征。〔6〕调查显示:认为开展乡村节庆体育活动非常必要的占43.8%;认为应该开展的占54.3%,充分说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为民俗娱乐活动构筑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在传承乡村文化和传统项目方面具有很好的表现力。近年来,伴随着河南省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生活的城市化,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也开始在乡村蔓延,科学的体育锻炼才是预防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开展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可以使广大村民有了接触体育的机会,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特点也更容易使农民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再加上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先进体育文化的传播,使广大村民从慢慢适应有了体育的生活,逐步过渡到积极参与除节庆体育活动外的其他有益的生活。通过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导向和指引作用。
3.5整合体育资源,加快农村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体育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前十年,河南省农民对“休闲体育”、“花钱买健康”、“农民健身”等词汇还很陌生,但近十年来,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关注和涉足体育健身。但是就总体而言,我省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强,再加上农村的体育锻炼场所少,设施单调,农民中缺乏体育锻炼的氛围。而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是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伦理精神,备受村民的喜爱,又迎合了现代社会人们的人文追求和健身需要,是一种始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文化。〔7〕同时节庆体育活动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而言,还具有许多可开发利用的价值:首先,节庆体育活动与现代体育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节庆体育的多重功能,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全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促进农村进步及体育现代化;其次,开展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可以活跃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引领社会风气,提升农村文化和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加快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步伐;第三,节庆体育还具有多方面重要的资源,其中蕴藏着很大的潜在优势,充分利用节庆活动、节庆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带动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第四,节庆体育活动对农村具有特殊的教育、凝聚、整合优化作用,可以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社会进步。
4结束语
河南省农村绵延千百年积累起来的传统节庆文化,对农民体育活动内容的产生和发展,对农民健身观念的形成,对农民健身方式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影响。〔8〕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应当充分重视乡村节庆活动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在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中,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改变习俗,并加强基层政府的因势利导,加大对节庆体育活动的投入,真正把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变成引导河南省农村体育发展,促进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曹风云,江力方.农村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方世南,范俊玉.先进文化与小康社会〔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袁银传.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浅析〔J〕.探索与思考,2005,6.
〔4〕虞重干,李志清.加强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历史契机与现实需要〔J〕.体育科学,2005,5.
〔5〕田祖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节日文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6〕胡科.儒学对当前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6,1.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 意义 现状 途径
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养的需要。伴随着我国向小康社会迈进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农村物质文明的发展步伐。为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大幅提升农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当前急需努力进行农村群众的文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更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
2.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农村人才的重要途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精神力量,农民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政府的引领、指导下,还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积极、主动接受并推动新农村建设;同时,通过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感染、教育,结合自身的努力而进入大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人才。通过农村群众文化的宣传、建设、感染,使部分人认识到自身所长,并自觉参与我国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的学习、消化、吸收与创新的行动当中。先
3.大力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切实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让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农村文化市场的主流的必由之路。在农村全面进行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支撑,特别是在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农民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显现出来,政府和社会机构要在农村多组织积极、阳光的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素养,以适应在农村基层全面小康建设社会。
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国家相关部门日益重视对广大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正面疏导,同时也加大了对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保养的建设力度,社会各界也更加关注、关心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群策群力地寻找、探求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对策,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正能量,也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活动经费少。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对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建设活动作出了努力,也实施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但政府部门扶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力度总体说来还不够,效果也不太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落后,硬件设备缺乏,有的地区还是一片空白, 有些地方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硬件设施形同虚设,由于群众没有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所以就难以组织起来进行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二是农村的文化活动经费严重缺乏,国家政策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支持不力,导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缺少相应的经费,因经费缺失,使得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起来举步维艰,导致农村文化活动不能与农民的需求相适应,因而农村文化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2.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文化活动组织人员素质偏低。一是因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一些乡镇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不重视,没有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片面注重经济建设与发展,认识不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而只是片面地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与唱唱歌、跳跳舞、逗笑搞乐、闹着玩、寻开心等同;二是因缺乏对农村群众文化人员必要的教育、训练经费,从而导致从事r村群众文化建设与传播活动的专业人员少,特别是高素质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人才更是稀少,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文化组织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人员业务水平也不高,直接影响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加之年青一代人大多是“键盘族”,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组织人员断档的现象。
3.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不良文化现象时有抬头。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 农村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多是年龄偏大的人,在农村的极少数年轻人对当前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也无法接受和认同,因此农村的文化活动对年青人基本没有吸引力。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大都外出务工或者上学,因此,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对青少年的需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留在农村的老人、妇女是琐事缠身,小孩要上学,农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而地方文化部门在文化活动中又不能进行创新,文化活动内容陈旧,形式不变,不能吸引老人、年轻人、妇女、小孩去积极参与,这为落后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不良现象大开方便之门。
4.农村文化活动场地问题突出。一是农村群众文化群众团队在场地上存在问题,要么是没有场地,要么是没有合适的场地,绝大多数农村群众文化团队找不到充足的、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环境,导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日常训练、排练难以顺利进行,因而农村群众文化团队的表演水平受到很大影响,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群众文化团队规模的扩大,进而影响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这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的现实问题;二是已经建成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得不到合理地、充分地利用,作为在广大农村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物质基础的基本设施,已有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因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利用率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多农村地区建有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但一般都是处于关闭状态或者被变卖和租用出去,却很少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使得这些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形同虚设。
三、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途径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是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自身活印N适应国家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基层文化生活、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农村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应将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弘扬农村基层文化、活跃群众文化气氛、引导积极向上活动氛围、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针对以上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1.加大对广大农村进行文化活动的财政投入力度,巩固、强化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硬件基础设施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农村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合理地规划利用好财政资金,发展、建设、完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层的政府职能部门应不断拓宽财政渠道,制定、实施配套的扶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政策和举措,全力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所需硬件的更新、维护与建设,真心实意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作出贡献;同时寻求社会方方面面力量的帮助,鼓励社会公益团体和民间文化组织参与到完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的行动中,农村地区应结合当地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特点,有效利用好政府投资、发动企业资助、鼓励个人捐资及民办等多种形式灵活地为社会主义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文化活动场所的维护、建设筹措资金,保证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场所,有资金。
2.整合资源,大力建设好农村群众文化团队。一是伴随着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逐步提升,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现实性和紧迫性,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规划、设计、建设,逐步提升农村群众的知识、文化修养,培养农村群众的科学审美情趣;二是政府部门应当与社会相关组织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完善、优化广大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制度,改进农村群众文化服务方式,以地方文化特色为基础,促进专业团队与业余团队的交流、合作,确保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推进优秀民间文化的有序发展,政府要按照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全发展好民间优秀文化的同时,大力倡导符合时代需求、融合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传播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建设好具有地方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群众文化团队。
3.着力培养农村群众文化的组织人才。大力培养农村群众文化的优秀组织人才,一是政府和社会力量要对关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组织人员,注重对他们的业务技能的培训,关定期进行考核,不断督促他们提升为农村群众的服务的能力的水平,并对他们实行有偿制,使他们真正成为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注重农村地方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为广大农村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吃苦耐劳的地方文化工作者队伍,从而效地推进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二是科学管理好农村群众文化团队和组织人才。实行统筹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团队管理的评价和监督体系,落实责任制,将定期考核结果与待遇挂钩,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团队和组织人才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建立约束机制,强化自我管理和约束,设置专业的群众文化管理人员,加强对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促进团队整体进步。
4.在农村大力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一是各级政府要精心策划,全力支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深入、持久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农民,进一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对当前存在的低级文化现象坚决抵制;二是大力扶持地方特色农村传统文化建设。政府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一方面扎根于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扬光大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挖掘农村地区的特色文化,彰显农村各地的文化特色魅力,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大力协助地方团队将地方特色文化表演好、传承好,尽力培养地方特色表演团队的后续人才,特别是乡镇文化站要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计划地、有重点地安排好地方特色文化表演的相关系列活动;另一方面,政府相关文化管理部门也要大力鼓励引进其他有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进入本地的文化市场,做到兼收并蓄,彼此相互吸纳其精华,共同促进,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浩洁.我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理性思考[D].齐齐哈尔大学,2014.
1.1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在我国的许多较为富裕的乡镇中建起了基础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难以令人满意,现有的资源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被挪作他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Q村建起了一些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但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设施陈旧老化。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利用率不高,村中的文化活动室只有在重大节庆日时才会使用,平时很少对村民开放,难以令人满意。
1.2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
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不活,农村基层文化站都是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的,文化站独立进行工作的自主性不大,积极性不高,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文化站形同虚设。[2]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数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方式落后,缺乏活力。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在Q村的村委人员构成中,只有1名负责文化活动的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又兼任其他工作,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效果。
1.3农村居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3]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发挥公民意识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选择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玩游戏等娱乐性的活动,文化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未能发挥文化真正的作用。可见,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2.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村级文化建设;发挥;阵地;作用
一、不断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让农民群众尽情享受文化生活
党的十七大要求,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工作。农村文化活动室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必须坚持相对统一的标准,让村文化活动室真正成为村民享受文化的向往阵地。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农村文化活动室应是当地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课堂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平台。关于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各地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归纳起来,基本不外乎“四个有”和“三个直接”。
“四个有”即:有阵地――村文化活动室面积要与村人口数和经济状况相适应;有设施――村文化活动室配备基本的设施设备和文化活动器材;有人员――村文化活动室有专人管理;有活动――经常组织开展适合当地特点、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三个直接”即: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直接到基层,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知识直接进农村,文化政策、信息直接送农民,让农民群众就近享受快捷健康的文化科技信息服务,逐步实现农村文化活动室设施健全、均衡发展、运行高效、惠及农民的目标。群众是需要文化的,一个村的文化活动室了实现上述目标,根本不要担心群众不来活动,而是要考虑如何加强管理了。
2.必须明确村文化活动室的具体工作任务,让文化活动室真正成为村民想去和乐意去的活动场所。农村文化活动室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时政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技知识讲座等;开展读书借阅服务,组织群众开展读书活动;促进农村特色文化发展;做好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工作。村文化活动室说到底就是让农民群众动起来、乐起来、充实起来,因此,其基本功能空间应当包括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健身活动室等,县镇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室文化设备和文化资源的扶持力度。农村文化活动室要有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必备的文化设备和文化资源,包括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电视、多媒体影碟机、照相机、收录机;举办一般性文体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器材及开展培训、讲座的桌凳、黑板等。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给予支持。
二、努力发挥农家书屋的惠农启智作用,破除农村文化发展瓶颈
1.要让农家书屋得到充分利用。当今社会,由于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民的收不断增加,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民有举办自娱自乐文化活动的时间,农民愿意提供资金、场所创办文化活动项目,镇村组织和文化部门应该大力支持和扶助,农家书屋作为村级文化活动阵地的有益补充,虽然在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有待进一步改进,但是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文化服务,解决了政府办文化的缺失,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不出村就能借书、读书的实惠,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的问题。目前,文化部门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农家书屋不被冷落、不流于形式,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促进农家书屋良性发展。
2.要不断为农家书屋补充新鲜书籍。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目前,少数农家书屋书籍数量不少,但旧书、破书、过时书夹杂其中,缺乏吸引力。由于后续投入跟不上,书籍更新周期较长,有的甚至坐等上级部门捐书、送书。应该说,文化出版部门为丰富农家书屋的书橱,想了很多办法,编辑出版了农家书屋必备用书、农家书屋工程书系、最受农民喜爱的故事家丛书、感动农民书系、农民常识书系等等,有农村种植、养殖、果树栽培、精选故事,有农民一定要知道的法律常识、科学常识、历史地理常识、生活健康常识、文化艺术常识等等,文化及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为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书籍的更新提供有力支持,并将社会文化资源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对接。
三、想方设法活跃农民大舞台,以乡土文化来增强农村文化的吸引力
1.镇村两级组织要努力搭建农民大舞台之类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十七大以后,各级党委政府把村级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创新举措,近年来涌现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农民大舞台的出现就是农村文化的新亮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提升。居住相对集中,劳动相对减少,使不少农民加入了早晚健身、娱乐的队伍,农民也跳起了广场舞、做起了健身操,这就需要有相对宽敞、固定的活动场所,一些条件较好的村便利用社会资源建起了农民大舞台,让过去分散的红白喜事文艺表演、农民早晚健身、社区文艺演出统一在农民大舞台,农民高兴,演员兴奋,村级只需加强服务和管理,文化便得到较快的发展。
2.要千方百计调动民间文艺团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民间文艺团队过去是专门为农民举办红白喜事而成立的民间艺人组织,流动性大,节目质量不高。有些团队甚至为了迎合某些群众的口味,做一些格调低下的表演。文化部门为了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也对某些团队进行过教育和处罚。近年来,我县文化部门为了调动民间文艺团队的积极性,开展民间文艺团队的节目调演,鼓励他们编排内容健康、群众欢迎的文艺节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的节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活跃了农民大舞台,受到了农民群众广泛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