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认知语言学范文

认知语言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认知语言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认知语言学

第1篇:认知语言学范文

关键词:认知模式;命题形式;隐喻和转喻;心理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

认知模式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各领域中,如哲学、医学、经济学、法律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因此,对其定义也不一,但总的来说认知模式是一种涉及心理的信息加工模式或处理模式。本文从语言学视角探讨认知模式的定义、本质和组成,希望能科学地认识认知模式。

一认知模式的语言学定义及组成

1定义

Lakoff(1987:126)指出认知模式是对世界的一种总的表征,它提供一种规约化的、过于简单的方式理解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Lakoff认为,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贮存信息,而且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对我们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它能为我们的言语活动和行为提供一个参照,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我们要怎样行事。交际双方只有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2组成

认知模式的观点主要来源于一下四个方面:

框架语义学(Fillmore),认知语法(Langacker’scognitivegrammar),隐喻和转喻理论(LakoffandJohnson),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

(1)命题形式(Fillmore’sframesemantics)

它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属于命题模式,如一个描述关于“火”的知识的命题模式包括“火是危险的”这一命题。这些知识包括特定对象的成分、属性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数个认知域中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人类一部分知识是以命题形式存在的,这也是以前的语言学研究最多的。(赵艳芳,2001)

(2)意象图式模式(Langacker’scognitivegrammar)

意象图式最初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来的(LakoffandJohnson,1980)。Johnson(1987)定义其为一种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的动态结构。它是在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的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Johnson(1987)提到了20多种意象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上-下图式、前-后图式、线性图式、力图式等。

既然意象图式是从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来的,Brugman(1988)的研究表明OVER的意义可用意象图式及意象图式图式来解释,且这些意象图式间是基于相似关系的,即基于隐喻,所以意象图式和隐喻两认知模式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3)隐喻和转喻(LakoffandJohnson)

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并用于某些语用目的。把隐喻和转喻作为“模式”强调了它作为稳定的“认知装备”(cognitiveequipment)的一部分,即隐喻和转喻应是我们人类范畴系统的稳定成分。认为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动方式(Lakoff&Johnson,1980:37)。

(a)隐喻模式

隐喻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mapped)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前者叫来源域(sourcedomain),后者叫目标域(targetdomain)。也就是说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domain或称认知域,cognitivedomain;Ungerer&Schimid称之为“认知模型”)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

Argumentiswar(论争是战争)

1)敌对双方的初始位置:Theydrewuptheirbattlelines.

2)进攻:Sheattackedeveryweakpointinmyargument.

3)防御:Theydefendedtheirpositionferociously.

4)撤退:Hewithdrewhisoffensiveremarks.

5)反攻:Ihitbackathiscriticism.

6)胜/负/停战:OK,youwinHehadtosuccumbtotheforceofherarguments.Let’scallitabruce.

由此可知人们通常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这样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其认知力基于相似或相关而创造相似,创造途径是从来源域向目的域的单向映射。

(b)转喻模式

传统的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都认为转喻是基于邻近性的。Ullmann(1962)认为转喻基于三种邻近性:空间邻近性、时间邻近性和因果邻近性。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邻近性的认知观。Gibbs(1994:319)指出人们能推断出有关整个情形的一些东西的能力依赖于相关的转喻模式。Gibbs还提出了转喻表达式加工理解的两个重要原则:意义构建(sensecreation)和意义选择(senseselection)。这两个原则都是与邻近性相关的。Radden&Kovecses(1999:21)把转喻定义如下: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vehicle)在同一ICM内,向另一概念实体或目标(target)提供心理可及。也就是说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李勇忠,2005)。如:

Onewaitresssaystoanother,“Thehamsandwichjustspilledbeeralloverherself.”

(Lakoff,1980)

例(2)中,名词hamsandwich代表的是吃hamsandwich的人,用转喻的定义就可解释为:三明治的意义提供了对吃三明治的人的心理可及。

Kovecses(2002)根据同一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型中转体与目标的关系,将转喻分为两大类:一是整体ICM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ICM有:实物模型、构造模型、等级模型、复杂事件模型、范畴-属性模型等;二是一个ICM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是以整个ICM为背景:行为模型、感知模型、使役模型、产品模型、控制模型、邻属模型、容器模型、地点模型、修饰模型等。

(4)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

心理空间理论是Fauconnier(1985)在其著作《心理空间》中提出的,该理论系统地考察人类认知结构和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结构中的体现。心理空间理论是意义建构的理论,它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构建过程的一种新模式,包含句子意义是如何被分割成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心理空间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pocket),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是语言使用者(话语双方)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这些虚拟概念框架就是研究言者或听者在语言交际中所构建的域,即心理空间。当我们思维和谈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下,随着话语的展开,我们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由于每个空间都来自于一个母空间(parentspace),而每个空间又有许多子空间,所以空间网络将是个二维点阵(twodimensionallattice)。在这个空间网络中,我们可以从子空间到母空间,也可以从母空间到子空间。心理空间的各种连接或映现可使我们使用词语作为触发词(trigger)去指称其它心理空间中的另一目标实体,这些连接或映现包括语用功能(pragmaticfunction),转喻、隐喻和类比等。语用功能可把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例如作者名字可与该作者所著的书对应起来。由此可见,心理空间理论(虚拟概念框架)与理想化认知模式紧密相连,因为理想化认知模式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

(5)概念整合理论(Fauconnier&Turner)

随着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Fauconnier和Turner(1994,1999)发现了反映许多语言现象中的一条重要的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概念整合(conceptualblending)。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个意义构建的总的模式,在这一模式里,有类比、隐喻、转喻及语义、语用因素在运作。Fauconnier和Turner(1999)还指出合成空间理论描述了心理空间网络里认知模式的动态运作(魏在江,2007)。因此可用以下两个例子证明概念整合理论也是一种认知模式:

Everybodyhastheirhornspulledin.

解释:在牛群活动的输入空间里,牛无法收回其牛角。在金融的输入空间中,投资者没有牛角,但它们能收回其投资。在整合空间中,投资者成为具有可缩回牛角的牛。这一突生结构是无法直接通过来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映现获得的。从上例可看出,概念整合是隐喻这一认知模式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概念整合是一种间接的认知模式(张辉,2003;王文斌,2004)。

MaybeRomeoisinlovewithJulit.

Maybe,RomeoandJuliet''''snamesarereallyDichandJane.

(Fauconnier,1994)

词语Maybe是一个触发语,它建立了一个与基本空间相关的可能性的心理空间。第一句话中的Romeo和Juliet转喻的是第二句话中的Dich和Jane。

(6)其他模式:俗模式和科学模式

无任何专业技术知识的普通人们对他们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有潜在或明显的理论。人类认知学家称其为俗理论或俗模式。据所知,这些俗理论或俗模式已逐步发展成为范畴化的典型理论。尤为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什么是俗模式以及专业知识所建立的领域如范畴化、指称、意义等。

三模式间的联系与不同

综上所述,认知模式是建立在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的对事物的一种认识。ICM是代表说话人的概念知识(包括他们的语义知识)的语言结构(魏在江,2007)。且各模式间紧密联系,如意象图式模式与隐喻模式、隐喻模式与转喻模式。当然,各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命题模式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意象图式模式是在对事物之间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隐喻模式基于相似或相关而创造相似关系的基础上认识事物,转喻模式是基于邻近性的关系,心理空间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是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的综合运用或进一步运用。此外,认知模式与文化模式息息相关,因为我们认识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且认知模式随着文化模式的变化而变化,正如DCruse(1991:389)指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范畴典型显然受到熟悉度和经验的影响;在南极长大的人对于鸟的典型的认识在亚麻逊河流域或者在撒哈拉沙漠长大的人就不一样。”

四结语

人们在认识世界、建立范畴概念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认知模式。每一种认知模式都是一个结构性整体,一种完型结构。简单的范畴可能只涉及一种认知模式,但复杂的范畴可能涉及多个认知模式,如感情范畴。但对认知模式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认知模式的研究潜力巨大。认知模式是一个心理学中的术语,但如同文章开头所述,它在众多领域中广泛应用。

(2)认知模式在各门学科的研究中很不平衡。它已深入到了医学、经济学、法律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多个学科,但对其的研究只是皮毛。

(3)认知模式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如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作用在认知语言学这门学科内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认知模式与文化模式紧密相关,但在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包括翻译)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5)认知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体现还未成系统,只是粗略的在听力、阅读理解等中有所提及,但未深入。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1994:MentalSpaces:AspectsofMeaningConstructioninNatural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tityPress

[2]Fauconnier,G.&M,Turner.1996:BlendingasaCentralProcessinGrammar,ConceptualStucture,DiscourseandLanguage.StanfordandCanlifornia:CSLIPublications

[3]Fauconnier,G.1999:MappinginLanguageandThought[M]NewYorkan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tityPress

[4]Langacker,R.2000:Fou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M]Vol,1.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5]Langacker,R.2000:Fou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M]Vol,2.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6]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7]Lakoff,G.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8]Lakoff,G.&M.Turner:1989:MoreThanCoolReason[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9]Ugerer&Schimid,2004:AnIn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0]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11]李志岭以概念为基础的转喻VS以语言形式为基础的转喻[J]山东外语教学,2006(4)

[12]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和思考[J]外语研究,2004(1)

[13]魏在江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14]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第2篇:认知语言学范文

广义上的“茶文化”指的是一种与茶有关的任何文化符号;狭义上的“茶文化”主要指作为一种核心价值体系的茶文化、作为一种行为实践的茶文化和作为一种器物文明的茶文化。例如有学者提出就核心价值精神而言,茶文化的主要精神指向是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尚中贵和的基本精神、厚生爱民的人文传统。相对应的,“茶文化英语”泛指那些与茶文化有关的英语表达,这既是一种语言符号的对应性转化,也是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转换。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成为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和发展趋势,这种语言学的分支很大程度上拓展和颠覆了传统的客观语言主义的一些主张,认为语言作为一种概念体系,发挥价值和意义的中介是人的主观认知,而在特定的语言背景下人的主观认知受到多样化的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经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即便是同样的语言或者概念,在不同的共同体或者语境背景下也会存在着人的主观认知的差异。所以,包括乔治•雷可夫(George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等认知语言学家在内的学者们都提倡,我们对一个特定语言表达符号或者交际理念的意义要理解透彻,这就需要将意象和隐喻等方面纳入考虑范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茶文化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语言的交际桥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加强对茶文化英语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交流,同时也有助于将我国茶文化的软实力提升到一个重要的水平。

2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内涵面向

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统一的学说体系,而是一种重要的分析范式,这种语言学上的新型范式将我们对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认知、语言的把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总的来看,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包括“认知语法”的派别、“认知语义学”的派别、神经“认知语言学”的派别等方面。从共同性角度看,认知语言学相关的理论流派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2.1语言的本质是一种非客观主义的概念符号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语言学家就提出“语言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的观点,事实上这正是“语言客观主义”的一种直观表述。因此,语言作为一种客观的符号体系就是一种不受人的感知系统和认知系统所制约的交往体系。到了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诞生,这种新的趋势纠正了“客观主义”的一些弊端,认为语言作为一种人的实践理性、交往理性的产物,事实上这与人的生理基础是分不开的。因为本质上,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是区别于动物交往的一种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对于语言的表达和解释都应当遵从人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语法和句法在语言中并非独立,二者与更为基础性的语义、词汇等存在着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

2.2理解概念隐喻是理解语言语义的一个重要逻辑前提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是一种对应着一定“隐喻体系”的交际符号,而所谓的“隐喻体系”是深层次上存在于人的意念之中、文化价值之中的隐性存在,或者说它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集中代表着语言背后的价值认知和思维方式,它赋予了语言何种程度的合理性和价值性。Lakoff和Johnson在其《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专著中对“隐喻”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将其分为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样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语言形式。在认知语言学家们看来,理解语言“主观认知”含义的关键就在于洞察语言背后的“隐喻体系”,破解语言背后的价值逻辑和思维认知方式等。

2.3认知语法、认知语义是理解语言内涵和意义的主要渠道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作为知识论基础,它明确地反对将语言作为一种可以自然存在的客观体系。袁雪梅曾提出:“语言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作为人的认知规律和思维逻辑惯性的一种表现,认知语法、认知语义是促成我们理解语言正确含义的主要渠道。认知语法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对语言结构本身进行的合乎常理的解释;认知语义则旨在对语言的特殊情境进行分析。

3认知语言学对于当前茶文化英语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茶文化英语泛指那些与茶文化交际有关的词汇、语句、语法和表达形式的综合。以“茶艺英语”这个分支为例,茶艺英语主要是包括茶具介绍、茶叶介绍、水的介绍、接待礼貌用语、咨询服务用语、茶馆实务、茶与养生、茶艺解说等内容的英语表达,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加强利用认知语言学对于茶文化英语的传播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促进作用:

3.1有利于促进中华茶文化更好地被国际主流社会认可

我国茶文化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集中承载着我国传统社会中对于人生信仰、价值哲学、社会交往、伦理道德、政治统治等方面的观念认知,具有明显的东方文明和儒家思想的韵味。作为农耕文明社会的一种文化产物,我国茶文化一直是一种“内敛式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理性文明形态存在的,它内嵌于人的社会生活细节当中,成为中国人国民性格和思维认知方式的一种模型。但是在国外,茶文化更多地是一种消费文化和速食主义文化,而不是一种生活教条。因此,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体系”,我们需要对这种茶文化的相对重要性价值进行转换和翻译。

3.2有利于促进当前我国茶文化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当前我国茶文化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教育模式,主要是存在于部分高职院校、大专院校或者中专院校中,多年以来这种茶文化英语的教学和科研存在着普遍的“中式英语泛滥”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进行语言的、认知的、思维的转换和换位思考,从而造就了我国茶文化英语整体水平较低,在与国外茶文化进行对话交际的时候处于一种无效交流的状态。然而引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以后,我们要努力培养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视野,将我国的茶文化英语从“专门用途英语”适当地与“通识英语教育”进行融合。

3.3有利于促进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近些年来,我国茶文化产业在逐步从传统的产业形态朝着“二次创业”的方向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国际茶文化旅游”、“茶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都在朝着“知识集成”、“文化集成”、“国际化渠道”等方向在发展。由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于不同的茶文化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有针对性地围绕着这种语言认知的差异开展针对性的翻译和营销、整合传播便成为一种重要的现实情境。

4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我国茶文化英语的发展策略

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分析范式和应用框架,认知语言学将语言的本质认识拉回到了“人的主观认知”这种层面上,为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视角。对此,我们建议尝试这样几点策略:

4.1隐喻挖掘策略

认知语言学界定的语言隐喻主要是语言背后的认知逻辑和背景性的伦理教条知识等。在这方面,我国茶文化作为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价值体系,承担着修身、养性、尊礼等社会价值功能,这些宝贵的隐喻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开展跨文化交际时,茶文化英语要向国外受众阐释出这种文化隐喻。为了更好地向国外受众传达我国茶文化的内蕴,我们在翻译涉茶类外宣资料、茶文化宣传单、古代茶学典籍等文献资料时,需要加上注释对此类隐喻进行解释,帮助外国受众更好地认识我国茶文化内涵。

4.2语言顺应策略

语言作为一种人的主观的认知和逻辑思维的延伸,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有不同的认知语法、认知语义等,因此我们在开展茶文化英语的交流中要适当地进行语言顺应,用国外受众习惯的语法结构、词汇组合、衍生词等进行表达,使我们的茶文化英语能够顺应其阅读习惯。在语言顺应理论的基础上,茶文化英语可以更好地得以传播,并使国外受众对我国茶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张大海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晖.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英语隐喻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60-161.

[2]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preface.

[3]袁雪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235-236.

第3篇:认知语言学范文

论文摘 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 

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的基础部分生成句法表达式,然后在语法的语义部分中通过一定的语义规则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解释。语法系统中只有句法部分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语义部分只有解释性,没有生成性。尽管乔姆斯基后来对自己的理论又做了几次较大的修改,但是语法和语义的基本关系并未变动,他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仍然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二、乔姆斯基——语义内在论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成语言学理论成为西方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语言学说。建立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生成语言学采取了与以往的语言学研究截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它感兴趣的不再是实际存在中的外表化的语言,而是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因此,生成语言学理论已经不是狭义的语法,而成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但从语言学角度看,生成语言学实质上是广义的句法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特有的生成无限句子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人类能够理解各种句子意义的内在能力。因此,句子语义研究就成了生成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先天机制,语言具有自治性、生成性,强调心智上的内指性,提出了语义内指论的观点。 

意义内在论的理论要点可以概括如下:1.人类有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2.意义独立于外界的感知刺激,意义先于词语,即在没有词语形式表达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脑之中;3.意义无法从别人身上用归纳、类推或演绎的方式学得;4.意义是一种个体的心理/认知事件,具有人类种属属性;5.个体之间关于意义的心理感受大体相同又相通。 

乔姆斯基为证明意义先于词语的看法,给出了下面一些例证(宁春岩,2000:243~244): 

1.任何人都有“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情况,有许多意义和思想我们没有词语表达,意义的数量远远大于词语的数量。 

2.幼儿可以凭借一句话的句法信息辨认出母语中不存在的词语的意义。 

3.儿童能够识别父母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信念和意义,尽管他们尚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 

4.颜色词的意义在盲人与正常人的头脑里是一样的。 

5.哑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同正常人口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完全一样。 

6.大面积感觉器官的损伤对语言习得没有多大影响。 

7.新生儿对于出现在任何一种人类语言中的“对照”同样敏感。 

乔姆斯基(1995)认为在意义问题上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指称论和真值论的语义观属于外在论;语言被视为人脑的一种属性,意义存在于心智中,因而持内在论语义观。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种心智自治能力,独立于任何与外界相连接的东西,与身体经验无关,并认为语言一定具有一个使其成为语言这种东西的本质,内存于语言之中。 (王寅,2005:194~195) 

三、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言意义的理解始终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于如何研究语言理解的模式,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对语言理解感兴趣的研究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客观现实,语言只是表现客观现实的符号,语言意义的理解就是建立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现实的联系。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则对意义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完全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而存在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心理和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不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简单投射。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它采用了经验主义的哲学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经验的内容是客观世界,一切知识都由经验产生。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点体现在它的语义观上,即语义以概念为基础,词汇或言语的意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植根于普遍的体验,特别是空间体验,这种体验制约着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式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刘宇红,2006:22~23)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是种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其对应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意义是词义的非常抽象的最简表征。由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结构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观的外在世界结构,而是与人在同客观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对应,因而就涉及到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式、句法象似性等方面。虽然认知语言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研究不同课题的认知语言学家有着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具体要点如下(束定芳,2008:27): 

1.意义就是概念化。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说话者或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因此,大脑可看作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词语和更大的语言单位均是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的入口。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可视与不可视的意象、隐喻联想、思维模型和大众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星星点点的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范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而组成的。 

4.是否合乎语法的判断涉及范畴化,因为说话者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激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认知语言学家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现象的对等物。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范畴化、注意力、记忆力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武装语言理论。

6.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凭借接触实际出现的话语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定的符号模型得到描述。 

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lana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束定芳,2008:27) 

四、认知语言学——语义等于概念化 

意义是存在于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认知结构,它并不反映客观实体,而是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实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具体地说,语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识解中,它在本质上具有主体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文旭,2007:36) 

概念化是广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的、社会的、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形式逻辑难以用来描写语义结构,因为它具有主观性。langacker指出,概念化这个词应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几乎包括了各种大脑活动,其中重要的有:1.原有的和新的概念;2.抽象的或智力概念,以及直觉的感觉、运动和感情经历;3.非即时的、逐渐展开的概念;4.对物理、社会和语言语境的完整把握。简言之,语言意义被看作是物理体现、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人脑的心理活动的结果。(束定芳,2008:105)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语言表达基于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语法结构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因此要将其描述清楚,必须从概念、语义描述着手。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语义结构不但反映了所观察到的情景的内容,而且也反映了这个内容是怎样建构和解释的。语义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写与对认知概念的建构统一起来,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而是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是怎样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机制。 

五、认知语言学——语义为中心 

语义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义研究历来是语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意义问题是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人类而言,人类世界从本质上讲就是意义的世界。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语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这已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的共识。”(文旭,2007:35)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语言的意义与认知有着最密切的关系,而词法、句法是受语义制约的。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知语言学以语言所传达的语义为起点,并以语义贯穿始终。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所谓的语义实质上是语用或广义的包容语用的语义,不同于乔姆斯基仅限于与句法接口的语义。他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将语义分析放在首位是因为它认为,如果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范畴化,那么,意义必将是最主要的语言现象。语义之所以包罗万象,是因为如果语言是一个对世界范畴化的系统,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设立一个不同于将世界知识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的语义结构层次。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法是词语概念内容的结构化。这深刻揭示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血肉”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语法。这也是揭示一种语言共性和个性的重要窗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这一点与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乔姆斯基认为,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机制,后天的语言习得是代入一些参数,主张语义跟句法脱钩,语义是语言表达在某一阶段代入的东西。 

六、认知语言学——语义内在论 

认知语言学家对意义的研究也是沿着内在论方向进行的,与乔姆斯基一样都认为语言和认知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语义必须按照心理现象来描写。认知语言学家的一个重要口号是“meanings are in the head(意义在人们的头脑里)”(王寅,2005:195),这一观点就明确表明他们对语义的基本态度也是基于内在论的,与乔氏的内指性有某些共识。 

认知语言学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对于意义的看法,他们还有一个口号:“meanings are on the embodied basis(意义基于体验)”(王寅,2005:197)。语言的语义是一个从语言表达到某些心理实体的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体验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语义虽是存在于头脑之中,但其根源不是天赋的,而是来源于身体经验,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在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知语言学还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的内部,而是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和文本的理解。意义取决于理解,产生于解释者主体与文本之间的辨证关系。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人类这一最重要的认知特点正是他们与乔姆斯基理论在意义内在论上的根本差异之所在。 

认知语言学说虽与乔姆斯基理论都研究心智,表面上看同属内在论,但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内容、得出的结论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分歧。尽管两者都持语义内在论,但认知语言学家与乔姆斯基所主张的先天的和自治的内在论存在巨大差异。前者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乔姆斯基那种先天的、自治的内在论正是认知语言学批判的靶子。 

七、结语 

生成语言学认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独立于语义而运行;语法就是形式的运算,可以由系统规则来描写,而语义是次要的附加特征。恰恰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语言的主要成分,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现,早在语言完整进化之前就已经存在。语义图式的结构制约着可能的语法结构形式。 

生成语言学认为语义只有解释性,语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撇开语义因素而研究语法的转换规则。生成语言学假定句法是自足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对句法规则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这与生成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即“用符号操作的数学系统来描述语言,这种数学系统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符号的运作,至于符号的意义和系统外的其它因素都不予考虑”(蓝纯,2001:16~17)。在乔姆斯基看来,语义学是附着于语法规则系统之上的从属性的独立部分。(卢植,2006:25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义不能在语言系统内部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中去寻找,语义根植于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及信念系统之中。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人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部,而是根植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的认知,根植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信念。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客观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就形成两个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概念。 

 

参考文献: 

[1]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m].monton:the hague, 

1957. 

[2]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it press,1965. 

[3]chomsky,n.language and nature (mind,vol.104,413)[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3). 

[5]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6. 

[6]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宁春岩.关于意义内在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8]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第4篇:认知语言学范文

论文摘 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

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的基础部分生成句法表达式,然后在语法的语义部分中通过一定的语义规则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解释。语法系统中只有句法部分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语义部分只有解释性,没有生成性。尽管乔姆斯基后来对自己的理论又做了几次较大的修改,但是语法和语义的基本关系并未变动,他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仍然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二、乔姆斯基——语义内在论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成语言学理论成为西方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语言学说。建立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生成语言学采取了与以往的语言学研究截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它感兴趣的不再是实际存在中的外表化的语言,而是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因此,生成语言学理论已经不是狭义的语法,而成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但从语言学角度看,生成语言学实质上是广义的句法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特有的生成无限句子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人类能够理解各种句子意义的内在能力。因此,句子语义研究就成了生成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先天机制,语言具有自治性、生成性,强调心智上的内指性,提出了语义内指论的观点。

意义内在论的理论要点可以概括如下:1.人类有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2.意义独立于外界的感知刺激,意义先于词语,即在没有词语形式表达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脑之中;3.意义无法从别人身上用归纳、类推或演绎的方式学得;4.意义是一种个体的心理/认知事件,具有人类种属属性;5.个体之间关于意义的心理感受大体相同又相通。

乔姆斯基为证明意义先于词语的看法,给出了下面一些例证(宁春岩,2000:243~244):

1.任何人都有“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情况,有许多意义和思想我们没有词语表达,意义的数量远远大于词语的数量。

2.幼儿可以凭借一句话的句法信息辨认出母语中不存在的词语的意义。

3.儿童能够识别父母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信念和意义,尽管他们尚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

4.颜色词的意义在盲人与正常人的头脑里是一样的。

5.哑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同正常人口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完全一样。

6.大面积感觉器官的损伤对语言习得没有多大影响。

7.新生儿对于出现在任何一种人类语言中的“对照”同样敏感。

乔姆斯基(1995)认为在意义问题上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指称论和真值论的语义观属于外在论;语言被视为人脑的一种属性,意义存在于心智中,因而持内在论语义观。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种心智自治能力,独立于任何与外界相连接的东西,与身体经验无关,并认为语言一定具有一个使其成为语言这种东西的本质,内存于语言之中。 (王寅,2005:194~195)

三、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言意义的理解始终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于如何研究语言理解的模式,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对语言理解感兴趣的研究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客观现实,语言只是表现客观现实的符号,语言意义的理解就是建立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现实的联系。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则对意义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完全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而存在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心理和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不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简单投射。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它采用了经验主义的哲学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经验的内容是客观世界,一切知识都由经验产生。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点体现在它的语义观上,即语义以概念为基础,词汇或言语的意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植根于普遍的体验,特别是空间体验,这种体验制约着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式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刘宇红,2006:22~23)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是种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其对应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意义是词义的非常抽象的最简表征。由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结构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观的外在世界结构,而是与人在同客观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对应,因而就涉及到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式、句法象似性等方面。虽然认知语言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研究不同课题的认知语言学家有着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具体要点如下(束定芳,2008:27):

1.意义就是概念化。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说话者或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因此,大脑可看作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词语和更大的语言单位均是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的入口。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可视与不可视的意象、隐喻联想、思维模型和大众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星星点点的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范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而组成的。

4.是否合乎语法的判断涉及范畴化,因为说话者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激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认知语言学家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现象的对等物。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范畴化、注意力、记忆力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武装语言理论。

6.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凭借接触实际出现的话语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定的符号模型得到描述。

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Lana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束定芳,2008:27)

四、认知语言学——语义等于概念化

意义是存在于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认知结构,它并不反映客观实体,而是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实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具体地说,语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识解中,它在本质上具有主体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文旭,2007:36)

概念化是广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的、社会的、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形式逻辑难以用来描写语义结构,因为它具有主观性。Langacker指出,概念化这个词应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几乎包括了各种大脑活动,其中重要的有:1.原有的和新的概念;2.抽象的或智力概念,以及直觉的感觉、运动和感情经历;3.非即时的、逐渐展开的概念;4.对物理、社会和语言语境的完整把握。简言之,语言意义被看作是物理体现、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人脑的心理活动的结果。(束定芳,2008:105)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语言表达基于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语法结构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因此要将其描述清楚,必须从概念、语义描述着手。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语义结构不但反映了所观察到的情景的内容,而且也反映了这个内容是怎样建构和解释的。语义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写与对认知概念的建构统一起来,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而是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是怎样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机制。 转贴于

五、认知语言学——语义为中心

语义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义研究历来是语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意义问题是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人类而言,人类世界从本质上讲就是意义的世界。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语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这已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的共识。”(文旭,2007:35)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语言的意义与认知有着最密切的关系,而词法、句法是受语义制约的。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知语言学以语言所传达的语义为起点,并以语义贯穿始终。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所谓的语义实质上是语用或广义的包容语用的语义,不同于乔姆斯基仅限于与句法接口的语义。他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将语义分析放在首位是因为它认为,如果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范畴化,那么,意义必将是最主要的语言现象。语义之所以包罗万象,是因为如果语言是一个对世界范畴化的系统,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设立一个不同于将世界知识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的语义结构层次。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法是词语概念内容的结构化。这深刻揭示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血肉”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语法。这也是揭示一种语言共性和个性的重要窗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这一点与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乔姆斯基认为,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机制,后天的语言习得是代入一些参数,主张语义跟句法脱钩,语义是语言表达在某一阶段代入的东西。

六、认知语言学——语义内在论

认知语言学家对意义的研究也是沿着内在论方向进行的,与乔姆斯基一样都认为语言和认知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语义必须按照心理现象来描写。认知语言学家的一个重要口号是“Meanings are in the head(意义在人们的头脑里)”(王寅,2005:195),这一观点就明确表明他们对语义的基本态度也是基于内在论的,与乔氏的内指性有某些共识。

认知语言学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对于意义的看法,他们还有一个口号:“Meanings are on the embodied basis(意义基于体验)”(王寅,2005:197)。语言的语义是一个从语言表达到某些心理实体的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体验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语义虽是存在于头脑之中,但其根源不是天赋的,而是来源于身体经验,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在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知语言学还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的内部,而是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和文本的理解。意义取决于理解,产生于解释者主体与文本之间的辨证关系。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人类这一最重要的认知特点正是他们与乔姆斯基理论在意义内在论上的根本差异之所在。

认知语言学说虽与乔姆斯基理论都研究心智,表面上看同属内在论,但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内容、得出的结论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分歧。尽管两者都持语义内在论,但认知语言学家与乔姆斯基所主张的先天的和自治的内在论存在巨大差异。前者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乔姆斯基那种先天的、自治的内在论正是认知语言学批判的靶子。

七、结语

生成语言学认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独立于语义而运行;语法就是形式的运算,可以由系统规则来描写,而语义是次要的附加特征。恰恰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语言的主要成分,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现,早在语言完整进化之前就已经存在。语义图式的结构制约着可能的语法结构形式。

生成语言学认为语义只有解释性,语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撇开语义因素而研究语法的转换规则。生成语言学假定句法是自足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对句法规则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这与生成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即“用符号操作的数学系统来描述语言,这种数学系统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符号的运作,至于符号的意义和系统外的其它因素都不予考虑”(蓝纯,2001:16~17)。在乔姆斯基看来,语义学是附着于语法规则系统之上的从属性的独立部分。(卢植,2006:25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义不能在语言系统内部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中去寻找,语义根植于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及信念系统之中。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人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部,而是根植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的认知,根植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信念。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客观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就形成两个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概念。

参考文献:

[1]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M].Monton:The Hague,

1957.

[2]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IT Press,1965.

[3]Chomsky,N.Language and Nature (Mind,vol.104,413)[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3).

[5]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6.

[6]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宁春岩.关于意义内在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8]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第5篇:认知语言学范文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世界观;认知语言学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近二十多年来新兴的一门科学,它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认知语言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方式如何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言规范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与句子来表达非客观的意义。1987年,R.W.Langacker出版了《认知语法基础》(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第一卷;G.Lakoff出版了《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Johnson 出版了《心中之身》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这三部书的问世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

德国近代政治家、语言学家洪堡特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的主要问题早有论述,那就是他提出的“语言世界观”(sprachliche Weltansicht)。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与认知语言学有何异同?前者对后者有什么启示?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对象。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与评述。

2.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

洪堡特结合人的研究去探讨语言的本质问题,提出了“语言世界观”这一思想。他认为每一种语言对其使用者都具有这样那样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就是语言的“世界观”。人们习惯于说语言是交际工具或表达思想的工具,然而人用语言表达思想时语言是否参与思想的形成过程?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解答。在他的论著“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1820)里,他阐述了“语言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可知事物的总和是一个有待人类精神耕耘的领域,它存在于所有语言之间,独立于任何语言;而人只能以自身的认识和感知方式,即通过一条主观的道路接近这一纯客观的领域”[1](P29)。他认为,语言具有表达功能和认知功能,并认为后者才是语言的本质功能。他还强调,一切真正意义的语言研究必须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信念,即语言(主要)不是供人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和媒介,而是“一个民族的思维和感知的工具”[1](P73)。

3.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

认知语言学,一方面,它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是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它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观点。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具有独立于人之外的内在特性;语言是封闭的自主的系统;认知与语言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与之相反,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运用和理解的作用,认为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所谓意义和客观真理;语言不是封闭的、自主的体系,而是开放的、依赖性的系统,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认知能力等各种因素综合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力求用较少的规则解释较多的表面上似乎不相关的语言现象,以揭示语言的本质问题。首先,认知语言学注重语义的研究。在词法层面上,词义要受功能、语境和语用等因素的支配和制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在句法层面上,对同一真值事件的表达,因观察者的角度、注意焦点、详细程度不同而不同,表现了不同的句义。其次,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的共性问题。认为人类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一定能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

4.洪堡特“语言世界观”与认知语言学的比较与启示

洪堡特以人、语言与客观世界三者关系为契机,去探讨语言与思维关系问题。他提出的“语言世界观”不仅对语言与思维关系问题做出了解答,而且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

4.1 语言世界观为语言开放性、依赖性和非自主性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牵制,每个部分的地位和功能都取决于它跟其余部分的关系,语言具有开放性、依赖性和非自主性。这一点与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的思想是一致的:

“语言的有机体源于人类说话的普遍能力和需要,产生自整个民族……”[4](P110),“跟语言有关的一切方面都只能比拟为生理学的过程,而不能比作解剖学的过程;语言中没有任何静止的东西,一切都是动态的。”[1](P261-262)。洪堡特把语言视为“有机体”,把与语言有关的一切方面比作生理学的过程,他要说明:语言是不断地发展和更新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

“我们可以把语言比作一幅巨大的织物,其中的每个部分都与其余部分、所有部分都与整体有着或多或少清晰可辩的内在联系。无论从哪个方面观察,人在讲话是始终只能接触到这幅织物的一个孤立的部分,然而他却总是本能地从整体出发去把握这个部分,仿佛在他面前同时呈现着与个别、具体的部分有着必然的所有组成部分。”[4](P105)

4.2 语言世界观明确了语言认知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认知语法认为,语法是由小的象征单位组成大的句法结构的过程,是语义内容的组合和符号化。句法以语义为基础,语义以概念化、范畴化、语境化、符号化为前提,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认知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探究语言概念形成中的认知。这一点也与洪堡特的主张不谋而合。在语言世界观里,洪堡特强调语言学家的最终任务是要探明语言结构的差异对民族思维和感知活动的影响。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种形式化的符号手段,以自然的内容传达了精神的内容。他说:“……语言的形式反映了一种极为独特的追求,一个民族正是通过这种追求才能够在语言中实现其思维和感知活动”[4](P114)。在洪堡特看来,拥有不同世界观的民族的特性在词的意义上映现了出来。宽泛而言,可以认为各个民族就同一事物所形成的词语符号是等意的(比如德语的“Schnee”、汉语的“雪”),从词源上讲,一种语言的精神概念离不开感性的基础,比如德语的Vernunft(理性、理智)和Verstand(理解、知性)分别来自nehmen(拿、握)和stehen(站立)这两个具体的观念。[4](P139)

从语法上看,洪堡特认为,一个实词的意义包括概念意义和范畴意义,这两种意义的形成分别得力于两类完全不同的思维活动:

“一方面是对概念进行指称的行为,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劳动,它把概念化为一定的思维范畴或言语范畴,而词的完整意义是由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4](P140)。这两种思维活动分别可以称为“指称行为”和“范畴行为”。指称行为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词;范畴行为的结果是以明确的标记把词分为各种类型。而在当代认知语言学里,词义是通过概念化、范畴化而得以体现的。这一点与洪堡特的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洪堡特所谓的“指称行为”与“范畴行为”正是当代认知语言学所热衷于探讨的“概念化”、“范畴化”课题。

4.3 每一种语言都体现着人的普遍本性,这一思想加深了人们对语言象似性和共性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语言的象似性问题,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指语言的拟声词和象形字、音与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它还包括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洪堡特认为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而这些语言特性在词义中表现更为明显。他指出,W(u)这个音本身听起来便给人以混沌不清的感觉,所以德语里带该音的许多词都有含混、烦乱、飘荡之义,如Wolke(云)、Wind(风)、Wirren(弄乱)、Wunsch(希望)[4](P118)。在他看来,这种根据语音与物象的天然联系进行造词的方式在人类最早的词语命名过程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得所有语言的名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他认为词是“事物在心灵中造成的图象的反映”,是人“在发明词语的某个特定时刻对一个事物所作的理解”[4](P137)。他进一步解释道:“即使出自完全不同的语系的语言,即使它们从未直接或间接地相互接触,并且属于不同的类,它们的结构也必定具有某些普遍的相似。这类相似是由人类本性的一致和发音器官的一致很自然地决定的,此外也与每一语言与任一其他语言互通的可能性有关”[1](P421)。

洪堡特辨证地看待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各种语言之所以会有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成分,是因为人类各民族具有相同的语言能力和说话需要,而各种语言的结构有所不同,则是因为孕育语言的每一民族都具有独特的个性”[4](P76)。他明确指出:

“世界上各种语言的普遍性在于,它们具有一种统一的内在形式……”[4](P117)

洪堡特列举了语言共性表现的三个方面:1)表达概念和组成言语所必须的观念之间的联系;2) 相同的发音器官,其规模和性质只允许发一定的分节音;3)具体的辅音、元音与一定的感觉印象之间的关系[5](62)。他认为人类语言具有共同的特性,存在着一种统一的内在语言形式,主要是因为,人类有着相同的概念化过程、相同的言语生理条件和相似的感知能力。

5.结语

认知语言学目前已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还需要不断地从其他相关领域,(包括纵横两方面)研究才能得以完善和发展。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其中的许多论点仍闪烁出语言哲理的光辉,这也从纵的方面为认知语言学迈向语言理论最终目标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 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E.Ungerer and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m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

第6篇:认知语言学范文

国内在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方面,紧跟国际步伐,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所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总体上介绍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如曾欣悦、刘正光,2009;林正军、姜晖,2012等)。他们主要基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重在介绍和阐释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并且根据相关文献和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语法教学原则为相关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参考。

第二,详细探讨认知语言学中的某个理论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国内的有些研究者在认知语言学与语法教学相结合的大框架下,选取某个具体理论开展研究,他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如何把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英语语法教学(比如李艳平、朱玉山,2011;季淑凤,2012等),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杨敏,2009等),语言符号象似性对语法教学的启示(李耕科、牟玉新,2007等),构式语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林正军、刘永兵,2012等)等等。

第三,针对某个具体语法点开展实证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年轻人取得的,大部分是他们的硕博士论文。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和空间隐喻的英语介词教学实证研究(陶丽,2011),认知语言学观照下英语名词可数性的教学实证研究(粟志祥,2010),基于原型理论的多义词教学对多义词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卢烈宏,2013),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钟书能,2004),意象图式理论与英语短语动词教学的实证研究(黎金琼,2008)等等。但总的来说,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原创性不够,理论深度不够。同类研究过多,比如,仅仅在中国期刊网上,关于象似性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的论文就二十多篇,这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二、简评

从以上的文献调查来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综合起来看,这方面的研究偏思辨的多,实证研究还显不足。我们认为,思辨性的研究不宜再做,这个领域更需要的是数据和实证。要知道,一线的英语教师对理论性过强的框架有排斥,他们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操作规程。所以,我们建议,这方面的下一步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如何把抽象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通的教学操作原则,并且一定要通过实证研究加以证明,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更有可能为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接受。

第7篇:认知语言学范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方法及弊端;启示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蓬勃发展,其理论及相关概念对第二语言习得和教学等诸多领域产生深远理想。本文将进一步来探讨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英语教学提供的新方法及其一些教学启示。

2认知语言学简介

80年代中后期,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语言的方法在认知科学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是客观现实、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的“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所提出的主要概念和研究对象有:语言范畴的形成、隐喻认知结构、象似行等。认知语言学学派认为,语义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包括该词语在头脑中产生的情景。认知语言学派的三大基本假设:(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所以语言并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对语言的描写也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2)句法并不是自足的形式系统,在本质上是一个象征系统,所以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义。(3)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无限度的知识系统,不能只用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来描写语义。

3认知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因此要想学好英语,我们应充分了解相关认知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英语教学实践。

31 范畴观与英语教学

客观事物纷乱复杂,人们为了记忆这些事物就必须对这些事物进行判断、分类和储存,这就构成了许多范畴。在同一范畴中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处于同一层面或地位,总有一些事物被人类非常容易而迅速地感知,那么这一层而感知的范畴就叫基本范畴。基本范畴有如下几个特点:(1)其成员具有明显的能被感知的对外区别性特征;(2)具有快速识别的特征;(3)首先被认识、命名、掌握和记忆;(4)运用最简洁的、使用频率最高的中性词(赵艳芳,2001:58-59)。一个范畴是一个模糊的集合,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有些认知语言学家已经在该理论的启迪下进行了语义范畴的研究。如PKay和CKMcdaniel在模糊集合论的引导下设计了一系列关于颜色词光谱性质和人类视觉神经系对颜色词范畴的感知实验,在颜色词研究领域作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

32 隐喻观与英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隐喻是用已知来表达未知,用有形表达无形,用具体表达抽象,是人们用来认识、思维和表达思想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Lakoff & Johnson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Lakoff把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oto-logicai metaphor)。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称认知域(cognitiv e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隐喻并不是与我们的生活脱离的语言表达形式,恰恰相反,语言基本上离不开隐喻,完全不带任何隐喻的句子是极少的。认知语言学把“意向图式”(image schemas)理解为隐喻的基础。

33 图式理论与英语教学

对图式的研究是从对阅读理论的研究发展而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阅读理论将阅读看作是语言解码和从字、词、句中构造意义的过程。随着认知研究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非语言因素即已有的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作用。对背景知识作用的研究导致了图示理论的建立。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理解归根到底是给合适的图式填充新信息而使图式具体化的过程,填充的内容可以是直接理解的或推断出的新信息。整个理解过程是在图式指导下进行,是激活或建构合适的图式并填充新信息的过程,当所有重要空位都已填满信息,文章即被圆满理解。

4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及弊端

词汇在语言系统中十分重要。随着语言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迄今为止,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层出不穷,但尚无一种有着绝对优势。历史上盛行的几种传统教学法分别为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等。这几种方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盛极一时,但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一些缺陷。

16世纪到19世纪末所盛行的语法翻译法以翻译为手段,用母语教授古希腊语、拉丁语、英语等语言,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阅读和翻译外语资料和文献。这期间的教学没有所谓的理论,由于主要过程是通过分析语法来进行翻译,因此命名为“语法翻译法”。学生主要通过自学掌握词汇,仅有的词汇教学也是以展现语法规则为目的。到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法直指语法翻译法的缺陷应运而生。其主张课堂活动完全通过目标语来进行,在词汇方面,只教授常用单词。具体的单词通过演示、实物、图片来教授,抽象的单词通过意义的联想来教授。直接法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方面起着显著的作用,但是它过于简化了一语习得和外语学得的相似性,在教授新单词的意义上,宁可让学生绕弯子去捉摸,也不肯用母语一语道破。

5结语

近一个多世纪来,传统的教学观逐渐向认知教学靠拢。Lewis认为,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中心,“面向结果”,但是,所有自然语言的运用,不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都建立在与认知有关的过程中,“面向过程”有利于我们把焦点放在语言学习上面,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认知语言学能够强化词汇认知,提高语言记忆,也能够增强语言的理解。因此,英语教学应该立足于对认知语言学的深刻认识,结合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改革。英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认知语言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掌握认知语言学的特点,明晰语言和语言结构的系统性,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词汇的教学不会是单一、固定方法的教学,因而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去探索更好更新的方法,对于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我们有必要借鉴它的有益之处来指导英语的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1):34~40。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J]外国语,2000(1):29~36。

第8篇:认知语言学范文

1.语言学下的隐喻发展

1.1 传统语言学下的隐喻研究

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有两个基本认识。一是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二是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是可有可无的,即如果说话人想要表达什么,他总可以找到不用隐喻、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果他选择使用隐喻,那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但是,这些都仅仅是从修辞等方面对隐喻进行的研究,并未触及我们应怎样通过它来理解语言,即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语言。

1.2 认知语言学下的隐喻研究

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很多学者开始从隐喻的认知价值以及隐喻作为在文学批评、心理学和语言学等角度上的认知现象来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这些成果归结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隐喻的普遍性。隐喻无处不在,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而诗歌隐喻只是在日常隐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实际上还是一种对日常隐喻的运用。

二是隐喻的人之本质。隐喻不是简单的修辞格,而更确切地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

三是隐喻的系统性。一个隐喻概念会发生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而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

2.认知语言学中诗歌的隐喻研究

2.1 研究现状

认知语言学对于隐喻本质的重新认识使不少人开始探索从认知角度认识隐喻,Lakoff和Turner就是其中的代表。Lakoff认为,那些被看作是经典的隐喻理论错在它们试图找到语言中控制隐喻使用的一般规律。隐喻语言的源头存在于思维中,在概念体系的组织结构中。隐喻被认为是基本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将经验和外部世界概念化的基本图示。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重视人类身体和感觉运动经验在认知和语言方面的作用。

在谈及诗歌隐喻时,Lakoff首先明确了基本隐喻和复杂隐喻的不同。前者是简单隐喻,直接由人类的体验获得,如:“多是上”(MORE IS UP);而后者则由许多基本隐喻组合构成,诗歌中的隐喻便属于这种。

从总体上看,研究者们对诗歌隐喻的研究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试图通过隐喻寻找作品中的意象图示或揭示某一作者的隐喻模式,或借助作品中所创造的隐喻来认识诗人所处时代的人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不论是哪种,都为我们剖析作品、发掘诗作的隐喻体系提供了帮助。

2.2 诗歌中的隐喻分析

诗歌的内容、思想通过隐喻体现,二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样的,而诗歌中的隐喻往往通过一定的意象来实现,即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象通过多样化的方式相结合,使其具有隐喻的特征,从而与人们的认知和经验相结合,在头脑中产生与之相联系的概念或意义。这种概念或意义会因为人们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以弗罗斯特的诗为例。他的诗歌多以新英格兰乡村生活为背景来描写自然风光和田间劳作,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看似通俗却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带给读者视觉和心灵上的审美愉悦,而这些感受主要是通过诗歌中丰富的隐喻来实现的。他曾这样阐述诗歌与隐喻的关系:“诗简直就是由隐喻构成。每首诗在其本质上都是一个新的隐喻,不然就什么也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诗都是同一个古老的隐喻。”隐喻的使用在丰富诗歌语言、帮助理解的同时也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对诗歌进行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例如,The Road Not Taken这首诗就是紧紧围岔口上的两条路展开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诗歌赏析是也应考虑面临选择时自身的心理变化。诗的开头呈现出这样的情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读到这儿的时候,读者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和亲身体会,很容易把对路的选择与人生道路的选择相联系。在这里,岔路口上两条分开的“路”就是诗的意象,是诗歌中的隐喻。隐喻的意义不能脱离诗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要把诗歌的内部要素加以整合、凸显主题——路的选择即人生方向的选择。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诗人左思右想,终于从两条路中选择了一条,但是另一条路也埋藏在金黄的落叶下,充满魅力。虽做出了选择,但决绝背后却充满了遗憾,这不正像现实中的面临人生选择的人们吗?每当面临选择,人们总是要权衡再三,从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契合点,但对放弃的一方又充满了不情愿。人生有得也必有失,有时候放弃是为了获得更好,既是无奈,又是一种豁达。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一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如今的不同。读到这里读者不得不联系诗人的人生旅程。人到中年,本是更加青睐平淡而稳定的生活,而诗人却仍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几经思想挣扎,终于抱定做一名诗人的决心,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从此决定了如今的不同。感叹路的选择就像感叹人生的选择。回头看过,人生可能会有起伏,就像道路的选择需要权衡、道路的行走充满颠簸。

总之,诗中的“Two roads diverged”是重要的意象,贯穿全诗始终,也为读者理解诗歌提供了突破口,它包含的一个隐喻就是“Life is a journey”。当读者看到“journey”一词时又会联想到什么呢?“生命是一种状态,状态是位置,变化时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目的是终点,达到目的的方法是路径,行动时运动”。生命有目的、有路途,而不同的路途又有着不一样的景象、通向不同的终点,等待人们去选择。

第9篇:认知语言学范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自然语言;语义表示方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62-02

语义网是一种图结构的概念。同时,语义网也可以看作是知识表示方法。通过此类表示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语义,还可以对常识进行推理。然而,语义网中也有一系列有待于提升之处,致使语义网的推理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且难以用语义网表示复杂的关系。对部分语义,只通过图构的方式,很难使语义间的接近程度被有效表示出来。鉴于此,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自然语言语义表示方法已经成为业内人士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自然语言的基本概述

(一)自然语言理解的科学内涵

自然语言处理是一件非常系统性的事项,其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通讯技术,在实现过程中需要自然语言以及计算机的辅助。在自然语言的处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计算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鉴于此,自然语言又有另一种叫法,其被称为“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可看作是语言信息处理中的一部分。同时,在人工智能课题中,它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研究方向为使计算机能够更好地使用自然语言。[1]

通过计算机对自然语言进行理解是一件颇为系统的事项,其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口语的理解,一部分是对书面语的理解。前者具体是指语音识别、合成以及分析等;而后者主要包括信息过滤以及机器翻译等事项。

(二)自然语言理解的层次以及过程

通过计算机对自然语言进行有效理解的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程序:

首先,一定要明确研究对象,并将相关问题在语言层面进行形式化,使其能够通过数字形式被合理的表达出来。其次,将此数学形式用算法来表示,使它在计算层面更加形式化。最后,依照相关算法完成计算机程序的编写,使其能够在计算机上实现。鉴于此,在对自然语言进行有效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足够的语言学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具备相应地数学层面以及计算机层面的知识,使自然语言在处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数学性和计算机性,成为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同时跨越文科以及理科、工科。

从语言学的层面,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具备以下特点:1.语法。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规则,也代表着各相关符号之间的关系;2.语义。语义又被称为各个符号之间的含义,也可以看作是符号以及含义之间的关系;3.语用。语用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在不同环境下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鉴于此,语言的分析以及理解并不是简单的事项,而是具有较强的层次性,主要包括语汇分析以及句法分析两方面的内容。[2]其体现出的这种层次性为人们对语言本身进行更好地理解提供了便利。

现阶段,计算机功能还有待于提高,对自然语言的理解水平远未达到和自然人一样的标准。据专业人士分析,即便是在未来,计算机水平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在这种情况下,宜从系统功能的角度着眼,对输出、输入文本的反映引起重视,将其看作衡量计算机语言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准。国外曾有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语言理解的标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面:1.对相关问题的具体回答;2.对材料摘要进行重点提取;3.明确不同词的语叙;4.不同语言的有效翻译。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且信息全球化趋势也不断增强,使自然语言的理解内涵更加丰富。

(三)自然语言的应用前景以及研究的意义

在新时期,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人类已经逐渐进入信息时代。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可处理的自然语言文本数量也得以不断增多,且包含多方面的事项,其可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文本挖掘以及信息提取等方面的事项。在人机交互等需求不断强化的情况下,自然语言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自然语言进行有效研究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信息处理技术的自动化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在日常工作与学习过程中,人们所涉猎的信息,有80%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进行记载以及传播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语言的处理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我国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的过程中,自然语言的处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简言之,在中文信息自动化处理过程中,汉语处理是一门非常关键的技术,在语言处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我国的多个领域都将从中受益,包括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等等。反之,若是语言处理水平停滞不前,会使我国在相关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且逐渐落后于国际水准。

二、基于数值空间以及意象图式的对象语义及对象关系的合理表示

(一)以数值空间关系为前提对象语义进行有效表示

在对原子对象进行表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值对其语义进行具体表示。例如,在对颜色特征的语义进行有效表示时,基于RGB空间的三元组有着非常重要的选用价值。在三元组中,各分量的取值范围都有一定规律,均为从0到255之间的整数。在此过程中,红色可以用相关数值来表示。除此之外,味觉以及空间位置等和颜色大体一致,说明语义的数值空间在一维之上。除此之外,长度以及温度、质量等源自对象的语义可以有更直接的表示方式,通过单一维度表示即可。同时,也有极少一部分原子对象无法对其进行数值转化。对于此类状况,可以通过固定的特征使语义被有效转化成数值空间内的一个点。如果是基本形状对象,通过形状边数或是三角形的数量来明确语义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在数值空间的环境下,对象语义的表示方法具有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相同的数值空间中,可通过计算的方式明确不同对象语义间的关系。其次,通过数值空间对语义进行表示的过程中,对于维数以及取值范围等,不要求其具备一致性。

然而,在对部分基于经典范畴理论的语义进行表示时,也可以通过数值的方式对语义进行表示,比如,可以用“1”来表示“男”;用“0”来表示“女”。然而,于具体的认知语言学中,性别概念非常复杂,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涉及到相关的心理模型,已经超出原子对象的范畴。

(二)意象图式环境下对象和对象的关系表示

于具体的意象图式中,可通过对象节点来表示对象,通过关系节点和力量――动态节点对对象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表示。在不同节点之间,可通过有向弧线段进行连接。在此过程中,弧的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对于特定关系下对象以及其它对象之间的角色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对一些关系所涉及的默认对象的确定并不复杂,可通过常识进行判断。同时,也有一些空间一项图式等语义的表示较为复杂,往往需要将其和不同属性的空间结合,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将其语义完整表示出来。除此之外,“重复”意象图式以及“循环”意象图式的语义也不容易表达,需要依靠时间特征才能有效表示出来。

三、语义图以及属性空间的动态构建与修改

语义操作序列的概念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其具体是指由多个原子语义操作所构成的序列,此序列具有较强的有序性。对特定的语义操作序列进行有效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可以使对应语义图以及属性空间的动态构建以及修改事项更加顺利,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有效表示以及理解对应词汇或者句子的语义。

在具体对语义图以及空间属性进行修改、构建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节点间连接的方向,对于对象所扮演的角色也应明确。将语义的表示和语义的理解有效转化为特定语义操作序列非常重要,可以使语义图的推理能力以及语义拓展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便于相关人员进行研究。

四、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语言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相关领域对语法的研究渐趋于“语境化”,其在认知语言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根据目前的情况,词汇学很可能被应用到语言学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对语境功能进行有效展示。在认知语言学中,充分体现了对语义的重视。此外,其使语义的真实值被有效打破,显示出一定的学术价值。在个别细节之处,相比认知语言学,部分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价值更显著。然而,认知语言学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容忽视,其实现了对该理论的有效整合,且使语言学的研究发展趋势更加明确,并使人们得以更好地了解到认知语言学的成功原因。

简言之,在现阶段的理论语言学体系中,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范式,其不仅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且拥有自身独有的研究方法。在对自然语言语义进行具体表示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对词汇和语义的对应的过程进行有效表示。相比传统的语义网,语义图的语言表示能力更强,其能够将关系节点的语义通过意向图形的方式有效表示出来,且通过属性空间将各种属性有效表示出来。由此不难看出,语义图将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推理能力以及语义拓展能力都将逐步得到显著增强,从而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自然语言语义表示方法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对语义图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所表现出来的语义拓展能力更加灵活,同时,语义表现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也更强。对语言语义表示方法进行有效研究可以有效促进相关领域平稳、较快地发展,且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叶锡君,尹岩.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自然语言语义表示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4,41(z1):98-102.

[2]贾茜,张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文献主题元语义表示与结构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2):6-10,5.

[3]尹岩.基于意象图式的语义理解模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4]王新新.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自然语言语义表示方法探究[J].校园英语(中旬),2014(11):225-22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