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年寄语励志范文

新年寄语励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年寄语励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年寄语励志

第1篇:新年寄语励志范文

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不降大任,你不还是斯人吗?

3、只有懂得谦虚的意义,才会得到别人的教诲,才会处处受人喜爱。

4、人生亦可燃烧,亦可腐败,我愿燃烧,耗尽所有的光芒。

5、咖啡苦与甜,不在于怎么搅拌,而在于是否放糖;一段伤痛,不在于怎么忘记,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

6、过去的习惯,决定今天的你,所以,过去的懒惰,决定你今天的一败涂地。

7、每件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否则,大多数人都会有多少时间就花掉多少时间。

8、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一切无心插柳,其实都是水到渠成。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吃的苦,跨出去的每一步,都是未来的基石与铺垫。

9、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第2篇:新年寄语励志范文

2.在路上,可以耽于风景,却不可忘记再度启程。

3.用尽心机不如用心做事,只有拼尽全力,才能轻而易举。抱怨没用,因为这个世界永远靠实力说话。

4.努力让自己强大、优秀,你才有底气活出自己。你可以有很多借口让自己懒惰,但是也有很多原因让自己发奋图强!

5.一年之季在于春,生命之季在于勤,一天之季在于晨,同学们,珍惜吧!

6.幸福无处不在,可我们总习惯眺望远方,不肯凝视身旁。

7.梦想的坚持注定有孤独彷徨,因为少不了他人的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8.人生到头来,你活了多少岁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度过这些岁月的。

9.在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告诉自己昨天下了雨,今天刮了风,明天太阳就出来了。

10.愿每一年都能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平平静静,偶尔惊喜2020新年快乐

11.祝你2020新年快乐,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绩

12.没有谁能击垮你,除非你自甘堕落。不拼一把,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人物还是废物!

13.若不抽出时间来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最终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应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14.你明知道蜷缩在床上感觉更温暖,但还是一早就起床;你明知道什么都不做比较轻松,但依旧选择追逐梦想。这就是生活,你必须坚持下去。

15.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再深的痛,过去了就把它忘记,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你依然也要坚定前行,因为,你就是自己最大的底气。

16.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相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17.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你再不堪,也是独一无二,无须自轻自贱。

18.2020年曙光初照,有温暖,有憧憬。愿新的一年温暖与精彩一直相伴。

19.新的一年,早安!努力才是人生的应有态度,睁开眼就是新的开始。

20.漂亮的脸孔是给别人看的,而有智慧的头脑才是给自己利用的。

21.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诺,踏上旅途,义无反顾。

22.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就是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是梦想,没有哪件事是不动手就可以实现的。世界虽残酷,但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

23.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

24.第一眼就看上的衣服往往你买不起,第一眼就心动的人往往他不会喜欢你。你真正喜欢想要的,没有一样是可以轻易得到的。这就是努力的理由。

25.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只要认真对待生活,终有一天,你的每一份努力,都将绚烂成花。

26.为了走上成材的道路,钢铁决不惋惜璀璨的钢花被遗弃。

27.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需要由患难来促成的。要使火药发火就需要压力。

28.人生就像愤怒的小鸟,每次你失败的时候,总有几只猪在笑。

29.没有经历过的,永远不能理解这些道理,但听听也是好的。

30.没有像想象那么难,没有像想象那么可怕。

31.以平常心来面对一些事物,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一些人物,你会收获很多的。

32.青春是咱们性命中最灿烂的时期。

33.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第3篇:新年寄语励志范文

一、应聘面试

应聘是求职者为了谋求工作而参加的各种测试活动,是用人单位当面对求职者进行最直接的测试。这种测试一般有: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现代企业愈来愈重视面试。

1.面试的类型

(1)主导式,也称提问交谈测试法。面试时,招聘单位由一人或多人组成考察组,事先准备好各种问题,当应试者进入考场时,由主考人提问,双方面对面地对话;也可以通过抽签方法来确定问题,提问的形式也灵活多样。当应试者回答问题后,主考人可能突然插入新的问题,还可能从不同角度重新提问,直到获得足够的信息为止,然后进行评分。

(2)答辩式,也称知识测试法。招聘单位由多人组成考察组,同时与一个应试者对话。他们事先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编成试题,请应试者现场进行口答或笔答。

(3)观察式,也称情景模拟测试法。招聘单位根据拟任岗位的需要,设计出今后工作内容和情景极为相似的特定环境,然后让应试者扮演“角色”。

(4)集体讨论式,也称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由招聘单位多人与众多的应试者就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有时由招聘方主持讨论,有时请应试者轮流当主持人。讨论的问题可以是某种任务或某项活动的决策,也可以是某专题的研究。

常见的面试试题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政治类,以考核应聘者的政治见解及判断大是大非的能力。二是技能类,以考核应聘者实际操作水平。三是心理类,以考核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四是综合类,以考核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面试前的必要准备

应聘者在面试时需要接受招聘者各种当面测试。为此,面试前应聘者必须做好各种准备。

(1)心理准备。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足够的毅力面对挫折,有足够的勇气迎接挑战。心理准备的实质就是树立自信心。除了人格之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积极的态度和充分的自信是一切成功的起点。必须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就会发光。

(2)知己知彼。找一份工作,不是随便弄些收入暂作生计,而是开拓毕生事业的第一步。为此,必须看准找准你所要应聘的单位和职务,并尽可能地占有这一单位及其行业的资料。同时,要检查自己是否符合条件。若所谋求的工作需要某种特殊的知识和技能,你就要在面试前做好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知己知彼。

(3)演习一遍。面试往往不是知识测试。决不要低估演习的价值。一定要真正体验动态的面试场景模拟。试想出你可能会被问到的所有问题,准备如何圆满地回答;试想出你可能遇到的一切状况,以及如何巧妙地应对。提前准备并演习一遍,打一场“有准备之仗”是面试成功的第一步。

3.面试的策略与技巧

面试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然而不管如何提问,不管问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两个问题即自我介绍和求职动机。这两个问题是一切面试的实质问题。为此,面试时应充分表现你的爱好兴趣、人格特征和专业技能,并要明白这些兴趣、特征和技能能否满足工作的需要。为此,要提供自己的背景和品质的典型细节,通过自荐或他荐等多种形式,巧妙而又诚实地强调对你有利的那些品质和能力。

(1)具体实例法。为了向招聘者描述一个“与众不同”的你,进而获得应聘成功,你必须记住:不要概述,要用事实来说明你所具有的能力、素质、技能,你的信仰、优缺点,以及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胜任新工作等。你可以通过“事实”、“相关的细节”、“举例”、“轶事”、“具体做法陈述”等等让对方了解你。

(2)突出个性法。有特色的东西最具吸引力。应聘回答亦如此,“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个性鲜明”的回答往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个性要实事求是,除一些敏感性问题需要适度分寸外,怎么想就怎么说,是什么就说什么。真实的思想与坦率的语言就是“个性突出”的最佳体现。

(3)扬长避短法。应聘者要极力宣扬个人的长处,并把自己的长处同应聘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意在变不利为有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应聘者总会有所不知或不能的事情。这就要求应聘者要勇敢地承认:“我不会。”然而,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当你说出这句话时,最好做出必要的、合理的解释。尽管你没有“扬长避短”,但是你的诚实、坦率却能为你扬短为“长”。

(4)虚实并用法。应聘者有效而适度地运用“虚”与“实”,常常会起到强化自身“资格”和取悦对方的作用。面谈是求职应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招聘者最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你”。显然,“诚实是最好的策略。”所以说,“虚”在现实中一定要运用得当,虚要虚得合理,而且虚中要有实,切不可乱用“虚”招,否则将弄巧成拙。

4.面试后的追踪工作

面试结束后,不可守株待兔,消极地等待通知,而应分析自己在面试中的成败得失之处,估计一下被录用的可能性,采取措施巩固扩大面试成果或弥补面试之不足。最好的办法是在面试过后一两天之内,给主试人写一封简短的信。信的内容可以有如下几点:

(1)对面试者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对面试者的严谨、公正、认真、负责表示谢意,对占用了对方宝贵的时间表示抱歉。

(2)对面试中自己表述不够充分的主要问题,作简要的补充说明。

(3)通过面试面谈增进了自己对该单位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对该单位的向往之情。自己正在听候佳音,即使因对方觉得不合适而未能如愿,自己也觉得不虚此行,因为自己已从面试中获得教益。

二、求职自荐

现代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求工作、求职务无不存在竞争。当今社会人才不但需要“伯乐”,更需要自信自强、脱颖而出、勇于自荐的“千里马”。

1.坚信天无绝人之路

自信是一切应聘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素质,这在求职自荐中显得尤其重要。既然准备将自己“推销”给别人,就必须坚定自荐的信念,对自己的才干、对自己的成功坚信不疑。否则,纵然满腹经纶,如果不能表现出来并为人赏识,终难有发挥的机会。要有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是英雄就能找到用武之地。

2.巧用“第一印象”

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关键的,无论是别人对你还是你对别人都一样。如果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不好的话,在随后的自荐中要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就非常困难了,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应该有恰当的衣着。“恰当”的关键就是要整洁大方,能体现人的内在素质和外表魅力。

3.讲究自荐的策略

(1)自荐首先需要知己知彼和把握情景态势。知己,侧重于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等,缺乏这些,就难以开口自荐;知彼,侧重于了解说话对象的个性特征、志趣爱好、需求程度等,否则难以获得他人的好感;把握情势,侧重于了解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契机态势,否则就会不合时宜,是“英雄”也难有用武之地。说话要看对象,尽可能了解对方的爱好、需求和要从事工作的特点,要察言观色,不到火候不揭锅。

(2)自荐主题可由理想或功利角度定位。作为青年人,应多侧重理想定位。理想主题较能反映青年人的青春气息和朝气。自荐时不必回避功利问题,应诚恳、坦率地直面工资、人际关系等话题,但必须坦诚而不轻狂,冷静而不冲动。

(3)自荐内容需视场合而随时调整。当对方问得多时可简要回答,当对方问得少时可详细回答,当冷场时应谨慎地投“语”探路,不要把自己完全置于被动地位,否则,将导致自荐失败。回答要扣题,不骄不躁,各种自荐信息应酌情道出,切忌夸夸其谈。

(4)自荐的开局往往由寒暄或轻松问答开始。问者似乎轻松随意,旨在缓和气氛,而答者却须形松意紧,尽快入题,吸引招聘人员的注意力。可在提纲挈领地介绍自己的简历、特点和优点的同时,适当出示证书等佐证材料,但应力避套话、废话。

(5)自荐过程中,尤其需要听懂对方的话,随机应变。当话不投机时,可围绕主题或喻或激或转换话题;当遇上难题时,可委婉致辞,巧言排难。自荐语应注意正面设辞,不说反话,不议论旁人得失。

4.自荐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不卑不亢。向对方卑躬屈膝,便得不到对方对你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如果倨傲不恭,对方同样不会对你产生好感。

(2)要诚实,不说大话、假话。初次见面时,说大话、假话可能会赢得对方一时的尊敬和欢心,但是从长远观点看,迟早是会“露馅”的,那时所失去的将会更多。

第4篇:新年寄语励志范文

随着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施,在具备了师资、设备等基本条件下,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也是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必备条件,而原有学科体系下传统、少量、单一的教学资源,已远不能适应行动导向课程实施的需求,针对课程内容及教学载体,开发了集图、文、声、像、物为一体,动静交融、虚实互补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创设了一个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校内外交流、学习平台,为新模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的依托、实践的环境和机制的保障。根据需要,部分学习情境尽量安排在企业实施,由企业人员指导,实现了教学场所由学校向企业迁移,体现出课程设计的开放性。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计划。为了贯彻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冲压教研组一直和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在企业拍摄的典型教学图片和关键生产视频可以直接用于教学。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教学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授课,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教育成本。为此,我们制作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多媒体课件,开发了冲压原理教学动画、冲压模具虚拟仿真资源、虚实互补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了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精品课程,用以辅助教学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在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穿插相应设备、生产场景等图片,播放生产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增强感官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教学资源如图1所示。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约占65%。学生实操实训内容为认识设备、拆装模具、操作压力机等;课程结束时安排课程设计实训,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在课程设计指导书和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分组)完成一个制件的模具设计(冲裁、弯曲、拉深等)并编写模具设计计算说明书。另外,学生在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会让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更为深刻。强化并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论

第5篇:新年寄语励志范文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中的青年教师是指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年龄不超过35周岁(含35岁)的专业技术人员(含行政兼职人员)。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黑龙江省本科院校青年在职教师212名,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筛选有效问卷194份,有效率为91.51%。

(二)研究工具。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中文版。该量表共4个因子24个条目。因子一为不成熟防御机制,包括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和躯体化8个条目;因子二为成熟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压抑、幽默3条目;因子三为中间型防御机制,包括反作用形成、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同一化、否认、交往倾向和期望13个条目;因子四为掩饰因子,反映被试对测验的掩饰程度。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自我防御机制的整体情况。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更多地使用成熟型自我防御机制(5.74±1.29),其次使用的是中间型防御机制(4.78±0.93),最后才是不成熟型的自我防御机制(4.34±1.22)。掩饰因子得分很高,但低于成熟型自我防御机制(5.31±1.18)。

(二)高校青年教师自我防御机制的性别差异。针对不同性别高校青年教师的防御机制及所含各因子得分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1)表明,高校青年男教师比女教师要倾向于成熟型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存在性别差异。

三、讨论

(一)高校青年教师自我防御机制的总体特点。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均普遍采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和中间型的防御机制,而较少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从得分情况来看,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最高,其次是中间型防御机制,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最低,这与卢宁(2006)、温丽娟(2011)、刘运合(2012)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研究中还发现,掩饰因子得分很高,虽低于成熟型自我防御机制,但超过了中间值,由于掩饰因子是一个效度量表,反映的是被试对测验的掩饰程度,得分越高掩饰性越低,说明高校青年教师的掩饰性比较低,所得数据可以较好地反映高校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

(二)高校青年教师自我防御机制的性别特点。本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在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倾向于使用成熟型与中间型防御机制,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上无显著差异。进一步考察发现,男性高校青年教师在面临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冲突需要自我进行解决时,倾向于运用投射、被动攻击、抱怨、幽默、反向作用和隔离等策略来解决;而女性高校青年教师则倾向于运用理想化、假性利他等策略来解决,这与刘运合(2007)的研究比较接近。其原因可能与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有关。中国传统观念一直认为男性要比女性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面临更多的社会压力,有更高的成功期望;要求男性应该勇敢并具有保护性与自卫性;然而过多的压力与期待很容易使人产生无助和挫败感,加上男性本身荷尔蒙的作用,更容易表现出显性或隐性的攻击和冲动,当他们遭遇失败时倾向于把错误归于他人,以此保护自尊不受伤害。而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女性天生弱于男性,在遭遇挫折困难时可以得到较多的保护,被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易形成柔弱、爱幻想的性格特点;同时社会要求女性自律克己,要有爱心并善良。尽管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社会责任也不比男性少,但对她们的成功期望仍较低。综合以上原因,女性在遭遇挫折或困难时更容易采用对内的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自我防御,因而理想化和假性利他明显。

(三)高校青年教师自我防御机制的职称特点。高校青年教师中讲师比助教更倾向于采用成熟型的防御机制,并且呈现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讲师比助教更倾向于升华,助教比讲师更倾向于理想化。助教一般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生活负担较小,充满朝气和活力,对工作的新鲜感很强,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工作能力有待锻炼,对问题的处理及压力的解决能力相对较差,需要经常请教经验相对丰富并有能力的教师,因此相对多会采用理想化这种中间型的防御机制。相对于助教而言,讲师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问题处理能力,面对压力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但生活负担较重,教学、科研、晋职等压力大,对现实的认知更为深刻;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会更多地从现实出发,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因此会较明显地采用升华这种成熟型的防御机制来实现心理的平衡。

(四)高校青年教师自我防御机制的学科特点。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中文科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成熟防御机制,这与于景辉、关盛梅(2008)研究的结果相同。文史类学科人文气氛较强,与人交往频繁,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高,这对不断完善自我防御机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文史类教师想象力与情感较为丰富细腻,较易出现攻击性,因此在遇到压力时倾向于被动攻击、抱怨、幻想、理想化、制止和假性利他的防御机制。理工类学科的教师相对来说较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通性较差,对外界信息获取的渠道不丰富,但自律性强,因此倾向于采用抱怨、制止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艺体类学科自由性很强,情感丰富且起伏很大,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自我约束性较松散;并且艺体类学科教师是从文科和理科中考入的,或接受过文史类学科的熏陶,或接受过理工类学科的教育,但由于文化功底相对有一定差距,虽受到两类学科的影响,但在防御机制的应用上大多弱于文史类与理工类的教师。

四、结语

第6篇:新年寄语励志范文

1982年今日美国报问世,以全新的版面形象震撼了报坛。从此在西方报界一股“重新设计”的浪潮便席卷而起,连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类自视极高的严肃大报最终也抵不住这股热浪,非常谨慎地对自己的面貌做了“修整”。在欧洲,报纸小型化浪潮成为世纪之交引人瞩目的话题。近两年,随着报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报纸版面设计与网站设计的一体化又成为一个更新的课题。

“重新设计”在美国报界的含义与我国报纸的“改版”是相对应的。美国新近出版的编辑学教材在对专业术语的界定中,强调“设计”(Design)与“组版”(Layout)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设计”不仅仅是形式范畴的操作,还包括对整个报纸内容结构的设计,如设计版组与分页、规定各版的内容分工,然后才是对版式、编排技巧的确定。而“组版”不过是在“设计”完成之后,每天将稿件编排到早已设计好的版式框架中,虽然根据新闻内容需要会有局部(如文章长短)的变化,但版面的整体格局、字体字号、色彩运用等都要根据统一的要求操作,所以“组版”只是一种微观层面上的业务环节。

在我国,改版都是由报社的最高领导机构组织实施的,版式设计也是由报社内部专业人员来负责。美国的情况则不同,很多报纸在重新设计时要花重金雇用专业设计公司或社外专家来操作,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全国性大报都请了“外脑”来参与设计,一般的大都市报纸和更小的社区报纸,借助外力重新设计的就更多了。

为美国报纸重新设计的专家不少人同时具有新闻从业经验和艺术设计专业背景。比如主持华尔街日报重新设计的Mario R. Garcia,就有新闻工作经验,他创建了名为“卡西亚媒体(Garciamedia)”的设计公司并担任CEO,30多年来为450多家新闻媒体做过设计,并在多所大学担任过新闻学教授,出版了十几本有关版面设计和网页设计的著作。

由报社以外的专家来重新设计,并不等于报社自己无所作为。相反,美国报纸对重新设计都有很明确的目标,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结果是什么,他们寻找社外专家来做,不过是借用外部的灵感和技巧,来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因此,整个设计过程其实也是内外两股力量冲撞与磨合的过程。

华尔街日报的设计理念是要在保持自己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增加现代感。既不能丢掉原有的形象特征,又不能随便仿效其他报纸的时尚做法。所以这次重新设计煞费苦心,大到整体内容结构的调整、每一版组的形象特征,小到每一个版面元素的规定、每一种色彩的选择,都是慎之又慎。设计中最大的动作是头版开始变彩色,整张报纸的彩页数量也有所增加,另外新增一个版组“个人化日报”(Personal Journal)。此外,每一版组的首页由原来的6个基本栏结构变为5个基本栏结构,栏距加大,整个版面更加疏朗大气。这些变化与报纸传统风格的维持又是融为一体的,如头版引入了色彩,但将色彩的种类做了很严格的规定,一是只能用淡淡的薄荷绿、天空蓝和柔和香槟色,二是这些色彩的使用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这种用色策略是为了使报纸继续保持高雅、高档的品位,不让熟悉这家报纸的老读者感到任何不适。对传统风格的保持,还表现在对垂直式版式、对头版上小块手绘人物头像等一些传统做法的延续上。这次重新设计不仅形成了版式模本,而且还专门出版了一本操作指南,书名是《华尔街日报版式》(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ormat),厚达283页,只在报社编辑部内发放和使用。

2007年1月2日,华尔街日报美国本土版再度改版,主设计师依然是Mario R.省略网站,使报纸的订户可以在这个网站申请主页,定制新闻,享受个性化新闻服务,等等。

当报纸的内容向网络上传递,并且要通过网络传播的介质优势实现增值的时候,报纸的设计与网站的设计必然成为一体化的运作,报纸的版面设计既要考虑报纸的形象及品牌在网站上的延伸,也要考虑网络传播技术对传播内容和形式加以变化的新的要求。华尔街日报的第二次改版与前一次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这种一体化设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报纸版面的风格和特色在网站上获得了再现,而网站又决非对报纸的重复和仿造。

值得一提的是,除华尔街日报外,我在美国还对另外200多家报纸的版面进行过比较研究,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严肃大报,也有名不见经传的社区报纸,发现它们从报型、纸张到版式、风格,差异非常之大。虽然今日美国报早已风行美国乃至世界,但是并没有看到对这家报纸进行“克隆”的情况。这与美国报纸普遍追求独家特色的设计理念有关,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美国报纸的重新设计热,除了国内报界已经注意到的采用模块式结构、静态式编排这些比较普遍的做法外,还有什么更深层面的东西值得我们琢磨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报纸设计应该与编辑部建章立制相结合,形成系统严谨的操作规范。

重新设计是对传统报纸编辑业务的一种变革,从报纸的生产流程角度看,实际是将后期的操作环节前置,在新闻采集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展示新闻成果的载体的设计,也可以理解为,事先为新闻信息的装载做好了“容器”。这与传统编辑学强调的操作规程――“先采后编,先稿后版”是相悖的。但恰恰是这一变革使报纸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的生产作业,为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

美国报纸请社外专业人员担纲设计,不仅仅是对报纸整体形象的重新规划,同时还引入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操作技巧。但是,这种做法本身是有风险的,外来的专家能否完全领会与实现报社的意图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在这些专家完成了模本设计之后,如何才能保证设计方案在以后天长日久的实际运行中不因专家的撤离而变形或“缩水”?这方面,很多美国报纸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借重新设计之机,为编辑部建章立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上文提到的《华尔街日报版式》了,这本由设计专家起草、由报社内部印发的大厚书,实际是华尔街日报的“版面编辑大法”,是所有采编人员必须照此执行的业务规范,它大大方便了组版编辑的日常操作。

除了针对版面编排本身的规范,在重新设计时编辑部制度建设也会受到重视,因为支撑版面毕竟是新闻内容,文字报道怎样做、图片怎样拍,都决定了版面效果,所以,设计专家在为报纸重新设计时,必然要研究报纸的整个采编流程,这也是有些大报的重新设计要历时一两年的原因。专家们会在充分的研究之后提出对采编流程管理甚至编辑部组织结构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这些意见不能得到重视,重新设计的便只能是版式本身,这样的设计就会因为内容得不到应有的改进,运行也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将报纸设计与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相结合,全面提高专业水平。

建章立制,只是从组织层面和管理角度解决了设计方案的落实问题,还有一个同样不能忽略的问题是人的因素。美国报社深谙此理,他们在重新设计时求助于社外专家,就是因为报社内部编辑水平有欠缺。既然花费重金请来高人,就一定要借此机会“吃干榨尽”,把内部人员培训一番。所以,几乎所有报社都要求设计专家在完成设计之后,为报社编辑人员开设讲座并直接指导操作,手把手地教他们掌握新版式的编排规范,直到完成若干成功的版面,真正掌握了规则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们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色彩培训、图片编辑技巧、图表制作等等。所以,美国报纸的重新设计,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一次内部“练兵”,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另外,美国新闻学院中对版面设计的教学相当重视,一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教师本人就有这方面的从业经验,有些教授还是世界知名的版面设计大师。二是教学中强调实际操作训练。笔者在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访学时,发现这门课程全部是在多媒体教室中上,课堂教学的绝大多数时间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电脑上设计版面,色彩、结构这些基本理论讲授穿插其中,动手操作在整个学期中贯穿始终。

三、将报纸设计与报道策划相结合,优化报纸生产流程。

美国报纸讲不讲策划?如何策划?这是一个国内同行知之不多的问题,甚至还有人认为美国新闻界一直强调客观报道,不做什么策划。笔者在到美国实地考察和研究后发现,其实美国媒体比我们还要重视策划,虽然他们不用“策划”一词,只说“计划”(Plan)。而且,美国新闻学院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早已包含了这方面内容,一些编辑学、媒介管理学教材,都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Daryl R. Moen在书中提及:上世纪90年代,美国报纸编辑部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出现了设计编辑(Design Editor),这个岗位不同于一般组版编辑,其地位在很多报社相当于助理总编辑,不仅对整个报纸的版式负责,而且对报道内容也有发言权。第二个变化是,就是以版组或版面的需要为基础,形成团队,由负责采写的记者与负责版面的编辑两类人组成,他们一同策划报道选题,设计报道内容和形式。特别策划的报道在一些报社是作为项目管理来运行的。设计编辑在所有的日常报道与特殊项目中都有发言权,而且要为下面的记者编辑提供指导意见。他还特别谈到特殊项目的策划与运行通常会以人数更多的团队来操作,如一个策划性的深度报道,团队成员通常会包括记者、项目编辑、设计编辑、文字编辑、图片编辑、美工、助理总编辑、管理编辑(相当于中国报社的副总编辑)等,他们要一同研究确定报道方案,设计版面编排,再根据版面需要,分工去获取各类材料,做成各类“零部件”,最后组拼到一起。{1}这种团队操作方法与过去传统采编流程中版面设计置后、记者采摄时不知道版面需要,编辑排版时只能“就米下锅”不同,它使报道策划与版面设计结合在一起,使每一个工种一开始就明确地为最终的版面成果而努力,每个人都少走弯路,整个采编流程得到了优化。

四、将报纸版面设计与报纸数字化转型相结合,对报纸版面与网站的设计进行一体化的运作。

可以说,华尔街日报最近的这次改版表现出了报网一体化设计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通过内容与版式的设计使新闻与信息内容在报纸与网站上重新分配与整合,从而形成产品链,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播功效和经济收益,已经是目前报纸重新设计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注释:

第7篇:新年寄语励志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科技档案;管理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时代,因此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目前科技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大多都采用了高科技的相关手段,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提升,相关档案单位在综合运作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让档案单位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明确当前的发展形势,采用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手段,对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科技档案的管理意义

首先,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帮助,科技档案是档案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水电厂,他们在处理数据以及科研培训方面都需要相关的资料作为参考,科技档案就是他们的主要参考来源,将水轮发电机组、电气设备及仪器仪表配件等检验结果记录下来,才能保证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及人们的人身安全。另外一方面,档案也是检验实力以及检验水平方面的一种参考,所以为了促进相关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加强科技档案在事业单位中的地位,充分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建立起信息化的网络平台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共享,满足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要求。

其次,科技档案管理也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组成内容。通过对相关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以及利用,就能促进事业单位在生产管理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发展,与时展的脚步相一致,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在管理与研发方面的动力。只有把握好信息化的发展机遇,才能让电子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全面涵盖在科技档案的管理过程中,得到更加全面与科学的管理。以水电厂的档案为例,在信息化的发展前提下,通过科学化的管理,让相关的数据更加安全,真正实现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三,科技档案的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系统化的工程项目,所以一般情况下,相关单位都会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这一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处理内部事务以外,还会对其他方面的事务有所涉及,因此这一部门的作用同样也是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者是说重要的环节之一,需要展开长期的发展。科技人员在这一系统化的工程中,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以某水电厂的科技档案管理为例,在对档案进行调阅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以对趋势以及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对水电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由上文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在信息化的理念发展下,应该重视起科技档案的管理,并且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还要充分发挥相关主管部门的作用,适当的进行统筹兼顾,以促进科技档案的有序化管理。

2 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树立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该树立科技档案管理的系统意识。随着现代化办公技术的逐渐发展,电子形式的文件和科技档案也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相比,建立统一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快速、高效地完成归档工作,还可以使科技档案的保存和管理更具有安全性。除此之外,统一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还能够大大解决档案整理方面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将分类、立卷等实体工作全部通过电子检索系统完成。

其次,应该树立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意识。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当代的信息技术,紧跟时代步伐,为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质量优良的信息化管理服务。然后,应该树立科技档案管理的法律意识。由于我国的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普遍不高,导致目前的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的不合理现象。所以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要加强法制培训和教育,使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使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有序、健康地进行。

2.2 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建设

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建设,首先要重视标准化。科技档案的标准化主要涉及文件形成的科学判断依据和标准化的管理工作两方面内容。具体的内容则主要包括科技档案的录入、数据的备份和资源的提供及利用等。同样以水电厂为例,就需要对业务进行梳理,对档案进行分类,并规定数据档案的格式、录入的及时性等。只有科技档案管理的实现了标准化,才能充分确保信息资源传输、共享和开发等过程的有效实现。

此外,要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条件下的数据安全工作。对于开源式的数据档案,要注意通过防火墙、物理隔离等方式防止数据丢失或泄密。对于一定密级的技术档案,需要具有授权人员方能接触或查阅。在技术上,可以通过授权密钥、查询口令等方式验证。

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树立科技档案管理的开放、改革、科技和竞争等一系列意识观念,真正全面创新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观念。其次要重数字化。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也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档案内容的数字化,二是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前者主要指通过数字代码序列,将科技档案的具体内容进行数字化。后者则主要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实现科技档案的类型、格式和等一系列归档管理工作的数字化。

最后要重视系统化。科技档案管理的系统化,主要由科技档案的系统分类和系统著录构成。系统性是科技档案区别于文书档案的最大特点。它的信息著录就是指建立档案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题名、类型、密级和版本、状态等多方面内容。虽然信息著录囊括的内容非常多,但是仍然应该确保所著录内容的准确性和系统全面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科技档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让档案管理处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下,这种档案管理趋势,让档案管理朝着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双向发展,为档案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更加夯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加强对科技档案的管理,一是要在相关人员心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二是促进基础方面的建设,让档案管理机构获得更加高额的经济效益,希望本文的论述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增强整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邢惠杰.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微探[J].魅力中国,2013(19).

第8篇:新年寄语励志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97-01

老年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对患者身体危害相对较严重,在接受临床治疗的同时需要配合优质的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接受护理时,使用综合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水平[1]。为详细分析综合心理护理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3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3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23例,女性9例,男性14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14±23)岁;对照组患者20例,女性9例,男性11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06±2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宣教,按照医生的嘱托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用药指导以及病情监护,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保证病房的整洁卫生,对患者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情况进行预防和有效的护理[2]。

122观察组观察组常规护理内容与对照组一致,患者接受综合心理护理干预:①分析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首先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日常交流,积极的了解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的感受以及心理负担,分析并总结患者的性格,根据患者学历、经历等身份背景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3]。②针对性心理护理。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于性情沉稳多疑的患者,在进行心理护理期间要注意心理护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以及案例讲解时要格外注意措辞准确,避免让患者产生质疑,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4];对性格较为感性,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应当尽量从感性角度着手,增加经典案例和实例的介绍,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同时注意鼓励患者积极的接受治疗,提高患者治疗信心[5]。③其他方面心理调节。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的全过程都要注意自身的态度和措辞,保持温柔和蔼的护理态度,避免过度严肃或者态度恶劣等情况,不要将自身的负面情绪带入心理护理工作当中。在进行病房内环境维护、饮食搭配等工作时应注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按照患者的喜好布置,帮助改善患者的心情。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选择健康测量量表SF-36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越高[6]。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并以x2检验,若P

2结果

21心理状态观察组患者SAS评分(424±58)分,SDS评分(416±73)分;对照组患者SAS评分(583±62)分,SDS评分(574±75)分。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

22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PF(821±43)分、RP(598±92)分、BP(734±75)分、GH(703±123)分、VT(684±164)分、SF(718±124)分、RE(804±112)分、RE(816±223)分、MH(584±104)分、HT(723±113)分;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F(732±53)分、RP(423±101)分、BP(586±83)分、GH(534±112)分、VT(416±142)分、SF(557±112)分、RE(553±212)分、RE(566±194)分、MH(442±103)分、HT(564±107)分。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

第9篇:新年寄语励志范文

关键词:高职;核心竞争力;专业设置;理念

目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已经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是一种更为贴近市场的办学类型,无论是资金来源、招生生源和就业途径等,更多地需要依赖于市场竞争而获得。如果说,普通高校是以学科建设来整合资源,高职院校则是以专业设置和布局来集聚教育资源。因此,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诸多要素中,专业资源是一项关键性的资源。良好的专业既是吸引生源的金字招牌,也是集聚教学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发酵器。专业的设置和布局需要科学的理念加以宏观战略的指导,意在长远、面向全局、注重内涵,才能支撑学院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坚持在灵活性中追求相对稳定性的理念

1.强调专业设置具有灵活性的主要目标是使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性人才”,不断跟踪和分析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和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是高职院校办学性质所决定的。从专业的服务对象而言,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的职业需求不断涌现,一些传统的职业将逐渐走向衰退或消失。面临这样的社会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应该具有相当的灵活性,需要进行经常性和有计划的调整,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获得在竞争中的优势。

2.强调稳定性主要基于教育行业的性质和资源配置的效益。教育是需要积累的事业。就专业教师而言,无论是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都有一个逐步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尤其是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教师,所需掌握的某项专门的技能,需要日积月累才能见效。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互动的自然体系,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就会总结出适应于本专业的教学方式,这种能力是很难在短期内完成的。教育的过程还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传承,不同的专业会形成特有的行为倾向和价值偏好,这就是校园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文化的形成更是一种精神在时间上的开拓和展开。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具备一个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实训设施具有某种刚性特征,无法在专业之间灵活地加以转化,新设备的投入和旧设备的报废必然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基于以上的事实,学校的专业设置是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

3.解决灵活性和稳定性这对矛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适应性为主导,善于把握大局和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变化,以求得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的稳定性。其一,加强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是产业发展中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产业的兴衰决定着人才需求的旺盛程度,当选择的产业是逐渐发展和兴盛的产业,人才的需求必然有一个长期增长的过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如果面向这样的产业,就能很好地解决稳定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其二,注重专业内容体系的自我提升。产业的更新换代,核心是科学技术的革命,从而对该行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仅仅是层次上的提升,只要对原有专业进行适当的更新改造,就能满足需要。其三,形成良好的专业研发体系,以应对不断兴起的人才需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只能加强人才需求变化规律的研究,并及时掌握应对之策。按照产业研发产品的规律,使学校的专业发展也能形成“招生专业、试招专业、研发专业”的梯度,就能做到“变中求稳。”

二、高职专业设置坚持集群化推动下的分散化理念

1.集群化是反映专业之间内在联系的一个范畴。根据我们的研究,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是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对某个产业链应用性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对该产业岗位群的专业群体系,提供多层次、立体化、多功能的人才和技术服务。提倡专业设置的集群化,最主要的结果是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形成竞争优势。专业的集群化布局还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打包式”的立体化服务,减少企业在寻求合作单位过程中的成本,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行专业集群化还能减少毕业生的就业成本,畅通营销渠道。专业集群化下的毕业生营销数量和网点能大大减少,从而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专业的集群化还能提升学院的品牌优势。高职学院的品牌更多的是专业招牌和人才口碑,专业招牌需要系列化的亮点;人才口碑需要集中在某个产业内优秀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一个行业内相关岗位上众多的成功者,必然能够竖起学院一面旗帜,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2.基于教育产品——人才和物质产品之间属性的区别,以及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降低学院运作风险等因素考虑。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在集群化的同时,也要推动专业设置的适度多元化。人才是教育过程的最终产品,由于人是教育产品的载体,而人具有很多方面的共性。相对于物质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人才具有更多的共通性和替代性。就高职学院

人才的能力结构而言,有核心能力、行业能力、专业关键能力等多种层次。核心能力就是作为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几项通用性能力,如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等能力。核心能力强的人,就有多种行业、多种职业的适应性,这也就是我们现在高职学院学生专业不对口却照样能够就业的根本原因。

社会多种人才需求的诱惑和某个职业人才需求的极限促使学校寻求专业分散化的出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各种需求都会对办学者产生强大的诱惑。从专业发展内在增量来说,每个专业集群就是一类需求的细分市场,它所达到的最大份额是有极限的。为了创造更多的需求,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总是力求有更大的覆盖面,不断开设新的专业就是去占领新的细分市场。

推动多元化的动因还在于减少专业集群化带来的风险。当某个专业集群所对应的产业出现衰退,甚至逐渐走向消亡的时候,人才需求就会大幅度减少,学校将面临“转产”的危机,一所学校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就会产生极大的风险。

3.专业设置和布局的集群化和分散化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有程度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如何来解决专业集群化和分散化这对矛盾,根据提升竞争力的要求,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坚持在集群化下推动分散化,而且是专业集群的分散和多元。一所学校要做出特色,产生比较优势,必须有自己明显优势的专业集群。所谓的分散化,只不过是集群化的拓展,一个集群成为多个集群。其二,对于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可以把重点发展的专业拓展为专业集群,而对于一般发展的专业,可根据社会需求向多个行业和领域发展。使整个学院的专业布局重点和一般兼顾,长效和短效结合。

三、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口径大小适度的理念

1.专业设置的内容要有适当的宽度和深度,主要基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今后的发展潜力。从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来看,人才培养一定有特定的职业岗位指向性。但是,学生从开始学习一直到就业,其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要保证学生学习内容和就业岗位绝对的一致,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职业岗位之间的迁移和错位就势在必行。如果专业设置内容具有一定的涵盖面,就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岗位选择,减少由于专业不对口而造成大学学习中的资源浪费。

2.专业设置的内容口径大小也要有适当的限制。专业内容口径的大小有纵横两方面的界定,从纵向来说,同样一种职业,有不同的岗位梯度,随着岗位的升级,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将不断地提高。高职专业在知识和能力的界定上要有特定的程度限制,避免求高求远。从横向来说,临近的岗位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面,选择以岗位群作为专业设置的目标,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是,这并不是说,专业对应的岗位越多越好,横跨岗位过多,势必造成时间精力分散,任何一种能力和技能都不能学精学透,成为毫无特色的“万金油”,大大影响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专业设置内容口径需要限制也基于高职教育学制和学生精力的可行性。尤其是高职院校重在实践技能的培养,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不断重复的过程。假如专业面设置过宽,势必造成教学目标超过学生能力的局面,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甚至造成厌学情绪。

3.专业涵盖内容口径大小是专业设置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专业设置合适的内容口径,是专业办出特色的重要环节。其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为依据来设置专业内容的合理口径。高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因此,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要体现职业性和高等性的统一。具体的要求是在知识层次上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主,兼顾经验知识的原则。在知识的类型上坚持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并重,适当加强文化基础知识。在技能的教学上应提高创造性智力技能和创造性动作技能的比重,削减再造性智力技能和再造性动作技能的训练内容。其二,正确处理核心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关系。重点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关键能力的岗位针对性。

四、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协调统一的原则

1.“专业设置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也是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专业既包含着学生对教育产品的需求,也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就业方面,因此专业的选择就代表了学生职业的意愿。近几年高职考生报考志愿的情况表明,学生对专业的需求有以下特征:重财经、轻工科;重管理、轻操作;重新兴,轻传统。社会生源的以上特征,是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酬金、品质、工作环境等方面心态的提前反映,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很大的偏差和一厢情愿的主观成份在内。

2.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则有着自身的运行特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组织,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也只能在一线的综合应用性岗位。高职毕业生一就业就对薪金和岗位有很高的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从产业分布来看,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对人才的需求是少数而充满竞争的。只有传统产业,仍然是社会经济的主力军,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是就业的大市场。

3.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又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为了取得两者的兼顾,需要考虑以下两点:其一,高职专业既要注重应用性,也要体现一定的技术含量,使该专业对应的岗位处在可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身份特征的位置,以区别于中职教育。其二,加强生源需求和企业需要之间信息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专业选择。注重在就业后的工作中逐步地积累和提升,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使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10.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试行).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