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的教学法范文

音乐的教学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的教学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的教学法

第1篇:音乐的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本源性的音乐教育。本源性的音乐教育观认为,音乐和舞蹈、表演、语言等艺术表现形式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是接近于自然土壤和人类机体的,可以让每个人都学会和感受到,非常适合于儿童。在奥尔夫的课堂上,音乐已经不只代表节奏和旋律,而是一种融合了律动、舞蹈甚至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整体。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让儿童迈向音乐的大门。

一、以节奏为基石,注重整体综合性

作为音乐和舞蹈的共同基因,节奏可以独立的表达音乐的意义,通过节奏这个交织点可以通向二者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让二者结合在一起。在基础性的音乐教育中,对于节奏方面展开的训练,其作用是很大的。节奏是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节律密切相连的,它带有很强的直感特征,可以不需要借助任何的器具,通过肢体动作本身就可以表现出来,它会很容易地被学生领会到,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难度。比如,在上《小雨沙沙沙》这堂课时,我们可以首先以歌词道白的节奏为切入点,因为歌词通常都是合辙押韵的,可以让学生在倾听道白节奏的同时启发他们对于不同节奏类型的创造能力;接着通过使用打击乐器来配出伴奏,让学生调动起自身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其中,这样就会让学生以一种水到渠成的方式进入到旋律中;最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自己来创编一种舞蹈动作,或者是创编出一种打击器乐的伴奏形式,通过这样的综合表演方式来传达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

二、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奥尔夫教学法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的即兴演奏。打击乐器比较容易学,而且和声相对简单,其伴奏中的每个声韵都是一种固定的节奏,因而,它比较适合让低年级的学生来进行即兴演奏,这对于他们的创造性和合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以及创造能力,当听到一首歌曲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依据自身的感受将音乐传达出来,通过运用简单的器乐来进行即兴演奏,即使没有器乐,他们也可以用自身的肢体或者是其他的如筷子、报纸等来进行演奏,从而在音乐中挖掘出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在一般的舞蹈、伴奏、演唱之外,让学生多加练习音乐创作活动,借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和音乐特性的理解。在对音乐创作活动进行练习时,教师要多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大胆地去做,不怕出错。可以先从朗读开始,让学生挑选出不同字数的词组,如两字词组、三字词组等,将其作为节奏的原形来进行各种练习,然后可以在其中增加如节拍、音调等方面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器乐教学以打击乐器和口风琴为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器乐活动贯穿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多声部的音乐活动,通常是以大合奏或者分组合奏居多,注重分组演奏和练习,很少有大齐奏的形式。每个人在其中都可以学会许多演奏技巧,包括常用的伴奏形式和复杂一些的打击器乐的合奏形式,这样的演奏形式对于学生相互的合作及协调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奥尔夫音乐课堂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的教学方式。它首先从最为简单的肢体动作开始,然后再到接近肢体的乐器,再之后到口风琴的吹奏,这种方式便于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此外,由于采用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的每一项练习都是建立在对前一项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的,这就确保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进行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注重游戏性,寓教于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育人”,就是说我们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材中选用的内容要适于孩子学习,最好具有游戏的特点,这样便于学生快乐的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有很多游戏,这些游戏可以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注重的不是音乐这个单一的学科,也不是只强调智力素质,而是对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敏感性、空间感、结构感、注意力、平衡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合作协调能力等非智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由于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讲解课堂的内容,降低了教学中的难度,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游戏中一边玩耍一边学习,这样就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也提高了他们对于音乐活动的参与热情。

五、注重本土文化以及学生的主体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的是其中的教学理念,在实际过程中它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鼓励人们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将奥尔夫教学理念融汇进去,这实际上带给各国的教育者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文化语言甚至是方言等,采用这样的方式会更让人容易接受。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尽可能从学生出发,从小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多了解一些音乐知识,从而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小学音乐课程中有“童谣说唱会”,可以先让学生们多搜集一些童谣,然后让他们自编动作,配合其他的伴奏进行演唱或者朗诵,许多地方童谣还可以用地域性的方言来朗诵,像《螃蟹歌》,如果用四川方言进行朗诵就会非常有特色,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传授一种单纯音乐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开发学生的多种非智力潜能,从而真正实现音乐“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凤.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以及教学的建议[J].才智,2013(6).

[2]李安民.在小学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J].儿童音乐,2011(1).

第2篇:音乐的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灵活运用

一、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全国各地逐步取消了中等师范学校,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师的培养,全部落在了高师肩上,而原高师培养的学生,大多进入中等学校任教,而对中小学教育的师资培养,还无完整的培养规划和措施。面对全国数十万所中小学,如何培养合格的师资,是当今高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普通高校的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通过各级学校的培养,在理论知识方面都有一定基础,即使在技能方面也具备一定的基本功。然而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或技能技术方面都只是被动的接受,处于被老师牵着走的局面,基本上是在老师划定的框架内发展。由于这样长期接受传统的音乐教学法,学生学习音乐的状态和范围就显得非常局限,对音乐的审美、理解、感悟、突破只能停滞在某一个阶段,局限于老师的要求,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抑制。由于高考指挥棒的驱使,各级各类学校各科教学都是围绕“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进行,音乐教学也不例外。而高师培养的学生又是各级学校未来的教师,在这个大环境下,高师培养的学生如不能适应“应试教育”,那么这样的学生将不会受到欢迎。因此,多年来高师的传统音乐教学或多或少还没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这也是高师教育不易突破的瓶颈。由于长期沿用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教学理念落后,过多过度关注学生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教法单一等问题。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进行素质培养方面缺乏一定的研究。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也需进一步的探讨。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探讨

随着历史的进程,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素质教育大力推广,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原有的陈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给予极大的冲击。如何在新形势下适应改革潮流并更新和变革,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那就要废旧立新或新旧结合,剔除糟粕。而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与当今的教育要求相脱节的缺陷愈发突出,其表现是教学方法固定、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不高,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需引进、借鉴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一个区别于传统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全新的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造出来的,是以音乐教育为主而创建。其特点有:原本性、参与性、创造性、综合性。这四个特点涵盖着整个教学过程。首先,原本性即以人为本,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音乐表现自身情感和情绪之间的交流,相互转换。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感知音乐,体味音乐美感。逐渐喜欢音乐,才能去探讨音乐,当他能体会到音乐的奥妙时,就能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参与性就是在音乐教学中,需要学生全面积极地参与,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这需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参与能加强他自身的切身体验。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就会为学生学习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就是创造性。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的互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将歌唱、语言、诗歌及舞蹈通过即兴创作来引导学生学习。那么,学生会由欣赏、向往、探讨、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第四是综合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目的在于将舞蹈和歌唱等进行综合教学,各个环节、过程是紧密相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上四个特点。掌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精髓,即对语言、动作以及音乐三者之间的整合,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老师的引导、启迪下发挥创造能力,就能更好地学好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探讨,不难看出此种教学法适应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学。与我国教育改革进行素质化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可借为己用在各校推广。

三、我国高师音乐教学法之利弊

高师音乐教学法,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法。各级各类学校数十年来也是如此。传统教学法是我国先辈一代又一代的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传统教学法一定程度上也能适应素质化教育理念,也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法。高师音乐教学法通过长期实践,为各级各类学校及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其中不乏全面发展的人才,但从整体效果看,大多学生在教学岗位上,教学理念滞后,知识理论,技能技术掌握单一,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音乐到喜欢音乐这方面一筹莫展。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法对于如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缺乏一定的启迪。传统教学法虽然涵盖了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寓教于乐,但无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这就需要教师自主理解,自主实践。加之教师水平参差支不齐,理解能力深浅不一,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上根据自身的理解各自为阵,出现轻此薄彼或者感到茫然。高师的音乐课程的重点主要是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那么在教学时,教师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技能技术。在操作过程中只注重一味的传授,采用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失去了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要学好这门课程是十分困难的,而传统的音乐教学法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缺失。音乐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何让学生学习音乐、学会审美,首先就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那就会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有了学习的欲望,学生由被动学习就会转变为主动学习。而传统音乐教学法中忽视了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在学习音乐中享受快乐。培养下一代是我们的责任,培养祖国的未来更是我们崇高的职责。作为教育工作者希望自己的学生超越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何让学生超越,学生怎样才能腾飞?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在教学中不但让学生学好音乐知识,掌握技能技术,还需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在活动中去领悟,去体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了创造意识就会有创造能力,有了创造能力就会超越,有了超越就会腾飞鹏程万里。而传统音乐教学法在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能力方面尤显不足。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原本性”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突出“原本性”教学,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开发学生自身潜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学习音乐。学会审美,在快乐中享受音乐,在快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喜爱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手段上以声势、律动、语言等教学途径,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能够在音乐中畅所欲言,通过音乐表达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个性发现。在教学形式上,主导“即兴”教学,让学生充分拥有自主权,能够在音乐教学中抒发内心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激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自1986年进入中国,已历经30余年,这也是一个不短的时间,为什么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各级各类学校还未完全采纳和融合?究其原因:1、高考指挥棒的驱使,大多学校依旧是“应试教育”。2、高师培养的学生是中小学未来的教师,也必须应付“应试教育”。3、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高师教师还未完全认可。4、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根深蒂固。高师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只能合理借鉴,不能生搬硬套,因为人们的认识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标准与西方思想有较大出入。我国传统音乐教学法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传统教学法的精髓。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我国“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是一致的,以教师为主导是坚决不能丟的。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方面完全可以借鉴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全方面的参与,切身去体验,以获得对音乐的认知。去体验音乐美,去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音乐产生向往,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需要教师的引导,有了教师的主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也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本性”与“参与性”。传统音乐教学法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在传授理论知识或技能技巧时均采用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教学形式,启迪学生心灵,这个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教师是死板说教,学生被动接受,加之受到师道尊严的影响,课堂显得死气沉沉。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以对语言、动作以及音乐三者之间进行整合,利用肢体、语言、律动、节奏、歌唱、舞蹈等进行即兴创作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心身放松,气氛轻松和谐,学生容易接受。将两者结合,即启发与活动结合,讲授与情景结合,就能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完全参与其中,去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的美感,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使用传统教学法的同时仍需灵活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师音乐教学时,也会通常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的寓教于乐,但大多局限于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而教材的主要内容还是以讲授途径进行,安排的游戏活动也主要是调节课堂氛围,当然也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是以游戏引入的方式开展音乐教学,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去寻找学习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去掌握音乐技能和学习方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会发自内心地学习音乐,并能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再加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得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为加深,也就能在音乐的节奏感中获得灵感,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升华。因此,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游戏形式入手,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寓教于乐,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法的对比探讨,对当前高师音乐教学面临的现状,笔者认为:(一)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灵域,为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二)传承和保留我国传统音乐教学法的精髓,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三)合理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参与性,实践性。(四)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让学生既能掌握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及较高的技能水平,又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五)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在道德品质上、学识风气上为人师表,率先重范。在业务上,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精湛的技能技巧,能融会贯通古今中外音乐教学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吴明徽.“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高等教育,2013(7).

[2]孟鑫.奥尔夫教学法和新音乐课程标准共性的解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2).

[3]栾晓梅.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高师艺术专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与时空,2008(9).

第3篇:音乐的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课堂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而塑造艺术素养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与兴趣,进而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这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与基础,也对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在接触音乐知识的最初阶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意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作为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被引进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教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

奥尔夫教育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

1.综合性

通过音乐可直接传达人类的情绪与情感,但在奥尔夫音乐理念中,音乐是语言、舞蹈及动作等密切结合的艺术形式,有极强的综合性。因此,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应将歌唱、舞蹈与形体动作、游戏等结合起来,用语言、歌唱等配合形体更好地传达音乐中的情感。

2.参与性

根据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音乐并不是单纯的演奏与聆听活动,它主要是通过音乐表现来传达演奏者或表演者想传达的情感或情绪给听众,让观众通过音乐情感的表达后与演奏者达成思想上的一致共鸣。因此,音乐必须每个人都参与、体验与感受,才能更好地完成情感的传递与理解。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要学生自主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以教学主体的身份亲自去创作、感悟与理解,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理解音乐中传达的理念,从音乐教学中有所感悟与体验,将音乐回归到人本教育中,实现音乐教育的意义。

3.元素性

音乐教学包含许多元素,如艺术形式、音乐技能、教学方法及材料采集等,这些都是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关键性元素,奥尔夫音乐教育中音乐素材多采用最朴实、原始的材料,如传统大小调式、上口容易的五声调式旋律以及反复的固定节奏等基本的音乐表现元素,通过最为简单易于理解的表现方法来单纯表达音乐中的情感,以获取更纯粹的表达效果。

4.即兴创造性

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学生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造力与想象力,在音乐体验与感悟中学会即兴创作,通过歌唱、语言及舞蹈等最直接、最自然的表现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与情绪通过即兴创作表现出来。

二、学前教育中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1.融入游戏化教学,提高对音乐的兴趣

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结合学前教育学生的好玩、好动与好奇等特点,要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于学前教育音乐课堂中,就得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充满兴趣与爱好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如在教学初期,奥尔夫不赞成一味的乐理知识教授,而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到简单的声音大、小、高、低等来体验音乐,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与引导,用简单的乐器制造不同的音效,学生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同时,自己辨认两种音效的高低、大小的不同,用形体语言等表现出来,让学生以做游戏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结合各种艺术表现,提高音乐素养

综合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重要特点,结合学前教育学生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通过不同门类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音乐教学,学生可通过配乐朗诵、歌唱、舞蹈及奏乐等方式来表达音乐情感,将音乐教学贯彻于整个不同表现形式下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变的表达方式去理解与体验音乐,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拓展并借鉴表演、戏剧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将音乐教学整合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所以说通过配乐进行故事演讲、朗诵、做游戏及演唱等,将音乐情感贯穿于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中,将各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都联系起来,综合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3.加强即兴创造,提高创新思维与能力

学前教育学生有着多元可变的情感体验与表现,每个学生对同一音乐情感的理解有较大差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与体验音乐情感。而通过即兴创造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与情感的传达,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片故事、改编歌词或是自编动作等实际行为来表现对音乐的感悟,让学生以教学主体的形态进行音乐学习,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性与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开展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即兴创造活动去理解与领悟、体验音乐,并根据自身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创作自己的音乐,提高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

第4篇:音乐的教学法范文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要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生动性,给予学生高度的自由度去感受音乐世界的魅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正是适应“愉悦身心、学习艺术”这种新型音乐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有效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专业文化课,音乐课作为一门艺术课也被纳入改革的范围。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作为学生初步形成音乐品悟创作能力的重要平台,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展开相关教学工作。音乐本身就具有生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同样也是一种灵活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能够让音乐教学更具有张力,更加具有感染力。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理念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学生处于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二、小学音乐课堂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意义

(一)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为音乐课堂注入生命力

纵观我国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形式,大多学校采用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教学模式,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大篇幅讲解,忽视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情感需求和体验,因而造成大部分学生熟悉乐理而不懂创作的尴尬局面。但音乐本身是有生命力的,不是单纯的音符乐理构成,学习音乐应该是学习音乐的精华,将情感与创作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环境下诞生的音乐作品才具有感染力,培养的音乐人才也才真正称得上是人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灵活而具有人性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因此,小学音乐课堂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意义之一在于,能够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为音乐课堂注入生命力。

(二)打破小学生对于音乐创作的认知局限,拓宽音乐视野

应试教育模式催生了“填鸭教学”,即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强制性地给学生灌输相关知识内容,学生机械性地完成教师布置的音乐作业。例如利用课余时间学会《新年好》的钢琴演奏,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花大量时间去背记乐谱,反复练习弹奏,到最后却根本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更有甚者,有学生可能会认为音乐创作就是熟记相关乐谱后在乐器上演奏出相同的旋律。但音乐创作不是简单的乐器演奏,需要创作者和观赏者达到情感的和谐共鸣,需要创作者的情感融入。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次接触系统的音乐学习阶段,对日后的音乐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音乐课堂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意义之一在于,能够打破小学生对于音乐创作的认知局限,拓宽音乐视野。

(三)激发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注重歌唱、乐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而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的系统学习本身是一件单调枯燥的事情。小学生爱玩,爱探索,对身边一切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且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的,由于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枯燥,十分容易对日后的音乐学习产生厌倦和抗拒心理,对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极为不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对人类的本能欲望进行探索和激发,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创作和学习时间,鼓励学生顺应内心欲望,顺应本能地歌唱和演奏。教师保证足够充分的耐心和平和,让学生在演奏和创作的时候不至于有心理负担,担心自己唱不好或演奏不好,o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学生自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因此,小学音乐课堂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意义之一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用音乐节奏和旋律开篇,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

音乐具有陶冶情操、舒缓情绪的神奇功效。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形成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音乐旋律和节奏作为优秀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蕴含了创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态度,是作品的精华部分。以音乐节奏和旋律作为一堂音乐课的开篇,可以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为正式的音乐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开始课堂学习,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结合音乐相关游戏,实现寓教于乐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利用一个课时或者两个课时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是一个值得相关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寓教于乐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让课堂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展开。例如可以播放一部音乐作品,开展“音乐知识大比拼”的游戏,让学生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如作品是哪种类型,演奏用的乐器是什么,作品的主旋律是欢快的还是压抑悲伤的。小学生比较活跃,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积极主动地回答。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回归了音乐本身,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了音乐的特点。

(三)基于形体动作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

音乐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好的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让观赏者情不自禁地融入音乐之中,跟着音乐摇晃,翩翩起舞,这些都是基于人的本能欲望产生的自然现象。奥尔夫教学法的理念就是从人的本能欲望和情感需求出发。例如在学习《两只老虎》时,可以让学生跟着歌曲节奏用手掌打出拍子,或者播放一个小片段,让学生自由地跟着节拍舒展身体。基于形体动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程度。

(四)教师注重引导,鼓励学生适当自主创作

现代社会推崇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多进行主动创作。因此,音乐教师应该逐步减少大篇幅的乐理知识讲解,转而成为音乐课堂的辅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掌握课堂动向的主动权。如教师可以播放一则简短的音乐作品,给一定时间让学生回想记忆,然后让学生哼唱出所听歌曲的旋律,也可以让学生按照所听歌曲的旋律将歌词进行改编,可以几个人一组共同探讨,最后将好的作品分享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创作的乐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同样适用。小学生本身十分灵活,愿意学习探索新事物。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适当地进行自主创作,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修改,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创作之中,能蛴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于音乐学有裨益。

(五)从生活实际出发,满足学生多种情感需求

音乐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因而音乐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贝多芬命运坎坷,双耳失聪,又惨遭恋人抛弃,失意之下写出《命运交响曲》;理查德为追求美和浪漫,沉浸在爱情的美好之中创作出《蓝色多瑙河》和《水边的阿狄娜》。这些传世不朽的经典名作都是创作者结合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融入了自身的情感,因而具有十足的感染力,观赏者能够真切体会到创作者想要从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情感态度。音乐教学也同样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可以给出相关的曲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遭遇编写歌词。作品中融入自身的生活经历,学生会觉得更加熟悉、亲切,因而愿意主动学习,主动创作。从生活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多种情感需求同样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是顺应时展和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但由于对相关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较高,暂时还不能得到广泛的接受和支持,未来还有很长的道路要去探索,去行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高度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展开相关的音乐教学工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目前还不能很好地应对当前教育模式的压力,因而需要在未来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娜.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辅导员(教学研究),2015(33):58.

[2]古雄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魅力所在[J].小学教学研究,2009(09):63-64.

[3]张静.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体系实现小学生多种音乐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5,35(17):97.

第5篇:音乐的教学法范文

音乐教育的研究关乎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而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则关乎国民音乐素质的发展。现如今,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有两种教育道路:一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系,其主要是借鉴各国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并结合中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另一条是运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这两种教育最后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教育体系的选择方面必须慎重。我国的教育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国家发展政策,所以从长远考虑,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因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适当引用外国优秀的教育教学体系,并结合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奥尔夫和达尔克罗兹体系,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特色

佐尔丹柯达伊(1882-1967)是匈牙利的一位著名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一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匈牙利音乐教育研究上。柯达伊从1905年起便开始在匈牙利的各个地方收集民间音乐,并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到在音乐教育中应当要提高音乐的歌唱水平,训练专业的音乐教师和学生,来提高匈牙利的音乐教育水准。因此,自1920年起,柯达伊运用自己收集的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歌曲、合唱曲,并且提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在后来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并广为应用。

(一)教学理念

柯达伊认为: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因此,强调全民音乐教育是柯达伊音乐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全民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柯达伊强调民族音乐的教育。他认为,民族古典文化是民族精神最完美的表现,必须使它们尽快地为全民所占有。在他的教学方法中,演唱当地的民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他的音乐教学理念中,始终认为,通过民歌演唱是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最短的一条道路。

柯达伊的教学理念中对教材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始终坚持儿童音乐教材的选择材料必须是真正的民间音乐、儿歌和中外名作曲家的作品。在他编写的儿童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曲是用当地民间音乐素材改编创作而成。

他注重视唱练耳以及合唱的训练,在演唱中采用多声部的合唱形式训练歌唱,他的歌唱训练都不依靠钢琴,并且形成完善的体系,使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内心听觉。

(二)教学方法

柯达伊音乐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很多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

1.音高、首调唱名法和节奏唱名法相结合。这种音乐教学法在童声合唱训练中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和发展。

2.采用五声音阶应用于早期的音乐训练,匈牙利民谣大多为五声音阶。随着世界音乐的发展,慢慢演变成七声音阶。

3.根据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来安排音乐理念和材料,不仅是在理论知识的方面,还包括了思想修养等方面。

4.在读谱环节运用科尔文手势,帮助学生理解首调中各级音之间的关系、差别和倾向,建立良好的音高概念。

二、柯达伊教学法在常州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正是因为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其先进性、科学性和创造性,所以这些教育理念在国际上受到了认可,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自从中国引进这些教学法以后,也在国内的音乐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常州的小学中,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形式多样,这些教学法在小学的课堂中的运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柯尔文手势

柯尔文手势是英国首调唱名法约翰科尔文创用的一套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在身体前面不同的位置来表示七种不同的唱名,运用了空间的高低把音的高低表现出来,是教学中对音高、音准调整的一种身体语言。

科尔文手势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首调中各级音之间的关系、差别和倾向,把抽象的音高关系变成具象的手势。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音乐课中就运用了科尔文手势,并且可以说是常州的小学中运用地较为成熟的小学之一。局前街小学的每一节音乐课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都会用唱音阶的方式开声,并且在音阶演唱时加入柯尔文手势来帮助纠正音准,这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音乐启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每节课都坚持运用科尔文手势演唱音阶,使得局前街小学学生的音准总体相比较其他小学而言要好很多。

(二)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是以“移动的Do”为基准,各个调式音阶保持不变的唱名法,这种唱名法的调中每一个音都要经过“换算”才能唱出来,然后在考虑在琴键的位置,所以一般学乐器的学生不会使用这种唱名法,而对视唱练耳的训练和一些相对简单的歌曲的演唱却是很方便的。

首调唱名法的首调的调式感觉强,适合应用于儿童歌曲和民间音乐这种调性感觉强的音乐中。首调唱名法掌握好后,便可以适当加入固定调的唱名法,直到掌握固定调,这也有助于解决无调性音乐的教学困难。

在常州的小学音乐教育中,歌曲演唱基本上都是使用的首调唱名法,高年级的小学生的课堂中也会有固定调的唱名法的使用。当然,这种唱名法并不是很直接的教授给学生,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理解这样的唱名法,但是在简谱歌曲教学中都是采用的首调唱名法,学生所看到的谱子是首调的简谱,演唱的却不是单纯的谱子上的音高,而是经过移调的音高(C大调和a小调除外)。学生在演唱时并不会感觉到调的差别,但实际上他们所采用的唱名法就是首调唱名法了。首调唱名法在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中更是广泛应用。

(三)节奏读法

节奏读法也就是节奏唱名法,实际上就是节奏时值的读法。这种唱名法是法国舍维在1800年创用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很多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中都有沿用。

在常州的小学音乐教育中直接教授节奏读法的例子比较少,老师往往会结合节奏读法运用到游戏中,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教授了节奏读法。一般老师在新课中遇到新的节奏型时,会先运用节奏读法来教,然后会结合一些小游戏巩固新的节奏型。只是在巩固时会把节奏读法中的读法改掉,让学生自主创新出新的读法。比如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在教授新节奏时,加入了有一个“秋虫音乐会”,同学们会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放在节奏中,如用青蛙的“gua”的叫声来读二分音符,小狗的“wang”来读四分音符,知了的“zhi”来读八分音符,蝈蝈的“guo”来读十六分音符等等。运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东西来学习节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歌唱教学法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就在于通过唱、演、动、想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情感,从中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而这些手段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唱。歌唱教学法中包括独唱、齐唱、合唱等等,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用的最多的是齐唱,其次是合唱,独唱比较少用到。

在常州的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中,低年级的歌唱以齐唱为主,因为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体系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所以齐唱更能培养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歌唱观念,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习惯。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歌唱感觉更稳定,在他们的课堂中还会适当的加入简单的多声部合唱。比如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四年级音乐课中,当进行到多声部歌唱教学时,老师在教学前会先对学生的多声部感觉进行训练,例如训练的内容如下谱:

这是其中一条多声部练习,老师的练习侧重点是三度音程,更有利于学生在多声部合唱中唱准音高。

当然这些只是小学课堂中具体的实例,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说节奏卡农的练习,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常见的多声部练习,大多会采用依次进入的方式进行;还有各种乐器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柯达伊一般不用钢琴、小提琴这类的乐器,而会使用大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沙槌、木鱼、鼓等等,歌唱教学中打击乐器大多会用来作为伴奏使用,并且会分析不同的打击乐演奏出的不同效果,伴奏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加入很多即兴的内容;动作表演的应用也很受小学老师的喜爱,课堂中的律动除了单纯的肢体动作,还会结合舞蹈动作和表演,让表达更生动形象。

调查研究表明,在常州的小学音乐课堂中,柯达伊音乐教学法非常适合并且可以很好地融入课程的内容,这些教学法的运用很好地降低了原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对小学生的音乐启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为学生的艺术审美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从长远角度上说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教育范围来说认为音乐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受教育人。这种体系非常成功地应用到了儿童音乐的启蒙教育中,柯达伊音乐强调原始和本能,源于自然和生活,以人为根本出发点,通过自己参与并自由创造,使音乐教育把语言、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结合起来,形成多素的艺术形式。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每一个人的音乐潜能都是巨大的,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都是不同的。就像“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音乐想象。音乐的教育和学习都应重视音乐对人发展的影响和对艺术审美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存在绝对的对错,它只是人在音乐学习的活动中的一种音乐探索和创造。无论是发现、探索、表现还是创造,都只是一种音乐经验,一种情感的宣泄,从中获得快乐和自信。

第6篇:音乐的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音乐;主题教学法;表情练习法;形体律动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07-02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任务、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所采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是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得到整合与统一的表现形式。体育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而且与一般音乐教学的区别在于具有为体育实践活动服务的专业化目标和任务。

体育音乐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现体育音乐教学的途径,一是理论学习的方式;二是实践练习的方式。这样就构成了以体育音乐理论指导体育音乐实践活动,二者又共同服务于体育实践活动的体育音乐教学活动的内部关系。

一、主体教学法

主体教学法是指通过学生主动性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它是与教授法比较而言的。主要是由教师提出学习目标与任务、学生直接感知学习材料、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四部分组成。

1.学习目标与任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具体的达成目标、方法、策略、形式和要求等。提供经过精心筛选的认知材料(最好是声像资料)。

2.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具体的达成目标、方法、策略、形式和要求等,直接感知教学材料。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将自己感知的结果进行交流,并通过交流达到相互补充和印证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并确定一至两名学生为代表参加全班范围的交流。教师轮换参与各组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4.组织交流:由各组推选的代表交替发言,对交流中产生的不同看法,应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发言,或重新讨论争议性较大的问题。

5.教师也针对学生的共同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以此对学生产生“暗示”和“诱导”作用。使学生的共同认识逐步达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此种方法适用于乐曲的风格、思想感情、音乐体裁的辨别和音乐欣赏等教学。使用时应注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对教学情境的精心策划与设计;对认知材料的性质与认知方式(技术含量)的把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特点以及激发、诱导、暗示、分析与归纳等教学技巧的运用等。

二、表情练习法

达尔文在《人与动物的表情》中指出“人的情绪和表情是紧密相连的,人的某种情绪会表现出相应的某种表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表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表情是情绪、情感的外在的表现形式。为此,人常常可以通过调整表情来改善情绪。表情练习法就是建立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体育竞赛和表演定面部表情的练习,可以达到增强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良好效果。

由于音乐表现的内容、风格不同,因此所表现的情感也不同,而不同的情感用不同的外部形态,即面部表情表现出来,有助于领会音乐的内涵。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又可以透视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因此,人的面部通常被看作是人的情感变化的一面镜子。人的表情变化都是在面部的眉、眼、嘴、鼻的动作变幻上体现出来的,它是人体中最富有表情、最生动的部位。而它们又是由面神经支配的器官、肌肉等一系列复杂的运动来完成的,因此具有可塑性。如:喜悦的情感,它的面部表现形式就是笑,笑有含笑、微笑、暗笑、嘲笑、爽朗的笑、粗野的笑、文雅的笑、诚实的笑、赞美的笑、会心的笑、宽解的笑、勉强的笑等多种形式。这些经过人们长期实践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在绘画、戏剧、舞蹈及相关表演艺术领域早已广为人知。采用表情练习法提高表演者的情感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应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1.对表情符号的认知与鉴别:表情符号具有多类型和群组性的特征,多类型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多种感情,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性;群组性是指在同一类情感中具有相近意义的多种表现形式,如前边提及的喜悦的情感和笑的不同形式。而艺术体育项目中所表现的情感、情绪都是具有积极性情感的特点,这就表现在对情绪表现范围上具有“限定性”。因此,对特定情感的认识和辨别不同情感的表现方式是运用情感练习法的前提条件和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

2.表情练习法的方式:表情练习法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指定内容的练习,另一类是对非指定性内容的练习。但不管哪一类练习都可以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或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分组或个人的。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既可以是具体性的也可以是宏观性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现在对艺术体育专业领域内特定情感与对象的模仿,宏观性的教学目标是指为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情感与对象的模仿。此阶段应注意加强对学生“体验”心理的积累和练习成果的交流,这将有助于学生思路的拓宽、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

3.应用环节:应用环节是指学生将模仿练习的成果应用于专业实践之中。专业实践是指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包括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这是两类风格差异很大的舞蹈,其中所涵盖的十个舞种又各具特色,如何使学生的表情模仿能力与不同运动项目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契合,体现着教学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运用时应注意:由于学生的模仿练习是源于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所以在选择音乐时,应力求使音乐的“难度”与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水平、心理活动水平相一致;选择的音乐应具有鲜明的特色;是学生较为熟知的或是与学生专业活动相联系的乐曲。表情练习法主要适用于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初级阶段。

三、形体律动法

形体律动法源于19世纪后期法国音乐教育家弗朗西斯・德尔萨特创建的“表情体系”和20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创建的“优美节奏教育”。音乐训练与表现力的训练是通过律动练习,使音乐直接作用于人体,利用身体的变化来体现乐曲的内涵,把听觉艺术的音乐转变为一种利用身体来表现音乐的视觉艺术。音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艺术修养、培养音乐的节奏韵律感和对音乐的分析能力,用体育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提高身体动作与音乐协调配合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身体表达内涵的艺术表现力,并能促进学生个性、气质的发展。形体律动法是训练学生身体表现力极为有效的方法。

形体律动训练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学习层次,每个学习层次之间构成“递进”关系,即前一个层次的学习为后一个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创造有利的条件。

1.引发律动的方法:引发律动的方法是初级律动训练所采用的方法。埃米尔认为节奏是音乐的脊骨,节奏的本质要义在于它是事物运动的方式。因此它亦是各种艺术的基本要素,没有节奏便没有了艺术。而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位载体,节奏与生命的关系最近。将音乐训练变成一种获得表情的手段,从而使受教育者接触到艺术的本质。引发律动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运动体验,以及他们对周围熟悉事物运动方式的经验,作为引发学生进行律动学习的媒介。其身体活动的方式主要是以“重现”或“模仿”已有的经验,目的是通过“重现”和“模仿”,引发学生自身的律动“经验”,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完成对“节奏”的体验并倾注更高的热情。这是一种很直接却很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培养表现力的初级阶段。

第7篇:音乐的教学法范文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作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就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一、音乐审美体验

(一)音乐审美体验概念

音乐审美体验在概念内涵的表达上,并不具有本土性的优势,它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影响下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基于这样的理论空间,音乐审美体验可以看作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听众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情绪、情感的反映,其中没有直接的视觉具体性和造型性,不能表达确切的意涵。因此,开启音乐审美体验的视角,对于确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审美体验也是当代美学和教育学相关学科集中凝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音乐审美的原则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僵化的境地。哪怕是最简单的拍手拍击节奏或歌唱一句短小的旋律,都必须遵守审美的原则,要求发音的音质、音高、音色悦耳、准确并富有变化。一切形体操练和动作、舞蹈,也必须符合审美的要求。朗诵或歌唱中的语言声调塑造和词曲结合等,也必须琅琅上口、流畅自如、妥贴结合。任何一个环节和具体细节,如果违背了审美原则,都是对音乐艺术的侮辱,对音乐教育的背离。审美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是永无止境的。不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就达不到音乐艺术学习和创造的最终目的。

(三)音乐审美教育对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讲音乐学院或音乐专业,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狭义音乐教育。而是广义地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性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演唱、演奏的音像资料欣赏,不同民族、时代、地域的音乐比较、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杜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施以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尽量多的大学生从中逐步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把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获得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触类旁通,拓展为终身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例如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行规律之初,囿于著名前辈哥白尼的“日心说”,一直认为行星是按正圆的轨迹围绕太阳转的,但运算结果一直不通。有一天,他在苦思而不得其解时,不经意间欣赏了一段故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随着和谐流畅、强弱快慢多变的旋律,他不知不觉地两个手臂划出了相应圆弧的指挥动作。当他发现自己划出的圆弧并不总是规矩的正圆,而是椭圆时,他突发奇想:行星运行轨道会不会是椭圆的?他立即按照正圆和椭圆的两种轨道,反复计算对照,结果证明:按照正圆轨道计算总是不通,而按照椭圆轨道计算就吻合。进而他又探索出,原因在于行星在接近太阳时的运行速度,比远离太阳时的速度快。从而发现了行星运行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新规律。由于这一重大发现,他被世界天文界誉为“天空立法者”。

二、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音乐教学法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人作为对象,教谁学习音乐,是现在或将来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是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一般的、健康的智者还是弱智者;是有一些音乐基础的,还是音乐白丁等等。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二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

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三、音乐审美体验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一)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肯定是达不到的。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1.选择模仿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导学生从曲调、歌曲、风格、音乐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通过这样的模仿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主观地进入音乐情景,直接接触音乐要素。

2.设计感知音乐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乐谱以外的视觉符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这不但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音乐,强化音乐表象与记忆。

3.采用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方法。掌握专业知识的相互贯通和交叉融汇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把学生所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综合理解能力。比如上“合唱课”时融人“和声”的知识,上“音乐欣赏课”时增加“视唱”的练习.练习“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教材和营造教学环境等这几个方面来综合实施。针对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 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浅显性和易接受性,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转贴于

选择好授课教材,选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围或形式。因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实施的。其实在中外音乐史上,有许多古今传唱的优秀作品。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营造教学环境,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审美环境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诱导,《音体美报》曾报道,“100%的学生喜欢音乐,80%的学生并不喜欢音乐课”。究其原因,可以说跟音乐教学有很大关系。在学生和音乐沟通之间,教师起到主要的中介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除了创造一个雍容典雅、清静优美的校园和互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来诱导学生之外,教师还应适时开展如播放音乐,举办音乐欣赏或演奏会、音乐画廊和音乐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处在一个音乐美的环境中。

(三)强化学生审美情感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创设情景来营造感悟音乐的气氛和创造性体验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期待并努力促使学生以心灵与音乐沟通,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领悟音乐的情感内涵,让他们逐渐由生理的向理性的美感深化。具体方法如:情景导入。在分析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直接通过自身的表演或播放音乐来创设情景,或通过相关的媒体资源(如多媒体等)创设与音乐表现内容相关的情景,或将音乐与背景资源通过文学表述创设情景等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设计创造性体验活动创造性体验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活动来感受并理解音乐,为进一步感悟音乐意境做准备。其活动类型可有:(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表演并相互进行评价,通过自身的创作和对他人的评价来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2)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审美观点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用散文、诗歌、绘画、舞蹈等创作形式表达出来;(3)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一些作品和提出启发性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深人的音乐赏析,甚至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和会话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自身对音乐创造性的理解以及对表演和处理音乐的体会。

第8篇:音乐的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法;愉快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良好。

一、开动脑筋编儿歌,培养儿童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笔者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的儿歌,让他们边做动作边唱歌:

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

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

好像上楼梯,越上音越高。

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易懂易记,使他们对五线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讲解高低音知识时,老师的教学也同样要有“童趣”。比如可让学生听录音,并告诉学生所播放的“小鸟的叫声”是高音,“老牛的叫声”是低音,“小鸭的叫声”是中音。这样学生既感到新鲜、有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启发学生发现美、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音乐源于舒畅”,生活展示愉快。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还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树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再如,笔者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对此,笔者试着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笔者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像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像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三、音乐游戏是学习音乐的另一种愉快教学法

游戏,也是音乐教学中另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所以音乐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等,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在游戏中学会听辨不同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训练了听觉、视觉和运动觉。

教师尽可能从儿童日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儿童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在启发学生游戏、表演时,笔者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游戏中,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室里常常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达到。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习兴趣。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教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课堂上老师心境良好、学生情绪稳定,这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利用一切时间,主动接近学生。如课前十分钟放一些音乐,找一些与学生共通的语言,既可以帮助了解学生,又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感。还可以让兴趣小组的成员帮忙,发动、带动其他同学。

五、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第9篇:音乐的教学法范文

合奏;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73―01

近年来器乐教育发展迅速,学生对学习乐器的兴趣明显增加。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而器乐教学正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当今许多国家所采用的音乐教育体系,大多都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而且按照他的构思制作的奥尔夫乐器也已被大家广泛认可。这种教学模式,最主要的是强调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激发和体验。笔者认为音乐教师应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让学生不再照本宣科,而应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演奏中来,甚至于创造音乐,突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想象力的创造和个性的舒张。下面我就以圣桑的《单簧管降E大调奏鸣曲》为例来谈一些简单的认识。

一、音乐教师应避免过于理性的、直接的音乐教育法,而应采用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教学为辅的音乐教学模式。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认识音乐、学习音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乐器就好比自己的嗓子,它是用来表达音乐情感的工具。例如,圣桑的《单簧管降E大调奏鸣曲》,它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法国音乐的高贵之美,所以在演奏之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为显贵的世家大族,才能在演奏时展示出典雅的气质。如,第一乐章就带有圣桑早期的音乐风格,音乐表现出的是浪漫时期的典型特征――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乐曲一开始就是以钢琴左手降E大调的分解和弦开始,作曲家运用单簧管最优美的音区,意在表达一种大自然般的平静,没有矛盾、理想的境界。教师应先让学生初步欣赏这一乐章的音乐情愫,而不是仅仅苛求学生应该知道哪里强、哪里弱,学生在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之后,会更加熟悉乐曲的风格。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奏,在音乐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器乐教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主动分享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器乐教学常会进行合奏活动,这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合奏中不仅要表现自我,还要兼顾他人,与队友完美的协调才能使音乐流畅地进行。在《单簧管降E大调奏鸣曲》中,钢琴的地位就非常重要,失去了钢琴的演奏,整首乐曲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味道的,所以演奏者们就需要很好地配合。如,在第三乐章慢板中,乐曲一开始就以钢琴浓厚的降E调连续弹奏,为整首音乐奠定了曲风,这时单簧管可以用浓厚的低音与之呼应。再如,第二十六小节是一连串的琶音,钢琴只有快速弹完每组琶音,组与组之间稍有停顿感后,单簧管才能更好地衔接,将乐曲的情绪由沉重转为恬静,达到一种和谐的美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