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投笔从戎的班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岳飞,他的战斗经历无人不知,《满江红》一词更是确立了其在文学上的地位。
3、辛弃疾,武林高手,同时又是著名词人,曾经上阵杀敌,英勇善战。但后来不被重用,只得写词来展示自己的报复。
4、袁崇焕,曾考中进士,后来走上军戎生涯,保卫辽东,直至冤死。
5、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在位期间将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军事上多有建树,被后世军事大家所推崇。
6、,清朝末期重臣,湘军创始人,率部镇压并取得胜利。本人为儒家大学者,若能生在盛世,未尝不能成为名相。
7、李靖,隋末唐初名将,“出将入相”成语就指他,率大唐骑兵开疆拓土百战百胜,如朝堂后任兵部尚书等职。著有《李卫公兵法》。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人生总是充满转身,纵是不会有黄河那般的九曲回肠,也一定会有一个又一个的转身等你走过。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影片的内容早已模糊不清,只记得女主人公在心灰意冷,对生活丧失信心时,男主人公带她转边一个又一个的转角,并且告诉她:人生路上,我们总会遇到许多转角,当你转过去以后,你会发现前面的事物远比你想象的要美好的多。他们最后在一片大海前停了下来,那正预示着转过弯之后的美好。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很多不顺遂的事,但就在我们认为前方黯淡得没有一丝希望的时候,不妨试着转一下弯吧,很可能光明就在那里,而我们没有发现……
不光是影片,许多古今的名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班超没有心灵上转一个弯,他怎么会有后来的投笔从戎,为边疆的事业做出贡献;如果鲁迅没有在心灵上转一个弯,他怎么会有后来的弃医从文,为唤醒中国沉睡的灵魂献出力量;如果谢希德没有在心灵上转一个弯,她怎么会有后来的转向研究表面物理,从而为解决祖国钢材腐蚀的问题作出贡献。他们都可以转一个弯去做事情,那么我们一定也可以做到,去试一下不同的事物,或许我们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森林中有两条道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我们不妨,也转过一个弯,你会看到一个繁花盛开的景象,那是春天。
有的时候,转过弯并不是代表放弃原有的,孩子们想要摘一朵花,牧师却建议他们选好花后把花留在花园里,好让花开的时间更长一点。一个春天里,牧师送出了整个
花园的花,却一朵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大批朋友,牧师转过弯来解决这个问题,却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这会是一个盛开于人的心灵之上的真正的春天,转过弯,春天她就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顺着这条历史的长河向上漫溯,寻找随着长河漂流的星光点点。
回首当年烽火硝烟,刀戈铁马,秦皇挥刀向前,六国军队溃不成军,横扫中原,一统天下,烽烟落尽,化为尘埃,这是何等的雄壮。
魏武亦曾挥鞭,赤壁一战,三国分鼎折戟沉沙,长眠于赤壁之水,滚滚长江之水东流,依然能找到铁未销的刀剑枪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武穆精忠报国,他那“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雄心壮志,只因奸臣当道,不忍将军破楼兰。断头亭内,刽子手大刀一挥,顿时,亭内佞臣一人狞笑,亭外千千万万人放声痛哭。也许,那不是个悲哀,他一个人的洒血正昭示着整个王朝的覆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俘入狱,那是贪生怕死之臣落入地狱的地方,那也忠臣所不悄的地方,牺牲的是肉体,牺牲的也只是肉体,因为多少年后依然有那么多人为你钦佩。
你也能看到司马迁疲惫不堪而写《史记》,你也能看到苏秦头悬梁,孙敬锥刺股,囊萤映雪,你也能看到班超投笔从戎,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漫过长河,你能看到数百人围着一老者而诵,也许好是也子;你能看到数万人聚于一操场而习武,那个指挥官就是孙膑吧!也许你能看到崇山峻岭之间,两千年来,数百万计的人抬着大石而修造长城;也许你能看到孟母携着年幼的孟子三次迁居,你能看到李白庐山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黄河落九天”的欣喜,人能听到淮水边上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感叹,你能看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伟大报负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怀……
一、加大、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从中提取有效的教学资源
吃透教材、教辅,积累教学资源,把教学中的重难点和知识点、和考点罗列做来。通过多次复习,不断完善,让自己的头脑中尽快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深度开发。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弄清每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和前后文章的联系。一些疑难问题,研读教学参考翻阅教学资料,先做好教学前的热身准备。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教材,忽视了对文本挖掘的深度和广度。殊不知教材是最好的文本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二、上网查询资料,下载视频、声频、图片等有用的教学资源
历史的不可重复性需要历史教师用很大的力气费很长的时间去描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现在用生动形象、有血有肉的多媒体素材就能使历史得以再现。如教学《开元盛世》时运用了一段网络视频,再现了唐朝繁盛的场面,激发了学生想了解唐朝的热情,同时也激发了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如果觉得获取的资源不适合自己的教学,那么就自己制作。可制作一些简单的小课件,用数码相机摄录一些图片、图像和场景,用录音机录一些自己需要的音频等。还可以利用平时读书看报的时间来收集积累教学资源。
三、阅读历史书籍
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等专业书籍,或者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都很不错。通过阅读书籍,学生不仅知道了历史人物,还知道了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对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起到的作用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还有外文书籍可以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如《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四、从听课活动中和教研活动中积累教学资源
我校规定每学期每个教师都要听课16节,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每次在听课和教研活动中,我都认真做好笔记,回来及时进行整理,把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和新的知识点,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以便更好、更准确并且更有趣味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卡片式
卡片式是最常用的积累资料的方式。其方法是将有关内容摘要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积累资料,使用起来简便灵活。运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卡片上记录的内容最好是短小精练的;其次,每张卡片最好记录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再次,要对卡片进行分类、编号,以便于查阅。
六、笔记式
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摘记有关内容。做笔记和做卡片有相同之处,都是对有关内容的摘录,不同的是笔记的容量较大,可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下看到的内容,保管也很方便。用笔记积累资料,最好编个目录,以减少翻阅的麻烦。
七、注重与同事相互充实和整合教学资源
一是相互吸取同行的教学资源,虚心向同行学习,充实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二是相互讨论、交流和研究,取长补短,从方法、角度、技巧上完善自我,充实和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库。
八、积累和开发自身的教学资源
一是通过教学反思,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认识教学中的失误,汲取教训,不断加以改进。二是把自己的解题和学生回题、作业时的情况当作资源,通过不断自觉地积累课程资源,结合教材内容,补充的一些概念解释、案例分析、时事介绍材料,完善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举行历史故事会初中一年级学生对讲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可在教学中穿插与教学有关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成语、典故利用“投笔从戎”的成语引出班超出使西域,展示班超图片等,这些都有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4
《新疆地方史》作为新疆大中专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是所有专业和学生都要学习的,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疆地方史的以下基本知识和观点。一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统治时期,还是地方政权管辖统治的时期,它们所统辖管理的地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版图。二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多元一体的,自古以来,在新疆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新疆的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各个民族都为新疆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谱写过光辉灿烂的篇章。民族学生对学习历史存在的态度和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凸显出来。首先,由于老师在讲新疆地方史时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满堂灌的教学态度,虽说可以向学生传授完整而系统的历史知识,但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被动接收影响了学习兴趣,现实为了应付考试而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学生考完之后就抛之脑后,这样就与我们最初设立此门课的目标相差甚远。其次,《新疆地方史》教材的内容对民族学生来说就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其一,教材中有很多生僻字词和多音字,如:匈奴、僮仆都尉等;还有一些民族和地名:月氏、回鹘、回纥、宾、等,其二,新疆地方史教材是以我国历朝历代的名称为新疆地方史的时间顺序,而我校的民族学生对中国历史非常陌生,增加了教学难度,更减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次,民族学生的语言关也是教学的一大问题,汉语的掌握度可以决定学生对本堂课大的兴趣,这些无疑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第四,学生总感觉历史是如此遥远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不太相干。很多学生都持有这样的想法,将历史无用说作为排拒学习的堂皇理由,而至今依然处处袭用的灌输记诵法,更加使学生对历史感到无助,增添厌恶之感。
面对以上种种现象,自己也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望能与同行交流。首先,老师的教学态度,历史课最大的现象是老师在上面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和尚念经。认真、负责、有正能量的老师首先是对教材的熟悉度,脱稿讲课,不是让你一节课不停的讲,而是对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对学生表现出疑惑的地方随时解决。其次,老师应在专业素养方面加以提高,多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与章节相适应的内容,既增添了课堂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对此门课程感兴趣,如:第二章汉代西域第二节班超在西域,在介绍班超这位历史人物时引入“投笔从戎”的典故,介绍完班超,再有这个典故联想到“弃医从文”,而这两个典故都是爱国主义教育事例,既增添了课堂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再次,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处在新疆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不可避免地成为陆上丝绸之路大道上的明珠,新疆在中国与世界交通史上的特殊纽带作用,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将新疆历史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才能更好地讲解好新疆历史。丝绸之路的兴盛,更是将新疆与祖国,新疆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喀什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对古今中外的发展及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还有,我们喀什每年6月份举办的喀交会,对喀什的发展和中外交流,重现丝绸之路喀什的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喀交会上还有部分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亲临现场的学生肯定有不一样的感受可以来阐述一下,由喀什联系到新疆,帮助学生理解新疆历史的发展特点和新特的地理位置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及喀什或新疆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蕴含的巨大的发展机遇。第四,可以尝试一下让学生走出课堂的机会,给予他们一个更大的空间参观与各式各样的与历史有关的历史遗迹,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在讲到班超时必然要提到喀什的盘橐城,其位于喀什市东南部吐曼河岸边,说到盘橐城时学生可能有些茫然,但你若说“艾斯克萨尔”学生会顿时恍然大悟。说到有些名词时,可以用维语说一下,再如,香妃墓,维吾尔语叫“阿帕克霍加”,这两处遗址多在喀什市,比较近,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参观。第五,可以让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特别是有关新疆地方史为题材的,如:XJTV-2中的《丝路发现》。最后,让学生及时地写心得和感受,这样你才能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有疑惑的地方,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这件事的态度。只要能全方位的让学生接受此门课程,就不应局限于课本,方法还有很多。
我觉得历史要让学生觉得有用,要从教科书中拓展知识,从现实入手,逐渐牵引至所学历史,比如要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鉴,中国近代史的耻辱就是告诉我们就是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发言权。历史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教育本身除了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操,还应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历史思维能力。
作为新疆高校通用的公共课教材,《新疆地方史》对于帮助学生掌握新疆历史的基本理论、史实,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增强热爱新疆,热爱祖国的信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讲授好《新疆地方史》这门课,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更重要是让学生通过《新疆地方史》的学习准确把握新疆历史发展的特点,增强学生对新疆未来发展潜力的信心,并最终将《新疆地方史》这一教学活动与推动新疆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一宏伟目标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丝绸、茶叶走过这里,给予它绚丽和香浓,印度的佛经经过这里,赐予它虔诚和高贵,天竺的音乐舞蹈走过这里,赐予它浪漫和妖娆,这是一个能唤起人们美丽想象的道路。
张骞
千古一人 凿空绝域
两千多年前,满载着瓷器与丝织品的驼队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出玉门关,一路行至安息(伊朗)。无论任何人书写历史,关于丝绸之路的开拓,张骞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张骞,陕西汉中成固人,汉武帝初年在朝廷担任一名郎中。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此时,匈奴早已兴起,严重威胁汉朝统治。汉武帝也正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一个偶然的机会,朝廷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其王被匈奴单于杀死,还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月氏王想报杀父之仇,但苦于无人相助。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于是,他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毛遂自荐,肩负起出使月氏任务。
前138年,张骞率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一个归顺的胡人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他们在穿过河西走廊时,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遭软禁。匈奴单于为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但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在匈奴居住了十年。前129年,匈奴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张骞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王庭。
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变化。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张骞大概了解这一情况后,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路上经过了数十日的跋涉,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
到大宛后,张骞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重重酬谢。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富庶,苦于无法建立联系。汉使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热情款待后,派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不料,这时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被敌寇骚扰的危险剧减,已无意向匈奴复仇。
前128年,张骞动身返国,经过羌人地区时,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前126年初,匈奴内乱,张骞带着妻子和最初的那名向导,逃回长安。这是他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共历十三年。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两人,这是何等九死一生。
前119年,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则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前115年,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返抵长安。
张骞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
班超
深入虎穴 万里封侯
张骞通西域后,为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朝招募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多成为富商巨贾,也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匈奴和强盗不断骚扰丝路,为加强对西域控制,前60年,汉宣帝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这也标志着丝绸之路开始进入繁荣时代。
公元16年,即王莽在位时的天凤三年,国力衰微。随着西域都护李崇败退龟兹,西域诸国也断绝了与大新帝国的联系,丝绸之路中断。下一次开通,在等待另一位英雄。
东汉明帝年间,扶风郡平陵县的一位书生不再甘心为官府抄写文书。他找人看相,相面的人说:“你额头如燕,颈脖如虎,飞翔食肉,这是万里封侯的相貌啊!”一语动人心。此人就是班超,他毅然投笔从戎,跟随大将窦固出击北匈奴。班超所立战功甚多,窦固很赏识他的才干,于是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和郭恂率部下向西域进发,先到达了鄯善国。鄯善王对班超等人先是礼敬备致,后来突然改变态度。班超招来侍者打听,原来是北匈奴使者到了。接着,他立即召集部下三十六人,饮酒高会,酒醉之时,班超说:“诸位与我身处异域,无非想求荣华富贵。但现在北匈奴的使者才来几天,鄯善王对我们就不以礼相待,一旦把我们绑送北匈奴,我们不都成了豺狼口中之食吗?你们看该怎么办?”大家都齐声说:“是生是死,司马你说吧。”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要连夜杀了匈奴使者,鄯善王就会吓破肝胆,大功可成了。”这天夜里,班超率领将士直奔北匈奴使者驻地,顺风纵火,三十六人前后鼓噪,声势喧天。匈奴人乱作一团,逃遁无门,或命丧刀下,或葬身火海。
第二天,班超将此事报知郭恂,郭恂先是吃惊,继而嫉妒。班超便说:“你尽管没跟我们一起行动,但我班超又怎能忍心独占这份功劳呢?”郭恂脸露喜色。班超于是请来了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鄯善王大惊失色,举国震恐。班超好言抚慰,鄯善王表示愿意归附朝廷,并把自己的王子送到朝廷作为人质。
班超率众回师,窦固非常高兴,上表奏明班超出使经过和所立之功,并请明帝再选派使者出使西域。明帝很欣赏班超,便下诏对给窦固,让他提拔班超为军司马,继续派他出使,班超到了于阗国。
公元91年,朝廷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他采用“以夷制夷”的方略,三年后,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全部归附汉王朝。95年,汉明帝下诏封班超为定远侯,食邑千户,后人称之为“班定远”。97年,班超又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甘英至西海(波斯湾)而还。
玄奘
舍生忘死 矢志求法
甘英到达地中海,进入了欧洲腹地,使丝绸之路到达欧洲,这是中国使臣第一次到达西方,之后中西方官方相交开始。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罗马使节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东汉京师洛阳觐见了皇帝,并在中国建立了大使馆。
在罗马人征服埃及后,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源源不断地在欧亚非的各个国家交流。大陆之间的贸易沟通变得规则、有序。罗马人很快加入到这条商道中,从1世纪起,罗马人开始狂热地迷恋着从帕提亚人手中转手取得的中国丝绸。
自107年,东汉撤掉西域都护府。123年,以班超的小儿子班勇为西域长史。西域长史的建制一直延至魏、晋时期,时间长达五六个世纪。到十六国时期,中原分崩离析,统治力量衰落,于是废止。
公元7世纪,随着历史进入唐代,政治与经济复兴让统治者再次重视丝绸之路。为重新打通这条商路,唐朝廷借击破突厥的时机,一举控制西域各国,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朝廷控制西域的机构,新修唐玉门关,再度开放沿途各关隘。并打通了天山北路的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这样一来,丝绸之路的东段再度开放,新的商路支线被不断开辟,这条商路再度迎来繁荣时期。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大大激发了唐人的消费欲望,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源源不断地流入长安。
丝绸之路上也有众多弘教求法的大德高僧。见于史传的就有东汉的摄摩腾、筑法兰;魏晋的佛图澄、昙柯迦罗;北魏的宋云、惠生等。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的玄奘。
627年,玄奘已成一位高僧。他察觉到有不少佛经译得不准确,决心亲赴西域佛国,拜取佛经原本。于是,他想上表唐太宗请求西行,但未获朝廷的批准。当时还是唐朝立国初期,局势并不稳定,西北地区的突厥屡犯边界。唐王朝“禁边令”,禁止国民出境。
但玄奘决心已定,629年,他开始西行求法的万里征程。离开长安后,玄奘经秦州、兰州,到达唐朝西陲边防重镇凉州。在凉州遭官府通缉,幸亏办案的捕快信奉佛教,才躲过一劫。尔后,他绕过玉门关,避开烽火台,穿过大沙漠,到达了伊吾国。高昌王鞠文泰笃信佛教,用最热情的方式款待玄奘,并与之结为异姓兄弟。玄奘在碎叶城还遇见了正在围猎的西突厥王叶护可汗。在他的帮助下,玄奘顺利地通过中亚各国,于公元629年夏末进入北印度境内。
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历时达十七年之久,行程十万余里。其间,他游走在“丝绸之路”北、中、南三道之间,游历了“丝路”上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地区,他撰述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详细记载了这一百一十个国家,以及他所耳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理、城邑、名胜古迹,传说故事等相关内容。
可以说,玄奘取经的传奇也是丝绸之路的传奇,他以自己的矢志不移,舍生忘死,让丝绸之路闪耀宁静的佛光。
张义潮
英雄绝响 不老传说
安史之乱打碎了大唐的盛世繁华梦,也让丝绸之路遭受严重冲击。随着战火纷飞,为丝路直接服务的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大受打击,史料称黄河流域的丝绸生产几乎陷于停顿。而在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林立,国力大打折扣,也已无力控制西域。而此后吐蕃的崛起,更是直接隔断丝路。
传统的看法认为晚唐、五代与宋朝,丝绸之路几乎中断。事实上,在晚唐丝路也曾一度恢复,这要归功于另一个英雄张义潮。张义潮是沙州敦煌人,祖籍南阳,其父曾为唐朝工部尚书。张家世居河西,在沙州乃是冠盖望族。在吐蕃势力隔断河西与唐朝主要疆土的联系之后,张义潮在沙州高举义帜。850年沙州信使到达长安,当时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简直不能相信,当地汉人竟然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驱逐吐蕃。唐宣宗万分感慨,“关西出将,岂虚也哉”。此后,张义潮以沙州为根据地率军苦战,东征凉州,以七千名归义军,与吐蕃大军浴血奋战,866年,北庭、轮台等地相继被归义军攻克,断绝多时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无阻。这堪称晚唐之后的整个古代史中,丝绸之路上绝少的英雄之光。
历史教学 德育渗透
历史学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德育方法。通过历史学科的德育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德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中学历史教学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是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历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有可能形成和完善,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真诚关注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其次是是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识教育,往往存在逆反心理。初中生的道德动机是由其道德需要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它包含着那些与道德有关的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因素,对初中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激发、强化、调节、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初中生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主要求强烈,自我表现欲望旺盛,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不大尊重别人的意见。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不良因素,诸如网络、消极群体、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信念的影响逐渐加大,导致学生对传统道德如忠孝节义等内容的不感兴趣和道德意志的脆弱,容易受不良道德的侵蚀。因此如何进行理论、实践、行为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当务之急。
再次是对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求。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策略
1、正面诱导和情感熏陶相结合。
历史道德教育内容总是离不开历史史实,史实是直观的,但其可提取的道德价值是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历史应以对事实为基础的评价启迪人、教育人,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同时,历史教育不可能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它的育人功能往往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书本中的文献材料、图画、地图等进行声情并茂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感。
2、注重德育渗透的方法的应用
1)、对比法。一是中外对比:如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指出中国在二三千年就同世界其他地区人民一样创造了古代文化,使学生认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等;二是古今对比,如讲到封建社会农民对国家的负担有田租、摇役、兵役等项,即使是“盛世治世”也不能幸免;三是正反对比,我国古代史上有爱国爱民、舍生取义的英雄,也有卖国求荣、认贼作父的败类;有戎马倥偬、艰苦创立的开国之主,也有养尊处优、昏庸荒的亡国之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憎分明的道德感情。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剑 意象
剑,自古以来便被文人侠士奉为圣品,是政治地位和社会等级的象征。它是短兵中的君子,轻灵神韵,上至历朝王公帝侯,下至商贾庶民,皆以佩剑为荣。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剑的意象出现。它是诗人用以抒发英雄豪情的音符,或展现出诗人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或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战国时期孟尝君手下得力谋士冯谖及汉初大将军兼左丞相韩信,他们发迹前即使贫穷到无以为食的地步,仍然随身佩着剑。古人对剑的崇敬和喜好,由此可见一斑。
一、“男儿何不带吴钩”
纵览古之文人墨客,豪言壮语比比皆是。唐代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首七言绝句,寥寥数语道出了千万慷慨激昂之士意图建功立业、收复大好河山的宏伟抱负。遥想当年班超因家里贫穷常替官府抄书来挣钱养家,尚能投笔从戎,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成就封侯之伟业。“吴钩”即剑,指代战场杀敌、建功立业,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白居易的五言古诗《李都尉古剑》: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首先,我们分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贞元二十六年(公元800年),二十九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创作了大量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的讽喻诗,这些诗让当时的权贵阶层为之动色。四十四岁时,因为得罪了权贵,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前后,当时的白居易正宏图大展、为国效力,由此可见此诗刚烈正直、凛然大气的一面。
其次,我们阐述这首词的大意。古朴的剑身黯黯地散发出寒光,从铸成以来已经度过了不知多少年月。它发出的白光可以容纳日月,奔腾的紫气直冲斗牛星。有客人借宝剑一看,很喜欢却又不敢向我求剑。湛然躺在玉匣里面,就像一泓秋水。至宝本来就有它自己的本性,刚强正直没有什么比得上它的。所斩之物变得寸寸断折,但是宝剑的本性却不能变得柔软。愿拿它去斩掉奸诈小人的头颅来大快志士之心,不愿拿它在半夜的时候去报因为小怨而结下的私仇。劝君谨慎地使用它,不要使神兵蒙羞。
这首诗的意思很明显,宝剑乃百炼成钢,刚强之性,不能使它变成软弱。作为一柄名剑,它只愿意效力于刚强之士,除去那些奸佞贪婪之人。这首诗通过咏叹宝剑的品性来寄托作者的志向,表现了诗人的刚直品性、浩然正气及想要替朝廷扫除奸佞、匡扶正义的抱负。全诗行文铿锵有力,满腹情怀寄托在“剑”中,字里行间表现出正气凛然。
我们阅读古诗文,分析考题中包含“剑”意象的诗句时,皆可试用上文表述的意义来代入,同时结合全文进行分析。例如,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秋瑾曾发出“莫道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这样慷慨激昂的言辞。“龙泉”是名剑的一种,自古巾帼不让须眉,在此诗句中,剑的意象同样表现了秋瑾渴望为人民驱除侵略者、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壮烈情怀。
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剑”在古典诗词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为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心情。《寄赠别驾卢谌》中最后两句为:“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意思是没想到经过千锤百炼锻造的坚硬钢铁,却变成了柔软得可以缠绕在指尖的软剑,抒发了诗人想要建功立业,却被外物所阻,难以成就大业的感慨,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凉之情。由此可见,“剑”除了寄寓“百炼钢”,作为刚强正直的宏大抱负之外,还可以化身为“绕指柔”,作为怀才不遇英雄失意的意象。
冯谖在孟尝君门下,起初并没有受到重用。于是他有感而发,击剑长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通过对长剑的倾诉之词,表达了自己对于所受待遇的不满。孟尝君听说冯谖的事迹后,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人才,于是给了他好的食物、车马,并安顿好了他全家。后来,冯谖果然成为孟尝君的得力助手。由此,“长铗”也被作为贤士怀才不遇的意象流传开来。
李商隐的《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消愁又几千。
这是作者伤病流浪、无所建树时所作,是一曲愤懑不平的凄凉悲歌。诗用“风雨”作为题目,“凄凉”二字开篇,表达了漂泊他乡、凄风苦雨时对身世的感慨。
在此我们只看第一句:“凄凉宝剑篇”,这里也出现了“剑”的意象。关于“宝剑篇”有个典故:初唐时期将军郭元震,向女皇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篇中的宝剑也是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贤士形象。据说后来武则天看了此篇,对郭元震大加赏识。而在李商隐的诗中,我们只要把握好“剑”的意象,就不难体会出李商隐平生不如意的凄凉心境。
综上所述,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碰到关于“剑”的意象,大体上可以从“百炼钢”和“绕指柔”两个角度出发,或分析诗人刚强正直的品性,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或分析诗人生平零落的处境,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把握好了“剑”的意象所指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对诗歌进行总体分析。
和在诗句中的意象一样,剑在武术界中也分为“硬剑”和“软剑”两种:硬剑刚劲勇猛,无可撼动;软剑柔软如水,可缠绕在腰间,两种剑意就像阴阳学说一样互补。而剑作为文学中不可或缺的意象,必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