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实现中国梦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师德梦是为了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以德治国喊出了新时代的最强音符,立德树人反映出国人对高尚师德的充分肯定。从心理上真正关爱学生,崇高的师德、无私的师爱好比寒冬后的缕缕春风,吹拂着学生的希望的心田,使其汲取德育的正能量。当下,“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体现着新时期师德建设的主题,要求广大德育、心理工作者立德当头,树人为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引领、示范和标杆作用,培养崇高的师德和展示无私的师爱,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立德:培养崇高的师德和无私的师爱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立德的地位举足轻重。早在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把“立德”列为“三不朽”之一,且重要性先于立功和立言。这是圣人自古对立德地位的大力肯定。
当今社会,培养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师爱作用也非同寻常。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文中强调,“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样,后用事例论证了“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反思曾经的教学实践,我们不得不相信,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这种爱表现在教师身上便是“师德”,一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中小学生的精神内蕴。其新鲜血液已流入了孩子们的生命中,由师德融化出来的情感是宝贵的,它可能会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巨大的作用,师德是从教者的一种高尚的品质,更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爱”。
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师爱会造就一个心理完美的教育工作者。德高则望重,由于这种师德、师爱的存在,教师不再把教学当成谋生手段,而是将其精髓――“立德树人”转化为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从而不惜花毕生之力力去追求。这样的教师是内心完美的,伟大的教育工作者。《老子》书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再赞美与世无争的心态,提倡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无私无畏、无欲无求、从不言弃。其实,这种心态渗透到教育上,便是“立德”,以德服人,以爱育人。如果从教者具有了德之美,那么,他就会如同“善利万物”的水。其为雨露,则润物而无声;为云霞,则遮天以蔽日;为池塘,则包容万物;为瀑流,则一泻千里;为河海,则滚滚而成涛。在心理支援的过程中,师德的魅力会感染每一位学生的内心,进而传递给他们以道德的正能量,引导他们走向人生成功的彼岸。
二、树人:用师德影响学生 为幸福人生奠基
立德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工作者心灵的纯真和伟大;树人是一只金匣,指导着教育工作者传学生以智慧之宝,为其幸福人生奠基!《管子》所言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在警示世人,“树人”应当是我国历朝历代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之基。在学校里,学生学做人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管子强调“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是对教师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立教圆梦”这一教育主题的最佳注脚。
那么,学校要培养有道德,有担当,有品位的学生,该怎样开展工作?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至少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用师德影响学生,这是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重要方式。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学生是乐于进步的,过而能改,那么教育者就要在他们有过之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之,而不是做得相反。比如,对班里想进步,但基础不牢,成绩不好就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就当以此法对之。第二,拥有一颗金子般包容的心。教育者可反复告诫自己“他毕竟是一个学生”,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发生在孩子身上不完美之事,自己就会予以理解和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德的光辉会收到奇迹般的效果,爱的魔法,德的魅力最终将拯救迷惘中的孩子。
其实,树人的途径是立德,立德的目的是树人,两者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虽其平凡却又是神圣的。如果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那么他是幸福的,学生在师德的影响下“投桃报李”,回报社会,那么,教师也是快乐的。心理学上的甜柠檬效应便是如此,学生进而影响他人,他人再影响他人,教育的力量就会更加巨大。人们赞美师德的忘我“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另一方面,树人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他们可在坚守“立德树人”这盏德育之灯的同时,树万世之师表,铸不朽之师魂!
三、春风化雨:用最纯真的方式滋润学生心田
庄子的推崇“大音希声,大爱无痕”之美,从道家立场欣赏春风化雨式的大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便是这样一种存在:润物无声,不求回报、默默奉献。它采用一种教育者特有至美情感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使学生都能感受到师德的温暖。
这种无声的纯真之爱存在于当下社会,是弥足珍贵的。这种春风化雨般的师爱在学校无处不在,影响着孩子们成熟人格的构建,教育者也在学生成熟价格构建的过程中展示着师德的魅力。所以说,师爱,是“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和血”的无私的爱,是“有教无类、精心施教”的神圣的爱。它没有华丽的外部形态,没有赋予的溢美之词,也许容易被忽视,但它却是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而成的,时时都在影响着学生道德灵魂的重塑!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八个字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师德的真谛,其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每个学生的人生。有了这种师德之爱,学生青涩的心灵会在温馨的氛围中得以抚慰。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其魅力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其教育实践是成功的。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的确,师德之爱为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对他们纯净心灵的塑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社会上大面积地开展师德建设,强调教师能关心每个孩子的心灵,这是因为,教师的爱心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每位学生都想获得要教师的爱,无声的师爱如航海中的灯塔,照亮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立德树人,立教圆梦”是一代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也是教师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乏味的,没有创造的人生是平庸的”,让我们一起来高举师德这面大旗,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们吧,助他们实现梦想!进行春风化雨式的师德宣传是社会各界的愿景,同样,拥有无私的师爱是学生们的权利,更是他们一生的财富。作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把“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作为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和毕生追求,甘为人梯,从平凡的关爱学生行动做起,树立崇高的师德,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徐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学理构造和培育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立足国情教育,实抓思想育人。针对普遍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课“枯燥呆板”、“不解渴”的社会呼声,学院党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在探索高校思想教育有效性的具体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对历史国情、现实国情、世界发展趋势的了解和认识,将对其未来的人生规划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而确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作为开展以国情教育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的有效平台,不断拓展工作深度。一是采取抽象理论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做到时事政治进课堂,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内容的与时俱进,使党的十精神、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真正进入青年学生的头脑。二是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内容与当前实际相结合,以全社会共同倡导的“光盘行动”、“建设美丽中国”等为契机,在党员教育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融入宗旨意识教育,使他们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三是将学生事务管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明确服务意识,及时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动向,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困难和困惑,既解决思想问题,也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创新实践载体,落实全员教育。学院党委坚持“务实、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探索党员教育的多种方式。今年3月30日。学院组织师生前往黄河岸边,开展以“保护母亲河,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为主题的党课实践活动,当天义务植树近6万株,为黄河植绿、添绿、护绿,为祖国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学院党委还发起组织了以“集结青想,圆梦美丽校园”为主题的建设美丽校园行动,全院师生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坚持从我做起,从点滴人手,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绿色、整洁、平安”的美丽校园。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扩大活动的参与范围,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作用,使其成为对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整个教育过程体现开放、互动,进一步深化了学校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培育主体意识,扩大社会参与。满意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出针对性和时代感,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习惯,适应并能合理引导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适应这一发展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扭转大学生被动受教育的现象,使其在教育过程各个环节中充分展现主体性和主动性。为此,学院党委在总结实践育人经验的基础上,于今年5月25日再次组织220名师生前往黄河大堤举行“保护母亲河再行动”活动。此次行动开展前期,学院一改以往自上而下分派任务的工作方式,重视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发动师生中的党员骨干出点子,根据活动要求事先拿出策划方案。广大师生通过全程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此次活动的深刻意义。当天,参与活动的师生捡拾垃圾100余袋,并开展了环保主题文艺演出、环保金点子征集等活动,自身受教育的同时也对规范社会公众的行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激发了市民关注环保、主动参与环保的热情。
一、及时贯彻会议精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月26日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结束后,我乡组织召开了党委会、乡村社三级干部及单位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会议,会议全面传达贯彻了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学习了赵书记讲话及脱贫攻坚相关文件精神,尤其是赵书记在讲话中明确目标任务,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中提到的重要要求。通过学习贯彻此次会议精神,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乡村社干部及各单位职工进一步深化了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明确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着力点,进一步坚定了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对脱贫攻坚工作再安排再部署。
1、大力实施“1+6”扶贫工程。扎实推进村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新建房屋100套,风貌打造8套。完成杜家坪村占家湾水库病险整治工程,完成祭田坝村祭田坝渡改桥工程,完成罗家坝大桥建设前期工作,完成5公里村道公路硬化新建任务,完成祝家湾村、古家营村、乡场镇人畜饮水工程改建,完成新一轮村级活动场所改扩建,搞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强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巩固2200亩中药材种植,进一步拓展有机蔬菜种植,壮大专业合作社规模,完成3000亩核桃栽植任务,吸纳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强基础、助发展,脱贫攻坚。
2、务实推进精准扶贫。立足村情,通过发展规划到村、项目覆盖到村、部门帮扶到村,实现精准实施。细研贫困户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计划,通过“五个一批”的扶持,帮助300人实现脱贫。建立贫困对象退出机制,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实现贫困对象进退有序精准脱贫。
3、创新推进金融扶贫。健全金融扶贫制度,建立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帮扶部门为贫困村设立10万元以上的村级发展资金,发挥好基金的撬动效应。对开展“回头看”工作中新评定的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确保贫困户评级授信全覆盖,每位有发展愿望的贫困户都能得到贷款支持。
4、强力推进驻村帮扶。严格按照“五个一”+1的要求,实现贫困村有县级以上挂联领导,有帮扶部门、有驻村工作队、有驻村“第一书记”、有农技人员,每个贫困户有党员干部或致富带头人结对帮扶,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干部不脱钩。
5、持续推进社会扶贫。一是积极实施回引创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二是持续实施“扶贫助学千人工程”“圆梦832”“立德树人教育扶贫计划”等,资助我乡贫困学生。三是切实挖掘各种潜力,发挥各方力量,全民参与,精准扶贫,自力更生,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引导全社会关心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__年,学校德育部门秉承“永续·至善”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成就阳光学子青想”为中心工作,以“培育核心价值,创建文明城市”为主要抓手,加强志愿服务和文明城市创建的相结合、拓宽育人途径和激发青想的相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结合,深入推进“阳光学生”工程,着力完善生态德育体系建设,让每一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都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高贵而智慧的心灵都能肆意绽放,让每一个阳光学子的青想都能起航.
一∶培育核心价值,激发青想.
__年发生在香港的、持续三个多月的“非法占中”事件的人员中80℅是17岁—25岁的学生群体这一现实为教育敲响了警钟:过度重视学业教育而忽视德育、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将德育这条红线贯穿到日常教育之中,利用国旗下讲话、显示屏、广播台、橱窗宣讲核心价值观;开展“阳光学生”之“雷锋之星”、“礼仪之星”、“诚信之星”评选,举办12.9“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朗诵比赛以及价值观主题班会评比、班级文化建设软板报评比、作文评比,切实做到核心价值观走进学子心田,让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践行“中国梦,我的梦”理想信念,为各年级确定了主题梦想教育:高一“青春畅想”、高二“百舸争流”、高三“金榜圆梦”,帮助每个洪高学子规划人生.精心打造的高考文化包括“走进高三∶放飞梦想”主题活动、激励成才报告会、百日誓言大会、旧物置换、励志微电影、跨越成人门、祝福高考等一系列活动,点燃了学生学习激情,增强了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信心,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欢迎.
岁末的“洪高好声音”总决赛和“风华正茂洪高梦”迎新文艺汇演成为学生展示青想的舞台,他们认真准备,精心排练,盛装演出,畅想着风华正茂,荡漾着诗意南湖,演绎着飞扬青春,诉说着梦想华章.
这些措施和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升了德育人的生命境界,唤醒了每个有渴求的心灵,帮助孩子追梦、逐梦、圆梦,让学生成为“胸怀理想、勇担责任、美好情怀、文明有礼、积极进取、充满激情”的阳光青年.
二∶夯实德育队伍,护航青想.
我们认为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情感对情感的温暖,灵魂对灵魂的引导,智慧对智慧的激发.欲强人,先强己.为此,我们狠抓德育队伍建设,打造一个护航学子青想的战斗集体.
坚持间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提升班主任论坛功效,强化班主任工作常规,落实班主任开展学生道德讲坛活动,组织10名班主任参加省第二届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峰会;
加强学生会和校团委自主管理功能,加大培训力度,提供锻炼机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干部,在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
增强门岗责任意识,定期不定时对校园进行巡查,细致认真做好出入校门人员的登记工作,使门岗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使学校成为社会治安的一片净土,保证教师安心教书育人,学生放心读书学习;
增强公寓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严格检查,周到服务,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确保公寓文明、清洁、安全、温馨.
三∶深化志愿服务,演绎青想.
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最美丽的笑容就是充满爱心的笑容,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充满爱心的奉献.作为荆楚雷锋文化名片,我们将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社会道德实践活动,让学子在志愿服务中演绎青想.
值周队志愿者贯彻实施“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参与者”的自主管理理念,承包校园公共卫生的清扫和保洁,负责教学楼楼道和走道清洁、学习秩序、就餐纪律和文体活动的检查评比,积极宣传文明城市创建、校园环境美化、文明餐桌督查等工作,努力实现校园美化人文化.
礼仪队志愿者热情接待四方来客,微笑讲解馆藏文化,今年迎来了“国培计划”广东德育干部考察团和湖北学校文化论坛代表团等考察交流团、周边社区居民,以及来自加拿大、日本、韩国等访问团体.
服务队志愿者走出校门,向市民发放“绿色生活,文明出行”倡议书,引导行人文明交通,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为__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贡献了自己的汗水.
通过志愿服务和文明创建的相结合,志愿者们在成长中奉献,在奉献中成长,他们演绎着青想,诠释着__音.__年3月,__学雷锋志愿者团队被省委宣传部授予“__学雷锋示范团队”.
四∶多元育人途径,绽放青想.
学者、北师大教授于丹呼吁“教育要成全孩子的尊严、人性和未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拓宽育人途径,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育人环境优化:学校兴建了大厅视角、逸夫文化广场、半亩方塘、“开启”雕塑、帆船造型的学校大门和花径主干道、樱花园等人文景观,人在其境,浮想翩翩;我们与__高新区交警大队、__街综治办一起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设立交通护栏和师生进出校园安全通道,取缔教学楼公共垃圾桶,先后出台《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的有关规定》、《校园车辆管理规定》、《进一步强化校园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进一步强化学生安全工作的有关规定》等制度,校内干净整洁,内外安全畅通,学子梦想就此.
心灵氧吧倾诉:在优化教育环境中,心理环境的优化是我们育人事业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我们制作主题板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精心布置“心灵氧吧”,使之成为学子温馨家园;向全体学生开放“心灵氧吧”,由学生自由选择预约进行咨询;配备《__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联合华师心理学院“春雨”服务团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和团队心理拓展游戏.心灵氧吧,培养学子乐观自信、自省自助、负责守信、自强进取的独立人格,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使他们心灵自由的呼吸.
社团活动全员:我们依托社团空间,构建多彩的社团活动文化,以促进学生特长发展.活跃在校园的社团如啦啦操社、音乐社、动漫社、舞蹈社、篮球社、图文并茂社、羽毛球社、足球社、启梦绘画社等,初步实现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社团,“我的地盘我做主”,社团活动已成为洪高校园一道靓丽风景线.
周四讲坛成长:我们开启“成长周四”科学家讲坛、家长讲坛和学生讲坛活动,让科学大师走近学生,让智慧家长启迪孩子,让睿智学子帮扶同伴,培养学生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从而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周四讲坛活动引发长江日报、__都市报、__金报、__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的争相报道,业已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津津乐道的话题:高二〔11〕班张__家长在家长100论坛中写到:__高中请教授上选修课,学生直呼好幸福;高一〔12〕班吴__妈妈在qq上留言:孩子们真幸福.
学校育人途径的多元化,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语〕,孩子们的青想得以绽放.
英国教育家赫胥黎认为: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关键词】师德,师爱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在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走进历史的长河,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锤炼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5000年的灿烂文明;展望祖国的未来,每一名学生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教师作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就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好老师的“四个标准”,成为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一、敬业,师德建设之基
敬业是把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的人生体验;是一种以“拼命三郎,吐血掉肉”的精神,从事内心挚爱职业的不懈拼搏;是将事业当做自身成长的热土,工作中的那一份激情与活力;是以一颗诚挚服务之心,在教育一线奋战的孜孜不倦。对于教师而言,敬业精神体现在本着“育人教书”的理念,坚持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信念与宗旨,坚守教师职业的平凡与清苦,坚信着“实干上水平,苦干求突破”的辛苦与踏实。
做好老师,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要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加强师德建设,就要确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严守职业纪律、优化职业作风、提高职业技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就要始终做到用“爱”筑起教育之墙,用一颗“真心”投身自己的事业,用一份“真情”对待自己的学生,用一种坚强的毅力锤炼出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满腔热忱的服务态度、踏实勤恳的敬业精神,真性情做人,真用心做事,投身教育,无怨无悔。
二、仁爱,师德建设之本
爱是付出,爱是奉献,爱是责任,爱是理解,爱是包容,教师的爱更是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对同事的友善。有人说,教师是一份良心活,需要更多的责任与耐心,作为教师要始终坚信“把学生当做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时刻把“教好书、育好人、为好师”放在心里,在于学生的相处中,时刻保持一颗挚爱之心、真诚之心、民主之心、理解之心、自律之心,竭尽所能备好每一次课,讲好每一节课,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不排斥每一颗真心。
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种思想;它收获行为;你播种行为,它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它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它收获命运。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被赋予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由于成长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模式与大部分老师的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和价值判断都产生了诸多分歧,这就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更要注重提升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用一片赤诚之心诠释“教师”行业的伟大与神圣,用不间断的学习与成长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三、学识,师德建设之根
良好的语言能力、扎实的专业素养、深厚的教学功底、科学的教学方法、卓越的课堂驾驭能力、丰富的管理经验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的学识浅薄。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宽新视野,不断增长新知识,不断改进新方法。
好老师不仅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还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既要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可“授人以鱼”,亦可“授人以渔”,还要懂得体察学生的思想与内心,正确引导学生从困惑和疑虑中走出来,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以“学”育人,以“德”服人,给自己一份担当,一份严苛;以“爱”为砖,用“爱”筑墙,给学生一份关爱,一份宽容,用辛勤汗水,育满园桃李。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是连接祖国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桥梁,用劳动为学生铺就了一条成才之路,用汗水为祖国发展奠定了扎实根基,没有对金钱与物质的过高追求,没有对职位与权力的无限向往,没有对付出与收获的精心算计,仅仅依靠一腔热血、一种责任、一股激情、一份忠诚、一片爱心,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编织着美丽多彩的“教育梦”。
参考文献:
[1]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2]《爱岗敬业是师德之魂――学书记8.31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湖北省郧西县城北中学,朱华春
[3]《浅谈陶行知精神与师德师风培养》,江西教师网,陈涛
关键词:华夏文明 良品 课程 活动 校园文化
夏良小学创建于1928年,位于白云区太和镇夏良村。在学校发展历程中,我校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历史、华夏文明,通过反思、建构、验证和创新,逐步对学校办学价值体系进行了完善和重构,确立了“承华夏文明 立良品之人”的办学理念,创建“良品教育”的特色学校。
一、华夏良风,孕育良品教育思想
(一)文化传承,凝聚思想
1.彰显华夏文明,展现侨乡良风。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中华民族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为《春秋左传正义》作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在这些注解中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广阔的疆界与和雅的礼仪为夏。华者,人取精粹广纳之意,物取绚美繁盛之相;夏者,家继礼法圣贤之学,国从利益相承之出。
夏良小学位于白云区龙归镇(现并入太和镇),是广州市著名的侨乡,学校所在的夏良村,本地户籍人口6000余人,华侨2000多人。50多年间,夏良村的华侨、港澳同胞集资在当地筹建了永裕小学、敦敬小学(后来合并为夏良小学)。2007年再由夏良小学、柏塘小学、北村小学合并成现在的夏良小学。侨乡人的身上永远印记着华夏文明,热血中流淌着尚礼明哲、爱国担当的华夏基因。不仅夏良村的华侨、夏良村北村村、柏塘村的醒狮、武术、艺社等活动盛行,传承了华夏传统文化,而且在本地村民或居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中,“礼达天下”,既保持传统、敬贤爱人又不固步自封,既珍重自身的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既善于传承自身文化的价值又善于接受外来文化中对自己发展有用的东西。长期以来立足于这种文化交融的氛围中,我校逐渐积淀了包含有尚礼通融、共生共荣等价值观和传承、开放、包容和进取等行为准则的文化内涵,并以其引领学校的稳步发展和持续发展,华夏文明已经融入了我校的管理机制、教育活动、教学策略和活动内容之中。
2.领悟现代教育理念,追求良好的生命品质。
良好的品行始于童蒙时期,浸于言行之中,成于点滴积累。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行,具有良心、良习、良才。引导学生在小学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态、善良的心态,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才艺,兼备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良好的品行,如读书、学习、卫生、文明礼仪等,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成人。在学校富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在家庭有孝行、会自理、能担责任;在社会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
3.传承办学传统,孕育良品之人。
“不学礼无以立”,我校以礼仪为切入点,以行为习惯为重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同时以体艺培良才,成立了舞蹈队、合唱队、器乐队、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射击队,还有科技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和训练,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均获优异成绩,其中器乐队获白云区器乐比赛一等奖;篮球队获白云区中小学生篮球赛第二名;田径队连续四年获太和镇中小学生运动会团体第一名;射击队连获四次广州市中小学生十米气手枪射击比赛团体第一名;其中莫雁婷同学因成绩优异被调入广州市射击队,参加省运会。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啦啦操,参加中国CBA篮球联赛啦啦操现场展演、参加全国啦啦操联赛等。在长期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特长才艺。
(二)提炼良品教育思想体系
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我校确立了以“华夏文明礼仪文化”为学校文化载体,以“良品教育”为特色定位,凝练出学校的理念体系。确立了“承华夏文明 立良品之人”的办学思想,以“温良敦敬,活跃敏行”为校训,以“美言善行,共树良品”为校风,以“遵道乐业、齐育良才”为教风,以“嘉书益友,同成良器”为学风,以“良品立人、德才兼备、良性发展”为育人目标,全力打造学校的“精、气、神”,培养具有良心、良、良才,言善、德高、能强、志远的夏良新人。
“良品”,优秀之品;“立人”,立身造人。“良品立人”形象地体现了承“华夏文明”而立身,人明礼而处世。有了“良品”的支撑,人才能说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才有底气立于乾坤之间。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良品教育”继承了华夏文明以及传统教育理念的精华,触动人的心灵,润泽人的生命,激扬人的灵气,启发智慧人生、促进良性发展、追求良好的生命品质;作为一种文化理念,“良品教育”要求学校在实现育人目标的同时,能够营造温馨仁爱,积极奋进的教育氛围,造就博学、创新的教师队伍,以此促进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二、良性发展课程体系,承载良品教育
(一)构建“良品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利用地域资源,学校统整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构建了“良品教育”课程体系,分“基础性课程”、“学科拓展课程”、“活动性课程”和“环境性课程”四个模块。
重点构建了包括“良心润化”“良习养成”“良文诵读”“灵动英语”“灵动啦啦操”五类的学科拓展课程,以及包括华夏文化节和良才艺术节两个版块的活动性课程,以社团活动的方式组建学习团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造平台。
(二)探索“良品”特色课堂
特色建设需要植根于课堂教学。学校重视教学管理,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探索出“学导互动,练化良品”的课堂教学模式。
良品课堂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本真性、动态性、生成性的四大特征。良品课堂是每个学生的身与心、知与情都动起来的互动与参与的课堂;是充满尊重、赏识、激励的人文课堂;是预设与生成、开与合、收与放、动与静相统一的课堂;是让学生成为“思者”、“问者”、“评者”角色,充满思考与对话,探索与交流的探究性课堂。
各学科根据自身教学规律、教学要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形成了基本模式+学科变式的模式。如:数学科的教学模式:激趣导入、探究质疑、交流展示、巩固内化、检测评价。
(三)编写“良品”特色校本教材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动员全体教师积极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编写了《灵动啦啦操》《灵动英语》《良心润化》《良习养成》《良文诵读》等校本教材。学校把特色课程设置在课程表上,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四)校本培训,科研引领
倡导教师做一个“良师益友”,借市、区研讨活动的契机,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促教师专业成长。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市区学科教研员进行良品课堂的指导与培训,如德育系列的“立德树人 立教圆梦”师德讲座;学科系列的语文、数学、英语、品德学科的良品课堂与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指导的培训。倡导教师以道德引导道德,即注重自身修养,修师德、树师品,潜移默化地将美德深植于学生心中。
结合实际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推进校本科研,重视行动研究。如《用思维导图促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行动研究》《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养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运动教学空间对人体肌理影响的智能检测研究》等区级以上课题。同时开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良品课堂”的行动研究》的校本课题研究。
三、开展个性化活动,以灵动立良品
学校在特色课程的基础上,衍生了啦啦操队、十米气手枪射击队、灵巧剪纸、智慧象棋组、快乐非洲鼓、一踢一跳、篮球队、器乐队、合唱队、朗诵组、趣味数学等多个特色项目活动,并开展个性鲜明地多个特色项目教育活动,如:啦啦操特色大课间、一年一度的班际啦啦操比赛、体育节、科技节、田径运动会、校园歌手比赛等,带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孕育灵气与活力,激发灵性与智慧,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四、文化物象化与诗意化,熏陶良品细无声
(一)文化物象化,营造氛围
学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文化标识,无论是学校的校训、校徽、校色、校旗、校歌等,我们都注重传达“良品教育”的意蕴,充分演绎学校的办学理念,建设绿色生态、良性发展的育人环境,使每一位学生在良品校园中快乐成长。
如:校训――温良敦敬,活跃敏行。温良意为温和、善良;敦敬指敦厚恭敬。《论语・学而》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现代著名教育家蒋梦麟先生也曾说:温良恭俭让,具中国最好的精神”,后人将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作为做人的五种美德。夏良小学的前身为敦敬小学,夏良村中过去有敦敬堂,可见敦敬为当地村民或居民所尊崇的重要的行为准则之一。我校要求全体师生要做到为人性情温和、心地善良,做事认真积极、善于求变。
校色:绿色。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具生命力的颜色,象征着良性、自由和灵动。良品教育倡导师生人格平等、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唤醒学生创造潜能,让学生亲近自然、愉悦身心、良性发展、自成良材。
(二)特色景观,诗意育人
通过挖掘华夏文明的文化内涵,重笔打造彰显良品教育特色的人文环境。
建设了两廊(华夏文明文化廊、良文劝学廊)、两墙(良品立人理念墙、啦啦操展示墙)、一园(良品园)、一浮雕“立品养正”、一亭(“虚怀若谷”亭)、两馆(啦啦操馆、“书香成习”馆)、三路(良心路、良习路、良才路),在良品园中心位置设立一块蜡石,题写“良品立人”四个大字。每一个教学班都有学生自己创设的特色班名、班风、口号等。如“向阳班”、“夏竹班”、“愉阅班”、“仁心班”……蕴涵和外显了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我校以“良品教育”为抓手,努力打造一所具有良好品质、良性发展的校园,取得了明显成效。历届毕业生的学业成绩全部达到各学科水平测量的优良等级。近三年⒓痈骷陡骼啾热,共有400多人次获奖。
北京大学迎新整体工作由校长办公室牵头总负责,协调各个部门,为新生入学提供各项服务。其中新生报到当天的工作最为集中,各院系负责报到手续、发放钥匙、安排老生帮忙搬运行李和办理各种手续等等。财务部、总务部、学生资助中心等部门协助做好服务。
(一)主题鲜明,立意高远
每年都有特定主题,重点在于理想信念教育。如2013年的“圆梦北大筑梦中华——新生梦想起航”和2014年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2014筑梦起航”等。
(二)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涉及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健康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等,涵盖学生成长各方面,搭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此外,这些活动的载体多样,如报告会、参观、音乐会、歌剧和文艺晚会等。每年的活动内容都会有所改进。
(三)院系自主,各显其能
各院系的自主性较强,往往结合学科特点和院系传统举办一些针对性更强的新生教育活动。例如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开设包括新生心理调适、计算机基础等内容的新生入学先修课,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组织新生素质拓展等。
二、密歇根大学与北京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比较
(一)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
密歇根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有关情。两所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新生参与入学教育活动的要求是必须参加,但是并非所有环节都强制参加;新生教育的内容都包括学习、生活各方面,特别是健康、安全、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同时也都包括艺术素养提升的内容;新生教育都有学校、院系、教师和在校生的广泛参与;都十分注重评价,听取反馈意见改进工作。两所学校的不同点也很多,密歇根大学有一些经验可供参考。
(二)对比分析
1.历史和现实的差异美国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888年,波士顿大学率先为新生开展了“入学指导日活动”。20世纪3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把新生教育工作纳入学生事务专业人员的专业领域,为新生开设教育课程。1986年,美国全国新生教育指导者协会和标准促进委员会出版了《学生服务或发展项目指导纲要》,明确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标志着美国新生教育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目前美国高校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由职业化的管理团队负责,以定向训练、学分课程等多种形式开展专业化的教育,在具体形式上各高校也别具特色。而中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作为一个主题受到关注,并且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要接受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从内容到形式,中国各高校开展的新生教育活动基本大同小异。近年来才陆续有高校借鉴国外经验开设了新生研讨课,不过北京大学目前尚未开设。
2.体制和机制的差异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为条状管理,扁平结构,权责明确,直接面向学生为主,高度分工,突出专业化,为新生教育设立单独机构,统合全校各部门工作。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分校院两级,块状管理,条块结合,多级设置,突出综合化,因新生教育涉及部门较多,工作内容有交叉,有时协调工作效率偏低。
3.工作思路的差异美国高校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具有完全自由意志和理性的独立成年个体,学生交了学费,某种意义上属于“消费者”,因此,服务的意味更浓,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更大,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是有时会造成学生强烈的孤独感。中国高校倾向于把学生当作未成年人,是需要管理和教育的客体对象,因此,新生教育也多为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更像是替代父母的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多,学生个人自由选择权不多,但能得到来自辅导员更多主动的关怀。
4.教育重点的差异美国高校对新生的教育包含学术指导和生活指导,重点在于学术指导,致力于提供各类学术指导资源(例如建立写作辅导中心、指定学术导师、设立宿舍学术咨询员等),倡导对学生创造力和潜力的激发,思想方面的引导以环境或文化隐形渗透的方式开展。而中国高校在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弘扬主旋律,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且以正面宣传方式为主,相对正式而严肃。近年来,学术指导也日益受到重视,有不少中国高校建立了专门机构开展学业辅导工作。
5.教育方式的差异美国崇尚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因此,投射到高校里,各类新生教育活动以分批次、小规模的方式开展,强调体验和互动,带有娱乐化色彩,推崇个人化的经验和多元文化。中国则更加强调集体,以整齐划一为美,高校的新生教育方式以大规模、整体安排为主,注重仪式感、团队意识,但形式相对单一,较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引导。
三、对中国高校新生教育活动的建议
多年来,中国高校的新生教育活动不断改进,也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但仍有提升空间。
(一)资源整合
建立学生事务联席会议机制,对全校新生教育活动做好统筹规划和整合,促进各部门的协调,使新生教育活动更具系统性、全面性,使各方资源达到更为有效的合理配置。同时,尝试开展新生家长定向训练,把教师、家长整合进学生育人体系之中,充分发挥育人合力。
(二)专业化发展
尝试建立专门机构,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新生教育专业化发展,把更多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培养成为新生入学教育领域专家,更进一步推动新生入学教育的学术研究机构建立。
(三)转变教育理念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寓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简化手续办理流程,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注入娱乐的元素,吸引学生参与,让细节的设计充满人文关怀和道德气息。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主动性,适当开展公民教育,倡导学生对自己、家庭、学校负责,进而对国家负起应有责任。
(四)加大学术指导力度
设立专门机构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和支持,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协同开展学业辅导。为学生的学业辅导提供多种渠道的支持,为学生搭建最方便畅通的求助途径。在适当范围内试点新生研讨课,鼓励更多教师参与新生学术指导和学业辅导,倡导不同院系新生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和讨论。在教学楼、图书馆、学生中心、宿舍区等地开辟更多自由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创造力,鼓励新老生之间个人经验的传承。
(五)创新思路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教育”观
“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育知为本,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考分。教育本是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然而,当今的大部分学校已把教育退化为教学,把教学退化为传授知识,把传授知识退化为追求考分,以学生考分高低考核教师的业绩,认定教师的优劣。把大教育变成了小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变成单一的智育。好老师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让教育回归教育,改变以教学、以传授知识取代教育的狭隘的教育理念,应把德、智、体、美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规划、逐项落实、综合测评,改变一育定“乾坤”、一育统“天下”的局面。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明确基础教育不仅包括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现代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和实践的能力等。如果我们只为升学服务,把学生引入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歧途,就不可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中小学教师的职责是使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获得充分的发展。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大教育观念,才能彻底扭转传统教育的倾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相信学生都能教育好。教师要尊重并承认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尊重并承认学生的差异。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教师对“差”的学生也就一定能学会宽容。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成长要因材施教,各展其长。一是我们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不能要求学生平均发展,要求学生每门课都优秀,这是不现实的;二是要教好每个学生,但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要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不同的长处;三是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把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看成是同等重要的、同等光荣的、同样有价值的事情。有位著名教育家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育好。
3.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教师眼中的一些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力因素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在意志品质、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则可能是好学生。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要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教师要变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讨厌学生为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古话说:“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批评十次不如表扬一次。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有一位行家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4.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工作由教与学两部分组成,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否学习好,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直接关系。
学生学习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他有兴趣的,就接受;他没有兴趣的,就接受不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愿望的激发。兴趣是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兴趣也是一个人终生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丁肇中,是在中学的时候,物理教师的教学引起了他的兴趣,所以之后就选择了物理,而且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感到了乐趣。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少年儿童有旺盛的求知欲,孩子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们的求知欲可以因为教师教育得法,而越来越强烈,也可以因为教师教育不得法,而被窒息了。
5.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与创新是新世纪的要求。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具备了合作和创新精神,就能在信息时代抢占制高点,开发新技术;否则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跑。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抛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做法,真正转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轨道上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要有善于吸收、加工、储存、应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师在讲台上、学生被动地学的旧模式。例如,教学过程可以不固定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可以到农作物栽培基地或工厂……让学生在实地感受知识,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听讲知识。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渠道地去寻找、去探索、去体验、去分析、去思考,然后经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现和赏识学生创造的火花、引导和培养学生探索钻研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贯穿在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贯穿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
6.把教育学生做人放在首位。《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一个人在知识上的缺陷,不至于影响他的一生,而在做人方面的缺陷则会影响他一辈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把每个学生培养成爱祖国、爱人民、有社会公德、有责任心的合格公民。要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教育,把“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强化做人教育,“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塑造合格公民,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7.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差别的爱,不管是“学优生”,还是“潜能生”,不管是富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不管是健康学生,还是残障儿童,都需要教师用同样的仁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我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们的中心。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一般总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在美国,老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是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表扬这个学生。教师表现方式的不同,反映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学习方式是以创新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老师被学生问倒,用我国老师的话说,老师被学生“挂”在黑板上的现象会经常发生。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收智慧力量,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我国教师长期受“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师生民主、平等观念淡薄。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大教育发展要求,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伙伴关系、朋友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应是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进入新世纪的观念与行为方面的重要转变。
二、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好老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身体力行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及与学生的交往中,以自己的高尚师德和点滴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和激励每一个学生。
1.教师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生活的态度,都对学生各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教师,永远都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环节,是过去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教师既是人类文化、社会道德的传播者,又是社会生活、社会服务的参与者,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重要社会成员。
经济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是教育的竞争。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双肩承担着国家和民族振兴的重任,教师必须为国家、民族和人类托起明天的太阳。作为教师只会按部就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2.教师的工作关系到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广大家长都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着“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可以说,我们老师的肩上一头挑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一头挑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与前途。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都沉甸甸地压在我们老师的心上。
3.教育是公益事业,具有非功利性质。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很多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可能一夜成为富翁,教师绝对没有这种可能性,教师必须安于清贫,乐于奉献,默默耕耘,润物细无声。人们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富有、尊贵、显赫,如果没有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必然见异思迁,适应不了新世纪大教育的需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全面贯彻落实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用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恪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甘为人梯,热爱学校、关爱学生,廉洁从教、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三、要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承担立德树人神圣使命,必须要师德垂范。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强调教师的价值: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丰富;另一方面则应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品德、人格的影响方面。品德、人格是全面发展的人的灵魂。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因而教师的品德、人格愈来愈成为新世纪教师的一张王牌。教师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以效仿的榜样。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该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要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培养“大气”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大气”的人格素养,要加强自身人文科学的学习,常读书、读好书,多读中国古典诗词、经典作品,以诗书育浩然之气,增强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精神。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学识修养,要具有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敬业爱生,言行一致,宽厚待人,公平公正,有强劲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要求学生遵守的规章制度,自己首先要贯彻执行,要时时处处真正发挥自己榜样的作用。绝不能在学校里做给学生看,离了学生就是另一副模样。
四、要更新知识,不断学习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就要有奉献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时代巨变,今天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潭水”,更要有“长流水”。当信息化浪潮袭来,教师“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远去;当独生子女成为学生主体,教育的方式必须调整;当世界教育变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的“知识内存”应当升级……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挑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勤学善学的教师,才能挺立在教书育人的时代潮头。
广大教师不仅要勤于善于向书本学习,更要勤于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要终身学习,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典范。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不断调整、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让自己不但有过硬的专业素养、理论水平、教学方法,更能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更新专业理念,与时俱进,接受新观点,知识“长流常新”,在平凡中发现他人熟视无睹的教育之惑,能在复杂的教育现象中把握教育本质,理解教育真谛,从而促使自己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从而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创建自己的教育风格,成为要求的好老师。
五、要善于研究教法和学法,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要十分重视教法和学法的研究,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深刻透彻掌握邱学华老师创立的“先学后教”尝试教学等的核心思想和教学策略,要“授之以渔”,要改“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注重积极开展并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成长;注重引导学生质疑,发现“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着力于疏导,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得好:“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就是说,学生学习和学会的过程,虽然需要教师的教,但这个过程最终是依靠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所学到的和学生潜力所能学到的,远比老师教的多得多。教师必须自觉地让出主角或“独奏者”的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主动上讲台演练。以练、思、说为主,实现耳、眼、口、脑、手“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演说能力。课堂上,要实现“三个提倡”:提倡学生上讲台讲课演练;提倡学生“七嘴八舌”;提倡学生标新立异。教师要积极创设一个“争鸣”的氛围,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2.创设开放的高效课堂,变“苦学”为“乐学”。学习是件苦事,如何使学生以苦为乐,苦中得乐,这就要靠老师如何创设开放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必须走出知识本位的“窠臼”,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效课堂观,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实施。评价高效课堂的标准,一是引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二是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三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四是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断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让学生“苦中得乐”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3.要有鲜明的教学观,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遵循新课标,一要依据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去合理“剪裁”;二要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对教材有机融合;三要更加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生命力,开发小组合作的活力,以及更加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从“笼子”里解放出来,课堂不能囿于教材和教室,社区、工厂、运动场、博物馆、田园、养殖场、动植物园等都应成为课堂。把课堂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则不仅能使课堂丰富博大,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愿学、会学、学活、学好,效益倍增,学生综合素质自然形成。
六、要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