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

愚公移山原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愚公移山原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愚公移山原文范文

根据“活动单导学”的模式,一堂语文课往往由3~4个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活动方案组成。活动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课文类型、学习内容等进行相应的设计调整,但无论怎么变化,都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变。

1.诗歌类

以《〈组歌〉两首》为例,其活动方案可设计如下。

活动1:预习展示。

交流你所收集到的关于方面的资料,在全班展示交流。

活动2:读懂诗意。

(1)朗诵诗歌。

(个人自由朗诵,注意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组内进行朗诵展示推荐代表全班朗诵)

(2)分别概括两首诗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并说说作者描写这些困难有何作用。

(3)诵读比赛。

(小组讨论朗诵的节奏及方式组内合作演练班级展示评出最佳小组并说明理由)

活动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找出诗中使用准确生动的词语,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提示:可以从换词、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赏析时要将词语放到句中去体会,想象场景,体会人物形象与精神)

活动4:背诵全诗,理解精神。

2.散文类

如《林中小溪》一课,其活动方案设计如下。

活动1:预习展示,整体感知。

(小组推荐展示,提醒全班同学易读错、写错的字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活动2: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障碍”一词?你如何理解?

活动3:研读课文,深度探究。

(1)结合全文概括小溪身上蕴含的精神。

(2)小溪流向大洋的过程与我们人生的道路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人生感悟?

(小组讨论归纳班级展示评出最佳观点)

活动4: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自主思考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3.文言类

以《愚公移山》为例,其活动方案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

活动1:展示预习(文学文化常识、字词、表现手法等)。

活动2:自由朗读课文。

活动3:疏通文章大意。

(1)自主翻译。

(自读课文,自己尝试翻译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准备组内交流)

(2)小组合作。

(商讨个人不能解决的词句组内串讲课文,完成课文内容的梳理)

(3)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活动1:再读课文,完成问题(用原文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3)移山的目标又是什么?

(4)他们是怎样移山的?

(5)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6)太行、王屋二山最终移掉了吗?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问题班级展示交流结果)

活动2:品读文本,探究问题。

(1)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并试分析其中一组的作用。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3)愚公移山在当今社会有无现实意义?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

活动3:小组表演课本剧。

第2篇:愚公移山原文范文

入情扩充

扩充就是保持原古诗文句子的情境下,在原句上添加相关的内容。这种做法一方面既能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文内容,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炼词来训练学生的创造力。示例1:(你相信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只是太可惜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你信服吗?)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选自《马说》)示例2:(长江)渡远荆门外,(大江)来从楚国游。(起伏)山随平野尽,(滚滚)江入大荒流。(江面)月下飞天镜,(天空)云生结海楼。(诗人)仍怜故乡水,(乡水)万里送行舟。(选自李白《渡荆门送别》)学生添加的内容不但符合文意,而且丰富了诗文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添了学习乐趣。

拓展名篇

学生如能尽情品味课外典范,能断句,能读懂,就能不断积累古诗文语感,扩大古诗文阅读范围,并加深对原文内容、内涵的理解。如学习《醉翁亭记》后,我引导学生阅读其姊妹篇《丰乐亭记》。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不难明白这两篇散文以其丰富的意蕴昭示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表层抒写作者的山林之乐,次层抒写作者与民同乐,并自我肯定在滁州建立的政绩,深层则表现出作者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遭际,体现出一种积极有为、乐观旷达的精神。从两文中透露出的是作者政治上和创作上不凡的识见,更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

巧用歌曲

不少流行歌曲直接利用古诗文作为歌词,巧用歌曲学古诗文,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我通过多媒体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边听边唱,在轻松的气氛中理解了词的内容,在深情的歌声中体验到作者思念亲人的情怀和豁达的胸襟。此教学形式走出了古诗文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樊篱,能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演课本剧

学习《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分愚公和智叟两个角色演示朗读,在表演过程中,既让学生熟悉巩固课文知识内容,感受到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诗文的快乐。再如学习司马光《孙权劝学》时,可先让学生想象出鲁肃与阿蒙议论的具体内容,然后分孙权、鲁肃、阿蒙三个角色表演课本话剧,生动再现文本内容。

故事激趣

进行《愚公移山》教学时,我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的强烈欲望,让学生正式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就不难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学习《出师表》时,可用“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导入,学生就不难明白作者当年为什么出师前要写此表给昏君。在讲解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时,可分别讲“三顾草庐”“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注重研讨

我发现不少学生手头上都有古诗文方面的参考资料,于是,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以学生研讨的方式进行古诗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让学生利用古诗文参考资料预习课文,然后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在小组内不参阅资料的情况下,逐句或逐段轮流研读课文,本组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资料,发现主讲人讲错之处就给予及时指正,有争议的地方在本组内共同讨论解答,本组内仍有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再请老师解答。以这种研讨方式教学古诗文,让学生从“主听”变为“主讲”,从“主抄”变为“主学”,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3篇:愚公移山原文范文

【关键词】质疑;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一、要让学生大胆质疑,首先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首先是体现在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在学问上的平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师生关系通过情感和激励的方式来影响教和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南辕北辙》时,我发现学生表示了坦然否定。他质疑说,这个成语的结果并非越走越远,而是越走越近。因为地球是圆的,历史上的航海记载,不也是回到始发点吗?这确实有道理,你能否定学生卓见的火花吗?在教学《愚公移山》时,也有不少学生质疑:本文的题目不够准确。既然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是夸娥氏二子移的山,那题目还不如是《神仙移山》的好,一时之间许多学生纷纷响应。根据原文的客观事实,愚公并没有真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真正移走的,是夸娥氏二子,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助,愚公愿望再美好,意志再坚强,恐怕也是空中楼阁。更有一个学生“坚决”的说法:愚公违法了!他这样做,破坏了环境,挖走了两座大山不说,更何况把泥士运渚渤海填海,后果不堪设想!对呀,在注重环保的今天,愚公,你的确不该挖山!

学生的说法不无道理。事实上,愚公并没有真正战胜大自然,这似乎留给我们一个“神定胜天”的结局,然而教学参考书却这样认为: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反衬出愚公精神能惊天帝,泣鬼神,从而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我想,不必要把这种观点强加给学生。从客观上看,原文无法找到能充分证明“人定胜天”的理由。学生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原文。这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何必要把学生全部限定在一个框架里呢?又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大胆”的说法:愚公真笨!这简陋的工具,怎么能搬得了“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呢?面对学生们的大胆想象,我于是就让学生们展开讨论:那么你们认为愚公应该搬山还是搬家呢?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愚公应该搬家。俗话说:“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难道无数代人为之奋斗的“移山”比较轻而易举的“搬家”更明智,更有魄力吗?这要浪费多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有学生用了现在有贫困山区移民的例子来证明搬家的好处。而教学参考书上却分明写着:愚公似愚实智,即所谓“大智若愚”,决不能与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用今天的眼光看问题有什么不对?课文不是说愚公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吗?

二、要让学生有疑可质,还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在探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积极性,获得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在学习和工作中,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刻苦钻研、废寝忘食。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当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又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学生对“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一句提出疑问,认为它破坏了这一副塘上月光图的美的意境,前后文也无法衔接,提出应该把它删掉。这一问题是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在争议的问题。我告诉学生,以前的教材是没有这一句话的,由此肯定了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同时又指出,现在的教材又把它加上了,恢复了朱自清先生原作的风貌,到底可不可行呢?于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的热情很

三、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要领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问的例子,让他们看谱弹琴。范问的例子可来自于课文后面的思考问题,来自老师设计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例如《登山》一课,我针对第18自然段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一自然段景色的描写与列宁战胜害怕、锻炼意志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认真读书与思考讨论,有的说:列宁登山目的是看日出,所以要描写日出的美丽景色,不然就不完整。有的说:这是作者写作的技巧,写列宁他们登到山顶就该往回走,山顶景色描写有总结过渡的作用。有的说:列宁冒着生命危险过峭壁,应该要看到日出的美丽才合算。无限风光在险峰哪。有的说:这一段是对列宁战胜害怕、锻炼意志的赞颂。学生的解答从段的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写作特点以及人物思想感情做了一个比较全面中肯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这一自然段的存在价值。我紧接着启发学生“老师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学生一下子有点冷场,接着就从刚才的回答开始思考,一部分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启发我们去思考课文中段与文章的关系,指导我们学习作者的写法。老师小结:这一段就段来理解没什么难度,但与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可以显示它的重要性,有思考的价值。以后我们阅读也需要想一想,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为什么?从分析”问题”着手,逐步指导学生提问要有清楚地指向,语言要明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有一定的思考量与思考度。通常是从阅读文章的普遍规律上去找问题:第一,理解的重点处;第二,理解的困难处;第三,产生疑问的地方。但是更要重视打破规律的提问,往往这些问题的含金量更高。

四、要让学生质疑发挥最大作用,就必须把质疑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随着进程,问题一个一个相应地得到解决。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一不占用单独的大块时间来解难释疑,教学时间比较经济;二是把问题置于各自的语言环境中,使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紧密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于其中,训练比较到位,比较科学。这种“一切都在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促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一种促进。教师需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时刻胸中有数,能够及时纳入到教学情境之中。

第4篇:愚公移山原文范文

怎样才能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呢?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曾经就外文翻译提出了三个要求:“信”、“达”、“雅”。今天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就是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增减。“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则要求译文讲究遣词造句,表达有文采。对我们初中同学来说,前面两条是应该做到的。要做到“信”。“达”,这就要在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则以意译为辅,确切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翻译出来,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所谓意译,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必拘泥于原文。

常用的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留”、“换”、“补”、“删”、“调”等五种。

“留”,是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都保留不动。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可译为“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作太守”。

“换”,即将古今异义或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换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如将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将文言文中借代、委婉等说法换成现在通俗的说法等。例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一句,翻译时要把“狱”换成“案件”:《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一句,翻译时要把“惠”换成“慧”,翻译为“聪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要把“箕畚”换成“用箕畚”;《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要把“布衣”换成“平民”。

“补”,就是增补省略或隐含的内容。例如:《曹刿论战》中“可以(之)一战”原文省略了“之”,翻译时应补上。

“删”,就是删掉那些没有实在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例如:《陈涉世家》中“怅恨久之”和“陈胜者,阳城人也”两句,其中“之”、“者”、“也”应当删除不译。

第5篇:愚公移山原文范文

这种“反愚公”现象甚至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个别老师和学生大肆批判愚公破坏生态环境,甚至说愚公道德败坏,因为他使用童工(“始龀”“遗男”),他还与寡妇(“孀妻”)有瓜葛。

凡此种种,是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吗?这样的引导对学生是否有益?是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是培养了学生反传统的驳辩精神?依我看,这只能是对优秀文本的亵渎。

无独有偶,近来,批改学生练习,发现一则很古老的笑话: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这则笑话中的“执竿者”做事不懂思考,不知变通,固然可笑;而那位“老父”自作聪明,好为人师,胡乱指挥,弄巧成拙,不仅可笑,而且有害。

这则笑话讽刺了既蠢笨又不肯动脑筋的鲁国人和同样愚蠢却又自作聪明的老人,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开动脑筋多想想,不能轻信盲从。而在学生的作业中却出现了令人惊讶的答案,有多位学生赞扬“老父”爱动脑筋、乐于助人,这岂不大错特错了?

前不久,听了一节市级公开课。课上,老师列出了一系列古诗句,让学生辨别这些诗句分别表现了哪一季节的景物特征。当问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诗句时,不少同学说是写春季的,但是有几位同学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读诗要看得仔细全面,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绝句》,《绝句》的后两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既然有雪,就应该是冬季。”这位老师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真的未领会此诗的意思,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居然点头默许,听课的所有同学似有恍然大悟之感。

怎么会是这样呢?明显描写春天的诗句怎么变成描写冬天的了?我不知这位老师在备课时是否想过这个问题。这首诗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柳里鸣叫,一行白鹭正飞上蓝天。从窗口可以望到远处西山上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边停泊着行程万里而来的东吴的船只。

我们应该明确,即使是夏季,那高山巅上尚有积雪,何况春天或早春呢?诗句中含有“雪”字不一定是写冬景,诗句中含有“春”字未必就是写春景。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中虽然含有“春风”“梨花”,但它写的是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中虽然含有“二月”“花”,但它写的是秋天霜染枫林的景象。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需要慎重去对待。在对文本解读时,应注意文本的全貌,否则就会闹笑话。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深挖作品主题,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这无可厚非。我就经常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以便透彻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巧改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兴致盎然。如在教学《一面》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对其中一句话做了改动,把“竹枝似的手”改为“树枝似的手”,学生在浅浅一笑后思考:为什么把鲁迅的“手”比作“竹枝”而不是“树枝”“小棍”呢?通过思考,学生明白“竹枝”象征了一种气节,这里的“竹枝”不能用“树枝”“小棍”等来代替。有个学生当场就吟诵了赞颂竹子的一首诗:“根生大地,叶拍苍天,未曾出土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再如在诵读《,你在哪里》一文时,通读课文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诗人要面对‘高山’‘大海’‘森林’‘大地’这些物象而呼唤呢?是否可以把这些词语改为‘轿车’‘房子’‘美女’‘钞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边大笑,一边纷纷查阅资料,反复诵读原文,深入评析语言,明确了“高山”“大海”“森林”“大地”这些意象体现了一种崇高美,充分展示了总理的宽广胸怀。通过设疑答疑,故意改换课文内容,不断与文本对话,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意义,由读者决定,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但是,拓展应注意立足文本,不能走火入魔,过分标新立异,东拉西扯,偏离主题。

第6篇:愚公移山原文范文

笠翁对韵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译文。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联、教学用卡片、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上课之前,先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题目是《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二、对对子

1、先从最简单的一个字对起。老师出示:湖,学生自由对。说说这样对的理由。教师归纳:只要词类相当的都可以对。

再对“风”,自由对,说理由。

2、对二字。老师出示:西湖。学生自由对,教师提示对对子的方法。出示老师的答案,和老师一样的做“OK”的动作。

再对:七嘴——千山——天南——海阔——

为什么你们能脱口而出地对出来?(因为这些词语都是成语)

过渡:是呀,我们的汉语就是这么神奇,有些四个字的成语拆开来就是两个字的对联,成语掌握多了,你们说起话来会出口成章,写起文来会下笔有神的。

3、对三个字的对子。

相机出示:葡萄牙。

指导:上下两句内容不搭界,格式却正确的对子,叫无情对。

4、对四字的对子。

出示:福如东海——文可安邦——

有些古代的神话故事也能用来对对子:精卫填海——

(生依次对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

5、对五字的诗句。

出示句子,学生一齐对:

海内存知己——路遥知马力——明月松间照——生当作人杰——白日依山尽——远看山有色——

6、对七字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有心栽花花不开——

接天莲叶无穷碧——山重水复疑无路——

三、学习《笠翁对韵》

从刚才的对对子游戏中,我们发现好的对子一般都词性相同,结构相仿,声调平仄交替,念起来琅琅上口。而说到对对子,我们就不得不提《笠翁对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部分。

1、请学生自己对照拼音,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你能找出哪些地方是相对的呢?

找一找,指名交流。

3、短短的一小部分就已经囊括了一字、二字、三字、五字、七字乃至十一字的对,这《笠翁对韵》包罗的东西还真不少。其中有几个难懂的地方你明白了吗?老师来考考你。出示:苍穹雨霁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4、把你的理解放到句子中去读。

5、接口读。

先师生接口读,后男女声对读。

6、《笠翁对韵》在读的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

请你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读。

第7篇:愚公移山原文范文

关键词:焦裕禄精神;“三平”精神

中原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原人民有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加强对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能为振兴河南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源泉和精神支撑,为河南经济的发展增添腾飞的翅膀。

一、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渊源

中原传统文化孕育了焦裕禄精神,其核心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在实践中求真务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在困境中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在当今时代改革大潮之下,它依然激励、鼓舞着勤劳朴实的河南人。河南人民在中原文化长期熏陶中,逐渐形成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正是焦裕禄的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染、教育了千千万万河南人,这其中不仅有大批的干部更有无数的普通群众。47年来在焦裕禄同志无私奉献精神感染下,“三平”精神应时而生。

所谓“三平”精神,即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盛赞河南人是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坚韧不拔、英勇无私的,河南人身上体现出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今天河南人身上反映的“三平”精神是与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的,二者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焦裕禄精神时代内涵与河南人的“三平”精神是河南人新时期的具体体现。在艰难困苦中不屈服却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正体现在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中。其思想渊源是一致的。

二、焦裕禄精神与“三平”精神的一致性

一定时期的人民精神追求是与该时期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焦裕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已被赋予新的要素。

焦裕禄精神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三平”精神因子。深入探析焦裕禄精神的“三平”精神内涵,科学把握二者各自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是在实践中,以焦裕禄精神推动“三平”精神建设的理论前提。为此应解读焦裕禄精神中的“三平”精神。焦裕禄精神的“三平”精神内涵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体现着不懈追求。焦裕禄深切相信战胜自然灾害的方法就在人民群众之中,是平凡的劳动人民在战天斗地,他们最了解自然,他们掌握着控制灾害,发展生产的法宝。焦裕禄同志发挥群众智慧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鼓舞了河南亿万人民。使河南人民相信他们是创造社会的英雄,他们有责任,有能力改变现有的生活追求美好的梦想。这和“三平”精神之“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是一致的。平凡的人生,伟大的追求。

(二)体现着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和“三平”精神中的“平静之中满腔热血”是一致的。亿万河南人民在平静的工作和生活中满怀着创新热情。并将这种热情发挥在各行各业。河南是英雄辈出的沃土,他们是中华的骄傲,是平凡的伟人。时展呼唤英雄,也造就英雄。在河南经济崛起的关键时刻,以焦裕禄精神教育更多的平凡的英雄,体现了焦裕禄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反映了责任感。焦裕禄同志对工作极其负责,心中始终将群众放在第一位。“平静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在中原大地闪耀。新时代普通的矿工谢延信在这种影响下悉心照顾亡妻父母和呆傻弟弟30多年如一日演绎着感人故事。极强烈责任感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必将影响越来越多的河南人。

“三平”精神对河南人精神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从古代愚公移山神话传说,到当代的红旗渠、焦裕禄精神,河南人世代秉承着勤劳勇敢、诚实、热忱等优秀品质。从新时期河南人的代表洪战辉、李学生等身上,更彰显着一种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现代人特质, “三平”精神正是对这些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

焦裕禄精神给河南人精神赋予了新的意义。焦裕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在实践中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焦裕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素养,融入了河南人“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中,更有利于“三平”精神的发扬。将弘扬焦裕禄精神与发扬“三平”精神是统一起来,必将为河南经济发展增添腾飞的翅膀。

三、“三平”精的实践性意义

(一)树报国志向。目前中原的发展要求河南人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发展。因此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把实现河南经济大发展的伟大设想和踏踏实实的努力奋斗结合起来。我们发展河南,最终目标是要提高河南的生产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为国家的富裕强盛做更多贡献。任何岗位上的河南人民无不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立足平凡岗位实现报效国家之志。

为此发扬“三平”精神,把“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地发展河南事业。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中原儿女汲取了新时代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开放包容,胸怀博大。焦裕禄来兰考治理自然灾害,面对重重困难,他没有退缩。坚信困难可以克服,胜利必将呈现。河南人民发展家乡的过程之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可有了“在困难面前呈英雄”的气概,河南人民必将知难而进,在重重困难面前斗志昂扬,众志成城,使河南经济这一伟大而又布满荆棘的事业得以成就。在河南发展的道路上,河南人民将一腔热血付诸于平凡的实践,以积跬步至千里,积垒土成丘陵的耐心和滴水穿石之毅力使河南的经济实现了腾飞,必将在发展河南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威力!

(二)创辉煌业绩。河南现在所进行的经济建设,是全新的事业,河南人建设家乡必为的事业!在创业中必然会遇到无数以前未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河南人民要发挥智慧,群策群力才能解决。在建设的道路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会逐步突出,矛盾交织。河南人民凭借满腔的热血必将逐一化解矛盾,运用智慧举重若轻。

是焦裕禄沸腾的满腔热血温暖和鼓舞了兰考人民树立了战胜自然灾害,迎接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焦裕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的河南人民的思想、智慧、勇气、毅力:凸显了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克难攻坚的精神境界。河南人民以“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在平常的工作中创造了奇迹!

第8篇:愚公移山原文范文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就曾拿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命题,如《站在月球上想到的》、《飞碟发射之前》、《35年后的班会》、《给句子看病》、《勤与懒的对话》等,这些文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生活中、课本里有许多能藉以引发兴趣的东西,若抓得准,导得好。就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浓厚的兴趣,学生头脑中创新的“马达”就会快速运转。笔者也曾尝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导其练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愚公和智叟的第二次见面》、《广告随想》、《成功,感觉真好》、《掬一份爱心,献希望工程》、《欲说如今好困惑》等文题,学生普遍感到创新其实并不遥远,有的同学还洋洋洒洒写出了一千多字的文章。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可不必舍近求远,放弃实实在在的生活而只围绕考试转。

二、凸出训练,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

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一些思维训练,可以开启学生思路,改变被动接收知识的状况。创新思维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三方面。

多向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一次研究创造的会议上,有个叫许国泰的人提出曲别针可以有亿万种用途。根据他的论证,曲别针由于相同的重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他的化学物质产生不知多少种新物质,曲别针可以变成各个数字,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所以凡语言能表达的东西,曲别针都可以表达……

一个物体,通过多角度思考可以得到众多答案同样,一件事或一个生活现象也可以进行多因素的考察。这就是多向思维。在写作指导时,应经常启发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尽可能广阔的时空领域,大范围、多方位、立体式地审题、选材、立意。例如,笔者在指导“沟通”这一话题作文时,告诉学生围绕“沟通”多方搜索,快速打开思路。什么是沟通?与谁沟通?沟通后有什么好处?还可写曲解沟通的一些现象:单位里一些人与上司沟通感情,目的是为了争取升迁。也可写不同的人对“沟通”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心态。学生思考后发现了新的选材角度,创造欲受到了激发。这次的练笔涌现了一些佳作,如蔡琪同学的作文构思新颖,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秦始皇沟通,让自己的困惑和疑问通过历史人物的口作出回答……

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成新曲

写作指导中适度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辩能力,从而开拓了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如在学了《愚公移山》一文后,要求写一读后感,大多数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要学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一观点,如果“反其道而思之”,就不妨从讲究效益的角度思考,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观点。在平时练笔中,教师可以穿插适宜逆向思维的文题进行写作训练。如《“忠言”未必要“逆耳”》、《学海无涯“乐”作舟》、《弄斧还须到班门》等,这些文题均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

逆向思维的训练,并非一定要在作文指导课或作后评讲课上进行。其实,在阅读教学时也可插入相关指导,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如在教《曹刿论战》时,笔者提问:鲁庄公真的“鄙”吗?就有学生认为鲁庄公是一个开明的国君,理由是他战前召见乡人曹刿,广开言路;战时让曹刿参与指挥,知人善任;战后虚心求教取胜原因,不耻下问……笔者当即表扬了这位同学,并鼓励全班同学思考:“鲁庄公目光短浅似乎已成定论,然而他的怀若谷,身为国君而不刚愎自用,难道不也是弱鲁战胜强齐的主因吗?”诸如此类的训练,只要教者有心,材料还是很多的。这种逆向思维训练的环节,不仅能让学生把握原文,更主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认识的新天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求创新的惯性,这无疑是一箭双雕的做法。

联想思维:自在娇鸳哈恰啼

作文创新的方法很多,善于联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白杨礼赞》从白杨树联想到抗日军民的气质,这就是运用联想进行创作的例证。联想展开了,就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思路活跃了,文章就活了。

联想的方式有:横向联想、纵向联想、对比联想等。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如串词联想。教师给学生两个以上互不相关的词语,要求学生选定若干词语连续造句。学生不断变化词语排列,展开联想,这样可以提高创新所必备的敏捷的构思能力。又如立意选材方面的联想。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这幅画表示什么呢?看法自然难以划一,教师提供若干思路引导学生联想:表示什么也没有的零,表示一定范围的生活天地,表示一种圆滑的处世哲学,表示和谐的完美……在展开讨论后,学生们还可以联想到:表示急转的旋涡,表示结束的句号;表示虚无的梦幻;表示走了很多路,却又回到了原点……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习作发表,是展示成果,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抓手

第9篇:愚公移山原文范文

一、实词

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通假字”“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为主。

1.通假字

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2.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里面,一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如:①既克,公问其故;②广故数言欲亡;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④温故而知新。①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②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③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④句中的“故”是“旧知识”的意思。同样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

3.古今异义

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地方。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在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另外,要注意词类活用。虽然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但在阅读中,这是一个无法规避的语言现象,指导学生翻译时一定要重视。如“神弗福也”中的“福”,“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汗牛塞屋”的“汗牛”等。

二、虚词

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

三、句式

特殊文言句式常见的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1.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者??也”。它的变化形式有:①“??也”,②“??者??”,③“者、也”全部省略。除此之外,有些句子还用“为”“乃”“则”等来表示判断。

2.被动句

被动句有的借助被动词“为”“为??所??”“于”“被”等来表示,也有不借助被动词,直接在句意上表被动,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省略句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十分普遍,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

四、节奏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发语词助词后和关联词所属内容间应停顿。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②故/君子有不战。

3.在转折连词前应停顿,状语提前的有停顿。如: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②中/轩敞者/为舱。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②可/以一战。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中“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动词“鼓”。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如:其一/犬坐于前。五、翻译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忠于原文;达——语意流畅;雅——文辞优美。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2.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其一犬坐于前”,关键要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会比较顺利。

3.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4.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