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开发论文范文

课程开发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开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开发论文

第1篇:课程开发论文范文

1.1学习领域的构建学习领域是用于各类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它是在教学论的要求下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重新的分析和归纳,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作为“幼儿教师”岗位群,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后,整合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可以包括:第一,基本素养学习领域。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掌握作为职场一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第二,幼儿教师基本素养学习领域。学习掌握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础技能和方法。第三,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学习幼儿园各项活动的组织方法。第四,专门化方向学习领域。根据今后岗位的方向不同学习各岗位的专业技能。第五,拓展学习领域。在学生能力特征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技能,提升能力范围,创造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以上这些对应学习领域,需围绕工作任务,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等操作技能学习为主,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掌握为辅。

1.2学习情境的实施学习情境即教学项目,是本职业工作的各个具体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变换,应由本专业的专业理论教师与实习实训教师协作进行。具体的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对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进行分析。第二,深入岗位收集各项具体的工作任务。第三,将收集到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转换,成为适合进行教学的学习情境。第四,确定各个学习情境的目标、任务及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为每个学习情境的开展做到软硬件的条件准备。第六,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

1.3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是课程开展情况的主要检验手段。由过程性的、活动式的评价组成的评价体系才是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在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随时贯穿着评价,既有工作环节设计、进行情况的过程性评价,也有工作完成的终结性评价;既有学生的自评、互评的学习性评价,也有教师的指导性评价。

2学习情境开发的实例解析

学习情境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接近于工作实际的工作环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将具体的工作过程搬到课堂,而应是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一种结合,因此在开境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一线的工作任务与过程,也要结合教学论的思想,使课程内容凌驾于工作内容之上。以下我们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幼儿游戏》作为实例分析学习情境的开发。

2.1学习情境的设计传统的学科课程是以知识内容的循序渐进为体系展开教学,注重于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则从工作内容出发建立学习情境,重视知识、技能的应用与操作。以下以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幼儿游戏》为例,分析学习情境的设计,见表1。《幼儿游戏》中《建构游戏的设计与组织》这一学习情境构建与设计思路,见表2。幼儿游戏共设计6个学习情境,各个学习情境对应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中包含若干个工作任务,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对真实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加工。

2.2学习情境实施的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以“收集资料、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作为学习的基本流程来进行学习情境的学习,完成工作任务。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境,交互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采用分组进行,强调合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与人沟通、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以“幼儿建构游戏的设计与组织”的学习情境为例具体学习情境实施设计,见表3。

2.3考核与评价的设计第一,以多形式评价为基础。活动过程的评价尝试采取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第二,以多元性评价为参考。在评价中注重能过提问、讨论、成果分析、测验等等多元性评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以综合性评价为依据。考核中注重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各项综合职业素养的评价。

3课程开发的成效阐析

3.1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往往是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则可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在仿真的实训教学活动中督促学生履行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责。同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也能更好地规范学生职业行为。

3.2以工作任务为依托,让学生在工作任务中实现“理实一体化”在传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为主要学习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的工作中则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下,教师将幼儿园的具体工作任务引入课堂,学生学习内容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各种工作场景或工作活动中,学生运用知识来完成幼儿园各项工作,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在《幼儿游戏》这一课程的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完整地设计各类游戏活动,对游戏活动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能进行简单地处理,职业岗位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从而缩短了学生从课堂到岗位之间过渡期。

3.3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传统教学的模式影响下,教师更多的扮演着“讲解者”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更多地饰演“倾听者”的角色,学习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工作过程系统的课程则要求学生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各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工作”,并用自评、互评、课内评、课外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这样的课程体系增强了学生课堂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工作”中献计献策,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4结束语

第2篇:课程开发论文范文

1.每门课程过于强调单一职业能力,专业课程体系中缺少贯穿进出口业务全过程和反映职业能力之间联系的综合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各门课程分散于不同学期,设置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且零散,缺乏系统性,容易导致学生由于对前一学期课程内容掌握不牢固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与理解,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体系的形成。

3.各门课程均与进出口操作联系紧密,只是侧重点不同,因此课程之间业务和知识交叉程度较高,导致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每门课程一般由不同的教师任课,各任课教师大多只专注于所任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其他关联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导致课程内容衔接困难,并存在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的开发思路与实施步骤

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的开发并不是简单地将实务课程群的内容拼凑在一起,而是需要打破原有课程自有知识体系和教学实施的限制,从每门实务课程中分解提炼出与进出口操作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实训环节,以进出口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序化后,整合到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中,形成一门能全面介绍进出口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为确保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的开发既做到序化合理,又避免出现遗漏,可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具体实施:第一步,典型工作筛选。课程改革前期应向外贸企业调研进出口业务工作过程和内容,从中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对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此作为综合课程开发的依据。第二步,提炼整合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提炼出与各个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分阶段、分课程进行整合。首先将内容重复度较高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将国际结算和外贸单证制作两门课程的内容提炼整合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提炼整合其他课程内容,纳入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最终形成一门综合课程。第三步,建设教师团队。随着课程内容的整合,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才能为综合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提供保障。第四步,改革教学设计。随着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教学场所、教学组织、教师的配合、教学考评等也相应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一系列改革。

三、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以进出口业务过程为主线,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出口业务”项目和“进口业务”项目,由于两个项目交叉内容较多,因此教学内容以“出口业务”为主,“进口业务”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

四、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方法设计

1.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外贸公司的真实业务,作为贯穿课程教学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自我实践和自主探究,体验外贸纠纷案例及业务操作方法,并了解业务的真实流程和全貌,然后再将各个知识点和案例结合起来。

2.角色模拟法。

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课堂,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的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程序,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进出口商、货运公司、海关等各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未走出校园就提前进入工作岗位角色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

3.项目小组教学法。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项目教学中采取自由组合方式将学生分组,每组3~5人,确定小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每个项目、每个模块的任务,特别是完成能力拓展部分的任务。

4.竞赛教学法。

通过举行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技能大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考评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课程强调以实践教学评价为主,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在评价考核的过程中实现项目评价、任务评价、过程评价、量化评价以及多主体评价的实施。从评价内容来说,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态度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从评价重心来说,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等因素;从评价主体来说,不再以授课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而是形成多元化、交互作用的主体;从评价标准来说,应以考核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和效果为主;最后,评价方法应更加多样化,应包括书面测试、实践活动评价、教师的观察与面谈等。

四、结语

第3篇:课程开发论文范文

早在2007年,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就在教育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精神指导下开始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研究;而在《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第三点第18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第19条“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加强行业指导。深入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资源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虽然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仍有不足。就“三维动画设计”这门课程来说,目前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的高职院校还是很少,高职院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不能直接对接,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适应企业的要求。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目的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建设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融为一体,它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它使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化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和体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就是以推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为综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将企业生产项目部分引入课堂,提供全套的“生产型”课程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人际和谐能力,以适应企业对三维动画设计人才的需求。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

3.1理论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是职业院校深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3.2实践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更好的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增加课程面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行动导向体系课程,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参照系,为改进教学行为提供了新思路。与生产过程配套的课程资源能够将原来的线性教学模式转变成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能够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应变能力与创意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4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应包括:课程标准、.校内讲义、项目库、学习工作页、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录像、测试题库、实训包等内容。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推进教学改革,以满足职业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建立与三维动画设计工作过程一致的学习情境,借鉴三维动画产品生产标准制定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标准,引入企业的典型项目,构建集生产型、仿真型、创意型三大类型于一体的项目库、编辑能够将教学与工作融为一体的学习工作页、教学课件和电子书。编写适应三维动画设计师资格鉴定的职业知识测试题库与满足三维动画设计师上岗标准的职业技能训练题库,以有效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保证校内硬资源与校外软资源有机结合,学习技能与仿真生产同步进行,真正实现所学与所用无缝对接并达到零距上岗。

5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方案

5.1研究主线社会调研。调研分析三维动画师岗位的工作要求、任务与职责从而确定三维动画师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为确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标准提供依据。生产观摩。观摩企业生产设计过程,分析动画产品的开发流程,研究其普遍规律和行业规则,确定动画设计的基本工作过程,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提供参考。项目提炼。研究企业以往工作项目,认真分析并整理出适合用于课堂训练的,流程清晰且有代表性的优秀项目,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做出项目准备。资源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设计。分析其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资源,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设计出三维动画师工作过程的讲义和配套课件。参考三维动画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设计出与职业资格考试相配套的试题库。

5.2具体步骤制定课程标准:组织团队人员研究确定三维动画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校内讲义:根据课程标准精选合作企业的优秀项目,并组织团队人员对校内讲义版式及内容进行讨论。建立项目库:根据企业项目整理集贴图、效果图、工程原文件全部在内的项目库。开发学习工作页:根据课程标准与校内讲义按学习进程编写不同学习情境所对应的学习工作页(包括技术单、资料单、计划单、考查单)。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校内讲义制作特色项目教学课件。编写技能题库:组织团队人员完成本项目的试题库的整理与编辑。录制教学录像:根据项目库内容录制项目制作的教学演示录像。编辑测试题库:借鉴三维动画设计师职业认证标准创建知识测试题库。整理实训包:根据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实训要求编写实训计划、动员报告、实训指导书,并整理所需图片与工程素材。

6结语

第4篇:课程开发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质 选修课 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张华(1975- ),女,河北徐水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 100015)张永辉(1971- ),男,河北保定人,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及中文教育。(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教师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HR20110845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53-02

当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为了更快地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化的基础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全面化、综合化。一名技术性人才,仅仅靠一门应用性技术就能走遍天下的社会现状已经悄然改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飞速发展,企业更新换代,技术日新月异,从业者失业转行或职务晋升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转变频率越来越高。从业者如何在竞争中更好地规避就业风险,捕捉发展机遇,全都依靠个人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对人才培养“高学历,低文化;多知识,寡素质;只知书,不达理”的尴尬局面,诸多职业院校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职业技能提高与人文素质培养是人才腾飞的两翼。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纷纷开设了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以此作为专业课程的有力补充,借以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发展后劲,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课程特点

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浸润着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灿烂辉煌的精神财富,包含着上千年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镌刻着绵延不绝的生命智慧,熔铸着人类精神文明的丰碑。虽然它不能直接解决学生在专业领域遇到的各类技术性、实践性问题,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必备的思维方式、意志品质以及各种精神力量,它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给予学生成长与发展所必需的正能量。在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智慧启迪下,学生能积极地汲取成长的精神养料,形成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未来的生活中能较好地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等关系。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有力补充,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的有力补充,与专业必修课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课程性质不同。专业必修课,一般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它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学习本门学科,掌握本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占据核心地位,是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人文素质选修课的非核心地位,使得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产生敷衍懈怠心理。

其次,两者的课时长短不同。专业必修课,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往往学习的时间较长,课时充裕,并且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能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多次反复中,逐渐掌握并达到技能的熟练;而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的课时较短,一般课时安排在18~36学时,教师要费尽心思,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信息,高密度的知识容量,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练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后,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有所区别。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在学生充分自愿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选择而进行的课程,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学习,也可以选择不学;而专业必修课,学生没有选择余地,不管学生是否有学习意愿,都要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表面上看起来,学生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习动机似乎更强烈一些,但由于该类课程的非主体地位,不排除部分学生存在“选而不修”“来而不学,混个学分”的可能性。

基于选修课的上述特点,尽管人文素质选修课更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但在教学上,也存在着课时短缺、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条件欠缺等弊端。那么,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如何依据现有条件,努力构建丰富多彩、充满个性而又高质量的人文素质选修课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二、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开发

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开发,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学校教务部门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特色、学生就业需求等因素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从微观层面上来说,课程开发团队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实践活动等方面合理安排,精心设计。

1.营养拼盘套餐: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设计。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由于课时少,时间短,保证不了知识点的面面俱到、环环相扣,它不能像必修课那样按照学科的自身逻辑系统完整地讲授,而是要抓大放小,提炼精髓,剔除枝叶,展示精华。人文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高职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细致深刻地掌握众多内容,教师要按照一定的专题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组,既高屋建瓴又不流于空泛,既简明扼要又不干瘪枯燥,既内容丰富又不驳杂混乱,将学科的文化精髓与精神内涵展现给学生,并努力激发出学生“见一木而欲知全林,见一石而欲知全山”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产生“课上入门,课下探究,激发兴趣,终身学习”的强烈愿望。

人文素质选修课旨在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就不能囿于学科之间的界限,要重视不同知识的穿插、融合与贯通,让学生从中得到情绪的愉悦、精神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例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设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字海漫游”,以汉字为突破口,以《说文解字》为理论依据,通过文字故事、文学名著、历史故事等通俗易懂的解说形式,去阐释汉字的产生及发展,启发学生了解汉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体会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材讲义的开发上,该课程灵活新颖、图文并茂,在汉字知识中穿插历史、文学、伦理、哲学、民俗等多方面内容,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向学生传输大容量、高密度的知识,给学生造成强烈的感受冲击,激发学生探究乐趣,鼓励学生在课程讲义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设计,简而括之,就是要突出“博、精、深、新”的特点。所谓“博”,即课程的知识面广博,内容丰富;所谓“精”,就是教学内容要选择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典之作,要具有突出的人文价值和鲜明的学科特色;所谓“深”,就是要有合适的理论深度,忌肤浅表面,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内涵;所谓“新”,就是要引发学生的兴趣,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2.信息动态碰撞: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设计。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选修课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服务的,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以“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强调信息的双向流动,思维的动态碰撞以及智慧的彼此激发,努力做到“知能一体、知行一致”。

经验证明,“灌输式”“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必定会使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趣,强烈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想让课堂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就要由呆板枯燥的单向讲授变为生动活泼的双向交流,充分利用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作品展示、成果分享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自由,让不同思想、不同观点在课堂中交流碰撞,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如在“字海漫游”选修课中,教师以“千万别折腾汉字”为主题,让同学们找出生活学习中经常出现的汉字错用误用现象,并借助《说文解字》《现代汉语大辞典》,探根求源,检索词义,分析谬误,修错改正。教师还可以建议同学组成“语林啄木鸟”社团,在每次上课之前向大家公布校园宣传栏内语言及语法错误的实例,以供大家一同分析甄别。

3.学材海量呈现:教学手段的现代性设计。在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图片、照片、模型、实物等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学生的印象。同时,为了达到课程知识对学生多方位多维度的冲击与大频率的刺激,教师还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教案,构建网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争取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余时间学习的知识宝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4.过程持续评价:教学反馈的灵活性设计。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师在做好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学习。针对部分学生“选而不修”的问题,教师要和教学管理部门沟通,在学生下次选课时做好监控,通过奖惩措施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在学生选课前,要将课程特点、课程内容、授课形式、难易程度、师资水平等情况告知学生,让学生在选课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学生因对课程不了解而产生退课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持续性的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学习能力等要素进行监控,对日常学习表现进行打分,并折合一定的比例汇入期末考核成绩。在考试形式上,教师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可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核、撰写论文、成果设计、读书报告、汇报演出等多种方式进行,将考试作为学生的一次再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

5.课堂内外融通: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设计。人文素质选修课课时有限,仅仅依靠课上时间远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因此人文素质选修课要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要把有限的选修课教学和经常性的学生活动以及固定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师要加强与学工部门的沟通,把教学活动积极延伸到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中去,还可以依托学生和社团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实践教学。

比如文学类素质选修课,教师可以与学校的文学社团联系起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学活动中,研读经典作品,营造美好的精神境界;教师还可以依托文学社团举办朗诵会,诵读优秀文学作品,借“朗诵”这一艺术形式传播文学之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热心同学创办学校里的文学报、诗歌报等文艺小报,给学生和老师们一个长期的交流园地,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积极写作的学习热情。

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科学安排,合理引导,积极开发,在教学设计方面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现代性、教学评价的灵活性以及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第5篇:课程开发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意义;对策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课程资源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提出。从语文学科来看,其涵盖的知识包括社会文化、古汉语文化、语文影视作品、人文景观以及最为熟知的语文教科书等。而对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将会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以及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拓展教学媒介,吸引学生兴趣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使得这一门学科具有丰富的资源,但是传统教学中把教科书作为唯一一种课程资源的教师也不在少数,这使得许多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足够的兴趣,而有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如:古汉语文化、影视资料、大众传媒等,从多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2.实现参与式教学,激发探究思维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其主动性得以发挥,而语文教科书却仅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框架,语文本身所蕴含的知识没有完全地展现给学生。为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除教科书外,学会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这无论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都是极为有用的。而且对学生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态度和方法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实现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对策探究

1.学高为师,教师要及时充电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开发者和利用者,本身也是有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人力资源。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相关学者、专家的事,与教师无关,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以及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会对整个教学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是最为了解的,而且对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以及兴趣也是最为熟知的。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这种依据学生特点、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往往最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并认可。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和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师既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更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当然,这同时也决定了语文教师在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始终注意把提高自身素质放在首位,因为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

2.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许多教师以及学生自己都忽视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其实也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毕竟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已有的认知或是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况且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也反映着生活。学生在与课程知识的接触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而这些经验就是课程组织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第6篇:课程开发论文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笔者认为,农村学校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如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等。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却给农村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第7篇:课程开发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专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中专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语文教学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新中专语文课程观念,这是中专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不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学的评价方式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课程资源的界定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和实施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基本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教学工具书等)。课外教学资源包括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还有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学生的家庭生活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为教学所用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媒体条件等。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可以主动利用资源满足自己的学习要求。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完善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语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合学习语文的各种场景,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将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由教材内延伸到教材外,由教师延伸到学生,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搞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中专语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形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

1.充分挖掘语文课内教学资源。

挖掘语文课内教学资源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出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是对教师自身修养及语文素养方面给予的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巧用多媒体、网络、图书等设施,挖掘与语文教材中相关联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教师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共同研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及教学风格,灵活利用与教学相关联的教学资源。

要有效开发与利用教材的教学资源。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生活气息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有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设计课后探究性习题,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如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活动等,开发学习资源。

2.有效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中专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相对一部分来自家庭,家庭对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家庭课程资源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课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一定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好家庭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家庭课程资源属于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家长、家居环境、书籍和杂志、音像资料、电脑、各类器材、家庭文娱活动等。通过这些课程资源,学生感受了亲情,理解了亲情,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付出,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家庭课程资源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资源,学生可以得到爱的熏陶,精神得到升华。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要想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绝不能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课外活动,如开展主体研讨会、辩论会、报告会、朗诵会等,办校报班报、自编习作集锦等,

要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等,把学生的作品在校板报或班级学习专栏展示;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练就扎实的语文功底,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第8篇:课程开发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学前教育体育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种多元、开放、尊重个体差异的现代智能观既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儿童启蒙教育的重任,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那么,作为服务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终身发展的体育教学就应该设置可供学生选择与发展的多元立体的课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1年~3年级体育课程,实施多元智能理论的利用与开发研究。

1.2研究方法。本文以体育教育学、幼儿教育学、课程论、体育概论、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主要采用分析法、比较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等,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分析、判断、整理,来建构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

2 构建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

2002年8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我们构建的课程必须是在这个纲要精神中的课程,并有机结合课程的目标、设置、结构、内容、评价等来实施。

2.1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1.1运动参与目标

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能后,可以组织和带动大家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欣赏体育运动。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同时,在课程目标制定时,考虑到一系列的有关智能的开发,要把组织体育运动与参与体育运动等相关内容涉猎到课程的目标中来。

2.1.2运动技能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利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同时,还应要求学生掌握最常见的运动创伤的处理技巧和方法。

2.1.3身心健康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后,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的方法,并能利用一些有效手段提高身体素质,使机体生理指标达到较高的层次;同时,能对健康营养食品、恢复性锻炼等有较高认识,也就是通过学习后我们能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目标必须在多元智能的身体智能中来实现。另外,学生经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后能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也应该自觉地通过身体活动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受,这是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自我认识智能的应用。

2.1.4社会适应目标

体育活动的参与,实际上是需要竞争与合作完成的运动过程,这可以很好的解决因独处引起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合作,需要有对手的竞争,无论是对手还是同伴,我们都是在合作中进行体育运动,这是人际关系智能的达成表现。同时,我们在欣赏大众体育时,不仅仅是欣赏体育技术和战术,我们还要欣赏和认同一种体育精神,传承一种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与精神,这对于鼓舞我们国民的奋发上进的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是多元智能中的内省智能体现。

2.2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设置

一年级课程设置“选项课”,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年开设“选项课”,每周1次,每次100min。每学期选学1个项目。应有8大智能领域整合后的多个项目可供学生选择。1000m (800m )、100m(50m)作为必修课的内容分解到第一学年的每次实践课中,其组织形式是学校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出席教师、学生进行选项。学校为二年级学生开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体育活动课、竞赛,(每一专项根据学生特点、层次分为“普通班”和“提高班”)体育教学课每周1次,每次100min。其形式是教师授课项目固定、学生自由选择专项课教学;其组织形式是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内容、教师。将那些具有一定天赋的三、四年级学生组织起来,并把各运动队的训练纳入其中(注:要求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有选择的加入一个代表队的训练,各代表队欢迎普通生加入代表队的训练)。

2.3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结构

为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各项智能的发展,其课程结构有以下两种类型:

2.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我们应加大理论知识学习的力度,因为学生的体育学习不会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他们会探讨其中的文化蕴涵。同时,在一般的高等学校,学生自我锻炼的场地器材能基本保证。再说,随着学生的自我锻炼的意识的增强,理解体育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应随之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开设相对多点的理论课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加强理论学习,这并不代表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增多,而是在每次体育实践课上讲解与之对应的体育理论知识,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这样就建立起了理论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

2.3.2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在实践课的课程结构上,我们要立足实际来设计,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比赛作为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同时,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课程才能关注每个学生,才能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样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开设有关体育课程。另外,我们的体育活动开展到具体的场所后,可以对当地的体育事业有推进作用,这种结合可以很好地弥补我们体育课程的不足。

2.4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运动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种类繁多的运动项目。分别为田径、体操、球类、水上运动等。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起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它更加追求学生的个性,更加强调学生的需求,也更重视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因此,内容更加广泛,更加具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基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地域的实际,按照《纲要》精神,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加以整合,表1是一个多元、交叉的课程内容的构建。

表1课程内容�

2.5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实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拥有的多元智能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用以沟通学生的桥梁与手段。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多元智能的教学、多元智能的学习、专题教学与合作教学等几种方式。�

表2课程实施�

2.6体育课程的评价

2.6.1学生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应对学习效果和过程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自评是学生自省智能的表现,是对自己的体育知识和能力以及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等综合评价。他评主要是同学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参与状况、考试达标、进步幅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每一项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而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分数。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确立以定量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组成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

2.6.2教师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模式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业务素养包括: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的评价通常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的组织和课的结构、运动负荷、道德教育的构建、教学结果等。

教师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教师自评和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相结合,但是我们在进行评价时,既要多元进行,也要具有个别对待的评价,看到教师的努力和成绩,对教师也要进行过程评价,不要进行终结性评价,因为体育教学效果是一个长期的检验和反馈过程。

2.6.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有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能够使受教育者的体育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自我建构。

3.1.2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1.3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增强课程结构的灵活性。

3.2建议

3.2.1研究者应与学习领导及管理部门应积极大力倡导该评价方法的推行,必要时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因为学校领导的意愿,是实施课程改革和贯彻多元智能的主要张力。

3.2.2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我们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体育教师应努力发展多种类型的智能,增加自己的才能,熟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与技能,能够与各种类型的学生沟通。

3.2.3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多元智能观,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智能强项的基础上,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变换授课的方式,激发学生不同的智慧,采用最适宜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使学生把体育运动的技能和体育运动知识掌握好。

3.2.4体育教师应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不断反思中,逐渐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社,1990.

[2]郑金州.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杨立龙.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白晋湘.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教育部.纲要[S].教体艺字[2002]13号文件.�

[6]张晓峰.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开发[J].教育导刊,2002,(02).

[7]李健.基于多元智能的校本课程编制[J].教学与管理,2005,(20).

第9篇:课程开发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的写作对于毕业生能否顺利毕业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站在学校这一角度,提出关于毕业水平提升建议两点,具体如下:

1 从思想上提高对毕业论文的重视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们在毕业前完成的最后一门必修课,如果毕业论文完成的好,也会给三年的高职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结合近两年学院的毕业答辩情况,在校期间学院一定要给学生灌输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毕业论文是对三年高职学习、训练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考量,是对其综合能力的一次考核,不只是通过各种拼凑完成毕业论文就可以顺利通过毕业答辩环节。学院领导也要充分重视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提升评审质量。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毕业论文的写作标准、要求和考核办法上要进行明确的说明。只有做到学院和大学生双方都重视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才有可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