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材料成本差异范文

材料成本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材料成本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材料成本差异

第1篇:材料成本差异范文

【关键词】 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 计算

一、煤炭开采企业材料的特点

原煤生产的劳动对象是煤炭。煤炭开采企业的材料消耗具有特殊性,材料只是作为促进产品形成和为生产产品创造正常劳动条件的辅助材料,因为煤炭生产的劳动对象是煤层和岩层,材料只作为促进产品形成和生产产品创造正常劳动条件的辅助材料,而不构成产品实体。因此,煤炭企业的材料核算有其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的特点。

1.煤炭产品没有原料及主要材料,绝大多数的材料消耗是辅助材料,因为它并不构成产品的实体,所以除火药、雷管外,大部分材料并不随着生产一次消耗。占全部材料消耗价值一半以上的坑木、支护用品、大型材料、配件、专用工具等都可以通过回收多次重复使用。

2.根据煤炭企业的特点,煤炭企业专用的12种小型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短,数量较多,流动性大,更换频繁,有的虽然价值超过2 000元,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但也不列为固定资产,都按低值易耗品处理,如风钻(煤电钻)、风镐、矿灯、7.5kW以下的电动机和水泵、200A以下的低值防爆开关、10kVA以下的变压器、局部通风机、容量在4吨以下的矿车(坑木台车、平板车)、综合保护器、自救器和瓦斯检定器等。

3.煤炭生产过程是煤层和岩层的采掘过程,生产条件主要受煤岩地质情况的变化影响,因此,劳动工作场地不断移动,采掘工作面经常搬家,采掘设备的磨损大,修理用配件消耗量也大,配件储备种类多。另外,由于井下作业条件困难,工人劳动保护用品耗用也比一般工业企业多。

4.煤矿生产经营受煤层厚度、倾斜角度、顶底板岩石性质、煤岩层硬度、煤层变化等自然地质条件影响而变化,直接影响煤炭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井下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如水、火、瓦斯、煤层压力及断层等,因此,生产条件比较复杂,生产规律变化也大,比一般工业企业材料核算和管理工作复杂。

二、煤炭企业材料成本核算采用方法

笔者所在单位为特大型煤炭开采企业,根据本集团公司材料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特点,集团公司规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各类材料收发结存,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材料成本差异。月末根据“材料及材料成本差异汇总分配表”结转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使用上述公式时应注意:暂估入库的材料不参与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成本差异额=年初至本月累计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年初至上月累计发出材料已负担的成本差异额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

三、煤炭企业材料成本核算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计算时未将本月暂估入库材料剔除

例1,集团公司某煤矿月初材料成本差异为52 786.38元,月初材料计划成本539 468.68元,本月收到材料计划成本785 333.64元,生产领用844 876元,本月收到材料成本差异15 616.83元,本月暂估材料成本84 000元。

1.未考虑暂估入账材料成本计算的材料成本差异率=(52 786.38+15 616.83)÷(539 468.68+785 333.64)=5.163%

本月生产领用材料负担材料成本差异=844 876×5.163%=43 620.95元

本月生产领用材料实际成本=844 876+43 620.95=888 496.95元

2.考虑暂估入账材料成本计算的材料成本差异率=(52 786.38+15 616.83)

÷(539 468.68+785 333.64+84 000)

=4.855%

本月生产领用材料负担材料成本差异=844 876×4.855%=41 018.73元

本月生产领用材料实际成本=844876

+41 018.73=885 894.73元

两者相差:

1.-2.=888 496.95-885 894.73

=2 602.22元。

如果在计算差异率时分母不将暂估存货计划价计算在内,而暂估材料当月已领用,在计算当月领用材料成本时,暂估材料必然按成本差异率计算带走了对应数量的成本差异,必然造成发出存货多带走差异,造成计入成本费用的不准确,非常不合理。

(二)计算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差异额时按本月发出材料与全年累计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

例2,集团公司某煤矿2009年12月份某类材料全年累计材料成本差异率为3.049%,全年累计生产领用此类材料计划成本为38 674 186.87元,全年累计此类材料应分配的成本差异为

1 179 175.96元,12月生产领用此类材料计划成本29 877 963.59元。某煤矿计算此类材料的全年材料成本差异额为910 979.11元。

出现此错误的原因就是按此类材料本月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全年累计材料成本差异率。用全年累计材料成本差异率与当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计算,两者所反映的时间区域不一致,领用材料反映的是当月的,而全年累计材料成本差异率反映的是全年的。如果12月此类材料成本差异与前11个月相差较大,必然将12月相差较大的差异分摊至前11个月内,造成此类材料成本差异重复计算,计入成本费用的材料不真实、不准确。

鉴于煤炭开采企业的特殊性,煤炭企业材料品种繁多,且收发频繁,材料成本在总成本的比例较大,正确核算、真实反映材料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材料成本核算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重点,建立完善严格的材料核算体制,贯通的材料管理方式,可使材料核算管理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2篇:材料成本差异范文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材料成本差异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800,000

在建工程200,000

制造费用5,000

管理费用15,000

贷;原材料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16,000

在建工程4,000

制造费用1,000

管理费用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参考资料:

1、初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2、中级会计实务(一)中国财政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3、中级会计实务(一)中国财政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第3篇:材料成本差异范文

1.某厂设第一车间、第二车间两个基本生产车间和一个辅助生产车间(机修车间),第一车间生产甲产品,第二车间生产乙产品。发出材料采用计划单位成本计价。

2.该厂3月份“原材料”账户各明细账的期初计划成本结存额共计11.5万元。各种材料计划单位成本价为方钢1.10元,圆钢1.00元,扁钢0.80元,机油1.60元,油漆6.00元。

“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明细账的期初贷方余额为6317元。

3.该厂3月份材料发出业务汇总如下:

第一车间为制造甲产品领用方钢2.7万公斤,圆钢5万公斤,扁钢3000公斤,为维护设备领用机油200公斤。第二车间为制造乙产品领用圆钢5500公斤,扁钢1万公斤,领用油漆400公斤,为维护设备领用机油150公斤。机修车间领用扁钢1500公斤,领用油漆100公斤。企业管理部门领用油漆10公斤。

4.该厂3月份采购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8万元,本月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为超支3680元。

二、要求:

1.编制当月有关材料发出业务的会计分录。

2.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

三、解答:

1.3月份发料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82100

(乙产品)15900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1800

制造费用

-第一车间

320

-第二车间

240

管理费用

60

贷:原材料-原料及主要材料(方钢)

29700

(圆钢) 55500

(扁钢) 11600

-辅助材料(油漆)

3060

(机油)

560

2.月末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

根据有关账户记录计算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6317+3680)÷(115000+60800)×100%=-1.5%。

3.月末计算发出材料成本差异额:

第一车间:(27000×1.10+50000×1.00+3000×0.80)×(-1.5%)=-1231.5(元);

200×1.60×(-1.5%)=-4.8(元);

第二车间:(5500×1.00+10000×0.80+400×6.00)×(-1.5%)=-238.5(元);

150×1.60×(-1.5%)=-3.6(元);

机修车间:(1500×0.80+100×6.00)×(-1.5%)=-27(元);

管理部门:lO×6.00×(-1.5%)=-0.9(元)。

4.用红字结转发出材料应分摊的材料成本节约额: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1231.50(红字)

(乙产品)

238.50(红字)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27.00(红字)

制造费用-第一车间

4.80(红字)

-第二车间

3.60(红字)

管理费用

0.90(红字)

贷: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1506.30(红字)

四、解题指导:

1.采用计划成本计价发出材料时,领料时按计划单位成本编制领料会计分录。可以分次编制,也可以月末一次汇总编制。

2.月末根据本月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和材料成本差异及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和材料成本差异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在计算成本差异率时,算式中节约差异用负数表示,超支差异用正数表示。计算出的差异率为负时,为“节约差异率”,反之为“超支差异率”。

第4篇:材料成本差异范文

关键词:存货 成本差异 核算 管理

一、相关概念

(一)成本差异

在标准成本制度下,成本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与相关的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二)计划成本核算

计划成本核算是一种按计划成本对存货进行成本差异核算的制度,目前仍是被我国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存货成本差异核算方法。此种核算方法需要两个基本的会计科目,即 “存货采购”和“存货成本差异”。

企业使用计划成本核算法对存货成本差异进行核算和管理,可以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简化核算手续,提高成本管理效果减小企业的管理成本,在企业内部均衡分配利益,并且对提高会计信息管理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强化存货管理,提高整体内部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性开始被更多的企业重视并付诸行动。

一般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对存货成本差异进行核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购进环节进行核算,将购进环节发生的费用按照计划成本来入账,计算计划成本下发生费用与实际成本金额的差额,最后计入“成本差异”科目;二是从消耗环节进行核算,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货的发出及消耗使用计划成本来入账,每月末按分摊“成本差异”的方式,将所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计算差额。

二、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法的前提条件

计划成本核算法虽然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此对企业采取此种成本差异核算方法的基本条件进行总结。

(一)现行存货管理制度科学合理

计划成本必须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与实际成本之间存在可比性,起到明确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应承担责任的作用,保证内部利益均衡化提高成本管理效率。编制存货的计划成本需要企业的各部门进行配合,例如: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等,将存货进行分类根据市场销售情况计算每种存货的实际成本,同时对行业内其他企业成本水平以及经济环境、政策等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合理的计划成本。在确定存货的计划成本后在年度中便不再轻易进行调整并,企业各部门应予以严格执行,若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存货成本出现较大浮动,则企业应在年末或者年初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慎重的进行调整使其符合实际情况。一般,针对存货进出业务制定的计划成本额度必须是严谨精确的。

(二)会计核算制度健全

计划成本核算法核算存货成本差异,需要一套健全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为支撑。在日常工作中必将各种凭证妥善保管保证各种单据完整性,以此将业务关系和职责划分清楚,例如:仓库保管方面和财务会计方面应将各种进出单据统一保管,理清仓库存货台账以及各类财务存货的明细账和总分类账中每笔业务的关系。一切会计工作,包括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在会计制度完善且得以严格执行的情况下进行,保证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核算结果可以反映出真实情况,各部门不仅要具有独立性更要发挥相互监督与制约的职能。

(三)生产经营情况稳定市场开发成熟

计划成本法不仅对使用企业的内部环境有相关要求,也对外部环境也有要求,其中两项基本诉求分别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产品市场成熟稳定是。由于市场销售情况稳定可以总结出销售规律,针对销售规律对原料采购和生产进行计划,并制定相应预备性的方案,因此每一期的材料采购、消耗和产成品数量一般不会出现大量结余或不足的问题。但是若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开发程度较低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其管理核心以及经营重点为市场开发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品销售环节和材料供应环节尚不稳定出现变动较大,这种情况不宜使用计划成本法。

三、计划成本核算下对存货成本差异核算的操作

在企业生产中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以及包装物等都属于存货,我国企业对存货进行成本差异核算的方法很多,但是计划成本核算法是被大部分企业认可并采纳的一种方法。计划成本核算是利用存货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核算出成本差异。

(一)会计科目设置

“材料采购”科目:原材料在采购环节发生的费用计入借方,入库的原材料将其计划成本计入贷方。超支时的表现为借方大于贷方,需要将贷方从本科目下转入“材料成本差异”或“产品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盈余则与之相反表现为贷方大于借方,将借方从本科目下转入“材料成本差异”或“产品成本差异”科目的贷方。期末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本科目可以反映出已入库的原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记录超支差异及消耗的原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记录节约差异及消耗的原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企业库存材料超支差异,即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在期末借方产生余额;若企业当期库存材料为节约差异,即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则与之相反表现为贷方余额。

“产品成本差异”科目:本科目用于体现企业已经入库产品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记录超支差异及销售出的产品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记录节约差异及销售出产品应负担的超支差异。企业库存产品出现超支差异,即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在期末表现为借方产生余额;库存产品出现节约差异,即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表现为贷方余额。

(二)存货成本差异的计算

月末为了调整发出存货的成本差异,计算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首先要计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

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期入库材料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期入库材料计划成本)×100%

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三、改进企业存货成本差异核算的建议

存货成本差异核算的方法是固定的,如对其进行改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降低人为干扰成本差异率的可能性,二是制定的计划成本必须符合实际,在合理的前提下减小与实际成本的差异。

(一)避免人为干扰成本差异率

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控制超额利润的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对收入和成本这两方进行人为干扰。在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中,为多分摊材料成本差异以此逃税,常人为的将材料成本差异率调高。例如,企业为少缴纳所得税可以利用调整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方法实现。某企业为生产产品一年中每月平均需要消耗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 3000 万元,原材料成本差异率每月在 96 ~ 93% 之间浮动,若将每月的原材料成本差异率上调至原差异率的150%,本年度则可以多分摊五百万左右的材料成本差异。若企业的目的在于缩小成本是销售利润虚增,达到完成承包任务的目的,则会降低材料成本差异率。可见人为干扰成本差异率的影响之大,因此要加强监督减少人为修改成本差异的可能,并且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法律意识,保证存货成本差异核算的真实性。

(二)缩小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

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某些目的需要对自身产品成本利润进行调整,会根据不同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或更改存货的计划价格,甚至对已经经过严密分析后制定的合理的计划价格和“材料成本差异”账户余额,根据不同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最终达到对利润进行调节的目的。但是在财会制度中对计划成本的制定有明确的规定,即计划价格不得超出实际价格的10%,企业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树立法律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深,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提高管理能力,才能够持续发展。在新经济环境的刺激下企业存货成本差异核算的方法、概念和内涵都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因此会计人员应用更多的时间及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理念,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改进企业存货成本差异核算,提高企业存货成本差异核算效果,为经营者制定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齐书民.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05)

第5篇:材料成本差异范文

关键词:库存核算;会计分录;方法改进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库存是企业资产的主要构成内容之一,物资的库存是占有资金比例最大的地方,因此,合理的库存储备数量,细致、严密的库存业务核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又因存货的可随时变现,在管理上容易造成资产流失,且存货经常不断的处于耗用、销售或重置状态,故务必要确保存货核算过程的正确性、合理性。

一、材料的采购

原材料的日常收发及结存,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核算。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日常反映不出材料成本是节约还是超支,从而不能反映和考核物资采购业务的经营成果。因此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少的企业。而对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多并且计划成本资料较全、准确的企业,一般可以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收发的核算,以简化核算和揭示材料成本差异。

但无论是实际成本方法还是计划成本方法,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现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实际成本法核算的提高

按实际成本计价,企业主要设置“在途物资”、“原材料”两个账户,“在途物资”核算企业外购材料的买价和各种费用,据以计算确定购入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其借方登记购入材料的买价和采购费用,贷方登记结转完成采购过程、验收入库的实际采购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运达企业或者已经运达企业但尚未入库的在途材料成本。“原材料”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状况,其借方登记已验收入库材料实际成本的增加,贷方登记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结余。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对于购入的材料,无论是否已经付款,一般都先记入“在途物资”账户,在材料验收入库结转成本时,再将其成本转入“原材料”账户。

但在实际成本计价法下,在未收到发票等账单的情况下,一般付款都会直接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然而这样却不能为每个供货商提供一个完整的往来账,对今后可能的对账形成不便。目前我国现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市场是买方市场,正常情况是购货方欠款,即便先付款,也往往只预付部分,付款正常是不可能超过货款的,一般往来还是会表现为欠款形式。故建议采用应付账款明细账去补登记法。为了以后不必要区分往来单位究竟是挂在“应付账款”账户下还是“预付账款”账户下的情况,可将其统一挂在“应付账款”下。

再有,我国很多企业为加快物流和资金周转,提高经营效率,做生意很多时候会采用赊账经营。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50%以上,账款拖欠期平均是90多天。而现行的增值税体制,要求开出发票的当月就必须交税,这样很多企业在未收到货款情况下,往往会推迟开票,有时甚至在收到货款才开出发票。在这种情形下,会频繁暂估和红冲,直接导致工作量增加,差错率也增加。鉴于以上情况,为克服此缺点,货到票未到的采购业务,建议在月底暂估后,下月初可不用红字冲回,一直挂到收到发票等账单且入账,再行红冲。

2.计划成本法核算的改进

在计划成本下,主要设置“原材料”“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三个账户。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所设置的“原材料”账户与按实际成本核算设置“原材料”账户基本相同,只是将其实际成本改为计划成本;“材料采购”账户用来核算企业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和结转入库的计划成本,并以此计算、确定材料成本差异,其借方登记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超支差,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在途材料的实际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用以核算企业库存材料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超支或节约差异额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其借方登记结转入库材料的超支差异额和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额,贷方登记结转入库材料的节约差异额和结转发出材料的超支差异额,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库存材料的超支差异额,如果在贷方,表示库存材料的节约差异额。在计划成本法下,企业核算时不管材料是否已经验收入库,都先按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科目,然后再贷记“材料采购”,将其按实际成本转出,按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将两者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然而,在企业采购业务中,许多企业往往会外包运杂费中的一些相关项目,费用通常是过一段时间结一次,这样就无法将每次采购时所发生的运杂费及时计入材料采购。所以按计划成本计价,如果不能及时、准确的将运杂费分摊入材料采购,且费用金额不重要时,则将其直接计入“材料成本差异”。再者根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如果费用占成本比重较小,对差异影响较小,根据重要性原则,亦可将运杂费直接计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

此外,原材料在入库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短缺或损失,教材中计划成本法的原材料的的短缺或损耗的会计处理一般都分为三步处理:首先将损耗的部分的原材料的实际价格和相应的增值税转出,根据不同的损耗进行分析,确定处理方式;其次,将实际入库数量按计划成本验收入库,即求得出入库材料计划成本总额;最后,结转入库材料的的材料成本差异,其差异根据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总额减去计划成本总额求得。在上述会计处理过程中,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总额是用采购成本减去因原材料短缺转出的成本求得的,但由于转出成本中没有包含合理损耗部分,故合理损耗部分就包括在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中,然而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总额中没有包括合理损耗的部分。这样的成本差异会影响到月末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从而影响到发出材料实际成本的计算,影响企业库存业务核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总额与计划成本总额缺乏可比性,故用两者之差计算出来的材料成本差异是不准确的。为了准确地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建议按计划成本验收入库时也应包括合理损耗部分,因为既然合理损耗视同没有发生,那么在按实际成本转出和按计划成本验收入库时应保持处理的一致性。

企业采购材料有时会出现材料已经验收入库但到月底还未收到发票账单的情况。为了保证期末存货清查时的账实相符,企业在月末一般会按计划成本暂估入库,但不知实际成本是多少,因此不会产生材料成本差异。由于账面上反映的材料成本差异是除暂估入库材料以外的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因此,暂估入库材料不应分摊材料成本差异。

当然,实际成本计价下的不足,如建议将“预付账款”改为“应付账款”科目核算,如在货到票未到的采购业务发生时,建议在月底暂估后,直到收到发票等账单且入账之后再红冲,在计划成本计价下依然适用。

二、相关的后续处理

对于已验收入库原材料发票账单未到的情形,平时可不做账,若月末仍然未到,可估价入账。但即使根据合同、发票的随货同行联等能够计算并确定材料的实际成本,也不能按正常程序进行核算。因为随货同行联不是正式发票,不能作为原始凭证。因此,对此种业务只能先估价入账,继续等待发票账单的到来。这样处理既可以避免税务处理,也能提醒相关人员向供货方索要发票。

如果发票连续数月未到,但存货已经领用或者销售,仓库部门和财务部门仍作暂估入账处理。领用原材料时,仓库部门可按暂估价开具出库清单,财务部门凭此清单进行会计处理:借记“生产成本”等账户,贷记“原材料”等账户。且对于暂估入库发生的成本,如果遵循税法规定,纳税人不存在滥用暂估入库少缴或不缴所得税的情形,原则上可在税前扣除。

然而在购进原材料当其进项税额已经被抵扣后又出现按规定不得抵扣的情形应作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如果购进原材料其进项税额还没有被抵扣之前就已出现不得抵扣的情形,则应用红字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当然,对于进项税额是否已经被抵消的判断,建议采用是否跨月为判断标准。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对增值税进项税额申请抵消一般发生在次月初。

三、结束语

通过改进企业库存的会计处理,不仅对于其核算有所提高和改进,还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和全局出发认真配合库存的管理活动,保证企业利益、社会利益,使库存核算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全部链条上密不可分的一环。

参考文献:

[1]王文莲,编著.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核算速成[M].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7:93-112.

[2]杨康,崔健波.制造业企业(原)材料采购业务账务处理程序设计[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8.

[3]李昌元.对计划成本下原材料核算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2.

[4]刘章娣.原材料暂估入库的财税处理例解[J].财会信报,2010,8.

第6篇:材料成本差异范文

1.定额法。定额法下的差异主要有:脱离定额的差异(即材料、生产工资、制造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原材料或半成品成本差异、定额变动差异等三大类五项,设置口径较粗。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的差异主要有脱离标准成本的差异这一类,具体包括材料成本差异(材料用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四大项九种,设置口径较细。

五、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对成本差异的核算较为简单,只核算各成本项目的差异,且不是为各种成本差异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而是与定额成本在同一个成本明细账中进行核算。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要为各种成本差异专门设置许多总账科目进行核算,如:对材料成本差异,应设置“材料价格差异”和“材料用量差异”账户;对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应设置“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账户,并详列于利润表中。

六、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分配方法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要将成本差异在各种产品之间、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具体方法是:脱离定额的差异用定额比例法或在产品按定额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材料成本差异一般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定额变动差异一般按定额比例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或在差异额较小时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对各种差异分别设差异账户单独归集,在年终予以处理,或者转为销售产品成本,或者直接计入损益。具体方法是:将本期的各种差异,按标准成本的比例分配给期末在产品、期末库存产成品和本期已售产品;或者将本期发生的各种差异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我国和西方国家大都采用第二种方法。

七、提品成本资料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定额变动差异要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将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也就是说,定额法下提供的产品成本是实际成本资料,产成品、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实际成本列示。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产品的实际成本是按标准成本列示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只对改进管理有作用。因此,一般只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不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产成品、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标准成本列示。这是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法的根本性区别。

八、提供管理信息的详细程度和侧重点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成本按成本报表的要求划分成各成本项目,强调对材料成本的控制,而且材料数量要采用各种凭证在日常核算中揭示;其他费用是通过对比实际数和预算数求出差异。

第7篇:材料成本差异范文

关键词:成本核算;信息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型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就生产制造型企业而言,会计核算信息化工作一般还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多体现为应用专业的财务会计软件进行财务业务的记录、汇总、查询。相应在成本会计领域,信息化的体现多为应用EXCEL等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成本核算,未提升到应用信息系统进行成本信息核算和成本管控的水平。

随着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对成本会计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成本会计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各项产品的成本发生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产品结构,做出准确的成本分析。在这样的迫切需求面前,成本会计人员如果还依靠传统的半手工方式进行核算和分析,将直接给企业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进行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块建设将是提升成本会计核算水平的有效措施。

本文以L公司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块建设工作为例,探索在制造企业开展该项工作对改进和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意义。

一、L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L公司隶属于中国某大型工业集团公司,主要产品涵盖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转包与民机、大型石化装备、机电产品、现代服务业等多领域。目前,L公司采用比较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以产品类别为基本核算单元,按生产工时比例法核算产品成本。

原材料、半成品、专用工装、零件外委加工费作为产品的直接成本,其他如设备折旧费、职工薪酬、能源动力费、消耗材料费则作为间接成本按一定方式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在公司内各部门间,成品、半成品的周转一律按公司内部计划价格结转。月末工厂和工段层面按计划价格清点并计留在制品,按“产成品成本=期初在制品成本+本期发生成本-期末在制品成本”的方式计算当月产成品成本。在公司层面进行非直接生产部门制造费用的分摊,以及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

二、传统成本核算方式的弊端

(一)难以精确核算零部件成本

由于L公司以产品型别为基本核算单元,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间接费用的分配到产品型别即止,无法核算零部件的实际成本。而L公司的生产特点是生产链条较长,零部件间的加工组合关系复杂。当出现零组件更改产品类别使用时,无法准确核算产品成本变动情况。

(二)实物流与价值流不一致

在原材料方面,由于采用的是标准成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由公司统一按一定比例在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间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无法做到材料成本差异与相应材料的匹配。在辅助生产物资消耗方面,采用的是工厂在物资领用当期一次性全部分摊计入当月生产产品成本的方式。成本的分配与产品的生产加工周期不一致。

(三)难以准确定位具体产品利润状况

如果零组件能够独立签订对外销售合同,其实际成本发生情况同样难以计量,导致直接对外销售零部件的实际利润水平难以判断。公司整体运行上,在做出产品组合决策、投资决策时缺乏有效的实际成本数据支持。

三、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块主要功能

为解决上述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L公司近年着力在公司现行ERP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块建设。目前投入开发的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块设计功能以标准成本核算为基础,包含采购核算、制造核算、差异分摊3大部分。

(一)采购核算

应用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块后,采购接收和入库的会计分录,将由系统自动产生,且物资接收后即产生暂估分录,形成材料成本差异。发票匹配后,经过会计人员的验证审核将由系统自动冲销暂估,并生成相应会计科目。产生的材料成本差异,将能够实现与材料对应,详细信息将在差异分摊环节详细说明。

(二)制造核算

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块中成本核算的基本单元定义为工单。工单层面的成本核算较比手工状态下按产品型别核算要更为细化。

直接材料、专用工装工具数据由系统依据库存领用信息自行采集,耗用半成品数据采用工单卷积的方式,自下层工单采集数据。

除生产成本的直接材料和专用工装工具外,生产成本的其他内容,统一按工单当期的实际工时,在分厂的范围内进行分摊,然后按型别汇总。

在工单完工当月的月末,完成成本数据采集与分配后,统一实施工单关闭,则完成工单层面的成本核算工作。每月末完工工单承担的成本为产成品成本,未完工的工单承担的成本为在制品成本。

与生产制造相关的领料、投产、加工、交付等核算业务,随着工单的执行,将陆续由系统自动产生会计分录,并由成本模块上传到财务总账模块。

(三)差异分摊

对于材料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通过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块单独开发的报表系统,实现差异分配到工单。最终达到工单核算成本数据直接包含相应材料对应差异数据的目的,以此准确反映实物流的成本信息。

四、建设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块的意义

(一)深化成本核算层次

通过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块建设,将成本核算的基本单元深化到工单层面,与传统粗放型按产品型别核算相比,能够更准确地反应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成本发生情况。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过程管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准确体现各工单承担的生产成本,当出现零组件单独销售、通用件跨产品使用等业务时,销售成本的判断和销售价格的制定也将贴近企业实际情况。

(二)匹配实物流与价值流

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块通过逐层的差异分摊,将产品生产加工的实物流与价值流高度匹配。随着工单生产加工工作的进行,准确反映消耗材料的使用情况,避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式下,消耗材料在不同产品之间由于统一分摊带来的成本串项。

(三)进行准确的经营效果分析

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块建设,一方面解放了成本会计人员的劳动力,使成本会计的精力,从传统的计算数据、校对报表钩稽关系等工作上,转移到验证成本核算信息的经济业务实质上,使基层会计人员更好地发挥监督、管控的职能,更大程度上激发成本会计的活力。

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块,对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实现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式,采集全面、准确、实时的成本数据,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为企业高层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吕长江,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8篇:材料成本差异范文

关键词:周转材料业务;准则;小企业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开始偏向于中小企业,在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加,这就从侧面反映出小企业的经济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家的注意,必须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让小企业的经济更好的发展,避免偏离的情况发生。对于小企业而言,周转材料业务和《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阶段的周转材料业务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工作,是为让小企业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工作,实现较好的经济发展。本文就此进行一定的讨论。

一、周转材料概念

对于周转材料业务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工作来说,要想在实际的工作中获得一个较好的效果,首先要对周转材料的概念了解的较为清晰,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小企业的周转材料是小企业能够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且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各类材料。小企业的周转材料主要包括: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小建筑企业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由此可见,周转材料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业务方式,提供给小企业较大的利润,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较低。

二、周转材料核算涉及的科目

(一)“周转材料”的科目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周转材料已经成为了各个企业的必用物品,而小企业为了能够在周转材料上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实际的社会发展情况,不断的增加着周转材料的科目,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一定的良性循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周转材料的科目主要包括: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小企业(建筑业)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需要注意的是,小企业持有的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也可以单独设置“1412包装物”、“1413低值易耗品”科目进行核算。如果包装物数量不多,则不必设置本科目,而将包装物并入“原材料”科目核算。

(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对于周转材料而言,在理论上,“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是用来核算小企业采用周转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由此可见,“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对于“周转材料”业务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本文中,主要对材料成本差异项目的结构进行一定的阐述,简单来说,所谓的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指的就是借方登记小企业验收入库材料发生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差异,和出库周转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

三、周转材料的会计核算

(一) 周转材料出库的会计处理

在进行周转材料会计处理工作的时候,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准则,首要的准则就是《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周转材料业务而言,现阶段的一些方式方法并不是特别的规范,而且没有达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这就在客观上对小企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小企业生产、施工领用周转材料,通常采用一次转销法,按照其成本,分别计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工程施工”等科目的借方,以及“周转材料”科目的贷方。销售过程中,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其成本计入“销售费用”科目借方,以及“周转材料”账户的贷方。周转材料出库的时候,必须做好详细的记录。从主观上来说,会计处理只是一个名头,最重要的将实际的工作做好,比方说成本、管理费用、周转材料的科目等等,这些才是会计处理工作的重点。在将来的工作中,一定要精细化的进行。

(二)小规模纳税人的周转材料核算

对于周转材料业务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工作而言,小规模纳税人的周转材料核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小规模纳税人的周转材料核算与一般的核算工作有一定的不同,虽然同样要遵守《小企业会计准则》,但在具体的工作层面,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比方说,小规模纳税人周转材料的核算在一般的情况下,并不会涉及所谓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的明细账户,因为小规模纳税人的周转材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在经济效益上也与一般的周转材料业务有一定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小企业会设置一些账户,例如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这样不仅便于核算,同时能够将工作较好的进行。还有一个工作是没有办法忽略的,那就是购进周转材料的增值税,需要计入周转材料成本,这种方式对于今后的工作而言,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四、周转材料业务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

在周转材料业务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工作中,必须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比方说,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允许增值税抵扣,与税法保持一致。从上述的这些特点来看,《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周转材料业务进行了良好的磨合,能够从多方面保证小企业的利益。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考虑税法规定,需要合理确定资产使用寿命和净残值、折旧方法。不再计提各种减值准备,也是与税法保持一致的体现。

总结:本文对周转材料业务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周转材料业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小企业也因为这项业务获得了较大的改变。对于《小企业会计准则》而言,也越来越完善,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相关工作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司晓红,续小红.新旧会计准则下对子公司超额亏损会计处理的比较分析[J].财会研究,2007(08).

第9篇:材料成本差异范文

标准成本制度(即标准成本法)是指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如技术指标、作业指标、计划值等)而设置的,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成本中心的制定。标准成本的首要问题便是制定成本中心,以衡量其绩效,分清各部门的责任。成本中心是成本收集的最小责任单位,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要确定责任区域,二是要在一定主管控制下,三是它为最小成本责任中心。

(二)标准成本的制定与修订。标准成本是针对明细产品在各成本中心而制订的,它分为消耗标准和价格标准。

(三)实施标准成本制度的作用。1.便于成本核算;2.便于分清各成本中心的责任;3.便于成本控制;4.便于决策。

二、标准成本差异的揭示及分析

(一)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材料数量差异=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

例一:宝钢公司2003年1月A车间生产钢材400吨,使用材料2 500吨,材料单价为0.55元/吨:直接材料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为3元,即每吨钢材耗用6吨直接材料,每吨材料的标准价格为0.5。根据上述公式计算: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2 500×(0.55-0.5) =125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2 500-400×6)×0.5=50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与数量差异之和,应当等于直接材料成本的总差异。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2 500×0.55―400×6×0.5=175元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价格差异+数量差异=125+50=175元

2.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例二:宝钢2003年1月A车间生产钢材400吨,实际使用工时890小时,支付工资4 539元;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是10元/吨,即每吨产品标准公式为2小时,标准工资率为5元/时,按上述公式计算:

工资率差异=890×(4 539/890-5) =890×(5.10-5)=89元

人工效率差异=(890-400×2)×5=(890-800)×5=450元

工资率差异与人工效率差异之和,应当等于人工成本总差异,并可据此验算差异分析计算的正确性。

人工成本差异=实际人工成本-标准人工成本=4 539-400×10=539元

人工成本差异=工资率差异+人工效率差异=89+450=539元

3.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例三:宝钢2003年1月A车间实际生产400吨,使用工时890小时,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1 958元: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4元/吨,即每吨钢材标准工时为2小时,标准的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为2元/小时。按上述公式计算: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890×(1 958/890-2)=178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890-400×2)×2=180元

验算: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变动制造费用=1 958-400×4=358元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178+180=358元

(二)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与各项变动成本差异分析不同,其分析方法主要是二因素分析法。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例四:宝刚2003年1月l车间实际产量400吨,发生固定制造成本1 424元,实际工时为890小时,企业生产能量为500吨即1 000小时,每吨钢材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3元,即每吨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标准分配率为l.5元/小时。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 424-1000×l.5=-76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1 000×1.5-400×2×1.5=300元

验算: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固定制造费用=1 424-400×3=224元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耗费差异+能量差异=-76+300=224元

三、标准成本制度下成本所采取的措施

宝钢推行标准成本制度以来,成本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了作业区,具体做法是:

(一)组织起高效的成本网络。

(二)组织成本管理的过程控制。

1.财务人员对成本进行事前预测。(1)建立成本指标分解体系;(2)建立月度成本计划体系。

2.财务人员对现场成本进行事中控制。(1)通过作业长控制现场成本;(2)由作业长责令班组长控制班组成本;(3)通过领料员控制物资领用。

3.财务人员组织好成本的事后分析。

(三)细化成本核算,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报表。

(四)指导编制成本管理程序文件,为制定现场消耗指标打下基础。

(五)量化故障成本,对现场起警示作用。

(六)创造条件使作业长成为降低成本的主力军。1.要增强作业长的成本意识;2.要对作业长进行定期的成本知识培训;3.要创造条件适当放权,如对班组、个人的考核权、奖金分配权;4.要对作业长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

(七)在实施标准成本制度时,还必须注意的问题。一是标准成本必须整合化;二是标准成本必须电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