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

2、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第2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

1983年,邓丽君推出了她的全新古典专辑——《淡淡幽情》。

这张专辑最大的特色,正如它的名称一般,有说不尽的含蓄隽永的幽情雅韵。它的所有歌词,均是来自唐、宋、元等历代诗坛、词坛大家的词作。

邓丽君以她柔美的声线,婉转的风韵,将词作中的忧伤、愁思完美演绎,让人过耳不忘,听众更送名“梦幻专辑”。

《但愿人长久》里,她是那个将无限情怀寄托天地的诗人,皓月当空,她一人把盏,轻吟浅唱中,将人世悲欢一并道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公元1524年,一个名叫杨慎的人,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戴着重重的枷锁,艰难行走。在途径湖北江陵时,忽看见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间,竟似有无限洒脱快意。感慨万分之际,他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后来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并在1994年播出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成为了主题曲。这首词经著名歌唱家杨洪基那浑厚的嗓音唱出,更让人觉出荡气回肠,万千感慨萦于心头。

3、《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大约写于李清照年少时,一次难忘的溪亭畅游。夕阳西下,彩霞漫天之际,一群带着醉意的小姑娘划着小船在碧绿的荷叶间穿梭喧闹。荷花的亭亭玉立、蓬勃艳丽,也许正是李清照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最好的写照。

那时的她,有着花一样的年华,花一样的梦。蔡琴的歌声低回委婉、醇厚缠绵。在她的演绎下,这首《如梦令 》少了许多少女的情怀,却多了几许沧桑。她演绎的不是少女的李清照,而是中年遍历世事沧桑后那个伟大的词人、那个柔弱的女子“千山过尽”的心事。

4、《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演唱者 沈谧仁、奇然 歌名《琵琶行》

歌词为《琵琶行》原文,整首歌结合了流行歌曲和戏曲唱腔的唱法,创新的同时也不忘保留歌曲的古典韵味。文章中描写琵琶女身世经历的诗句,被歌手用唱戏剧的方式娓娓道来。

5、《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第3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

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为纸本,墨笔,卷轴(纵29.5厘米,横560.3厘米),现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馆,根据苏轼在宋神宗五年(1082年)重游湖北黄冈县赤壁所写赋文创作的故事画。根据拖尾赵德麟于宣和五年(1123年)八月初七的跋文推知画作的创作年代应早于1123年(图一)。

乔仲常按东坡文意依情节描写,在尊重原文立意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分九段把不同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景物,运用连续空间转换的构图形式,巧妙地组织在一幅画面上。

第一段,图写元丰五年(1082年)的十月十五,坡从雪堂步行出发将要到临皋亭去,和两位客人一起经过黄泥坂。其时“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清朗明净的月色所表现的朦胧情调与赋意颇为贴切。此处的三人身后淡淡的影子,是中国绘画上难得一见的对于人影的描绘,但是不同于西方绘画要素上“光影”的概念,乔仲常只是在尽可能准确地阐述苏轼原文的情景(图二)。

第二段,描绘客人说今天傍晚撒网捕到一条形同四鳃妒的大鱼,但是到哪里去弄酒呢?于是引出“归而谋诸妇”,东坡回草舍于妻子处拿了美酒。图中即画这个情节:东坡一手拿酒,一手拎鱼从家中走出,妻子在门口送行。后房有马厩及山石树木。妇人作揖相送,旁有侍童跟随,室内马匹栓立,马夫正在磕睡,门口有一似看门人憩坐于屋檐之下。既突出主体人物,又重视细节描写(图三)。

第三、四段的画面题为“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和“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两段,是全卷着意写山比较精彩的部分。在第三段中写东坡与客饮酒赋诗盘坐于平坡之上,人物顾盼有情,神态闲逸。平坡以干笔侧卧勾出,是非常随意的笔道。人物背景的岩壁以及对目而视隔岸的层崖,皆是由密集线条组成的方折形的造型,显示了水成岩结构的真实地貌(图四)。

“予乃摄衣而上”一段,东坡形象被置于岗峦清朗和林木秀密的环境之中,人物虽小但显得十分突出,迎着幽径跨步直上,确有“履巉岩、披蒙茸”的一种姿态(图五)。于两石疏间中迈步于丛密的小道有效地表达了原文的意境。而写“江流有声”一段,东坡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则景色空旷,富于野趣,晴嶂耸立,远水盘曲萦回浸溢。

第四段“踞虎豹”,即原文写东坡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稠密的野草蹲在宛如虎豹的山石上,行走在盘曲古老的树林中间。但在图中乔仲常采用虚写的手法,没有直接描绘东坡形象,通过树林的描写表现一个特定的环境,着意在树法的表现上,在树丛深处绘以可资小憩的方石构成一种“踞虎豹”的意境(图六)。

第五段原赋为“登虫龙,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写东坡爬上鹊鸟建造高巢的崖壁,俯身下看水神冯夷之的深宫,两位朋友不能跟东坡一起攀登,表达了惊险恐怖的地势环境,使东坡“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可能是由于不适于表现的缘故,画家只在环境中作了间接的交代。把原文摘录在了石头上(图七)。

第六、七段,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画家让小船漂浮在江心随其自然停留而休息,表现出一种超然自在的心境,画面四周望去寂寥空旷,一只孤鹤尖声高叫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面飞来擦过小舟,一直向西,正是“栩如车轮玄裳镐衣”(图八)。在第六至第七段中画家处理空间结构非常自然空阔,引人遐想。东坡和客人处理成悠然自得而闲逸的神情,和环境的组合使意境表达较为完美。到这两段画面有树丛、山石的实景转入空蒙的虚景在节奏上给人以悠然的满足感。

第八、九段是最后两段,写客人归去,东坡也睡了,梦见道士经过临皋,问东坡赤壁玩的是否高兴,东坡“问其姓名,俯而不答”,于是想起昨夜情景,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赋文笼罩上一层缥缈虚茫的气氛,也流露出作者消极出世超脱现实的人生态度。画家只能用形象加以交待描绘屋内东坡卧睡,二道士在侧(原文为“梦一道士”,画作为二道士)。最后画面“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表现出东坡有些怅然的顾盼,留给观众去想象(图九)。

第4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

新课改以后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选编古代诗词时不仅在《语文2》到《语文3》三册教材中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而且具体到每一册教材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所入选的4篇课文也都是按照作者作品的时间先后顺序编排的,具体如下:

1.先秦――南北朝时期

《语文2》中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诗经》两首(《卫风?氓》、《小雅?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篇课文。从诗歌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主要代表北方文化的体现现实主义的《诗经》和代表南方文化的体现浪漫主义的《楚辞》说起;到汉乐府叙事诗的巅峰之作――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再到东汉时期广泛流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涉江采芙蓉》;最后到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价值观的曹操《短歌行》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按时间先后顺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题材的诗歌的不同情感体验,了解诗歌的源头并感受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初步领略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2.唐代

《语文3》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盛唐时期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短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中唐时期代表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晚唐时期李商隐诗的两首诗作(《锦瑟》、《马嵬(其二)》),共编4篇课文。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代孕育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也盛产了大量精美诗作,所以编者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领略唐诗的魅力。李白是“诗仙”,其《蜀道难》最能体现他豪放开阔、想象瑰丽的浪漫主义特点;杜甫是“诗圣”,其入选的三首古诗皆是即景感怀的诗作,代表的是与李白截然相反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风;白居易善写长诗,同时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提出文章合“为时”、“为事”而作,其《琵琶行》就是他的叙事长诗代表作;李商隐是在唐诗的发展上另辟蹊径的一位诗人,有善写七律,所选编的两首诗作正是最能代表他绮丽绵密格调的七律诗。

3.宋代

《语文4》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北宋初年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南宋时期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跨越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词人和大量优秀词作,但大都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词风。柳永是第一个打破了五代花间词风的词人,也是第一个大量写“长调”的人,他长于铺叙,多用俗语,所选的两篇作品是最能体现他的婉约词风的作品;大开豪放之风,不拘声律、自由奔放,形成了一种豪放的新词风,所选两首作品也是他这一词风的体现;辛弃疾在苏轼的豪放之风上更添宏伟气魄,这与他抚时感事的爱国情怀是无法割分的,他的词作发展了散文化的句法;最后是跨越了两个时代宋词史上的奇葩,女词人李清照,所选的两首作品是体现她婉约词风的作品。

有一位特级教师陈日亮曾说:“语文主要不是教‘是什么’,而是教‘怎么样’的学科,即过程与方法。”该版教材在呈现了古诗歌“是什么”的同时,也通过每一单元的诗歌特点呈现了“怎么样”教和学的可能。最后主要就该教材的单元模块设计做归纳。

1.单元设计

该教材的每一个古诗词单元都是选取了某一时期的作品,集中鉴赏;在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之前,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单元导读,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该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和整体把握。导读不仅介绍了本单元的诗词特点,而且提供了许多学习方法及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师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还能对整个单元诗歌的学习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2.课文设计

课文设计主要是将原文客观地编排在教材当中,但该版教材还在诗文的边页穿插了一些相关图片,有诗人画像,有诗中情境等,这样直观的视觉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阅读兴趣的激发;由于古诗词的年代久远,与现代白话文有相当差异性,教材还在原文较难理解的地方分别依次编了标注,然后在原文下方做出了注释,注释内容不仅涉及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诗作出处等,还解释了文中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多义词等,这样的编写不但有助于辅助学生自主阅读和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节省教师教学的时间。

3.课后设计

第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

面对高一新生求知若渴的神色,我们自豪,又感到肩上的担子不轻,经过半年的努力,如今活泼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甚感欣慰。

1培养学习兴趣

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对教学拥有饱满的热情,才能使学习充满乐趣。教师对教学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感染他人,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讲课时的全身心投入,抑扬顿挫的语调、极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饱满的激情会感染每个学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开学第一节语文课,我们用多媒体播放了钢琴曲《命运》、班德瑞的《寂静山林》、二胡曲《风雪夜》,无需过多语言,或铿锵激昂或舒缓悠扬的旋律已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情境。它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美,但需要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接着,我们给学生讲了“手比嘴高”的故事,使之懂得实际行动力要比誓言重要得多;其后,让学生讲述“磨杵成针”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最后,通过“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个新组成的集体,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明确目标、增强信心,通过各种方式我做好了新学期的总动员。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表现在课堂随机反应上。如:化《诗经》诗篇为动人的故事,组织学生为诗歌联想合理的故事情节;讨论《孔雀东南飞》的别样发展,由焦、刘二人私奔不得使学生明确看待文学作品必须持有历史观 、辩正观;对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等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入余秋雨的《坡突围》更使学生对文人人格的探究大感兴趣,由若莹小组因此而对苏轼其人其事展开研究,并初步形成论文。课堂上我们力求以抑扬顿挫的语调、饱满的激情、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的导语设计和精当的板书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使学生主动学习,爱学习,会学习。

2 融洽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会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教师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接近学生,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给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现在的高中生视野开阔,具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强调个性发展,使他们喜欢甚至欣赏并非易事,更何况他们中有不少野性难驯的孩子。但他们更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热情洋溢,教师和学生处成朋友关系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成绩,更能促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情感教育在我们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成了“关爱每一个,一个也不能少。”从课堂上的亲切的音容笑貌到课下的娓娓谈心直至文集上的修改的标点符号、错别字和大段的鼓励言辞及抚慰心伤的语句,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倾注最大心力。从随笔中发现小李对于早恋产生迷茫,我们便分别找到李、郑两位同学谈话,使他们明了早恋是夏天的青苹果,外表美丽但味道酸涩,若提前摘取只会错过它成熟的最好季节。我们因此生发开来在班级讲了故事《等你在厦门大学》,学生掌声阵阵,他们以欢呼和拥抱表达对我们的理解和关爱的回报,我们与他们成了好朋友。当课堂上同学有小动作而眼神沟通无效时,一张或鼓励或关心或小警的小纸条强过“河东狮吼”;在作文、随笔、摘抄本上留下鼓励的、欣赏的文字和“笑脸”……我们善用语文课独有的资源与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它们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成为我们真诚沟通的“敲门砖”,这已成为我独有的保留“教法”。

3 广研深挖教材

正如陶行知所说:“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需密切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掌握专业知识,教师讲课才能灵活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对“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数,才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自己比较清楚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回到正道上,才可能较自然地拓展教学资源。

第6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

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着“虚、闹、杂、偏、碎、假”的现状,这反映出不少教师对新课改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过度地强调个性、新颖、前卫,使阅读教学走向了一条“高位化、贵族化、低幼化、戏剧化、时尚化”的不归路。要想让语文阅读教学返璞归真,凸显语文本色,就需要紧扣文本,对其进行解剖、整合、拓展,这样才能真正奏响阅读教学的黄钟大吕。

 

一.解剖文本

解剖文本就是剖析文本,像庖丁解牛一样把文本条分缕析,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广度和深度。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找准解剖的切入点。常规的切入方式有从内容的开头、中间、结尾切入的,有从题目、背景、人物、设置的问题等方面切入的,也有从文体、关键词、相关的课外材料切入的。这些切入方法教师掌握着主动权,他们灵活选择,巧妙运用,给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使文本的解剖具有了丰富性。如卢婳老师的《〈石壕吏〉课堂实录》就是从题目切入的。她选择一味被人否定的“石壕吏”来让学生探究他们的身份、行为、心理以及作者的矛盾心理,传达出安史之乱不仅仅给贫苦阶层带来苦难,也给差吏这样的阶层带来苦难的信息,一反传统的认知,客观表达了作者对“吏”这一特殊阶层的关注,扩大了诗歌的思想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也可以从学生的困惑出发来解读文本。教师根据美国布鲁纳“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理论,让学生先自读,解决基础性的知识,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出来;再进入教读阶段,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合并整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围绕文本内容和形式设计多种功能的练习。2010年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优秀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杨彬老师在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就是采取这种方法来进行文本解读的。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挑选出“在伽西莫多要水喝时没有人理他,为什么他的“仇人”爱斯美拉达会送水给他?眼泪和水有怎样的内涵?”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切入,抓一问而带全部,通过解答问题,巧妙地梳理了情节,解决了眼泪和水的关系,把握了爱斯美拉达、伽西莫多、孚罗洛副主教的形象,体悟出了雨果创作的技巧,从而避免了繁多的头绪,引领课堂教学向纵深迈进。

 

当然,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教师首先做到的是反复阅读文本,待到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之后,再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而不能只是依据一些参考资料,在课堂上依个葫芦说个葫芦,更不能思想僵化,对学生的不同解读横加指责。

 

二.整合文本

整合文本,就是筛选、归纳文本,使文本越读越短,达到解读的收合自如。当前许多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每节课都充斥着学生的活动,教师就是这个好、那个好,人人都好,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而学生大部分只是对文本个别片段进行个性化的理解,缺少整合内容、理清思路等各项能力的培养。黄厚江老师所教的《阿房宫赋》可以说是整合文本的典范,他先后采用了压缩法、改写法、提炼关键字等方法进行文本整合。

 

在学生阅读过《阿房宫赋》后,黄老师将课文压缩为一段百字左右的短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阿房之宫,其势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

 

教师在让学生填空的过程中,整合了文本内容,又通过探讨所填的字的细微差异,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会感悟,激活了整个教学环节,使教学化繁为简、简中求丰,思路清晰而又轻松高效。

 

在探讨文本主旨的过程中,黄老师又亲自操刀,改写了文本的最后一段,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主旨: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因是老师亲自所写的独特感受,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学生或从写作背景来说,或从写作的具体对象来说,或从文章的文脉、文气来说,或从文章的语言来说,这时,已经不需要老师来引导他们归纳文章的主旨了,通过讨论已经完全生成出来。

 

在这节课的最后,黄老师又让学生用三个字理清文脉:奢、亡、鉴。

三次整合,层层深入,迭起,从不同层面观照文本,获得对文本的全息解读,使文本越读越短,感知却越来越深。

也可以通过文本的逻辑结构或表达技巧来整合文本。吉林师大的张永文老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逻辑结构与主题新解》中解读这首苏轼的词时,方法独到,让人耳目一新。他认为根据上下阕组织教学,就散化了全词的逻辑整体,使主题思想的认同出现问题,于是他把词分成三段来组织教学:

 

第一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第二段: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第三段: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通过这样分层,就很容易整合文本,使作者情感鲜明突出。第一段让我们领悟到作者凭吊时的叹惋与心怀的高远:自然永恒,英雄逝去,人生短暂。第二段有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塑造了一个让作者感怀的风流人物,引发作者年将半百而事业无成的感慨。千古风流人物都身名俱灭,自然引起作者举杯相酹,由此展现出作者洒脱、豁达的心境。结构的重新划分,使作者抒发的情感流畅自如,层层深入而又浑然一体。

 

美国卡尔顿大学教授赵启光先生更是把文本分成四段:

第一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第二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第三段: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第四段: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每一段都是一组对比,用四组对比结构全词,达到整合全词、突出主题的作用,更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化,感受表达技巧的无穷魅力。

三.拓展文本

拓展文本是为了丰富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补充相应的材料,采取适当的方法,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他们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促进他们有个性、有创造性的发展。它是文本通向外界的“天窗”,促使其获得灵性和活力,但无论怎样拓展都要立足文本和学生素养,都要适度、有效、恰当。如《项链》可以运用想象让学生假设一番:玛蒂尔德听到项链是假的后心情会怎样,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假如项链没有丢失或者丢了以后又发现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生活又会怎样?对《滕王阁序》的拓展,可以通过和《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提高能力:它们都是序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让学生从内容与形式进行比较,进而感受《滕王阁序》典雅的语言、整齐的句式、丰富的典故、壮观的景色、淋漓畅快的抒情。《听听那冷雨》语言非常美,情感非常真,抓住语言进行迁移应用,让学生选择某一段落用诗的语言对其意境或情感进行提炼、改写;或者引入作者的《乡愁》小诗,体悟作者的情之真、意之切;也可以制作卡片,开拓学习视野,拓展学习内容,觅其乡愁思想的来源。《老王》则可以沟通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畅谈“当你身边的人遇到不幸时自己或别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或者比较思考,同样是面临悲惨的命运,祥子最终走向堕落,而老王却能始终保持善良本性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者运用探究考证,感受艺术魅力,或者巧设练习,跟踪训练,只要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

 

解剖文本、整合文本是拓展文本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就会越读越厚,越悟越多;随着阅读的增加,文本又会越读越少,回归到文本的本真、本色、本味。拓展文本是解剖文本、整合文本的深化,拓展迁移时,就会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它们三者在阅读教学这一恢宏乐曲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而使整个阅读教学达到融洽、统一、高效。

第7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

经过习得和小学初中的语文训练,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思维发展规律以及语言、语文学习规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学生已经形成和具备的语言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迅速提高其语言鉴别、欣赏能力。

“立鹄的易,而所以中鹄的难。”确立一个目标是相对简单的,而要达到目标却是相对较难的。既然我们已经确立了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那么,怎样有效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及水平?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有对比,才会有鉴别;只有鉴别,才会有欣赏。不言而喻,“对比”是良方。怎样对比?现成有个好例子。钱钟书先生曾对比王世贞的《归有光赞》的两种版本,最终考证出《归有光赞》曾受钱谦益篡改(见《谈艺录》)。王《赞》原为“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剪缀帖括,藻粉铺张。江左以还,极于陈梁。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钱谦益将《赞》中末句“久而始伤”之“始”篡改为“自”。钱钟书先生以为:“一字之差,词气迥异。‘始伤’者,方知震川(归有光)之不易得,九原不作,赏音恨晚也。‘自伤’者,深悔己之迷途狂走,闻道已迟,嗟怅何及也。”用现代文来说,“始伤”是说王“能识归有光的异量之美,认为归有光的学习韩愈、欧阳修,与自己学问门径不同,但同以学习《史记》《汉书》为归宿,这点起初不认识,这时开始认识,因而伤悼他”,其意“不过表示赏识他而已”;“自伤”“是伤自己迷途狂走,开道已迟”,其意在于自贬。这一字篡改,关系重大:它涉及王世贞对自己的评论,涉及王世贞对归有光的评价,也涉及后人对钱谦益文品、人品的评判。从上例中,我们可以见出钱钟书先生的“求思之深”和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语感,也可以悟到鉴赏语言的重要性和些须门径。这种对比研读称之为校勘对比。校勘对比的材料并非可遇不可求。佳例所在皆是: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句“冰下难”一作“水下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樯橹”一作“强虏”,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句“千家”一作“几家”。以上材料都可用来对比研读,以提高学生语言鉴赏能力。

个别文字的校勘之上是文本版本的鉴别。名著多有名译,并且往往有多种名译。譬如,培根的《论读书》,国内就有水天同、王佐良、高健、何新、东旭、王义国、张毅等多种译本;英国布莱克的名诗《虎》,国内有徐志摩、郭沫若、卞之琳、陆永庭、宋雪亭、施颖洲、张炽恒等多种译本;奥地利里尔克的名诗《豹》,国内也有冯至、绿原、陈敬容等多种译本;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有中央编译所1972年与1995年两种译本。将同一文章的不同版本加以对比阅读,如前人所说,就像讼师听讼,是能迅速提高自己的鉴别判断能力的。有外语基础的学生,将外语原文同译文对比阅读欣赏,可能会收到更加妙不可言的效果。同理,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译文对比阅读欣赏,也有相同的作用。

用各种对比方法提高鉴赏语言能力,就如老僧的面壁参禅苦修,目的是为了一朝顿悟成佛――悟觉语言。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说,鉴赏语言只是处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初级阶段,悟觉语言则是处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中级阶段。确实,悟觉语言就是“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豁然。语言魅力突如其来,我们无须反复斟酌,再三思量。《红楼梦》中贾雨村“偶至郭外”,“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贾雨村顿时悟觉:“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对语言的敏感,加上自己的阅历,使得贾雨村能准确解读这一对联。同样“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对曲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如醉如痴”,几乎不能自持“站立不住”,也是对语言的高度悟觉。这种例子现实社会中所在皆有。商友敬先生述及,他曾经为上海老年大学学员讲解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朗读甫毕,就见一老人泪珠滚滚而下。原来,苏轼的《江城子》让他想起了过世的老伴。看到或听到某些文辞,往事、感情蓦然涌上心头,不须反复咀嚼品味,就能体悟文辞的感情、思想、意境,这就是悟觉语言。对语言的悟觉,往往需要生活阅历作为底子,高中生生活阅历较浅,很难达到这种境界,但直接经验的缺乏可以用间接经验弥补。高中生多读文学作品,用心琢磨,是可以形成较好的语感,从而达到悟觉语言的地步的。

对语言的悟觉有时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出现,那就是将自己的某种感触借他人语言表达出来,以他人之文发抒我之心情。谢冕在《诗歌欣赏的准备》中讲到,他年轻时登镇江的金山,“长江浩浩从眼底流逝,我心中激动,却苦于无以形容。这时,眼前赫然跃出一副对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它带给我以极大的愉悦。它完成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最忠实、精彩的表达”。语言的悟觉能力,可以给我们在欣赏名胜古迹以及其他艺术方面带来极大的方便。“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正是古人对此的说明。

能够鉴赏、悟觉语言,不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将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修养、气质乃至生命。我们不能仅仅遥望前人的遗产,赞美、欣赏前人的遗产,我们应该自己创造出自己的美丽来。这里涉及到语言的应用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考试正在逐步将语言的内化列入考查的重点。怎样使我们的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得更精美,是我们每一个语文学习者要经常思考的问题。语文成绩不一定能反映语文素质,但语文素质却能反映人文素质。我们现在的考试努力将三者形成正关联。学习的目标应是我们考核的目标。当然,优美语言的内化并不仅仅是做几道语言应用题。文雅的谈吐,流畅的阐述,逻辑严密的书写,都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我们记忆许多名篇,背诵许多名句,本身就是希望用此改变自己的用语模式,提升自己的表述能力,升华自己的表达水平。王尚文先生自述儿时听祖父与客人谈话,得知客人的亲人曾一度得病甚重,急欲了解病人结局,便贸然问道:“人死了吗?”客人走后,祖父郑重告诉,问话不能这样问,“如果你问――病人最后好了吧?你也会得到你想要知道的情况。但这样得体多了,客人就不会心里生气难过了”。儿时的王尚文先生没有将语言运用内化,而祖父的郑重教诲,正是督促王先生将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将优美语言内化,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言语交际、交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