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专德育论文范文

中专德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专德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专德育论文

第1篇:中专德育论文范文

对于中专电子专业,创新教育并不是说要求学生像牛顿、富兰克林那样去探索或者发现当今时代位置的事物,而是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经发现并且顺利积累的理论成果去进一步深入,去实现应有的创造价值。兴趣是创新的导师,这个专业的学生既然选择了电子,就说明他们对电子有强烈的兴趣,只有具备了好奇心,他们才能不在逼迫下强制性地去接收一些东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思考和探索。所以授课教师必须给学生准备有水平能够引起他们求知欲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师生相处融洽,形成互动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巧妙地把提前想好的那些抽象繁杂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吸引课堂学生的眼球。

二、创新训练阶段施行

上面建议中已经说过知识的掌握必须是由简到易这样循序渐进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作三个阶段,首先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训练,然后是综合素养测试训练,最后是自主创新能力检测,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按照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层层深入的,既不会施加过重的压力,还能非常好地达到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

三、创建教育条件,锻炼创新能力

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学氛围的营造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部分,也是它对学校的隐形要求。创新教育所要求的教学氛围需要是开放自由的,师生关系需要是民主的、融洽的、平等的。如此这般良好的教育氛围,这般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最大化地强化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日常授课时,教师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要合理调节讲课过程中跟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为教师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观念去对待学生,不管接触什么问题都不能对学生发火,埋怨斥责学生以致打击学生的创新探索的积极性,要时刻用可亲的眼光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给每个学生以鼓励,让他们对自己都充满绝对的信心。另外在教学方式上实施针对式教学,因为每个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不同,对于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必须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学习方式,传授知识时要条理清晰,先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再深入到有难度的问题上,这种由浅入深的授课方式对指引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很有效果。还有就是认真把握师生关系,注意教师自身的素质,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事,心情怎么样,都要面带微笑,以一种最良好的态度走进课堂,去面对学生,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教师的影响,进而严重影响课堂听课效率。

第2篇:中专德育论文范文

在语文的教学中要适当地引入德育思想。

一、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地位

语文作为学生时期各个阶段都不可缺少的教育科目,其内容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观,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积累优秀语言知识。新时期语文教学更倾向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逐渐引入德育思想是时展的必然方向。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多数职业中专学校现在还是以应付考试的学习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急功近利,这样忽视人文关怀的教育不是我们应当提倡的。课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我们要关注职业中专学生的健康成长,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只是在生活中关注学生的成长,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一种思想传递给学生。德育和教学不应当被孤立搁置,他们并不对立,更应当是统一的。

现在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地进行扩招,中职学校在争取学生的生源上往往存在着压力,争取不到更好的生源或者生源不足,这也促使职业中专学校不断降低录取学生的指标标准,使得学校录取的学生普遍素质不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也不会仅仅只看一个人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也要关注他的思想内涵道德修养层次够不够高。只有拥有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的人,才称得上是现代化的栋梁之才。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应用途径

现阶段的中职语文学习依然以课堂作为主要阵地,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在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要一直用老方法教学。只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复述和讲解已经难以满足现在学生想要扩展视野的需要了,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精神的渗透。语文教师不能像思想政治课堂那样将德育作为一种理论具体地给学生进行阐释,而应当从课本出发,在讲解中引入德育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课堂之外也要开辟第二课堂,因为仅仅依靠课堂上一些枯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新型的教学手段有很多,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为中职专业语文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设施,教学的方法也更加多元化。在正常的课堂学习之余,可以欣赏一些优秀的影片,因为优秀的影片不仅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其高端的艺术表现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灵魂交流,对人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3篇:中专德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辩论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语文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但在中职学校,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问,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同学,慢吞吞地站起来,抓耳挠腮,好不容易才挤出几个字来,别说语气上下不连贯,就是内容也常常词不达意,三言两语便讲不下去了,那声音也是“理不直,气不壮”低得如嗡嗡蝇声。尽管他们中有些同学成绩很好,有的还能写一手行云流水的好文章,但在朝夕相外的师生面前,却一开口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师再三鼓励:别害怕,慢慢说,可此时他却反而口吃起来,脸涨得更红了。由此可见,在中职语文课中开展辩论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辩论教学法的涵义和主要作用

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1]

辩论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两大作用:(一)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发展学生个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从古代的科举以文取士到现代学校以考卷评定学生学习成绩,乃至国家机关招收公务员大都以考核读写能力为依据,极少考核听说能力。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形成了学校高度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普遍轻视听说能力培养的教风与学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很多优秀学生也很木讷,遇到歪理强词,也常常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类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保守懦弱,独立性差,服从型的居多。看似温良谦恭,实际是人格不够健全的表现,以致走上社会又需要一个弥补人格缺陷的过程。

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开始辩论教学,能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准确的语音、明确的语调、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概念的准确性、推理逻辑性等等,都是学生辩论发言的基本功,辩论活动将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语言、逻辑、修辞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口语表达能力,其功效是不言而喻的。此外,辩论活动还将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大胆表述自己思想的能力,培养互助合作的团体协作精神,培养正确行使自身权利的素质,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思想作风,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二)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人类语言信息交流的形式也是听说与读写两大系统。听说具有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得最多最广,是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读写虽然严密、准确、简炼,但因间接、迟缓,相对来说,使用较少,是第二位语言信息交流手段。社会交际活动中人们主要依靠听说进行语言信息交流。辩论能训练出学生很强的听说能力,并且又有读写能力支撑,因而辩论能力强的人在运用语言信息交流进行社会交际活动中有明显的优势。

辩论在社会交际活动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典型的,如政治家用辩论以争取选民,宣传和贯彻自己的治国主张;法庭上的公诉人和辩护人就犯罪事实与适用法律展开争辩,争取法庭采纳自己的意见;学术会议上的论文答辩,用以剔除谬误,探究和发现真理,当今辩论能力是沟成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职学校语文课中训练学生的辩论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早与社会接轨。

二、?创设辩论情景,进行辩论教学的主要方法

辩论教学有以上的优点和功能,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课中如何加强辩论教学?读者认为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课堂上采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即有问有答,双边结合,让学生有听说表达的机会。如教者先把课文中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举手发言。这样学生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都会处于“亢奋”状态。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就能积极地举手发言。教者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及时评定,即使说错了,也要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每个学生都愿意发言,就有了说话锻炼的机会。通过问答,道理越辩越明,创设了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田忌赛马》这篇古文时,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齐威王也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孙膑的方法还能获胜吗?”全班同学立刻在小组展开辩论。有的小组说“能”,有的小组说“不一定”,各自坚持各自的观点,全班立刻展开一场辩论大赛,最后以“能”一方取得了辩论的胜利。他们从课文中描写齐威王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词语中,断定出齐威王是一个轻敌、骄傲自满的人。他不会提防敌人,他也不会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孙膑把自己看到的比赛情况和对齐威王的了解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做出明确判断。因此孙膑对自己的主意“胸有成竹”。通过辩论,学生学会了从文章中找依据、说理由,也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这样的辩论教学学生乐于参与,学生的主动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第4篇:中专德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中专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论述了如何把枯燥、单调的美术欣赏课变得轻松愉快、丰富多彩。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了重要位置,美术教育正以它特有的功能在此过程中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中专生正处在由学校向社会的转变过渡时期。他们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处于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成熟的关键时期,美术欣赏,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一、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美术课与其它学科不一样,课堂气氛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可适当地幽默一点,尽量口语化。在阐明一些美术理论知识时,教师应尽量避免用呆板、空洞的语言陈述,多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歇后语,力求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效果会更好;在欣赏作品时可结合有关作品内容或作者的趣闻轶事,使学生如同听故事般地被吸引到作品中来。Www.133229.cOM同时,美术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一画的欣赏中,放一曲中国古典音乐,那么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总而言之,教师只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导入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引入当今热点话题,巧设悬念。例如,引用荷兰画家凡高的作品《向日葵》在二十分钟内拍卖到近几亿人民币的报导,笔者提出问题:《向日葵》是何种画?大家听说过画家凡高,知道他的故事吗?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总结。这样的设计,旨在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这样的课程设计,肯定比对课文呆板、单调的陈述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设计一堂完美的美术欣赏课,就如同完美的“作品”一般,这样的“作品”相信会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三、多欣赏中国画,增加爱国主义教育

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有必要更多地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误理论,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后面,疲于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三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提高中专生的综合素质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人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思考艺术教育的新契机;人是主体,他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内在生成的自发力,有知觉、感觉、精神力、冲动、意志力的个人;艺术教育不是教“艺术”,也不是进行“教育”,而是激发主体“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自觉,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人与环境协调共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简明美学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

第5篇:中专德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告英语文体学转义修辞格

一、引言

广告语言成为人类社会展现语言艺术的一大杰作。它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十分注重语言的美感,通常会采用各种修辞格来加强其文体美学功能,以实现广而告之的广告宣传效果。而英语是当今世界语言中的主导地位,这促使我们有必要了解广告英语,以及其文体风格,尤其是掌握广告英语的转义(transference)修辞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能在跨国界的广告宣传中做到不同语言的成功转换。

二、转义修辞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转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反语、婉转等修辞格;但从狭义上来讲,转义修辞主要是通过比喻(Figurativespeech)来实现的。在转义修辞中,其语义转移并非完全是真正的词义转换,其过程具有对比性、参照性和目的性,其结果是实现语言表达的最佳文体效果。

因此,在广告英语中大量使用比喻,通过转义修辞,可以把相对复杂或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易于理解,同时增加语广告的语言美感和生动逼真的表达功能。实现比喻的转义修辞,必须具备六个要素:本体(即被比喻为事物,称作为“tenor”)、喻体(即用来做比的事物或现象,作为“vehicle”)、本体和喻体的相异性、本体部分特征、喻体部分特征、本体部分特征和喻体部分特征之间的相似性。这六个要素是每一个比喻都非具备不可的,不具备就构不成比喻,只不过有隐或现的区别。这就是比喻的实质。比喻一般可以分为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换喻(metonymy)等主要三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广告英语中这三种比喻修辞的实例进行分析来了解关广告英语中比喻的转义修辞特点。

三、转义修辞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1.明喻(simile)

戈恩教授(WinfieldGoong)界定明喻简洁到只用一句话“Asimileisanexpressedlikeness”(明喻表述相似)。广告英语中大量使用明喻来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力,对产品予以形象理解,以至留下深刻印象。

例1.Lightsasabreeze,softasacloud.

这是一则衣服广告,其中运用了两个明喻,把衣服的质地感和舒适感都体现出来了,使消费者心理联想到穿了该品牌衣服后那种轻柔的感觉,从而撩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例2.Featherwater:lightasafeather.(法泽瓦眼镜广告)

法泽瓦眼镜,轻如鸿毛。

例3.Turnsiassafeasmilk.(Turns钙片广告2.隐喻(metaphor)

隐喻在体现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时比在明喻中更为密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as,like)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和(be)关系。它直接把一种事物名称用在另一个事物身上,能够更生动、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广告语言的表现力。

例1.KodakisOlympiccolor.(KodakcolorFilm).

柯达就是奥林匹克的色彩。

这是柯达为1988年奥运会所拍的广告。此处用了判断式的暗喻,将柯达彩卷的特色和奥林匹克的宗旨“更高、更快、更强”相提并论,强调了柯达彩卷对于竞技场上力与美的瞬间扑捉逼真无比,展现了该产品卓越的性能。

例2.Whatisyourchoicewheninflationisslowlyerodingthevalueofyournesteggs.

这是一家投资公司的广告,它把你平日的积蓄比做“nesteggs”,比喻独到、形象鲜活。

例3.AllofNewYorkisastage.(旅游广告)

整个纽约是个舞台。意在鼓动游客到纽约去“表演”一番,尽兴地分光风光。

3.转喻(metonymy)

转喻是通过相近的联想,直接借喻体代替本体,而根本不说出本体事物。在英语广告中运用转喻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修辞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1.WetakenoPrideinPrejudice.(报纸广告)

“PrideandPrejudice”是英国作家奥斯丁的杰作,众所周知。这则广告巧妙地采用引喻,表明自己的办报原则: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不偏不倚。

例2.Washthebigcityoutofyourhair.这是一则洗发水的广告。

广告里的“thebigcity”让人马上想到“thedirtofthebigcity”(头发的污垢),生动形象,突出了该洗发水的功效:多脏的头发都能洗得干干净净。

例3.Thepenismightierthanthesword.(钢笔广告)

在这则广告中以“pen”、“sword”指使这些物的人,喻意为:文人胜于武士。

四、结论

比喻转义修辞极大地丰富了广告英语表达能力和表达效果,既能获得语言的生动性,又可引起消费者的情感联想;既准确地宣传商品的特点,又可描述使用商品的感受,从而达到宣传、推销商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7,64-70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第6篇:中专德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大学英语 口译教学 文化教育

1.高职高专英语口译教学中文化教育现状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事业。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开设好大学英语口译课程任重而道远。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研究在高职高专院校才刚刚起步,还相当滞后,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口译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抓住机遇,培养大批在商业、贸易、旅游、服务行业等领域中挑大梁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特别是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急待改革与提高。很多非英语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文化素养不佳。我们认为,在科技和社科领域,口译人才的培养不是外语院系可以包办的,各专业应从本专业学生中挖掘和培养有潜质的口译人才。如果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直接与外方人员顺利交流,既能大大节省翻译费用,又能减少交流中的误解,从而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口译教学,系统有序地培养专业口译人才,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英语口译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口译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教材方面融入文化教育,建议采用有配套光盘或影音资料的教材,内容新颖丰富的同时,更多注重时代性与实用性,具体可涉及商务英语、社交礼仪、各国民俗民风等相关内容的真实案例。

2.1礼仪文化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礼节。掌握规范的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区都要与国际接轨。而英国作为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国,掌握英国的礼仪文化尤其重要。此外,这也有利于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2.1.1见面礼仪

第一次认识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介绍时,一般是由妇女、地位高的、年纪大的那一方先伸手,然后才是男子、地位低的、年纪轻的那一方再伸手;被介绍与一个男子相识时,应与他握手,但如果被介绍与一位女士相识时,就应等她先伸出手来,然后才可伸出自己的手。女士被介绍时,不一定要伸出手来与对方握手,但是她们常常伸出手来以示友好。男子在与女子握手前应该先脱下自己所戴的手套,而女子则不必如此做。到英国人家做客,一般要先和女主人寒暄、握手,然后才同男主人打招呼。

2.1.2饮食的礼仪

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在四点钟方向即可。

2.1.3商务礼仪

英国人的时间概念很强而且照章办事。例如:应邀参加宴会、业务洽谈会必须准时,否则被视为失礼。如果请英国人吃饭,必须提前通知,不能临时邀请。赴宴时不能早到以防主人还未准备好。不被邀请或约定就去拜访英国人的家,是对主人私生活的干扰,是非常失礼的举动。在和英国人谈话时不要涉及政治、宗教和有关皇室的小道消息。也要避免使用English(英格兰人)这个词,而要用Britain(不列颠人),这样说对方比较喜欢。他们也不喜欢问及家事、私事、个人职业、收入、年龄、婚姻等。

2.1.4英国人的禁忌

英国人同别人谈话时,不喜欢距离过近,一般以保持50公分以上为宜。他们还特别不喜欢大象及其图案,认为大象笨拙,令人生厌。英国人也忌用山羊、孔雀等做商品装潢。山羊有“不正经男子”和“坏人”的意思;孔雀是祸鸟,孔雀开屏是炫耀自己的不良习性。他们很忌讳黑猫,尤其是黑猫若从前面穿过,更会使人恶心,认为这将预示着将要遭到不幸。他们忌讳把食盐弄撒,哪怕你是不小心的,也会使人非常懊丧的,认为这是引发口角或朋友断交的一种预兆。他们忌讳有人打破玻璃,认为打破玻璃就预示者家中要死人或起码要有7年的不幸。他们忌讳在餐桌上使水杯任意作响,或无意碰响水杯而又不去终止它作响,认为这样既有失观瞻,又会给人招来不测。他们对墨绿色很讨厌,认为墨绿色会给人带来懊丧。

3.英语口译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文化教育融入口译教材、口译课堂教学、口译课外实践教学里,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改善实际工作能力。

3.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语言、非语言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口译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1.1语言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所需要的语言与该民族所拥有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谈判语言存在明显的制约。因此,在商务谈判中,尤其是国际商务谈判,事先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征对谈判的成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1.2非语言文化差异

除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外,商务谈判中还广泛使用非语言表达方式。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非文字语言交际手段,是交际者运用自身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语言交际之外的一切表现形式。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过程中起着语言交际不能替代的作用。

谈判人员以更含蓄的非语言方式发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这类信号或示意总是无意识地进行。因此,当谈判者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谈判者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

非语言交际种类形式多样,在商务谈判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等。

3.1.3价值观差异

商务谈判中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远比语言及非语言行为差异隐藏得深,因此也就更难以克服。价值观差异有其客观性。

4.结语

总之,在高职高专英语口译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化导入,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注重训练学生联络陪同口译、礼仪口译、旅游口译、商务口译与会议口译能力的课程。在课程实践中,应结合真实案例,分析语言文化在个别案例中的运用得失,不断总结各自的经验教训,达到高职高专英语口译课程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煜山.英语教学参考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2]赵雯.基础职业英语教学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郭琳.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浅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5]邹红英.大学英语四级后口语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4,(2).

第7篇:中专德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顺应论;语码转换;篮球体育新闻

Abstract: As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of language contact,code-switch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 linguistic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journalism,code-switching is also frequently used in Chinese sports reports.By the method of adaptation theory and code-switching theory,this paper mainly conducts the research from the types,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based on the Chinese basketball sports news on the Internet.The result shows that code-switching in Chinese sports news is the active adaptation to the linguistic reality,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language object and its style.

Key words: Adaptation Theory,Code-switching,Basketball Sports News

1 引言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全民开始掀起了新一轮体育运动的热潮。与此同时,国外的一些精彩的体育赛事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体育爱好者的眼球。被誉为世界顶级篮球殿堂的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由于姚明、易建联等中国球员的加入,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体育新闻由于其随意、轻松、活泼的语体交际风格,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新闻报道中。本文试图从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 adaptation theory)的角度,分析中文体育新闻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

2 文献综述

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于1999年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1],该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系统而全面地解释了语用学,阐释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包容性。其主要观点是,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作出一系列适当的选择,并与对方进行顺利的语言交流,就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顺应性的基础,顺应性作为一种交际的需要和一个认知的过程,是语言使用的机制和根本。

语码(code)[2]是由Bernstein(1971,1973,1975)提出的,是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language variety)。它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域、俚语等。但是语码是一个中性术语,不像方言、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等术语多少都带有某种感彩(李少虹,2009)。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Gumperz(1982)认为,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语内语言并置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或次系统[3]。Clyne认为,语码转换指在同一句子内或句子间交替使用两种语言[4]。

从二十世纪早期开始,语言学家们就开始了对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但是那个时候,他们多将这一现象看作是一种语言缺陷,比如Labov就把语码转换现象看作是令人不解的问题。后来,Myers Scotton通过长达十多年的语言研究工作,才认识到语码转换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

在国外,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语码转换现象。七十年代在社会语言学领域,Gumperz(1982)揭示了语码转换与宏观社会环境的关系,但未涉及交际者的心理因素;在句法方面,大多数学者主要对语码转换的特定限制的研究,却不关心其普遍性限制的研究。八十年代,Auer(2001)讨论了语码转换的三种会话功能;Poplack(1980)则从社会的角度来探讨语码转换结构,强调在语码转换的结构分类与使用者之间建立某种关联,同时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8]: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

而在国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要比国外晚的多,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早期的研究者也只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介绍,之后才逐步从心理学、句法学等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之后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界通常区分的是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和语码混合(code-mixing)。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又是同义的,指一种行为和过程。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区分两者没有太大的意义:从微观方面说,在一段会话中,无论是完全的或者不完全的、完整或不完整的,都是两种语码的混合,换句话说,语码转换也就是语码混合;从宏观方面说,完全的语码转换指两种语言的交替使用,也是混合使用。不同的学者对语码转换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5]。有些学者认为,仅在基础句的句内嵌入另一种语码的单词,只能被认为是语码混合,而句际间出现的语码转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码转换;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语码转换时不严格区分这两者[6]。本文将采取后一种说法,认为在语码转换的研究中没有必要区分这两个概念。

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语料来源

本研究所用语料均来自于互联网上的篮球新闻中的相关体育新闻报道,不仅包括风靡全球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相关内容,还包括在国内特别火热的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相关新闻。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得知,中文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类型与分布、主要特点以及中文篮球体育新闻中的汉英语码转换顺应研究。

4 结果与讨论

4.1 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类型与分布

4.1.1 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类型

随着中国对西方体育运动的兴趣日益浓厚以及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英语也逐渐进入中文体育报道。篮球是目前世界上最盛行的运动之一,大受青少年的喜爱。它创始于美国,因此篮球运动的很多术语也大多来自于英语。其中常见的英语语码有某一赛事的名称、专有名词,体育运动术语,以及口语化的词语和短句等。

体育新闻报道真实、新鲜、重要、时效性强,而作为其中之一的篮球体育新闻,更是有着它自身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一场篮球比赛的成败悬念,更是使竞技体育比赛具有新闻性。篮球体育新闻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主要包括对体育明星的访谈、体育评论、对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等等。

从收集到的语料来看,篮球体育新闻中的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以下四类[7]:

1、体育明星或球队的英文名

例:Kobe(科比),D-Wade(韦德),L.A.Lakers(洛杉矶湖人队)

2、口语化词语和短句

例:show(炫),fans(粉丝),cool(酷),装(pose)

3、某些体育专项的术语

例:scoring(得分),foul(犯规),扣篮(dunk),跳投(jump shot),三分球(three-point shot),助攻(assist),盖帽(block shot),失误(turnover)

4、体育赛事相关名称

例: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EO(首席执行官)

4.1.2 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分布

汉英语码转换在篮球体育新闻中的分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二是出现在正文中。

首先,它会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比如:

《三只“rookie”之间的巅峰对决即将上演》

在这里,乍一看标题,出现了rookie一词,读者刚开始可能根本不明白它代表什么,可是在读完全部新闻报道后,才了解到作者是用rookie这个词来代替埃文斯、哈登、格里芬这三个NBA强手,是为了用这样的词语来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让人联想到这将是一场强强之间的精彩对决。而这一点,也刚好符合新闻报道标题的特点: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其次,它会出现在正文中。比如:

毫无疑问,老鱼费舍尔(D-Fish)是湖人冠军核心成员的最关键部分。

在这里,作者是想突出费舍尔在湖人夺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NBA球迷来讲,他们可能更熟悉球员的外号,所以在这里用老鱼来代替费舍尔可能更能引起球迷们的关注,更加符合球迷们对球员热衷的心理,也可使全文读起来更加流利、顺畅。

4.2 篮球体育新闻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主要特点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直接地把英语“借用”或“移用”进汉语表达中,可以更多地表现出语言的张力,体现出人们语言表达手法的多样性。互联网上的体育新闻的语码转换有如下特点:

4.2.1 插入式转换模式居多

根据语言矩阵结构模式,在两种语言的语码转换中,存在两种现象[8]:一是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是指在句子之间进行转换,后接英语或母语句子;二是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是指在一个英语或母语的句子内部进行转换。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也主要是这两种插入式的语码转换,它有三种形式:一是和前面句子表达相同信息的方式,置于括号中——在汉语句子中直接插入英语语码(例1);二是插入的英语语码后紧跟汉语,通常置于括号中(例2);三是英语语码直接插入汉语中。

例1:科比入选了最佳阵容(All-NBA team)和最佳防守阵容(All-Defensive team)一队。而罗恩-阿泰斯特没能当选最佳防守球员(DPOY),也没有能够入选最佳防守阵容,这让湖人整个球队都难以置信。

例2:《D-Wade(韦德)运球快速扣篮得分领衔5月27日NBA五佳球》。

4.2.2 以单词和短语为主要嵌入结构

在单词和短语的转换中,名词居多数,而且短语、词组的种类也比较丰富,但名词短语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也是最容易转换的成分。

例1:如果你是一个篮球迷,千万别错过NCAA比赛,尤其是“疯狂三月(March Madness)”。

例2:2007杯CBO中国业余篮球公开赛全国总决赛10日在珠海落幕,江西高速篮球队晋级10强。(江南都市报,2007 /11 /15)

4.3 从语言顺应论看中文篮球体育新闻中的英汉语码转换

根据语言现实、外部世界和语言客体以及语体风格三方面去探讨篮球体育新闻撰稿人在撰写新闻时的内在因素、以及社会等外部因素对撰写人本身的影响,并结合语言顺应论理论,分析语料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动机以及语用功能,得出语言顺应性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3.1 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的关联顺应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当发生语言接触时就会发生语码转换的现象。顺应语言现实就是指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特性分别适应[9]。一般来说,汉语和英语在词汇方面的表达空白可以通过语码转换来解决。

例:自从科比进入NBA后,就拥有了许多绰号。比如美国球迷送给他的绰号有Black Manba、Show-Be、KB8等。

在上述例子中,语言使用者使用Black Manba、Show-Be、KB8这些词,来代替科比的绰号:黑曼巴。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不仅弥补了由于语言缺少而造成的词汇空白,也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清晰,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相关信息。

4.3.2 语码转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联顺应

语码转换这一现象是由于人际交往的原因造成的。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有时,人们在谈论某些话题、某些概念时需要运用委婉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社会性的尴尬、直白等。

例:投票结果出来以后,那些翘首期盼新赛季开幕的NBA(微博)球员终于按捺不住,他们纷纷向球员工会和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开火。在这些球员当中,火箭球员特伦斯-威廉姆斯是最冲动的,他直接喊出了“斯特恩,fuck off”!

在这里,fuck off是粗俗的表达,如果直接用汉语表达对斯特恩的不满,反而让自己球员的地位不保。反之,通过语码转换,把这一语言变成稍微间接委婉的说法,虽然表达的意义未变,但是同样表达了对斯特恩的不满。这不仅顺应了外部世界的规约,也实现了交际的目的。

4.3.3 语码转换对语言结构客体及语体交际风格的关联顺应

在非正式的新闻报道中,其语言往往都比较简练、随意,但是却常常表达出丰富的语体内容。结构客体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语言因素的各个方面做出选择,选择语言、选择话语,选择话语的构建原则。

例:全明星并不是湖人队员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下一个NBA总冠军。

在这里,直接使用了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缩写NBA,原因就是其音节少,而且读起来也比较容易。换句话说,语码转换是在语音和词汇层面上顺应了结构客体。

5.结语

总之,在体育新闻中仅仅使用一种语言会给人一种单一、守旧的形象,而如果我们在其中适当地运用语码转换,便能使行文更加地流畅,更加地口语化,从而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更好地顺应体育新闻独特的行文风格。通过语码转换,体育新闻记者能够将体育赛事更生动地传递给读者和体育迷们;同时,也能帮助读者和体育迷们更好地解读体育新闻。

但是,本论文在撰写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的不足,比如,语料不够充足或者语料类型过于相似,可能会让分析的结果不够客观。不过,以后的研究者可以此研究为参考,选取更多、更丰富的语料样本,从而更好地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郑大伟.中文报纸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文教资料.2012.

[3]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University,1982:59.

[4]Clyne,M.G.Constraints on codeswitching:how universal are they[J].Linguistics,1987,(25).

[5]劲松.语码转换和语言混合[J].民族语文.2010,6.

[6]密双.汉语新闻类杂志中广告语篇的语码转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

[7]赵淑梅,秦秀白.广州地区报刊娱乐新闻中语码转换现象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

第8篇:中专德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农民历来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成为市民,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希望。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讨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其对策,指出农民职业教育在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对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无贡献,实际上处于一种隐蔽性失业状态。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的“三农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臼益突出。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但他们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素质低、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我国各种资源过度地向城市斜倾,尤其是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使得生活在农村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文化素质不高,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使他们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即使勉强移出来,也由于在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结果难以融合到城市的现代生活中。Www.133229.COm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经费少首先,各地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底子不清,指导不力。各地普遍存在着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劳力输出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其次,技能培训方式单一、手段不多。各地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填鸭式讲课多,现场擂导、观摩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实效性差。有的培训班实际上在走过场、图形式,根本没有有目的和实质性的培训。

不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而且培训的经费也少。由于经费缺少,导致农村职业学校建设严重滞后,这些即将走出学校的富余劳动力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完全达不到教学要求。

3、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导致富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甚至造成回流近年来,教育部继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职成教育重点工作来抓。我国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速度和质量方面显得不够理想,进城的农民始终存在着就业上的后顾之忧,为此不少地方的农民依然在原籍保留着承包的土地和房产,作为自己的社会福利保障,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已进城的农民又回到农村的“人口回流现象”。

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1、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前提条件

普及义务教育,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组建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应鼓励多渠道投资,形成国家、企业、集体、农民个体和社会筹资办教育的多元投资机制;其次,运用义务教育法,整顿农村教育秩序,确保农村普及教育。要用义务教育法帮助农民克服短期经济行为,鼓励支持子女上学,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上涨;再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提高农民素质,调动他们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必须搞好教育改革,大力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对于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应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搞好农业劳动力的再教育,使农村劳动者在学校教育之后继续受到教育。应发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帮助农民接受培训,使农民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提高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来到城里找活干,陷入无序的困境中。培训的内容为:(1)进行观念更新教育,解决“敢于离开土地”的问题;(2)进行就业方向(包括岗位、行业、区域)指导,解决“离开土地后向何方”的问题;(3)进行技术培训,解决“离开土地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2、因地制宜,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搭建就业平台

目前,关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总的来说,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订单式”职教培训。“订单式”培训要求农民同样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突出农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定向性和生产性,使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健全劳动力就业政策,更使在转移过程中农民充实自己,寻找一条致富的捷径,达到政府、企业、学校与农民互赢。

(2)“城乡式”职教培训。城乡融合是的理想,我国实行“城乡式”职教培训将有力推动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部分职业学校实行“1+2”、“2+1”、“1+1+1”等灵活学制,促进城乡合作办学和东西办学。例如,江苏与陕西、北京与内蒙古、上海与云南等省区的合作就有明显的成效。我认为,“城乡式”职教培训还可以在本省、市级或县级进行,只要制定适宜的课程,安排专业老师,就可以实现就近转移。北京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社区学院成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亮点。

(3)“短长班”职教培训。“短长班”培训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学历教育与短期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它使职前和职后的沟通衔接紧密,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同步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办学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了经济负担,缩短了培训周期,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专德心”职教培训。“专”指专业培训,“德”指职业道德培训,“心”则指心理学培训。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和职前、职后心理学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富余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繁荣的社会。

3、进行终身化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富余劳动力提供社会保障

第9篇:中专德育论文范文

一、素质教育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素质教育对人才有很高的要求,它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本质是创造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那么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呢?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善于利用创新思维和能力开发出创造性成果与产品的人才称为创新型人才。这样素质教育就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高校的医学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生就需要在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在校园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去发展。以全面推进素质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注重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使自己成为适应性强的创新人才。

二、数学教育对医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日常学习中数学教育对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日渐发挥作用。数学教育能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方式等。“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爱因斯坦)。那么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忘光后,学校学习还能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只能是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知识会在我们离开学校后逐渐变得模糊,甚至忘记,能常伴我们的只有我们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理性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处事方式,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思维方式和处事能力才能一生受益,也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潜在力量。对于目前的医学生而言,从短期利益来看,可能认为数学与专业无关,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艰涩难懂的数学上,还不如将时间多投入到专业课上。但是从长期利益来看,数学学习教给我们的不只是死板的数学公式和庞杂的数学定理,而是一种理性,缜密的思维方式及灵活、细致的处事态度,这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医学工作都有很大的作用!

2.1数学教育对医学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

我们来看数学的巨大作用。首先,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尤其是医学生的医学专业更是与数学密不可分,医学中药物的药量、病人病症的各项指标实际上都是数学问题的延伸,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都必须基于一定的数学知识。其次数学也是培养缜密的思维方式和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有效方式。理性缜密的思维方式和严格的思维能力是医学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只有在学就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实现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的目的。

2.2数学教育对医学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民众素质的提高,我国国民的人文意识逐渐增强,对行业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医学工作者也不例外。一个优秀的医学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丰富的从医经验,还应该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如缜密的思维方式,严谨的处事风格,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而以上这些良好品质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系统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医学工作者。而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同时通过系统的学习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具有这些品质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对病人负责,对医院负责。此外数学教育还能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医学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依靠一线的医学工作者的经验积累和刻苦钻研。医学工作者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促进医学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而在教育中培养医学生以上各项素质则是高等数学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

三、数学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学与各学科的相互融合,数学教育在高效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医学类高等院校都开始开设医学数学建模课程,通过这一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学数学建模课程实际上是将数学和医学课程更紧密的结合起来,是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数学对医学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同时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为医学生步入医学岗位提前做好软件准备。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进行医学数学建摸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伟大的马克思先生曾经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如同物理学一样,医学和其它生命科学也必须借助于数学的逻辑推理才能从本质上,结构上达到科学完善的境地。医学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必须加强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倪宝汉,马春宏.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及探索[Z].

[2]张世强.在医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17(2):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