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

高端装备制造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端装备制造业

第1篇: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集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3001 

1 高端装备制造业概述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包括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来的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顶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而抢占未来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2 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66亿元,2011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640.1亿元,同2010年相比,增长了53.86%。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不仅工业总产值有了很大提高,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占比也有所提高,2011年提高到9.2%,同2010年的7.4%相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成为吉林省继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的第四大支柱型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吉林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2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吉林省目前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51个省级以上的技术研究中心,其中,拥有3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48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此外,已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电炉公司、四平巨元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显著提高。吉林省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已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3 集群效应初步形成 

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建成后,随着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的入驻,以及多家拥有轨道客车研发制造核心技术和相关配套技术的企业相继落户产业园区,吉林省以长客为龙头企业的轨道客车完整产业链已经建成。该产业园区集研发检测、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使长春市成为我国继河北省唐山市之后另一个组织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研发能力最强的研发、生产、出口三位一体的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基地。此外,吉林省政府还计划建设一批其他的装备制造基地和具有特色的产业园区。吉林省的产业集群效应已初步形成。 

3 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SWOT分析 

3.1 优势 

3.1.1 产业基础扎实 

吉林省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较为完善,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这为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且吉林省拥有一批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 

其中,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是我国“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长客已成为世界级的轨道客车产业基地,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配有世界最高端的技术设备,在信息化和自动化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吉林东北亚通用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是吉林省第一家组装、制造飞机的航空公司,填补了吉林省在组装制造飞机领域上的空白,该公司致力于把公司发展成为综合性航空公司,抢占国内将领先地位。吉林威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掌握了与无人机相关的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致力于研究开发生产中小型无人机系统及相关系统集成,公司拥有多种无人机产品,并可为客户专门化生产,为同行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3.1.2 具有人才优势 

吉林省还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35所大学,以及长春光机所等多个科研机构,使得吉林省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1.3 政府支持力度大 

“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吉林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工作会议精神,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本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继召开了多次会议,制定了本省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创建长春、吉林、四平三大装备制造基地,创建特色工业园区,例如通榆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通榆风电装备产业园等。 

3.2 劣势 

吉林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因素及其他限制条件,导致吉林省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就目前来看,吉林省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总量较小、底盘太轻、缺少市场占有量大的龙头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竞争力低、研究投入不足、融资困难。 

3.3 机会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的政策环境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由于国内外存在大量的需求,吉林省如果能抓住机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抢占国内市场,进而走向世界,对本省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4 威胁 

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例如德国的“工业4.0”以及美国的报告《2030年全球趋势:一样的世界》都提到了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吉林省生产的产品同国外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相比,质量差、技术含量低,产品竞争力差,市场压力较大。 

4 关于促进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吉林省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技术研究中心的带头作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大产学研的结合力度,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努力攻克技术瓶颈,实现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4.2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吉林省要在现有的产业基地基础上快速发展,加快新的产业园区的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形成完整的大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进而抢占国内外市场。 

4.3 完善融资机制 

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性质,资金需求量很大,但是现有的融资渠道很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要加快完善相关的融资机制,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基金,加大政府投入,降低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的融资门槛,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miit.gov.cn. 

[2]东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建议[EB/OL].国家发改委网站chinaneast.gov.cn. 

[3]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C].吉林省信息和工业化厅http://gxt.jl.gov.cn. 

[4]孙柏林.“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前瞻——国家“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的若千启示[J].电气时代,2014,(11):3739. 

第2篇: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

根据目前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的分析预测,到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实现销售产值6万亿元以上,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到20%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产值达到15万亿元以上,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其中,航空装备方面,国家将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飞机研制,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重点突破发动机、重要机载系统和关键设备。卫星及应用装备以建立中国自主的、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海洋工程装备将重点鼓励发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装备,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特别是当前技术较成熟、市场需求量大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重点推进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将围绕高速、重载、快捷三个方向,研发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城际和城市快捷轨道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诱人的产业前景与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已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2010年国内各地方政府“十二五”规划的热门关键词。但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技术先进、发展方向多变、资金与技术投入巨大的特性已然决定了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地方政府在考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规划发展时,有两个问题需要着重解决:一是如何确定地方产业的战略定位,二是如何选择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第3篇: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

一、引导和促成高端装备制造巨头进行垄断性技术合作,形成顶级技术合作联盟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灵魂,只有技术实现关键性突破,才能保证产业的领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的优势关键在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领先,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往往是被少数垄断企业所掌控。因此,要使高端装备制造在国际上占领先机,就需要建立起顶级制造企业间的技术合作联盟,增强其技术竞争实力。调查显示,较之美国的技术垄断合作,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行动上,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合作联盟明显落后,特别是顶级企业的技术合作十分欠缺。

因此,有必要从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入手引导顶级制造企业进行技术性垄断合作。可以促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航空装备制造方面组成垄断性技术合作联盟,促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在卫星及应用技术方面组成垄断性技术合作联盟,促成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在轨道交通装备方面组成垄断性技术合作联盟,促成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远船务集团及太平洋重工集团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方面组成垄断性技术合作联盟。

智能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主要产品是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及通用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专用装备等。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可依据产品性质从同类企业中遴选顶级企业促成其进行技术性研发合作,组成垄断性技术联盟,实行生产和技术优势的互补。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国资委可统筹国家顶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力量,集中进行行业的共性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在推进原始创新的同时,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国家可考虑设立“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奖励制度”,按行业组织实施“国家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工程”,突出制造企业与研发机构的主体地位,支持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国家装备制造科技计划和重点工程项目,引导顶级企业培育和创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帮助企业构建起支撑产品设计创新的研发平台。

二、引导和促成高端装备制造巨头建立研发设计平台,建立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应支持多学科的优化研究,引导制造业巨头与相关高校建立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的合作研发平台。可以促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建立航空装备制造研发合作;促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卫星及应用的研发合作;促成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与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建立轨道交通研发合作;促成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研发合作;还可以促成华中数控、智云股份、天马股份、南通科技、华东数控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进行智能制造的研发合作。更进一步,可规划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园区,启动智能装备重、特大项目建设,瞄准世界500强的生产技术,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向纵深发展;要全力推进大型智能工程机械、高效农业机械、智能印刷机械、自动化纺织机械、环保机械、煤炭机械、冶金机械等各类专用智能装备的制造,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带动整体智能装备水平的提升。

现阶段,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环境支撑服务、培训服务、推广服务、评价服务、公共服务等还很薄弱,特别是全国范围的制造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且没有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足够重视,这将成为严重影响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的桎梏。要使高端装备制造在国际上占领先机,有必要整合和发展专业化的制造技术支持服务机构,组建专门为高端装备制造服务的信息化工程服务机构和软件服务机构,建立国家数字化高端装备制造服务体系。

制造业行业协会可利用网络、视频等先进信息技术,整合计算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依托高端装备制造巨头建立起全国范围的面向复杂产品和尖端技术的“国家高端装备制造研发设计平台”;国内顶级制造集团企业要进行技术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研发设计服务平台,为集团内部各下属企业提供技术能力、软件应用和数据开发服务。

可由政府投资,联合国内顶级科研机构和制造领军企业,建立“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服务系统”,通过整合、联结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平台,建立起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共同合作,达到“政企学”的联合攻关。同时,可以联合国内某一类高校建立高端装备制造协作网,如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建立航空卫星协作联盟,由北京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建立轨道制造协作联盟,共享与高端装备制造和相应创新项目有关的信息和试验数据,引导这些大学与企业、政府机构合作,编制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路线图,共同攻克开发新产品过程中的共性技术难关,实现对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相关资源的整合,构筑起标准、规范、可共享的高端装备制造服务体系。

三、把高端装备自主制造业的规划与设计提升至国家战略,加快建成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体系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将高端装备自主制造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标准体系建设,确立和强化我国在国际装备制造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特别是一些新兴高端制造缺乏统一规范的行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和示范推广标准,一些重大技术试验数据缺乏标准处理范式,特别是新产品的研发过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单位或部门,数据如何进行交换,如何进行描述和表现,迫切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有些大型的综合试验,设备来自不同的厂家,数据出自不同的研究机构,事涉多个系统,怎样把信息融合在一起,实现数据的集成和互相交流,完成跨单位的协同,达到数据在各系统间的交换,也对数据的标准化管理提出了要求。另外,由于不同的试验、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格式的数据,要保证试验数据的可持续性,保证试验数据的展示和分析,开发通用的分析软件和数据挖掘工具,也需要进行标准化管理。除此之外,现在国际制造行业发展了很多应用于试验的中间件,要使试验中间件成为通用件,以保证其适用于不同的系统、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环节,也需要标准和规范作为支撑。可见,标准化也是一个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具体需求。

综上所述,有必要把高端装备自主制造提升至国家战略,建立国家层面的“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数据库”,进行生产数据、试验数据的标准化管理,达到数据存取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格式的规范化,实现不同厂家的TDM(试验数据管理)系统数据能相互调用,一个集团里不同研究单元的数据可以无障碍、无缝地便利提取。要从战略的高度,不断累积国家装备制造业生产和试验标准化数据,不断推进低层级TDM系统的建设,进而达到对国家层面TDM系统的丰富和完善。

要在国家战略层面建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体系,统一和规范高端装备制造的生产和技术参数,扩大装备产品的应用性和适用性,推动制造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服务。要通过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制造工业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工业园区的建设,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模式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促使“云制造”概念的落地。

第4篇: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

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虽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但企业效率相对较低(陈旭升和钟云,2013)。效率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获得更大收益和提升市场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Lu 等,2014),较低的效率水平必将阻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鉴于此,国内有些学者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效率进行了研究。其中,许多学者使用DEA 方法进行效率测算。虽然DEA 方法具有不需要设定具体的函数形式(刘兴凯和张诚,2009)[3]等优点,但是其未能考虑企业结转活动的情况。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拥有大量基础设施和科研设备等资产、负债,员工也需要大量的培训,这些投资必将会对未来的企业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忽视这些投资的结转活动,将无法正确测算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由Tone 和Tsutsui(2010)提出的动态松弛测量(DSBM)模型不仅将企业的结转活动纳入模型,而且可以测量企业每期的效率得分,相对于静态的DEA 模型能够更准确测算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因此,本文使用DSBM 模型测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水平。

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高技术、高智力产业,其发展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共享和整合。因此,智力资本应当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当前没有文献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对效率的作用。另外,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高精尖行业,容易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风险投资机构不仅可以缓解企业的资本约束,而且会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战略进行干预,并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商誉,获得更多的投融资项目。那么,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是否会对企业效率产生改善效应呢?二者又是否对企业效率产生联合改善效应呢?本文在使用DSBM 模型测算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后,使用随机面板Tobit 模型进一步检验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的改善效应以及二者对企业效率的联合改善效应。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探讨,并指出现有文献的不足及改进方式;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简要阐述了DSBM 模型的框架和Tobit 模型的设定及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第四部分讨论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测算结果与Tobit 模型回归结果;最后部分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测量

目前,国内外直接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效率的文献较少,现有文献一般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效率研究。这些文献主要使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綦良群等,2014;牛泽东和张倩肖,2012;原毅军和耿殿贺,2010)和静态DEA 方法(韩晶,2010;陈爱贞和钟国强,2014)测算效率。SFA 需事先根据研究对象设定正确的函数形式,但是现有研究并不能使我们准确设定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具体函数形式,因此使用SFA 测算的效率存在偏差;DEA 方法则可以避免由于函数形式的不同设定而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偏差等问题(刘兴凯和张诚,2009)[3]。

然而,传统静态DEA 方法由于忽略了连续时期的结转活动而不能被用于测量企业长期效率的变化,DSBM 模型则将结转活动纳入模型,可以更好地测算企业长期效率。而且相对于假设投入与产出同比例变化的径向基模型,Tone 和Tsutsui(2010)提出的DSBM 模型属于非径向基动态DEA 模型,允许投入、产出与结转变量的非同比例变化,可以准确测量一段时期内具体每期的企业效率,比传统的静态DEA 方法更准确。因此,本文使用DSBM 模型测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水平。

(二)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化,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受到极大关注。Bontis(2000)基于加拿大非服务业相关数据研究发现,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Marvidis(2005)与Riahi-Belkaoui(2003) 通过对日本银行业及美国最具国际化的80余家跨国企业数据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结论。

Ghosh 与Mondal(2009)基于印度软件和制药行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智力资本与利润率显著正相关[13]。国内学者李冬伟、汪克夷(2009)与秦辉、王瑜炜(2014)以及陈劲等(2004)与傅传锐(2007)基于国内企业数据研究发现,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4-17]。蒋谈与茅宁(2008)甚至认为企业只有注重对智力资本的积累与培育才会获得长期的战略绩效[18]。

还有学者研究了智力资本构成与企业效率的关系。Bontis(2000)基于加拿大非服务业数据的研究发现,结构资本与物质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人力资本的影响却不显著[10]。而Firer(2003)基于南非75 家上市贸易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物质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较为显著,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影响不再显著。国内学者李嘉明等(2004)与万希(2006)还发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对企业获利能力均有正影响,但存在显著性差异[20,21]。陈晓红等(2010)与曹裕等(2010)研究还发现结构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会因行业的竞争程度不同存在差异。还有学者研究了智力资本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蒋天颖与王俊江,2009;卢馨等,2009;张慧颖与吕爽,2014)。

(三)风险投资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现有文献对风险投资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丰富的研究。Megginson 和Weiss(1991)研究发现,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投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缓解道德风险,而且风险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专业知识的合作可以提升企业绩效(Cable 和Shane,1997)。Spekman(1998)则认为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帮助企业实现知识共享、资源整合、缩短产品市场化时间提升企业绩效。但是Gompers(1996)发现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在IPO 之后实际绩效会下滑,Jain 和Kini(1995)基于北美市场136 家企业IPO 前后数据研究发现,IPO 前后无风险投资企业比有风险投资企业绩效的下滑速度更快。国内学者蒋健等(2011)认为风险投资对企业在上市前的盈利能力与业绩成长有促进作用。陈见丽(2012)则发现当企业风险投资持股比例超过30%后,企业的业绩成长状况变差。

还有学者研究了风险投资背景对企业效率的影响。Lerner(2002)和Leleux 与Surlemont(2003)研究发现,拥有政府背景比无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对具有潜力但又缺少投资企业的认证作用更强。Celikyurt等(2012)和Krishnan 等(2011)发现,持股比例较高的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的监督作用较强,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与管理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绩效水平。Brander 等(2002)、Hochberg 等(2007)及Tian(2012)发现,具有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更多互补性管理经验,还可以降低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Bottazzi 等(2008)指出联合投资也可能会导致风险投资机构的“搭便车”行为,对其监督作用具有消极影响[41]。Nahata(2008)与Krishnan 等(2011)发现,声誉好的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通过帮助企业构建有利的营销网络和渠道提高企业绩效水平。吴超鹏等(2012)、侯建仁等(2009)与孙杨等(2012)基于国内数据得出了类似结论。

现有文献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企业效率的测度主要采用静态DEA 与SFA 等方法,没有考虑企业经营活动在不同时期的结转情况;第二,只注重企业智力资本或风险投资对效率的单一影响,缺乏对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联合效应的研究;第三,缺乏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风险投资与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以2009~2013 年我国52 家上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运用DSBM 模型测算企业的动态效率,并使用面板Tobit 模型检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企业效率的单一影响和联合效应。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DSBM 模型测算了2009~2013 年我国52 家上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得分,并使用随机面板Tobit 模型检验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得分的改善效应,以及智力资本与其构成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风险投资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得分的联合改善效应。研究表明:(1)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得分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呈下降趋势和发散特征,企业之间效率差距存在扩大趋势;(2)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对效率具有显著的改善效应,但其构成要素中除物质资本对企业效率的改善效应显著外,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改善效应并不明显;(3)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具有显著的联合改善效应,持股比例较高和声誉较好的风险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均具有联合改善效应,具有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则与物质资本和结构资本对企业效率具有显著的联合改善效应,存在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则与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企业效率具有显著的联合改善效应。

(二)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坚持科学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改革,依靠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效率。政府部门应强化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政策引导,改善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整合机制,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人才、融资、服务、管理等体系和模式的改进,促使完整高端装备制造业链条的建立,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企业效率打造良好的基础;同时,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促进效应,促使企业改善企业制度与管理模式、改善企业激励机制,加大对高水平管理人才、研发人才、技能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降低运营成本,不断提升企业效率,逐渐缩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之间效率水平的差距。

第二,优化智力资本结构,突出物质资本的作用。智力资本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作用不明显,反映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科研设备的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科学的企业文化及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为了通过智力资本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水平,除了加大科研设备投入之外,还应强化对员工素质和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放弃重学历和资历、轻能力和业绩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同时还应当继续强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企业组织形式,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加强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基础环境建设,健全知识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组织运作的灵活性,实现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提升作用。

第三,强化风险投资与智力资本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联合作用。虽然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激发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效率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持股比例较高、声誉较好和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则可以通过强化监督、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和技能,并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激发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的促进作用;联合投资和具有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则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激发结构资本对企业效率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注重风险投资与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的共同作用,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激发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的正向效应。

第5篇: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障碍;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50-02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在全省工业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能切实找准发展障碍,对加快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我国的现行统计口径划分,装备制造业分为以下七大类: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按照装备制造业分类,汽车制造业属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但是,汽车制造业是吉林省的第一支柱产业,有其自身产业发展的特点,基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根据《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中的行业划分,本研究中的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不包括汽车制造业。

一、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1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803户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 640.1亿元,同比增长54.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9.2%,比上年高1.8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继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后的第四大产业。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十一五”时期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 066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40%;占全省工业的7.9%,比“十五”末增加3个百分点。

(二)产业分布明显集中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在吉林省9个市州中,主要分布于长春、吉林和四平3个城市。长春的轨道客车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光电与医疗设备,长春和吉林市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四平的换热器设备制造,长春和四平的农机装备制造,在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省内装备制造业大部分骨干企业也坐落在长春、吉林和四平3个城市,如长客股份、长客装备、吉林明阳大通、四平巨元、吉林昊宇石化、长春中冶京诚、长春发电设备、吉林鑫达铸造、一汽铸造企业等。

(三)重点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近些年来,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具有特色的、竞争力强的重点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长客股份公司的高速动车组和新型城轨客车,市场占有率达到70%,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能力和规模亚洲第一,而且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转向架、车体制造技术及各种城轨车制造技术已经掌握,代表当今世界最快的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已经研制成功并投产。长春电炉公司的大吨位电炉、四平巨元公司的板式换热器、长春禹衡光学公司的光电编码器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第一。

(四)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自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入驻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以来,以其为领军企业,搭建成集轨道客车整车制造、配件生产及供应、车辆维修及售后服务、研发检测试验和产业文化五位一体的世界级轨道客车产业基地。2011年1月21日,来自国内的28家掌控轨道客车生产制造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企业落户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签约企业投资总额达到51.5亿元,投产后总产值将超过100亿元。此次签约将拉动长春轨道客车本地配套率提高10个百分点,使轨道客车本地配套率接近40%。

二、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产业结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2011年长春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57.4亿元,仅占全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的16.8%,表明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行业占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中的份额还很小。一些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也没有得到巩固,原来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中享誉全国的“三机一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装载机、轨道客车),目前只有长客集团的轨道客车保持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产业链条不够完整

装备制造业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到许多相关配套行业的产业,而目前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主要表现为配套零件落后于整机发展,尤其是部分关键的核心零部件无法实现吉林省内配套,企业间缺少沟通协作。目前,轨道客车装备制造业和农机装备制造业是吉林省内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但是轨道客车省内配套率不超过28%,农机装备配套率不到20%,多为较简单的零部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配套产品所占比例很小。吉林省内还无法满足风电装备的叶片、齿轮箱、电机、塔筒及其他相关配套件的生产。

(三)产业比较优势尚不具备

区位熵分析方法是常用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如果区位熵值大于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水平,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区位熵值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但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区位熵值为0.30,还远小于1,产业比较优势尚不具备。表1中显示,除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外,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其他的各个行业区位熵值都小于1,甚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区位熵值还小于0.30,其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都还不具备产业比较优势。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然而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与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产值1 066亿元,占全国的0.57%,而体现高新技术水平的吉林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仅74.1亿元,占全国的0.13%,比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占全国比重低0.044个百分点。近些年来,尽管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很快,但相对于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份额还很低,如2010年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值120.1亿元,仅占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0.75%,远低于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比重。

三、振兴发展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应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现有基础,继续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全力做优做强轨道客车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风电成套设备和换热设备,改造提升农业机械、煤炭综采、矿用洗选和冶金冶炼设备、大型修井机、石油炼化设备、电力配套设备、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光电与医疗设备等。

(二)大力发展中场产业

吉林省在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应创造有利于中场产业发展的环境。由于中场产业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来源不足、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发展资金紧缺等问题;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系统成套能力,培育和壮大零部件配套产业,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零部件标准化、模块化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中场产业,增强吉林省轨道交通装备、风电装备、农机装备、换热设备、电力设备、石油机械等企业配套能力。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提升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完成从“制造能力”向“创造能力”的转变,将“产品优势”上升为“产业优势”。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引导企业按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不同类型,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目标,组织对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重点攻关,着力提高重大装备及配套产品研发技术水平,使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设备产品实现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粗加工向精加工、普通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变。

(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整合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资源,培育和发展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营造高端制造业良好的市场环境,制订和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计划。加大财政金融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支持力度,强化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战略,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吉林省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制定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政策,集中优势资源,攻克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建成一批从事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研究发展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参考文献:

[1] 2011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2011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孙韬.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现状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5).

[4] 张约翰.东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4).

[5] 2011年吉林省发展报告[M].长春:吉林省人民出版社,2011.

[6]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吉林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2010.

[7]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吉林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0.

第6篇: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

区域特色鲜明

截至2015年底,金华共有装备制造业共有规上企业1372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量34.9%,占全省8.6%;完成装备制造业规上工业产值181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36.7%,占全省7.8%;完成装备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366.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37.7%,占全省7.5%。行业门类齐全。改革开放以来,金华装备制造业从永康小五金起步,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涵盖高端安防及现代五金制品,智能通用专用设备,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五大领域、行业产业体系。区域特色明显。金华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一体两翼三特”的发展格局:“一体”即金华市区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农业装备等;“两翼”即兰溪市高性能专用设备和永康武义的现代农业装备、高端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现代五金等;“三特”即东阳市的高端机械通用件、义乌市的高性能特种车和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浦江县的制锁成套设备等。其中,永康市、金华市区、武义县、东阳市装备制造业规上增加值分别占全市装备制造业规上增加值的36.4%、21.2%、14.7%和14%,合计占86.3%。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金华装备制造业8个行业中,金属制品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其他7个行业除仪器仪表业外产值都超过100亿元;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实现产值355.5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19.6%,较2014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有百亿元以上产值企业1家、50亿以上4家、20亿元以上8家,分别占全市的50%、57%、42%。产业依然弱小集群效应有待强化。虽然金华已经形成了众泰汽车、今飞轮毂、万里扬变速箱等一批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但还没有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向下延伸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本地配套率、产业关联度、协作效益等有待进一步提高。金华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本地采购率偏低,如众泰汽车本地采购率约50%、青年汽车本地采购率约30%。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金华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主要靠引进来解决,全市有193家装备制造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仅占规上企业总量的14.1%,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在4%-10%之间,如果低于3%就容易被市场淘汰。2015年,金华装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2%,低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金华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仍专注生产为主,对制造业服务化应对不足。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速虽快,但占比仍低于传统装备制造业,如以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迅猛,但占装备制造业比重不到1/5。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五大领域中,智能通用专用设备制造、通信电子设备及电气器材制造、航空航天船舶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分别负增长5.17%、2.2%、0.36%。品牌质量有待提升。金华装备制造业企业国有企业少、民营企业多,平均规模相对偏小,2015年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平均产值1.3亿元,低于全省平均0.15亿元;装备制造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1件,占全市驰名商标总量35%,像众泰汽车、青年汽车、康迪车业都仍未获中国驰名商标。

努力迈向中高端

培育一批集群化产业。产业集群对促进产业有效分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速企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重庆汽车产业形成了以长安汽车为龙头,集聚国内外十多个重要的汽车厂商,上千个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2015年汽车产值近1万亿元。一方面,要围绕汽车制造业、现代五金产业两个主导产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引进一批像东风汽车、吉利汽车这样的汽车整车制造厂家,并顺势集聚相关联零部件配套厂家,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定期召开产业协作配套对接会,搭建产业协作平台,对龙头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产品、带动市内制造业企业进入其产业链或采购系统予以奖励和补助。如泉州为扶持数控产业,本地企业采购相关产品,最高补助500万元;昆明奖励企业采购本地产品,最高补贴200万元。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目前,金华装备制造业企业侧重解决眼前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技术问题,对产品原创性、前沿性技术研究缺乏。一方面,要集中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力量,形成合力进行创新,对重大产业核心技术开展集中攻关,全力突破一批在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等重大产业技术瓶颈,形成核心竞争力。目前,众泰汽车在金义都市新区投资20.6亿成立捷孚传动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变速箱。要加大对其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早日投产。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制造企业进行资金和技术合作,支持企业并购境外技术领先的制造企业,提升装备制造业科研水平。如吉利集团2010年8月通过“蛇吞象”方式收购国际著名汽车生产商沃尔沃轿车,企业研发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都大幅提高,带动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壮大一批服务型企业。制造业服务化是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大逻辑,将推动装备制造业在产业形态、发展模式上实现根本性变革。以汽车产业为例,单纯的汽车制造投资回报率大约为3%-5%,而围绕汽车的服务投资回报率高达7%-15%。一方面,要引导装备制造企业从产品制造向提品和服务、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转变,促进企业拓展价值链、提升附加值、提高利润率,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像金东区金轮机电公司,从原来的单纯销售水电设备转型成为提供水电项目EPC电站设计、土建施工、输变电、水电项目全套设备的综合服务商,既带动了产品销售,也提高了企业利润率,目前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另一方面,要鼓励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剥离生产性业,促进企业聚焦主业,通过外包实现专业服务。同时,要加快多湖中央商务区等一批总部经济园区建设,促进上市辅导、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等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更加专业完备、更高质量的配套服务。打造一批高端化品牌。产品品牌和产品质量是未来区域竞争的核心。当前,金华装备制造业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满足贴牌生产而高端品牌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而新兴行业有效供给不足。如永康市哈尔斯公司成功收购瑞士百年品牌SIGG,单个杯子产品售价能提高4-5倍。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近日国家工信部、质检总局、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的《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和制造精品。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职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引导装备制造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提高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水平。

作者:应子义

第7篇: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装备制造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11—084—04

一、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涉及行业范围广泛,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7大类。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发展迅速,但传统发展方式严重阻碍着企业由低端向高端的发展。

1.大而不强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1年的统计数字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国有比重低于30%,企业数量仅占4.2%,资产总额占28.6%,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平均资产规模和营业规模分别为13.22万亿元和11.38万亿元,分别是行业总体水平的6.8倍和4.5倍,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但从资产贡献率来看,大而不强的现状明显。这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迅猛发展,支柱地位已日益凸显。从2009年各国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总量达2.2万亿美元,超过美日两国(分别为1.5万亿美元和1.23万亿美元),已位列世界第一,跻身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行列。然而,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仍呈现粗放式发展,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尚未走出传统工业化大量消耗资源的老路,处于全球制造产业链的中低端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以国有汽车企业为例,2012年入围世界500强的国有汽车企业有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北京汽车集团、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等,但这五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资产)总和还不如丰田汽车公司一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还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改变企业大而不强的现状。

2.核心技术面临“空壳化”危机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仍然相距甚远,核心技术和重大设备对外依赖度很高。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还不能生产大型民用飞机和深水海洋石油装备,我国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对外依存度高达70%。在重大技术装备引进过程中,重整机引进,轻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引进消化吸收,导致重大装备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发展滞后,主机面临“空壳化”危机,比如航空工业所需的发动机、机载设备、原材料和配套件的配套能力差,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依赖进口,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致使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外依存度难以降低。

3.淘汰落后产品及制造技术迫在眉睫

现阶段,装备制造企业部分设备产品使用中会消耗大量能源,并排放大量污染物,比如工业锅炉和电力设备。工业锅炉是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但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用工业锅炉58.48万台,工业锅炉以燃煤为主,年燃煤量约6.5亿吨左右。多数燃煤工业锅炉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水平低,基本没有配套脱硫装置,烟尘、二氧化硫排放超标,必须研发生产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工业锅炉替代传统工业锅炉,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2011年,火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为76834万千瓦、39003亿千瓦时,分别占总装机容量和总发电量的72.3%和82.4%,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设备容量76302万千瓦、发电量38893亿千瓦时,其中燃煤机组容量69634万千瓦,发电量36289亿千瓦时,分别占91.3%和93%,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消耗标煤量为114400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2.9%。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电力结构以燃煤发电为主,能源消耗量巨大,燃煤还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提供能耗低、污染少的技术装备迫在眉睫。

二、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难点

近年来,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在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上作出了许多努力,但仍困难重重,主要面临如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1.缺乏转变发展方式观念的自觉性

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多为“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老国企,比如哈电集团、一汽集团、西电集团、中国一重等,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深,思想观念难以解放,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对粗放型发展方式存在着路径依赖,现有体制机制又难以推动企业摆脱原有路径转入新的发展轨道。因此,对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感知性不强;路径替代的成本高、阻力大、风险高、见效慢,企业仍然把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转变发展方式缺乏内在持久的推动力量,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2.缺乏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重大技术装备具有关联面广、成套性强、需求量大和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科技总体实力的标志。重大技术装备的使用部门,热衷于从国外进口,选择自主化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花费大量资金用于购置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出现了盲目引进与重复引进、重引进轻消化、重生产轻研发的现象。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不仅造成资金浪费,还会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将难以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以核电装备制造为例,面临着全面国产化的强烈诉求,目前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设备国产化能力达80%以上,核电控制系统、锆管、蒸发器U型管、应急电源、核级阀门等一大批核电关键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三代核电设备制造国产化距离完全满足安全标准还有一段距离,而且国外装备制造商放缓合作、技术转让步伐,产品停留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模式上,导致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后劲乏力。

影响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阻力是“首台(套)”问题。由于自主创新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缺乏严格的质量保证,风险规避机制不健全,往往因运行业绩空白被拒之市场外,有些重大技术装备即便已经具备了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但使用部门仍人为设置障碍拒绝采用,提高了国产装备进入市场的门槛,不仅使用部门要花费更多资金购买国外技术与装备,装备制造企业也得不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机会,无法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首台(套)”问题难以解决,市场打不开,装备制造企业就要承担很大风险,这严重影响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3.缺乏高端人才供给的持续性

创新归根到底是激发人的创造性,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根本。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多处于东北、西南和西北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观念、地理环境和经济实力等诸多原因,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吸引人才能力相对较弱。随着产业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加快,国有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高端人才匮乏的困境,能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偏少,人才结构性短缺明显。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供应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引领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R&D人员共1456964人,只占从业人员的4.57%,而欧美装备制造大公司R&D人员比例一般在10%左右;我国设有R&D机构的企业为13131家,占企业总数的12.3%。

4.缺乏研发经费投入的主动性

一些传统制造企业,由于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对研发投入缺乏主动性。研发投入不足是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瓶颈。表1显示,2011年,装备制造业企业R&D经费投入总额为3536.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3%。从各个产业部门来看,金属制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最低,仅为0。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最高,达到1.7%,这与国际上普遍认同的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应在5%左右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现以几家中央装备制造企业为例进行说明。2012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研发投入为61.3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61%;东风汽车公司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8.32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81.66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77%,处于行业先进水平。2011年,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研发支出5.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0.39%;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投入43.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83%。由此可见,这几家企业的研发支出都低于国际的平均水平5%。

三、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

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变革思维方式,摒弃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观念,并贯彻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去。由于对传统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转变发展观念的自觉性比较低,难度比较大,需要通过制度安排来引导。建立非强制性制度安排,在财政、税收、金融等多个方面形成有利于打破传统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诱使国有装备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

进一步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目前,国有装备制造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普遍偏低,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其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尤其要加大高端主机和成套设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及配套设备的基础理论、设计工艺、生产技术、产品可靠性研究等领域的研发投入,突破基础技术的制约。产学研合作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通过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交流,联手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和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有效缓解国有装备制造业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难题。重大工程项目是提升国有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国有装备制造业要积极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寻求与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机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逐步实现自主创新的重点跨越。

3.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支撑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第一,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要立足现实,合理制定企业数字化的阶段性目标,努力构建数字化企业。应完善企业内部联网设施,尽快向办公自动化、无纸化转变。第二,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要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以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装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核心竞争力。第三,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要依托优势产业,打造以具有产品竞争优势或核心技术优势的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的精益供应链系统,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第8篇: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足。尽管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在日趋增大,但相比东部和沿海城市,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还不高。“十一五”以来,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增长缓慢。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装备制造业占比大幅下降,直到近两年才回升到38.8%(见图2)。二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比较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物质技术手段,多数装备制造业仍停留在加工、模仿、组装水平上,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主要机械产品和大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引进。产品更新周期长,影响市场的速度慢。虽然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或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或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了产学研依托关系,但自主创新的原创性技术仍然较少。三是高端装备发展不足。安徽省机械行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严重不足的矛盾较突出。长期以来,为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轴承、模具、弹簧、齿轮、液气密元件、紧固件、粉末冶金制品等基础件,风机、阀、泵等通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等测控部件,产能严重过剩。但在新材料、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安徽省新型装备却显得明显不足。在高性能材料、精密制造工艺、先进设备及核心部件等方面,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

发展安徽装备制造业的对策与建议

1.加快技术创新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更是安徽省工业发展战略转型的转折期,装备制造业要依靠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首先,要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组织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科技机构联合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重大设备的引进,应联合制造企业,共同跟踪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其次,要改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缺失的状况。安徽省产业共性技术比较薄弱,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还未根本改变、广大中小型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要发挥政府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能力建设。第三,要提高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安徽省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薄弱,要着重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互动,以高校的先进技术带动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最后,要提升学科发展和产业技术发展的结合力。装备制造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多学科交叉和综合,装备科技研究者要多关注交叉学科和产业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交叉学科的新技术、新创造引入新装备、新系统,形成集成创新。以先进技术“武装”的装备制造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将会更好地发挥主导产业引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力军”作用。

2.促进产业升级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未来必然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装备的智能化是当前公认的技术发展趋势。传统制造装备的升级,就是指向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基于安徽省现有的产业格局以及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较大的特点,要以合蚌工程机械制造、两淮煤机制造、沿江船舶制造、芜湖节能装备制造、马鞍山冶金装备制造、蚌埠环保设备制造等六大装备制造基地为突破口,以大企业为主导,以智能制造设备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科技优势,全力打造公共安全设备、光伏产业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和机械手及机器人、模具设备、民用航空设备等六大新兴装备制造产业。

第9篇: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生产业;装备制造业;动因

中图分类号: 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79-2

0 引言

辽宁省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建国以来中国大力扶植工业的省份,在中国各大省份中工业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其别是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最为迅速,因此辽宁省是中国的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发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跃升成为辽宁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势头日益迅猛,目前已达到了近年来最好的水平。随着近年来辽宁省服务业的发展,在生产行业发展的服务业也随之兴起,但是辽宁省的生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发展比较缓慢,这也导致了生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为衰落,跟不上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与速度。其中生产服务业中的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和营销模式相对落后,但是近年来随着产业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生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相互扶持、相互依赖,二者的发展日趋融合,生产业的发展是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的,但同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生产业的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共存的关系,并且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二者共同发展。

1 动因分析

1.1 装备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基A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工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要,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势在必行。我国近年来致力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前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一直处于向前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中,在此进程中也越发的需要生产业的发展。辽宁省是我国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直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辽宁省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快,生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起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除此之外,在产业融合趋势的大背景下,生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明显,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的生产业对装备制造业的助力作用也在不断的增长,在辽宁省工业化的行进过程中,随着产品的创新能力不断的增长且附加值也越来越多,这个过程中需生产服务业的大力支持,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转化与发展越加需要生产业的支撑,这也是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诉求。

1.2 金融业对装备制造业具有促进作用

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金融业与装备制造业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增加了对装备制造业的资本投资,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产品更快、更好、更强的去创新。而且装备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增加对金融行业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装备制造业投资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经济的发展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金融行业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而且金融业的发展又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1.3 装备制造业需要物流业的支持

随着信息传递的加快,企业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我国也可以更便利的从世界各地采购所需的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国际间的物流行业开始兴起并发展壮大起来,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势头也日益强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支持,这就意味着我国需要从世界各地购买大量的原材料,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物流行业,借此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与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可以达到资源间的共享,节约生产成本,更大限度和合理的利用世界资源。物流业的发展为我国从世界采购装备制造业所需原材料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而节约了装备制造业的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上能够得到更大的利润率,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反过来,装备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更刺激物流业的需求,使得物流业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立起成熟的物流机制。

1.4 信息服务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

装备制造业所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信息都是由信息服务业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业通过合理的渠道将一流的信息提供给装备制造业,促进了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产业与信息相结合的发展方式的建立。我国想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就必须致力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信息服务业了解到更多关于装备制造业的信息,从而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可以和世界接轨,促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化与升级,在国际舞台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因此要保证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这也意味着必须大力发展辽宁省信息服务业,从而保证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所需信息的来源与支持。

1.5 高端生产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

高端生产业有着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储备,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装备制造业在技术上所需要的人才需求,大量高科技人才的出现也可以为辽宁省注入新鲜血液,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新的技术支持,这样可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加大了产品的创新力度,使我们的产品更有竞争力。辽宁省高端生产业的发展意味着辽宁省高科技人才的增多以及先进技术的产生发展,这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辽宁省打造一流的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基础。

1.6 装备制造业的吸收力促进生产业的创新

辽宁省生产业的发展应该也必须依托辽宁省的主导产业融合发展,装备制造业一直在辽宁省处于主导地位,这意味着生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辽宁省多年来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导致了装备制造业的吸收力也日益增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高吸收能力为装备制造业吸收了大量的生产服务型人才以及服务型产业,同时以生产业为装备制造业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并不断促进生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这样,既有利于生产业自身的发展,又有利于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转变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2 结论与建议

辽宁省是中国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多年来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国家的支持一直致力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已将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辽宁省主导企业,为辽宁省经济发展建设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做出巨大贡献。装备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在高速发展前进的进程中不断地刺激生产业的发展,但是辽宁省生产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慢,这意味着生产业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装备制造业的前进速度,限制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因此辽宁省在不断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同时也要注重生产业的提升,不仅要加大对生产业的投资力度,还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辽宁省生产业的发展,尽量促使二者的发展保持在相当水准的发展水平。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之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的生产业的发展不能与之相匹配,为了尽快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保持一致,辽宁省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促进生产的发展。首先,政府要加大引导力度,扩大对生产业的宣传力度,促使生产性的服务企业的分工走上精细化的道路,加强主打产品的竞争优势,实现服务型环节的外包活动,形成以金融、物流、科研为基础的完整产业体系,通过兼并、重组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改革,推动企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其次,深化生产企业机制的改革,使得生产业可以更加贴近于市场,使企业和需求市场达到完美的结合。激烈的竞争使得生产业势必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此机制下,辽宁省的生产业需要用服务的合理化、人性化、高效化不断吸引客户,借此形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便捷有效的信息交换机制。我国企业还可以通过成熟的现代化网络平台,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换通道,我国企业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取有效信息促使企业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满足世界的市场需求,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企业可以和世界进行装备制造业的诉求能够更迅速的传达到生产企业中,使企业更加贴合诉求,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赚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最后,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生产业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产品价值的增值更多体现在生产业的从业者的能力与服务水平上。金融性产业更加需要高素质人才做出精准判断,所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积极引进国外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必不可少。

参 考 文 献

[1] 田曦.生产影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11).

[2] 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2(11).

[3] 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03).

[4]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08).

[5]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09).

[6] 聂清.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06(0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