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的基本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控机床;基本功能;方法与技巧
1.前言
数控机床基本功能的调试是机床调试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数控机床厂家的技术人员在用户现场通过设置机床参数来完成,但此类技术并不作为培训内容对用户的维修人员开放。然而,在数控机床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如操作意外等原因造成数控机床部分或全部参数丢失而引发数控机床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的状况却时有发生。若要恢复数控机床的功能,就得求助于数控机床生产厂家,而他们的服务不仅是有偿的,而且也不可能保证随叫随到,这样势必会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对于用户单位的数控维修人员来说,学会数控机床基本功能恢复的方法和技巧,不但可以保障本单位数控机床得以及时修复,而且还可以使数控维修人员能更全面地了解数控机床的控制功能,有助于拓展排故思路,提高日常维修效率。
2.数控机床常用参数介绍
数控机床基本功能的恢复与调试主要包括数控机床参数的设置与数控功能测试这两部分工作,而参数设置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那么,究竟有哪些参数决定着数控机床的基本功能,它们的作用及意义有如何?
2.1 数控机床参数的作用及分类
数控系统的参数在数控机床的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完成数控系统与机床结构和机床各种功能的匹配,这些参数在数控系统中按一定的功能组进行分类。例如,伺服轴参数配置数控机床的轴数,各轴伺服电动机参数、速度及位置反馈元件类型及反馈元件参数,串行通信口参数对串行口进行数据传输时的波特率、停止位等进行赋值等等。
下面,就以配备有FANUC 0i-mate-TC数控系统的CK0625数控车床为例,具体介绍与伺服轴及伺服有关参数的意义。
2.2 伺服轴设定参数的意义
(1)1825#参数:各轴的伺服环增益,该参数是用于设定各轴的位置控制环的增益。在进行直线或圆弧插补时,各轴的伺服环增益必须设定相同的值。环增益越大,位置控制的响应速度越快,但是设定值过大,伺服系统会不稳定。位置偏差量会储存在位置累计寄存器中,并进行自动补偿。
(2)1828#参数:各轴移动中允许的最大位置偏差量。在X或Z轴移动过程中,如位置偏差量超过此参数设定值,会出现“某轴超差”报警,并立刻停止移动。如果经常出现此报警,可将该参数设大些。
(3)1829#参数:各轴停止时最大允许位置偏差量。当X或Z轴运动停止时,如位置偏差量超过此参数设定值,会出现“某轴静止超差”报警。如果经常出现此报警,可增大该参数的设置。
(4)1320及1321#参数:各轴正、负方向软限位坐标值,此值是相对参考点设置的,根据机床行程及位置确定,要求正、负限位位于正、负硬件限位开关之内。
(5)1410#参数:空运行速度。此速度为程序模拟运行时各轴的运行速度。
(6)1420#参数:各轴快速运行速度,在自动方式下G00的速度,需根据机床刚度设定,选择适中速度。
(7)1421#参数:快速倍率F0的速度,即选择操作面板上快速倍率F0时的速度。
(8)1422#参数:所有轴的最大切削进给速度。此值为限制值,即在所有方式下,各轴的运行速度不得超过此数值,当速度超过此值时,以此速度为当前进给速度。
(9)1423#参数:各轴的手动连续进给速度,指进给倍率开关在100%时的进给速度。
(10)1424#参数:各轴手动快速运行速度,即快速倍率选择为100%时的速度。系统回参考点时的速度=[1424]×快速倍率,若回零速度过快,可将此值改小。手轮运行速度的上限速度也是此值。
(11)1425#参数:各轴回零的FL速度,回参考点时,各轴先快速移动,碰到减速档块后,以回零的FL速度搜索零脉冲信号。
(12)1620#参数:各轴快速进给的直线型加减速时间常数T或铃形加减速时间常数T1,系统推荐值64(不要轻易改动此参数)。如要改动,应设定为8的倍数。
(13)1622#参数:各轴插补后切削进给的加减速时间常数,系统推荐值同1620#参数。
(14)1624#参数:各轴手动进给加减速时间常数,系统推荐值同1620#参数。
2.3 伺服设定参数的意义
(1)初始化位设定值:系(下转第73页)(上接第71页)统通过FSSB初始伺服参数后显示00001010,若没有初始化过,设定为00000000,重新上电,系统会重新初始化参数。
(2)电机代码:根据实际电机类型进行设置,本装置采用βis4/4000型伺服电机,故应设为156。
(3)AMR:采用标准电机,故设置为00000000。
(4)指令倍乘比:通常,指令单位=检测单位。指令倍乘比为1/2~1时,设定值=1/指令倍乘比+100;指令倍乘比为1~48时,设定值=2×指令倍乘比。
(5)柔性齿轮比N/M:根据螺距设定。设定好螺距再按自动,系统会自动计算柔性齿轮比N/M和参考计数器容量。系统最小指令脉冲为0.001mm/Pluse,且系统计算电机一转时的计数脉冲为1000000个脉冲。计算公式如下:
参考计数器容量=丝杠螺距/最小指令脉冲。
柔性齿轮比=参考计数器容量×指令倍乘比/1000000。
(6)运行方向:从脉冲编码器看,顺时针设定为111,逆时针设定为-111。
(7)速度反馈脉冲数:设定为8192,此参数不可更改。
(8)位置反馈脉冲数:设定为12500(半闭环的系统设定值),不可更改。
3.数控机床基本功能的调试方法与技巧
下面,具体介绍数控机床基本功能从无到有的调试方法与技巧,掌握了这个技能之后,对于由于部分参数丢失所引起的机床对应功能丧失的故障维修就会显得轻而易举了。
3.1 系统参数的配置
系统第一次通电时,最好先做一次参数全清,所谓全清就是将系统所有参数恢复出厂设置,即在系统启动过程中,同时按下MDI面板上RESET+DEL键。全清后一般会出现如下报警:
100#:参数写保护打开;
506/507#:硬超程报警;
417#:伺服参数设定不正确;
5136#:FSSB放大器数目少。
注意:在初次调试时最好进行全清,如果只是进行参数的修改,切勿全清!
参数全清后,显示器上将恢复英语显示。若想改成简体中文,则需按照下列步骤操作并设置参数:
(1)在操作面板上选择“MDI”方式,按“OFS/SET”功能键,再按[设定]软键,找到设定画面,将“参数写入”选项设置为1;
(2)按下“SYSTEM”功能键,再按[参数]软键,找到参数设置画面,将3190号参数的第6位设置为“1”,即设置系统语言为简体中文;
(3)警“000请关闭电源”,按操作面板上的“停止”按钮,再按“启动”按钮,重启数控系统。
各表(1―3)提供了与数控机床基本功能相对应的各个参数及其建议值,分别为一般参数、伺服参数、主轴参数及轴设定参数。请按照下列各表的顺序并依据“设定值”一列中提供的值对每个参数进行设定,这样可使我们在机床功能调试过程中少走弯路。在参数设置的过程中,每次遇到提示要求断开系统电源的时候,都说明刚刚被设置完成的参数需要断电才能生效,那么就要对系统执行一次断电再上电的操作,以激活所设参数。
3.2 数控基本功能的测试
分别选择手动连续进给、手动回参考点、手轮、超程检测、MDI、编辑及自动运行等操作,观察伺服轴及主轴的工作是否正常。另外,还要进行各进给倍率开关、急停按钮及手动/自动换刀等测试,用以检查机床是否正常工作。
当功能测试全部完成后,千万不要忘记将配置的所有参数及时做好备份以防再次丢失。至此,数控机床基本功能的调试工作结束。
参考文献
[1]FANUC Oi Mate-TC简明调试手册.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2008,6.
[2]FANUC Oi Mate-TC参数手册.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2008,6.
作者简介: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controlling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s lack of sharing and reuse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low-energy construction cases is low.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ontology is used in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ling to express knowledge and cases, and an ontology-case library is established. Traditional way to calculate the object properties' similarity is optimized. The way to control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s given by case searching. An example is used in this model, improving that the model can get the way of controlling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quickly and accurately. This model is advantageous to the sharing and reuse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nd has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P键词:本体;建筑施工能耗;案例检索;相似度
Key words: ontology;constr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case searching;similarity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198-03
0 引言
建筑施工能耗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数量,主要包含建材或构件加工能耗、施工运输能耗和施工过程能耗[1]。传统的建筑施工能耗控制依赖现场施工和管理人员的经验,难以实现经验的共享和重用[2]。本体能够对领域的知识进行规范化描述[3,4],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例的存储、共享和重用[5]。因此提出用本体方法对建筑施工能耗控制领域知识进行规范化表示,建立已完工程施工能耗控制本体案例库,在本体案例库中检索与拟建项目相似度最高的案例,借鉴相似案例的能耗控制经验,制定拟建项目的能耗控制措施,实现拟建工程施工能耗的合理控制。
1 建筑施工能耗控制本体模型的构建
1.1 建筑施工能耗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能耗水平的因素众多,如自然环境的好坏、施工机械的种类与新度、水文地质条件、施工管理水平及工人技术水平的高低[6,7]等。以土方工程为例,挖掘一类土时施工能耗比较低;挖掘四类土时施工能耗比较高[8]。
1.2 建筑施工能耗控制本体的构成
建筑施工能耗控制本体模型采用五元结构CECO={C,R,F,I,A},在上述施工能耗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结合建筑施工特点,对施工能耗本体建模元描述如下:
①C:概念集合。1)项目信息术语,包括工程类别、参建单位、建设地点等;2)自然环境术语,包括土壤类别、气温、海拔等;3)施工管理术语,包括施工管理水平、组织结构形式;4)施工技术术语,包括施工方案、工人技术水平等;5)述施工机械术语,包括机械种类、机械新度等;6)施工能耗术语,包括施工材料加工能耗、施工运输能耗、施工过程能耗。7)能耗控制措施术语,包括施工前控制、施工控制等。
②R:概念间的分类关系集合,对象属性(Object Properties)关系和数据属性(Data Properties)关系。对象属性表示概念或实例之间的关系,如父类关系(Super Class Of)、实例关系(Instance Of)等;数据属性表示概念或实例与基本的数据类型(int、short等)之间的关系,包括海拔高度、施工过程能耗量等。
③F:函数,概念之间的非分类关系集合,如施工总能耗量=∑分部分项工程量×单位工程量的施工能耗量。
④I:建筑施工能耗工程实例集合,概念的具体表现,如黄土为一类土的一个实例。
⑤A:公理集合,约束概念、属性、实例之间关系的公认正确命题,如“土壤坚硬程度与施工能耗量成正比关系”。
1.3 建筑施工能耗控制本体模型的构建实例
将“建筑施工能耗本体”设为最顶级概念,作为本体结构的根节点,并向下逐层建立子类及实例,应用Protégé4.2构建部分本体模型如图1所示(以土方工程为例)。
2 基于本体模型的案例检索
2.1 案例检索原理
本体模型构建完成后,使用本体模型对低能耗案例进行统一表达,形成本体案例库。拟建项目(即问题案例)出现时,将其与案例库中各案例相似度比对,寻找相似度最高的案例作为最优解案例,输出其节能措施,即可为问题案例的能耗控制提供参考。同时,问题案例作为新案例存储入案例库。
2.2 案例检索方法
案例的属性根据其可否计量分为两类:对象属性和数据属性。对两类属性运用不同规则,确定其相似度、权重,即可得到案例之间的相似度,实现案例检索。
①数据属性相似度。
2.3 实例应用
某基坑开挖工程,基坑挖深5.5m,开挖面积约为151.5m2。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基坑开挖的土壤为黄土,地下水在地面下1.5m,拟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并用土钉墙对基坑进行支护。土方开挖采用机械挖装,自卸汽车外运,辅以人工挖土与修土。施工场地距离最近的堆土场5.3公里。现需根据已有本体案例库制定相应节能措施。
假设本体案例库中已存入5个案例,问题案例及案例库中5案例的属性如表1所示。
①属性间相似度的计算。
因此选择案例三作为案例匹配结果,调取其施工能耗控制措施作为参考: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及施工人员素质;对施工机械操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指导;制定施工机械操作规程,出现异常及时排除;保持施工机械清洁,加强保养,及时调整、紧固松动的零部件,降低磨损和破坏。
3 结论
①建筑施工能耗控制领域涉及概念和影响因素众多,本体方法能对其进行清晰和科学的表达,提供规范和统一的描述。
②本体模型和本体案例库的构建,使能耗控制不再简单依赖现场施工和管理人员的经验,为建筑施工能耗控制I域知识、经验的共享与重用提供基础。
③在本体案例库中进行案例检索,提高了对已有的建筑施工低能耗案例的利用率,对象属性相似度计算方法的改进使案例检索过程更趋合理。
参考文献:
[1]许伟,徐伟,李帼昌.建筑建造能耗分析[J].施工技术,2014,43(16):74-77.
[2]Hendro Wicaksono, Fabian Jost, Sven Rogalski, Jivka Ovtcharova. 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 manufacturing through an ontology represented knowledge base[J]. Intell, 2014, 21 (1):59-69.
[3]王重洋,邱炳文,龙荣,等.基于本体案例推理与规则推理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研究[J].资源科,2013,35(2):363-361.
关键词:家具设计;价值评价;功能;成本
以价值工程为基础来对家具设计方案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家具产品的功能与成本进行合理分析,特别是家具的功能。只有通过合理分析,整理好家具各种功能与成本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建立起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
一、家具设计中的功能分析
功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不同领域功能所指的具体含义不尽相同。在工业技术、设计制造领域通常是指一种产品所具有的特定职能,或者说能提供给人以某种功用或用途。不同的角度,功能可以被划分出多种不同的类型,比如,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功能可以被划分成实用功能、外观功能和象征功能;从人类心理认知的角度出发,学者张乃仁则将功能分为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而我国国家标准认为,产品的功能应该被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整体功能和设计功能、标识功能和惯例功能。综合以上情况,产品的所有功能实际上都可以被归纳为两大类:物质和精神。物质就是我通常所指的使用、实用、功用等客观;精神就是外观审美、品位象征等主观。家具作为一类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将会越来越注重精神功能的提升。
1.家具的物质
家具的物质具有客观性和实在性。作为一种人们生活的必须品,家具总是要被人们这样或那样的实际使用,这种能够被人们实际使用的感受、功效与用途便是家具的物质。物质的概念过于宽泛,把握起来较为抽象和模糊。实际上,物质概念的建立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们使用家具的各种直观感受,比如:有什么用?如何用?是否好用?等等,而这种使用感受实际上又受到多种物理因素的影响,比如:结构是否稳定、工艺是否精到等等。也就是说,家具的物质可以从结构、工艺等角度进行阐释与体现,是合逻辑的。那么到底以几个角度来进行阐释会更显严谨呢?从国内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看,采用结构、材料、工艺三个角度的较多。我们认为,仅有这三个角度仍不够全面,还应加上“使用”这一角度,因为“使用”是人们对家具用途的直接感受和客观感受,这种感受也是“物质的”,加之使用与结构、材料、工艺在概念上也并不重叠,因此,把“使用”纳入阐释之列是合理之举。换句话说,使用与结构、材料和工艺共四个角度刚好可以完整涵盖家具物质这一概念。
2.家具的精神
对家具的精神进行分析是一项值得探索的任务,挑战性很强。因为精神具有主观的不确定性,把这种主观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客观的可确定性,首先需要逾越认识的障碍,也就是说,精神可以由哪些角度来阐释和体现,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家具的精神应该包括认知与审美,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是家具的外观和品味等。综合国内前期研究,大部分学者认同从一般美学研究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家具的精神可以从四个角度来阐释和体现,分别是认知、审美、品味(或文化)、服务。这四个角度具有逻辑层次性。认知是精神感觉的第一关,是家具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途径给予人们的第一个信息刺激,形成人们的知觉印象,他告诉人们这个东西能做什么用?如何用?怎样用?认知结束后,接下来才是审美,这是更高一层的人的精神活动。这两层活动完成后,接下来就应该是更为软性的文化、品味、象征、内涵等给予人们的高级精神刺激,我们可以统称为品味,这三个都是家具产品给予人们的单向信息刺激。除了单向信息刺激外,家具产品背后的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后期服务等等,这些隐性内容也可以一并归为精神要素,因为这些同样是构成家具产品整体形象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些要素我们可以统称为服务。由此可见,大多学者认为家具精神可以由认知、审美、品位、服务四个角度来阐释是有一定道理的,直接以这四个角度来建立评价指标,在逻辑上也是成立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直接以认知、审美、品位、服务这四个角度来进行指标采集却面临很大困难,因为这四个角度所体现的含义非常抽象,彼此之间的界线也并不十分明确。比如认知与审美这两种心理活动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把他们单独区分出来,很多时候我们的认知伴随着审美,审美又常常包含了认知,甚至是品味。因此,我们在进行精神分析时应该把持“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来进行,也就是说,我们应尽量把过于抽象的描述转换为具体的、有明确界限的描述,这便于我们后面的研究。我们知道,在认知、审美、品位、服务四个要素中,审美要素对精神起决定性影响,权重非常大,即使是家具的认知功能往往也是通过审美功能中的造型来实现,因此,审美功能三大核心内容:造型、色彩、装饰完全且必须独立出来。相对于审美要素,服务、品牌、文化等软性要素的权重要小得多,它们都属于品味的范畴。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造型、色彩、装饰再加上品味共四个角度来代替先前的认知、审美、品位、服务。也就是说,造型、色彩、装饰、品味四个角度所包涵的子因素,实际上也完全涵盖了认知、审美、品位、服务四个角度所包涵的子因素,对造型、色彩、装饰、品味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对认知、审美、品位、服务的评价。从实际操作的看,以造型、色彩、装饰、品味为角度进行数据采集要比以认知、审美、品位、服务进行数据采集方便得多,且区分度更明确。因此,家具的精神以造型、色彩、装饰、品味为角度进行阐释与体现可行的,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二、家具设计中的成本分析
成本是指为设计、生产、销售一定种类和数量产品所支付的费用总和。家具的设计成本是指家具企业在进行家具设计时,借助一定的虚拟制造技术,根据方案中预先规定的使用材料、生产工艺、运输管理技术等而估算出来的产品成本,它是一种事前成本,并不是实际成本,也可以说是一种预估成本。这种设计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生产制造的实际费用,因此,在家具进行方案设计时就考虑到成本的控制往往显得非常重要。通常来说家具的设计成本包括3个部分:材料选用成本、加工成型成本、运输管理成本。但是,设计成本终归不是实际所花费的总成本,在分析实际的总成本时,我们通常以家具产品从概念产生到销售完成的整个过程为依托来考察的。也就是说,家具产品的实际总成本是由开发成本、原料成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五个部分组成。
三、家具设计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以价值工程为基础来构建家具设计评价体系,需要借助价值工程的表达公式:V=F/C;V为“价值”,F为功能,C为成本,同时,还需要把感性工学则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方法融入其中,以解决精神的测评问题。整个评价体系分可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目标层,即设计价值的最终结果,对应价值工程的V;第二个层次是项目层,对应于价值工程的F、C要素。第三个层次是维度层,也就是具体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来展开对家具产品的评价,第四个层次是指标层,是最具体的评价指标因子,总的来讲,第三层和第四层的构建则相对具有探索性,特别是第四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胡树华.产品创新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0.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a two-stage supply chain including one supplier and one purchaser, establishes a model considering both inventory cost and transportation cost. The two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and vendor-managed inventory, are analyzed on their logistics cost optimization capabilities under the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conditions. The conclusions are that the logistics cost are same under the 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no matter supplier or purchaser offord transportation cost; vendor-managed inventor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关键词: 供应链;协调机制;库存成本;运输成本;供应商管理库存
Key words: supply chain;coordination mechanism;inventory cost;transportation cost;vendor-managed inventory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006-03
0 引言
传统供应链和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是两种常见的供应链协调机制,每种机制均有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两种情况。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供应链各成员以自己物流成本最优为原则进行决策。这种情况较容易实现,也是供应链常用的决策形式。但供应链某一成员物流成本最优往往会导致供应链物流成本的增加。供应链成员以供应链物流成本最优的原则进行集中决策可以有效地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但这会导致供应链成员间的利益冲突,通常难以实现。传统供应链一般是采购商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向供应商下订单订货。这种方式可以最小化采购商的物流成本但增加了供应商物流成本,不利于供应链物流成本的优化。有学者提出通过供需双方的合作即集中决策建立联合经济批量模型来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Banerjee[1]建立了有限生产率下的联合经济批量模型,买方与供应商通过合作,达到双方独自决策下更大的经济利益;Goyal[2]建立了假设单供应商和单需求方通过契约方式进行协调的联合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以供应商管理采购商的库存并承担物流成本,这种协调机制可以有效地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张爱文等人证明了当订货成本比与库存成本比相差比较大时,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有效降低均衡价格[3];Tayar和Ganeshan[4],Tersine和Banman[5]等人建立了多个订单一次派送的VMI库存模型;Cetinkaya和Lee[6]建立了存货补足和派送的VMI模型;Waller和Johnson[7],Banerjee[8],Goyal和Nebebe[9]等人研究了集成库存管理问题,提出了单制造商-单零售商环境下的VMI库存策略;Woo等[10]和Zhang等[11]研究了单制造商-多零售商VMI库存策略;钱芝网借助Arena软件求解了VMI模式下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和缺货成本最小的最优订货点[12];郑等人将TPL引入VMI,研究表明引入TPL能有效降低供应链平均总成本,避免制造商高库存成本和高运营风险[13]。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供应链协调机制不同决策方式的比较分析,不同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对比研究鲜有涉及:罗兵[14]等人在其固定周期检查派送和存货补足库存模型中定性的比较了VMI相对经济定货批量的优点;赵金实[15]等人比较分析了对传统供应链、寄售、供应商管理库存三种协调机制在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情况下的库存成本优化能力。
本文以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采购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为例,建立同时考虑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的物流成本模型,比较分析传统供应链和供应商管理库存两种协调机制的物流成本优化能力。
1 模型构建
1.1 模型假设
假设单供应商向单采购商供应单一产品,构成一个二级供应链。采购商根据自己的经济订货批量向供应商下订单,供应商则根据订单准备生产。运输成本有供应商和采购商分别负责的两种情况,运输能力无约束。装卸搬运成本忽略不计,不考虑订货提前期。
1.2 模型参数
模型中所涉及到的参数如下:
Q:采购商的订货批量,也即决策变量;
D:采购商的年需求量;
M:采购商一次订货的订货成本;
HM:采购商单位产品的库存成本;
S:供应商的订单转换成本;
HS:供应商单位产品的库存成本;
P:供应商的产品生产速度;
K:一次订货的运输成本;
CM:采购商的物流成本(供应商负责运输成本);
CS:生产商的物流成本(供应商负责运输成本);
CTrad,Dec:分散决策的传统供应链总成本(供应商负责运输成本);
CTrad,Cen:集中决策的传统供应链总成本(供应商负责运输成本);
C■■:采购商的物流成本(采购商负责运输成本);
C■■:生产商的物流成本(采购商负责运输成本);
C■■:分散决策的传统供应链总成本(采购商负责运输成本);
C■■:集中决策的传统供应链总成本(采购商负责运输成本);
C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物流成本;
CVMI,Dec:分散决策的VMI供应链总成本;
CVMI,Cen:集中决策的VMI供应链总成本;
1.3 传统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模型
1.3.1 供应商负担运输成本的传统供应链物流成本模型
采购商的物流成本模型为
C■=■M+■H■ (1)
供应商的物流成本模型为
C■=■S+■H■+■K (2)
当采取分散决策时,采购商根据自己物流成本最低的原则决策订货批量Q,即■=-■+■=0 (3)
得Q■=■ (4)
因此,在分散决策情况下,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为
C■=(M+S+K)H■+■M■ (5)
当采用集中决策时,采购商和供应商根据供应链物流成本最低的原则决策订货批量Q,即
■=-■+■-■+■-■=0 (6)
得Q■=■ (7)
因此,在集中决策情况下,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为
C■=■ (8)
1.3.2 采购商负担运输成本的传统供应链物流成本模型
采购商的物流成本模型为
C■■=■M+■H■+■K (9)
供应商的物流成本模型为
C■■=■S+■H■ (10)
当采取分散决策时,采购商根据自己物流成本最低的原则决策订货批量Q,即
■=-■+■-■=0 (11)
得Q■■=■ (12)
因此,在分散决策情况下,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为:
C■■=
(M+K+S)H■+■(M+K)■(13)
当采用集中决策时,采购商和供应商根据供应链物流成本最低的原则决策订货批量Q,即
■=-■+■-■-■+■=0 (14)
得Q■■=■ (15)
因此,在集中决策情况下,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为
C■■=■ (16)
1.4 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物流成本模型
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情况下,供应商负担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模型为
C■=■M+■H■+■S+■H■+■K (17)
可以看出,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供应链物流成本模型下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的最优订货批量Q是相同的,即
■=-■+■-■+■-■=0 (18)
得Q■=Q■=■ (19)
因此,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为
C■=C■=■ (20)
2 供应链总成本的比较
2.1 集中决策的供应链总成本比较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由(8)式、(16)式和(20)式可以得出:传统供应链在采购商和供应商分别负担运输成本的两种情况下集中决策的物流成本与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物流成本是相同的,即
C■=C■■=C■
=■ (21)
2.2 分散决策的供应链总成本比较
2.2.1 传统供应链由采购商和供应商分别负担运输成本两种情况的比较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由式(5)和式(13)可得出
■=
■■
由此可得C■
即传统供应链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由供应商负担运输成本能使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更低。
2.2.2 传统供应链和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比较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由式(5)和式(20)可得出:
■=■
所以C■
即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无论是供应商承担运输成本还是采购商承担运输成本,传统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总要大于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物流成本。
3 结论与不足
在集中决策的情况下,传统供应链无论是由供应商负担运输成本还是由采购商负担运输成本,其物流成本和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供应链物流成本总是是相同的。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传统供应链无论是由供应商负担运输成本还是由采购商负担运输成本,其物流成本总是高于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供应链物流成本。传统供应链在集中决策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最优,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由供应商负担物流成本有利于物流成本的优化,与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供应链相比,不同的供应链协调机制只是改变了供应链上的成员对物流成本的分担比例。
本文的不足在于对运输成本的描述不够准确,在模型中把一次运输的成本看做固定支出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当运输成本对订货批量的变化不敏感时此结论较为适用,当运输成本对订货批量的变化比较敏感时此运输成本的模型则不够准确,结论也不完全正确。此外模型中没有考虑订货提前期、缺货成本以及牛鞭效应等因素。
参考文献:
[1]Banerjee, A. A joint economic lot-size-model for purchaser and vendor [J]. Decision Sciences, 1986, 17(3): 292-311.
[2]Goyal, S. K. A joint economic-lot-size model for purchaser and vendor: A comment [J]. Decision Science, 1988, 19: 236-241.
[3]张爱文,陈俊芳.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价格效应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98-100.
[4]Tayur, S.& Ganeshan, R.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 Boston (MA): Kluwer Press, 1999.
[5]Tersine, R. J.& Barman, S. Economic inventory/transport lot sizing with quanlity and freight rate discounts [J]. Decision Sci, 1991,22(5):1171-1179.
[6]etinkaya, C.& Lee, C. Y. Stock replenishment and shipment scheduling for vendor-managed inventory system [J]. Management sci, 2000,46(2):217-232.
[7]Waller, M.& Johnson, M. E.& Davis, T.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in the retail supply chain [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9,20(1):183-203.
[8]Banerjee, A. A joint economic lot size model for purchaser and vendor [J]. Decision Sciences, 1986,17(3):292-311.
[9]Goyal, S. K.& Nebebe, F. Determination of economic production-shipment policy for a single-vendor- single-buyer system [J]. European Jour 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 121(1):175-178.
[10]Woo, Y. Y.& Hsu, S. L.& Wu, S. An integrated inventory model for a single vendor and multiple buyers with ordering cost reduction [J]. Inte 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1,73(3):203-215.
[11]Zhang, T.& Liang, L.&Yu, Y. An integrated vendor-managed inventory model for a two- echelon system with order cost redu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7,109(1-2):24-253.
[12]钱芝网.VMI模式下基Arena的最优订货点仿真[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2):21-26.
[13]郑,刘志学,徐彬彬.确定需求下VMI-TPL分销供应链集成库存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4):76-83.
【关键词】 网络数字化多媒体语音室 日常管理
一、引言
语音室是一个学校英语专业和公共基础课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外语语言实验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教学试验场地,是进行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能力的基础设施,随着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新的教育信息技术融入了多媒体语言教学课堂,进一步推进了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网络化多媒体语音实验室的基本情况
我院的语音室是基于PC架构设计,全面训练与评测学生听说读写译技能的教学与管理的设备,可以实现以下的几项功能:1、广播教学,目的是将教师机的画面转播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麦克风、耳机等与已联机的学生进行沟通,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2、声音广播,功能是将教师端的教师麦克风声音和电脑声音均广播给学生。3、口语训练,主要针对语言教学领域,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功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升口语水平。4、学生示范,即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演示她的桌面操作,在示范过程中,教师可以控制该学生的鼠标和键盘,还可以与选中的学生进行对话,并让其他学生听到他们之间的对话,5、网络影院,是由频道和添加的文件组成,频道就是一组学生的活动空间,各频道之间的学生可以互不干扰的进行观看该频道内播放的媒体文件,教师通过新建的多个频道同时播放多个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切换不同的频道观看各个频道当前播放的教学内容。6、复读机,可以打开媒体文件和复读课件对学生进行复读训练,不直播时,复读机是一个单机播放器,它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以及对学生进行A/B组的播放,以便进行口语和口译考试。7、外接设备直播,系统默认设置4路外接设备,分别是:视频展台、录音机、笔记本和摄像头,教师可以在选项里自定义这些外接设备,向学生展示多路画面,可以对画面和声音进行预览和监听,音视频直播。
三、语音室的日常管理
1、制度管理。为了保证语音室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化管理体制,为此,我们制订了《语音室使用守则及处罚条例》、《语音室使用细则》、《语音室规章制度》、《语音室安全规则》、《语音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各种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守,按要求使用语音室,从而保证语音室的规范化运行,更好地为外语教学工作服务.
2、对设备的管理。每台语音设备都配有计算机、高灵敏度耳机等重要配件,为了保证语音室的正常和长期使用,语音室管理人员要在语音室开始使用前十五分钟开门,在设备开始使用之前,要对设备进行检查,确认完好无故障之后才能使用,使用结束后对设备的软硬件进行检查,确认下次使用的设备室完好,然后对设备进行断电处理,防止因为超负荷运转导致设备的损坏。网络数字化语音室都配有网络,为避免因为中毒造成的设备损坏,应在设备上安装杀毒软件,还要给设备安装还原卡,做好GHOST备份,这样可以有效的进行维护,可以在下次开机时重新恢复到原来的最初状态,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成一个全新的系统,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3、对学生的管理。学生是语音室的主要使用者,学生在语音室上课的时候,必须根据学号按照固定位置就座,不得随意更改和变动座位,不得在显示器和桌面上乱写乱画,不得在语音室内随意乱扔果皮等垃圾,对因为人为原因造成的设备损坏,还要严肃处理并根据处罚条例赔偿设备损失,学生入座后需检查设备的完好情况,如出现故障,需及时登记并处理,以免影响正常教学!
四、上课教师的管理
任课教师对语音室功能的掌握直接影响到语音室的使用,作为语音室的直接操作者,应当对新进的教师和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不太熟悉的教师提前进行培训,这样才能避免因为教师对设备的不熟悉而造成的损坏,方便其更好地使用语音室。
五、管理教师的管理
语音室的管理不仅仅是对教室和设备的维护,更需要管理人员能配置设备和合理的调度,首先要有为上课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奉献精神,其次,要有良好的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调试、使用和基本维修能力,能够熟练地使用语音室系统的各项功能、一定的网络基础和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电子电路学知识,能够及时地解决语音室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只有管理队伍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保证设备完好率和设备使用率。
【关键词】教学基本功;专业教学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1.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或诗意或激情。而在课堂上的语言运用主要体现在听、说、读三方面。
“听”,就是能听懂少年儿童的说话,能从某些含糊的回答中听出真意,帮助孩子理清思路。
“说”,指通过口头表达向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说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更不能冗长,要准确、简明;
“读”,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带讲,把课文读得通畅自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科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我们要想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阅读教学时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是必要的。
2.阅读的基本功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没有一批神奇的骏马/能像一首诗/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即今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可是它装载了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
这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写的《神奇的书》,高度赞美了书的力量。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最值得做的,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的事情—就是读书。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语文,一头抓着学生,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真正的教育家无一不是嗜书如命的人。拥有实践的教育者,倘若不通过读书,获得洞察人性的智慧,观点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因此,我们要读书,并将文学这道“甜点”,不但吃在自己的嘴里,还要吃在学生的嘴里,并消化于其精神和思想的胃中。
3.书写方面的基本功
书写—三笔字,特别是粉笔字,直接呈现于黑板。由班杜拉的学习观察理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教师作为他们的榜样,板书字体的好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学生无形中就会模仿。有人说,学生的字往往像教师(小学生比较突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的板书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把字写的美观、漂亮,而自己的字体却歪歪斜斜、凌乱不齐,又怎能使学生信服,写得一手好字呢?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是最基本的,具有处理教材、组织教学、随机应变能力等专业教学能力,才是驾驭一堂好课的开始。
1.处理教材的能力
上好一节课之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备课。这是前提也是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基本的能力。备课考虑的不只是教材知识,教法,还包括学生,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极大可塑性、可教育性的少年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而人的身心发展又有其独特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发展规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都要很清楚地把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适当增删调整教材内容,将编者意图正确地、灵活地传播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2.组织教学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也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又一新的挑战,教学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转变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相交流、相互启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课堂中,总会碰到各种突况,所以教师必须保证个人言行的严谨,做到处乱不惊,从容不迫,不影响教学气氛和学生心情。
在特级教师贾志敏的一课中,就充分体现了随机应变的品质。课前贾老师把文中的一段话抄在了黑板上,有一个男孩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你把‘它’写错了,下面的一瞥不出头。”贾老师一瞧,嘿!还真是这样,把所有的“它”都改了过来,还表扬这个孩子“细心”。
关键词:资本品进口;资本与技能互补;相对工资差距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3—0023—11
一、引言
根据赫克歇尔一俄林一萨缪尔森(H-O-S)理论,中国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会通过产出和价格效-应增加对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提高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中国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则通过生产替代效应减少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降低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从而缩小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出现工资均等化趋势。然而,在非熟练劳动力相对丰裕的中国,H-O-S理论所预测的相对工资差距缩小并未完全成为事实。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工资不断上升,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比例从1995年的1.17上升到了2006年的2.06,2007年之后虽然有所下降,但200%2010年相对工资差距仍然处在1.78左右的较高水平。H-O-S理论不能对中国不断扩大的相对工资差距作出合理解释,其主要原因在于价格机制和产出效应并不是国际贸易影响劳动力需求和工资的惟一渠道,国际贸易还通过技术溢出、资本与技能互补等机制引起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和工资的变动。
技能偏向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是国际贸易影响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相对工资差距的重要机制。国际贸易通过技能偏向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和就业份额,扩大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喻美辞,2012a)。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对于解释中国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现象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如果资本与劳动力技能互补,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和相对需求将随着资本的积累而不断增加,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不平等将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中国是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是资本品净进口国,资本品进口是中国实现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因此,资本品进口将引致资本积累并通过资本与技能互补机制提高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扩大相对工资差距。本文将基于资本与技能互补机制,探讨资本品贸易对中国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针对中国、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研究者们大多认为贸易自由化所导致的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增加是主要原因。然而,围绕贸易自由化通过何种机制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学术界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竞争效应。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国际竞争,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中国家会进行防卫型技术创新(Defensive Innovation),出现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从而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Wood,1995:Thoenig和Verdier,2003);二是国际技术溢出和知识学习效应。通过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等,贸易自由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接触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由于学习技术知识是技能偏向的,发展中国家也会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Pissarides,1997;潘士远,2007;喻美辞,2012b)。三是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贸易开放后,随着国际资本设备价格的下降,发展中国家从国外进口更多的机器、设备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由于资本与劳动力技能的互补性,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的熟练劳动力与进口的资本、设备相匹配,从而导致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增加(Acemoglu,1998;Krusell等,2000)。
Griliches(1969)最先提出了资本与技能互补性假设,认为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而言,熟练劳动力与资本具有更强的互补性,因此随着资本的积累,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将不断提高,而非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将不断下降,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将不断扩大,这一结论已得到美国制造业数据的验证。许多发达国家的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不平等现象均可以由资本与技能的瓦补性得到解释(Lindqusit,2005)。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在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验证,资本积累至少通过两种途径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工资不平等:一方面,由于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资本投资和积累将会提高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和工资水平;另一方面,新的机器设备通常伴随着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从而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Acosta和Gasparini,2007)。Pavnik(2003)对智利的研究发现,由于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资本品进口在相对工资差距扩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Mazumdar和Agnoli(2004)对秘鲁的研究以及Akay和Yuskel(2009)对加纳的研究表明,资本积累和资本与技能互补是解释熟练劳动力工资上升和工资不平等加剧的一个重要因素。Yasar和Paul(2008)对土耳其的研究指出,资本品的进口和计算机的使用增加了生产中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提高了土耳其熟练劳动力的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这意味着土耳其的资本与技能也是互补的。
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已得到了一些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支持,为解释相对工资差距的形成和扩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然而,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在中国是否显著存在,对中国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是否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仍留有空白。而且,从已有的研究结论来看,资本与技能互补是一种瞬时现象还是长期现象,这一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尚未得到深入探讨。另外,目前的大多数研究仅仅从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的角度研究相对工资差距的形成,忽视了劳动力的相对数量效应和相对效率效应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中国是资本品净进口国,资本品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中国的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贡献。随着中国资本品进口的扩张和国内资本的积累,资本与技能互补性在中国是否存在?资本与技能互补现象是瞬时的还是长期的?对中国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和相对工资差距有何影响?等等,这是本文拟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三点:第一,尝试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客观地测算中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第二,运用中国的连续时序数据和协整检验法实证检验资本品进口和国内投资形成的资本积累与熟练劳动力之间的互补性,并关注互补现象的长期性;第三,将相对工资差距的变动分解为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相对数量效应和相对效率效应三个部分,在控制后两个效应的前提下实证检验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及其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三、中国资本品贸易和相对对工资差距现状
(一)中国的资本品贸易
根据BEC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准则,所有对外贸易的商品根据其最终用途将分为三个基本的部分: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消费品,每个部分的具体分类及代码如表1所示。代码为41和521的商品是资本品,代码为111、121、3、31、322、42和53的商品是中问投入品,代码为112、122、522和6的商品是消费品。
按照BEC分类准则,表2统计了1995-2010年中国的资本品贸易、消费品贸易和贸易结构状况。从资本品贸易来看,资本品进口从1995年的337.51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260.7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15%;资本品出口也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177.04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680.7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8.24%。在资本品贸易中,机械设备进出口贸易占较大比重。从消费品贸易来看,1995-2010年间,消费品贸易也保持稳定增长速度,消费品进口和出口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0.17%和15.13%。比较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可以发现中国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品,出口的主要是消费品。从贸易结构来看,除2008年和2010年以外,中国的贸易结构均小于1,表明中国的资本品/消费品的出口比率小于资本品/消费品的进口比率,中国是资本品的净进口国。如果一国是资本品净进口国(出口消费品而进口资本品),资本品的进口将会导致本国资本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资本品价格的下降进一步导致投资成本下降,必然会放大贸易的效率收益,资本积累将会发生(Mazumadar,1996)。因此,资本品进口对于中国的资本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的相对工资差距
工资差距是指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技术水平(或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之间工资收入的不平等程度。目前的研究对中国工资差距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问、不同行业之间工资收入差距,大多认为贸易开放加剧了中国的工资不平等。本文研究的相对工资差距主要是指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平均工资之比,这个比率反映了熟练劳动力高技术能力或教育程度的超额回报,因此又被称为技能溢价。国际上对熟练劳动力的划分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教育程度来划分,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为熟练劳动力,其他为非熟练劳动力;另一种是按工作性质来划分,不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即非生产性工人)或者白领工人为熟练劳动力,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即生产性工人)或者蓝领工人为非熟练劳动力。本文采用前一种划分方法,认为受过高中及以上(包括高中、大专、大本、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是熟练劳动力,初中及以下(包括未上过学、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非熟练劳动力。
由于中国目前尚未对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平均工资做出具体统计,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的衡量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腾瑜、朱晶(2011)按照工作性质对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进行了区分,认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是熟练劳动力,用科技活动人员的平均工资表示熟练劳动力工资,用从事非科技活动人员的平均工资代替非熟练劳动力工资,从而计算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相对工资差距。这种衡量方法忽略了熟练劳动力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即高层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虽然他们从事的是非科技活动,但是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工资收入也较高。因此,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据此我们计算了中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首先按照受教育程度将各个国民经济部门的熟练程度进行界定,然后以各行业的历年平均工资分别乘以各行业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所占比重后相加,分别得到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类行业的平均工资,再将二者相比即可得到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关于国民经济各行业不同学历层次劳动力所占比重,《中国统计年鉴》在2001年之后才有统计,本文运用相应数据,按照此方法计算了2001—2010年中国的相对工资差距。1995-2000年的相对工资差距数据来源于Xu和Li(2008)的研究成果。图1描述了1995-2010年中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变动趋势。
【关键词】初中思品 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其它途径所不能代替的。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领,才能胜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他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利用教材内涵德育思想指导学生行动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众多的情感因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结论,主动去求索,使其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用自己亲身实践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将它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编写教学案例,进行思想教育。此外,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还应帮助学生融汇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学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或用自己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例如,在探究“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时,应引导学生认识“父母赋予我们太多,我们要应该孝敬父母”,教师在备课中,分析教材蕴涵的德育情感,以“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对我们的爱―――孝敬他们”为其内部情感联系。要把握这种条理清晰的情感思路,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及德育意识、德育情感的培养。
三、德育思想在问题情境中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
例如,讲到“天下父母心”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录音播放儿子给父亲的一封信,设置道德情境,形象直观地渲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境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播放后有很多学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道德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展望未来发展,加强德育功能的发挥
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转型引发的各种矛盾与丑恶现象也随之迸发,我们要正确估计、科学思考、合理引导,体现国家意志和符合社会要求,教育青少年学生认清方向,避免迷失自我,用高远的视角、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思维来认识社会、设计人生。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的德育原则,注重情理法并用,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渗透措施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作为品德教师,我们也应该以自身为榜样,积极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德育典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能力本位 《工程测量》 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测量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测绘科学不断地分化和综合[1]。面对日益发展的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高速发展的测绘技术相适应。因此,加强测绘教学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与快速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我校测绘工程教研室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对《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工程测量》教学比较复杂,它既有理论知识的教学,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学,必须克服困难、大胆创新、承前启后、勇于改革。因此,我们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对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对原来的旧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拓展,将其分为测量基本技能模块(包含普通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全站仪的使用)、控制测量模块(包含三四等水准测量、导线测量和GPS静态测量)、地形测量模块(包含纸质测图和数字化测图)、施工测量模块(传统方法作业测量和动态RTK测量、全站仪施工放样测量等)和变形测量模块(包含沉降监测、位移变形监测和倾斜监测等)五个模块。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突出了能力本位,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2.1以能力为本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过去我校将《工程测量》作为专业基础课定位,往往由于时间仓促与安排粗略,使部分学生无法将课堂知识与技能联系起来(表1为改革前《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教学情况)。旧的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不尽科学,造成学生虽然对测量理论熟悉,但对数据处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相对较弱的情况。为此我们针对岗位技能的特点,根据测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改革后《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教学情况如表2所示。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测量形势,我们对教学计划每年讨论修改一次。
由表1和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后的工程测量课程横跨三年,使工程测量技能的培养达到“三年不断线”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课时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互相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2.2以能力为本位,对实验实习进行改革。
传统的测量实习,存在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弊端[3]。为保证《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成功,我校把测量实习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阶段,同时对工程测量实习基地进行改建,在2008年新建1个校外测量实习基地――周立波故居测量实习基地,实习场地面积增至近6平方公里,能实现各测量模块的一体化教学,同时承担200多人的测量实习。并在测量仪器室的基础上建立测绘实践教学中心,主要用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岗位零适应期”的目标提供硬件支持,并专门引进工程测量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壮大专业教师的力量。
通过对2011级、2012级和2013级测绘工程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改革后,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质的飞跃。特别是在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测量工鉴定考试中,学生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成绩显著(如表3所示)。表3反映出在使用新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后,考试通过率有大幅度提高,理论成绩通过率与实习成绩通过率最高分别达到87.36%和98.28%;鉴定考试通过率有很大提高,特别是中级工,参加鉴定和通过鉴定的人数为历年之最,通过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值。这充分说明课程改革对操作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实习单位的反馈,2011级学生对测量岗位的适应时间比往届学生缩短,运用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在每两年一次的湖南省测绘技能竞赛中,2010年我校参赛选手获得了个人第二名和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在2012年湖南省举办的“拓普康杯”测绘技能竞赛中,我校参赛选手获得个人第一名和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从上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2.3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革。
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测绘技术,特别是GPS、RS和GIS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测绘教育的要求[4]。为此,我们成立了多媒体课件开发小组,定期举办多媒体课件展评和上网交流会,切实提高教师的软件应用能力和多媒体教学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在课堂获得的理性知识与实践获得感性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外,我们还根据测量实训的特点采用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就是设定几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工程测量的技能。教师根据各测量模块的要求,结合测量的仪器、场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对内容进行再加工,精心设计各种教学任务。同时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体现教学成就,引导学生对这些学习成果进行积极评价,从而达到实训的目的。
2.4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成绩考核方法。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都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为此我们把理论和闭卷答题为主要的考试形式改为以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5],以课业综合考核为主,以笔试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综合考核包括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施工放样、数字测图和变形监测等多种形式,通过书面测试和操作测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得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专业技术等级考试,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普海.水利水电工程测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吉星升.突出能力本位,强化教学改革――谈《土木工程测量》课教学改革[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3(1):104-105.
[3]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4]汪祖民.对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测绘通报,2002(8):59-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