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户外儿童教育范文

户外儿童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户外儿童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户外儿童教育

第1篇:户外儿童教育范文

一、我国儿童教育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2013年10月,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青睐,由此引发了亲子节目、育儿节目、幼教类节目在全网的“霸屏”模式。目前,我国较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包括央视的《超级育儿师》、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安徽卫视的《加油好BABY》以及湖北卫视的《今晚我当家》等。这些节目采用真人秀的形式,选择明星父子或普通父子在节目中进行游戏、互动,一方面加深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当今家庭教育尚待解决的问题。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大多借鉴外国电视综艺节目或引进国外节目版权,多数节目也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在家庭成员亲情互动的过程中融入新型育儿观念,使节目在内容的传播、审美的转变、结构的新颖等方面做出的调整更易使受众接受,实现了节目收视效果与家庭幼儿教育的双丰收。2013至2015年,央视及各省级卫视开播的儿童教育类节目数量统计结果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真人秀节目形式的儿童教育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着,“限真令”和“限娱令”的强制执行增加了上星频道少儿类节目播出的比例,给予了儿童教育节目更多的发展空间,为育儿教育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最终却导致儿童教育类节目出现了数量庞大但质量堪忧的现象,部分少儿类节目与节目的制作初衷背道而驰,同质化和过度娱乐化等问题日渐浮现,节目的版权问题也让很多少儿节目制作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央视的《超级育儿师》经过两季蓄力后,在第三季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首播的收视率非常亮眼,在同时段排行第七,在同类儿童教育节目中脱颖而出,广受好评。节目虽借鉴了同类节目的制作精华,但添加了许多创新性元素,例如节目聘请了专业的育儿专家进行对“问题家庭”的观察与剖析;节目制作不仅局限于家庭中,也让父母与孩子在户外进行游走、互动,节目最后还设有考察环节、考察协调结果等,这些创新元素的增加有效激发了观众的观看热情,彰显了电视节目传播教育功能的巨大潜力。

二、儿童教育节目的教育功能

1.唤醒父性教育当今中国儿童缺少父性教育成为了家庭教育问题的核心所在,计划生育政策施行后我国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为其生活、教育及未来可谓是劳心劳力、费尽周折,很多父亲忙于事业和工作,拼搏在外,少有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无暇参与儿童的教育。所谓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细腻与深沉的爱是缺一不可的,父性教育的缺失对我国儿童的成长及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超级育儿师》中有不少家庭都是因为缺少父性教育,导致父亲与孩子关系紧张,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的抵触情绪。比如在第20151230期中,讲述了一个四口之家,父亲忙于出差,对两个孩子的关注极少,更明确表示没有时间参与孩子教育。母亲虽是全职妈妈,但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却束手无策,女儿虽然有母亲的照顾,但行为叛逆,不讲卫生,完全像一个没有人管教的野孩子,令父母十分头疼。再如第20160106期中,由于父母的工作需求,家中两岁八个月的孩子全由爷爷奶奶帮忙照顾,他们只有每天忙完工作下班回到家之后才有短暂的时间照顾孩子,对于一个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在他们成长最需要亲情感化的时期缺失父母的陪伴,短暂的相处也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他们是父子却水火不容,孩子在愤怒的情况下还会骂父亲,朝父亲吐口水,紧张的父子关系使全家人的生活“乌烟瘴气”。在《超级育儿师》节目中,育儿专家反复强调父亲在儿童教育与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也让观众和社会反省父性教育的重要性。可见,唤醒父性教育是儿童教育节目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2.警醒家庭教育当今,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学校有着教书育人的天职,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入一所好的学校,学校就会还他们一个品行端正、学业优良的好孩子,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最主要的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启蒙期的效仿对象。很多反映在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父母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儿童没有完全的自主选择能力之时,对别人的行为举止都会进行效仿。比如《超级育儿师》第20151223期中,当孩子与孩子之间因为争抢玩具而产生矛盾的时候,母亲告诉孩子,想要玩具就去抢啊,就是父母这样无心的一句话,孩子却牢牢记住了,遇到想要的东西就会用这种方式获得,很明显,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引导是错误的。对于一个正在初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孩子来说,是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的,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这种引导意识,对孩子正确观念的形成是不利的。《超级育儿师》节目反复展现了因为我国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教育方式的不当而引发的家庭矛盾。在家庭生活中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父母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认识到为人父母应当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三、儿童教育节目的服务功能

儿童教育节目的制作为“问题家庭”提供了幼儿教育帮助,同时也为每一位含辛茹苦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倾诉平台,实现了电视媒体服务大众的功能。当前,很多家庭因为找不到家庭问题的核心所在而无法真正解决家庭矛盾,缓和父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超级育儿师》在节目制作中聘请了专业的幼儿教育专家,帮助每一个求助家庭找到家庭矛盾的关键原因,继而真正解决问题。育儿专家在接到求助信后会赶到求助家庭中,在认真观察家庭成员的生活状况之后,挨个对家庭成员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逐一提出解决方案,解决之后还会对问题严重的家长与孩子进行考察,检验其协调结果,为求助家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儿童教育方案。例如,在《超级育儿师》第20151223期,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在父母的溺爱下变得自私、霸道,并且有了爱咬人的恶习,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在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情况下,他都会出口咬人,父母试了很多方法仍然无法使他改掉这个恶习,无奈之下只好求助育儿师。育儿专家在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发现,在这个家庭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过少,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正常交流的经验,最终导致孩子染上了咬人恶习。再如,第20150930期中,育儿专家经过观察,发现孩子母亲的压力很大,情绪低落,每天与孩子和家人的对话很少,对待生活也没有结婚生子前的那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因此专家在解决孩子问题之前,先让母亲到户外的花园里,以砸碎瓦罐的方式发泄压力,重新唤醒母亲对于生活的向往。可以发现,节目在关心幼儿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父母的压力和情绪变化,以及父母身心健康对孩子的影响,在解决孩子问题之前,帮助父母解开心中的郁结、排解压力,引导父母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四、儿童教育节目的社会功能

第2篇:户外儿童教育范文

以发起幼儿园运动而闻名于世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早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就提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内在”生长法则,使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为此,他重视教育中儿童“自我活动”的意义,并提出了“游戏教学”原则。他不仅视游戏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而且还为儿童创制了一套玩具,他把这套玩具称为“恩物”,意即上帝赐予儿童的礼物。

我国有学者早在研究中发现,在97%的自由活动中,孩子都是在玩玩具(华爱华,1998)。当然,这个玩具的概念是广义上的,既指专门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玩具,或成人以及成人和孩子一起自制的玩具,也指可成为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替代物或表征手段的日常用品、自然材料乃至废旧物品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要让成人(主要指幼儿园教师或父母)全部自己准备或制作玩具和游戏材料,成人的负担会过重过大,并会因此影响孩子游戏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自制玩具或游戏材料大多较简陋,不甚牢固,不很耐用。

正因为如此,人们一直在寻觅真正既能满足儿童的游戏愿望,有效促进儿童发展,又能切实减轻成人准备或制作玩具和游戏材料负担的方案。我们可以在许多幼儿园看到,蒙台梭利教育很受追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一整套可供幼儿操作使用的材料,即它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然而,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毕竟脱胎于对智障儿童的矫治方案,因而存在诸如对孩子进行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孤立的感官训练”、操作方法固定不变、缺乏对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应有重视以及过于强调个别化学习、忽视儿童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发展等方面的不足。

就在这寻寻觅觅中,我们发现了“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儿童心智促进游戏”,这是由尼基丁(Nikitin)夫妇及其家族历时二十余年研发而成的、以积木为主要材料的儿童教育方案。尼基丁夫妇是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和作家,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儿童心智促进游戏所体现的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及其方法,从前苏联时期一直到今天的俄罗斯都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推崇。尼基丁夫妇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三本专著一时洛阳纸贵,在地下黑市被高价转卖,甚至有人在报纸上大登广告,征集尼基丁夫妇的三本专著。今天,全俄罗斯有几千家尼基丁俱乐部,人们在这里学习了解尼基丁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游戏方案,讨论交流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共同探讨更有效的早期儿童教育途径。

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儿童心智促进游戏之所以如此受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教育模式和游戏方案以对自己七个子女成功教育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并由此形成了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等一整套教育理念。他们高度重视对儿童早期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创造力、逻辑思维、数学认知、前阅读和前书写、社会性以及良好学习品质等心智发育的促进工作,这正是当今世界对儿童及儿童教育认识逐渐深化的完整体现。系统的理论建构和完备的操作材料、游戏方案,为成人和孩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700多个以木制玩具为主要操作材料的游戏案例对不同年龄孩子提出了不同挑战水平的游戏任务,不仅让尼基丁夫妇自己的七个子女受益无穷,更使千千万万个儿童受益无穷。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儿童心智促进游戏也逐渐风靡欧美诸国。

第3篇:户外儿童教育范文

校外教育 主题教育活动 策划主题教育

一、主题教育活动的策划在于立意

构思主题,立意明确、主题鲜明,给活动定位,确立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社会主流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活动的立意就离不开主流教育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决定》,为校外教育活动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共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成为策划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必须把握的脉搏和主线。立意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主题题目中,好的主题其思想性、目的性一目了然。例如,《我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的“我做合格小公民”这个主题,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从小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其“立意”很清楚。那么,围绕这个“立意”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多彩的活动形式,达到教育活动的目的。主题教育活动,坚持的是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活动的思想性、审美性和示范性,强化“育人”的社会责任,不断提升活动的品质和效果,是策划主题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

二、策划主题教育活动应当立足于实践,应以开展户外教育活动为主

开展户外教育活动,让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释放,让他们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参与活动中得以展示和体验,从而加深理解,提高行为的自觉性。

教育实践活动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有主题实践活动和无主题的实践活动。有主题实践活动,如为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开展的“我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活动;迎奥运开展的“放飞梦想迎奥运”活动;纪念建党90周年开展的“争做党的好孩子”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思想性、时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主要是根据重大事件和形势要求,选做主题设计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把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融入到一个或多个活动载体中,让孩子们在一个合适的实践过程中,经过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体验,把书本知识转化成为思想行为,并对社会或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灵得到升华,让所学知识得以巩固。无主题实践活动较为简单:如一般性的组织劳动、交流、娱乐等,目的在于完成某项任务。相同之处都有行为过程,不同的是一个有明确的思想主题,一个是无主题。校外教育主要是开展有主题思想内容的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是我们实现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主题教育活动的策划应当突出儿童为主体

主题教育活动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重视开发和培养儿童的兴趣,就应当给儿童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自主性。校外主题教育活动区别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以传授知识为主。校外主题教育活动以儿童实践体验为主,他们的参与体验是活动的主体,参与的程度,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成败。因此,在设计主题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时候,要从儿童视角、儿童兴趣出发,把握儿童接受事物的规律和他们的意愿,启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学会跟着社会主流思想走,学会运用知识践行体验,自主做事,自我提升。受教育的效果是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完成。因此,主题教育活动要避免成人化。

四、主题教育活动策划形式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设计教育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使绝大多数少年儿童都有参加的机会。主题教育活动应当说是一项普及性活动,要减小参与活动的难度,一个主题可以多种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层面儿童的需求,如果活动形式单一,难度大标准高,就会让一些少年儿童参与受到限制,也就失去了组织教育活动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少年儿童参与到了活动中,其教育活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设计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参与教育活动也是少年儿童的审美过程。活动的思想性要和趣味性结合,寓教于乐,不留教育痕迹,要给少年儿童以快乐感和美感。比如,2008年六一儿童节,正值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不久,我们组织山东的少年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 节日送礼物”的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告诉孩子由于受灾房倒屋塌家园被毁,汶川灾区的小朋友上学遇到困难,希望山东的小朋友能给灾区的小朋友以帮助,启发孩子的道德情感。山东的小朋友除了为灾区小朋友赠送了书包、文具、图书等节日礼物,还写了一封信放在书包里。写这封信是引导他们学会在参与主题实践活动后去思考问题,审视自己的行为,表达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感受大爱的美好和助人为乐的愉悦。引导他们通过参与活动,得到心理感受和亲身体验,逐步学会鉴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社会反对的,什么是社会提倡的;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完成自我教育和提升的过程。积极向上具有美感的思想教育活动,就是让少年儿童学会审美,积累思想和行为美德,从而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逐步完善个人品质健康成长。

第4篇:户外儿童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成长;户外游戏;空间设计

现在的儿童户外场地设计,越来越注重“个性化设计”,对儿童的场地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设计中,应将儿童作为一个专门的关爱群体给予更多独特的考虑和关注,而并非只是圈定一个模式化、简单化的场地。如何为他们设计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游戏环境,在日益注重儿童教育的今天,有着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1 游戏活动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儿童伴随着游戏成长的过程中,给儿童提供了身体运动、智力、认知、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机会。许多人都研究或论述过游戏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实践也充分地证明,游戏不仅不会浪费儿童的宝贵时间,反而是儿童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人们对场所的规划,不单单是空间,也不是内容,而是一种体验。“相互作用”是创建具有刺激性与挑战性,能够激发儿童更多想象、思考和探索的游戏空间,并有利于儿童心智的发展。良好的户外游戏空间环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不仅提供了儿童与成人间的活动,并蕴涵多种哲学和文化理念,以至于儿童置身在其中时,能激发潜能及表现出自我,感悟其文化传统和哲学理念,进而改善行为、陶冶性情、涵养气质。

2 释放儿童心智发展的户外游戏空间型类的设计

2.1 认知发展空间的设计

这是一种帮助儿童理解和学习知识与概念,训练儿童思考能力的游乐设施,参与活动的儿童可以进行思维共享,游乐设施多以简单、有趣为主。比如,游乐场中的大树须向四周蔓延,不能把根砍断,可在周围增加防护网。无论什么时候看见吊床,都想踏上去摇动,这是一种新奇的玩法(如图1)。

2.2 自然成长空间的设计

利用沙子、泥土、砾石、水体等操作材料,给儿童提供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凭借这些材料,孩子们能自主进行各种样式的塑造和游玩。沙子常见的方式主要是沙池,儿童通过将沙子堆造出造型、装填、搬运、抚摸等活动,可以锻炼手的精细动作及肌肉型力量,丰富感知体验,还能在合作过程中树立合作意识。沙池用的沙必须要颗粒均匀、色泽柔和,不能太粗糙,不能有碎石和危险颗粒,同时避免过细和过多的粉沙。通常采用经过清洗和消毒过的河沙、黄沙、海沙、白沙和决明子植物沙。考古沙坑是另一种游戏方式,吸引孩子们去挖掘各式各样的宝藏。水体的使用有小溪、戏鱼池、旱喷等多种形式,应注意水质的保障、水深以及防滑处理。

2.3 植物游乐空间设计

利用植物为孩子创造新游戏空间的趣味是无穷的。树洞与高大灌木枝干形成的空洞可以作为很好的藏匿空间;枝干强壮而多分枝的小乔或大灌木可以提供攀爬的机会;植物迷宫和小树林形成神秘的探索空间;开阔的草坪和草坡可以奔跑、滑草和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植物环境中的昆虫和小动物,能够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观察,丰富知识与促进儿童注意力的发展。这种用于游戏和增加趣味性的地形还可以用在广场设计上。日本东京丰洲拉拉港城市港口广场的波浪花园,采用的就是波浪式的广场设计,让身处其中的孩子情不自禁的想要奔跑和嬉戏(如图2)。

第5篇:户外儿童教育范文

【关键词】游戏;游戏精神;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2-0009-04

对儿童游戏教育价值的认识必须建立在有效理解游戏概念的基础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游戏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游戏价值观。离开对游戏存在的全面把握,便不能充分解读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本文基于游戏活动存在与精神存在双重维度的审视,试图对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作全面解读。

一、游戏存在的双重维度

因研究者学术背景和方法论上的差异以及游戏自身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关于游戏的概念并无一致的定义。然而,从教育学视角,我们不妨把对游戏概念的解读划分为两个维度或两个取向:行为层面的游戏和精神层面的游戏。

所谓行为层面的游戏,就是把游戏视为一种由特定的行为或行为系列呈现的活动类型或形式,所谓游戏即游戏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言行表现和作为依托的情境条件、玩具材料,以及游戏主题、情节、角色、规则等,都是构成游戏活动的形式要素。幼儿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等,都是不同活动表现形式的游戏。游戏是幼儿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机率最高、参与时间最长的一种自主性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学前教育学中,把幼儿园一日活动分为生活活动、教学活动(作业)、游戏活动三种基本活动类型,便是把游戏视为活动表现形式。〔1,2〕可见,基于行为层面的游戏概念解读,几乎是学前教育领域里的一种约定俗成,而基于精神层面的解读则相对被忽略。

所谓精神层面的游戏,是指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特质表现为一种精神状态或趋向。因此,我们把游戏称为游戏精神。可以说游戏精神渗透于幼年生活的全过程。只要对幼儿的言行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游戏精神无处不在。例如,当一个孩子坐在马桶上,一边解决排泄问题,一边自我陶醉地哼唱着只有他自己才听得明白的歌谣时,游戏精神便被他带进了自己的生理活动。一个小孩帮父母做家务――洗碗时,他会把碗一个一个地摆成一个“纵队”,一个一个地刷,最后用水一个一个地冲。这个洗碗的过程,与其说是劳动,倒不如说是游戏,因为幼儿是在玩碗和玩水。在幼儿园里,某幼儿在给窗台上的花草浇水,同时嘴里念念有词:“喝吧,喝吧,快点长大。”这也是儿童游戏精神的流露。儿童在文学接受、绘画与美工、音乐欣赏等教学活动过程中,同样充满着游戏精神的释放与表达。可以说,在儿童那里,浪漫主义的童话意识,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轻松自在的玩笑幽默,泛灵主义的物理观念,毫不掩饰的爱恨情仇,无拘无束的活泼天性等,都可看作是游戏精神的呈现。如此一来,游戏精神和童年精神便化二为一,成为同一个概念。正所谓儿童从来都是游戏着的儿童,而游戏也就是儿童的游戏。一个人只要处于游戏中,也就是处于儿童的状态。因为对于游戏精神的体验,就是对儿童状态的体验。

应该说,把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是对于游戏的一种狭义而表层的解读,而如果把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或趋向,因其自身具有的弥漫性或渗透性,游戏就成为更广泛意义上的游戏。当然,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和一种活动形式,在现实的个体儿童那里是统一的。幼儿的游戏活动总是他的游戏精神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尽管游戏精神并不只是表现在作为活动形式的游戏中),而他的游戏精神也总是他投入游戏活动的驱力与支撑。我们也不妨这样说,游戏精神是游戏活动的内在实质,是内核;游戏活动是游戏精神的外在形式,是外壳。两者互为表里,辩证统一。

二、游戏的教育价值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把游戏视为一种活动形式,缺乏对游戏精神的关注与理解,仅仅把游戏作为一种吸引儿童注意或调动其兴趣,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工具性手段,而毫不顾及儿童的内心体验。游戏一旦沦为教师操控儿童与教学的手段,便徒有表面上的活动形式,也失去了游戏体验的实质。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在幼儿园中尽管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借助各种形式的游戏,然而表面上的花样翻新并不能让原本拥有游戏天性的儿童全身心地投入。杜威曾经认为,游戏的精神远比游戏的外部形式更具有教育意义。他说:“游戏的态度比游戏本身更重要,前者是心智的态度,后者是这一态度的现时的外部表现。”〔3〕(引者注:这里所谓的游戏态度或心智态度,其实就是内在的游戏精神。)可见,只有从游戏的精神存在与活动存在双维视角加以审视,我们才能获得对游戏教育价值的完全解读。应该说,游戏存在的双重维度决定了游戏教育价值的双重维度:一是游戏作为活动存在的工具价值,二是游戏作为精神存在的本体价值。

1.游戏的工具价值

游戏的工具价值体现在把游戏作为组织和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或手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其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决定了那种抽象的言语讲授或说教、静坐静听式的“上课”、集体统一的规范化教学不是适合幼儿的教育形式。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应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路径。游戏一旦成为幼儿发展与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便毋庸置疑地赢得了在教育教学中的手段性价值或工具价值。

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或手段,游戏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体现在诸多方面。从宏观而言,它将凸显学前教育在形式上的特色及其独特规律。正是由于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幼儿园教育才成为不同于成人教育的独特阶段,并由此而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适合早期儿童成长的背景与教育氛围。在实践中,寓教育于游戏的活动形式无疑是克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和成人化的方法论策略。而且将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载体,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的课程内容便获得了和谐和整合性实施的可能途径。从微观而言,采用游戏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既有助于构建一种融洽民主的师幼关系,也有助于教学形式的优化组合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游戏活动中的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游戏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给予教师回归童心、亲近儿童,并密切师幼情感联结的空间与机会。也正是在游戏中,幼儿个别的、小组的以及集体的活动得以开放,从而确保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2.游戏的本体价值

游戏作为本体的存在,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而绝不会仅是一种表层的活动形式。可以说,游戏一旦被视为童年的一种精神状态,它便成为儿童天性和童年精神的代名词,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与生活方式。这样,游戏对学前教育也就有了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意义。

首先,游戏为教育提供了一种顺应儿童天性的法则。游戏的精神存在乃是儿童天性的表达与呈现。正是因为游戏精神贯穿整个儿童期,游戏才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无需外力驱使而频频自发的基本活动。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天性,是儿童的神圣权利。保障这种权利应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使命。个体越是处于幼年时期,其童年特质就越是浓郁,因此更应强调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顺应。可以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儿童游戏精神的释放与表达以及对游戏活动的参与,无疑是儿童教育遵循自然法则、关照童年天性的方法论原则。任何无视儿童游戏及其游戏精神的幼儿教育教学,都势必压制甚至窒息儿童的天性。

其次,游戏为教育提供了一个观照童年文化的视角。任何特定的文化都根植于特定的精神取向。游戏精神贯穿于整个儿童期,渗透于每一个儿童的生命中,由此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童年文化。作为童年文化的表达与呈现形式,童话、涂鸦、梦想、假扮、好奇中的科学探索、哲学发问中的困惑、率性而为的幽默、夸张与顽皮,乃至儿童的言行,无处不蕴含和洋溢着游戏精神。于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游戏成为生成童年文化的灵魂与内核,成为编织童年文化的线索或脉络。不妨说,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游戏文化就是童年的文化。学前教育要营造一种适合儿童成长的情境与氛围,寻求一条契合和照应童年文化的路径。

在现代儿童教育中,以游戏作为观照童年文化的视角,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今天的儿童正面临着一种被现代人文学者称为“童年的消逝”的生存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是儿童的文化越来越游离于游戏精神。一方面,被现代高档居室“囚禁”的儿童一旦沉浸于电视媒体和完全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便远离了自然与乡土,远离了口耳相传的童话与民谣。另一方面,儿童被驱使着超前步入由成人逻辑与理性标准主导着的生活轨道,其童年自由的梦想与诗意的人文情怀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儿童教育,特别是面对人生幼年的学前教育,亟需承担起保卫童年、保卫游戏的时代使命,通过对儿童的游戏精神与童年文化的观照与呵护,架起一道确保儿童免遭成人理性文化过分侵扰从而安全度过漫长童年期的屏障。

再次,游戏为教育提供了一条向童年生活回归的道路。游戏作为儿童精神的一种存在,实质上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童年的生活是一种不断游戏着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童年期与游戏期成为同一个概念。虽然未必就如生物学家格鲁司(K.Gross)所坚持的那样:“儿童不是因为年幼才游戏,而是因为他们要游戏,所以才给予他们童年。”〔4〕 但的确不能单向地认为儿童因为童年而游戏,也应看到儿童是因为游戏而被赐予童年的生活。儿童游戏的存在就是童年生活的存在。那种作为儿童基本活动存在的游戏是童年生活的外显形式,而作为儿童精神存在的游戏无疑是童年生活的内在实质。

当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割裂成为现代文明不能回避的时代弊病时,向生活回归便成为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就是要打破科学至上的纯粹理性主义的迷梦,向儿童当下的生活世界转向。儿童的游戏及其游戏精神作为童年生活的标识与实质,为儿童教育向童年生活的回归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实现路径。因此,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儿童天赋的游戏权利与机会,鼓励儿童游戏精神的释放,让儿童获得诗意的幻想、好奇的探索、雀跃与欢笑的自由与空间,把儿童的目光所投、兴趣所指、需要所及作为生成课程的源泉,而不是以成人预设的程序与大纲来圈定儿童的活动与发展。

可以说,早期教育缺失了儿童的游戏精神体验,即便采用了游戏活动的形式仍会游离于儿童的精神世界。有一位大班的教师带孩子们到由方砖铺就的户外场地上玩投沙包的游戏。为教给孩子测量的知识,她问幼儿怎么知道谁丢得远,引导孩子回答出“数地上的方砖”。然而,她还不罢休,在她的一再提问和要求下,幼儿又说出了可以用棍子、跨步、绳子乃至尺子去测量等方法。教师满足于这样的结果,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全然没有了投沙包的乐趣,游戏成为驱赶幼儿快步前行的工具。

实际上,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游戏精神的缺失随处可见。在中班的一次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孩子讲了一个很美的故事。大意是:冬天,雪后的一个清晨,大雪将整个原野覆盖,大公鸡和小白兔等小动物都出来散步。它们在雪地上用自己的脚画出了很美的图画。公鸡画出了片片竹叶,小兔画出了朵朵梅花……故事讲完了,教师为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向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蛇和青蛙没有出来?”不一会,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老师,因为蛇和青蛙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教师听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接着教师又问全班孩子:“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答案?”此时,活动室里静极了,再没有人回答。看到这情形,教师说:“我告诉你们,蛇和青蛙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明白的。”在这个案例中,孩子充满游戏精神与生活气息的回答在成人的科学标准面前就成为“乱说”。其实,幼儿被禁止随意地乱涂乱画,而被要求按照教师的意图去作画;幼儿在吃饭时看到教师的脸色而止住了与同伴说笑的冲动;幼儿本性好动和喜欢发问的行为被要求端坐静听压抑,都是对儿童游戏精神的忽略。

游戏是活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统一。游戏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而且体现在它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可忽视的一种童年精神。在现代文明中,当唯科学至上的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极易成为支配儿童教育教学的主流意识与行为定势时,游戏乃至游戏精神无疑是矫治教育教学现代弊病的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4.

〔2〕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227.

〔3〕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73.

〔4〕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53.

Digging into the Value of Children’s Games in Education

――A Double Existentialist Perspective

Ding Haidong

(College of Education,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第6篇:户外儿童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成长;户外游戏;空间设计

现在的儿童户外场地设计,越来越注重“个性化设计”,对儿童的场地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设计中,应将儿童作为一个专门的关爱群体给予更多独特的考虑和关注,而并非只是圈定一个模式化、简单化的场地。如何为他们设计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游戏环境,在日益注重儿童教育的今天,有着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1游戏活动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儿童伴随着游戏成长的过程中,给儿童提供了身体运动、智力、认知、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机会。许多人都研究或论述过游戏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实践也充分地证明,游戏不仅不会浪费儿童的宝贵时间,反而是儿童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人们对场所的规划,不单单是空间,也不是内容,而是一种体验。“相互作用”是创建具有刺激性与挑战性,能够激发儿童更多想象、思考和探索的游戏空间,并有利于儿童心智的发展。良好的户外游戏空间环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不仅提供了儿童与成人间的活动,并蕴涵多种哲学和文化理念,以至于儿童置身在其中时,能激发潜能及表现出自我,感悟其文化传统和哲学理念,进而改善行为、陶冶性情、涵养气质。

2释放儿童心智发展的户外游戏空间型类的设计

2.1认知发展空间的设计

这是一种帮助儿童理解和学习知识与概念,训练儿童思考能力的游乐设施,参与活动的儿童可以进行思维共享,游乐设施多以简单、有趣为主。比如,游乐场中的大树须向四周蔓延,不能把根砍断,可在周围增加防护网。无论什么时候看见吊床,都想踏上去摇动,这是一种新奇的玩法。

2.2自然成长空间的设计

利用沙子、泥土、砾石、水体等操作材料,给儿童提供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凭借这些材料,孩子们能自主进行各种样式的塑造和游玩。沙子常见的方式主要是沙池,儿童通过将沙子堆造出造型、装填、搬运、抚摸等活动,可以锻炼手的精细动作及肌肉型力量,丰富感知体验,还能在合作过程中树立合作意识。沙池用的沙必须要颗粒均匀、色泽柔和,不能太粗糙,不能有碎石和危险颗粒,同时避免过细和过多的粉沙。通常采用经过清洗和消毒过的河沙、黄沙、海沙、白沙和决明子植物沙。考古沙坑是另一种游戏方式,吸引孩子们去挖掘各式各样的宝藏。水体的使用有小溪、戏鱼池、旱喷等多种形式,应注意水质的保障、水深以及防滑处理。

2.3植物游乐空间设计

利用植物为孩子创造新游戏空间的趣味是无穷的。树洞与高大灌木枝干形成的空洞可以作为很好的藏匿空间;枝干强壮而多分枝的小乔或大灌木可以提供攀爬的机会;植物迷宫和小树林形成神秘的探索空间;开阔的草坪和草坡可以奔跑、滑草和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植物环境中的昆虫和小动物,能够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观察,丰富知识与促进儿童注意力的发展。这种用于游戏和增加趣味性的地形还可以用在广场设计上。日本东京丰洲拉拉港城市港口广场的波浪花园,采用的就是波浪式的广场设计,让身处其中的孩子情不自禁的想要奔跑和嬉戏。

3结语

总之,户外游戏空间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布置游乐设施,而是一个不断与儿童心智发展以及游戏变化互动的过程。交互性、灵活性、主题性等户外游戏空间能有效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良好的户外儿童游戏空间应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形式和内容,其目标是给儿童最自然的活动环境,保持孩子们的童真,不过多约束孩子们在玩方面的多样性,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定制属于孩子乐园的一片天地。

作者:黄林 单位:深圳市造源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7篇:户外儿童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 用户体验 市场 发展受限 前景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034-02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参与其中的儿童比例越来越高。根据《2010年儿童网民规模及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到2010年为止,在中国已经有8 958.2万名网民为儿童,儿童互联网渗透率高至51%,其中有67.7%的孩子明确地说对于他们来说,最受欢迎的媒体形式就是互联网。由此可见,移动端应用这股飓风已经猛烈地刮入了儿童世界,儿童APP这一新兴市场更开始被不少创业者垂涎。不过,相比于国外,国内儿童移动端应用的市场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但需求带来发展空间,必然积极影响着市场。

1 儿童阅读类APP中国市场发展现状

现在存在于市场上开发儿童移动端应用的公司较多,按照经营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自从公司成立,儿童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分享就是他们专注的业务。如工程师爸爸,它设计虚拟家长交流社区以此满足城市家庭关于儿童教育的需求,并且在这里提供准确的教育信息给家长。

第二类是公司成立初期专注于软件开发但目标用户并不是儿童,随后才涉足儿童领域,这种公司在发展进程中一般会跟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如:贝瓦网由儿童教育领域权威和资深互联网从业者联合所得,向3~7岁儿童提供歌曲、故事、启蒙教育资讯等。

第三类是公司的转型,常规儿童启蒙类产品转向基于互联网的儿童教育软件开发。例如:铁皮人近年来渐渐从之前传统儿童读物的提供商转型成为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服务商,提供儿童阅读和早教内容。

2 儿童教育类APP发展瓶颈

APP发展受制于中国家长传统的思路。儿童移动端应用市场是的典型的付费者、用户分离的市场,儿童虽然是软件的直接用户但家长是付费者。为孩子购买能够有助于学习的产品是中国家长常规的思路,但大部分家长仍然担心移动端应用会使得孩子分心而无法专注于所学,所以不会选择为孩子购买。

产品无特点。主要由两个原因导致:第一,儿童APP市场抄袭情况严重,这是由市场环境和版权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第二,有些公司的管理层较为短视,他们追求短期的收益以及更新的速度,却没有通过有效的市场反馈机制完善内容。这都是儿童APP市场充斥着大量内容上相差无几的软件原因。

3 关于儿童阅读应用的调研和设计

一个完整的交互原型的设计和制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定目标用户进行调研;(2)分析产品定位;(3)通过流程图展现出层级关系,要考虑到层次不可太深,以防止用户产生厌烦情绪;(4)用交互示意草图来表现思维过程,借助便签纸等工具定义交互元素;(5)完成虚拟测试;(6)借助软件(Photoshop、After Effect等)将原型架构、交互方式以动态方式呈现出来。

3.1 确定产品定位

根据设计中的“五W”原则(分别为What产品内容;Who用户群体;When使用时段;Where使用地点,考]的主要是是否处于互联网连接的状态;Why产品设计目的)来确定产品的定位和各方面的交互设计方向。

对用户习性进行了各种分析,以便让应用的设计更顺利开展,并完成了一系列的头脑风暴,最终得到产品定位:一款为儿童设计的教育益智类阅读APP,可进行学习和游戏,提供下载功能,取名为“Read Go”。

3.2 设计交互原型

3.2.1 确定应用的基本架构(相关页面3.3有详述)

欢迎界面加载界面;用户登录界面;阅读主题板块选择界面;主题内课程选择界面(以拼图的方式,配合奖励机制);个人收藏界面(下载课程,收藏课程,存放奖励所得奖品);睡前模式界面。

3.2.2 绘制原型草图

成员们分别绘制不同的页面,并将相应交互方式用文字等加以注释,以示界面之间的层级关系,图1是小组成员的部分手稿。

3.3 设计思路

3.3.1 欢迎界面加载动画

因为主要受众是学龄前儿童,所以背景应当用柔和简单的色块表现。页面加载可能需要孩子的等候,在这段时间内需要有趣的加载动画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会使得他们因为等候的无趣而放弃对应用的使用。所以,删掉了原本在页面下方枯燥的进度条,以让六个人物在聚光灯下依次出现代表加载进度,而它们也组成了此产品的名字“Read Go”(如图2)。

3.3.2 用户登录界面

这个界面中,儿童要输入自己的昵称、性别(旁边的人物会根据性别进行变化)、年龄(输入年龄是提示系统提供用户可用的信息)、换装(儿童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自己“私人定制”一个自己专属的人偶,为她/他更换各种服饰)。

3.3.3 阅读主题和课程选择(含奖励机制)

确认个人信息后进入主题选择界面,通过点击翻页按钮可以切换不同的主题(如图3),选定主题后,点击进入,界面上会出现于此主题相关的一张图片,通过甩动手机将图片变成拼图,被收集在右侧收起的边栏里,当图片被拆成拼图后,图片会被隐藏起来,每一块都本主题内的一个小模块(如图4);从右拉菜单中随意选定一块拼图,会自动被放置在正确的位置,每个模块的课程都可以被收藏(装入书包),儿童将本主题内的课程全部完成,这张图回作为背景皮肤的奖励与其他奖励机制一同更新进书包。

3.3.4 书包(个人收藏)

缀踉谡个APP的使用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未打开的书包出现在屏幕的右下角,这个就是个人收藏,点击书包,会显示:收藏的图书、课程、奖品、以及分享功能(可以与共同使用此应用的小伙伴一同分享课程或者游戏,在此过程中提升儿童的兴趣)。点击书包后,书包打开,里面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从中“跃出”,这样的方式对于儿童的视觉来说更加直观和清晰。

3.3.5 睡前模式

晚上到了儿童的睡眠时间,可以通过拉动页面右上角的灯绳切换成为睡前模式(睡前故事),这为父母节省出了大量的时间。页面画面也随之调整成夜间模式,自动设定关机时间,时间结束页面自动关闭。

3.4 针对儿童应用的设计要点

3.4.1 手势操作中,箭头式按钮更适于孩子使用

翻页操作最常见的形式有两种:触摸式箭头和翻页手势。相比于很容易触发不当操作的翻页手势,触摸式箭头的翻页方式更适合儿童,精确度也更高。

3.4.2 放置交互功能的位置

要尽量避免将交互功能设置于移动设备底端,因为对于儿童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区域,他们免不了触碰到该区域从而娱乐过程会扰甚至中断,随即用户体验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并且,大多数人擅长于右手操作,所以要将交互功能更多地放在屏幕右侧。综上所述,屏幕右侧偏上是放置交互功能的最佳位置。

3.4.3 切忌包括诱发式操作

如果APP中包含诱发儿童产生购买行为的操作,那么这款APP会因为激怒家长而无法继续发展。为此,苹果公司于2013年8月16日向开发者了应用评审规定,尤其对儿童应用的相关规则做出了进一步说明。新规定说明,用户群体为13岁以下儿童的应用必须符合隐私政策,这样的应用不得包括用户行为广告,例如:购物广告。

4 儿童APP市场发展前景

4.1 优化软件内容,提升家长信任度

从集中力量研发技术转向内容研发应当是相关企业丰富软件内涵的主要方向。以下三个方式可以助转型一臂之力:第一,按期对开发者提供相关儿童知识的专题讲座;第二,严格划分软件类别是软件开发人员的主要职责之一,对儿童启蒙教育类APP应当突出教育意义,以便逐步消除家长的抵触心理;第三,在应用开发初期、开发中以及后期使用中都加强市场调研,从儿童身上及时得到反馈并进行完善。当软件内容的价值得到提升后,自然会作为家长对孩子教育投资的一部分。

4.2 巧用营销策略,赢得市场

第一,弹性定价。用户往往会对过高价格的软件望而却步,而持续的免费又不能够支撑公司对其的开发和维护。现在很多公司通过限时免费策略获得用户的青睐和关注。第二,开放下载论坛。论坛能够为想要分享使用心得的用户提供合适的平台,并且在跟用户沟通中可以得到有力的改进方向,同时积极的互动也帮助用户更好了解产品的理念,继而增加用户黏性。第三,线上线下活动的融合。线下活动的重心在户外,公司有机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对目标用户有更深入了解以便更好服务于他们。线下推广活动需要定期开展,线上协助增加宣传力度。

5 结语

该项目立题为《基于用户体验的APP界面设计实现》,目标是制作出一款更能够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的APP界面。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做出操作更方便、简单、流畅,界面更优化的APP界面,我们做了的一系列调研和实践,这都将辅助于最终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8篇:户外儿童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课程;农村传统游戏;意义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52-01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游戏作为幼儿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着大量的学习活动,它对幼儿身体的发展、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由于农村传统游戏产生于民间普通社会生活,生活元素丰富,具有通俗性、易操作性、多样性等特点。很有必要将传统儿童游戏纳入幼儿园课程教学范围, 既利于幼儿园教学内容的改善,对利于解决幼儿园经费紧张与为幼儿提供优质学前教育之间的矛盾,更利于启发幼儿的智力和活力。

一、农村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近年来,许多幼教工作者对我国的农村传统游戏进行过尝试研究,如曹中平在《儿童游戏论》中把传统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李姗泽在《论民间游戏在幼儿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认为传统游戏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贴近儿童生活,有着自身突出的特点,这一切都为其成为幼儿园可利用的资源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都还没有涉及农村及农村幼儿园,也没有对农村传统的游戏资源进行搜集整理以及在幼儿园实施。农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及自然环境,农村又拥有丰富的农村传统游戏资源,这些具有浓烈的农村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以及文化环境的幼儿游戏资源承载了农村的传统文化,能满足农村不同年龄、性别、性格,不同的儿童的要求,深受农村儿童的喜爱,对农村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传统的农村儿童游戏作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文化的角度讲,本真的农村传统游戏既是对农村地区历史文化的肯定,也是对农村历史文化的继承,农村幼儿教育要立足于此,让游戏秉承传统文化的底蕴,丰富农村幼儿的文化生活, 激发幼儿对乡土生活及其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具体来说,农村传统游戏对幼儿生活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激发儿童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

传统民间游戏是一种集教育性、智力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群体活动形式,因而能激发儿童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例如,老鹰抓小鸡这个儿童游戏,这就需要群体的力量来完成。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如果引进一些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民间游戏,无疑会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农村儿童身体的发展

农村传统游戏种类繁多,能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如:“跳皮筋”、“跳房子”、“爬轮胎”等能促进幼儿走、跑、跳、钻等身体机能的协调,“抽七打八”、“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幼儿平衡能力,从而促进幼儿体质的增强。

3、有助于农村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大多数传统游戏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合作进行,同伴之间默契配合,游戏才能顺利完成的。游戏中幼儿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缺少同龄伙伴的不足。如: 丢手绢

4、有助于农村儿童积极情感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传统游戏常常带有竞争性,竞争必然面临着成功和失败,当游戏获胜时,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失败时,他们能锻炼抗挫能力,增强明辨是非、正确评价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意志品质。例如:石头剪子布, 走四棋儿、抽陀螺、成语接龙等。

5、有助于农村儿童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

传统游戏中的益智游戏能使幼儿在玩玩、想想、试试的过程中感受事物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物多玩游戏,能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大胆想象、动手创造的机会。如一根竹竿、一个轮子、幼儿通过动脑筋能玩出骑马、跳竹竿、推车等多种玩法。

二、发挥传统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将传统游戏融入幼儿生活

有些传统幼儿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运动类游戏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包括走、跑、跳、投掷、平衡和钻爬等大肌肉动作,以及小肌肉群和手眼配合协调能力等;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共同活动的方式也能促进幼儿社会的发展;严格的游戏规则,能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和遵守规则等。不同种类的传统游戏对幼儿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对于我们的幼儿园教师来说,要充分发挥各种传统游戏的价值,既不能只选择某一种游戏,也不能盲目地选择所有的游戏,而是要在幼儿园中注意合理搭配与协调各种传统游戏,将传统游戏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是有效协调各类游戏的良好途径。如在体育活动中结合一些大运动量的游戏,巩固和练习幼儿的一些基本动作;在户外自由活动时间里,让幼儿玩一些跳房子、跳皮筋之类的规则游戏;在区角活动时,增加棋类等传统游戏的材料;在等待吃饭、睡觉和休息等闲散时间里,玩玩手指游戏或者“石头剪刀布”,既排遣了等待时间,又获得了充分的游戏乐趣,一举两得。

发展是多方面的,是具有层次性的,促进发展的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应该强调学前儿童大脑的活动性,使其通过眼、耳、鼻、舌、身,去全身心的投入和感受。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满足其需要,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

第9篇:户外儿童教育范文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堪忧,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于父母长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乏呵护与陪伴,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大多由家中长辈监护,“隔代抚养”易造成非正常成长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

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心理问题;人格塑造

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一个家庭的4个留守儿童集体服毒自尽的事情,震惊了所有人,4个孩子中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正是天真无邪、青春烂漫的年纪,却戛然而止,只留给世人无尽悲伤。2012年,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毕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据警方调查,5个小孩系躲进垃圾箱避寒时一氧化碳中毒身亡,5个死亡的男孩均在10岁左右,最大的约13岁,最小的约7岁。真是令人感到无限惋惜和痛心。此类案件屡见不鲜,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令人堪忧。2015年全国两会上,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关注其教育及心理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成为两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张静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建议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权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关心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需要从学校教育、人格塑造、心理疏导、素质培养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更好的融入集体、适应社会。

1当前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诸多原因限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尤为迅猛,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地区偏僻,生产力较为落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家庭收入,改变生存现状纷纷外出务工,由于户籍限制及经济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大多留守儿童由此产生,由家中老人代为看管。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进城务工劳动力约为1.3亿,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人,在全部的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28.29%。该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留守儿童据其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分为“母亲外出”,“父亲外出”,“父母亲均外出”三种情况类型。对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共计2032名学生(占全部学生95.4%)。从总体上看,“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614人(占30.2%)、“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131人(占6.4%)、“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377人(占18.6%),三类留守儿童的总数量为1121人(占55.2%)。数据显示充分让社会感受到压力,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他们的教育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父母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孩子由谁监护和看管?谁来承担起“启蒙教育”的职责呢?孩子的心理情感缺失和精神空虚将由谁弥补?对74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有230名是托付祖辈照管,占38.7%;有23名托付亲朋好友照管,占29.7%;有344名是由母亲在照管,占43.2%;由127名是由父亲照管,占18.1%。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看,父母未能承担监护教育职责,“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凸显,导致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多方面缺失,不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不能较好的适应集体。

2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事关其成长成才,是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奠基石,亦是一项长远目标,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然而仍不完善,亟待解决。就完成家庭作业这一项展开调查,对比结果显示,在非留守儿童中,40.3%做作业0.5小时,35.8%做作业0.5~1小时,12.6%做作业1~2小时;在留守儿童中,33.1%做作业0.5小时,40%做作业0.5~1小时,14.6%做作业1~2小时。留守儿童每天做作业的时间略多于非留守儿童,而学习教育质量却无明显提高。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在家长监督方面处于劣势,没有家长作为很好的向导,他们也许会成长的更加艰难,作业无人辅导,疑惑在家无法解答甚至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才能达到相同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家长引导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留守儿童学校大多位于偏远农村和小城镇,师资力量短缺,教学物资匮乏,尚未健全寄宿制,无法客观地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进行科学引导,教学效果质量便停滞不前,效果不佳。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而言,家庭引导对其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教育效果对认知水平、行为方式也有明显的影响,相互作用,紧密相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习兴趣需要从小培养,父母的向导作用尤为关键,缺失了父母的引导,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作用不言而喻。父母亲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失去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亲引导他们认知世界,待人接物,对待问题,在这方面启蒙教育缺失将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日后孩子容易以自己为中心,变得自私自利,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多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任课老师同时扮演学业教育和心理辅导员,无奈关注不够,还是易于引起留守儿童心理偏失。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过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一个孤儿周某家中,出现了不曾预料到的情形,也略微挫败我们的自信心。周某听说我们来了,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拼命地躲。他一直攥紧拳头,低着头,反抗着我们的关心。掏出一颗糖,给他剥好,却被他扔到路边草丛。我们很想帮他,却连最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没想到他的心理竟会抵触到这般,他的奶奶77岁了,聊到周某的父母,她哭得很伤心,谈及周某,她说:“这孩子很内向,话很少,不愿多说。”据邻居透露,周某从不跟其他小孩玩耍,见人也不打招呼。也许,周某的心理状况是现在贵州乃至全国的留守儿童或孤儿心理状态的一个缩影,负能量与心理缺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很难想象这一批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及心理会怎样,他们不屑于沟通和表达自己,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如果社会上的人或事不遵从他们的内心了,他们会怎样处理,会不会很极端……虽然事态尚未发展到如此严重,但至少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3嵌入“关怀因子”破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2015年,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加强管理和服务。全国妇联2013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郑惠强指出,因为缺乏父母陪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内心孤僻、教育缺失等问题,导致很大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甚至有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且情况还有恶化的趋势。长期以来,造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未能引导,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家长理应以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作为先决条件,国家政府重视与关怀,才能使得问题更为明朗化,得以切实解决。

3.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首先,要重视、支持、引导留守儿童帮扶事业。以贵州省为例,目前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新建了800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其中毕节市270个、遵义市95个、威宁县80个、六盘水市80个、黔南州76个、安顺市50个、黔西南州45个、黔东南州42个、铜仁市36个、贵阳市21个、贵安新区3个、仁怀市2个。通过这些措施将解决留守儿童的基本居住问题,此外,贵州省教育厅对建成并运行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按每个2万元标准进行奖补,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留守儿童帮扶事业。其次,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沟通机制。例如,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开展“三关”工程活动,通过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视频、设立亲情邮箱,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沟通桥梁,使得留守儿童与家长亲密沟通,缩小情感差距,培养亲情,使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

3.2健全法制,落实保障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也将视角投向了这群特殊的孩子,在今年全国“两会”,郑惠强提交了题为《关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若干建议》的提案。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保障。目前,关于我国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的针对性、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切实有效保障留守儿童根本利益。与此同时,理应着手加快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地方相关条例的修订。有效保障相关条款的实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权益、人身权益和财产安全,维护其最大利益。

3.3社会参与,奉献爱心了解到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状况堪忧,社会爱心团体自发组织公益活动,奉献爱心,传递温暖,仅在贵州省遵义市,就有很多这样的爱心团体,各种志愿活动开展频繁。笔者和自己的一些同学也加入志愿者行列,尽绵薄之力关心留守儿童,走访偏远山区贫困家庭,奔赴贫困小学支教,引领他们积极健康面对生活。留守儿童心里缺失总是存在的,通过社会爱心人士自发组成爱心团体和自愿服务队,汇聚成大大的爱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

3.3.1爱心基金会的成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贵州省遵义市首个以留守儿童为资助对象的基金会成立当天,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小学、娄山关中学及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分别获得10万元资助金。遵义市聚银爱心慈善基金会负责人陈建华称,该基金会以学校或村寨为单位,用于教育投入和基础条件的改善。

3.3.2社会志愿者奉献爱心,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志愿者们自发组织来到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为留守儿童们在家门口举办一次特殊夏令营活动。“兔子舞”、“气球接力”、“巧贴鼻子”……龙潭小学的部分老师、12名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志愿者们还以绘画、音乐、自然科学、安全等主题,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兴趣,缓解内心孤独。

3.3.3立足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2015年10月3日我们自发组织志愿服务,在国庆期间留校,开展“国庆送温暖———定点帮扶”活动。清晨,我们买好生活物资、学习用品,前往遵义市新蒲镇中桥村留守儿童周某三姊妹家中,他们最大的10岁,小的才8岁,三姊妹因爸爸患有痴呆,妈妈弃家远走,全靠爷爷奶奶抚养,家住砖厂房,破败不堪。我们将从市区买回的蔬菜、米、油等做成午饭供她们一家人享用。我们还给孩子们进行作业辅导,心理疏导,陪伴他们玩耍。

3.3.4走访家庭,送去温暖。2014年12月,我们曾到遵义市新浦镇贫困单亲家庭罗丹家中,她是一名刚进高中的留守儿童,她从小受到别人帮助,在大爱中长大,心里缺失得到及时弥补,整个人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教育及心理上,她感恩于大家的帮助。

3.3.5携爱赴教,向阳花开。我们志愿者主要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偏远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中桥小学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0%,一对一帮扶、课堂辅导、道德讲堂、史剧表演、安全知识讲座、爱心助学、艺体殿堂、爱心募捐、文艺汇演都是我们开展的主要项目,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才能,加强其学习文化素质修养,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在假期,我们还自发组织到遵义市新蒲小学,为学生们开展少年宫项目,其中主要包括:古筝、绘画、舞蹈、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希望能为该校留守儿童带去欢乐,陪伴他们成长。各级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增添多一份乐趣,让他们少一份孤独。

3.4家庭尽责,学校温暖

3.4.1学校注重教育,加强管理。学校应当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和日常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学校还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学校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艺活动,多开展户外活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释放压力,充实业余生活,填补精神空虚,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与家长共同努力疏导留守儿童,使他们得到充分关爱。

3.4.2家长尽职尽责,履行义务。长期以来,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政府责任、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其实,造成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关爱的缺失而导致孩子情感的残缺,家长应引起重视,承担责任,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多与孩子沟通,纠正孩子的错误心理和行为,尽职尽责,才能促进孩子成长成才,走向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亦菲.拨开留守儿童心灵的“迷雾”[N].光明日报,2015-07-04.

[2]王达梅,魏满霞,李秀河,等.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广东省罗定市为例[J].教育导刊,2015(4):52-56.

[3]谢红.浅谈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视界,2012(10):109-111.

[4]马灿.共青团助力留守儿童增权的路径研究—以某团委支持下的自组织行动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2):53-57.

[5]胡颖.贵州新建800个留守儿童之家覆盖9个市州年底前建成[N].贵阳晚报,2014-04-03.

[6]李春玉,陶齐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5):116-119.